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女性主義的音樂應用初探

第五章 女性主義音樂批評的重要性

第二節 女性主義的音樂應用初探

女性主義音樂批評發展至今得力於許多女性主義音樂學者跨學科的研究能 力,運用他門學術中的方法與理論切入音樂論述,使女性主義音樂批評的發展日 益蓬勃。由此可知,未來如望開闢拓寬新領域,續援用引介女性主義、文化研究、

批判理論等仍有可為之處。而音樂領域內也有許多尚未被女性主義角度觸及的面

2 Hayden White, “Form, Reference, and Ideology in Musical Discourse,” in Music and Text: Critical Inquiries, ed. Steven Paul Sch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319.

3 Susan McClary, “Reshaping a Discipline: Musicology and Feminism in the 1990s, ” Feminist Studies 19 (1993): 399-424.

向,如音樂哲學、音樂美學……。 著作《性別麻煩》(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裡指 出性別是被表演的(performative interpretation of identity categories),性別認同的 本身是一種強制性的重複,這動作的重複構成兩性的性別傾向。Butler所謂的性

Butler道“There is no gender identity behind the expression of gender, that identity is performatively constituted by the very ‘expressions’ that are said to be its results.”6 她認為扮演一個人的方式與地點,正是這個「存在」之得以建立、流 通與確認的原因7。Butler以同志扮裝來說明性別的可模仿性。她指出,主流社會 視同志扮裝(女同志T與婆 lesbian butch and femme)為模仿異性戀,不過正如

4 本節有關Judith Butler女性主義理論參考自張小虹,《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1996。

5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1996),頁 181。

6 Ruth A. Solie, introduction to Musicology and Difference: Gender and Sexuality in Music Scholarship, ed. Ruth A. Soli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18.

7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1996),頁 153。

張小虹所分析:

她/他們透過對異姓戀性慾的<模仿式嘲諷>,暴露出她/他們所模仿的異 性戀本身也是一種模仿、一種副本,…同志扮裝…其顛覆效應正在於「同志 扮裝在模仿性別時,暗暗透露性別本身的可模仿結構---和其偶發變動性」

8

Butler以同志議題來凸顯性別本身是一種扮演(gender as impersonation),是 可模仿的,男/女的性別是經由不斷重複、踐履所達到的認同效果(【Butler】

implies that gender identities can be made and re-made at will)9。此理論鬆動二元 對立的男/女角色,性別的分野界線成為模糊的,而性別認同是可流動、自由踰 溢的。

Butler 的理論挑戰人們對性別的認識,她的最終目的與性別認同潰堤後的解 決之道是:棄絕臣服於慣例(conventional)角色,忽視性別差異,人們停止以 外在形貌、言行舉止、生活規劃(如男主外女主內、女性自我犧牲奉獻以成全男 性的想法)等分類標準去分類男/女性或自己去「演」、「複製」這些本質主義式 的特質。只有每一個人被辨識為自由、單獨的個體,即以「個人」(individual)

的身分出現而不是被區分成男人或女人,如此真正的平等才有可能實現的契機。

如用 Butler 的理論來檢視音樂作品中的角色塑造,男尊女卑、兩性截然不同 的角色刻劃便昭然若揭。以 Giuseppe Verdi 的《弄臣》(Rigoletto)為例,弄臣之 女 Gilda 的角色被塑造為美麗溫柔且一直被其父要求待在家中,這是標準的「屋 裡的天使」形象。「屋裡的天使」一詞的使用在女性主義論述裡指的是,男性心 目中理想的女性就如同待在家裡的天使一樣,不外出工作、不輕易拋頭露面而只 是乖巧地待在家,打扮、舉止像個宜人的天使。而有趣的是,弄臣與花心的公爵 在劇中也不只一次地呼喚 Gilda 為「天使」。其次,Gilda 在被公爵玷污並眼見他 的花心後還屈居為他的代替犧牲者,此處,女性角色的結局是死亡,而男性角色

8 同上註,頁 179。

9 同註三。

卻因女性的死亡可繼續花天酒地。最諷刺的一幕即是當 Gilda 氣弱游絲、行將就 木之際,還遠遠傳來公爵與其他女人共度良辰、飲酒作樂的歡愉歌聲。在此,男

/女角色階級化已相當明顯,為了完成男性的繼續享受而犧牲女性的生命,彷彿 男性是在上位者女性是在下位者。在 Gilda 最後的歌詞中,她仍表示要寬恕公爵,

而自己看到天國「天使」在迎接她---她最後真的當成了「天使」。劇中另一女 性角色為職業殺手的妹妹 Maddalena,被描繪成原本欲殺公爵而與之調情但卻假 戲真做臣服於公爵的魅力之下,轉而苦苦哀求其兄並苦思良策為公爵脫身,這第 二女主角的角色塑造仍是一個為男性犧牲奉獻的女人。

綜而言之,整齣歌劇在男/女角色刻畫上,女性的個人價值是卑微的,她們 的存在只是供給男性取樂與為男性犧牲奉獻之用,而男性角色則安心享受著以女 性的生命與愛情鋪成的享樂之路,這充分顯示性別的不平等。然而,Verdi 精湛 的作曲才能卻結合了這溢滿性別不平等的劇情,使此種男/女角色形象透過音樂 傳播出去,造成聽、觀此部歌劇的人因喜好這音樂而無形、不知不覺中接收了這 樣的性別訊息,也因與音樂結合,可使人正大光明的聆賞、演出這作品而外在上 好似在欣賞音樂使得背地裡的性別刻劃在不被察覺地進行著。音樂正當化了這種 劇情一再被重複的現實,使歌劇中男尊女卑的刻板兩性角色敘述加深了現實活動 中的男女兩性行為模式。

第六章 結 論

本研究以巨觀角度出發將女性主義音樂批評之整體作為研究對象,對於女性 主義音樂批評成形的源流(遠因近因)、主要議題的變遷轉移、研究內容的釐清 與重要性皆有系統性之完整說明。

首先,回顧女性主義的發展進程、基本概念及 Elaine Showalter 的女性主義 文學批評論述並探討這些概念於女性主義音樂批評中的運用;其次,試論音樂批 評的性質,以 Adorno 對音樂進行社會性、文化性的評論方式作為女性主義音樂 批評的借鏡。經由這類討論揭示女性主義音樂批評的成形遠因與他門學術領域對 其之影響。

在調查其遠因後,本研究開始勾勒出女性主義音樂批評的整個開展脈絡,從 發端的源頭到之後隨時間推移之重心議題的轉換等。起源的奠定是植基於對歷史 長河裡女性音樂家生平事績與作品的挖掘整理,在豐富的資料上開始了質疑、省 思女性缺席的因素與其他批判性問題,即開始了「女性主義音樂批評」的研究工 作。此部分書寫在追溯女性主義音樂批評為何發生、如何發生與發生之後的走向。

對於女性主義音樂批評駁雜、多元化的研究內容,本研究嘗試將女性主義音 樂批評依其研究對象的相異性質做一分類,並援引諸多著名文獻作為實例以說明 特定類別的研究之進行、切入觀察的角度與研究方法的設定。大致分類為女性音 樂工作者所面臨的處境,包括在發展音樂生涯上遭遇的社會打壓、家族箝制等,

並以 Clara Wieck Schumann 與 Fanny Mendelssohn Hensel 為討論範例。還有對樂 曲、樂種、曲式中性別意識的討論以及歷來社會情境對女性參與音樂專業的設 限。不過,各研究領域彼此間的關係並非涇渭分明而是相互參照、流通與依存。

此分類之意義在易於掌握女性主義音樂批評的內容與研究進路。

女性主義音樂批評發展成形之際借用援引許多他門學科之理論系統,現今其 自身也已積累豐碩研究成果可資反匱他門領域。彼此間的互用不但在過去開創出

亮麗的成績,於未來仍不失為可行的互動模式。在本研究中就嘗試以女性主義理 論家 Judith Butler 的「性別操演論」(Gender Performativity)檢視分析歌劇中的 男/女角色塑造,並思考此種不當性別刻劃的劇情在結合音樂後易被正當化的情 形。此女性主義的音樂應用初探意在提出聽、觀者接收這類音樂時應保持警醒能 力並覺察性別訊息。而續利用他門理論來進行女性主義音樂批評的可行性與存在 空間也被證實。

綜而言之,本論文對女性主義音樂批評採通盤、整體性的研究,期能對未來 國內有志於相關議題的研究者提供起點與有所裨益。

參 考 文 獻

中文書目

按時間先後排列

Simone de Beauvoir,歐陽子譯,《第二性(第一卷:形成期)》。台北:志文,1992。

_________________,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二卷:處境)》。台北:志文,1992。

_________________,楊翠屏譯,《第二性(第三卷:正當的主張與邁向解放)》。

台北:志文,1992。

張小虹,《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1993。

---,《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1995。

Alice Watkins 著,朱侃如譯,《女性主義》。台北:立緒,1995。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1996。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1996。

顧燕翎、鄭智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 台北:女書文化,1999。

Simone de Beauvoir 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1999。

Alice Schwarzer 著,《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西蒙‧波娃訪問錄》。台北:婦女新 知,2001。

周嘉辰,《命名風波:從「女人」作為政治範疇談女性主義的政治觀》。台北:國 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何慧芳,《由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及榮格分析心理學探索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小說

<燈塔行>》。嘉義:私立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Nancy Reich 著,陳秋萍、游淑峰譯,《克拉拉‧舒曼---十九世紀最偉大的女鋼 琴家》。台北:高談文化,2003。

廖炳惠編著,《關鍵詞 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台北:麥田,2003。

Susan McClary 著,張馨濤譯,《陰性終止:音樂學的女性主義批評》。台北:商 周,2003。

英文書目

按姓氏之英文字母先後排列

Citron, Marcia J. “Feminist Approaches to Musicology.” In Cecilia Reclaimed: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Gender and Music, edited by Susan C. Cook and Judy S. Tsou, 15-34.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4.

Cook, Susan C. and Judy S. Tsou, ed. Cecilia Reclaimed: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Gender and Musi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4.

Cusick, Suzanne. “Gender, Musicology and Feminism.” In Rethinking Music, edited by Nicholas Cook and Mark Everist, 471-498.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Wood, Elizabeth. “Review Essay: Women in Music.” Signs 6 (Winter 1980): 283-97.

Kallberg, Jeffery. “The Harmony of the Tea Table: Gender and Ideology in the Piano Nocturne.” In Chopin at the Boundaries: Sex, History, and Musical Genre, 30-6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Kimber, Marian Wilson. “The ‘Suppression’ of Fanny Mendelssohn: Rethinking Feminist Biography.” Nineteenth Century Music 26, no. 2 (2002): 113-129.

Kramer, Lawrence. “Carnaval, Cross-Dressing, and the Woman in the Mirror.” In Musicology and Difference, edited by Ruth A. Solie, 305-325.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McClary, Susan. “Reshaping a Discipline: Musicology and Feminism in the 1990s.”

Feminist Studies, 19(1993): 399-424.

Paddison, Max. Adorno’s Aesthetics of Musi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