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模式架構建立

3.3 CTM 模式應用

該模式係由Daganzo 於 1994 年提出,用以預測車流在空間與時間上的流動 如車隊的形成與紓解等。模式假設有一均質(homogeneous)路段,且路段上並無 任何匝道可供車輛進出,故該路段上車輛僅能由一段進入路段內並由另一段離開 路段。將該道路分成數個同質性的格位(cell),從道路上游依序給予編號從 1 到 I,

每個格位長度會依照一般車輛在單位時間內所行走的距離而定,而該行走的距離 亦可由車輛在自由流的速率下推算而得。依照上述,車輛在自由流(free flow)的 情況下,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前進至下一個格位內,不需要考量車輛在格位裡的 位置,其關係式如下:

( 1) ( )

i i

n t+ =n t for t=0,1,2,…

其中,ni(t)為時間 t 時在格位 i 的車輛數;

ni+1(t+1):時間 t+1 時,在格位 i+1 之車輛數。

上述情況發生在低交通流量時,亦即車輛能以自由流速率(free flow speed) 前進的情況下。當速率由於進入瓶頸路段而降低的時候,也就是道路出現車隊排 列時,模式則新增兩個變數 Ni(t)及 Qi(t),以模擬擁擠時所造成車流變化情況。

Ni(t)為各格位所能容納之最大車輛數,Qi(t)則表示格位所能通過之最大流量,因 此,可以定義單位時間t 內可以進入 i 格位之車輛數 yi(t)為下式:

( )

t min

{

n

( ) ( ) ( ) ( )

t ,Q t ,N t -n t

}

yi = i-1 i i i

第一個變數表示格位所能承受之最大密度,第二個變數表示格位所能通過之 最大流量,因此,Ni(t)- ni(t)為單位時間格位 i 車輛可以通過的空間。

根據以上關係,求得當有車隊發生時,格位傳送模式之關係,當時間在t+1 時之車輛數為格位i 在時間 t 時之車輛數,符合能量守恆之概念,t 時階中格位 i 之車輛數加上流入與減掉流出之車輛數,關係式如下:

( )

t 1 n

( )

t y

( )

t -y

( )

t ni + = i + i i+1

CTM 模式則是根據上式不斷依時間變化而產生遞迴關係,因此可以透過遞 迴模式瞭解每一時階中,存在於某格位裡的車輛數。

透過上述,每個格位之特性(車輛數)都是與上一時階及格位的函數,這與 LWR 的流體模式之密度與流量有著相似的關係,此關係以一種等腰梯形具體化 的方式表示如圖4,其關係式為:

流率,q

密度,k vkj/2

qmax

kA kB kj

O

v -v

圖4 格位傳送模式流率及密度關係圖

( )

{

vk,q ,vk -k

}

for0 k k

min

q= max j ≤ ≤ j

其中,v:自由車流速率;k :飽和密度;j qmax 2 k vj

≤ :最大流率。

透過上述,當設定完成時階(clock tick)設定以及 cell 長度設定後,即可以 藉由道路上車流參數之訂定,獲得所需之資訊,包含:總通過車輛數、總延滯及 最大等候長度等。

2. 預測車輛到達型態之應用

於 CTM 模式預測車輛到達型態運算概念如下圖 5 格位儲存示意之關係所 示,將路段切成數個cell,假設起點為 cell i、迄點為 cell j,自 m 時段後開始下 匝道j,由於每位駕駛者及路段旅行時間不一致的情況下,導致下匝道時段不一,

可能從m, m+1, ..., M 時段,但是 cell i 通過 cell j 的車輛數必須再由完整的路段 車流狀況而定,非cell i 至 cell j 之間自行決定的,因此,CTM 模式需要計算及 記錄每次且每個時段下匝道的車輛數,與流過該起迄點之cell 的總車輛數所佔的 比例即為ρijm

實際運算過程與格位中車輛的變化關係乃基於上述CTM 基本概念,再依據 本研究之需求進一步擴展而成的。為能符合真實的車流運行行為,各駕駛人的駕 駛行為皆不盡相同,導致車輛行駛速度迥異,可能會造成路網中產生車隊排列等 候的情形,再加上CTM 基本的概念只考慮直線路段,而本研究額外考慮了上下 匝道進出主線道的因素。因此主線與上下匝道之格位傳送模式之概念如下圖 5 所示,每個格位會再根據車輛的不同來源被分割成數個小格,各個小格位中分別 記錄了不同時段 m 與不同來源 qi的車輛,這些車輛會依據路段的擁擠程度及格 位容量限制進行運算,若無發生車隊排列的情形,如自由車流,車輛旅行時間僅 可能為一兩個時段;然而,一旦發生了車隊排列,如擁擠車流,車輛的旅行時間

便會依不同駕駛者作出的不同反應而有所增減,因此到達時間可能會分佈在

100(km/hr),擁擠密度為 400(veh/km),6 秒為一時階,格位長度為 1/6 公里,格 位最大容量為每格位67 輛車,最大流率為每ㄧ時階通過 10 輛車,而此四種交通 流量分別是自由流、輕微同步流(light synchronized flow)、嚴重同步流(heavy synchronized flow) 、 擁 擠 流 。 同 步 流 (synchronized flow) 係 由 Kerner and Herrmann(1998)所提出的,主要的概念為隨著交通量的增加,微小的車隊間干擾 便會造成遠超過臨界流量的影響,意思就是說,當交通量逐漸增加,路段上的車 輛便會受到鄰近車輛的影響,無法依照期望的駕駛速率行駛,於是就產生與其他 車輛同步的駕駛行為。而本研究便以自由流之車流量依倍數調整為輕微同步流、

嚴重同步流,與擁擠流之四種不同的交通擁擠狀況。

因此,本研究為說明CTM 模式能於不同的路段擁擠狀況正確的預測路網中 車輛到達型態之分佈情形,特以圖6 之路網規模分別給予四種不同的交通流量,

藉由CTM 模式模擬之車輛到達型態如下圖 7 所示,(a)顯示在自由流的情況下到 達迄點交流道7 之車輛幾乎都是在一或二個時階內就會抵達,然而,當車流量逐 漸增加時,車隊消散的情形就會越明顯,如圖中(b)-(d)顯示,到達迄點交流道 7 之車輛會隨著車流量的增加,到達的時階就會越分散在數個時階。是故,CTM 模式能有效且正確的反應出不同交通流量之到達型態的影響。

圖6 路網範例

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