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常識與學問之間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常識與學問之間"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常識與學問之間

王爾敏

*

引言

常識本之知識,都是平日易聞易曉之知識。知識本之學問, 都是學問造生之可靠結論。學問本之於深入研究。說來常識很平 常,人們每日慣用。知識並不稀有,人們俱備。其所以生生不 息,原當是累積無數學問家之研究成果,經歷代代傳承,人人使 用,乃成為普通常識,習慣自然,脫口即出,未嘗思考如何造 出,又焉能想到有何價值。 其實嚴肅看待,常識時時有,知識日日增,本源來自學問之 開闢。所謂治學者原是負有創生與保存知識之責,學者之天職是 須將新知識推向世人變為常識,並更須儲藏知識維繫常識之正 確。向世人提供知識解答常識亦同是學者所擔負之使命,看來真 可說是特別重要。 世上知識浩瀚無窮,常識亦如恒河沙數。人生日用,隨心所 思、隨口言宣,引據常識,實自難於累計。豈會連想相關學問? 然在學者而言,則不能規避隨時遭遇他人求教,則不能不提示正 確解釋。此類全不經意之問題,亦會隨時發生,學者則於應對之 間,不可妄解曲解,須恃學問博儲約取、解答問難。故可說是一 種本分責任。一般普通常識,看來人人俱懂,原不須請教解釋。 其實若干常識看來簡明易曉,但若加講解疏通,即不免自然連及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退休研究員 (本文係民國九十九年五月五日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之講演稿)

(2)

學問。可舉最淺顯之例。如上面偶然提到一個「特別重要」之語 詞,它並非成語,只是一個常用語詞。「重要」是形容詞,加一個 「特別」是副詞,向來不會有學者教師提出解釋,其實連帶學問 就頗有考究。 先解釋「特別」一詞: 莫以為「特別」是很淺顯常見,但要引舉《禮記》纔能解答 明白。參看其書中「郊特牲」一篇,是介紹古代各樣禮儀之作, 其文最先介紹郊祀禮。此是自上古以至清末一直行用之重大祀典 之一。必須天子親自主祭。祭祀之時必須戴冕旒之冠,穿日月山 河錦繡袞袍。先要有數月預備。主要是迎祭日照最長之禮,一定 在夏至以前舉行,應在農曆五月之內。要在都城南郊舉行。打掃 一處平地,不設壇壝,就地安放陶匏之類粗器作禮器用以祭天 地,並同時祭先祖。不過天子沒有資格任意選擇祭日,必須穿戴 整齊到露天水澤邊占卜,由占卜選定祭日。郊祀用特牲(即單獨 一個,不同於太牢),此牲用牛作獻祭。但是不可用老牛、牝牛 (古代牲祭不用牝)或閹牛。則要選擇青壯犢牛。此牛被稱做 「帝牛」。雖然天子位尊,亦無資格自選帝牛,乃須鄭重占卜,在 大群犢牛中選出一隻帝牛,故此牛可謂是上帝之選牛。天子祭先 祖則可自選「祖牛」,可見有輕重之別。帝牛選定,又要使之別群 飼養,另外單獨養於牛欄,要飼養三個月以上,方可獻祭。如此 既是特牲,又須別群,並又選作帝牛,豈有不特別之理?遂至為 後世引為「特別」一個語詞。所謂「百夫之特」,即是說一百人中 最強壯勇敢之人是也。 再看「重要」,亦可與《禮記》有所關聯。 讀《禮記》之「間傳」一篇,其中俱在討論喪服之服制。世 人共知之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人們稱之為五服。喪 服乃指披麻帶孝。五服各有區別。斬衰妻服最粗之麻,其他服漸 次加細,規定尚多瑣屑。舉斬衰而言,男子為父母頭戴麻冠,身 着重孝(最粗麻服,不加縫紉),婦女為父母身着重孝,腰繫麻 帶。安葬父母之後,即漸次改較細麻布,逐步而穿暗色布服。服

(3)

滿一年,叫做小祥,此際男子可除孝冠,而戴有絳色之布冠。婦 女則不須腰繫孝帶。《禮記》中自問自答說道,何以在釋服之時, 男子先除去孝冠?婦女先除去孝帶?自答是因為男子重首,婦女 重要(古字同腰)。此即重要一詞最初之出現。此一解說乃是根據 周策縱先生在書中所提。1周氏博通古籍,學識淵博,其引《禮 記》或有所本。經查王夢鷗先生《禮記今註今譯》,所載是「婦女 重帶」,核對《十三經注疏》此句亦是「婦女重帶」。雖然如此, 本人寧其相信周先生之說。蓋信男女所重,俱指身體部位。比較 合理,到此我人可以見到「重要」一詞亦自可考究到本原來路。 以 上 所 舉 , 純 就 普 通 常 識 隨 意 舉 譬 。 自 不 值 看 成 是 學 識 心 得。不過既要向人談一談常識與學問,仍當下一點功夫,嚴肅舉 實,為世人展述若干例證。甚願在此向方家請教:

一、四維

在人們日常用語中,四維一詞習常熟見,所謂四維八德,已 是學者教育家口頭不斷言宣,成為公民教養,政術準繩,以至立 國基礎之所倚恃。四維已是眾所周知之常識,國人尚多知其源出 管仲所言,出於《管子》牧民篇。有謂: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 絕 則 滅 。 傾 可 正 也 , 危 可 安 也 , 覆 可 起 也 , 滅 不 可 復 錯 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 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 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 不生。2 世人自相信,四維即是禮義廉恥。豈有所懷疑。但若稍加推敲, 管仲是在講國之四維。可是再加深思,此「四維」本身是何所 1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頁26。 2 趙守正注譯,《管子注譯》(桂林: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牧民〉,上冊, 頁1。

(4)

指?實有必要作進一步追究。遂自然由常識引上學問考究。 在此肯定說「四維」是管仲借用之詞,另有本原詞義。 為此追考本義,驅動我人自然需要探討中國本來創生之天體 學說。有三派天體學說自古代流傳下來。即是蓋天說、渾天說與 宣夜說。其中蓋天說創生最早,而流布亦最久遠。在此談四維, 即自然涉及蓋天說之內容。須知蓋天說乃是古人所造之天文學 說,古人看天視為一個圓蓋,主張天圓,看地視為一塊大土板, 却相信是方形,故而主張天圓地方,又見地之外,中國東方面向 浩渺海洋,像是地板浮在水上。天何以不塌下來,相信有天柱撐 着,地板何以不沉下水,相信地板四角有四根繩子繫着,上面掛 在天蓋上。此四根繩子,命之為地維,只有四根,即叫做四維。 是以四維本義,原指是地維。地維一詞,可見之於《淮南子》所 載神話: 《淮南子》天文訓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 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 故水潦塵埃歸焉。3 在此一段神話傳說中,天柱、地維之說俱已呈現。可為四維本 原,見到證據。暫敘說至此,下面尚有機會提到四維,在此只先 定下四維一詞原有之本義。

二、道士的八卦仙衣

道教創生甚晚,承佛教輸入中國而應生於世,一切宗教義理 儀節,經典道術,神祇稱號,無不彼此對應,卻名謂服飾各有分 別,不相混淆。在此不須涉談宗教,只不過隨便舉示世人最習見 道士在祭祀作法典禮中所穿着之八卦仙衣,自是世人共知之穿 着。其莊肅法衣,全顯在背後。八卦只繡四卦,左上肩為巽卦, 3 陳廣忠譯注,《淮南子譯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頁102。

(5)

右上肩為坤卦,左下角為艮卦,右下角為乾卦。背部中央繡出北 斗七星圖。寬袍博帶,十分莊嚴肅穆,世人共見不須描述。 道教繼承道家,關係密切。不但如此抑且道教自始至終充分 繼承中國文化,不但是思想信仰,而且知識、學問、科學、技 術、醫藥、生化無不繼承古代而有所傳授繼承。在此看到八卦仙 衣,說來平常,其實代表天地合一象徵,可以向上追溯到漢代。 道士仙衣背後所繡之圖,☴(巽)、☷(坤)、☶(艮)、☰ (乾),是地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角,此四角即是古人所 定四維之所在,亦即是地維。用此象徵大地。背後中間繡出北斗 七星,乃是象徵上天。二者合見於一袍,乃是相仿漢代人習用之 「太一九宮占拭盤」。大陸考古器物復原專家王振鐸,在其所著之 《科技考古論叢》中引舉日本佔領朝鮮期間,東京帝國大學發掘 東漢明帝時,樂浪郡五官掾王盱葬墓,出土文物有九宮占栻盤一 個,王振鐸描摹圖,茲附列於下頁,以供比觀。 參 看 下 頁 附 圖 , 王 振 鐸 先 生 加 以 詳 備 解 說 , 於 此 栻 盤 之 形 制、部位、八干十二支,又加上四維之☰、☷、☶、☴位置,北 斗七星位置顏色,十分清楚。引據如下: 樂浪王盱墓所出式占天地盤,原器殘破失形,見原書圖版 一一二,田澤氏就原器復原製圖。盤制由天地兩盤合成。 原器以木為質,外以黑、朱、黃三色漆繪成。天盤徑三寸 (13.5 厘米),厚約五公厘,盤面朱圈計六,自內心計: 第 一 圈 , 繪 北 斗 星 宿 , 第 二 圈 書 十 二 月 之 神 , 與 《 唐 六 典》合,第三圈空白,第四圈書八干十二支,四維配己己 戊戊,其二十四位排列,以子午酉卯四正向分之,第五、 六圈對己己戊戊為四黑綫,每圈各四條。斗星為朱色,每 星以黑圈括之,字為黑漆書。盤圓心有小孔,為立釘于地 盤心,用為樞紐者。斗星之衡星位天盤中心之樞紐處,故 斗杓之形,與漢人通常所繪者稍異。

(6)

4 地盤長寬四寸五分(20.5 厘米),厚約五公厘,列方格四 重。方盤四維對角格內書四卦,東南維為巽卦,東北維為 艮 卦 , 西 北 維 為 乾 卦 , 西 南 維 為 坤 卦 , 四 向 格 內 首 書 四 卦 , 午 向 為 離 卦 , 子 向 為 坎 卦 , 卯 向 為 震 卦 , 酉 向 為 兌 卦。次列四星座,子為虛座,午為星座,卯為房座,酉為 昴座。四重方格,自外重第一格記之,方圈格羅列二十八 4 王振鐸,《科技考古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頁108。

(7)

宿。5 如上所見,可證道教自與中國文化密切相關。道教創生前包括道 家各派道術,以至先秦西漢流布道引、吐納、服餌、辟穀、壓 勝、驅魔、煉丹、畫符、房中、神仙俱為後世道教一概吸納,構 成中國文化潛流寶藏。原來四維也成為一項特色。 實際上,漢代人廣用栻盤占吉凶。其式決不止見於東漢。王 振鐸書中另舉數種出土漢墓栻盤,同墓中器物有王莽居攝年年 號,已至西漢末年。大陸 1977 年發掘安徽阜陽地方西漢汝陰侯夏 侯灶之墓,墓中出土器物有六壬栻盤、太一九宮占盤,亦有天盤 地盤合一之二十八宿圖盤。夏侯灶乃開國功臣夏侯嬰之子,《史 記》載有其名。考古家推斷其卒於漢文帝十五年(公元前 165), 而此一圓盤當年代更早。上盤中心繪有北斗七星,而以其第五星 玉衡打洞穿通,可連接下盤。上盤圓周刻有 365 個刻度,下盤則 刻有二十八宿名目。亦當為古人所使用之占盤。從出土的兩漢栻 盤、占盤來看,莫不以北斗七星用作管轂樞紐。正見中國古人早 已藉北斗作為天上永恒定準之指針。6北斗七星形狀,可略繪之如 下: 北斗七星被看作分兩部分,前面四星命之為斗魁,其星自左上下 5 王振鐸著,《科技考古論叢》,頁107。 6 劉金沂撰,〈從圓到渾─漢初二十八宿圓盤的啟示〉,收載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編輯 組編,《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第三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頁205-213。 北極星 搖光 開陽 天權 玉衡 天樞 天璇 天璣

(8)

依次為天樞、天璿、天璣、天權;後面三星命之為斗杓,其星名 自左依次為玉衡、開陽、搖光。不過在天文學家言,七星之後尾 尚有接續二星,依次名為招搖、天鋒,於《史記•天官書》有記 載。但漢初人在公元前二世紀前均將搖光當作招搖星。 四維與北斗七星在文獻上同時出現亦可舉示證據,可見《淮 南子•天文訓》: 帝張四維,運之以斗,月徙一辰,復反其所。正月指寅, 十二月指丑,一歲而匝,終而復始。7 此段載述易曉,出現一個帝字,是上帝,上帝能把地維伸張起 來,又能運轉北斗七星,要祂照着十二辰順序(即子、丑、寅、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年運轉周天一遭,真 可謂是神通廣大。此在古人完全相信,當真看待。今天的道士豈 可不會把天盤地盤一起披在身上,亦將可知神通不小。 中國古人特別是兩漢史家,司馬遷、班固,又曾視北斗星像 一部車子,斗魁四星像車座,斗杓三星像車轅。故《史記•天官 書》記載有云: 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 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斗。8 班固《漢書•天文志》,亦有斗為帝車之說,不俱引舉。太史公文 中所謂:「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之語,正可說明古 人對於北斗七星之利用。西周已見有斗指之記載,是以斗柄所 指,建月紀,定時序。茲舉《逸周書》之周月解為證: 《逸周書》,周月解:惟一月既南至,昏,昴、畢見,日 短極,基踐長。微陽動於黃泉,陰慘於萬物。 7 陳廣忠譯注,《淮南子譯注》,頁137。 8 司馬遷著,《史記》(台北:明倫出版社,1972,翻印大陸版標點本),卷27, 〈天官書〉,頁1291。

(9)

是月斗柄建子,始昏北指。陽氣虧,草木萌蕩。9 上舉文字,注意一點是周曆和夏曆不同,周曆在此是指歲首正 月,却是在夏曆十一月。但凡古書中之所謂建,俱是指向之意, 引文中「是月斗柄建子」明確可知是周朝曆法。斗柄即是斗杓, 正是以斗杓頭端之招搖星(即向來之搖光星)直指正北。看來自 西周已是斗杓指向以定日紀。此即古人北斗七星來建四時、定諸 紀之實錄。其重要性可知。 管子引喻四維,可信地維觀念不晚於春秋戰國時期。並非抽 象語詞,見及八卦方位之乾、坤、艮、巽方位,乃指西北、西 南、東北、東南四個方向,以為四維之定點。後來至西漢公元前 二世紀,在《淮南子》書又出現四維各具之定名。世人少有知 者,願舉示其說以明之。 四仲、四鈎、二繩 《淮南子》天文訓: 「子午、卯酉為二繩;丑寅、辰巳、未申、戌亥為四鈎。 東北為報德之維也。西南為背羊之維。東南為常羊之維。 西北為蹄通之維。」此處子、午、卯、酉即是古人所稱之 四仲。 四仲所質為:二至二分,即冬至、夏至、春分、秋分。 四維所質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即上引文中之四 鈎。10 討論至此,方足可以說明道士八卦仙衣,看似普通平常,其中實 則含有中國古老文化淵源。 9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周月解〉,頁613-614。 10 陳廣忠譯注,《淮南子譯注》,頁118。

(10)

三、東西南北

像東西南北之類語詞,自應是日常習見,人人熟知之普通常 識,似乎不值得拿出來討論。其實此詞雖極淺顯,而在中國自古 以來,僅此四字,却在排列上有不同變化。追考起來,竟是各有 生成背景,並亦本之於鄭重需要。當再加以分別解析。 (一)東南西北 從 古 代 文 獻 所 見 , 東 南 西 北 四 字 排 序 是 最 古 老 , 亦 持 續 長 久,從《尚書•堯典》所見,即是循東南西北四個不同方向,依 序記述大事。惟後世學者論證,相信《堯典》非堯時所記,定為 後世史官追述。金景芳定為春秋之初,屈萬里定為春秋之末。恐 是偏於保守估計,難作定準。然仍可在文獻上證明東南西北之字 序,在中國古代出現最早。放正史籍,由甲骨文字記載,可上推 至殷商時代。在此可據胡厚宣論著,查到東南西北之甲骨卜辭。 甲 骨 文 字 名 家 胡 厚 宣 引 《 殷 契 粹 編 》 己 巳 、 王 卜 、 貞 (今)歲商受(年)。 曰:吉,東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 又引《殷墟書契前編》癸卯卜,今日雨。其自東來雨,其 自南來雨,其自西來雨,其自北來雨。11 此項文獻,遠比西周尚早,應持為可靠證據。 推考古人循東南西北字序而記四方方向,自必與日出東方一 路運行以入西方,由實際觀察而存於記憶有關。並秉此四方向字 序,而安排各樣行事活動。 (二)西東南北 古代西東南北詞序,向來少見,流傳不廣,而自西周中之詩 大雅,以至戰國初之孟子,俱尚能見之。其詩原出《詩經•大 11 胡厚宣著,〈論五方觀念及中國稱謂之起源〉,收載胡氏自著,《甲骨學商史論叢 初集》(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1944,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專刊)。

(11)

雅•文王之什》文王有聲章:「鎬京辟廱,自西自東,自南自北, 無思不服。皇王蒸哉!」12 時至戰國前期,又有孟子引證言宣,見《孟子•公孫丑章》: 《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13 由於宗周建於鎬京,在文王之世,已有西伯之稱,自周人誦 詩,言文王仁政,當必始於西方,逐漸而廣被於四方。因而乃形 成西東南北之字序。此亦古今中外通例。 (三)東北西南 東北西南方向字序,亦為中國古老用法,並亦是中國特有之 編組排序,是用於辨識天上二十八宿星象各恆星位置。古人為了 掌握太陽運行路線叫做日躔,就要在赤道附近拿一些恒星作為看 太陽行止停宿何處,故自先古時代逐漸定出此類恒星二十八星 宿。在文獻上《尚書•堯典》已記載有鳥星(即七星)、火星(即 房星,並非行星之火星)、虛星、昴星等四個星座,應該為中國上 古最早引重之恒星。若果是在堯之時代應當在紀元前二千二百 年。《堯典》自是古代史官追記,近世學者不認為有如此之早。但 當代學者陳邦懷就商代銅器上金文找出二十八宿中有十二個星 名。即:角、亢、房、心、尾、婺女、奎、胃、昴、觜觽、東 井、軫,共十二宿。可以判定殷商所定當不止此數。其為時當在 紀元前十二世紀以前。14 文獻上的證據,在古書《周禮》中,有兩次寫到二十八星。 但經今人洪誠、朱謙之、金景芳等人考證,推斷為西周晚期之 作 。15算 來 當 在 紀 元 前 八 世 紀 以 前 。 但 最 可 靠 地 下 實 物 , 就 是 1978 年湖北隨縣所發掘曾侯乙墓中一個漆箱蓋上所題之二十八宿 全部名稱,學者考證斷定曾侯乙埋葬年分是紀元前 433 年,而漆 12 程俊英、蔣見元著,《詩經注析》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文王有聲 章〉,頁797。 13 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香港:中華書局,1984),頁74。 14 陳邦懷,〈商代金文中所見的星宿〉,收載氏著,《一得集》(濟南:齊魯書社, 1989),頁54-62。 15 《經書淺議》(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翻印,1990,中華書局本),頁47-56。

(12)

箱造作年代更在其前。至於二十八宿全名之確定,更當上推至紀 元前五世紀以前。16決非短期造生,更不會短時而能達至於漆箱塗 飾之日常生活點綴。故可信西周《周禮》之所記。 我 人 在 此 保 守 推 算 , 中 國 之 二 十 八 宿 星 距 所 產 生 自 早 在 上 古,其二十八宿序列排定,最晚亦當在紀元前五世紀以前。古人 二十八宿排定列序如下: 一、角、亢、氐、房、心、尾、箕。為東方七宿。 二、斗、牽牛、婺女、虛、危、營室、東壁。為北方七宿。 三、奎、婁、胃、昴、畢、觜觹、參。為西方七宿。 四、東井、輿鬼、柳、七星、張、翼、軫。為南方七宿。 如 此 排 次 , 即 是 東 、 北 、 西 、 南 字 序 。 後 世 科 學 家 很 易 發 現,此一排法,乃是違背春、夏、秋、冬之時序。但古人在實際 需要而言,原來只為要看一年之間太陽一路所屢至之各個恒星, 即是所止之處,以恒星表示,實正是依此前後次序。其一路止於 何星,在《呂氏春秋》十二紀,每月俱先記載。當在紀元前三世 紀,已是成為定型。自可見東、北、西、南四方向字序,早進行 於戰國末以至西漢時代。 (四)子午卯酉(北南東西) 抗戰以前,尚有人知道子午卯酉不是講時間而是講方向,此 亦一種普通常識,自清末以來,北方京韻大鼓書,曾一會點唱一 個段子叫「子午卯酉」,可知此乃普通常識。到抗戰以後不但無人 能唱,而且已不知子午卯酉是何所指。原來本意指北南東西,亦 即遊走天下,五方雜湊之意。 驗看羅經所謂二十四方向。子在正北,午在正南,南北畫一 直綫,稱之為子午綫,已是千餘年地學名詞。卯在正東,酉在正 西,二者連成一綫,是卯酉綫,雖是明確東西綫,實未形成地理 學上常用名詞,遠不及子午綫保持地學名詞流傳之遠。不過子午 16 李勇撰,〈再論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八宿青龍白虎圖象〉,收載中國天文學史文集 編輯組編,《中國天文學史文集》第六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頁282-292。

(13)

卯酉之合稱,並非來自羅盤,因為北宋以後方始有水羅盤,明代 方有旱羅盤,而子午卯酉合併聯稱則早出現於紀元前二世紀之 《淮南子》,上面舉「子午卯酉為二繩」,即出於《淮南子》。在此 之前天上已分二十四方向,二十四方向各有值名。十二支之子、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八干之甲、 乙、丙、丁、庚、辛、壬、癸,再加前述之四個地維,即是四 維,共構成周天二十四方向。當早於創生羅盤有一千年。 上文早已提示,在古代天文曆法領域,子午卯酉實最重要, 子向即是冬至,午向即是夏至,卯向即是春分,酉向即是秋分, 俱對太陽運行而言。古人將此四向稱為四仲。在曆法上,子是仲 冬(夏曆十一月),午是仲夏(夏曆五月),卯是仲春(夏曆二 月),酉是仲秋(夏曆八月)。古人觀天象,有把握測定四仲。測 定四仲之四個月之後,而四孟、四季各月即可據以推算出來。此 即子午卯酉之所以具有關鍵地位之故。至於到北宋創生羅盤(稱 為羅經)之後,天上二十四向,即亦同時代表地面之二十四方 向。下面附舉羅盤二十四向圖,以供參考。

(14)

(五)東西南北 中國遠古至少早在殷商之世,已熟知東南西北四方分野自無 疑義。而上古人士正確辨識方位,實依據一定科學方法。早在發 現磁石指南之前,已經可以簡易而迅速測定東西與南北方向。即 是使用圭臬測景之法。 《 墨 經 》 上 曰 :「 日 中 , 正 南 也 。 」 同 書 又 云 :「 直 , 參 也。」此兩條「墨經」文字,下無解說,簡略實甚。民國學者張 其鍠注云:「此當言立表測日正晷之理,惜說已佚。」17然可知其 以景定正南方向之意。 古代表與臬意義相同,本是直立之木標。當日中正午之時, 測其射照之景,定正南方向。而《墨經》上所謂「直,參也」,即 是測景值之方法。其法可對照《周禮•考工記》即能明白。 《周禮•考工記》云:「水地以縣。置槷以縣,(杜子春云: 槷,當為弋,讀為杙。)眡(古視字)以景。為規識日出之景, 與日入之景。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 同書注家鄭玄解說云:「槷,古文臬假借字。於所平之地中 央,樹八尺之臬,以縣正之。眡之以其景,將以正四方也。」今 人方孝博依其制製圖以標示之,先定東西,後定南北,十分正 確。如下圖所見: 17 張其鍠,《墨經通解》(桂林:張氏獨志堂本,1921),卷2,頁2。

(15)

據 方 孝 博 著 《 墨 經 中 的 數 學 和 物 理 學 》 105 頁 之 圖 仿 製 而 成。 綜考上述中國古代所沿習之四方方向之字序,粗定可見者五 種不同編排,俱有古老背景。惟一般常識,至今惟有東西南北為 最多見,其最早淵源,至少亦須從《考工記》算起,其成書亦可 上推至紀元前八世紀。正見出一種普通常識之形成,有其古老背 景。現可引舉當代科技考古專家王振鐸之見解,以藉為本節結 論。 我國古代四向(東西南北)之發生,可能其起源非同時。 太陽于人之關係深矣,東西二向可能發生為早。漢許慎解 「東」、「西」即云:日在木中為東,鳥棲巢曰西。南、 北之觀念,或由寒暑冬夏陰陽向背而發。此四向之輳成, 為觀念之歸納也。四向觀念因東周以來八卦之說,增多四 維 , 演 為 八 方 。 秦 漢 以 八 干 十 二 支 附 益 之 , 定 向 為 二 十 四。18 凡此所論,實即常識中東西南北四方之生成來源也。

四、中國的圓周

大凡無論中外,一般中學程度俱讀過歐幾里得(Euclid)的 《幾何學》(Geometry),自然熟知圓的圓周角以及圓中垂直相交 之線即成直角,此是普通常識。何以要在此特標示中國的圓周, 難道還會有中國外國之區別乎?答曰是有不同。 雖然希臘人歐幾里得著作世界上應用最廣的《幾何學》,但圓 周角 360 度則是早在紀元前一千年為古巴比倫人所發明,此種數 理要以古巴比倫為最早,歐幾理得乃是紀元前三世紀之人,却是 體系化編著幾何學之先驅。 我在此所云中西之圓有所不同,可以巧辨說,西方之圓乃是 一個純數理概念,理解並不複雜。要講中國的圓,則不免要大費 18 王振鐸著,《科技考古論業》,頁104。

(16)

辨解。在此試加談說:要分三個視域來看: (一)神話造生之圓 中國人自古相信,天是一個圓蓋,地是一大方塊,所謂相信 天圓地方。古代有一個造生天地的傳說,相傳伏羲和女媧結為夫 妻,他二人一人執規,一人執矩(即圓規與矩尺),分別畫開天 地。伏羲女媧故事,秦漢時代最為盛行。故事文字早已流逝湮 滅,只是在漢代石刻以至絹畫却有保存。現舉示聞一多所收之兩 圖,可作比觀: 上 列 左 圖 即 伏 羲 女 媧 合 像 , 人 身 蛇 體 , 伏 羲 執 規 , 女 媧 執 矩。代表造生天地,伏羲畫圓天,女媧畫方地。出於聞一多所著

(17)

《神話與詩》。 上圖所見亦為伏羲女媧蛇身合體,但伏羲執矩女媧執規,亦 表現造生天地,畫圓畫方。此圖見聞一多著《神話與詩》。原為取 自漢武梁祠石刻。在此只舉二個,為供讀者參考。實則有關伏羲 女媧造生天地神話,在西漢東漢傳布石刻像甚多。現今青年藝術 史家陳履生於 1986 年 4 月出版之專著《神畫主神研究》,經其搜 集西漢東漢兩代伏羲、女媧石刻像列表舉證,此類石刻有五十二 石之多。其中多二人蛇身交尾,或伏羲執規,或女媧執規,或伏 羲執矩,或女媧執矩,並不一定。亦有伏羲蛇身單人出現,亦有 女媧蛇身單人出現。手中必有規有矩。陳履生不但列表,而於書 後附印大批圖版,俾供學者參證。19 圓天方地既是由伏羲女媧所畫出,是以中國之圓生來也是自 此而由他二人所畫。 (二)幾何原理之圓 其實中國古人也並非重視神而不看重科學,對圓亦創生幾何 19 陳履生,《神書主神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見此書後記。

(18)

定理,並且其創生要早於歐幾理得兩個世紀。20墨子是紀元前五世 紀人,他所著之《墨經》中,有不少數學物理理論。現代大陸學 者方孝博著有《墨經中的數學和物理學》一書,其書中肯定墨經 四篇,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他相信其中之經是墨子 自著或自述,而經說則是出於其後學之註解。《墨經》中第五十九 條是圓之定理,其說曰:「圜,一中同長也。」21古字之圓是圜 字,所謂一中同長之定義,是一個中心點到其一周邊之距邊,是 同一個長度。定理簡而明確。此條並另有「說」指出圓之作圖 法。其「說」曰「圜,規寫交也。」22古時之寫字,多用於繪畫圖 像,如寫生、寫真俱是。此處之言,乃謂圓之作圖法,是用規畫 圖像,使其兩端相交,即合成一個圓形。故可知中國古人早有幾 何定理和作圖之法以造生圓形。 (三)古人親眼目驗由北斗七星之斗杓畫成周天之圓 中 國 古 人 利 用 北 斗 七 星 斗 杓 造 畫 周 天 之 圓 , 表 現 出 特 殊 智 慧,與世界他國不同。中國古人很早即看準北斗七星繞北極星旋 轉,一年走完一圈。此外尚有其他種種利用北斗七星作為各樣天 文曆法上一個恒久可靠之工具。由於年年觀測,年年有效,古人 即假定斗杓左旋,一日為一度,一年走完一圈,經 365 又14而運 行一周天。換成圓周角,則此圓天為 36514度。如此一來,可知 中國之圓周角,即與他國不同。此項依據,可以據紀元前二世紀 之《淮南子》而知。茲引舉如次: 太 微 者 , 主 朱 雀 。 紫 官 執 斗 而 左 旋 , 日 行 一 度 , 以 周 於 天。日冬至峻狼之山。日移一度,凡行百八十二度八分度 之五,而夏至牛首之山。反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而 20 參看:李惠民,《漫談古代數學》(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頁39;夏樹 人、孫道杠,《中國古代數學的世界冠軍》(重慶:重慶出版社,1984),頁16-17。 21 吳毓江,《墨子校注》(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頁415。 22 吳毓江,《墨子校注》,頁415。

(19)

成一歲。23 此處利用北斗斗杓指向,統計一年移動 36514日,按每日行一 度,即是 36514度。如此一來,中國之圓周角自比他國為小,在 希臘之圓周角既是 360 度,畫分之直角一定是 90 度,而在中國則 是 91516度。此一計算,亦出現於《淮南子》。 兩維之間,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斗日行一度。十五 日為一節,此生二十四時之變(指十五日值為一個節氣, 一年二十四節氣)24 如此一觀,則中國直角,比西方直角稍小一點。此處言兩維之 間,即是地維夾角之直角。四維位置上面已加展述,竟可相信古 人之四維在認知上早成習慣。 總之,談中國思考創生之圓,有像西方之幾何定理,亦有神 話傳說,特別是利用北斗星之周天運行,而實測一直存在永可目 驗之圓,是以肯定此是中國之圓。

五、總統先生鈞鑒

總統先生鈞鑒一句普通話,任人俱知道是何含意與用途。莫 以為我在此故弄玄虛,另有何樣奧義。只是仍須繞大彎子從遠古 新石器時代開頭起。先說先民學會用火。中國考古學家研考發 現,從五十萬年前之「北京猿人」及七十萬年前之「藍田猿人」 以及一百七十萬年前之「元謀猿人」等等,一致俱已學會用火。 推斷是採集天然之火。顯著之可靠證據,是二萬年前之「山頂洞 人」在洞中堆存有數公尺深之木炭灰,證明會長期儲存火種。25其 實先民儲火之實,文獻亦能看到一些痕跡。原來舊有《周書•月 令》一篇中有更火之四時記載,東漢鄭司農、馬融引《周書•月 23 陳廣忠譯注,《淮南子譯注》〈天文訓〉,頁116。 24 陳廣忠譯注,《淮南子譯注》,頁121。 25 李經緯、李志東合著,《中國古代醫學史略》(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頁17。

(20)

令》,今不見於《逸周書》,但學者附抄於其各篇之後,其六曰: 更火: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 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26 據此資料,應知古代改火之習,自是早經長期維持,亦即是儲存 火種之古老傳統。 古人發明用火,改生食為熟食,自可減少疾病改善健康,主 要使頭型改變,而犬齒退化,臼齒增生,由茹毛飲血,前齒撕裂 獸皮,飲其血並吞其肉,一如野獸,無何分別。惟自經熟食,可 以需要臼齒咀嚼,由此犬齒退化,牙床擴大臼齒增多,而使下顎 與臉部成直角,口腔發音清楚,腦頂亦隨之前隆,腦容量為之加 大,智慧提高,自完全脫離猿人體態,成為真人。 我國近數十年考古成就,使國人將歷史真實向上推進到新石 器時代,自在於石器之增廣各類工具,可以自狩獵穴處生活,改 進至定居農作生活,茲是由二萬年前進入新石器時代,其各樣工 具器物之改善,實需長久累積。進入農耕時代,需漫度很長適應 時期,天象需要累積長久觀測,作物亦須長期由成敗中獲致正確 知識。形成聚居,自是一大改進。考古家自此即可確定,說出時 代特色,是即發明陶器纔是聚居生活,從事農耕之文化表徵,因 而造生出彩陶文化與黑陶文化兩個鮮明文化標識。 古人發明用火,長久經歷,漸次獲得其更廣用途,一則造陶 器,乃是熟食最大保障,有益於增進健康,減少疾病。能知造 陶,保障農產、食物之儲藏,古人穴居,多是近河水之高阜淺 丘,挖穴而居,為保其防塌防濕,洞穴需用泥塗四壁及地板,則 用架木燃火,先鑄成陶穴,以使人居,並藏穀類。《詩經•大雅》 有云:「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穴, 未有家室。」此詩言周氏先祖時期,陶復是指藏穀物之橫穴。陶 穴是指人居之洞穴。其今人論中國上古居穴即是地穴,上架樑 椽,而成居室。其穴壁防塌必先燒硬陶,故謂之陶穴。 26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合注,《逸周書彙校集注》,頁1230。

(21)

在新石器時代,古人最能倚恃之生活工具即是造陶,是以考 古家凡發現聚居之處,俱能看到三項不同而相近區里,一是人民 居所,二是燒陶窰址,三是墳墓園地帶,乃構成完整之先民聚 落。於此足見古人造陶之迫切需要。是以考古家分別新石器時 代,定為仰韶文化,以彩陶為代表,龍山文化以黑陶為代表,此 外南方尚有河姆渡文化與良渚文化,亦並出現各類陶器。其實一 般製陶成熟時期,各地俱達於七千年前,直可併稱為陶器時代。 中國文獻古籍,最能取信於後世者有二帝三王之說,此二帝 乃指堯舜兩人。孔子、孟子均崇重堯舜,在文獻所載傳說與地下 考古器物可以連繫一起者即是陶器,文獻記載甚巧合,堯與舜俱 是一代陶匠。 有 關 古 代 之 二 帝 堯 舜 , 已 有 諸 多 稱 譽 , 要 以 《 論 語 》、《 孟 子》為最推重。堯之為君,相傳初封於陶後改於唐,然陶在山 東、唐在山西,古時在東屬東夷,在西屬夏土。堯與舜應是各領 一方之共主,由彩陶文化與黑陶文化之重大不同,正如今人傅斯 年所定夷夏東西說而能判別古之文化分野。黃帝堯舜非上下相 傳,而當為不同時期之天下共主。 今人以堯字古字為#,係陶工托土坯之狀,可推知亦善作陶 者。舜則史書明有記載,如太史公書五帝本紀所載: 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為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 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27 於此可知舜在東方,而燒陶於河濱即是在黃河岸製陶,可信 其既是農夫,又是漁郎,亦是陶匠。《史記》五帝本紀,原據古文 《尚書》而輯鈔,蓋有所本也。古籍尚有其他旁證,可見《考工 記》云: 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輿。28 27 司馬遷,《史記》第一冊,〈五帝本紀〉,頁33-34。 28 聞人軍譯注,《考工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頁118。

(22)

在《考工記》上所言,是虞舜重陶工,夏后氏重造屋工,殷 人重木工,周人重車工。故而舜之製陶,古有共識。 今之考古各家,介紹先古窼土地,石器時陶房,以至所有完 整彩陶墨陶鼎盤盆鬲盂甕諸器皿,亦隨之詳考造陶燒窰技術。特 別說明製陶坯之法,有手製、有模製,有後起廣用之輪盤拉坯 法。大概模製極少,因脫模之時易於毀壞新坯,手製者亦不多, 測知新石器時代,早已發明輪盤製陶。29其中問題是,所有考古家 談及製陶方法,決不提文獻上古已有之詞彙。今人只言輪盤旋轉 拉坯之法,其實古籍早有記載。其輪盤古稱之為鈞,旋轉輪盤, 稱之為運鈞。見之於《管子》及《呂氏春秋》。自紀元前三世紀之 《呂氏春秋》以及紀元前二世紀之《淮南子》,標示天上畫分九 域,是為九野,而中心之天稱做「鈞天」,茲舉《淮南子》所稱九 野: 一、中央曰鈞天。 二、東方曰蒼天。 三、東北曰變天。 四、北方曰玄天。 五、西北方曰幽天。 六、西方曰顥天。 七、西南方曰朱天。 八、南方曰炎天。 九、東南方曰陽天。30 按之司馬遷《史記》其書趙世家及扁鵲倉公列傳,陳敘晉頃公時 趙鞅(即趙簡子)為大夫,專國政。有疾而不知人事者五日,召 扁鵲診視,扁鵲斷為血脈治使昏迷而實未死。後二日,趙鞅醒 起。向諸大夫言曰:「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遊於鈞天。」此之鈞 29 吳聲功,《科學技術的起源》(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頁65-82。 30 陳廣忠譯注,《淮南子譯注》,〈天文訓〉,頁107。

(23)

天,一書兩見,可信太史公必有所本。或即先秦流傳故說。 後人將舜之上陶,以至古人鈞天之說,乃以中央天上與地上 中央主政,依製陶拉坯之鈞,而稱之為秉鈞,以引申製陶工匠之 掌鈞。古書《管子》即將堯之治天下,情同陶匠拉坯製陶。茲引 據其說如次: 昔者,堯之治天下也,猶埴之在埏也。唯陶之所以為。猶 金之在爐,恣冶之所以鑄。31 文中所謂之埴,乃指黏土,所謂之埏,即是拉坯。文中所謂之 陶,即是陶匠。所謂之冶,即指五金匠。由此借喻,則表現管治 天下之君主,如同掌鈞拉坯製陶之人。後世借指國家主政掌權之 人,即叫做秉鈞。在此說到:總統先生鈞鑒,其旨亦同。雖是俗 用常識,本源則費疏解。

六、結語

說起普通常識,似乎無關宏旨,鄙人多事,推重追考本源, 本人以為多餘,如不嚴肅舉示一些例子,供人思考,自亦難說服 天下。然本文開宗明義,把一切責任推到學者頭上,要學者有責 任向世人推出正確常識,也有責任向世人解釋常識之造生本源。 主要以為特別看重學者,有其積極正當理由,本人治學亦視為本 分天職,做些研究,正是在向世人提示嚴肅研究之正確知識。無 論當世以至後學皆可覆按追究。 2010 年 8 月 12 日寫于 多倫多之柳谷草堂 31 趙守正注譯,《管子注譯》下冊(桂林: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頁54。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世界上在位最久的女性君主與國家元首。 9 月 8 日女王駕崩後舉國哀痛,73

2022 年即將到來,以往的除夕夜都是在農曆的 12 月 30 號,但是新的一年卻沒有 這一天,由於除夕意指歲末的最後 1 天,只要是正月初一的前一晚都是除夕,因此

使用 MapleTA 做作業,是本課程的主要學習活動之一。今年 4—6 月課程進 行期間,NCUx 學習平臺可以和 Windows 伺服機上面的 MapleTA,以 LTI 介面 進行串接。可是,我們在 9

指導語 8:請將以下國語點字標點符號讀出來? (5 個題目). 指導語 9:請將以下英文字母讀出來?

熱烈、生機勃勃等強烈感受。此詩當然不是寫歸隱,而是描寫女子出嫁時 的喜慶場景,但是,因為詩中有「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二句,陶公在此

當然,在此所指的南傾,並非意味著唐代北方,尤其泛指江北一

在文獻中,出現的極早,尤其是以北斗代表北方,來和青龍白虎相配,可能在六

校園環境品質除是永續校園 重要的指標之一,其優劣與否更 是攸關教職員生的身體安全與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