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以戲劇治療增進服務脆弱家庭工作者之實務行動能力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以戲劇治療增進服務脆弱家庭工作者之實務行動能力研究"

Copied!
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以戲劇治療增進服務脆弱家庭工作者之實務行動能

力研究

1

Enhancing the Practical Competence of Vulnerable Family

Practitioners with Dramatherapy

張志豪

2

(Chang,Chih-Hao)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戲劇治療運用於與脆弱家庭成員工作之專業培力過程中,工作者的實務行動能 力學習與生成的歷程與內涵。2018 年政府推動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政策,期許建構「以家庭為中 心、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模式,將原高危機家庭回歸保護性工作,並另推動脆弱家庭預防性服 務方案,取代以往個案危機介入的服務方式。由於脆弱家庭服務範圍廣泛,涵蓋傷、病、失能、 經濟困難等因素,因此,如何培力脆弱家庭工作者,使其能帶著富有創意的戲劇媒介,投入快速 變動的社會現象場域,回應脆弱家庭成員生活樣貌的複雜性與生命議題的多元,成了專業培力工 作中極為重要的課題。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藉由帶領戲劇治療工作坊及參與督導歷程中,使脆弱家庭工作者在資深 戲劇治療工作者經驗的傳承與交流中,透過實作與反思,捕捉、提煉在變動中所生成的實踐知識 與方法。本研究發現,戲劇治療學習實務行動能力的學習歷程,可分為四個路徑交織發展:即由 知而行或由行而知的能力轉化,與透過工作者提升自我覺察與成長、及強化對服務對象概念化的 能力四個路徑達成。另一方面,過往具有高風險家庭服務經驗、擁有系統觀及家庭工作概念者, 則有助於辨視服務場域的環境變動訊息及促進與脆弱家庭成員關係的生成,協助家庭成員在既有 社會處境的限制中,謀求生活的改變與可能性。 關鍵字:戲劇治療、實務行動能力、脆弱家庭、專業培力 1 本研究經費來源為實踐大學蓄積科技部計畫能量補助計畫案之「自傳劇在青年培力工作之運用研究」計畫編號: (USC-108-08-01001)計畫執行期限自 2019.9.1 至 2019.12.31.,作者要特別感謝協助研究案進行的臺灣戲劇復原力 協會工作團隊。 2 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通訊作者:張志豪 096080@g2.usc.edu.tw

(2)

Enhancing the Practical Competence of Vulnerable

Family Practitioners with Dramatherapy

Chang,Chih-Hao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how dramatherapy enhances the practical competence of vulnerable families helping professions’ and explores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their working and training processes. In 2018, the government implemented the Social Safety Net Strengthening Project, hoping to establish a "family-centred and community-based" service model that brings inclusiveness for originally high-risk families in protective social work services and provides early intervention to vulnerable families, replacing crisis intervention with early intervention. The definition of vulnerable families is broad, including families with injury, illness, disability, economic difficulties and so on. Practitioners have to be responsive, creative, capable and active in order to devote themselves into this changeable working field and respond to the complexity of different family issues. Hence, it is important for practitioners to be equipped with creative dramatherapeutic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competence.

This study adopts an action research approach. With situational and experiential teaching methods, less experienced dramatherapy practitioners are able to learn from senior dramatherapy practitioners as they work together in workshops and supervisory groups. Through reflection on their practices, dramatherapy practitioners can improve their skills and knowledge.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four paths in the practical competence learning process: the transition from knowledge to practice and vice versa, self-awareness, self-growth and the ability to conceptualise clients. Moreover, those who have worked with high-risk families have a systemic perspective and know how to work with families. Experienced practitioners are able to identify what is changing in the society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vulnerable family members. Therefore, they know how to support those families to pursue positivity and possibility of life even though societal resources are limited.

(3)

壹、研究背景與目的 一、來自實務工作者的看見 研究者自 2003 年起投入心理諮商與戲劇治療之實務與教育工作,在服務高風險與弱 勢家庭之兒童及青少年服務經驗中,深刻發現在以語言為主的傳統諮商工作中,戲劇治 療以其他工作媒介進行擴展,透過非語言且富有創意的工作方式補捉家庭成員隱微、潛 在的互動樣貌,促成家庭成員溝通表達與關係修復的可能(張志豪,2018;張敬宜,2013; 黃宜靜,2018)。在國外戲劇治療被廣泛運用於家庭議題與關係的探索及處遇,研究顯 示藉由戲劇的舞台可以創造出一個虛擬、涵容的空間,使家庭成員能在充份的安全與支 持下,去拓展身體的感官經驗,重新整理內心的想法,進而鬆動、改善成員關係,深化 反思家庭困境的能力,並在戲劇創作中嘗試實驗改變家庭問題的行動。(Hobeck,2014; Irwin,Eleanor,Malloy&Elaine,1975;Jaaniste,2007;Jarman,2014;Jones,1996;Alicia,2016)。 國內研究也發現,戲劇治療提供受創傷的家庭成員去探索、表達內心難以言說的經驗, 在遊戲與創作中找到著力點去轉化生活劇本,發展生活的不同可能性(洪素珍、李麗君, 2009;洪素珍、張潔瑩,2002;張志豪,2018;張靄珠,2002)。 二、面對社會環境變遷的挑戰與回應 2018 年為因應臺灣社會發生多起眾所矚目之社會隨機殺人事件,政府推動強化社會安 全網計畫政策,期許建構「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的服務模式,將原高危機家 庭回歸保護性工作,另推動脆弱家庭預防性服務方案,取代以往個案危機介入的服務方 式。(衛生福利部,2018)。但是,不同於原高風險家庭具有較同質性的風險指標與結 構性的家庭議題,脆弱家庭涵蓋之範圍擴及家庭經濟困頓、家庭遭逢變故與家庭功能受 損、家庭關係失調、不利兒少發展處境、家庭成員身心障礙或傷、病、失能、乃至個人 生活困難皆為脆弱家庭的風險類型服務指標(衛生福利部,2019),致使服務脆弱家庭 之工作者,需面對較以往更具多樣性與複雜性的家庭生活處境與生命議題,造成實務工 作現場在不足的專業人力及有限的實踐經驗下,限縮服務的品質與成效。 三、研究目的與提問 研究者基於 10 餘年服務高風險家庭的實務、教育與督導工作經驗,逐漸發展戲劇治 療專業培力訓練之教學方法與特色,並深刻理解戲劇治療專業能力養成中落實實務行動 能力之重要性。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究戲劇治療運用於與脆弱家庭成員工作之專 業培力過程中,工作者實務行動能力學習與生成的歷程與內涵。期許透過本研究的發現,

(4)

有助於培力脆弱家庭工作者,使其能面對快速變動的社會現象場域,理解脆弱家庭成員 生活樣貌與生命議題的多元性與複雜性,與其共同創造謀求生活中最大改變的可能性。 四、名詞釋義 (一)戲劇治療:戲劇治療為表達性藝術治療之一支,此治療取徑在於以由戲劇為媒 介,在創造性的歷程中,協助參與之個人恢復身心健康,達到治療性目的。 (二)脆弱家庭:根據國內衛生福利部(2018)其風險類型服務指標涵蓋家庭經濟困 頓、家庭遭逢變故與家庭功能受損、家庭關係失調、不利兒少發展處境、家庭成員身心 障礙或傷、病、失能、及個人生活困難之服務範圍。 (三)資深戲劇治療工作者(以下簡稱為資深工作者):指研究者在專業培力訓練過 程中,將十餘年戲劇治療及邊緣家庭工作經驗傳承予資淺戲劇治療師,所扮演之角色。 (四)資淺戲劇治療工作者(以下簡稱為新手學習者):國內戲劇、心理、教育以及 社會工作或相關科系大學畢業,具服務脆弱家庭相關經驗、有意願學習戲劇治療工作方 法成為之工作者。 (五)實務行動能力:指在戲劇治療工作現場中,工作者由知到行、由行到知的行動 生成能力,及其透過自我的反思與成長,深化對脆弱家庭及其成員的認識能力。 貳、文獻探討 一、實務行動能力的學習 學習作為心理學名詞,在其定義上就眾說紛紜,依循不同的學習理論就會發展出不同 的研究定義,如:行為主義討論刺激與反應的關係,認知取向著重探討認知的改變,人 本主義聚焦自我的變化,儘管定義有所差異,卻描繪出學習的多重樣貌。在心理工作的 相關學習歷程探討上,李維倫(2011)回顧和反思實務行動能力的學習歷程,透過借鏡 臨床心理學會所提及的「科學家-實務者」的分類模式,整理出「從上而下」及「行中 有知」的二種學習歷程。所謂「從上而下」的學習歷程,就是先有認知性的知識中,再 進入實務現場經驗,屬於知而後行,經典的例子就是Wood 和 Wood(1996)延伸 Vygotsky 的理論所發展出鷹架理論,先給予相關知能再協助其能力的養成,經由有效的支持發展 個體能力;另一種則為「行中有知」的學習歷程,學習者是處境中的行動者,在場域的 實踐中進行學習,從情境中學習並轉化成果實,甚至是在最後的行動中形成理論,像是 McGill 與 Beaty(1995)所提到的行動學習,就是跳脫出書本虛擬的假設,進入經驗當中

(5)

去學習如何做、如何處理問題。 相較於上述兩種較為傳統的學習方式,在心理助人實務工作上更提出了「洞察」式的 實地學習方式,不論是國內學者李維倫(2011)或外國學者 Luntley(2005)都有所描述, 洞察是將環境和行為本身都放在同一視角把兩者組合起來,相較理論的學習,這樣的「洞 察」更能在實務能力的學習上有所收穫,並且更加看重情境因素。此外,師徒制也是常 見的實務行動能力學習方式,Lave 和 Wenger(1991)藉由觀察與紀錄,發現學徒藉由實 地學習從最外側一直學習到最核心的部分,從新手變成老手,學習也跳脫出了內在心智 的學習,而是回到社會脈絡之中,成為真正的情境式學習。在所有的學習典範中確實並 沒有孰高孰低之分,不論是傳統的理論或是近代的思維都有各自的學習優勢,但不容置 喙的是現今的心理學實務培訓越來越強調情境式的學習歷程,更著重於過程中的看見與 洞察。 綜上所述,本研究所指之實務行動能力,即是透過資深戲劇治療工作者的協助,帶領 新手學習者運用戲劇治療在服務脆弱家庭的實務行動過程中,透過實地學習、情境式學 習,使新手學習者對自我實作經驗的看見與洞察,產生專業實踐的能力。 二、戲劇治療的內涵與運用 實務行動能力在戲劇治療工作者的培育過程中扮演關鍵的角色。由於戲劇治療的工 作,常藉助工作者與服務對象在即興的創作與當下的回應中形成,因此,透過情境化、 體驗化的學習歷程,強化戲劇治療工作者能在面對變動的服務場域時,在行動中形成回 觀、反映與回應的能力,使其能針對不同境遇的服務對象,提供個別化的處遇策略與方 法,成了專業培力中極為重要的課題。 (一)戲劇治療的意涵 戲劇治療做為表達性藝術治療的一個取向,其顧名思義是由「戲劇」與「治療」兩個 概念結合而來(Jones,1996)。依據英國戲劇治療師協會(The British Association of Dramatherapists)定義戲劇治療為心理治療的一種形式,戲劇治療師結合臨床工作者與藝 術家的角色,融合劇場/戲劇和心理治療的工作,協助成員達到心理、情緒和社會性的改 變。換言之,戲劇是透過結合劇場藝術,使成員自發地嘗試並探討生命中之經驗,達到 舒緩情緒、建立認知、解決精神上、疾病或障礙目標的團體治療程序(張曉華,2004)。

(6)

的過渡性安全空間,透過戲劇的舞台穿越了時空的限制,使參與者不論在編劇、導演、 演出者、觀眾的位置與創作過程中,能專注體驗他生命中各種互動關係的表現及其影響, 藉以投射其內在情感與想法,抒發內在的衝突與壓力,達到情緒的宣洩與情感的共鳴, 進而在探索個人生命議題中轉化自我生命經驗,發展潛在的創造力以增加自己面對問題 的 彈 性 , 而 找 到 與 他 者 、 社 會 的 連 結 (Emunah,1994;Jennings,1997;Jones,1996; Landy,1996)。在戲劇治療的歷程中,可以減少當事人在現實生活中承受過多的風險與挑 戰,提昇實踐自我潛能的可能性。 (二)戲劇治療在家庭工作的實踐經驗 戲劇治療在長期投入家庭工作中,累積極為重要的實踐知識。Irwin 等人(1975)在 與家庭成員工作經驗中研究發現,戲劇治療有助於鬆動成員關係,使家庭問題被看見與 改善。Curtis(1999)在與喪親兒童工作中指出,治療性戲劇活動幫助孩子們安全地表達 情感,重建其家庭生活。Jaaniste(2007)進一步嘗試邀請父母與服務對象一同參與戲劇 治療團體之暖身,促成親子彼此內心世界的理解與關係的改善。Hobeck(2014)則認為 戲劇治療可以分別提供父母及子女各自安全、支持性的空間,使其能透過玩耍的方式, 享受積極地經歷和探索自我與家庭的困境,促成家庭成員更健康的聯繫方式。 進一步統整上述研究並綜合國內相關研究(洪素珍、李麗君,2009;洪素珍、呂旭亞、 黃宗堅,2009;張志豪,2018;張靄珠,2002),發現戲劇治療工作者與家庭成員之工 作時,可提供之成效如下: 1. 開發成員五感知覺的能力,拓展身體與生活經驗 2. 營造安全的氛圍,幫助成員找回自信 3. 引導成員對彼此關係與家庭困境的看見和反思 4. 允許成員非直接解決問題,而是找到因應方式 5. 促使家庭成員重建情感的連結,修復創傷關係 綜合以上的發現,戲劇治療能回應不同年齡階層的心理需求,回應多元的生命議題, 有助人我關係的改善,並促進社會和諧的發展。因此,在當今我們面對脆弱家庭涵蓋家 庭經濟困頓、家庭遭逢變故與家庭功能受損、家庭關係失調、不利兒少發展處境、家庭 成員身心障礙或傷、病、失能、乃至個人生活困難之服務範圍,帶來之跨齡服務對象、 多元的生命議題、複雜的生活處境的挑戰時,戲劇治療可提供服務脆弱家庭工作者,一 種可在充滿不確定與變動的實務現場,藉由運用富有創意及效益的介入方法與技巧,促 使家庭成員從自身的困境中有效調解內在情緒,並能快速找尋支持性的能力與資源,進

(7)

而建立因應問題的能力及找到未來的出口。 三、戲劇治療專業培力之國內外發展概況 (一)借鏡國外戲劇治療專業培力工作的運作模式 戲劇治療於國外的專業培力工作推動已有數十年的歷史。Landy(1986;1996)及 Emunah(1994)長年觀察、投入戲劇治療教育及專業培力工作中,整理出戲劇治療的四 大領域的學習架構:第一部分是協助學習者認識戲劇治療的理論與原則,第二部分是促 使學習者精熟戲劇治療技術的操作能力與經驗,第三部分為培育學習者反思能力與發展 健全的自我,而第四部分是增進學習者接觸多元個案的服務能力。 另一方面,戲劇治療專業培力除了能提供學習者清晰結構化的發展學習過程外,英國 Roehampton 大學、Derby 大學、及美國加州整合學習學院(CIIS)等戲劇治療著名碩士 課程教育,更進一步強調應該落實學習者在實務操作中理解和反思能力,發展出屬於自 我對戲劇治療工作的觀點與方法。換言之,亦即是促進學習者在實務經驗當中去學習如 何做、如何處理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培育實務行動能力(李維倫,2011),並去整合戲 劇治療四大領域的學習成果,建構屬於自己的工作取向。 因此,基於上述國外戲劇治療專業培力經驗,戲劇治療工作需整合學習知識(知)、 工作技術(行)、或發展個人成長、到接觸服務對象的學習經驗,培養因地制宜的實務 行動能力,建立其自我的實踐知識與方法;而所謂戲劇治療中實務行動能力即是在實務 經驗中鏈結知識與技術的能力、發展自我與服務對象的關係。因此,本研究將透過資深 戲劇治療工作者及專業督導的協助,增進服務脆弱家庭工作者實務行動能力鏈結之由知 到行、及由行到知之間縫隙的能力,促進工作者個人反思與成長,強化認識與接觸服務 對象的能力,以發揮戲劇治療的效能。 (二)戲劇治療專業培力工作在國內的發展與困境 1.戲劇治療專業培力在臺灣的發展 反觀國內戲劇治療專業培力的發展,開始於為戲劇治療先行者張曉華老師於 1995 年 邀請紐約大學戲劇治療所教授Robert Landy 首度在臺灣以工作坊的形式介紹戲劇治療的 理論與實務(Chang,2015)。爾後,國際知名戲劇治療學者、工作者如 Renee Emunah、 Sue Jennings、Phil Jones 及 Randy Mc Commons…等,接續到臺灣分享戲劇治療在不同領 域的實踐經驗與知識。其間,部份戲劇治療工作者如洪素珍、張志豪從國外習得戲劇治 療後回國,陸續取得心理師證照及博士學位,並於大專院校及研究所開設戲劇治療相關

(8)

課程(邱璽霖,2019)。 近年來有志學習戲劇治療之相關助人工作者漸增,然而,因戲劇治療的訓練仍多以民 間或社福機構主辦之主題式工作坊,及大專院校開設之概論式 2 至 4 學分的基礎理論與 技術課程,缺少有系統的培育方式及實務性的實習與督導,更無法提升至學術性的研究 訓練以達到實踐知識的交流,致使戲劇治療在專業深化、在地化的過程中,因學習與督 導資源缺乏下困難重重。 2.國內戲劇治療專業培力工作的困境 深切檢討戲劇治療專業發展與培力的困境,主要受制於 2001 年《心理師法》頒布實 施後,明文限定心理諮商與治療之工作者的資格規定與執業規範,使多數自國外學習戲 劇治療者因學制與訓練系統差異下,在返國後原修習課程學分或學群歸屬無法通過考照 單位的核定,失去考照資格也因而無法執行心理諮商與治療之業務。這使得《心理師法》 雖立意甚佳,大幅提升社會大眾對心理諮商與治療的專業認同與治療師的專業能力及素 養,卻無意間造成對相關國外取得戲劇治療、表達性治療或多元取向資格之工作者其工 作正當性與服務範圍的限縮。 即便近年來民間戲劇治療專業培力課程有日漸增多的趨勢,但缺乏政府政策與經費的 支持下,使戲劇治療專業培力工作一直無法在師資與課程設計達到質與量的提升。此外, 戲劇治療實務能力的養成方面,也因教育、心理衛生相關法規限制下較難尋覓合宜的實 習機構與場域,使有志學習戲劇治療的工作者,僅能獲得知識性的概念與活動的體驗, 較難擴充實作的經驗。 (三)建構做中學式的戲劇治療實務行動能力之培力 因此,國內在面臨心理師法的框架、心理諮商與治療相關系所學職涯發展、心理師考 照壓力、及實務工作者面對學習資源取得不易下,如何盤整出兼顧社會需求、服膺服務 對象需要,又能有益學習戲劇治療的工作者專業能力養成與發展,成了戲劇治療現階段 發展的挑戰與契機。令人振奮的是,Landy(2006)在其長期協助戲劇治療於北美發展的 經驗,提出將戲劇治療培力工作由目前主流學分制的分科系統性學習,可考量轉化、開 發進行師承制的可能性。亦即是鼓勵資深戲劇治療工作者可協助新手學習者在其既有的 工作經驗與專業基礎中,透過在實務現場的實作與督導下,轉化出戲劇治療的操作策略 與技法,培力其專業實務行動能力。 基於上述的師承制的觀點,綜合國外專業培力的經驗,認識國內戲劇治療教育的限制

(9)

與資源,與衡量脆弱家庭之服務需求與挑戰下,本研究將透過資深戲劇治療工作者協助 當前已具備服務脆弱家庭或相關邊緣家庭經驗之社工、心理、教育、劇場等相關工作者, 藉由情境式、體驗式的工作坊與團體訓練,從其過往服務經驗中轉化出戲劇治療實務行 動能力,使其能提升在實務現場中由知到行、由行到知的行動生成能力,強化其自我的 反思與長,深化對脆弱家庭及其成員的認識,以擴充服務脆弱家庭現場的專業實踐人力 與知識。另一方面,亦促成將戲劇治療先放置於「輔療」的概念下,以不抵觸心理師法 的原則,結合既有的專業知識背景,發展符合社會需求的戲劇治療專業實務行動能力培 力模式。 參、研究方法 一、行動研究 行動科學提供一條協助專業實踐者在謀求改變之路時,透過其在行動中可以累積知 識、探究改變發生的路徑(Kennedy,1997)。因此,行動研究與強調自然實證邏輯的研 究方法不同,強調對其研究的題材與知識是來自於變動的生活現場中,由實踐者在面對 問題時不斷透過調整介入與因應的策略及方法,在實踐過程中產生知識。因此,行動研 究者需具備內省的能力,亦要有描繪與記錄外在服務場域現象的能力,才能於變動中捕 捉與提煉其知識及方法(Schon,1983)。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戲劇治療增進服務脆弱家庭工作者之實務能力研究,即透過專業培 力訓練,使新手學習者在工作坊、督導團體中,藉由資深戲劇治療工作者的協助,培養 其在服務特殊社會、歷史處境之脆弱家庭及其成員時,從自身過往之學習資源與能力轉 化成實務行動能力的歷程。本研究中,研究者需依新手學習者實務行動能力生成過程中 的發展與挑戰,有機地調整專業培力訓練的架構與內涵,整合有利於促進學習的資源。 然而,在這專業培力訓練中,資深戲劇治療工作者與新手學習者的關係中,並非為主、 客二元對立,而是彼此互為主體的關係,一同透過行動的回觀與反映,面對實務現場之 困境,討論與謀求其改變之可能性,使成效回歸至社會的真實情境中,引導社會改變並 開啟行動(William,Lewin&Maciver,1948)。 二、行動研究參與者 (一)研究者 研究者自 2003 年起運用戲劇治療提升高風險及弱勢家庭青少年復原力之工作推動,

(10)

並於2013 年輔導歷年接受戲劇治療服務方案青少年組成臺灣戲劇復原力協會,擔任第一 屆創會理事長,推廣戲劇治療社區復原力工作以及高風險家庭青年助人知能之專業培力 訓練。研究者在專業培力訓練中擔任資深戲劇治療工作者及督導,傳承戲劇治療工作經 驗。另負責本研究之規畫與執行。 (二)專家學者 具有戲劇治療、家庭研究、心理以及社會工作相關領域博士,並具有戲劇治療、脆弱 家庭議題之相關研究與實務工作者。 (三)新手學習者 為國內外戲劇、心理、教育以及社會工作相關科系大學畢業,具服務脆弱家庭相關經 驗,與研究者具二年以上戲劇治療實務合作經驗之工作者。新手學習者於戲劇治療工作 坊擔任領導者,帶領團體活動、小組分享,協助戲劇治療工作活動進行。 表1.新手學習者基本資料 編號 性別 年紀 專業背景 服務經歷 Y1 男 30 歲 家庭諮商與輔導 脆弱、高風險家庭兒少工作 Y2 男 31 歲 家庭諮商與輔導 高風險家庭青少年工作 Y3 男 27 歲 家庭諮商與輔導 高風險家庭親子團體工作 Y4 女 28 歲 家庭諮商與輔導 高風險家庭兒童工作 Y5 女 30 歲 社會工作與社會福利 脆弱、高風險家庭兒少工作 Y6 女 28 歲 劇場、教育 弱勢兒少工作 (四)脆弱家庭之成員 由臺灣戲劇復原力邀請之脆弱家庭青少年成員共8 位,其年齡層範圍包含 14-16 歲, 參與脆弱家庭成員戲劇治療四天工作坊之團體。 三、研究流程與設計 本研究主要之專業培力訓練其核心活動、架構(圖一)如下: (一)脆弱家庭成員戲劇治療工作坊現場實作學習 由資深工作者帶領新手學習者一同帶領臺灣戲劇復原力協會舉辦為期四日之脆弱家 庭戲劇治療工作坊,資深工作者於工作坊中,視團體發展歷程與參與成員之需要提供新 手學習者實務現場立即性工作方法與知識之意見諮詢與建議,並於團體後進行督導。 (二)工作坊後督導團體

(11)

於「脆弱家庭成員戲劇治療工作坊」每日工作結束後進行1.5 小時之督導團體,共計 4 次,針對新手學習者給予團體經驗整體歷程回顧與實務行動能力督導,理解工作坊進行 中當下之經驗,及其服務脆弱家庭成員工作時所遭遇之困境、挑戰、收穫與學習,完備 其整體性實務行動能力培力之學習歷程資料。 (三)專家學者諮詢 為提升本研究之嚴謹度與客觀性,將邀請專家學者針對研究設計及執行,進行討論與 建議,以提供其專業觀點以利增加研究內容之效度。 圖一:研究流程與設計 四、研究資料蒐集與分析 研究對象參與四天之戲劇治療工作坊及團體督導後,每天進行一次焦點團體訪談,透 過焦點團體方式,讓新手學習者透過言談互動的方式了解每日工作現場中之挑戰與困 境,而資深工作者提供何種知識與方法讓新手學習者能面對現場之挑戰與困境等。訪談 設計採半結構式設計,每次30-60 分鐘,共計 4 次。 焦點團體之訪談資料處理,將各次訪談內容以錄音方式作為紀錄,並將各個錄音檔案

(12)

轉為逐字稿並加以編碼(編碼說明如表二)。資料編碼之原則:第一碼為「與談人(Y)」、 「資深工作者(T)」,代號;第二碼為「第幾次焦點團體」,如 Y101 其 Y1 即表示編 號為Y1 之新手學習者,01 即表示對第一次焦點團體訪談之回應內容。 逐字稿編碼後進行凝聚意義概念,供做研究發現討論之基礎。此外,邀請專家學者就 焦點團體訪談搜集之逐字稿分析內容進行討論與建議,以提供其專業觀點提升研究內容 之效度。 肆、研究發現與反思 研究者以「自我研究」(self-study)(Schön,1987)的精神,自述透過戲劇治療工作 坊及督導團體帶領新手學習者之專業培力方法的設計理念,並訪談、探討新手學習者於 歷程中實務行動能力之學習歷程與經驗,並對此專業培力方法進行檢討,其研究發現與 反思如下: 一、專業培力訓練的實踐歷程 (一)發展戲劇治療本土化專業培力模式的路徑 研究者認為戲劇治療的工作者在投身服務脆弱家庭成員時,需認識所謂脆弱家庭概念 的形成,其實是一種在臺灣特殊地方性歷史與人文的地景下形塑的個案樣態。因此,在 實務現場實務行動的生成,不應是一種將西方戲劇治療工作知識與方法單向複製、移植 的輸入過程,而是培育戲劇治療工作者成為實務現場中具有辨視服務對象歷史演進與社 會處境之「脈絡化」的能力,在「做中學」的過程中,與服務對象共同開創生活可能性。 本研究透過結合「住宿式團體」3與督導團體的設計,讓工作者與服務對象創造出更 多非治療情境下的共同生活經驗,發展出互為主體的服務關係,也讓新手學習在資深工 作者帶領、督導下,更有時間與條件能聆聽、認識團體成員的生命故事,學習視成員的 需求,量身訂作地發展出創新、多元的戲劇治療的知識與方法,成為未來發展本土化專 業培力模式的基礎。 (二)認識脆弱家庭青少年工作之挑戰 1.青少年對於探索家庭經驗的防衛與抗拒 工作坊的青少年成員,其表徵不若刻版印象中具高度辨視性的外顯偏差行為,而與一 般家庭青少年並無異處。只是脆弱家庭青少年成員生活中默默經歷特殊之家庭處境,如: 3 住宿式團體:指工作坊中工作者與服務對象在工作坊進行歷程中,於同一地點一起學習、生活、與住宿,其有助於提

(13)

面對喪親、親子衝突、精障親屬照顧、疏忽…等多元議題。青少年成員表示在日常在生 活中,為尋求同儕的認同,會發展出特殊的生存能力與應對的技巧,使他者不會發現其 家庭困境,讓自己身陷於他人異樣眼光與被標籤化的對象。這也使教育、輔導、及社會 工作者,常無法在其家庭危機的第一時間予以發現與提供協助。 2.青少年習慣以發散的注意力,抽離面對家庭的情緒張力 團體中成員彼此聆聽的能力是有限的,常會截斷他人的發言,或另與他人開新話題, 甚至將自身抽離團體情境進入個人的世界。深究其因,乃為一部分青少年成員自幼多缺 乏受照顧者好好聆聽自己內心想法與感受的經驗,另一部分的青少年成員則慣於將自己 處在歡愉的氛圍中,因當他者在分享內心經驗時,其沉靜、凝重的團體氛圍會使其不自 主與家庭高壓氣氛做連結。 他們會用一些比較搞笑的方式去帶過,就像老師說的「(話題被)轉掉」了,今天的 活動跟他們經驗比較遠的時候,他可以回應。一旦要進入他們自己經驗的時候,不管是 正向或是負向,孩子很明顯的不想去觸碰,就會用開始有一些焦躁的感覺。(Y102) 3.高強度身體遊戲反應兒時親密情感連結之需求 部分青少年成員常藉著與新手學習者進行無預期的「摔角」遊戲,或於團體發展中、 後期,部分青少年喜歡把身體靠在新手學習者的身上。其表面上看似挑戰工作者身體與 專業的界線,但與其生命故事作進一步考究發現,此行為背後更像是青少年成員透過高 強度的身體遊戲,在彌補、滿足過往孩童時期對照顧者親密情感連結的需求與一同遊戲 的渴望。 今天我最有印象的時刻…我自己覺得是跟上人打摔角的時候,我會覺得他平常一定 沒有人陪他這樣玩。在那個時刻我會覺得我有做對,雖然很累,但我覺得有做對。(Y303) (三)深化新手學習者先備能力的重要性 1.自我角色的轉化與調整 新手學習者在戲劇治療工作坊中學習擔任領導者角色,因與過往擔任之協同領導者工 作任務與責任不同,覺察到過往團體帶領經驗帶來之幫助與不足,進而進行自我角色的 調整。 我們以往是團隊工作的方式,所以我只專注在這個時段是我的,我在跑,就比較沒 有注意到整體活動的連貫度,團體的目標,及發展階段的催化,會比較是我們缺乏的,

(14)

會比較少用領導者的眼光去看團體的發展歷程…我覺得會發現在角色上僵化的部份。 (Y102) 「我們習慣在團體不順的時候,就用一個活動把他轉過去…後來,老師要我想一下 工作的目的,我能發現我那時候沒有多想,所以像老師說的就失去深化團體的機會」 (Y301) 2.透過系統的合作,完備戲劇治療工作的成效 戲劇治療運用於脆弱家庭成員之工作,牽動不同系統間的合作。因此,戲劇治療工作 的推動,不應被動性地接收社工、學校老師所提供的訊息與交付之工作目標。新手治療 者經資深工作者提醒後,才更理解學習系統合作與資源整合能力的重要性。 「事前收集家庭訊息的時候沒有很完整的收集到訊息,然後,導致,沒有很精確, 很完整,…直到老師(研究者)提醒,才發現可以對家庭的故事…多問一下社工。」(Y402) 3.結合家庭工作的系統觀點,拓展思考的視角 新手學習者Y1、Y2、Y3、Y4 具家庭諮商與輔導之訓練背景,Y5 則具有社工專長。 新手學習者對家庭系統與生態系統觀點均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度,使其在工作中,能將成 員在團體中的行為樣貌放置於系統觀點作理解,避免將立體的行為樣貌作扁平地、簡化 地個人化歸因。 雖然,我的經驗和他們的經驗沒那麼相似,有時我就提取不到我到底要講什麼?在那 過程很卡,但以前的訓練(生態系統觀點)、還有工作的經驗,讓我比較有線索去了解他 們,也比較能找到話題。(Y501) 二、實務行動能力生成的討論與反思 本章節將就新手學習者在專業培力訓練中,實務行動能力的生成,就「由知到行的能 力轉化」、「由行而知的概念深化」、「工作者的自我覺察與成長」、「強化對服務對 象認識與理解」四大歷程與其內涵說明如下: (一)由知到行的能力轉化 將理論透過實務經驗予以落實 新手學習者對於戲劇治療部份停留於理論層次的知識,經由服務現場的實際操作,成 為支撐其工作方法的養分。如T2 深知戲劇治療為表達性藝術治療重要取向的一支,可以

(15)

超越語言的限制,用身體性的經驗去探索當事人內心的世界。但其實際執行時,仍受諮 商輔導教育背景的影響,致使與青少年工作時,仍慣於透過語言整理生命議題。 我覺得很可惜的地方,就是在活動的時候少了提問的機會。(Y202) 經由資深工作者提醒,並提供可操作之相關活動建議後,新手學習者能產生出非語言 介入的行動。 我們受限於團體諮商的模式,常常活動進行完,就回到語言的討論,沒有順著這個 經驗怎麼樣被玩,在虛擬的世界去玩。其實一直玩的過程,讓潛意識與意識充份地做交 流,不然就讓經驗又掉回意識、理智裡,所以你可以帶他們玩…。(T102) 我一直記得老師的建議…我就把一些元素,放到「躲避球」去改版、去強化、讓他 們用身體,去連結,在家裡想閃掉的事、閃掉的人。(Y203) (二)由行而知的概念深化 1.在實作的現場中確認抽象的概念 新手學習者從自我的實務經驗中,將原本停留於想像層次的治療概念,透過與資深工 作者的討論,去確認、修正自我對相關概念的認知。 Y3 在團體的帶領過程中,領悟到「互為主體」的意涵。 好像是經驗「互為主體」這件事,好像不是我們在陪伴他們,他們也在陪伴我們, 彼此在一起做同一件事情,那也許就可以創造很多豐富的事情。」(Y303) Y6 透過與資深工作者的討論,釐清對身體化(embodiment)治療概念的認識。 感覺embodiment 很認知,像今天他們玩的時候,他們說(河東獅吼投球版活動)「接 到就爽,擋住就不爽呀,」是不是代表他們沒有embodiment。(Y602) 其實,不會呀,爽就是身體經驗,不然只是一顆報紙的球,要爽什麼。她(SueJennings) 講的就是這麼純粹的感覺,就是這麼爽才會有。(T102) 2.將行動中的默會知識予以重新表敘、詮釋 資深工作者就實務現場所觀察到新手學習者直覺性的介入行動,予以放置在治療的觀 點中,重新表敘、詮釋回映予新手學習者,使其得以洞悉自我行為背後反映之治療概念 與意涵。

(16)

Y1 為重整團體中渙散的注意力,直覺地邀請各成員回到所屬小組,進行延續活動主 題之手工藝創作。 我說不出來原因,像今天我讓他們做手工藝,很多成員就會變得比較穩定,沒那麼 躁動。(Y102) T1 針對其行動予以回映: 其實,與其說是做手工藝,不如說是提供一個獨處的空間,讓他們在一種注意力專 注卻心情放鬆下,透過媒材,有機會投射、整理自己的內心經驗。(T103) 3.將零散的治療技巧與概念,整合為具體之工作策略 資深工作者協助新手學習者就其在服務現場所做的介入行動,了解其行動脈絡,並提 供其協助服務對象深化探索議題的方法,使新手者學習者連結過往習得的片段技巧與概 念,建構完整的工作策略。 Y5 透過轉換情境處理青少年成員面對生命議題時之阻抗現象: 在跟小左討論戲的時候,他的放鬆度比較高,他在休息的時候比較能談,但在一對一 的封閉空間時,他就很難談,我在想是不是情境或是狀態、乃至於主題,是他抗拒的, 我在想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做劇。(Y504) 其實這時帶領者可利用立即的技巧,可就將此時此刻做歷程回應予小左,如此能協 助他強化對自我的覺察,進而再由方法上的調整,去深化議題的探討。(T104) (三)工作者的自我覺察與成長 1.新手學習者對自我專業能力的質疑 助人工作與其說是科學,不如說是藝術,但新手學習者在治療工作中常質疑自我工作 方法的正確性與工作成效的有效性,因此需資深工作者予以更多肯定。 Y1 表達自己在催化團體活動進行時,感受到的自我質疑。 當成員的反應不如我們預期的反應,我們要做一些調整,可是,我很緊張,我根據 團體動力要做調整的時候,比較不熟悉,不知道做的對還是不對。(Y101) 資深工作者予以肯定,增強新手學習者的專業信心。 可是你們能走到這一步就很不容易了,能捉住團體氛圍做反應,很多沒有團體經驗

(17)

的人要走到這一步都很難了,所以不代表你們過去不努力,而是未來你們能怎麼走得更 精緻。(T102) 2.新手學習者實務經驗不足致使無法因應突發與未知的團體狀況 團體是一群人經歷不斷變動的歷程,因此每個團體的當下,皆是呈現一個獨一無二的 現象。面對變動的團體狀況,資深工作者仍可協助新手學習者提取自我助人工作的核心 價值、哲學觀,或從過往經驗中轉化出行動的方法與知識。 當小組競賽時,二隊實力懸殊,就像今天早上傳飛鏢時,該如何處理?當老師的只好 放水…我就假裝失手,讓他們(我們這一組)不要一下得太多分。(Y403) 你是很好的工作者,你想平衡二隊的分數,你想讓活動能修正分組造成「先天的不 公平」…不過可以換個方式,『我們好像是成人隊在欺負兒童隊』…當然這裡面有很多操 作的可能,如計分員可多在歷程的部份加分…(T103) 3.工作者自身對家庭經驗整理的成熟度,影響其接觸成員的家庭經驗之能力 新手工作者需持續對自我家庭經驗進行探索與整理,使能提升對家庭工作的敏感度, 從自身的生活經驗轉化對他人差異的成長經驗與背景的尊重和理解。 我的經驗和他們的經驗沒那麼相似,我就提取不到我到底要講什麼?在那過程已經很 卡,他們已經不是很想分享,老師(自己)講的時候他又不一定有共鳴」(Y501) 有時候成員的經驗比較遠,我們就會比較難,對那個家的意象會跟我們自己家的經 驗不太一樣,可能我們自己帶團體前也需要整理一下、預備一下,可能在帶團體的時候 不用一直在思考。(Y103) 我有發現覺察到,自己在團體中有一種一直在發生的狀態…我覺得就是在關係這件 事情上,可能界線的拿捏,我自己會驚慌,比較難去靠近,這應該和我自己家庭成長的 經驗有關。(Y604) (四)強化對服務對象認識與理解 1.在生命敘說中以「脈絡化」取代「污名化」 所謂脆弱家庭概念的形成,其實是一種複合式、集合式的服務指標,然而,新手學習 者在面對所謂「脆弱家庭成員」時,內心常常不自覺以一種既有高風險的刻版家庭樣貌 予以個案概念化服務對象的行為。資深工作者可適時協助新手學習者將每個青少年視為

(18)

獨特的個體,多聆聽其生命故事的發展脈絡,避免使脆弱家庭成為另一種社會上「污名 化」的標籤。 這幾天,我不自覺地會把他們(青少年成員)在團體中較離譜(非典型)的行為, 像是身體界線的不清楚、性的議題…等,覺得就應該是和他們家庭有關,但老師會要我 多聽一下他們的故事,或反問我為什麼我會這麼想。(Y603) 2.在戲劇創作中深化對服務對象的認識 戲劇作為承接時間、空間、承接生命經驗的載體,新手學習者透過與青少年成員一同 創作的過程中,以及劇場畫面與情節的建構過程中,讓青少年有機會將自己的生活經驗 重新放置生命的歷史、社會脈絡中,重新疏理,深化新手學習者對其成長經驗的認識。 在幫跳跳(編排自傳劇)的過程中,他的經驗蠻片段的,他也不知道要排什麼,跟 他談很多經驗,他也能丟不同的經驗出來答…最後我幫他回到他的家庭經驗,他和媽媽 的關係,他只能為了要生畫面,試著去想當時的時間、空間,還有那一陣子的事,在排 的時候,我自己也很焦慮,不過二個人都因為這樣比較熟了。(Y404) 3.在共同生活中創造療癒性關係與介入的機會 現實社會中,不同社會處境或位階的人,很難有機會彼此共同生活在一起。然而,透 過四天的戲劇治療工作坊,使工作者、服務對象有機會跨出彼此熟悉的生活場域,進入 彼此的生活世界。 我平常在人與人的互動,他們我以前比較不會去想到原來他們講的話、他們說的故 事,原來背後是有這樣成長的經驗、或是受過的傷…發現原來他們一天中就可以有這麼 多的改變,原來一天中就我們可以觸及他們內心沒有觸碰過的經驗,讓我在和他們互動 的時候,會更注意…他們可能會受到的委屈,可能會受的傷。(Y603) 對我來講,我的生活很少人來風的經驗,而這幾天要不斷和青少年博感情…讓我覺 得每一次都在拓展自己的彈性,都好像每一次更能看得懂他們生活中的幽默,也更在拓 展自己培養自己和他們工作的能力。(Y204) 伍、結論與建議 在華人的文化中深受「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及「家醜不外揚」的思維與觀念影響,讓 「家」成為難以言說的經驗,動輒得咎的議題,身處在脆弱家庭的青少年成員,因家庭 的特殊社會處境與困局,更難以有機會去表達自己所承受壓力,去辨視、發展生活的可

(19)

能性。然而,戲劇治療讓青少年得以藉由虛擬的創作歷程,營造出足夠的心理距離,讓 青少年得以去投射、表達長期壓抑在內心的情感與想法,並透過角色的扮演,讓青少年 能暫時離開社會僵化的位置與固著的角色,學習開展身體的感知能力,從不同的視角與 多元的觀點,去整理自己家庭的議題與生命經驗。 本研究透過住宿式工作坊與督導團體雙軌式專業培力歷程,使新手學習者可以深化對 服務對象的認識,提升戲劇治療的實務行動能力。本研究針對新手學習者在實務行動能 力的生成與轉化發現如下:(一)、由知而行方面:開發新手學習者身體性、遊戲性的 活動經驗,有助於其生成非語言取向的工作策略與方法。(二)、由行而知方面:培養 新手學習者對工作場域現象進行自我反思、詮釋與專業對話能力,可促成工作經驗轉化、 整合為實踐知識。(三)、自我覺察與成長方面:新手學習者自我的表現焦慮、面對不 確定的涵容度、及家庭議題影響其工作的效能。(四)強化對服務對象認識與理解方面: 增加生活情境中與弱勢、邊緣家庭成員之接觸經驗,有助新手學習者發展不同於「問題 解決導向」的工作視框,重構以「系統觀點」的發展性服務思維。 然而,本研究參與專業培力訓練之新手學習者皆為與研究者合作多年之實務工作者, 研究者又身兼資深戲劇治療工作者及團體督導的多重角色,雖然彼此具有良好之合作默 契,然而也造成對工作場域之現象理解的侷限性。因此,未來可邀請不同資深工作者擔 任工作坊之帶領人與督導,或招募過往不曾與研究者有合作關係之脆弱家庭工作者,參 與戲劇治療實務行動能力培力模式發展與修正,豐富戲劇治療實務行動能力之生成與轉 化內涵的進一步探究。期許,透過此研究能在未來集結更多脆弱家庭工作者,深化戲劇 治療實務行動能力,協助服務對象在其脆弱的社會與家庭處境中綻放出生命的力量。

(20)

參考文獻

1. 李維倫(2011)。反思臨床心理學訓練:探索美國「科學家---實務者」模式與專業能力學 習的本質。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4(2),173-207。 2. 邱璽霖(2019)。戲劇治療於臺灣的發展樣貌與因素:戲劇治療師之執業經驗探究(碩 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臺北市。 3. 洪素珍、呂旭亞、黃宗堅(2009)。臺籍前慰安婦戲劇治療團體在情緒創傷處理之初探。 臺灣藝術治療學刊,1(2),59-77。 4. 洪素珍、李麗君(2009)。從目睹婚姻暴力青少年兒童觀點看戲劇治療的經驗。應用心 理研究,44,53-84。 5. 洪素珍、張潔瑩(2002)。目睹暴力兒童與戲劇治療。中華團體心理治療,8(2),14-21。 doi: 10.30060/CGP.200212.0003 6. 張志豪 (2018)。戲劇治療在悲傷輔導工作的運用--以新移民家庭青年的生命故事為例。 民生論叢,15,29-52。 7. 張敬宜(2013)。高風險少年的另類陪伴-青少年自傳劇營隊之參與觀察經驗。諮商與 輔導,331,7-10。 8. 張曉華(2004)。戲劇治療導論。臺灣戲專學刊,8,47-83。 9. 張靄珠(2002)。綻放在生命與記憶斷層的花朵--「九二一地震」心靈重建戲劇工作坊。 中外文學,30(8),132-157。 10. 黃宜靜(2018)。青少年參與西區少年服務中心「真的有青少年自傳劇」歷程探究(碩 士 論 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社 會 工 作 研 究 所 , 臺 北 市 。 取 自 : https://hdl.handle.net/11296/q4pxue 11. 衛生福利部(2018)。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核定本公告。檢索日期:2018/03/08。網址: https://www.mohw.gov.tw/cp-18-40093-1.html 12. 衛生福利部(2019)。社福中心辦理脆弱家庭個案服務業務。檢索日期:2019/01/08。 網址:https://www.sfaa.gov.tw/SFAA/Pages/Detail.aspx?nodeid=1125&pid=8161

13. Alicia, W. (2016). Dyadic Movement-Based Drama Therapy with Children with ADHD/ODD and Their Caregivers. [Graduate Projects (Non-thesis)] (Unpublished)

14. Chang, H. H. (2015).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Drama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al, Social, and Therapeutic Domains in Taiwan. Creative Arts in Education and Therapy, 1(1), 26-40. doi: 10.15534/caet/2015/1/5

15. Curtis, A. M. (1999). Communicating with bereaved children: A drama therapy approach. Illness, Crisis & Loss, 7(2), 183-190. doi: 10.1177/105413739900700206

16. Emunah, R. (1994). Acting for real: Drama therapy process, technique, and performance. Brunner, UK: Routledge.

17. Hobeck, J. (2014). Dramatherapy with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parallel groups: Developing an approach for healthier family dynamics. Dramatherapy, 36(2-3), 104-120. doi: 10.1080/02630672.2015.1014389

18. Irwin, E. C., & Malloy, E. S. (1975). Family Puppet Interview. Family Process, 14(2), 179-191. doi: 10.1111/j.1545-5300.1975.00179.x

19. Jaaniste, J. (2007). Dramatherapy with adolescents and parents. Dramatherapy, 29(3), 19-20. doi: 10.1080/02630672.2008.9689732

20. Jarman, S. (2014). The effectiveness of drama therapy for children who have witnessed domestic abuse. Mental Health Practice, 18(2), 19-24.

21. Jones. P. (1996). Drama as therapy: theatre as living. London: Routledge.

22. Kennedy, M, M. (1997). The connection between research and practic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6(7), 4-12.

23. Landy, R. (1986). Drama therapy concepts theories and practices. New York: Thomas.

(21)

of Life. New York: Guilford.

25. Landy, R. (2006). The future of drama therapy.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33(2), 135-142.

26.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7. Luntley, M. (2005). The character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37(5), 689-670. 28. McGill, I., & Beaty, L. (1995). Action learning: A guide for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London: Kogan Page.

29. Schön, D. A.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the Professionals-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30. Schön, D. A. (1987).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San Francisco, CA: Jossey Bass.

31. Williams, R. M., Lewin, K., & Maciver, R. M. (1948). Resolving Social Conflicts: Selected Papers on Group Dynamic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3(6), 778. doi: 10.2307/2086832

32. Wood, D., & Wood, H. (1996). Vygotsky, tutoring and learning: Vygotsky and education.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2(1), 5-1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原住民、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中有工作能力者、家庭暴力

• 培養具問題解決 能力之進階幼托 專業實務、研究

Sunya, the Nothingness in Buddhism, is a being absolutely non-linguistic; s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atyas" is in fact the dif- ference between the linguistic and

In terms of “Business Model Canvas,” the Value Proposition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s “to establish the Buddha’s vocation in the world.” Given that a specific target audience

Apart from actively taking forward the "Walk in HK" programme announced by the Transport and Housing Bureau in January this year to encourage people to walk more, we

 Establish a check and balance mechanism to ensure that fee remission is offer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chool-based eligibility criteria, which should be no less favourable than

Established in 2019, The Project Futurus is an accredited social enterprise based in Hong Kong that explores the future of aging through education, advocacy

 To address the developmental needs of young children (0 to 5 years)..  An integrated community-based child and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