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I段~結尾樂曲詮釋 205~292 小節

第四章 《華麗幻想曲》樂曲詮釋

第四節 I段~結尾樂曲詮釋 205~292 小節

I段開始,出現了許多臨時升降音,這樣的情況會依照每個演奏家的演奏習

慣而產生不同的指法排列,例如:205 小節筆者的欲演奏指法為四二一一、四三一

二、一一四二、四三二一,重複下一小節後,207 小節筆者欲演奏的指法為空一四

空、二四一四,這樣的音型指法重複四次,然後接到209 小節開啟一段新的技術

片段,也是作曲家所說,一直向上的音型有形容101 大樓最頂端避雷針處的意象。

見譜例54

【譜例54】 205~208 小節

從 209 小節起,筆者一開始練習時,覺得很困難,因為半音全音或是所有升

記號與還原記號的排列都不規則,指法排列上的設計要很小心仔細,避免掉以往

的指序排列習慣遺漏或增加譜上的音。然而在筆者訪談作曲家時,作曲家表示這

一段其實是用電腦排列出來的,他給電腦每個小節的最低音與最高音,中間所有

的音讓電腦自行排列,筆者認為這樣的作曲方式在國樂近年來的創作來說,算是

一項創舉,考驗了演奏家的背譜能力與細心讀譜的細膩,而筆者三訪問台北市立

國樂團的三位胡琴演奏家時(詳見訪談附錄),他們也不約而同的出現與筆者類似

的想法。還有另外一點是,因為作曲家使用的拍號是以3 拍跟 5 拍接到下一小節,

所以這樣在銜接上常常會有不連續的感覺,尤其在台北市立國樂團三位演奏家演

出時(為了小節開頭的整齊度),這樣的情況(旋律演奏不連貫)特別明顯,所以筆

者在演奏這一段時會特別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見譜例55

【譜例55】 209~213 小節

從 215 小節開始,排列組合方式變得不一樣,在音階排列上有重複的趨勢,

筆者認為是電腦想利用空弦做出往上的音階感,但是一開始的d 有特別強調三個

連續音,所以筆者才會有這個想法的推論。見譜例62

【譜例56】 215~218 小節

219 小節開始,兩個小節的過門,等於結束前段旋律,筆者用完全不換把內外

換弦演奏的方式,219 小節第一個音用四指,第三拍的第四個音用內弦一指,如此

完成這兩個小節的過門片段。見譜例57

【譜例57】 219~220 小節

221 小節開始,一段音型上行模進,筆者從低音弱奏開始往上做漸強,到 222

小節,第三拍開始固定音型,模進往下之後做漸弱,在這個往下模進中,筆者都

用同一種指法一二一內二,同樣的指法進行這七拍。見譜例58

【譜例58】 221~223 小節

  224 小節開始,作曲家用創意做了二段旋律,一段由二胡獨奏演奏,一段由樂

團演奏,兩者同時進行,在二胡旋律上旋律為完整的一個小節,而下一小節往上

大二度同樣音型演奏,第三小節再往上大二度進行同樣音型方式演奏,但是在樂

團部分,就沒有這麼容易,是完整的三個小節進行的旋律,沒有音型重複的問題,

筆者認為算是作曲家很創意的巧思。見譜例59

【譜例59】 224~226 小節

232 小節,又開始了同樣音型模進往上的一段過門(同譜例 59),在 235 小節

上,指法也是用一二一內二的方式進行演奏。見譜例60

【譜例60】 232~235 小節

238~241 小節,雖然在獨奏上演奏的音完全相同,只有在音量上做出變化,但

是是第一次全曲中開始有嗩吶聲部加進來的片段,聽覺上將樂曲推至結尾段作高

潮,而速度也往前加了很多,所以其實以觀眾的角度來說,實際上二胡獨奏演奏

出來的音響,遠遠不及嗩吶加進來的音量,或許這是作曲家想要增加協奏曲上豐

富的聽覺效果,而刻意寫出的配器吧。見譜例61

【譜例61】 238~241 小節

248 小節,開啟了結尾段的序幕,作曲家用 ff 表示強烈的音響效果,同時用

三連音作為弦律的節奏型,在250 小節,作曲家用同音節奏的音樂型態,筆者認

為是需要練習的片段,因為這樣在換弦拉推弓演奏上,如果沒有經過速度放慢的

練習,雙手配合聽起來會很可怕,等於左右手沒有對在一起,使每個音聽起來很

模糊,沒有顆粒性,作曲家也利用琶音的形式,且利用二胡過弦的演奏法將旋律

呈現,訪談時作曲家有提到,這樣寫作的目的是不讓演奏家有太大的技術負擔,

因為前面的技術段落已經有寫出演奏家的技術段落的快速音群。見譜例62

【譜例62】 248~251 小節

同樣是三連音,但是作曲家想增加八分音符的聽覺效果,所以將旋律寫在高

音由內弦的c1 作為陪襯,而這一段的結束,260 小節後二拍,作曲家在每個音上

都用重音記號表示,但每個音也是重複兩次,一樣是想增加八分音符的效果。

從 261 小節開始,筆者認為這整段,其實最難演奏並且最需要練習的技巧為

內外弦換弦與雙手配合練習,雖然旋律感表示很明確,但是他都以另外一個低音

作為陪襯,換弦的技術比例非常重,若是弓沒有控制得宜就會喪失旋律感。在265

小節,出現一個複雜的節奏型,為兩拍大三連音,但是中間那一拍卻是有兩個八

分音符組成,這樣的情況,會讓演奏者不知該如何準確地演奏,是把八分音符拉

長呢?還是把八分音符縮短?在筆者整理過且觀賞完所有華麗幻想曲演出過的影音

資料發現,每位演奏家演奏出來的計算方法都不太一樣,也更增加了此曲的神祕

感。見譜例63

【譜例63】 259~265 小節

在 290 小節,回到了 16 分音符演奏,或許是作曲家想要再一次的提升速度感,

而寫出的聽覺效果,筆者在設計指法上也使用音階指序上慣用的指法。見譜例64

【譜例64】 281~292 小節

做完本章的詮釋分析,筆者認為結尾段是讓演奏家們最好發揮的地方,因為

有速度感、技巧量又足、有最基本的雙手配合問題需要練習、樂團部分也較為豐

富,比較有協奏曲的感覺,筆者認為也是全曲最精采的部分。

只是從I段開始不論是節奏、拍號、音高,這些都經過作曲家與電腦計算出

的結果因而產生,所以演奏上會比較仔細而且工整,相對的在音樂處理上就無法

詮釋得很豐富,也滿挑戰聽眾們的音樂層次。

經由本次研究,筆者對於「炫技」這二個字有了新的認識,林承鋒所說,樂

曲的難度不一定要到無法演奏才算炫技,作品本身有一定難度挑戰以上就可以算

是了,筆者在訪談作曲家鍾耀光的時候他也特別提到,為何要把這首作品定為炫

技曲?他認為炫技中還有包含音樂,不完全都是十六分音符快速音群的技術,這

些想法都讓筆者思路變得更為廣闊清晰。就如林承鋒所說,其實此作品真正考驗

到演奏能力的是肌耐力與穩定度,基本上就是速度到位,從頭到尾訓練自己穩定

最重要,如此一來,方能完成此作品。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