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道德思考與溝通能力作為品德教育的核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道德思考與溝通能力作為品德教育的核心"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D

Ol : 1O

.6249ISE

.2

015.66

.4

.01

道德思考與溝通能力作為品德

教育的核心

李琪明*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壹、前言

「我們要培養怎樣的下一代? J 一直是教育所關注的重點,也是每每社會重大事 件發生之際的反思,尤其當前我國正敢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如何形塑新時代「受 過教育的人」之理想圖像,實為教改成效的關鍵。民主時代的品德教育目標,是要將 威權戒嚴時期侷限於行禮如儀、且聽命行事的「乖孩子」與「順民」的葉臼,翻轉為 著重學生德智兼備的思考與溝通能力,以面對多元劇變的社會萬象及嚴峻挑戰的世界 局勢。因而,我國品德教育亟需朝向專業化與自由化的趨勢,強化高層次道德認知能 力的培養,並有效結合情戚與行動面肉,以展現優質公民素養。 基於前述,筆者乃以國科會(現為科技部) {我國中小學思辯取向之道德課程方 案建構與實施}

(2010108/01

'"'-'2012/07/31) 研究專案,期以統整國內外相關理論與實 踐基礎,建構適合我國的道德思考與溝通之課程理念與方案,並將之稱為「道德思考

與溝通 J

(Moral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ng

,簡稱MTC) 模式。筆者於兩年之研究

歷程中,除進行多次諮詢座談外,為求緊密結合我國中小學實踐場域,乃遨約八位校。

長領軍的中小學團隊共同合作,藉由工作坊、課程方案擬定、校園試教、討論反思, 以及外部專家學者審議等程序,在不斷反思與修正過程中完成17個課程方案。不過,本 文因限於篇幅,僅概述MTC模式理念及其課程方案重點,希能以本文發揮拋磚引玉之效。

*本篇通訊作者﹒李瑛明,通訊方式:

tl1023@lltnu.edu.tw

0 。 中等教育第 66卷第 4期

(2)

Moral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MT

C)

Competencies as the Core ofCharacter and Moral Education

貳、道德思考與溝通能力 (MTC) 模式之理念概述

筆者所建構的道德思考與溝通 (MTC) 模式,乃強調高層次道德認知發展的重 要性,其含括個人對於社會議題的道德戚知和思考判斷,個人面對自我與他人觀點 差異時的論辯溝通,以及如何以深度民主方式形成道德共識與決定等能力。具體而 盲, MTC 既可視為一種統整的能力,也可視為四種個別能力的組合,分別為道德戚知

( moral

awareness) 、道德判斷( moraljudgment) 、道德論辯(

moral

discourse) 與道

德決定 (moral

decision-making)

0 MTC的功能發揮(如lctioning) 可謂有其戚知、判

斷、論辯而至決定的循環歷程,但並不是線性必然的唯一型態,該四者彼此間具有交 互影響的動態多元關條。

此外, MTC 四種能力的建構,均有其理論淵源與基礎:首先,道德感知的理念 基礎主要是源於新柯伯格取向學派 (Neo-Kohlbergian approach) 提出「四成分模式」

(Four-Components

Model' 簡稱FCM) 中的道德敏戚度 (moral

sensitivity)

(Rest

,

arvaez

,

Bebeau

&

Thoma

,

1999)

,筆者將之改為道德戚知(moral

awareness)

,且將

其意涵限縮為對於道德情境的廠受及關注之認知與情感起點。其次,道德判斷的理念 基礎是奠基於美國學者L. Kohlberg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其像真普遍性且符合正義的

道德發展序階,包括成規前期、成規期與成規後期三個層次(Kohlberg, 1986) 。再

者,道德論辯的理念引自德國學者J.Habermas之「論辯倫理學J (

discourse ethics)

,

強調以論證( argument) 的溝通形式,超越個人的獨白思考進而與他人進行論辯,共 同探討相關議題的道德、正當性 (Haberm缸, 1983) 。最後,道德決定源自道德、哲學中

規範倫理學相關理念,包括著重行為結果的效益論(

utilitarianism)

,重視行為本身及

4意向的義務論 (ethics

for duty

,

or deontological system)

,以及強調人格與核心價值

的德行論(

virtue

ethics) 等,納入行動主體進行道德決定之際的多元依準。 因此, MTC理念轉化為課程方案的教育目標即為:道德感知能力的培養是要提 升學生對於道德現象的敏戚度、增加學生對於道德理解的同理心,以及激發學生對於 道德議題的關懷情;道德判斷能力,則是要增加學生對於道德現象的理解深度、強化 學生對於道德兩難的優劣比較,以及提升學生對於道德議題的推理論述;道德論辯能 力的養成,則為增強學生對於道德主張的論述辯護、促進學生對於道德議題的相互對 話,以及提升學生對於符合民主與正義之道德、社群的參與認同;道德決定能力的培

(3)

是要增強學生對於社會生活中道德主張的多元理解、促進學生對於道德議題在群體中 的審慎抉擇,並能深他學生在群體生活藉由審議民主以達成道德共識。

賽、 MTC之實踐鑄略與課程方案

為使 MTC模式的4種能力培養更真專業化與科學化,筆者乃擷取國內外既有課程 與教學方式,加以轉化與統整,籍以發展為適用我國中小學教育場域的實踐策略,包 括:文學故事、藝術陶冶、道德兩難、正反論述、交互辯論、團體自治、議題抉擇、 共識會議等 8個。進而,據之與學校團隊共同研發由國小至高中階段,循序漸進的 17 個課程方案,茲將其重點摘述如次(見表 1) (李琪明, 201 的。不過,特別說明的 是MTC的實踐策略有其發展性與擴充性,而且該些策略可在不同教育階段加以交互統 整運用。

一、培養道德威主日之實踐策略與課程方案

(一)文學故事策略引發道德感知的情懷 MTC模式採用文學故事策略,希冀利用文學作品、歷史故事、繪本、時事等多樣 豐富且有思考空間的素材,讓學生體會、思辨、同理作品中明顯及潛藏的道德原則。 文學故事對學生在道德課程方面的價值有三(Kirschenbaum,

1995)

:一是吸取新知, 並與自我經驗中理性與戚性加以連在吉;二是強他想像與道德敏戚度,並能開拓多元思 考空間;三是引發對故事中角色的模仿與同情理解,並增強傾聽與表達能力。不過, 運用文學故事進行品德教育,

Lickona

(1991) 提出六個面向需要留意:1.真有道德覺 知,暸解文學故事中的道德議題及其重要性;2 對於故事中所顯現的道德價值,及其 在生活中的運用有所瞭解與體會;3 具有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的能力與意願'方能瞭解 故事中不同角色的觀點及其時空脈絡;4 有能力對故事情節進行道德推理,並明辨行。 為的對錯好壞,而不是將人予以好壞的絕對二分歸類;5.能經深思而產生審慎道德決 定,並能瞭解故事中各種不同選擇所可能造成的結果;6. 逐漸培養統整的自我知能並 避免偏見,並可藉以批判故事中角色與進行自我反省。

8

中等教育第 66卷第 4期

(4)

Moral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MT

C)

Competencies as the Core ofCharacter and Moral Education

表 1 MTC要項與課程方案名稱彙整一覽表

MTC

MTC策略 合作學校與 國隊成員 編號課程方案名稱 要項

聚焦、年段

策略一: jt市河堤國小 嚴淑珠校長、曹致蝕主任、 0 1.勇氣,

Go ! Go ! Go !

文學故事 (國小低年級) 張淑敏組長、莊雅莉老師、 02.我有友情要出租 道德 具淑美老師 戚知 策略一: 北市五常國小 翁世盟校長、陳佳賓主任、 03. 愛的路上你和我 藝術陶冶 (國小低年級) 蘇郁菜組長、連文誌組長、 04.朋友的才能一為人服務真快 張淑琴老師 樂 道德 策略二: 北市中山國小 李柏佳校長、勵秀貞組長、 05.操守廉潔v. s~恩回饋 判斷 道德兩難 (國小中高年級) 盧娜娜組長、蘇順昌老師、 06 好朋友的秘密 彭琇珠老師、呂東昇老師 07 只要我喜歡? 08.我該怎麼辦?

09.

<永不放棄的愛》是堅持? 還是固執? 策略四: 北市關渡國小 李寶琳校長、劉國兆主任、 10法治你我他?從道德、到法律 正反論述 (國小中高年級) 林貞好組長、楊芸娟組長、 11 地球發燒了 梁苗倫老師 道德 策略五: 杭園縣、立永豐 韓青菊校長、林欣怡老師、 12 奧瑞岡式辯論簡介一辯出好 論辯 交互辯論 高中(國中部) 曾素珍老師、明平國老師 品格 13.露營生活樂趣多:一繩在手 ,萬事OK 策略六: 北市北政國中 局松景校長、周慧萍組長、 14.午休真害「休」之我有話要 團體自治 (園中) 劉佳賣主任、吳秋鳳老師、 王仰均老師 的生活公約樹 道德 策略 t: 北市景美女中 林麗華校長、吳思端老師、 16. 該做?不該做?我該如何拱 決定 議題決斷 (高中) 江信良主任、鍾芳蘭主任、 擇 陳彥君組長、張慈容老師 策略八: 新北市清水高中 黃文煜校長、陳信龍主任、 17. 死刑是否應該廢除一共識會 共識會議 (高中) 陳湘茹組長、顏源、亨組長、 議 李家幸組長、李嘉歐老師 。 筆者與學校共同研發的課程方案包括:北市河堤國小團隊研發 rNo.l 勇氣 'Go!

Go ! Go !

J 與 rNo.2我有友情要出租」兩個方案,針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藉由文學

故事引發其道德戚知應有的情懷,包括敏廠度、同理心與關懷情。前者以「勇氣」 為教學主題,將MTC課程融人既有語文課程中(翰林版國語第三冊第九吉果J 誰是勇 士 J ) ,並結合繪本「勇氣」及「勇敢湯」等文學作品的欣賞與討論,培養學生對於 勇氣的道德廠知。後者亦是採用繪本「我有友情要出租」於語文課時間進行教學,主

題聚焦「人際相處 J '除繪本外再運用教育戲劇 (Drama

in Education

'簡稱DiE) 為

媒介,將書中情節加以延伸或改編,引導學生以聲音和肢體展現故事的動態層面,增

(5)

加學生對於道德、感知的深度。 (二)藝術陶治策略喚起道德感知的同理 MTC採用藝術陶冶策略,是希望藉由美學陶冶與涵育人文素養的藝術學習,提 供學生自我探索與道德思考空間,並從藝術品或展演(音樂、舞蹈、電影、表演藝術 等)中,領會並尊重其所蘊含的價值觀及其脈絡,以提升並豐富其開放的心靈。因 而,教師在挑選讓學生欣賞的藝術品與展演活動時,需特別留意符合教學主題者,使 學生有多元正向的思考並從中獲得歐發,並藉由深度的引導讓學生真正達到善與美的 共融境界(李琪明,

2007)

0

Winston

(2005) 亦提出美學與倫理之間的緊密關連,以

及英國推動「教育中的戲劇 J

(Theatre in Education

'簡稱TiE) 等,均強調藉由藝術

策略可促進道德情風教育的多元性與豐富性。 筆者與北市五常國小團隊研發 rNo.3愛的路上你和我」與 rNo.4朋友的才能一一

為人服務真快樂」兩個課程方案,均針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融人藝術與人文課程,希

望藉由藝術陶冶喚起學生對於道德廠知的同理與理解。前者是運用影片欣賞《春去春 又來} (描述一個小和尚與河中魚的相處故事) ,引發學生思考對待生命的態度,讓 學生自身體會他人與生命體的戚受,尤其是身心障礙者的心情,以激發其道德同理。 後者透過同學們的自畫像與優點大轟炸活動,以同理心引導學生從各個角度和層面, 欣賞和擴美別人不同的才能;進而藉由公益影片欣賞,激發學生的道德敏戚度與關懷 情,並增進學生為大眾服務的意願和熱忱。

二、培養道德判斷之實踐策略與課程方案

(一)道德兩難策略深化道德判斷的思考

道德兩難(

moral

dilemma) 主要引自 Kohlberg的兩難故事討論,以提升學生道德、

推理層次。教師運用道德兩難策略進行教學時,需掌握若干原則(李琪明,2007)

:

C

1.教師並非價值中立或僅價值澄清,而是奠基道德、發展的正義原則,藉由教學以提升 學生道德推理序階,而不是讓學生討論發表而無教師引導; 2.教師必須突顯故事或議 題的「道德兩難 J '亦即兩種或多種道德價值衝突的情況,例如「忠或孝難以兩全」 或是「生命維繫、財產擁有或公平正義等權利的道德困境 J '非指在行動上「為」與 軍。 中等教育第 66卷第 4期

(6)

Moral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MT

C)

Competencies as the Core of<:haracter and Moral Education

「不為」的兩難(例如不遵守交通規則) ,後者的兩難屬於知與行間無法統整的困 難,並非道德價值並存需要選擇的兩難; 3. 將學生分組或團體進行討論時,盡量引發 異質性與多元性,且要讓學生在自由安全受鼓勵之民主氣氛中發吉且避免同儕壓力; 4 道德兩難策略,是著重道德推理的過程與理由,並非選擇的結果,更不是去思考創 新解決的方法(例如:有學生針對「偷藥故事」提出募款的建議是不必要的)

;

5.教 師可適時藉由詢問或多樣化資訊,提供學生較高層次的思考(通常提高一個序階) 但避免成為「標準答案」之來源 ;6 道德兩難故事雖多為假設性問題,但仍須盡量與 學生經驗相結合,以利其深度思考並在生活中實踐與運用。 筆者與北市中山國小團隊共研發 7 五個課程方案,藉由道德兩難策略以深化學 生進行道德判斷的思考。 'No.5操守廉潔 VS. 戚恩回饋」是融入語文課,以「劉寵錢 清」一則傳統故事,讓學生分組討論與思考判斷,檢視「劉寵為官堅持清廉不貪」與

「接受民眾廠恩回饋」之兩難的處理方式。 'No.6好朋友的祕密」是在資優班課程中

以「假設老師手機遭到某學生偷竊,而有其好朋友知情」為道德兩難故事,並要學 生假設為該名知情學生,思考提出告訴或不告訴老師的理由,教師則針對該理由的 道德成熟度加以評分。 'No.7 只要我喜歡? J 是融人社會科,請學生思考自由與法治 之關條,並舉出假設「當你處於家暴情境,面臨親情或法治的道德兩難,你是否要舉 報? J 等。 'No.8我該怎麼辦? J 是在彈性課程時段進行的道德思辨與判斷課程,重 點亦是陳述面對好友作弊是否要舉發的假設性故事,讓學生討論之外亦加人角色扮 演,使學生藉多元角度判斷並充分表達其看法。最後是 'No.9 <永不放棄的愛〉是堅 持?還是固執?」,像採用國語科康軒版第七冊第六課《永不放棄的愛} ,教師引導 均生討論父親是否應該不顧自己安危,執意要在災區挖掘生死未←的兒子,以及消防 隊長面對專業(維護民眾生命安全權)及民眾親情救援之道德兩難議題時,該如何做 的困境。綜合而盲,前述故事無論是發生在現實生活或是假設性情境,大多是關於重 視情戚或遵守法規何者為重的道德困境,藉由討論與分享以及安排相關延使活動,教 師適度引導學生的思考判斷由情感提升至法律與制度,甚至更上一層追求公平正義的 道德判斷層次。

(二)正反論述策略強化道德判斷的反省

德國學者 G.Lind早在 1970年代即認為 Kohlberg道德兩難故事,不應限於個人單

(7)

面向的思考歷程,而應轉化為正反論述的雙面向思考,因而提出「引導道德兩難討

論 J

(Leading Moral Dilemma

Discussions) 的教學策略,也稱為Konstanz

Method of

Dilemma Discussion

(簡稱KMDD)

(Lind

,

n.d.) 。基於KMDD策略的重點,筆者將

之轉化為下列重要且可行步驟: 1 團體討論一一由教師提出有關道德兩難故事供全體 學生閱讀,確認、學生是否 7 解故事內容,然後和學生稍加討論; 2. 預備分組一一教師 簡略述明道德兩難的情境,請學生針對該問題(可藉由投票)表達自己的初步看法; 3.小組討論一一如果第2步驟人數相當,則可直接分成正反兩大團體,若意見差距過大 則採強迫分成兩群,每一團體再分小組且請每位學生都要就該立場發表意見與理由; 4. 兩大團體陳述理由一一教師讓贊成與反對兩大團體分別發表,並可將所有正反理由 書寫於黑板上; 5. 交換立場小組討論一一將學生兩大團體交換立場後,再進行小組討 論; 6.兩大團體陳述理由一一重複步驟4

;

7. 團體討論與表決一一最後,教師再請學生 表決其觀點,並討論在兩方不同立場的討論歷程後,有無改變或心得。 筆者與北市關渡國小團隊針對國小中高年級,運用正反論述策略研發 rNo.IO法 治你我他?從道德到法律」與 rNo.II 地球發燒了」兩個課程方案。前者融人國小六 年級社會領域兩節課( 80分鐘) ,藉由《我是老大〉與《不是我的錯〉等繪本先讓學 生想像與了解道德情境,接著引人有關校園霸凌的社會新聞與影片與學生進行討論, 並透過角色扮演讓學生體會不同角色(施暴者、受暴者、其他同學)的風受;接著讓 學生參與正反論述討論,使學生超越單一思維而能同時站在不同立場,了解自己與他

人的戚受及理由,並經比較之後才進行道德判斷。後者是融入國小三年級自然領域

兩節課( 80分鐘) ,先藉由「挖土機年年作響一一鄉村不見 JJ 繪本PPT 、欣賞古今

環境圖片與播放「不願面對的真相」影片片段,讓學生廠受到環境保育的重要性;接 著,乃以假設性的校園故事,描述校方預計移除多棵大樹以增設遊樂設施為例,請學 生分別就正反兩方同時思考「保護大樹」或「提供休閒」的理由並加以討論,藉此強

他其對於道德判斷的多元反省能力。,

c

三、培養道德論辯之實踐策略與課程方案

(一)交互辯論策略促進道德溝通的視野 辯論 (debate) 雖非等同於論辯(

discourse)

,卻是論辯的基礎方式,其可針對

12

中等教育第66卷第 4期

(8)

Moral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MT

C)

Competencies as the Core ofCharacter and Moral Education

道德議題由各自表述予以聚焦論述與辯護。我國在大中小學舉辦辯論比賽多半採用 「奧瑞岡三三三制辯論制度 J '分別為正反方各三名辯士,其流程包括申論、質詢 (與答辯)、結辯。交互辯論除了重在培養辯士比賽前需蒐集正反兩方資料與歸結重 要論點外,比賽歷程中的思考邏輯與表達能力亦備受重視。辯論中最精彩處是質詢過 程的針鋒相對,亦即辯士在答辯時必須面對自我論點的限制與盲點,且須加以強力辯 護,最後結辯時,則藉由不斷正反合的推理歷程,將議題的各方觀點加以統整,形成 己方的結論。不過,值得留意的是辯論的目的往往是尋求勝利,而論辯的目的則是希 望理性客觀地理解多元觀點及其異同之處。 筆者與桃園市立永豐高中團隊,針對國中學生以交互辯論策略,發展 rNo.12 奧 瑞岡式辯論簡介一一辯出好品格」與 rNo.13 露營生活樂趣多:一繩在手,萬事 OK

J

兩個課程方案。前者乃利用國中部二年級的五次週會進行奧瑞岡式辯論課程,讓學生

(三個班級共

108 人)明瞭及運用辯論方式聚焦論辯道德議題,並加以解說與示範申 論、質詢與結辯的規範與作用;辯論題目訂為「沒被抓到也算作弊 J '再由全校學生 中遴選出 10位,其中 6人為選手分成正反兩方,另 4人擔任計分與計時人員,經課後演 練於週會進行辯論,再由全體學生共同分享與討論。第二個課程方案是融人國中童軍 露營結繩 (2節課) ,教師先藉由各小隊結繩比賽的過程,讓學生經歷為了比賽勝利 而有可能「作弊」的情境,接著讓學生就「團隊榮譽」或「為人誠信」何者比較重 要,分為兩邊立場進行其理由的發表與質詢,藉此一改良式辯論的過程,不僅使學生 有正反角度的思考,更能進一步彼此聚焦討論相關論點的正當性,以促進道德溝通的

多元視野。

。(二)團體自治策略營造道德溝通的氛圍 團體自治策略是使學生處於自由、民主與關懷的班級或校園氛圍,藉由多元意見 的表達與論辯,共同制定紀律且彰顯自治自律的精神。 Lickona (1991) 對於「道德紀 律 J

(moral

discipline) 提出的要項可作為本策略的重點:1 紀律是道德成長的工具, 而非為紀律而紀律,沒有道德意涵的紀律僅是一種管理與控制;2.規則的建立並非教 師威權主義的表現,最好透過學生參與及討論,自師生共同制定,並讓學生充分瞭解 規則背後的道德價值,引發其遵守規則的動機與動力在於「做對的事J '而非僅藉助 外在獎勵或懲處; 3. 當學生違反規則時,教師應著重在促使學生瞭解規則的重要性,

(9)

並增強其對規則遵守的義務戚,而非一味指責或處罰 ;4 教師固然扮演教室中學生學 習的正當性權威角色,但有時亦可邀請學生共同分享權責,讓學生從參與中學習自我 管理; 5 道德紀律應是自律重於他律,獎勵重於懲罰,且懲罰不等於體罰,同時必須

要留意獎懲切勿流於形式,不能傷及學生自尊或違反人權,亦應避免學生被標籤忱。

此外,學校中的班週會、社團、自治組織或是學生法庭等,均可屬於團體自治的範

疇,同時其亦可融人正義社群的理想與原則 (Power,

Higgins

,

Kohlberg

,

1989) 。

筆者與臺北市北政圈中團隊以團體自治策略,發展 rNo.I4午休真害『休』之我 有話要說」與 rNo.I5 生活公約樹」兩個課程方案。前者藉由兩堂公民課時間,在教 師兼任導師的引導下,營造一個有紀律且能理性表達意見的平臺,讓全班學生在民主 氣氛中互相對話,一起論辯適合全班午休的方式,希望能經由討論與對話強化學生對 於道德、社群的認同鼠、增進學生對於國體道德議題的論述辯護能力,以及對於團體道 德議題能做出理性決斷。經由問卷與討論,最後學生做成「能自律,以不干擾旁人的 方式做自己的事」決議為日後午休的方式,讓學生既有參與戚且有「發聲」的機會。 後者方案是利用兩節班會時間,分組讓學生討論並繪出對班級期望的生活公約樹,除 小組發表外也要接受大家的提問。此一課程方案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召開會議的規則 及方式外,讓學生可從班會中培養主動發表意見與理性溝通的能力,並透過活動與討 論,對應遵守的生活公約達成決議且凝聚班級向心力;就個別學生而言,可透過課程 學習在道德溝通的氛閩中,能聚焦討論、面對質疑,且能自我捍衛主張與以理服人。

四、培養道德決定之實踐策略與課程方案

(一)議題決斷策略形成道德決定的信念 議題決斷策略是希望學生對於道德議題,能先習得較屬理念性的知能以增進其較 為深度周全且脈絡性的知能,並打破「二元對立」的僵局以增強議題決斷能力。規範( 倫理學所重視的效益、義務與德行等理念可適時納人,使學生預想將道德決定付諸行 動後所可能衍生或導致的結果、所蘊含的義務,以及所須維護的當代價值、權利或德 行,再藉由溝通論辯中不斷的批判、反省與創造性思考,以培養最佳決斷力。議題決

斷的具體步驟可為( Velasquez,的d悶,

Shanks & Meyer

,

2009)

:

1 確認倫理議題,找

出問題焦點與影響範圍; 2. 周全蒐集相關資訊,以及重要相關人物的觀點 ;3 分析資

(10)

Moral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MT

C)

Competencies as the Core ofCharacter and Moral Education

訊之邏輯性與真實性,並進而以不同倫理學理論加以評估,兼重其影響、權利與公平 等原則; 4. 評估各種可能決定的正反利弊得失後,以審慎明辨做出決定: 5. 若可能則

依據決定付諸行動,並於行動後進行反省與修正。

筆者與臺北市景美女中團隊依據議題決斷策略,發展出 rNo.16 該做?不該做? 我該如何抉擇」課程方案,教師先教導學生簡要的規範倫理學概念後,接續在三節課 的課程中運用影片、書籍與時事,例如〈小孩不笨玲、〈百萬殺人實驗》、〈姊姊 的守護者〉等,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道德議題並形成有論據基礎的信念,以增強其道

德決斷力。

(二)共識會議策略增進道德決定的動力 「共識會議 J (又譯公民會議)

(consensus

conference) 屬於審議民主

(deliberative

democracy) 的方式之一,其原型乃由丹麥發展而後逐漸推行到其他國 家的成人民主參與模式,主要在於促成社會大眾有一個公共討論的場域,創造一個專 家與非專家之間、不同的觀點和價值立場,利用公共論壇而相互溝通與辯論,使非專 業的公眾能在與專家的相會中獲得必要的知識,並在有訊息、根據的基礎上,對影響重 大但充滿爭議的議題調和衝突觀點且做出判斷,以供政策制定與修訂時的參考(林國 明、陳東升, 2003) 。共識會議在我國己舉辦若干場次(例如死刑廢除、基因改造 等) ,但其參與對象大半為社會大眾,筆者為將此策略運用至中小學階段,故轉化共 識會議的步聽如次:1.議題的挑選:教師可和學生共同挑選道德議題,不過其範圍不 宜過於廣泛,且必須有明確的界定與範疇;2.參與者的分工:由教師針對參加共識會 議的學生,分別組成「執行委員會J (負責蒐集資料與會務工作籌備執行等〉與「公 C~小組 J (扮演議題中的不同角色,並負責閱覽資料與討論發表)

;

3. 預備會議:在 正式召開會議之前,藉由預備會議的階段,教師須讓學生瞭解活動的目的,並協助學 生對與議題的相關資料蒐集、閱讀與討論,以及會務的籌備事宜 ;4 提出問題與向專 家請教:由學生提出資料蒐集與閱讀過程中想要瞭解或釐清的問題,教師可聯絡校內 外教師與專家學者提供學生諮詢機會 ;5 舉辦公共論壇:開會時公民小組成員間彼此 討論與溝通,並由執行委員會掌控流程,將會議中一致性見解以及無法達成共識的部 分,做成會議記錄。 筆者與臺北市清水高中團隊發展 rNo.17死刑是否應該廢除一一共識會議」課程

(11)

方案,並利用 7節社團活動課進行。在本課程方案中除了原團隊教師提供多元豐富的 資料引導學生閱讀外,另邀約社會領域教師扮演專家角色,並在課程中安排《死亡筆 記本〉等影片讓學生共同欣賞、討論與填寫學習單,使學生在充分知情且有所論據的 知能充實下,尋求群體共識以進行道德決定。

肆、結語

者向來主張「沒有理念深度的實踐是盲目的、沒有智慧實踐的理念是空洞 的 J '因而研發MTC模式乃嘗試將品德教育之理論與實踐,經由不斷辯證與創新的歷 程及結果,具體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道德思考與溝通能力。最後,摘錄學校團隊回饋, 其中兩則教師心得作為本文結語: 'MTC 課程方案兼其理論基礎與實徵研究,理論部分結構完整、嚴謹,從道德 是良知、道德判斷、道德論辯到道德決定,符合國際思潮與我國的需求。實作部 分,從教案編寫、審核與修正,到實際的教學與成呆發表,都經過整個團隊積極 的參與和討論,符合教學現場的需求;專家學者更提出了許多精闢的意見,使得 整個課程更臻完善。」 「本方案不僅由成員設計課程,而且經過專家檢視,提供意見,再經過實做過 程,探討問題,經過修正教案。透過一連串共同創作設計、協同合作、專家檢 視、試教、再修正、再試教,是非常嚴謹的,比較能夠貼近教育現場,讓設計教 案確實可行,以便能推廣到各校。」

致謝

本文乃科技部專案《我國中小學思辯取向之道德課程方案建構與實施》

( 2010/08/01'"

2012/07/訓,

NSC 99-2410-H-003 -032

-MY2) 之部分研究成果改寫,另

特別感謝所有參與其中的師長與相關人員。 、

(

參考文獻

李琪明 (2007 )。德育理念與實踐。載於李琪明等著,德智體群美五育理念與實踐( 頁 10-53 )。臺北:教育部。 軍。 中等教育第 66卷第 4 期

(12)

Moral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

(M

I

C)

Competencies as the Core of<;haracter and Moral Education

李琪明 (2014 )培養道德思考與溝通能力之 MTC模式建構與運用。臺北市立大學 2014 年「我國國小道德教育的現況與展望研討會」主題演說。臺北市立大學, 2014年 12 月(未出版)。 林國明、陳東升 (2003 )。公民會議與審議民主一一全民健保的公民參與經驗。臺灣 社會學,

6 '

61-118 。 楊深坑( 1997) 。溝通理性、生命情懷與教育過程一一哈伯瑪斯的溝通理性與教育。 臺北:師大書苑。

Haberm前,

J.

(1

983) (C. Lenhardt& S. W. Nicholsen

Trans.).λloral

consciousness and

communicative action.

Cambridge

,

MA: MIT Press.

Kir

schenbaum

,

H.

(1

995).

J

00 ways to enhance values and morality liz schools andyouth

settings.

Boston

,

MA: Allyn & Bacon.

Kohlberg

,

L.

(1

986). A current state on some theoretical issues.

In

S. Modgil &

C.

Modgil

(Eds.)

,

Lawrence

.K

ohlberg: Consensus and

controν'ersy

(p

p

.4

85-546). Philadelphia

,

PA:

Falmer Press.

Lickona

,

T.(

1991).

Educatlizg

.fO

r character-How our schools

ca刀 teach

respect and

/向oonsl.汐llily.

New York

,

NY: Bantam.

Lind

,

L.

(n.d.).

fi加'Ienng

moral competence with the

KM'

D

D.

Retrieved from http://www.

uni-konstanz.de/嗯-morallmoral/dildisk-e.htm#similar

Power

,

F.

C.

,

Higgins

A.,

Kohlberg

,

L.

(1

989).

Lawrence

.Kohlberg土 4勾oroach

to Moral

Et加cation.

New York

,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Rest

, 1.,

Narvaez ,缸,

Bebeau

,

M.

,

&Thoma

,

S.

(1

999).

Postconventional moral

thlizla:汐rg-A

o

neo-.Kohlbe,啟tan 研oroach.

Mahwah

,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Velasquez

,

M.

,

Andre

,

C.

,

Shanks

, T.

&孔{eyer ,

M. (2009).

A

Framew01付.fOr'!方ln/d汐g

Ethical沙 Retrieved

from http://www.scu.edu/ethics/practicing/decisio

n/

framewor

k.

html

Winston

,

J.(2005). Between the aesthetic and the ethical: Analyzing the

tension妒 theJ1eart

ofThea悅叫叫ion.

Journal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Moral, Civic and National Education (MCNE) Section 2 is responsible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lated to values education as well as organis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evelop students’ career-related competencies, foundation skills (notably communication skills), thinking skills and people skills as well as to nurture their positive values

• Develop students’ career-related competencies, foundation skills (notably communication skills), thinking skills and people skills as well as to nurture their positive values

The MNE subject, characterised by its (i) curriculum structure; (ii) curriculum aims; (iii)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iv) curriculum contents, can enhance the

Besides learning opportunities such as morning assemblies, school assemblies, class teacher periods and co-curricular activities, schools also make use of other

Apart from spelling out clearly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content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of moral and national education, related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 Schools are encouraged to continue nurturing students’ positive values and attitudes through incorporating related elements into various KLAs/subjects, cross-curricular

2   OLE,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he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consists of five areas, i.e.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Community Service, Career-related Experi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