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Panzar and Rosse模型之發展與應用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Panzar and Rosse模型之發展與應用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市場中進行投資,雖然俄羅斯金融體系的改革確實有效地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生 活,但是在經歷多次的銀行危機後,俄羅斯的銀行體系仍然存在著不被信任及 國有銀行和大型私人銀行幾乎獨佔市場的隱憂。

第二節 Panzar and Rosse模型之發展與應用

最早將P-R模型應用在評估銀行業競爭的是Shaffer (1982),其分析1979年和 1980年紐約單位銀行、伊利諾州郊區的主要銀行、以紐約為單一市場的銀行、

前20大紐約銀行和前20大康乃狄克州銀行的競爭,發現以紐約為單一市場的銀 行和前20大康乃狄克州銀行可能具有市場獨占力,其餘三個市場的H值都顯著大 於零但小於1,也就是屬於獨占性競爭。

之後許多學者也開始利用P-R模型探討單一國家銀行業的競爭程度。例如 Nathan and Neave (1989)研究加拿大的商業銀行、信託公司和抵押貸款公司,發 現1982年為完全競爭,1983年和1984年皆為獨占性競爭,並且商業銀行的競爭 程度較信託公司和抵押貸款公司為高,且認為該國的商業銀行屬於國際性企業,

因此競爭程度較大。Vesala (1995)分析1985-1992年芬蘭銀行業的的競爭情形,

發現H值皆一致為正,但只有1989和1990年的H值介於0和1之間。De Bandt and Davis (2000)將法國、德國、義大利的銀行分成大銀行與小銀行,對1992-1996 年進行P-R模型的檢定,結果三個國家的大銀行皆為獨占性競爭,而小銀行的競 爭程度較低,尤其是法國和德國竟無法拒絕獨占力的存在。以本國銀行業為分 析對象,沈中華與呂美慧(2007)採用P-R模型檢定1996-2002年臺灣政府通過「金 融機構合併法」、「金融控股公司法」後銀行業競爭程度是否有所改善,其逐 年的H值皆介於0和1之間,但2001-2002年的H值明顯低於1996-2000年的H值,

表示後期的競爭程度有明顯趨緩的現象。

Bikker and Haaf (2002)亦將 P-R 模型用於檢定評估歐洲多個國家銀行業的 競爭程度,衡量 23 個工業化國家的檢定統計量 H,將各國銀行區分為跨國大銀 行、當地小銀行和居於兩者之間的銀行,探討銀行集中度和銀行大小對競爭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度的影響,發現大部分工業化國家的銀行業為獨占性競爭,少部分無法排除為 完全競爭,而且大銀行之間的競爭比小銀行之間的競爭更大。

Gelos and Roldós (2002)和 Claessens and Laeven (2004)更進一步運用 P-R 模 型在新興市場的銀行業競爭評估,其中新興市場亦包含前蘇聯地區由共產經濟 轉型至自由經濟的國家,例如捷克、匈牙利、俄羅斯、波蘭、烏克蘭、拉脫維 亞和克羅埃西亞。前者藉由前後期 H 值的變化,探討併購的浪潮是否降低新興 市場中銀行業的競爭,其結論是在新興市場中,除了土耳其以外,併購並未降 低銀行業的競爭,此外,研究也發現 H 的檢定統計量與市場內外資銀行的數量 有正相關,因此得到國外競爭者的參與有助於維持市場內的競爭壓力;後者篩 選 50 個國家 1994-2001 年、共 54,038 筆資料進行 P-R 模型的檢定,並對照其市 場結構與總體指標,結果發現愈多外資銀行、市場進入障礙愈小及對金融機構 規範愈寬鬆的國家都擁有較高的市場競爭程度,並認為市場集中度不一定與競 爭程度呈現負相關。

Shaffer (1982) 1979 & 1980

紐約單為銀行、伊利諾州郊區

Bikker and Haaf

(2002) 1991-1998

澳洲、奧地利、比利時、加拿

Gelos and Roldós

(2002) 1994-1999 阿根廷、巴西、捷克、匈牙利、

Laeven (2004) 1994-2001

阿根廷、澳洲、奧地利、孟加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第三章 俄羅斯銀行業發展及現況概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