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泛自閉症兒童與母親在遊戲互動中的語用行為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泛自閉症兒童與母親在遊戲互動中的語用行為之研究"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本篇論文通訊作者:ૺᝥт,通訊方式:changch2@ntnu.edu.tw。 本文承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科技部跨國頂尖研究中心計畫 (NSC-103-2911-I-003-301)及 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NSC-97-2628-H-003-001-MY3)支持,與參與本研究之家長及幼兒協助, 特此致謝。

泛自閉症兒童與母親在遊戲互動中的

語用行為之研究

Ѧ۾ኖ

ૺᝥ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候選人 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

摘 要

ώࡁտўдଣ੅ھҋౕা׊ආĞ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ğдᄃ ϓᏐྼᑚ̢જॡ΍ன۞ᄬϡҖࠎĂপҾᙯڦд໛఼ຍဦă໛఼Αਕăᄬϡᇅ ّ఺ˬ۰۞ᙷݭܑனĄࡁտ၆෪ࠎϠநѐ᛬д53-69̝࣎͡มĂͷ࠰՟ѣം˧ ᅪᘣ۞ˬЩASD׊ආĄࡁտ͞ёࠎϓᏐᄃޅ̄˘੓ەࡁտ۰೩ֻ۞αᇹە׍ Ğ஧ăតԛܛࣣăᜐඊ׶৽ăᘱώğࡗ20̶ᛗĄࡁտ۰૟ٙѣەە׍۞࿅඀ᐂ ᇆ ٮ ᛷ Ă ֭ ͽINCA-A ᄬ ϡ ̶ ᙷ ր ௚ Ğ Inventory of Communicative Acts-Abridgedğ̶ژበቅ༊ٙ̚ќะז۞ᄬफ़Ą ࡁտ൴னĈĶд໛఼ຍဦķ̚Ăѐ᛬ྵ̈۞ASDޅ̄ᄃϓᏐк΍ன੅ኢீ ݈Ξ֍ְІ۞ᙷݭćѐ᛬౵̂۞ޅ̄݋΍னܑ྿ۏវ٩෪ᛳّ۞ᙷݭĄдĶ໛ ఼Αਕķ˯ĂϓᏐ้Шॡ૱ྙયޅ̄યᗟăޅ̄ྵ૱΍னаඍયᗟ۞ᙷݭĄᄃ ˘ਠ׊ආ࠹ྵ̝˭ĂASD׊ආТᇹ׍ѣฟୁ̢જ۞͹જّĂҭߏݒޝ͌΍ன Ķྙય˘࣎whฟᐝયᗟķ۞ΑਕᙷݭĄдĶᄬϡᇅّķ̚Ă׌ЩASD׊ආ΍ன ۞ᄬϡᇅّᙷݭͧ˘ਠ׊ආྵ͌Ăͽ̈́дҲඕၹ۞߿જ̚णன΍ྵָ۞ᄬϡ ᇅّޘĄ౵ޢࡁտ۰੫၆ࡁտඕڍซҖೡ̶ࢗژĂ֭೩ֻ࠹ᙯޙᛉͽֻϏֽ ࡁտ̝ણ҂Ą 關鍵字:ᄬϡਕ˧ăھҋౕাăྼᑚ̢જ

壹、緒論

語用能力,是指在語言環境中對於語言的運用能力。而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 包含了溝通意圖和溝通功能兩者的運作交流。「溝通意圖」是說話者期望通過言語行

(2)

為來做些什麼;「溝通功能」則是指用語言的某種形式發揮出它的作用(李宇明, 2004)。在早期的語用能力發展中,嬰幼兒會逐漸產生與主要照顧者互動的動機, 並使用簡單的手勢或聲音來表達目的。當孩子的口語能力越趨穩定時,便會在互動 的情境中開始產生更多種不同類型的溝通意圖與溝通功能。而這些不同類型的結合 則反應出孩子的「語用彈性(Pragmatic Flexibility)」能力,彈性越好的孩子能夠在 溝通情境中表達得更好、創造出更豐富有成效的互動。Snow, Pan, Imbens-Bailey與 Herman(1996)檢視14、20、32個月大的一般幼兒在與母親遊戲互動時的溝通意 圖、溝通功能、語用彈性表現。結果發現三個年齡層的孩子最常出現的溝通意圖皆 為:「與母親協商正在進行的活動」、「與母親討論彼此共同注意的事件」、「引導 母親的注意」。而年幼孩子比較常出現分享意圖的溝通功能,接著開始出現同意或不 同 意 某 事 、 說 明 理 由 的 功 能 類 型 , 而 幼 兒 的 語 用 彈 性 程 度 也 會 隨 年 齡 的 成 長 而 升 高。

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年出版的《精神 疾 病診斷 與統 計手冊 第四 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IV)》中,以「泛自閉症障礙(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ASD)」 指稱典型的自閉症兒童或其他類似特質的自閉症兒童。ASD兒童被認為在溝通、社 會互動能力上有顯著困難,同時也存在著刻板和儀式化的行為。其中輕度ASD兒童 雖然不一定有明顯的語詞、語法、語形等發展上的遲緩,但是在語用能力的表現上 卻有顯著的困難,如無法正確表達出自己意圖、理解他人的想法或分享自己的信念 等(Bara, Bosco, & Bucciarelli, 1999; Koegel, 2000; Landa, 2005)。然而,國內目 前有關ASD兒童語用能力方面的研究多偏重在某一語用技能的表現,如:「回應話題 的能力(陳冠杏,2008)、敘說能力(李秀真、張正芬,2009; 陳冠杏、張正芬, 2005)、說故事能力(鄒啟蓉、張顯達,2007)」。這些研究幫助我們理解ASD兒童 在高階的語用能力表現,但是對於ASD兒童在與人互動時展現出的溝通意圖、溝通 功能和語用彈性等這類基本語用要素,仍有待進一步探討釐清。 對於孩子基礎語用能力的發展,母親如何與孩子產生互動是一重要的關鍵,例 如:當家長與ASD兒童的互動回應能力越好時,越能有效促進孩子口語等其他方面 的提升(林初穗、張淑慧、潘惠銘、邱俊皓,2013)。然而也有研究指出,特殊幼 兒的母親會因孩子的障礙而影響與孩子的互動和語言表現方式(王天苗,1992;林 初穗,2000)。Watson(1998)分析ASD與一般兒童母親在與孩子互動時的語言使 用研究也認為,ASD兒童的母親比較容易出現不符合兒童焦點的語句。因此ASD兒 童母親在與孩子互動時,展現出何種類型的語用行為?該類型特質是否會影響ASD 兒童的語用行為表現呢?這些都是相當值得探討的議題。

在 中 國 研 究 中 , 周 競 (2002, 2009)以Snow, Pan, Imbens-Bailey與Herman (1996)的研究方式,分析14-72個月大的一般兒童以及母親的溝通意圖、溝通功 能、語用彈性類型。結果發現一般兒童最常出現「討論彼此共同注意的事件」的溝通

(3)

意圖、「開啟一個陳述說明」的溝通功能,語用彈性則會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而提高再 逐漸趨於穩定。李曉燕(2009)也參照周競(2002, 2009)的方法檢視48-60個月大 的ASD兒童的語用彈性表現。結果卻與過去認為ASD兒童有語用發展問題的論點不 同,發現ASD兒童的語用彈性度比一般兒童還要更好。該研究認為由於ASD兒童母 親傾向常出現「高結構」的互動風格,而ASD兒童在高結構的環境中表現能力較好, 所以其語用表現會比一般兒童較佳。不過,作者並沒有針對高結構互動的特質加以 描述,因此,研究者認為可以從不同結構度的活動中分析ASD兒童的語用彈性度表 現,以釐清環境對ASD兒童的語用行為影響。 綜合上述而論,探究ASD兒童與母親在遊戲互動時的溝通意圖、溝通功能、語 用彈性表現,可以幫助我們了解ASD兒童的語用發展情形以及特殊幼兒母親傾向出 現的語用行為特質。而分析ASD兒童在不同結構活動下的語用彈性表現,也可檢視 過去研究認為他們在高結構度環境下的語用彈性程度,會等同或優於一般兒童的說 法。故本研究參照周競(2002, 2009)、李曉燕(2009)的研究內容,同樣提供變 形金剛、球、蠟筆和紙、繪本等四樣玩具,給三名54-69個月大的ASD兒童與母親進 行約20分鐘的自由遊戲互動。研究者除了分析母子在互動中出現的溝通意圖、溝通 功能的行為類型外,也將各類玩具依照結構度進行區分。由於母親與孩子玩變形金 剛、球時沒有固定的位置,所以屬於比較低結構的動態活動;而蠟筆和紙、繪本則 屬於比較高結構的靜態活動。因此研究者也欲進一步分析ASD兒童在不同特質的遊 戲活動下的語用彈性表現。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提出下列研究目的:(1)探討ASD兒童與母親在遊戲互動 中表現出的溝通意圖類型;(2)了解ASD兒童與其母親在遊戲互動時展現的溝通功 能類型;(3)探究ASD兒童在不同結構的活動中所展現的語用彈性程度。根據上述 研究目的,提出本研究問題如下:(1)ASD兒童與其母親在遊戲互動中的溝通意圖 的類型表現為何?(2)ASD兒童與其母親在遊戲互動中的溝通功能的類型表現為何? (3)ASD兒童在玩變形金剛、球、蠟筆與紙、繪本活動中的語用彈性程度表現為 何?

貳、文獻探討

˘ă

˘ਠ׊ආᄬϡਕ˧࠹ᙯࡁտ

以社會互動論觀點而言,兒童語言的獲得不僅需要先天的語言能力,也需要持 續在互動中才能有使用語言的機會。而語用能力就是透過與社會情境中的交流中所 產生的一種社會溝通能力,其核心定義在於:「兒童表達出的語言與當下社會情境、 脈絡情節應該符合適切性(Rapin, 1996)」。而溝通意圖、溝通功能、語用彈性都屬 於重要的語用基本向度之一(Ninio, Wheeler, Snow, Pan, & Rollins, 1991; NInio & Snow, 1994; NInio & Snow, 1996; Snow, 1999; Wetherby, Watt, Morgan, Shumway,

(4)

2007)。一般正常發展的嬰幼兒約在8-9個月大時開始有明顯的溝通意圖的展現, 9-10個月大的孩子因為仍處於前語言時期,因此多以單獨或結合手勢和聲音的使用 來表達意圖(Wetherby, Cain, Yonclas, & Walker, 1988)。等到孩子邁入單字時期 後,便開始能使用一些類似單字和手勢傳達溝通意圖,例如:12個月至15個月大的 一般正常發展孩子就能明確地使用「指、伸手、展示、揮手、點頭或搖頭」等手勢來 表達與他者溝通,其中可能包含有要求、回答、邀請或拒絕等功能(Topbas, Mavis, & Erbas, 2003)。當孩子發展至雙詞期時,便會開始結合手勢、聲音、單字等各種 溝通方式來表達出自己的溝通意圖。直到4歲後孩子的語用能力更會快速地提升和成 熟 , 例 如 : 會 依 照 聽 者 的 年 齡 、 性 別 、 地 位 等 修 改 自 己 的 語 句 使 用 等 (Daniela, 2007)。 然而,兒童在與人互動中所產生的溝通意圖和溝通方式,除了會隨著年齡不同 而改變外,也可能受到母親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的語用行為。因為兒童在早期透過與 母親的生活互動中開始學習如何展現語用方面的能力,此時孩子和母親之間會隨著 彼此的語言表現而調整自己的語言使用方式。例如:當孩子年齡較大時,母親使用 直 接 要 求 的 意 圖 類 型 會 下 降 , 以 孩 子 為 中 心 的 溝 通 意 圖 則 會 增 加 (Snow et al., 1996)。在黃瓊之、林秋萍、陳郁彬、詹益智(2002)的研究中也有同樣發現,該 研究分析六名40個月-71個月的一般兒童在家中與母親6小時的自然對話資料發現, 當兒童年齡越大時主動開啟話題、延續話題、合併不同新訊息到正在進行中的話題 的比例也會隨之增加;而且母親會隨著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調整自己的語言使用方 式。 過去文獻指出,2歲的孩子在與母親的交談時,就會陸續出現約100個以上的基 本溝通功能類型(Ninio & Snow, 1996)。然而,目前國內對於兒童出現的溝通意 圖、溝通功能類型方面的研究仍相當缺乏,因此研究者認為檢視兒童在互動中較常 出現的類型,可以有助我們了解基本語用能力發展的特質。此外,由於母親的語言 互動行為會影響孩子的表現,所以分析兒童與母親較常出現的溝通功能、溝通意圖 類型是否具有關聯性,都是相當具有價值的研究議題。

˟ă

ASD ׊ආᄬϡਕ˧࠹ᙯࡁտ

許 多 研 究 指 出ASD 兒 童 有 語 用 發 展 上 的 問 題 , 如 : Shumway 、 Wetherby (2009)測量共125名兩歲的ASD幼兒、發展遲緩幼兒、一般正常發展幼兒的各種溝 通行動,包含溝通頻率、功能與溝通方式等。結果發現,ASD幼兒在溝通頻率、相 互協調式注意力(joint attention)、遠端的手指指示表現上都顯著低於發展遲緩幼 兒與一般發展幼兒。Cho、Kim與Cho(2006)檢視1-2歲說韓文的ASD兒童與一般兒 童的語用能力差異發現,雖然兩組兒童同樣都是較常回應溝通夥伴、較少主動開啟 一個溝通話題。但是ASD兒童明顯比一般兒童較少出現分享注意力的表現。不過, 上 述 兩 篇 研 究 的 研 究 對 象 年 齡 都 相 當 年 幼 , 所 以 在 口 語 能 力 的 表 達 上 也 會 受 到 限

(5)

制,無法看見語用能力的多元豐富性。Oi(2010)比較7.3-14.8歲說日文的輕度ASD 兒童、一般正常發展兒童在與母親交談時對問句的回應,結果發現輕度的ASD兒童 在回答「是或否」的問題頻率遠勝過於回答以「wh-開頭」的問題。而且與一般兒童 相較之下,高功能ASD兒童出現較多不適切的回應。不過該研究只針對問句進行分 析,因此對於ASD兒童的語用行為表現無法有較全面性的理解。

除 此 之 外 , 也 有 針 對ASD兒 童 語 用 行 為 特 質 所 進 行 的 探 究 : Rollins和 Snow (1998)的研究結果指出, 一般兒童與ASD兒童的文法能力和溝通意圖、溝通功 能、語用彈性間都有顯著的相關。Rollins(1999)追蹤五名一開始只有前語言時期 能力的ASD兒童,結果發現孩子口語表達詞彙的增加和語用行為中溝通意圖的類型 改變、溝通功能的豐富度有顯著相關。不過上述兩篇篇研究對於ASD兒童所展現出 的語用行為類型都沒有加以描述,因此無法知道他們常出現的類型為何,也不清楚 母親對於孩子所造成的影響。但是可以發現,ASD兒童在溝通意圖、溝通功能、語 言彈性上的表現,會與許多語言能力發展有所關聯,因此探究他們在這個部份的表 現不僅可以作為早療評估的向度之一,也可作為介入目標的參考之用。 雖然多數研究認為ASD兒童的語用能力有發展上的困難,但是在李曉燕(2009) 的研究結果指出:ASD兒童在與母親互動時展現的語用彈性度高於一般兒童。作者 認為當母親的互動類型傾向為高結構可預測時,ASD兒童能夠快速掌握到對方意圖 也能有適切的回應。相關文獻指出,ASD兒童在面對過多刺激時有過度選擇和回應 上 的 困 難 , 而 且 他 們 往 往 缺 乏 主 動 性 和 與 人 溝 通 的 動 機 。 因 此 , 在 一 個 結 構 化 且 ASD兒童可預測的情境底下,他們比較能夠專注在回應別人的溝通行為上(宋維村, 2000)。由於語用能力會受到當下情境的影響,因此環境中的互動特質的確有可能 影響孩子出現的語用行為。然而過去研究多半只比較一般兒童與ASD兒童的語用表 現差異,卻甚少探討ASD兒童在高低結構或是動態靜態活動中兩者的表現是否有所 不同,實為可惜。 綜合而論,早期評估ASD兒童的語用發展能力可以幫助我們盡早發現孩子與人 溝通交往時的困難點並給予協助。然而傳統的語言評估工具卻多著重在詞彙的習得 或文法上的表現,而少關注語用能力表現(Bishop, 1998; Bishop & Baird, 2001; Young ., Diehl., Morris., Hyman., & Bennetto, 2005)。而且,使用標準化測驗工具 可能無法評量兒童在面對變動情境時的語言調節表現(Adams, 2002)。且ASD兒童 在面對陌生環境與人事物時,可能也無法做出真實的表現和反應。除此之外,語言 使用能力是一系列從簡單到複雜的能力,若ASD孩子在早期的語用發展上就出現困 難,自然無法精熟的掌握高階語用表現(如:敘事能力、比喻性語言、討論技巧等)。 因此在檢視ASD兒童高層次的語用能力表現之前,應先整體性的理解他們在社會溝通 上的發展現象。故研究者認為,透過檢視ASD兒童與母親的遊戲互動時的語言表現, 可以獲得比較真實自然的語用能力。而分析ASD兒童的溝通意圖、溝通功能和語用彈 性類型表現時,能較完整的分析他們在與人交流時出現的語用行為特質。

(6)

參、研究方法

˘ă

࣎९ૄώྤफ़

本研究包含三名ASD幼兒,其生理年齡在53-69個月之間。所有參與者皆領有兒 童 精 神 科 醫 生 所 開 立 之 輕 度ASD診斷證明,經心理師評估的智力結果都在平均之 上,並沒有智力方面的問題。三名ASD兒童目前皆就讀於一般幼稚園中,每個人的 基本資料如下(以下都為匿名呈現): 彥彥,生理年齡53個月,與父母親同住並有一個發展正常的妹妹。彥彥在41個 月 大 時 被 醫 生 診 斷 為 輕 度ASD 。 在 魏 氏 智 力 測 驗 中 , 他 的 語 言 智 商 ( Verbal Intelligence Quotient, VIQ)=119、操作智商(Performance Intelligence Quotient, PIQ))=116、全量表為(Full-scale Intelligence Quotient, FIQ)=119。彥彥的母 親擁有大學學歷,和彥彥的父親一起都在銀行工作。 恩恩,生理年齡64個月,與父母親同住並有一個發展正常的姐姐。他在42個月 大時被醫生診斷為輕度ASD,魏氏智力測驗表現為:語言智商(VIQ)=108、操作 智商(PIQ)=116、全量表智商(FIQ)=113。恩恩的母親為大學畢業,目前是全 職的家庭主婦;父親在銀行工作。 凱凱,生理年齡69個月大,與父母親和一名經診斷為資優生的姐姐同住;凱凱 在30個月大的時候被醫師診斷為輕度ASD。凱凱在魏氏智力測驗中的表現為:語言 智商(VIQ)=95、操作智商(PIQ)=102、全量表智商(FIQ)=97。凱凱的母親 同樣也是大學畢業、目前為全職的家庭主婦,父親服務於科技產業。

˟ă

ࡁտనࢍ

本研究主要以Snow, Pan, Imbens-Bailey 與Herman(1996)在哈佛大學所進行 的實驗設計,首先以半結構式的遊戲互動情境收集母親與ASD兒童的語料。在Snow 等人在研究中提供的四樣玩具為:球、一條用來玩遮臉躲貓貓遊戲的小方巾、紙和 蠟筆、一本繪本。然而,周競(2002, 2009)卻發現中國母親多以手遮臉來玩這類躲 貓貓的遊戲,所以有些母親會將小方巾拿來擦孩子的臉或鼻子,因此該研究將小方 巾替換為變形金剛玩具。而李曉燕(2009)同樣也改用變形金剛玩具來替代小方巾。 本研究沿用周競(2002, 2009)與李曉燕(2009)的做法,使用的四樣玩具介紹如 下: 1. 「軟性皮球」:大小約直徑20公分,外表光滑、整顆球為黃色。每一對親子都可 以依照他們自己的方式玩球,例如:互相丟球、踢球等。 2. 「變形金剛」:大小約15公分的玩具車子,當車子前方撞到物品時,車子的前蓋 會彈起,前蓋裡面是一具機器人。同樣的,親子之間可以依照自己的方式談論、 操弄該樣玩具。

(7)

3. 「3張A4白紙以及一盒24色的彩色筆」:提供給參與者畫圖用;圖畫的內容、方式 以及畫圖的人選都可以由親子之間自由決定。 4. 「中文繪本」:本研究採用和李曉燕(2009)研究中所使用的繪本「母雞蘿絲去 散步」(2003)。該繪本主要以圖片方式呈現,因此可以減少不同語言文字可能造 成的影響。故事內容為一隻母雞出門去散步,卻不知道身後跟著一隻野狼想吃掉 她。過程中,大野狼在快要吃到母雞時,都會陰錯陽差的錯失機會(例如:被掉下 來的麵粉打中、被下滑的推車追著跑等);最後母雞平安回家了,大野狼也被蜜蜂 給嚇跑了。在該活動中,親子之間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閱讀繪本,也可以隨意針對 繪本內容進行討論分享。 上述四類皆為學前兒童與母親熟悉的玩具、且適用該年齡的孩子操作,故可避 免因為不熟悉玩具玩法而影響語用表現。此外這四種玩具類型中也包含了靜態與動 態活動,因此不但可減少孩子有過於偏好或不喜愛某類玩具,而影響溝通互動品質 的 可 能 性 , 同 時 也 可 較 全 面 性 的 分 析 孩 子 在 不 同 活 動 類 型 下 展 現 出 的 語 用 能 力 特 質。 本研究進行的地點為台北市某早期療育機構的教室,三名ASD兒童都在該機構 接受早療課程,所以教室環境對他們而言是熟悉的。在母親與孩子進入教室之前, 研究者會先將攝影機與玩具擺放就緒並先與母親說明評估進行方式,當他們一進入 教室後就開始進行錄影拍攝。進入教室後的前10分鐘為暖身時間,母親可以自由的 和孩子操弄研究者所提供的積木玩具。當暖身時間結束後,母親開始依序和孩子玩 「球」、「變形金剛」、「紙與彩色筆」、「繪本」四玩具。母親可自行決定玩具的 玩法和要玩多久,不過一次只能和孩子玩一樣玩具,且需要在20分鐘內將所有玩具 玩過一輪。

ˬă

ྤफ̶़ژ

本 研 究 在 資 料 轉 譯 部 分 , 採 用 兒 童 語 料 交 換 系 統 (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CHILDES)(MacWhinney, 2000)中統一的形式代碼(Code for the Human Analysis of Transcripts,CHAT)來進行語料轉譯。並以CHILDES中的 CLAN(Computerized Language Analysis Programs)軟體進行資料的分析。在語用 能力的分析上則以一個語句(utterance)為最小單位進行編碼,由於語句中會帶有 語調,所以劃分的標準除了評估話語是否呈現一個完整意義外,也可透過語氣下降 或升高來判斷是一個語句的結束、或是一個問句的結尾等。本研究採用INCA-A語用 系 統 (Inventory of Communicative Acts-Abridged, INCA-A) 進 行編 碼( Ninio, Wheeler, Snow, Pan, & Rollins, 1991)。該 系統以 言語 行動理 論( Speech Act Theory)、社會學理論中的面對面互動研究(face-to-face interaction studies)、人 類社會互動的詮釋學等做為理論依據。並以Ninio、Wheeler(1984a, 1984b)將母 親與兒童在互動中出現的社會行動進行分類的研究做為基礎,經修正過後所發展出

(8)

來的一套語用編碼系統。INCA-A系統將兒童在互動中表現出的語用能力分成三個向 度,分別為:「溝通意圖」、「溝通功能」、「語用彈性」,敘述如下: (˘) ໛఼ຍဦ 溝通意圖指的是:說話者在社會互動情境中所展現出的溝通動機與目的,內容 包含談論的狀況和事件類型。例如:說話者看著聽者畫的圖說:「我很喜歡你畫的海 星」。這代表說話者針對眼前的事物呈現出表達內心想法(喜歡)。若說話者指著圖 說:「這很像你昨天畫的海星」,則意味著說話者對眼前看不見的物品陳述一個說 明。表1為各類編碼的相關定義與範例。 ܑ1 ໛఼ຍဦ۞ᙷݭᄃቑּ 溝通意圖類型 範例 協商正在進行的活動 兒童:「我們來滾球好了,媽媽妳站那一邊」。 (兒童對媽媽說話) 協商想像的事件 媽媽:「你餵我吃飯好不好?」 (媽媽拿著手偶,假裝手偶在講話) 討論想像的事件 兒童:「它(玩具車)睡著了」。 (兒童指著玩具車) 討論彼此共同注意的事件 兒童:「這裡有一本書」。 (兒童把書拿給媽媽) 安慰他者或是表現出同理心 兒童:「媽媽不要哭,我呼呼」。 (兒童對著正在假裝在哭的媽媽說話) 討論環境中觀察不到的人事物 兒童:「這個玩具,學校也有」。 (兒童指著袋子裡的玩具) 表達目前環境中肉眼觀察不到的人 物抽象屬性 媽媽:「咻咻咻咚」。 (媽媽發出假裝球聲的擬聲詞) 澄清聽者的非口語動作意義 媽媽:「你不想看了嗎?」 (媽媽詢問正在把書放到袋子裡的兒童) 在交談中表達說話者看不見的情感 或感受 媽媽:「這樣我會害怕」。 (兒童表示要丟給媽媽快速球) 引導他者的注意 兒童:「你看!」 (兒童說完把球丟給媽媽) 念出書上所寫的文字 兒童:「母雞蘿絲去散步」(繪本名)。 (兒童看著繪本念出書名) +౯ොĈINCA-A系統中共包含22個溝通意圖類型,本研究以這22類型進行分析。不 過由於種類繁多,故表1只呈現出本研究較常出現的11個類型。

(9)

(˟) ໛఼Αਕ 溝通功能指的是:一個伴隨說話者意圖的句子中所呈現出的特定訊息,其類型 可包含有:承諾、命令、邀請、關係、要求或詢問對方問題等。舉例而言:「把球拿 來給我」屬於要求的類型;「把球給我好嗎?」屬於詢問對方的類型。表2為各類編 碼的相關定義與範例。 ܑ2 ໛఼Αਕ۞ᙷݭᄃቑּ 溝通功能類型 定義 詢問一個wh 開頭的問題 媽媽:「機器人拿什麼?」 (媽媽向兒童詢問問題) 藉由說明來回答wh 開頭的問題 兒童:「他拿著武器」。 (兒童回答媽媽的問題) 詢問一個有關是與否的問題 媽媽:「這是機器人嗎?」 (媽媽向兒童詢問問題) 以肯定的答案回答一個問題 兒童:「對阿」。 (兒童回答媽媽的問題) 以要與否的問句詢問對方的意願 媽媽:「你要再畫一個海星嗎?」 (媽媽向兒童詢問問題) 詢問一個有選擇限制的問題 媽媽:「你要黃色還是綠色?」 (媽媽向兒童詢問問題) 藉由呼叫聽者的名字或是以替代的呼喊 聲來引起注意 媽媽:「喂」。 (對著兒童呼喊) 要求、提出、建議他者一個行動 兒童:「我們來玩球吧」。 (兒童拿著球對媽媽說話) 開啟一個陳述說明 媽媽:「這要按下去才會彈起來」。 (媽媽指著玩具對兒童說話) 讚美對方的表現 媽媽:「你丟得真好(球)」。 (媽媽在兒童丟完球後對他說的話) 同意執行他者的要求或建議 兒童:「好」。 (媽媽要求兒童把玩具收好) 說者陳述自己行動的意圖 兒童:「我要把它收起來換下一個」。 仿說說者說的句子 媽媽:「火車開走了」。 兒童:「火車開走了」。 在活動中數數 兒童:「1、2、3、4、5…」。 (兒童數彩色筆的數量) +౯ොĈINCA-A系統中共包含65個溝通功能類型,本研究以這65類型進行分析。不 過由於種類繁多,故表2只呈現出本研究較常出現的14個類型。

(10)

(ˬ) ᄬϡᇅّ 語用彈性指的是:檢視兒童在互動情境中能夠結合不同溝通意圖和溝通功能的 能力。當孩子越能夠活用這些組合時,代表他們更能有效調整自己的語言使用,以 符合情境與社會期待的方式達成自己的目的。在INCA-A中,一個溝通意圖加上一個 溝通功能會成為一個語用彈性類型。舉例來說,在一個協商的動機中(溝通意圖)+ 建議聽者一個新活動(溝通功能)=在協商的意圖中建議一個新活動(一個語用彈性 類型)。或是在一個協商的動機中(溝通意圖)+向說者開啟一個陳述說明(溝通功 能)=在協商的意圖中開啟一個陳述說明(另一個語用彈性類型)。因此當兒童越能 使用不同的意圖與功能類型來維持交流溝通時,代表他擁有比較好的語用彈性。以 範例一、二為例:「範例一」中的一般兒童共出現三個語用彈性類型、「範例二」中 的ASD兒童出現兩個語用彈性類型。 【範例一】 媽媽:這個是變形金剛。 *語用彈性:<在討論彼此共同注意的事件中,開啟一個陳述說明> 一般兒童:我喜歡玩這個。 *語用彈性:<在表達內心想法中,開啟一個陳述說明> 一般兒童:這個肩膀要拆掉。 *語用彈性:<在討論彼此共同注意的事件中,開啟一個陳述說明> 媽媽:(轉動變形金剛) 一般兒童:你要拆掉了嗎? *語用彈性:<在澄清他者動作的意圖中,詢問一個是與否的問題> 【範例二】 媽媽:他怎麼會被關在車子裡面呢? 動作:(媽媽拿起玩具車看) *語用彈性:<在討論彼此共同注意的事件中,詢問一個 wh 開頭的問題> ASD 兒童:沒有回應。 媽媽:他是被關起來了嗎? *語用彈性:<在討論彼此共同注意的事件中,詢問有關是與否的問題> ASD 兒童:對。 動作:(將媽媽手上的車子拿過來) *語用彈性:<在討論彼此共同注意的事件中,以肯定的答案回答問題> 媽媽:他是小偷嗎? *語用彈性:<在討論彼此共同注意的事件中,詢問有關是與否的問題>

(11)

ASD 兒童:這邊按一下就打開了。 動作:(按一下車子開關,讓車蓋打開) *語用彈性:<在討論彼此共同注意的事件中,開啟一個陳述說明> (α) ܫޘ 本研究以主修語言發展且未知研究目的的博士生做為信度檢核者,共同將母親 與孩子的溝通意圖、溝通功能、語用彈性的類型進行編碼。以Kappa係數考驗評分 者 的 一 致 性 後 得 到 : 溝 通 意 圖 的 評 分 者 一 致 性 信 度 為 .92 、 溝 通 功 能 的 信 度 為 .87、語用彈性的信度為 .90。因此可知在使用INCA-A語用系統進行編碼上,在 三者中都擁有良好的編碼信度。

肆、研究結果

˘ă

ASD ׊ආᄃ׎ϓᏐૄώᄬ֏ᆸѨࢍณ

首先針對三名ASD兒童的基本語言層次進行描述:在「平均語句長」、「相異詞 出現率」、「校正後相異詞出現率」項目中,都以彥彥所出現的長度和比率為最高。 在「語句總量」、「相異詞彙數」、「總詞彙數」中,則以凱凱出現的數量為最高。 而三名母親的表現經分析後發現:彥彥母親的「平均語句長」、「相異詞出現率」表 現最高。恩恩母親出現最多的「語句總量」、「相異詞彙數」、「總詞彙數」,而在 「校正後相異詞出現率」中,彥彥母親與恩恩母親的比率相同。因三名ASD幼兒和其 母親的總語句數不一致,各類溝通意圖和各類溝通功能將同時以次數及百分比例(分 母為總語句數)呈現。表3為相關的基本語言層次描述。 ܑ3 ASD׊ආᄃ׎ϓᏐૄώᄬ֏ᆸѨܑன 彥彥 彥彥 母親 恩恩 恩恩 母親 凱凱 凱凱 母親 平均語句長 2.99 7.22 2.74 4.86 2.79 5.84 語句總量 93 185 129 365 161 237 相異詞彙數 157 349 146 402 179 336 總詞彙數 278 1335 354 1773 449 1383 相異詞出現率 0.57 0.26 0.41 0.22 0.40 0.24 校正後相異詞出現率 6.66 6.75 5.49 6.75 5.97 6.39

(12)

˟ă

ASD ׊ආᄃ׎ϓᏐ۞໛఼ຍဦܑன

在 溝 通 意 圖 類 型 上 , 三 名ASD兒童 出現的類型數量依序為:凱凱>彥彥>恩 恩、三名母親的類型數量多寡為:彥彥母親>恩恩母親>凱凱母親,相關描述如表 4。結果發現,有兩名母親在互動中所出現的類型數量都比孩子來得高、 一名與孩 子相同,顯示出母親的溝通意圖有較多的多樣性。 ܑ4 ˬЩASD׊ආᄃϓᏐ۞໛఼ຍဦᙷݭณܑன 彥彥 彥彥 母親 恩恩 恩恩 母親 凱凱 凱凱 母親 溝通意圖類型數量 9 12 6 11 10 10 從表5中發現,彥彥和恩恩最常出現的三個溝通意圖類型皆為:「討論彼此共同 注意的事件」、「協商彼此正在進行的活動」、「引導他者的注意」。凱凱最常出現 的類型除了前兩者外,還有「表達目前環境中肉眼觀察不到的人物抽象屬性」。周競 (2002, 2009)針對同年齡的中國一般兒童的研究發現,孩子最常出現「討論彼此共 同注意的事件」、「協商彼此正在進行的活動」的意圖類型,該結果和本研究發現相 同 。 這 顯 示 出 該 年 紀 的 兒 童 在 與 母 親 互 動 時 , 溝 通 的 意 圖 仍 以 眼 前 所 見 的 事 物 為 主,較少談論過去或未來等當下無法察覺的事物。不過有趣的是,年齡最大的凱凱 與母親出現「表達目前環境中肉眼觀察不到的人物抽象屬性」類型的次數,遠高於另 外 兩 組 親 子 。 經 分 析 後 發 現 , 當 凱 凱 與 母 親 在 玩 球 時 很 常 出 現 模 擬 丟 球 聲 的 擬 聲 詞,不過另外兩組親子並沒有出現這樣的行為。由於擬聲詞是一種模擬事物聲音或 心理抽象狀態(如心情、情緒等)的一種詞彙,不僅可以使描述的情境更加逼真,也 具有表達評論和加強語言的效果。所以可見年齡較大的凱凱,在溝通意圖類型上有 較不同的表現。除此之外,可以發現三位母親最常出現的溝通意圖類型都和自己孩 子相同,顯示出當母親與孩子都投入在同一個遊戲活動中時,彼此呈現出的溝通意 圖類型可能是會互相影響的。 ܑ5 ASD׊ආᄃϓᏐ΍ன۞̙Т໛఼ຍဦᙷݭѨᇴᄃѺ̶ͧ 彥彥 彥彥 母親 恩恩 恩恩 母親 凱凱 凱凱 母親 語句總量 93 185 129 365 161 237 討論彼此共同注意 的事件 49 (52.6) (43.2) 80 (68.2) 88 (50.7) 185 (21.1) 34 (14.3) 34

(13)

彥彥 彥彥 母親 恩恩 恩恩 母親 凱凱 凱凱 母親 協商彼此正在進行 的活動 18 (19.4) (24.9) 46 (24.8) 32 (29.3) 107 (51.6) 83 (162 68.4) 引導他者的注意 12 (12.9) (9.2) 17 (5.4) 7 (9.6) 35 (6.2) 10 (3.4) 8 表達目前環境中肉 眼觀察不到的人物 抽象屬性 1 (1.1) (1.6) 3 (2.3) 3 (4.4) 16 (8.7) 14 (5.9) 14 討論想像遊戲 6 (6.5) (8.1) 15 (1.6) 2 (1.1) 4 (0) 0 (0) 0 安慰他者或是表現 出同理心 2 (2.1) (0) 0 (0) 0 (0) 0 (0.6) 1 (0) 0 彼此協商想像的事 件 5 (5.4) (8.1) 15 (0) 0 (0) 0 (5) 8 (3.8) 9 念出書上所寫的文 字 1 (1.1) (0 0) (0 0) (1.9) 7 (3.7) 6 (0.4) 1 表達說話者看不見 的情感或感受 0 (0) (0.5) 1 (0 0) (0.3) 1 (0.6) 1 (2.5) 6 +౯ොĈ以上只列出有某位ASD兒童或母親出現2%以上的類型 +౯ො2Ĉ括弧中為該溝通意圖類型出現次數÷語句總量×100%

ˬă

ASD ׊ආᄃ׎ϓᏐ۞໛఼Αਕܑன

在溝通功能部分,從表6發現ASD兒童出現的溝通功能類型數量依序為:凱凱> 彥彥>恩恩;母親的類型數量表現為:恩恩母親>凱凱母親>彥彥母親。從描述統 計來看,本次互動評估中三位母親都比孩子出現稍多的溝通功能類型數。不過因為 本研究對象只有3對母子,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增加樣本人數,以分析母親與孩子的 類型數表現是否具有顯著的差異。 ܑ6 ˬЩASD׊ආᄃϓᏐ۞໛఼Αਕᙷݭณܑன 彥彥 彥彥 母親 恩恩 恩恩 母親 凱凱 凱凱 母親 溝通功能類型數量 19 20 16 27 22 25 在本研究中,三名ASD兒童最常出現的溝通功能類型都是:「開啟一個陳述說

(14)

明」、「用陳述說明來回答一個wh-開頭的問題」、「用肯定的答案回答是或否的問 題」。不過周競(2009)針對同年齡的一般兒童所做的研究結果發現,一般兒童最 常出現的溝通功能類型除了上述前兩類外,還有「詢問一個wh開頭的問題」。相較 之下,本研究中三名ASD兒童有少數出現過幾次「詢問一個有關是與否的問題」,但 是彥彥與凱凱都沒有出現過「詢問一個wh開頭的問題」類型,恩恩出現的百分比也 只有 2.3%。故研究者推測,ASD兒童具有主動開啟與他者溝通的能力,但是「wh-開頭的問題」似乎對ASD兒童造成困擾。因為當孩子要開啟一個wh開頭的問題時必 須具備較多的訊息、需有足夠的專注力處理不同的訊息來源,而不像是與否的問題 比較容易發問。 而ASD兒童母親比較常出現的類型有:「開啟一個陳述說明」、「詢問一個有關 是與否的問題」、「詢問一個wh開頭的問題」、「要求、提出、建議他者一個行動」。 從表7中可看出母親較常在互動中詢問孩子問題、ASD兒童則較常出現回應母親問題 的溝通功能類型。李曉燕(2009)認為ASD兒童母親在與孩子互動時較常詢問他們 問 題 , 或 要 求 建 議 他 們 進 行 某 個 活 動 。 本 研 究 結 果 除 了 支 持 此 論 點 外 , 也 反 應 出 ASD兒童仍擁有基本的語用能力,他們不僅在溝通中存在表達意圖的動機,也知道 交 談 中 具 有 回 應 對 方 的 義 務 , 才 是 符 合 社 會 期 待 的 溝 通 交 流 行 為 (Crooke 、 Hendrix、Rachman, 2008)。 ܑ7 ASD׊ආᄃϓᏐ΍ன۞໛఼ΑਕᙷݭѨᇴᄃѺ̶ͧ 彥彥 彥彥 母親 恩恩 恩恩 母親 凱凱 凱凱 母親 語句總量 93 185 129 365 161 237 開啟一個陳述說明 29 (31.2) (32.4) 60 (13.2) 17 (29) 106 (25.5) 41 (12.7) 30 藉 由 說 明 來 回 答 wh 開頭的問題 13 (14) (1.1) 2 (22.5) 29 (0.5) 2 (16.1) 26 (1.7) 4 用肯定答案回答是 或否的問題 9 (9.7) (0.5) 1 (29.5) 38 (0.5) 2 (9.9) 16 (0) 0 仿說說者說的句子 7 (7.5) (1.6) 3 (3.1) 4 (0.5) 2 (0.6) 1 (0.4) 1 用否定答案回答是 或否的問題 5 (5.4) (0) 0 (7) 9 (1.4) 5 (2.5) 4 (0.4) 1 要求、提出、建議 他者一個行動 5 (5.4) (13.5) 25 (1.6) 2 (11.8) 43 (5) 8 (25.3) 60

(15)

彥彥 彥彥 母親 恩恩 恩恩 母親 凱凱 凱凱 母親 同意執行他者的要 求或建議 5 (5.4) (2.2) 4 (4.7) 6 (0.8) 3 (1.9) 3 (1.3) 3 說者陳述自己行動 的意圖 5 (5.4) (2.2) 4 (3.9) 5 (0.5) 2 (0) 0 (0.8) 2 詢問一個有關是與 否的問題 2 (2.2) (13.5) 25 (2.3) 3 (19.5) 71 (2.5) 4 (13.1) 31 詢問一個 wh 開頭 的問題 0 (0) (12.4) 23 (2.3) 3 (17.3) 63 (0) 0 (19) 45 在活動中數數 0 (0) (0 0) (0 0) (0 0) (2.5) 4 (0 0) 念出書上寫的字 1 (1.1) (0) 0 (0) 0 (1.9) 7 (3.7) 6 (0.4) 1 *備註:以上只列出有某位ASD兒童或母親出現2%以上的類型 *備註2:括弧中為該溝通功能類型出現次數÷語句總量×100%

αă

ASD ׊ආᄃ׎ϓᏐ۞ᄬϡᇅّਕ˧ܑன

在語用彈性部分,本研究參照周競(2002, 2009)的一般兒童研究中,將只出現 過一次的語用彈性類型予以剔除。經分析後發現在20分鐘的遊戲互動中,彥彥共出 現19個、恩恩15個、凱凱24個語用彈性類型。將本研究與中國一般兒童的研究對照 後發現,彥彥與恩恩表現出的數量都比一般兒童來得少,只有凱凱的語用彈性類型 數較高;相關結果如表8。 ܑ8 ASD׊ආᄃ઼̚˘ਠ׊ආ۞ᄬϡᇅّᙷݭᇴͧྵ 彥彥 (53 個月) 中國 (54 個月) 恩恩 (64 個月) 中國 (60 個月) 凱凱 69 個月 中國 (72 個月) 語 用 彈 性 類 型數(個) 19 19.25 15 20.8 24 20.55 而李曉燕(2009)認為ASD兒童在高結構、高預測性的互動環境中,其語用彈 性會有較好的表現。因此本研究將ASD兒童在不同結構活動中的語用彈性度進行分 析,其中「球與變形金剛」因為比較沒有固定玩法和玩玩具的位置,屬於比較動態而 低結構的活動;「蠟筆和紙以及繪本」則屬於比較靜態而結構度稍高的活動。結果發 現,彥彥與恩恩在「球與變形金剛」的語用彈性度高過於「蠟筆和紙以及繪本」;凱

(16)

凱則是在「變形金剛與繪本」的活動上有比較好的語用彈性。因此從本研究中發現, ASD兒童在高結構與靜態的活動中,其語用行為並沒有比較好的表現,並不支持李 曉燕(2009)的說法。而且本研究結果顯示,ASD兒童似乎反而在低結構的環境中 展現出較高的語用彈性度。研究者認為,低結構度的活動中因為變化性較多,所以 容易誘發孩子產生不同類型的語用行為。只是與周競(2002,2009)研究中一般兒 童表現相較之下,ASD兒童的語用彈性類型數則顯得較少。 除此之外,從表9可以發現當三名ASD兒童在活動中展現出較高的語用彈性度 時 , 母 親 的 語 用 彈 性 度 相 對 提 升 。 舉 例 而 言 , 彥 彥 出 現 最 高 語 用 彈 性 的 活 動 是 球 (0.75)、恩恩也是球(0.71)、凱凱是繪本(0.62),而彥彥母親出現最高語用彈 性的活動同樣為球(0.47)、恩恩母親為球(0.36)、凱凱母親為繪本(0.57),顯 見母親與兒童之間的語用表現確實有互相影響的可能。另外有趣的是,由於兒童的 語用能力會受到年齡的增加而越趨成熟,而本研究中三名年齡最大的凱凱在不同活 動中的溝通意圖、溝通功能、語用彈性度表現,都和另外兩名孩子有所不同。因此 研究者建議未來也可進行實證性的研究,以比較不同年齡的ASD兒童在語用行為的 表現是否有顯著的差別。 ܑ9 ASD׊ආᄃϓᏐд̙Тඕၹ߿જ̚۞ᄬϡᇅّܑன 彥彥 彥彥 母親 恩恩 恩恩 母親 凱凱 凱凱 母親 語用彈性類型數(個) 9 9 5 17 23 33 語用彈性總數(個) 12 19 7 47 76 122 球 語用彈性度 0.75 0.47 0.71 0.36 0.30 0.27 語用彈性類型數 15 19 8 21 15 21 語用彈性總數 21 45 18 81 29 51 變形金剛 語用彈性度 0.71 0.42 0.44 0.26 0.52 0.41 語用彈性類型數 21 33 23 27 14 15 語用彈性總數 44 72 63 111 43 50 蠟筆與紙 語用彈性度 0.48 0.46 0.37 0.24 0.33 0.30 語用彈性類型數 9 15 9 16 8 8 語用彈性總數 18 48 45 128 13 14 繪本 語用彈性度 0.50 0.31 0.20 0.13 0.62 0.57 +౯ොĈ語用彈性度為語用彈性類型數除以語用彈性總數 綜合上述,本研究結果並沒有支持ASD兒童在高結構活動下的語用彈性會比較 良好的論點,且多數ASD兒童的類型廣泛性也沒有一般兒童來得多。以下為一般兒

(17)

童與本研究ASD兒童,與母親在遊戲互動下所出現的語用彈性範例,可以發現一般 兒童能掌握流暢的節奏與母親持續維持一來一往的互動,且語用彈性類型豐富;而 ASD則容易出現沒有回應、或是被動回應母親問話的現象,在語用彈性度的改變也 較少。 ˘ਠ׊ආ 媽媽:你就搭汽車吧。 *語用彈性:<在協商的過程中建議他者一個行動> 兒童:也能按這樣子搭嗎? *語用彈性:<在共同關注的焦點中詢問一個是與否的問題> 兒童:它是怎麼搭的阿? *語用彈性:<在共同關注的焦點中詢問一個wh開頭的問題> 兒童:那我這裡用這個(拿了一個圓積木擺上去) *語用彈性:<在共同關注的焦點中陳述一個說明> 媽媽:這樣要怎麼搭阿? *語用彈性:<在共同關注的焦點中詢問一個wh開頭的問題> 兒童:我用這個圓形搭的 *語用彈性:<在共同關注的焦點中以陳述說明來回答wh開頭的問題> 兒童:媽媽你看這有兩個輪子! *語用彈性:<利用一個陳述說明引導他者注意> ASD׊ආ 媽媽:機器人這樣站起來是要做什麼? *語用彈性:<在共同關注的焦點中詢問一個wh開頭的問題> 兒童:攻擊。 *語用彈性:<在共同關注的焦點中以陳述回答一個wh開頭的問題> 媽媽:它是要攻擊嗎? *語用彈性:<在共同關注的焦點中詢問一個是與否的問題> 兒童:(沒有回應) 媽媽:它要怎麼攻擊? *語用彈性:<在共同關注的焦點中詢問一個wh開頭的問題> 兒童:(沒有回應) 媽媽:它是一個準備要攻擊的機器人嗎? *語用彈性:<在共同關注的焦點中詢問一個是與否的問題> 兒童:對。 *語用彈性:<在共同關注焦點中以肯定的答案回答一個是與否的問題>

(18)

伍、討論與建議

本研究參照Snow, Pan, Imbens-Bailey 與Herman(1996)的研究設計,觀察母 親與ASD兒童在遊戲互動中的語用能力表現。研究發現,年齡較大的凱凱在溝通意 圖的表現上與其他兩名年幼ASD兒童有所不同。首先,凱凱出現的溝通意圖類型比 彥彥和恩恩多,且類型數量與自己的母親相同,但其他兩名孩子的類型數都比自己 的母親低。再者,其他兩對親子最常出現的溝通意圖類型同樣為:「協商彼此正在進 行的活動」、「討論彼此共同注意的事件」、「引導他者的注意」。但是凱凱與母親 都比其他人更常出現「描述在眼前所看不見的人物抽象屬性」類型。因此研究者推 測,年幼的ASD兒童在和母親互動時,主要的溝通意圖仍聚焦在當前可見的物品, 且溝通意圖的類型變化較小。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語言能力、象徵能力等 也會隨之提高,因而描述的話題會從眼前所見的轉變到非肉眼可見的抽象事件,且 溝通意圖的變化性也會增加。 在「溝通功能」類型中,年齡較大的凱凱同樣比另兩名孩子出現較多個類型,這 代表著當孩子年齡漸增時,其表達意圖的方式可能也會隨之提高。三位母親較常出 現主導活動進行的溝通功能,例如:「詢問孩子問題、要求或建議一個活動」,因此 孩子常出現的溝通功能類型也會受到母親影響,例如:恩恩母親比起其他兩位母親 更常詢問孩子一個有關是與否的問題,因此恩恩出現「以肯定或否定答案回答一個是 與否的問題」的百分比都高於另外兩名ASD兒童。除此之外,相關文獻指出「詢問一 個wh開頭的問題」是一般兒童在互動中很常出現的類型,但本研究中只有恩恩出現 少數幾次該類型,顯見ASD兒童在該類型的表現仍與一般兒童有所不同。而ASD兒 童是因為缺乏相關訊息而選擇詢問簡單的問題類型,還是因為他們偏愛能預測他者 答案的閉鎖性問題類型,都值得未來進一步探究。 在「語用彈性」中,研究結果發現孩子多在低結構活動中展現出較好的語用彈性 度,這與李曉燕(2009)提出的論點不同。研究者推測,雖然ASD兒童在高結構可 預測的情境下較能發揮出良好能力,但是本研究屬於一對一互動情境,因此母親與 孩子很容易聚焦在同一件物件上,ASD兒童也較能夠在互動中產生專注力、產生比 較好的表現。而低結構度的活動因為較為開放,孩子與母親間的溝通意圖、溝通功 能也相對多元,因此ASD兒童在此類活動中容易出現較高的語用彈性度。 由於國內目前相當缺乏ASD兒童語用行為的分析探討,因此本研究雖然只有三 名個案無法進行實證性的驗證。但是從研究結果中仍可發現ASD兒童與母親間的一 些語用行為表現和特質,而且本研究中所採用的IINCA-A語用分類系統也極具參考 價值,適用於評估ASD兒童語用能力表現。最後,本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以做為後續 研究參考之用: (1) 提高樣本數並擴充樣本的年齡組:建議日後研究可以擴大樣本數的收集,分析比 較溝通意圖、溝通功能、語用彈性間的關聯性。也可考慮比較不同年齡層的兒

(19)

童在語用能力發展上的變化與特質,或是檢視語用能力和其他發展能力的相關 性。 (2) 增加一般兒童作為對照組:增加台灣地區的一般正常發展兒童作為對照,以了解 兩組兒童在溝通意圖、溝通功能、語用彈性的表現差異。 (3) 檢視母親語用行為對ASD兒童的影響:以實徵性的方式,分析母親在溝通意圖、 溝通功能、語用彈性表現是否會對ASD兒童的語用能力造成影響。或是可追蹤母 親語用行為對ASD兒童日後語言能力發展的影響效果。 (4) 探討不同遊戲情境中的語用表現:建議日後研究可以量化方式分析一般兒童與 ASD兒童在玩不同玩具時,是否會產生不同溝通意圖和功能。或者探討母親與 ASD兒童對玩具的偏好,是否也會對語用行為表現造成影響。

參考文獻

上誼出版社(譯)(2003)。H. Patricia著。母雞蘿絲去散步。台北市:上誼文化公 司。 王天苗(1992)。智能不足兒童與母親互動行為之追蹤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8,147-174。 宋維村(編著)(2000)。自閉學生輔導手冊。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李宇明(2004)。兒童語言的發展。中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 李秀真、張正芬(2009)。學前亞斯柏格症兒童話輪轉換之語用特質研究。特殊教 育研究學刊,34,47-72。 李曉燕(2009)。漢語自閉症兒童語言發展圖景的研究。載於周競、張鑑如(主編), 漢 語 兒 童 語 言 發 展 研 究 : 國 際 兒 童 語 料 庫 研 究 方 法 的 應 用 與 發 展 (287-315 頁)。中國:教育科學出版社。 周競(2002)。兒童語用能力的發展。中國江蘇:南京師範大學。 周競(2009)。漢語兒童語用交流行為發展研究。載於周競、張鑑如(主編),漢 語兒童語言發展研究:國際兒童語料庫研究方法的應用與發展(87-117頁)。中 國:教育科學出版社。 林初穗(2000)。台灣地區發展遲緩嬰幼兒家庭因應行為及親子互動相關研究。行 政 院 國 家 科 學 委 員 會 專 題 研 究 計 畫 成 果 報 告 ( 編 號 : NSC89-2413-H-033-006),未出版。 林初穗、張淑慧、潘惠銘、邱俊皓(2013)。家長回應能力的改變與自閉症幼兒發 展的關聯性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8,53-76。 陳冠杏(2008)。亞斯柏格症學生在不同情境中會話話題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台北市。

(20)

陳冠杏、張正芬(2005)。國小低年級高功能ASD學生口語敘事能力之研究。特殊 教育與復健醫學學報,94,209-235。 黃 瓊 之 、 林秋 萍 、 陳 郁彬 、 詹 益 智(2002)。以漢語為母語的兒童如何在談話互 動中組織言談主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 NSC90-2411-H-004-014),未出版。 鄒啟蓉、張顯達(2007)。高功能自閉症兒童說故事能力與相關影響因素研究。特 殊教育研究學刊,32,87-109。

Adams, C. (2002). Practitioner review: the assessment of language pragmatic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3 (8), 973–987. doi: 10.1111/1469-7610.00226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 Washington, DC: Author.

Bara, B. G., Bosco, F. M., & Bucciarelli, M. (1999). Developmental pragmatics in normal and abnormal children. Brain and Language, 68 (3), 507-528. doi: 10.1006/brain. 1999.2125

Bishop, D. (1998).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ren’s Communication Checklist (CCC): A method for assessing qualitative aspects of communicative impairment in children.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39 (6), 879-891. doi: 10.1111/1469-7610.00388

Bishop, D., & Baird, G. (2001). Parent and teacher report of pragmatic aspects of communication: use of the Children’s Communication Checklist in a clinical setting. Developmental Medicine and Child Neurology, 43 (12), 809-818. doi: 10.1017/s0012162201001457

Cho, S. S., Kim, S. H., & Cho, S. W. (2006). Communicative intents in Korean-speaking typical and autistic childre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Kaliningrad, Russia. Crooke, P. J, Hendrix, R. E., & Rachman, J. Y. (2008). Brief report: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social thinking to children with asperger syndrome (AS) and high functioning autism (HFA). Journal of Autism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8 (10), 581-591.

Koegel, L. K. (2000). Interventions to facilitate communication in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0 (5), 383-391. doi: 10.1023/A: 1005539220932

Landa, R. J. (2005). Assessment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preschoolers. Mental Retar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Research Reviews, 11 (3), 247-252. doi: 10.1002/mrdd.20079

(21)

MacWhinney, B. (2000). The CHILDES Project: Tools for Analyzing Talk. Third edition.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

Ninio, A., & Snow, C. E. (1994). Classifying communicative acts in children’s interac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27 (2), 157-187. doi: 10. 1016/0021-9924 (94) 90039-6

Ninio, A., & Snow, C. E. (1996). Pragmatic development. Boulder, CO: Westview. Ninio, A., & Wheeler, P. (1984a). A manual for classifying verbal communicative

acts in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 In Working Papers i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No. I, Jerusalem: The Martin and Vivian Levin Center, Hebrew University.

Ninio, A., & Wheeler, P. (1984b). Functions of speech in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 Designing a coding scheme for the descrip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verbal-social acts. In L. Feagans, G. J. Garvey, & R. Golinkoff (Eds.), The Origins and Growth of Communication (pp. 196-207). Norwood, NJ: Ablex. Ninio, A., Wheeler, P., Snow, C. E., Pan, B. A., & Rollins, P., R. (1994).Classifying

communicative acts in children’s interact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27 (2), 157-187. doi: 10.1016/0021-9924 (94) 90039-6

O’Neill, D. K. (2007). The language use inventory for young children: A parent report measure of pragmatic language development for 18 to 47 month old children.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50 (1), 214-228. doi: 10.1044/1092-4388 (2007/017)

Oi, M. (2010). Do Japanese children with high-functioning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respond differently to wh-questions and yes/no questions? Clinical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 24 (9), 691-705. doi:10.3109/02699206.2010.488313 Rapin, I. (1996). Practitioner review: Developmental language disorders: A

clinical updat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37 (6), 643–655. Rollins, P. R. (1999). Early pragmatics accomplishments and vocabulary

development in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utism.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Pathology, 8 (2), 181-190.

Rollins, P. R., & Snow, C. (1998). Shared attention and grammatical development in typical children and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25 (3), 653-673.

Shumway, S., & Wetherby, A. M. (2009). Communicative ac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the second year of life.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52 (5), 1139-1156. doi: 10.1044/1092-4388 (2009/07-0280)

(22)

Snow, C. E. (1999). Social perspectives on the emergence of language. In B. MacWhinney, (Ed.), The emergence of language (pp. 257-276). NJ: Lawrence Erbaum.

Snow, C. E., Pan, B. A., Imbens-Bailey, A. L., & Herman, J. (1996). Learning how to say one mean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ren’s speech acts use. Social Development, 5 (1), 56-84. doi: 10.1111/j. 1467-9507.1996.tb00072.x

Topbas, S., Mavis, I., & Erbas, D. (2003). Intentional communicative behaviors of Turkish-speaking children with normal and delayed language development. Child: Care, Health and Development, 29 (5), 345-355. doi: 10.1046/j. 1365-2214.2003.00353.x

Watson, L., R. (1998). Following the child’s lead: mother’s interaction with children with autism.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 Disorders, 28 (1), 51-59. doi: 10.1032/A: 1026063003289

Wetherby, A. M., Cain, D., Yonclas, D., & Walker, V. (1988). Analysis of intentional communication of normal children from the prelinguistic to the multiword stage. Journal of Speech and Hearing Research, 31 (2), 240-252. Wetherby, A. M., Watt, N., Morgan, L., & Shumway, S. (2007). Social

communication profile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late in the second year of life.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7 (5), 960-975. doi: 10.1007/s10803-006-0237-4

Young, E., Diehl, J., Morris, D., Hyman, S., & Bennetto, L. (2005). The use of two language tests to identify pragmatic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 36 (1), 62-72. doi: 10.1044/061-1461

(23)

An Exploration of Pragmatic Behaviors During Play

Interaction between Mothers and Children with ASD

Fang-Yi Chu1,Chien-Ju Chang2

Abstract

Background and Aim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pragmatic behaviors of mother and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 during play interaction, with special focus on communicative intentions, communicative function and pragmatic flexibility.

Method: Participants of this study were 3 dyads of mothers and children with ASD. Data were collected when the children were at the age of 53-69 months. The mothers were asked to play 4 sets of toys (ball, Transformers, drawing, storybook) with their children. The whole processes of play were tape recorded for later coding and analysis. The tapes were transcribed following the CHAT format and coded using the adaptation of INCA-A system (Inventory of Communicative Acts-Abridged) developed by Ninio and Snow.

Results: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younger ASD and their mother spent most of time on discussing or negotiating” immediate and objects or events in the environment”. Older ASD and his mother spent more of time on discussing “objects or events which are currently not accessible” in communicative intentions. In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mothers usually ask questions, and children with ASD tend to answer questions frequently. Compared with the pragmatic behavior of children with typical development, all of ASD showed difficulties in “asking a product-question”. In addition, two of ASD showed better pragmatic flexibilities in low structured activities, but their types of pragmatic flexibilities were fewer than children with typical development. Finally, the researcher described the results of analysis for the study, and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s.

Keywords: pragmatics,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communicative function, Autism

1 Ph.D. Candidate,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ory of mind teaching on the increasing of social-skill behaviors of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Process Study of Child-centered Play Therapy with a Single-Parent

Key words: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utistic symptom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cognitive function, adaptive behavior, early social communication skill, early intervention... T2 至

Autistic features in young children with signifi- cant cognitive impairment: autism or men- tal retardation.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29(3),

Key words: autism, stereotypical behaviors, functionally based interventions, functional analysis, stimulus preferences and reinforcers assessment,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Based on the 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individualized scaffoldings, including peers, toys, teacher’s guidance, and environment arrangement, were provided in each stage in the

A comparative evalua- tion of adaptive behavio0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Down’s syndrome and normal development. Diagnosis and defini- tion of

Through the parent-child play interaction changes in the program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e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lay learning pare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