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流動性

本研究為觀察母親職業階級對子女教育的影響,第一節探討代間教育的社會階層 流動,第二節探討影響子女學習表現的因素,第三節總結影響學習的因素並說明 研究的方法。 

 

2.1 流動性

許嘉猷、黃毅志(2002)探討台灣階級流動並兼論黑手變頭家之實證研究。採用 1992 年 8 至 9 月間蒐集台灣地區民眾調查資料樣本數為 1,491 筆。以工作上擁有 權威、生產工具與專業性等作為階級區分,觀察親代階級,子女初階,到子女現 階之間職業階級流動性。實證結果顯示,子女初階為勞工者,仍有向上流動成為 頭家的機會。

Black and Devereux(2011)探討代際流動的最新發展,透過父母和子女的結果之 間的持久性,確定流動性社會最優水平。研究方法採用最小平方法迴歸模型 (ordinary least squares)及工具變量估計,利用收養兒童之數據,觀察父母和孩子的 教育的因果關係。實證結果顯示家長教育和兒童教育之間存在因果關係,證明先 天和後天教育同樣重要。

張瀞云(2011)探討補習提高應考能力與跨代流動的關聯性。研究模型以人生存 分為2 期,利用效用函數及家庭預算限制式等,決定最適補習策略。非技術(L)

勞力家庭之青年人可通過聯考成為技術(H)勞力的比例,即向上跨代流動,另技 術(H)勞力家庭之青年人無法通過聯考,而成為非技術(L)勞力的比例,即向 下跨代流動。實證結果顯示補習與跨代流動的關聯性與政府推行的政策有關,如 大學名額的擴增或採低學費策略等,使得低所得家庭與高所得家庭的補習支出願 意增加,均利於向上跨代流動。2

       

2張瀞云指出,跨代流動又可再分為:向上跨代流動(upwar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和向下跨 代流動(downwar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二種。向上跨代流動係指本期父母為非技術或低所 得勞力,其子女成為技術或高所得勞力的情況;向下跨代流動則是指本期父母為技術或高所得勞 力,其子女成為非技術或低所得勞力的情況。 

莊奕琦、陳晏羚(2011)探討父親與子女間階級流動及子女的教育成就是否促進 代間階級流動的關聯性。研究方法採用Logistic regression 模型,使用「華人家庭 動態資料庫」合併樣本計4,110 筆。實證結果顯示,父親階級、教育程度、省籍、

城鄉、手足個數、世代均有顯著影響子女進入上層階級的勝算比(odds ratio),即 父親階級愈高,子女愈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優勢,子女越高的教育成就對於進入上 層階級較具優勢,故子女可以藉由教育成就的改善彌補先天階級上的不利。

綜上,探討階級流動方式,從代間職業流動、補習對跨代流動的影響、子女 教育成就等面向。由於本研究對象為尚在求學階段之子女,因教育為改善階級流 動的重要因素,故採用國中生學習表現進步與否,代表向上階級流動之意願。

2.2 影響學習性因素

Heyns and Catsambis(1986)探討母親就業對學生閱讀和數學成績的影響。採用 指定母親就業結構,如兼職、全職及工作期數等方式,觀察其效果的影響力,使 用1980 年代高中學生,總樣本為 3,796 筆。以學生成績作為依變數;自變數為母 親就業狀況、家庭背景特徵等。實證結果顯示母親就業對學生閱讀和數學成績有 小的負面影響,與母親是全職或是兼職花在工作時間比例有關係,也就是兼職母 親對學生閱讀和數學成績造成的負面影響較全職母親小。

Foon(1988)探討母親就業狀況對青少年的自我觀念和學習成績的影響。採用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以平均年齡 15 歲在學學生之問卷調查,總樣本為 1,675 筆(男性896 位、女性 779 位)。以母親就業作為依變數;自變數為父母親職業地 位、學科成績、學校重視的觀念、職業抱負等。實證研究顯示,母親的就業和父

母親的職業地位涉及到青少年喜好的學科表現;父母親職業地位對青少年自我觀

念的養成亦有影響,而父親的職業地位,對女兒的職業抱負有顯著影響力。

Lillard and Willis(1994)探討馬來西亞家庭與國家代間教育流動的影響。採用 Probit 模型,研究期間自2010 年 9 月至 2013 年 10 月止之家庭生活調查資料,以

個數、性別、出生世代、城市的居住等變數。實證結果顯示,父母的教育程度對 孩子的教育成就有顯著的影響。而居住等家庭環境方面亦對教育成就有顯著的正 向影響,而性別則在教育普及後,差異逐漸減少。

張景媛(1997)探討國中生之正負向情緒、後設認知與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工 具以測驗及量表方式,以台北地區三所國中一、二、三年級男女學生,樣本數共 965筆,從學習動機(指學生學習時對自己的能力、興趣、價值與成就等看法)、

情緒(情緒之變化,如憤怒、悲傷、快樂、恐懼等,分為正、負向情緒)、後設 認知(指自我調適能力等)三方面探討。研究結果顯示,國中生的負向情緒與後 段認知、學習動機有負相關存在,即負向情緒愈高,其學習動機表現愈差,但僅 限於負向情緒與學習動機有關,正向情緒則和學習動機無關。 

林松齡(1998)研究母親的就業身分與對子女的學業成就的影響。3採用Logistic regression 模型,於 1998 年間以台中市 15 所高中、高職高二及高三的在校學生作 問卷調查計1,440 份,以學業成就(區分為高中及高職)作為依變數;自變數為母 親是否就業、父親職業類別、父母教育程度、父母經濟所得、家庭經濟所得、性 別等。實證結果顯示,母親就業對兒子學業成就有負面影響,但對女兒學業成就 卻沒有顯著影響;父親職業類別對女兒學業成就無顯著影響,但對兒子學業成就 卻有顯著的影響,並以父親為公教人員顯著高於其他職業類別;父親的教育程度 則對女兒學業成就有顯著正向影響,但對兒子則無顯著正向影響,而母親的教育 程度對子女學業成就,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母親經濟所得對子女學業成就則無 影響,父親經濟所得及家庭經濟所得對子女學業成就呈正向影響,但相當薄弱且 不穩定。

陳婉琪(2005)探究族群身分對於上大學機會是否有影響力。利用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採用「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1990至2002年累積各期資料,合 併後樣本數為26,207筆。以教育成就(是否上大學)為依變數;自變數為父母教育        

3林松齡(1998)〈母親的就業身分與子女的學業成就〉報告書,來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調 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http://srda.sinica.edu.tw。doi:10.6141/TW‐SRDA‐E87005‐1。 

程度、性別、族群、居住地區、父親職業地位、父親是否於公部門工作、兄弟姊 妹人數等。實證結果發現,對高教育家庭背景的子女,並沒有統計證據顯示,省 籍對上大學機會有影響;但在低教育家庭背景的子女中,則有相當顯著的省籍效 應,即外省族群身份對上大學的機會有影響,對出生於1940、1950年代的年長世 代來說,尤為顯著,在進一步控制公部門效應與手足數之後仍有影響;不過,此 效應已隨時間推移而減弱,甚或消失。整體來說,省籍身份對於教育成就的影響,

會依時代變遷、教育制度、性別或階級不同等而有所差異。

莊奕琦、賴偉文(2008)研究影響教育成就的因素及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政策效 果。其中探討影響教育成就的因素,採用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使用「華人 家庭動態資料庫」1999、2000 年及 2003 年合併之樣本計 4,110 筆,以個人教育成 就(受教育的年數)作為依變數;自變數為家庭背景、個人特徵(包括工讀、學 業優異獎學金、清寒獎學金、孝道觀念、光耀門楣觀念)、家庭教育資源(包括才 藝訓練、課外補習輔導、學業獎勵、家庭遷移)、性別、城鄉、省籍等。實證結果 顯示,個人特徵與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資源等對教育成就均有顯著影響。

黃芳玫、吳齊殷(2010)研究家庭背景或個人特質對其學業成績之影響。研究使 用 Ordered Probit 模型,採用「青少年個人生活學業評量」問卷調查資料,內容包 含學生問卷、家長問卷以及老師問卷,對象為台北地區於1996 年入學之國一新生 的3 年長期追蹤調查資料,樣本數為 1,286 筆。以學業成績(按成績落點區分 5 類)

為依變數;有家庭背景及個人特性變數略以包括:父母親教育程度、父親籍貫、

學生性別、宗教信仰等。實證結果顯示,家庭背景仍顯著地影響1980s 出生世代的 學業成績,父母親教育程度對學業成績有正向影響,隨著父母親教育程度的提高 而增大,其影響程度又以父親為大;父親籍貫為外省籍之正向影響,主要來自其 所得與教育水準的優勢。在個人特質上,1980s 出生世代,其學業成績的性別差異 已不存在、但宗教參與頻率與其學業成績有顯著之負相關。

蔡瑜馨(2012)研究母親國籍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利用最小平方

法迴歸模型(ordinary least squares),採用「台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2007 年 學生學習成就評量之國小六年級問卷資料,分別為國語科樣本數 39,330、英語科 樣本數38,153、數學科樣本數 38,024、社會科樣本數 29,651,自然科樣本數 38,178。

以學習成就(各科答題比例除以各科總題數後轉換成「答對比例」)為依變數;自 變數為母親國籍、性別、父母教育程度、父親職業地位、教育資源、文化資源、

社會資本等變數。4實證結果顯示,未控制家庭社經背景等變數前,國籍效果呈負 向顯著關係,即母親為東南亞國籍之子女學習成就較本國籍母親子女差,而依序 控制家庭社經背景等變數後,該國籍效果與顯著水準皆下降。而家庭社經背景,

如父母教育程度、父親職業地位、教育資源、文化資源、社會資本,皆與子女學 習成就呈正向顯著關係。

2.3 小結

綜上,從個人特徵、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或抗壓性方面等,均研究顯示對子

綜上,從個人特徵、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或抗壓性方面等,均研究顯示對子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