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A 型行為的理論與研究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0-5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A 型行為的理論與研究

Friedman 和 Rosenman 在 西 方 合 作 團 體 研 究 ( Western Collaboration Group Study,簡稱 WCGS)進行一系列探討人格行為因 素和神經系統在 CHD 所造成影響的臨床實驗研究後,將具有冠狀動脈 傾向行為組型命名為 A 型行為組型(Type A Behavior Pattern,簡稱

TABP),這些行為與長期的時間緊迫感、無耐性、追求成就、競爭、

敵意有關。1974 年,由於 Friedman 和 Rosenman 出版了 Type A Behavior

and Your Heart 一書,掀起了研究 A 型行為組型的熱潮。一些學者開始 注意到 A 型行為組型的特定內容,如生氣、敵意與 CHD 的關係研究

(楊淑蘭,1990;Burke,1985;Palmero,et al. ,2001;Williams,

2001;Williams,Haney,Lee,Yi-Hong Kong,Blumenthal&Whalen,

2001)。

一、 A 型行為的定義和特徵

國內外學者對於 A 型行為組型的人格特質的定義及特 徵分別提出自己的觀點,擇主要學者;其敘述如下:

(一) 國外學者的觀點:

1. Friedman 和 Rosenman 的觀點

Friedman 和 Rosenman(1974)研究中認為 A 型 行為是一種情緒與行為的情節,可以從任何有強烈執 著於長期奮鬥中,想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最多事的人身 上看到。如果必要時,他會起而對抗妨礙他的人。這 是一個社會可接受,甚至給予讚賞的衝突形式,而不 是精神症或擔心、恐懼、強迫性的情節(Rosenman,

Swan&Carmelli,1988)。

A 型行為組型的特徵如下(賴正珮,2004):

(1) 持續而強烈的驅力,期望達成不很明確但為自 我選擇的目標。

(2) 極端的渴望與他人競爭。

(3) 執意追求認知及成就的進步。

(4) 同時做很多事,並對每件事訂下最後期限。

(5) 習慣性加速運作身體的各項生理與心理功能。

(6) 超於常人的心理與生理警覺性。

(7) 攻擊和敵意的情感。

2. Jenkins 的觀點

Jenkins(1971)研究認為 A 型行為者為極端的 競爭性,追求成就、具攻擊性、急促、無耐性、不休 息、高度警覺、說話急躁、臉上肌肉緊張、覺得生活 在時間壓力下,及責任感挑戰下,常疏忽生活其他層 面。(林梅琴,2004)。A 型行為組型特徵如下(楊 淑蘭,1990):

(1) 價值

a. A 型者用強烈無彈性的方法對良心負責。

b. 喜歡因他們所做的而受到尊敬。

c. 較 B 型者渴求認可和權力。

d. 強迫性地沉溺於競爭和挑戰。

e. 追求工作和競爭性事務。

(2) 想法

a. 會同時思考幾個不相干的想法或行動。

b. 零 碎 期 待 目 標 反 應 ( fractional conticpatory

goal reactions);在進行一件事就開始對接著 來的事做反應。

c. 行為和姿勢都是機警的。

d. 以自己的方式,強迫完成事情,快速的克服 困擾。

e. 對日常事物也採競爭態度。

f. 不會紀錄物理或社會環境的細節。

(3) 人際關係 a. 自我中心。

b. 不會停留在他人的參考架構。

c. 容易生氣。

d. 在工作情境知覺較多的挫折。

e. 表面虛張聲勢,事實上是為了遮掩深層的不 安全感。

f. 較 B 型者更喜好性方面的攻擊,喜愛追求勝 於婚姻。

g. 經常陷於自己的行為組型的困擾中。

(4) 反應風格

a. 反應、說話快速。

b. 說話的氣氛是確定強調的。

c. 總是直接說出觀點,很少浪費字。

d. 說得快比說得慢容易。

e. 聽話時常給 予對方期 待的點頭 或嗯嗯 的聲 音。

f. 在被問到情境或個性的挫折或阻擾時,A 型 者常會重溫情境中的情緒。

(5) 姿勢和動作

a. 姿勢緊張、有活力、肌肉緊縮、爆發式動作。

b. 緊張時經常緊握雙手或拳頭,強調觀點時會 敲桌子。

c. 搖手用力且主動。

d. 休息或坐或站時,常改變姿勢。

(6) 臉部表情

a. 笑容常是短暫、緊張的。

b. 用短暫的笑容強調意見且顯示不耐煩。

c. 強調意見時,會拉緊下顎肌肉或咬緊牙關,

聲音會跳動。

(7) 呼吸

a. 經常中斷呼吸節奏,偶而會嘆氣,談話時用 力吸氣。

b. 說話時比必要時吸入更多的氣。

c. 在壓力下或意外事件裡行動,明顯交感神經 活動。

3. Glass 的觀點

Glass(1977)也認為 A 型行為者知覺外在環境對 他們構成威脅時,他們會更加努力,以企圖再度控制外 在環境。

A 型行為組型的特徵如下:

(1) 攻擊(aggression)敵意(hostility)

(2) 缺乏耐性(impatience)或時間緊迫感(time

urgency)

(3) 追 求 競 爭 性 成 就 ( competitive achievement

striving)

(二) 國內學者的觀點

1. 楊淑蘭(1990)也對 A 型行為組型下了如下的定義:

「指個體表現下列行為特徵:過度競爭、追求成就、

攻擊性、敵意、缺乏耐心、說話大聲劇烈、有時間壓

迫感。致力克服環境障礙,具極端挑戰性,則稱之為 A 型人格特質」。

2. 林ㄧ真(1989)則根據 Friedman 和 Rosenman(1974)

的研究,認為所謂 A 型行為組型,乃包括有強烈的 事業心及競爭的鬥志,經常掛記著做的完成期限,及 一種時間緊迫感。

林一真(1991)歸納許多學者的研究指出,A 型 兒童與 A 型成人有許多相似的行為特徵:

(1) 時間緊迫感:注意時間、行動快速、缺乏安閒、

匆忙、時間運用。

(2) 努力競爭與成就:認真負責、喜歡競爭、精力 旺盛、出人頭地。

(3) 攻擊性與敵意:攻擊行為、缺乏耐性、敵意生 氣。

綜合上述學者的觀點,A 型行為組型的特徵可以歸納為(陳 靜華,2003):

1. 具有強烈競爭性。

2. 努力追求成就。

3. 缺乏耐性。

4. 有時間緊迫感。

5. 講求速度。

6. 具有攻擊性及敵意。

二、 A 型行為理論架構

自 1950 年代,有關 A 型行為的研究不斷從領域層面增 加當中。同時也提出不同的理論論證;以下由不同的學術領 域中列出其重要的理論基礎。

(一) 格傾向與環境互動觀點

Rosenman&Chesney(1982)特別強調 A 型行為不 是一種人格型態(personality type),當環境處於競爭 時,任何人都會反應出 A 型行為。1978 年 Rosenman 特 別指出 A 型行為,不可能只有人格屬性單獨產生,而 是週遭環境與特殊人格交互作用,產生的生活風格和特 殊行為。譬如,因愉快或困擾的情境當中,藉由姿態或 快速談話 及人 際 關係 的表 現; 而 產生 的特 殊行 為。

Friedman 和 Rosenman 即認為西方社會的工業化發展、

經濟開放及過度強調競爭與效率的結果,造就了許多的 A 型行為者(楊淑蘭,1993)。而在 Glass(1977)的 研究中,亦證實了環境的確是引起 A 型行為的重要因

素,並指出當 A 型行為者知覺到對環境控制有威脅時,

他們會形成「過度反應」,包括升高生理及心理的警覺、

加快腳步等;但亦因無止境的追求和時間壓迫感導致心 靈力量的衰竭,形成「低度反應」。即對環境愈有把握 時,愈勤奮工作,並且不能忍受中斷或遲緩;但如對環 境失去控制時,則 A 型行為者會表現出難過、挫折、

生氣及無力感(施佩芳,2000;楊淑蘭,1993;Glass,

1977)。

(二) 心理分析觀點

Friedman&Ulmer(1984)發現,A 型行為者都隱藏 了不安全感與不適當的自尊,且兩者都始於童年期間。

A 型行為者一開始可能在不安全感上得到疏解,但最後 卻造成時間緊迫感的壓力;反而更感覺不安全感,甚至 形成自我毀滅的驅力或生理上的疾病。

(三) 模糊的評量標準(ambiguity of evaluation standard)

Matthews&Siegel(1982)認為 A 型行為起源於人 生的早期,由於父母對結果的重視與要求的標準不明確 所造成的。Murry 在 1986 年表示社會化的過程中,父母 只重視成果,並設高而模糊的標準,使得具有 A 型行為

傾向的兒童內心缺乏明確內在的標準來自我引導,將成 就歸因於努力,失敗歸因於工作困難,促使 A 型行為的 產生 。 (楊 淑 蘭 , 1993 ; 賴 靜 瑩 , 1999 ; Thoresen &

Pattillo,1988)。Siegrist(1985)提出 A 型行為者不真 實的評估包括許多方面,但有兩種形式最容易說明:1.

個體不了解自己的因應能力,而對情境的要求做過高的 評估。2.個體過低評估情境要求,一再高估自己的能力,

使自己處於過度負荷,終至能力耗竭。而過度高估或低 估都可能使個體增加責任,不斷努力付出而獲得成功,

亦可能因責任不斷加重,而導致身心崩潰(林梅琴,

2004;張春興,1994)。

(四) 生態學的觀點(ecological approach)

Margolis 等人於 1983 年,主張從生態學的角度來探 討 A 型行為。考慮多層次的人類經驗,以便探討 A 型 行為本質及其與健康的關係,如下列四點:(楊淑蘭,

1993;賴靜瑩,1999):

1. 個人內在因素

追求成就的動機和歸因歷程是個人內在的兩大 因素;A 型者將成就歸因於努力而非能力,而且期

望日後的成就,是由於勤奮努力而非能力所造成。

2. 人際間的因素

(1) A 型者傾向於選擇競爭情境而非合作情境。

(2) A 型者的社會網路薄弱且較少有互動存在。

(3) 為社會中不同性別角色化過程的影響,男性 A 型者高於女性。

3. 組織因素

在組織中對成功與失敗較難掌握,再加上角色的 多重要求,以及必須在同一時間內作許多事,因此容 易產生 A 型行為。

4. 文化的因素

工業化的社會中,社會凝聚力毀損,責任由較大 的社會團體移至個體,因此 A 型者在工業社會中較 多。

5. 自我評估的觀點(self-appraisal model)

Strube 於 1987 年的研究中認為 A 型行為就是企 圖減少能力的不明確,因此競爭性、努力驅力和追求 成就,就是為了收集自我評估能力的訊息。當某些能 力不明確時,尤其更明顯。Strube 與同事於 1987 年

從實驗中證明:1.只有在問題明確性相當不足時,或 無法得到新資訊時,A 型者的表現才會變差,而與 失敗大小、成敗歸因無關。2.A 型者在能力不明確時 比明確時,會尋求更多診斷性的社會比較。3.A 型行 為者期望與好成績者比較,反映出與追求成功一致的 向上比較,只有在表現比預期差時,才會與較差者比 較。以上的結果支持了 Strube 的觀點(引自楊淑蘭,

1993)。

6. 認知社會學習理論(cognitive social learning theory) 傳統的認知社會學習理論,強調認知、行為、環 境三者間的交互作用(reciprocal interaction),無法了 解關於人類功能的生理向度。因此,Price(1982)指 出 A 型行為者通常持有以下三種認知信念(黃玉臻,

1996;楊淑蘭,1993;林梅琴,2004;Price,1982):

(1) 一個人必須不斷證明自己的價值在成就取向、

物質化的社會,經常讚美一個人的成就、競 爭,因此正向的自我評價大部分來自物質成 功,個體學會將自尊與成就的數量和品質視為 相等,因此產生「不夠有價值的恐懼」。

(2) 相信沒有普遍的道德存在,相信意圖和結果沒 有規則性關係存在,且產生「善良不會戰勝邪 惡的恐懼」。

(3) 所有的資源是匱乏的所有資源都是不足的,很 容易轉化成「你得到」,就是「我失去」。生 活是零總合的遊戲,需無止盡的追求,故產生

「供給不足的恐懼」。

這三種信念分別造成了以下的結果:

a. 因為需要成就,所以過度的工作投入。

b. 因為沒有普遍道德存在,於是產生「善是無 法達成的恐懼」,並且視報復行為或敵意是 生存的權宜之計。

c. 因為成功的資源是不足的,於是必須追求速 率與競爭。

由以上的觀點來看,A 型行為的形成不僅和個人所處 的環境有關,也和個人的內在認知信念及整個社會文化生態 有密切關聯。Forgays(1996)研究認為管教方式顯示出父 母對其子女的表現期待與評價,而這種期待與評價與環境、

個人認知、社會文化相結合,更加強化 A 型行為的形成(楊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0-5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