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竹材創新設計之探索與應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竹材創新設計之探索與應用"

Copied!
14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碩士論文

竹材創新設計之探索與應用

Exploring Vernacular Material and Design Application

─ A Case Study Based on Bamboo

研 究 生: 許秀涵 指 導 教 授: 林銘煌 博士

(2)

竹材創新設計之探索與應用

Exploring Vernacular Material and Design Application

─ A Case Study Based on Bamboo

研 究 生:許秀涵 Student:Hsiu-Han Hsu 指導教授:林銘煌 Advisor:Ming-Huang Lin

國 立 交 通 大 學

應用藝術研究所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in Design

July 2009

Hsinchu,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3)

I

竹材創新設計之探索與應用

學生:許秀涵 指導教授:林銘煌 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碩士班

摘 要

在社會穩定發展、科技日新月異的今日,人們開始重新思考自身的存在與環 境的關連。於是慢慢懂得追求生活品質、並注重文化、創意與環保等議題,逐漸 形成一種新生活態度。 竹材之於國際一直是一種東方文化的象徵,更因異文化的神祕感而吸引著人 們。本設計研究首先針對竹材做深入的理解與探索,目的即在採用栽植快速的竹 材作為設計材料,減少對林木的砍伐與合成材質的運用;於研究後期,著手進行 以竹為主之設計、並找尋其可搭配之復合材質,達到美感與商品化兼具之目的。 運用竹材本身的特殊特性,抽取出不同的設計元素:竹管本身的中空孔洞, 切開後型成的圈圈、展現竹節處橫膈肉厚美感,而裁切成的天然H型材料等等… 嘗試以最少的加工方式,呈現竹材的最佳質感!達到綠色設計的思維,對環境的 維護、與以簡易單純的方式,展現不凡的設計與材質本身特色。 關鍵字:竹、環境、文化、創意設計、材質

(4)

II

Exploring Vernacular Material and Design Application

─ A Case Study Based on Bamboo

student

:Hsiu-Han Hsu Advisor:Dr.

Ming-Huang Lin

Institute of

Arts in Design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society, people begin to think about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Therefore, when building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take creativity, 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to consideration.

To many people in the western world, bamboo is known as a symbol of oriental culture, because of its mysterious characteristics. The series of design works originated from detailed research, this study used fast-growing bamboo as the main material instead of wood or composite materials, which may result in forest degradation and pollution. All that bamboo makes them not only beautiful but also practical.

These works show bamboo's features and include different design elements: bamboo's hollow body, circle pieces after sliced, the design followed the concept of eco-design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o the study tried the best to keep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s simple as possible, which maintains bamboo's original appearance and reveals its natural beauty.

(5)

III

誌 謝

終於輪到我打誌謝的這個時候,腦袋裡我只想到網路上正盛行的誌謝產生器!當然我不會選 擇使用那個程式來撰寫我的感謝,只是一時間也不知道該說甚麼,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 首先當然要謝謝 IAA 的好好老師們:謝謝林銘煌老師的細心指導,面對像我這樣稱不上本 科生的半個非本科生,耐心的教導我各種設計時必須注意的造型與相關細節、並給予更開闊的設 計視野!莊老師不但照顧學生的學習需求,連健康都有顧到,每個禮拜的羽球日是 IAA 學生們 很重要的運動日,也是唯一的運動時間!謝謝鄧老師有空都陪著我們聊天,總是那麼有邏輯的把 我們洗腦,就算半夜也能迅速回 mail 真是個傳奇;謝謝一平老師喜歡我的作品,和您談論那些 深奧難解的事物是很特別的經驗!謝謝溫柔的賴老師,我永遠會記得那天在您家裡看著奈良美智 的奇妙心情。同時,非常謝謝老師們願意來參加我的口試!謝謝鄭金典老師的鼓勵、謝謝范老大 的幫忙!老師們說過的我都會記在心裡,並繼續加油! 此外,感謝在新竹支持著我的、可愛的 IAA 學長姐、學弟妹與同學們!碩、博班研究室的 歡樂氣氛我會永遠記得,每個你們都是我生命裡重要的貴人!我真不想離開那靠窗的位置。謝謝 交大藝文中心小光姐與彥文的協助,讓我們這幾個初要踏入社會的小毛頭,能順利的一起辦了屬 於我們的那場展覽!當然也謝謝其他五位彎腰低頭看世界的小朋友,六個人的展覽與口試讓我們 很忙碌,卻也因此感受到對彼此的信任與關心!很高興我的夥伴是你們,沒有你們我應該無法如 期完成寫論文這項人生的階段性任務;雖然教室在我們通宵達旦的工作後總是亂七八糟,2009 的夏天我們都「冏」的很開心!很幸運我遇上你們,以後我們也會一直是好朋友。 最後我得感謝一直默默低調、或高調為我加油的家人與朋友們。謝謝許爸爸、許媽媽一直忍 住抱怨,努力扮演支持者與金主的角色,讓這不但花腦、還要花錢花時間的工作順利完成!謝謝 許姐姐與許弟弟總是忍受我的突然抓狂,還要陪我去吃頓好吃的填補一下腦力用盡的空虛,雖然 感覺是你們賺到。謝謝我親愛的國小、國中、高中與大學的好朋友們(你們自己知道你們是誰), 謝謝你們無論在甚麼時候,只要我需要總是陪伴我渡過!還有那些在生命中奇妙而美好的相遇, 每一個都是如此的重要!我真的很愛你們,謝謝你們支持我。 短短三年,要感謝的人名單卻能列得好長好長,要一一記錄實在困難。我選擇將大家的名字 默默的記進心底,有你們在,未來的日子我將更努力的前行。 謝謝你們對我的付出,我細細體會並心存感激! 秀涵 謹誌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七月

(6)

IV

目 錄

摘要 ... I  ABSTRACT ... II  誌謝 ... III  目錄 ... IV  圖目錄 ... VII  表目錄 ... XI  第一章、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1.2 研究目的與預期成果 ... 2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 3 1.4 論文架構 ... 4 第二章、文獻探討 ... 6

2.1 文化創意產業(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Y) ... 6

2.1.1 文化的定義 ... 7 2.1.2 文化與設計 ... 8 2.1.3 工藝與工業 ... 10 2.1.4 傳統與現代 ... 14 2.2 新興環保素材---竹(BAMBOO) ... 20 2.2.1 竹子的生長環境與世界分部 ... 20 2.2.2 竹的種類與特性 ... 21 2.2.3 竹子的文化意涵 ... 24 2.2.4 竹在台灣的分佈、定位與發展 ... 24 2.2.5 從環境層面與加工技法來看 ... 25 第三章、研究方法 ... 29 3.1 現有竹製品蒐集分析 ... 29 3.2 專家演講與訪談 ... 31

(7)

V 3.3 創作與驗證 ... 33 第四章、設計創作 ... 34 4.1 概念發想 ... 35 4.2 設計草圖 ... 36 4.2.1 水平發想 ... 36 4.2.2 垂直發想與細部設計 ... 40 4.3 設計定案 ... 43 4.3.1 設計定案(一):竹椅 ... 43 4.3.2 設計定案(二):竹酒架 ... 44 4.3.3 設計定案(三):竹杯組 ... 45 4.3.4 設計定案(四):竹屏風 ... 46 第五章、創作過程與遇到問題 ... 48 5.1 元素抽取與測試 ... 48 5.1.1「O」型元素的變化:「T」型、梯形 ... 49 5.1.2「H」型元素的變化:「X」型、「θ」型、「卜」字型 ... 51 5.2 竹椅創作過程 ... 53 5.3 竹酒架創作過程 ... 61 5.4 竹杯杯創作過程 ... 67 5.5 竹屏風創作過程 ... 70 第六章、設計成果與展示 ... 79 6.1 設計成果(一):竹椅 ... 81 6.1.1 設計理念 ... 81 6.1.2 作品資訊 ... 82 6.1.3 作品圖片 ... 82 6.2 設計成果(二):竹酒架 ... 84 6.2.1 設計理念 ... 84 6.2.2 作品資訊 ... 84 6.2.3 作品圖片 ... 84 6.3 設計成果(三):竹杯組 ... 87 6.3.1 設計理念 ... 87

(8)

VI 6.3.2 作品資訊 ... 87 6.3.3 作品圖片 ... 87 6.4 設計成果(四):竹屏風 ... 89 6.4.1 設計理念 ... 89 6.4.2 作品資訊 ... 89 6.4.3 作品圖片 ... 89 第七章、設計檢討與修正 ... 92 7.1 竹椅 ... 92 7.2 竹酒架 ... 93 7.3 竹杯組 ... 94 7.4 竹屏風 ... 95 第八章、結論 ... 97 參考文獻 ... 100 書籍文章 ... 100 期刊論文 ... 101 網頁資料 ... 101 附錄……… 102 附錄一、竹材現有產品分析表(依加工方式分) ... 102  附錄二、竹材現有產品蒐集與簡介 ... 104  附錄三、專家演講逐字稿一 ... 111  附錄四、竹椅現有產品分析 ... 119  附錄五、紅酒架現有產品分析 ... 123 

(9)

VII

圖 目 錄

圖一、藝術、工藝與工業的關係 ... 11 圖二、台創網頁圖 ... 17 圖三、竹材世界區域分佈圖 ... 20 圖四、竹材世界分佈比例圖 ... 21 圖五、竹材現有產品搜集整理 ... 31 圖六、竹設計:水平發想草圖(一) ... 36 圖七、竹設計:水平發想草圖(二) ... 37 圖八、竹設計:水平發想草圖(三) ... 38 圖九、竹設計:水平發想草圖(四) ... 38 圖十、竹設計:水平發想草圖(五) ... 39 圖十一、竹設計:水平發想草圖(六) ... 39 圖十二、竹設計:水平發想草圖(七) ... 39 圖十三、竹椅垂直發想與細部設計草圖 ... 40 圖十四、竹酒架垂直發想與細部設計草圖 ... 41 圖十五、竹杯組垂直發想與細部設計草圖 ... 41 圖十六、竹屏風細部設計草圖 ... 42 圖十七、竹椅模擬圖 ... 43 圖十八、竹椅尺寸圖 ... 43 圖十九、竹酒架模擬圖 ... 44 圖二十、竹酒架尺寸圖 ... 44 圖二十一、竹杯組模擬圖 ... 45 圖二十二、竹杯組尺寸圖 ... 45 圖二十三、竹屏風模擬圖(一) ... 46 圖二十四、竹屏風模擬圖(二) ... 46 圖二十五、竹屏風尺寸圖 ... 47 圖二十六、竹管運用示意圖 ... 48 圖二十七、各種不同大小的竹管,橫切面形成之「O」形元素 ... 49

(10)

VIII 圖二十八、「O」型竹管上車部分斷差,側面形成「T」型元素 ... 49 圖二十九、「O」型竹管上車斜角,側面形成「梯形」元素 ... 50 圖三十、「梯形」元素詳圖 ... 50 圖三十一、經過裁切、捆綁的「H」型元素 ... 51 圖三十二、「H」型元素演變成「X」型與「Θ」型示意圖 ... 51 圖三十三、「X」型元素 ... 52 圖三十四、「Θ」型元素... 52 圖三十五、「卜」字型元素 ... 52 圖三十六、圖騰與光影變化 ... 53 圖三十七、椅子邊框與支架圖 ... 54 圖三十八、竹管斷差車製圖 ... 54 圖三十九、車製完斷差的竹管 ... 54 圖四十、角度對位施工圖 ... 55 圖四十一、套上部分竹管的金屬支架圖 ... 55 圖四十二、泡棉模擬竹管影子圖 ... 56 圖四十三、竹椅設計意象圖 ... 56 圖四十四、鉚釘結構測試 ... 56 圖四十五、套件製作示意圖 ... 57 圖四十六、竹管套入鐵管後之前、後效果圖 ... 58 圖四十七、因金屬收縮造成椅面變形圖 ... 58 圖四十八、改變椅腳高度圖 ... 58 圖四十九、車製過程中斷裂之竹管圖 ... 59 圖五十、進行單次套件之加工圖 ... 59 圖五十一、凹凸不平的椅子邊緣圖 ... 60 圖五十二、椅子邊緣加上修飾鐵片圖 ... 60 圖五十三、經過修飾後的椅子邊緣圖 ... 60 圖五十四、增加結構力度的斜角與竹釘圖 ... 61 圖五十五、竹酒架內徑顏色測試圖 ... 62 圖五十六、四種尺寸的竹管形成圓球體之3D 模擬圖 ... 63

(11)

IX 圖五十七、「梯形」元素鑽孔圖 ... 64 圖五十八、半圓球體3D 模擬圖 ... 64 圖五十九、以靠板進行之竹管鑽孔圖 ... 65 圖六十、竹酒架細部加工圖 ... 66 圖六十一、竹材與其他材質之搭配圖 ... 67 圖六十二、竹杯的加工流程圖 ... 68 圖六十三、竹杯隔板的加工圖 ... 69 圖六十四、竹管內部打磨圖 ... 69 圖六十五、上漆的竹酒架 ... 69 圖六十六、屏風外觀測試(一) ... 70 圖六十七、屏風外觀測試(二) ... 71 圖六十八、屏風外觀測試(三) ... 71 圖六十九、單排竹條與多排竹條之模擬比較圖 ... 72 圖七十、屏風草模製作過程圖 ... 73 圖七十一、裁切竹條使用之孟宗竹 ... 73 圖七十二、細長竹條圖 ... 74 圖七十三、多個的交叉竹條圖 ... 74 圖七十四、雙層的竹條設計圖 ... 75 圖七十五、較整齊排放的竹條圖 ... 75 圖七十六、因擠壓而扭曲的外框和竹條圖 ... 76 圖七十七、方形孔洞圖 ... 77 圖七十八、圓形孔洞圖 ... 77 圖七十九、竹條裁切邊角圖 ... 78 圖八十、竹管邊邊剩材利用圖 ... 78 圖八十一、展場設計元素展示圖 ... 80 圖八十二、竹椅實體戶外拍攝圖 ... 82 圖八十三、竹椅實體與其影子在地上形成的花紋圖 ... 83 圖八十四、展場竹椅實體展示圖 ... 83 圖八十五、竹酒架實體拍攝圖(一) ... 84

(12)

X 圖八十六、竹酒架實體拍攝圖(二) ... 85 圖八十七、展場竹酒架實體展示圖(一) ... 85 圖八十八、展場竹酒架實體展示圖(二) ... 86 圖八十九、竹杯組之橫隔板 ... 87 圖九十、展場竹杯組實體展示圖(一) ... 88 圖九十一、展場竹杯組實體展示圖(二) ... 88 圖九十二、展場竹屏風實體展示圖(一) ... 89 圖九十三、展場竹屏風實體展示圖(二) ... 90 圖九十四、展場竹屏風實體展示圖(三) ... 90 圖九十五、展場竹屏風實體展示圖(四) ... 91 圖九十六、展場竹屏風實體展示圖(五) ... 91 圖九十七、套疊的竹管圖 ... 93 圖九十八、套件意象圖 ... 94 圖九十九、竹杯組隔板上的把手相關概念意象圖 ... 95

(13)

XI

表 目 錄

表一、論文與研究架構表 ... 5 表二、文化整體概念與表現形式的三個層次 ... 9 表三、竹材世界分佈範圍表 ... 21 表四、竹材特性的整合表 ... 23 表五、台灣常見竹種之特性與用途表 ... 25 表六、混凝土與竹木材料之能源消耗週期比較表 ... 25 表七、竹原料之處理技術的整合表 ... 26 表八、竹加工之處理技術的整合表 ... 27 表九、木材與竹材之強度比較表 ... 28 表十、竹材現有應用範圍表 ... 30 表十一、設計創作架構表 ... 34 表十二、概念發想軸線表 ... 35 表十三、竹椅概念發想軸線表 ... 43 表十四、竹酒架概念發想軸線表 ... 44 表十五、竹杯組概念發想軸線表 ... 45 表十六、竹屏風概念發想軸線表 ... 46

(14)

第一章、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自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們開始懂得利用機器製作生活中各個層面的必 需品。機器帶來便利的大量生產、與制式的製造程序,提高了生產能力與經濟效 益,造成工業設計之興起。隨著工業發展日趨興盛,經歷八零年代以降的各種風 格與主義後,設計漸漸由型隨機能1、或機能隨型的迷思中,轉變成後現代型隨 情感─關於產品內涵的探討。於是,對於各地傳統文化層面影響設計風格之關 注,導致「文化創意產業」一詞由之而生。現今文化創意產業之興起,文化為出 發點之設計受到社會重視;越來越多以傳統文化為主題而進行之設計商品出現。 東方文化價值,因其神秘性及歷史之悠久,一直都受到國際重視。越來越多 華人藝術家及設計師,運用其本身文化背景之優勢,讓東方思想的作品在國際舞 台上佔有一席之地!在台灣大家最耳熟能詳的,除了前陣子因品牌形象設計在國 際間打響知名度的「台灣紅」、座落敦南誠品,以偶像設計出名之「彰藝坊」、另 外還有設計師如:因設計國宴餐具,晉身產品設計之平面設計師陳俊良、讓台灣 花布躍升國際的藝術家林明宏等。然而除了這些新一代的設計師們,因取用古老 文化元素或材質而成功的案例外,還有許多原本存在的傳統產業,期待以文化加 值的方式轉型! 近年來政府對文化議題之逐漸重視:文建會推動的傳統產業轉型、代表中國 深遠文化內涵之故宮亦舉辦了多次以文化為主題的講演及競賽活動等等…。這些 都是因地域影響文化,直接或間接的展現在設計身上的例子,反應環境對設計品 的影響力及其間的關聯性。

1 形隨機能(Form fallow Function) 的概念,由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Jean-Baptiste Pierre Antoine de

Monet, Chevalier de Lamarck) 的著名的銘言「機能決定形式(即 Form Follows Function) 」開始, 被美國雕刻家格里諾(HoratioGreenough) 導入造型界。後來美國的建築師蘇利文(Louis Henry Sullvian) 說:「型式是依從機能而成,這是自然的定律 (law of nature),機能不變形體亦不變。」 而成為機能主義的奠基者,強調造型與機能間的邏輯性。

(15)

竹子和木材、漆器、陶瓷等工藝一樣,是中國傳統工藝技巧之一。除了擁有 悠久的歷史文化,更見證了中華文化各個時期的發展,是隨著各時代不同的歷史 進步的天然文化資產。然而,悠久的文化歷史卻在步入現代化的社會後漸漸趨於 弱勢!原本家家戶戶隨處可見的竹製生活用品,漸漸被塑膠等工業製品取代。反 觀日本,則將竹藝文化完整的保留,並發揚光大,使得現今提到竹製品,大家第 一個想的絕對是日本!至此我們不禁要思考,是什麼樣的原因,使得這些已傳承 了六七千年的技藝,在被視為別人的國寶時,卻不在自己發源的文化上發光?! 加上在這個現代工業品充斥的社會下,工業產品自由的形式變化與加工方式,使 得以往費時費力的傳統產業,無可避免的日漸凋零。竹材工藝似乎就快經不起時 代的考驗!身為一個處在這個文化下的我們,又有什麼辦法拯救這麼一個我們所 認同的文化技藝?在接收西方文化的同時對自我文化的認同、傳統工藝與現代設 計之間又該如何取得平衡? 有鑑於此,在本設計創作研究中,希望能發揮天然竹材質的最佳特性,展現 其獨特的美感、同時思考傳統竹製品的外觀設計與其相關產業的轉型,使其以符 合現代生活的型式重新出現,創作出令使用者認同並喜歡的設計,真正達到文化 創意與傳承的目的!

1.2 研究目的與預期成果

在人類對一件事物的觀感方面,「是否富含深層的意涵」確實是能使產品令 人細細品味、並有可能千古流傳的要件之一。然而,外在形式2卻無非是消費者 看到商品的第一眼,是否受到強烈吸引、並引導他們繼續深入了解的重要關鍵! 如果無法在最前端的時機便引起現代消費者注意,那麼再深厚的技巧與文化傳承 製造出來的商品,也許都一樣會自然的被淘汰,最後漸漸消失。因此除了文化本 身的深層價值及產品機能外,如何將其表現於「外在」也成了文化商品最重視的 一環。 2 物件的外表、造型、視覺效果等,於外在顯像的條件,稱之為外在形式;相對於物件的內在意 義─意涵(內涵)。此指產品的外觀型態與造型等元素,使否能吸引使用者目光,通常會是左右使 用者是否購買的主要條件之一。

(16)

此外,在一片情感主導的市場下,一個現代化的商品,不應再只求具有達到 需求、解決問題的機能,更應思考如何因應時代,呈現出現代化的思維模式,進 而完成能夠展現設計現代化、設計生活化、又能富含美感等概念的創新作品。 本研究企圖經由對竹材的深層認識與熟悉、竹藝文化的觀察與分析,找到一 種現代化的方式,使快要消失的傳統價值能為日亦現代化的社會接受、繼續留 存,並將研究成果提供給設計師進行竹材設計時參考,進而促使社會大眾不再只 是一昧的追求工業材料與西式文化下設計出來的商品,盼為文化業界提供微薄之 力!並將設計轉換與材質搭配的可能性具體化,預期目標如下: (1) 藉由文獻探討,分析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目標與竹材新式設計的可能性。 (2) 依文獻探討結果、國內外成功案例經驗、以及專家建議等條件,製作設計 創作作品 4~5 件。 (3) 針對設計創作,進行問題與解決方式的探討,給予往後的類似設計建立設 計基礎知識,降低同質性設計的嘗試錯誤率。 (4) 創作後進行修正與評估,列出設計研究發現,以提供後續設計參考。

1.3 研究範圍與限制

採用竹材為主要創作材質。針對國內竹藝文化產業,進行有關傳統竹藝產業 轉型、與竹材製品的重新設計之可能變化形式研究。主要之研究範圍可以研究與 創作兩個不同層面來看,其分別之範圍與可能遇到之限制如下: a. 研究方面: 本研究關於文創產業探討範圍,僅限於文建會公佈之文化創意產業分類 中的「工藝」產業。以下提及之所謂「傳統產業」均在此限制內。創作主要 研究範圍在「以竹為材質的所有產品之上」,但仍設定在使用者較常接觸的、 一般生活中常見的物品範圍之內;如居家生活用品、食器、文具、傢俱等。 本研究著重在市面上,以竹材為主之所有商品設計,故可能忽略設計師 因特定商業需求、或為因應客戶特殊需要而進行之商業化設計(其設計原因足

(17)

以影響設計之結果者),而造成部分研究結果之偏差。 b. 創作方面: 因創作研究時間上之限制,研究成果屬於較易成形之產品。現代文化產 業強調所謂後續之上市、行銷等必會影響產業再生之整合性產業流程,即暫 不考慮,僅在設計製作面詳述。 雖本研究亦可能成為其他傳統產業轉型進行重生之借鏡,但由於創作使 用之材質限定在「竹材」,對於其他使用不同材質之相關產業是否能沿用、或 套用此研究成果,仍有一定程度上的限制,無法以一概之!故本研究僅提供 成果為建議使用之。

1.4 論文架構

本研究旨在透過對竹材質特性的熟捻與傳統竹藝文化的認識,分析並探討其 在現代生活中可能的新定位與變化,創造出新式的竹材產品。論文架構與進行流 程大致可分為三大部分,其內容分別如下: (1) 研究前期:文獻探討。 首先,以文獻探討的方式,討論現今世界共通的熱門議題:「文化創意產 業」,探討未來設計的可能走向;隨後介紹主要使用材質「竹」的環保特性、 材質特色與部分加工方式,以作為後續創作設計的知識根基。 (2) 研究中期:現有產品蒐集與專家觀點分析。 第二部分嘗試以案例搜集的方式進行,整理現今市面上竹製產品大致類 型,並輔以專家演講與專家訪談的結果,分析後續設計的設計目標類型、與 實際執行設計時的注意事項。 (3) 研究後期:設計創作與評估。 第三部分,整合上述兩大部份的結果,進行主要的研究設計;最後將成 品公開展示,並收取展覽時的使用者與專家意見,針對創作作品進行檢討與 修正,再於研究結論部分,進行反思與探討未來可能性。 以下將其整體架構以圖表說明(表一)。

(18)
(19)

第二章、文獻探討

本創作研究旨在探討傳統產業中,竹材工藝產業的轉型、與竹材之於設計的 新形式運用,並引發觀者深層思考如:環境與文化對設計的影響與重要性。於是 由現今的世界性議題「文化創意產業」為開端,探討台灣傳統竹工藝轉型的必要 性,再切入全球共同關注的「綠色設計」,並帶入創作的主要材質「竹」的特性, 探討其在現今環境下的發展。最後總結此三項議題,以作為後續創作的背景資源 及知識根基。

2.1 文化創意產業(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y)

文化學者花建曾說,文化加創意就等於財富!是全世界最快速的致富產業經 營 (花建,民 92)!而所謂文化創意產業,以 Richard Caves3的說法,是一種將藝 術、文化,以契約的方式與商業合併的產業銷售手法 (2003,Richard Caves);是 依循文化價值行走的商業模式。然而文化創意產業只是一個新興的名詞,到底甚 麼樣的設計才能稱得上真正的文化與創意的結合?就產業觀點來看,文創產業是 融合傳統與現代、工藝與工業的新型態產業,或可稱之為一種加速傳統產業轉型 之方式。追究其重點,在於人們如何認同自己的文化,並將文化傳達給其他不同 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進一步使之認同。這是一種思考如何以現代化的手法,讓自 身文化在世界舞台發揚光大的方式! 以往關於文化這個面向,多數會在教育、傳播及文學的領域被探討。近幾年 來,設計界也掀起一陣又一陣所謂的「文創﹝文化創意﹞」風潮!但若一昧追求 文創風潮之腳步進行設計,卻缺乏對地方、社會文化價值的深層探究與認同,很 容易便形成觀者無法理解作品的窘境。有鑑於此,本研究在此先就「文化」一詞, 論其定義、與設計的關係進行探討;另一方面,由工藝與工業、傳統與現代的角 度思考傳統產業轉型的意義,同時介紹世界各國的文創產業,與其在台灣的發 展;共分成以下幾個面向,對現行的文化創意產業,做進一步的探討。 3 Richard Caves 文化經濟學家,著有「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上、下)」、 「創意產業經濟學」等書。

(20)

2.1.1 文化的定義

維基﹝Wikipedia﹞百科4定義:文化,係指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如文學、 藝術、教育、科學等。考古學上則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跡、遺物及綜合體。同樣 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係同一種文化的特徵。有時文化也泛指文明。 在生態心理學的觀點中,生物本身都具有以知覺判別環境的能力,並能根據 知覺判斷採取行動,達到生存與繁衍的目的。於是形成一種天生本能的對應特 質:特定的生物,在特定的環境下,能達成某些特定的功能;這種生物與環境的 依存特性,是影響生物知覺與行動的重要因素(2001,林俊男等)。由此可知,生 物行為改變環境,與環境影響生物行為;二者有絕對的關聯性。影響與改變雖有 時間接的發生,但其表現方式通常都直接展現出生物行為的需求。像這樣為生存 改變環境的行為,或經年累月為適應生存環境而形成的習性,就成了「文化」。 當「人」的活動使其與「自然」間的關係產生了變化,而在自然的環境中留 下痕跡,便稱此「痕跡」為「文」,「文化」即是一種「痕跡化」(葉秀山,1993); 是經過歷史性的創造與時間的傳承後,得到的觀念與事物的「複合體」(Edwarrd B. Tylor,1871)。「文化」是歷史上所創造生存樣式的系統,既包含顯在的元素, 也包含了隱匿的元素。它具有為相同系統下整個群體所共享的傾向,或是在一定 時期中為群體的特定部份 (汪智偉,民 92)。於是,如果文化是人類對於環境所 留下的痕跡、是一定時期中某個群體在歷史上創造的一種,有別於其他群體的生 存式樣,那麼我們幾乎可以說:環境造就了文化。 近年來,日本總體營造大師宮崎清5,在「21 世紀的設計理念」一文中提到: 「文化就是人們以自已的力量,為自已生存所需,逐漸地改造周圍的自然環境的 過程,也就是歷史與社會在心物兩面交融所獲得的成果(陳彥榮,民 89)」。由此 可見文化是經由時間的累積,逐漸形成的、似「習慣」而成為「傳統」的一種抽 4 维基百科為一網路百科全書,是一開放性網路平台,其特色在於任何人都可以對其內容條目進 行編輯,系統會將所有的修改完整的記錄,是集合眾人力量完成的網路百科全書。 5 宮崎清,日本千葉大學教授,被譽為日本社區總體營造大師。台灣自 1994 年文建會推動社區 總體營造後,便常邀請其參與社區改造活動。

(21)

象概念的整體。是一種認同的過程。居民的生活習慣或觀念,經過長時間的演進 而形成一種受群體認同的概念。又,文化雖是經由環境與時間的交會累積形成, 但主觀的價值還是取決於「人」身上;是集環境影響、人為活動整合而成的價值 觀、生活習性、乃至制度、甚至生活所使用的器物!可見其整體環境對文化影響 力應是很大的。 所以文化牽涉了它所生成的環境下人們的一舉一動。包含價值觀、以致於法 制規範、小到連使用器物的選擇或形狀,都受其影響。因應各種不同的環境,造 就出各式各樣不同的文化風貌,再經過歷史的考驗而漸漸形成了所謂的傳統,形 成每個地方特有的風土民情。故各地文化應是極具地域性、充滿地方色彩,而可 用來區別各種不同的人群!於是「文化是對『各種人群』生活的區辨與理解」 (楊 裕富,民 82) 這句話,便可不言而證了。

2.1.2 文化與設計

關於文化表現的形式,在各個領域都以不同的方式呈現,於是各方說法不一 且多樣,但大致又有所相通、遵循一致的根源。在這樣的情況下,哲學領域的傅 佩榮教授與設計領域的楊裕富教授,便不約而同的提出了三種層次的文化表現形 式說。 傅佩榮教授主張,文化的內涵,可由兩個方向來解釋。縱向方面就時間連貫 發展所形成的歷史角度,可以肯定文化即是「傳統」;橫向方面就空間而言,文 化就是「人類生活的全部」。他強調,文化的構成原本就該是一的整體的概念, 所以實在無法強行分隔,但為了方便並理解其中的意涵,還是可勉強分為三種層 次,即器物層次、制度層次、理念層次等三種(傅佩榮,1997)。而在此之前, 藝術領域的楊裕富博士其實就已提出,文化的整體概念可由形而上的道、形而中 的制度、形而下的器物(楊裕富,民 82),三個層次來檢視。若我們將之整合歸類 便可發現,楊裕富教授的形而上、形而中、形而下論點,恰巧對應了傅佩榮教授 的理念、制度與器物三個文化表現的層次(表二)。

(22)

總的來說,文化的表現型式就是以這三種層次的模式呈現:由最上層的意 識、到中層的規範表現、以至於最後實現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最頂層(表 二的 a 部分)的範圍是文化的最上層形式,或可理解程一個群體的文化信念;中 層的制度則是此文化下的群體,為了達到最高信念而採取的行動,也是群體的生 活方式(表二的 b 部分);下層(表二的 c 部分)就是為達成行動所需的,是技巧、 技藝也可能就是一個生活物品或者物件! 表二、文化整體概念與表現形式的三個層次,本研究整理 形而上:道 精神層次、價值觀 理念層次 a 形而中:制度 法律規範、規章 制度層次 b 形而下:器物 具體生活表現 器物層次 c 由於設計一開始的起源,本就是關係到人類生活器具的製作,是最上層的文 化思想反映到最下層的生活表現,所以設計應該是一種文化的「投映」,是要落 實在人們的一般生活之中、並能映照出此文化思維,且合適的融入的! 另一方面,文化在設計上的意義,也有是一種「加值」的作用。最顯而易見 的,就是文化與造型的關聯,這也是在藝術的領域中被探討的一部分。遠古的造 型來自於自然界,是人類對生活週遭環境的映像(杉浦康平著,李建華/楊晶 譯, 2000)。文化直接受自然影響,而呈現其各地域、或不同群體的獨特性;造型同 樣可能因群體所處環境不同,而發展出不同的形狀及意義。相較於文化,造型還 有更多一層的可能性,是因隨著歷史形成文化之不同,而賦予其更多的意義與解 釋性。基於這樣的論調,我們可以粗淺的解讀,一個地方的文化與器物造型的形 成,均來自於當地的自然環境。而因為環境、或文化形成後持續的影響,文化與 造型上所謂的「特色」就漸漸形成了!這些「特色」或所謂的「特點」並不是全 人類共有的,是同個族群或生命共同體,經過長時間、歷史的歷練與自然的淘汰 後,反映到行為或使用的器物上,與自然資源有直接正相關的特性 (楊裕富, 2006);此說法又與前述生態心理學對文化形成的觀點不謀而合。

(23)

由於文化通常會有許多象徵性的意義被帶入設計之中,以符號學6的角度來 看,人們將這樣的設計元素通稱為「符碼」。在相同的文化下、或知悉此文化的 人們,能很快的將這樣的符碼轉換成相通的想法,並能對以此符碼而設計製作的 產品,產生同樣的概念。反之,若處在不同的環境與文化下,生活的方式與習慣 不同,就有可能無法理解令一個文化的符碼的意義!於是我們可以說,設計的文 化符碼是:在造形、設計領域裡,因個別文化的價值觀與文化習慣,所形成的特 定造形語言、造形文法,乃至造形上特定的象徵意涵。這樣的特性受環境與文化 影響極大,所以通常以地域劃分,形成了所謂地方文化。而設計文化符碼就是用 來提醒設計師,能夠敏銳的注意到文化差異的分析方法,並且能將這種「有用的 分析」運用到設計作品上的一種設計方法(2006,楊裕富)。 由此可見,不同文化背景下,意義元素會形成不同的象徵,雖有可能為同樣 的物質或非物質元素,卻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也因此區別了各個地區的不同、 造就了文化認知的差異性!比如說:色彩這個最小的意義表達單位元素。紅色在 中國代表著喜氣與熱情,用在婚禮與年節;西方國家則認為紅色代表血腥,當然 不可能用在婚禮這般盛大的節慶了。這也說明了為何某些產品能在一個地方暢 銷,在不同的地方卻可能引發滯銷情況的原因;而諸如此類的文化符碼選用,就 是文化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非常小心運用的一個環節!因為設計是文化的反映、文 化是一種設計的加值,若能深入的了解一地的文化狀態而設計出適合此文化的產 品,便較容易能在同樣的文化環境下獲得認同。

2.1.3 工藝與工業

人類對於美、對於藝術,有著一種天生的渴望與追求!於是,除了純藝術品 的創造外,人類對藝術與美的追求甚至擴及關於生活中的一切;工藝便是這樣精 神下的產物。 在工業革命帶來的大量生產以前,工藝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種生活技 6 符號學的概念首先是由索緒爾(Ferdinand Saussure, 1875-1913)提出,將一個符號視為兩個面的 實體,即能指(signifier)與所指(signified)。而其後由符號學理論分支出來的「語意學(semantics) 理論被介紹到產品設計裡,而產生產品語意學。

(24)

能,旨在美化人類生活用品,其成品可說是工業產品的前身。而工業,則是西方 工業革命帶動的,以機械方式代替人力進行加工、以利大量生產,目的在創造經 濟效率、並提高利潤的人類行為。所以我們可說,工藝是藝術邁向工業化的進程。 於是關於藝術、工藝與工業三者,我們可以將其間的關係繪製圖表如下(圖一): 圖一、藝術、工藝與工業的關係 自古以來,工藝便是人類嘗試將藝術與美感帶入生活中用品的方法;早在工 業革命以前就已經開始的活動。這原本同樣為提高人類生活品質的兩件事,在工 業革命發生後,大量生產理應加速工藝品的發展市場,但事實卻與之相反!由於 工業製品越來越強調造型與美感,加上快速且大量的生產,於是漸漸取代傳統生 活中需要精心雕琢的工藝品,成為市場主流。自此,工藝產業漸漸開始沒落。 工藝通常強調手作,藉由親手製作,去體驗材質與想法之間的連結。而這正 是工業化製程中較常忽略的一個部分。工業製品因為過於強調藉由機器的大量生 產與製造,往往容易忽略了體驗材質本身特性的重點,於是使用人工材質如塑膠 等,無法領略材質特性的非自然產物。而工藝一開始便是純粹由自然為出發而連 結生活的一種衍化,在創作上有更多的機會讓設計者去認識並與材質溝通、體會 並發展出擁有深刻體驗的設計,於是更能讓每個產品都似乎有其生命力存在。 然而,近代的工藝,由於工藝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認知不同,而有了差異。 由於工藝家追求本身在技法上的強化與突破,旨在創造更高階的藝術價值!而消 費者卻還是在意物品本身在生活中的實用價值。成品雖同,價值觀不同、消費者 重「實用」,而工藝家追求「美術」與「心靈享受」(李蒼江,2001)。雖然工藝 給與人的感覺跟自然有更緊密的連結,但時下的工藝品卻常因與潮流相差甚遠, 而造成與現下生活環境格格不入,深致無法融入現代生活之中(工藝品常被認為 藝術 工藝 工業

(25)

毫無時尚可言),加上費時費工的製作方式,使現代一般市面的工藝品較趨近於 藝術品。雖有其藝術收藏價值,卻昂貴而較不易被一般社會大眾接受。 另一方面,一直以來台灣因受外來文化影響,是多元文化的熔爐。而台灣所 謂的工業設計,也一直是直接進口歐美國家的名詞,和中國傳統的工藝或美學, 可說是完全沒有關係(2003,林銘煌)。於是,擁有國際風格的產品在市場上越來 越多,但真正符合文化下的產品卻廖廖無幾!如此一來,製作快速且符合現代生 活的工業品無法展現文化意義、而較能展現文化特色的工藝品卻又跟不上時代的 現象便產生了!於是,就維護自身文化觀點來看,「提升城市吸引力,重視文化 資產」(2008,Charles Landry),就變得更加重要且勢在必行!工藝若不能真正融 入生活之中,那麼就是藝術!台灣長期的殖民歷史,使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深 廣,加上社會結構的轉變,原本的生活型態受到嚴重衝擊,影響到傳統工藝不再 受重視,甚至於沒落。 這樣的現象引起了政府的重視,為了保護自身文化,民國七十年以後迅速制 訂相關法令,以保存台灣傳統工藝7。台灣手工藝研究所,便是這些政策下的產 物之一。 台灣光復後,自 1954 年起,政府面臨了資金與資源等不足的窘境,採「以 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台灣」為國家建設策略,發展技術較容易、需要資金 較少、並收效較快的勞力密集輕工業,成立了「南投縣工藝研究班」,並於 1959 年改制為「南投縣工藝研習所」,尋求外界的幫助。 經過一段有計畫的積極推廣輔導後,台灣外銷工藝市場日漸擴展,創造台灣 外銷工藝產業的鼎盛期。雖以開創了台灣輕工業的發展,但還是僅處於代工階 段,以廉價的勞力賺取微薄的利潤。政府發現此一危機現象後,於民國六十二年 將「南投縣工藝研習所」改制為省屬的「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民國七十八年 後,台幣升值,人力成本提高,使得手工產業成長開始趨於緩慢於七十年代後期 7 政府對於文化資產重視的表現,例如:制訂了「文化資產保存法」將傳統工藝納入保存範圍; 另外有「重要民族藝術藝師遴聘辦法」、「民族藝術訓練機構設置辦法」以及「民族藝術薪傳獎」 等…。

(26)

開始萎縮、沒落。於是,手工業研究所自民國八十年代起,開始辦理一些活動, 如:工藝設計競賽、生活用品評選展、原住民工藝展、文化產業研討會…等,試 著從文化的層次,來推動工藝產業之發展。更於民國八十八年起直接隸屬於行政 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以「文化」為核心,定位台灣工藝之價值與方向,並更名為 「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 近年來,手工所更積極舉辦一系列工藝轉型的輔助宣導與合作開發,協助傳 統產業進行轉型;同時為加強傳統文化產業的傳承,舉辦了許多演講與教學,試 著讓新一帶的住民們了解傳統工藝的價值。在全世界開始重視文化公民權、文化 創意產業、文化多樣性、永續地球環境等議題時,繼續發揚工藝產業的價值,並 思考這些產業在現代文化的洪流之下,能以甚麼樣的新姿態呈現、與其和現代生 活最佳的結合方式。 由於接下來政府一連串的政策如:挑戰 2008 文創產業發展計畫8、強調產業 轉型與發展所謂「文化創意產業」、加上市場的「媒介」,工藝與工業二者已漸漸 互相協調。工藝家之藝術品已顧及市場「實用」性、而消費者購物也在追求「美 感」。因此工藝之「藝術」與「實用」已漸兼俱(李蒼江,2001)。於是,越來越 多工藝品趨近工業化(工藝的產業化),而工業品越來越工藝(加入更多美感的因 素)。工藝會存在許多人為的感覺:強調親力親為,那種觸摸材質並創造的經驗 感!達到機器無法達到的氛圍與手感;而工業則能提高經濟效益、降低部分成 本、並促進消費!於是,工藝與工業的結合,就像是一個物件精品化、附與其意 義、並開始生產的過程!包含了手工的精製與量產的能力,帶來一種新的產品生 產定位,使工藝與工業的配合,在現代的環境中,相互扶持、截長補短,一起輔 助台灣的文化產業發展。 8 民 91 年製訂,民 92 年起,政府為提升台灣之全球競爭力,積極推動「挑戰 2008:國家發展 重點計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將文化創意產業分為創意生活、數位休閒娛樂、時尚、設 計、廣告、建築、出版、廣播電視、電影、視覺藝術、音樂及表演藝術、工藝、文化展演設施等 13 個產業範疇。而由文建會主管之 4 個產業範疇分別為「文化展演設施產業」、「視覺藝術產業」、 「音樂及表演藝術產業」及「工藝產業」,並於 92 年至 96 年之第一期計畫中,規劃執行 6 項子 計畫:「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延攬、進修及交流」、「規劃設置創意文化園區」、「數位藝術創作」、「傳 統工藝技術」、「創意藝術產業」及「整合活動產業」(節錄自文建會網站)。

(27)

2.1.4 傳統與現代

這是父親的藝術,一種工匠的仿製,遠離真實,你知嗎! 往後當我以筆選擇再度遠離真實時,他竟如竹葉般放逐了我 竹林裡的詰辯,如今似乎仍隨風於耳際迴盪 沒有人在意父親的技藝,沙發記憶墊,麻將桌; 他忠心企戀的真實,反使他被真實更遠遠拋離, 而竹群迄今,卻緊緊纏生在我的字畝裡 陽光穿葉隙探照到地面,透過泥污的鞋,我碰觸到它們呼息傳達, 似乎說著:我們是一群高貴的無政府主義者。 但──不宜過早的風聲曙照,名聲透露。 在享樂派的峰頂,我突然想起痀僂的父親, 過世前仍掘著馬克思曾在深土裡埋下的財物 風吹葉簌而竹子說:好竹出好筍 風吹葉簌而竹子說:歹竹出歹筍 ---節錄自 伍季《父親,和他的竹林》 如前所述,「設計是文化的反映、文化是一種設計的加值」,於是發展具有地 方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有了成長的意義。加上台灣因接受外來文化影響甚久, 一些地方特色幾乎消失殆盡,一般民生使用的產品,也日漸西化。於是,如何將 自身文化特色傳承給下一代、以及傳統產業的復興問題,便成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重點。本節將從各國政府的文化創意產業推展開始探討,再反觀台灣的文創產 業,並試著論述文創產業在台灣發展的必要性。 各國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自二十世紀末以來,各國接盡力於發展文化創意事業。歐美許多國家紛紛開 始致力加強國家的文化涵養。越來越多人重視起文化,看見文化在產業結構上日 漸明顯的重要性!於是,開始了一連串文化經濟的探索與發展。

(28)

正如目前一般大眾所知,最早開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國家─英國。1851 年,英國舉辦完世界博覽會後,驚覺自己的產品遠遠落後德、法等國的設計,並 有感於進入工業時代後產品美感的消失,於是由 William Morris 發起了著名的「美 術工藝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9,加強國民美育教育,被視為是工業化

過後的第一次反動,使得往後十年得之與歐洲其他國家齊頭並進。 1997 年英國首相 Tony Blair 創立了「創意產業籌設小組」,並開始直接進行 一連串的行動,隔年便提出第一份創意產業報告。這次的行動後他們發現,除了 創新外,人類也可以利用傳統的文化與技藝、創造力、技能和其他智能的結合, 發展出一種新的產業;使英國不但成為世界上最擅長運用創意產業的國家,也是 第一個開始提昌「文化產業」的國家。其對創意產業 CI(Creative Industry)基 本定義如下:「創意產業 CI(Creative Industry)即起源於個體創意、技巧及才能 的產業,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與利用,而有潛力創造財富和就業機會。」(2002, Mr. Michael Seeney)並將創意工業分成十三類,即:廣告、建築、藝術及古董市場、 工藝、設計、流行設計與時尚、電影與錄影帶、休閒軟體遊戲、音樂、表演藝術、 出版、軟體與電腦服務業、電視與廣播。 追隨而起的美國,在發現了自己產品力量的薄弱後,轉而開始向英國學習, 他們發現英國的競爭力,原來是源自於其基礎穩固的藝術教育與文化內涵!於是 開始要求國內進行藝術、美學的最基本觀念養成。於是成為現今我們所見,歐美 國家擁有較高的審美素養,及產品設計能力 (漢寶德,民 93 )。 1926 年日本發起「民藝運動」,由柳宗悅等大師為首,強調所謂「轉入生活 的美學」;一般通常將之視為日本版的「美術工藝運動」。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開 啟了機械化的時代,但對於傳統的工匠藝術,並沒有就此拋棄,而是更加的重視; 帝國主義的出現,也沒有使工藝家形成只為貴族服務的工具!反而更加的肯定手 工與藝術的價值,強調藝匠的精神,並試圖將美感帶進大部份人的生活裡!這就 是為何至今日本人民的一般生活之中,仍能良好的保存一些深富自身文化價值的 9

英國「美術工藝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1850-1900)」,由 William Morris 發起的手工藝 復興運動。其主要理念雖反對過多的工業化與機械化生產,但強調設計品質的立意與事業卻是促 進工業設計發展的重要基礎思想與典範(參考林銘煌,工業設計思潮,p.11)。

(29)

器物的原因。 這些先進國家的作為,無非是試著將美感帶入設計者、甚至一般大眾的日常 生活之中,讓環境本身充滿美感,藉以改變工業革命後帶來新的社會文化,也間 接驗證環境造就文化的說法。因為「美感是主觀的,是私有的生活經驗及文化堆 砌而成的,設計者本身的生活間接地影響他的設計,設計師所觀察的就會融入設 計之中」(湯忠謙,民 96),進而進入使用者的生活。 文創產業在台灣 在政府的推波助瀾下,文創產業議題,隨著 2002 年行政院「挑戰 2008:國 家發展重點計畫」的發佈,在台灣的文化界掀起一陣熱潮,一直延燒至 2009 年 的今日。然而對於這麼一個能夠創造國家形象、讓台灣站上國際舞台的議題,卻 無法有效率的在國內迅速發展,推論其原因,應是一般大眾對「文化創意」概念 與相關活動實施上的不了解,故在此進一步介紹台灣目前的文創產業發展。 「台灣文化」,是發生在與台灣之有關人、地、事、物的綜合體。因此,有 兩個角度可以來看發生在台灣的設計這回事:設計家們在地方上的表現,就是台 灣的一部分;反過來說,「設計家們受到台灣文化的影響所表現出來的創意、主 題、風格、手法,也就是『台灣的設計文化』」(林品章,1994)。 然而,由於長期受到不同國家的統治,以及多元的西方文化影響,使得台灣 文化就像是一個各國文化的大雜燴,同時像是多元文化的大熔爐,雖呈現了各種 不同文化的樣貌,但也常導致生活在此文化底下的人們,忽略台灣自身文化本該 有的意義與美感!更令人遺憾的是,由於早期台灣長年追求經濟上的卓越成長, 在工業化的大量生產需求、與追隨西方所謂先進國家的生產政策下,成為高度工 業化的國家,傳統工藝產業在市場上的地位越趨式微。 如前所述,台灣文化創意之推行,最早是由行政院文建會參考並彙整國外產 業分類,並考慮國內產業現況,參考英國之歸納方式,規劃了十三項重點發展範 疇。其中將「工藝產業」列入,是因為工藝產業兼具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影響 力,是最初文建會推行文化創意產業的重點突破項目。2003 年 9 月並成立創意

(30)

產業專案中心,除邀請他國專家舉辦講演活動外,並甄選國內文化創意人才赴國 外研習,企圖將台灣文化創意產業更推上一層樓。有鑒於國內傳統產業的凋零, 民國九十一年,西元 2002 年,行政院「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的十大 重點投資計畫中,正式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列入,企圖以國家的實際行動, 關懷藝文及傳統工藝產業的生存。其後,「文化創意」一詞,就這麼正式的在台 灣發展開來。計劃中強調,「知識經濟附加價值最高的類型應該是以創意設計為 核心的生產領域,尤其是源於藝術美學創作的設計」,故以「開拓創意領域,結 合人文與經濟發展文化產業」為目標,並以「成立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組織」、「培 育藝術、設計及創意人才」、「整備創意產業發展的環境」、「協助文化藝術工作者 創業」、「促進創意設計重點產業發展」與「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為執行主軸,期 望創造台灣文創產業在華文地區的領先地位。 除文建會外,目前國內幾個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政府相關機構如下: (1)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民國八十五年,依據「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置條例」,成立「財團法人國 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此非營利組織,試圖營造有利於文化藝術工作的展演環境、 並適當獎勵文化藝術事業,為的就是希望能提升國內的藝文水準;並設立獎項如 國家文藝獎,鼓勵民間藝文團體發展,目的就在保存傳統價值,以達發揚文化之 功效! 國藝會網站 http://www.ncafroc.org.tw (2) 台灣文化創意設計中心 圖二、台創網頁

(31)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更是近年來「台灣設計」的重要推手之一! 由其設立 宗旨:企圖「以創新、設計與品牌建立『台灣,全球化』的價值網路」,便可看 出政府對屬於台灣自己的文化、及創意產業上的重視。除致力於推廣台灣傳統產 業轉型,由 OEM、ODM 到 OBM,定期邀請各界專家進行研究與探討,提供許 多設計專業平台外,並舉辦大型國際性競賽,企圖以專業的人才與技術,讓創意 在這塊土地上全面綻放,為台灣產業升級轉型。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網頁 http://www.tdc.org.tw (3) 行政院青輔會 除了文建會與台灣創意中心的種種努力,一直以來以輔導青年創業為主的行 政院青輔會,也由 2006 年開始舉辦「原鄉時尚設計競賽」,鼓勵時下青年以台灣 特有的「原鄉」「文化」進行設計,提出企劃並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 原鄉時尚設計競賽網站 http://www.2007nativetrend.com.tw/ (4) 國立故宮博物院 保存最多國家文化資產的國立故宮博物院,積極的開始舉辦一系列名為「Old is New」之文化轉化的設計相關競賽與活動;藉由一些新生代設計對古文化的重 新詮釋,讓沉寂以久的傳統文化,又重新浮上國人心中,甚至舉辦多場大型的展 演活動、請來世界知名設計大師,一同對「文化」這個議題進行探討! 故宮網站 http://www.npm.gov.tw/ 在「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的十三項重點發展項目中,工藝產業 及設計產業均名列其中。其餘十一項文化產業,也以與藝術、美學相關之產業為 主,顯示出政府對文化創意議題的日漸關心,更顯示出政府對藝術文化產業,及 美學普及概念的重視與施行決心,頗有依循歐美等先進國家發展路線之感。然 而,在學習歐美等國固然是好的,但重點在於是否能吸取已發展完成國家之成功 經驗,與自身條件比對、篩選後,進行全方面的改革!否則又將成為另一個過往 的失敗經驗,成為僅止於模仿,卻無法透徹呈現自身文化特色的策略。 除了政府努力的推動之下,民間團體也意識到文創產業的重要性,漸漸開始 重視起屬於自己文化的內涵,與基於傳統文化本質而發揮的創意。PC home 集團

(32)

董事、城邦控股前董事兼趨勢專家詹宏志甚至提出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三個 理由與兩個策略」,來告訴社會大眾,如何將固守的黃昏產業,轉變成新興的朝 陽產業:文化事業,其間的創意價值又該如何發揮!他強調,產業必須先販售「美 好的生活型態」給消費者,才能將美好的產品向外推銷。透過文化產品的流通, 產業創造的並不只是文化產品的價值,更是一種他稱之為「通像印象的通路」 (2007,詹弘志) !透過這樣的「印象」,消費者實際購買的,是對於這樣印象表 徵下文化的一種認同! 上述種種,再在證明了文化創意之目的,應在於如何將文化的深層含意,以 自己的方式詮釋、創新的語言做最完美的表達、達到文化深耕的目的,讓同樣在 此文化下成長的大眾認同,並「藉由突顯、傳承、發展自身文化的獨特性,才有 可能在世界的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2009,鄭夙恩、陸佳暉),進而吸引成長於 不同文化下的人們!而文化創意產業在實質層面的發展,更不該流於只是將「傳 統」二字轉換成「創意」就結束的活動,而必須以真正的行動與認同,透過對傳 統工藝產業轉型至現代工藝,來達到自身文化的發揚。體現文化產業化、產業文 化化之價值,讓製造的台灣轉進知識的台灣,最後成為文化的台灣(2005,張依 文)。 於是越來越多民營團體,開始注重發揚傳統價值,一些大型設計競賽漸漸開 始強調設計內的「文化」特質!越來越多文化意味濃厚的產品在比賽中一躍而 出!同時也帶動越來越多東方設計師,改變以往總是模仿西方價值觀的設計態 度,轉而重視屬於自己文化裡的設計元素與特質。這不但是一種設計師與大眾對 自身文化的理解與認同,更代表我們有機會,將我們所知道的文化,轉而放上世 界的舞台,尋找更多的認同者! 「從生活美學中與文化內涵中創造商機,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第一步。文 化創意產業象徵著創意、文化的激盪與創新,最終落實於食衣住行育樂的應用, 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陳郁秀,民 93)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女士,在 由文建會發刊的一系列著作中,曾有過的這麼一段說辭,清楚的說明了在任何情 況下,文化創意產業都即將佔據人類生活的全部,這也就是它之所以應該被重 視、被投注以更多心力的原因。

(33)

2.2 新興環保素材---竹(Bamboo)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清‧鄭燮《竹石》 本研究於後其設計創作部份,將以竹材做為主要使用材質,故在此針對竹材 做進一步的介紹。有鑒於市面上相關書籍眾多,將竹子特性與加工方式加以整理 的文獻也已不在少數,故本節僅將部分重要資料簡單介紹,做為設計創作的參考 背景知識,而將重點放置於實做部份。

2.2.1 竹子的生長環境與世界分部

竹子一般生長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即亞洲,與少數溫帶之歐美國家,通常 分佈於北緯 46o至南緯 47o間;寒帶地區較少出現。竹林生長量最大的國家為印 度,然而相關竹產業經營則以中國製造與使用的密度最高!世界竹種區域分類大 致可畫分為三個區域,即「亞洲和大西洋(亞太)竹區」、「美洲竹區」與「非洲竹 區」,有些學者甚至會再加入「歐洲、北美引種區」。其大至上的區域分佈圖(圖 三)、分佈範圍表(表三)與分佈比例(圖四)如下: 圖三、竹材世界區域分佈圖

(34)

表三、竹材世界分佈範圍表 圖四、竹材世界分佈比例圖 以上圖表均為交大應用藝術所竹材設計研究室整理

2.2.2 竹的種類與特性

「環境為影響生物生存與生長的最大因素」10這個論點,在竹子生長的環境 上也不例外!竹子由於生長環境的不同,而演化成多種不同的類型。由於生長區 域的關係,竹子一向是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易經說掛傳、書經、詩 經衛風、禮記月令等,均為中國古書中對竹類名稱有所記載者。關於竹子種類的 記載,最早為晉惠帝永興元年(公元 304 年),襄陽太守稽含,編寫了《南方草木 狀》,內含竹種 6 種;同期有《竹譜》一書,為武昌的戴凱之撰寫,裡面亦記載 有竹類 47 種,是世界第一部竹類專書。到了元代,李衎撰《竹譜詳錄》,累計竹 種約 334 種之多。 10 詳見本研究文獻探討 2.1 文化的定義章節之論述。

(35)

到了現代,竹子的分類方式還是很多,有以在路面上看的見的外觀分類者、 也有以看不見的地下根莖來分的、更有以竹筍的外殼「箬殼」來區別者。有的高 大的竹種如孟宗竹,即使寒冷莖稈也能到 20 公尺高;孟宗竹的竹肉(竹簧)部分 用途廣泛,向來是人們使用的主要竹種之一;而有的卻低矮似草,像日本苦竹, 最高都不會超過 30 公分,通常用於庭園造景。 其中我們最常見的分類,是以根莖不同的生長方式來分的,大致上可歸類為 散生與叢生兩種: 1. 散生型竹 (走莖型)( RUNNER): 這類的竹子比較耐寒,通常通過地下匍匐的根莖成片生長,看起來 就像是一枝枝長出來的,新的竹子會長在老竹子的附近,形成一片竹林 聚落。這類的竹子生長速度很快,有時甚至會在幾公尺外又冒出新枝幹。 像孟宗竹、桂竹、苦竹、台灣人面竹、石竹、墨竹、唐竹、四方竹、日 本紅竹等。 2. 叢生型竹(CLUMPER): 這類的竹子生於熱帶,看起來就像是叢生的,故名叢生型竹。他們 的根莖較短而肥厚,新的竹子便從老竹子的稈根莖側芽長出來的,所以 看起來都會聚在一起;基本上就像樹木一樣,叢生於一點而慢慢擴大。 在臺灣常見的有麻竹、綠竹、刺竹、長枝竹、蓬萊竹,另有火廣竹、金 絲竹、巨竹、佛竹等。 竹子是世界上生長速度最快的植物之一,有些竹的空心莖每天可長 40 釐 米,完全成長後的高度可達 35~40 米,平均三到五年即可長成。追究其生長快 速之原因,是由於其分節的支幹;因為分節的關係,使得竹仔的每一節都可獨立 生長,當其他植物只有頂端部份不斷在成長時,竹子卻每節都在成長,所以長的 速度很快。 竹材具有天然的中空孔洞,有節的外型亦是它有別於其他植物的關鍵;其表 皮呈現綠色,並彎曲有彈性,直向的纖維更使其韌性十足!其好處是割裂性好, 只要順著纖維,就可輕易的將切割竹皮變成竹篾;缺點是溫差超過 10 度,竹桿

(36)

就會崩裂。關於竹材的特性描述與可使用之模式,台灣科技大學李庚醇於其碩士 論文中,已將其蒐集整理並製表如下(表四): 表四、竹材特性的整合(摘自李庚錞碩士論文) 材料種類 特性描述 可利用模式 原竹材料 竹管竹篾 外觀有型 獨特美感 中空圓稈而節紋獨特,經不同角度橫切後,具圓或橢圓美感; 剖竹製板可觀賞漂亮植物纖維之順紋,原竹形體就是最具特色 之處,不管是生活用品、家具或空間設計皆能善加使用。 竹青蠟質 經久愈美 竹青含有蠟質,光滑堅硬,一般製作竹編之竹篾都將其保留, 使用越久色澤愈美,但如果需要染色或作生漆塗裝處理時,就 必須刮除才好製作,近來可使用煙燻或炭化處理來增加古味。 柔軔有彈性 可自由彎曲 竹稈彈性佳,一定力道敲擊不會裂,如日本劍道竹劍;長纖維 柔韌特性,順著纖維彎曲非但不易斷裂,且曲線形式優美,可 編織出複雜細小紋路或捲繞技巧。 細長纖維 撕裂性好 直纖維的好處是,割裂性好,順著纖維,就可取得編織所要使 用的各種寬窄粗細竹篾;缺點為溫差 10 度,就會使竹桿崩裂, 是家具設計上需要考量之因素。 質輕具強度 收縮率小 抗挫力高,剛性足具彈性。適合地震帶使用於地樑或屋架,用 料只需要木材的 40%。經壓力與張力研究測試,上表面積為 10cm2 之竹稈,可支撐 5,000Kg 的大象。 精神內蘊 具象徵意義 竹葉清香隨風亂舞飄散,颯颯如天風海雨般震攝,清新脫俗之 悟色、其風骨獨立而卓蘭不傾,體現出儒道思想,出入世最佳 融合寫照,唯東方文化舒懷顯性的感性特質,意境悠遠。 旋切薄片 平切薄片 紋理優美 素雅精緻 竹建材抗拉折強度較木建材高於 1.5 倍以上,主要紋理清晰素 雅,經染色與裁切,可運用生活用品、家具與空間設計上。 層積板材 質硬色潤 造型多變 因與化學膠合劑反應關係,層積板更加穩定強化,等同中高硬 度木料,經多道漆料的處理後,溫潤色彩與紋理呈現有如絲綢 般光亮細緻,更可利用各種木工機具加工成所需造型。 工業量化 應用領域廣 經膠合層積的竹板塊,不但防蛀防腐,更可在膠合過程,使用 模具來壓製成型,是運用於家具與生活用品很好的材質。 竹炭 竹炭奈米 遠紅外線 能量極強 具活化體內細胞,促血液循環,助新陳代謝,可使食物保存更 久,飲品更加美味,其可能性與商機無窮。 高低溫燒 兩極特性 低於 800 度攝氏燒出的竹炭,趨近於絕緣,具阻隔電磁波並呈 弱酸性,反之則具導電性,呈弱鹼性可改善土質或體質。其結 構緻密、比重大孔隙多,且礦物質含量十分豐富。對硫化物、 氮化物、甲醇、苯、酚等有害化學物質,能發揮強大的吸附分 解作用,亦有調節濕度、分解異味、消除臭味等功能。

(37)

2.2.3 竹子的文化意涵(精神、思想和言語層面)

由於竹在中國是極為普遍存在的植物,被廣泛的運用於一般的食衣住行之 上,與日常生活關係密切。而在這些物質層面得到滿足之後,衍伸到語言、文化、 思想等精神層面,竹子更因其普及性高、以及自然而獨特的外型:中空有節,而 常會被運用在一般的口語、宗教之上,例如地方或新生兒的命名常有「竹」字, 如新竹古稱「竹塹」、年節的賀語我們也常會用到「節節高升」一詞等等…;甚 至演變出一些口耳相傳的鬼神傳說11 然而在這些當中,最常見也最值得一提的,是竹子被視為君子氣節與風度的 一種象徵。宋代名家蘇軾說:「可使食無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 人瘦、無竹令人俗。」白居易也曾說過:「水能性淡為我友,竹解心虛是吾師。」 更有所謂「竹稱君子,竹有君子之道四焉,竹因虛受益。」等言論,而將竹子與 梅花、蘭花與松木四種共稱「四君子(梅蘭竹菊)」。 除了成為騷人墨士最喜歡的寫作題材外,竹林更是賢士隱居的首選,如晉代 的竹林七賢、唐代有竹溪六逸等。而蘇軾作潛憎錄筠軒詩後,「居有竹」更成了 文人雅士追求的最高境界(民 88 年,路統信)。

2.2.4 竹在台灣的分佈、定位與發展

竹材在台灣的歷史,最初大陸引進竹種,是因中華文化於日常生活中最常使 用竹製品,至日治時期的竹產業興盛。而台灣承襲絕大部份的中華文化,並經歷 日治時代日本政府於台灣人工栽竹並代工的年代,理應對竹文化與產業有特殊的 發展意義與情感。然而經過多元文化的洗禮、過度強調經濟提升的政策下,西方 工業國帶來的影響使傳統文化迅速沒落、勢微。 如今,台灣已邁入已開發國家,經濟力的提升已達一定水準,發展地區的文 化產業與環保等議題才是台灣目前應該重視的問題,而政府目前也積極從事的協 助產業轉型與各種竹文化復興運動。 11如:夜郎神(類似日本竹取物語)、怕爆竹的年獸等等,均是與竹相關的鬼神傳說故事。

(38)

因為長期的隔離生長和立地條件的不同,使各大竹區繁衍著自己所特有的鄉 土竹種,很難找到完全相同的竹種分佈。目前台灣竹的種類約有 170 餘種,最常 見為孟宗竹、桂竹、麻竹、刺竹、綠竹、長枝竹等。其特性與用途如下表(表五): 表五、台灣常見竹種之特性與用途表,摘自 2002 年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

2.2.5 從環境層面與加工技法來看

竹子對環境的生態價值,除了本就是自然的產物外,在這個講求環境生態保 護的年代,其生長快速能以人工栽植方式培育、與製程的能源消耗量低(詳見表 六),亦是竹子之所以越來越受到重視的原因。 表六、混凝土與竹木材料之能源消耗週期比較表,摘自陳文祈等著《生態竹屋》 能源消耗量 (Energy consumption) 混凝土 木材 竹材 (MJ/m3 per N/mm2) 240 80 30

(39)

關於竹材的運用與加工等技法,台灣科技大學的李庚醇於其碩士論文亦有研 究整理如下: 表七、竹原料之處理技術的整合(摘自李庚錞碩士論文) 竹原料之處理技術統整 特徵說明 / 成品可運用於現代設計領域 原 料 處 理 表皮 處理 保青處理 原竹竹青易刮傷,經久會轉化成黃棕色乃至深咖啡色。 透過化學藥劑的塑化與固色處理,保留竹青色澤。 運用於空間裝潢、生活用品。 煙燻處理 150-180 度 僅改變外皮,竹肉仍維持原色,因仍保留竹青,遂光澤 自然、色呈琥珀或咖啡色,業界慣稱梅竹。 運用於空間裝潢、家具設計。 炭化處理 炭化並非高溫碳化,低溫炭化之竹材,表皮色呈深咖啡 色,竹肉亦如胡桃木,防腐防蛀效果皆佳。 運用於空間裝潢、生活用品、家具設計。 斑紋處理 天然斑竹具藝術性,但產量不多,不易控制品質,成本 高。一般業界採化學藥劑噴灑竹桿,製成獨特紋路。 運用於藝術創作、生活用品、家具設計。 竹篾 處理 染色處理 表皮竹篾因含竹青而成為竹編最佳材料,經鹽基染劑水 煮染色後之簧篾,色彩鮮艷,可用領域廣。 運用於藝術創作、生活用品、燈飾設計。 生漆塗裝 竹細編難免會有細縫,使用天然生漆或透漆塗裝竹編, 一來可以填補細縫,再者能使其防水防腐,色澤更加質 樸漂亮。運用於藝術創作、流行商品、生活用品。 防腐 防蛀 物性 控制 採收季節 出筍期竹會儲存大量糖份,此類物質是導致菌類繁殖與 吸引蟲蛀的根源。因此在非出筍期間砍伐竹子,如麻竹 以十至十二月採收為佳;桂竹則以八至十二月為佳。 燻烤炭化 燻烤、炭化皆能讓竹材含水率與糖份含量降至最低,以 有效達到防腐與蟲蛀,並使用自然乾燥法,置放於室內 通風良好、乾燥陰涼之處。 化性 改變 藥劑煮沸 煮沸水後,放入約 5%的苛性鈉或 0.2%~0.8%的氫氧化 鈉,視竹材種類與藥品濃度決定再次煮沸時間。 藥劑塗裝 竹青含臘質,需先以鹼或加溫方式將蠟去除,才能塗裝。 目前常用防腐劑:水溶性的保力定 K – 33 或當耐力 C, 並使用聚胺基甲酸酯( PU )塗料再次塗裝,來防止防腐藥 劑滲出。 塑化處理 浸於含醋酸氫氧化鈉、碳酸鈉、尿素、聚乙二醇等水溶 液中進行塑化反應,使澱粉與糖類變質來防腐防蛀。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 develop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sign and the featur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curriculum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senior secondary level;..  gain an insight into the

dimensional nanomaterials for photodetectors with ultrahigh gain and wide spectral response. II.  Photon down conversion and light trapping in hybrid ZnS nanopartcles/Si

 name common laboratory apparatus (e.g., beaker, test tube, test-tube rack, glass rod, dropper, spatula, measuring cylinder, Bunsen burner, tripod, wire gauze and heat-proof

 “More Joel on Software : Further Thoughts on Diverse and Occasionally Related Matters That Will Prove of Interest to Software Developers, Designers, and Managers, and to Those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 The pre-primary institution is able to design learning activities around themes to facilitate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from different learning strands and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akagi and Sugeno (T-S) fuzzy dynamic model, the H 1 output feedback control design problems for nonlinear stochastic systems with state- dependent no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