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使用最少零件所作的多輸出DC/DC轉換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使用最少零件所作的多輸出DC/DC轉換器"

Copied!
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第一章、緒論

1-1 前言 在目前市售許多 CPU 控制板電路系統中,必須要有一組正負電源 供應類比電路及一組 5V 或 3.3V 的 DC 電壓給數位電路使用,若加上 繼電器,則往往再加上 12V 或 24V 的電源,由於此原故,多輸出電 能轉換器就成為必需品 [1-7]。 當然在系統搭配設計時可多加三組電源,但這些市售的電能轉換 器往往價格很高,線路複雜,體積大,而且其輸入電源經常和可提供 的電源產生不符合的現象,例如在電動機車的電源供應模式上 [8], 就必須要細心尋找可搭配之電源模式 [9-11],為了改變上述之狀況, 若其需求功率不大條件下,可以將小型的三組輸出電能轉換器直接做 在 CPU 控制板上,簡化總系統的結構,此研究是以一般的小功率的 CPU 控制板為設計根據,其所設計之輸出功率不超過 8Watt。 在研究內容中,挑戰以最少的元件只用一個 MC3463 作出+5V 及 ±15V 三組輸出,輸入的電壓為 24V 的 DC/DC 轉換器 [12],並具有 8Watt 的總輸出功率,若功率大於 8Watt 的話則必需再增加功率元件 或更改為非 34063IC 元件,但這就不符合本論文的重點"以最少元件 所做出的三組輸出電能轉換器",但也可作為日後研究方向[ 13]。

(2)

1-2 研究目的 就目前的技術而言,為了提高效率,很多新的設計理念不斷被開 發出來 [14-17],以達到配合消費者的需求,但正也因如此,往往提 高了效率及性能而增加了成本,本研究卻重心在降低成本。 多輸出的轉換器並非很困難的事 [18-19],本研究的目的為挑戰 以最少零件做出成品及提高輸出功率為原則,此外為了以最少成本而 求出最大功率,所以必須找出新方法,把原本只有 1~2Watt 左右輸出 能力的 34063IC 提升到 6~10Watt 的輸出功率,經由重新設計之電路, 達到+5V 及±15V 的三組輸出電壓,而目前這樣的設計已遠超過市面 上一般轉換器的極限。

(3)

3

第二章、 電路設計原理分析

2-1 Buck DC/DC 電路設計原理分析 一般 Buck 轉換器如圖 2.1 所示,只有 1~2Watt 輸出左右,其中電 感 L 為單一繞組,以下為在一般情況的工作方式 [20-22]:

Vin

SW

L

D

C

R

a

b

Gnd

Vout

圖 2.1 Buck 轉換器電路圖 1 ) ( I t L V V on out in   ………..(1) 2 I t L V off out  ………..(2) 因為: 1 2 I I   所以: 1 ) ( off out on out in t L V t L V V ………....(3) 而週期 T:

(4)

f t t Tonoff  1 ………..………...……….(4) 很容易找出 ftontoff,而決定了其他元件,輸出功率為主要決

定的因子,假設其功率為Pout的話,PoutVoutIout,則最大輸出電流也

決定了,而輸出電壓Vout在此為平均值,但在工作時,IoutVout是會變

化的,這種變化的大小要有取捨,通常為負載的容忍度,比如 TTL 的 IC 的電源容忍度為 5±0.5V [23],則必須使Vout在 4.5 至 5.5 之間, 不論負載作何變化。 以理想的情況觀點而言,在圖 2.1 線路上的 D、L、C、SW 均為 不會消耗能量的元件,但事實上均會吃掉消耗大量電能,比如二極體 D 有順向電壓VF(也可寫為VDiode),0.8~1.2V 左右,若如果以 1.0A 的電 流流過,則 1.01.2V=1.2Watt,加上 SW 開關是半導體元件往往擁有 的飽和電壓VSat或導通電阻rD、電感 L 的電線電阻、電容 C 的 ESR 電 阻等損失,往往 5Watt 到最後只剩下 3Watt 可用,而且損耗使得元件 又會很燙,很易燒壞,所以設計時就必須要加上損耗及散熱條件。 切換式電源供應器往往是大量生產的,如果任何一個元件多花費 一元,一百萬台即多花一百萬,這是很可怕的事,所以系統的設計者 對生產數量愈大時,更必須要斤斤計較。當然生產量小時,就可以大 略粗估,以方便為原則,故本文的研究目的為大量生產,故盡可能壓 榨出最低成本。

(5)

5 由以上述之分析可發現,因 Vin 為輸入電壓=24V,Vout 為輸出 電壓=5V,相差很大,所以 t1及 t2的大小相差也會變得很大如圖 2.2 所示,所以所汲取能量太少,針對此缺點,將利用多組線圈法把此缺 點改進。 圖 2.2 Buck 轉換器動作原理電路分析圖 在分析本文電路設計原理之前先介紹主要元件 34063 IC [24],當然不 用 34063IC 也可,還有很多元件可用[25],可依照設計者的需求去做 搭配,但是若以成本考量,還是 34063IC 最為便宜。

(6)

2-2 34063A IC 功能介紹 圖 2.3 34063IC 結構圖 為了能夠更了解本文線路設計原理,必須先了解 34063IC 的工作 方法,在此先把內部的工作方法解說清楚,先看圖 2.3 所示:其結構 有 8 支腳,各司其職,首先看一下腳 1,其為電晶體Q1的集極,這電 晶體可以最大通過 1.5A 左右的電流,這是本 IC 的主要功率開關,因 為一般邏輯電路是推不動這種功率晶體,所以在Q1之前有另一個Q2 的電晶體作加強推動,當然因為Q1、Q2是電晶體,加上以達靈頓方 式工作,所以頻率不可能很高,所以 34063IC 標示的最大工作頻率為 100KHz,實際最好不要高過 50KHz,這 IC 為二十多年前的設計,在 當時已經是很了不起了,其腳 2(SE)功能為射極。

(7)

7

TC 3

I

CT

I

CT

34063

圖 2.4 TC 工作原理示意圖 再看腳 3,標示為 TC,這是一個以充放電方式工作的脈波產生器, 這腳會接上一個電容而且電容另一邊接地,如圖 2.4 所示,這個結構 為很多脈衝產生器的基本電路,在圖中 Oscillation 的 CT腳為一個電 流向電容充電的電路,當電流 ICT向電容充電,電容電壓是往上增加, 一直增加到某一比較值時,電容會放電,即 VCT下降至接近 0,這時 又再度充電,則在 TC 腳電壓波型變成了一個如鋸齒的波型。這個過 程在 IC 內形成了一個基本的脈衝週期,作為全機的工作控制來源, 這種三角波也在很多 IC 中是控制輸出脈衝寬度的依據。 第 4 根腳為接地,為本 IC 的共同接地點,腳 5 為 FB 為回授控制 輸入端,這會接在輸出電壓的監察點,這往往是一個分壓電路,如圖 2.1 所示,這從輸出端取得的電壓和 IC 內的一個標準電壓,其大小為 1.25V,這電壓大小很穩定,從輸出端回授回來的必需和它對比,若

(8)

比較器,比得是 Vout較大,則比較器會輸出一個 High 的訊號,這時 開關可以進行開關動作,繼續把能量送到輸出點。 腳 6(VCC)功能為電源接腳,腳 7 為(IPK)其功用為偵測電路中的 電流,目的是為了監控總電流大小,因為電路工作時往往有瞬間大電 流通過,比如開機時,或是輸出端短路,為了不燒壞電路,所以大多 數電路均有限流電路,其方法為,在電壓源端 Vcc 為第 6 腳,在第 6 腳和第 7 腳之間加上一個小電阻阻值 RS,來加以限制電流大小,而 腳 8(VCC)功能為電晶体 Q1 的 C 極,在電流從第 8 腳流向開關晶體 時,第 7 腳和第 8 腳便有一個小小的電壓差,34063IC 的設定為 0.33V, 若電流 I‧R>0.33 伏特時,34063IC 會強迫輸出關上,而這 RS 可以 保護電路不至於因大電流通過而燒燬,圖 2.5 為 34063 IC 所作的 Buck 電路。 圖 2.5 Buck 降壓器電路圖

(9)

9 2-3 電路設計原理 34063 IC 的標準電路在廠商資料檔中有三種,即降壓、升壓及反 壓三種,此次研究方法是利用降壓電路改良而成,升壓在此不合適, 為了要有三組輸出可利用和返馳式電能轉換器(flyback)很相似的電 路,也即使用電感型變壓器,而 flyback 使用多組輸出及一組輸入線 卷[12],若三組輸出則需四組線卷,而本電路只用三組線卷,目的是 以最簡化為原則,其原理圖如圖 2.6 所示。 圖 2.6 等效電路圖 其和使用一般 Buck 降壓器很相似,但圖 2.7 所示,其會產生輸 出的負電壓和地線的電壓差的問題,這會使 34063 IC 內的電晶體的 BE 極產生導通或擊穿現象,所以我們利用電感變壓器的特性加上 34063IC 特有的反壓電路避開了此問題。若非如此,Vout 電壓會如圖 2.7 所示從輸出端經 L2 及 L1 反打入 34063 IC 的電晶體 E 極,造成

(10)

損害。 圖 2.7 等效電路說明圖 從圖 2.8 中可發現,34063IC 的第 6 隻腳(VCC)接到 Vin(24V),而 從 Vin 流入的電流經Rs(檢流電阻)進入 IC 的 1、7、8 三腳,其中 1、 8 為 34063IC 內兩電晶體的 C 極,在 Rs 電阻產生的壓降由腳 7 檢出, 作為限流控制,腳L為電晶體的 E 極,也即是 SW 的接腳,其輸出 通到電感型變壓器,這變壓器共有三組線圈,分別為 L1、L2、L3, 注意各線圈的方向,第 5 腳為回授,由 Ra 及 Rb 做分壓器回送反餽 訊號。 圖2.8 本案的電路圖

(11)

11 為了方便解說,可利用等效電路圖 2.6 解說之。此次電路設計只 使用一個 34063 IC 為主控元件不加任何功率晶體,因為這是一顆老 IC,在一般的標準電路中,大約是 1~3Watt 的輸出功率,若使用圖 2.1 所示 Buck 轉換器,會發現有一問題需要克服,因輸入電壓為 24V, 而輸出電壓卻是為 5V。 則由方程式:

L Vout t L Vout Vin t1   2 26 . 0 2 1   t t 其中t1為開關 SW 導通的時間,t2為開關 SW 開路的時間,L為電感 值,Vin為輸入電壓,Vout為輸出電壓。 這表示t1約只有t2的 4 1,對轉換器而言,其從電源汲取的最大之能量 為:

t t

Watt t I Vin C 24 1.5 0.26 3.7 26 . 1 2 1 2 1 2 1 1             

L Vout t L Vout Vin t1   2 其中IC為 34063IC 內功率電晶体 C 極的最大電流。 由式子(6)看來顯然不足,在此可利用一些電路的小技巧把輸出功 率提高至 8Watt。從式子(6)知t1不能太小,否則汲取的能量會變小, 對此電路設計設而言,其狀態為 ≒1 2 1 t t 為最理想之設計,因為此時的 高頻階波也最少,若t1=t2時,從電源所汲取的電能為: ...(5) ...(7) ...(6)

(12)

9 5 . 1 24 4 1 2 1 2 1 max 1      V I Watt 顯然大很多,但若如圖 2.1 所示只使用同 一電感的話,式子(3)便不符合,為了從電源汲取最大能量又可以符 合式子(7),可以使用複合式電感,即如圖 2.9 所示: 圖 2.9 轉換器輸出電壓圖 2 2 1 0 t L Vout t L Vout Vin   在t1時,可使用L0電感(電感是由L1和L2兩個電感串聯而成),這時的 等效電感即L0為N1和N2串聯的值,L0的值和圈數的平方成正比,即 求得: 2 2 2 2 1 0 L N N N L          2 t 時,即可改成L2電感,這種方法和flyback很相似,在設計上可使用 一個有三組線圈的電感型變壓器,其完整電路結構如圖2.8所示,其 中 L1L2L3為變壓器中三組繞組,其中L1, L2為相連串接的電感,L3為獨 立電感,其圈數比為N1:N2 :N3 2:1:2,若想改變電壓比則把線圈組 的圈數比改變即可,其中,L1電感負責產生12VL2產生5VL3產 ...(7-1) ...(8)

(13)

13 生12V 如圖2.10所示。 圖 2.10 輸出電壓示意圖 為了方便說明,可以由圖2.11說明工作程序: 圖 2.11 電感式變壓器工作原理說明圖 電路動作說明:在t1時,SW 導通,Vin=24V 電壓加上L1及L2上,這 時的等效電路如圖 2.10 所示,電感L0所受的電壓及電流變化為: 0 0 1 0 1 5 24 I L t L Vsat Vout Vin    其中Vsat為電晶體飽和導通電壓,查表知為 1V,I0為同時導通L1及L2 的增加電流,這時電流從Vin流向5VVout,而L3不工作。 ...(9)

(14)

因為N1:N2 1:2,則由式子(9)可得知 2 0 2 1 3 L L        得L0 9L2 在此可以發現由L1及L2合成的L0數值很大,而這時加在L0上的電壓也 很高,所以 SW 導通時間可以大大增加。 在t2時,SW 不導通,L2以 5V 為主輸出,則電流經由L2流入C2,而 這時電流經由D2 L2為一迴路,而另外L1L3則因為其圈數比為 2 倍於L2, 則其電壓輸出也成為兩倍,但為負值 所以:

0

L 0 0 0 1 2 V L V Vout V V LVout V V         V 11  同理V3 11V 所設計電路由上述計算後得証。 設計電路驗證方程式如下: on Swith t At 1 ... (10) that So t t want We 21 , ...(11) 1 0 1 1 sat 0- - ) t ( I L V V V ...(12) 0 1 1 sat 0 1 0 1 1 0 2 1 2 diode 1- ) t ( - - ) ( L t V V V N N I N N I L V V ………..……...(13) 1 1 0 0 1 1 0 2 1 ) ( ) ( : V V V t L L N N t V V that Sodiode      sat  ………...(14) 1 1 0 0 1 2 1 ) ( ) ( V V V t N N t V Vdiode    sat  ...(15)

(15)

15 that So t t want We 21 , ….………...………...…...(16) 0 1 1 0 1 ) ( N N V V V V V sat diode     ………...………...…(17) V V V V V V V V

Now: 1 5 , diode1 , 0 24 , sat 1 …………..……….……...(18) 3333 . 0 5 1 24 1 5 : 0 1      N N that So ………...(19) 2 1 0 N N N   ……….…...(20) 1 :N1So ………...…...(21) 2 2  N ……….…….……(22) : 7 , % 80 9 4 1 24 5 . 1 5 . 1 34063 are power output the arrange We Watt powers output is efficiency the If Watt is Power avg Max the that So A is of current peak The   V 5 ≫≫≫4.5Watt≫≫≫0.9A . 121  ≫≫≫2Watt≫≫≫0.1A V 12  ≫≫≫12Watt≫≫≫0.1A pF t Ct Rs H L L H L H L A L V V V kHz is Frequency 400 10 10 10 4 10 4 22 . 0 5 . 1 33 . 0 33 . 53 3 . 13 120 5 . 1 ) 5 1 24 ( 50 6 5 1 5 3 2 1 0 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2-4 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理論模擬及實作,本文先著重於理論上的探索,圖2.8為本 次主題的電路圖,全圖只有13個元件,輸出有三組L1、L2、L3為同繞在 一起的變壓器三組電感。 實驗方法是使用PSpice軟體 [26],將所設計的電路圖進行模擬,而以 模擬運算數據來驗證線路設計是否正確,PSpice軟體是一種專門針對 電路進行模擬分析的軟體,是一個全功能的類比與混合信號模擬器, 它支援從高頻系統到低功耗IC設計的電路設計。 圖2.12為使用pspice所模擬的電路圖。 圖2.12 pspice模擬電路圖

(17)

17

第三章、實驗結果

3-1 實驗步驟與方法 在PSpice軟體內,分別設定各組不同的設計參數後,可得到多組 實驗數據,再經由實驗數據加以驗證所設計的電路是否正確。 實驗步驟與方法如下: 1. 總輸出功率計算。 2. SW 的導通時間及頻率設定所輸出之電壓變化。 3. 圈數比設定與輸出電壓之變化。 4. 輸入電壓改變與輸出電壓之變化。

(18)

3-2 實驗參數定義與實驗數據 1. 總輸出功率計算: 表 3.1 per=20uS、L1、2=72、L3=8 C1、C2、C3 輸出功率現況 調整值 7 8 9 10 11 12 輸出功率 4.63 5.86 7.30 8.61 10.22 12.45 圖 3.1 per=20uS、L1、2=72、L3=8 C1、C2、C3 輸出功率現況曲線圖 表 3.2 per=10uS、L12=72、L3=8(2uS~7us)n C1、C2、C3 輸出功率現況 調整值 2 3 4 5 6 7 輸出功率 0.88 1.90 3.50 6.99 13.15 24.41 圖 3.2 per=10uS、L12=72、L3=8(2uS~7us)n C1、C2、C3 輸出功率現況曲線圖

(19)

19 表 3.3 per=10uS、L1、2=72、L3=8 C1、C2、C3 輸出功率現況 調整值 8 9 10 11 12 輸出功率 46.12 79.69 238.80 238.80 238.80 圖 3.3 per=10uS、L1、2=72、L3=8 C1、C2、C3 輸出功率現況曲線圖 2. SW 的導通時間及頻率設定所輸出之電壓變化: 表 3.4 per=20uS、L1、2=72、L3=8 C1 輸出電壓現況 調整值 7 8 9 10 11 12 電壓值 3.8 4.3 4.8 5.2 5.7 6.3 圖 3.4 per=20uS、L1、2=72、L3=8 C1 輸出電壓現況曲線圖 3.8 4.3 4.8 5.2 5.7 6.3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7 8 9 10 11 12 調整值 電 壓 值

(20)

表 3.5 per=20uS、L1、2=72、L3=8 C2 輸出電壓現況 調整值 7 8 9 10 11 12 電壓值 -12.6 -14 -15.6 -17 -18.4 -20.2 圖 3.5 per=20uS、L1、2=72、L3=8 C2 輸出電壓現況曲線圖 表 3.6 per=20uS、L1、2=72、L3=8 C3 輸出電壓現況 調整值 7 8 9 10 11 12 電壓值 12.2 13.7 15.3 16.6 18 19.9 圖 3.6 per=20uS、L1、2=72、L3=8 C3 輸出電壓現況曲線圖 -12.6 -14 -15.6 -17 -18.4 -20.2 -25 -20 -15 -10 -5 0 7 8 9 10 11 12 調整值 電 壓 值 12.2 13.7 15.3 16.6 18 19.9 0 5 10 15 20 25 7 8 9 10 11 12 調整值 電 壓 值

(21)

21

圖 3.7 設定值: per=20uS、L1、2=72、L3=8- 7.0uSc1 電壓現況

(22)

圖 3.9 設定值: per=20uS、L1、2=72、L3=8- 7.0uSc3 電壓現況

(23)

23

圖 3.11 設定值: per=20uS、L1、2=72、L3=8- 8.0uSc2 電壓現況

(24)

圖 3.13 設定值: per=20uS、L1、2=72、L3=8- 09.0uSc1 電壓現況

(25)

25

圖 3.15 設定值: per=20uS、L1、2=72、L3=8- 09.0uSc3 電壓現況

(26)

圖 3.17 設定值: per=20uS、L1、2=72、L3=8- 10.0uSc2 電壓現況

(27)

27

圖 3.19 設定值: per=20uS、L1、2=72、L3=8- 11.0uSc1 電壓現況

(28)

圖 3.21 設定值: per=20uS、L1、2=72、L3=8- 11.0uSc3 電壓現況

(29)

29

圖 3.23 設定值: per=20uS、L1、2=72、L3=8- 12.0uSc2 電壓現況

(30)

表 3.7 per=10uS、L1、2=72、L3=8(2uS~7us)n C1 輸出電壓現況 調整值 2 3 4 5 6 7 電壓值 1.6 2.4 3.3 4.7 6.5 8.9 圖 3.25 per=10uS、L1、2=72、L3=8(2uS~7us)n C1 輸出電壓現況曲線圖 表 3.8 per=10uS、L1、2=72、L3=8(2uS~7us)n C2 輸出電壓現況 調整值 2 3 4 5 6 7 電壓值 -5.8 -8.3 -11 -15.3 -20.7 -27.99 圖 3.26 per=10uS、L1、2=72、L3=8(2uS~7us)n C2 輸出電壓現況曲線圖 1.6 2.4 3.3 4.7 6.5 8.9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2 3 4 5 6 7 調整值 電 壓 值 -5.8 -8.3 -11 -15.3 -20.7 -27.99 -30 -25 -20 -15 -10 -5 0 2 3 4 5 6 7 調整值 電 壓 值

(31)

31 表 3.9 per=10uS、L1、2=72、L3=8(2uS~7us)n C3 輸出電壓現況 調整值 2 3 4 5 6 7 電壓值 5.5 7.9 10.6 14.9 20.3 27.5 圖 3.27 per=10uS、L1、2=72、L3=8(2uS~7us)n C3 輸出電壓現況曲線圖 圖 3.28 設定值: per=10uS、L1、2=72、L3=8(2uS~6us)- 02.0uSc1 電壓現況 5.5 7.9 10.6 14.9 20.3 27.5 0 5 10 15 20 25 30 2 3 4 5 6 7 調整值 電 壓 值

(32)

圖 3.29 設定值: per=10uS、L1、2=72、L3=8(2uS~6us)- 02.0uSc2 電壓現況

(33)

33

圖 3.31 設定值: per=10uS、L1、2=72、L3=8(2uS~6us)- 03.0uSc1 電壓現況

(34)

圖 3.33 設定值: per=10uS、L1、2=72、L3=8(2uS~6us)- 03.0uSc3 電壓現況

(35)

35

圖 3.35 設定值: per=10uS、L1、2=72、L3=8(2uS~6us)- 04.0uSc2 電壓現況

(36)

圖 3.37 設定值: per=10uS、L1、2=72、L3=8(2uS~6us)- 05.0uSc1 電壓現況

(37)

37

圖 3.39 設定值: per=10uS、L1、2=72、L3=8(2uS~6us)- 05.0uSc3 電壓現況

(38)

圖 3-.41 設定值: per=10uS、L1、2=72、L3=8(2uS~6us)- 06.0uSc2 電壓現況

(39)

39

圖 3.43 設定值: per=10uS、L1、2=72、L3=8(2uS~6us)- 07.0uSc1 電壓現況

(40)

圖 3.45 設定值: per=10uS、L1、2=72、L3=8(2uS~6us)- 07.0uSc3 電壓現況

表 3.10 per=10uS、L1、2=72、L3=8 C1 輸出電壓現況

調整值 8 9 10 11 12

電壓值 12.6 19.9 23.5 23.5 23.5

(41)

41 表 3.11 per=10uS、L1、2=72、L3=8 C2 輸出電壓現況 調整值 8 9 10 11 12 電壓值 -36 -20.4 145 145 145 圖 3.47 per=10uS、L1、2=72、L3=8 C2 輸出電壓現況曲線圖 表 3.12 per=10uS、L1、2=72、L3=8 3 輸出電壓現況 調整值 8 9 10 11 12 電壓值 37 30.5 1.5 1.5 1.5 圖 3.48 per=10uS、L1、2=72、L3=8 C3 輸出電壓現況曲線圖

(42)

圖 3.49 設定值: per=10uS、L1、2=72、L3=8-08.0uSc1 電壓現況

(43)

43

圖 3.51 設定值: per=10uS、L1、2=72、L3=8-08.0uSc3 電壓現況

(44)

圖 3.53 設定值: per=10uS、L1、2=72、L3=8-09.0uSc2 電壓現況

(45)

45

圖 3.55 設定值: per=10uS、L1、2=72、L3=8- 10.0uSc1 電壓現況

(46)

圖 3.57 設定值: per=10uS、L1、2=72、L3=8- 10.0uSc3 電壓現況

(47)

47

圖 3.59 設定值: per=10uS、L1、2=72、L3=8- 11.0uSc2 電壓現況

(48)

圖 3.61 設定值: per=10uS、L1、2=72、L3=8- 12.0uSc1 電壓現況

(49)

49 圖 3.63 設定值: per=10uS、L1、2=72、L3=8- 12.0uSc3 電壓現況 3. 圈數比設定與輸出電壓之變化: 表 3.13 per=20uS、L1、2=圈數比變化、L3=8 C1 輸出電壓現況 圈數比 2 2.5 3 3.5 4 電壓值 14.9 15.7 15.8 15.5 15.2 圖 3.64 per=20uS、L1、2=圈數比變化、L3=8 C1 輸出電壓現況曲線圖 14.9 15.7 15.8 15.5 15.2 14.4 14.6 14.8 15.0 15.2 15.4 15.6 15.8 16.0 2 2.5 3 3.5 4 調整值 圈 數 比

(50)

表 3.14 per=20uS、L1、2=圈數比變化、L3=8 C2 輸出電壓現況 圈數比 2 2.5 3 3.5 4 電壓值 6.3 5.5 5 4.5 4.1 圖 3.65 per=20uS、L1、2=圈數比變化、L3=8 C2 輸出電壓現況曲線圖 表 3.15 per=20uS、L1、2=圈數比變化、L3=8 C3 輸出電壓現況 圈數比 2 2.5 3 3.5 4 電壓值 -15.3 -16.1 -16.2 -15.9 -15.6 圖 3.66 per=20uS、L1、2=圈數比變化、L3=8 C3 輸出電壓現況曲線圖 6.3 5.5 5 4.5 4.1 0 1 2 3 4 5 6 7 2 2.5 3 3.5 4 調整值 圈 數 比 -15.3 -16.1 -16.2 -15.9 -15.6 -16.4 -16.2 -16 -15.8 -15.6 -15.4 -15.2 -15 -14.8 2 2.5 3 3.5 4 調整值 圈 數 比

(51)

51

圖 3.67 設定值: per=20uS、L1、2=圈數比變化、L3=8- per=9.42uS、L1、2=32、 L3=8 C123(2)電壓現況

圖 3.68 設定值: per=20uS、L1、2=圈數比變化、L3=8- per=9.42uS、L1、2=50、 L3=8 C123(2.5)電壓現況

(52)

圖 3.69 設定值: per=20uS、L1、2=圈數比變化、L3=8- per=9.42uS、L1、2=72、 L3=8 C123(3)電壓現況

圖 3.70 設定值: per=20uS、L1、2=圈數比變化、L3=8- per=9.42uS、L1、2=98、 1L3=8 C123(3.5)電壓現況

(53)

53 表 3.16 per=10uS、L1、2=圈數比變化、L3=8 C1 輸出電壓現況 圈數比 2 2.5 3 3.5 4 電壓值 13 14.5 15.7 16.8 17.6 圖 3.71 per=10uS、L1、2=圈數比變化、L3=8 C1 輸出電壓現況曲線圖 表 3.17 per=10uS、L1、2=圈數比變化、L3=8 C2 輸出電壓現況 圈數比 2 2.5 3 3.5 4 電壓值 6.3 5.5 5 4.5 4.1 圖 3.72 per=10uS、L1、2=圈數比變化、L3=8 C2 輸出電壓現況曲線圖 13 14.5 15.7 16.8 17.6 0.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2 2.5 3 3.5 4 調整值 圈 數 比 6.3 5.5 5 4.5 4.1 0 1 2 3 4 5 6 7 2 2.5 3 3.5 4 調整值 圈 數 比

(54)

表 3.18 per=10uS、L1、2=圈數比變化、L3=8 C3輸出電壓現況 圈數比 2 2.5 3 3.5 4 電壓值 -13.4 -14.9 -16.1 -17.1 -18 圖 3.73 per=10uS、L1、2=圈數比變化、L3=8 C3輸出電壓現況曲線圖 圖 3.74 設定值: per=10uS、L1、2=圈數比變化、L3=8- per=5.175uS、L1、2=32、 L3=8 C123(2)電壓現況 -13.4 -14.9 -16.1 -17.1 -18 -20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2 2.5 3 3.5 4 調整值 圈 數 比

(55)

55

圖 3.75 設定值: per=10uS、L1、2=圈數比變化、L3=8- per=5.175uS、L1、2=50、 L3=8 C123(2.5)電壓現況

圖 3.76 設定值: per=10uS、L1、2=圈數比變化、L3=8- per=5.175uS、L1、2=72、 L3=8 C123(3)電壓現況

(56)

圖 3.77 設定值: per=10uS、L1、2=圈數比變化、L3=8- per=5.175uS、L1、2=98、 L3=8 C123(3.5)電壓現況

圖 3.78 設定值: per=10uS、L1、2=圈數比變化、L3=8- per=5.175uS、L1、2=128、 L3=8 C123(4)電壓現況

(57)

57 圖 3.79 設定值: per=20uS、L1、2=圈數比變化、L3=8- per=9.42uS、L1、2=128、 L3=8 C123(4)電壓現況 4. 輸入電壓改變與輸出電壓之變化。 表 3.19 改變輸入電壓後 D2 與 D3 輸出電壓之變化統計表 per=20uS、L1、2=72、L3=8(D2、D3 電壓) 參數設定 電壓量測點 最高電壓 最小電壓 7 D2 24 -14 D3 14 -15 8 D2 24 -14 D3 13 -15 9 D2 24 -16 D3 16 -14 10 D2 24 -17 D3 17 -14 11 D2 24 -19 D3 18 -14 12 D2 23 -20 D3 20 -13

(58)

表 3.20 改變輸入電壓後 D2 與 D3 輸出電壓之變化統計表 per=10uS、L1、2=72、L3=8(D2、D3 電壓) 參數設定 電壓量測點 最高電壓 最小電壓 7 D2 24 -29 D3 29 -21 8 D2 24 -21 D3 30 -10 9 D2 24 -21 D3 30 -10 10 D2 23.5 23.5 D3 0 0 11 D2 23.5 23.5 D3 0 0 12 D2 23.5 23.5 D3 0 0 圖 3.80 設定值: per=20uS、L1、2=72、L3=8- 07.0uS 電壓現況

(59)

59

圖 3.81 設定值: per=20uS、L1、2=72、L3=8- 08.0uS 電壓現況

(60)

圖 3.83 設定值: per=20uS、L1、2=72、L3=8- 10.0uS 電壓現況

(61)

61

圖 3.85 設定值: per=20uS、L1、2=72、L3=8- 12.0uS 電壓現況

(62)

圖 3.87 設定值: per=10uS、L1、2=72、L3=8(D2、D3 電壓)- 08.0uS 電壓現況

(63)

63

圖 3.89 設定值: per=10uS、L1、2=72、L3=8(D2、D3 電壓)- 10.0uS 電壓現況

(64)
(65)

65 3-3 實驗數據分析討論 經由實驗後,就可以找出最佳輸出模式的設定,如下所示: 1. per=20uS、L12=72、L3=8 9.42uS,輸出電壓+5V、+15.85V、-16.25V 詳如圖 3.92 所示。 2. per=10uS、L12=72、L3=8 5.175uS,輸出電壓+5V、+15.78V、-16.16V 詳如圖 3.93 所示。 圖3.92 pspice模擬電路圖 圖3.93 pspice模擬電路圖 當輸出的+5V 電壓若想更穩定,可使用 PNP 電晶體改良,但是這會 產生不同的優、缺點的變化: 優點:1. 電流放大很多,功率大幅提高。 2. +5V 的電壓很精確。 缺點: 1. 使用了 PNP 電晶體後,切換速度下降,增加變壓器的體積。 2. 不再是最少零件的3組輸出轉換器。

(66)

實驗中也將 34063IC 與 ICMax 相同的功率下做出模擬比較: 1. Buck 電路模擬結果輸出模式 5V、1.5A 其電阻值為 9Ω 詳如圖 3.94。 2. 模擬實驗電路圖在設定值為 pw=9.125uS、per=20uS、L1、L2=64、 L3=16、R1、3=100Ω、R2=3.5Ω,輸出模式 5V、1.5A 詳如圖 3.96。 圖 3.94 Buck 電路模擬圖 圖 3.95 Buck 電路模擬結果在 ICMax相同條件下輸出電壓現況圖

(67)

67

圖 3.96 設計電路模擬圖

圖 3.97 設定值: pw=9.125uS、per=20uS、L1、L2=64、L3=16、R1、3=100、 R2=3.5ICMax 相同條件下輸出電壓現況圖

(68)

依照 Buck 電路模擬電路圖 3.95 所示,得出來的輸出電壓 5V、 電流 1.5A,其電阻為 9Ω,經過計算後所得到的功率為 2.78W,然而 由重新所設計的電路,經過模擬計算後如圖 3.97,得到的輸出電壓為 -5V、電流為-1.5A,其電阻為 3.5 Ω ,經過計算後所得到的功率為 7.14W,已比原先 Buck 電路多出 4.46W,證明重新所設計的電路在 同輸出電壓及電流狀況下,可得到更高的輸出功率。 表 3.21 Buck 電路 表 2.22 設計模擬電路 電壓 5V 電壓 5V 電流 1.5A 電流 -1.5A 電阻 9Ω 電阻 3.5Ω 功率 2.78W 功率 7.14W

(69)

69

第四章、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

4-1 結論 本文所示之電能轉換器,除了挑戰最少零件及低成本的三組輸出 電壓模式,也符合實用於電池的要求,可以使用在電動機車及一般 24V 的環境下,當然若改為 12V 時,也可以調整線圈比,而做出所 要的電壓值,足以證明本設計電路為低成本及多組輸出的實用電路 [27-28]。 4-2 未來研究方向 1. 在未來的研究方向,可將設計的電路,製造成實品,並嘗 試將 輸出功率提升大於 8Watt,以符合更多的能源需求,詳如圖 4.1。 2. 在此對 34063IC 生產公司建議生產用 PNP 功率晶體的 IC,或許也 是一個商機,詳如圖 4.2。

(70)

圖 4.1 PCB 輸出設計圖

(71)

71

參考文獻

[1]A. P. Chandrakasan and R. W. Brodersen, Low Power Digital CMOS Design. Norwell, MA: Kluwer, 1995.

[2]K. Usami, M. Igarashi, F. Minami, T. Ishikawa,M. Kanazawa,M. Ichida, and K. Nogami, “Automated low-power technique exploiting multiple supply voltages applied to a media processor,” IEEE J. Solid-State Circuits, vol. 33, pp. 463–472, Mar. 1998.

[3]A. P. Dancy, “Power supplies for ultra low power applications,” M.S.thesi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mbridge, Aug. 1996.A. P. Dancy and A. P. Chandrakasan, “Ultra low power control circuitsforPWMconverters,” in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 June1997, pp. 21–27.

[4]D. Ma and Wing-Hung Ki, “Single-Inductor

Multiple-OutputSwitching Converters,” IEEE PESC, vol 1, Jun 2001, pp. 226-231.

[5]T. Li, "Single inductor multiple output boost regulator," U.S. Patent 6 075 295, June 13, 2000.

[6]Anmol Sharma, “Design of a Single Inductor Dual Output Buck-Boost Converter with Current Mode control,” M.S. Thesis, Indian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dras, June 2005.

[7]D. Ma, W.H. Ki, C.Y. Tsui and P. K. T. Mok, “Single-Inductor

Multiple-Output Switching Converters With Time-Multiplexing Control in Dis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 IEEE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ircuits, vol.38, No.1, pp 89-100, January 2003.

(72)

Power Applications, vol.1, pp.926-935, 2007.

[9]L. Soung-Ju, K. Ho-Jin, L. Hai-Don, Y. Seung-Uk, C. Gyu-Ha, and M. Hyung-Soo, "A New Automatic Synchronous Switch PostRegulator for Multi-Output Converters," in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erence, 2006. PESC '06. 37th IEEE, 2006, pp. 1-4. J. Sebastian and J. Uceda, "The Double Converter: A Fully Regulated Two-Output DC-DC Converter," Power Electronics, IEEE

[10] Transactions on, vol. PE-2, pp. 239-246, 1987. H. E. Tacca,

"Single-switch two-output flyback-forward converter operation," Power Electron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vol. 13, pp. 903-911, 1998.

[11] A. Stratakos, S. Sanders, and R. Brodersen, “A low-voltage

CMOSdc–dc converter for a portable battery-operated system,” in IEEE Power Electronics Specialists Conf., Apr. 1994, pp. 619–626.

[12]R.W. Erickson, D. Maksimovic, “Fundamentals of powerelectronics,” 2nd Editi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3]J.-M. Chang and M. Pedram, “Energy minimization using multiple supply voltages,” IEEE Trans. VLSI Syst., vol. 5, pp. 436–443, Dec. 1997.

[14] V. Gutnik and A. Chandrakasan, “Embedded power supply for lowpower DSP,” IEEE Trans. VLSI Syst., vol. 5, pp. 425–435, Dec. 1997.

[15] L. S. Nielsen, C. Niessen, J. Sparsø, and K. van Berkel, “Low-power operation using self-timed circuits and adaptive scaling of the supply voltage,” IEEE Trans. VLSI Syst., vol. 2, pp. 391–397, Dec. 1994. [16]Wing-Hung Ki, Dongsheng Ma, "Single-inductor

(73)

73

Conference, PESC. 2001, vol 1, June 2001 pp :226 - 231. [17] A. J. Forsyth and S. V. Mollov,"Modelling and control

of DC-DC converters," Power Engineering Journal [see also Power Engineer], vol. 12, pp. 229-236, 1998. Y. Xie and J. Gan, "Study on the voltage stability of multi-output converters," in Power Electronics and Motion Control Conference, 2004. IPEMC 2004. The 4th International, 2004, pp. 482-486 Vol.2.

[18]M. Dongsheng, K. Wing-Hung, T. Chi-Ying, and P. K. T. A. M. P. K. T. Mok, "Single-inductor multipleoutput switching converters with

time-multiplexing control in dis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 Solid-State Circuits, IEEE Journal of, vol. 38, pp. 89-100, 2003.

[19] O'Driscoll, S., Hayes, J.G., Egan, M.G., “Current-fed multiple-output power conversion”, Applied Power Electronics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 2004, APEC '04,vol 1, pp 634 – 640

[20] 江炫樟,“電力電子學”,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第三版, 民國九十二年。

[21] 梁適安,“高頻交換是電源供應器原理與設計”,全華科技圖書股 份有限公司,第二版,民國九十四年。

[22] 大華電機系數位教材:” 電力電子學” 作者:劉志生 (未出版)。 [23] TTL data book, “97 最新74系列IC規格表”, 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 限公司。

[24] 34063A datasheet.

(74)

[25] MAX 756 Datasheet, Adjustable-output step-up dc–dc converter.Maxim Integrated Products. [Online]. Available:

www.maxim-ic.comLT1073 Datasheet, Micropower dc–dc converter. Linear Technology.[Online]. Available: www.linear.com

[26] Pspice 使用手冊。

http://www.seas.upenn.edu/~jan/spice/PSpicePrimer.pdf [27] W-H Ki, D.S. Ma, C-Y Tsui, and P. Mok, Single-inductor

multi-output DC/DC converter with synchronous rectication, Inven-tion Disclosure, HKUST, Oct., 2000.

[28]林景源,“適用於大範圍負載變化之電源供應器研製”,國立台灣 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三年。

(75)

75 符號彙編 Symbol Meaning f 頻率 Il 電感電流 Ic 電晶體電流 Imax 最大電流 Iout 輸出電流 L 電感 L0 L0= L1串聯 L2 L1 第 1 組電感 L2 第 2 組電感 L3 第 3 組電感 Lout 輸出電感 N0 L0的圈數 N1 L1的圈數 N2 L2的圈數 N3 L3的圈數 Pout 輸出的功率 Q1 電晶體 Q1

(76)

Q2 電晶體 Q2 rD FET 內阻 t1 =ton導通時間 t2 =toff斷通時間 toff =t1導通時間 ton =t2導通時間 V0 輸入電壓 V1 第 1 組線圈電壓 V2 第 2 組線圈電壓 V3 第 3 組線圈電壓 Vdiode 二極體順向電壓 Vf 二極體順向電壓 Vin 輸入電壓 Vout 輸出電壓 Vsat 電晶體飽和電壓

數據

圖 3.12  設定值: per=20uS、L1、2=72、L3=8- 8.0uSc3 電壓現況
圖 3.14  設定值: per=20uS、L1、2=72、L3=8- 09.0uSc2 電壓現況
圖 3.16  設定值: per=20uS、L1、2=72、L3=8- 10.0uSc1 電壓現況
圖 3.18  設定值: per=20uS、L1、2=72、L3=8- 10.0uSc3 電壓現況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Contains the core Swing components, including most of the model interfaces and support

So the WiSee receiver computes the average energy in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Doppler frequencies (other than the DC and the four frequency bins around it). If the ratio between

1997 年 IEEE ELECTRONICS LETTERS 曾有學者 A.Motamed 、 C.Hwang 以及 M.Imail 提出一篇 CMOS Exponential Current-to-Voltage Converter[7],主要 是利用

[3] Haosong Gou, Hyo-cheol Jeong, and Younghwan Yoo, “A Bit collision detection based Query Tree protocol for anti-collision in RFID system,”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F., “A neural network structure for vector quantizers”,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isum, Vol. et al., “Error surfaces for multi-layer perceptrons”, IEEE Transaction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