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然環境背後的心靈場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自然環境背後的心靈場域"

Copied!
7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進龍、洪仁進教授. 自然環境背後的心靈場域 The atmosphere of nature. 研究生:傅浩軒 撰 中華民國 九十八 年. 六 月. 十七 日.

(2) 摘要 本創作研究在探討人為化物品與自然環境背後的心靈場域。這心靈場域是筆 者透過個人特定選用的符號來營造出一種可以訴說個人情感的畫面,而每個符號 是親身經歷的、是身邊隨手可得的,也可能是想像出來的角色等。對於筆者而言, 這些選用的符號為著就是能讓筆者更能夠清楚地與觀賞者一起關心環境的保 護,並傳達不只對大自然的保護有所負擔,同時也要關心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問題。 論文撰寫的重心架構共分四章來敘述,謹摘要如下: 緒論:敘述筆者創作研究目的、動機、內容與方法等。重點擺在透過藝術創 作深入對心靈的探討,並了解生命的可貴與自然的重要性。. 第一章:創作相關文獻學理探討。敘述筆者受到西方藝術流派的影響,所衍 伸出的個人創作方向與思維模式。因著筆者深受西方藝術的影響,在筆者的作品 中可以看出對西方藝術某些特定時期的思維追求與表現手法的沿用。像是文藝復 興時期對於筆者而言,所看重的反是對於自然的偉大而非全然的接受人定勝天的 思維。透過探索自然的豐盛,體會寫實的定義不在是追求事物的表象,整個過程 從親近大自然的巴比松畫派到指射人文的社會寫實主義與個人心象的寫實。最後 透過浪漫主義的遐思與象徵主義背後的意涵,將前面對於生命中的體悟串聯在畫 面當中,營造出隱喻性的畫面給予觀者啟示性的聯想。. 第二章:從藝術、人文與自然的關連性中反思個人創作。透過藝術的角度筆 者將自然的關懷與尋找自然與人文之間的平衡點,做為創作的方向。探討的方式 藉由藝術、人文與自然相互的對話,來釐清三者各自扮演的角色,從筆者對於三 者的體驗延伸出對環境保護為意象的心靈場域。. 第三章:創作形式與技法媒材。本章節在談論筆者對於藝術創作的價值在於 能夠與觀者之間有更深層面的對話,期待的是更深的隱喻性畫面能夠啟示觀者對 於環境保護的看待與自身經歷的反思,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視覺效果的美感。每張. I.

(3) 藝術品若企圖透過熟練的技法來呈現出畫家所要求的藝術面貌,而這時技法的活 潑與細膩顯的格外重要。因為若沒有生命支撐的技法是難以彰顯畫家內心深處的 生命力只會成為死板的呈現,也難以成就一張充滿靈魂的作品。. 第四章:代表作品分析。本章節以各種的心靈場域連結訴說筆者的心境,以 不同的符號呈現各階段的作品面貌,來表示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結論:個人創作觀感與成果分享,以及在未來面對創作上的態度與期許。. II.

(4)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atmosphere of imagination underlying humanization and nature. The atmosphere of imagination refers to the image that an artist creates to convey his/her personal emotion via his/her selection of particular symbols. These symbols can derive from the artist's personal experience, so can they be imaginary characters. To me, the symbols I selected not only represent the joint concern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t they express my interest in interpersonal issues. The present thesis is outlined as follows. Introduction: The introductory section states the author's motivation, contents, and methodology, the focus of which lies in the exploration of mind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life and nature through art creation. Chapter 1: Chapter one reviews some related theories, particularly those of Western Artist sect that have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 author's conception of creation and his way of thinking. Deeply affected by the Western art, the author has been making use of thoughts and ways of some specific period in the Westeren Artist, such as Renaissance's desire to depict the beauty of nature, to create his art works. Via exploring the richness of nature, one should realize that what defines realism is no longer the pursuit of superficial appearance, but is the closeness to nature as advocated by Barbizon School, the reference to humanity as highlighted by social realism, and personal imagination of realistically.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link such realization with the background of Romanticism and the meaning of Symbolism to construct metaphorical images that can inspire viewers. Chapter 2: Chapter 2 is the reflection of personal creation via the association of art, humanity, and nature. The author tries to seek for a balance between his concern for na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ity in his creation of art works. He tries to clarify the role of art, humanity, and nature by exploring how the three interact and further to extend his experience into the atmosphere of imagin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hapter 3: Chapter 3 regards the form of creation and expression of material. This chapter describes. III.

(5) the author's view of the value of art creation. He deems art a media for an artist and his/her viewers to communicate and converse. His creations attempt more than the aesthetic perception. Instead, he expects that his metaphorical creations can inspire viewers to take environment seriously and to have introspection of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 Moreover, the expression of delicate and bright is crucial in displaying the artistic features the painter wishes to present. Without the expression of life, the painter cannot manifest his innermost vitality, nor can he accomplish art works of soul. Chapter 4: Chapter 4 is the analysis of the author's art works. By linking to every kind of the atmosphere of imagination, this chapter reveals the author's state of mind when creating his art works. In different phases of creation, the author exploits different symbols to show how he thinks highl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lusion: Finally, the author shares his perspectives and products at present, as well as his attitude toward and expectation of his future artistic creation.. IV.

(6) 目次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4 第壹章 創作相關文獻學理探討 第一節 文藝復興的偉大貢獻 一、文藝復興時期以人為主的藝術……………………………………………..5 二、文藝復興中人文主義對於往後人類進步與自然生態的影響……………..7 第二節 寫實主義的探究 一、親近大自然的巴比松畫派…………………………………………………..8 二、指涉人文的社會寫實主義…………………………………………………..9 第三節 浪漫主義情懷與象徵主義的寓意 一、浪漫主義作品中充滿想像的情感張力……………………………………..10 二、象徵主義作品中物體表象背後的意涵……………………………………..11 第四節 相關文獻之於筆者創作的關連性…………………………………………12 第貳章 從藝術、人文與大自然的關連性中反思個人創作 第一節 藝術在視覺層面的探討……………………………………………………13 第二節 藝術、人文與自然之間的相關性 一、人為化物品之於藝術………………………………………………………..15 二、自然環境之於藝術…………………………………………………………..17 三、人為化物品與自然環境的相關性…………………………………………..18 第三節 藝術對於環境保護的理想…………………………………………………19 第四節 以環境關懷為主體的個人創作發展脈絡 一、創作模式與創作核心價值的培養…………………………………………..20 二、追求與環保相關的隱喻性畫面……………………………………………..23 三、生活中平凡角色下的心靈場域……………………………………………..24 第參章 創作形式與技法媒材 第一節 創作內容與形式 一、以自然物體與人為化物品為主要題材……………………………………..26 二、拼貼的運用與攝影的輔助…………………………………………………..28 三、心象寫實的具象繪畫………………………………………………………..29 四、寫實表現手法中抽象的意涵………………………………………………..30. V.

(7) 五、個人隱喻性表現的形式……………………………………………………..32 第二節 創作技法與媒材使用 一、創作媒材……………………………………………………………………..35 二、創作技法……………………………………………………………………..38 三、具體的實踐…………………………………………………………………..45 第肆章 代表作品分析 第一節 意境系列……………………………………………………………………48 第二節 保利龍系列…………………………………………………………………54 第二節 籬笆系列……………………………………………………………………60 第三節 小結…………………………………………………………………………65 結論…………………………………………………………………………………..66 圖次…………………………………………………………………………………..68 參考書目……………………………………………………………………………..70. VI.

(8)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對內在心靈思維的探索,並不只是某些特定行業的專利,然而對於將藝術探 討視為生命意義之首的藝術家而言,找尋自我創作心靈層面的初衷,真的是較其 他行業的工作者更具迫切與渴慕,因為藝術家總是喜歡將所有事物都推向最高心 靈層面去看待,而不輕易滿足於表面或形式上的簡單、重複且趨向一致的表現型 態。在創作的理念上,藝術家更是要求能夠擁有別於他人的自我風格,而這也正 是每個時代具代表性藝術家所該具備的基本素養。 藝術創作對筆者而言,該要以什麼樣的心態去正視這份工作,這樣的課題在 創作過程中不斷地伴隨著筆者,有時為了自己,有時為了身邊跟筆者有關的人。 當你面對自己的創作時,你會因要滿足自己所需,而去解決繪畫上的一切困難, 包括技巧部分、心靈層面都會漸漸的呈現出成熟的狀態,在這成熟畫面中其實自 然的就流露出一個創作者的內心世界。 當你創作是為了身邊對你有利的人,這時候所有創作的方向跟初衷,或許會 有所偏差,不像單單為了滿足自身心靈上直接的需要,你會顧及到那些你在意的 人事物。這有部分是為了別人而創作,但創作最終乃是希望與觀者能夠產生溝 通,這樣的藝術品才會有它的價值,但若這時你為了你身邊在意的人,最終在你 選定的觀眾與自己利益中間達到一個平衡點,這時在創作上的原意其實已多了許 多為了自己利益的成分。換句話說藝術家就容易活在與雇主之間的世界,而這裡 的雇主不一定是對於藝術家本身的收藏家,而是因為藝術家希望在自己選定的人 身上達到利益上的共識,像是取悅世界的世俗作品,這對於藝術的價值都會造成 很大的限制,因為你所探討的格局對這個社會並沒有直接的建設性與幫助。 這邊第三種的態度,是為了人類的理想創作,同時也可以是自己的理想。但 這個理想裡所要對話的觀賞者跟你之間的探討是沒有超過畫面本身之外多餘的 利益價值,而這是建構在一個沒有利益目的探討為出發點。 1.

(9) 就目前幾年的創作方向來說,關心的話題不外乎就是對於環境保育的重視, 透過人為化產品與自然對象的相互對話,來開啟觀賞者對於較為弱勢一方的自然 環境投入關懷,多了人為化產品對自然物件造成威脅的光景中進行反思。希望藉 由每個階段的創作議題開啟觀賞者透過畫面的隱喻性,聯想到自身經歷與開啟他 們對自然的關注與對人與人之間溝通上的重視。本研究論述所探討的主要架構包 括:一、相關文獻的探討;二、創作形式與技法媒材的選用;三、創作發展脈絡 與代表作品三大部分,將在各章節中詳細地分項說明。以具像寫實的表現形式對 個人內心世界的探討,並剖析每個時期的創作脈絡,以達到全盤性的思索與整 合,進而思索以環境保護與關心人與人之間互動的主題之未來的發展可能性。簡 言之,筆者創作論述的目的如下: 一、透過關懷大自然議題,尋找當今社會具代表性“人為化物品"的符號意 義,並能夠切入本文中對“自然環境"選用的自然物件,做更深入的生 態平衡探討。 二、透過西方藝術流派中,浪漫主義與象徵主義,對自然環境所表現出的生 態反應進行感性的遐想,並透過對自然物與人為化物品精準的選用,能 夠更深入地在畫面中探討自己面對自然生態保育的初衷。 三、藉由自然物呈現的表象,探討筆者對於寫實的認識。而透過生態環境背 後所背負的隱憂,開啟筆者對心象寫實的探究,從自然物件與人為化物 品相互對話中,瞭解隱喻性在每張畫面是扮演極大的訴說方向,也只有 隱喻性的事物,才能夠啟示觀者更深入的對環保議題背後的省思與探 討。 四、在這系列環保議題的研究上,研究的目的不斷地在人與自然之間徘徊與 反思,希望可以透過對大自然的親身體驗在心靈中看到環境生態的光 景。以繪畫的方式,在畫面中藉由人類的所做所為,開啟對大自然關懷 的議題,希望能夠返回對人與人之間的探討。. 2.

(10)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方法主要是透過,一系列大自然物件與人為物品相互對話的作品,探討 人類與自然共存的互動中,如何找到相互依存的平衡點。而本人主要是以「意境 系列」 、 「保麗龍系列」 、 「籬笆系列」為探討方向,媒材上以各樣的素描、水彩、 油畫為表現形式。文中以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作為對人為化物品探討的起頭,以 自然主義、寫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徵主義、與一些相關的歷史文獻和藝術家的 作品、創作理念等為主要文獻,協助個人對於自身心靈場域中探討方向的釐清。 本人對於繪畫的創作理念及形式演變的研究步驟如下:. 一、學理基礎研究與分析: 透過各種生活上的體驗對自身個性擁有初步的瞭解情況下,從西洋繪畫 流派中收集合乎筆者創作理念的相關資料。例如: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自 然主義、寫實主義、浪漫主義、象徵主義、魏斯創作思維的相關文獻探討等, 並分析與自身繪畫創作理念上的關係。. 二、創作形式與技法表現: 藉由「意境系列」 、 「保麗龍系列」 、 「籬笆系列」三個系列作品中,整理 個人在創作理念的發展與創作形式的選用上,是否達到更為成熟的程度,能 夠精準的建立在創作核心價值的脈絡上,對於畫面隱喻的探討進而關心生態 的保育以及人類相互依存的態度等。在於技法表現方面,也是某種程度上對 創作形式的實踐。因為成熟的創作形式,會渴慕熟練而精湛的技巧相互搭 配,而最重要是在理念上是有所相契合的。不太可能是一個心思細膩的心靈 探索,卻搭配著不加思索且粗糙的表現手法。. 3.

(11) 三、實際作品的分析與說明: 透過實際的作品,與觀賞者直接來個面對面的視覺對話,用畫作內藏的 隱喻性意涵,深入觀者內心期待被開啟的潛在經驗。這些在觀賞者與畫作彼 此間抽象的昇華,必須藉由一些文字的起頭,來帶領觀賞者進入創作者所佈 局的心靈畫面。所以本文不但藉由圖像來解釋創作理念,也會透過各類的學 術用語上的理解,化成自身經驗的語彙來闡述作品的創作理念。.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研究的範圍始於對自然、人文場景的遐想,在這幾年間以一系列「意境系 列」、「保麗龍系列」、「籬笆系列」,與其他生活上的創作為主。研究作品,透過 對自然寫實的追求到關心社會議題的創作,進而在畫面中增加主觀意識,挑選特 定符號加以鋪陳並賦予作品背後象徵性與隱喻性的意涵,以給予創作者與觀賞者 之間更寬廣的反思空間。.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心靈場域: 與人建立關係必須要創造一道與對方溝通的橋樑,至於每一樣藝術品都有其 探討的範疇與主題,而本文中所提到的心靈場域指的是透過作品所營造出的一種 心靈世界、一種抽象的空間與氛圍,可將你所探討的的議題建構在一個指定的範 疇裡,使觀者可以在作品裡看見創作者所要闡述對生命的看法與內在省思,進而 在作品所營造的氛圍中引導觀者進入相關議題的對話與分享。 二、人為化物品: 人為化物品在本文中指的是一種經過人為再造的物品,而特定指向對環境會 造成負擔的人為產物,像是保麗龍、塑膠袋,橡皮輪胎等。 4.

(12) 第壹章 創作相關文獻探討 創作的過程中,西方歷代各時期的藝術流派,開啟我們對西方藝術的認識。 在此特別挑出幾個對於個人創作上有比較直接影響的藝術流派,加以討論各流派 的藝術背景與對個人在追求自我心靈場域一系列作品中的啟發。. 第一節、文藝復興的偉大貢獻 一、文藝復興時期以人為主的藝術 文藝復興運動大約發生在 14~16 世紀,這對於歐洲歷史文化的影響非常深 遠,可以說是一個很大的轉戾點。與中古世紀的社會相比較,文藝復興時期的歐 洲在經歷千年的封建神權統治之後,理性精神開始甦醒,同時資本主義開始萌 芽,世俗文化也受到人們的關注。古典文化在當時再度受到重視,人們因著以人 為出發點逐漸擺脫宗教上的束縛,使得較為理性的宗教信仰代替絕對的宗教權 威,使創作上有更佳的彈性空間,可追求一個理想化的美與題材。因為中世紀的 藝術家在創作上都是先向前輩學習如何表現宗教人物的創作模式,然後用固定的 模式,去描繪宗教裡的每個故事情節和人物,當時的藝術家從來不會關心到宗教 以外的現實生活,只把寄託放在來世。而新一時代的文藝復興藝術家,他們開始 對生活周圍的現實生活感興趣,題材開始轉向描繪現實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物, 慢慢的體驗出古希臘羅馬的寫實精神。人們對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鑽研,並從中 找到了這種歌頌人讚美人的人文主義思想,在歷史背景中,我們可回溯到當時 13~14 世紀哥德式的彩色玻璃窗畫在法國形成一股藝術形式時,義大利本土仍主 要受拜占庭藝術的影響,流行木板祭壇畫,追崇羅馬式建築裡的壁畫。追崇那如 何能夠更真實的描繪出自然,如何能夠象哥德式雕刻那般雕的栩栩如生?這些在 創作上的慾望促使著義大利的藝術家,開始研究古代的雕刻,研究拜占庭藝術中 所保留下來的希臘羅馬繪畫風格,一個新的藝術態度與創作風格就這樣的醞釀形 成。 5.

(13) “文藝復興"(Renaissance)一詞的原意就是“古典文學藝術的再生",這 個所包含的範疇相當廣闊,不僅僅指著文學、藝術等,它的影響更是遍及整個世 界與往後的藝術流派。文藝復興相繼有幾個時期,早期的文藝復興時期(15 世 紀,佛羅倫斯及北義大利)許多藝術家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透視法、明暗法、 解剖學等科學法則逐步確立起來,到了勝期的文藝復興時代(15 世紀末~16 世紀 上半葉,羅馬及威尼斯) ,來到了一個大師倍出的時代,以達文西、米開朗基羅、 拉菲爾、提香等為代表的一系列大師,這些大師總結了前輩藝術家的探索,使藝 術在 16 世紀初達到高度完美成熟的境界。. 二、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對於往後人類發展與自然生態的影響. 文藝復興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的起頭,人類生活的重心,從宗教世界裡的追求 轉而定睛在自己身上,一切的出發點都來自於滿足自身的需要,順勢地發展出更 多的意識形態,在往後的時代裡,各持己說,在相互抗衡中每個學說與意識形態 也更趨完整。在這之前,人的一切活動都有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專注於神的事工, 定睛於神的心意去行事,當時在藝術創作上所有的作品幾乎都是為了宗教而生, 由其在 12~15 世紀的哥德式藝術更是達到了頂峰。“哥德式"(Gothic)這個名 稱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對這 12~15 世紀的歐洲藝術的一個貶稱,意思是野 蠻人的藝術。 文藝復興的創作者,打著以人為本的出發點,將一切的成就歸因於人類透過 理性觀察發現事物的奧妙,在創造上生產出一系列偉大的作品。但是他們卻不知 道所有的觀察對象與靈感的泉源,都是取於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生態現象,而世界 並不是因為滿足人類而生的。 若硬要將理由歸因於我們是這個世界上最有能力的生物,所以我們能夠以一 個至高者的形象統治世界。但是就這段人類與自然共存的時間中證明,我們是無 法全然主宰這個世界的,我們仍需要仰賴自然,而我們頂多能做到一個好管家, 這就已是發揮出我們人類在這生態體系中最大的價值了。若要超越了這個身分, 6.

(14) 企圖當一個主宰者,我想許多的是災難將會發生,人類私心的慾望將導致人類自 身走向滅亡。. 第二節 寫實主義的探究 十九世紀上半葉的法國,藝術上充斥著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同時,又有 一個關心當代社會問題和現實生活為主題的重要思潮,那就是我們熟悉的寫實主 義(Realism) 。從 40 年代到 70 年代,哲學上的唯物主義與實證主義的出現,在 自然科學的客觀研究上同時也受到更進一步的發展。這時大家以理性的自然科學 觀察去看世界,用冷靜的眼光去看待現實生活,去觀察身邊週遭所發生的一切事 物,冷靜務實的態度成為一種時代風尚。同一時期的新古典主義與學院派,仍沉 浸在對古代英雄的歌頌與追求高貴典雅的風格,浪漫主義則沉浸在追思中世紀的 傳奇、異國情調,以及不切實際的幻想世界裡。 十九世紀 40 年代起,寫實主義開始對新古典主義的裝腔作勢,與浪漫主義 無病呻吟的幻想世界做了一個直接的反動,他們認為只有自己的作品才是現實世 界的代言人。開始在題材上有了重大的改變,就是他們開始描繪普通人的生活, 對大自然的親身描繪,用自然科學的方式探討眼前所看到的真實景象。這種題材 轉變有別於當時學院派的想法,學院派認為高雅的藝術本就是為了去表現高雅的 人物。 寫實主義在美學特徵上,通常它包含兩個意涵,第一個意涵是指文學藝術上 一種出於基本創作方法,依造本來的樣子去描寫、去反應生活。這裡主要討論的 是第二個意涵,就是十九世紀中葉的文學藝術思潮裡,寫實主義的客觀性與典型 性(偏向有意圖性的寫實)。 客觀性是寫實主義的主要特徵,而客觀真實的探索生活也是寫實主義別於當 代其他流派最主要的思維,完全別於古典主義那按照既定美感的創作模式,也不 同於浪漫主義順著主觀意識將生活理想化,這種以客觀科學的方式紀錄生活,許 7.

(15) 多層面上跟自然主義繪畫很類似。 典型性,偏向有意圖性的寫實。寫實主義不像新古典主義按照著既定的美感 模式去描繪對象物,這種美感套用的模式不適用於想藉由觀察追尋真實生活中真 實美感的寫實主義。而這種典型性是將現實生活進行概括和提煉,把典型的事件 與態度集結起來,形成一個典型畫的形象,更具有藝術的真實感而有別於完全現 實的表象。我們可以用兩種派別加以更深入的探討,分別是巴比松畫派與庫爾貝 為首的社會寫實主義。. 一、親近大自然,以自然景物為主題的巴比松畫派. 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是 19 世紀 30~40 年代出現於法國的一個風 景畫派,也稱做楓丹白露派,因為這群畫家主要以楓丹白露森林裡的景色作為創 作題材。一群畫家離開巴黎市區,與新古典派與浪漫派的爭論,相依聚集到這巴 黎近郊楓丹白露森林裡的巴比松村。他們對於義大利古典式的風景畫風感到厭 倦,主張回歸熱愛大自然的心情,直觀自然,寫生擺在眼前的自然景色。就這樣 許多的畫家幾乎後半輩子都與這個森林生活在一起,他們放棄神話般與寓意性的 題材而以法國近郊的自然風光和田園生活為創作題材,而被人視為法國民族風景 畫派的開始,對法國寫實主義運動有著一定性的影響。他們對當時英國風景畫 家,康斯塔柏對大自然田野風光的描繪與泰納對光線的表現讚嘆不已,並主張走 出畫室直接親近自然,以寫生的方式創作,這連帶也影響日後的印象派畫家。此 時期的畫家主要有柯洛、米勒、盧梭等。 筆者對於柯洛(Camille Corot , 1796~1875)的作品相當的喜歡,尤其是他作 品中有一種朦朧的詩意,光線透過樹縫與葉間,營造出灰朦的色調像是蓋著一片 薄紗。有時又不時的在林間安排著點景的人物,特別顯眼,有虛有實的畫面特別 讓我陶醉,而樹葉綿密的筆觸更是別有特色。 米勒(Francois Millet , 1814~1875)畫作中主要以農民作為他描繪的對象,多 半也是因為他出身於農民家庭,儼然被大家稱為農民畫家。在梵谷之前這位被大 8.

(16) 家稱為農民畫家的米勒,就以一種嶄新的眼光去觀察周圍農家的生活,以樸實誠 懇的筆調來描繪這群平凡的靈魂。米勒吸引我的主要是他有著一顆追求人性的 心,在他樸實的筆觸下誠懇的描繪出農民勤勞、順從天意、刻苦忍耐的生命。他 的筆觸或許沒有當時新古典主義或是學院派畫家們順暢柔順的筆觸,但米勒肯定 中略帶粗獷的筆法,真是能夠反映出他對農民生活的感同身受,同時也提醒著我 要用真誠的心去觀察每一個生活中的細節,而不是一昧的全是用美麗順暢的線條 來表現每一個對象物。. 二、指涉人文的社會寫實主義. 庫爾貝(Gostave Courbet , 1819~1877)是法國寫實主義美術運動的代表人 物,寫實主義一詞,得自於 1855 年他舉行的個人畫展。在 1855 年舉辦的巴黎世 界博覽會美術展庫爾貝慘遭落敗,但不氣餒的他另在會場旁搭起木棚,展示他的 藝術主張,門口寫著「寫實主義」此一字排,同時也是藝術史上第一個個人畫展, 從此寫實主義一詞開始被文學界與藝術界使用。庫爾貝作品中最大的特色就是, 師法自然,去華就實,表現自己親眼所見的人事物,強調繪畫的社會性內容,同 時也是一位積極投入各項社會事務的社會活動家。 在初期面對自我創作階段庫爾貝的社會主義寫實,給予筆者對生活中人事物 的取材有不少的點醒,早期總是喜歡挑選富有美感的事物,滿足創作出一幅賞心 悅目作品所帶來的成就感。但卻覺得畫面似乎哪裡空泛了點,太浪漫主義導致過 於甜美的遐思嗎?還是被古典主義既有的美感所拑制了眼目?忽略了生活中與 自己切身關係的平凡人事物。這也開啟了筆者對現實生活中的觀察,也希望自己 能夠從中看到些社會現象,因為創作最初的目的或許是在滿足自己的情感表達, 但是筆者不希望只停留在滿足自己收藏美麗事物的創作中。更多的希望是擺在, 自己的作品是否可以透過個人對社會的感受,並與觀賞者一起以關懷的角度去看 待每個社會中的需要和欠缺,甚至反省我們所做的一切是否影響到整個生態的保 護。 9.

(17) 第三節 浪漫主義情懷與象徵主義的寓意 在此筆者主張,藝術該有一個主觀的想法,確立你的關懷立場,透過豐富的 情感與詩意般的遐想營造出能夠使人想一窺究竟的神秘畫面。不是只追求事物呈 現在我們面前的表象而已,上一節談到的庫爾貝,他習於描繪他眼前所見的事 物,但過分強調絕對忠實於客觀事物的真實,使得他的作品少了點詩意與留給觀 者的想像空間。一個富有涵意的畫面,筆者覺得該留個想像空間給予觀賞者自己 去遨遊,而你可以藉由所選的對象物導引他們進入你的畫面使他們觸摸到藝術家 企圖想關心的藝術美感或是社會價值,最終開啟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畫面所 要隱喻的理念激盪出不同的想法。這種多次激盪思緒的潛在影響力,很多時候遠 超過畫家本身單方面透過作品隱喻的個人省悟,來得有價值與廣度。因此筆者基 本上希望自己能夠在創作上,營造出一個富有寓意的畫面,背後卻潛在著對當時 社會脈動的反思。筆者以兩個代表性的流派主義加以探討。. 一、浪漫主義(Romanticism)作品中充滿想像的情感張力. 浪漫主義當時的背景處在十九世紀上半葉,法國經歷大革命之後,資產階級 的地位逐漸穩固,人權思想深入人心,尊重個性、強調自我,重視個人情感成為 一個當時新的時代風尚。浪漫主義別於古典主義的地方是,古典主義重視表現客 觀對象,而浪漫主義則重視表現人的主觀世界,全力的去探索人的心靈世界中獨 特的自我,放棄了古典藝術講究普遍而絕對的共同美。浪漫主義主張藝術該以個 人情感為基礎,極力的抒發個人的內心世界。以下簡單介紹兩位代表性的畫家。 傑利戈(Theodore Gericault , 1791~1824)被譽為法國浪漫主義藝術的先驅, 享年僅 33 歲,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藝術家,最有名的作品是他的“美杜莎之筏” (1819 , 491×716cm , 油畫) 。此作品生動的紀錄當時船難後,一群人乘坐臨時拼 起的木筏在海上漂流的經過。生動的筆觸紀錄著當時駭人聽聞的慘劇,與絕望前 一刻發現船影,拼死呼救的情節。 10.

(18) 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 , 1798~1863)這位繼傑利戈之後的法國浪漫 主義藝術家,認為藝術應該將情感從一切理性的法則中解放出來,重視靈感的運 用與富有想像力的表現。1824 年德拉克洛瓦曾寫道: 「我認為,只有想像力,或 1 者換一種說法,只有感覺的細膩性,才能使人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東西。」由此 我們可看出德拉克洛瓦,非常看重想像力與個人感受的培養。德拉克洛瓦當時以 魯本斯奔放揮灑的風格,來對抗工整細膩的古典派畫家作品,以主觀性對抗過分 的客觀性,以變化多端的表現來對抗僵化的完美,這些主張實在反映當時浪漫派 的思維,而德拉克洛瓦更是有“浪漫主義的獅子"之稱。代表作品有“但丁之 舟"與“自由引導人民"等巨作,特別以“自由引導人民"讓人印象深刻。這張 作品以浪漫且豐富的想像力,表現 1830 年 7 月 28 日巴黎人民佔領王宮、推翻查 里十世統治的戰鬥場面。. 二、象徵主義在物體表象背後的意涵. 象徵主義(Symbolism),來源於希臘文“Symbolon"一詞,含有“符號" 或者“暗示"的意思。19 世紀 80 年代時,首先是法國,之後遍及整個歐洲在文 學、藝術領域上都有直接的影響。當時巴黎公社失敗後,其中有一部分的小資產 階級知識份子在悲觀的情緒中,轉向尋找心靈層面的寄託,不論是透過藝術、文 學、或是宗教為了就是尋求靈感和啟發。因此,象徵主義者的創作中,他們善於 描寫主觀精神領域的“幻覺"就當時追求象徵意象的幻覺,是他們有意識的自我 欺騙所衍伸出來的故事情節,而這並非本人對於象徵聯想的訴求。 柏格森說:「我看,並且以為看見了,我聽,並且以為聽見了;我審視我自 己,並且以為已經探究到內心深處了,但是,我在外界所看到和所聽到的,不過 2 是浮在表面上的東西。」要能夠穿透表面上所看到的,必須要用一種對自然的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高尚谷著,《西洋美術史一》,頁 132。. 2.. 高尚谷著,《西洋美術史一》,頁 178。. 11.

(19) 脫,而這種超脫是建立於內在的感官,而非對外在表面上所代表的的既有價值。 也只有透過這種超然的感受,才可以看到對象物別於實際存在的符號意涵,就像 當你企圖描繪出一個大自然備受迫害的畫面,你或許會想到畫好幾座垃圾場、焚 化爐以覺得可以表現環境污染的程度。你到可用一個微小的保麗龍盒子,擱淺在 岸邊,反可看到經歷使用過而丟棄的垃圾出自於人使用過後的痕跡,隨手拋棄的 不道德行為,在擱淺的岸邊已經暗示著環境即將面臨的危機。像是有些人表現死 亡的題材,會使用粗陋的槍支符號作為危害生命的禍首,畫面中更是畫著兩個 人,一個人準備扣下板機在另一個被殺害者的頭上。更具深度與象徵意涵的作 品,他可能只畫出一張徬徨失神的臉,象徵著他對生命失去盼望的痛苦,那種不 安定的感覺比結束生命來說都來的無助、漫長,若再追究藝術家的年代與生平, 說不定更隱喻作者藉著作品諷刺社會的貧乏與動亂時代背後的悲歌。. 第四節 相關文獻之於筆者創作的關連性 當一位藝術工作者在創作上更多了解自己的方向與定位時,便會更有計畫的 在各方面去尋找能夠輔助自己解決創作上的疑惑與表現上的限制,甚至在作品中 都有可能開啟些新的想法與風格。之於文藝復興時期對於的藝術的貢獻,真是開 啟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而對於筆者來說最大的受益在於幫助筆者在描繪對象物 表象上的探索有許多學習的依循。之於內心層面而言,像是生活化的藝術中筆者 看重對生命的探討,透過每個人獨特的想法而非照著既有的美感模式,而是帶著 豐富的情感去經歷生命、去觀察每個生命中所經歷的細節,紀錄自己最真實的感 受來呈現出你個人所特有的風格。最後這些畫作在觀賞者面前所要扮演的角色, 筆者認為該與這個世代的人能夠溝通,這才有達到創作背後所隱藏的價值,而一 張作品若又能夠帶給觀者有啟示性的開啟,那這幅作品所衍伸出來的價值已超越 原創者當初所求所想。因此,筆者特別對於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寫實主義、浪 漫主義、象徵主義等特別提出來探討,並且筆者認為這些藝術時代背後對於現代 藝術的貢獻之於每位藝術創作者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養分,就看我們用什麼樣的 態度來回應我們在當代潮流裡所呈現的生命。 12.

(20) 第貳章 從藝術、人文與大自然的關連性中反思個人創作 每一件作品是筆者對於外界闡述個人想法的一個窗口,希望藉由作品與觀賞 者在內心上能夠相互連接,透過心靈的契合一同關心這個社會、環境生態所面臨 的議題,並且讓觀者感受到,藝術的發展與人類生活的脈動是息息相關的。. 第一節 視覺藝術的探討 『藝術這個字眼通常總是和具有「造型」或「視覺性」的藝術相連。但是更確切 地說,它還應該包括了文藝和音樂。而各種藝術之間有它們共同的特質。如何對 3. 這些共通特質下定義,正是探討藝術的最佳著手點。』 -赫伯特.里德 (Herbert Read) 在此文中主要以探討「造型」 、 「視覺性」的藝術為主要切入點,相信藝術絕 對不會只透過視覺感官來滲透到人們的心理,創作者仍可透過嗅覺、味覺、觸覺、 聽覺,這些抽象的感官來體驗藝術的奧妙,而美感是其中一個讓我們與藝術接軌 的方式。筆者相信對於每個從事藝術創作的工作者而言,他們對於藝術的定義一 定大有差異,從看待藝術的方式、呈現自我風格形式與過程,到創作最終實踐的 目的又是建立在什麼樣的美學論點之上,每個創作者都有自己的論點。而在整理 許多藝術家對於藝術創作的動機上,我們不難發現絕大部分的藝術家都有個相同 的動機,一種取悅的慾望。在最簡單而通俗的狀況下,藝術往往被定義為一種為 了創作出取悅性形體的意圖,在這裡我們以「視覺性」藝術來加以討論。而這些 取悅性的形體與造型能夠滿足我們的美感,而這些美感只有在感官所產生的各種 感受經驗之間,形成了一種統一和諧的感覺時,才得以滿足。這邊有個重點是當 我們提出藝術一詞時,我們時常將「藝術」與「美感」連結在一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erbert Read 著,梁錦鋆 譯,《藝術的意義》 ,(台北市:遠流出版社,2006 年) ,頁 28。. 13.

(21) 我們往往多半把具有美感的事物才視為藝術,而把那些不具美感的事物隔絕 在藝術的討論之外。而這種把藝術跟美感歸為同等的想法,往往限制了我們對藝 術認識的深度與廣度,以至於我們無法認同不屬於我們既定美感的事物,並加以 置之度外。因為美感是一個起伏變化很大的現象,它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所呈現 的形態極為的不穩定,有許多的樣貌與論點,而藝術應該包括諸如此類的的現 象。所以筆者覺得藝術很有趣、也很抽象,而每個事物從各個觀點去看待時,都 存有屬於它本身的藝術性,只是看你要以什麼樣的觀點切入來決定它的藝術價 值。 所以我們不該面對每個不同的藝術流派與作品採以相對性的評估,或許可以 把重心放在如何分辨各個時期中藝術作品在表達上是真誠還是虛偽上,而現在藝 術家所做的一切,後人也會對我們所做的創作加以評論是否合乎未來藝術家對我 們現在當今藝術的定位。所以筆者認為一個作品藝術性的多寡並不是建立在它的 表象,而是著重於它是否能夠準確的傳遞藝術家對當今社會脈動的看法,作品中 讓觀賞者能夠透過作品看得見、聽得到、摸得到,甚至聞得到的方式來傳遞創作 理念,而不是空有美感卻沒有內涵,或是只滿足藝術家自己本身的慾望,這樣就 顯的單薄了點。對於一件作品在藝術價值的定位上我們可以看到,達文西“蒙娜 麗莎的微笑"作品真正的藝術價值與資產並不是對於達文西個人而言有多大的 獲利或是對於達文西一生有多大的轉折點,而是此作品不論是對於當時藝術創作 的突破,甚至對於後世所帶來不論是精神上、繪畫技巧、甚至構圖概念上等等多 樣的反思與突破。而不單單只是達文西的作品讓我們體會到他在“蒙娜麗莎的微 笑"作品中衣服畫的多麼有質感,因為這根本不是達文西要此作品中所要傳達的 重點。. 14.

(22) 第二節 藝術、人文、自然之間的相關性 藝術家透過自己的作品與觀者進行心靈層面的溝通,在畫面中題材的選用, 不外乎就是人、物體、場景空間等用以表達,物品彼此相互搭配後所來營造出的 畫面意涵。這裡特別以人為化物品與大自然物件作為探討對象。. 一、人為化物品之於藝術. 各個時代的藝術家,在他們畫面中所選用的人為化物品,都各具有其自己歷 史時代的指標性,每個時代所選用的人為物品都有所不同,舉各個時期肖像畫藝 術家而言,人物衣著的選擇是突顯他們畫中人物身 分地位的象徵符號,藝術家會幫畫面中人物挑選服 飾之外還會搭配一個適合畫中人物身分地位的器皿 安排在人物身旁,更凸顯畫中角色的身分地位。貴 族的衣服與平民的衣服差異甚遠,不同藝術時期的 畫家,畫中關心的人物角色的社會階層,都各有不 同。. 圖 2-1,維拉斯貴斯,侍女,1656. 像是巴洛克時期西班牙畫 家,維拉斯貴斯(Diego VelAzquez,1599~1660)在《宮 女》 、 《小公主》畫中所畫的人物 都是皇室貴族身分的人物,而巴 比松畫派的米勒(Francois Millet,1814~1875) ,在《拾穗》 與其他作品中描繪農村生活中 農民樸拙的衣賞。. 圖 2-2,米勒,拾穗,1857,畫布油彩 83.5×111cm 巴黎奧塞美術館藏. 15.

(23) 我們能夠透過每個人為化物品,了解各個時代當時的文化特色,像是我們可 以透過埃及的木乃伊了解當時挨及人認為當他們死後,靈魂總有一天會回到肉 體,人也會跟著復活。因此木乃伊在當時的埃及人眼裡,是一個對來世的寄託, 他們不計代價的鑽研如何保存屍體的方法,這種精湛的醫學技術加上他們的信仰 文化,木乃伊儼然成為埃及藝術中指標性的代表之一。. 圖 2-3,傅浩軒,拍賣(局部),2006 畫布油彩,91×73cm. 藝術家在畫面上會借用人為化物品本身象徵性的意涵,幫助他們的作品能 夠更完整的反映當時社會脈動或是呈現畫家本身創作理念。在當今環境反撲的時 代裡,筆者企圖透過藝術彰顯環境的重要性,所以在保麗龍系列畫中,保麗龍是 筆者對於環境關懷一系列作品具代表性的符號,它暗示著對大自然環境的迫害, 在生態反撲的這個世代,保利龍儼然成為筆者在藝術創作上選用的重要符號,相 繼的還有工地的鐵皮等等。. 16.

(24) 二、自然環境之於藝術. 大自然對於人類來說是一個密不可分的關係,人類文明的進步往往都是透過 對大自然的觀察與模仿開始 。透過觀察我們能夠深深的體認到大自然是一個極 為奧妙且蘊含無限可能的生命,它是一個活生生的實體,看得到、感受得到、各 種的感官在大自然的洗禮下,我們能夠敏銳感受出很多的箇中道理,並體驗到他 帶給我們的豐盛。人們說大自然是一本百科全書,擁有著所有資訊的源頭。西方 自然主義之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曾說: 『大自然是善良之 4 母,是擁抱一切高深莫測的偉人,是事物的宇宙系,是幸福與愉悅的泉源。』而. 我也更確信的認為大自然就是一個寶貴而實實在在的生命體,它有極為豐富的資 源同時也是有耗盡的時候。透過大自然的學習,我們可從原始壁畫的作品一窺原 始人在描繪動物姿態之前,無不是透過平時習於觀察動物體態而來的記憶,之後 再加以描繪在洞窟的壁上。到了早期希臘的繪畫,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源自對自然 的模仿使他們在各方面的藝術創作得以有更多的突破。在筆者的創作中不少的作 品也是透過對自然的模仿,用客觀的角度來呈現事物真實的面貌,探索事物本質 的意涵,這種方式接近「自然主義」用客觀觀察的方式去探究事物的方法。本節 旨在說明大自然對於任何藝術而言那個起初透過觀察而延伸的模仿,最後我們可 透過模仿而得的經驗,彼此加以更深入的探討出許多的藝術風格,大到研究整個 藝術的演變過程。而至今的我們在任何藝術創作上也仍是先透過最基礎的觀察開 始做起,從模仿開始深入,經過許多的試驗進而得到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Simonnet 著,方勝雄 譯,《生態主張》(台北市:遠流出版社,1994 年) ,頁 13。. 17.

(25) 三、人為化物品與自然環境的相關性. 自從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興起之後,人在滿足自我的慾望上一天比一天加 增,資源的開發與能源的使用上,一個時代比一個時代更為進步與多樣。到了現 今過多的對大自然資源的開發,導致了我們對大自然的擠壓,造成現在大自然反 撲的生態現象。當今的各行各業無不都在搶救這個唯一的地球,汽車製造業的大 廠相繼研發更為環保的汽車科技,傳播媒體各個透過大大小小的廣告教導環境保 育的重要性,生物學家、科學家現在全力投入搶救大自然的相關研究,從事藝術 創作的工作者以自身的作品展現他們對大自然的關懷,藉由電影、畫作、雕塑品、 音樂等抒發他們心靈中對大自然的憐憫,邀請觀賞者一同投入環境保育的工作。 而在這些眾多作品當中,我們不難發現不少藝術工作者,像是電影導演、藝術家、 音樂家,都把許多大自然的元素拉進作品當中與人文做結合。 在電影中,近期許多的導演喜歡藉由即將崩毀的自然生態與人類文明科技作 為世界末日的情節。在繪畫創作上畫家藉由人文產物與自然生態的結合,來彰顯 自然的偉大等類似的作品,漸漸也成位藝術家對生態關心的主要方式。而在音樂 創作上,近期就已有許多的音樂配樂家喜歡收錄大自然中的天賴,像是鳥叫聲、 風與海的聲音、溪流的聲音,或是各季節中森林裡的蟲鳴鳥叫等,放在他們的創 作中探討社會議題。在人為化物品與自然環境的相互對話裡,可以開啟我們對他 們彼此重要性的省思,而現在過度開發人為化產品的世界光景中,大自然的重要 性與保育已變成我們現今首要面對的課題。. 18.

(26) 第三節 藝術對於環境保護的理想 環保意識抬頭的今日,無不因為我們總是認為人是世上的主宰,因此人類對 大自然資源的竭力開發最終造成對生態環境嚴重的破壞。而這裡我們簡單的以人 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的出發點來點出我們如何看待生態資源,進而 討論藝術對於環境保護的理想。 生態作者,鐘丁茂與環境哲學中心研究員,徐雪麗,在一篇與環境保育相關 的文章中提到,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是現代普遍考慮自然的主要思 想,人類中心主義的基本假設:人類以及他們評價自然的模式是任何試圖思考「綠 色環境」的一貫模式(modus operandi)。很明顯地,人類總是運用想像力來瞭解 環境,然而這是否意味著人類不過是生態系的一部份,就可以永遠成為所有事物 的判斷標準?人類中心主義的態度假設:自然的價值只有在人類使用它的時候才 會存在;更甚者,只有當人類把自然物轉換成一些有用的產品時,人類才會普遍 5. 認同自然物價值的存在。而在藝術上以「人」自身為中心主軸的不外乎最具代表 性的就是文藝復興時代所提倡的人文主義,當時所提倡的以人為中心的思想是揚 棄中世紀以神為本位的想法,提高人自身的價值。文藝復興時盛期的大師中,以 達文西為例。達文西不單只是在繪畫藝術上,帶給後世無法想像的豐盛與影響, 在科學方面的發明更展現他對自然研究的熱愛,不論是描繪植物的手稿到對解剖 學的探討,用素描一筆一筆地紀錄他研究人體的心得,與對大自然現象的體悟我 們都看得出達文西過人的才華。從達文西身上我們看到人類的驕傲,這樣的求知 慾與對研究的熱愛,透過不斷的創作累積出如此驚人的作品數量,且每樣作品都 可說是經典中的經典,到現在都難有人得以超越如此非凡境界。 人文主義造就人們對生活事物的探究,在達文西的成就上我們看見人類無限 的潛能,在達文西的作品上我們可以看見他對環境敬畏的態度,所有的發明透過 對自然物現象的觀察,帶給人類無限的貢獻,不論在醫學、科學、藝術上,甚至 透過達文西的研究我們可以更了解大自然創造者造物的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摘錄自 Smith ,M.J.,(1998).Introduction: Understanding Nature In Ecologism Towards Ecological Citizenship. Buckingham : St Edmundsbury Press.,1-17. 鐘丁茂、徐雪麗 譯,《生態台灣季刊第十九期》 2008.04.10. 19.

(27) 但是近幾年來的人們,出發點總是在於自身利益上的獲得,在工業革命之後更是 迅速的對自然擷取所需的能源。不道德的人士,更是藐視對環境的保護,像是濫 墾山林或是盜採砂石,最過分的就是排放有毒物質的工廠廢料,原先美好的環境 生態交在他們這種人的手中,地球怎麼可能不會滅亡。 藝術是真、善、美的集合,藝術的靈感取自大自然的一切,藝術是人類文明 發展最高的表現模式,因此更該發揮藝術該有的果效去回饋大自然這塊大地之 母。藝術品是一個能夠反映創作者內心世界的鏡子,而有隱喻性的的藝術作品就 像是一個雙面鏡子,能夠照出創作者的內心想法也能照出觀賞者經過作品反思後 所開啟的潛在思維,而透過藝術品讓觀者開啟什麼樣的潛在思維,這就是我們藝 術家所要關心的。每位創作者對於自身內心的探討都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對於 筆者而言,透過作品可以給觀者什麼樣的啟發,這才是我們創作者對於自身之外 首要去關心的方向。而藝術品本身能夠營造出一個期待的世界,它可以開啟理性 層面中無限的可能性與突破,對於筆者而言藝術是扮演那科技進步最重要的角 色,它可以帶領我們從心靈層面去突破很多眼睛上所看不到的障礙,讓我們心靈 淨化,透過感動讓每個人都能夠改變。因此一個關懷生態的作品,我相信它能夠 在每個時間、場合中發揮它的功效,對所有的觀眾說話傳達環保意識對於現今的 重要性。. 第四節 筆者創作發展脈絡 一、創作模式與創作核心價值的培養. 1、多觸角的學習模式 在創作發展上筆者經歷許多過程,每個階段的思索過程有時是非常跳躍性 的,像是現在我們所接觸的當代藝術,每個創作形式都有很高的延用性與重疊之 處。身處藝術全面性接受的大環境下,全盤性的體會各種藝術之間的奧妙,不論 是工業設計、立體類的裝置藝術或是藝術史上的各個流派,似乎已是個趨勢。 20.

(28) 不同的藝術流派我們都可以滋取他們的養分以對我們在藝術創作上有更多 的突破,不論是古典主義的嚴謹精神、印象派繪畫對光譜的研究,或是浪漫主義 豐富情感的表現等,這些不僅促使我們對藝術層次有更高的追求感,更藉由前人 藝術的資產來對自己創作有著更多的提升。這也是在被教育下所朝向的學習態 度,高中的時候教導我的老師也常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方式教導我們如何從電影、 文章,生活所看到的人事物去體驗藝術。. 2、追溯環保議題的核心價值 西方藝術與東方藝術有許多的共通點,對於一個尚未有深遠歷史文化背景的 國家,在還沒衍伸出屬於自己特殊的文化時,就被許多充滿豐富文化色彩的國家 所殖民。台灣的藝術教育,在西畫方面是受到西方繪畫片段片段的傳入而發展, 我們總是先分別了解每個流派背景然後才實踐藝術,少有系統性的吸收,常常習 得西方的技法用在地性的思維呈現。或者只是一昧追求某個時期的偉大巨作,而 模仿其藝術的外觀採套用的方式加諸在自己的創作上,形成一種不知何而為的創 作模式,並缺少深層的思考與觀念加以支持。 這種方式的學習有好有壞,好的層面就是我們可從多元的藝術世界裡,看到 多采多姿的各種色彩使用與造型美感,並深入其境的體會當時的社會環境,從中 選擇性的學習,來幫助自己找尋屬於自己的創作形式與思考脈絡的核心價值。 壞的就是,像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人為了當代而當代,為了搞怪而搞怪, 自己為何要這麼做卻沒有太多的想法與感動,能支撐創作的理由或許是他們覺得 好像大家都這麼做,而這或許是一個可行的創作方向。因為他們看到當代許多的 大師有著極高的成就,同時一堆人又朝這方面去著手的趨勢下,踏入了這藝術潮 流,但說真的這些極高成就在多半人的眼裡,利益與金錢才是他們真正所定睛嚮 往的,而不是把心思擺在對學理有更深的探討。當然其中也有不少的藝術家是真 的透過深入的學理研究與實踐而走在藝術的前端,帶領著許多人更認識當代所呈 現的藝術風貌。但千萬別當一個盲目追崇的模仿者,這樣會浪費上帝給予每個人 的才華。在這裡並不是要探討當代藝術對自身的影響,而是在這段創作的日子裡 21.

(29) 透過不斷的整理,發現在面對每一個自己喜歡的創作議題中,似乎都有同樣的創 作理由與相同的核心價值。如同上面所說的,每個人喜歡的東西很廣、種類很多, 你可以有許多天馬行空的想像,但不是想到什麼都一定要畫,而是要知道自己該 畫的是什麼。在創作上,許多人會因為這個東西好漂亮而去畫它,這個行為或許 能夠滿足他對描寫的成就感,但是對於一個追求自我獨特風格的藝術家來說,並 不會有什麼多餘的幫助。一個成熟風格的藝術家需具備許多的條件,筆者目前認 為最重要的條件是,在你生命中是否知道你要透過藝術做什麼樣的事情,這會深 深的決定你面對藝術的態度。不同的態度,會促使你有不同的使命感,希望透過 妳的作品能夠讓觀者反思什麼樣的人生議題。這時在創作題材的選擇上,你就會 這個想畫、那個想畫,但每個對象物之間卻沒有存在一個共同的核心議題,造成 每個時期的系列作品彼此間卻看不到同一個思維脈洛。所以個人認為喜歡的東西 可以很跳躍性,但是對於呈現議題的對象物不能以跳躍性的態度去選擇,不但沒 法表達一個完整的脈絡,在畫面中要表現的意涵也難以精準。 一系列作品,從習作到正式的作品,大大小小的作品主要包含速寫、插圖、 素描、水彩、油畫等,題材都取自於生活週遭的人事物。而這些所選的題材或是 說符號也可以,他們都是為了來支撐筆者對於環境生態保護的關懷。其中關心大 自然與人之間的共存關係,進而探討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甚至會單獨詮釋對象 物的存在價值,或許用浪漫主義英雄式的歌頌方式強調其不凡之處,也可能用憐 憫之情的出發點來反思微小事物的重要性。. 22.

(30) 二、追求與環保相關的隱喻性畫面. 從本身是一個喜歡想像的人談起,時常透過幻想定睛於一件事物上,可能幾 個小時,也有可能深入其境一整天,甚至持續的在生活中找到類似的寄託物,能 夠把相同的想像畫面與精神上的期待擺放在不同對象物上。也因為透過對象物的 幻想與揣摩,筆者喜歡從更多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個對象物,過程中聯想的趣味 讓筆者專注在一件事物上,期待發現更多的可能性,或許是美感,或許是預設對 象物在不同時空中所能營造出不同的激盪。延續探究自然奧妙的慾望讓筆者喜歡 上精緻的物品,這裡的精緻不全然在物體表象上的美感,更多的是在追求每個物 體呈現出來讓觀賞者體悟到的巧思,這是筆者更為迫切想追尋的細膩感,與寫實 感。舉例來說,自然主義的繪畫我們應該難以在事物表面精準的呈現上,用粗糙 一詞來加以形容,但是就某些心理層面來說或許多了些空乏,他們以客觀不加思 索的照相方式呈現所看到的客觀景象,紀錄當下的場景、天氣、人物等,很寫實 沒錯,但就是少了些巧思,去安排線索讓我們看到更多能夠展現的涵義與情感。 即使是同樣的場景,對於熱愛想像與充滿浪漫情懷的創作者眼中,他們可能只會 注意到人群中唯一身穿紅衣服的女生,或是一台碩大的挖土機背後站著一棵樹, 暗示著一種人文與自然的對抗。一位充滿情感的創作者會將一個場景裡最能夠被 使用的關鍵角色提煉出來,如上述身穿紅衣服的人或是挖土機與樹的關係。接著 用各種的方式加以描繪出心理所看到的氛圍,可能用舞台光或是使用完整度的差 異,讓觀眾能夠敏銳到創作者所選擇的象徵符號,進而透過個人表現手法的搭 配,呈現出一個讓人能夠有更多聯想的作品。魏斯的作品就充滿著這種味道,若 有遭一日,能夠漫步在魏斯的家鄉裡,你會覺得好像是走入一個故事情節的小 說,隨時能見到畫中的景物,但你所看見的實景,肯定沒有魏斯畫中的景物如此 的充滿戲劇性與詩意。 以上可知,在創作形式上個人熱衷於營造感性的畫面,不單只是再現對象 物。技巧上透過手、眼的協調能力再現真實物像,內容上加註個人的創作理念與 心靈感受,使作品具有更深層的創作意識,並能夠反映出作者本身的內心世界, 23.

(31) 更在作品背後寄託著隱喻性的意涵。在經過巧思經營的畫面後,刺激引導觀者也 同樣採取幻想式的情懷加以與自身經驗來跟畫面做連結,達到原創者透過作品與 觀賞者之間的溝通與激盪,產生更多超乎作品原先想傳達的意念,這是筆者對於 創作非常要求的宗旨。. 三、生活中平凡角色下的心靈場域. 筆者喜歡藉由生活中不起眼的平凡角色,透過象徵性符號的相互搭配,呈現 一個具像而富有詩意的畫面,傳達個人心靈場域背後隱喻性的意涵,像是我們日 常生活中的用品,桌子、椅子、瓶瓶罐罐等隨手可得的東西。因為這些平時我們 常用的東西,對於我們而言它有某些既定的存在價值與意涵,同時也充滿著親切 感,特別容易跟生活經驗做結合,進入最深層的潛意識裡,喚醒每個人的記憶與 藝術家進入同一個世界,一起探討畫面中的象徵意涵與隱喻哲理。對於個人而 言,這些生活用品像是,寶特瓶、保麗龍、乾燥花、石頭、免洗餐具、用過老舊 的物品,一一都是個很親近的符號,特別用來探討環境議題。藉由生活週遭人事 物做為題材的藝術家中,本人最喜歡美國懷鄉寫實主義藝術家,魏斯。魏斯的作 品對於筆者有許多的啟發,無論在作品內涵與畫面技巧上,都有許多的收穫。在 這裡並不是要探討美國懷鄉主義對筆者有什麼樣的啟發,而是從魏斯的身上讓筆 者看見一位大師如何透過生活體驗去捕捉身邊同等感受的景物,讓他能夠延續更 多的感受加添在作品之中,讓我們有無限的想像與他一起同遊作品中每個場景的 故事與人物的性格。 根據扥爾斯泰的說法,藝術的起源在於:「人為傳播自己所受的情感別人起 6. 見,重新把那情感引出來,用一定外部的標準來表現。」對於藝術與人生經驗的 關係,他在<藝術論>中,舉了如下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謝東山 著,《藝術概論》 (台北市:偉華出版社,2000 年),頁 302。. 24.

(32) 如一童遇狼,受到絕大恐懼,後來他講述這件事,而為別人也受到同情感起 見,他描寫自己,自己在未遇狼前的地位,樹林的景致和自己怎樣閒暇,以後又 描寫郎的樣子和行動和他同狼相差的距離。如果兒童講述之時把自己所感的情感 重新經過一下,傳染於聽者,使他們經過兒童所經的,這個就是藝術。如果那兒 童並沒曾遇見過狼,確實常怕牠,願意把自己所感恐懼之情引於別人,便造出一 7. 件遇狼的事情,講述起來,使聽者引出和他所受同樣的情感,這個也是藝術。. 魏斯作品,最成功的地方也就是如同扥爾斯泰講述的,一個藝術家能夠讓觀 者引出和他所受同樣的情感。而這看似基本,但實際上是需要很清晰的思緒脈絡 與敏銳的心,才能精準的抓住每個東西的特質與場景的氛圍,傳遞出貼近於畫家 心裡所想的詩意。而這個心靈的場域在本人絕大部分的作品,都是藉由大自然景 物透露出孤寂的感覺,搭配生活週遭充滿迫害大自然的人文產物,來傳遞環境保 護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謝東山 著,《藝術概論》 (台北市:偉華出版社,2000 年),頁 302。. 25.

(33) 第參章 創作形式與技法媒材 第一節 創作形式 一、以自然物體與人為化物品為主要題材 在創作的過程裡,從一開始對物體的觀察與模仿,到如何選擇精準的對象 物,並能夠詮釋內心當下所要安排在畫面中的角色。這中間需要透過許多的過 程,一步步去找到自己內心對於創作目的之核心價值,而這個核心價值能夠帶引 著你在從事很多的創作過程當中,都走在同一個方向裡,這點筆者覺得是相當重 要,且非常必要的養成模式。每個人的喜好都建立在日常生活當中的經驗裡,有 些人走出家門他們喜歡走向人多的地方,有些人則是喜歡在繁忙的工作之後走向 大自然,去親近那造物者給予我們最原始的生命,一種除去人為附加的生活氛 圍。而一個會喜歡大自然的人,他不一定就是因為本身都生活在都市當中,進而 轉向喜歡另一個不同於生活習慣的新鮮環境,反之很有可能會是一個從小就生活 在非都市的鄉村生活裡,熱愛大自然確實是他對於生活的本能反映,因為大自然 的美伴隨著他,而他又最知道沒有這些大自然的事物,他會失去許多的回憶。兒 時的筆者家裡附近有許多的田野,整天就是在原野中抓著昆蟲,一個人靜靜的微 觀整個草叢裡的世界,因為大自然的奧妙與許多偶發的事件,讓筆者能夠不厭其 煩的定睛在同一件事上面。當筆者在觀看一條小溪筆者可以專注溪裡面所有生物 的活動,持續幾個小時,當中筆者會觀察並試著走到最深的地方看看還有沒有什 麼好玩的動物,這時突然發現石頭底下或是泥土動裡住著名為螯蝦的生物,往後 一個禮拜甚至幾年後捕捉螯蝦一直是筆者生活消遣之一。 在兒時成長的經歷中,對於大自然生態有個很親密的關係,因為筆者就像是 一個都市裡的小土人,搞的家裡的客廳飛滿了昆蟲,浴缸裡養著筆者釣回來的 魚。這些回憶到現在仍然勾起筆者當時對大自然熱愛與好奇的心,這也深深的影 響著筆者在作品中大自然題材的選擇與探討環境保護的議題。. 26.

(34) 在畫面中選擇準確的對象物之前,觀察物件是學畫過程中最基本的一件事 情,因為它可以讓你從學習第一時間分析對象物,去抓住大自然的法則,這些客 觀的法則可以從輪廓、色彩、質感、量感、甚至味道去著手。透過畫筆我們加以 模仿,過程當中我們漸漸的熟悉每個東西表現的要點,進而開始尋求我們覺得有 美感的事物加以做更深入的描繪與探討。大自然題材中,不論是動物、植物、礦 物、天空、雲彩等所有的自然物與自然現象,筆者都會選擇適當的議題,將這些 有探討性的自然題材,拉進筆者的作品中。 人為化的物品,在這裡指的是那些因人類的需求而被創造出來的物品,像是 椅子、桌子、工廠,保麗龍等。這些物品其中蘊含著許多人為化過程中,人類怎 麼去看待這被造物所能帶給人類生活上的效益。而這個效益最終的目的往往單只 是為了人,很少人會多項考量這中間的效益是否符合整個自然生態的和諧。自然 生態所需的條件其實非常的簡單,就是相互效益,而那被創造出來的東西是不會 帶給自然有任何的威脅。但是若透過人所創造出來的人為化產物,實在難以保證 對生態體系沒有負擔,至少在當今自然環境所反映出來的生態反撲中,可以窺見 我們內心的慾望已經遠遠超過了大自然的負荷量,因此身為一個生長於此環境的 一份子,不管是從事什麼工作的人,都該對我們所處的環境盡一份努力,希望我 們每個人都能夠成為一個好的管家,好好的相互效益的與大自然共存。身為一個 創作者而言,不但自己要正視這個環境問題之外,我們更應該充滿使命感,透過 自身作品邀請觀者,一同關心環境生態的保育。. 27.

(35) 二、拼貼的運用與攝影的輔助. 拼貼對於藝術創作者而言是個很基本的觀念,不論是在思緒上的組織或是在 實際創作步驟上的實踐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在實際操作上,不少藝術家會 將拼貼這觀念延用在平面圖像上的組合,有些人會用兩張不同的對象物的圖片透 過手繪的方式組合在同一個畫面中,甚至現在許多的藝術家會先利用電腦軟體的 合成效果來檢視對象物彼此的相容性,與合成出來的景象是否協調來決定創作對 象物的選用。對於較為傳統的藝術家而言,他們或許會透過許多的素描草圖加以 在同一個更完整的草稿上,做最後佈局的確認,像是魏斯在他相當著名的作品「克 麗絲蒂娜的世界」的注解說到:『有一天,我在歐遜家的樓上窗口向外眺望,看 到克麗絲蒂娜在草原上爬行,於是想用蛋彩畫法表現這幅畫。後來,我下樓到路 上先用鉛筆勾畫出房屋景象,但是我一直沒有到草野上去。我對實景的記憶比事 8. 情的本身還多。我是把所有背景畫成後,才畫上克麗絲蒂娜的。』 而筆者許多的畫作中,也是經過拼貼的過程,最後呈現當初在對象物所遐想 的完整意像。以籬笆系列為例子,當初眼前一片向左右不斷綿延而去的工地鐵 皮,背後是高樓聳立,但鐵皮背後的景物筆者並沒有想要預設為高樓大廈。在畫 面佈局上,就透過先前拍過的樹木資料加以拼貼上去,最後搭配灰色調的天空色 彩相互呼應出一種孤寂的感受。拼貼的使用,筆者在資料的收集往往是透過平日 的拍照,擷取生活中片段的場景,紀錄當下即時的感受,累積眼前所看到的景和 物在不同環境中所處的姿態。所以有許多思緒完整的照相作品,筆者會直接拿來 作為創作使用,這種接受大自然第一手給予的天然構圖與造型,筆者再透過許多 的後製工作將畫面提煉到近似自己心靈層面所看到的意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何政廣編著,《美國寫實派大師魏斯》 ,(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6 年),頁 116。. 28.

(36) 三、心象寫實的具象繪畫. 在談論寫實繪畫之前,我們可以先談論有關照相寫實繪畫的時代背景與風 格。20 世紀 70 年代興起於美國的藝術流派,又名超級寫實主義。其最主要的表 現方式就是不帶有主觀感情,而使用客觀的角度,藉由攝影的技術將所看到的畫 面忠實的紀錄在二度平面的作品上。許多照相寫實畫家的作品,都已接近真實場 景為訴求的忠實描寫,反映當下每個人所看到的同一個景色,用最客觀的方式希 望從每個人的視覺經驗裡達到共識,也就是當下所看到的實景。也因為如此,照 相寫實主義的作品使人感到嚴峻、冷漠,有自然主義的味道。但這些極近逼真的 再現方式,不論是描寫對象物的質感與色調,甚至整個空間的透視與前後景深的 完美性,都曾使筆者在描寫上有著更進一步的要求,但這光景總只是短暫的感 覺。因為那缺乏個人主觀心意的畫面,總是讓筆者覺得這麼多的作品裡,似乎只 要觀看一張作品就足已一窺所有,顯的少了些新意讓觀賞者能夠在其中遨遊。而 過度的客觀要求與照相描寫,也讓作品中的筆觸顯的格外的死板、沒有變化,不 過反讓筆者更極力想鑽研如何使用適當的表現方式,對於作品的生命力有正面的 加分作用。但作為美術運動,照相寫實主義也含有積極的因素,像是利用照相機 拍攝照片,可以把充滿著光和動態的現代城市景象凝聚在一瞬間,例如:車水馬 龍的下班時刻或是假日午後陽光下的悠閒市區等。照相寫實主義的作品常常把對 象放大到 5~10 倍,改變日常事物的呎吋,造成一種異乎尋常的美學和心理效 果。此外,具有嚴峻和冷漠感的形象,能傳達出當代西方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疏遠、 冷漠和無人情味,並且為商業廣告開闢出一條新的途徑。 在藝術的論點上,自然主義(Naturalism)與寫實主義(Realism)關係密切, 兩者都追求真實地描繪人生。而自然主義偏重於描繪客觀現實生活的精確的圖 畫,自然主義不僅要求作家有科學家的態度,而且要求作家使用科學家的方法, 即實驗的方法。而自然主義僅滿足於記錄現實生活的表像,不去深入地揭示事物 的本質,探求必然的真理,更排斥感性層面的探討(部分理念與照相寫實有一曲 同工之妙),相較之下寫實主義討論的範疇更為的廣闊。若將寫實與模仿加以討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writer is convinced that Seng-chao’s concept of the Saint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an activity which is, in a sense, similar to the basic nature of NG Yu-kwan’s concept of Pure

Courtesy: Ned Wright’s Cosmology Page Burles, Nolette &amp; Turner, 1999?. Total Mass Density

The existence of cosmic-ray particles having such a great energy is of importance to astrophys- ics because such particles (believed to be atomic nuclei) have very great

It’s not chocolate that causes problems, but the highly processed nature of the products containing chocolate and high levels of sugar and fat.. While it’s great that chocolate

Key words: theory of the nature of the mind, the Buddha nature, one who possesses a gotra, non-resultant activity which is neither positive nor negative and is able

„ An adaptation layer is used to support specific primitives as required by a particular signaling application. „ The standard SS7 applications (e.g., ISUP) do not realize that

 The IEC endeavours to ensure that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this presentation is accurate as of the date of its presentation, but the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on an

• Nokia has been using Socialtext wiki software for a year and a half to facilitate information exchange within its Insight &a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