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弱勢關懷的新焦點:偏遠地區中小學校長社會正義領導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弱勢關懷的新焦點:偏遠地區中小學校長社會正義領導之研究"

Copied!
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弱勢關懷的新焦點:偏遠地區

中小學校長社會正義領導之研究

張文權

*

教師

張臺隆 兼任助理教授

花蓮縣立國風國民中學 靜宜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偏遠地區中小學校長社會正義領導的實行策略與運作歷

程。採用質性訪談法,邀請專家學者和偏遠地區學校中小學教育人員為研究對

象。研究結論包括:一、偏遠地區中小學校長社會正義領導的實行策略包括:自

身具備批判理性的反省能力、關注弱勢學生學習的公平機會、營造包容尊重與社

區共榮情境,可概分為個人、團體與組織面向,三者均有其關聯性;二、在偏遠

地區中小學校長實踐社會正義領導的運作歷程中,顯現著重省思溝通、善用弱勢

補助資源,以及連結社區與文化等情形。最後,根據結論提出理論與實務的建議。

關鍵詞:偏遠地區、校長領導、社會正義、社會正義領導

(2)

New Focus on Care for Vulnerable

Groups: A Research on Social Justice

Leadership of Principal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Remote Areas

Wen-Chuan Chang

Teacher

Tai-Lung Chang Adjunct Assistant Professor

Hualien County Guo-Feng Junior High School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Providence University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at exploring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nd the course of

operation by the principal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remote areas behind

their social justice leadership, wherein experts, scholars and faculty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remote areas were invited in the qualitative interview as the

subjects. The conclusions contain: 1.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or such social

justice leadership of those principals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onsist of

capabilities in critical thinking, rational self-reflection, concerning whether fair

opportunity was demonstrated in those disadvantaged students behind learning and

building up a scene covering tolerance, respect and co-prosperous inside a community,

which ar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hree correlated dimensions, i.e. individual, group

and organization; 2. During the period of carrying out their social justice leadership,

the principal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ignificantly displayed the facts that

they emphasized on the reflection and communication, making good use of resources

and subsidies for vulnerable groups and linking communities with culture. Finally,

(3)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ggestions were mad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nclusions hereof.

(4)

壹、前言

社會正義為強調教育公平的重要概念,屬於一種信仰,社會應該努力協助弱勢群體 (

Fietzer & Ponterotto, 2015

)。而學校身為社會發展的基礎,其結構即相似於小型社會, 目的讓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因而在學校組織,建立公正與平等的校園環境,讓學生適應 未來社會,更是迫切議題,社會正義可稱為許多國家教育改革之訴求(沈姍姍,

2016

), 而范熾文(

2008

)也主張,將正義視為學校組織行政決定的前提,是正確的考量。學校 教育與社會脈動密切相關,學校在全球化下,面對資訊、文化、科技等衝擊,更需關注 社會正義,為學生構築公正平等、多元包容的學習環境,依上述,社會正義確實屬於當 代學校經營的發展趨勢之一。 社會正義儼然已成為學校重視議題,而如何有效推動,透過校長領導專業權的發 揮,應是首要方法。校長領導與學校發展具有密切相關性(劉鎮寧,

2015

),因此就校 長領導的專業領域,如能為學生創造公平環境,即值得稱為社會正義的領導者(

Fraser,

2012

)。此外,近年隨著新南向政策,未來臺灣校園也更接納多元文化,面對情境與平

等理念的倡導,校長應該加以努力融合,實踐社會正義(

DeMatthews, Izquierdo, & Knight,

2017

)。總括而言,就學校落實社會正義的角度,校長領導應秉持社會正義理念,建立 公正平等、包容尊重的校園,而以社會正義促進學校發展的觀點,應可正向影響校長專 業,有助學生學習,兩者契合無慮。綜上,探索校長領導結合社會正義的相關概念,為 本文主要脈絡及研究動機。 社會正義既與校長領導相互影響,且具有彼此良性助益,因此融合社會正義與校長 領導的概念,應是可行的校長領導發展途徑,直言之,多元文化與校長的社會正義領導 有所關聯(

Zembylas & Iasonos, 2017

)。

Theoharis

2007

)研究校長社會正義領導架構, 亦認為領導實踐和願景至關重要,可以影響學校文化、課程、教學、氣氛、幫助邊緣學 生。范熾文與張文權(

2016

)同樣認為,校長應著重反省實踐,落實社會正義,建立學 校成為道德機構。承上,校長社會正義領導對於學校發展多元文化、平等尊重的情境十 分重要,且能從不同面向發揮影響,同時以尊重態度,真心關懷與協助弱勢學生,更是 落實校長社會正義領導的積極作為。因此,校長社會正義領導既然有其高度重要性,惟 國內研究尚待開啟(陳奕筑,

2017

;蔡金田,

2014

),針對偏遠地區學校為場域更是相 當少見,偏遠地區的學校經營已成為近年來國內非常重視的議題,而探討偏鄉教育的方 法之一,就是從學校的需要和優先順序來衡量績效管理的結構(

Heslop, 1996

),所以本 文希冀透過質性研究途徑,探索偏遠地區學校中小學校長實踐社會正義領導的實行策略 與運作歷程,為本研究重要目的。

(5)

貳、文獻探討

一、校長社會正義領導的意涵

學校社會正義的目標在於建立公平、公正與平等的社會環境,但如何付諸行動,並 加以消除不平等的現象,即屬於校長實踐社會正義領導方面的議題(蔡金田,

2012

)。

DeMatthews

Mawhinney

2014

)即強調,雖然社會正義領導定義廣泛,但當發現不平 等的政策、程序或邊緣團體時,即需採取行動,此為明確的共識。

DeMatthews

等(

2017

) 綜合文獻,指出社會正義領導的目的是為了創造包容,倡導變革,並公開參與關於種族、 民族、社會階層、殘疾、性別與其他邊緣化條件。上述揭露社會正義領導為具體實踐社 會正義的方式之外,了解強調校長社會正義領導的目的在於創造包容情境,重視邊緣團 體。 因而,社會正義領導為達成重視包容與弱勢關懷的目標,即需要經由「民主、授權」

的關係途徑,並考量道德、政治的因素,一同完成共同與不同的目標(

Jones, Webb, &

Neumann, 2008

),

Jean-Marie

Normore

Brooks

2009

)更認為社會正義領導是一種 超越傳統領導的模式,其理論涉及哲學、經濟、政治、社會、心理、公眾政策與教育行 政等,看重「多元」與建立社會秩序。另外,在社會正義發展的過程中,學習「尊重」 則為社會發展的必要行動,陳成宏(

2013

)亦主張,教育中的社會正義領導,應強調道 德價值、正義、尊重、關懷和平等。職是之故,在校長社會正義領導的過程中,同時秉 顧且用心經營「民主、授權、多元與尊重」等關係,實為成功推動公平社會的重要概念。 最後,

Brown

2004

)從批判理論的角度出發,認為批判性反省屬於社會正義領導 的策略之一。

DeMatthews

Mawhinney

2014

)也認為,個人可以藉由持續的行動、技 能、思維、創造,質疑和改進的能力來證明社會正義的領導力。而蔡金田(

2014

)則指 出,校長社會正義領導應具備的能力,包括社會正義的理念以及教育熱忱,教育領導之 社會正義實踐的道德光譜,植基於包容與整合的道德動機(黃乃熒,

2009

)。承上述, 社會正義領導者本身的信念哲學,會受到社會文化、政治局勢等因素影響,所以領導者 應具備批判、省思、熱忱等能力與理念,方可理解所處環境中的不平等或待改進的面向, 進一步加以實踐改善。

綜觀上述,剖析社會正義領導(

social justice leadership

)的概念,約略可從個人、

團體與組織的觀點進行系統性思考。就「個人」的觀點來看,代表領導者應具備批判、 省思、熱忱等能力與理念,方能面對社會因素的影響;以「團體」的角度觀察,意指領 導者在推動社會正義的歷程裡,彼此屬於民主、授權、多元與尊重的關係;在「組織」 的面向思考,則表示社會正義領導者透過領導作為,發揮影響力,以創造包容情境,重

(6)

視邊緣團體的需求,建立公平正義的社會。換言之,建立社會正義領導的三層結構,包 括校長領導者自身的省思、批判與行動的信念與能力,團體中多元、民主與尊重的關係, 以及組織相互包容、關懷的公平環境(

Furman, 2012

)。具體而言,本研究整合上述見解, 將「校長社會正義領導」界定為:「校長面對社會的影響,能夠秉持批判、省思與教育 熱忱等信念,積極營造民主、多元與尊重的互動關係,進而致力於建立包容、公平與關 懷弱勢的校園環境」。

二、校長社會正義領導的概念結構

校長社會正義領導研究已逐漸開啟,因此本文綜合文獻,歸納主要包括「秉持理性 批判的領導信念」、「關懷學生學習的公平機會」、「建立包容民主的互動情境」等概念(吳

清山,

2017

;陳成宏,

2013

;陳奕筑,

2017

;蔡金田,

2014

Cirik, 2015; Diem & Boske,

2012

),分述如下:

(一)秉持理性批判的領導信念

信念屬於一種影響個體外在行為的核心想法,校長如欲建立公平正義的學校環境, 本身就應具有溝通理性與批判省思的領導信念。誠如

Fietzer

Ponterotto

2015

)主張, 社會正義的定義可稱為「一個價值或信仰,也就是讓人們的想法應公平獲得資源和人權 保障」,由此觀之,校長的信念實屬值得探討的層面。同時,就其

Özdemir

2017

)所編 製的社會正義領導量表中,「批判意識」也屬於層面之一,其即著重社會正義領導者擁 有批判的意識,校長首先需意識到種族、階級與語言等價值觀,以及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由此來看,校長自身能先秉持理性溝通與批判省思的信念,以道德為基礎,再由公平正 義的觀點,看待教育現場所產生的問題,讓學校成員可以公平的獲得資源與人權的保障。

(二)關懷學生學習的公平機會

學生是學校發展的主體,關注弱勢者教育為未來教育發展趨勢的首要(吳清山,

2017

),

Jones

等(

2008

)也強調,發展社會正義領導,教師必需提升在如何將學生教好 的關鍵問題。上述顯然揭露出「學生」乃為社會正義領導者的焦點。除此之外,為邊緣 化的學生擬定社會公平的策略,可算是校長社會正義領導者的核心議題(

Theoharis,

2008

),與此同時,在陳奕筑(

2017

)實徵研究中發現,弱勢關懷確可歸類於校長社會 正義領導的理念之中。統整上述,校長實踐社會正義領導,應以關懷的角度,關注學生 學習的公平機會,特別就弱勢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差異性,更是需要透過社會公正的手段 加以照顧。

(7)

(三)建立包容民主的互動情境

社會正義領導最大的困境,就是成員無法持續的對話、解放思考,所以應發展社會 正義領導為近似民主的社群(Jones, et al., 2008)。所以,作為社會正義教育者,我們要 努力與學生共同創建民主氣氛,每個參與者都有權分享不同觀點(Gause, 2008),由此 可知,建立民主的社群與氛圍,為落實社會正義領導的要素。在此同時,學校人數、氣 氛與儀式在「包容性」的承諾,也代表校內致力於社會正義的特徵(Sapon-Shevin, 2011)。 綜上以觀,校長推動社會正義領導,應倡導民主的氛圍文化,打造相互尊重、多元包容、 公正平等的校園環境,進而達到建立公平正義的目標,彰顯社會正義的價值。

參、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

目前國外有關社會正義領導的研究已顯見重視,而國內雖有相關研究呈現,但仍不 多見,因此本研究將先從國外方面的文獻進行收集與探討,並結合教育理論與國內研究 成果,聚焦於校長社會正義領導的文獻,了解相關概念的清晰輪廓,產生研究者的探究 背景,再形成半結構訪談的內容方向。

(二)半結構訪談

運用訪談可以讓研究者廣泛發掘人們主觀上的經驗(Taylor & Bogdan, 1984)。考 量目前偏遠地區校長社會正義領導之研究尚屬開啟階段,因此究竟其概念為何,仍極待 了解,本研究採用半結構訪談,邀請專家學者、校長與教師等相關利害關係人共 7 位, 充份收集對於偏遠地區校長社會正義領導觀點。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考量性質,採行立意取樣法,選擇人員原則包括:關心研究問題兼具熱忱; 對教育領導具有相當認知與經驗;對於臺灣偏遠地區學校具有相當了解;包括各領域、 區域與職務,且具有代表性。總計邀請教育行政研究之專家學者二位、國中教師一位、 國小教師一位、國中校長一位、國小校長二位。上述教育實務人員均具有偏遠地區學校 服務經驗,國中教師曾於新北市偏遠地區國中服務、國小教師則現於中部縣市偏遠地區 國小服務,而國中校長則曾於東部偏遠地區國中服務,國小校長則現仍然於北部與中部 地區國小服務。另就任職於大學之專家學者,也分別具有國民小學及中等學校服務的實 務經歷,都曾發表偏遠地區或弱勢者教育等相關研究。

(8)

三、資料蒐集

訪談大綱依據研究目的依次規劃。1主要有下列三重點:(一)請問您覺得何謂社會 正義領導?包括那些層面內涵?在偏遠地區學校有那些是重要的?(二)依照上述所討 論的內涵,您認為偏遠地區中小學校長推動社會正義領導的影響因素為何?(三)最後, 請問您覺得在偏遠地區的中小學,校長應該如何應用社會正義領導成功的提升學生學習 成效?整體上,所有受訪者的分析編號,都以職銜加訪談日期標明,例如,107 年 4 月 15 日的訪談,學者(Scholar)、校長(Principal)、教師(Teacher)依次為「S1-1070415」、 「P1-1070415」、「T1-1070415」,依此編排。此外,本研究亦將研究者省思(Rethink) 札記納入文本分析,例如(R-1070424)。具體而言,第一位具國小服務經驗的學者為 S1-1070416、第二位具中等學校服務經驗學者為 S2-1070420,國小教師為 T1-1070415、 國中教師為 T2-1070418、國中校長為 P1-1070417、北部地區國小校長為 P2-1070422、 中部地區國小校長為 P3-1070419。

四、研究信實度

本研究為確立信實度(trustworthiness),參考 Krefting(1991)觀點,同時採訪談文 本分析、文獻分析與研究者省思,人員亦含學者專家、校長與教師不同身份觀點,以利 三角檢證,就訪談稿不清楚之處,也向受訪者檢核或補充資料。此外,另請各一位具研 究經驗之中小學教師(均具碩士學位)協助檢核,確認文本分類的適切性。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偏遠地區校長社會正義領導者的實行策略與運作歷程

社會正義屬於落實組織公平、信任的重要理念,特別就偏遠地區中弱勢者的學生而 言,更需要藉由適切的社會正義領導作為,建立一個公平正義的學習環境,校長身為學 校經營的靈魂人物,其自身所展現的實際作為,即為保障偏遠學校學生學習的關鍵。茲 分述如下:

1 本研究訪談結果主要以三個問題之回覆內容為主,亦有其他的補充內容,例如:T2 教師就第 2 題提到家庭是影響因素之一;P3 校長在第 3 題就提到要培養教師專業自律,幫助學生學習。

(9)

(一)偏遠地區校長自身具備批判理性的反省能力

1. 校長就自己的作為願意自我反省 面對日復一日的行政作為,擁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對於決策品質、人際互動均有所 幫助,范熾文與張文權(2016)即強調,校長應著重反省實踐,落實社會正義,建立學 校成為道德機構。無論就校長自身或學者的觀察,均認為自省是領導重要的基礎: 就理念批判的信念方面,核心理念在於發現天性,自我探索、自我教育,就好像樂 音的獨奏一樣……,校長需敞開胸懷,自我教育、自我成長,進而建立平臺,讓每 個人發現自己,找到位置,讓對的人在對的位置,形塑優質的動態學習校園。 (P2-1070422) 從我長期的觀察,發現懂得內省的校長,在校務經營上會比較穩定,在教師之間的 溝通,講話會比較成熟,特別就偏鄉學校,人比較少,互動十分密切,所以校長不 管就檯面上或私底下,懂得思考就會善於觀察不同老師的個性,校務經營比較不會 有問題。(S1-1070416) 曾經因為總務處招標案的原因,小校本來就比較沒有廠商有意願投標,校長又減價 太多,就這一點校長就說他願意反省,之後這個問題就避免了。所以我覺得校長自 己願意檢討,不要太固執,對學生這一次的活動真的比較好。(T2-1070418) 在校長著重學生學習的前題之下,一定會採取許多領導作為,但人非聖賢,孰能無 過,重要在於校長願意自我批判反省,以正向觀點看待學校經營過程的相關人事物,也 唯此方能促使校務和諧發展。 2. 校長遇到問題時會願意理性溝通 理性溝通是遭遇問題時的關鍵態度,校長本身抱持理性、尊重的態度,與同仁溝通 協調,另一方面,也是代表校長願意傾聽不同聲音。深入觀察,也代表一種對問題願意 溝通的歷程表現。 在學校行政現場,有溝就要「通」,那要如何通呢?我覺得「理性」是其中關鍵, 校長要有理性的態度,好好與同事心平氣和地討論,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 (S2-1070420) 就課程決策方面,校長應該理性溝通、批判思考與反思,公開透明的決策機制、願 意傾聽不同的意見、釐清自己的辦學理念。(P3-1070419)

(10)

以教師的角度,校長勇於站到第一線面對問題,遇到錯誤大方承認,更是令老師打 從心裡敬佩的地方: 我們鄉下學校,我覺得不能因為要有特色,就一直在玩特色活動,尤其是中午中庭 學生社團練習,往往都吵得學生們不能休息,影響到下午上課的情形。我們就向校 長反映這個問題,校長當下也表示願意尊重意見,調整練習時段,坦白說,這一種 願意檢討的態度,就很不錯……,如果下次還有特色活動,我們就願意幫忙。 (T1-1070415) Theoharis(2015)即指出,為邊緣化學生製定社會正義的問題,有目的與真實的溝 通,為首要的專業策略。因而,校長願意理性溝通、勇於面對並修正錯誤,為有效推動 社會正義領導的方法,同樣從文本中也發現到,校長的態度可以獲得教師的認同。

(二)偏遠地區學校校長關注弱勢學生學習的公平機會

1. 校長應有效的運用弱勢補助資源 爭取教育資源為有效的社會正義領導策略(蔡金田,2014),就偏遠地區學校的現 況,更是校長與教師的共同心聲,而就資源的有效運用,也成為不約而同的焦點。 校長運用社會正義領導幫助偏鄉學校的孩子時,會受到家庭因素的影響,所以學校 都會認真地爭取許多社會資源的補助,例如:銀行、社福團體都有補助早餐、點心、 晚餐等,校長這麼做是不錯啦……,但是培養孩子惜福的觀念也很重要。 (T2-1070418) 臺灣教育不斷在進步,就偏鄉學校而言,有許多社會資源可以申請……,但是我覺 得不只是爭取而己,還需要能夠真正幫助到學生,這更重要,否則就是浪費資源罷 了。(P1-1070417) 原則上,偏鄉本身即處於資源落後的地方,因此校長積極爭取外界資源,這是正確 的方向,同時如何契合學生學習的需求,也是值得探究的課題。(S1-1070416) 依此,爭取社會資源是校長社會正義領導的重要策略,但培養學生珍惜資源的態 度、契合學生真正的需求,以及將資源花在刀口上,幫助學生學習,是需要同步注意的 環節。進言之,面對資源不足的偏遠地區,校長願意主動爭取外界補助,亦為重要的運 作歷程。

(11)

2. 校長以弱勢學生學習情形為要務 學生學習本就屬於學校教育辦學的重心,包括校長與教師本身,都應該以學生學習 為第一要務,就偏遠地區學校的校長而言,明確聚焦於弱勢學生的學習,更是首要之務。 在專家學者的訪談中,顯然看到弱勢學生學習應受到重視: 從相關研究的結果發現,偏鄉學生的學習落差依舊存在,所以偏鄉校長的領導作 為,應圍繞在弱勢學生的學習上面,想盡辦法提升弱勢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樣子才 有意義價值。(S2-1070420) 在偏遠地區學校現場,也確實著重弱勢族群的學習,但亦有其困境: 偏鄉學校的學童主要學習來源為學校,且學生文化刺激不足……,由於學生人數 少,師生的互動較多,學校組織的氣氛是比較友善的,也就是偏鄉學校教師、學生 是比較沒有壓力的。但也因為沒有壓力,教師較難專業成長與自我督促,很容易隨 波逐流,要如何堅持專業和平衡民主機制是一大挑戰。(P3-1070419) 顧好弱勢的學生,這個部分我也贊成,像我們最近嘗試的課後輔導方案,就是希望 可以教好每一個學生,這一個部分也是校長一直鼓勵我們的地方,所以我覺得校長 很在乎每一個學生……,特別就學習緩慢、家庭弱勢的學生,我們盡力陪伴他。 (T1-1070415) 就簡良平(2009)的研究裡,一樣指出限制所在,包括:小型學校課程轉型政策, 課程知識類型迎合中、上階級者的利益,未顧及弱勢學生受益,但教育績效責任的倡導, 應扶助弱勢學生,提升競爭能力(范熾文,2007),不僅著重於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強 調多元的學習方向,同時對於弱勢族群,校長更可以發揮影響力、鼓勵教師專業成長, 帶領同仁提升弱勢學生學習。亦言之,從學者訪談中發現重視弱勢學生乃為重要趨勢, 而從教育人員則得知實際有其困境存在,但無論如何都一致認同,均需以弱勢學生學習 為核心。

(三)偏遠地區學校校長營造包容尊重與社區共榮情境

1. 校長倡導包容與尊重的學校文化 偏遠地區學校的師生人數少,人際互動密切,所以應該營造教師和諧尊重的氣氛、 包容不同表現的學生。 校長在學校組織方面,應該在會議中尊重不同意見、建置無障礙空間、肯定各種不 同的成就……,偏鄉教師也可能比較沒有壓力,所以培養教師專業自律行為很重

(12)

上述與 Larrabee 與 Morehead(2010)觀點相近,認為「包容」為社會正義探究的 重點,同儕之間會相互影響,並影響教師的專業發展,趙士瑩(2016)研究偏鄉國中校 長經營困境,認為教師較沒有自信、教學方式保守。教師觀點也有類似看法,同一時間 也提出,就學生方面另需教導其擁有正確尊重多元文化的觀點: 身為偏鄉的老師,我覺得包容力要很強,對於學生不同的表現,應該多多給予肯定, 校長對於孩子的不同背景,也應該要有包容的心,但是包容不代表縱容,例如:培 養學生校外教學時,要懂得尊重外校學生,也是很重要的區塊。(T1-1070415) 最後,校長自己也以「小合奏」做為包容民主的隱喻: 包容民主的核心理念在於互動的聯結關係,與人合作,一種群我觀的概念,以樂音 為例就是小合奏……,在偏鄉用生命帶生命,成就每一位老師與孩子是重要的。 (P2-1070422) 基此,張德銳(2016)同樣以「交響樂合奏」做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隱喻,視教師專 業是一種協同的過程。 2. 校長關注社區文化與學校的連結 偏遠地區學校因地處偏遠地區,人口、文化、資源較稀少,相對而言,豐富的文化 資產、自然資源亦形成特色優勢,進一步化危機為轉機。Allen、Harper 與Koschoreck (2017)也指出,社會正義的課程,可以幫助學生連結不同的社會和文化資產。 我在偏鄉服務的學校,特別在於八家將的文化很盛行,這一種拉力是很可怕的,但 是校長會懂得化阻力為助力,就成立類似的社團,我覺得與其放著學生不管,不如 想辦法創造對學生的吸引力,這一點不錯。(T2-1070418) 研究者從校長領導獲得的省思,以及學者專家的觀點,則分別由建立文化特色課 程、創造社區產業共生的角度切入: 偏鄉學生真的較為弱勢,但危機也是轉機,P3校長的學校就與大學合作,一起以 社區的農特產品為主軸,規劃以學校為本的文化特色課程,讓學生可以深入了解社 區、進而認同社區(R-1070424);更重要的是,藉此連結提升學生的學習,讓學 生可以從生活經驗出發,創造有意義的學習經驗。(R-1070501) 社區與學校的共生,這個方向應該是偏鄉學校值得努力的趨勢,唯有社區產業建 立,年輕人口回流,學校才會有所動力,社區與學校是唇齒相依的,近年來也有成 功的案例產生。(S1-1070416)

(13)

按此,從教育人員的親身體驗觀察,以及學者專家綜覽各校的案例中,看到偏遠地 區校長社會正義領導的作為上,應關注社區文化與學校的連結,包括:校內的社團規劃、 課程設計、到校外的社區產業連結互動的過程、兩者應為共存共榮、緊密連結的關係。 許添明與陳俞琪(

2011

)也提及,偏遠地區學校與家庭、社區夥伴健全,有助於改善學 生學習成效與行為舉止。 綜上述,偏遠地區校長落實社會正義領導的作為,應以批判省思、理性溝通的態 度,關注弱勢學生的學習、積極爭取社會資源,進而營造包容以及社區共榮的文化,此 與

Özdemir

2017

)所主張社會正義領導的「批判意識」、「支持」以及「包容」三層面 相似。同時,也傾向「個人」、「團體」與「組織」且相互關聯,例如:校長如欲培養包 容民主情境,即需懂得省思批判、而設計文化特色課程,也是達成提升弱勢學生學習的 重要目標,此外,校長願意開放溝通,方能傾聽不同聲音,有效運用資源。其次,參照 國內相近研究(陳奕筑,

2017

;蔡金田,

2014

),再深入觀察不同實行策略的脈絡中, 更發現可能因偏遠地區存有人際互動密切、文化自然資源豐富、弱勢學生比例較高等特 性,均隱含著重省思溝通、善用弱勢資源,以及連結社區與文化等動態互動的運作歷 程。 最後,本研究主要從實際服務於偏遠地區學校教育人員的觀點出發,歸納在提升弱 勢學生學習的途徑之間,校長如何運用社會正義領導的成功之道,包括實際可行的策 略,以及隱藏其中的互動歷程,此應具備實務引導、理論啟發及政策參考等價值,譬如 引導偏遠地區學校校長領導實踐方向、奠定後續偏鄉教育和社會正義領導研究基礎,以 及做為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當中,教師專業發展方案的參考依據等。

伍、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偏遠地區中小學校長社會正義領導的實行策略包括:自身具備批判理性的

反省能力、關注弱勢學生學習的公平機會、營造包容尊重與社區共榮情

境,可概分為個人、團體與組織面向,三者均有其關聯性

批判理性的反省思考,傾向個人自我層面;積極善用社會資源、提升教師專業以關 注弱勢學生學習,則傾向團體層面;營造包容尊重與社區共榮情境,傾向組織層面。申 言之,發現偏遠地區中小學校長社會正義領導的作為,可概括成個人、團體與組織層面, 三者共同存在,並擁有關聯性,校長著重批判省思,即易營造包容民主的文化,著墨社 區連結共榮,自然更可整合社會資源,關注弱勢學生的學習,也愈加著重弱勢資源的運 用。

(14)

(二)在偏遠地區中小學校長實踐社會正義領導的運作歷程中,顯現著重省思溝

通、善用弱勢補助資源,以及連結社區與文化等情形

就偏遠地區中小學校長落實社會正義領導的過程,發現受到偏遠地區學校內外情境 的影響,繼而顯現著重省思溝通、善用弱勢補助資源與連結社區文化等現象。進而言之, 偏遠地區中小學師生人數少、人際互動密切,因此校長應重視省思溝通的管道,激發教 師專業成長,再者,就偏遠地區眾多的弱勢學生,除了爭取資源補助,也應培養善用資 源的概念,創造最大的價值,最後,面對偏遠地區社區的弱勢,也可創造文化與自然資 源優勢,設計課程與連結社區產業。

二、建議

(一)理論研究方面

偏遠地區中小學校長社會正義領導的各種策略互有關聯,包括:批判省思、理性溝 通、民主包容文化、教師專業發展、社區產業共榮、文化特色課程等,循此而論,在與 既往之倫理領導、道德領導、課程領導等概念的關係梳理,或有探討空間。加上本研究 是以質性取向的探析,所以建議後續仍可就上述相關變項進行量化分析,運用相關研究 法,驗證其關聯程度,亦可就本研究所歸納層面為基礎,進行量表編擬,建立具嚴謹信 效度的測量工具,並以國內偏遠地區的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全面性的實徵調查,分析 社會正義領導於各縣市實行的現況。

(二)實務應用方面

省思與溝通,對於偏遠地區中小學校長著重弱勢關懷、激發教師專業成長、營造包 容文化有其價值性。是以,校長在提升弱勢學生學習的前提下,需以開放、彈性與全面 的態度,就校園內包容的文化、教師專業精進,以及文化特色課程的設計,多方面並進 發展。例如:可以鼓勵教師參與素養導向的教學研習,進而規劃文化為本的主題統整課 程、連結社區與學習的脈絡,串起弱勢學生學習的動機與情境。再以政策觀點的偏遠地 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而言,亦可參考社會正義領導的概念,做為促進偏鄉教師專業發展 的可行架構。另外,實務上是否因各方利害關係人的立場與期待迥異,而陷兩難之境或 價值衝突之虞,後續亦可討論。

(15)

參考文獻

吳清山(

2017

)。未來教育發展。臺北:高等。 沈姍姍(

2016

)。英國公辦民營學校變革之社會正義訴求與實際。載於溫明麗(主編), 教育機會均等(頁

67-92

)。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范熾文(

2007

)。教育績效責任:市場模式及其啟示。中等教育,58(

3

),

26-41

。 范熾文(

2008

)。教育行政研究─批判取向。臺北:五南。 范熾文、張文權(

2016

)。當代學校經營與管理新興議題:個人、團體與組織的連結。 臺北:高等。 張德銳(

2016

)。攜手向專業走─教學輔導教師制度的緣起、發展與運作。載於張德 銳、丁一顧(主編),攜手走向專業:教學輔導教師的故事(頁

5-24

)。臺北:教育 部。 許添明、陳俞琪(

2011

)。偏遠地區國中家長在學校、家庭與社區夥伴關係之研究。教 育行政研究,1(

2

),

211-242

。 陳成宏(

2013

)。學校領導的「冪次法則」:理論的詮釋與實務的因應。教育行政研究, 3(

1

),

171-195

。 陳奕筑(

2017

)。校長社會正義領導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臺北。 黃乃熒(

2009

)。教育領導之社會正義實踐。教育研究,181,

5-15

。 趙士瑩(

2016

)。偏遠國民中學校長學校經營困境之因應策略。學校行政,106,

141-156

。 劉鎮寧(

2015

)。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教師專業表現與學校組織文化之關聯性研究。 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42,

67-102

。 蔡金田(

2012

)。從社會正義領導理論探究「攜手計劃─課後扶助」政策之實施。教 育行政論壇,4(

2

),

35-66

。 蔡金田(

2014

)。國民小學校長領導實現社會正義的現況與策略探究─來自八位校長 的經驗。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31(

1

),

47-76

。 簡良平(

2009

)。偏遠國小學校課程實踐脈絡分析:教育促成社會正義之觀點。初等教 育學刊,34,

1-24

Allen, J. G., Harper, R. E., & Koschoreck, J. W. (2017). Social justice and school leadership

preparation: Can we shift beliefs, values, and commit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Preparation, 12

(1), 34-54.

(16)

Brown, K. M. (2004). Leadership for social justice and equity: Weaving a transformative

framework and pedagogy.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

40

(1), 77-108.

Cirik, İ. (2015). Psyc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 justice scale’s Turkish form and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Eur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61

, 23-44.

DeMatthews, D., Izquierdo, E., & Knight, D. S. (2017). Righting past wrongs: A

superintendent’s social justice leadership for dual language education along the

U.S.-Mexico border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

,

25

(1), 1-32.

DeMatthews, D. & Mawhinney, H. (2014). Social justice leadership and lnclusi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

50

(5), 844-881.

Diem, S. & Boske, C. (2012). Introduction - Advancing leadership ro social justice in a

globalized world. In C. Boske & S. Diem (Eds.),

Global leadership for social justice:

Taking it from the field to practice

(Vol. 14, pp. xv-xvii). England: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Fietzer, A. W. & Ponterotto, J. (2015). A psychometric review of Instruments for social justice

and advocacy attitudes.

Journal for Social Action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logy

,

7

(1),

19-40.

Fraser, K. (2012).

Exploring the leadership practices of social justice leaders at urban

charter schools.

(Ed.D. Dissertation). Retrieved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A

& I database. (UMI No. 3526415)

Furman, G. (2012). Social justice leadership as praxis: Developing capacities through

preparation program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

48

(2), 191-229.

Gause, C. P. (2008). From social justice to collaborative activism: Changing the landscape of

academic leadership.

Academic Leadership Journal

,

6

(3), 38-43.

Heslop, J. (1996). A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n a remote area of Western

Australia.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

21

(1), 1-15.

Jean-Marie, G., Normore, A. H., & Brooks, J. S. (2009). Leadership for social justice:

Preparing 21st century school leaders for a new social order.

Journal of Research on

Leadership Education

,

4

(1), 1-31.

Jones, L. C., Webb, P. T., & Neumann, M. (2008). Claiming the contentious: Literacy teachers

as leaders of social justic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Issues in Teacher Education

,

17

(1),

7-15.

(17)

Krefting, L. (1991). Rigor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assessment of trustworthines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

45

(3), 214-222.

Larrabee, t. G. & Morehead, P. (2010). Broadening views of social justice and teacher

leadership: Addressing LGB Issues in teacher education.

Issues in Teacher Education

,

19

(2), 37-52.

Özdemir, M. (2017). Examining the relations among social justice leadership, attitudes

towards school and school engagement.

Egitim Ve Bilim

,

42

(191), 267-281.

Sapon-Shevin, M. (2011). Zero indifference and teachable moments: School leadership for

diversity, inclusion, and justice. In C. Marshall & M. Oliva (Eds.),

Leadership for social

justice democracy in our schools

(pp. 145-168). Thousand Oaks, CA: Sage.

Taylor, S. J. & Bogdan, R.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 New Yory,

NY: John Wiley & Sons.

Theoharis, G. (2007). Social justice educational leaders and resistance: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justice leadership.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43

(2), 221-258.

Theoharis, G. (2008). Woven in eeply Identity and eadership of rban ocial justice principals.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

41

(1), 3-25.

Theoharis, G. (2015). Sustaining social justice: Strategies urban principals develop to dvance

justice and equity while facing resistance. In J. S. Brooks & M. C. Brooks (Eds.),

Urba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for social jutic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pp. 79-104). Charlotte,

NC: Information Age.

Zembylas, M. & Iasonos, S. (2017). Social justice leadership in multicultural schools: The

case of an ethnically divided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dership in Education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primary schools, secondary schools and special schools (with boarding section, if appropriate) in receipt of aid from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5.1.1 This chapter presents the views of businesses collected from the business survey, 12 including on the number of staff currently recruited or relocated or planned to recruit

A majority of the secondary schools adopted project learning to develop students’ languag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generic skills but this was only evident in a small number of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Forming the initial ideas as the base of the composition activity, as well as the fundamental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of the homeroom teacher by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 culture on teachers’ study and teaching potency in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research tool of

This study is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orrelative between job characteristics and job satisfaction for employees in the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