• 沒有找到結果。

老年族群肥胖與冠心症風險、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相關性

第一章 導論

第四節  老年族群肥胖與冠心症風險、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相關性

(一)、身體質量指數與冠心症風險、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相關性與肥胖矛盾現象 老年族群的身體質量指數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整理如表 1-4。許多橫斷面研 究的結果大部分均顯示身體質量指數與心血管危險因子呈正向關係。最早在 2001

年有篇針對老年肥胖做的實證醫學文獻回顧中,收集了 1966-99 年共 444 篇文獻,

從中選出 13 篇世代研究,分析結果明確顯示老年身體質量指數無法表現與全死因 的關係之外,也發現和心血管死亡率的關係無法明確做出結論(有些研究認為身體 質量指數愈高,心血管死亡率愈高,有些則否),而對冠心症發生率的影響只有 2 篇,其中一篇文獻顯示在男性族群有關,女性無關[44],而另一篇只收集男性,但 結果未呈現身體質量指數與冠心症有相關性;之後瑞典在 2003 年發表的身體質量 指數和冠心症的世代研究,結果也認為在男性族群兩者才有達統計上的意義,女 性則無[45]。最近 2009 年發表在 Lancet 期刊中的大型研究 (PSC),發現身體質 量指數仍對老年人的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有顯著相關,但較年輕族群薄弱[33]。

綜合以上研究,老年人的身體質量指數對冠心症的影響可能只限於在男性才有意 義,但影響力已不及年輕族群。

老年身體質量指數對死亡率影響較成人不顯著,稱為老年矛盾現象

(elderly obesity paradox),主要描述以身體質量指數定義的老年肥胖與死亡率 的關係與相對年輕族群不同,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質量指數與死亡率的相關性愈 不明顯,反而身體質量指數低者死亡率較高。從美國的癌症學會預防研究 (American Cancer Society's cancer prevention study) [46]、韓國透過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Corporation 的調查研究[32]、日本的 Ohsaki cohort study 的研究[47]、法國的 PAQUID 世代研究[48]和系統性回顧與整合分析 (system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49]文獻等均獲得證實,也因為如此,

肥胖對老年族群來說,是保護作用與否,一直受到討論與關注;但在台灣老年族 群的肥胖矛盾現象是否存在,文獻卻有不一致的結果。相關文獻整理如表 1-5。

老年肥胖是否對健康較無影響:有許多研究學者提出他們對此現象的看法[50, 51]:

1. 存活效應 (The survival effect):這是幾乎許多文獻都會提及的部分,

在未進入老年階段之前,許多無法忍受肥胖衝擊的族群先死亡,而留下較 健康的族群,但也有研究認為老年肥胖族群仍然面對許多健康上的問題,

所以若以此來解釋恐會低估老年肥胖對健康的影響。

2. 老年人的平均餘命較短:因肥胖對健康影響需較長時間才能顯現,而老年 相對餘命較短,可能因追蹤時間的不足,而無法看到因肥胖所帶來的衝擊。

3. 體重的變化:非自主性(unintentional)或自主性的體重減輕對健康效應不 同,非自主性體重減輕通常導因於潛在疾病(underlying disease),而自 主性的體重減輕通常是為了預防或治療疾病,通常一般的文獻都是將追蹤 3-5 年內的死亡個案排除來減少此偏差,但要排除潛在疾病所造成的體重變 化通常是非常困難的。

(二)、腰圍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相關性

目前多數的橫斷面研究皆認為老年族群的腰圍比身體質量指數對心血管疾病 危險因子的相關性較高(表 1-4)。在一篇針對日裔美國男性做的橫斷面研究中,

發現在校正腰圍後,身體質量指數與冠心症便無相關性,只有腰圍有相關

(OR:1.17,95%CI:1.01-1.37)。瑞典的世代研究中,收集了 737 名男性和 860 名女 性,結果只有在男性族群的腰圍才和冠狀動脈疾病相關,而女性則無[45];但在 加拿大的前瞻性研究卻認為,腰圍與冠狀動脈疾病無關聯[52]。故腰圍與冠心症 之間的關係,仍需更多研究證實。

台灣老年族群和心血管的相關研究以橫斷面研究為多[53],且大多以身體質 量指數當作肥胖的測量,只有黃氏利用 1999-2000 年的國民健康營養調查資料,

分析腰圍、身體質量指數和腰臀比何者對心血管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

代謝症候群)是較佳的診斷工具,結果顯示均非良好的工具,但腰圍似乎比身體質 量指數更能貼近老年族群心血管危險因子的診斷[54]。

者呈正向關係[55];而最近在一針對 65-74 老年族群的統合分析研究中,認為兩 者成 J 型關係[56],所以腰圍與死亡率的關聯性仍需更多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