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母親職業對國中子女學習表現的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母親職業對國中子女學習表現的影響"

Copied!
7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系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Mid-Career Master Program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母親職業對國中子女學習表現的影響  The Effects of Career Women on the Learning of

Their Children

 

 

張夏鳳    Hsia-Feng Chang 

 

指導教授:張清溪  博士  Advisor:Ching‐hsi Chang, Ph.D. 

 

中華民國 103年1月 

January, 2014

(2)

 

誌 謝

 

很幸運能夠進入徐州路上享有古蹟盛名的台大社科院就讀,紅色磚塊砌成的 建築,搭配春天開滿的杜鵑花,能夠在這麼漂亮的校園內學習,是我的榮幸。

在台大經研所二年,感謝張清溪老師用心的授課及辛苦的指導,讓我能夠完成 我想要做的論文,也感謝經研所的老師們,能夠上到您們的課是學生的收獲。

十分感謝口試委員樊家忠及鍾谷蘭老師,因為有您們寶貴的意見,使我的畢業 論文可以更加完善,更感謝我的指導教授張清溪老師,始終不吝指正我尚待改進 的地方,督促我的論文更臻完善,謝謝您們,從過程中,也讓我看到老師們對事 情認真的態度,讓我獲益不淺。

感謝曾經一起做報告的同學貞吟、麗君、雪芳、建龍,很高興能認識您們,

在學習過程中,也認識各個不同領域的同學,讓我眼見大開。研究所生活一開始,

很高興就認識坐在身旁的貞吟,妳的個性很善解人意,謝謝妳成為我撰寫論文的 精神支柱,妳的體貼及細心,讓我面對過程中的瓶頸,徬徨的心情能獲得平靜。

也感謝助教嘉凌在我寫論文過程中,對學校事務的不熟悉,永遠熱心的回信解除 我的疑惑,且在我口試當天提醒我注意事項,讓我很感動。

在求學階段,很幸運有一路支持我的振定爸爸,由於您的付出,讓我能夠在 安穩的家庭中成長茁壯,雖然您已不在我們身邊,但您的恩情我永遠不會忘記;

還有我親愛的家人,媽媽、姐姐沛渝,弟弟詠証、燕玲、小姪子品婕、宛螢、祐 宸和姐姐肚子的小 baby,她們可愛的模樣是支撐我完成論文的動力,也很感謝威 志辛苦的種菜給我吃、另外小姨丈昆安及小阿姨淑真互相扶持也是我學習的榜 樣,因為他們有凝聚家族的向心力,讓我們身為晚輩可以在溫馨的大家庭中成長;

還有顏叔叔的關心及當初鼓勵我來報考台大的暉敏,非常感謝您們。

最後,很高興自己完成了一直以來想要研究的論文題目,也期望自己對任何 事物都能很認真、盡全力後,不後悔。

(3)

摘 要

 

文獻上對子女教育學習效果的研究,大多顯示家庭背景,如父母的教育程度、

省籍、職業、社會地位、婚姻狀況等會影響子女的學習成就,其中母親的角色近 年漸受重視。由於隨著社會變遷、經濟環境改變,職業婦女越來越多,許多母親 由單純的家庭主婦轉變兼為職業婦女。這引申出一個問題,就是:母親職業對子 女教育是否有影響?這就是本研究的主題。

為探討母親職業對國中子女學習表現之影響,本研究採用「台灣教育長期追 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簡稱 TEPS)2001 年及 2003 年對同 一國中生之兩次調查為資料,實證方法採用 Logit 模型。實證模型以國三學習表 現(導師對學生之表現力、領導力、解決力與學習力等四項之評估)為「依變數」,

解釋變數除了母親職業外,並控制國一學習表現,再分層加入學生與學校屬性,

以及其他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變數,包含母親省籍、父母親教育程度、家庭觀念、

子女參與暑期活動、父母對子女教育期待、子女抗壓性等。

迴歸分析母親職業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單純探討母親 職業對子女學習表現的影響,其結果呈現正向顯著影響,並以公教人員之子女學 習進步最多。第二階段是檢定母親職業與子女抗壓性交乘項,實證結果子女抗壓 性高者相對於抗壓性低者,母親職業對子女學習表現影響力更大,並以基層階級 以下之子女學習進步較多。加入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等變數後,會將母親職業階 級影響力稀釋;一般而言,父親教育對子女教育的影響力較大,但在控制父親教 育後,母親教育仍有影響力,特別是子女之領導力與解決力受母親教育之影響比 受父親教育之影響更大。

關鍵詞:母親職業、家庭背景、國中生學習表現、Logit 模型。

(4)

Abstract

 

Mos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family background such as parents' education, ethnicity, occupation, social status, and marital status will affect their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 Nowadays, maternal role is getting more important in children’s education. In Taiwan, an increasing percentage of mothers is becoming career women from pure housewives. This gives rise to a problem: does mother’s career affect their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is issue.

Our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mothers’ careers on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s of their children in Taiwan. We use the penal data compiled from the "Taiwan Educational Panel Survey" (TEPS), in which the sam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surveyed in 2001 and 2003. We apply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to our empirical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other’s career on their children learning performances in junior high level, and the controlled variables were included, step-by-ste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school, parents’ background, family values, children extra-curriculum activities and the degree of anti-stress of the student.

The empirical study includes two stages. The first stage explores the effect of mother’s career to their children’s learning performances and result in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 especially for civic and school faculty mothers. The second stage is to look into the effect of mother’s career multiplied by the degree of anti-stress of the student. As a result, those mothers with high anti-stress children shown a very significant strong effect on their children performances in junior high school, especially for mothers with lower class career. When parents’ education levels were included in the regression, mother’s career became less or no significant effect. In general, father’s education had greater effect on children’s learning performances, but mother’s education still shown some impacts. For children’s leadership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y, mother’s education proved to be more important than father’s education.

Keywords:Career women, Family backgrou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Logit model

(5)

目 錄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 ... i

誌 謝 ... ii

摘 要 ... iii

Abstract ... iv

目 錄 ... v

表目錄 ... vi

圖目錄 ... vii

附表目錄 ... viii

第一章 緒 論 ... 1

1.1 研究動機 ... 1

1.2 台灣女性就業趨勢 ...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2.1 流動性 ... 8

2.2 影響學習性的因素 ... 9

2.3 小結 ... 12

第三章 資料及研究方法 ... 14

3.1 資料來源 ... 14

3.2 研究架構 ... 16

3.3 研究方法 ... 18

3.3.1 母親職業對子女學習表現的影響 ... 18

3.3.2 母親職業與子女抗壓性(交叉變數)對子女學習表現的影響 ... 19

3.4 變數定義 ... 19

3.4.1 依變數 ... 19

3.4.2 母親職業 ... 20

3.4.3 控制變數 ... 22

3.4.4 子女抗壓性 ... 22

3.4.5 其他自變數 ... 23

第四章 實證結果分析 ... 26

4.1 敘述統計 ... 26

4.2 實證結果 ... 31

4.2.1 第一階段 ... 31

4.2.2 第二階段 ... 37

第五章 摘要與結論 ... 40

5.1 摘要 ... 40

5.2 研究結論 ... 41

5.3 檢討與建議 ... 42

參考文獻... 43

附 表... 46

(6)

 

表目錄

表1 依變數說明...19

表2 TEPS 樣本學生家長職業階級分類方式...21

表3 自變數說明………...24

表4 各項學習能力資料基本統計………...26

表5 家庭背景變數資料基本統計………...27

表6 家庭教育變數的基本描述統計...29

表7 2001 及 2003 年國中生對自我期望的教育程度...30

表8 國三生學習表現:表達力之決定因素—Logit 迴歸模型估計結果...34

表9 國三生學習表現:表達力、領導力、解決力及學習力迴歸綜合結果...35

表10 職業婦女與子女抗壓性交乘項—對國三學習表現:表達力之影響...39

(7)

圖目錄

《圖1》歷年台灣男女性勞動力成長趨勢…….………..……...4

《圖2》 歷年台灣男女性勞動力參與率………...,...5

《圖3》 歷年台灣男性勞動力按教育程度分……….…………...5

《圖4》 歷年台灣女性勞動力按教育程度分………...6

《圖5》 歷年台灣男女性勞動力按教育程度分—國中以下…………...6

《圖6》歷年台灣男女性勞動力按教育程度分—高中(職)...7

《圖7》歷年台灣男女性勞動力按教育程度分—大專以上……...…...7

《圖8》 本研究合併相關問卷示意…....………...15

《圖9》本研究架構流程圖………...17

《圖10》 國三生表現能力—Logit 迴歸敏感性及特異性之 Probability cutoff……..23

《圖11》 2001 及 2003 年國中生對自我期望的教育程度...30

(8)

附表目錄

附表1 國三生學習表現:表達力之決定因素—Logit 迴歸模型估計結果...46

附表2 國三生學習表現:領導力之決定因素—Logit 迴歸模型估計結果...48

附表3 國三生學習表現:解決力之決定因素—Logit 迴歸模型估計結果...50

附表4 國三生學習表現:學習力之決定因素—Logit 迴歸模型估計結果... 52

附表5 母親職業對國三表達力的迴歸估計結果(有無控制國一先備能力)... 54

附表6 母親職業對國三領導力的迴歸估計結果(有無控制國一先備能力)... 55

附表7 母親職業對國三解決力的迴歸估計結果(有無控制國一先備能力)... 56

附表8 母親職業對國三學習力的迴歸估計結果(有無控制國一先備能力)... 57

附表9 母親職業對國一子女學習表現的迴歸估計結果(以表達力為例)... 58

附表10 母親省籍對國一子女學習表現的迴歸估計結果(以表達力為例)... 59

附表11 父母教育與母親職業之相關性(以表達力為例)………... 60

附表12 職業婦女與子女抗壓性交乘項—對國三學習表現:表達力之影響... 62

附表13 職業婦女與子女抗壓性交乘項—對國三學習表現:領導力之影響... 64

附表14 職業婦女與子女抗壓性交乘項—對國三學習表現:解決力之影響... 66

附表15 職業婦女與子女抗壓性交乘項—對國三學習表現:學習力之影響... 68

附表16 母親職業與子女抗壓性交乘項(加入單獨子女抗壓性)(以表達力為例)... 70

(9)

第一章 緒論

學術界大部分研究顯示,父母對子女教育有重要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從台灣女 性就業資料,顯示職業婦女逐年增加。因此,本研究想要研究母親在兼顧工作及 家務下,對子女教育的影響力有何改變。本章第一節介紹研究動機,第二節描述 台灣女性就業趨勢。

 

1.1 研究動機

自從進入社會工作後,由於工作的性質,身邊多數圍繞著職業婦女,不論單 身或已婚,總喜歡聽他們談論兼顧如何家庭或育兒經等,故對坊間出版的各式教 養書就特別感興趣,在一次偶然機會,看到《階級是會遺傳的,不要讓你的小孩 跌入「下流階級」》這本書,1而書的標題引發我極大的興趣。

這本書內容提及M型社會來臨,經濟貧困世襲,孩子的未來到底在哪裡?如果 事先不想辦法,孩子將來還有機會翻身嗎?「階級是會遺傳」一句話貫穿全書,強 調父母面對M型化社會,如何避免子女跌入「下流社會」?這本書作者所指的「下 流」,不是指精神或行為下流,而是指所得較低,而且連「意願」也較低的族群,

其中包含「學習意願」、「工作意願」與「生活意願」等在內,即對整個人生的目 標,都無法產生出積極的態度與意願。由於這本書,引發我想瞭解,在台灣社會 階級到底會不會遺傳?

由於台灣社會變動性高、流動性強且具地域特殊性,階級的影響性應該是有 趣的探討面向。台灣社會是否存在著階級是定義問題。每人對階級的普遍認知不 同,如職業、收入、名聲等,但一般人多以職業為階級標誌。陳琇娟(2007)實 證結果顯示,子女在職業選擇上深受父母職業的影響。從階級流動上,足見父母        

1本書作者為日本人,三浦展,1958 年生於日本新瀉縣,是社會消費研究家、社會觀察家。書中利

(10)

的職業具重要影響力。

但家庭教育多以母親為重要推手。從台灣人力資料顯示(在下節將詳細描 述),職業婦女大幅度增加。職業母親的角色似乎越來越突顯對子女教育的影響。

如劉衛華、張欣武(2001)出版之《哈佛女孩劉亦婷》一系列書籍詳細記錄利用 早期教育培養小孩之歷程;蔡美兒(2011)《虎媽的戰歌》認為童年是訓練期,用 嚴律管教、勤於練習方式,教養出有禮貌、樂於助人、成績優異的子女;梁旅珠

(2011)《梁旅珠教養書-教出錄取哈佛、史丹佛七大名校女兒的教養祕笈》培養出 多方才藝且錄取多所國際名校之女兒。上述案例母親均為職業婦女,有的擔任雜 誌社編輯、有的是大學教授或旅遊節目主持人等,顯示出職業婦女在有限時間下,

從生活習慣開始培養出各方面學業都能自我負責的優秀兒女。從三浦展(2007)調查 結果發現,藉由父母親的家庭生活方式或子女自己努力等,是可以加強子女各方 面向上意願之動力的。

Becker and Tomes (1986)指出家庭是人力資本的重要決策單位,從教育方面培 養人力資本的知識與技能。人力資本的累積可透過家庭內部自學,家長親自教育 子女傳承而得,故家庭教育將會影響子女的學習態度。在以前社會男權至上,父 權社經地位較具有影響力,如Chu, Tsay,and Yu (2005)研究台灣資料,就發現父親教 育程度對子女教育成就的影響較母親大。近年來,男女觀念逐漸平等、工商業已 逐漸取代農業社會,且從1980年代職業婦女逐年增加,在現今開放的社會,個人 可以透過自我學習,影響家庭生活朝向階級高的生活目標邁進。也因此社會流動、

階級流動等經常被討論或研究,用來學習改善目前的狀況,如補習、學習才藝或 參與活動等可能會增加其受高等教育或學習表現的機率,而高等教育與學習成就 似乎與未來的高所得、好職業劃上等號。在我國,個人可憑其努力改變其社會位 置,如流氓可以當教授、大理石工人考上法官、三級貧戶之子成為國家元首(如 陳水扁總統)等實例,這些窮人翻身的過程中,再次顯示教育的重要性。而 Bowles(1972)亦認為經由跨代對子女的教育投資,將影響下一代的所得分配與社會

(11)

階級流動。

所以我想從母親職業對國中子女學習表現的影響著手,並使用台灣資料來驗 證職業婦女對子女教育的影響力。由於研究對象為國中生,尚無明確之職業,故 以求學階段之學習表現作為觀察的面向。雖然大部分的研究表示家長的教育、所 得等家庭背景因素,會左右子女受高等教育及未來成為高所得階層的機會。但也 有研究顯示父母親可以為子女建立起好的家庭教育,以培養及加強子女的學習意 願等。總之,本研究試圖以實證方式分析台灣社會某一段時期職業婦女對其子女 教育之影響性。

1.2 台灣女性就業趨勢

我國女性勞動力逐年增加,職業婦女越來越多,使得母親從家庭主婦的單純 角色,演變成兼顧工作、教育子女及照顧家庭等角色。本節檢視台灣女性就業的 趨勢。

2012 年我國男性勞動力人口 637 萬人,較 20 年前(1991 年)的 536 萬人,

增加18.84%(見圖 1);而同期間我國女性勞動力人口,從 321 萬人,提高到 497 萬人,增加54.8%。此顯示 20 年間,女性更大幅度投入勞動市場的趨勢。從 2012 年男性勞動力參與率66.83%,較 20 年前(1991 年)的 73.8%,下降 6.97%(見 圖2);而同一期間女性勞動力參與率 50.19%,較 20 年前(1991 年)的 44.39%,

則提高5.8%,更顯示男女就業趨勢的不同。

進一步觀察男女性的勞動力的教育程度(見圖3、4),2012 年男性勞動力中,

大專以上41.45%,較 20 年前(1991 年)的 17.01%,提高 24.44%。同期間高中

(職)34.21%,較 20 年前的 28.96%,提高 5.25%;國中以下 24.34%,較 20 年 前的54.03%,下降 29.69%。女性勞動力則在 2012 年大專以上 50.55%,較 20 年 前(1991 年)的 16.35%,提高 34.2%。同一期間高中(職)33.35%,較 20 年前 的33.53%,下降 0.18%;國中以下 16.1%,較 20 年前的 50.12%,下降 34.02%。

(12)

536

585 630

637

321

398

490

497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1991年 2001年 2011年 2012年

男性 女性

由此可見,女性勞動力在20 年間,學歷在國中以下者下降 34.02%,而在大專以上 則提高 34.2%,女性勞動人力素質在教育機會普及後已大幅提升。在大專以上學 歷,2001 年起男女勞動力差距比率幅度逐漸拉大(見圖 7),女性比率 30.36%,相 較於男性比率27.16%高出 3.2%,而 2011 年,女性比男性高達 7.55%,至 2012 年 差距更大,高達 9.1%,人力資源分佈顯示,職業婦女逐年增加時,相對其教育程 度也逐年增加。

《圖1》歷年台灣男女性勞動力成長趨勢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單位:萬人

(13)

73.80

68.47

66.67 66.83

44.39 46.10

49.97

50.19

41.00 43.00 45.00 47.00 49.00 51.00 53.00 55.00 57.00 59.00 61.00 63.00 65.00 67.00 69.00 71.00 73.00 75.00 77.00

1991年 2001年 2011年 2012年

男性 女性

0 10 20 30 40 50 60

1991年 2001年 2011年 2012年 54.03

38.02

24.74 24.34 28.96

34.82

34.13 34.21

17.01

27.16

41.13 41.45

國中以下 高中(職)

大專以上

《圖2》歷年台灣男女性勞動力參與率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圖3》歷年台灣男性勞動力按教育程度分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14)

0 10 20 30 40 50 60

1991年 2001年 2011年 2012年 50.12

31.57

17.17 16.1 33.53 38.07

34.15 33.35

16.35

30.36

48.68 50.55

國中以下 高中(職) 大專以上

《圖4》歷年台灣女性勞動力按教育程度分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圖5》歷年台灣男女性勞動力按教育程度分—國中以下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15)

《圖6》歷年台灣男女性勞動力按教育程度分—高中(職)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圖7》歷年台灣男女性勞動力按教育程度分—大專以上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為觀察母親職業階級對子女教育的影響,第一節探討代間教育的社會階層 流動,第二節探討影響子女學習表現的因素,第三節總結影響學習的因素並說明 研究的方法。 

 

2.1 流動性

許嘉猷、黃毅志(2002)探討台灣階級流動並兼論黑手變頭家之實證研究。採用 1992 年 8 至 9 月間蒐集台灣地區民眾調查資料樣本數為 1,491 筆。以工作上擁有 權威、生產工具與專業性等作為階級區分,觀察親代階級,子女初階,到子女現 階之間職業階級流動性。實證結果顯示,子女初階為勞工者,仍有向上流動成為 頭家的機會。

Black and Devereux(2011)探討代際流動的最新發展,透過父母和子女的結果之 間的持久性,確定流動性社會最優水平。研究方法採用最小平方法迴歸模型 (ordinary least squares)及工具變量估計,利用收養兒童之數據,觀察父母和孩子的 教育的因果關係。實證結果顯示家長教育和兒童教育之間存在因果關係,證明先 天和後天教育同樣重要。

張瀞云(2011)探討補習提高應考能力與跨代流動的關聯性。研究模型以人生存 分為2 期,利用效用函數及家庭預算限制式等,決定最適補習策略。非技術(L)

勞力家庭之青年人可通過聯考成為技術(H)勞力的比例,即向上跨代流動,另技 術(H)勞力家庭之青年人無法通過聯考,而成為非技術(L)勞力的比例,即向 下跨代流動。實證結果顯示補習與跨代流動的關聯性與政府推行的政策有關,如 大學名額的擴增或採低學費策略等,使得低所得家庭與高所得家庭的補習支出願 意增加,均利於向上跨代流動。2

       

2張瀞云指出,跨代流動又可再分為:向上跨代流動(upwar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和向下跨 代流動(downwar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二種。向上跨代流動係指本期父母為非技術或低所 得勞力,其子女成為技術或高所得勞力的情況;向下跨代流動則是指本期父母為技術或高所得勞 力,其子女成為非技術或低所得勞力的情況。 

(17)

莊奕琦、陳晏羚(2011)探討父親與子女間階級流動及子女的教育成就是否促進 代間階級流動的關聯性。研究方法採用Logistic regression 模型,使用「華人家庭 動態資料庫」合併樣本計4,110 筆。實證結果顯示,父親階級、教育程度、省籍、

城鄉、手足個數、世代均有顯著影響子女進入上層階級的勝算比(odds ratio),即 父親階級愈高,子女愈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優勢,子女越高的教育成就對於進入上 層階級較具優勢,故子女可以藉由教育成就的改善彌補先天階級上的不利。

綜上,探討階級流動方式,從代間職業流動、補習對跨代流動的影響、子女 教育成就等面向。由於本研究對象為尚在求學階段之子女,因教育為改善階級流 動的重要因素,故採用國中生學習表現進步與否,代表向上階級流動之意願。

2.2 影響學習性因素

Heyns and Catsambis(1986)探討母親就業對學生閱讀和數學成績的影響。採用 指定母親就業結構,如兼職、全職及工作期數等方式,觀察其效果的影響力,使 用1980 年代高中學生,總樣本為 3,796 筆。以學生成績作為依變數;自變數為母 親就業狀況、家庭背景特徵等。實證結果顯示母親就業對學生閱讀和數學成績有 小的負面影響,與母親是全職或是兼職花在工作時間比例有關係,也就是兼職母 親對學生閱讀和數學成績造成的負面影響較全職母親小。

Foon(1988)探討母親就業狀況對青少年的自我觀念和學習成績的影響。採用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以平均年齡 15 歲在學學生之問卷調查,總樣本為 1,675 筆(男性896 位、女性 779 位)。以母親就業作為依變數;自變數為父母親職業地 位、學科成績、學校重視的觀念、職業抱負等。實證研究顯示,母親的就業和父

母親的職業地位涉及到青少年喜好的學科表現;父母親職業地位對青少年自我觀

念的養成亦有影響,而父親的職業地位,對女兒的職業抱負有顯著影響力。

Lillard and Willis(1994)探討馬來西亞家庭與國家代間教育流動的影響。採用 Probit 模型,研究期間自2010 年 9 月至 2013 年 10 月止之家庭生活調查資料,以

(18)

個數、性別、出生世代、城市的居住等變數。實證結果顯示,父母的教育程度對 孩子的教育成就有顯著的影響。而居住等家庭環境方面亦對教育成就有顯著的正 向影響,而性別則在教育普及後,差異逐漸減少。

張景媛(1997)探討國中生之正負向情緒、後設認知與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工 具以測驗及量表方式,以台北地區三所國中一、二、三年級男女學生,樣本數共 965筆,從學習動機(指學生學習時對自己的能力、興趣、價值與成就等看法)、

情緒(情緒之變化,如憤怒、悲傷、快樂、恐懼等,分為正、負向情緒)、後設 認知(指自我調適能力等)三方面探討。研究結果顯示,國中生的負向情緒與後 段認知、學習動機有負相關存在,即負向情緒愈高,其學習動機表現愈差,但僅 限於負向情緒與學習動機有關,正向情緒則和學習動機無關。 

林松齡(1998)研究母親的就業身分與對子女的學業成就的影響。3採用Logistic regression 模型,於 1998 年間以台中市 15 所高中、高職高二及高三的在校學生作 問卷調查計1,440 份,以學業成就(區分為高中及高職)作為依變數;自變數為母 親是否就業、父親職業類別、父母教育程度、父母經濟所得、家庭經濟所得、性 別等。實證結果顯示,母親就業對兒子學業成就有負面影響,但對女兒學業成就 卻沒有顯著影響;父親職業類別對女兒學業成就無顯著影響,但對兒子學業成就 卻有顯著的影響,並以父親為公教人員顯著高於其他職業類別;父親的教育程度 則對女兒學業成就有顯著正向影響,但對兒子則無顯著正向影響,而母親的教育 程度對子女學業成就,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母親經濟所得對子女學業成就則無 影響,父親經濟所得及家庭經濟所得對子女學業成就呈正向影響,但相當薄弱且 不穩定。

陳婉琪(2005)探究族群身分對於上大學機會是否有影響力。利用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採用「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1990至2002年累積各期資料,合 併後樣本數為26,207筆。以教育成就(是否上大學)為依變數;自變數為父母教育        

3林松齡(1998)〈母親的就業身分與子女的學業成就〉報告書,來自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調 查研究專題中心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http://srda.sinica.edu.tw。doi:10.6141/TW‐SRDA‐E87005‐1。 

(19)

程度、性別、族群、居住地區、父親職業地位、父親是否於公部門工作、兄弟姊 妹人數等。實證結果發現,對高教育家庭背景的子女,並沒有統計證據顯示,省 籍對上大學機會有影響;但在低教育家庭背景的子女中,則有相當顯著的省籍效 應,即外省族群身份對上大學的機會有影響,對出生於1940、1950年代的年長世 代來說,尤為顯著,在進一步控制公部門效應與手足數之後仍有影響;不過,此 效應已隨時間推移而減弱,甚或消失。整體來說,省籍身份對於教育成就的影響,

會依時代變遷、教育制度、性別或階級不同等而有所差異。

莊奕琦、賴偉文(2008)研究影響教育成就的因素及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政策效 果。其中探討影響教育成就的因素,採用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使用「華人 家庭動態資料庫」1999、2000 年及 2003 年合併之樣本計 4,110 筆,以個人教育成 就(受教育的年數)作為依變數;自變數為家庭背景、個人特徵(包括工讀、學 業優異獎學金、清寒獎學金、孝道觀念、光耀門楣觀念)、家庭教育資源(包括才 藝訓練、課外補習輔導、學業獎勵、家庭遷移)、性別、城鄉、省籍等。實證結果 顯示,個人特徵與家庭背景及家庭教育資源等對教育成就均有顯著影響。

黃芳玫、吳齊殷(2010)研究家庭背景或個人特質對其學業成績之影響。研究使 用 Ordered Probit 模型,採用「青少年個人生活學業評量」問卷調查資料,內容包 含學生問卷、家長問卷以及老師問卷,對象為台北地區於1996 年入學之國一新生 的3 年長期追蹤調查資料,樣本數為 1,286 筆。以學業成績(按成績落點區分 5 類)

為依變數;有家庭背景及個人特性變數略以包括:父母親教育程度、父親籍貫、

學生性別、宗教信仰等。實證結果顯示,家庭背景仍顯著地影響1980s 出生世代的 學業成績,父母親教育程度對學業成績有正向影響,隨著父母親教育程度的提高 而增大,其影響程度又以父親為大;父親籍貫為外省籍之正向影響,主要來自其 所得與教育水準的優勢。在個人特質上,1980s 出生世代,其學業成績的性別差異 已不存在、但宗教參與頻率與其學業成績有顯著之負相關。

蔡瑜馨(2012)研究母親國籍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利用最小平方

(20)

法迴歸模型(ordinary least squares),採用「台灣學生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2007 年 學生學習成就評量之國小六年級問卷資料,分別為國語科樣本數 39,330、英語科 樣本數38,153、數學科樣本數 38,024、社會科樣本數 29,651,自然科樣本數 38,178。

以學習成就(各科答題比例除以各科總題數後轉換成「答對比例」)為依變數;自 變數為母親國籍、性別、父母教育程度、父親職業地位、教育資源、文化資源、

社會資本等變數。4實證結果顯示,未控制家庭社經背景等變數前,國籍效果呈負 向顯著關係,即母親為東南亞國籍之子女學習成就較本國籍母親子女差,而依序 控制家庭社經背景等變數後,該國籍效果與顯著水準皆下降。而家庭社經背景,

如父母教育程度、父親職業地位、教育資源、文化資源、社會資本,皆與子女學 習成就呈正向顯著關係。

2.3 小結

綜上,從個人特徵、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或抗壓性方面等,均研究顯示對子 女的學習成效(教育成就)均有顯著的影響。莊奕琦、賴偉文(2008)研究發現,個 人特徵在求學期間曾經半工半讀或曾獲取獎學金者,較具獨立性格其個人能力相 對較高;而在家庭環境方面,認為父母的教育程度愈高,子女成就相對亦愈高,

且來自父親的效果大於母親效果;父親的職業若從事公職,其子女的教育成就亦 愈高;也發現才藝訓練、補習教育對子女的教育成就有正面影響效果。Lillard and Willis(1994)則發現家庭環境,例如城市的居住,對教育成就都有顯著正向的影響。

張景媛(1997)則發現情緒表達與學習動機有關係。陳婉琪(2005)、莊奕琦與賴偉文 (2008)、黃芳玫與吳齊殷(2010)皆發現外省族群在教育成就較具有優勢。

       

4蔡瑜馨指出,父親職業地位部分,分為高職業地位和低職業地位。教育資源部分,問卷題目為家 裡是否有下列東西:電腦、和學習相關的光碟、軟體、網際網路、字典等讀物;及是否在放學後參 加下列校外課程:補習、音樂、心算、繪畫、舞蹈、體能等,以上分數越高,代表教育資源越多。

文化資源部分,問卷題目為家中大約有多少課外讀物,選項本數越多,代表文化資源越多。社會資 本部分,分為家庭關係、同儕關係和師生關係,問卷題目分別為和家人相處的情形;和同學相處的 情形;和導師相處的情形,以上分數越高,代表社會資本越多。 

(21)

而在第一章提到的「階級會遺傳」,作者三浦展(2007)在日本社會調查亦 發現子女成績好壞的養成,與父親所得較高、母親婚前所得較高、父母親、祖父 學歷較高有正相關;更有趣的是,若母親喜歡做菜者,子女成績較好;父親工作 性質為週休二日者,則子女成績較好。而成績好的孩子比較開朗、努力、喜歡運 動;成績差的孩子比較被動、懶散、朋友少。這顯示除了基本家庭背景外,父母 的就業情形或家庭因素亦對子女教育有影響,故本研究在變數的選擇上,會再加 入家庭因素,如家庭觀念(支持力)、子女參加活動、父母對子女教育程度的期待 等變數一併觀察。

本研究探討母親職業對國中生學習表現的影響,抽樣樣本為國中生,數量具 規模性,以國三學習表現是否好作為依變數,屬分類特性,意指沒有發生(0),

即有發生(1)的特性,將探討自變數對依變數的影響程度,故在研究方法上,不 採OLS模型,而採Logit模型,主要係考量若資料中有離群值(outlier)存在或其他 問題等,導致估計值無法保證落在單位區間內,將影響估計結果。另因子女未來 之職業或教育程度尚未確定,故流動性的概念僅拘限於母親職業階級、家庭背景 或家庭教育等不同方式,是否可以促成子女學習表現的提升,朝向上流動的概念,

此流動是指學習意願的流動傾向。主要解釋變數為母親職業類別,觀察母親職業 階級化對子女學習表現的影響,除了家庭背景等基本變數外,再加入家庭教育、

子女抗壓性等變數,分析與子女學習表現的相關性,爰分二條迴歸估計模型進行 檢測,以階層式迴歸方式(hierarchical regression),逐一將自變項加入迴歸模式中,

看不同階段之迴歸模式整體解釋力和各個自變項解釋力的變化。 

     

(22)

第三章 資料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探討母親職業對國中子女學習表現的影響,資料來源為「台灣教育長期追 蹤資料庫」於 2001 年及 2003 年對同一國中生之兩次追蹤調查樣本計 17,683 筆。

研究方法採用Logit 迴歸模型,以國中子女學習表現為依變數,主要解釋變數為母 親職業,並加入其他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抗壓性,及抗壓性與母親職業交乘項 等作為自變數,觀察母親職業的影響程度。以下先介紹資料來源,並說明研究架 構、研究方法,最後對選定的變數逐一解釋其定義。

3.1 資料來源

本研究採用的「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以下 簡稱 TEPS),是一項由中央研究院、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和國科會共同 執 行的全國性長期調查計畫,是台灣教育研究領域的長期資料庫。TEPS資料提供自 2001年至2007年間,對於國中及高中職、五專抽樣學生進行四次的追蹤調查。由 於資料具有追蹤特性,故本研究採用會員版的資料庫,5研究對象為於1988-1989年 代出生,以2001年就讀國一生進行第一次調查,並於2003年持續對同一批已升國 三生作第二次的調查。6此研究僅採用第一、二次國中生追蹤調查17,683名受查學 生,係因2004年國中生升高中、高職或五專階段,僅可追蹤到約4,000名原國中樣 本之學生,故重新抽樣約16,000名高中生新樣本加入,非原追蹤之國中生樣本,故 本研究並無採用第三、四次調查資料。 

該資料依台灣的學制、公私立學校及城鄉分布等作為分層依據,以分層隨機 抽樣得到近兩萬筆樣本,並以國中學生為樣本架構。為利持續追蹤,問卷係以學 生為主軸設計,故樣本之個別學生具有獨一無二的「stud_id」代碼,同時發展家長、

       

5張苙雲(2003)。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公共版」及「會員版」均可利用學生代碼做連結,

但由於「公共版」只能取得實際受訪學生中隨機抽取 70%的樣本資料,且部分資料不提供連結功 能,故選擇使用「會員版」100%受訪資料作為本研究之資料庫。 

6張苙雲(2003)。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第一次(2001 年)、第二次(2003 年)學生問卷、

家長問卷、導師評量問卷等。利用學生代碼 stud_id 做連結,取自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學 術調查研究資料庫http://srda.sinica.edu.tw。 

(23)

老師和學校問卷,故擷取欲研究主題相關資訊,即「學生問卷」、「導師評量」

及「家長問卷」作合併連結(見圖8)。

《圖8》本研究合併相關問卷示意圖

資料來源:張苙雲(2003)。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資料使用手冊。

本研究主要合併資料庫如下:

(1)「學生問卷」:此份問卷主要蒐集學生在各方面的成長情況,包括了家庭生活、

身心健康(包含情緒的反應)、學校生活、或其他課外活動等。我們採用本問卷 之學生性別、學校公私立,學校地區別、家庭觀念、參與活動性質、抗壓性等作 為自變數。

(2)「家長問卷」:此份問卷主要蒐集家庭背景相關資料,包括父母親教育程度、

籍貫、職業、對子女教育成就的期望等。我們採用其中之母親職業、母親省籍、

父母親教育程度、期待子女教育程度等作為自變數。

(3)「導師評量」:此份問卷主要是以學生一般表現為觀察目標,由導師根據每位 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表現,並與同齡學生相比所作的評量。由於不是一般學科成 就的測驗,故和所謂的「學業成績」之間不同。本研究偏重探討子女的學習表現 狀況,對於學習表現好壞與否,並非著重在學科成績,而係以學生一般學習表現

(24)

資料來源。本研究採用此問卷之國一及國三的學習表現,以國三的學習表現作為 依變數,共四個依變數,分為表達力、領導力、解決力、學習力。本研究以國一 的學習表現為控制變數,亦分別為表達力、領導力、解決力、學習力,作為國一 的先備能力。7

3.2 研究架構

本研究為探討國中生學習表現之影響因素,以母親職業為主要解釋變數,分 兩階段觀察。學習表現依變數有四個,分別為學生的表達力、領導力、解決力、

學習力;而上開所提之學習能力,學生在國一時的起始先備能力不同,在此採用 國一時老師給予學生的表現成績當作先備能力,可視為學生在國一之前所有教育 投入的替代變數,先備能力的控制可減輕估計教育生產方程式因忽略重要變數所 產生之問題。本研究控制國一的學習能力之後,相當於解釋國一至國三的學習進 步表現。我們依上開依變數分別進行四種能力之迴歸,對每一種能力採階層

(stepwise)迴歸方式, 再分兩階段做迴歸分析,第一階段將相關變數逐步放入,

各呈現五種迴歸結果;第二階段探討母親與子女抗壓性之交乘項,相關變數階層 放入,各有四種迴歸結果,以下說明如何分兩階段及階段內各項之變數。

(A)第一階段

單純檢驗母親職業的影響,分別進行五條階層迴歸,即除了母親職業與控制 國一先備能力之外,第(1)步(階層)只加入國一先備能力當作控制變數;

第(2)步再加入學生性別、學校公私立、學校地區別變數;第(3)步再加 入母親省籍、父母親教育程度變數;第(4)步再加入家庭觀念、子女參加 活動性質、父母期待子女教育程度變數;第(5)步最後再加入子女抗壓性 變數。

       

7郭祐誠、許聖章(2011)為觀察高二學生的數學成績對選組是否有影響,則以國一時期的數學成績 代表學生先備的數學能力,控制學生當前的數理能力為過去所有教育投入的累積結果,並於 2013 年「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分析實作工作坊」說明「國一先備數學能力」可視為國中之前不易 觀察的人力資源投入的替代變數。

(25)

(B)第二階段

除了母親職業外,加入子女抗壓性與母親職業的交乘項,分別進行四條迴 歸。除了母親職業、母親職業與抗壓性相乘項之外,第(1)步(階層)加 入國一先備能力當作控制變數;第(2)步再加入學生性別、學校公私立、

學校地區別變數;第(3)步再加入母親省籍、父母親教育程度變數;第(4)

步最後加入家庭觀念、子女參加活動性質、父母期待子女教育程度變數。

《圖9》本研究架構流程圖:

                             

   

     

 

   

家庭教育  家庭觀念 

子女參與活動性質 

 才藝性質 

 運動性質 

 服務性質 

 閱讀性質 

 上網性質 

 沒有參與 

父母期待子女教育程度  子女抗壓性 

 

第二階段 

    母親職業與子女抗壓性相乘項

家庭背景 

母親職業類別 

上層階級(專業性高) 

公教人員(半專業性) 

基層階級(專業性低) 

從未工作  控制變數:   

國一先備能力  學生性別  學校公私立  學校地區別  母親省籍  父親教育程度  母親教育程度 

國三學習表現(控制國一學習表現) 

 表達力 

 領導力 

 解決力 

 學習力 

(26)

3.3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Logit 迴歸做實證分析。依變數是屬於分類變數(categorical),傳 統的線性迴歸模型(OLS)可能導致估計值無法保證落在單位區間內。這時,通常 採用的統計方法就是Logit 或 Probit 模型。Logit 模型是利用 Logistic 累積機率密度 函數將自變數數值轉換成機率值,再用最大概述法進行估計。迴歸模型的目的,

是在於建立一個最精簡和最能配適(fit)的分析結果,且在實用上合理的模型,以 預測依變數為上述兩種可能結果(是否發生)的機率。本研究依變數為二元性,

如學習表現好「是」或「否」,將轉換為 1 和 0,並使用 STATA_11 統計軟體進 行Logistic 迴歸分析,即將依變數視為一種機率,即事件發生與不發生的機率,當 自變數改變時,依變數的機率也會隨之改變,同時藉由迴歸係數可以進一步解釋 每當一個自變數增加一單位的事件發生機率變化時,對於依變數的事件發生機率 產生的影響。

3.3.1 母親職業對子女學習表現的影響

第一階段單純檢驗母親職業階級對子女學習表現之影響程度,檢測母親階級愈高 對於國三學習表現好是否較具優勢。主要實證模型為:

模型1:

Y

1j

=a+bY

0j

+cM+α

i

X

i

+βZ+ε

依變數

Y

1為國三學生,

j

=1,2,3,4代表:學生表達力、領導力、解決力、學習力。

解釋變數

Y

0j為國一的先備能力;M為母親職業;Xi=X1……Xn,X包括學生性別、

學校公私立、學校地區別、母親省籍、父母教育程度、家庭觀念、子女參與活動 性質、父母期待子女教育程度;Z為學生抗壓性;ε為隨機干擾項。

 

(27)

3.3.2 母親職業與子女抗壓性(交叉變數)對子女學習表現的影響

第二階段檢驗母親職業對子女教育的影響,是否會因為子女抗壓性而有不同。主 要實證模型為: 

模型2:

Y

1j

=a+bY

0j

+cM+dMZ+α

i

X

i

依變數

Y

1為國三學生,

j

=1,2,3,4代表:學生表達力、領導力、解決力、學習力。

除了解釋變數

Y

0j為國一的先備能力,M為母親職業,MZ為母親職業與子女抗壓 性的交乘項外,其餘變數與模型1相同。

 

3.4 變數定義

本研究使用「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簡 稱 TEPS)第一、二次問卷資料。以下逐一說明變數定義。

3.4.1 依變數(Y

1j

國三子女學習表現:本研究選用TEPS第二次導師評量問卷,即導師評量國三子女 的學習表現能力,在一般表現評量中,分別觀察國中學習表現四個面向,表達力、

領導力、解決力、學習力,題目分別為:「能清楚的進行口頭報告」、「有領導 力」、「能自己想辦法解決困難」、「學習動機」。以選項為「特別好」及「比 較好」表現好者視為是;以「差不多」、「比較差」、「特別差」及「不清楚」

表現不好或持平者視為否,分別編碼為1、0(詳表1)。

表1:依變數說明

依變數  問卷題目  作為學習表現的指標 

學生表達力    能清楚的進行口頭報告  二元邏輯模式,是否學習表現好。 

學生領導力  有領導力  二元邏輯模式,是否學習表現好。 

學生解決力  能自己想辦法解決困難  二元邏輯模式,是否學習表現好。 

學生學習力  學習動機  二元邏輯模式,是否學習表現好。 

 

(28)

3.4.2 母親職業(M)

本研究實證分析主要是檢驗母親職業(M)是否對子女學習效果有影響力。文獻上 常以父母親的教育程度、父母親的職業及家庭所得變數等,來衡量家庭社經地位。

但因一般人較不願意透露實際所得,使得資料搜集上有所限制。本研究從家長問 卷中取得有關職業的問項,相信其答案可信度較高。雖然職業資料可從「人力運 用調查」或「家庭收支調查」獲得,但該兩項資料僅為調查年度之母親職業,而 非子女於就學階段母親之職業,且缺乏子女教育成效的資料,故本研究追蹤國中 學生樣本確定後,取得該學生之母親職業,較為妥適。

表2為TEPS樣本學生家長職業階級分類方式,選用TEPS第一次家長問卷,母 親的職業類別依專業程度區分,其概念似與Weber(1968)、Goldthorpe(1987)提出之 階級分類方式及架構立意相同,8同一類階級中的成員,於工作性質穩定性、生活 社交單純性等相似,故歸屬同一類。又吳乃德(1997)因應國內特殊環境,進一步調 整階級分類。9本研究藉由家長問卷之母親職業類別,將女性職業的社會階級相對 勞工階級(及其他)分成四階級,並參考上述階級分類方式(詳表3),分述如下:

「上層階級」包括律師、法官、醫師、工程師、會計師及需學位或證照的專業與 專技人員等,其專業性高、社會地位高,相對薪資也高;「公教人員」包括學校 教師、政府公務員(含軍警),屬半專業性,其工作及薪資較一般基層人員穩定;

「低層階級」則為一般事務或業務人員、買賣或服務工作人員等藍領階級,專業 性低,故進入就業市場門檻較低。「勞工階級(及其他)」則為一般勞力工人,

「從來沒有工作過」之選項非可歸屬之分類階級,但為觀察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 之相對影響程度,故予以獨立納入。

       

8英國學者 Goldthorpe(1987)整合社會階級架構,將社會階級分成資本家與高級專業人員、較低級 的的專業與專技人員、白領勞工、小資產階級、低技能和藍領勞工監督者、技術性勞工、半或非 技術勞工等七大類。 

9吳乃德(1997)因應國內特殊環境,共計分為六大類,第一類「資本家、高級專業人員與現代部 門的產業擁有者」、第二類「較低級的專業、專技人員與中學和專科教師、小學校長」、第三類「白 領勞工階級(含軍警人員)」、第四類「小資產階級」、第五類「農民階級」、第六類「勞工階級」。 

(29)

由於每個國中生會對應其母親,依母親職業類別之專業性強弱(即進入的門 檻,如學位、證照等)分為上層階級(專業性高)、公教人員(半專業性)、低 層階級(專業性低)、從未工作,並以勞工階級(及其他)作為對照組。本研究 母親的職業階級分類過程,以國一家長問卷資料庫中,10填答者為女性時,同步篩 選出母親的教育程度、省籍、職業、行業;若填答者為男生,則需以配偶的教育 程度、省籍、職業、行業作為母親的資料,經整理合併後,再以職業專業性高低 區分為上層階級、公教人員、基層階級、從未工作、勞力階級及其他等。由於影 響學生學習表現因素眾多,而部分樣本之變數亦有遺漏值或不合理值,11其中缺漏 變數資訊主要來自父母親的職業類別。因有相當比例的父母並未回答或未明確回 答其職業的問項,為避免樣本流失過多,在職業欄若填寫「其他」或未填答值者,

則以行業輔助確定其職業之歸屬,以減少樣本數的流失;其判斷標準為「各級政 府部門(包括公立學校、公營事業)」則歸屬「公教人員」、「製造或營造業、農林 漁牧礦業、其他」則歸屬「勞工階級(及其他)」、「服務業、商業」則歸屬「基層 階級」。   

表2:TEPS 樣本學生家長職業階級分類方式

TEPS 問項 階級分類指標

(職業類別)母親的職業?

1 各級學校教師(包含幼兒教育)

公教人員(半專業性)

2 政府公務人員(含軍警人員)

3 律師、法官、醫師、工程師、會計師

上層階級(專業性高)

4 其他專業或技術人員(需學位或證照等)

5 一般事務或業務人員

基層階級(專業性低)

6 買賣或服務工作人員 7 生產、設備操作及體力工

勞工階級(及其他) 

8 其他職業

9 從來沒有工作過 從未工作

資料來源: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第一次家長問卷。本研究自行整理。

       

10本研究主要係觀察職業婦女是否影響子女的學習表現,由於國一階段,母親的工作職業屬性大致 固定,故以第一次調查學生之母親就業職業類別為基準。 

(30)

3.4.3 控制變數(Y

0j

 

國一先備能力(Y0j):本研究選用TEPS第一次導師評量問卷,為國一先備能力。此 一變數代表學生進國中之前已具備之能力,即為過去所有教育投入及受父母社經 條件及家庭背景影響的累積結果。控制此一變數後,迴歸結果相當於在解釋國中 的學習效果。本研究學習表現先備能力,分別有表達力、領導力、解決力及學習 力等四種學生能力,依不同學習表現控制其國一所屬的對應先備能力。

3.4.4 子女抗壓性(Z)

在國中階段,由於課業壓力隨著年級而增強,子女本身的抗壓能力與學習表現可 能有高度相關。大多研究者依研究課題所需,自編身心健康量表或參照一般健康 量表,作為測量或瞭解學生心理困擾程度。本研究採用TEPS第一、二次國中學生 問卷,追蹤國一及國三的情緒反應,作為衡量抗壓性的程度。藉由追蹤前後期間,

觀察學生情緒變動較小者,較不受周遭事物影響,視為抗壓程度高。

TEPS第一、二次學生問卷,在學生情緒方面,問學生:「這學期以來,你曾 有下列情形嗎?」共五個題目,作為測量子女抗壓性的指標。此五個題目分別為:

1.不想和別人交往;2.鬱卒;3.想要大叫、摔東西、吵架或打人;4.覺得搖晃、緊張 而且精神不能集中;5.感到孤單。將選項為不合理值及未填答值界定為遺漏值,選 項為1=從未;2=偶爾;3=有時;4=經常。以第一次國一生身心健康情形為基準值,

12並以第二次國三生為比較值,依五題目內容,每一題若選擇「從未」或「偶爾」

為1分,若選擇「有時」或「經常」為0分,共5題,最高為5分,最低為0分,分數 愈高代表情緒事件對自己影響程度越小,為抗壓性高。惟為避免個人起始具備之 抗壓性強弱不同,造成偏誤,故亦需控制國一已具備之抗壓先備能力,將國三與 國一情形相減,視為抗壓性增減幅度,惟以增減數字無法直接分析,因國三承受        

12TEPS 的學生身心健康題項,主要根據 SCL‐90‐R,如見王文中、吳齊殷(2003)此文即是以因素分析 的方法,將這些屬於 SCL‐90‐R 的題項歸成數類(包括憂鬱及焦慮)。由於這份問卷廣泛使用,且 樣本數高達 1 萬多筆,應可作為抗壓程度之參考。 

(31)

的學習壓力比國一大。13又觀察其敏感度和特異性顯示在全部樣本迴歸中切點約 20%,即為1/5(見圖10)。綜上,退步少也就是進步,故5題中,4題以上情緒控 制狀況較國一退步者,則界定為抗壓性低,重新編碼,子女抗壓性高,1=是,0=

否。

《圖10》國三子女學習表現能力—Logit迴歸敏感性及特異性之Probability cutoff

資料來源: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本研究自行整理。

3.4.5 其他自變數(X

i

其他自變數,尚包括子女背景(學生性別)、學校背景(公私立、地區別)及其他 家庭背景(母親省籍、父母親教育程度),以及家庭觀念、子女參與活動、父母對 子女教育期待等,其定義如表 3。其中有需要特別評論者,說明如下: 

       

13本研究試將國三抗壓程度與國一抗壓程度相減,採用增減連續數字代表抗壓程度,但迴歸結果係 數呈現負數都不顯著現象,經觀察樣本特性,國一的抗壓總分數大多比國三的抗壓總分數高,相減

(32)

表3:自變數說明

項目 變數 說明

解釋變數 M

母親職業 以虛擬變數表示。母親職業以專業性區分階級。分為上層階 級、公教人員、基層階級、勞工階級(及其他)、從未工作5 類,設定4個虛擬變數,以「勞工階級(及其他)」為參照組。

控制變數 Y0j

國一先備能力 以虛擬變數表示。國一生起始能力的衡量,國一之前學習表現 好,是=1,否=0。國一先備能力有4種,分別為表達力、領導 力、解決力及學習力。

其他自變數 Xi

學生性別 以虛擬變數表示。學生性別。分為男生、女生,以「男生」為 參照組。

學校公私立 以虛擬變數表示。學校公私立。分為公立、私立,以「公立」

為參照組。

學校地區別 以虛擬變數表示。學校地區別。分為鄉村、城鎮、都市3類,

設定2個虛擬變數,以「鄉村」為參照組。

母親省籍 以虛擬變數表示。以母親籍貫為主。分為原住民及其他、外省、

客家、閩南4類,設定3個虛擬變數,以「原住民及其他」為參 照組。

父親教育程度 以虛擬變數表示。分為國中以下、高中職、專科、大學、研究 所5類,設定4個虛擬變數,以「國中以下」為參照組。

母親教育程度 以虛擬變數表示。分為國中以下、高中職、專科、大學、研究 所5類,設定4個虛擬變數,以「國中以下」為參照組。

家庭觀念 以虛擬變數表示。分為家庭支持力低、家庭支持力高,以「家 庭支持力低」為參照組。

子女參與活動性質 以虛擬變數表示。子女暑期每項活動參與情形。

1. 才藝性質(是=1、否=0)

2. 運動性質(是=1、否=0)

3. 服務性質(是=1、否=0)

4. 上網性質(是=1、否=0)

5. 都沒有參與(是=1、否=0)

父母期待子女教育 程度

以虛擬變數表示。父母期待子女教育程度。分為父母期待程度 低、父母期待程度高,以「父母期待程度低」為參照組。

子女抗壓性 以虛擬變數表示。分為抗壓程度低、抗壓程度高,以「抗壓程 度低」為參照組。

(33)

家庭觀念:本研究選用TEPS第一次學生問卷:「有關你家人關係敘述是否:家是 支持我的重要力量」作為測量家庭觀念指標。1=非常符合;2=符合;3=不符合;

4=非常不符合。重新編碼,將選項為非常符合及符合者,界定為家庭支持力高,

1=是,0=否。

子女參與活動性質:本研究選用TEPS第一次學生問卷中:「升國中的暑假,你做 了哪些活動」作為測量子女參與活動指標。複選題項分別為:1.才藝班(如吉他、

繪畫、舞蹈等);2.運動或休閒活動(如柔道、游泳、童軍活動);3.服務性活動

(如志工隊、服務隊);4.經常性的閱讀課外書籍;5.上網或打電動,經常超過兩 小時;6.以上都沒有。將每題項回答,編碼為1=是,0=否。在此以複選題方式觀察 參與哪幾種活動者,學習能力是否相對較好。

父母期待子女教育程度:本研究選用TEPS第一次家長問卷:「請問您(或您的配 偶)期待他唸到甚麼程度?」作為測量父母對子女教育期待程度指標。1=國中畢 業;2=高中/職畢業;3=專科、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畢業;4=一般大學畢業;5=研 究所畢業;6=沒想過/不知道。將選項為不合理值及未填答值界定為遺漏值,重新 編碼,將選項設定於「大學及研究所以上」者,界定為父母期望程度高,1=是,

0=否。

                         

(34)

第四章 實證結果分析

 

本研究利用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資料(Taiwan Education Panel Survey,簡稱 TEPS)提供之樣本。以下第一節依不同性質及分類方式整理 TEPS 後,分析統計 變數資料之分佈狀況,以觀察樣本的特性。第二節為本研究之迴歸實證結果。

 

4.1 敘述統計

本研究資料分析範圍為TEPS第一次國一生樣本及第二次國三生樣本會員版問 卷。第一次國中生樣本總計20,055人,第二次持續追蹤到19,088人。在整合第一、

二次學生問卷、家長問卷、導師評量問卷後,刪除遺漏重要變數的樣本(含不合 理值及未填答值)後,總分析樣本為17,683人,男生9,010人,女生8,673人。

表4為各項學習能力資料基本統計。由表4資料顯示:國三學習表現有四種,

包括表達力、領導力、解決力、學習力。依問卷選項,分成2類,各項學習表現低 者相較高者,人數超過2倍多;而國一各項能力之先備能力,分布亦同。

表4:各項學習能力資料基本統計

名稱  樣本數  百分比(%) 

國三學習表現 

17683 100.00 

表達力:低 13001 73.52 

高 4682 26.48 

領導力:低 13690 77.42 

高 3993 22.58 

解決力:低 11734 66.36 

高 5949 33.64 

學習力:低 12270 69.39 

高 5413 30.61 

國一先備能力

17683 100.00 

表達力:低 12401 70.13 

高 5282 29.87 

領導力:低 13552 76.64 

高 4131 23.36 

解決力:低 11627 65.75 

高 6056 34.25 

學習力:低 11360 64.24 

高   6323  35.76 

(35)

表5:家庭背景變數資料基本統計

名稱  樣本數  百分比(%)  職業階級分類

母親職業 

17683 100.00

 

律師、法官、醫師、工程師、會計師     162    0.92 

上層階級  其他專業與技術人員(需學位或證照)     784    4.43 

    各級學校教師(包括幼兒教育)

  697 3.94

公教人員  政府公務人員(含軍警人員)     925    5.23 

一般事務或業務人員   1641    9.28 

基層階級  買賣或服務工作人員 6380 36.08

生產、設備操作及體力工 4532  25.63  勞工階級(及 其他職業 1118    6.32  其他) 

從來沒有工作過 1444 8.17 從未工作 

學生性別 

17683 100.00

 

男  9010 50.95  

女  8673 49.05  

學校公私立 

17683 100.00

 

公立  15496 87.63  

私立  2187 12.37  

學校地區別 

17683 100.00

 

鄉村  1153 6.52  

城鎮  6662 37.67  

都市 9868 55.81  

母親省籍

17683 100.00

 

原住民及其他 862 4.87   外省人 2007 11.35   客家人 2097 11.86  

閩南人 12717 71.92  

父親教育程度 

17683 100.00

 

國中  6168 34.88  

高中職  6640 37.55  

專科 2728 15.43  

大學 1572 8.89  

研究所 575 3.25  

母親教育程度 

17683 100.00

 

國中  6722 38.01  

高中職  7674 43.40  

專科 1976 11.17  

大學 1099 6.22  

研究所 212 1.20  

總樣本

17683  

(36)

表5為家庭背景變數資料基本統計(上一頁)。由表5資料顯示:國一至國三 持續追蹤之樣本,依本研究所需定義,母親職業方面,屬上層階級者為律師、法 官、醫師、工程師、會計師及其他專業與技術人員(需學位或證照)佔全部樣本 的5.35%(0.92%+4.43%);屬公教人員者為各級學校教師(包括幼兒教育)及政府 公務人員(含軍警人員)佔全部樣本的9.17%(3.94%+5.23%);屬基層階級者為一 般 事 務 或 業 務 人 員 及 各 買 賣 或 服 務 工 作 人 員 佔 全 部 樣 本 的45.36%

(9.28%+36.08%);屬勞工階級或其他者為生產、設備操作及體力工(如工廠作業 員工等)及其他職業佔全部樣本的31.95%(25.63%+6.32%);屬從未工作者佔全部 樣本的8.17%。在學生性別方面,分析樣本中男女各半。在學生就讀學校方面,私 立國中生約佔一成,有超過九成的學生就讀位於都市及城鎮的國中;14在母親省籍 方面,閩南人為多數,約佔全部樣本的七成,而最少的族群為原住民及其他。有 關父母教育程度方面,父母親的教育程度以高中職學歷比例為最高,又以父親平 均的教育程度較母親高。 

表6為家庭教育變數的基本描述統計。由表6資料顯示:家庭觀念方面,讓子 女感受到家是支持的重要力量約佔全部樣本高達八成。在暑假中讓子女參與活動 類型,由於是複選題,在才藝方面,有17.03%國中生參與;在運動方面,有45.55%

國中生參與;在服務方面,僅2.99%國中生參與;在閱讀方面,有33.82%國中生參 與;在上網打電動方面,有36.3%國中生參與;都沒有參與活動者,則有16.7%國 中生。父母親期待子女的教育程度,1.92%期待子女為國小以下畢業、7.87%期待 子女為高中職畢業、31.3%期待子女為專科畢業、23.27%期待子女為大學畢業、

25.17%期待子女為研究所畢業。父母期待子女的教育程度之高低,以大學以上與 專科以下作劃分,故有48.44%父母期待子女教育程度高(大學以上),而51.56%父 母期待子女教育程度低(專科以下)。據資料顯示將近有一半父母對子女教育程度        

14參閱 SRDA 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網站https://srda.sinica.edu.tw/commu意見交流/學術調查資料:台灣 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地區別,是依據羅啟宏(1992)「台灣鄉鎮發展類型之研究」之分層原則,簡 化為三層。定義為:鄉村--(山地鄉鎮、坡地鄉鎮、偏遠鄉鎮)。都市--(工商市鎮、台北市、高雄 市、省轄市)。城鎮--(新興鄉鎮、綜合性鄉鎮、服務性鄉鎮)。 

(37)

有期待性,而子女是否對自己是否也有期待性呢?從國中生對自我期待的教育程 度追蹤問卷顯示,發現2003年國三生較2001年國一生期待能夠高等教育畢業者大 幅增加,認為至少要大學畢業或研究所畢業者,增加幅度分別為3.4%及5%,表示 學生們對教育程度的認知還是向上流動(詳表7、圖11)。

表6:家庭教育變數的基本描述統計

名稱  樣本數  百分比(%) 

家庭觀念(0‐1) 

17683  100.00 

家庭支持力低   3623  20.49  家庭支持力高 14060  79.51  子女參與活動(0‐1)

  152.39(>100%)

    才藝性質 

  3011  17.03 

運動性質   8055  45.55  服務性質     529    2.99  閱讀性質   5980  33.82  上網性質   6419  36.30  都沒有參與   2953  16.70  父母期待子女教育程度(0‐1)

17683  100.00 

沒想過   1852  10.47 

國中      340    1.92 

高中職    1392    7.87 

專科   5534  31.30  大學   4114  23.27  研究所   4451  25.17  期待專科以下(低)   9118  51.56  期待大學以上(高)   8565  48.44  子女抗壓性(0‐1)

17683  100.00 

抗壓程度低   2022  11.43 

抗壓程度高 15661  88.57 

(38)

2001年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5000 5500

2001年 2003年 5%

3.4%

資料來源:張苙雲(2003)。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第一波(2001)及第二波

(2003)國中生追蹤學生問卷。

表 7:2001 及 2003 年國中生對自我期望的教育程度

單位:人,%

 

2001 年  2003 年 

增減幅度

國中畢業  721 3.8% 251 1.3%  ‐2.5%

高中/職畢業  2,239 11.8% 2,301 12.2%  0.4%

專科、技術學院或

科技大學畢業  3,628 19.2% 3,344 17.7%  ‐1.5%

一般大學畢業  4,118 21.8% 4,756 25.2%  3.4%

研究所畢業  4,406 23.3% 5,349 28.3%  5%

其他15  3,793 20.1% 2,904 15.3%  ‐4.8%

合計 

18,905 100% 18,905 100% 

資料來源:張苙雲(2003)。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2001 年所抽樣國一生之問卷,樣本數 20,055;

2003 年持續追蹤同一批學生升上國三生樣本數僅剩 19,088 筆,因部分樣本流失及刪除遺漏值,以 學生代碼連結合併後樣本數為 18,905 筆。

《圖 11》2001 及 2003 年國中生對自我期望的教育程度

 

       

15  其他代表問卷內容選項包含沒想過/不知道、不合理值、未填答。 

單位:人 

數據

表 8:國三生學習表現:表達力之決定因素—Logit 迴歸模型估計結果    模型 (1) (2) (3) (4)  (5)  國一先備能力:低(參照組)  高  1.852 ***  1.784 ***  1.740 ***  1.650 ***  1.655 *** 母親職業: 勞工階級(參照組) 從未工作  0.0917 0.125 0.0979 0.0758 0.0799  基層階級  0.147 ***  0.164 *** 0.0381 -0.00469 0.00444  公教人員  0.44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Building on the strengths of students and considering their future learning needs, plan for a Junior Secondary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to gear students towards the

• Introduction of language arts elements into the junior forms in preparation for LA electives.. Curriculum design for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Schools may first relate the four basic learning areas (personal, social, academic and career development) to the personal level of students and then extend to the family and

- To provide career and life planning education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to develop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mselves in the context of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Learning elements of the knowledge contexts at junior secondary level in the TEKLA Curriculum Guide was enriched to give students a broad and balanced. foundation on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