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03mathpoint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103mathpoint"

Copied!
5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新營高中

大學學測數學科重點公式

範圍

:

高中

103

課綱數學一、 二、 三、 四、 冊

:

:

演練

指 導 教 師

:

老師

新營高中

鄭國順 編

版本修訂

:2016

12

1

(2)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ysh4math · 目 次 1 數與式 1 2 多項式函數 2 3 指數對數函數 7 4 數列與級數 10 5 排列、 組合 11 6 機率 16 7 數據分析 18 8 三角 23 9 直線與圓 27 10 平面向量 30 11 空間向量 36 12 空間中的平面與直線 38 13 矩陣 40 14 二次曲線 46 順伯的窩

(3)

第 1 單元 數與式 算幾不等式:a, b 為非負實數, 則 a + b 2 ≥ √ ab 。 且當 a = b, 等式才成立。 絕對值:

數線上對應的點 A(a) , 用符號 |a| 表示原點 O 與點 A(a) 的距離, |a|a 的絕 對值。

絕對值的性質:

1. 當 a ≥ 0, |a| = aa < 0, |a| = −a

2. 數線上兩點 A(a), B(b) 的距離為 AB = |a − b| = |b − a| 3. 絕對值性質: 兩實數 a, b (a) |a| ≥ 0 (b) |a| = | − a| (c) |a|2 = |a2| (d) |a||b| = |ab| (e) |a| |b| = |ab|, b 6= 0 (f) |a| ≤ |b| ⇔ a2 ≤ b2 (g) 三角不等式 |a + b| ≤ |a| + |b| 分點公式: 分點公式:A(a), B(b) 為數線上相異兩點, 若點 P (x) 是線段 AB 上的一點且 P A : P B = m : n, 則 P (x) = (nb + man + m ) 絕對值不等式: 1. |x| ≤ a 充要條件為 −a ≤ x ≤ a 。 2. |x| ≥ a 充要條件為 x ≥ ax ≤ −a 。 順伯的窩

(4)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ysh4math 2 多項式函數 · 第 2 單元 多項式函數 一次函數: f (x) = ax + b, a 6= 0 又稱為線性函數。 圖形為斜率為 a, b 為直線 L 的截距。 直線的斜率: 直線 L 與 x 軸正向的夾角稱為斜角θ, 則直線斜率 m = ∆x∆y = y2 − y1 x2 − x1 = tan θ x y L : y = mx + b ∆x ∆y 點斜式:y − b = m(x − a) , 表必過點 (a, b) , 斜率為 m 的直線。 二次函數 f (x) = ax2 + bx + c 圖形與係數關係: 1. a 值: a > 0 開口向上, a < 0 開口向下。 2. b 值: 由頂點坐標 (−b 2a , −b 2 − 4ac 4a ) 在哪一象限判斷來決定。 3. c 值: 圖形與 Y 軸交點坐標 (0, c) 位置來判定。 4. ∆ = b2 − 4ac : 由圖形與 X 軸交點個數判定 (交點即方程式 ax2 + bx + c = 0 之解) (a) 若圖形與 X 軸交兩點 ⇔ ∆ > 0 (b) 與 X 軸相切 (交一點) ⇔ ∆ = 0 (c) 與 X 軸不相交 ⇔ ∆ < 0 x y D > 0: 與 x 軸交兩點 x y D = 0: 與 x 軸相切, 恰交一點 x y D < 0: 與 x 軸不相交 三次、 四次單項式函數圖形特徵: 1. 三次單項式 y = f (x) = x3 的圖形: 遞增性、 圖形對稱於原點。 順伯的窩

(5)

−4 −2 2 4 6 −10 −5 5 10 y = x3 三次函數y = x3圖形 −4 −2 2 4 6 −10 −5 5 10 y = x3 y = 2x3 y =1 2x3 三次函數圖形的伸縮 −4 −2 2 4 6 −10 −5 5 10 y = x3 y = (x− 2)3 三次函數圖形的平移 2. 四次單項函數圖形 :y = f (x) = x4 的圖形: ( x ≥ 0 f(x)為遞增 x ≤ 0 f(x)為遞減 、 圖形對 稱於 y 軸。 −4 −2 2 4 6 −10 −5 5 10 函數y = x4圖形 −4 −2 2 4 6 8 −5 5 10 y = x4 y= (x− 3)4+ 2 y = x4圖形的每一點平移(3, 2)單位 函數的遞增與遞減: 若函數 f (x)在區間 [a, b],x1 < x2, 恆有 f (x1) ≤ f(x2) 則稱函數 f (x) 為遞增函數。 (恆有 f (x1) < f (x2) 則稱嚴格遞增函數) 若函數 f (x)在區間 [a, b],x1 < x2, 恆有 f (x1) ≥ f(x2) 則稱函數 f (x) 為遞減函數。 (恆有 f (x1) > f (x2) 則稱嚴格遞減函數) 函數的奇偶性( : 奇函數 : ∀x ∈ D,函數f (x)使得f (−x) = −f(x)恆成立。 偶函數 : ∀x ∈ D,函數f (x)使得f (−x) = f(x)恆成立。 奇函數圖形對稱於原點 (0, 0), 偶函數圖形對稱於 y 軸。 −2 −1 1 2 3 4 −4 −2 2 4 6 y = x y = x3 y = x5 奇函數圖形: 對稱原點 −2 −1 1 2 3 −4 −2 2 4 6 y = x4 y = x2 偶函數圖形: 對稱 y 軸 順伯的窩

(6)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ysh4math 2 多項式函數 · 利用平移、 伸縮、 對稱性質描繪圖形: 1. 若 (x, y) 是函數 y = f (x) 圖形上的點, 則新函數 Y = y + k = f (x + h) 的 圖形是 y = f (x) 圖形平移 (h, k) 單位。 2. 若 (x, y) 是函數 y = f (x) 圖形上的點, 而新函數 Y = by, X = ax 則 Y = f (X) 圖形是 y = f (x) 圖形 x 軸方向左右伸展a倍、y 軸方向左右伸 展b倍。 3. 若 (x, y) 是圖形上一點, 且 (−x, y) 也是圖形上的點坐標, 則圖形對稱於 y 軸。 4. 若 (x, y) 是圖形上一點, 且 (x,−y) 也是圖形上的點坐標, 則圖形對稱於 x 軸。 5. 若 (x, y) 是圖形上一點,(−x, −y) 也是圖形上的點坐標, 則圖形對稱於原 點 (0, 0) 。 6. 若 (x, y) 是圖形上一點, 且 (y, x) 也是圖形上的點坐標, 則圖形對稱於 x = y: |x| + |y| = 1 圖形具有對稱 x 軸、 對稱 y軸、 對稱原點、 對稱直線 y = x 特點。 y = f (x) =|x| 圖形只具有對稱 y軸特點。y = x3 圖形具有對稱原點特點。 餘式定理:a 6= 0 , 則多項式 f (x) 被一次式 ax− b 所除的餘式是 f ( ba) f (x) = g(x)· q(x) + r(x), deg r(x) < deg g(x) 當 g(α) = 0, 函數值 f (α) = r(α) 值。 1. 長除法: 被除式次數不大, 或除式非一次式時通常使用長除法。 2. 綜合除法: 被除式次數頗大, 且除式為一次式時通常使用綜合除法。 3. 餘式定理: 當長除法與綜合除法都不適用時, 或 g(α) = 0, α 好解時, 函數值 f (α) 好算時, 可利用餘式定理求餘式。 因式定理:a 6= 0 , 則多項式 f (x) 被一次式 ax− b 所整除的充要條件是 f ( ba) = 0 α 是f (x)的一個零解 ⇔ f(α) = 0 零解的定義(方程式的根) ⇔ R(α) = 0 餘式定理 ⇔ f(x) = (x − α)Q(x) 除法算則 ⇔ (x − α)是f (x)的因式 因式的定義 順伯的窩

(7)

多項式的應用: 多項式的值與插值多項式。 1. 求數值: 餘式定理應用。 長除法、 綜合除法 求 3(4 + √ 13 3 )4 − 17(4 + √ 13 3 )3 + 28(4 + √ 13 3 )2 − 11(4 + √ 13 3 ) + 3 = 2 求 2× 75 − 13 × 74 − 9 × 73 + 11× 72 + 15× 7 − 17 = −59 2. 插值多項式: 給定相異實數 x1, x2, x3 分別對應到 y1, y2, y3 ; 若多項式 f (x) 滿足 f (x1) = y1, f (x2) = y2, f (x3) = y3 且次數 ≤ 2 則 (a) 簡易多項式: 可假設f (x) = ax2+bx+c,再分別將三點(x 1, y1), (x2, y2), (x3, y3) 代入, 解多項式係數 a, b, c 三元一次聯立方程組。 (b) 牛頓插值多項式: 可假設 f (x) = A(x− x1)(x− x2) + B(x− x1) + C , 再分別將三點 (x1, y1), (x2, y2), (x3, y3) 代入,A, B, C 聯立方程組。 (c) 拉格朗日插值多項式: 有固定公式, 可處理大量數據運算。 設 f (x) = A(x− x2)(x− x3) + B(x− x1)(x− x3) + C(x− x1)(x− x2) , 再分別將三點 (x1, y1), (x2, y2), (x3, y3) 代入,A, B, C 聯立方程組。 一般已知 n + 1 個相異值求 n 次拉格朗日插值多項式: Pn(x) = n X k=0 yk × n Y i=0,i6=k (x− xi) (xk− xi) = n X k=0 yk · (x− x0)(x− x1)· · · (x − xk−1)(x− xk+1)· · · (x − xn) (xk− x0)(xk− x1)· · · (xk− xk−1)(xk− xk+1)· · · (xk− xn) = y0 · (x− x1)(x− x2)· · · (x − xn) (x0 − x1)(x0− x2)· · · (x0 − xn) + y1 · (x− x0)(x− x2)(x− x3)· · · (x − xn) (x1 − x0)(x1− x2)(x1− x3)· · · (x1 − xn) +· · · +yk · (x− x0)(x− x1)· · · (x − xk−1)(x− xk+1)· · · (x − xn) (xk− x0)(xk− x1)· · · (xk − xk−1)(xk − xk+1)· · · (xk − xn) + · · · + yn · (x− x0)(x− x1)· · · (x − xn−1) (xn− x0)(xn− x1)· · · (xn − xn−1) 整係數多項式的一次因式檢驗法(牛頓定理): (整係數多項式方程式有理根檢驗法) 整係數多項式的一次因式檢驗法:f (x) = anxn+ a n−1xn−1 +· · · + a2x2 + a1x + a0 是整係數 n 次多項式。 順伯的窩

(8)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ysh4math 2 多項式函數 ·px− qf (x) 的因式,pq為互質的整數, 則 p|anq|a0 (即 p 必為 an 的因數, q 必為 a0 的因數)。 一次因式檢查法(牛頓定理):a0, a1, a2· · · an−1, an ∈ Zf (x) = anxn + a n−1xn−1+· · · + a1x + a0 有一 次因式 ax + b; a, b ∈ Z, (a, b) = 1a|an, b|a0 勘根定理:f (x) = 0 為一實係數方程式,f (a)f (b) < 0,∃c ∈ (a, b) 使得 f (c) = 0 即在 a, b 之間 ,至少有一實根 c 使得 f (c) = 0 1. 若 f (a)f (b) < 0 , 則在 a, b 之間一定有奇數個根。 2. 若 f (a)f (b) > 0 , 則在 a, b 之間無根或有偶數個根。 代數基本定理: 每一複係數 n 次多項方程式 f (x) = anxn + an−1xn−1 + · · · + a1x + a0 = 0 恰 有n個複數根。( f (x) 可分解成 n 個複係數一次因式乘積) 共軛虛根成雙定理: 實係數方程式 f (x) = 0 , 若有複數根 z = a + bi , 則其共軛複數 z = a− bi 亦 為其根。 即 f (z) = 0f (z) = 0 二次有理係數方程式 f (x) = 0 , 若有無理根 a + bc ,a− bc 亦為其根(其 中 a, b, c∈ Q)。 Note: 實係數多項式必可分解成實係數一次因式或二次因式的乘積。 勘根定理:f (x) = 0 為一實係數方程式, 若 f (a)f (b) < 0,∃ c ∈ (a, b) 使得 f (c) = 0 即在 a, b 之間至少有一實根 c 使得 f (c) = 0 1. 若 f (a)f (b) < 0 , 則在 a, b 之間一定有奇數個根。 2. 若 f (a)f (b) > 0 , 則在 a, b 之間無根或有偶數個根。 正 n 次方根 √n a 的意義:a > 0, n 是大於1的正整數, 滿足方程式 xn = a 的正實根 x , 記為 √n a 。 正 n 次方根的運算: 1. √n a√n b = √n ab 2. n √ a n √ b = n qa b 順伯的窩

(9)

3. (√n a)m = √n am 4. pm √n a = mn√ a 高次不等式的解法: 代數觀點: 先將其因式分解, 可直接去除恆正 () 的二次因式。 f (x) = a(x− xn)· · · (x − x3)(x− x2)(x− x1) ≶ 0, a > 0 將 f (x) = 0 的實數解畫記在 x 軸上, 由右往左依序採一正 , 一負的區間分別為 不等式f (x) > 0f (x) < 0 的解。

+

+

-+

x

x

x

x

4

3

2

1

2-0: 高次多項式不等式 f (x) 正負的取值區間 幾何觀點: 先作出函數圖形, 再由函數值正負判別出高次多項不等式的區間。 第 3 單元 指數對數函數 對數值的首數及尾數與科學記號的對應關係: x = a× 10n , 1≤ a < 10

log x = n + log a , 1 ≤ a < 10, n ∈ Z , n 稱為首數, 0 ≤ log a < 1 稱為尾數。

x = a× 10n (n + 1)位數 對數運算的用處: 將複雜運算簡易化, 化乘除為加減運算、 化冪次方 (開根) 為乘法 (除法) 運算 首數性質: 1. 對數=首數+ 尾數。 (首數為整數, 0 尾數 < 1 ) 2. 真數 x ≥ 1, log x 的首數為 n ⇔ x 的整數部分為 n + 1 位數。 3. 真數 0 < x < 1, log x 的首數為 −n(−n ≤ log x < −n + 1) ⇔ x 在小數點後第 n 位始出現不為0的數字。(x 的小數點後有連續 n − 1 位數 字為0)。 順伯的窩

(10)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ysh4math 3 指數對數函數 ·2-1: 多項式函數與多項式方程式的一些性質 多項式 f (x) = anxn + an−1xn−1 +· · · + a2x2+ a1x + a0 方程式f (x) = 0 因式定理: 若 (x − α) 是 f (x) 的因式 f (α) = 0 。 稱α 是函數f (x) 的一個零解 。 x = α是方程式的一根(解) ⇔ f(α) = 0 整係數多項式 f (x) f (x) 有整係數一次因式px + q則p|an, q|a0 (整係數一次因式檢查法) 有理根判別法: f (x) = 0 有有理根 x = −qp 則p|an, q|a0 有理係數多項 式 f (x) 方程式f (x) = 0 , 若有無理根 a + b√c , 則a− b√c亦為其根(其中 a, b, c∈ Q)。 實係數多項式 1.f (z) = f (z) 虛根成雙定理: f (x) 2. 若f (c + di) = 0, c, d∈ R 則f (c− di) = 0 , f (x) 有實係數二次因式x2− 2cx + (c2+ d2) (此時 ∆ < 0) 方程式 f (x) = 0 , 若有複數根 z = c + di, c, d∈ R , 則其共軛複數z = c− di 亦 為其根。 3.f (x) 必可分解成實係數一次因式或二次因 式的連乘積。 勘根定理: 4. 連續函數中間值定理: 若 f (a) 6= f(b) , 則存在 c ∈ (a, b) 使得 f (c) 的值介於 f (a), f (b) 之間 若 f (a)f (b) < 0, 則 ∃ c ∈ (a, b) 使得 f (c) = 0。 即在 a, b 之間至少有一實根 c 使得 f (c) = 0 實係數多項式 二次函數 f (x) = ax2 + bx + c 二次方程式f (x) = ax2 + bx + c = 0 f (x) 1. f (x) 恆正 ⇔ a > 0, ∆ < 0 ∆ > 0 ,方程式有兩相異實數根 2. f (x) 恆負 ⇔ a < 0, ∆ < 0 ∆ < 0 ,方程式有兩共軛複數根 3. ∆ > 0 ⇔ f(x)圖形部分在X 軸上方, 部 分在 X 軸下方 ∆ = 0 ,方程式有相等實根 4. 在 x = −b2a 時,f (x) 有最大或最小值 −b2 − 4ac4a 公式解x = −b ± √ b2 − 4ac 2a 複係數多項式 代數基本定理: f (x) 複係數數一次因式連乘積n 次多項式 f (x) 可分解成n 個複係 複係數一個複數根。n 次多項方程式 f (x) = 0最少有 唯一分解定理: 複係數 n 次多項式 f (x) 可 分解成 n 個複係數一次因式連乘積。(因式不 一定完全相異) 解複係數方程式f (x) = ax2+ bx + c = 0 , 令 α 為其實根, 代入 f (α) = 0 比較實 部、 虛部均必為0 解出 α , 再利用 根與係數關係 (韋達定理) 求另一複數根。 若 α 無實數解則 f (x) = 0 無實根, 則其 兩複數根 (非共軛複數) 為 x = −b ± z2a , 其中 z2 = ∆ = b2− 4ac 實係數多項式 f (x)必可分解成實係數一次因式或二次因式 (此時 ∆ < 0) 的連乘積。 若c + di, c, d∈ R, d 6= 0是f (x) 的一個 零解, 則c− di亦是 f (x) 的一個零解。 f (x)的一些定理 奇數次多項式至少有一實數的零解。 n次多項式有n個零解(可為實數或複數, 若為複數必為共軛複數出現) 順伯的窩

(11)

3-2: 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圖形的特點 函數 y = ax, a > 1 y = ax, 0 < a < 1 y = log ax, a > 1 y = logax, 0 < a < 1 定義域 x∈ R x∈ R x > 0 x > 0 值域 y > 0 y > 0 R R 運算性質 aras = ar+s log aM + logaN = logaMN (ar)s= ars log aM − logaN = loga M N arbr = (ab)r log aMr = r logaM logab = logcb logca 單調性 遞增 遞減 遞增 遞減 凹凸性 凹向上 凹向上 凹向下 凹向上 漸近線 x軸 xyy軸 與x軸交點 無 無 (1, 0) (1, 0) 與y軸交點 (0, 1) (0, 1) 無 無 圖形 -3-2-1 1 2 3 (x, ax ) (0, 1) y -3-2-1 1 2 3 (x, ax ) (0, 1) y 1 2 3 4 5 (1, 0) y 1 2 3 4 5 (1, 0) y 順伯的窩

(12)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ysh4math 4 數列與級數 · 尾數性質:log x, log y 尾數相同 ⇔ x = y · 10n , n ∈ Z 等差、 等比: 1. 等差數列 ( 一般項 an = a1 + (n− 1) × dn項和 Sn = a1 + an 2 × n = 2a1 + (n2 − 1)d × n 2. 等比數列 ( 一般項 an = a1 × rn−1n項和 sn = a + ar + ar2 +· · · + arn−1 = a(1− rn) 1− r , r 6= 1 (若 r = 1, Sn = na1 ) 第 4 單元 數列與級數 數列: 將一些數依序排成一列, 稱為數列。 例: a1, a2, a3,· · · , an· · ·< an > 表示數列的第 n 項。ann 來表示稱為數列 an 的一般項 (通項)。 由數列前幾項無法唯一決定此數列的一般項。 例:1, 2, 4· · · 可為 < 2n−1 > 的前三, 也可能為 < n2 − n + 2 2 > 的前三項。 遞迴數列與遞迴關係式: (高中主要討論一階遞迴關係式或簡單規律的遞推數列) 數列 < an >, 一般項可用前相鄰項 an−1, an−2,· · · 表示的一種表示關係。 具有 此種關係的數列稱為遞迴數列, 此關係式稱為遞迴關係式。 例: 公差為 d 的等差數列亦可表為 an = an−1 + d, n ≥ 2 。 公比為 r 的等比數列 亦可表為 an = ran−1, n ≥ 2 。 一階線性遞迴關係式: an = α· an−1 + f (n), n ≥ 2 1. 若 an = an−1 + f (n), n≥ 2 ⇒ 累加消去法: an = a1 + f (2) + f (3) +· · · + f (n) = a1 + n P k=2 f (k) 2. 若 an = αan−1+ k, n ≥ 2 ⇒ 變數代換消去 k:bn = an + c, 代換並比較 常數,k = (α− 1)cbn = αbn−1 為公比為 α 的等比數列。 an = bn − c = b1(α)n−1 − c = (a1 + c)(α)n−1 − k α− 1, n ≥ 2 P 的運算性質 : a1+ a2+· · · + an = 級數末項P n k=級數初始項1 ak, 其中 ak 為級數一般項,k 為變數。 順伯的窩

(13)

1. n P k=1 (ak ± bk) = n P k=1 ak± n P k=1 bk 2. n P k=1 c = c + c + c +| {z · · · + c} n項 = nc 3. n P k=1 cak = c n P k=1 ak 4. n P k=m+1 ak = n P k=1 ak − m P k=1 ak 5. n P k=1 (akbk) 6= n P k=1 ak n P k=1 bk 常用級數和公式: 1. n P k=1 k = 1 + 2 + 3 +· · · + n = n(n + 1)2 2. n P k=1 k2 = 12 + 22 + 32 + · · · + n2 = n(n + 1)(2n + 1) 6 3. n P k=1 k3 = 13 + 23 + 33 + · · · + n3 = n 2(n + 1)2 4 第 5 單元 排列、 組合 計數原理: 1. 樹形圖分層計數法: 利用樹枝狀圖形分析, 使複雜狀況明顯化。 root sub3 sub2 sub1 child2 child1 A B 2. 列舉法: 將集合的元素一一列出, 記算其中的元素個數。 3. 一一對應原理:A, B 是兩個元素個數有限個的集合, 若集合 AB 之間 的元素可以建立一一對應的關係, 則這兩個集合的元素個數必相等, n(A) = n(B) 順伯的窩

(14)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ysh4math 5 排列、 組合 · 4. 加法原理:AB 兩步驟完成的方法各為 m,n 種方法。 且 AB 兩步驟不 會同時完執行彼此為互斥, 則完成一事件可選擇 AB 步驟來完成, 則事件 的完成方法共有 m + n 種方法。(完成一事件採取互斥的步驟 A,B,C 其一就 完成事件, 則完成事件方法有 n(A) + n(B) + n(C)) 5. 乘法原理: 完成 EF 步驟的方法各為 m,n 種方法。 且 EF 兩事不互相影 響, 則完成一事件需 EF 兩步驟才能完成, 則完成事件的方法有 m× n 種方 法。(完成一事件須採取獨立的步驟 A,B,C 全部步驟才算完成此事件, 則完成 事件方法有 n(A)× n(B) × n(C)) 6. *高等計數方法: (a) 取捨原理 (b) 遞推關係 (c) 生成函數 (d) 鴿籠原理與 Ramsey 定理 (e) 波利亞 (Poly) 計數定理 加法原理:AB 兩事件完成的方法各為 mn 種方法。 且 AB 兩事不能同時完成為互 斥, 則完成 AB 事的方法共有 m + n 種方法。(完成一事件採取互斥的步驟 A、BC 只要其一就完成事件, 則完成事件方法有 n(A) + n(B) + n(C)) 乘法原理: 完成 EF 事件的方法各為 m,n 種方法。 且 EF 兩事不互相影響, 則完成 EF 兩事件的方法有 m × n 種方法。(完成一事件須採取獨立的步驟 A,B,C 全部步驟 才算完成此事件, 則完成事件方法有 n(A)× n(B) × n(C)) P Q 2× (2 + 2) + 2 × 3 × 4 = 32 取捨原理 :(排容原理)A,B,C 是三個有限個元素的集合, 則

n(A∪ B) = n(A) + n(B) − n(A ∩ B)

n(A∪ B ∪ C) = n(A) + n(B) + n(C) − n(A ∩ B) − n(A ∩ C) − n(B ∩ C) + n(A∩ B ∩ C)

(15)

直線排列數: n 件相異物的直線排列方法有 n! = n· (n − 1) · (n − 2) · · · · 2 · 1 種 從 n 件相異物品中取 k 件排成一列的方法數 : Pn k = (n− k)!n! n n− 1 n− 2 · · · · · ·(n − k + 1) ⊗ ⊗ · · · ⊗ 只取出K物排列, 剩下(n− k)物的排列均視為同一排列 重複排列數: nk n 類物品 (每類至少有 k 件), 中取出 k 件排成一列, 可重複選取, 則其排列數為 n· n · n · · · · n | {z } k個 = nk 相異組合數:n件相異物品中選取 k 件的方法數 Cn k = Cnn−k = k!(nn!− k)! 5相異物 A、B、C、D、E 取出3物排列數 5物取出3物組合數

ABC ACB BAC BCA CAB CBA ⇒ {A, B, C} ABD ADB BAD BDA DAB DBA ⇒ {A, B, D} ABE AEB BAE BEA EAB EBA ⇒ {A, B, E} ACD ADC CAD CDA DAC DCA ⇒ {A, C, D} ACE AEC CAE CEA EAC ECA ⇒ {A, C, E} ADE AED DAE DEA EAD EDA ⇒ {A, D, E} BCD BDC CBD CDB DBC DCB ⇒ {B, C, D} BCE BEC CBE CEB EBC ECB ⇒ {B, C, E} BDE BED DBE DEB EBD EDB ⇒ {B, D, E} CDE CED DCE DEC ECD EDC ⇒ {C, D, E}

共有 P5 3 = 5! 2! = 60 排法 共有 C 5 3 = 5! 3!2! = 10 取法 從n 件相異物品中取 k 件排列數 Pn k = Ckn× k! 重複組合:n 類相異物品中 (每類物品至少有 k 件, 可重複選取) 則選出 k 件的方 法數有 Hn類 k選取數 = C n+k−1 k 將相同物 k, 切割成 n, 只要切 (n− 1) 刀分割。重複組合數就是相當於此 k 件相同物及 (n− 1) 個分割點的排列數 = (k + n− 1)! k!(n− 1)! = Ckn+k−1 順伯的窩

(16)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ysh4math 5 排列、 組合 · 非負整數解個數: x1 + x2 +· · · + xn = k 的非負整數解個數為 Hkn = Ckn+k−1 解應用問題時, 假設未知數, 列式後再化成非負整數解的題型。 1. 從 n 類物品 (每類個數很多) 中選取 k 個的組合數。 2. n 元一次方程式 x1 + x2 +· · · + xn = k 的非負整數解個數。 3. 將 k 個相同的事物全分給 n 個人的分法。 也就是在乎每類物品被取出幾個, 即第 i 類物品被取出 xi, 總共取出 k 個的不 同取法。⇒ x1+ x2 +· · · + xn = k 的非負整數解個數 相當於有 k1要分給 n 個未知數 ⇒ k1要分成 n, 只要 (n− 1) 個分割記 號。 1 1 1 + 1 1 + 1 + + 1 表示 3 , 2 , 1 , 0 , 1 的整數解 表 5-3: 計數方法的種類一覽表 物品 給法 對象 方法數 k 類相異物 任意 (可重複) 分給 n 相異對象 nk n相異物 每人一件 m相異對象 Pn m = Cmn × m! n相異物 任意 (可重複) 分給 m相同對象 討論 (a1, b1,· · · )有 Can1 · C n−a1 b1 · · · (a2, b2,· · · ) 有Can2 · C n−a2 b2 · · · 有任何 k 個相同數目 ai = bi ,要 ×k!1 n相異物 平均分給 m 相同 Cn kCkn−k· · · × 1m! n 相異物(n > m) 每個一件 m相同對象 Cn m m 相同物 全部任意分給 n 相異對象 Hn種類數 m可重複選取數 = C n+m−1 m n 相同物(n < m) 每人至多一件 m相異對象 Cm n n 相同物(n > m) 每人至多一件 m相異對象 2m m 相同物 任意分給 n 相同對象 討論 (a1, a2,· · · , an) 為一種情形 (b1, b2,· · · )為一種情形 ... 先固定a1 再討論其後 順伯的窩

(17)

計數方法種類: 如表 計數方法 適用情景 排列或組合 nk n類相異物任取出 k 個的排列數 相異相異的重複排列 n! n件相異物的直線排列 相異物的排列數 * n!n n件相異物的環狀排列 *環狀排列 Pn m 從n 件相異物中選取 m件相異物排列的方法數 選取相異物的排列數 n! m! n件物品中有 m 件相同物的排列數 不盡相異物的排列數 Cn m n類相異物任意取出 k 個相異的選取方法數 選取相異物的組合數 Hn m m件相同物任意分給 n類相異對象的方法數 重複組合數 特殊規定: 1. n 人中, 甲不可排首位, 乙不可排末位, 丙不可排第三位,n!− 3(n − 1)! + 3(n− 2)! − (n − 3)! 種排法。 2. k 件相異物任分給 n, 其中甲、 乙、 丙三人均至少一物,nk− 3(n − 1)k+ 3(n− 2)k− (n − 3)k 種分法。 3. k 件相同物任分給 n, 其中甲、 乙、 丙三人均至少一物,Hn k − 3H n−1 k + 3Hkn−2− Hn−3 k 種分法。 二項式展開式的一般項 : (前項+後項)n = Pn k=0 Cnn−k(前項)k · (後項)n−k 降冪排列的 k 次項為 Cn n−k(前項)k · (後項)n−k 降冪排列的 k 次項係數為 ak+1 = Ckn = (n n! − k)!k! 求餘式 (數): 1. 同除式: f1 = g · q1 + r1, f2 = g· q2 + r2 ⇒ (f1 + f2)÷ g · · · (r1 + r2) (f1 × f2)÷ g · · · (r1 × r2) , (f1)n÷ g · · · (r1)n 2. 長除法:(被除式次數不甚高, 除式次數二次以上) 3. 綜合除法:(被除式次數不甚高, 除式次數一次) 順伯的窩

(18)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ysh4math 6 機率 · 4. 餘式定理: f (x) = g(x)q(x) + r(x),g(x) = 0 (好解, 無重根時) x = α 為其解時,f (α) = r(α) 5. 二項式定理求餘式: [f (x)]n = [g(x)q(x) + r(x)]n , r(x) 愈簡易越好。 6. 微分應用重根定理及餘式定理: f (x) = g(x)q(x) + r(x),g(x) = 0 有重根 時。 第 6 單元 機率 等機率樣本空間S: 此試驗可能發生的所有樣本點所成的集合稱為樣本空間 S(若樣本 空間內的所有樣本點發生機率均等, 此時稱為等機率樣本空間)。 例: 投擲兩公正相同骰子, 則其點數有 H6 2 種不同的情形 (事件)。 其等機率樣本空 間有 62 個樣本點 (事件) 骰子點數一個6一個3點的事件有 (3, 6), (6, 3) , 而骰子點數兩個6點的事件只有 (6, 6) ,前者有2個樣本點, 後者只有1個樣本點;(1, 1), (1, 2),· · · ,(3, 6), · · · , (6, 3), · · · , (6, 6) 這些樣本點發生的機會均相等。 等機率樣本空間的個數 n(S) 就是數出 所有可能會發生且機會均相等的樣本點個數; 故投擲兩公正骰子點數的等機率樣本空間的 個數 n(S) = 62 機率的定義(古典機率): 利用排列組合數出樣本空間的個數或數出試驗有幾種不同的結 果。 事件 A 的機率就是數出在等機率樣本空間 S 內符合 A 事件的樣本個數 n(A) 與 等機率樣本空間個數 n(S) 的比值。 即 P (A) = n(A) n(S) (拉普拉斯的古典機率) 。 , 特別是 P (∅) = 0, P (S) = 1 注意: 某一試驗可能發生的情形共有 n 種不同的事件 (樣本點), 並不意謂每一事 件 (樣本點) 發生機會均等。 只有在等機率樣本空間內每一事件(樣本點) 發生的機 會才相等。 例如: 投擲兩公正硬幣(正反面個數有3種不同的情形): 樣本空間 S= {兩正面、 一正一反、 兩反面}S = {正正、 正反、 反正、 反反}S, S 均為投擲兩硬幣正 反面結果的樣本空間, 其 中 S 才是等機率樣本空間。 而一正一反的機率為 P (A) = n(A) n(S) = 24 機率的基本性質: 1. 空事件的機率: P (∅) = 0。 順伯的窩

(19)

2. 全部事件的機率: P (S) = 1。 3. 若 A ⊂ S ,0≤ P (A) ≤ 1。 4. 餘事件 A的 機率: P (A) = 1− P (A) 5. 機率的取捨原理 (排容原理): P (A∪ B) = P (A) + P (B) − P (A ∩ B) P (A∪ B ∪ C) = P (A) + P (B) + P (C) − P (A ∩ B) − P (A ∩ C) − P (B ∩ C) + P (A∩ B ∩ C) 6. 互斥事件的機率:A∩ B = ∅ ,P (A∪ B) = P (A) + P (B) 7. P (B) = P (A∩ B) + P (A′∩ B) 條件機率:A,B 為樣本空間 S 的兩事件, 已知在事件 B 發生的情況下 P (B) > 0 , 事件 A 發生之機率,P (A|B) = P (A ∩ B) P (B) 表之。 1. P (∅|B) = 0 2. P (B|B) = 1 3. 0 ≤ P (A|B) ≤ 1

4. P (A∩ B) = P (A|B) · P (B) = P (B|A) · P (A)

5. P (A∩ B ∩ C) = P (A ∩ B)P (C|A ∩ B) = P (A)P (B|A)P (C|A ∩ B)

條件機率乘法法則: P (A∩ B) = P (A)P (B|A) P (A1 ∩ A2 ∩ A3) = P (A1)P (A2|A1)P (A3|A1 ∩ A2) 取捨原理:P (A∩ B) = P (A) + P (B) − P (A ∪ B) 獨立事件:A,B 為同一樣本空間的兩事件, 若 P (A ∩ B) = P (A)P (B) 則稱 A 與 B 為獨立事件。 若兩事件不是獨立稱為相依事件。 若 A,B 為獨立事件, ⇔ A’,B’ 亦為獨立事件。 1. P (A∩ B) = P (A) · P (B) 2. P (B|A) = P (B) 3. P (A|B) = P (A) 順伯的窩

(20)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ysh4math 7 數據分析 · 貝士定理:A1, A2,· · · , An 是樣本空間 S 的一個分割, B 為 S 的一任意事件; 則在事件 B 發生狀況下, 事件 Ak 發生的機率為 P (Ak|B) = P (AP (B)k ∩ B) = XnP (Ak)· P (B|Ak) i=1 P (Ai)· P (B|Ai) ; i = 1, 2,· · · , n 一般簡易題目可藉由樹形圖分別求出各分割事件的機率。 貝士定理是合計機率法則的逆問題。 也就是已知各種原因 機率, 而在進行隨機 試驗中A事件已發生下, 問在這種條件下,原因 事件發生的機率是多少? 事前機率 新資訊 (抽樣、 研究報告、 品管) 貝氏定理 事後機率 族群 有生病 檢查無病症 檢查有病症 無生病 檢查無病症 檢查有病症 第 7 單元 數據分析 集中趨勢量數: 用一數值來表示這一群數集中趨勢。 一般常見的集中趨勢量數有算術平均數、 中位數、 眾數、 幾何平均數等。 算術平均數(Mean) µ : (簡單, 易算, 靈敏)(易受極端值影響) µ = 1n(x1 + x2 +· · · + xn) = 1n n P i=1 xi 離散趨勢的統計量: 全距、 四分位差、 標準差等。 離差: 一群數值, 除了考慮集中趨勢外, 另一重點是分散的程度, 就是離差。 一般常用測量離散程度的量數有全距、 四分位差、 變異數與標準差等。 標準差: 變異數的平方根 1. 母群體: 母群體的標準差為 σ = s 1 N N P i=1 (xi− µ)2 = s 1 N N P i=1 (xi)2 − µ2 = s 1 N N P i=1 (xi − A)2 − (A − µ)2 , A 為 µ 的近似估計值。 順伯的窩

(21)

6-4: 不同規則抽獎的中獎問題 (取球顏色問題) 取球方式 (抽獎) 一次取一球,取出不放回,共取n球(n 人依序抽獎) 一次取一球, 取出放回, 共取 n 球 (n 人依序抽獎) 第i位抽中獎品機率 第i位抽中機率p1 = p2 =· · · = pn 第i位抽中機率p1 = p2 =· · · = pn 中獎機率與次序無關 每 回 為 條 件 機 率 受 到 前 人抽中及沒抽中的 影 響(每 人 是 否 中獎為相依事件) 每回均為獨立事件(二項式機率) 若已知第k位中獎與否 改變後人中 獎機率 若已知第k位中獎與否 不改變後人 中獎機率 n(球) 人無序結果發 生的機率 如同一次取出 n 球所發生事件的機率 取出 n 球無序結果發生機率為二項式 機率 Cn k(p) k(1 − p)n−k 例題說明: 樣本空間為3R2W(3紅球2白球) 樣本空間為3R2W(3紅球2白球) 取出兩球均為紅球的 機率 P (R1∩R2) = P (R1)P (R2|R1) = 3 5× 2 4 = 3 10 P (R1 ∩ R2) = P (R1)P (R2) = C2 2( 3 5) 2 = 9 25 (獨立事件) 第一球為 R, 第二球 為W 的機率 P (R1 ∩ W2) = P (R1)P (W2|R1) = 3 5× 2 4 = 3 10 P (R1 ∩ W2) = P (R1)P (W2) = 3 5 × 2 5 = 6 25 無 序 結 果:2 球 為 1R1W的機率 P (1R1W ) = P (R1 ∩ W2) + P (W1 ∩ R2) = P (R1)p(W2|R1) + P (W1)P (R2|W1) = 3 5· 2 4+ 2 5· 3 4 = 3 5 P (1R1W ) = P (R1 ∩ W2) + P (W1 ∩ R2) = P (R1)P (W2) + P (W1)P (R2) = C12( 3 5)( 2 5) = 12 25 與 一 次 取 出 兩 球 為 1R1W 的 機 率 C3 1C12 C5 2 = 3 5 相同 條件機率: 已知第一球為 R 則 第二球為 R 的機率 P (R2|R1) = P (R1∩ R2) P (R1) = 2 4 P (R2|R1) = P (R1∩ R2) P (R1) 獨立 = P (R2) = 3 5 已 知 第 一 球 為W則 第二球為 R 的機率 P (R2|W1) = P (W1∩ R2) P (W1) = 3 4 P (R2|W1) = P (W1∩ R2) P (W1) 獨立 = P (R2) = 3 5 已 知 取 出 3 球 為 2R1W, 則第3球為 R機率 P (R3|2R1B) = = 1R1W排列 (2R1W排列) = 2! 3!/2! = 2 3 P (R3|2R1B) 獨立 = P (R3) S:2R1B = P (R3) = 2 3 期望值 (n 人中獎個 數) 取出n球R球期望值 E一次取n球(X) = E一次一球,球不放回(X) = E一次一球,球放回(X) = np 順伯的窩

(22)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ysh4math 7 數據分析 · 2. 樣本: 樣本資料的標準差為 S = s 1 n− 1 n P i=1 (xi − x)2 = v u u u t N X i=1 (xi)2 − nX 2 n− 1 = v u u u t N X i=1 (xi− A)2 − n(A − X)2 n− 1 , A 為 X 的近似估計值。 (母群體的資料取得有其限制或困難, 故採取抽樣樣本的平均值, 標準差資訊來 推估原母群體的平均值及標準差; 為了使樣本資料值推估原母體保持不偏, 必 須有所修正調整, 因此分母為 n− 1 而非取 n ) 標準差的意義: 計算資料與算術平均數的平均距離, 用以表明整個資料的離散情形。 值愈小, 表示 各資料數值較接近, 變動範圍小, 集中趨勢量數也較具代表性。 資料的線性平移: 兩群資料Xi, Yi;Yi = aXi + b 則 1. 算術平均數: Y = aX + b = aX + b

2. 中位數 :Me(Y ) = Me(aX + b) = aMe(X) + b

3. 全距: RY = |a|RX 4. 四分位差: Q.D.Y = |a|Q.D.X 5. 標準差: SY = SaX+b = |a|SX 數據標準化: 將數據線性變換成平均數為0, 標準差為1的新數據。 zi = xi− µ σ 稱為標 準分數或 z 分數。 可用來比較不同變數間資料的排序高低。 散佈圖: X,Y兩變量,將兩數據看成序對 (xi, yi) ,在坐標系上繪出點 (x1, y1),· · · , (xn, yn) 所得的圖, 以利觀察其相關情形。 歐姆定律描述了電壓和電流在導體的關係, 某一 段電線電流與電壓的關係如下: 相關係數: 未標準化兩變量 X,Y 之間的相關程度 (高中只討論線性相關) 相關係數就是用標準化新資料計算出的, 可減少不同測量單位的數據對散佈圖的 影響, 使資料分布情形更易觀察其相關程度。 資料標準化 (x, y) 的相關係數: r = n X i=1 x′iy′i n 與未標準化資料相關係數相等。順伯的窩

(23)

電流 電壓 電流 電壓 電流 電壓 0 0.4 0.2 0.3 0.4 0.6 0.6 0.6 0.8 0.4 1 1 1.2 0.9 1.4 0.7 1.6 1 1.8 1.1 2 1.3 2.2 1.1 2.4 1.4 2.6 1.6 2.8 1.9 3 1.9 3.2 2 3.4 1.9 3.6 2.1 3.8 2.1 4 2.4 4.2 2.4 4.4 2.5 4.6 2.5 1 2 3 4 5 0 1 2 3 電流 電 壓 1 2 3 4 5 0 1 2 3 ˆ Y 電流 電 壓 圖 7-4: 電流、 電壓關係的散佈圖與迴歸直線 r = n X i=1 x′iy′i n = n X i=1 (xi− X)(yi− Y ) n· SX · SY = n X i=1 xiyi− nX · Y r X x2 i − nX 2 X y2 i − nY 2 = n X i=1 (xi− X)(yi− Y ) qX (xi− X)2 qX (yi − Y )2 = p Sxy Sxx · p Syy 其中 Sxx = P(xi − x)2, S

xy = P(xi − x)(yi − y); Sx, Sy, 分別為x,y 的標準差

Sxx = n· Sx2, Syy = n· Sy2 1. r = 1 完全正相關 2. 0.7 ≤ |r| ≤ 1 表高度相關 3. 0.3 ≤ |r| ≤ 0.7表中度相關 4. 0 < |r| < 0.3 表低度相關 5. r = 0 表零相關 6. r = −1 表完全負相關 相關係數的意義與性質: 順伯的窩

(24)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ysh4math 7 數據分析 · 1. 當兩變數的線性相關程度很高時, 兩變數之間未必可解釋存在 「因果關係 」。 相關係數只顯現兩變數之間關連性的強弱程度。 2. 若兩變量 X,Y 的相關係數為 r, X′ = aX + b, Y′ = cY + d , 則 X, Y的相 關係數 r (a) ac > 0, r′ = r (b) ac < 0, r′ = −r 3. 相關係數與單位無關。 變量 X, Y 線性平移後的相關係數與原相關係數一樣 (頂多改變正負相關)。 4. X 和 Y 相關係數與 Y 和 X 的相關係數不變。 5. 相關係數與平均數及標準差一樣, 即易受少數極端數據 (離群數據) 影響。 迴歸直線 by = a + bxi:(最適合直線) 兩變數之散佈圖上呈現類似直線關係, 可用一適當直線方程式來描述兩變量關係。(殘 差最小平方法): 若用最小平方法, 使上述直線與實際資料的誤差值平方和為最小 時, 則此直線為 ybi = a + bxi 稱為 xi, yi 的迴歸線。 必過資料中心點 (X, Y )。 稱 ybi 為第 i 筆資料的擬合值; ei = yi − byi = yi − a − bxi 為第 i 筆資料的殘差。 迴歸直線斜率 b 的意義: 若變量 X 每增減1單位, 則變量 Y 平均增減 b 單位。 迴歸線的截距 a : 一般無特殊涵義 (只是配合一次函數關係式)     a = y− bx b = SSxy xx = r ·pSyy p Sxx = rS· Sy x 圖 7-4: MinTab 軟體所呈現之體重 (磅) 與身高(吋)的散佈圖與迴歸直線 順伯的窩

(25)

第 8 單元 三角 三角函數定義: 直角三角形中; 對應角的對邊, 鄰邊, 斜邊的比值關係。 ∠A 的對應邊 a = BC,∠B 的對應邊 b = AC,∠C 的對應邊 c = AB 正弦函數: sin θ = ac = 對邊 斜邊 餘弦函數: cos θ = bc = 鄰邊 斜邊 正切函數: tan θ = a b = 對邊 鄰邊 A B C ±×Ãä ¾FÃä ¹ïÃä 同界角(共同的始邊與終邊): 兩個標準位置角θ1θ2 具有相同的終邊。 θ1 與 θ2 同界角 ⇔ θ1 = θ2 ± k × 360◦, k ∈ Z x y θ1 θ2 = θ1+ 360◦ x y θ1 θ1 = θ3+ 360◦ 同界角關係: θ2−θ1 = 360·k x y 210◦ −510◦ 廣義角三角函數定義: θ 終邊上, 任一點 P (x, y), r = OP = px2 + y2

定義: sin θ = yr , cos θ = xr , tan θ = yx, x 6= 0

x y −1 1 2 12 1 −1 −12 1 2 1 O P (x, y) θ 三角函數與坐標關係 x y −1 −12 12 1 −1 −12 1 2 1 A (all) S (sin) T (tan) C (cos) 廣義三角函數值四個象限角 的正負: C-A-S-T 正值 三角函數化簡公式 −→ 旋轉木馬記憶法: 1. 由該函數位於哪一輪輻為起始點。 2. 以 90為單位旋轉一輪輻, 正向角為逆時針旋轉, 負向角為順時針旋轉。 順伯的窩

(26)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ysh4math 8 三角 · sin -sin cos -cos tan

-cot -sin sin

cos -cos csc -csc sec -sec sin cos 圖 8-4: 三角函數化簡公式: 旋轉木馬記憶法 3. 最後旋轉終點位置即為該函數化簡值。

三角函數的奇偶性質: sin(−θ) = − sin θ ,cos(−θ) = cos θ

奇函數: 類似x3的性質, 若變數相反數, 則函數值為相反數。 sin θ 具有奇函數性質

(函數圖形對稱於原點)

偶函數: 類似x2的性質, 若變數相反數, 則函數值不變。 cos θ 具有偶函數性質 (

數圖形對稱於y軸)

三角函數的同值不同角度關係:

sin θ = sin(180◦− θ); cos θ = cos(−θ)

tan θ = tan(180◦ + θ); cot θ = cot(180◦ + θ)

x y O P(x, y) Pθ+90◦(−y, x) Pθ+180◦(−x, −y) Pθ+270◦(y,−x) θ θ 角與 θ + 90, θ + 180, θ + 270坐標關係 三角函數的負角關係、 餘角關係、 補角關系:

1. 餘角關係 ∠A+ ∠B = 90◦ : sin A = cos B, sin B = cos A 2. 補角關係 ∠A+ ∠B = 180◦: sin A = sin B, cos A + cos B = 0 3. 周角關係 ∠A+ ∠B = 360: sin A + sin B = 0, cos A = cos B

4. 反向角關係 ∠A = 180◦+ ∠B : sin A + sin B = 0, cos A + cos B = 0 (相反 數關係)

5. 奇偶性: sin(−θ) = − sin θ, cos(−θ) = cos θ;tan(−θ) = − tan θ

(27)

6. 三角函數值相反數:sin(−θ) = − sin θ; cos(180− θ) = − cos θ

tan(180◦− θ) = − tan θ; cot(180− θ) = − cot θ sec(180◦ + θ) = − sec θ; csc(180◦+ θ) = − csc θ 已知一三角函數求其餘三角函數值方法: 1. 銳角參考角法: 每一標準角θ終邊與x軸所夾之銳角參考角α,θ 角的三角函數 值絕對值與α 的三角函數值相同, 再由θ 象限角位置決定其三角函數值的正 負。 2. 坐標法: 利用 cos θ = x r, sin θ = y r 找出 θ 終邊上的點P (x, y)坐標, 再依三 角函數定義求其餘三角函數值。 3. 基本關係法: 利用平方關係、 商數關係、 倒數關係求其餘三角函數值。

正弦定理: △ABC△ABC , ∠A = ∠A,sin A = a

2R

△ 三邊長比等於其三內角的正弦比, 且比值為其外接圓的直徑。

a

sin A = sin B =b sin C = 2Rc

餘弦定理 : a2 = BC2 = (b− c cos A)2 + (0− c sin A)2

△ 第三邊平方=兩鄰邊平方和 −2×鄰邊乘積×餘弦值。

1. a2 = b2 + c2 − 2bc cos A , 或 cos A = b2 + c2 − a2

2bc 2. b2 = a2 + c2 − 2ac cos B ,cos B = a2 + c2 − b2

2ac 3. c2 = a2 + b2 − 2ab cos C , 或 cos C = a2 + b2 − c2

2ab 三角形面積公式: a△ABC = 1 2底×高 = 1 2ab sin C = 1 2ac sin B = 1 2bc sin A (海龍公式) = ps(s− a)(s − b)(s − c) , s = 1 2(a + b + c) a△ABC = r內 · s = abc 4R外 = 1 2 q |−⇀AB|2|−⇀AC|2 − (−⇀AB·−⇀AC)2 順伯的窩

(28)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ysh4math 8 三角 ·

正餘弦的和角、 差角公式:

1. cos(A− B) = cos A cos B + sin A sin B 2. cos(A + B) = cos A cos B − sin A sin B 3. sin(A− B) = sin A cos B − cos A sin B 4. sin(A + B) = sin A cos B + cos A sin B

倍角、 三倍角公式:

1. cos 2θ = cos(θ + θ) = cos2θ− sin2θ = 2 cos2θ − 1 = 1 − 2 sin2θ 2. sin 2θ = sin(θ + θ) = 2 sin θ cos θ

3. cos 3θ = 4 cos3θ− 3 cos θ 4. sin 3θ = −4 sin3θ + 3 sin θ 5. tan 2θ = 2 tan θ 1− tan2θ 半角公式: cos θ2 = ± q 1 + cos θ 2 , sin θ2 = ± q 1− cos θ 2 (± 號可由 θ 2 之象限角其三角函數值來判定) tanθ 2 = sin θ 1 + cos θ = 1− cos θ sin θ = ± r 1− cos θ 1 + cos θ 同界角的 n 倍與 1 n 倍: θ ≡ θ + 2kπ, k ∈ Z 與 θ 同界角之整數倍後仍為同界角。 ≡ nθ + 2kπ, k ∈ Z , 均為同界角。 但其 n1 倍角,n 個不同角度。 n =θ θ + 2kπn , k = 0, 1,· · · , (n − 1) ,n 個非 同界角的不同角度。 三角函數求值問題: 銳角θ: 任一銳角 θ三角函數, 可做一包含θ角的三角形, 利用畢氏定理, 再找出其三邊 邊長比例關係。 鈍角θ: 一般角三角函數值可先找出該函數對應的參考角 θref 三角函數變化關係 (依 象限角決定正負變化關係)。 順伯的窩

(29)

1. 同一 θ, 求其餘三角函數值。(在銳角下畢氏定理求出斜邊、 鄰邊、 對邊比;

再由 θ 象限角決定三角函數值正負)

(坐標法: (x, y) = (r cos θ, r sin θ), r = px2 + y2, tan θ = y x ) 2. 同一三角函數下, 求其倍角、 半角、 和角、 差角的三角函數值。(利用倍角、 半 角、 和角、 差角公式代入) 3. 不同三角函數、 不同角度下, 求三角函數值。(先化成同一函數或化成同角度; 再依上述1,2項方法求值) 三角測量幾何問題的一些步驟要領: 1. 將測量的對象轉化為特定三角形的邊長、 角度或相關量。 2. 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係: 可利用畢氏定理、 三角函數的基本關係運用。 3. 幾何測量, 作圖利用正弦, 餘弦定理, 畢氏定理, 三角形面積公式, 配合三角函 數及其性質解決問題。 將包含已知邊長 (角度) 的三角形列出, 包含欲求邊長的三角形列出; 再仔細 觀察這些三角形有何上列公式 (定理) 可運用。 第 9 單元 直線與圓 直線方程式: 1. 一般式:ax + by = c , 其斜率 m = −ab, (b 6= 0) 2. 點斜式:y − b = m(x − a) 表直線經過點(a, b),及直線斜率為m 3. 兩點式:y − y1 x− x1 = y2 − y1 x2 − x1 表直線經過兩點(x1, y1), (x2, y2) 。 4. 斜截式:y = mx + k 表直線斜率為m,y 軸截距為 k 。 5. 截距式:xa + y b = 1 表直線與 x 軸,y 軸的截距分別為 a,b 。 6. 向量參數式: ( x = x0 + bt y = y0 − at , t ∈ R 表直線方向 (b,−a), 過點 (x0, y0) 7. 共交點的直線簇 : LL1, L2 的交點, 則直線 L 方程式為 L : L1 + kL2 = 0 , k ∈ R 順伯的窩

(30)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ysh4math 9 直線與圓 · 直線的平行與垂直: 兩斜截式直線 L1 : y1 = m1x + k1, L2 : y2 = m2x + k2 互相平行:m1 = m2, k1 6= k2 互相垂直: m1m2 = −1 或直線一般式, 互相平行: ( ax + by + c1 = 0 ax + by + c2 = 0 互相垂直: ( ax + by + c1 = 0 bx− ay + c2 = 0 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幾何意義: 兩直線方程式 L1 : a1x + b1y + c1 = 0, L2 : a2x + b2y + c2 = 0 , 聯立方程組 ( a1x + b1y + c1 = 0 a2x + b2y + c2 = 0 , b1b2 6= 0 1. a1b2 6= a2b1 時, 方程組恰一解, 此時 L1 與 L2 相交一點。(相容方程組) 2. a1b2 = a2b1, b1c2 6= b2c1時, 方程組無解, 此時L1與L2互相平行。(矛盾方程組) 3. a1b2 = a2b1, b1c2 = b2c1時, 方程組無窮多解, 此時L1與L2重合。(相依方程組) 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區域: 1. 若 y > ax + b 則不等式包含直線 L : y = ax + b 的上方區域。 2. 若 y < ax + b 則不等式包含直線 L : y = ax + b 的下方區域。 3. 若 x > ay + b 則不等式包含直線 L : x = ay + b 的右方區域。 4. 若 x < ay + b 則不等式包含直線 L : x = ay + b 的左方區域。 y≥ −x + 1 x y L: x + y = 1 y <−x + 1 x y L: x + y = 1 y <2x + 4 x y L: 2x− y = −4 y≥ 2x + 4 x y L: 2x− y = −4 線性規劃問題: 1. 決策變數: 影響問題的變數稱為決策變數 xi。 2. 目標函數: 求問題的方程關係式稱為目標函數 Z = Pk i cixi。 其值稱為目標函 數值。 順伯的窩

(31)

3. 限制條件: 決策變數受限的不等式組稱為限制條件。 型如:Max(Min) Z = c1x1 + c2x2 +· · · + cnxn 之最大值 (或最小值) s.t.(受制於)            a11x1 + a12x2 +· · · + a1nxn ≥ b1 a21x1 + a22x2 +· · · + a2nxn ≥ b2 ... am1x1 + am2x2 + · · · + amnxn ≥ bm 二元線性規劃問題的圖解平行線法: 欲求 max(min) Z = c1x + c2y , 利用一組平行線 Lk : c1x + c2y = k 在解區域內平行移動, 找出 (x, y) 使 k 直為最大或最小值的 方法。 1. 畫出可行解區域 F (不等式組的圖形), 並標示出所有的頂點。 若 F = ∅ , 則 此問題無解。 2. 若 (c1, c2) = (0, 0) ,F 中任一點都是最佳解, 且最佳解值 Z= 0 3. 若 (c1, c2) 6= (0, 0) , 則將目標函數 max(min) c1x + c2y = k 按其法向量方 向 (c1, c2)(−c1,−c2) 平移。 4. 將上述平移過程中與可行解區域相交的點均為可行解; 取最後 (最先) 的相交 點, 即為最佳解。 代入目標函數即為最佳解值。(最佳解可能是無解、 單一解、 或 無限多組解)。 s.t.            x + y ≤ 24 x + 2y ≤ 30 x ≥ 0 y ≥ 0 ,Max Z = 3x + 4y O x y F L: x + 2y = 30 L: x + y = 24 Lobj: 3x + 4y = k (18, 6)∗最佳解 O x y F L: x + 2y = 30 L: x + y = 24 (24, 0) (0, 15) (0, 0) (18, 6)∗最佳解 二元線性規劃問題的頂點法: max(min) Z = c1x + c2y 一次聯立不等式所決定的可行解區域為一凸多邊形區域。 而目標函數的極值必發 順伯的窩

(32)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ysh4math 10 平面向量 · 生在此凸多邊形區域的頂點上, 故可先把凸多邊形區域的頂點坐標值全部找出來, 再分別代入目標函數, 求出 max(min) Z = c1x + c2y 之值。 第 10 單元 平面向量 向量: 包含方向與大小兩種意義(有方向的量)。 由 A 點到 B 點的有向線段, 記為 −⇀AB, 其中 A 為起始點,B 為終點, 線段 AB 的 長度稱為有向線段 −⇀AB 的長度, 以 |−⇀AB| 表示。 零向量: 始點與終點重合的向量, 記為−⇀0 ,其大小為0, 方向可視為任意方向。 始點A 終點B 向量 向量坐標上表示法: 坐標平面上任意一個向量 −⇀v ,將始點平移至原點, 終點坐標為(a, b), 則 −⇀v = (a, b) 若平面上 A, B 兩點坐標為 (a1, a2), (b1, b2) 則由起點 A 到終點 B 的方向與大小, 記為 AB = (b−⇀ 1 − a1, b2 − a2)AB 長度 = −⇀AB =p(b1 − a1)2 + (b 2 − a2)2 向量的加減法: 可利用平行四邊形法或坐標法。 向量坐標的加減法: −a ±−⇀b = (x1±x2, y1±y2) B C A D −⇀ AD=−⇀BC −⇀ AB=−⇀DC B C C′ A D D′ −⇀ AB+−⇀AD=−⇀AC −⇀ AB−⇀AD=−−⇀AC′=−⇀DB 1. −⇀AB +−⇀AD=−⇀AB +−⇀BC=−⇀AC 2. −⇀AB −−⇀AD=−⇀AB +−⇀DA=−⇀DA +−⇀AB = −⇀DB = −⇀AB +−−⇀AD′=−⇀AB +−−⇀BC′=−−⇀AC′ 向量的線性組合: 若 −⇀OA,−⇀OB 為平面上兩不平行的非零向量, 則平面上任一向量−⇀OP 必能唯一表示 成 −⇀OP = x−⇀OA + y−⇀OB 其中 x, y 為實數, 稱為 −⇀OA,−⇀OB 的線性組合。 平面直角坐標點 P (a, b) = a(1, 0) + b(0, 1) 是由 (1, 0), (0, 1) 兩向量組成。 順伯的窩

(33)

(平面上任一向量 −⇀OP = a−ex + b−ey 可表示成兩不平行向量的線性組合, 其係數和 未必為1。 若係數和為1, 表示 P, A, B 共線) O A B P −⇀ OP = x−⇀OA+ y−⇀OB 1. −⇀OA = −⇀OP +−⇀P A 2. −⇀OA = −⇀P A−−⇀P O O A P O A P 向量解題應用: 1. 平行向量 (與係數積有關): 若 −⇀a //−⇀b , 則 −⇀a = t−⇀b 2. 若 −⇀OP = −⇀OA + t−⇀OB, t ∈ RP點必位於過 A 點平行 OB 的直線上。 3. 單位向量: −ea = −⇀a |−⇀a | = (cos θ, sin θ) = (px2x+ y2, y p x2 + y2) 4. A, B, C三點共線 (a) A, B, C三點共線 −⇀AB = k−⇀AC , k ∈ R (b) A, B, C三點共線⇔ ∃α, β ∈ R, α + β = 1,使得 −⇀OC = α−⇀OA + β−⇀OB (c) −⇀AB ·−⇀AC =|−⇀AB||−⇀AC| 或 −|−⇀AB||−⇀AC| (d) A, B, C 坐標在同一直線方程式 y = ax + b 上 (e) 斜率 mAB = mAC (f) △ABC 面積為0 5. 內分點公式:PAB的內分點, 且AP : BP = m : n, 則 −⇀OP = n−⇀OA + m−⇀OB m + n 6. 外分點公式:PAB的外分點, 且AP : BP = m : n, 則 −⇀OP = n−⇀OA− m−⇀OB n− m 順伯的窩

(34)

https://sites.google.com/site/hysh4math 10 平面向量 · 7. 正 N 邊形的外接圓圓心 O,O 到所有頂點向量和為 −⇀0 , (zn = 1 的根之 和為0) 向量內積定義: −⇀a ·−⇀b = a −⇀b cos θ = (x 1, y1)· (x2, y2) = x1x2 + y1y2 其中 θ 為兩向量的夾角。 內積在物理上的意義為作功。 |−⇀U −⇀V |2 = (−⇀U −⇀V )· (−⇀U −⇀V ) =|−⇀U |2 − 2−⇀U ·−⇀V +|−⇀V |2 即 −⇀U ·−⇀V = 12(|−⇀U |2 +|−⇀V |2 − |−⇀U −⇀V |2) 和餘弦定理有關 θ −⇀a −⇀ b 注意: 1. 向量內積未具有消去律: −a ·−⇀b = −a · −c 未必 −⇀b = −c (表示−⇀b , −c 在 −⇀a 上有相同的投影長) 2. 向量零因子:−a ·−⇀b = −0 未必 −⇀a = 0 或 −⇀b = 0 (表示 −⇀a −⇀b ) 3. −⇀a −⇀b ⇔ −⇀a ·−⇀b = 0 兩向量垂直則內積值為0 4. −⇀a //−⇀b ⇔ −⇀a = t−⇀b 兩向量平行則與係數積有關 柯西不等式: |−a ·−⇀b | ≤ |−a ||−⇀b | (x1y1 + x2y2 +· · · + xnyn)2 ≤ (x21 + x22 +· · · + x2n)(y12 + y22 +· · · + yn2) 當 −⇀a = k−⇀b, 即 x1 y1 = x 2 y2 = · · · = xn yn = k 時為等式 向量的正射影(投影): −⇀a −⇀b 上的投影 = (−a −⇀b 的投影長) ×(−⇀b 的單位向量) −⇀a −⇀b 的正射影= (−⇀a ·−⇀b |−⇀b | )× −⇀ b |−⇀b | = ( −⇀a ·−⇀b |−⇀b |2 )× −⇀ b , 為一向量。 −⇀a −⇀b 的投影長= −⇀a ·−⇀b |−⇀b | , 為一正實數。 θ −⇀a −⇀ b −⇀c −⇀a −⇀b 的正射影= (−⇀a ·−⇀b |−⇀b | )× −⇀ b |−⇀b| 若 −⇀a ·−⇀b = −c ·−⇀b 表示 −⇀a 在 −⇀b 的正射影長與 −⇀c 在 −⇀b 的正射影長相等。 向量的正射影與 高的關係: △ABC 中, 底邊 BC 上的高 AH|−⇀BA− ( −⇀ BA·−⇀BC |−⇀BC|2 )× −⇀ BC| 順伯的窩

(35)

直線向量參數式: 由 −⇀P A = (x− x0, y− y0)//(b,−a) 化簡可得 x, y 的關係式為 ax + by + k = 0 O −⇀v = (b,−a) A(x0, y0) P(x, y) L: ax + by + c = 0 t= 0 t >0 t <0 因此若點 (x0, y0) 在直線 L : ax + by + c = 0, 則直線上任一點可以表示成 −⇀ OP =−⇀OA + t−⇀v =(x0, y0) + t(b,−a) 即 ( x = x0 + bt y = y0 − at , t ∈ R , 稱為直線 L 的參數式。 其中直線方向 −⇀L //(b,−a) 直線方程式的方向向量與法向量: 若直線方程式 L : ax + by + c = 0 則直線方向 −⇀L //(b,−a), 法向量方向 −⇀n 為垂直 L 的向量,−⇀n //(a, b) 點 P (x0, y0) 到線 L : ax + by + c = 0 的距離公式: d(P, L) = axp0 + by0 + c a2 + b2 L: ax + by + c = 0 P(x0, y0) H −⇀n Q d(P, L) =−⇀QP 在 −⇀n 上的正射影長 = −⇀QP · −⇀n |−⇀n| = axp0 + by0 + c a2 + b2 二階行列式定義 : a1 b1 a2 b2 = a1b2 − a2b1 平面上三角形面積公式: △ = 12|−⇀AB||−⇀AC| sin θ = 12|AB−⇀||−⇀AC|1− cos2θ∆ABC = 12 q |−⇀AB|2|−⇀AC|2 − (−⇀AB ·−⇀AC)2

若 −⇀AB = (a, b),−⇀AC = (c, d)△ABC 面積 = 12|ad − bc| = 1

2| a b c d | θ −⇀ AB −⇀ AC θ −⇀a −⇀ b 順伯的窩

數據

表 3-2: 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圖形的特點 函數 y = a x , a &gt; 1 y = a x , 0 &lt; a &lt; 1 y = log a x, a &gt; 1 y = log a x, 0 &lt; a &lt; 1 定義域 x ∈ R x ∈ R x &gt; 0 x &gt; 0 值域 y &gt; 0 y &gt; 0 R R 運算性質 a r a s = a r+s log a M + log a N = log a MN (a r ) s = a rs log a M −
表 6-4: 不同規則抽獎的中獎問題 ( 取球顏色問題 ) 取球方式 ( 抽獎 ) 一次取一球 , 取出不放回 , 共取 n 球 (n 人依序抽獎 ) 一次取一球 , 取出放回 , 共取 n 球 (n人依序抽獎) 第 i 位抽中獎品機率 第 i 位抽中機率 p 1 = p 2 = · · · = p n 第 i 位抽中機率 p 1 = p 2 = · · · = p n 中獎機率與次序無關 每 回 為 條 件 機 率 受 到 前 人抽中及沒抽中的 影 響 ( 每 人 是 否 中獎為相依事件 ) 每回均為獨立
表 14-6: 拋物線的幾何性質 拋物線方程式 左右型 : (y − k) 2 = 4c(x − h) 上下型 : (x − h) 2 = 4c(y − k) 開口方向 c &gt; 0 開口向右 c &gt; 0 開口向上 c &lt; 0 開口向左 c &lt; 0 開口向下 頂點 (h, k) (h, k) 焦點 (h + c, k) (h, k + c) 準線 x − h = −c y − k = −c 對稱軸 y − k = 0 x − h = 0 正焦弦長 ( 最短焦弦 ) 4 |c| 4 |c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fter lots of tests, we record two players’ winning probabilities and average number of rounds to figure out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behind the problems and derive general formulas

而此時,對於相對成長率為 k 的族群,其滿足族群成長模型 的解為指數函數 Ce kt ,此時的 k 便是指數中時間 t

若我們能知道有 k 個 row 的矩陣一 定能利用 elementary row operations 化為 echelon form 這個事實且利用這個事實證得有 k + 1 個 row 的矩陣一定能利用 elementary row

sort 函式可將一組資料排序成遞增 (ascending order) 或 遞減順序 (descending order)。. 如果這組資料是一個行或列向量,整組資料會進行排序。

由於 A 為方陣, 其 row 的個數和 column 的個數皆為 n, 此時很自然地可以將 Theorem 3.4.2 和 Theorem 3.4.6 相連結得到 invertible

在這一節中, 我們介紹 change of basis 的概念, 了解到一個 linear operator 換了 ordered basis

ðWinner winner, chicken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