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數學遊戲在教學上的意義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數學遊戲在教學上的意義

壹、遊戲在教育上的功效 一、遊戲理論

遊戲活動自早期人類文明便陸續存在,但進一步對遊戲加以科學化專業化地 探討與研究,遲至十九世紀才開始。在此僅以遊戲理論提出時間加以分類,並依 西元1920年來作遊戲理論的分水嶺,1920年代之前的統稱為「古典遊戲理論」,

在1920年代以後的遊戲相關理論,則稱為「現代遊戲理論」。

(一)古典遊戲理論:遊戲的理論最早可追溯至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遊戲所 提出的觀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他們都認為遊戲能增進算術的學習,

並且是建構知識的技巧之一(江麗莉譯,1997)。但千年以來,真正有學 者重視且嘗試去建構出遊戲理論的,則要在十九世紀後半才開始。茲將 一些重要的古典遊戲理論整理如下:

1.精力過剩論

此為最早發展出的遊戲理論。將精力消耗在有目的的活動,那就是 工作;而消耗在沒有目的的活動,那就是遊戲。Schiller和Spencer兩 人不僅認為遊戲是為了消耗過多的精力,同時也認為遊戲是導致藝術產 生的因素之一。(江麗莉譯,1997)。

2.放鬆和休閒論

Patrick認為遊戲可以讓人們解除身心因處理社會各項事物而產生 的疲憊,具有暫時獲得放鬆功用(江麗莉譯,1997)。這種說法較適用 於成人而並非是針對兒童所發展。

3.練習論

認為遊戲可以幫助兒童發展及加強日後生存所需具備的本能(

郭靜晃譯,1992)。兒童往往會模仿成人,嘗試著去探索各種事物的可 能性,以增進對自我及對環境的認識及掌控,並從中發展出個人的人格 和智能(鄭肇楨,1983)。

4.複演論

起源於Darwin的進化論觀點。兒童在遊戲當中表現出了先人的活動 情形,重演人類行為進化過程。從兒童玩水,爬樹及群體遊戲中,約略 可看出人類遠祖為適應環境而發展出技能的痕跡(江麗莉譯,1997)。

5.成長論

認為遊戲是為了滿足身體需要。在人生的成長時期需要遊戲來幫助 兒童成長,等到成人之後,玩遊戲的慾望也會逐漸緩和。(林風南譯,

1990)。

6.淨化論

遊戲可淨化被壓抑的情緒、慾望或情結。遊戲可被視為一種發洩情 感的工具,藉由玩遊戲可發揮情緒治療的效果。(林風南譯,1990)。

近年在心理治療的臨床個案上紛紛興起對兒童甚至整個家族以遊戲方 式進行治療,即是由此理論而崛起。

但古典遊戲理論有二大缺失:一為以哲學式的反省為立論基礎,較少以實證 研究來支持其立論;二為解釋的範圍過於窄化,以至有過多例外無法解釋。此派 嘗試以不同的角度去解釋遊戲存在的原因及存在的目的,而未對遊戲的定義加以 解釋。雖有缺失,卻提供了成人對兒童遊戲的新觀點,更為各家現代遊戲理論奠 下立論基礎。

(二)現代遊戲理論:有關遊戲的現代理論約略發展於西元一九二○年代之後。

由於心理學的快速發展,學者便試圖以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兒童遊戲的意 義與價值。另一方面,又因為教育的普及及受重視,使得兒童教育學者發 現並開始注意到遊戲的重要性。不只解釋人為何要遊戲,更嘗試將其在兒 童發展所扮演的角色下定義,強調遊戲的積極功能。由於此時心理學快速 發展,學者便以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兒童遊戲的意義與價值。另一方面,

又因為教育的普及及受重視,使得兒童教育學者發現並開始注意到遊戲的 重要性。甚而在近年,遊戲已廣泛應用在心理治療、學前教育及國小基礎 教學之中。甚至在近年來,遊戲已廣泛應用在心理治療、學前教育及國小 基礎教學之中,有關遊戲的現代理論經研究後彙整如下:

1.心理分析學派

Frued認為個體為了追求本我快樂會產生遊戲的行為。透過遊戲,

個體能夠暫時實現內心的需求及渴望,因而可以從遊戲中獲得快樂與滿 足。因為遊戲是希望的投射,當生命中有不愉快的經驗時,若透過遊戲 將經驗中的情境加以重演出來,能增加個體對於那些不愉快經驗所引起

負面情緒的控制力。(江麗莉譯,1997)。遊戲對兒童的自我發展極為 重要,在遊戲中兒童可以對自我的潛能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知,並可同 時促進兒童體能、社會化等等多方面的學習。

2.認知學派

Piaget採取較為宏觀的角度來看待遊戲,認為遊戲可呈現並促進兒 童的認知發展能力。Sutton-Smith(1979)認為角色扮演類的遊戲可幫 助兒童打破自己原有的思維模式而嘗試以不同的角度去聯想或思考事 情,或用新的方式來遊戲。這種富於創意的新想法可以幫助兒童在成人 之後適應週遭多變的生活。

Vygotsky認為遊戲可直接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並可促進兒童的創 造力和變通力。Bruner認為兒童在遊戲當中可以嘗試很多新的行為及新 的玩法,以便日後應用到實際的生活情境中,進而解決生活上的問題(郭 靜晃譯,1992)。

3.覺醒調節論

由Berlyne首創,以生物觀點來做解釋。此理論將遊戲、好奇、創 新等行為以一個系統的觀點來探討。Berlyne認為人會追求刺激及尋求 探險,而遊戲便是一種尋找刺激的行為,當生活中的刺激不足時,遊戲 便開始,反之則停止。個體為了增加刺激,會在遊戲中發揮想像力,以 不同方式運用物體進行活動。(郭靜晃譯,1992)。

4.其他相關遊戲理論

孩子在玩遊戲之前,必會先發展出一套遊戲的組織或脈絡關係來讓 參與遊戲者在遊戲時都知道將會發生什麼,且了解這只是假裝而不是真 的。Garvey(1977)在探討角色扮演和他們實際身分在參與戲劇遊戲中 角色是如何替換的研究中發現,兒童會建立、維持、傳輸及再陳述遊戲 對話中對個體有用的訊息。Schwartzman(1978)的研究則指出,兒童 的社會地位可能影響遊戲的主題或其中的關係。遊戲的內容與兒童年齡 有相關,年紀越大,在遊戲中所扮演的角色及遊戲的內容及規則則越複 雜(郭靜晃譯,1992)。Curry(1972)則是從效率面向探討遊戲,他 認為遊戲本身所具有的創造性,以及思考集中和思考分散之間的關係,

能夠提供兒童一種讓自己脫離沮喪的方法。

二、遊戲的功能

近代學者對於遊戲做了許多研究,他們認為遊戲具有多種功能。以下是不同 學派的觀點:

(一)人類學家的觀點:遊戲是人類從兒童成長為大人的過程,是極自然的 事。遊戲是人類文化活動的一種形式,研究遊戲的源流及傳播,可探 索民族發展及其源流歷史的線索。

(二)行為學家的觀點:遊戲除了具有訓練知識技巧的作用,亦可用以控制 行為。遊戲活動可增進兒童腦神經系統及運動機能方面的發展,如大 小肌肉的發展、精細動作的熟練……等,透過遊戲的過程,可提供兒 童機會以培養這些能力,進而增加兒童對自己身體的自主掌控(詹志 禹,1997)。

(三)社會學家的觀點:遊戲方式表現出社會組織及其活動模式,可藉著遊 戲探討人際關係。兒童透過遊戲來表現自我,在團體遊戲中學習與別 人相處、合作、尊重,以發展合宜的人際關係,並了瞭和諧活動的重 要性。此外,當兒童接受遊戲中的約束與規則時,無形中促進其社會 行為的發展,更可養成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所需要的基本應對概念。(吳 博明,1995)。

(四)心理學家的觀點:遊戲可應用於心理分析,用以診斷思想、情緒的變 化狀態。透過遊戲可協助兒童語言、思考、想像的學習、問題解決能 力的提昇、瞭解個人與環境的關係、表達內心感受、淨化其負向情緒…

等益處,可促進兒童心理正常的發展。遊戲不僅是可以讓兒童舒緩情 緒,更重要的是讓兒童領悟到自我情緒控制,遊戲是具有學習、適應、

治療及休閒等的多重功能(詹志禹,1997)。

(五)科學家的觀點:遊戲雖是虛擬的活動,但其過程可視為某些現實的變 換,因此,它們可能是簡化的事物結構,讓兒童有探索環境及反思己 身的機會。

(六)教育學家的觀點:Dewey:「遊戲在學校課程中佔有明確的地位,其 目的在增進知識及充實社會行為,不是體力的消耗或片刻歡愉,缺乏 遊戲活動之教育,是不能得到有效的學習」。時至今日,亦證明遊戲 是很好的活動教材,使學生在有趣的遊戲活動中進行學習。

遊戲在教育上的功效有不同的觀點,古代中、西方均有遊戲不利於正常學習 的看法,在我國古代有「勤有功,嬉無益」說法,但在另一方面國外很多學者的 研究中都強調遊戲在教育上的功能,歐洲學者Aufshnaiter & Schwedes(1984)

在「遊戲導向的教學」中主張開發有趣的單元活動教材來改善教學級學習的情

境,並說明遊戲導向的教學對學生在單元的學習具有吸引力及保留作用。

杜威(Dewey)也曾強調:「遊戲在學校課程中佔有明確的地位,其目的在 增進知識及充實社會行為,不是體力的消耗或片刻歡愉,缺乏遊戲活動之教育,

不能得到有效的學習 」(引自劉素幸,民83),由這個觀點來看,如何讓學生 在遊戲的過程中達到教育目標是值得研究的事。而Krulik & Rudnick(1983)也 提出遊戲教學具有下列優點:1、遊戲可以取代一些無趣的例行性訓練和引發學 生自發性的練習。2、遊戲的情境可以提供獲勝的機會和取得同儕的認同。3、在 嘗試解決遊戲難題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研究新的問題解決之技巧。4、在遊 戲的過程中需要遊戲者主動的參與,而一般的教室中學生比較要被動的聽老師解

不能得到有效的學習 」(引自劉素幸,民83),由這個觀點來看,如何讓學生 在遊戲的過程中達到教育目標是值得研究的事。而Krulik & Rudnick(1983)也 提出遊戲教學具有下列優點:1、遊戲可以取代一些無趣的例行性訓練和引發學 生自發性的練習。2、遊戲的情境可以提供獲勝的機會和取得同儕的認同。3、在 嘗試解決遊戲難題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研究新的問題解決之技巧。4、在遊 戲的過程中需要遊戲者主動的參與,而一般的教室中學生比較要被動的聽老師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