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女性主義與音樂批評

第一節 女性主義核心理論

在開始以下女性主義的論述前,為了有利於本論文的進行,有必要對某些經 常使用且定義已趨於一致的名詞先做一番澄清。首先,是關於「性」(sex)與「性 別」(gender)的分別。「性」指的是先天的、生理的、基本的事實性質(factological)

差異,如男性(male)、女性(female)1。「性別」(gender)則是後天的、社會 規範所強加性別模式行為的建構,兩性經由文化機制與社會習俗的有形、無形教 育,習得某些迥異於另外一性的特質,如男性化(masculine)、女性化(feminine)。 質言之,「性」是先天生理的,而「性別」是後天經由社會建構而成的。在女性 主義中經常被拿來檢視的,即是在「性別」的形塑過程中,對女性先存的設定、

導向與限制。

一、女性主義理論的發展與分期

關於女性主義理論的發展,學者們以各異的取向、標準提出不同的分期,形 成眾說紛紜的局面。加上女性主義在當時雖蔚為一股趨勢與思潮,但在各國的實

1 廖炳惠,《關鍵詞 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2003),頁 241-243。

際發展仍有相異之處。在此,筆者意圖就兩個由著名女性主義學者所提出的分期 方式來說明女性主義在二十世紀的發展概況與內容變遷。

首先,是法國女性主義學者Julia Kristeva2在<婦女的時間>(Women’s Time)

一文中所提出的分期階段。她將女性主義理論發展分為三階段3。第一階段自六O 年代末至七O年代中,此階段著重在提倡男女的相同性。認為兩性先天在本質上 是相同的,之間的差異是由後天的教育、環境、社會氛圍所造成,如Simone de Beauvoir在《第二性》(The Second Sex)寫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逐漸 生成的。」4(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一九六八年後的第 二階段則強調男女的差異性,但有差異並不意味著具備高下、優劣之分,而是強 調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的不同,進而肯定女性特質。到了第三階段,男女間的差 異不再是二元論的涇渭分明、相互對立,主體(subject)可具有多重的身分認同,

幾近類似「雌雄同體」的概念,意即可同時擁有男女兩性的特質,在此,性別的 流動性與共存性被高度肯定。

另一個具權威性的分期,是由Nancy Fraser5回顧英語世界女性主義的發展情 形所做的時期劃分。第一個時期從一九六O年代晚期至一九八O年代中期,此期 的訴求是在差異中求平等,意即肯定性別間的差異(gender difference),甚至認 為女性特質優於男性特質,所以平等並不是要女性去迎合男性的標準,而是肯定 女性自身的特質。第二個時期從八O年代中期至九O年代早期,關注焦點放在女 性間的差異(differences among women)。因為一直以來,男女之間二元對立的劃 分使女性成為一個看似一體的範疇,但卻忽略了這個範疇內的成員彼此間的相異 性。女性主義因發言位置的不同,會呈現不同的關懷重點。如黑人女性主義、第

2 Julia Kristeva,一九四一年生,著名的法國女性主義學者。同時也擅長精神分析、符號學等領 域。

三世界女性主義、女同志女性主義等。第三個時期從九O年代至今,Judith Butler6 將其稱為「後女性主義」(postfeminism)。由於解構主義的引進,女性主義者開 始質疑「女人」作為一個固定範疇的可行性,並致力於討論反本質主義與反普遍 主義,認為不應將女人看做是一僵固的群體且共同具備相同的女性本質,而應注 重個別女人的個體差異性7

綜而言之,從這兩種根據各自地區所歸納出的女性主義發展的分期,可以發 現兩者間具有一種大約相同的趨勢與走向,也由此可以看出女性主義思想大致的 進階發展輪廓。起先,皆著重在探討男女二元對立與兩性的差異性上;接著將關 注焦點放到「女女之間」的差異(女性間因種族、階級、地域的相異,會面臨不 同的處境,因而不將女性視為一個固定不變的整體)。最後,都認為過度強調男 女差異,只會更加深化之間的不平等,導致沒有辦法真正平等的、無差別的看待 兩性,所以,皆傾向打破固定的兩性範疇。

二、女性主義在女性主義音樂批評中的運用

女性主義音樂批評中運用了許多女性主義基本的思想理論,當然,因為這些 思想是對女性受壓迫的情況提出反省,所以,自然被應用到許多領域去檢視他們 各自的狀況。以下就一些女性主義核心理論:「個人即政治」的概念與對「正典」

的重估,進行說明並論述兩者在女性主義音樂批評上的運用。

首先,是對個人即政治(personal is political)這個女性主義理論的運用。根 據它的定義:「在『女性主義』的論述中,女性親身與個人的經歷,都和社會、

政治與生活息息相關……」8,女性的生活、面對的處境與難題不只是與她個人 有關,往往是與整個她所處的時空脈絡、社會環境有極密切的牽扯。因此,從女

6 Judith Butler,一九五六年生,知名女性主義及同志理論學者。於加州大學柏客萊分校教授比較 文學與修辭學。於九O年出版的Gender Trouble《性別麻煩》一書影響學界甚鉅。

7此處有關Fraser的英美女性主義發展分期,詳參周嘉辰,《命名風波:從「女人」作為政治範疇 談女性主義的政治觀》。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頁 11-13。

8 同註 1,頁 192。

性個人的、隱私的生活中發現充滿著不平等的權力宰制與分配。女性遭受的許多 不公平待遇唯有大環境改變,私人的狀況才有可能改善。

所以,我們可以小窺大。經由檢視個別女性的處境來探論女性在特定的時空 關係裡被限制的情形。在女性主義音樂批評裡,「個人即政治」的理念促成了相 當 豐 富 的 研 究 成 果 。 例 如 針 對 單 一 女 性 作 曲 家 Fanny Mendelssohn Hensel

(1805-1847)的作曲情況,可探問當時女性創作活動被壓抑的因素;或由單一 女性音樂家Clara Wieck Schumann(1819-1896)的演奏與作曲情形,來論述當時 的社會大眾對女性從事音樂工作所抱持的想法9。這類研究工作揭示了許多女性 個人生涯上的困境並不真的僅是“個人的",也顯示了私領域與公領域的密不可 分、環環相扣。

再來,是對「正典」10的運用。在女性主義興起之後,正典的權威性便備受 質疑與挑戰。因為,在男尊女卑、父權意識高漲的社會環境下,正典的選擇與形 成過程一直是將女性的作品屏除在外的。因此,女性主義從正典的形塑到傳承、

作品中暗藏的意識型態等,一一提出檢驗與批判。配合著音樂學者們戮力發掘過 往女性作曲家的作品,更豐富了可供研究的譜本材料。造成的實際影響是,不但 開始在音樂史的教材中放進女性作曲家的作品,完全以女性作曲家作品編成的教 科書及錄音也陸續出現。如James R. Briscoe的Historical Anthology of Music by Women與Karin Pendle的Women and Music: A History。

但同時,將女性作品納入正典行列的過程也面臨一些難題,並引起了激烈的 討論。即:由於男性的審美觀、價值觀已成為正典的標準,將符合男性設定標準 的女性作品認定為“好的作品"是否反而更堅定了男性作品的正典地位。再者,

真的存在“女性化的作品"嗎?如果女性作曲家學習的、接觸的盡皆是男性的作 品,她寫出來的音樂真的會有某種“女性的特質"亦或是與男性的音樂無異?因

9 Fanny與Clara在許多客觀條件上,如家庭背景、社會階級、經濟情況並不相同,因此,雖同為 十九世紀具音樂專業能力之女性,所面臨的處境並不完全一致。

10 關於canon一字並無統一的翻譯,本論文採用廖炳惠在《關鍵詞 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 詞彙編》中的譯法。

此,對於男、女性作曲家是否應以不同的標準、審美取向來衡量其作品,意即各 自發展其性別的正典等議題,仍是女性主義音樂批評探討的主題。

三、女性批評在女性主義音樂批評中的運用

女性主義批評在音樂上的開始與發展較許多其他學術領域(如文學、電影)

晚,而女性主義批評的理論是由對文學的研究所展開的。其理論經由檢視男性作 品所構成的文學史,從中建立起具女性主義觀點的批評模式。而從文學出發的這 些女性批評理論後更被廣泛應用至電影、藝術、建築空間及音樂批評。因此,談 到許多女性主義音樂批評中的批評方法,都會提到女性主義文學批評(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以下就針對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中一些重要的理論與其在音樂 批評上的運用進行論述。

女性主義學者Elaine Showalter於她一九七九年所出版的著作《邁向女性主義 詩學》(Toward a Feminist Poetics)中提出對文學正典進行重新解讀,並對作品 進行社會性分析、討論文學中的女性形象,此即為「女性批評」(Feminist Critique)

的概念。Showalter指出,出現在男性作家文本中的女性,其實是男性想像中的女 性,而不是真實的女性。但這類扭曲女性的文本經由大眾的閱讀,又會影響真實 生活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所以,「女性批評」的目的即在於揭露這些存在於文本 中的性別歧視11

「女性批評」所檢視的文本,一開始是文學的作品,後來,女性主義音樂學 者也採用此批評模式來闡釋音樂作品。例如在“Whose life? The gendered self in Schumann’s Frauenliebe songs"一文中,Ruth A. Solie指出,Robert Schumann在 其 聯 篇 歌 曲 《 女 人 的 愛 情 與 生 命 》 裡 , 與 原 詩 作 者 Adelbert von Chamisso

(1781-1838)一同連袂將詩中的女主角描繪成受父權意識宰制的女人,因詩中 女性從年輕至年邁生活重心只全然集中於她的丈夫,而Schumann的音樂則凸顯

11 詳參何慧芳,《由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及榮格分析心理學探索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小說<燈塔行

11 詳參何慧芳,《由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及榮格分析心理學探索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小說<燈塔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