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五:酸鹼鹽】 1. (D)
【詳解】
強酸 HCl(aq) 滴定弱鹼性鹽的水溶液 NaHCO3(aq),其滴定曲線的 pH 值會隨 HCl(aq)滴入而降低,
並且當量點應在 pH = 7 以下(約在 pH≒5 的附近)。 HCl(aq) + NaHCO3(aq) → NaCl(aq) +
弱酸性2 3 CO
H (或 CO2 + H2O)
2. (D) 【詳解】
Na(CH3COO) 呈鹼性,NH4(CH3COO) 呈中性,NH4Cl 呈酸性,NH4(HSO4)呈酸性,但 NH4(HSO4)
酸性較 NH4Cl 酸性強,因前者 HSO−4也呈酸性。故 pH 值:(a) > (c) > (b) > (d)。 3. (D) 【詳解】 (B)(D)兩項皆為緩衝溶液,但(D)項 [CH3COOH] 和 [CH3COONa] 的濃度較大,緩衝效果較佳。 4. (A) 【詳解】 因為弱酸、弱鹼解離通常為吸熱反應,理論上中和放熱: (強酸 + 強鹼) > (強酸 + 弱鹼) or (弱酸 + 強鹼) > (弱酸 + 弱鹼),故選(A)。 事實上,醋酸與 NaOH 反應放出的熱量較(A)大。此種題型應該不會再考! 5. (B) 【詳解】 CH3COOH H+ + CH3COO− 平 0.1 − x x 0.1 + x x 1 . 0 ) x 1 . 0 ( x − + = 1.8 × 10−5 x = 1.8 × 10−5 M α1 = 1 . 0 10 8 . 1 × −5 × 100% = 0.018% CH3COOH H+ + CH3COO− 平 0.1 − y y 0.01 + y y 1 . 0 ) y 01 . 0 ( y − + = 1.8 × 10−5 y = 1.8 × 10−4 M α2 = 1 . 0 10 8 . 1 × −4 × 100% = 0.18% ∴ 2 1 α α = % % 18 . 0 018 . 0 = 10 1 6. (C) 【詳解】 當量點 酸的當量數 = 鹼的當量數 W=CM V a E × × 0.521 0.1 35 1 E = ×1000× E = 128 (E M a = ) (A)H2S E = 34 / 2 = 17 (B)HCl E = 36.5 / 1 = 36.5 (C)HI E = 128 / 1 = 128 (D)HCN E = 27 / 1 = 27
7. (C) 【詳解】 混合溶液相當於 0.2 M CH3COONa(aq) 100 mL, 水解[OH−]= 14 w 0 h 0 5 a K 10 C K C 0.2 K 1.8 10 − − = = × × ≒10 −5 ∴ pOH ≒ 5 故 pH ≒ 9 8. (A)(B)(D)(E) 【詳解】 (A)純水不管其溫度高低均為中性。 (B)純水之 pH = pOH = 6.5。 (C)水之解離為吸熱反應,升溫時解離常數變大。 (D)升溫時水之離子積(Kw)變大。 (E)升溫時水的游離百分率增大。 9. (D) 【詳解】
(A)純水呈中性。 (B) NaCl(aq) 呈中性。
(C) NH4Cl(aq) 呈酸性。 (D) CH3COONa(aq) 呈鹼性。
10. (D) 【詳解】 H2C2O4 H+ + HC2O−4 平 0.1 − x x x Ka1 = x 1 . 0 x2 − = 6.4 × 10 −2 展開,解一元二次方程式得 x = 0.054 M ∴ [H+] = 0.054 M,[H2C2O4] = 0.1 − 0.054 = 0.046 M HC2O−4 H + + C 2O24− 平 0.054 − y 0.054 + y y Ka2 = y 054 . 0 ) y 054 . 0 ( y − + = 6.0 × 10−5
(∵y 0.054 ∴0.054+y ≒ 0.054-y ≒ 0.054 ) ∴ y = 6.0 × 10−5 M 即 [C2O24−] = 6.0 × 10 −5 M [HC2O−4] = 0.054 − 6.0 × 10 −5 = 0.054 M 11. (C) 【詳解】 Cm = 0.069 / 69 0.02m 50 /1000 = ΔTf = Kf × Cm × i 0.056 = 1.86 × 0.02 × i i = 1.5 HA H+ + A− 0.02 0 0 − x + x + x 0.02 − x x x i = 0.02 x x x 0.02 − + + = 1.5 x = 0.01 HA H+ + A− 平 0.01 M 0.01 M 0.01 M Ka = 01 . 0 ) 01 . 0 ( 2 = 1 × 10−2
12. (C) 【詳解】 (A)反應後變為 NH3(aq),不是緩衝溶液。 (B)溶液中有 NH+4(aq)、H+(aq),不是緩衝溶液。 (C)反應後含 2.5 毫莫耳 NH4Cl 和 7.5 毫莫耳 NH3,可形成緩衝溶液。 (D)溶液中含 NH+4和 H+,不能當做緩衝溶液。 (E)溶液中含 10 毫莫耳 NH3和 10 毫莫耳 NaOH,不能形成緩衝液。 13. (1) CaCO3 + 2HCl → CaCl2 + CO2 + H2O (2)紅色 (3) 0.180 克 (4) CaCO3難溶於水,直接滴定時當量點不易判定 【詳解】 (3)設胃藥片含 CaCO3 x g 酸的 Es = 鹼的 Es HCl Es = CaCO3 Es + NaOH Es CM × V × a = n × a + CM × V × a 80 44 0.1 1 2 0.1 1 1000 100 1000 x × × = × + × × x = 0.18(g) 14. (D) 【詳解】 酸性大小:HCl > CH3CO2H > H2O > NH3 其共軛鹼鹼性大小:NH−2 > OH− > CH3COO− > Cl− 15. (B) 【詳解】 2 2 2 2 3 2 H H
H N CH COO H N CH COOH H N CH COOH
OH OH + + − + − − − − − − − − (H N3 +−CH2 −COO−) 16. (B) 【詳解】PS:[H3O+] = [H+] [H+] = Ka1 × ] HCO [ ] CO H [ 3 3 2 − 4 × 10 −8 = 4.3 × 10−7 × ] HCO [ ] CO H [ 3 3 2 − ∴ ] HCO [ ] CO H [ 3 3 2 − = 7 8 10 3 . 4 10 4 − − × × 0.093 17. (A)(B) 【詳解】 (B) [H+] = 10−pH = 10−3(M);(強酸完全解離[HCl] = [H+],弱酸部分解離[CH3COOH] > [H+]) (C)鹽酸之[H+] = 5.0 × 10−4(M),醋酸之[H+] > 5.0 × 10−4(M); 1 C α(解離度)∝ (濃度) (D)強鹼(NaOH)與強酸(HCl)滴定,達當量點時呈中性; 強鹼與弱酸(CH3COOH)滴定,達當量點時呈鹼性。 a [COO ][H ] K [COOH] − + = ∴[H ]+ ↑⇒[COOH]↑ 3 b 2 [NH ][OH ] K [NH ] + − = ∴[OH ]− ↓⇒[NH ]3+ ↑
18. (B) 【詳解】 ∵ Ka = ] HA [ ] A ][ H [ + − ⇒ ] HA [ ] A [ − = ] H [ Ka + …… 且由圖知, ] HA [ ] A [ − = 2,pH = 5,[H+] = 10−5代入 ∴ Ka = 2 × 10−5 19. (A) 【詳解】 ∵ pH = 4,呈酸性,且溶解度要在酸中比在中性強 ⇒ 找其水解後呈鹼性者, 已知來自強酸之陰離子為中性,弱酸之陰離子為鹼性,而陽離子除 Na+、K+、Rb+、Cs+、Ca2+、Sr2+ 及 Ba2+ 為中性外,其它均為酸性。 (A) (B) (C) (D) 20. (A)(B)(C)(D)(E) 【詳解】 醋酸(CH3COOH)為弱酸,在重水中可解離:
CH3COOH(aq) CH3COO−(aq) + H +
) aq (
其解離產物可與重水(D2O)作用如下:
CH3COO−(aq) + D2O(l) CH3COOD(aq) + OD − ) aq ( H+(aq) + D2O(l) HOD(l) + D+(aq) H+(aq) + HOD(l) H2O(l) + D+(aq)……(H2O 為二次碰撞之產物,機率較小)
∴ 醋酸於重水中溶解,其中含 CH3COOH、CH3COOD、D2O、H2O 及 HOD 等化合物。
21. (B) 【詳解】 SO2 + H2O → H2SO3 ; H2SO3 + 2NaOH → Na2SO3 + 2H2O 另解:氫氧化鈉+二氧化硫為酸鹼中和反應,硫的氧化數不變仍為+4,故選(B)。 22. (E) 【詳解】 亞硫酸鈉晶體溶於水,解離產生 Na+與 SO32−,鈉離子不水解呈中性, 亞硫酸根水解呈鹼性(SO32− + H2O HSO3− + OH−),故 pH>7。 另解:弱酸(H2SO3)與強鹼(NaOH)中和得到弱鹼性的鹽類(Na2SO3)。 23. (D) 【詳解】 滴定達當量點,用去 50mL 的 HCl,當 HCl 的用量為 25mL 時, 溶液有一半的 NaQ 殘留,此時[NaQ]=[Q−],根據酸鹼游離常數的定義 Ka= (aq ) (aq ) [H ]+ [Q ]- ∵ [NaQ]=[Q−] ∴ Ka=[H+]=1.0×10−8
24. (C)(D) 【詳解】
金屬氧化物溶於水 鹼性 ; 非金屬氧化物溶於水 酸性
(A)CaO+H2O→Ca(OH)2水溶液呈鹼性 (B)MgO+H2O→Mg(OH)2水溶液呈鹼性
(C)N2O5+H2O→2HNO3水溶液呈酸性 (D)P4O10+6H2O→4H3PO4水溶液呈酸性 (E)ZnO 不溶於水呈中性 25. (B)(C)(E) 【詳解】 (1)強酸滴定弱鹼的過程包含: 弱鹼解離 當量點前之緩衝溶液 當量點時之弱鹼鹽類水解成酸性 當量點後之強酸剩量解離 (2)(A)NH3弱鹼解離:[OH−]= C0×Kb = 5 0.10 1.8 10× × - =1.3×10−3M,[H+]值約為 7.1×10−12M (B)加入 20mL 的 HCl 水溶液後,產生 NH4+並剩餘 NH3成為緩衝溶液 (C)當量點後之強酸剩量解離:[H+]=0.1 60 0.1 50 50 60 × - × + =9.1×10 −3 M (D)加入 HCl 水溶液到達當量點時,溶液的 pH 值<7.0 (E)水溶液中必遵守電中性原理,即 [NH4+]+[H+]=[Cl−]+[OH−] 26. (B) 【詳解】 Ka愈大酸性愈強;Ka愈小酸性愈弱 愈強的酸共軛鹼愈弱;愈弱的酸共軛鹼愈強 ∵Ka:NH4+<H2PO4− ∴鹼性:NH3>HPO42− 27. (A)(B)(D)(E) 【詳解】 (乙)半當量點 pH=pKa=4;同時含有 HA 與 A−為緩衝溶液 (丙)當量點 NaA(強鹼弱酸鹽) 水解為鹼性 (丁)[OH−]過量 [HA]最小 28. (D) 【詳解】 本題結合共軛鹼與平衡常數的觀念,當平衡常數大於 1,表示平衡傾向右方, 亦即表示左方的鹼較右方強。根據此觀念分別推論其鹼性強弱如下:
Mn(OH)2>Cd(OH)2 Cu(OH)2<Ni(OH)2
Mg(OH)2>Mn(OH)2 Cd(OH)2>Ni(OH)2
鹼性:Cu(OH)2<Ni(OH)2<Cd(OH)2<Mn(OH)2<Mg(OH)2
29. (C) 【詳解】 緩衝溶液的[H+]=Ka× [HA] [NaA] 10 −5=(1×10−4 )× [HA] [NaA] [HA] [NaA]=0.1 30. (A) 【詳解】 (1)各杯由 pH = n 降至 pH = n-1,也就是 H+濃度增為原來 10 倍, 故需再添加原來莫耳數的 9 倍。若原來 H+莫耳數愈少,所需濃鹽酸的滴數也就愈少。 (2)庚杯較濃,其 H+莫耳數為己杯的 10 倍,故所需的濃鹽酸莫耳數為己杯的 10 倍, 同理,庚杯所需的濃鹽酸為戊杯的 100 倍,以此類推,應選(A)。 31. 32. 0.01(M) 【詳解】 原本實驗 I 只要用 25 mL NaOH 即達當量點,加入 10.00mL、0.01 M 的 H2SO4 後卻需要 45 mL NaOH,代表 20 mL 之標準 NaOH 與 10.00 mL、0.01 M 之 H2SO4 當量數相等。 設 [NaOH]= x (M) 0.01 × 10 × 2 = x × 20 × 1,x=0.01 (M) 33. pH=7 【詳解】 H+莫耳數=0.01×12.5×1=0.01×12.5×1=OH−莫耳數 HCl(強酸)與 NaOH(強鹼)完全中和,因此 pH=7(中性) 34. 氫氯酸、HCl、0.01(M) 【詳解】 由實驗 I 達到當量點時 pH=7 代表強酸,題目中的強酸為 H2SO4、HCl, 由實驗 IV 滴入 BaCl2無沉澱產生,不是硫酸。故第一瓶溶液為:氫氯酸、HCl。 設 [HCl] = y (M) y × 25 × 1 = 0.01 × 25 × 1 , y=0.01 (M)
35. 氫氧化鈣、Ca(OH)2、0.005(M) 【詳解】 由實驗 III 所需 NaOH 之體積減少,表示第二瓶為鹼性, 由實驗 IV 滴入 Na2C2O4產生白色沉澱。故第二瓶溶液為:氫氧化鈣、Ca(OH)2 設 [Ca(OH)2] = z (M) z × 10 × 2 + 0.01 × 15 × 1 = 0.01 × 25 × 1 , z=0.005 (M) 36. (A) 【詳解】 強酸與強鹼混合後溶液的 pH 值,可由過量的一方決定。HCl 過量: 2 3 + 20 4 10 40 5 10 2 [H ] 1.0 10 M 20 40 − − − × × − × × = = × + ∴ pH=2 37. (C) 【詳解】 M π iC RT= 112 2 CM 0.082 300 760 = × × × CM = 0.003(M) 2 2 3(s) (aq) 3(aq) MgCO Mg + +CO − Ksp =[Mg ][CO ]2+ 32− =(0.003)2 = ×9 10−6 38. (B) 【詳解】 解離度 a 0 K α C = Ka愈大,α愈大;濃度愈高,α愈小 39. (A) 【詳解】 因為操作到(步驟五)時,溶液是酸性。 BTB 在酸性溶液中顯現黃色,PP 在酸性溶液中顯現無色,所以加在一起應該顯現出黃色。 40. (D) 【詳解】 作完步驟六後,將所有杯中溶液倒在一起,溶液呈鹼性。 BTB 在鹼性溶液中顯現藍色,PP 在鹼性溶液中顯現粉紅色,由(步驟六)的提示, 鹼性溶液在兩種指示劑同時存在下會呈現紫色,所以最後溶液應該呈現紫色。
41. (E) 【詳解】
(1)室溫下,NH3的 Kb與 CH3COOH 的 Ka幾乎相等,約為 1 × 10−5 (1.8 × 10−5)
(2)NH4+的水解反應:NH4+ + H2O NH3 + H3O+ 之 Ka ≒ 10−14/10−5 ≒ 10−9,
故 NH4Cl 的酸性小於 CH3COOH
(3)CH3COO−的水解反應:CH3COO− + H2O CH3COOH + OH−
之 Kb ≒ 10−14/10−5 ≒ 10−9,故 CH3COONa 的鹼性小於 NH3
(4)因 NH4+的 Ka與 CH3COO−的 Kb相等,故 CH3COONH4 為中性
(5)各水溶液 pH 值大小:CH3COOH < NH4Cl < CH3COONH4 < CH3COONa < NH3
42. (D) 【詳解】 (A)NH4Cl 酸性、Cu(NO3)2酸性、C2H5OH 中性。 (B)NH4Cl 酸性、KCl 中性、NaHCO3鹼性。 (C)Cu(NO3)2酸性、NaF 鹼性、C2H5OH 中性。 (E)KCl 中性、Cu(NO3)2酸性、K2CO3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