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B 型肝炎流行病學及追蹤檢查重要性探討

本節就肝炎流行病學、高危險群追蹤檢查重要性、心理層次需求 及求醫行為與B 型肝炎帶原者接受追蹤檢查現況相關文獻,歸納如下:

一、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學

在台灣成年人中約15~20﹪為 B 型肝炎病毒的慢性帶原者(楊 培銘,2004)。死於肝癌者中約有60%是B型肝炎引起,30%至 40%

是由C 型肝炎所引起;年齡分佈而言,肝炎發作期大多在 30 歲左 右,肝硬化好發期則在40 歲左右,肝癌好發期則在 50 歲左右。而 B 型肝炎、C 型肝炎病毒感染已被證實與肝硬化和肝癌有密切的相 關性(肝病防治基金會,2009)。陳健弘(2008)研究發現,每十 個肝癌病患中,就有一個是 40 歲以下的年輕型肝癌,且大部分都 是 B 型肝炎帶原者,這些病患多因發現太晚,三分之二活不過一 年。據衛生署(2009)公布 97 年十大主要死因,惡性腫瘤排名首 位、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排名第八位。而 95 年因肝癌及肝內膽管惡

性腫瘤死亡人數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 19.51%。若以發生率 排名男性為第1 位、女性為第 3 位;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 1 位、

女性為第2 位(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9)。

B 型肝炎病毒是經由血液或體液傳染的,台灣有近 300 萬名 B 型肝炎帶原者,與亞洲相同的是,多數在幼兒時期即遭感染(肝病 防治基金會,2009)。陳健弘(2003)也指出,台灣約有一半的 B 型肝炎帶原者是因母子垂直感染情況下感染的,又稱「母子傳染」。 有些 B 型肝炎患者,幸運的產生抗體,使終身具有保護力,但部 分患者,雖未立即發病,卻終身成為 B 肝帶原者。台灣在民國 73 年 7 月展開大規模 B 型肝炎疫苗注射,其成效已在新生代孩童身 上展現(楊培銘,2004)。執行 20 餘年來,新一代的 B 型肝炎帶 原率已大幅降低到1%,而 B 肝也不再是無藥可治的疾病(肝病防 治基金會,2008)。

二、高危險群追蹤檢查重要性

肝臟內部沒有神經,發生病變時病患通常沒有感覺,除非發炎 相當厲害或已經進入肝硬化、肝癌末期才會出現症狀,再加上只要 有四分之一的肝臟還算正常就能維持基本生理機能,B 型肝炎帶原

者,肝臟長期在病毒的攻擊下,反覆發炎和修復,發炎的程度愈厲 害、時間持續愈久,原本正常的肝細胞被發炎後所產生的結締組織 所取代,就會慢慢纖維化,而到達肝硬化程度。B 型肝炎帶原者若 能定期接受追蹤檢查,當發現異常時,能及時採取適切的醫療行 動,將可減少病毒量、延緩肝細胞遭破壞的速度,爭取更多正常肝 細胞的新生及控制肝臟病變的進程;如此才能預防肝炎、肝硬化、

肝癌三部曲的發生。

所謂肝癌高危險群包括B型肝炎帶原者、C型肝炎帶原者、肝 硬化及家族中有人患有肝癌者。B型肝炎帶原者肝癌的罹患率比非 帶原者高達200倍。(

Beasley

, et al.,

1981

B型肝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上,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均衡營 養,就是追求健康最重要的首要原則(陳健弘等,2008)。切忌未 經醫師處方,即亂服任何偏方、草藥,甚至健康食品;飲食則以新 鮮自然的食材為主,少吃醃製加工品,避免菸酒、不必要的進補或 保健食品即可(林芝安,2008)。

三、B型肝炎帶原者醫療的心理層次需求及求醫行為

由於B 型肝炎帶原者的普遍,民眾擔心受到感染,相對使得 B 型肝炎帶原者感到不受歡迎,或有心理負擔存在。王桂珍(1991)

研究指出B 型肝炎患者會出現以下二種情形:「不能接受終身罹患 此種疾病」、「覺得家人朋友得知後會有疏離行為或態度」,而 B 型 肝炎帶原者的主觀壓力,對身心健康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葉國 樑(1986)早已發現檢查結果對 B 型肝炎學生造成情緒反應。慢 性C 型肝炎患者情緒狀態在治療前三個月中「疲憊-懶散之情緒」

為負向情緒中最常出現症狀(陳宏梅,2006)。這些因素,往往會 造成B 型肝炎帶原者持續接受追蹤檢查之障礙。

肝炎患者不論社經地位、教育程度高低,在得知罹患肝病,常 因缺乏正確醫療常識,而選擇了不當的醫療方式,延誤治療的契 機,加重對肝臟的傷害,甚至引發死亡(許金川,2008)。池珮瑜

(2007)研究指出,當病患選擇了不適當的健康服務利用,就可能 會因為同一種疾病而重覆就醫,不僅會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更會 造成民眾延誤就醫。雖然台灣民眾在求醫時主要是以西醫為主流,

但是複向求助行為卻是很盛行。除了到一般醫院診所尋求治療外,

民眾亦會同時求助於中醫及民俗療法(葉雅馨,2006)。在亞洲民眾 通常也習慣於服用補品、接觸靈媒、看風水及安太歲等民俗療法來 輔助治療。陳昭星(2005)在民眾求醫行為之研究中亦發現,一般 人均以西醫處置為首選,其次則是選擇中醫藥,原因是「因該疾病

西醫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以及「試試無妨」的態度。是故,了解民 眾利用其他健康服務的心理社會需求,善用其優勢,給予B 型肝 炎帶原者更多層次的支持,來影響他們對疾病正確的健康信念,引 導選擇適當途徑追蹤檢查或持續治療,是維護B 型肝炎帶原者健 康非常重要的關鍵。

四、B型肝炎帶原者接受追蹤檢查現況

大多數B 型肝炎成人帶原者感覺不到身體有狀況,難以說服 他們定期接受追蹤檢查。這些患者可能會因錯失時機,而面對罹患 肝硬化或肝癌的風險,並增加整體發病率、死亡率及其他併發症。

對國家整體而言,是一個重大的公共衛生議題。趙文杏(2008)針 對某醫療機構B 肝帶原員工研究發現,一年內只有 47.3%的人接受 篩檢,而有21.5%的 B 肝帶原者從來沒有定期抽血作肝功能及胎兒 蛋白檢查。陳智華等(2003)探討大學生 B 型肝炎帶原者追蹤檢查情 形僅67.9%曾參與肝功能檢查,而只有 32.1%每半年接受追蹤檢 查。郭憲文等(1992)發現專科學生 B 型肝炎帶原者竟有高達 72.%

的人認為不需追蹤檢查。顯示大部分醫機構及大專學生的B 型肝 炎帶原者漠視B 型肝炎對人體之危害性,更何況是其他一般普羅

大眾。

在台灣,人民居住自由,不易在固定地點追蹤,因此有許多肝 癌患者成為漏網之魚,保肝的防護罩出現大漏洞(許金川,2008)。

遠在外島的金門及馬祖地區的居民因屬於封閉地區,人口不易流 動,加上地方衛生單位的努力,B 型肝炎及 C 型肝炎患者都有定期 追蹤檢查,一旦肝臟有任何病變,通常都能在很早期接受治療。然 而,早期到台灣來求學、就業的病人,往往因為工作太忙,未定期 追蹤檢查,而容易發生肝臟病變。

總而言之,「與B 肝和平共處」的最佳對策就是坦然面對,定 期檢查,起居作息正常與均衡的飲食才是正確防治肝臟病變與促進 健康之道(陳旭宏、李美惠,2007)。雖然 B 型肝炎帶原者定期接 受追蹤檢查率偏低的問題一值存在,嚴重威脅著全民健康。不過,

我們仍可以經由教育或是新興科技的發展等方式,來改變民眾的疾 病信念,使民眾能夠了解肝炎篩檢及追蹤檢查的重要性,並增強帶 原者的健康信念及日常肝臟保健常識,預防肝臟疾病的發生。

第二節 B 型肝炎帶原者接受追蹤檢查行為與影響因素探討

本節就背景因素、健康信念、健康控握、B型肝炎知識及社會 支持在健康行為上之應用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歸納整理如下:

一、背景因素與B 型肝炎帶原者接受追蹤治療行為關係

(一)人口學

趙文杏(2008)在某醫療機構中 B 肝帶原員工執行肝癌篩檢 行為研究中證實;婚姻狀況是影響B 肝帶原者執行肝癌篩檢行 為的相關因素,而馬作鏹、吳宜玲、邱鈺婷、邵國寧、黃素雲

(2006)等人研究亦指出,老年人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對成人 健檢之利用,顯示年齡與就醫行為相關。池珮瑜(2007)的研 究則提出個人特質與疾病信念之間有很強的相關因素包括:性 別、年齡、宗教信仰、教育程度、收入和居住地,且都是影響 醫療化程度及疾病歸因的重要因素。

呂慧貞(2006)在探討影響 C 型肝炎患者採取定期返診追 蹤行為的相關因素研究發現,影響病患採取就醫行為的重要解 釋變項包含教育程度、工作型態、過去一年家庭的年收入、及

醫師第一次告知為C 型肝炎時病患當時的年齡等因素。而就教 育程度面向探討,馮詩涵、李權芳、曾斐琳(2005)的研究則 顯示教育程度越高,肝炎認知越好;另就工作層面檢視,則全 職工作者的肝炎認知較沒有工作者為佳。馬作鏹等(2006)研 究亦發現,有工作者相對於無工作者傾向於利用成人健檢;收 入高者亦傾向於利用成人健檢。

Bodenheimer, et al.(1986)針對醫療人員對於接受施打 B 型肝炎疫苗意願研究發現,教育程度及施打B 型肝炎疫苗經驗 是研究對象願意接受B 肝疫苗注射重要的決定因素。Wai, et al.

(2005)以健康信念模式預測慢性 B 型肝炎患者接受篩檢查遵 從性的研究中則有不同的發現,研究 顯 示 在 社 會 人 口 學 的 因 素 , 如 年 齡 、 家 族 中 慢 性 B 型肝炎病患、收 入 及 教 育 是 沒 有 差 異 的 。

(二)家人罹病史

陳智華等(2003)研究指出,親友罹病經驗是影響參與肝 功能檢查的因素。

(三)個人就醫經驗

胡曉雲、蔡文正、龔佩珍(2005)研究發現,肺結核病患

未完成治療的原因,其中病患是否有固定就醫場所是影響肺結 核病患是否完治的重要關鍵。林宮美(1992)研究以西醫門診 糖尿病病人求醫行為,探討國人求醫行為的特色,發現幼兒者、

老人初步求醫時會去找醫師、固定就醫場所、固定看同一醫師 的比率較其它年齡層高。

趙文杏(2008)亦發現,影響 B 肝帶原者執行肝癌篩檢行為

趙文杏(2008)亦發現,影響 B 肝帶原者執行肝癌篩檢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