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類比推理的理論基礎

類比推理為一種邏輯思考方式,其思考為以兩事物相似之處為基礎,並根據當中一 項關係,推論至其他類似關係,此種思考也被視為是一種智力成分(張春興,2001)。

在研究類比推理思考的學者中,Gick 和 Holyoak(1987)認為類比推理為將已有的 知識推論到另一個新的情境,以使來源訊息與標的訊息進行一對一的對應,而且來源與 標的的兩方面所對應的訊息特徵,具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但是未必需要完全對應,即 可將習得的知識作遷移。Vosniadou 和 Ortony(1989)指出類比推理的機制為:1.從知 識系統提取一個熟悉的例子與概念(來源領域),以使此例子能滿足某些解題目標(目 標領域)。2.從來源引伸的概念對應到標的問題,以使此概念能確實配合標的問題。3.

經檢視、辨明概念適合標的問題以後,便可結論該概念適合解題目標。Goswami(1991)

和Gentner(1983)認為類比推理的重心在於關係推理,注意關係之間的相似性,繼而 建立此組關係與彼組關係的對應。所謂對應,則包含兩種形式:一為系統對應,即建立 兩個物體屬性或關係的對應,另一為概念對應,為兩個概念特性的對應。

Gick 和 Holyoak(1987)並指出,類比推理是在兩個相似的對象之間有關一些功能、

結構、相關、過程、語意或屬性等的類比過程,既可以是單一的一個類比推理,也可以 是多重的類比推理。因此,類比是具有較為模糊的前提,而且在推理的過程中,可以在 不同種類事物的範圍之間加以類推,如此類比推理的過程也就顯得較為靈活,就使得類 比推理具有較大的創造性;相對的,類比推理的結論也更具有不確定性。依性質上的差 異,可將類比概略地區分成表面、結構與功能相似的三種類比(戴翠華,2001):

一、表面上的類比:屬於較低層次的認知,只有探究來源問題與標的問題,在表面 上是否能有對應關係。由於表面特徵較容易被捕獲,所以表面上的類比最常被使用。

二、結構式的類比:屬於較高層次的認知階層,對應關係的產生必須要使來源與標 的物之間的基本原理、結構或規則間具有相似性。因此,在解題的時候,結構式的類比,

遠較表面特徵來得重要。例如:水流與電流的類比。

三、功能性的類比:強調來源與標的物二者之間是以操作時的功能為對應的關係。

例如:眼睛與照相機的類比。

而如果要將類比推理的形式,依照比較兩者間的相似性或相異性來進行類推,則可 以將類比推理的形式,分成相似性類比與相異性類比兩類:

一、相似性類比:即在類比推理的過程中,盡量找出來源與標的之間相似之點,再 加以一一的比較。如果兩者之間被確認出的相似點愈多,則結論的可靠性也將愈高。例 如:富蘭克林對打雷時的閃電,與實驗中產生的電火花進行比較,列出了兩者間的相似 點(如兩者都有光、會擊斃動物、可以點燃易燃物等)。因而去確立了關於雲層中的閃 電和實驗產生的電火花是相同的假設。

二、相異性類比:即在類比推理的過程中,盡量找出來源與標的間相異之處,再去 加以比較,用來確認兩者間的差異性。因此,如果能跟上面的相似性類比同時加以檢驗,

就可以增強相似性類比的可靠性程度。

貳、訊息處理論

Gagné(1985)融合了行為和認知心理學觀點,並強調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密切 配合,他發現訊息處理論的學習觀點,最適宜解釋人類內在的學習過程。他以「訊息處 理模式」解釋人類的內在學習歷程,學習包括了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以及刺激與反 應之間中介歷程的探討(林清山,1997)。在此分別從記憶的結構、學習認知的歷程、

類比推理的運作歷程,與數學觀點的類比推理逐一探討。

一、記憶的結構

訊息處理論認為:人類記憶是動態且複雜的訊息處理系統,此系統會利用許多不同 的活動,而這些活動的共同目標有二:一為理解重要的感官訊息,二為忽略或遺忘比較 不重要的細節。吳幸宜(1994)認為:人類的記憶能夠主動地選取感官資料,加以處理 後轉換成有意義的訊息,並把大部分的訊息儲存起來以供日後使用。環境中的刺激為學 習者的感官接受器所接受,這些訊息經感官記錄作短暫停留,當訊息需進一步處理時,

則進一步儲存於工作記憶區中,此時的學習進入了內在的歷程,這一個歷程取決於記憶 的交互作用,長期記憶中的既存知識,與外在刺激所產生的短期記憶,經由學習個體在 腦中的作用,而達成學習的目的,因此訊息處理論與記憶息息相關。下圖 2-1-1 是由

Woolfolk(2004)觀點所導出的典型的記憶訊息處理模式,為了瞭解這個模式,以下分 別說明每個部份:

2-1-1 訊息處理論系統結構圖(Woolfolk, 2004, p.239)

茲將各種記憶介紹如下:

(一)感官記憶

感官記憶(sensory memory)是指來自外在環境中的刺激(影像、聲音、氣味等)

所發出的訊息,經由個體注意而由感官接受器接收,將訊息轉換為神經訊號隨即送入,

短暫地保留在感官記憶區的感覺記錄器中,假若感官記憶區的訊息沒有引起個體的注意 或處理,則會很快地消失,其持續的時間很短。此階段的訊息保留了訊息的原始形式,

以感官特性的方式來表徵訊息,故稱為感官記憶。感官記憶的容量很大,能接受超過我 們可以同時處理的訊息。但是這些大量的感官訊息可以維持的時間卻很短,大約持續1~3 秒鐘之間。

執行控制

內隱記憶

感官 記憶

工作 記憶

長期 記憶

知識影響

學習(貯存) 知覺

檢索(觸發記憶) 引導注意力

訊息是在感官記憶中編碼,知覺和注意力決定什麼會保留在工 作記憶,以供進一步使用。在工作記憶,新訊息和長期記憶的知識 連結。完全被處理和連結過的訊息變成長期記憶的部份,並且可以 被激發而回到工作記憶。內隱記憶是不需透過意識的努力而形成。

1.知覺:知覺是偵測刺激並賦予意義的歷程。意義的建構基於物理表徵和現存知識 兩者之間的連結。例如「13」這個符號,如果問這個字母是什麼?你會回答「B」。如 果問這個數字是什麼?你會回答「13」。對於一個沒有適當知識來知覺是數字或是字母 的學生而言,這些符號並沒有意義。也就是說,你已經知道的會影響你能夠知覺的。在 知覺中,知識的角色呈現在圖2-1-1 從長期記憶(貯存的知識)向左指向工作記憶和感 官記憶的箭頭。

2.注意:注意是學習的第一步,學生無法處理他們不瞭解或沒有知覺到的訊息,如 果顏色、聲音、氣味等各種變化,在工作記憶時就結束了,學習就會變得不可能。藉由 對刺激的選擇性注意,限制了將要處理的潛在事物。要注意哪些有很大的部份,是由我 們已經知道的和我們需要知道的所引導。所以,注意與圖2-1-1 的三個記憶階段都有關 係,也受到這三個階段的影響。

(二)短期記憶與工作記憶

對於感官接收到的外在訊息,若個體給予注意,那可能會將部分的訊息轉送到短期 記憶(short-term memory)中,短期記憶是訊息處理系統的短暫記憶成分的早期名稱。

訊息在短期記憶區中作短暫停留,以供我們使用與處理,所以一般又稱工作記憶

(working memory),但短期記憶和工作記憶並不完全相同。這些經注意的訊息在個體 複誦後,在短期記憶中儲存下來,但時間很短,而且若不再複誦,很快就會被新的訊息 取代。

當感官記憶的訊息受到注意,並轉換為影像或聲音的型態(或也許是其他種類的感 官編碼)時,它就可以獲得進一步的處理。工作記憶是「暫時貯存的訊息,在任何層級 的認知工作中處理」。工作記憶是記憶系統的「工作台」,是新訊息暫時保留,以及與 長期記憶中的知識結合之界面。工作記憶包含當下你在想的是什麼。因此,有些心理學 家將工作記憶與意識視為同義。不像感官記憶或長期記憶,工作記憶的容量非常有限,

對新訊息能保留約5~20 秒鐘的記憶,然而這個限制可以藉由使用意元集組或群組的策 略克服。工作記憶至少包含三個元素:控制注意和其他心理資源的中央執行者(工作記 憶的「工作者」)、保留言語和聲響訊息的語音圈,以及處理視覺和空間訊息的視覺空 間速寫簿(如圖2-1-2)。

(三)長期記憶

若個體將工作記憶區的訊息加以編碼(encode),送入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

貯存,那麼此一訊息的某些部分將會被永久地保留下來。我們可以馬上取出工作記憶中 的訊息,是因為我們隨時在思考這些訊息,但要取出長期記憶中的訊息,就要一些時間 和努力。長期記憶的容量是非常大的,而且它可以儲存訊息較久,至於訊息的遺忘是因 為在檢索某一目標訊息時,受到其他訊息的干擾所致。當各種記憶能被個體靈活的檢 索、運用,而達成其目的時,即表示個體已經順利進行認知的歷程。

表2-1-1 為工作記憶與長期記憶比較表,瞭解各階段的記憶歷程後,將有助於瞭解 學習認知歷程。

表2-1-1 工作記憶與長期記憶比較表

記憶的種類 進入 容量 維持時間 內容 檢索

工作記憶 很快 有限 很短 5~20 秒

文字、影像、觀念、

句子 即時

長期記憶 相當慢 實際上無限 實際上無限 命題網絡、基模、作 品、情節、影像

依賴表徵 和組織 資料來源:柴蘭芬、林志哲、林淑敏(2006,p.347)

二、學習認知歷程

二、學習認知歷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