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薏鄉流轉」—陳文惠創作論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薏鄉流轉」—陳文惠創作論述"

Copied!
8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碩士論文. 「薏鄉流轉」—陳文惠創作論述 The Exploration of Ma Yi‘s hometown --The Study of Chen,Wen-Hui’s Painting. 研 究 生:陳文惠 指導教授:莊明中 教授. 中 華 民 國 一○三 年 八 月.

(2)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The Exploration of Ma Yi‘s hometown」 The Study of Chen,Wen-Hui’s Painting. 「薏鄉流轉」 陳文惠創作論述. Student : Wen-Hui Chen Advisor : Professor Min-Chung Chuang. August, 2104.

(3) 「薏鄉流轉」 陳文惠創作論述. 「The Exploration of Ma Yi‘s hometown」 The Study of Chen,Wen-Hui’s Painting by Wen-Hui Chen.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美 術 學 系 在 職 進 修 碩 士 班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of The College of Humanities The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ugust, 2104 Thesis Supervisor : Professor Min-Chung Chuang. 中 華 民 國 一○三 年 八 月.

(4) 「薏鄉流轉」-陳文惠創作論述 研究生:陳文惠. 指導教授:莊明中 教授.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 摘要. 南屯犁頭店街是臺中市最早開發地區,也是麻芛的新故鄉,因時代進步與社會變 遷,逐漸凋零的南屯老街仍隱藏著許多文化特色。本創作論述是為保存地方鄉土文化, 以南屯老街特色文物:穿山甲、麻芛、牛、戲偶等為創作元素,融入筆者的懷鄉記憶以 及對新故鄉的情感,穿插孩童圖像產生對話的故事發想。 本創作研究成果為(一)懷想追憶逐漸式微的傳統文化,以藝術創作探索地方文化特 色,表達個人對新故鄉的認同與關愛。(二)藉由繪畫創作回溯童年經驗,把美好記憶與 鄉土文化特色兩者交織,將記錄轉化為圖像的藝術表現。(三) 透過油畫媒材創作,結 合肌理效果,營造時間變遷下的記憶,傳達個人創作思維。 本研究經過田野調查與文獻蒐集了解南屯老街的鄉土特色,並透過學理認知社會環 境變遷對藝術的影響,也從臺灣鄉土題材的畫家與超現實主義繪畫中得到創作構思的啟 發。在創作技法上,將肌理研究結果實作於創作主題中。 在〈回溯穿梭系列〉和〈凝結再現系列〉兩個系列中的創作實踐中,歸納融合了創 作意念與創作語彙,以另類方式記錄並保存老街特色文物於本論述中,以此傳遞美好記 憶的延續與抒發筆者對鄉土獨特的情感,喚起鄉民共同重視並珍愛自己的家園。. 關鍵字:鄉土、犁頭、麻芛、流轉 i.

(5) 「The Exploration of Ma Yi‘s hometown」 The Study of Chen,Wen-Hui’s Painting Student : Wen-Hui Chen. Advisor : professor Min-Chung Chuang.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ABSTRACT Nantun is one of the earliest developed area in Taichung, which is also the second hometown of jute. With the progress of times and changes of the society, the Nantun street has declined gradually. However, it still remains a lot of special culture. The target of this creative discussion is to preserve the local culture. Featuring the relics of Nantun culture, including pangolin, jute , cattles and glove puppet. The author put her nostalgic memories and feelings about the new hometown into her creative. And the images of children which was inserted in the creations tried to generate an imagine of dialogu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irst, to recall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was gradually declined, and express the personal affection to the new home. Second, through this series of creations, the author traced back to her childhood, mixing the past innocence and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both ingredients were turned into images and apply to the arts. Third, through the use of media on canvas, combine with the effect of texture, creating a memory during the changing times and convey personal creative thinking. In this study, fieldwork and literature are gathered to learn about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Nantun Street and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way to understand how the changes of society impact in the art field. Also, the author got inspired from Taiwan Local painter and surrealist paintings. The result of texture studies was applied to the creative techniques and implemented in the theme of the creation. In the two series of creative practice, ” Shuttling back” and ” Condensation and reproduction”. The author combined her creation with creative ideas and creative vocabulary. Preserving the cultural relics of Nantun in this theory by recording it in an alternative way. Hoping that the wonderful memory and author's affection to the local could be carried forward and arousing residents’ sense of place and made them cherish their home.. Key Words: Local, Ploughshare, Ma Yi, Exploration ii.

(6) 謝. 誌. 經歷多年的職場生活後,有機緣能進入研究所當研究生,首先要感謝一直關心我、 支持我與鼓勵我的:家人、同事、摯友,特別要感謝外子給予無限的包容與協助,讓我 在家庭方面無後顧之憂,才能專注完成創作研究課程。 由衷感謝指導教授 莊明中老師,在創作論述研究過程中從構思、發想、試驗到實 作與論文發表,總是不厭其煩的討論修正作品方向與論文架構,給予學生悉心、耐心的 指導,以及精神上的鼓舞與肯定,讓學生在研究過程受益良多。亦要感謝陳懷恩老師、 陳一凡老師,兩位教授對學生作品與論文的細心審視,給予諸多的指導與建議,讓學生 能再次檢視、修正,達成本創作論述的完整性。 感謝所有美術系課程的指導老師,無論是創作或是理論課程,教授們詳細的指導解 說讓學生在藝術專業上的知識、技巧與視野都更加精進、開闊。也特別感謝與我在研究 所生涯中同甘共苦、互相切磋、共同勉勵的同學們,因為你們的陪伴與協助,讓我再次 享受學生生活的樂趣且留下美好快樂的回憶。. 陳文惠 謹誌於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 中華民國一○三年八月 iii.

(7) 目. 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 ‥‥‥‥‥‥‥‥‥‥‥‥‥‥‥‥‥‥‥‥‥‥‥………………‥‥‥ii 謝誌‥‥‥‥‥‥‥‥‥‥‥‥‥‥‥‥‥‥‥‥‥‥‥‥…………………‥‥…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i 表目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的方法與步驟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界定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學理基礎與文獻. ‥‥‥‥‥‥‥‥‥‥‥‥‥‥‥‥‥‥‥‥‥‥‥‥‥8. 第一節 社會環境發展變遷與藝術風格 ‥‥‥‥‥‥‥‥‥‥‥‥‥‥‥‥8 一、族群生活型態之藝術‥‥‥‥‥‥‥‥‥‥‥‥‥‥‥‥……8 二、思想行為與藝術表現‥‥‥‥‥‥‥‥‥‥‥‥……‥………9 三、環境變遷衍生抽象藝術 …………‥……………………………10 四、潛意識出現於藝術的三個時期 …‥‥‥‥‥‥‥‥‥‥‥…10 第二節 犁頭店的民俗與藝術‥‥‥‥‥‥‥‥‥‥‥‥‥‥‥‥‥‥……13 一、犁頭店緣由 ‥‥‥‥‥‥‥‥‥‥‥‥‥‥‥‥‥‥‥‥‥13 二、犁頭民俗文化 ‥‥‥‥‥‥‥‥‥‥‥‥‥‥‥‥‥‥‥‥14 三、犁頭文化保存與再創 ‥‥‥‥‥‥‥‥‥‥‥‥‥‥‥‥‥16 第三節 描述鄉土的畫家 ‥‥‥‥‥‥‥‥‥‥‥‥‥‥‥‥‥‥‥‥‥.17 一、西洋的鄉情畫家‥‥‥‥‥‥‥‥‥‥‥‥‥‥‥‥‥‥‥17 二、臺灣鄉土的前輩代表‥‥‥‥‥‥‥‥‥‥‥‥‥‥‥‥‥18 三、追尋故鄉與文化認同的旅人‥‥‥‥‥‥‥‥‥‥‥‥‥‥19 四、不同觀點詮釋鄉土情懷的畫家‥‥‥‥‥‥‥‥‥‥‥‥‥22 第三章. 創作形式探討與技法表現. ‥‥‥‥‥‥‥‥‥‥‥‥‥‥‥‥‥‥‥‥24 iv.

(8) 第一節. 創作理念. ‥‥‥‥‥‥‥‥‥‥‥‥‥‥‥‥‥‥‥………‥24. 一、童年美好記憶再現‥‥‥‥‥‥‥‥‥‥‥‥‥‥…………24 二、新故鄉之犁情依依 第二節. ‥‥‥‥‥‥‥‥‥‥‥‥‥…………24. 創作形式與涵義‥‥‥‥‥‥‥‥‥‥‥‥‥‥‥‥…‥‥‥…26 一、超現實的意象表現…‥‥‥‥‥‥‥‥‥‥‥‥‥‥‥……26 二、圖像涵義與故事發想…‥‥‥‥‥‥‥‥‥‥‥‥‥‥……27 三、肌理的象徵涵義…‥…‥‥‥‥‥‥‥‥‥‥‥‥‥………34. 第三節. 創作題材技法呈現…‥‥‥‥‥‥‥‥‥‥‥‥‥‥‥……‥…37 一、質感和肌理呈現方式…‥‥‥‥‥‥‥‥‥‥‥‥…………37 二、創作步驟…‥‥‥‥‥‥‥‥‥‥‥‥‥‥‥‥‥‥………40. 第四章. 作品分析與詮釋. ‥‥‥‥‥‥‥‥‥‥‥‥‥‥‥…………………‥‥44. 第一節 回溯穿梭系列‥‥‥‥‥‥‥‥‥‥‥‥‥‥‥‥‥‥‥………44 第二節 凝結再現系列‥‥‥‥‥‥‥‥‥‥‥‥‥‥‥‥‥‥‥‥‥‥56 第五章. 結論‥‥‥‥‥‥‥‥‥‥‥‥………………………………………………68. 參考文獻 ‥‥‥‥‥‥‥‥‥‥‥‥‥‥‥‥‥‥‥‥‥‥‥‥‥…………‥‥‥70. v.

(9) 圖目錄 圖1. 創作步驟流程 …………………………………………………………………………4. 圖2. 達利 〈記憶的永恆〉1931. 圖3. 萬和宮前石獅…………………………………………………………………………14. 圖4. 南屯三級古蹟萬和宮…………………………………………………………………14. 圖5. 端午節「穿木屐躦鯪鯉」………………………………………………………………14. 圖6. 南屯萬和宮字姓戲. 圖7. 夏卡爾 〈我的土地與村落〉1915……………………………………………………18. 圖8. 李梅樹 〈祖師廟廟埕前〉1955 ………………………………………………………19. 圖9. 立石鐵臣〈打棉布〉1941……………………………………………………………21. …………………………………………………………12. …………………………………………………………………14. 圖 10 席德進〈廟〉創作年不詳……………………………………………………………21 圖 11 陳東元〈牧笛悄悄吹〉1984…………………………………………………………22 圖 12 連建興〈失落金城的探索〉2004 ……………………………………………………23 圖 13 陳文惠〈騎乘記憶〉2012 ……………………………………………………………25 圖 14 陳文惠〈展望〉 2012…………………………………………………………………25 圖 15 恩斯特〈瑪蓮〉1941…………………………………………………………………26 圖 16 奧斯卡‧多明格茲〈無題〉1936 ……………………………………………………26 圖 17 馬格利特〈寶島〉局部 1942…………………………………………………………28 圖 18 瑪格利特〈上流社會〉1966 …………………………………………………………28 圖 19 瑪格利特〈自由行動〉1965 …………………………………………………………28 圖 20 陳文惠〈源緣〉局部 …………………………………………………………………29 圖 21 陳文惠〈祈福會〉局部 ………………………………………………………………29 圖 22 陳文惠〈樂園〉局部 …………………………………………………………………29 圖 23 林布蘭〈夜巡〉1642 …………………………………………………………………29 圖 24 陳文惠〈熾〉局部 ……………………………………………………………………30 圖 25 陳文惠〈依戀〉局部…………………………………………………………………30 圖 26 陳文惠〈祈福會〉局部………………………………………………………………30 圖 27 馬諦斯〈舞蹈〉1910…………………………………………………………………31 vi.

(10) 圖 28 塞尚〈林中的亂石〉 1898 …………………………………………………………31 圖 29 陳文惠〈祈福會〉局部………………………………………………………………32 圖 30 陳文惠〈醒乎?夢乎?〉局部 ………………………………………………………32 圖 31 陳文惠〈源緣〉局部 …………………………………………………………………32 圖 32 陳文惠〈依戀〉2013 ……………………………………………………………… 34 圖 33 陳文惠〈嬉˙戲〉2013 ………………………………………………………………34 圖 34 米開朗基羅 〈利比亞女先知〉1511…………………………………………………35 圖 35 陳文惠〈會〉2014 ……………………………………………………………………35 圖 36 陳文惠〈守護〉2013 …………………………………………………………………36 圖 37 陳文惠〈觀‧望〉2014 ………………………………………………………………36 圖 38 陳文惠〈懷〉2014 ……………………………………………………………………36 圖 39 陳文惠〈樂園〉2014…………………………………………………………………36 圖 40 陳文惠 慶隆打鐵店「木樁」2012 攝影……………………………………………37 圖 41 陳文惠 金慶隆古厝「土角牆」2012 攝影…………………………………………37 圖 42 陳文惠 〈石獅〉2012…………………………………………………………………39 圖 43 陳文惠 〈靜物〉2011…………………………………………………………………39 圖 44 陳文惠 〈幻〉2011……………………………………………………………………39 圖 45 陳文惠 〈蟄伏〉2013 …………………………………………………………………39 圖 46 陳文惠 〈象徵〉2013…………………………………………………………………39 圖 47 陳文惠 〈巒〉2013 …………………………………………………………………39 圖 48 陳文惠 〈嬉‧戲〉局部………………………………………………………………39 圖 49 陳文惠 〈守護〉局部…………………………………………………………………39 圖 50 陳文惠 〈觀‧望〉局部………………………………………………………………39 圖 51 陳文惠 2001 攝影. …………………………………………………………………40. 圖 52 陳文惠 2012 影像處理 ………………………………………………………………40 圖 53 影像處理前. …………………………………………………………………………40. 圖 54 影像處理後. …………………………………………………………………………40. 圖 55 陳文惠〈依戀〉2013…………………………………………………………………45 圖 56 陳文惠〈嬉‧戲〉2013………………………………………………………………47 vii.

(11) 圖 57 陳文惠〈守護〉2013 ………………………………………………………………49 圖 58 陳文惠〈觀‧望〉2014 ……………………………………………………………51 圖 59 陳文惠〈熾〉2013. …………………………………………………‥……………53. 圖 60 陳文惠〈純真年代〉2014 …………………………………………………………55 圖 61 陳文惠〈源緣〉2014 ………………………………………………………………57 圖 62 陳文惠〈醒乎?夢乎?〉2014 ……………………………………………………59 圖 63 陳文惠〈祈福會〉2014 ……………………………………………………………61 圖 64 陳文惠〈會〉2014 …………………………………………………………………63 圖 65 陳文惠〈懷〉2014………………………………………………………………… 65 圖 66 陳文惠〈樂園〉2014……………………………………………………………… 67. viii.

(12) 表目錄 表 1 陳文惠〈醒乎?夢乎?〉創作過程…………………………………………………27 表 2 龜裂效果步驟…………………………………………………………………………42 表 3 創作過程………………………………………………………………………………43. ix.

(13) 第一章 緒論 筆者因緣際會來到南屯,原本只想當個過客,卻慢慢落了地、生了根。因為教學 上的需要,帶領學生進行社區探訪,開始認識瞭解這塊有著歷史典故的老社區。燃起 了筆者對傳統文化的悸動,一方面是學生純真的眼神映照出對地方文化的崇敬與讚 嘆,另方面感嘆孩童的成長快速,為人師長能啟發學生的,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 情感的引導與抒發。藉由藝術創作的發想,傳達筆者對鄉土與傳統文化的緬懷以及對 新生世代的祝福。.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研究目的. 一、創作動機 胡台麗《穿越婆家村》中陳述:「像劉厝這麼一個平凡無奇的台灣農村,誰真正 在乎它的興衰變遷?十幾年前,我就彷彿聽見田地的鳴咽聲,它像是癌症病人,苟延 殘喘…。這些年來,在台中市都市重畫的急促腳步聲中,它居然倖存了下來。然而, 終將逃不過東西向快速道路穿村而過的命運……」1指的正是南屯,筆者在此地生活多 年,同樣也目睹週遭環境的快速變遷,但是環境變遷異動再大,憂心環境對人心的影 響,尤其是幼小的孩童心靈。 筆者一次次帶領學生認識社區,南屯老街也逐年改變:三級古蹟廟宇全面翻新, 百年餅店重新裝潢,僅存的打鐵店後繼無人,熱情的手工焊錫老師傅收店拆屋,三角 街仔美麗的巴洛克式建物被廣告看板遮住大半,諸多物境變遷令人惋惜不捨。而筆者 童年生活於農家,因製做農具而成聚落的南屯,多年來在筆者心中逐漸從他鄉變故鄉, 加上身為教育者的使命感,對南屯的鄉土文化產生保存記錄的想法,試圖記錄傳統文 化的美好。以孩童的視野角度與想像力為縱軸,地方傳統文物為橫軸,兩者交織創作 了「回溯穿梭」、「凝結再現」兩個系列,闡述筆者懷念日漸消逝的南屯老街與企圖保 有童心童趣的想望。. 1. 胡台麗〈穿越婆家村〉,十六釐米紀錄片,彩色,有聲,87 分鐘,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品,1997 1.

(14) 二、研究目的 筆者以繪畫創作來追憶犁頭店、保存犁頭店的傳統文化。透過創作實踐、理 論研究以及美術史的脈絡,表達對鄉土的獨特情感,透過省思與關懷梳理創作實 踐內涵。而童年記憶是筆者生命中最美好的經驗,反思如何在紛紛擾擾的世俗中 保有真善美的心視界,這種企盼亦是筆者在創作過程中努力的方向。因此,個人 的創作研究目的為: (一)以藝術創作探索地方文化特色。 (二)藉由繪畫創作回溯童年經驗。 (三)藉由不同媒材肌理效果,傳達個人創作思維。. 第二節 研究的方法與步驟 一、 創作研究的方法 (一) 文獻研究法 查閱與本研究主題相關文獻和藝術史料,了解台灣民俗文化與藝術的 關係,觀察超現實主義畫家的作品啟發創作方向,透過藝術心理學、等理 論來闡述創作之表現意函。. (二) 田野調查法 實地到現場觀察、與地方耆老訪談、參觀當地文物館、拍攝等蒐集資 料,也透過翻拍照片、文字圖稿、活動影像、網路資訊等,做為創作研究 的基本素材。. (三) 創作實踐研究 彙整個人對兒童的關愛與鄉土文化的情感為題材,進行實際的創作行 動,把對南屯傳統文化的記憶轉化為視覺圖像,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思考、 修 正作品,並驗證相關學理。. 2.

(15) 二、 創作研究的步驟 (一) 創作的動機與主題方向: 審視平日創作概念,觀摩畫家作品,整合創作脈絡,歸納創作主題的風格 與內容。. (二) 史料與學理資料的蒐集: 使用圖書館的資訊、網際網路蒐集與創作主題相關的著作、論述和圖片, 參考心理學、美學和藝術史等學理與文獻,以強化創作的理念基礎。. (三) 確定創作主題: 構思創作圖稿,與指導教授討論,確定以追憶鄉土情懷為主題。. (四) 作品創作與探索: 在創作過程中不斷思考內容與方向,探索創作形式、技法以運用其他媒材 的可能。試驗龜裂劑在畫布形成自然裂紋的肌理效果。. (五) 撰寫論文計畫: 與指導教授討論,著手撰寫論文計畫,建構完整的創作論述. (六) 創作理念的驗證與實踐: 透過學理分析、藝術史脈絡以及不斷探索與試驗的創作過程,把對傳統化 的追憶以圖像繪畫的方式做另類的記錄。. (七) 論文撰寫與修正: 彙整計畫審查教授的意見,進行論文架構的調整與增減. (八) 作品完成與論文發表: 完成作品後舉辦創作個展,並發表論文。. 3.

(16) 創作動機與方向. 創作資料彙整. 蒐集史料文獻. 實地參訪記錄. 確定創作主題. 撰寫論文計畫. 作品創作與探索. 創作理念的驗證與實踐. 論文撰寫與修正. 個展與論文發表. 圖1. 創作步驟流程. 4.

(17) 第三節 研究範圍界定 本研究主題以南屯老街為範圍,意指南屯舊街名---犁頭店為發想,彰顯地方文化 特色,圖像石化來隱喻時間停滯對比鮮明的文物懷舊,如穿山甲、牛、戲偶、舞獅、 石獅等,引領觀者進入犁頭店的異想世界,寄望延續這些美好的記憶。透過文獻蒐集 與學理研究,將個人作品有系統歸納、分析和印證,不斷進行作品創作實踐之研究。 創作內容以南屯的地方特色文物為主體,加諸兒童圖像,形成新舊之對話。研究範圍 皆以視覺藝術為主要脈絡,記錄個人對鄉土的情感。.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 鄉土文化: 鄉土是家鄉的土地;風土民俗。鄉土文化是一個特定地域內發端流行並長期積澱 發酵,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態文明的總和。2包括:風土民情、 生活習俗、傳統民俗、藝術等,本研究以鄉土為題材,地方文化特色為創作元素。. 二、 犁頭店: 「犁」為牛耕地時所用的器具。宋.蘇軾.秧馬歌:「笑我一生蹋牛犁,不知自 有木駃騠。」 ;「頭」為鋤頭,一種用以除草鬆土的農具。3 犁頭店是指製做農耕器具並販售的店家,本研究中的犁頭店為臺中南屯老街的 舊地名,於康熙年間移民屯墾,打製犁頭的店鋪聚集,形成農產品的交易中心,在乾 隆二十九年續修臺灣府志上,已載有「犁頭店街」之名。. 2 3.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9%A1%E5%9C%9F%E6%96%87%E5%8C%96〉2013-8-6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2013-8-6 5.

(18) 三、 麻芛 麻芛,又寫為麻薏(台羅:muâ-ínn),是黃麻的嫩芽,盛產於夏季,台灣中部地 區常用來煮湯。黃麻是台中地區的特產之一,在彰化以南、豐原以北少有栽種。臺中 市南屯區土地肥、水質美,又有大肚山台地阻擋著冬季的東北季風,最適合種黃麻。 黃麻又稱苦麻,黃麻的種類有種子成圓形的圓果種及種子是長形的長果種。每年三月 播種,九月收成,人們採下黃麻的嫩葉,經撿、搓、揉、洗四步驟去除苦味,煮出特 有的消暑麻芛湯。4. 四、薏鄉 「薏鄉」在本創作中寓以三種涵義: (一)意指種植麻「薏」的家鄉—南屯:(如名詞釋義:三、麻芛) (二)「憶」想故鄉:筆者因新故鄉—南屯老街的悸動,懷想起童年時代的純樸家 鄉。 (三)「異」鄉異想:南屯對筆者的出生地而言是他鄉,以新故鄉—南屯老街的鄉 土文化特色為主角,融入內心潛意識的故事發想。. 五、流轉: 轉換消逝。唐.白居易.秋晚詩:「光陰流轉忽已晚,顏色凋殘不如昨。」5 本創主題中的「流轉」寓意隨著時間流逝,許多美好的人事物跟著變遷,欲保存 南屯老街的鄉土特色,想要轉圜回復原本的景像,使老街風華再現的想望。. 六、 懷舊: 「Nostalgia」(懷舊)這個詞是由兩個希臘字所組成:nostos(返鄉)和 algia(渴望), 有「思鄉」的意思,是由一位瑞士籍醫生霍佛於 1688 年新造的詞語。6指對過去的憧憬, 通常是理想化而不現實的,經常和一個溫暖的童年回憶、某種遊戲或者珍貴的私人物 4.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A%BB%E8%8A%9B〉 ,2013-8-6. 5.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dict.revised.moe.edu.tw/-〉,2013-8-6. 6. 王明珂,記憶有一座宮殿--是歷史,還是神話?,臺北:網路與書,2005,P92 6.

(19) 品聯繫在一起。研究表示,許多人相信,過去的歲月比現在美好,他們也相信過去他 們過的是較佳的生活,甚至當實際上並非如此的時候。這種感覺就是鄉愁的特質:美 好的舊時光,對於過去的某個年代有一種懷舊情緒。7. 7.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7%B7%E8%88%8A〉 ,2013-8-6 7.

(20) 第二章 學理基礎與文獻 丹納(Aipplyte Adolphe Taine)認為藝術的產生,它的面貌和特徵及其歷史發展,如同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樣,取決於三種原始力量:種族、環境、和時代。他強調「作 品的產生取決於時代精神和周圍風俗」,「作品與環境必然完全相符」。 本章節分別探討社會環境變遷對藝術風格的影響、犁頭店的文化發展與式微,以 及在藝術繪畫中表現時代環境與鄉土情感的畫家。從中探索自我的潛意識,並釐清自 身面對居住環境改變的內心思維。. 第一節 社會環境發展變遷與藝術風格 藝術家是透過視覺與環境、社會觀察後,以造型語言表現他所看到外界,並敘述 內心的情感與思想。藝術史如同人類的視覺經驗史,隨著世代的轉換、不同的族群, 其情感的表現與思想的模式皆有不同。想要了解某個朝代或國家真正的歷史或思想 觀,從藝術史中可得到諸多印證。而藝術表現是受到時代意識(外界)與民族潛意識(內 部)所支配。 8. 一、族群生活型態之藝術 (一)狩獵民族的藝術 舊石器時代的狩獵生活,留下人類最早的繪畫是以威脅、恐嚇他們的動物為 主題,以輪廓線為作畫的方式與實際生活的行為有密切關係,狩獵需要準確的標 的與有效的範圍,輪廓正是能表現出這種欲求的境界線。而動物奔跑的無秩序在 壁畫上呈現全無組織、統一與地平線的觀念,這些圖像都顯示出當時人類的外界 觀察與內部思想。. (二)農耕民族的藝術 人類進入農耕社會型態後的生活是安定有序的,影響到作物的收穫主要是四 季與氣候的變化。對於空間與時間的關心,促成繪畫裡地平線的重要性,秩序感 與統一性也自然產生。因部落規模擴大而有分工合作的社會組織形成,有了抽象 的幾何概念,規則性、普遍性,產生了地平線及區劃性的畫面,有秩序且幾何造. 8.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臺北:市立美術館,1991,P95 8.

(21) 型的繪畫特徵等,人類的空間觀與秩序觀形成。. (三)遊牧民族與航海民族的空間感 遊牧民族為了防禦與侵略,製作兵器而有了金屬器的發明,在提煉礦石熔化 出金屬漿的渦線觀察,以及不斷遷移空間的居住習慣,因此不像農耕民族的地平 線和境界線,而是無始無終的波狀或渦線呈無限的反覆,反映他們生活環境所看 到的空間。 航海民族的生活與遊牧民族相似,在無邊無際的海洋上流浪,加上舟船的形 體、水紋與浪花曲線,他們也精通冶金技術,因此其圖案表現為抽象化的曲線。 這證明一種藝術型態的產生,與其意識(外界)與潛意識(內部的喜好)有著深厚的 關係。9. 二、思想行為與藝術表現 (一)奉自然為圭臬的寫實主義 當人們對居住的環境產生安全、信賴感時,從中獲得精神的滿足與幸福的生 活,對週遭的環境與群體產生愉悅的情感,例如地中海沿岸的氣候宜人、物產豐 饒,居民對所處的環境產生深厚的感情,進而把這種情感再現,發展出來的藝術 風格多傾向寫實主義。「寫實」是以外界的感受為自己之感受,一切以自然法則 為主,觀察才會正確。例如希臘與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高峰,乃因具備科學精神, 放棄主見,以自然為依據而自由感覺、觀察所促成。. (二)宗教信仰的象徵主義 人類所接觸的空間愈擴大,加上外界是不可信賴或不可寄託的對象時,就愈 感到自己的孤獨與虛無。因無法往外界求取,而轉向內心已建立好的價值觀(如 宗教、道德或理念)來取得精神上的依歸,才能應付千變萬化的外界環境。若這 個社會環境僅有一種價值觀,權威的控制人們的思想或精神時,這時代或民族所 創作的藝術,幾乎是缺乏變化、墨守成規的象徵主義藝術居多。例如中世紀的基 督教藝術,排斥感性寫實的風格,以理性是永恆的,重視精神性表徵的藝術。此 藝術風格幾乎維持千年而不變,如埃及、拜占庭藝術皆是絕對價值的宗教思想所. 9.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臺北:市立美術館,1991,P98 9.

(22) 使然。10. 三、環境變遷衍生抽象藝術 德國藝術史家沃林格(W.Wörringer1881~1965)根據民族心理學的觀點提出,原 始人以及具有高度文化的東方民族(阿拉伯人、西伯利亞人),由於環境的關係而有” 抽象”的美感衝動。這種美感衝動是由恐懼、不安的環境(沙漠)所引起的。對空間環 境不安的恐懼,除了依靠宗教,東方民族從暫時性、任意性、易變性的自然中超脫, 抽出那些永恆性、固定性、不變性的要素,使它絕對的存在。創作出永恆不變的可視 對象(抽象形態),寄託感覺與精神,獲得極大的幸福與安慰感。現代的自然與社會環 境雖不像阿拉伯人的沙漠環境,卻也不再是可親近、信賴的環境,逐漸成空虛、威脅 的外界時,產生心理上的空間恐懼亦與之相去不遠。. (一)自然環境的蛻變 工業技術是人類欲擴大生活的便利性而產生,而急速的發展卻使得原本富有 生命力的自然世界受到都市型態膨脹的壓縮、損毀。工業化的社會阻斷人與自然 間的交流,昔日的鳥語花香、碧綠的田野已成世外桃源,都市裡充斥著灰色水泥 牆與天線林立的雜亂屋頂,密佈的街道充滿噪音與汙濁空氣。工業技術進步改變 居住的自然環境,帶給人類的迷惑與恐懼不安的心理影響。. (二)社會環境的變遷 受工業化的衝擊,社會型態的組織趨向機械化體制,以便管理和大量生產。 由於數量的急速膨脹,帶來質的下降。在工業社會的結構下,人與人之間愈加疏 離而缺乏信任,原本支持個人生存意識的權威性價值觀也受到動搖。. 四、潛意識出現於藝術的三個時期 超現實主義產生的時代及社會背景的現象為: 超自我發生動搖:舊的社會體制、價值觀、權威已經崩潰,而新的尚未建立好時。 自我失去依靠之對象:所處的環境不再是可信賴和依靠的外界,已淪為不安、恐懼、 動亂不定的局面。 10.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臺北:市立美術館,1991,P99 10.

(23) 原我發揮其力量:人們不得不依據自己的感覺或判斷,往可依據之根源探求時, 心裡最深層的潛意識就發揮力量,而支配一個人的感覺或思索。. 人猶如動物受驚嚇,避開人群躲入洞穴中,往自己的”原我”尋找避難場所,進 入潛意識的境地。而西洋藝術史上,有三次潛意識內容的出現11。. (一)中世紀末葉的宗教革命 波希(Bosch 1450-1516)身處逐漸式微的中世紀文化,因馬丁˙路德的宗教 革命使舊教失去權威,精神既得不到依歸,加上社會的混亂,這些不安的心理現 象出現在波希的畫面上。超現實主義者認為他是「先於文字」的佛羅伊德主義者。 波希在宗教故事裡,找尋發洩其原慾的題材,把潛意識宣洩出來。“樂園” 這幅畫裡,騎馬應表徵救世主的出現,然而畫中一大群裸男騎著非驢非馬,貝殼、 玻璃棒以及爆開的水果,明顯表現色欲等,可能是波希藉著宗教故事來冒瀆神的 存在,藉由畫布表現自己的原慾與幻想,亦或是為了符合出資者所要求而創作仍 有待求證。. (二 )十八世紀末的民主革命 在君主政體崩壞,民主革命剛繼起,真理、權威、社會體制甚為脆弱的時 代,哥雅(Goya,1746-1862)以風俗畫與歷史畫表現內心的悲劇、苦惱與恐懼。 由於社會秩序混亂加上政治的迫害,殘忍與血腥佔據他畫面最重要的主題。「巨 人」浮現天空,驅散恐慌的民眾,即將展開一場大屠殺的鏡頭,正暴露出這時代 的潛意識攻擊的本能。 晚年喪失聽覺的哥雅,隱居住所內,與外界失去接觸加上時代的動亂不安, 只能相信自己心裡最深層的潛意識為依據。「夜世界之王者」中潛意識如同蝙蝠 與貓頭鷹似的飛舞,正是哥雅性情以及時代潛意識的映照。12. (三)超現實主義的興起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由於戰爭、動亂、罪惡與虛偽等病態的呈現, 出現了對理性、科學及物質等教條的反抗:柏格森的直觀、尼采的回歸、佛洛 11 12.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臺北:市立美術館,1991,P106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臺北:市立美術館,1991,P114 11.

(24) 伊德的潛意識都在接露表象後的真實生命。新學理的發現與發明改變了舊的人生 觀及世界觀,超現實主義運動跨越兩次世界大戰,成為歐美地區的藝術文化主 流。法國拉羅澤(Larousse)辭典對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解釋如下:「一種學 派風格,它不重視所有的邏輯關照,超現實主義源自一九二四年的文學運動,安 德烈‧布魯東(Andre’Breton)等人在他們的作品中啟用了此一名詞,其目的是為 了要表達純粹的思想,以免遭到所有理性、道德與社會偏見的控制」其基本的學 理即是佛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 1904-1989)曾表 示,快樂包含了我們的潛意識、夢境、非理性與想像的世界,超現實主義企圖以 現實的原則來傳達潛意識,藉此尋找蘊藏豐富又激昂的意象資源。13. 此時代的畫家有基里訶(Chirico 1888-1978)的作品出現雕像的人物、停止行 駛的火車及支離破碎的物品,被認為是他關心義大利社會與經濟落後的象徵。而 同屬幻象的表現,可以表達人性痛苦與焦慮的一面,如達利〈 記憶的永恆〉(圖 2);也可以表達人性快樂與歡愉的一面,如夏卡爾〈我的土地與村落〉。佛洛伊 德認為有意識的世界背後,還有一個無意識不可見的世界。現實世界中越來越多 的不可靠,超現實主義所要表達的就是隱藏在潛意識的世界,在超現實世界裡尋 找「 心靈故鄉」已是本世紀無可避免的潮流。 14. 圖 2 達利〈記憶的永恆〉油畫 24×33cm 1931 (圖片來源:曾長生,超現實主義藝術,2000). 13 14. 曾長生,超現實主義藝術,臺北市:藝術家,1990,P13、17 倪再沁,美感的探險,臺北市 典藏藝術家庭,2004, P78 12.

(25) 第二節 犁頭店的民俗與藝術 民俗藝術泛指來自民間、存在於民間的的藝術,流傳於廣大的民間社會文化及 架構體系中,是整個民族文化生活中的產物。民俗藝術涵蓋的範圍多且廣,分類為三 種(以南屯老街為例): (一)民俗藝術活動 :民俗節日慶典:端午節穿木屐踩街活動 (圖 5) (二)民俗造型藝術 : 古蹟廟宇建築、廟宇彩繪等 (圖 3、4) (三)民俗表演藝術 : 戲曲:歌仔戲、布袋戲、廟會慶典舞蹈:舞龍舞獅 (圖 6). 民俗所有學術探討的共同特點都彰顯出民俗藝術的產生與發展都和人們的生 活、習俗信仰息息相關。15以南屯老街的形成與發展來看,生活環境涵蓋了自然環境(地 形、氣候、動植物等因素)、社會環境(位居交通要道形成聚落)、規範環境(宗教信仰、 地方習俗等)等,經過一段時間代代相傳而成地域的特質和族群團體。. 一、犁頭店緣由 南屯昔稱犁頭店(為現今南屯里),位於台中盆地的西北隅。原屬巴布薩平埔族的 聚落貓霧梀社地,是台中是最早開墾的地區。位居彰化縣城(昔稱半線街)到豐原(昔 稱葫蘆墩)古道的中途站,而水源犁頭溪就在聚落旁取得方便。康熙年間,浙江定海 總兵張國與其僚屬劉源沂、黃鵬爵,以此地招佃墾荒,移民湧集,農具製造與販賣, 應運而起,打製犁頭的店舖聚集,形成農產品的交易中心,稱之為「犁頭店街」,漸 漸成為當時台中盆地的政治、軍事、經濟的中心。16 犁頭店老街全盛時期街上打鐵店達二十九家之多,如今僅存「慶隆打鐵店」一家, 從事這個古老行業已有四十餘載老闆蔡慶隆先生,店裡的燒炭爐和送風箱依然規律運 作,鐵砧經歷多少歲月的搥打散發出洗煉之光,牆上掛著一把蔡老闆研發自製的蜈蚣 犁,透露著民俗技藝傳承所需的毅力與創造力。走在老街上不時傳來叮叮噹噹的鏗鏘 打鐵聲,好像訴說著犁頭店的鮮活歷史,而老街的精神猶如捶打的火花,燦爛且永垂 不朽。 15 16. 黃壬來,藝術教育研/藝術與人文教,臺北,桂冠,2002,P559-567 林惠敏編著,典藏犁頭店,臺中市,萬和文教基金會,1999,P18 13.

(26) 圖 3 陳文惠 萬和宮石獅 2012 攝影. 圖 4 陳文惠 南屯三級古蹟萬和宮 2012 攝. 圖 5 端午節「穿木屐躦鯪鯉」 (圖片來源: 〈http://blog.xuite.net/her0530.jeff/100/215249060-1030603%E4%B8%AD%E5%B8%82%E7%AB%AF%E5 %8D%88%E7%A9%BF%E6%9C%A8%E5%B1%90%E3%80%81%E8%BA%A6%E9%AF%AA%E9%AF%89%E3% 80%80%E9%AB%94%E9%A9%97%E7%8D%A8%E7%89%B9%E6%B0%91%E4%BF%97〉2014-7-10). 圖 6 南屯萬和宮字姓戲 (圖片來源: 〈http://www.tchac.taichung.gov.tw/monuments/Details.aspx?Parser=99,5,33,,,,183〉 2014-7-10). 14.

(27) 二、 犁頭民俗文化 (一)媽祖與字姓戲 南屯萬和宮奉祀媽祖興建於雍正年間,字姓戲起自道光四年(西元 1823 年) 時,也是因老二媽於參與東區樂成宮媽祖出巡遶境後回返,突然神鼎重如萬均, 無法入廟,眾信徒不知所措,得示以演「字姓戲」娛神代替遶境,神轎才順利 入廟。自此每年農曆三月廿一日開演字姓戲,持續兩個月迄今歷代不斷,在宗 親制度幾乎瓦解的現代社會,許多地方的字姓戲已是名存實亡,只有萬和宮還 保有濃厚傳統的酬神賽會。17. (二)老二媽省親 萬和宮原僅一尊媽祖(老大媽),因屢顯靈驗有求必應,迎請者眾,於是 再塑老二媽、聖三媽、聖老二媽四尊,其中「老二媽」媽祖神像雕塑於嘉慶八 年(西元 1804 年),神像開光當時西屯大魚池廖姓閨女附靈傳說,而廖母趕 至萬和宮探尋,見「老二媽」神像眼中墜下淚珠,至今仍隱約可見淚痕,此膾 炙人口之傳聞列為犁頭店媽祖神蹟。. 18. (三)犁頭店的靈獸 相傳犁頭店開墾後許多飛禽走獸均遷移他處,唯穿山甲還居住在地下或洞 穴,衍生犁頭店正好位於穿山甲穴的地理風水之說。穿山甲外型奇特長相怪異, 全身為瓦狀鱗片所包覆,工作卻十分勤奮,自古被視為靈獸,能為地方帶來吉 祥。另一說法是犁頭店俗稱「鯪鯉」(穿山甲),據傳墾荒時期有一隻金色的 鯪鯉沉睡於地底,先民深信穿山甲一覺不醒會影響農作收成,甚至帶來災難, 尤其端午時節天氣酷熱,易使穿山甲繼續昏睡,要設法吵醒讓牠「翻身」,於 是每年端午中午時分,村民們都穿上木屐用力踩踏地面,希望透過巨大的聲響 把貪睡的穿山甲震醒,另方面也有期許子孫要勤勞於工作的寓意。老一輩甚至 認為穿山甲持續翻身,地方一定會出現許多優秀人才。這項「穿木屐躦鯪鯉」 活動,從清朝中葉時期開始延續至今有別於其它地方划龍舟慶端午,以木屐競 17 18. 林惠敏編著,典藏犁頭店,臺中市,萬和文教基金會,1999 林惠敏編著,典藏犁頭店,臺中市,萬和文教基金會,1999 15. P165 P168.

(28) 走來陸上行舟。19. (四)麻芛的新故鄉 早期栽種黃麻,是為製做牽繫牛與犁頭的重要媒介物—麻繩。麻薏(麻芛) 是先民採收黃麻時去除無法製繩的葉尾部分,而尾部葉嫩棄之可惜而煮食。隨 著犁頭店的沒落,黃麻的經濟價值雖逐漸被取代,新的文化資產卻悄然而生。 昔日物資缺乏的年代苦澀味濃烈的麻薏是當時的零食點心,現今的麻薏為改良 品種--甜麻,仍帶有特殊的苦甘味,食用麻薏已是一種共同記憶。黃麻在南屯 栽種已經百年了,種植量居中部地區之冠,更由於麻薏特有飲食文化,因此有 「南屯是麻薏的新故鄉」之說。20. 三、犁頭文化保存與再創 從社會文化的演繹過程來看,傳統是累積過去經驗、成就和創造的結果,是文化 發展的基礎。在歷史的傳承中,適合的傳統被保留,不適合的傳統被放棄,傳統在它 所屬的時代也曾經是當時創新的產物,今日的創新將成為明日的傳統,創新和傳統在 歷史過程不斷演化。21 世界上沒有任何萬物可以無中生有,自然界的運行如此,藝術文化的創造更是如 此。正如泰納所言:一種美術風格的誕生與種族、環境及時代三大要素不可分。在藝 術史中,傳統和創新相互融合,愈是偉大的藝術家,其創作和本身所屬的環境和傳統 文化的關係愈密切。例如布勒哲爾〈農民舞會〉為當時生活困頓的農民,製造歡樂情 境,一同苦中作樂;畢卡索〈格爾尼卡〉譴責暴力的政權所傳達的憤怒。 筆者引領學生進行社區介紹--老街巡禮時,孩子們專注看打鐵時的火花,聽蔡阿 公娓娓道來犁頭店故事;仰望聳立在古厝旁的紅磚大煙囪;敬畏的走進古色古香的萬 和宮殿堂,期待廟埕前的戲台何時開演;開心的吃著麻芛口味的餅餡。欣賞孩童天真 無邪的讚嘆表情,讓人更加懷念起老街昔日繁華的景像。 歷經時代的變遷,犁頭店諸多歷史景觀與舊有建築早已被拆除或變更,許多寶貴. 19 20 21. 節令與慶典〈http://web.ntes.tc.edu.tw/namton/day.htm〉2013-7-8 林惠敏著,犁頭店麻芛之歌,臺中市:萬和文教基金會,2003.12,P23 曾肅良,傳統與創新‧現代藝術的迷思,臺北:三友圖書,1996.7.1,P84 16.

(29) 的文化資產未被重視更遑論保存,有鑑於此,已有地方文史工作者蒐集史料、老照片 或耆老口述,陸續集結成書,積極填補犁頭店的歷史空缺;近年也擴大舉辦端午節穿 木屐踩街活動。延續了前述種種的感動,筆者以犁頭店文物特色為創作題材與內容, 除了梳理個人對南屯的情感,也希望以另類方式推廣地方傳統文化特色。. 第三節. 描述鄉土的畫家. 觀看藝術史中以鄉土民俗為題材的畫眾多,例如布勒哲爾以描寫農民在艱苦生活 中自娛,歡樂情境帶著對當時社會的戲謔與嘲諷;米勒在在農村主題中詮釋平凡勞動 者的莊嚴美感;高更描繪大溪地的原住民的風土民情,陳述了自身對生命的熱情與期 望。本節就藝術史中以鄉土為議題投入畢生精力的在地藝術家,探討其作品在鄉土與 民俗上的運用與融入,引領筆者在進行創作研究時如何觀照察覺內心感受與詮釋創作 情境。. 一、 西洋的鄉情畫家:夏卡爾, 馬克.夏卡爾(Marc Challgall) 《我與鄉村》 (圖 7)中,擠牛奶婦人、荷鋤農夫、 圓頂教堂與顛倒的農舍,以交叉切割和重疊景象的構圖來陳述家鄉,人的側臉和牛深 情相望,在夢幻的氣氛中人與動物互相給養依靠,產生一種眷戀的情愫。每個情景都 回憶起故鄉農村的美好,這些既真實又奇幻的組合是用他心靈來觀察。 夏卡爾曾說: 「我用牛、擠奶婦、公雞和當地的俄國建築做為我的形式來源,這是 因為他們是我生長的一部分環境,並且無疑是我有經驗以來,在視覺記憶上留下最深 刻的印象。」22每個畫家對自己的出生地,尤其是童年成長的地方,都會將其童年經驗 與印象或多或少表某現特質種在他的作品上。夏卡爾一生多半居住國外,但家鄉的記 憶深深烙印在腦海。因心繫故鄉,於是把對家鄉的思念轉化成一幅幅的懷鄉作品,畫 作裡經常反覆出現故鄉的景物,可見家鄉對他的創作影響多麼深遠。. 22. Herschel B Chipp,現代藝術理論,臺北:遠流,1998,P626 17.

(30) 圖 7 夏卡爾〈我的土地與村落〉油畫 191×150cm 1915 (圖片來源:曾長生,超現實主義藝術,2000). 二、臺灣鄉土的前輩代表 李梅樹因為童年生活在純樸的鄉野,所以對故鄉有著深厚無比的感情。早期風格受 到印象主義和寫實主義影響,以照相來輔助作畫,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風格。雖然有人 批評他的畫作太像在畫照片了。但是李梅樹自認透過鏡頭來觀看不同的視野,補捉景 物剎那間的感動,以熟悉的印象派技法結合古典寫實,加上浪漫派的味道,畫出了照 片沒有辦法達到的結實感、飽和感和流動的景深感,也記錄他對台灣這塊土地的人文 關懷,這是李梅樹與別的畫家不同的地方。 而主持三峽清水祖師廟重建工作,讓李梅樹對於台灣民間藝術與傳統生活文化、以 及環境周遭的一切, 有了更深切了解,產生了微妙深刻的感情.村人們親切純樸的形象與 勤儉克苦的天性,是畫家揮舞彩筆的動力。李梅樹自述:「我的繪畫目標與理想,亦就是 畫出自己所感動所鐘愛的題材,自然而然地形成自我獨特的創作方向與風格。」而李梅 樹的一生正是台灣美術走向本土化的縮影。. 18.

(31) 古早的臺灣,廟和榕樹是分不開的,〈祖師廟廟埕前〉(圖 8)是三峽祖師廟廟口右 方遠眺的景色,依稀可見樹下正有一對男女坐著休憩。數十年的變化,畫中金黃色的 田野,早已不復存在,唯獨老樹依然遺世孤立。李梅樹用繪畫替三峽景觀作記錄,本 幅即是代表作之一。不管當時流行什麼畫風,李梅樹終其一生忠實於生活的寫實風格, 來展現台灣的淳樸與光燦,透過李梅樹以美與善的角度對應他眼中的家鄉,台灣的鄉 土之美才能長存。23 在創作研究過程,除了實際的觀察記錄,也透過鏡頭、照片以及電腦影像處理等,整理歸 納來沉澱自己的思緒與情感,集結內心最有感的影像呈現於畫作之中。在欣賞李梅樹的作品 時,更能體會畫家對構圖的嚴謹與情感的注入。. 圖 8 李梅樹 〈祖師廟廟埕前〉油彩 53×65.5cm 1955 (圖片來源:〈http://www.geocities.jp/skytenky/1/sakuc024.html〉2013-8-9). 三、追尋故鄉與文化認同的旅人 在戰亂時代,離鄉背井的畫家像漂泊的浮萍,藉由繪畫抒發內心情感,把對故鄉 思念情懷轉化為對新故鄉的認同與關愛,從在地鄉土民俗風情中找尋心靈依靠的港 灣。來自他鄉的立石鐵臣和席德進,默默的、積極的以畫筆和誠摯的意念記錄許多臺 灣民俗風情,留下當代民間百姓樸實身影,再現臺灣建築的古樸風華。. 23. 李梅樹紀念館〈http://www.limeishu.org/limei-shu_03.htm〉,2013-8-9 19.

(32) (一) 立石鐵臣 在臺灣出生的立石鐵臣,成年後再次來臺灣,卻是形影孤單默默以繪畫寫生 方式觀察記錄庶民生活,即使語言不通,個性害羞靦腆,仍隻身走入人群,以速 寫記錄生活週遭的景物,他在《民俗臺灣》負責「臺灣民俗圖繪」的專欄的連載 說明時寫道:「描繪的方式雖然具有裝飾化的造型,但並不造假。我的原則是不 畫不存在的東西,也不依賴相片,勤勉的到處走動,忠實地寫生。」24立石鐵臣 用畫筆記錄並創造屬於臺灣風土的圖像,讓人感受到身邊許多不起眼的日用品、 建築或街景,竟然是那樣的美(圖 9)。臺灣生活風情在立石鐵臣一筆一畫中流露 其對傳統民俗深刻的了解與認同,以及視出生地為故鄉的濃厚情感。 立石鐵臣曾感嘆的說:「我對此地風土抱著無限的愛情…。如果能從內心抱 著愉悅的心情欣賞此地風土之美,那麼那些在街上盛開的花樣的女性,自然能展 示出此地的驕傲,並象徵健美的新臺灣之花」25立石鐵臣觀察到當時的文化階級 的差異,多數臺灣人為追求遙不可及的虛幻景象,忽略身邊週遭的美,他一再傳 達了對土地溫暖的愛和關懷。即便戰後回到日本,對台灣的情感影響他日後的創 作。. (二) 席德進 席德進來自四川,卻根植臺灣,尤其從歐美國家回來後,開始反思自己的藝 術創作應該回歸本土家鄉,以自身情感和生活體驗來創作,於是開始鑽研中國傳 統藝術,以臺灣鄉土民俗為題材,結合水彩、水墨與油畫,把東方與西方繪畫的 特長與與美學精神,融入多樣的風格內涵於繪畫創作中。他把對臺灣的熱愛用心 描寫臺灣古厝(圖 10)、古廟建築、臺灣的民俗民情和生活百態。他曾說到:「我 掌握了這塊土地的真實,它不是來自理論,不是來自宣傳,而是來自我忠實的生 活,來自我無遠弗屆的足跡,來自我關懷的視野」26他從臺灣民俗民情和生活百 態中同樣感受到那分中國人的親切和生命力,把中國藝術的歷久彌新的質素凸顯 出來。. 24 25 26. 邱函妮,灣生.風土.立石鐵臣,臺北:雄師圖書,2004.6,P71 邱函妮,灣生.風土.立石鐵臣,臺北:雄師圖書,2004.6,P106 席德進,回音與盟誓-懷思席德進,1981.8,P24 20.

(33) 圖 9 立石鐵臣〈打棉布〉版畫 1941 (圖片來源:〈http://home.educities.edu.tw/hylim/1941_1.htm〉2013-8-9). 圖 10 席德進〈廟〉水彩 創作年不詳 (圖片來源:〈http://www1.ntmofa.gov.tw/shiy/html/menu2/index.html〉2013-8-9). 有感於兩位來自他鄉畫家對第二故鄉的熱情與投入的精神,著實令人感動,也深 深的影響了筆者,創作的題材就在生活的週遭,是那麼熟悉又親切。而筆者在進行巡 禮南屯老街教學時,不僅是孩童,隨行的家長們也都是第一次見識到老街獨特景物與 歷史典故。看到人們日日在自己家鄉土地上生活、遊走,卻未曾真正感受和重視本土 人文之美,任憑這些美麗景物隨著歲月逐漸凋零、消逝,亦是促成筆者想以畫筆為南 屯老街做記錄的動機之一。. 21.

(34) 四、不同觀點詮釋鄉土情懷的畫家 (一)陳東元 出生宜蘭山區,自小受到湖光山色的影響,心靈深受氣象萬千的景色滋潤, 養成喜歡與自然為伍,追逐雲彩的飄逸個性。作品內容以溫馨方式呈現鄉村景致 和自然景觀,流露安詳寧謐氣氛,讓人遠離城市的塵囂與是非,彷彿聽到了大地 的召喚,泥土的呼吸,久滯於內心的鄉情,被緩緩地撥動著。. 圖 11 陳東元 〈牧笛悄悄吹〉水彩 76×56cm1984 (圖片來源:〈http://dondonchen.myweb.hinet.net/content.html〉2013-8-9). 陳東元在戒嚴年代開始用和平、隱喻、移情的方式喚醒以台灣為中心的台灣 精神與台灣價值,其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將台灣牛刻苦耐勞、質樸愚駑、犧 牲奉獻的精神刻劃得淋漓盡致(圖 11)。他精準的寫實能力,造成鄉土寫實繪畫的 熱潮,也被視為七十年代本土意識的代表畫家之一。藍蔭鼎曾誇讚:寧靜平和的 畫風,猶如一泓清流,緩緩喚起人們對鄉土的眷戀。27. 27. 陳東元的作品集〈http://dondonchen.myweb.hinet.net/content.html〉2014-5-6 22.

(35) (二)連建興 童心未泯且執著以繪畫方式紀錄台灣社會變遷的寫實畫家。熱衷以台灣的廢 墟遺址為創作的題材,而遺址代表過去傳統勞動力的心智結晶,連建興將其場景 空間重新建構成新的故事,塑造一個有靈性覺醒的虛構理想世界(圖 12),賦予更 寬廣的人文內涵及保有原來的鄉土原色。並在場景元素外加入主觀的情境,如擬 人化象徵的飛禽走獸等動物符號,讓人有懷舊、走入夢境的感覺。喚起人們過去 深層記憶及純真質樸的感動,表達對現今生活環境的危機意識與關懷,並讚頌自 然的浩瀚無窮、寧靜與尊嚴。28. 圖 12 連建興〈失落金城的探索〉油彩 畫布 97 x 162 cm2004 (圖片來源:〈http://ravenel.com/artwork.php?id=2592&lan=tw〉2014-5-6). 童年生活或是農村情境常是許多鄉土畫家創作的素材,能夠藉著懷舊抒發情感, 卻也容易陷入時代交替的悲情。筆者的思維是:如何關愛鄉土而不流於形式和技法的 表現又能深入地方文化;如何賦予繪畫題材創造力為本土文化注入生命力。托爾斯泰 說過: 「一切藝術莫不根植於本土,與自己的同胞共哀榮」 。何文杞也寫道: 「一定要先 瞭解自己的文化,腳踏實地從自己的鄉土畫起,畫出自己的文化特色」 ,兩位原本以鄉 土為題材的新生代畫家,破除鄉土懷舊的迷思,以現代經驗融入並結合土地空間經驗 的表現方式來超越鄉土創作的局限。這兩位畫家的另類思維,引導筆者在創作時,不 斷反思要自身對鄉土題材的格局是什麼,要定位在怎樣的對話空間才能與觀賞者產生 共鳴。. 28. 曾長生,超現實主義藝術,臺北:藝術家,1990,P11 23.

(36) 第三章 創作形式探討與技法表現 第一節 創作理念 德國美學家立普斯(Theodor Lipps 1851~1914)從心理學角度提出「 移情說」 , 是審 美的移情(即審美觀照中忘記自我,與物同一)。能使人超越超現實,擺脫任何實際利害, 將自我「親身經歷的東西,我們努力和意志,主動和被動的感覺,移置到外在我們的 事物裡去,移置到我們發生的或和它一起發生的事物中去。」29 本創作在心理與精神層面來說是個人情感的再梳理,把童年美好的記憶轉移至新 故鄉的特色文物,如麻芛、牛、鯪鯉(穿山甲) 、戲曲等,藉由題材的描述,牽引出內 心深層的潛意識對美好事物產生移情作用。. 一、童年美好記憶再現 筆者來自農家,早在幼時耕田的器具已逐漸機械化,印象中村裡柑仔店旁的人家 就在馬路旁養水牛,筆者望著身軀龐大但溫馴的牛,總懷著敬畏的心,悄悄繞經牠周 圍:當時村裡還有黃牛拉車,爾偶柏油路面還遺留牛糞:家中後院,雞、鴨、鵝隨意 漫步,鄰居家火雞稍有動靜咕嚕嚕叫;門前有埕,晒榖曝菜乾,後院有井,洗衣澆菜…, 即便數十年後,附近鄰居的水塘已填平,蓋起成排樓房;老家的埕已成停車場,但是 當年家鄉純樸景象仍歷歷在目。 初到南屯時,發現校址附近仍保有許多像故鄉一樣的農村景致,吸引筆者來到田 間小路漫步,或欣賞或寫生,重拾兒時生活樂趣,在繁華熱鬧都市中,除了享受寧靜 的鄉土味,也累積情感的悸動,在尋找創作主題時,熟悉的景像躍然眼前。. 二、新故鄉之犁情依依 南屯對筆者而言是新故鄉,在了解犁頭店街繁華起落後,隨著時間流逝世代改變 而心生懷念與不捨之情,尤其看著過往逐年記錄的教學活動照片,無論是人、事、物. 29. 黎玲,藝術心理學,臺北:新文京開發,2002, P29 24.

(37) 漸漸印記上歲月痕跡。而藝術創作歷程,是內心情感的釋放,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 自己的心靈意象。然而以懷舊為題材的藝術創作甚多,筆者在確定主題方向後,一面 整理文獻資料,一面梳理內心初始情感,集結對南屯老街的印象,先以炭筆呈現具體 圖象。作品〈騎乘記憶〉(圖 13)把過去與現在的景象交錯重疊,左下為昔日在農村騎 牛漫步,右上是在現代霓虹燈下騎旋轉木馬,筆者將兩種不同時代的快樂記憶並置於 同畫面,也對照了今昔的差異。作品〈展望〉(圖 14)以三角街仔的巴洛克式建築雕飾 為背景,孩童手中紙鶴高高舉起,是對南屯老街的祈福,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圖 13 陳文惠〈騎乘記憶〉炭筆畫 全開 2012. 圖 14 陳文惠〈展望〉炭筆畫 全開 2012. 25.

(38) 第二節 創作形式與涵義 一、超現實的意象表現 自動性繪畫技法(Automatism)源自於 1921 年,安德烈.布荷東(Andre’Breton)發 表超現實主義宣言中「 純粹心靈之無意識行為」(pure psychic automatism)一詞,意指 一種夢境的表達、心靈的真正運作、掙脫理智的桎梏及免除道德或美的規範所加諸的 困擾。另一源流來自歐戰期間,布荷東對佛洛伊德學說之認識。馬克思。恩斯特(Max Ernst,1891~1976)在他的幻視藝術論〈繪畫的彼岸〉紀錄幼時體驗的幻覺及特質,成 為他後來藝術表現的基礎。恩斯特藉貼裱手法呈現幻覺的質,後來又發現「拓本摩擦 法」作畫,與超現實主義的「自動書寫」不謀而合。〈瑪蓮〉(圖 15)是他首次用「 騰 印法」所製作的作品,此技法是以一平面壓印上顏料,當顏料乾後,呈現出一種似青 苔、沼澤狀的表面。此技法不同於另一位超現實主藝術家奧斯卡。多明格茲(Oscar Dominguez)所發明的「印花釉法」(圖 16),此技法是將黏糊糊呈半液體狀的顏料,壓 縮於兩層紙或畫布之間,當上面一層突然被剝去時,會形成機緣性的造型輪廓。這些 技法不同於直接繪畫的方法,達文西曾論述「牆壁上的汙點」凝視後誘發形象的聯想。 筆者在試驗裂紋的肌理過程,紋路發展也因筆觸方向有「自動書寫」表現,在創 作〈醒乎?夢乎?〉(表 1)未先畫出完整底稿,而是打好基底後觀察整體紋路走向,再 定圖像位置與光源的方向。. 圖 15 恩斯特〈瑪蓮〉 油彩‧畫布 23.8x19.5 cm1941 (圖片來源:曾長生,恩斯特 Ernst,2002). 圖 16 奧斯卡‧多明格茲〈無題〉 油彩‧畫布, 36x26 cm1936 (圖片來源:曾長生,超現實主義藝術,2000). 26.

(39) 表 1 陳文惠〈醒乎?夢乎?〉創作過程. 1 ○. 2 ○. 3 ○. 二、圖像涵義與故事發想 (一)虛與實之間的流轉 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觀察動植物為自身生存利益採行的適應 過程中,其架構、行為或顏色隨之改變,才得以延續其生命,瑞尼。馬格利特(Rene Magritte,1898~1967)許多神秘影像均來自大自然製造的奇蹟,如〈寶島〉(圖 17)、 〈失落的足跡〉、〈旅途的記憶〉,變成一個礦物的境界,彷彿歷經考驗後這些石 頭已經擬人化具有感知的能力。馬格利特的作品對同一觀念有多種面貌,透過實 務與衍生物、原型與複製、變體與轉化來演進。馬格利特一生致力於顛覆我們所 熟悉的感覺、習慣,喜歡活在假設的情境,對於功名保持距離,審判真實的世界。 對於人們想要從他的畫中找出象徵意義,馬格利特卻表示:那樣就捕捉不到影像 與生俱來的詩意與神秘。從〈失落的騎師〉到〈自由行動〉(圖 19)我們見識到馬 格利特對畫面位置的巧妙安排,馬被分割開來,各切片的錯置讓人分不清馬是在 樹的前面還是後面,女騎師就像是貼在樹幹上,使觀賞者陷入現實與幻覺的衝突 中。. 27.

(40) 圖 17 馬格利特〈寶島〉局部油彩‧畫布 60x81cm1942 (圖片來源:有畫網〈http://www.youhuaaa.com/page/painting/show.php?id=57230〉2014-5-20). 圖 18 瑪格利特〈上流社會〉油彩‧畫布 81x65 cm1966 (圖片來源:有畫網〈http://www.youhuaaa.com/page/painting/show.php?id=57387〉 2014-5-20). 圖 19 瑪格利特〈自由行動〉油彩‧畫布,81x65 cm1965 (圖片來源:有畫網〈http://www.youhuaaa.com/page/painting/show.php?id=1807 9〉2014-5-20) 28.

(41) 圖 20 陳文惠〈源緣〉局部. 圖 21 陳文惠〈祈福會〉局部. 圖 22 陳文惠〈樂園〉局部. 在構思「凝結再現」系列時,筆者融入虛與實的概念: 〈源緣〉(圖 20)中的 孩童以馬格利特常用之剪影意象(圖 18),把孩童的形體以拼貼方式成二維空 間; 〈祈福會〉 (圖 21)則取自自然演化的模式,從土石慢慢形成活化的物象; 〈樂 園〉(圖 22)把平常熟悉的場域更換、習慣名稱的主詞改變,轉化時空再現,製 造如夢似幻情境。. (二)圖像涵義 林布蘭的〈夜巡〉(圖 23)描述弗爾斯.班寧.柯克上尉指揮的民兵連,歡慶法王 亨利四世的遺孀瑪麗 .德.梅迪西斯訪問阿姆斯特丹的場面。這幅畫的特點是 畫面的動勢,以及醒目如同舞臺照明燈光,上尉伸出的手似乎進入了觀賞者的空 間,手的影子則清晰地投射在副連長的軍服上,呼應了兩人的互動密切與良好。. 圖 23 林布蘭〈夜巡〉油彩‧畫布,局部 1642 (圖片來源:覺素養學習網 〈 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rembrandt/rembrandt-1642.htm〉2014-8-10) 29.

(42) 筆者在〈熾〉(圖 24)強調光源的映照,有力量與希望的寓意,前方的椅凳 放置的工具朝向畫面外,欲邀請觀賞者一同參予體驗;〈依戀〉(圖 25)的光源 是置身艷陽高照中,感受信仰的傳奇神力;〈醒乎?夢乎?〉右上方的微弱光 源是表徵未來方向的出口; 〈祈福舞〉(圖 26)的光源以多盞聚光燈交錯投射,為 沉靜的夜晚增添熱鬧氣氛。. 圖 24 陳文惠〈熾〉局部. 圖 25 陳文惠〈依戀〉 局部. 圖 26 陳文惠〈祈福會〉 局部. 馬諦斯〈舞蹈〉(圖 27)以簡單流暢的線條賦予五名舞者無限巨大的能量,他 們手拉手如痴如醉共舞於小丘草地,形成一個有力的橢圓形,陣陣激昂的樂音彷 彿自畫中傳來;藍色的天空,綠色的大地,朱紅色的人體,整個畫面由三種飽和、 平衡、和諧的色彩塊面形塑構成,與富有節奏律動的肢體輪廓渾然成一體,簡單 卻強而有力、憾動人心。 塞尚〈林中的亂石〉(圖 28)畫中成幾何形狀直角平面的岩石,與樹幹和枝 葉交相輝映,看似靜物卻使人們產生它會動、會呼吸的印象,賦予無生命的物 質以生命和神祕,這種感覺能將畫中平凡的內容轉換成某種超自然的色彩,表 現出塞尚帶著對戲劇性事體的衝動原性和本能的感性。畫面所表現的簡單的風 景富含詩意,以最樸實的主題呈現最美的一切。. 30.

(43) 圖 27 馬諦斯〈舞蹈〉油彩‧畫布,260x391cm,1910 (圖片來源: 〈http://blanchardmodernart.blogspot.tw/2010/10/henri-matisse-and-german-expressionism.html〉 2014-8-10). 圖 28 塞尚〈林中的亂石〉油彩‧畫布 48.5x59.5cm1898 (圖片來源:〈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cezanne/cezanne-06.htm〉2014-8-6). 〈祈福會〉(圖 29)的構想來自馬諦斯〈舞蹈〉的浪漫與和諧,以及普桑的 《隨著時間之神的音樂起舞》 ,穿山甲擬化為人一起攜手圍圈,情境類似台灣原 住民的豐收舞,大家手牽手,一起開心歡慶。 〈林中的亂石〉啟發〈醒乎?夢乎?〉(圖 30)的構想,從亂石堆疊中,大小 不一的塊狀石頭如穿山甲般蜷曲的孩子們沉睡如石般無動靜,本該酣睡的穿山 甲似調皮的觸弄孩童,企圖喚醒他們起來玩耍同歡。角色的錯置,製造擬人化、 擬物化的趣味性。.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Report to the class what you have found out about the causes of the social problem identified (i.e. what the causes are, and how details and examples are given to

Students are asked to collect information (including materials from books, pamphlet from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etc.) of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pollution on our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The course objective is designed to let students learn the following topics: (1) international trade, (2) business letters highly used in trade, (2) business letters highly used

Map Reading & Map Interpretation Skills (e.g. read maps of different scales, interpret aerial photos & satellite images, measure distance & areas on maps)?. IT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