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然 解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自然 解析"

Copied!
7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試題答案依據大考中心公布內容 發行人∕陳炳亨 出 版∕民國一〇八年二月 總召集∕陳彥良 發行所∕7 0 2 4 8 臺南市新樂路 76 號 總編輯∕汪崇愛 編輯部∕7 0 2 5 2 臺南市新忠路 8 -1 號 主 編∕簡玉蘭 電 話∕(06)2619621 #312 校 對∕黃悅齊‧呂茺怡‧張心怡‧蔡芷綾  E-mail∕periodical@hanlin.com.tw 美 編∕林琬晴‧杜政賢  翰林官網 http://www.hle.com.tw  本書內容同步刊載於翰林官網

Z X C V

00847-03 00847-03

(2)

108 年學測試題初步剖析

108 年的學測試題有幾個特色,其中之一是內容分布與去年相同極為不平均,偏重於幾 個章節,各章節的分數以及分數占總分比例情形如表一所示。其中《緒論》、《物質間的 基本交互作用》、《波》、《能量》與《量子現象》,這五個章節各占一成多,約占學測 總分超過 50%;另外,基礎物理(一)約占學測總分的 83.3%,比大考中心原定的 62.5% 高出不少,而基礎物理(二)A 占學測總分只有約 11.2%,其他還有 1 題藉由閱讀題意即可 判斷,不屬於課綱內容的科學推理題約占 5.6%。總計跟物理有關的試題共有 18 題(第 37 題應屬於地球科學試題,但也可屬於物理的《物體的運動》相關章節),其中第壹部分有 11 題,第貳部分有 7 題。此外,今年跨領域結合的概念試題大幅增加,包括第 1、3、44 題雖列入地球科學試題,亦可以物理觀念解出;35、36 題組結合物理及生物探討科學發展 史,37、38 題組認識颱風特性則屬於物理與地科領域的合作。 表一 108 年學測試題的分布情形 課程 章節名稱 課綱制定的 參考節數 出現題數 分數 分數占總分 比例(%) 基 礎 物 理   (一) 緒 論 1.5 3 4 11.1 物質的組成 2.5 2 2 5.6 物體的運動(含「摩擦力的觀 察」示範實驗) 4.5 2 2.4 6.7 物質間的基本交互作用 3 3 4.4 12.2 電與磁的統一(含「載流導線 的磁效應」、「電磁感應」示 範實驗) 4 2 2.4 6.7 波(含「楊氏雙狹縫干涉」示 範實驗) 6.5 2 4 11.1 能 量 4 4 7 19.4 量子現象 4 3 3.8 10.6 宇宙學簡介 2 0 0 0

 理

名 師 鍾 怡 老師

(3)

課程 章節名稱 課綱制定的 參考節數 出現題數 分數 分數占總分 比例(%) 基 礎 物 理   (二)  A 運動學 6 0 0 0 牛頓運動定律 7 1 2 5.6 動量與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 6 0 0 0 萬有引力 3 1 2 5.6 功與能量 8 0 0 0 碰 撞 2 0 0 0 其他 科學推理題 0 1 2 5.6 今年學測題的第二個特色,即為「素養導向」題型已成趨勢,除跨領域命題外,生 活化、情境化和圖表式的題型,大量出現在試題當中。例如第 4 題以地科的角度會著重在 海底地形的變化,但若以物理的角度,會是波浪的特性。第 5 題考防靜電工作服之成分及 原理,第 8 題以日常周遭生活常用物品為例,考能量轉換;第 23 題以國樂五音階考波的 基本性質;第 37 題以颱風路徑圖探討速率與時間關係圖。其中 2 道難度不低的試題,第 55、56 題以圖形呈現水力發電之結構圖,並以表格呈現水位與蓄水量之關係,計算滿水 位的面積及發電功率,在第貳部分以鑑別程度較優的學生,由此看出取材非常多元。 就試題的內容來看,《波》一直是出題者的最愛,但今年首次「僅」出現兩題,回 歸考波的折射與基本性質;《電與磁的統一》今年更僅出現 1 題,出題內容主要考電磁感 應;《能量》是今年出題之冠,其內容圍繞在能量間的轉換與分子動能。比較特殊之處在 於《物質間的基本交互作用》今年出現 3 題,其內容包括靜電及其發現者與基本力。《緒 論》破天荒出現 3 題,主要在尺度計算。其他冷門的章節如《物質的組成》,今年卻出 現 2 題;至於《宇宙學簡介》恐與去年一樣在指考中再做補償性命題;《動量與牛頓運動 定律的應用》一直不是學測命題者的最愛,很難獲得青睞,七年來只出 2 題;《運動學》 因與《物體的運動》內容重疊,因此出題率並不高,《功與能量》單元與《能量》單元部 分亦重疊,故上述四單元今年均未命題,比較特殊之處在於《碰撞》今年並未出題,中斷 連續四年命題。

(4)

從 102 年至 108 年各單元出題分數比例找出重點章節

表二 102 年至 108 年學測試題分數統計表 課程 章節名稱 102 年 ~ 108 年學測出題分數 102 年 ~ 108 年學測出題 分數所占百分比(%) 基 礎 物 理   (一) 緒 論 5 1.98 物質的組成 5 1.98 物體的運動 24.6 9.76 物質間的基本 交互作用 21.4 8.49 電與磁的統一 25.4 10.0834.8 13.81 能 量 24.5 9.72 量子現象 24.3 9.64 宇宙學簡介 9 3.57 基 礎 物 理   (二)  A 運動學 11.4 4.52 牛頓運動定律 16.4 6.51 動量與牛頓運 動定律的應用 2.5 0.99 萬有引力 9.5 3.77 功與能量 5.6 2.22 碰 撞 11.8 4.68 其他 科學推理題 20.8 8.59   由學測這七年來,在各章節出題的分數與分數所占百分比之統計表(表二)數據來 看,《波》所占的百分比一枝獨秀,比例高達 13.81%;其他各章節從 102 年至 108 年的 出題分數比例由高至低排列,如圖一所示。   這部分的統計可以看出七年間,學測出題的重點章節所在,這些重點章節恰好就在基 礎物理(一)的 3 到 8 章,合計這六章在這七年的出題比例為 61.50%;假如扣除科學推 理題的 8.59%,這六章的實際出題比例應為 67.28%,大約占學測內容的三分之二。

(5)

▲圖一 102 年至 108 年的出題分數比例由高至低排列情形

從答對率或得分率發現學生的學習盲點

  試題的難易度雖然有其主觀性,尤其教師的認知與考生的感受,往往存在極大的落 差,就客觀的數據來說,應該可以用試題的答對率或得分率(它其實就是考生的平均分 數)表示該題某種程度的難易。根據統計,過去 102 至 106 年學測試題物理科的平均答對 率或得分率,表現出平穩的走勢,但 107 年驟降,如圖二所示。尤其自然考科強調各科均 衡,顯見去年物理考題對全組學生而言相對偏難,如表三所示。故以今年試題難易度相 較,差別不大,可說是維持去年的難度,但因自今年起,自然考科多數即為自然組考生選 考,預期答對率應會回升,此外,如表三所示,為自然考科各科平均得分率來看,對去年 全組而言,物理相對偏難,為消弭各科差距,故今年難度其實並未增加,顯見大考中心和 出題者的用心與努力。

(6)

表三 102 ~ 107 年自然考科各科平均得分率 科目 平均得分率 年度 物理 化學 生物 地科 整卷 107 41% 50% 43% 51% 46% 106 51% 45% 57% 50% 51% 105 48% 49% 58% 52% 52% 104 51% 47% 57% 47% 51% 103 47% 51% 59% 51% 53% 102 51% 42% 52% 53% 50%   正因為試題的答對率或得分率代表考生的平均分數,所以可以從過去六年來低答對率 與低得分率的試題中,發現考生的物理學習盲點。由於學測題型都是選擇題,選擇題原本 就有猜測的成分在內,而單選題答錯又不倒扣,多選題都有標示「應選 X 項」,所以每 一學測題的平均答對率或得分率之最低要求,最少應該超過 20%,否則就變成盲目射飛 鏢的超級難題。統計過去六年的物理試題中,答對率或得分率低於 40% 的題目,代表難 度較高的試題,總共有 27 題,占六年總題數剛好 25%,其題號、測驗範圍、測驗內容等 如表四所示。 表四 102 年至 107 年答對率或得分率低於 40%的學測題 年度 題號 答對率 (得分率) 測驗範圍 測驗內容 題數 102 18 34 基物(一) 電子能階 3 24 23 基物(一)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40 38 基物(一) 核能發電與電功率 103 5 37 基物(一) 萬有引力 7 34 32 基物(一) 馬克士威與電磁波 40 38 基物(一) 電磁波的性質 45 35 基物(一) 電子躍遷與光譜 64 25 基物(二)A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電梯加速) 65 28 基物(二)A 非彈性碰撞(動量守恆)、功能定 理、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牛頓第三運 動定律 67 38 基物(二)A 科學推理題

(7)

年度 題號 答對率 (得分率) 測驗範圍 測驗內容 題數 104 1 36 基物(一) 能量的單位 4 46 15 基物(二)A 非彈性碰撞、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47 33 基物(二)A 彈性碰撞(核分裂與中子緩速劑) 62 33 基物(二)A 密度、球體的體積公式 105 3 35 基物(一) 克卜勒行星第三定律 5 42 13 基物(二)A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功能定理、力學 能守恆、非彈性碰撞(動量守恆) 43 26 基物(二)A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功能定理、力學 能守恆、非彈性碰撞(動量守恆) 46 22 基物(二)A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電梯加速)、等 加速運動 47 23 基物(二)A 萬有引力定律、等速圓周運動 106 15 19 基物(一) 光與電磁波 1 107 55 29 基物(一)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 7 56 16 基物(二)A 自由落體運動 57 34 基物(一) 科學推理體 58 31 基物(一) 質能關係式 59 32 基物(一) 波的傳播 60 23 基物(一) 基物(二)A 克卜勒行星第三定律 61 38 基物(二)A 碰撞   然而,從低答對率與低得分率的出現探討其可能原因,可歸類如下幾種情形:   其一是測驗內容所需用到的觀念過多,學生一時無法融會貫通;如 105 年第 42、 43 題(鐵塊自由下落碰撞鐵樁的簡化模型),解題時必須用到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功能 定理、力學能守恆、非彈性碰撞(動量守恆)等,所以這兩題的答對率分別只有 13% 與 26%。   其二是題目字數太多,題幹敘述長,雖今年加時為 110 分鐘,但題目長達 19 頁,學 生在短時間內擷取資料的能力不足。如今年 54 ∼ 56 題組,考生必須在短時間內掌握水庫 並非圓柱形,並迅速從接近水面之水量、水位變化量,求取接近滿水位之水庫面積,並延

(8)

伸思考利用第 54 題推論判斷能量轉換,再加以數值計算,實屬今年最具代表性的一題。 此外,今年全卷仍有 24 個圖例、3 個表格,也是一大考驗。但這畢竟是未來的趨勢,學 生恐需多元、廣泛閱讀,且讀完後還需多層次思考問題,才能在新型態考題中拿高分。   其三是學生的迷思概念,也就是學生在日常學習上的盲點,有時是有錯誤認知而不自 覺或無法掌握學習重點,表四中羅列題目之測驗內容大部分即屬於這一類,所以這樣的統 計對於學生之學習診斷應該是有所幫助。

108 年度試題特色分析

1 著重題義敘述、資料及圖表之分析研判   筆者深感近年學測已捨棄早期繁雜計算之命題模式,單純知識層級試題大幅下降,以 今年 108 為例僅 4 題,理解與應用及資料圖表分析研判層級試題大幅增加。物理試題難易 適中,計算過程簡單,題目普遍具思考性,並非死背公式就能輕易得分,但解題觀念都來 自課本內容和科學常識,著重閱讀理解與圖表判讀。 2 接軌時事與自然科學的脈動   每年世界各地不斷發生若干重要事件,不論從生態、環保、科技以至於我們日常生 活,均與此息息相關,故此類新聞的報導,即為每年大考中心命題素材來源之一。如今年 從颱風、太陽能電池、水力發電緊扣當前再生能源議題。若考生平時多加涉獵關注,增加 自己的基本常識和科學素養,再配合課程內容,相信應能應付裕如。 3 跨領域及跨章節命題模式   自 99 年度學測首次出現綜合題,此類結合自然科各領域之題組命題模式,已成大考 中心慣例,然今年跨科整合判斷的試題已遍及各部分試題,此一統合各學科概念之命題方 式大幅增加。此一模式可以引導學生接近科學的教學理想,讓考科不致淪於表面記憶的講 述,而能真正理解科學的基本概念,也可以看出自然科的試卷命題,對於提升學生科學能 力及素養相當用心。

結語與展望

  為了逐步與十二年國教課綱接軌,今年學測對準 108 新課綱,物理試題取材多以實際 情境出發,整體難度中間偏難,各科皆和生活經驗結合,題型設計方式多元,包含重視閱 讀與理解、生活化情境脈絡、跨科整合判斷知識、題組文字量增加、圖表分析運用。未來 學生不能僅憑單一學科能力作答,也呼應了 108 課綱強調「核心素養」的精神,相信這是 未來試題的走向。

F

(9)

前 言

108 年學測自然考科化學的考題大致符合 99 課綱範圍,以基本概念題為主,以實際 情境為輔。因應素養導向的教學趨勢,今年有溶解度圖表的判讀、結構式與官能基判斷及 實驗原理推理等素養題。故試題字數偏多,考驗學生閱讀能力與耐性,很多考生因題目閱 讀量太大,而導致作答時間有點緊迫。歷年來學測化學都會有簡單化學計量的題目,只要 會平衡反應式並具備莫耳的概念就可以解題,今年計算題的數據亦不繁雜。整體看來,今 年比去年的題目稍微簡單一些,但仍是一份具有鑑別力的試卷。

試題出處、配分比例及屬性分析

1 試題題型與配分 今年學測自然科考題與歷年相似,共分兩大部分,總題數 68 題,每題 2 分;化學 科試題 17 題。第壹部分試題中,化學科有 4 題單選題(占 8 分),6 題多選題(占 12 分),綜合題則無化學科試題;第貳部分試題中,化學科共有 8 題,包含 4 題單選題 (占 8 分)、3 題多選題(占 6 分)。試題數的分配大致符合大考中心於 104 年 9 月 所公布的大學學測自然考科考試說明稿的內容(明訂第壹部分題數 10 題,第貳部分題 7 題)。今年自然考科化學試題中,單選題共 8 題,多選題則有 9 題。其題號、題型及 配分整理如表一。 表一 108 年學測自然考科化學試題題號、題型及配分表 試題內容 題 型 題 號 配 分 第壹部分 單選題 13、14、15、16 8 分 多選題 29、30、31、32、33、34 12 分 綜合題 沒有命題 0 分 第貳部分 單選題 63、64、65、66 8 分 多選題 41、67、68 6 分 104 ∼ 108 年學測自然考科化學試題,單選題與多選題題數統計如表二;除了 108 年 多選題題數與單選題題數相近外,這幾年單選題題數都超過多選題。大部分試卷,單選題 題數落在 11 ∼ 14 題之間,皆超過 10 題;多選題則分布在 4 ∼ 6 題之間。

 學

名 師 蘇捷魁 老師

(10)

表二 104 ~ 108 年學測自然考科化學試題單、多選題題數分析表 年 度 104 年 105 年 106 年 107 年 108 年 試題內容 題 型 題 數 題 數 題 數 題 數 題 數 第壹部分 單選題 7 9 8 9 4 多選題 3 1 2 1 6 第貳部分 單選題 4 4 3 4 4 多選題 3 3 4 3 3 整體分析 單選題 11 13 11 13 8 多選題 6 4 6 4 9 2 試題章節出處與配分 今年學測自然考科化學試題,其主要概念在各章節的分布情形如表三所示。基本上, 許多概念彼此相關,例如:第 14 題考各種有機物燃燒反應式的平衡,需具備有機物分子 式及反應式平衡等兩種概念才能解題,因為平衡反應式是主要概念,就將此題歸類為化學 反應式的平衡。即跨章節的題目,皆以主要核心概念為歸類依據。 表三 108 年學測自然考科化學試題出處與配分表 冊 次 章 次 節 次 題 號 配 分 基 礎 化 學   (一)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1-1 物質的分類 13 2 1-2 原子與分子 1-3 原子量與分子量 1-4 溶 液 第 2 章 原子結構與性質 2-1 原子結構 2-2 原子中的電子排列 2-3 元素性質的規律性 2-4 元素週期表 15 2 第 3 章 化學反應 3-1 化學式及百分組成 32 2 3-2 化學反應式與平衡 14、34 4 3-3 化學計量 16 2 3-4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第 4 章 化學與能源 4-1 能量與能源的簡介 4-2 化石燃料 4-3 化學電池 31 2 4-4 其他能源

(11)

冊 次 章 次 節 次 題 號 配 分 基 礎 化 學   (二) 第 1 章 常見的化學反應 1-1 化合與分解反應 1-2 電解質與沉澱反應 63 2 1-3 酸鹼反應與水的解離 1-4 氧化還原反應 41 2 第 2 章 物質的構造與特性 2-1 八隅體法則與路易斯結構式 2-2 離子鍵與離子晶體 2-3 共價鍵與分子 64 2 2-4 網狀固體 2-5 金屬固體 第 3 章 有機化合物 3-1 飽和烴 29 2 3-2 不飽和烴 3-3 芳香烴 3-4 官能基 65、67 4 3-5 生物體中的重要有機化合物 66 2 第 4 章 化學與化工 4-1 生活中的化學 4-2 化學與永續發展 4-3 化學與先進科技 實 驗 示範實驗一∼ 二、 實驗一∼ 三 68 2

(12)

5 年各章出題數整理如表四,因一份試卷題數有限,要將所有概念都涵蓋實為不可 能的任務。因此每年都會選擇一些重點概念出題,也會與選題教授的專長領域有關。另 外與科學相關的時事均有可能入題,例如:IUPAC 新的名詞定義、週期表發表 150 年紀 念、藥物、環保及能源等議題。 表四 104 ~ 108 年學測自然考科化學試題出處章節分布表 冊 次 章 次 104 年 105 年 106 年 107 年 108 年 基礎化學(一) 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1 4 1 1 1 2 章 原子結構與性質 0 2 2 2 1 第 3 章 化學反應 3 1 4 3 4 第 4 章 化學與能源 1 0 1 1 1 實驗(實驗一 ∼ 四) 1 0 0 1 2 基礎化學(二) 第 1 章 常見的化學反應 4 3 2 2 2 第 2 章 物質的構造與特性 2 2 1 0 1 3 章 有機化合物 3 3 2 6 4 4 章 化學與化工 1 0 0 1 0 實驗(示範實驗一 ∼ 二、 實驗一 ∼ 三) 1 2 2 0 1 其 他 指考範圍 0 0 2 0 0 根據表四可算出近 5 年基化(一)(二)各章節的平均出題百分率,如圖一。由圖一 可看出各章節皆有命題,各章節有些觀念會彼此連結,因此所有章節都需要準備,才是上 策。其中有機化合物(20.7%)、化學反應(17.2%)及常見的化學反應(14.9%)原子 結構與性質(10.3%)等百分率超過 10% ,顯示出題機會較高,可比其他章節多花一點 心力準備。

(13)

3 試題屬性歸類 根據大考中心 104 年 9 月公布的學測自然考科考試說明稿,試卷第壹部分以測驗考生 學科基本知識、推理思考及知識應用能力的試題為主。第貳部分則包括學科知識題型與科 學推理題型,學科知識題型每科以 2 題為原則,科學推理題型每科以 5 題為原則。科學推 理題型是以測驗考生數據分析、資料整理及推理論證相關的科學能力為主,但不涉及過於 艱深的學科知識內容。分析化學試題測驗內容,歸類其屬性如表五。 表五 108 年學測自然考科化學試題測驗內容歸類 第 壹 部 分 題 號 測驗內容 基本知識 推理思考 知識應用能力 13  14  15  16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第 貳 部 分 題 號 學科知識題型 科學推理題型 41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14)

應考準備方向

近年學測考題相似,化學科並無艱深冷僻的知識題,皆為課綱範圍內的概念,因此, 同學準備學測時應以課本為主,將課本內容及每張圖表澈底釐清。準備考試時則可參考歷 屆考題當作觀念的驗收,若發現錯誤務必追根究底,釐清概念並設法補強。由表五可看出 推理題占比高,平常應多閱讀科學期刊與報章雜誌中有關科技的報導,並以批判思考方式 閱讀,如此可養成推理的習慣。 另外,要將所學到的科學方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也會比較有趣,例如:看到 驗鈔筆碰到假鈔就會顯現藍色其原理為何?鈔票紙的材質與一般印刷紙兩者有何不同?驗 鈔筆含有何種成分?這些都可以自行去蒐集資料並找出答案,必要時可藉由實驗來印證, 在過程中會增進科學素養。

時事性的題型分析

今年(2019 年)為元素週期表建立 150 週年,聯合國宣布 2019 年為「國際元素週期 表年」也確認化學的重要性,化學可提供能源、教育、農業及健康等全球議題解決方案。 所以108 學測第 15 題出現與週期表相關的題目,也就不意外了。 2019 年 5 月 20 日,莫耳的新定義即將生效,原有的莫耳定義為「若物質所含有基本 單元的數量與0.012 公斤碳-12 所含的原子數目相同,此數量即為一莫耳。」而 IUPAC 在 2018 年新的國際單位制中,則是定義一莫耳確切含有 6.02214076*1023 個基本單元(分 子、原子等),即亞佛加厥常數為6.02214076*1023。近日舉辦的國際度量衡大會已表決通 過,將四個SI 制(國際單位制),重新以自然界的基礎常數定義。新的定義將在 2019 年 5 月 20 日正式生效,其中「莫耳」將以亞佛加厥常數定義。 預測 108 指考或 109 學測莫耳 的新定義應該有很大命題率。

題目分析

1 第壹部分 單選題: 第13 題: 萃取需要分液漏斗,此題為實驗器材的選用,平時認真做實驗的學生,可以輕 鬆過關。 第14 題: 有機化合物燃燒的反應式,需了解有機化合物的化學式,例如:乙醇 C2H5OH, 乙烷C2H6,乙酸CH3COOH,甲醚 CH3OCH3,乙炔C2H2;而平衡簡單的化學反 應式,僅記遵守原子不滅定律即可。平衡化學反應式是每年必考的重點。

(15)

15 題: 原子的組成粒子為中子、質子及電子的基本概念,其運用在分子亦成立,因為 分子由原子所組成。原子大小、失去電子趨勢、獲得電子趨勢、金屬性及非金 屬性等週期性概念務必要熟悉。 第16 題: 電石與水反應以及酸鹼反應的反應式之綜合應用,自然組學生比較容易過關。 多選題: 第29 題: 甲烷、乙烷、丙烷及丁烷的基本性質,為基本題型。 第30 題: 濾紙層析法基本操作及原理,是未來學測趨勢,其他物質分離方式亦要熟悉。 31 題: 鉛蓄電池充電與放電的反應,陰、陽極判斷,其他電化電池的反應式在未來考 試亦可能出現。 第32 題: 有機化合物燃燒分析的過程與細節,氧化銅可使反應更完全;依序收集水蒸氣 與二氧化碳。 第33 題: 要會判讀硝酸鉀溶解度曲線的意義,了解溶解度的定義,其與溫度的關係。 34 題: 倍比定律與化學反應式的綜合題,需有清楚的概念才可解題,這題對社會組有 點難度。 2 第貳部分 第41 題: 氧化還原基本概念,清楚了解氧化數的概念,就可輕易判斷氧化反應。或者利 用得到O 原子或失去 H 原子來判斷為氧化反應。63 題: 離子沉澱反應與酸鹼反應,BaSO4沉澱,NH4+ 與 OH -酸鹼反應。 第64 題: 路易斯結構式的基本畫法,CO32-與NO3 兩個原子數總數相等,總價電子數相 等,有相似的路易斯結構式。 第65 題: 官能基及有機化合物的通式,最簡單分子:甲烷、乙烯、甲醇、甲醛、丙酮、 甲酸甲酯、甲酸、甲醯胺。 第66 題: 有機化合物組成元素,草甘膦與核苷酸皆含 C、H、O、N、P。67 題: 官能基的基本概念,草甘膦含羧基、胺基。 68 題: 界面活性劑的實驗題,鼓勵親自動手做實驗。

結 語

學測題的閱讀量逐年增加,平時應養成廣泛閱讀的習慣,並訓練快速找出文章的重 點,否則在考場若因閱讀耗費大半時間,剩下作答時間就會非常緊迫,且容易出錯。翰林 化學課本是很好的閱讀素材, 文字敘述流暢,概念解說清楚完整,圖、表品質良好,仔細 研讀可以建立完整概念並可加強閱讀能力。學問無王者之路,多讀、多練習、多和師長與 同學討論,日積月累才能有過人的實力。

F

(16)

生物試題與自然科測驗目標的對應

自然考科的測驗目標著重於測驗考生對自然科學應有的基本知識與技能,詳細內容如 表一。從表一可知,108 學測生物科 17 道試題大多落在理解科學資料和圖表的能力,分 析解釋的比例較過去多很多,反映了素養命題的意涵。第 24 題亦可當成化學科考題,只 是剛好和生物科概念重疊,因此也被歸入生物考題。 表一 學測自然科的測驗目標與試題分布 目 標 說 明 細 目 學測題號 基本的科學 知識和概念 能記憶教材中的重要術語、基 本事實、處理事物的程序,以 及科學法則或理論的要義。能 將所學習的事實完整記憶並內 化為有效的資訊 1a. 能知道重要的科學名詞 和定義 9, 11, 24*, 36, 42, 1b. 能 知 道 基 本 的 科 學 現 象、規則、學說、定律 1c. 能知道科學之局限性 1d. 能知道科學對人類文明 的影響 理解科學資 料和圖表的 能力 能理解並解釋概念或現象,或 利用已知的事實與原理法則, 針對現象作解釋。能將資料轉 譯成另一種形式(如將文字轉 成數字),並說明資料的意義 (解釋或摘要)。能讀取資料 意義之能力 2a. 能了解數據、式子或圖 表等資料的意義 25, 26, 57, 60, 62 2b. 能由數據、式子或圖表 等資料找出其特性、規 則或關係 2c. 能了解並根據圖表作解 釋、歸納、延伸、推論 或結論 10, 12, 27, 28, 58, 59 應用與推理 的能力 能將所學過的原則、方法、概 念、原理、定律和理論,運用 到新奇的、特殊的或具體的情 境中。能運用過去所學在新的 且具體的情境中 3a.能選用適當的資料 3b. 能 根 據 科 學 定 律 、 模 型,解釋日常生活現象

 物

前臺南一中 郭人仲 老師

(17)

目 標 說 明 細 目 學測題號 分析的能力 學生能夠將事物分成各個不同 的部分,以便了解該事物的組 成或結構,這樣的能力包括找 出組成該事物的各個部分、分 析各個部分間的關係、以及認 識該事物組成的原則與原理 4a. 能根據數據、式子或圖 表說明重要科學原理 4b. 能找出或發現問題的因 果關係 4c. 能根據事實作合理的推 斷 4d.能整理分辨事物的異同 61 b:題號後面加上*,表示此題亦可為化學試題。

學測生物科試題取材概念主題的分布

108 學測生物科在各主題都有試題分布,且題數差異不大,雖然未必每個章節都有。 從歷年試題分布統計,可發現每個單元在不同年度都曾被命題,故每個單元都重要,預 測命題重點並無多大意義。實作題自 106 年就破天荒的出現 2 題,107 年則增為 3 題,但 108 年意外地完全缺席,應該算是打了大考中心重視實作的臉,這是偶發現象或走向,值 得觀察。 表二 108 年生物學測試題(題號)與概念主題分布與配分 章 次 單 元 題號 題數 第 1 章 生命的特性 1-1 生命現象 1-2 細胞的構造 9, 36 2 1-3 細胞的生理 24* 1 1-4 細胞與能量 探討活動 1-1 生物細胞的觀察 第 2 章 植物的構造與功能 2-1 植物的營養構造與功能 25 1 2-2 植物的生殖構造與功能 2-3 植物對環境刺激的反應 27 1 探討活動 2-1 花構造的觀察 探討活動 2-2 花粉形態及萌發的觀察 3 章 動物的構造與功能 3-1 循環 10 1 3-2 消化 3-3 呼吸與排泄 26 1 3-4 防禦

(18)

章 次 單 元 題號 題數 第 3 章 動物的構造與功能 3-5 感應與協調 28 1 3-6 生殖 探討活動 3-1 血球與神經元的觀察 探討活動 3-2 生殖腺與生殖細胞的觀察 4 章 遺 傳 4-1 性狀的遺傳 36 , 57 2 4-2 染色體與細胞分裂 59 1 4-3 遺傳物質 58 1 4-4 基因轉殖技術及其應用 探討活動 4-1 染色體的觀察 5 章 演化與生物多樣性 5-1 生物的演化 36 1 5-2 演化樹 11, 60 2 5-3 生物多樣性 探討活動 5-1 生物多樣性的觀察 6 章 生物與環境 6-1 族群與群集 61 1 6-2 生態系 42 1 6-3 多樣的生態系 62 1 6-4 人類與環境 b: □表示此題為同一題跨單元概念;題號後面加上*,表示此題亦可為化學試題;第 12 題出現在選修生物,應為超綱,故表中無法呈現。

試題形式

相較 107 年,108 年的試題被學生認為較難,因為出現了概念不難,但不熟悉的圖解 或概念(第 27 題的芽鞘,第 28 題的人工神經網路),這很容易造成學生的緊張和不確 定,因此自然認為難度較高。其中第 27 題要分析的項目很多,加上題目把芽鞘尖端誤寫 為頂芽,很容易造成學生誤解題意而誤判,算是不小的瑕疵。 108 年第 36 題考科學家的貢獻,本就是散在各主題章節,與跨章節無甚關係,其他 沒有任何一道試題跨主題或單元,雖然非常符合評量的原則,但綜合應用的成分就下降 了。未來強調跨科、應用、問題解決的素養命題應該不會如此,表三是作者提供給教師命 題提早準備的參考。

(19)

表三 素養命題原則 題 幹 的 情 境 設 計 閱 讀 理 解 的 取 材 日常生活 避免不合理、不必要的情境 學術研究資料 1 閱讀理解 2 邏輯推論 3 圖表判讀 4 資料解釋、辨析 設 計 原 則 1  在題目中直接引用真實情境訊息(如數據、資料等),作為答題者作答所 需訊息 2  答題者須從題目的情境陳述中擷取作答所需的訊息 3  答題者須對於題目所引述情境中的資訊進行分析推論,以獲得作答線索 4  答題者必須對題目情境進行廣泛理解、發展解釋、或進行反思評鑑,方能 作答 5  探究與實作情境:配合探究方法、實作經驗、過程援例、結果詮釋等,可 引入方法論、技術性、理論性的問題 6  題目未必以長題幹敘述情境,長題幹一般用於從記憶、理解到應用的評量 7  未必需要運用圖表,但使用圖表可進一步考查學生閱讀非連續文本的能力 選 項 的 評 量 內 容 歸 納 能 力 1  須從題目的情境陳述中擷取作答所需 的訊息 2  須對於題目所引述情境中的資訊進行 分析推論,以獲得作答線索 3  須對題目情境進行廣泛理解、發展解 釋或進行反思評鑑,方能作答 擷取題幹訊息 閱讀題目後發現問題 分析資料圖表數據 演 繹 能 力 同題幹的情境設計第5∼7點 驗證題目數據和假設的差異 找出題幹資料的因果關係 統整資料後進行解釋 批 判 能 力 1  透過反覆的邏輯檢驗,對事物進行客 觀分析 2 尋找反例,挑戰預設的前提 閱讀題目後提出結論或方法 建立模型解決問題 試題出現許多基礎課程不強調或未出現的名詞,如「人工神經網路」(第 28 題)、 「菌根」(第 42 題A)、第 61 題碳源,除了菌根是三類組學生高三學過的名詞外,其餘 無論對哪一類組學生而言,都可能感到陌生。 超綱問題較 107 年少,但本就不該出現。第 27 題屬於分析題,還可以說不屬於超 綱。但第 12 題與第 42 題(A菌根)都屬於選修生物內容,超綱無疑,應該送分(雖然是 癡人說夢)。 應用推理與分析的試題所占比例與 107 年相同(第 10、27、58、59 題),與學測標 榜的精神靠攏。

(20)

爭議試題

筆者認為今年至少有 5 題有爭議: 12 題。屬於選修生物內容,完全超綱,應送分。 第 25 題D。圖丙的標示過於不清,恐妨礙作答,應考慮開放答案。其實,這種細微 構造圖形只要提供特寫就能解決了。 第 27 題。頂芽之下根本就是在土裡了,推測命題者 誤把「芽鞘尖端」寫為「頂芽」了吧(右圖)!要是概念 清楚一點的人,還真不知道這題要怎麼寫!不過,筆者猜 想同學看到這題應該就會想起選修課本的探究活動也有這 個相關實驗,只是沒修的人不知道要怎麼辦。從實驗 1、 2 可知感應點在芽鞘尖端,作用處在芽鞘尖端之下。實 驗 3、4 可確定洋菜確實能讓影響向光性的物質自由擴 散,而雲母片不能。A由於選項沒說清楚是從尖端開始隔,還是只隔在尖端之下,這樣就 會有不同答案。若為前者,則雲母片阻隔芽鞘尖端向光性物質的擴散,故不會出現向光 性;若為後者,則不影響物質擴散,仍會出現向光性【師說:根據答案只能選 3 項反推, 命題者的意思應該是前者,但誰知道真相】。B實驗 5 由於芽鞘尖端的植物生長素會擴散 到洋菜膠,因此在去除尖端的芽鞘右側放置洋菜塊,等同外加造成向光性的物質,故會產 生彎曲生長【師說:在黑暗操作是怕光影響實驗,實驗 6 也是】。即使改在光照下,外加 向光性物質仍在,因此結果仍然相同。C洋菜放置中間就不會有兩側濃度差異問題,故不 會出現彎曲生長。D根據實驗 1、2 可知正確,但頂芽應該為芽鞘尖端,芽鞘應改為芽鞘 尖端下方。E根據實驗 1 可知正確,但頂芽一詞應該為芽鞘尖端。 28 題B。從神經元構造的角度來看,應該是接收訊號後的樹突傳遞;但若從功能 而言,等同不同神經元而來的訊號。題目又說 ANN 是模仿神經元的構造與功能,這就造 成判斷的困擾,應考慮開放答案。 第 42 題A。菌根屬於選修生物範圍,應該送分。

總 結

108 年學測試題涵蓋所有主題單元,分布可謂均勻。單純記憶明顯減少,分析推理題 大幅增加,實驗分析項目較多,具有一定難度,建議教師教學時,應多注意對概念與圖解 的解讀與分析。實作題缺席是最大的意外,這對教學與學習現場的實作正常化可能造成不 良影響。試題形式出現非閱讀的陌生概念理解,只能多閱讀相關資料提供給學生參考。

F

(21)

前 言

108 學年度的大學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及考試分發等管道,採計的學測科目最多由五科 降為四科,希望考生是依照興趣、性向和志願來選考,減輕準備的考試壓力。 根據招聯會的資料,108 學年有 68 所大學校院、2092 個校系參加個人申請招生,其中 同時使用自然和社會考科的共 49 個系組,僅占 2.3%,可見絕大多數的系組若採計自然考 科,大概就不會採計社會考科了,反之亦然。 為了 108 新課綱,未來 111 年新學測一定會更重視素養命題,故今年自然科試題除了 題幹較長,圖表也較多,試卷從以往的 16 頁增加到今年的 19 頁,但考試時間也較以往多 10 分鐘。

題型分析

今年學測的地科試題在傳統領域的題目分配上大致平均,唯對於環境變遷與永續發展 的題數卻較少(表一),筆者以為,對於國際上重視地球資源、能源和環境問題的現在, 可以再增加一些相關議題的題目。 表一 試題分布於各領域的比例(粗框內數字為題號) 領域 地質 大氣 海洋 天文與太空 環境變遷與永 續發展 題號 43、44、45、 46 17、37、40、 47 4、19、38、 48、49 1、3、7、 18、20 2 題數 4 4 5 5 1 百分比 21.1% 21.1% 26.3% 26.3% 5.2% 或許是想配合採計自然科系組的學校對自然科考生有所期待和具鑑別度吧,地科試題 不但較以往偏難,少了記憶性試題,而且增加了不少著重理解、應用及分析的高層次試題 (表二),所以這份試題應該能呼應命題的素養化,筆者予以高肯定。很多的題幹文字說 明與圖表呈現皆提醒未來的學生在學習時,要更重視科學文章閱讀和圖表的判讀能力;教 師在教學現場,也不需太強調學生的反覆練習、背誦記憶,要能確實地讓學生理解自然現 象的科學原理。

地球科學

建國中學 李文禮 老師

(22)

表二 試題認知目標與難易度分析(粗框內數字為題號)    認知目標* 難易度分析   知識 理解 應用 分析 題數 易 1 1 中偏易 2、20、46 37 4 中偏難 3、4 7、17、38、 47、49 19、40、44 10 難 43、45、48 18 4 題數 1 5 9 4 19 *認知目標說明:  知識:學習、記憶、練習、記載、定名、複誦  理解:了解明白所學習的知識,能解釋、證明、指述、詮釋、條列重點  應用: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去生產、製作、設立模式、使用發揮等  分析:找出重點、整理分類、比對、分析、找出因果關係等   筆者認為某些題目對考生來說較難的原因如下: 1  第 18 題是因為學生要具備空間判斷的能力,以及理解潮汐延遲的原因,尤其假設 月球公轉與現在相反的條件。其實相同的觀念可以應用在理解恆星日與太陽日的 差異以及恆星月與朔望月的差異。 2  第 43 題的位移變形概念,雖然在歷屆試題中有出現四川地震的同震變形,以及日 311 的地殼變形,做過考古題的考生應該不陌生,但學生要理解伸張變形及判 斷相對位移量,可能較為困難。 3  第 45 題較難是因為學生除了要知道許多地質符號的意義,更要具備能將之轉換成 地質剖面的空間能力。 4  第 48 題較難是因為要判斷選項A或E的穩定度何者較高,就要能從溫鹽圖去比 較密度差異的大小,選項A的溫度差 10nC(=20nC-10nC)的話,密度差大 概是 2 kg/m3,而選項E的鹽度差10‰(=35‰-25‰)的話,密度差大概是 8 kg/m3,可見選項E的密度差較大。   地科各試題的出處大致符合第壹部分和第貳部分的要求,也大致能對應課綱(表 三)。 1  第 2 題有關大氣與海洋交互作用下產生的聖嬰現象,有些高中教師不一定會教, 那是因為此主題已出現在國中教材內容細目「220-4g. 知道聖嬰現象」,而且此 題並不難理解選項中的現象,不難選出錯誤選項。 2  第 7 題是說原子的發射光譜,在地科的下冊有介紹,原本應屬試題的第貳部分, 但是因為基礎物理也有提及,故這題屬於跨科題目。

(23)

3  第 20 題是月相盈虧、方位及時間的判斷,雖然有些高中教科書未寫,或教師不一 定重教,但在國中教材內容細目「111-4a. 利用模型描述地、日、月之間的相對 運動,並解釋月相變化、日食、月食的現象」已有出現過。 4  第 49 題是說鹽度、流量與蒸發量的關係,因為題幹的說明很充分,由題幹的資訊 大致就可以判斷答案,此題可以分屬於第壹部分和第貳部分。 表三 各試題出處分配表 主題 主要內容 題目題號 第壹部分 第貳部分 基 礎 地 球 科 學 ︵ 上 冊 ︶ 一、人與地球環境 1 人與地球環境的綜覽 2 探索地球的起源 二、太空中的地球 1 從太空看地球 1 2 從地球看星空 3、18、20 三、動態的地球 1 地球的結構 2 大氣與海洋的變動 4、17、19、 40、47、49 3 固體地球的變動 四、天然災害 1 氣象災害 37、38 2 地質災害 五、全球環境變遷 1 氣候變化 2 2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 基 礎 地 球 科 學 ︵ 下 冊 ︶ 六、地球古今談 1 地球觀的探索 2 探索時序的根源 七、 地球環境的監測 與探索 1 觀風雲 40 2 測海象 48、49 3 探地層 45、46 4 望星空 7 5 地球環境的現代觀測技術 43、44 八、地球環境的特徵 1 壯麗的山河 2 廣闊的海洋 3 多變的天氣 47 4 燦爛的星空 九、 地球資源與永續 發展 1 永續發展 2 能源的永續性 b:標記□為跨第壹部分與第貳部分的試題。

(24)

結 語

1 統計本次 19 題的題型,計單選題有 12 題,多選題有 7 題。綜合題共有 6 題,地科占 3 題。各領域的分配平均,大致符合課綱和授課時數比例。 2 地科試題非常重視圖表分析,本次出現圖的試題有 11 題,包括波浪傳播路徑圖、原 子的發射光譜圖、月相變化與公轉地球圖、利用颱風移動路徑圖判斷速率隨時間的變 化、颱風在不同位置的風速變化圖、可見光衛星雲圖、臺灣現今的地殼變形量圖、野 外地質資料推斷地質剖面圖、氣流在迎風面到背風面下降的絕熱變化過程、海水密度 隨鹽度與溫度變化的關係圖(溫鹽圖)以判斷垂直穩定度以及流量與鹽度的垂直剖面 圖,以上所占的題數比例約 58%(11/19),確實極大。 3 科學文章的文字量不少,也會出現新的專有名詞定義或概念,考生一時之間可能會相 當緊張,例如:溯上高度、應變率、露點降低等,但這些答題用的說明和定義都出現 在題幹中,所以學生平常應該要培養科學素養能力,相信類似的專有名詞和圖表,在 未來講究素養命題的考題中,一定還會常出現。 4 這份試題重視基礎地科的學科專業知識和能力,故基礎地科(上)、(下)的內容都 要能熟悉,試題不但兼顧推理整理與判斷讀圖的技巧和能力,也具備測驗學生空間及 邏輯判斷的能力。 5 筆者以為這份試題較缺少跨章節、跨科的整合性題目,而能源、資源、環境變遷、時 事議題、實驗操作的題目可以考慮增加。 6 這次試題的計算量不少,但有些學生一看到要數字計算,可能就放棄了,很可惜,因 為這些計算都不難,如第 17、18、44、47 題。而第 44 題選項的誘答性還可以再強 些,因為有些考生可能會忽略 1 年約有 3.15*107 秒。

F

(25)

第壹部分(占 80 分) 一、單選題(占 32 分) 說明: 第1題至第y題,每題均計分,每題有 n 個選項,其中只有一個是正確或最 適當的選項,請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答對者,得 2 分; 答錯、未作答或畫記多於一個選項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1 太陽風是太陽表面所噴發出來的高能帶電粒子束。當這些物質到達地球時,時 速常超過百萬公里。太陽風與下列哪一現象最有直接關係? A潮汐 B極光 C日全食 D流星雨 E沙塵暴 答 案 B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上)2-1 從太空看地球 測驗目標 知道地球以外的太空環境概況,包含太陽輻射、太陽風、宇宙射線等 詳 解 本題測驗是否知道太陽風與地球環境的相關性,屬於記憶型的題目。 太陽風到達地球時,受到磁場的導引,在高緯度(北極圈和南極圈)地 區會撞擊高層大氣中的原子,造成發光現象,稱為極光。 難 易 度 易 2 聖嬰現象是大氣與海洋交互作用下的大自然變化,會導致地球上部分地區短期 氣候異常。有關聖嬰現象發生時所伴隨的大氣與海洋變化或影響,下列敘述何 者錯誤? A赤道東風減弱    B赤道東太平洋地區海溫上升 C南美洲西岸湧升流增強    D赤道西太平洋地區海水高度降低 E赤道西太平洋地區降雨量減少 答 案 C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上)5-1 氣候變化 測驗目標 知道人類歷史中的短期氣候變化,察覺氣候變化有多重時間尺度的特性 詳 解 本題測驗是否了解聖嬰現象發生時的環境狀況,屬於記憶和推理型的 題目。 正常年時,南美洲西岸會有湧升流,由於湧升流含豐富養分,吸引了大 批魚群聚集,成為秘魯及鄰近諸國的主要漁場。聖嬰現象發生時,南美 洲西岸湧升流會減弱,使當地海溫上升,太平洋東、西兩側溫差縮小, 也會影響造成東風減弱,C選項為錯誤選項。 地科 丹鳳高中 劉育宏 老師 物理 名  師 鍾 怡 老師 化學 名  師 張 立 老師 生物 前臺南一中 郭人仲 老師

(26)

3 恆星的表面溫度與呈現的星光顏色有關,當我們觀賞夜空中閃爍的恆星,可看 出恆星的顏色有白、藍、黃、紅等。下列選項中,顏色產生的原理何者相同? A恆星與煙花的火光     B紅色恆星與紅色的火星 C藍色恆星與藍色的花     D紅色恆星與火山熔岩發出的紅光 E藍色恆星與瓦斯燃燒發出的藍光 答 案 D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上)2-2 從地球看星空 測驗目標 了解恆星顏色與星球表面溫度之相關性 詳 解 本題測驗是否知道恆星顏色的原理,屬於記憶和推理型的題目。 A  煙花的火光和煙花的化學性質有關,和星色與溫度無關。 B  紅色的火星布滿氧化鐵,和氧化鐵的顏色有關,和星色與溫度無關。 C 藍色的花與光線的吸收和反射藍光有關,和星色與溫度無關。 E  瓦斯充分燃燒時,燃料分子因熱發出藍光和綠光。由於人眼對藍光 較敏感,因此可以看見的瓦斯火焰呈現藍色,和星色與溫度無關。 難 易 度 中偏難 4 水深愈深,波浪的行進速度愈快,然而受海底地形起伏影響,當波浪向海岸傳 播時,往往會因速度變慢而產生偏折的現象。圖中虛線為等深線,愈靠近海岸 水深愈淺。灰色實線為海浪的波前,箭頭代表波浪的行進方向,假設海底地形 變化皆相同,則下列選項何者為最可能的波浪傳播路徑? A     B C     D E

(27)

答 案 B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第 6 章 波 基礎地球科學(上)3-2 大氣與海洋的變動 基礎地球科學(下)8-2 廣闊的海洋 測驗目標 物理:理解圖形能力 地科:知道波浪的特性;知道波浪在近岸處破碎後會形成沿岸流 詳 解 物理:AB  波浪向海岸傳播,即由深水 區進入淺水區,波速變慢、 波長變短,行進方向偏向法 線,如右圖所示,波前行進 方向與法線夾角 θ 變小,故 A錯誤、B正確。    C  不可能為一般波浪傳播方向, 且不可能為直線波前。    DE  若行進方向垂直海岸(即波 前與海岸平行),則不偏折 (θ=0n),如右圖所示。 地科: 本題測驗是否了解波前偏折的原理,屬於推理和圖表分析型的題 目。    由題意可知,水深愈深,波浪的行進速度愈快。    B  題圖中,原本波前與等深線有夾角,因為波前右側較深的地 方波速較快,右側往前推行會導致波前逐漸平行海岸線。 難 易 度 物理:中;地科:中偏難 5 在很多工作環境中,機能衣料提供重要的安全防護,例如:導電性較高的防靜 電工作服,可抑制人體及服裝累積靜電荷,以消除或減小靜電放電的危害,因 此已成為石油化工業極基本的防護必需品。下列有關防靜電工作服的敘述,何 者不正確? A導電纖維可全部或部分使用金屬或有機物的導電材料製成 B在紡織時按照一定比例均勻混入導電纖維,可製成防靜電織物 C為防止服裝累積靜電荷,可利用具有導電性的織物製作工作服 D導電纖維每單位長度的電阻值越大,越容易使電荷流動而不致累積 E防靜電工作服可利用接地導引電荷或中和放電的方式,防止累積靜電荷

(28)

答 案 D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第 4 章 物質間的基本交互作用 測驗目標 應用推理能力 詳 解 ABCE  由題目所述:「導電性較高的防靜電工作服,可抑制人體及 服裝累積靜電荷」,故金屬或導電材料,均可使用製成導電 纖維,做成防靜電工作服,並可接地導引電荷,以避免累積 靜電荷。 D  每單位長度之電阻值愈大,則愈趨近絕緣體的型態,依題意則反而 愈容易累積靜電荷,故不正確。 難 易 度 易 6 某生做「電磁感應」的示範實驗時,先將具有鐵心的小線圈串接直流電源供應 器,形成迴路以產生磁場,再利用一個只串接檢流計的大線圈,套在小線圈外 圍檢測應電流。下列哪一項操作方式,不可能產生應電流? A將小線圈在大線圈內外來回抽送 B將電源供應器的電壓忽大忽小的調節 C將電源供應器的正負端交換連接小線圈的兩端 D在小線圈的迴路中串接開關並交替斷開與接通的動作 E在大線圈的迴路中串接開關並交替斷開與接通的動作 答 案 E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第 5 章 電與磁的統一 測驗目標 基本科學知識概念 詳 解 如右圖所示,大、小兩線圈同軸,故只 要小線圈內的磁場或磁力線數目產生變 化,依據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均可使 大線圈內的磁場或磁力線數目產生變 化,因而產生應電流。 A  使大線圈內的磁場產生變化。 B  改變電壓即改變小線圈電流產生之磁場,亦使大線圈內之磁場產生 變化。 C  使大線圈內的磁場方向產生變化。 D  造成大線圈內的磁力線產生有無之變化。 E  由於大線圈未接電源,故迴路開關接通與斷開,無法使磁力線數目 產生變化,故不產生應電流。 難 易 度 中

(29)

7 圖 1 為氫、氦、汞原子的發射光譜,三位同學 觀察後發表見解如下: 甲生: 正如條碼可用來辨識不同商品,不同 原子產生的譜線,可用來辨識原子的 種類 乙生: 不同原子產生的譜線波長不同,是物 質呈現不同顏色的主因 丙生: 原子僅發射特定波長的光譜線,這是原子具有不連續能階的證據 哪幾位同學的說法是正確的? A僅有甲 B僅有乙 C僅有丙 D僅有甲丙 E僅有乙丙 答 案 D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第 8 章 量子現象 測驗目標 基本科學知識概念 詳 解 1  由於每種原子均有其特殊且唯一的譜線,不同原子有不同的放射光 譜線。故甲生正確。 2  物質呈現不同顏色多是反射某些波長的光線,與原子之發射光譜無 關。故乙生錯誤。 3  原子發射特定波長的光譜線,為兩定態的能階差值,確為不連續能 階的證據,故丙生正確。 難 易 度 中 8 某生清晨被鬧鐘喚醒,以電動牙刷洗漱,早餐吃的是烤麵包機烤的吐司。出門 搭公車上學時,遇到同學提起,猛然發現忘了整理昨天數學課的筆記,於是拿 出手機內建的相機拍攝同學的筆記參考,再使用太陽能電池計算機輔助驗算。 在上述過程所應用到的工具中,下列哪一選項中的組合最可能應用到光電效 應? A鬧鐘和電動牙刷        B電動牙刷和公車 C烤麵包機和手機內建的相機   D手機內建的相機和太陽能電池計算機 E烤麵包機和太陽能電池計算機 答 案 D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第 7 章 能量        第 8 章 量子現象 測驗目標 應用推理能力 圖 1

(30)

詳 解 從能量轉換的觀點可知,光電效應主要由光能轉變為電能,另從微觀 角度可視為光子產生電子。 鬧鐘:電能→力學能、聲能 電動牙刷:電能→力學能 公車:化學能→力學能 烤麵包機:電能→熱能 手機內建的相機:光能→電能(光子產生電子) 太陽能電池計算機:光能→電能(光子產生電子) 故答案選D。 難 易 度 中 9 細菌和人體細胞的構造,有共通性也有歧異性,下列有關兩者的比較何者正 確? A兩者的細胞核中都有粒線體  B兩者的細胞內都有高基氏體 C兩者的細胞質中都有核糖體  D細菌沒有細胞膜,但有細胞壁與外界區隔 E人體細胞沒有細胞壁,內部的次構造皆用膜包圍 答 案 C 命題出處 基礎生物(上)第 1 章 生命的特性 測驗目標 能知道重要的科學名詞和定義 詳 解 AB 細菌屬於原核生物,缺乏胞器。 D 所有細胞都有細胞膜。 E 真核細胞的次構造分為胞器與非胞器,非胞器為非膜狀構造。 難 易 度 易 0 圖 2 為人體血液循環系統各部位之相對測量 值 , 序 號 1 表示由心臟出發之血管,經序 2∼14 之血管後,再由序號 15 返回心臟。 各部位測量之變數包含總截面積、血管壓力 及血流速等三項。各變數之測量值均已標準 化為 0∼1 之相對數值,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變數 X 為總截面積 B變數 Y 為血管壓力 C變數 Z 為血流速 D血管壓力與總截面積呈負相關 圖 2

(31)

答 案 E 命題出處 基礎生物(上)第 3 章 動物的構造與功能 測驗目標 能了解並根據圖表作解釋、歸納、延伸、推論或結論 詳 解 A X 逐漸下降,為血壓。 B Y 下降後又上升,為血流速,因血液在微血管的流速最慢。 C Z 中段上升,為總截面積。 D 血管壓力與總截面積不呈負相關。 難 易 度 中 q 螺旋藻為一種藍綠菌,而小球藻則為一種綠藻,螺旋藻及小球藻皆被認為富含 人體所需的養分。下列有關這兩者的敘述何者正確? A兩者皆具葉綠體 B兩者皆行光合作用光反應產生氧 C兩者的細胞壁主要皆由肽聚糖組成 D在三域系統中螺旋藻是細菌,而小球藻是植物 E螺旋藻以葉黃素,而小球藻則以葉綠素為主要光合色素 答 案 B 命題出處 基礎生物(下)第 5 章 演化與生物多樣性 測驗目標 能知道重要的科學名詞和定義 詳 解 A 藍綠菌屬於原核生物,缺乏胞器。 B 藍綠菌為產氧型原核自營生物。 C  藍綠菌為真細菌,真細菌的細胞壁成分主要是肽聚糖;綠藻的細胞 壁主要成分為纖維素。 D 小球藻屬於原生生物。 E 兩者的主要光合色素是葉綠素。 難 易 度 中 w 圖 3 為一般雙子葉植物的種子萌發過程,其上胚軸、下胚軸以及子葉的相對重 量變化相當大。下列選項的三者關係圖( 上胚軸, 下胚軸, 子 葉),何者最合理? 圖 3

(32)

A B C D E 答 案 B 命題出處 選修生物(上)第 4 章 植物的生殖與生長 測驗目標 能了解並根據圖表作解釋、歸納、延伸、推論或結論 詳 解 圖為豆科植物地上型萌發,這是因為下胚軸延伸速率較上胚軸快,故 會將子葉拉出地面,子葉經光照後會轉綠,並進行光合作用累積養分 而膨大,據此可立即淘汰選項ACE。接著上胚軸逐漸延伸生長,並 消耗子葉養分,致使子葉萎縮、脫落,故選B 。 【師說:上、下胚軸是以子葉連接點作為分界。本題考得很細,和過去 考題極不相同,顯示試題對細節有要求的意味】 難 易 度 難 e 無咖啡因(或低咖啡因)的咖啡,能滿足某些喜歡咖啡的香味、卻不希望攝取 過量咖啡因的人們。若欲在實驗室裡,從咖啡豆中將咖啡因分離,可先取一裝 有熱水的燒杯,倒入咖啡豆後,緩緩加熱、浸泡咖啡豆一段時間,待冷卻後再 將乙酸乙酯加入燒杯中。若欲萃取此混合物中的咖啡因,則下列哪一玻璃器材 最適合?(已知咖啡因的熔點為 235 ∼ 238 nC)。 A B C D E 答 案 E 命題出處 基礎化學(一)第 1 章 物質的組成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萃取操作的實驗知識和技能

(33)

詳 解 萃取是利用物質在不同溶劑中溶解度的差異,將混合物中的某特定成

分轉移到另一溶劑中,來達到分離的目的。最常用的操作方式是使用

選項E的「分液漏斗(separatory funnel)」進行萃取操作,於咖啡水溶

液加入與水不能互溶的乙酸乙酯,在分液漏斗中充分混合,利用咖啡 因在乙酸乙酯溶解度較大的性質,從水溶液中來分離出咖啡因。 A為圓底燒瓶。B為容量瓶。C為錐形瓶。D為燒杯。 難 易 度 易 r 若將等莫耳數的下列化合物完全燃燒,產生二氧化碳與水,則所需消耗氧氣量 的大小順序,何者正確? A乙醇>乙烷>乙酸>甲醚=乙炔  B乙炔>乙烷>乙醇>甲醚>乙酸 C乙烷>甲醚=乙醇>乙炔>乙酸  D乙炔=乙烷>乙醇>乙酸>甲醚 E甲醚=乙醇>乙酸>乙烷>乙炔 答 案 C 命題出處 基礎化學(一)第 3 章 化學反應 基礎化學(二)第 3 章 有機化合物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常見有機化合物化學式的概念、完全燃燒的概念, 以及書寫並平衡反應式的基本能力 詳 解 有機化合物完全燃燒的反應式係數平衡,可先令有機化合物係數為 1, 有幾個碳則生成幾個二氧化碳,有幾個氫則生成一半數目的水,最後 再平衡氧的係數。 乙烷:C2H6+7 2O2 → 2CO2+3H2O 甲醚:CH3OCH3+3O2 → 2CO2+3H2O 乙醇:C2H5OH+3O2 → 2CO2+3H2O 乙炔:C2H2+5 2O2 → 2CO2+H2O 乙酸:CH3COOH+2O2 → 2CO2+2H2O 故將等莫耳數的上述化合物完全燃燒,所需消耗氧氣量的大小順序為: 乙烷>甲醚=乙醇>乙炔>乙酸 難 易 度 中

(34)

t 下列有關元素與週期表的敘述,何者正確? A兩個水分子1H-17O-1H 與 1H-16O-2H,所含有中子數的總和相同 B Na、Mg、Al 三種金屬元素中,Al 的原子半徑最大 C室溫時,VIIA 族(或第 17 族)元素皆是氣體 D週期表左下方元素,較不易失去電子 E鈹(Be)為類金屬元素 答 案 A 命題出處 基礎化學(一)第 2 章 原子結構與性質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原子的組成、原子半徑的大小、鹵素元素的狀態、 週期表分類和金屬的性質,以及類金屬元素種類的概念 詳 解 A  各同位素的中子數如下表:   1H 2H 16O 17O 0 1 8 9  故 1 H-17 O-1 H 與 1 H-16 O-2 H 所含的中子數均為 17 個。 B  同週期 A 族元素的原子半徑,隨著原子序增大而縮小,故原子半徑 大小為:Na>Mg>Al C  室溫時,VIIA 族(第 17 族)元素,氟和氯是氣體,溴是液體,碘、 砈和 則為固體。 D  週期表左下方元素,為較易失去電子的金屬。

E  鈹(Be)為金屬元素,類金屬元素則有硼(B )、矽(Si )、鍺

Ge)、砷(As)、銻(Sb)、碲(Te)、釙(Po)、砈(At)等 8 種。 難 易 度 中 y 電石(又稱電土)的主要成分是碳化鈣(CaC2),碳化鈣遇水會生成乙炔 (C2H2)和氫氧化鈣;所產生的乙炔是傳統電石燈和竹筒炮所用的燃料,也 可作為水果催熟劑。今有一電石樣品和水反應所產生的氫氧化鈣水溶液,以 1.0 M 鹽酸標準溶液滴定,得知其氫氧離子的莫耳數為 0.020 mol。試問此電石 樣品可製得多少克乙炔?(原子量:H=1.0,C=12.0) A 0.13 B 0.26 C 0.39 D 0.52 E 0.65 答 案 B 命題出處 基礎化學(一)第 3 章 化學反應 基礎化學(二)第 3 章 有機化合物

(35)

測驗目標 測驗考生是否具備由電石製備乙炔的反應式,以及化學計量與莫耳的

基本運算能力

詳 解 由反應式:CaC2(s)+2H2O(l) → C2H2(g)+Ca2+(aq)+2OH-(aq) 可知當

水溶液中有 0.020 mol 氫氧離子時,則此電石樣品可製得 0.010 mol 乙 炔,又乙炔分子量為 26,故乙炔質量=0.010*26=0.26(克) 難 易 度 中 二、多選題(占 36 分) 說明: 第u題至第v題,每題均計分。每題有 n 個選項,其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 選項,請將正確選項畫記在答案卡之「選擇題答案區」。各題之選項獨立 判定,所有選項均答對者,得 2 分;答錯 k 個選項者,得該題 n-2k n 的分 數;但得分低於零分或所有選項均未作答者,該題以零分計算。 u 空氣汙染通常發生在低風速且穩定的低層大氣下,空氣汙染物 PM2.5 顆粒沉降 速率很小,約 10-3 m/s。下列關於臺灣空汙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3 項) A冬天冷高壓籠罩下較容易有嚴重空汙事件 B空汙在梅雨鋒面抵達時較為嚴重 C空汙在副熱帶高壓籠罩下較為嚴重 D PM2.5 顆粒在 1 公里處高空等速沉降掉落,約需要 10 天 E PM2.5 顆粒在 1 公里處高空等速沉降掉落,約需要 1 天 答 案 ACD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上)3-2 大氣與海洋的變動 基礎地球科學(下)8-3 多變的天氣 測驗目標 了解高、低氣壓系統與風向、風速、大氣垂直運動的關係與原因;知道 大氣穩定度、垂直運動及其與雲雨的關係 詳 解 本題測驗是否了解穩定大氣的條件,屬於應用和推理型的題目,因有 計算項目,需要多花點時間。 題目中已經說明空氣汙染通常發生在低風速且穩定的低層大氣下,在 高壓壟罩時較常發生。低風速且穩定的條件下可以排除B選項下雨的 天氣,而沉降速率約 1 mm/s,單位換算成 1 km 約 106 秒,106 秒約 為 10 天左右。 難 易 度 中偏難

(36)

i 某科幻小說中的情境曾提及月球公轉方向與現在相反,但公轉速率不變。如果 此情境為真,其他影響潮汐變化的因素亦不改變,則下列敘述哪些正確?(應 選 2 項) A月亮會變成自西方升起,東方落下 B月亮每天會提早約五十分鐘出現 C月亮依然會由東方升起,且不影響潮汐的漲退時間 D對於半日潮的地區,每天滿潮的時間大約會提早五十分鐘 E潮汐變動只影響半日潮地區,全日潮地區完全不受影響 答 案 BD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上)2-2 從地球看星空 基礎地球科學(下)6-2 探索時序的根源 測驗目標 知道潮汐的成因與週期,了解人類如何利用天體運行劃分日、月 詳 解 本題測驗是否可以推論月球公轉方向 的影響和影響潮汐變化的因素,屬於 推理與分析型的題目,須具備圖形的 轉換能力。 月球公轉方向與現在相反,其他因素 不改變,如附圖。 A  因地球自轉方向不變,月亮仍舊會東升西落。 B  以陰曆 15 日為例,月球原本在 A 位置,因月球公轉方向相反,一 天之後到達 B 位置,則地球見到月亮中天的時間提早 50 分鐘,變 為 23:10。 CDE  漲潮時間也會因月球位置不同而改變,無論半日潮或全日潮, 每天滿潮的時間提早約 50 分鐘。 難 易 度 難 o 海嘯的破壞力取決於浪高和溯上高度。溯上高度是海嘯到達陸地後隨著地形爬 升的高度,有時可數倍於浪高。1958 年 7 月 9 日阿拉斯加發生規模 7.8 的地 震,引發山崩,使得逾 3 千萬立方公尺的岩石和冰塊落入阿拉斯加利圖亞灣, 由於利圖亞灣為較封閉海域,海水難以流散,造成溯上高度達 524 公尺的海 嘯,是有紀錄以來溯上高度最高的海嘯。下列有關發生在阿拉斯加利圖亞灣海 嘯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2 項) A此溯上高度最高的海嘯由大地震造成的海床錯動所引起 B海嘯波抵達淺海區時,其浪高會隨著水深的變淺而迅速升高 C數千萬立方公尺的岩石和冰塊落入利圖亞灣,造成 500 多公尺的浪高 D 若巨量岩石和冰塊是落入開放海域,則造成的海嘯浪高和溯上高度將會較灣

(37)

答 案 BD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上)3-2 大氣與海洋的變動 測驗目標 知道波浪(海嘯)的特性 詳 解 本題測驗是否了解海嘯的成因有多種因素,屬於分析與推理型的題 目,以往沒考過這種題型。 A  此溯上高度最高的海嘯是因山崩落在較封閉的水體中,水體難以擴 散,從而形成更大的巨浪。 C  數千萬立方公尺的岩石和冰塊落入利圖亞灣雖是直接因素,但溯上 高度達 524 公尺的海嘯是因為山崩落在較封閉的水體中,因地形所 決定產生數倍於浪高的巨浪。 E  因傳播速度與水深的平方根成正比,若海嘯往深海區傳播,其傳播 速度較淺海區快。 難 易 度 中偏難 p 日、月、地三者的相對位置如圖 4 所示,請問當下地球所見月相以及月球東升 的大約時刻分別為何?(應選 2 項:A∼C選 1 項,D∼F選 1 項) 答 案 CE 命題出處 基礎地球科學(上)2-2 從地球看星空 基礎地球科學(下)6-2 探索時序的根源 測驗目標 了解人類如何利用天體運行劃分年、月、日 詳 解 本題測驗是否了解月相的變化和月 球位置,屬於圖表推理型的題目, 可從國中月相的知識延伸。 因月球相對地球有相當的距離,可 視為由附圖中 A 點眺望月球,亮的 部分比暗的部分多,可選C;要觀 察月球東升的時間,觀察者應該站在 B 點,B 點的時間為下午 3 時。 難 易 度 中偏易 圖 4 月 相 東升時間 A D 正午 12 時 B E 下午 3 時 C F 下午 6 時

(38)

a 密閉的金屬空瓶內裝有氦氣,瓶內外的溫度皆為室溫,壓力皆為一大氣壓。將 該瓶置入沸水中數分鐘,若可忽略金屬瓶內部體積的改變,則下列敘述哪些正 確?(應選 2 項) A置入水中前後,瓶內氣體的分子數不變 B置入水中後,瓶內氣體的分子數變少 C置入水中前,瓶內氣體分子的平均動能較大 D置入水中後,瓶內氣體分子的平均動能較大 E置入水中前後,瓶內氣體的總動能不變 答 案 AD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第 7 章 能量 測驗目標 分析能力 詳 解 AB  由題意得知其為密閉容器,故瓶內氣體分子個數不變,故A正 確、B錯誤。 CD  置入水中後,瓶內氣體與沸水達熱平衡,故溫度升高,分子平均 動能變大,故C錯誤、D正確。 E  總動能=分子數*分子平均動能,故總動能增加。 難 易 度 中 s 下列關於自然界基本作用力的敘述,哪些正確?(應選 3 項) A摩擦力、正向力的來源都是重力 B強作用力可以克服原子核中質子之間的靜電排斥力而形成原子核 C單獨的中子並不穩定,由於弱作用力,會自動衰變成質子、電子及其他粒子 D核子間有強作用力可以克服弱作用力,所以原子核中的中子極容易發生衰變 E 強作用力的作用範圍約與原子核的大小相當,但弱作用力的作用範圍還要更 小 答 案 BCE 命題出處 基礎物理(一)第 4 章 物質間的基本交互作用 測驗目標 基本科學知識概念 詳 解 A  摩擦力、正向力的來源都是電磁力。 B  強作用力大於質子間的靜電斥力,且存在於質子與質子、質子與中 子、中子與中子之間,形成原子核。 C  由於弱作用力產生 β 衰變。即中子→質子+電子+反微中子。 D  弱作用力發生的條件與強作用力不同,發生的可能性也較低。 E  弱作用力的作用範圍(約 10-18 m)小於強作用力的作用範圍(約 10-15 m)。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術科測試辦理單位請依應檢人數準備各試題所需材料。本套試題共十題,每題 術科測試時間為 3.5

美國高中數學測驗 AMC 12 由 1950 年舉辦至今 (2009) 已有 60 年歷史, 為近幾年備 受 重視的世界性大型數學測驗。

面對國文這個科目,需破除以往熟讀 課本 ,就能考好的觀念。國文模擬考大部分的 考題都是 閱讀題 ,注重閱讀能力及理解而非國學常識 ( 佔極少數 )

依其採計考試科目成績原始總分增加 3.75%;若同時通過原住民文 化及語言能力並持有證明者,則依其採計考試科目成績原始總分增 加 5.25%。優待錄取名額為 7 名,甲組 3 名(男生 2 名,女生

讓多數學生透過免試入學升高中職和五專。雖然叫做免試,但是

民國 106 年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大學組物理考科」將依據 103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委員會於 108 年 11 月 1 日公告「考試科目及測驗範 圍調整說明—111 學年度起適用」,本案業經教育部 108 年 10 月 29

本「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大學組生物考科考試說明」(99 課綱微調)的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