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

+ 2 2 2

和蛋白質(protein)造成氧化傷害(林勁宏,2000)。

圖2-1-1、氧化反應生成圖(林勁宏,2000)

在上述幾種超氧陰離子的來源中,有氧代謝時粒線體電子傳遞鏈滲漏和組 織器官缺氧血流再灌注時,黃嘌呤氧化酶的催化作用,是運動中產生超氧 陰離子的重要機制(黃國欽、邱亦涵與徐台閣,2003)。因此,針對這兩項 機制再做進一步的探討。

(一)有氧代謝時粒線體電子傳遞鏈滲漏

體內能量代謝過程中,氧分子在粒線體內膜的電子傳遞鏈(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ETC)進行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作用,以產 生ATP供組織使用。然而人體在休息狀態下,電子傳遞鏈運作過程,會產生 電子滲漏情形,使 1%~5%的氧氣接受電子變成超氧陰離子(Clanton等,

1999)。Sean and Kelvin(2008)指出ETC(亦稱為呼吸鏈)是由粒線體內 膜上4 個蛋白質-脂質所構成的呼吸鏈複合體(protein-lipid respiratory chain complexes)。複合體Ⅰ&Ⅱ將還原當量(H或電子)傳給未得電子氧化態的 泛醌(ubiquinone)或稱輔酶Q(coenzyme Q, UQ),UQ再將還原當量傳給 複合體Ⅲ,複合體Ⅲ經由細胞色素c(cytochrome c)將還原當量傳至複合體

Ⅳ,最後由複合體Ⅳ將還原當量和氧氣結合成水。正常的反應中,UQ一次 都是攜帶兩個電子,然而在複合體Ⅰ&Ⅲ中(大部分在複合體Ⅲ)會發現 半還原態UQ(ubisemiquinone, UQ‧¯)生成,UQ‧¯ 屬於自由基的一種,因 為粒線體内有大量的氧氣存在,UQ‧¯佔地利之便自然而然的和氧氣反應生 成超氧陰離子(UQ‧¯+O2 → UQ + O2‧¯),超氧陰離子是體內活性氧物 種的源頭,也是體內最多的自由基,並且會引發其他類型的ROS生成。

一般認為運動過程中,人體需要大量的氧氣,氧氣的需求量可能超過 休息狀態的百倍之多,相對的產生超氧陰離子的量也應該會隨之爆增。然 而,Boveris , & Chance(1973)的研究結果卻發現,在低攝氧量、低 ATP 產量時,產生ROS 的量比在高攝氧量、高 ATP 產量還多。這樣的結果出乎 預料之外,似乎暗示運動中粒線體的電子傳遞鏈滲漏並非產生ROS 的主要 機制。此外,也有低氧環境的動物實驗(Hitka , Vizek , & Wilhelm, 2003)

和在低氧環境下從事運動的人體實驗(Pialoux 等,2006)也都發現減少環 境中的氧壓,並沒有辦法降低 ROS 形成,反而會增加氧化傷害的現象。

綜合上述實驗,多位學者希望藉由減少氧通量和減少氧壓的角度出 發,來降低ROS 的生成量,卻都沒有辦法獲得正向的效果,因此學者們推 測運動中產生 ROS 的機制應該另有端倪,後來一系列使用異嘌呤醇做為黃 嘌呤氧化酶抑制劑的實驗,才讓學者們將探討 ROS 來源轉向黃嘌呤氧化酶。

(二)組織器官缺氧血流再灌注時黃嘌呤氧化酶的作用

黃嘌呤氧化酶主要的功能是將次黃嘌呤與黃嘌呤轉變為尿酸(Cotelle, 2001)。當心臟缺氧時,氧化磷酸化作用無法運作產生 ATP,為了繼續供應 能量支持心臟運動,心肌細胞轉而向 ADP 和 AMP 索取能量,造成次黃嘌 呤堆積。黃嘌呤氧化酶再將次黃嘌呤氧化酶催化為尿酸,這個過程中會產 生超氧陰離子(如下圖 2-1-2 所示)。

缺氧血流再灌注所造成的氧化傷害,會出現在心肌梗塞、心律不整的 病患身上,然而運動中的高強度運動、等長收縮運動、重量訓練、衝刺訓 練也會造成類似組織器官缺氧血流再灌注的效果(鄧樹勳、王健,2004),

同樣也會使高能磷化物降解,次黃嘌呤堆積,引發 ROS 生成。

圖 2-1-2、黃嘌呤氧化酶的作用(Cotelle, 200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