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隋唐國都長安的建置與特色 3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隋唐國都長安的建置與特色 3"

Copied!
5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內容大綱:

1. 導論

2. 隋唐國都長安的建置與特色

3. 秦中自古帝王州:長安文明與其展延的風采

4. 盛極而衰的古都與其在掙扎中的命運

5. 餘論:洛陽、揚州、益州與廣州等城市在隋唐的地位

6. 小結

1.導論

按近代蒐集的文献記載,配合考古發掘的初步勘察所得,選擇以 關中一帶為國都的不同朝代出土遺址有四,以歷史先後序劃分的話,

西周豐鎬新舊兩都位於灃水兩岸;秦都咸陽也跨越渭水南北;漢都長 安倚渭水以南建成;隋唐兩代的國都則在渭水流域,其附近尚有灞、

滻、灃、潏等河支援,在水源補給上尤勝前代。

隋唐之交的帝主均為胡習甚重的胡漢混血兒,這是五胡亂華至南 北朝期間民族大融和的結果。隋文帝與隋煬帝的軍事外交措施固然為 鞏衛一統王朝的手段,而招徠遠人的手法除炫耀中國富強外,“混一 戎夏” (《隋書.裴矩傳》)正是煬帝在家族文化背景影响下,一種劃 時代的創新意念。煬帝思慕漢武是眾所週知的事實,大業 3 年(607)

車駕幸東突厥時,諸塞外渠酋諸袒割下跪,不敢仰望,他的“如何漢

(2)

天子,空上單于臺”(〈雲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賦〉)正是一時豪語。漢 武帝北逐匈奴,開拓西域,元封 3 年(前 108)大宴中外使節,雲集 海内外藝人表演吞刀吐火,跳丸爬竿的國際盛會大為煬帝景仰;劉徹 招徠中西亞,甚至東馬帝國入貢經商的思維,受到儒家農本觀念繼承 者的筆伐與非議,惟中國此後亦內亂相尋,結果自漢代“鑿空”以來,

西域孔道又再遭少數民族閉塞,直至隋唐大一統王朝的出現,加上強 大國力為後盾,才再度開展一個比漢武帝時期更宏大的招徠計劃,而 在唐代的繼承者為唐太宗。

唐代的經濟背景

隋唐之際的經濟發展出現了不同的轉變,重要者首推人口增長。

隋政權在北中國東西初併合的倉猝下禪代,後復平南陳,達成一統大 業,天下分崩既久,户口散佚流徙,甚至闔家死亡的事例甚多,文帝 開皇 3 年(583)户 303 萬,9 年(589)平南方後增加 60 萬户數,

充其量當時天下共約 4 百萬户。隋文帝通過大索貌閱、遷徙游民等手 段,加上减免庸役,獎勵農耕,至煬帝即位之初天下户已達 890 萬,

口 46,019,956,隋之富强與人口穩步上升,賦税激增有直接關係。但 隋末大亂,關中關東户口逃亡,突厥乘機沿邊擄掠人口,也有大批難 民避入塞北隴右一帶,唐太宗貞觀初天下户僅餘 300 萬户,故高祖與

(3)

太宗先後下令括户,太宗並以重金於突厥中贖回被擄漢人 8 萬,以此 招徠更多昔日逃避兵燹者,甚至邊塞牧民,加上東突厥內附,由是約 有 120 萬人慕歸。此後至盛唐之際,帝主均行括户方法,務求令棄籍 者返本歸流,玄宗天寶之亂前,天下户 900 餘萬,口 5 千餘萬,已超 過大業 2 年(606)的統計數字,這些龐大的人口在盛唐時多仍集中 關中、河南一帶,尤以前者為最,按《新唐書.地理志》記載,關內 道京兆(絕高曰京,十億曰兆,意指大眾所聚,見《通典.職官》)、

鳳翔等府有户 51 萬以上,口約 3 百萬;只京兆府京兆郡(有長安、

萬年、興平、涇陽、奉天、藍田等 20 縣)便在此中佔 36 萬户以上,

口 1,960,180,為唐代國都帶來農業、商業與手工業上的有力支援。

隋唐經濟得以發展次要因素是交通與商業。煬帝平克突厥與吐谷 渾,招徠西域,令胡人商旅大量進入中國,他們所攜進口的寶貨或不 一定對中下階層經濟帶來極大裨益,但胡商帶返中西亞的貨物與日用 品如絲綢及各種紡織品、手工藝品、茶葉等倒能促進本土貿易經濟的 蓬勃。在內陸方面,煬帝史無前例地發動數以百萬計的人力在短期間 裡開鑿、挖澱廣通、通濟、永濟、邗溝等河渠,加上馳道的暢通無阻,

大大的推動國內南北貨物的流通,從此坐賈既可較安全及準時附運本 地特產、名店專賣於其他州郡,而行商亦能以內河漕船轉賣土貨於四 方。至於外來進貢、經商的蕃舶,在隋代時已遍佈嶺海一帶,廣州固

(4)

然是第一大站,而揚州在煬帝即位前後刻意經營下也逐步成為唐代,

特別是中晚唐期間的國際大都會。此外,隋唐兩代均田不均及其他日 益繁重的賦稅問題導至農民棄地逃亡,除轉為佃農等業外,不少投身 小手工業,甚至流動全國的商販、行商行列之中,這些都是小農經濟 破壞後出現的工商業興旺現象,而這些現象也在各都市的繁華景象中 充份顯露出來。

唐代都市南傾化的特色

當然,在此所指的南傾,並非意味著唐代北方,尤其泛指江北一 帶沒有大型現代化的都城,事實上,自隋代營建東西兩都以還,河南 道洛陽與京畿道(陜西)長安都是當時的國際大都會,具備最先進的 城市設計、富庶而密集的人口、熙來攘往的海内外商旅和本地各行業 的昌盛,足使首都和陪都成為中世紀黃金時代中國的都市代表。鼎革 以後,東西兩都、兩都以北,李唐龍興之地太原、兩都以西,往昔西 周龍興地鳳翔(岐山)及兩都東南的江陵(今湖北江陵縣)是唐代刻 意經營的地區,後三城市也是兩京的翼輔與屏障,亦是交通轉滙中 心。由洛陽北上,經太原,可入突厥,東北向可往幽州(今北京一帶)、 遼東地區;由長安入洛,可由汴州(河南開封)通往山東;若南下則 通荊州(湖北荊州),於水陸兩路抵達江南、嶺南;由長安西經鳳翔,

(5)

可入隴右,通往吐蕃或西域。從上可知交通發達與中央重視城市發展 是有利南方城市崛起的基礎。

隋代一統後撥入版圖的江南及尚未真正開發的嶺南地區,氣候溫 和,土地肥沃,加上湖海之利,且戶口尚寡,成為隋唐兩代人民在戰 亂之際的避難樂土。安史亂後河北為强藩盤據,且急速胡化,士庶多 避地東南;中唐伊始,回紇與吐蕃先後擾邊,甚至廹臨帝京,亦驅使 西部人民或内徙或淪入西蕃控制的土地之中,凡此俱造成不利西北發 展的因素。

隋代文、煬二帝傾國之力開河挖渠,主要目的在於貫通南北人工 漕渠,並藉此接駁大自然西東流的河道,《元和郡縣圖志》便直接指 出唐代東南郡邑無水不通的暢順,中唐詩人劉禹鍚有〈夜聞商人船中 箏〉一詩,所記的便是漕河大舶自東而西的例子。既而,因著各種背 景因素影響下,沿河的南方都會,如淮南道揚州、毗陵(常州)、江 南東道的吳郡(蘇州)、會稽(紹興)、余杭(杭州)、劍南道北的益 州、江表的閩越(福建)泉州及嶺南道東的廣州等,大部份都是在這 期間崛興,甚至奠定日後國內外地位的城市。有關研究可參考李燦文

〈唐代水利事業與南北經濟重心的轉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歷 史學系系刊》,1978 年 1 月,4 期、王濤〈唐後期南方城市的興起與 繁榮〉,《晉陽季刊》,1999 年 5 期、鄭學檬、陳衍德〈略論唐宋時期

(6)

自然環境的變化對經濟重心南移的影响〉,《廈門大學學報》(哲社 版),1991 年 4 期。

2. 隋唐國都長安的建置與特色 長安的營建與特色

a. 有關長安城的面積

隋文帝即位之初有感漢代營建的長安城規模狹小,且歷分裂王朝 兵爭的破壞,未能配合時代需要,加上南北朝以來關中本位政策的取 向,亦未可妄語定都洛陽,故長安作為全國首要大邑,自然亦應有其 恢宏的氣象來迎接遠方貢使、域外胡商,因此開皇 2 年(582)在舊 長安城東南 13 里外,由高熲、賀婁子幹、宇文愷等設計及督造新城,

次年中完成,取名大興,日後隋唐兩代的行政中心都以此為本,而這 亦是後世共稱黃金時代的隋唐長安。

《隋書.地理志》 載京兆郡( 雍州 ) 轄下有大興、長安等 22 縣,《新唐書.地理志》載錄京兆郡轄下萬年(武德元年[618]改大興為 萬年)、長安等 20 縣正是這緣故而來。煬帝大業 9 年(613)又再發 工役改善大興城的設施。大興城東西長約 9,700 公尺,南北闊約 8,195 公尺(據《隋書.地理志》統計),總面積約 79 平方公里,這與近代 考古隊的勘察還有點距離(長 9721/闊 8651,總面積 84 平方公里),

(7)

但不管何者的測量較接近事實,從其建置和佈局來看,它確是中世紀 世界上最宏偉先進的都城之一(見附圖1)

大興城自西北倚地勢向東南高處伸延,海拔 400 至 460 米,東南 高點約 460 米,西北低點約 410 米,高低點雖相距約 50 米,但因城 址遼闊,步行其中亦不至有攀坡的感覺,我們從唐代長安城的規模中 亦可見其大要。在佈局方面,城北為宮禁要地,帝主居高臨下,掌操 控勢位的象徵。宮城之南為皇城,是三省六部官僚辦事的公署,皇城 外為外郭,是百姓聚居之地。唐高祖在大興受禪,以漢高祖劉邦取名 長安的寓意復以長安城命名。太宗貞觀元年(627)分天下為 10 道,

長安屬關內道(見附圖2);此後長安宫城與皇城内外經太宗、高宗 相繼蓋建大明宮,玄宗在皇城東南角建興慶宮;太宗過渡至玄宗期間 斷續地建造修葺長安城東驪山腳下華清宮等,都逐步壯大了京城的外 觀與規模。

b. 有關長安城設計的特色

長安皇城壯麗,面積佔整個城市約 1/7 至 1/8 左右(約 10 公里), 位於斜坡上,城内南北 7 街,東西 5 街,其北為帝主宮城,中間劃分 的只有一條 441 米的街道,並無城牆阻隔。在隋代宇文愷構思時,以

《周易》乾卦卦象為依據,配合地勢而興建長安城與皇城。長安城的 地形有 6 條西南、東北向的高坡與相對的低地相隔,北宋時,宋敏求

(8)

在《長安志》一書闡釋其意念,在於以朱雀街南北六條高坡,象徵乾 卦,九二之象“見龍在田”,故置以宫殿,為帝王之居。九三“君子終 日乾乾”,故立百司,以應君子之數。九五“飛龍在天”,其貴不欲人 居,故置玄都觀與興善寺,以道佛鎮守。王維坤在其思維基礎上加以 補充,認為上九“亢龍有悔”位於外郭城南垣高岡的一段,與位於外郭 城北,處於高岡的初九“潛龍勿用”成為大興城南北兩個主要的軍事佈 防區,既是主要出入通道,也是長安聚重兵的地方;《易經》中載“九 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故於此段高岡興建宫殿,作為帝主起居之 地;“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說明這地段適宜安置官署,侍 奉天子,故亦是皇城所在;“九四或躍在淵”是安置文武百官居所的理 想地點,其間不少現今可尋的宰輔大僚、王公貴戚都在平康、務本、

安仁、宣陽等坊購置家宅或足佐證;“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雖與 九二同屬宜覲見天子,但正如宋敏求推算此地段其貴之極,不宜常人 所居,故設寺觀鎮守(〈試論隋唐長安城的总設計與布局〉,《西北大 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 年 3 期)。事實上,若以乾卦解象,

《易經》解釋六段平衡的卦象時說: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大明終始,六位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除了居此卦象内可乘龍馭天,各正性命外,萬物得雲雨之施,黎庶均

(9)

承其恩澤,這也是一個應天順人的佈局。

正因長安皇城在設計上有本身獨特的既定構思,因此城内的設計 以 6 條高坡與相對的低地組成,且又因應斜坡地形建築,在整體上便 構成一大片東西向而略似梯形的城市規模。帝主所居住的宫城位處城 北,是斜坡的最高位,設計壯麗宏偉,雖然兩者均成遺址,在文献上 其奢華處或無法與秦咸陽相比,但肯定是當時世界上設計最出色的大 城市。但更重要的是它外郭城的櫬托,沒有百官府邸、市民居所、各 行各業的呼應,華麗的宮室亦不免使人頓生蒼涼的感覺。正如前述,

長安郭城修建於隋文帝開皇 2 年,經歷煬帝、唐高宗、玄宗等擴充才 出現目下我們在原始資料中構思復完的面貌。宮城及皇城被外郭城三 面包圍,當中的設計頗類井田的佈局,110 個坊里各有名稱。近人在 鑽研零碎材料過程中已掌握部份唐代名臣府邸資料,其間可見他們為 著早朝方便,在京中多有家宅,而這些府邸便在外郭的坊里中與民居 頗為接近。近世蒐集正史與前人筆記資料研究唐代長安城設計與佈局 並付梓成書,較可觀的當是清人徐松《唐兩京城坊考》,書内仿《長 安志》附有城市結構圖,該書在道光 28 年(1848)刊行,此後中國 歷百年動盪,研究此門學問的學者不多。日人平岡武夫於上世紀中出 版《唐代長安與洛陽》,使唐代國都研究得以再往前推進一大步。近 年史念海等又有《中國古都和文化》等研究,並替宋人張禮《游城南

(10)

記》一書校注,內有大量關於北宋時代作者在當時修葺加建後舊長安 城的遊歷見聞,加强了我們對該大都會的認識;此外,日人妹尾達彦 對長安城、西市等市集規模及其貿易盛况均有更新的觀察,著述如《長 安の都市計劃》(東京:講談社,2001 年)、《唐代長安の店舖立地と 街西の致富譚》(東京:汲古書院,1990 年)等可供參考。從附圖 3 與附圖4 中可見唐長安城南北縱向共 13 坊,隱寓漢代所謂的 13 州,

東西橫向 10 坊,寓指唐代天下 10 道。外郭城的大道最為外來貢使稱 頌,南北縱向的 14 條街道,以正中央明德門進入的朱雀門大街最著,

共闊 155 米,右邊的啟夏門街 134 米,左邊的安化門街亦有 108 米寬,

主要街道多在百米以上,只有較偏遠東西橫向的街道較狹窄,據考古 的發現約 20 至 25 米的順城街是外郭城中最窄的街道!

c. 有關長安城的人工河渠與工業用水

長安城的名聞天下,在於街道寬敞,氣象恢宏,宮殿巍峨,但實 際作用兼備的恐怕是人工河渠,不獨供給市民生活日用外,更有其遊 覽觀賞的價值。中唐時代憲宗元和 10 年(815)高中進士的沈亞之在

〈春色滿皇州〉歌頌長安說:

“何處春輝好,偏宜在雍州。花明夾城道,柳暗曲江頭。繡 轂盈香陌,新泉溢御溝。回看日欲暮。還騎似川流。”

道盡當時花蔭柳下,河渠蜿蜒,車騎如鯽,人馬夾道的盛景。

(11)

由於長安城範圍廣大,户口眾多,且又以略近梯形的格局建於微 斜的地形上,故城内用水往往須引自不同方向的河流。隋文帝開皇 3 年(583)修城東龍首渠( 滻水渠 ),成為兩代城東供水的主要脈絡,

其中數條支流皆被引入外郭城,甚至皇宮禁宛之中,凝碧、積翠、太 液、興慶、東海等池水均由龍首渠的分支匯聚而成,也可說河渠替禁 內的庭園山水帶來秀色靈氣。此外,龍首渠的分支亦流入東市,為市 民帶來不少方便。供給城西的河水主要是引自交水的永安渠,城西及 南區還有清明渠補給各坊里的用水,以上均為開皇初修建大興城時的 配套設施。由於長安城是全國官貴雲集的地方,因而各地商賈、胡旅,

甚至降人都滙聚帝京,形成人口日益增加。玄宗時長安住民已超百萬

(隋煬帝大業年間雍州已達 1,071,925 戶, 直轄縣平均戶數在 15,000 左右) 是當時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密集的都會,為解決用水問題,

開元年間修築黃渠,由南山引水入郭城東南端的曲池江,並導引其水 入修政、晉昌等坊,使慈恩寺等地成為遊覽勝境(見附圖 5,有關資 料可參考史念海〈漢唐長安城與生態環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1998 年 1 期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又修漕渠,穿逾城南至郭城 西面流入西市,此後代宗亦再由西市引水入皇城以解決禁苑薪炭不給 的困境。……

(12)

長安的坊里制度

a. 坊里制的原意

隋唐長安設計的另一特色是坊里制,故另闢一節加以叙述。

自隋代建立伊始,文帝便著重於天下游民流户的管理,《隋書.令 狐熙傳》便指出令狐熙為汴州剌史時壓抑姦俠:

“下車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開門者杜之,船客停於郭 外,星居者勤為聚落,僑人逐令歸本。”

所謂“向街開門者杜之”便是坊里制的原意。《史記.游俠列傳》内談及 漢代朱家、郭解任俠之途蓄養賓客,邑中少年慕名而夜聚門外者十餘 車,變相解釋了統治者為何需要鏟除不遵法律而行的任俠之輩。《禮 記.月令.完隄防》即指防可解作坊;又《集韻》亦指“防,《說文》隄 也,或作坊”,顯見等同城市以外鄉村性質的坊里制,用意在於提防 姦邪之輩。隋唐之際時有稱里,或改稱里為坊,或坊里並稱,可見是 一而二,二而一的稱號。

自西周官制内有六卿,外有六遂,卿轄下有比長、閭胥、族師、

黨正;遂所轄的有鄰長、里宰、酇長、鄙師。以上低級官職等同漢代 亭長、三老、嗇夫、里魁(長)、里監門等同(可參考周場山《漢代 城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而隋唐里正、坊正的沿革正 由此而來。有關坊里的構思可參考王維坤〈試論中國古代都城的構造

(13)

與里坊制的起源〉,《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 年 1 期。

b. 大興城的坊里與屬縣

《舊唐書.地理志 1》記載自皇城以南主要中軸朱雀大街為分界,

以東 54 坊屬萬年縣管轄(武德元年改大興為萬年),以西 54 坊由長 安縣管轄,並由京兆尹總其事,但在近人考證下,由朱雀門大街至出 長安的明德門,除東西兩市外,兩縣應各領 55 坊(見史念海圖,可 另參考楊鴻年《隋唐兩京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年)。

唐代長安城的坊數曾一度增至 112,玄宗時仍終定為 110;憲宗時又 將東市以東的道政、常樂、靖恭、新昌 4 坊劃為 8 坊,令坊數增至 114。

自隋代營建大興城伊始,各坊的大小規模都不等同,從圖中所 見,有些呈正方,有些則呈長方形。除憲宗元和間分 4 為 8 的坊外,

概括來說,沿正門明德門入城,朱雀門大街靠西的一排面積最小,由 於各坊面積不等,相信平均約 35 萬平方米左右(据田野考察,這地 區的坊里東西闊 558-700 米,南北長 500-590 米);而在皇城、宮城兩 傍的坊里面積最大,平均在 70 萬平方米左右(東西闊 1,020-1,125 米,

南北長 660-838 米)。

坊里制的原意既在杜漸防微,那末坊内居民必須按規定時間出 入。各坊自有牆垣圍繞,高度比肩,用意亦在於坊外亦能看到坊内狀

(14)

况。坊牆(里垣)亦由夯土建成,因南北各坊内居住的人物地位頗有 懸殊,北面近皇城的較多在夯土外加磚牆,南邊多只夯土,亦有在夯 土牆上下方砌上磚瓦的例子。唐代政府不斷下令居民不得擅自挖坊牆 修建房屋,亦不得擅自在坊牆周邊植樹,遇上暴雨沖毁坊牆還須在里 正督導下合力進行修補。

除面積較細小的坊里採取東西向開門方法外,其他坊里均四面置 門。坊内四周均置建築,中央為十字形大街,約 15 米寬,東西南北 通往四門,呂大臨《長安圖》便指皇城左右的 74 坊均開四門,皇城 以南 36 坊各開東西兩門。諸坊内因建築物大小不同,故橫街按各坊 大小數目亦不一。在坊内十字街頭劃分法下,每坊被切為四個區域,

四個區本身也有十字街頭,變成每坊有 16 個小地段,内中又有巷、

曲之分,是市民居處地址的所在,如《唐人小說.李娃傳》中便提及 李生自平康坊東門入,將訪友於西南,至鳴珂曲,初見頭凭双鬟李娃 的情節,這種分別坊内方向與巷曲的叙事法,也是時人報稱居所的方 法。至於坊外橫街因面對其他坊里,或坊門對坊門關係,一般都約在

4 米左右,以便騾車、乘輿等雙向經過。坊門都有門樓,按現存資料 估計,外郭城雖有虞侯巡邏,但坊里四門有否長置巡兵尚不能斷定。

隋唐之際,長安四周均有 3 度面向外郭城的城門(城北除禁內外 雖具 5 門,但因宫城傍的芳林、興安不常開啓,故仍只開 3 門),週

(15)

邊 12 度城門都設有街鼓,日暮時份擊鼓 8 百,鼓聲終止關門,拂曉 之際擊鼓 3 千開門;在夜間皇城内外均進行宵禁,皇城内執金吾衛負 責巡邏,鮑溶〈寒夜吟〉有“九衢金吾夜行行”之句,時民謠〈秋夜吟〉

更指“六街鼓歇行人絕,九衢茫茫空有月”,六、九之數只是不盡之意,

無改皇城十二衢的面貌。至於外郭城內亦有虞侯巡邏,《舊唐書.温庭 筠傳》中可見犯夜者的下場;當然稍有背景的貴介或有例外,盛唐時 代詩人韋應物因父祖之蔭補三衛郎,在送入太學進修時盛氣凌人,夜 嫖朝博,〈逢楊開府〉詩中便曾自誇:

“朝提樗蒲局,暮竊東陵姬。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但無論出身寒庶或貴介,事實都受禁夜的約束。各坊門在暮鼓響過後 亦須關閉,因各坊內均有不同的商業,如邸店、食肆、酒肆、妓館等,

市民可自由在坊内活動。

首都生活的試探

a. 長安的商業

長安著名的是因為它是一個國際大都會,東西兩市大集天下奇 貨,然而正因人口密集,百貨纍堆,商賈渴求斗室以供販賣,故兩市 店舖面積狹窄,但由於禁內與京中貴家的需求,店舖(由總面積 12 平方米至 30 多平方米不等)價值不菲,《唐兩京城坊考.西市》便記

(16)

載一塊十餘畝的坳下潛污濕地須 3 萬錢,買主還要斥巨資把它填平,

不過由於該處位於通衢要塞,獨具投資識見的業主於堆填地上建成

20 家縫紉店,每日盈利數千錢,若以這數字作最低程度估計的話,

以每日 3 千錢計,每月盈利 9 萬錢,即每店舖月租平均 4,500 錢,故 西市別稱“金市”(隋代謂之利人市),可見市內生意興隆,京中人民 生活富足並追求時髦的一斑。事實上,盛唐之際市民衣著雅尚胡服,

一切又都以宮廷貴族的好惡為準。西市內胡商坐賈大集,他們主要從 事珠寶買賣、典當借貸、酒肆飲食等生意,代宗廣德年間便曾詔令漢 人向胡人借貸務須依法攤還,可見其中爭執頗多。由於商業發達,出 現了一些落後地區沒法生存的行業,如頗類銀行而性質不一的櫃坊,

小生意如串錢業等均是,“飛錢”的出現說明全國性的貿易異常發達,

富商豪族競尚誇雄,尤甚者足可比富至尊的地位。…… 東市 (隋稱 之為都會市)是內宮宦官出外採購的首要目的站,其規模稍次西市。

據《長安志》資料記述,東市共 220 行,邸店林立,百貨珍玩尤勝西 市,日本學問僧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 4 記中唐武宗會昌 3 年(843)東市中夜遭祝融焚燬 12 行,共 4 千餘家店戶財物盡化灰燼 之中,可見東市商舖必多達 7 萬以上。此外還有中市、南市、新市,

都是官民的自由榷場。從《唐會要.市》中得知武周前期還有專買賣 牛馬騾的中市,長安元年(701)廢,玄宗天寶中在城南中市舊址開

(17)

南市,以廣士商生計。唐代各行業均設有市官,對市民私販與各坐賈 進行監管和抽徵,有關問題可參考劉章璋《唐代長安的居民生計與城 市政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

b. 盛唐長安風物小誌

盛唐的長安固然盡顯其繁華國度,但自初唐起,太宗招徠的遠人 已驚訝於中國的富強而在京中川流不息的往還,若干商胡與降胡都留 居長安,這是當年國都特色的一面。突厥生活與風俗固對太宗長子承 乾大有影響,但這不一定是時人集體雅好的風尚,倒是西域來的歌舞、

衣著、胡食等風俗頗能盛行一時。胡人從事的行業頗多,剛才提及的 質舉業固是典型例子,而最盛行的莫過珠寶業。長安西市胡賈經營珠 寶買賣成行成市,唐宋筆記如《酉陽雜俎》、《樂府雜錄》、《太平廣記》

等每有記載,而以後者為多,雖然其事每多詭異,但共通點都以商胡 奇器藏珍為題材,或都可以此來衡量胡賈在時人眼中的形象。劉禹錫

〈馬嵬行〉記楊貴妃死後錦靿留傳,而留落長安的華麗首飾更使商胡 震驚,其中即有波斯胡善販的夜光寶貨,詩内所謂:

“指環照骨明,首飾敵連城。將入咸陽市,猶得賈胡驚。”

即見盛唐前的胡貨中以富家大户,皇親貴戚蒐集佔多數。當時大食、

波斯商胡或由陸路來京,在長安有邸店供其暫存貨物,多號波斯邸。

他們在安頓過後,再往來南北各處貿易。杜甫〈解悶〉記胡賈友人由

(18)

京師販貨揚州時說:

“商胡離別下揚州,憶上西陵故驛樓。為問淮南米貴賤,老 夫乘興欲東流。”

可見唐代胡人到中國求利與不同階層的人物都有接觸傾談的機會,其 中不少因留居甚久,也從事翻譯工作,在語言溝通上並無困難,對唐 人風俗亦有深刻的認識。

c. 大都會内的小暇疵

長安街道上小販擺賣情况嚴重,如要批評市容的話,臨時攤檔的 壅塞和黃土地上的煙塵或泥濘都是矗立於京兆郡裡,雄峙龍首原上帝 都的缺點。

首都人口眾多,最少有 50 萬以上,造飯或冬夜取暖必用大量柴 炭,《舊唐書.劉世龍傳》便曾指出初唐之際以長安道上及禁苑植株為 樵以易布帛,得數十萬匹,一解首都缺乏燃料之苦,二可解唐初國用 之缺,時人有云“京中賣麩炭便足一生”,說明京兆人口的實際需求。

然而,進一步破壞貿易的卻是中唐以還的宮市,因內使承旨搜刮,使 兩市的貿易蒙上陰影。白易居〈賣炭翁〉便曾替蒸黎作出申訴性的描 述: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牛困人飢日已高,市 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

(19)

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半匹紅紗一丈綾,繫向牛頭充炭值 。 德宗時,長安商人兩度罷市表示對統治階級巧取豪奪的抗議,迫使帝 主遷就民意,對內使加以管束制約,後來順宗還罷宮市表示對民意,

特別是京中商戶的尊重。

宫内過量的建置與豪家競築高樓,形成京師地區木材嚴重缺乏。

時人也因急利短視,大量劈伐終南山一帶林木以便通過河渠輸送長 安。隋初立國,文帝除因舊長安殘破狹小而下令構建新都外,自漢代 長安築成至南北朝時代,中間雖謂有近 2 百載空間給土地休養生息,

但因長安乃是分裂政權國都所在,人口必多,地下水源漸見枯竭,且 鹹鹵難以下嚥,故亦在迫於無奈下建大興城。新首都的井水本來甜 美,醴泉坊一名的由來即在開皇初開得 7 口泉水,相傳能治癒久疾 者,由是得名,這與龍首原附近地下水並未受汚染有莫有關係。是時 每坊之中均開井取水,甘鹹並有,但以能飲用者佔多;泉源充足者甚 至家中有井溢成數十頃大池的例子。但隋唐兩代承平日久,大肆興作 後的長安在中唐以還水質開始變壞,憲宗元和以還,井水可飲用的多 已混濁,私人開井甚至為坊里所非(見姚合〈街西居〉詩),可知食 用水源短缺,已在中唐之際出現,“甘露之變”中慘被宦官誅殺的宰相 王涯,其家宅以南的井水甚至到了腐不可飲的地步。晚唐時不少坊里 都需要從城外大量運輸食水供應坊中所需。

(20)

長安的食水來自居民鑒地開泉,水源又多自雨降山中滲透地下,

與城市污染無直接關係,但首都人口云集,廢物與排洩物更數以倍 增。傳統的掏糞與垃圾堆填往往在城中較僻或方便卸貨的地方掉棄,

或等候再搬運,筆記曾指京中有低窪地為眾穢之所聚,時人稱小海,

即為一例。這些處理方法縱使於百年間不致令水質變壞,卻都影响市 民的衛生,以上缺點在我們探討長安文明時必須加以注意。

3.秦中自古帝王州:長安文明與其展延的風采 國都勝紀

玄宗時名相張說記元宵佳節燈會盛況的〈十五日夜御前口號蹋歌 辭〉說:

“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裡太平人。龍銜火樹千燈艷,雞 踏蓮花萬歲春。帝宮三五戲春臺,行面流風莫妒來,西域鐙輪 千影合,東華金闕萬重開。”

生動地繪畫了元月夜裡京師火樹銀花的太平景象,當中還有受胡風影 響的燈輪,為紙醉金迷,逐色徵歌的夜裡平添幾度異漾的顏彩。中唐 時期的長安雖歷“安史之亂”的流離與回紇肆虐,但在代、德之際已漸 回復舊觀;不知何年何月,禁苑深宮又再放出宮女繞燈圍歌,與民載 歌同樂,德宗時中舉的張祜有〈正月十五夜燈〉:

(21)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 時天上著詞聲。”

由隋煬帝時整整一月的慶祝,至入唐以後僅元月 14 至 16 的慶典,坊 里開放而無禁夜,市民可自由出入,越坊醉飲,與宮人共舞,實一時 盛事。

與張祜同時的劉禹鍚在〈百花行〉中透露了時人的閒逸:

“長安百花時,風景宜輕薄。無人不沽酒,何處不聞樂。”

能得這種閒逸在於隋唐政府於綠化長安方面下了不工夫。隋煬帝在兩 京路傍大植花卉是人所共知的事實。除唐初須伐京中樹木以補官俸等 支出外,中央在道路兩傍均種上以榆、松、梅為主的樹木,在觀感及 實際上均為京城市民帶來俾益。禁中爭妍的牡丹、芍藥由天下各地運 往京師,唐詩每有述及,至於盛唐之際私人花園還開放給新科進士欣 賞,孟郊豪稱“一日看盡長安花”訴盡當時少年探花使的任務與喜悦。

春闈釋榜之際,高中者雖視朽木亦為驚艷,中唐張籍“誰家不借花園 看,在處多將酒器行”(〈喜王起侍郎放牒〉)與晚唐伊璠〈及第後寄 梁燭處士〉“十年辛苦一枝桂,二月艷陽千樹花”便正是說明紅白梅於 新春綻放的絕佳例證。至於由南方移植的竹樹甚得城中士人喜愛,有 能力的文官都在私家後園裁種。此外亦有坊里於池中種植蓮花;其中 城南曲江成為市民消閒的好去處,曲江夜宴直是帝主挑選駙馬的盛

(22)

會。

唐文化的外傳與影響

隋唐長安的輝煌瑰麗吸引大量使節與外商來華,當中既有遣(隋)

唐使,内中的學問僧與求學貴族,是由友邦遠道而來學習唐代文化的 代表;商旅雖不注重學問,但從他們携回的貨品中,同樣將中國文明 帶回其祖國與週邊地區,產生共同影响的作用。

自松贊干布在貞觀初一統吐蕃後,為在諸部族中一顯地位向唐請 婚被拒後,雙方曾在貞觀 12 年(638)展開戰事,太宗驚詫於西鄰的 威脅後許婚,文成公主在貞觀 15 年(641)入藏並帶進大量中原文明,

精神文明如儒家經典正是一例,吐蕃貴族子弟不獨愛讀唐詩,被遣入 朝的多學習《毛詩》、《禮記》、《論語》、《大學》、《中庸》。釋氏典籍 的傳入也使佛教進一步在流行本教的吐蕃茁强生根,經歷多朝流血衝 突後,融和滙通成為藏傳佛教。數學如《周髀算經》、《緝古算術》先 後入傳吐蕃;吐蕃曆法有關星宿座標名稱與相關的天文術語幾與漢曆 相同,也說明大受唐代輸入文化影响。吐蕃編成的《漢公主醫典》便 被唐代入傳的醫學知識薰陶所至,隨公主至吐蕃的還有中醫師,他們 的經驗與携進的針灸儀器、技術對當地醫學水平提升有重要關係。此 外,金城公主在睿宗景雲元年(710)入藏時携同的建築工匠,各種 造紙、造酒、造墨、碾磨、養蠶人材也為盛唐時代的吐蕃人民帶來更

(23)

佳的生活質素。其他影响較大的物質文明還有米糧、茶葉等。

日本是另一受唐文化影响較深的國家。終唐 290 年前後,遣唐使 來華凡 18 次,其間盛唐時代來使多為留學生與學問僧。著名的吉備 真備在唐前後 17 載,於玄宗開元 5 年(717)到達長安,學習經、史、

法、算,這些都是唐代科舉內容;此外又習書法、天文、曆法、禮儀 與建築,在携回日本的書籍中,《唐禮》、《東觀漢紀》、《大衍曆經》

均影响日本禮儀與天文學;《史記》、《漢書》、《後漢書》的引入,促 使日本大學寮以之為教授政治、歷史、軍事與人生觀的課題;他帶同 測日影儀、唐代樂器、弓弩等也提升了日本在科技、音樂及戰鬥的裝 備。

至於學問僧可以空海以代表。空海於德宗貞元 21 年(805)抵達 長安,隨惠果習密教,於憲宗元和元年(806)返國,逗留僅 1 年,

但因佛學精博,深得朝野敬重。空海返日後弘揚佛教,創真言宗,又 與僧最澄創立的天臺宗合併,對日本佛教發展具深遠影响。他携回的 文集中,《劉希夷集》、《王昌齡集》是名家著作,其他尚存雜詩、雜 文或書法藝術等,空海本身對日本文藝、書道有深厚造詣,在搜集唐 代篆刻碑帖後,更成為一代宗師。片假名的創造或非吉備真備一人之 功,空海借漢字草書創平假名早期亦僅流行於女性使用,但無改日本 文字受中國文字影响的事實。

(24)

遣隋與遣唐諸使携回的尚有醫藥與醫書,當中盛唐孫思邈《千金 翼方》中載有唐高宗顯慶 4 年(659)成書而今已散佚的《新修本草》, 而日本延喜 18 年(918)成書的《本草和名》在藥名、編排次序與草 藥品種上主要均出自《新》書;它還影响另一成書稍晚的《醫心方》, 該書即在卷 1 已引用了不少《新書》的注文。

海東三國中,曾在初、盛唐之際與中國友善的新羅較受唐文化影 响。新羅留學生在賓貢中式的竟有 90 人,是各國之最,他們學習的 也多是儒禮、經史。在返國後,除典章禮樂外,還在官制、考試、衣 飾文化上改革,拉近了雙方的距離,新羅在盛唐末過渡中唐以還日趨 强大並與唐為敵與文化水平提升有莫大關係。

此外,物質文明通過絲綢之路東西傳的尚有科技發明的火藥、指 南針、印刷技術,手工業如紡織品、瓷器,茶葉也是西傳的大宗買賣 之一。

盛唐時代的時尚胡風

a. 豐富的衣飾文化

隋唐之際胡風大盛固有其背景因素,但早期的胡化時尚大抵只在 皇室及關隴胡漢混血集團中出現,此外我們亦不能忽視隋代立國前不 久才滅亡的北齊分裂政權也是一個深沾鮮卑化的漢人王朝,它與較願

(25)

接受漢化的鮮卑宇文周政權對峙於北中國,而北中國亦早已受五胡文 化影響與薰陶逾二百年以上。

不少隋唐女性在早期仍受禮教影響,上街時以帷帽、冪纙掩面,

有些保守家庭的婦女甚至把冪纙籠罩至胸下位置,但隨著開放風氣剌 激下,女性已作男裝策馬長安道上,這種潮流延至中唐武宗時仍見流 行。更前衛而不願屈就的便靚妝露面,配上由五胡以來胡族婦女慣用 的頭巾與帽飾。盛唐時代的貴族婦人往往在冬季穿上或由西域,或由 契丹、靺鞨地區進口的鹿皮、赤麖皮、豹皮、海豹皮等製成的皮裘及 皮靴,競尚奢華固是貴家專利,因其源亦出自北朝婦女。至於隋唐男 性穿靴也是兩代的特色,煬帝長年出巡,縱使士大夫也慣於穿胡靴方 便上馬,入朝時則品衣服配胡靴;長孫無忌尤愛渾脱帽,時號趙公帽,

朝野爭相仿傚。

在夏季的國都内,顯現的是貴族婦女的衣著日趨裸露,周濆〈逢 鄰女〉中的“慢來羅裙半露胸”,方干〈贈美人〉内有“粉胸半掩凝睛 雪”或歐陽炯〈南鄉子〉所謂“二八花鈿,胸前如雪臉如花”,不獨道 出女性習於袒胸風氣,也或因受南朝化妝的影響,她們喜愛把花鈿滿 貼臉上,同時亦因受吐蕃婦人妝的啓發,當時的流行雙頰塗紅,上下 蔚然成風。當然山東高門之家或關中受胡化沾染甚少的官宦婦女不一 定受潮流文化的影響,她們恪守婦道與婉順持禮的家教,甚至夫死不

(26)

嫁的貞節也成為追慕儒道士人在物罕則貴心態下邀聘的對象(詳見岑 靜雯《唐代宦門婦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 年】),但招搖 穿巷,炫耀過市的暴露麗人,甚至私德不儉,舉止放縱的公主們總較 深閨簡出的質樸賢婦更受穿逾時光之旅的讀史者青睞,同樣地,她們 也吸引著當時閭里間羨妬交加的目光,並成為潮流追逐的對象。

b. 胡樂與胡俗的流行

隋代文、煬二帝俱好胡樂,開皇年間《七部樂》中除《國伎》、《清 商伎》外,全來自西域與高麗,大業時增至《九部樂》,除舊有的兩 部漢樂外,其餘也自是西凉、疏勒等地,文帝喜鮮卑語與彈琵琶,煬 帝更喜在漢魏音樂中加進鳳首箜篌、葫蘆笙、答臘鼓、五弦琵琶、各 式胡笳等外來樂器參奏。唐初九功、上元還是傳統音樂,但玄宗時流 行的《霓裳羽衣舞》則似以婆羅門樂為主音;當時還盛行〈胡騰〉、〈胡 旋〉、〈柘枝〉等外來舞樂,這與外商、使節大聚長安有直接關係。唐 太宗長子承乾亦好胡樂,他還身扮突厥可汗,入住太子府内另建的穹 廬之中,這或許受大量突厥南移,部份阿史那氏國姓貴族入朝為官,

他們一時未能適應漢人居舍而仍以棲息營帳為樂的影響。

潑寒與合生戲也曾在隋唐之際流行一時,原在西域昭武九姓地區 出現的胡俗在唐代成為市民的好尚。早於秦漢傳入的獅子,雖在長安 不易生存,但在緩進演變下,它成為祥瑞的象徵,東漢末年好事之徒

(27)

以可馭的大象載佛像出遊,傍邊伴以差人舞動的假獅,唐代亦繼承此 風氣而大張其事,《新唐書.音樂志》指出舞獅時胡樂四起,4 位舞者 引動 5 頭 12 人耍弄的大獅進場。在樂曲上分析,它當是龜兹樂與涼 州樂的混合,在宫廷中 140 人歌太平樂舞,由假面胡人身穿崑崙服飾 引領 5 方獅子各自囂騰遊走,盡顯長安國際都會的風範。

太宗平突厥與西域得名馬,其他如薛延陀、康國、吐蕃也貢良馬,

除有利唐代馬政發展外,也影响了長安貴介蓄馬風氣。正如上文所 述,隋唐兩代存在極多胡化背景,男女均已習慣策馬上街,豪貴者還 仿傚朝廷僱用胡人馭馬牧馬。在這種背景下,與馬匹有關的運動也興 盛一時,由中亞入傳吐蕃並影响隋唐的有波羅球(Polo)。睿宗時吐 蕃來使迎娶金城公主時便曾挑戰唐代王公大臣,《唐語林》卷 7 也記 載宣宗球技高超;至於民間亦有馬球塲的設備,不少新科進士竟也非 弱質之輩,其球技更可與神策軍一較高下(《唐摭言.慈恩寺題名遊賞 賦詠雜記》)。由馬球而衍生的還有驢球與步球。

c. 留居長安的胡人

隋唐兩代開拓型的帝主對招徠遠人特加留意,煬帝時因思效漢武 顯中國富强,於正月宴請來使並擺元霄燈會,大陳百戲,魚龍曼延。

西域孔道自大業、貞觀間廓通後,胡人相繼因各原因來華,他們主要 從事貿易,不少波斯胡更參與高利貸行業,並獲利甚豐。另類流行的

(28)

行業是酒肆,初唐王績〈過酒家〉便有“慚愧酒家胡”的慨嘆。李白〈白 鼻騧〉的“揮鞭且就胡姬飲”、〈少年行〉“笑入胡姬酒肆中”亦為一例。

事實上,我們在唐代詩人的作品中均能發現他們好飲的一面,其精彩 名句幾俯拾即是,不必於此贅叙。長安城內好飲成風,其因與國家安 定繁榮有關,但外來文化與異族風情的介入無疑是催化劑,少數民族 的好飲風尚也進一步導引胡化傾向濃厚的唐人趕上時髦;王翰〈涼州 詞〉內的“琵琶”、“夜光杯”本與域外有關,“葡萄”雖談不上是新鮮事 物,但仍總是國外傳入的果子,在不少南北朝過渡至隋唐的文物中可 推敲時人重視葡萄,至於由此而釀成的美酒亦可想而知。

除商胡外,因唐代外交政策的成功,入唐貢使極多,他們往往因 各種因素留居長安。唐代市舶司的職能已毋須在此多談,中央政府對 使節均按其屬國不同等第、國址距離配給日用飲食與什支,高宗麟德 間的泰山封禪儀式中,來自天竺、罽賓、昆崙、波斯、倭國、高麗、

百濟、新羅的酋長、使節及其隨從遮道繼至。這些例子可見每歲來中 國的外使甚多,又在名節上受唐代官職,或因往來與逗留中國日久,

娶妻生子,均不願返回本國。天寶之亂以後,吐蕃壅塞西域,西來的 使節更不能返國述職,朝廷在經濟日絀下意圖中止過去的物資供應而 大遭拒絕,這批為數約 4 千的流寓者最終甘願領受朝廷俸祿,被正式 收編進左右神策軍中為帝主與其爪牙效力,其餘寧為散卒亦不返鄉,

(29)

可見滯留京師胡人數目之眾。

4. 盛極而衰的古都與其掙扎的命運 在豪門比食與餓殍倒頹之間

長安人的好飲作樂,夜夜笙歌僅是一個片面,在一片繁榮假象的 背後,不獨有落魄的書生,如高適〈行路難〉:

“長安少年不少錢,能騎駿馬鳴金鞭。安知憔悴讀書者,暮 宿靈臺私自憐。”

更有昔年杜甫所披露凍餒陌路,朱門逐臭的例子;孟郊〈長安道〉繼 其遺風:

“胡風激秦樹,賤子風中泣。家家朱門開,得見不可入。長 安十二衢,投樹鳥亦急。高閣何人家,笙簧正喧吸。”

充份道出盛、中唐時期長安貧富生活的大概。

安史亂後人口大量南移,玄宗開元間以京兆為主的關內道有戶

710,352,憲宗元和間已降近四成,只存 283,778 戶,是一個極驚人的 現象,雖然京兆仍擁 24 萬餘戶,是全國人口最多的首府,較之江南 的蘇州(10 萬餘戶)、襄州(10 萬餘戶)為多;但江南州府中有 5 個 戶數在 5 萬以上,江北無法可及,而戶數在 2 至 5 萬的有 12,1 至 2 萬的有 14,更是遠超其他諸道,明顯賦稅之利已盡在江南。中唐以

(30)

後西域孔道漸因吐蕃的崛起而閉塞,陸上絲綢的供路逐步受到不同程 度上的打擊,進入長安的蕃胡相應減少,從而由海路抵達中國的外人 愈多,加促了沿海城市的發展,亦表示商胡攜入的寶貨首先在揚州、

泉州、廣州等大都會登陸,經有關節度等篩選後才次第運送上京,由 此亦形成長安作為當時第一大城的地位漸次受到挑戰。

安史亂後的胡風稍遏與排外心理的擴張

在往昔胡風熾烈,繁華金粉的盛唐時代,早有保守份子提出胡風 不可長的警告,安史之亂由胡人掀起,險令李唐國祚由此中斷,受僱 佣而至的回紇更大掠兩京,劫殺市民,故排外的聲音又再噪起。

唐代公主階級的任情放縱一向為時人詬病,踏入中唐時始,受胡 化風習寖霪甚深的帝室家教明顯加强,中唐以後公主干政,改嫁事例 大大減少,這是影响之一。隨著對貴族婦女的管教啟端,對女性袒露 的衣著也漸嚴謹,這或是不少中唐婦女又走回女穿男服一途的原因。

帝主對蕃將的任用與猜疑也成為這時期的另一問題,話雖說與這 講題無關,但僕固懷恩、李懷光等遭疑致叛,實情是迫反因由居多,

由帝主與朝臣群體中衍生的排外情緒觀察,自高祖、太宗以來重用蕃 將的傳統也漸次被中唐帝主棄用,中央官僚架構既大量減免蕃胡入 仕,對洗滌長安由上而下的胡風也有深遠的影响。

(31)

佛教教義在經歷數番增修潤飾,宗派各自融入漢人社會,至中唐 時代已隱然成為本土宗教之一。然而正因安史以還,排外思想擴張緣 故,大漢主義或稱中國本土主義的意識轉趨濃烈,韓愈排佛固從經濟 角度出發,但其諫佛骨與〈原道〉等捍衛華夏正道與儒學傳統的論議,

不啻正是排外思想的旗幟,其中指斥:

“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 國之,《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詩》曰:戎狄 是膺,荆舒是懲。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先王之教之上,幾何 其不胥而為夷也。”

又將傳統唯我獨尊的意識形態强化: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

憲宗雖激於暴怒而貶謫他至烟瘴之地,但此後武宗的滅佛甚至將一干 外來宗教均劃入禁列,其實行時間雖短促,卻幾說明自隋唐盛世帝系 深沾胡風,既不慮文化遭胡俗汚染,更大開懷抱接受四鄰物質文明和 形而上的意識形態,終至安史禍亂的餘波下,喚醒中唐時代的自我保 護主義。若我們說隋唐文化之所以璀璨生輝在於它能欣然迎接各種外 來文明並與之共存的話,那末它的豐盛和衰竭正是與唐代的國威與國 力同步進退的。

老頹中的長安與最終消逝的古都

(32)

唐末僖宗黃巢之亂與官軍的掠奪使長安變成死市,宦官田令孜脅 迫僖宗出奔王建時大焚京中坊市及宮城,無疑是沉重的一擊。昭宗乾 寧 3 年(896)更因李茂貞攻入長安火燒宮城市集及天復元年(901)

宦官韓全誨劫持帝主投向鳳翔時再度燬宮室,弄得難以恢復。天祐元 年(904)朱溫藉脅迫昭宗東幸洛陽的機會,把皇城裡還能再用的木 料棟樑逐一拆卸,並由渭水浮河運至洛陽重新裝飾嵌建,《舊唐書.昭 宗本紀》記載此事時便指長安居民被迫東遷時:

“連甍號哭,月餘不息。秦人大駡於路曰:‘國賊崔胤,召朱 温傾覆社稷,俾我及此,天乎!天乎!’”

不獨顯示了唐末國都市民東往的流離,更為自隋文帝營建並經歷代增 修的長安劃上不完美的句號。

5.餘論:洛陽、揚州、益州與廣州等城市在隋唐的地位 東都洛陽(河南道)

a. 洛陽的建置與特色

作為關中地區的長安在地利上不及近處黃河的關東洛陽,在農業 收成、河運,甚至倉儲問題上尤其顯見,煬帝大業元年(605)令楊 素、宇文愷等在漢魏洛陽城(即昔成周故地)以西 18 里營建新城作 為長安的陪都,又號為新都。與長安相若,新洛陽城不足一年已大致

(33)

督造完成,煬帝既以東都為日後操控天下的中心,並以這定位作為開 鑿河渠,南北巡察的起點,於是詔令徙天下富戶大賈數萬家以實洛 陽,又以珍禽異獸,奇花名粉飾皇城,使它成為隋代僅次於長安的計 劃性設計都會,但以戶口來說,它僅是當時第四大城市而已(約 202,230 戶)。有關研究可參考 Victor Cunrui Xiong, Sui Yangdi and the Building of Sui-Tang Luoyang,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83.2, Vol.52, No.1.

洛陽城與長安稍不同的,是它表面雖呈方形,實際四方外郭城 都長短不一,而且亦不一定呈直線,諸說記載也頗有出入,但總面積 當在 47 至 52 平方公里之間,洛陽城雖然也屬於封閉式設計的城郭,

內裡佈局卻和長安大有不同,它皇城、宮禁的位置在城郭西角,皇城 與東城出土遺址的城垣夯築約 15 米,西南向的牆身厚達 20 米,東城 實際上是尚書、光祿、大理等重要機關所在(見附圖6),亦是保衛 著宮禁重地的東翼,它南北長約 1 千米,東面 3 百米,可惜現今亦只 剩下殘餘遺跡,供人憑吊。

皇城的厚度與宮城相若,遺址顯示北壁已頹倒,其他僅西壁較有 完整地基可尋,有趣的是在宮城的西北近記載中的洛城殿附近,勘察 人員找到加強鞏衛城牆而增建的夾城,是安史期間為保護外圍城牆而 加築一度 180 米長,闊約 9 米的土質護牆。

(34)

觀程度不及長安是肯定的。按《舊唐書.地理志》載洛陽縱橫各有 10 街,但經考察後發現,呈長形的洛陽城北部由於面積較南部小,而且 還有皇城、東城等佔去幾達一半的範圍,南北向街道 4 條,東西向的 僅 3 條,南部東西向街道 6 條,南北向的 12 條;事實上,洛水曾不 止一次嚴重泛濫並沖毀洛陽街道,使遺址的探測出現困難,而洛陽城 中街道數目則應與正史記載頗有不同。

洛陽城街道佈局是東西向的長而西北向的短,這亦是因洛水劃城 而過的問題而分為南北兩部所致。其中非主要的街道最寬的估計約有

40 米,一般來說亦達 20 米,南部正門為定鼎門,是全城主要大街天 街(又名天門街)的入口,其寬約有 120 米,而全長約 3 千米。

洛城里坊共 103,城南比北部多出一倍以上,河北 5 乘 6 計,可 計有 30 坊;南部以 7 乘 11 計,共 77 坊,除去南部西、南二市,北 部北市約佔 4 坊之地,應是我們現時估計洛陽還原後的大約面貌。至 於三市的情況已因日子湮遠,舊城為新城所蓋及種種歷史問題而無法 進一步實地考古,但在隋唐之際鬧市囂天,三市倚近漕河而立,日用 百貨,珍奇寶物皆得以舟船運至,日常屯集萬艘以上。西市(隋代大 同市)面積稍狹,仍有 66 行,邸 141 區。而南市(隋代豐都市)面 積最廣,共 120 行,3 千餘肆,貨物雖日見輪轉,但猶如山積,是士 商雲集爭相採購的集中地。據<< 舊唐書.地理志 1 >>記載,玄宗天寶

(35)

初洛陽改東都為東京,是河南道首府,領縣 26,有戶 19 萬 4 千以上,

人口約 118 萬,雖較大業至盛時仍稍有不如,卻是繼長安外第一政治 重鎮,其中高宗過渡至武周時代尤多移駕至洛陽處理政務,並在光宅 元年(684)改東都為神都,以此為聖母神皇的行政中心,並將隋末 唐初燬於戰火的部份重修、加建,至中宗復辟後神龍元年(705)才 復名東都。

b. 洛陽城市生活試探

昔年煬帝以洛陽為天下中心,並鑿渠北達涿郡,南至余杭,是南 北運輸的中央大站,亦是西達首都的主要補給中心,它外圍的倉庫尤 勝長安,帝主往往也因關中失收而移駕河南首府就食。入唐以後,洛 陽地區經濟更見蓬勃,特別是國初帝主對城內主倉含嘉倉儲糧的重 視,特在東城以北僻地挖窖存放糧食作為宮禁及城中百姓急時之用,

也足以說明當時洛陽的富足。

由於洛陽有其特殊地位,貢使絡繹不絕,于武陵〈洛陽道〉“行 行車與馬,不盡洛陽塵”正訴說了客老異鄉者的心境,而在西市內的 百餘家邸店主要是款待國外貴賓及暫放珍貨的地方。因此波斯寺、胡 祆祠或祆神廟亦是洛陽城特色之一,這和長安情況相若。當時史、康、

安等昭武九姓國人雲集兩京,我們從龍門石窟中仍可找到這些外國人 自資開挖的龕窟,其中署名的正是史、康等粟特人。此外,在其他石

(36)

窟中也有署 “北市香行”、“北市香行社”、“北市絲行琢龕”等,其實說 明當時洛陽市場的經濟發達,店東以店舖名義出資雇專人雕刻佛像供 奉,至令龍門石窟藝術足可與大同雲岡、敦煌莫高等窟並駕齊驅。

隋煬帝時代的洛陽城設計已大有綠化城市的意味,不獨內宮西宛 搜集芍藥、牡丹名種,各主要街道亦植上櫻桃、石榴等樹,唐代雖有 變動,但綠化行動沒有太大的改易,中唐德宗前後的詩人顧況〈洛陽 陌〉二首大抵道出洛陽城中漕渠縱橫交錯及其間的風物人事:

“鶯聲滿御隄,隄柳拂絲齊。風送名花落,香紅襯馬蹄。珂 珮逐鳴騶,王孫結伴遊。金丸落飛鳥,乘興醉青樓。”

溫庭筠〈洛陽〉亦說 “鞏樹先春雪滿枝,上陽宮柳囀黃鸝。”儲光羲

〈洛陽東門送別〉亦提及洛陽的水道和綠化,如“花明洛陽苑,水綠 小平津。” 就是李白亦有〈洛陽陌〉:

“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看花東上陌,驚動洛陽人。”

的名句。然而昔日繁華勝境,在安史亂後幾乎無法恢復,回紇兵入洛 陽搶掠並焚佛寺,造成極大破壞,我們在時人詩中可深深體會箇中的 變遷,杜甫〈洛陽〉詩便直指洛陽陷落的史事。晚唐韋莊〈洛陽吟〉

叙述這轉折時歎說:

“萬戶千門夕照邊,開元時節舊風煙。宮官試馬遊三市,舞 女乘舟上九天。胡騎北來空進主,漢皇西去竟昇僊。如今父老

(37)

偏垂淚,不見承平四十年。”

他晚歲居於洛北鄉間,當時兵亂民困,使他對盛唐時代的洛陽城追思 不已。〈洛北村居〉說:

“十畋松篁百畝田歸來方屬大兵年。鳥勢去投金谷樹,鐘聲 遙出上陽煙。無人說得中興事,獨倚斜暉憶仲宣。”

中唐時代最喜倚紅偎翠,徵歌逐色的詩人杜牧有〈洛陽長句〉二首,

其二說:

“天漢東穿白玉京,日華浮動翠光生。橋邊遊女珮環姿,波 底上陽金碧明。月鎖名園孤鶴唳,川酣秋夢鑿龍聲。連昌繡嶺 行宮在,玉輦何時父老迎。”

他在〈洛陽〉詩中更直指安史亂後宮禁荒蕪,昔日侯門盡歸肅刹蕭條 的境象:

“文爭武戰就神功,時似開元天寶中。已建玄弋收相土,應 迴翠帽過離宮。侯門草滿宜寒免,洛浦沙深下塞鴻。疑有女娥 西望處,上陽煙樹正秋風。”

曹鄴〈洛原西望〉還借景喻情,所謂 “築城畏不堅,城堅心自毀” 諷 刺人心散渙,縱使城堅如鐵亦無絲毫幫助。雖然中唐諸朝屢加重修洛 陽城,但盛況已不復當年,河南道在盛唐開元時有戶 1,439,461,但 至中唐憲宗元和年間只剩 158,710 戶,固然後者的根據頗有商榷之

(38)

處,卻見下降趨勢仍屬驚人;既而,中唐時代河南道中以濠州佔戶最 多(2 至 5 萬),已凌駕於洛陽所屬的河南府(1 至 2 萬),這正是它 遠遠不能和長安相比的地方。

揚州( 淮南道 )

a.有關古揚州城的考察

隋煬帝鎮守揚州 9 年以上,對江南一帶有莫名的感情,在他即位 以後便刻意經營揚州,其中大運河黃河、長江段是隋唐兩代的樞紐中 心,這段的重點便是貫通兩京至江淮地區的漕運,由揚州匯運江南特 產至東都,並沿河西達長安以補濟關中的不足,這亦是通濟渠命名的 由來。由運河途經的地方也因此而繁榮,當中包括汴州、亳州、宋州、

楚州,其他河南道、淮南道的屬州、府都因而農、工、商業發達(見 附圖 7),但揚州在大業中期的發展尚未完全成熟,至唐初又對揚州 加以整頓和操控。自高祖武德 7 年(624)置揚州大都督及大都督府 長史開始,至玄宗天寶末年,必以皇親貴介、親信重臣、幹僚廉吏出 任,其中皇子、皇親和國戚如李孝恭、李神符、李襲譽、李貞、長孫 無忌、長孫操、李賢、李重俊、李成器等都是一例,其他如死後贈揚 州大都督者有李勣、崔義玄、姚崇、李林甫等,縱使李勣孫徐敬業在 中宗嗣聖元年(684)起兵討武則天時也自稱揚州大都督。天寶之亂

(39)

後,玄宗企圖以諸子勢力牽制太子李亨,結果導致所謂的永王璘謀 反,永王自江陵起拔,有取江、淮一帶之意,因此肅宗設淮南節度使 治廣陵,管轄範圍即包括以揚、楚為首等 7 州(濠州曾在治內)。此 後,淮南節度一職的重任是發展轄下諸州經濟之餘,還要確保東南第 一道的貢財賦稅能運抵關中以濟日益拮据的中央,因而這位置的擢用 或指派必以重臣、親信出掌,更是宰相回翔之地。自詩人高適在肅宗 至德元年(756)成為第一任節度採訪使後,名相如李吉甫、李夷簡、

裴度、王播、段文昌、牛僧孺、李德裕、李玨、令狐綯等都先後在任,

不少更由此而得被重召復相;中唐時代宦官死後獲追贈揚州大都督銜 的有高力士、楊志廉、黃守澄、仇士良等人。

揚州(廣陵)是淮南道首府,玄宗天寶 7 年(748)曾作統計, 該 地區戶 77,150,口 467,857,更比唐初武德間有大幅增加(當時有戶

33,199,94,347 口)。兩《唐書》沒有對揚州城仔細的描述,唐人高 彥休《唐闕史》約略提及它有內外“重城”,很明顯與兩京一樣,它也 分兩重城郭。據近人考證在城北的稱子城,即為官署所在,又號牙城

( 衙城 );子城外的稱羅城,是民居及市集,高彥休說它 “九里三 十步中”充斥倡樓,宛若人間仙境,這個數字很可能是古揚州主要街 道的總長度。《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是敘述中唐時代社會、政治現象 的遊記,日本學問僧圓仁曾提到揚州城南北共 11 里,東西 7 里,周

(40)

40 里,是目前對該淮東名城城垣最詳細的記載。生存距唐亡百餘年 後的沈括《夢溪筆談》則對它的內部建置有更精細的描寫,其中以二 十四橋尤為著名。1973 年以後,揚州古城在考古人員斷續的發掘下 得出其初步輪廓(見附圖 8)

b. 揚州生活考察

揚州是唐代著名的商貿城市,但這建基於它俱備良好的手工業背 景,當時它的銅鏡名揚天下,在本地出土的銅鏡如海馬葡萄鏡雕工精 美,銅質沉厚,為中外稱賞;當時固然以餽贈銅鏡為潮流,也流行把 它典當,甚至換酒,其中以白居易〈鏡換杯〉和劉禹錫〈和樂天以鏡 換酒〉二詩最為著名。韋應物〈感鏡〉中有謂:

“鑄鏡廣陵市,菱花匣中發。夙昔嘗許人,鏡成人已歿。”

正代表了揚州鑄鏡業的繁榮和餽贈名鏡的風尚。至於在時人筆記中提 及的打馬球鏡、雙獅方鏡、十二生肖鏡等都能略窺唐人生活,甚至其 受外來文化影響的一面。而遠達伊朗、約旦、敘利亞、哈薩克與日本 等地,該些國家至今仍存有昔年的揚州古鏡。金銀器皿亦是揚州著名 的手工業特產,楊貴妃的金銀手飾多由揚、益、嶺表一帶的刺史訪求 良工雕製進奉,後來的淮南節度使更把各天下各道的金銀奇器集中於 揚州作為上送京師貢品的站頭。鑄錢業是揚州的老牌行業之一,而百 姓犯禁私鑄也有歷史可尋,由武德至開元間政府一方在該地設官爐開

(41)

山鑄錢,一面也立例及嚴捕民間盜鑄者,但禁之不絕,京師權貴往往 遣親信至揚州收購私偏爐錢,在京而言則金融紊亂,百物騰貴,在揚 州來說則富甲海內,私鑄氾濫的情況要至代、德以還才有改善。

江淮一帶的湖海之利也造就了它鹽業的發達,不獨官家在揚州徵 重稅,成為天寶亂後,中唐國庫軍費主要收入來源之一,而當地民間 煮海為鹽蔚成風尚,私鹽買賣偏及淮揚一帶,而事實上它也是江南以 下各地產鹽區的食鹽集散地。揚州的地理環境最宜造船業發展,各項 大小工業及南方米糧、絲絹都運抵此處再行轉運,因此不少大江上下 造船巧工都雲集揚州,若干地區的漕船及龍舟都在揚州訂造,玄宗開 元 9 年(721)颱風刮起巨潮一次打壞大小船艇數千艘,可見該地造 船業的蓬勃;此外,因揚州為內河漕船與遠洋海舶必經的大都會,每 天途經其河海領域及停泊卸貨的舟舸不下數千,亦使它成為唐代著名 的商埠。李白噲炙人口的七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 見長江天際流。”

正是其中最佳寫照。唐末進士許棠〈送李員外知揚子州留務〉更具體 地細述揚州開山鑄錢、煮海蒸鹽與航船之利:

“帝命分留務,東西向楚天。幾程迴送騎,中路見迎船。冶 例開山鑄,民多酌海煎。青雲名素重,此去豈經年。”

(42)

這樣方便的水陸交通,吸引無數中外商旅到淮東尋找新機會,一如兩 京的盛況,淮南之地商胡大集,其中又以買賣珠寶的佔多數。唐末田 神功劫掠揚州時便曾誅屠大食、波斯胡賈數千(《舊唐書.鄧景山傳》) , 可見外商來華之盛。

唐朝政府一向有禁夜的法例,坊市經營也必須按午時開市,黃昏 收市的規矩執行,並有職司鐘鼓者擊鼓以提示已屆開收的時間。但因 都市繁囂,營業時間不足,故往往在昏時擊鼓後仍然繼續買賣,在中 唐以還政府禁不能止,實在也因有實際需要,法令多弛而不行。正如 我們曾提及兩京的坊市外尚有不少店舖已散在坊里間,即表示它們租 賃民居作商業用途,市司未能在工作範圍內干涉它們超時貿易,這亦 變相提供市民不少的方便,尤其喜愛入夜狹遊之輩,食肆雖或不致公 然貿易,但酒肆及街角的流動攤檔卻是他們往常光顧的目標。至於妓 館更不在話下,杜牧的“春風十里揚州路”、“十年一覺揚州夢”大家早 已耳熟能詳,但說的仍不是夜景,且看李紳〈宿揚州〉的驚嘆揚州夜 裡的繁華與禁夜風俗的變異:

“江橫渡闊煙波晚,潮過金陵落葉秋。嘹唳塞鴻經楚澤,淺 深紅樹見揚州。夜橋燈火連星漢,水郭帆檣近牛斗。今日市朝 風俗變,不須開口問迷樓。”

妖夜姣月,盛妝艷女,信步閑遊,頻目四盼,直有一步一倡館,處處

(43)

皆迷樓的驚詫,故不由張祜不說;

“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 智山光好墓田。” (〈縱遊淮南〉)

代宗大曆 10 年(775)進士王建與德宗貞元間進士陳羽都以後來者的 角度來看十里秦淮的夜生活。陳羽慨嘆廣陵二十四橋風月的笙歌簧曲 仍舊吹奏,而經營揚州的帝主卻因之亡國殞身,〈廣陵對月秋夜即 事〉:

“霜落寒空月上樓,月中歌吹滿揚州。相看醉舞倡樓月,不 覺隋家陵樹秋。”

王建〈夜看揚州市〉則感慨於安史亂後的揚州:

“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似時平日,猶 自笙歌徹曉聞。”

縱使如此,幾番繁華幾回夢,短暫的恬閒平淡瞬間便再度投入十色光 華,絢爛的復還使廣陵夜市再度生機勃發,這現象一直維持至晚唐時 才出現變化。

唐末高駢為淮南節度使,雖在任內頗有建樹,但因私慾勒兵坐觀 黃巢帥 15 萬眾自廣州北上渡江揮兵關中而不救,黃巢勢力復盛幾至 不可竭止的地步。僖、昭之際,淮南蝗禍覆天鋪地而來,農作夕間化 為烏有,加上雪雨經年,餓殍遍地,僖宗光啟 3 年(887)黃巢部將

(44)

秦宗權遣兵攻淮南,圍揚州半年,城中貴重皆被換糧而尤遠不足數,

草木革帶均成裹腹之物,人相啖食,死者泰半。而亂軍攻城連年不止。

至昭宗大順 2 年(891)淮南終生瘟疫,死亡殆盡,室舍為墟,昔日 繁華金粉之地至此無法恢復。時人韋莊〈過揚州〉一詩既嘆揚州光輝 不再,並以隋煬帝魂斷江都為例,指出這片繁華金粉地的衰敗:

“當年人未識干戈,處處青樓夜夜歌。花發洞中春日永,月 明衣上好風多。淮王去後無雞犬,煬帝歸來葬綺羅。二十四橋 空寂寂,綠楊摧折舊官河。”

較往昔中唐時代流連廣陵風月的杜牧,眷戀江淮煙花勝地時的作品,

如〈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 人何處教吹簫?”

不料在晚唐此際已成殘楊折柳,樹老傾頹,九衢死寂,鬼號人哭的廢 墟。韋莊續在〈雜感〉詩中抒發榮枯無常的人生哲理:

“莫悲建業荊榛滿,昔日繁華是帝京。莫愛廣陵臺榭好,也 曾蕪沒作荒城。魚龍爵馬皆如夢,風月煙花豈有情?行客不勞 頻悵望,古來朝市嘆衰榮。”

為古揚州城譜出最後的哀歌。有關研究可參考全漢昇〈唐宋時代揚 州景况的繁榮與衰落〉,《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43

(45)

年 11 本、朱祖德〈唐代揚州的盛况及其繁榮因素試析〉,《淡江史學》, 1999 牟 6 月,10 期。

益州( 劍南道北 )

“ 揚一益二 ”是唐宋之際形容天下兩大經濟發達都會的流行口頭 禪。益州(成都)在農業及部份手工業的發展上有蓋過揚州的溯據可 尋,但它的缺點是限於地勢,山路多而運輸困難,在劍南來說是一道 之冠,在西南重鎮而言確是一府之雄,但放在全國廣義的作用上,它 還有一定的局限性。退一步來說,益州因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安 史之亂”爆發後,不少長安顯宦貴紳也相繼因玄宗西走而相繼入蜀,

形成一時人材匯聚的地方;事實上劍南節度使也與淮南一樣,同屬培 養宰相或宰相回翔之地,段文昌、武元衡、李逢吉、李德裕、白敏中 等均以宰相出鎮劍南,而由此而入相的則有王播、楊嗣復等,反映它 在西南的地位受到朝廷的重視。

“ 天府之國 ”的稱號自然是因應益州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盛產 農作而來,除穀物外,茶葉也是該地特產之一。它的手工業包括造紙、

印刷、雕板、刻書都天下有名。在紡織業上,從益州別稱錦城中足可 說明蜀錦居於全國首居一指的地位,開元間成都才女卓英英有〈錦城 春望〉一詩:

(46)

“和風裝點錦城春,細雨如絲壓玉塵。漫把詩情訪奇景,艷 花濃酒屬閑人。”

宮廷貴族婦女穿在身上的綢緞多來自益州,玄宗在馬嵬之變中便幸得 蜀地運來十餘萬匹綵錦,分贈各喧嘩思變的將士才平息政變風波。天 寶之亂後,益州因地理優勢沒被戰火波及,紡織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此外,當地的瓷器與漆器也有它本身的歷史背景,並在唐代加以改 良,成為一方特產。揚州自有近海地利,百姓可酌海煮鹽,但蜀中亦 有鹽井,產量足供劍南用度。杜甫所謂“官作既有程,煮鹽煙在川”(《鹽 井》)說明當時山區內的鹽產豐富,但開鑿鹽井固費時,入內採挖亦 有生命危險,作為生財之道而言同樣有其局限性。

正如上文提及產自益州的不少手工業製品與茶葉都是天下聞 名,因而很多商旅不惜繞道攀山,或沿流而上,入蜀買賣,間接使益 州成為西南貿易的重鎮;其如他如綿州、漢州、蜀州等也因之而得到 商貿發展的機會。除我們已知的合法坊市外,違例經營的夜市及其延 續的早市也是在城市中經常出現的。像益州這種著名卻偏遠的名城,

商旅除要求官方認可的合法買賣時間內進行交易外,更希望通過任何 時間任何地點洽購合適貨物,在城郭以外的草市便在這情況下催生,

並遍及全國大小鄉鎮。以益州為例,草市藥肆早在玄宗期間出現,而 當地 3 月春季的著名蠶市便是非法草市的一種,內裡還有販賣各類竹

(47)

織、藤織製成品的攤檔,酒肆茶寮各適其式,順宗至憲宗期間宮人眉 娘〈和卓英英錦城春望〉便說:

“蠶市初開處處春,九衢明艷起香塵。世間經有浮華事,爭 及仙山出世人。”

這些行商入蜀往往一別經年。張籍〈賈客樂〉說乘船謀利者的生計:

“金陵向西賈客多,船中生長樂風波。欲發移船近江口,船 頭祭神各澆酒。停杯共說遠行期,入蜀經蠻遠別離。金多眾中 為上客,夜夜算緡眠獨遲。秋江初月猩猩語,孤帆夜發滿湘渚。

水工持檝防暗灘 , 直過山邊及前侶。年年逐利西復東,姓名不 在縣籍中。農夫稅多長辛苦,棄業長為販賣翁。”

說明入蜀販貨之難與相較於躬耕田陌之易。

泉州(江南東道)

泉州在兩晉南北朝以來偏安一隅,地區經濟逐步得以發展,隋煬 帝銳意經營海路上的貿易,使泉州漸次奠定商港的地位。唐玄宗開元

29 年(741)便曾鑒溝通舟楫於泉州城,使其他內陸地區直接由南方 連輸所需物品抵江北一帶;泉州對外開放的政策自始沒太大改變,文 宗太和 8 年(834)便曾下令南海蕃舶因慕化而來,禁止當地官僚橫 徵商稅,以示懷柔遠人之意。自唐高祖武德年間大食教士到泉州播教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學校在安排學生參加交流 活動時,參觀古代中國建 築遺存,瞭解建築中展現 的各種特色,認識背後的

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與楊國忠私通,在宣義里 建築相連的豪華住宅,土木都披掛上了絲綢,住 宅的奢華,東西兩都沒有能與之相比的。他們晝 夜集會,沒有一點禮法。 (《舊唐書 楊國忠 •

遷庇(今山東東平縣西北)、17 代南庚遷奄(今山東曲阜縣東),最 後第 19 代領主盤庚遷黄河北岸,定都於殷(今河南偃師縣西),往後 至商紂時均以此地為國都(

長江是中國最長的河流,發源自唐古拉山,沿途滙集了 700 多條大小河川,全 長

我們認為有幾點值得注意:一是更加社會化,在北朝雕塑渾厚樸拙的基礎上,隋代塑像更加

在文獻中,出現的極早,尤其是以北斗代表北方,來和青龍白虎相配,可能在六

 不過以上所提的內容幾乎都會被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取 代,因此我們覺得這些功能能夠運用在一個沒有網路

九日山位於泉州城西南安市旭(音:沃)山村,以風景秀美、古蹟眾多而聞 名,最突出和最珍貴的是摩崖石刻,現僅存北宋至清代摩崖石刻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