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都是「人」惹的禍?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都是「人」惹的禍?"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都是「人J 惹的禍?

以平漠鄉人口議題之「致能教學」

為例

i唱國蝴臨也;'TIIiilß'm..Jì認識國研W'lmi個“íl...m滋祖回l..a..mn現晶

臺北縣立平溪國民中學@林文婷@學務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林文蘭@博士候選人

壹、前言

社會學習領域中的地理教學重視個人對空間的感知(不論是自然的或人文 的) ,以及圖表的判讀和分析訓練。其中關於「人口」的單元,對於一般國中生的 學習而論,除了較陌生而有距離感之外,更容易落入抽象概念的記憶背誦,以及著 重人口增減比率的計算。然而 r 人口議題」毋寧充滿著「與時並進」的特質:一 方面,人口除了與社會整體發展脈絡息息相關之外;另一方面,更可能攸關人我關 係的互動以及社區發展的榮衰。 九年一貫課程的發展,希冀以培養學生基本能力為目標。而「致能活動」

(enabling

activities) 即是以培養學生「獲致能力」超導向的教學活動,透過從 知識學習轉化到能力獲得的課程設計,提供從能力指標產出的重要知識(學習內 容) ,以引導學生應用這些知識去思考、處理和解決自身周遭環境的問題(陳新 轉,

2004 :

58-69) 。準此 r 致能教學法」所強調的便是在學生的知識學習中, 能具體發展出一種應對未來問題的良好能力,從而也對教學者的專業能力構成一種 新的挑戰。 人口議題中的「遷移」概念,伴隨著交通運輸工具的進步與全球化時代的來 臨,勢必將成為學生未來生活處境的關鍵課題。這份教學設計的分享,乃是立基於 一個曾經繁華的山城,在遭遇人口結構變遷的挑戰之下,如何讓在地學子感知人口 遷移對於自身所產生的衝擊,進而有機會扮演社區文化維繫的種子。因此,這份教 學設計期許透過「致能教學法」的運用,讓學生能駕輕就熟地掌握課程知識重點之 126E度 中等教育伍拾玖卷草貳期

(2)

外,並建立一套資料收集的方法,形成對具體問題擁有思維和分析的模式,據此培 養出適時面對問題的能力。

貳、平溪鄉人口變遷的歷史分析

平溪鄉的人口消長趨勢,主要與煤礦閒採的歷史息息相關。由於位處交通不 便的偏僻山城,豐富的煤礦資源打造了平溪的一頁繁榮史。平溪煤礦的開發主因在 於獲得顏雲年兄弟「臺陽礦業株式會社」的青睞,為解決地理條件的不便,顏氏出 資開設平溪鐵路支線,於民國 10年開始通車,主要以運送煤礦為目的。民國 35 年

平溪鄉共有 9 , 839人,至民國 57年達到顛峰,共有時, 849人(平溪鄉公所.

199

7)

(詳如圖 1) .該年恰好為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開始實施之際,而在這二十幾年間, 平溪鄉人口成長率使超過七成以上,可謂高度成長的社區人口結構。極盛時期的煤 礦坑共有二十多個,自民國 58年礦場一個個關閉之後,乃至於民國 73 年政府煤業 政策的改變,鼓勵條件較差之煤礦坑收坑,輔導補助礦工資遣和轉業,直到民國 86 年底,平溪所有的煤礦場便全數走入歷史(林再生.

2001

)。根據《臺北縣統計 恤,2008 Secon叫 E伽甘on ~127 毫

(3)

都是「人」惹的福?以平溪鄉人口議題之「致能教學」為例 要覽> (臺北縣政府編, 2006) 歷年的統計資料,平溪鄉的礦工人數始終凌駕農

業和其他行業的人口,自民國八十年代開始農業人口才首度超越礦業人口。隨著煤

礦坑的陸續關閉,更連帶地影響了全鄉的人口變遷、教育概況、產業結構和社區文 化氛間。 18000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日 00 2000

o

,t!' ♂ f 品t

t..-t

"'~ "'~ b,c;!< I.;~♂ ,t!'

/1'

,Jf'

b.f♂♂♂ bJf'

,.f ,..f ,t!'

"i'" "1>'" ,.f♂吐'!< (;..~ 4,ct< ~~ 0,"1"1< o,crt

人口數 年度

圖 1

平溪鄉歷年人口總數變遷趨勢

資料來源:作者參照〈平溪鄉志〉與「平溪鄉戶政事務所網站」製圖而成。 直言之,平溪鄉的人口成長與出生和死亡的「自然因素」關連性較低,反倒是 與煤礦開發的興衰史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典型受到「社會因素」影響的人口 結構發展模式。一份煤礦坑的工作,帶來了一個家戶的移居,更為教育單位帶來不 同年齡的受教者數目(詳如圖 2) 。礦坑的工作,吸引礦工前來之外,更吸引其他 外來經商人口的移入。而煤礦場紛紛收坑後,就業機會逐漸萎縮,連帶地造成人口 的流失。因此,人口移入和移出,幾乎取決於礦場工作機會的多寡。再進一步反身 性的觀照,平溪國中成立於民國 56年,迄今已逾四十年。從成立初始的2班編制, 民國 69年曾達 23 班的顛峰規模,目前全校則維持6班的編制。而歷年每屆畢業生人 數則從極盛時期的 392人,迄今約莫40人左右(平溪鄉公所,

199

7)

由於社區的人口變遷除了影響教育場域的學習條件之外,也牽動了處於其間的 師生教學生活,甚至更可能影響到即將面對的學校縮編和裁併的危機。準此,人口 議題對於所有的平溪學子而言,不僅僅是紙上抽象靜態的知識論述,更是與周遭生 活緊密貼合的課題,而這也彰顯了「致能教學法」的理念運用在這份教學活動設計 的絕對必要性。

128

E;

中等教育伍拾玖卷革試期

(4)

450 400 一←十分國小 350 ~ I \ I \ 一俞平溪園小

J 叮

"-1

一值一平溪園中一搭一菁桐園小 250 200 150 100 50

35年 37年 39年 41年 43,1;萃的年 41年 49年"年 53年 55年 57年"年 61年的年 65年"年 69年 71年 73年 75年 77年 79年 81年 83年 85年 學生數 年廣

圖 2

平溪鄉四所國中小歷年畢業學生數

資料來源:作者參照〈平溪鄉志〉與 〈健康平中﹒魅力四十:臺北縣、立平溪國民中學四十週年校慶紀念專輯〉製圖而成。

參、教材創作過程

一、教學創新蜂起

自民國 92 年起,平溪國中便與華梵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合作「主題式學科內課 程統整設計與教學示範」的相關研習活動。於的學年度更聯合執行「教育部九年一 貫課程與教學深耕計劃 J 0 95 年度由陳新轉教授真體指導社會學習領域「致能教學 法」的課程設計,於民國 95 年底透過平溪國中社會領域(含歷史、地理和公民)教 師發展之教學案例,將具體執行過程發表於由「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小組社會 學習領域教學輔導群」所主辦之「從知識學習到能力獲得: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 領域精進教學策略研討會」。 筆者認為採用最在地的教學素材,藉由最切身的學習情境,能更有效地培養學 生一種帶出校園走向社區的能力。這份教學設計便是立基於教育行政支援、學科內 協同學習與關懷在地社區所引發的教學構想。

二、教學構思流程

導向能力獲得的課程設計,必須將知識導向適合去應對之重要主題課程,再根 據課程主題發展出引導性的問題,立基於引導性問題的脈絡與邏輯,選擇和組織相 關的概念性知識,藉由設定能力表徵內涵讓學生可以展現其對問題的理解和知識的

(5)

」一一一→一 都是「人」惹的福?以平溪鄉人口議題之「致能教學」為例 應用,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設計「致能活動 J

(enabling activities)

,引導學生應 用相關能力指標包含的核心概念知識去應對和處理重要議題,透過課程主題中的問 題情境考驗,體驗思考、觀察、做決定和問題解決等學習活動(陳新轉,

2004 :

68-74 )

首先,教學者提出概念性問題,逐步建立學生關於人口遷移的認知架構,再進 而透過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去其體的掌握問題,培養學生面對問題的能力,並能從中 產生反思性的社區公民意識。最後再透過分享與回饋,據此作為未來調整和編墓教 學設計的參照依據。真體的執行程序如下簡示: (一)提出概念性問題。學生能運用所學歸納平溪鄉人口遷移的因素。 (二)教師說明並示範,使學生建立布關「遷移」的知識架構,增加分析 圖表數據的機會。 (三)設計具體問題或實際操作,以驗詮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使其產生 省思經驗。 1.學生能分析交通網與運輸系統的建立(鐵路、公車班次、 106 縣、 道、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如何影響平溪鄉聚落間經濟發展、人口分 布、資源交流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

2.

,.社區服務小隊」的加碼功課:創造平溪鄉的「拉力 J 設計一份 平:美 long stay 問卷,歸納社區居民的重要意見,獲知平溪鄉社區總 體營造重心和焦點,分析社區特色的不可取代性。 (四)在實際授課中,透過分享與回饋,重新編慕教學設計。

三、調整教材順序

根據課本(社會領域康軒版94年七下乙版)內容原先編排的教學順序是:1.人

口數量; 2.人口分布

3. 人口組成; 4.人口遷移。教學者調整成將第四單元先行授

課,先探討遷移的類型及發生的原因,此乃一種社會性的人口增滅,也就是人口的 移入和移出,其中決定關鍵就是一個地點的「拉力」和「推力」的問題。然而,決 定人口數量的多寡或改變是否就只有立基於社會性增減呢?藉由舉例發間來刺激 學生思考,.外籍配偶嫁到臺灣是屬於一種『社會增加~那外籍配偶所生育的小 孩呢? J 1 據此,則可進一步引領出「自然增加」的概念,再將第四單元和第一單 1 授課者在此需注意遣詞用字,勿落入使用「外籍新娘」的污名案日中,宣採用「外籍配偶」或「新移民 女性」的稱呼。 ~130~頁 中等教育伍拾玖卷革試期

(6)

元進行整併和對照,接著再講授人口區域分布和人口組成,也就是人口金字塔的概 念。由於這份教學設計主要針對「致能教學法」的課程實驗設計,故此處只選擇呈 現「人口遷移」和「人口數量」兩個教學單元作為演練教材的示範。

閩、將我材(課程)系統化(條列 ft)

學生必須要擁有或建立與遷移問題相關的重要知識,也就是說,從教師的教學 當中,學生能習得有利於提取和應用的方式來組織相關知識的能力,因此,具條理 式、脈絡式和因果式的教材學習架構是教師首先要做的功課。教師先將某段授課範 間的文字內容或圖表順序試寫成一套容易理解且有利於記憶的條列圖,如此一來, 也可以在課堂上訓練學生的邏輯分析與思考深度,附加的學習價值便是能養成學生 尋找關鍵字的習性。教學者安排的順序如下: 首先,開場白與引起學習動機:教學者採取先從學習者生活週遭發生的時事 (例如:南迴鐵路搞軌案中不幸死亡的外籍配偶) .或者以具體的生活經驗引盲, 最好選擇學生最關心的話題切入,例如:暑假期間本校與教育部合作的「海外華僑 英語學習服務營」中的八位僑生,這幾位大哥哥大姐姐他們是美國人,說著英語腔 的國語,但是外型樣貌卻和我們類似,到底這中間發生什麼事?他們父母親的生活 選擇符合課本圖卜 1-14的哪一個箭頭? 其次,教學者將上課的教材轉化成如下的分析圖(見圖 3 .其餘關於教學設 計、教學活動與流程請見「附錄一」和「附錄二 J ) .逐步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共同 完成這個表格,並請學生撰寫筆記,每堂課結束後教學者會抽閱學生課本筆記,以 理解和掌握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記錄。其中有符合課本進度的知識重點,也有現實 生活的舉例,但卻廣納入了統整的面向,讓學習者有學習的安全感和忙碌的參與 感。因為上課很忙,頭腦要思考,手要動,讓學習者有事可做是教學者上課的基本 要求。示範的教材分析架構如下頁圖3 。

五、教學設計的產出

設計「合時」、「合地」的問題情境來開發學生具結構性解答的演練機會, 以提升學生積極主動尋找解答的興趣,乃是致能教學能否奏效的關鍵。從能力表徵 的觀點而言,能力指標之轉化必須考量「情境要素 J 主要意義有四:第一、能力 需要一種展現的情境;第二、在問題或挑戰所形成的情境下,才能評價能力的表現 是否恰當;第三、知識轉化成能力,情境要素的掌握至為重要;第四、應以統整思 維,思考能力指標與課程主題的關聯意義(陳新轉.

2004 :

64-67) 。循此,教學 者另外設計出三份具備公民意識且貼和在地情境的學習單,除了讓學生能進一步感 帥.2008 Se叫自yE帥甘on ~131 還

(7)

都是「人」慧的禍?以平溪鄉人口議題之「致能教學」為例 「移出某地:戰爭( 2006年 7月黎巴嫩和以色列飛彈互炸)

國際性」

政治、器生不易~

. . .

產生區直?

L 帶入蠹、灣:工作揖供(短期)課本國 1-1-12

攝移|

外籍配偶(長期)課本圖 1 仆仆 3

產生區tJl?

(以聞餅間比制推測多數,為何大多來自中國和越南?

)

析利

11

※注意:此朧的講解應避免使用歧棍或污名的字眼。

課用 本箭 圖穿 11 園內性一以平漢鄉礦業辦V旦沒落為制 于向 孟分 /'司 ( \ / 1. 出生一死亡 立自然增加 2. 出生〈死亡 =代表一個地方? 圖 3 教材轉化分析圖 知到外在環境變化之外,還能省思社會潮流的發展趨勢,進而學習去理解和關懷自 己家鄉的成長和變化。 以下分別透過三份學習單的架構,簡述其關於「致能活動」的設計用意: (一)學習單: r 超級比一比 1 母接尋根之旅」 藉由學生重返母校以收集和瞭解母校的基本資料,以釐清和比較三所學校所 具備之交通、政治、居住和文教機能孰優孰劣。分組活動的設計讓同組但卻來自不 同母校的學生更可藉此機會互相交流分享學習經驗。此外,本校作為平溪鄉的最高 學府,面對三所小學可能遭過的整併危機,乃是平溪鄉的重大事件。因此,身為平 中的一份子以及對於原生母校的關懷,將人口數量的概念運用在「小型學校改制計 畫」的實例探討上,除了可以具體落實能力指標 1-4-2 r 分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 及其互動如何影響人類生活形態」之外,更可達到知識學習和現實關切之學習成

效。

132

E;

中等教育伍拾玖卷事貳期

(8)

2011 年 6 月,某報刊載如此標題﹒「平溪鄉三所小學整併! J 政府從 95 學年度實施的「小 型學校改制計量」已陸續開始裁併小型學校,少於 50 人的學校將優先整併。對於是否犧牲小型 學校的師生和家長權益,身為平民百姓的我們無權左右。但如果有一天這樣殘酷的事實降臨到平 溪鄉,哪一所小學會優先被犧牲呢?最後又會剩下什麼樣的學習環境?從影響人口增滅的各種 因素,請同學動動腦收集各類數據,有可能只剩下哪一所?其他兩所學校的校友以後可能沒母校 可回]'政府只能跟你說抱歉,因為基於國家經費不足以及投資報酬率的經營效益考量...。所 以,人真的惹了-個大「禍 J

?

組名: 組長: 串且員伙伴: 交通機能 文教機能 居住晶質 :我們認為整併成哪一所學校,是比較適合的?這所學校最有利的條件為何? (二)學習單二: r 平講小柯南:人口增滅的11瀾」 請學生利用平溪戶政事務所提供的歷年人口數據(包括人口總數、戶數、新生 兒出生數和死亡數) ,計算出人口的自然增加率。此外,藉由扮演平溪小柯南的學 習單,進而推估近年來平溪鄉人數增滅的原因,再透過收集可能的相關政策,以論 證和支撐所提出的解釋。如此一來,可其體落實能力指標 1-4-4 r 探討區域的人口 問題和政策 J 並能對近年來平溪人口發展趨勢獲得基本的理解。 J帥, 2008 Sec制的 E帥tion ~133 運

(9)

…一一一一 都是「人」惹的禍 7 以平溪鄉人口議題之「致能教學」為例

(三)學習單三

r 愛在平摸 long

stay

J 檢測表間巷

著眼點在於規劃致能的「愛在平溪長居久住檢測表 J 主要透過合作學習和社 區訪問的方式來進行。學生可邀請家長做答,亦可訪問其他社區人士,作為國中生 理解社區民眾對家鄉的認同度和心聲反映。最後,分組討論和評估北宜高速公路通 車對平溪所產生的衝擊,具體理解何謂影響人口遷移的拉力和推力。進一步設想如 何挽救可能的人口流失危機,思考復甦中的社區觀光和文化產業應如何創新經營, 以重新創造平溪鄉的「拉力」。能力指標 1-4-6 r 分析交通網與運輸系統的建立如 何影響經濟發展、人口分布、資源交流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 J 不僅在此學習歷 程中發揮主導的關鍵,且更體現在個人的日常生活場景之中。

r!霞在平灑 long

stay

J 檢測審問卷 E宣言十小串且:

這是個很嚴肅的問題,平溪鄉的人口目前正在持續增加當中。然而,北宜高速公路全面通車 後,社區人士很擔心曾經悠遊平溪轉道東北角至宜蘭的觀光客車潮和人潮會從此消失,移入開設 商店的業者也將逐漸減少,目前復甦的社區觀光和文化產業恐怕會曇花一現!如何挽救這個危 機,重新創造平溪鄉的「拉力 J ?請你們嘗試著訪問三位社區地方人士或家人,聽聽他們對於地 方發展的看法和建議,最後組內討論後評估司行性,並提出你們自己的看法。

肆、教學心待分享與反思

一、學習成交貨分析

每逢週末,絡繹不絕的遊客與重型機車奔馳而過的 106縣道,讓週間靜誼的平 溪山城頓時活絡不已。人潮的流通進駐是許多週末商機的泉源,更吸引商家長居其 中。不過,交通建設與觀光政策衝擊人口數量的消長乃是不爭的事實。 藉由此份致能教學活動的實施,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涵化討論與聆聽的 人我互動藝術,更可透過深入社區的訪問強化學生社區感。援用鮮活的實例與在地 生活經驗結合,能讓學生跳脫出僵硬的課本文字框架,除了體察「人與空間」的緊 密關連性,更能認識自我,進而拓展人際與群己的關係。 一份有吸引力的致能活動設計,既可以刺激學生學習興趣,還能系統化教學, 讓學生獲致課程進度內容,達到知識學習之效,更可激發學生社區認同感,進而吸 引學生參與「愛在平溪服務小隊」。教學者在課堂教學之餘,亦帶領本校歷史悠久 ~134 e; 中等教育伍拾玖卷革試期

(10)

的服務小隊,長年支援社區各項活動(例如:與平溪導覽協會合作開發五分山、菁 桐古道導覽的服務學習活動、天燈節活動、關懷獨居老人、無菸校園、創意天燈教 學、愛心衣物關懷列車、尋根之旅一尋找平中水源地瓜寮坑溪古道) ,結合地方 社團發掘鄉土資源。準此,帶領學生深入社區服務學習,透過活動展演和設計,據 此更能逐步提升學生因應實際問題的能力,建構「學校一社區」的相依互助感(詳 細內容敬請參閱許麗伶、林文婷、鄭美月,

2006)

二、教學省思

(一)分組活動的過切性與娥果

「致能教學法」的重點並非關注在縮小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因此,依據程度 不同而區分座位的分組合作學習並非是上課時的重要工作。然而,教學者嘗試進行

一項教學實驗,由於「人口單元」是七年級下學期的範間,但此份致能教學的教材

設計乃是在本校歷史科和公民科老師完成教學設計後,獨缺地理科,才由教學者填 補。由於課堂教學的實驗對象只能選擇升上八年級的學生,既然他們學過,理應對 人口問題已經駕輕就熟,那麼,會不會覺得重新上這個單元很無聊呢!或者課堂上 要分析的這些圖表對他們而言會不會過於簡單呢? 教學者為了試探這些假設,故先準備一張臺灣近四百年來各時期的人口成長曲 線圖,以人口數橫剖面對照和人口成長原因兩個問題,驗收學生在七年級階段的學 習成果,以具體掌握他們的起點行為。然而,全班約只有三人能正確的用語言描述 和使用文字書寫下來,所以大部分學生不是上課不專心總是神遊翱翔天際間,要不 然就是沒有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由於過去的地理知識學習,欠缺圖表式的思考訓 練,學習不夠紮實僅是短暫記憶的背誦。因此,藉著分組活動可以讓學生見識到活 用知識的重要性,還蘊含著「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山還有一山高」的道理,藉由分 工互草以欣賞他人的長處和強化自己的不足。

(二)授課攝巧的掌握

筆者在此提出四點建議和諸位教育先進相互切磋: 1.在進行教學時,可嘗試著將一個主題單元各章節先行瀏覽,由於是地理科 目,筆者建議先找出一張有吸引力的圖像作為課程講授的開頭。 2. 訊息轉換的技巧:教導學生將課本文字轉換成數字或圖表法,例如課本裡有 一段話 I 影響人口數量變化的因素,主要包括了出生、死亡、移入和移 出,前兩者稱為自然增滅,後兩者則稱為社會增減」。可嘗試著讓學生將 這段話轉換成數學算式,如例式 I 自然增減=出生 死亡 J 並用數字

(11)

…一一一一 都是「人」慧的禍?以平溪鄉人口議題之「致能教學」為例

簡單演算一下。例如:平溪鄉2006年人口數為4.000人,出生20人,死亡35

人,則人口自然增減應為~人。後續練習的演算表格如下(見「動動腦 時間 J ) .藉由將表格轉換成循序漸進的格式,透過簡化的方式,讓學生得 以逐步習得課文中的抽象概念。 。動動腦時間 請根據上表回答下列問題:

(1)甲地的自然增加率為一一一一一亂,社會增加率為一一一一

%0 。

(2)丁地的自然增加率為

(3)哪些地區是人口移入區?

(4) 哪些地區是人口移出區?

%0

• 社會增加率為 %c 。 3. 筆者在此要著重強調,課程架構是教師事先完成的,但課程進行中的筆記抄 寫,主題條列則是教師適當舉例或連結訊息,以引導學生完成課程重點架構 的紀錄,當下的進行彷彿像是師生共同完成的創作,盡量避免老師直接抄寫 課程架構於黑板,等學生抄寫完才補充講解的方式,因為如此將落入過於被 動的「文抄工」學習模式,無法確認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反應。 4. 問題的設計:筆者會以具經驗性、反省性和關鍵性的問題情境設計學習單, 測試學生是否可以掌握課程重點,是否真的習得問題解決的能力。這樣的好 處是給予學生參與公共議題的機會,強化學生對自己生存時空的社區意識。

伍、結語

這篇文章所描繪的不僅只是一種教學範例與實作,更是現實生活中上演的情 節。透過學校的課程設計、結合社區文化特色,讓學生得以從課堂的知識學習轉化 為能力獲得的學習歷程,是諸多偏遠地區學校教學可以嘗試為之的新式教學模式, 這S> 136 運 中等教育伍拾玖卷翱翔

(12)

更可據此發展出學校本位課程。本文透過拋磚引玉作為九年一貫課程革新理念的一 種可能性,將社區環境的學習資源結合至教學現場,讓學生擁有面對環境挑戰的能 力,未來更有機會作為振興社區文化的擔綱者。 「致能教學法」乃是一種思考和生活能力的訓練,藉由老師在每個學期或每 一年採取幾次不同教學法的反覆使用,可以有助於學生建立一種「未來思考的習 性」、「解決問題的邏輯概念」或能夠「具體化的表達問題 J 此乃致能教學的教 學優勢。簡單而言,妥善使用各種教學法能幫助學生喜歡並期待某堂課的來臨,更 能享受知識學習的喜悅。在學生學習評鑑方面 I 致能教學法」除了提升學生學習 興趣之外,更可梅益課堂中的師生互動,透過師生雙方在課堂上做到真正交流,享 受教導與學習的快樂,對於後續的師生關係、對科目的理解力、感知當下生活處 境、提升社區參與意識、面對和解決可能遭遇的困境,乃至於提升學生處事的圓融 成熟度,亦會帶來意想不到之效。

參考文獻

臺北縣政府(編) (2006) 。臺北縣統計要覽。臺北縣:作者。 平溪國中(偏) (200 7)。健康平中﹒魅力四十:臺北縣立平溪國民中學四十週年校慶紀念專輯。臺 北縣:作者。 平溪鄉公所(1 99 7)。平溪鄉志。臺北縣:作者。 平溪鄉戶政事務所網站。(

http://www.pingsi.ris.tpc.gov.tw/web66/ _ fi1e/1216/cb/SG/24948

/3

8953.

htm1)

林再生 (2001) 。平溪煤礦史。薑北縣:平溪鄉公所。 言午麗伶、林文婷、鄭美月 (2006) 。平水相逢溪伴行。北縣教育.

57 .

36-43 。 陳新轉 (2004 )。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一一從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出發。臺北市:心理。

June.

2008 Secon個yE也叫on ~137 還

(13)

m一一他一一 都是「人」慧的禍 7 以平溪鄉人口議題之「致能教學」為例

的錄一:教學設計簡述

量:it串串立平運團中 95 年度社會學習賴揖 r !i{能教學法」囂程設計

••••••••••••

自吋 -K 川喝 一且時間 r-、、, 一時一方 一閉木一目 F

En-Ei

授一教 林文婷 合作學習問題探究 協同教學欣賞發表 實地觀察資訊運用 康軒版( 94) 七下乙版課本及教師備課用書、《平溪鄉志》、《健康平 中 魅力囚十:臺北縣立平溪國民中學囚十週年校慶紀念專輯》、平溪鄉 戶政事務所網站(

http://www.pingsi.ris.tpc.gov.tw/web66/ _file/1216/

cb/SG/24948/38953.html)

地理首重生活化的精神,除 7 認講生活空間環境,也強調系統的地理 基本技能的訓練,更應指導學生對人地關係的互動進行反思。 七年級教材之設計應盡量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並搭配可實際操作 之學習活動,例如:參訪、考察、小組討論和資料分析;期讓學生習得終 身受用且能改善自身生活的地理學論涵餐。筆者在此份教學設計除了讓學 生認識薑灣各階段的人口政策和人口成長外,更善用在平溪教學生涯中感 受到的外在環境變遷,例如:社區商業的復甦、自然人文景觀的規劃、就 業人口的增加,甚至社區家長也日漸有能力送小孩遠赴外地求學。然而, 筆者憂心平溪就像是一個社區總體營造的暴發戶,深怕還來不及開花散葉 便繁華瞭失。 據此,藉由帶領平 j葉子弟透過觀察在地人口的數量、素質、結橋及分 布情形以暸解平溪此刻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現況,甚至能提前看到未 來的發展或限制。期待這是一堂有意義且自動自發的學習,讓學生透過社 會學習領域的課程,有機會成為蘊含人文素養與社會關懷的朱來公民。 1-4-6 分析交通網與運輸系統的建立如何影響經濟發展、人口分布、資源 交流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 1-4-4 探討區域的人口問題和人口政策。 1-4-1 分析形成地方或區域特性的因素,並思考維護或改善的方法。

8-4-6

]'解環境問題或社會問題的解決,需靠跨領域的專業彼此交流、合 作和整合。 1-4-2 分析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及其互動如何影響人類的生活型態。 2-4-5 比較人們因時代、處境、角色的不同,所做歷史解釋的多元性。 1.推論一個地方人口數目變化的原因。 2. 規劃一份平溪long stay的問卷。 3. 解釋平溪鄉目前人口組成的狀況及可能面臨的問題。 4. 評論目前的套裝旅遊行程能否創造「拉力在觀光客增加之外,移入 開店的現象是否可能持續增加。 悟 138告 中等教育伍拾玖卷事貳期

(14)

附錄二

教學活動與流程筒述

教學流程

|

學習活動

|

資源研量

|

能力指標

1

一、資訊運用提問 以畫灣近四百年人口成長曲線圍 說明清領、日治、民國三時期所 遭遇到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各種原 因。 二、發展知識內涵 (一)說明自然增加的定義:人 口在自然狀態下因出生或 死亡所造成人口增滅的情 形。 請學生練習算出: 出生率: 主且主主塾 x 1000

%0

年平拘人數(或年中 7/1

)

死亡率. 主Z主主塾 x 1000

%0

年平均人數(或年中 7/ 1) 自然增加率= 出生率一死亡率 一、從臺灣過去四百年人口變遷 簡圖,推論影響平溪人口變 遷的因案。歸因出影響人口 數目變化的原因至少有新生 兒出生、居民死亡、移入、 移出、外籍配偶、社區總體 營造成功的第略、交通改 善、選舉或政策考量...。 圓 1 學習單二 分組 二、學生根據臺灣近五+年人口|圓 2 自然增加率曲線圖,說明至 少四區段的出生率、死亡 率、自然增加率的關係。 (一)請學生利用平溪戶政事務 所提供 93 、 94 年新生兒 出生數和死亡數計算出該 兩年的自然增加率並試著 解釋得出數字的現象。 以圖 3 某國人口成長趨勢圖比較 人口增加率、社會增加率和自然 增加率的關係。 學生試算後最後會得出結論: 人口增加率=自然增加率+社會 增加率 老師出題 課後作業 學習單二 分組活動 試算表格 (二)說明社會增加的定義:是|學生分組完成母校尋根之旅 由人口移入和移出所造成 學習單一 增滅的情形。 社會增加率= 移入人數一移出人數 X1 000

%0

年平均人數(或年中 7/1

)

三、省思運用及規劃致能 (一)從平溪鄉三所小學可能遭 遇整併的衝擊說起。 (二)以中村夫婦的埔里 Long stay為例,發展平溪魅力 商圈產業的榮景。 學生分組討論:北宜高速公路通|學習單三 車對平 j寞的衝擊,並透過合作 學習和社區訪問完成「平溪 10門g stay j 檢測表問卷,具體理解何 謂影響人口遷移的拉力和推力。 此處亦可請應屆國小學生家長作 答,作為國中生理解社區民眾對 家鄉的認同度和心聲反映。

1-4-2

分析自然環 境、人文環境 及其互動如何 影響人類的生 活型態

1-4-4

探討區域的人 口問題和人口 政策

1

-4-6 分析交 通綱與運輸系 統的建立如何 影響經濟發 展、人口分 布、資源交流 與當地居民的 生活晶質。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育齡婦女一般生育率係指 1 年內每千位育齡婦女(不論其已婚或未婚) 之 平均活產嬰兒數,相較粗出生率僅以每千人中出生人數計算比率,更可看出 婦女之生育意願。本市

[r]

另外,根據該項調查,認為公司 2019(2018)年就業人數會增加 10%以上的公司占了總調查家數 19%(27%)、會增加 5~10%就業 人數為 1%(21%)、會增加 0~5%就業人數為

新版社會救助法將最低生活費由過去平均每人消費支出的 60%,更改為每人可支配所得中位數的 60%。觀察臺灣歷年最低 生活費標準變化,各地區皆呈成長的趨勢,其中 103 年與

雇主聘僱外國人超過第一項所定之比率或人數,經中央

在社福外勞部分,雖然「因料理家務而未參與勞動市場人數增 加率」、 「本國居家服務員人數增加率」、

( )如圖為自民國 79 年到 88 年臺灣地區每人每年平均用紙量(kg)折線圖,請問哪一年間,每

聞「癌」色變!大腸癌連續四年高居癌症排行榜第一,最新發布大腸癌發生人數,從 7,366 人突破 一萬四千多人,平均每天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