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孫中山思想與廿一世紀兩岸關係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孫中山思想與廿一世紀兩岸關係"

Copied!
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孫中山思想與廿一世紀兩岸關條

黃城* 摘要 孫中山思想的政治實踐,在二十世紀並沒有出現太好的成績,雖然把清朝「一 族帝制」之國體推翻,但終孫先生之世,內不能看到國家的統一,憲政的實行與 民生的樂利,外不能力抗帝國主義,維護主權、領土之完整,達成復興中華民族 之初衷,孫先生可說是資志以沒的。 孫中山先生逝世之後的中國,內憂外患持續不斷,雖然在八年抗戰之後,成 為五強之一的戰勝國,但國力消耗殆盡,數年間國家分裂,造成中國歷史上少見 的長期阻絕、禁鋼之「隔海而治」的特殊現象。 台灣因為實行了局部的三民主義,而恢復國家元氣,創造經濟成長奇蹟,但 以孫中山思想的全盤性來評價,畢竟不能認為台灣已完成對孫中山思想的政治實 踐。大陸在歷經毛澤東時期的極左專政,到鄧小平時期的開放政策,其歷史之軌 跡不能不令全體中國人引以為殷鑑。海峽兩岸走過熱戰、冷戰、冷和的年代,回 首過去五十年,展望未來新世紀,孫中山思想是否還具有時代的意義,可以幫我 們理性地詮釋歷史,知性地創造未來? 本文以「歷史結構主義」的途徑與「理論研究」的途徑,企圖詮釋過去半個 多世紀以來,兩岸分裂的原因,以及兩岸間現實問題的本質。當然,重點在於以 孫中山思想的觀點,來處理一系列與國家發展理論有關之議題,包括國家利益、 國家目標、國家安全與國家政策等。最終目的,是要把孫中山思想的政治實踐, 應用到兩岸問題的處理上,希望探索出海峽兩岸互動發展模擬體系。這將不僅在 兩岸關係與分裂國家整合的研究議題上,具有創新意義,也是孫中山思想政治實 踐的一個研究、應用之新領域。 關鍵字:歷史結構主義、國家利益、國家政策、孫中山思想、兩岸關係。 *畫畫灣師大三研所教授、中華民國孫丈學會理事長

(2)

2 孫中山思想與廿一世紀兩岸關條黃城

Th

e

Th

inking of Sun Yat-sen and across straits relasionship in 21 th

ChangWa

Abstract

The article is written by history structuralism and theory research.Trying to

find out the reason of separated cross-Strait relation and the nature of real problem

between cross-Strait since more halfcentury in the pas

t.

Of course

,

The

weight-bearing point is to use the point of view of Dr. San Yet-sen's idea to deal

with a set of discussion about nation developing theory.Those include national

benefits

,

national objective

,

national secure

,

national policy

,

etc.

The final

pu中ose

is to put Dr. San Yet-sen's idea in use on handling the real

problem between cross-Strai

t.

We wish can explore a simulating system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ross-Strai

t.

This not

only has

innovating

meaning

on cross-Strait relation and separated nation integrated

,

but also a frontiers of Dr.

San Yet-sen's idea.

Key Words : Sun

Yat-sen 、 across

straits

relasionship 、 national policy 、 national integration 、 country

development

(3)

... ‘ 壹、國家發展方向分殊下的兩岸關係史觀 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變化曲折之大,是空前未有的經驗。她承接了十九世紀 時「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J 而在二十世紀產生了國史上波濤起伏最大的局面,舉 其要者: 一、一九00年的八國聯軍:這是中國歷史上遭遇中國外患之最,也簽下喪權賠款

之最的「辛丑和約 J

雖幸而在美國「門戶開放」政策下,免被列強瓜分,但國勢

大衰,民族精神從此更加澳散,孫中山先生稱此種遭過為「次殖民地 J

2

,

HPtt殖

民地還悲慘也。 二、一九一二年的帝制終結、民國建立:這是中國歷史上團體與政體的一大變革, 從此結束了封建、帝王的政治制度,使三代的「公天下」、孟子的「民為貴、社種 次之、君為輕 J 以至黃宗羲的「原君論」等之的政治理想,得到理論上的創新充 實,以及制度上的實踐,可說是「為萬世開太平」的新機。 三、北伐前後的內憂外患與對日八年抗戰:朝代更送之際,要歷經多少的歲月?這 是史蹟斑斑可致的。民初政局的擾攘不安,使民國之建國理想、無法有效實踐,這是 當時有志之士感痛心之事。孫中山的思想、被束之高閣,促使他憤而寫了「孫文學 說 J 以存青史。國家發展的曲折無功,使中國難脫貧弱交加之痛。 八年抗戰雖得到勝利,但贏得戰爭,失去和平,戰後無法迅速復建復原,使得 內戰加劇,終於導出一九四久年中華民國政府南遷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 建都北京,國家分裂,是不爭的史實,海峽兩岸,在歷經台灣被日本殖民五十年之 後,中國僅短暫復原四年,叉陷入長達半個世紀的隔閩分裂。這在中國歷史上,是 殊為少見的經驗。 中國為什麼會形成分裂的局面,當然可以從不同的層面與角度來析解,我們如 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值得深究的一個議題是一九四九年兩岸分裂之時,雙方所 憑藉用來支撐自己的行動的正當性究竟為何?能否在時隔半個世紀之後,以理性來 加以詮釋。 無論蔣介石或毛澤東,都是比孫中山先生晚一輩的人,他們的基本學養,及對 中西文化的比較認識,都及不上孫中山。雖說後來他們在政治實力的掌握上,有孫 1 關於「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說法,清末李鴻章、王韜、嚴復等人,皆有顯似的看法及用語。 2孫中山先生對「次殖民地」之論述,見「民族主義第二講」。

(4)

4 孫中山思想與廿一世紀兩岸關條黃城 先生所不能及之處,但二人生前對孫先生基本上是禮敬有加。 蔣介石一生的事業,受教於孫先生的性賴與提攜,故在孫先生逝世後,以孫先 生革命事業之繼承人自居,這是順承,世人容易理解的。蔣先生在遺囑上猶不忘提 及此一師承,算是有始有終的了。 毛澤東在民國十年時,即參與中國共產黨的一全大會,是中共的創建者之一, 雖說早期地位不如陳獨秀、張國熹等人,但畢竟已走上一條與孫先生革命路線截然 不同的道路,這與蔣介石有很大的不同。 孫先生晚年對馬克思主義,有非常完整而深刻的理解與批判,其最具體的表現 之一,在民國十二年(一九二三年)一月二十六日,與國際共黨之代表越飛共同宣 言的第一條: 「孫逸仙博士以為共產組織,甚至蘇維埃制度,事實上均不能引用於中國,因中國 並無使此項共產主義或蘇維埃制度實施成功之情況存在之故。此項見解,越飛君完 全同意 J 男一具體的表現,在民國十三(一九二四年)年八月三日,演講民生主義第一 講時,他駁斥了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剩餘價值論,與階級鬥爭論,並率直的指出: 「馬克思研究社會問題所有心得,只見到社會進化的毛病,沒有見到社會進化 的原理,所以馬克思只可說是一個社會病理學家,不能說是一個社會生理學家 J 0 4 孫中山先生對社會主義的評介,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在中國思想界,應 可算是真正的「先行者 J 恐怕放眼到國際上而言,也算是早期有洞見力的人物。 尤其是,一九一七年俄國才建立全世界第一個「共產主義政府 J 一九一九年列寧 才建立「第三國際 J 當時的西方主流思想界,對馬克思思想的政治實踐,大都還 抱持者新鮮與觀望的態度,遠在東方的孫中山先生,竟能發出如此深刻且有定見的 批判,歷史不知要如何解讀,此一不尋常現象? 毛澤東早年對馬克斯思想的認知程度不高,是情有可原的,他既非留洋學生, 當時中國學界對馬克思思想的著墨也不多,他的相關知識來源是有限的。但毛澤東 對孫中山思想的認識,應是比較容易與深入的,因為沒有文字障礙,且當時他的年 齡也已成熟;在孫先生批論,馬克思思想的時候,毛澤東應該是清楚知道的,而這也使 得他的路要走的比蔣介石辛苦,因為他走到左邊去了,所以在孫先生晚年的外交、 3孫中山~為中俄關係與越飛聯合宣言.!l引自「國父全集 J (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七十 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第二冊,第一一六頁。 4孫中山~民生主義第一講.!l引自同註三,第一冊,第一三九頁。

(5)

內政政策下,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形成非常微妙的關係,毛澤東在那樣的歷史結構 之下,以他的出身、知識,是很難出頭的,更別說主導歷史前進的方向了。 但在孫先生逝世後的中國歷史發展,出現了很多轉折,蔣介石成為中國國民黨 的領袖,毛澤東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領袖,關共間的內鬥,參揉了多少蔣毛的是非恩 怨,蔣介石的『順承』角色,長期居於正統有利角色,毛則艱苦奮鬥不懈,終於在

抗戰之後,步步進逼,取得奇蹟式的反敗為勝,成為「逆取』的結局。

蔣介石以「順承』而敗,退居臺灣,毛澤東以「逆取』而成,開國北京。蔣氏 落敗之餘,仍堅持其承續孫中山建國思想之方針,在民國三十八年的雙十節前夕, 在國慶丈告中,歷數二十多年國共鬥爭之經驗,呼籲全國人民: 「凡不願作俄國的奴隸牛馬,而自認為黃帝子孫的中國國民,都要共同一致, 同心一德,在青天白日國旗之下,國民革命大義之前,竭盡一切可用的力量,堅持 反共產國際侵略,反極權主義暴政的鬥爭,以恢復我們中華民國的領土,保障我們 中華民國的主權,歸還我們民主自由,保持我們光榮歷史,使中華民國的國體、國 號、國歌以及雙十節的國慶,與天地並存、日月爭光!唯有如此,方能上慰我創造 中華民國的 國父和為中華民國而犧牲的革命先烈在天之靈 J 可見在一九四九年國家分裂之後,蔣氏仍是堅持其正統地位的,其國家發展之 大方向,是要拉回孫中山創建中華民國的那個歷史結構上的。稍後在三十八年十月 二十五日的「光復節文告dJ更提出「貫徹三民主義』的主張,做為建設臺灣的綱 領,而事實上,在此同時,臺灣已開始進行土地改革的第一項工作Ii'三七五減租』 了,但這項工作,在大陸上延告了多年後始終未見實踐! 國家分裂之後,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以奉行孫中山思想為國家發展之主要方 針,這是歷年官方文告上的一貫立場,一直到民國八十九年五月二十日,政黨首度 輪替後,走獨派路線出任總統的陳水扁,也不斷在公開場合高喊「三民主義萬歲dJ

無論有心無意,此一立國根本深入人心,蓋可想見。

毛澤東建立政權之後,國家發展的大方向,要如何定位,是比較麻煩的問題。 正如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所指出的,馬克思思想傳入中國之後,它會面臨文化適應 上的問題,除了關鍵術語的翻譯必須中國化之外,其實,如何與近代中國歷史始終 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相結合,是他能否在中國社會生根的關鍵,因為這種民族主義 情緒,也正是毛澤東等人領導的共產主義運動能成功取得政權的因素。因此,費正 5蔣中正D'三十八年國慶前夕告全國軍民同胞書.!l哥|自「蔣總統集 J (台北,華岡出版社,民國 六十三年四月四版) ,第二冊,第二二四四頁。

(6)

6 孫中山思想與廿一世紀兩岸關條黃域 清認為馬克斯主義必須中國化,因為中國人只能接受中國式的馬克斯主義,但弔詭 的是,一旦中國化的結果 r 中國歷史意識終將破壞中國馬克斯主義的似真性。 J 毛澤東的難為,不只是要面對馬克斯主義中國化的似真似幻性危機,他還要照 顧到在當代中國歷史發展上,已取得大多數人認可的主流地位之孫中山先生及其思 想,當然,還要讓他那青年時代即「欲與天公試比高」、「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的胸懷抱負,不至於太委屈才行!因此,他必須重新摸索出一條與蔣介石不同的方 向,否則如何顯露勝利者的正當性呢? 由於毛澤東領導的中共,是在第三國際指導下的政治運動,因此,毛澤東的治 國方針,無所逃脫於這個大框框,加上史大林對其之疑慮、難信,使毛澤東必須在政 治路線上做一表態,而他在一九四九年的中共黨慶上做到了,他在這一篇「論人民 民主專政」的重要文獻裡,把自己訂在這樣的歷史結構中:

「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先進分子,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

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道路一這就 是結論」。 「一邊倒,是孫中山的四十年經驗,和共產黨的二十八年經驗教給我們的,深 知欲達到勝利和鞏固勝利,必須一面倒」。 毛澤東得出一面倒向蘇聯式社會主義的道理,最為中共建政後的國家發展基本 方向,當然有其歷史因果可尋,是非對錯,自可從歷史中得到真相。而影響二十世 紀中葉中國命運最鉅的兩個政治人物,就憑著他們在歷史結構中的角色與理念,帶 領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國家發展方向,導致一九四九年的中國分裂。 孫中山先生是他們共同解讀與拉攏的對象,但他們真是言行如一的孫中山信仰 者嗎? 貳、國家發展雁行差距下的兩岸問題本質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權力板塊起了很大的變化,主要的事以前蘇聯為首 的共產國際,快速成長,建立起西起東德、波蘭,東達北韓、北越,橫跨歐亞大陸 逾半土地的一個共產世界,這是西方歷史上罕見的一個格局,在世界史上來說,大 概也祇有元朝的蒙古大帝國,可與之比擬了。 在這一個歷史的大架構上,造成四個分裂的國家:歐洲的東西德,亞洲的南北 6費正清 r 費正清論中國 J (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八十三年) .第三六九頁。

(7)

ι‘ 越、南北韓,與中國的海峽兩岸,分裂國家是如何形成的?四個國家各有其內外的 背景,殊難一概而論,歷史的真相,也還存在著不少的冒區,有待後人去探明。 海峽兩岸自民國三十八(一九四九)年分裂以來,五十多年間,各自在其政治 意識型態上進行國家發展之歷程,這可雖是近代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國家 發展比較實驗」的工程,兩岸人民也不可避免地成了這半個多世紀來的實驗品。 與兩德、兩韓、兩越的分裂情形相比較,中國的分裂局勢,有兩個很大特點: 一是中圓的整體人口、土地,皆十倍,甚至數十倍於其他分裂三國,故其實驗規模 堪稱空前。 二是中國的分裂,是分成一人口、土地極為懸殊的海峽兩岸,故分裂之後的國家發 展之比較實驗,其意涵與價值,也殊不相同。 海峽兩岸分裂之後,彼此一面在各自發展其政治意識型態的實隨之路,一面也 在不斷地相互鬥爭,呈現出極為複雜多變的歷史面貌,綜觀兩岸在過去五十多年來 的關{系,可分成五個階段來統概: 第一階段為「熱戰」時期:是以民國三十八年的「古寧頭戰役 J 到民國四十

七年的「金門八二三戰役」。

第二階段為「冷戰」時期:是從民國四十八年,台海恢復平靜之後,到民國六 十七年底。中間經歷大陸的文革動亂,蔣、毛、周等第一代領導人逝世,台灣退出 聯合國,美國與兩岸關係改變等重大事件。 第三階段為「冷和」時期:從民國六十八年元旦,大陸「人大常委會」發表「告 台灣同胞書 J 到民國七十六年蔣經國先生宣布開放赴大路探親政策止,兩岸情勢 趨於和緩,但仍處於單向言行,沒有交集口 第四階段是「交流了解」階段:從民國七十六年開放探親之後,兩岸有了互動 交流,民國七十九年兩岸紅十字會簽署「金門協議 J 民國八十年台灣通過「國家 統一綱領 J 一直到民國八十四年元月三十日,江澤民發表「江八點」止,兩岸在 交流中處處暗藏機鋒。 第五階段為「對話與擺盪」時期:從「江八點」發表之後,李登輝回應以「李 六條 J 雙方可說首次以正式回應方式,來處理兩岸的問題,但在「李六條」之後 兩個月,即因李登輝應邀到美圓康乃爾大學發表演講,引起大陸的強烈反應,以後 隨著我國歷史上首次民選總統的進行,大陸升高對台「丈攻武嚇」戰略,兩岸關係 近五年來,可說是處於擺盪不定的狀態。 兩岸關係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到底其問題之本質為何?是值得探究之處。以 目前能掌握之資料來判斷,兩岸之間的問題之本質,至少有三點是可以確定的:

(8)

8 孫中山思想與廿一世紀兩岸關條黃城 其一是起因於國家發展的意識型態之殊異,此已如上節所述,不待贅言。 其二是歸因於權力的對抗:此就政治學上的權力之寡佔與排他性而言,也是可 以理解的,亦即國共之間的鬥爭,或蔣毛之間的鬥爭,皆含有政黨與個人之權力對 抗的實質,甚至到了李登輝與江澤民時代仍然難脫權力對抗之實質。準此而觀之, 兩岸間從蔣介石與毛澤東、蔣經國與鄧小平、到李登輝與鄧小平,這些對立政治人 物之間,不斷傳出有秘密往來的事蹟似乎也就不足為奇了。 其三是兩岸間的政經社會制度不同:台灣在民國三十八年之後,國家體制進入 民主憲政狀態,雖說戒嚴並實施「動員戳亂時期臨時條款 J '使民主政治打了折扣, 但在本質上是往民主方向前進的。大陸則是採取「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體制,形 成共產「一黨一國」的格局,兩岸之間的差異愈拉愈大。加上經濟社會制度,台灣 是私有財產為基礎的「民生主義」經濟社會制度,而大陸則是反對私有財產,以集 體所有制為主體的經濟社會制度,因此兩岸之間的制度差異,漸漸形成一道難以跨 越的鴻溝,成為兩岸問題的一個重要本質。 除了以上三點,可以詮釋海峽兩岸問題的本質之外,在兩岸的關係史上,我們 發現:本來同文同種(為主體的)的中國人,在分成兩個政治實體之後,溝通、交流 與整合,何以會有如此高難度的現象呢?蔣毛對抗時代要把對方置諸死地而後己,蔣 鄧對抗時代,雙方也是處於「零和遊戲」狀態;HP使到了夙無恩怨的李江時代,雙方﹒ 來往也見頻繁,和以兩岸關係還是不能平順發展?我們要如何解讀此一現象呢? 雖然說,對李登輝先生的兩岸主張,有仁智互見之爭議,但何以當「兩岸是特 殊國與國關係 J 提出來之後,雖然引起國內外劇烈震盪,兩岸關係也頓時緊張,但 台灣內部的統派民意,並未土揚,反而在中共大力抨擊之後,獨派聲勢上升?近年來 大陸對台兇惡態度一出,台股幾乎必然應聲下跌,但反而導致統消獨長,此一現象 要如何解讀呢? 進一步來看,兩岸問題的本質,要放到什麼結構中來思考,才能加以完整的理 解,並得到解開僵局的鑰匙呢?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研究「台灣經驗」的學者鄭竹園教 授,會以一系列的著作,嘗試解答這一問題,從他於民國七十五年出版的論著「台 7兩岸之間的秘密往來,最其體的事誼是一九九 0 年開始的「密使事件 J 詳可參閱:商業週刊,二 000 年七月廿四日,魏承恩Ii'李登輝時代兩岸九度密鼓實錯』一丈。後來李登輝也親口誼賓此 事 o 8這是李登輝於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九日接受「德國之聲」錄影專訪時提出的,全文詳閱:中央日報, 民國八十八年七月十日,第三版。

(9)

灣模式與大陸現代化 J 中,可以看出他的努力。「台灣模式 J 也就是國際間近二 十多年來,眾多學者所肯定的後進國家發展實驗之成績,它對全世界眾多的落後國 家而言,是深具鼓舞作用的,鄭竹園教授在近二十年前,即以經濟學角度,指出台 灣從分裂之後三十年來,經濟的成功 r 體現於下列五項實績,即(一)經濟成長 率的持續上升(二)物價的相對穩定; (三)國民所得分配的平均化(四)人 民生活水準的顯著提高;及(五)產業結構的現代化」 lO ,有了這些實績,所以,拉 大了兩岸間民生水準的差距,變成兩岸間不易融合的本質。 其實 r 台灣模式」的實績,還不只表現在經濟面而已,至少它還表現在: 一、教育面:它普及了中小學教育,提高了大專高等教育。 二、社會面:它造就了完全自主的大眾謀體,維持了社會的流動性與開放性。 三、政治面:它造就了完全開放的政黨競爭體系,成功實施了中國歷史上首見 的民主政治。 因此,我們如果從「雁行理論」的角度來看,把兩岸之間定位為在「國家發展 雁行差距」下的狀態,應該可以進一步來理解兩岸問題的本質。 對於這一角度的觀察,大陸學界近年來也漸有人觸及,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 念馳的一些看法,特別值得注意。他在二 000 年曾撰文論述中國未來統一的問題, 把中國統一的問題,放到整個中國現代化的全局來思考,他認為. r 台灣問題是整個 中國現代化過程中一個組成部分只有從整個現代化著眼,才能有智慧和能力解 決歷史遺留的問題,只有完成整個中國現代化的整合,台灣問題才會得到最好的歸 宿」 li '相信祇要把章念馳文中的「台灣問題」改為「大陸問題」或「兩岸問題 J 也是可以為一般人所接受的。 其實,章念馳在前一年(一九九九年)年底的一項研討會中,曾經提出更能詮釋 兩岸問題的看法,他說. r 大陸需要時間把自己的事辦好,這樣對台灣同胞的說服力 就大了 J 至於大陸要有多少時間來辦好那些「自己的事」呢?章念馳認為 r 再有 五十年時間,隨著大陸加入世貿組織後加速改革,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大陸將階段 性成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現代化建設,完成政治與經濟改革兩大任務」 l2 。換一句 話說,五十年之後,亦即兩岸分裂一百年(從一九四九年到二 O 四九年)之時,即兩 9鄭竹園 r 台灣模式與大陸現代化 J (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七十五年)。 10同註九,第四頁。 11 章念馳的文章,引自:聯合報,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報導丈Ii'統一問題須放到現代化全 局中思改』。 12這是章念馳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與世界」研討會中之談話,引自:聯合報,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 二十九日報導丈Ii'汪道涵智囊提三階段解決臺灣問題.!l 0

(10)

10孫中山思想與廿一世紀兩岸關條、黃城 岸發展差距拉齊之時,兩岸問題在本質上可以得到解決,屆時國家前途應是光明可 期的。 如果我們接受兩岸問題的本質,是在「國家發展雁行差距」之下所形成的,那 當然也就是回歸到分裂源頭的國家發展的政治意識型態之殊異上面了。對於兩岸當 權者的權力對抗,其合理性也可得到一些佐證了;而國家發展實績的重大落差,與 政經社制度的關係,應有因果可究。 兩岸人民在經歷五十多年的「國家發展比較實驗」之後,必須分別接受不同的 實驗結果 , 而這樣的「比較實驗結果 J 成為今天兩岸問題的核心所在。我們如果 接受這樣的推論,那就可以充分理解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於二十一世紀初所發 表的「台灣人看大陸 J 對大陸人民 、 政府與國家,會是這樣的印象 13

l

i

台灣民眾的大時墜一一一」

_ ,FiI.:

開放 23%

,:':'-, γ、民主 5

註f不會中間還頂及無意見、未回答之比率。

(11)

這樣的推論,至少還可以詮釋以下三種現象: 一、何以歷年來中共對台灣的政治統戰,很難引起台人興趣?中共用了無數心思心 思,寫了大量文章,發表了多少談話,但大都著眼於民族情感、國家主義之角度, 從民國六十八年的「告台灣同胞書 J 到民國八十四年的「江八點 J 都充斥著民 族主義濫情訴求,動輒強調「台灣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世界上普 遍承認只有一個中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實珊且 圓的完全統一,促進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仍然是所有中國人的神聖使命與崇高目 標」等情緒性用語,但對兩岸發展的差距,不敢面對承認,台人無法被不著邊際的 美麗辭藻所打動。 二、何以近年來中共對台兩次大規模丈攻武嚇,不但沒有屈服台人意志,反而在兩 次總統大選中,變相幫李登輝高票當選,陳水扁低空諒過?這是由於中共當局還是 無視於兩岸發展差距的事實,強調要實施 r~國兩制 J ' r 不能承諾放棄武力對台 J ' 此與台灣人民擔心「一國兩制」會使辛勤建設成果歸零,生活方式驟變,生活水準 下降,完全南轅北轍,可說是「霸王硬上弓 J 孔子云 r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 之 J !所以,文攻武嚇收到反效果。 三、何以大陸經改取得實績後,能吸引眾多從台商台資西進大陸發展,甚至像王永 慶先生還公然挑戰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政策?這是由於大陸在「十一屆三中全會」

定下「開放改革」基調後,經濟發展政策揚棄「極左路線 J '走上自由經濟的路線,

向資本主義的主流市場靠攏,帶來令人嚮往的商機,隨著大陸人民生活水準的提 高,全世界莫不高度關注大陸這個超級市場,台商怎會缺席呢?所以,雖然獨派背 景的陳水扁上台,但對「戒急用忍」政策反避之唯恐不及,更積極推動小三通、大 三通。 因此,決定兩岸走向的因素,政治意識型態的比重,愈來愈微不足道,權力對 抗的牽引作用,也愈來愈小,倒是由於經濟社會制度的混合,導正「國家發展軌道 趨同化 J 兩岸的民生發展差距,似在快速縮小中。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認為: 「大陸要解決台灣問題,首先要發展經濟,那麼過五十年、二十年之後,台灣根本 沒有獨立的可能」",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到時兩岸問題的本質已經完全改變,統 獨的命題不再有意義,中國人可以用全新的視野與理論,來處理國家的未來吧! 呀!自:聯合報,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報導文D'李光耀:當大陸經濟強大,台獨根本不可 能』

(12)

12 孫中山思想與廿一世紀兩岸關條黃城 參、孫中山思想、與兩岸國家利益之統一 在探討了海峽兩岸的分裂源由,以及分裂之後所進行的一場大規模「國家發展 比較實驗」所導致的「雁行差距」之後,海峽兩岸未來將何去何從?厥為影響二十 一世紀全球權力結構的一件大事,也關係到一百多年來無數中國人所追求的目標之 能否實現一此即中國有無機會在二十一世紀中葉之前復興成為世界上的一等富強國 家? 西元兩千年會是關鍵性的一年,這年臺灣進行第二次的總統民選,結果具獨派 背景的陳水扁以不到百分之四十的相對多數選票,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中央 政權和平順利地由執政半個多世紀的國民黨,移轉到成立才十四年的民進黨,標誌 者中國政治史上的新頁,也使政黨政治在中國土地上成為百分之百的事實。 但這一年的若干方面之發展,似乎給一向順利的臺灣帶來一些陰影。首先是瑞 士洛桑的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即D) ,在四月中所發表的全球年度競爭力排行榜, 臺灣從前一年的第十八名,降為第二十二名,為何競爭力下降?別D 負責人蓋樂利 教授(

Stephane Garelli )認為

r 主要是受到總統選舉的影響,因為從去年起臺灣全 力投入選戰,未來的不確定影響了政府效率,加上前年(一九九九年)九二一集集 大地霞的巨大衝擊,民間消費大量降低,排名因而下降 J 此外 r 新政府的政治 立場也造成兩岸關係緊張,尤其副總統當選人呂秀蓮的談話使得緊張'1育勢升高 J 0 15 政治民主化的結果,由於兩岸間的高度不確定性,加上近年來大陸經改獲致可 觀成果,使得民國八十九年五月二十日上台的新政府,面臨嚴峻的局面。國民黨下 野後,對兩岸關係的思維有了判若兩人的變化,前經建會主委江丙坤在下台五個多 月後,反省兩岸關係時說 r 提到大陸我就很心痛,最近我第一次去中國大陸,我 只能用『震撼』來代表我的心情,就跟王永在回來後的震憾一樣。大陸投資環境的 改善速度快,相關決策也快,決策後的案子不到一年就蓋好了。但反觀我們,像拜 』耳案與海洋公園,一塊地拖了五年」 16 。持相同看法的人很多,學者出身的前經建會 副主委薛琦,也直接指出 r 戒急用忍和全球化潮流背道而馳」 l7 。經濟部中小企業 處處長汪雅康更警告 r 國內中小企業對當前政、冶亂象及兩岸關係存有相當大的疑 慮,許多中小企業私下表示,將再給新政府半年觀察期,如果情勢未有好轉,將決 15

5

1 自:聯合報,民國八十九年四月二十日報導丈D'全球競爭力,台灣從 18 降為 22 名』。 16江丙坤的談話,引自:中時晚報,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五日第五版「深度話題」。 17薛琦的談話,引自:勁報,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十六日報導丈D'薛琦:戒急用忍與全球化潮流背 道而馳』

(13)

定出走中國」 ls 。 其實,就在新、舊官員相繼對兩岸政策議論紛紛,舉棋不定之際,二 000 年 下半年,已引燃一波台商台資登陸的高潮,前景與錢途如何?誠尚不可預料,但兩 岸的未來,在這一波兩岸間存在的重商主義潮流之下,是充滿想象力與創造性的, 兩岸之間商業文化的匯流,已經凌駕政治爭議之上,能否在更高層次的國家發展架 構上,做磨合接軌的工做?此攸關兩岸人民的福祇至鉅。 從國家發展的架構體系表 19來看,解決兩岸問題,首先要從最高層次的「國家利 益」著手,來析論兩岸的國家利益有無整合之可能,此一根本大結如能打開,其它 小結將迎刃而解。 國家利益的定義,本人在「中華民國國家發展體系研究」一書界定如下 I 現代國 家為求生存與發展,綜合根據其所屬環境、文化傳統、歷史精神與基本制度、國民

意志、客觀需要等六大因素,所形成的國家基本方向,就是其國家利益之所在」迎。

國家發展體系表 分裂國家的雙方,各自的國家利益,當然是不同的,但並不代表其中就絕對沒 有統整的空間存在。蔣氏父子在台灣執政的四十年間,基本上是從中國全局的立場 18汪雅康的談話,引自同註 1 7 報導文~汪雅康:半年後中小企業將出走中國』。 可|自責域 r 中華民國國家發展體係研究 J (台北,嵩山出版社,民國八十年五月) .第八十四頁。 20同註 19' 第九十頁。

(14)

14 孫中山思想與廿一世紀兩岸關條黃域 來看待兩岸關係'來建構國家利益的基礎,當時是威權統治的形式,中央政權是不 必以選舉來決定的,國家領導人的威信與信念,相當程度主導了「國家利益 J 因 此,蔣氏父子時代的國家利益,是定位於追求民族的復興與國家的統一,舉重要文 獻說明如下: 一、蔣介石總統在民國四十年代時,即對「兩個中國」加以抨擊,認為 r Ii兩個 中國』的說法,真是荒謬絕倫」 2l' 所以,終其一生,主張「漢賊不兩立,王業 不偏安」的原則,誓言要反攻復園,至死猶在遺囑上提醒國人要「光復大陸圓 土」。 二、蔣經國總統主政期間,延續其父遺志,堅持的國家利益也是很明確的,直到他 臨終前一個多月,還明確地表白 r 中國必須統一,也必將統一,但絕不是統 一在馬列主義的共產極權制度之下,而必然統一於自由民主的三民主義制度之 下 J 他並且認為 r 如果中共能為中國人民及中國未來著想,就應該放棄其 『四個堅持 JJ 回歸三民主義,才能達成統一的目標」泣。可見其不只主張要 追求國家統一,並對統一之內涵有明確宣示。 在蔣經國晚年,允許民進黨組黨,宣佈解除戒嚴,開放赴大陸探親,一連串的 政治改革,已奠定後蔣經國時代台灣政治發展的基礎。李登輝繼任之後,面臨的是 內部民主競爭壓力日大,以及對岸經濟快速發展的壓力,加上李先生有特定的歷史 觀,因此,在李登輝主政十二年之間,國家利益有逐漸模糊化的現象,引起不少人 的議論,但其實就在他於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九日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提出「特 殊兩國論」的主張,他對兩岸終局的看法,也還不算脫離兩蔣時代所劃定的國家利 益的範圍。李登輝認為: 「解決兩岸問題不能僅以統一或獨立的觀點來探討,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制 度』的不同。從制度上的統合,逐步推演到政治上的統合,才是最自然、也是最符 合中國人福祉的選擇」 23 。 李登輝早在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九日即提出兩岸的「統合」主張,而陳水扁竟然 在民國九十年元旦的祝詞中,也提出「兩岸統合」的主張,兩者之間,究竟是無意 的巧合,或是有心的接續,實在耐人尋味。 從這樣的發展來看,台灣這一邊,不論是誰執了政,在國家利益的掌握上,大 21蔣中正Ii'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十四日為大陳撤退順利完成招待中外記者問答.!l .哥|自 r 先知先導」 (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初版) .第二 O 二頁。 22蔣經國的談話,引自:遠見雜誌,民國七十八年十二月一日的專訪丈,第十五~十七頁。 23 同註八。

(15)

體上還是有其一貫性的脈絡存在,只是在「後李登輝時代 J (民國八十五年之後)

,

由於政治民主化的結果,國家利益的形成,從過去由上而下,轉變為由下而上,這 一轉變,使台灣在看待兩岸問題時,形成「民」為主 r 國」次之 r 黨」的立場 愈來愈有放空的趨勢,因此,近數年來,政治人物與政黨在處理統獨問題上,都有 模糊化與條件化的現象,統獨在台灣民主的權力架構中,已逐漸成為邊際化的議題, 此一演變,牽動了台灣政治版圖十多年來的重組分合,也是研究兩岸關係必須關注 的一個現象。 相對於台灣近十多年來在政治上的活躍變化,大陸在政治發展上就明顯僵化 了,尤其在「八九天安門事件」後,政治改革銷聲匿跡,仍然維持一黨一國的體制, 在國家利益的議題上,從毛澤東到鄧小平,再到江澤民,幾乎就是一貫地要把台灣 的中華民國消除掉,實現其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台灣的目標。鄧小平提出「一國 兩制」的主張,雖有一點創意,但不能滿足台灣人民的民意。 台灣的民意在哪裡?難道真的不認同當中國人嗎?真的反對一個中國嗎?真 的不願看到中華民族的統一富強嗎?問題可能被過度簡化了。台灣人對兩岸關係與 中國的終極看法,可能不易以數目字來表現,但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在民國八十

七年與八十九年所發表的兩次看法,具有相當的意義:

一、李遠哲於民國八十七年三月二十日指出 r 兩岸統一或台灣獨立已經不是很 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努力把台灣建設成一個美好、公平的社會,讓大陸 十二億人口羨慕台灣的成果」 M 。 二、李遠哲於民國八十九年四月十四日指出 r 相信兩岸終將走在一起,但目前 彼此有很多誤解,台灣大多數民累不能接受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 這是社會發展和制度的問題,也就是政治的問題,不是族群或文化的問題 J ' 「如果是一個美好的、民主的、安居樂業的中國,就算是『一國一制.iI J 李遠哲表示他也接受鈞。 由李遠哲的談話,可以很直接地看出兩岸的問題,不在「一國幾制」的形式問 題,而是所能提供給民眾什麼樣的制度與生活內容的實質問題,所以,假如兩岸政 府能務實地回歸到「以民為主」的基本面來處理兩岸關係,是可以摸索出一條路來 的。 24李遠哲的談話,引自:聯合晚報,民國八十七年三月二十一日報導丈Ii'李遠哲:兩岸統獨已不重 要』。 25李遠哲的談話,引自:聯合報,民國八十九年四月十五日報導丈Ii'李遠哲:相信兩岸終將走一 起』

(16)

16 孫中山思想與廿一世紀兩岸關條黃城 台灣人民要的,其實和大陸人民要的,應該是可以融合的,中國人民要的,其 實在孫中山思想中,可以勾繪出相當完整的答案: 一、孫先生希望每個中國人過著食、衣、住、行、育、樂無缺,均富而有尊嚴 的生活。 二、孫先生希望中國能發展出全世界最民主、最有效能的政治,使每一中國人 人權與參政權,受到完整保障,並能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三、孫先生希望中國能完全復興,成為世界一等富強之國,發揮王道丈化精神, 維護世界和平,增進全球人類之福祉。 孫中山思想的宏觀性與進步性,使它直到二十一世紀,猶能呼應、海峽兩岸人民 的訴求,從國家利益的層次來衡量,孫中山思想是可以把兩岸國家利益的矛盾,加 以整合統一起來的。主要理由在於: 一、台灣經驗或台灣模式,基本上就是孫中山思想實驗的成績,台灣人民至今猶衷 心地接受孫中山先生為「國父 J 其思想成為國家重要政策之根據,更是憲法制定 的根據,台灣人民以孫中山先生的精神,推廣「台灣模式」成為大陸全面現代化之 張本,進而「統合」為一二十一世紀最新、最進步的國家,這是「順勢而為」。 二、大陸在過去數十年來,對孫中山先生始終予以高度之尊重,鄧小平的開放政 策,究其本源,其實皆從孫先生的「實業計劃」一書得到啟發,與馬列主義之關係 反而不大,此尚可專丈專書論述。但大陸在推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二十多年 之後,經濟雖取得一些成果,但以完全現代化國家之格局觀之,畢竟還缺乏長治久 安、治國平天下的宏大規模。前路茫茫,孫中山思想正可大公無私地發揮引導作用。 三、從孫中山先生思想所形成的國家發展策略與途徑來看,大陸走的路,在毛澤東 時代是重民族,輕民生與民權;到鄧小平時代,是重民族、民生並重,但還是輕民 權。而台灣走的路,在蔣介石時代,市民族與民生,較輕民權,蔣經國晚年大力推 動民主化,到李登輝時代開花結果,但民族主義有些模糊,民生主義方面有些偏差。 所以,兩岸在國家發展序位上,是有矛盾的。但如在追求國家、民族的復興之大方 向上而言,是可以從大處統一起來的。 總之,海峽兩岸經過五十多年的「國家發展比較實驗」之歷程,現階段所呈現 之差異,誠然是很大的,在「國家利益」這個議題上,本來雙方都要追求「統一 J 只是統一的主從與內涵有很大的差別,因此,過去有長達四十年左右的時間,雙方 是處在「零和遊戲」關係中,這顯然要兩岸人民付出龐大代價,而且也可能使中華 民族陷入永劫難復的地步。

(17)

大陸方面提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口號,是「去零和遊戲」的一大進步, 雖說還有若干附帶條件,但國際間成認為中共如出手打台灣,想必要付出慘重代價, 會使改革二十多年的經濟成果,毀於一旦,顯然地 í 為統一而統一 J 可能使統 一之意義不復存在,因此,兩岸應改弦更張,在「國家利益」內涵上,尋求更多的 共識,才能使兩岸關係,接回到分裂前的歷史原點上,重新出發。 在如此論述的架構下,孫中山思想遂能在兩岸各自思考「國家利益」的時候, 展現出具有現實意義的生命,成為統合兩岸「國家利益」的實質內涵,那麼,兩岸 將逐漸結束「國家發展分途實驗」的階段,邁入新的「國家發展整合實驗」階段。 苟能如此,將為人類政治史上分裂國家的融合,創造新的模式。 肆、孫中山思想與兩岸國家目標之融合 海峽兩岸如果能從二十一世紀開始,逐漸結束「國家發展分途實驗」階段,邁 入新的「國家發展整合實驗」階段,那麼,從國家發展體系來研究,接下來要處理 的問題,就是兩岸在「國家目標」層次,應如何融合的課題,而孫中山思想能在兩 岸國家目標之融合過程中,發揮什麼功能,也就值得深究了。 海峽兩岸所要追求的國家目標,可從憲法層次與意識型態層次來分析比較,當 可看出兩岸之間存在的重大分歧。 首先,就憲法層次來看,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所公佈的中華民國憲法, 在前言中明確宣示行憲的國家目標在 í 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遺教,為 鞏固國權,保障民權,奠定社會安寧,增進人民福利」 26 。進一步綜合中華民國憲法 之精神與內容,可將 「國家目標」具體說明如下: (一) 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並促進世界和平。 (二) 實現主權在民之共和國體與民主政府。

(三) 保障人民之完整人權與參政權。

(四) 滿足人民基本生活之需求,並促進社會之均富、公平、正義。 至於大陸方面的國家目標,就憲法層次而言,依據一九九九年所公布的憲法序 言第七段修正文 í 我國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的基本任務是, 治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各 26詳見中華民國憲法前言。

(18)

18 孫中山思想與廿一世紀兩岸關條黃城 族人民將繼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 論)指引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社會 主義的各項制度,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 法治、自立更生、艱苦奮鬥'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 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27 進一步綜合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之精神與內容,再與中華民國憲法做一比 較,可以得出其較為特殊之「國家目標」有如下點: (一)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總目標,與中華民國憲法有明顯差距。 (二)在政治體制方面,追求「四個堅持 J '並形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 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J 此與中華民國所追求的完全開放之民主政治制 度,有明顯差距。 (三)在經濟社會方面,一九九三年通過的憲法第十、第十一條增修條文,出現公、

私營並存的法源,與民生主義精神接近。第十五條修正文納入「國家實行社

會主義市場經濟 J 帶有濃厚「混和合經濟型態」之意涵。 (四)在普遍性人權與公民參政權的保障方面,人權之內容大致相同,但嚴禁條款 較多,公民權則受限於公民體制之不完整,行使空間有限。 以上是以兩岸憲法之精神與內容,比較其所揭示的「國家目標」之異同,當然, 這種是法律條文層面的分析,不涉及實際政治運作的效果。而以憲法層次來看,兩 岸的「國家目標」存在著相當大的岐異性,假如兩岸皆依憲法而行,則國家目標要 整合似乎不易。 但事實上,海峽兩岸在經過半個世紀多的分裂、對峙之後,彼此間的互動性, 始終是存在,且不斷地發展的;未來究應如何發展兩岸關係?也一直是各界人士持 續探討的問題。 在推究兩岸關係未來的走向時,我們有必要把各種可能性加以綜理,歸納成為 以下的十一種模式。圖中的平行線代表現狀之持續進行,向上仰代表國家發展真正 面提升意義,向下滑則代表國家發展呈負面沈淪意義: (一) 兩岸平行:結局是維持現狀。 抄台灣

大陸

27引自丘宏達Ii中共修憲與法、冶的根本問題.n <台北,中國時報,民國八十八年四月九日>

(19)

(二) 大陸單向沈淪:結局是差距愈大,統一不易。

L\J 士

(三) 大陸單向提升:結局是差距縮小,大陸審碼增多,統一有望。 台灣

大陸

(四) 台灣提升大陸沈淪:結局是差距更大,愈行愈遠。 台灣 會睡 (五) 台灣沈淪大陸提升:結局是差距縮小,台灣當碼漸失,統一有望。 台灣

大陸

(六) 台灣單向提升:結局是差距愈大,統一不易。 台灣

大陸

(七) 台灣單向沈淪:結局是差距縮小,統一有望。 台灣

(20)

20 孫中山思想與廿一世紀兩岸關靜、黃城

大陸

(八) 兩岸皆升互遠:結局是差距擴大,統一不易。 台灣

大陸

(九) 兩岸皆升互近:結局是差距縮小,統一有望。 台灣

大陸

,

(十) 兩岸皆沈互遠:結局是差距擴大,統一不易。

「→ 台灣

\\、 大陸

(十一)兩岸皆沈互近:結局是差距縮小'統一有望。

「Y

台灣 才, II表 以上是把兩岸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結局,做一綜合虛擬呈現,至於現實之發展

(21)

態勢,非本文預測之範圈。當然,兩岸政府與人民,在思改彼此關係時,似可參照 上表中十一種模式,做一知己知彼之角色分析,如此,或更有助於走出一條較好出 路。 海峽兩岸的「國家目標 J 在憲法層次上,存有相當程度之分歧,但在現實政 治、經濟、社會等層面上之發展言,則叉有不同面貌呈現。尤其兩岸政府長期在分 裂、對峙的基礎上,發展出一套企圖把對方包含在內的「國家目標 J 儘管這在政 治語意學上,是相當不容易的釐清的,但我們仍可從政治意識型態的層次,來理解 此一現象。 兩岸當局長時期以民族主義互相攻詰,以充滿道德正當性的言辭,要伸張己方 國家目標的正當性,並否定對方國家目標的謬誤性,一方要「解救大陸同胞 J 一 方要「解放台灣人民 J 一方要「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J 一方要「和平統一,一 國兩制」。這些高度意識型態所構成的「國家目標 J 由針鋒相對,到有重疊,其 中的轉折,值得細究。

一九七八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鄧小平路線取代毛澤東思想,改

革開放成為二十多年來的發展主軸,新的思考模式,包括對中國歷史與前途的論述, 特別是對兩岸關係的論述,有了很大的改變。台灣在經過民主化的游禮後,也出現 新的思維,但兩岸對「國家目標」的論述,卻出現「趨同」的現象,最具有代表意 義的,莫過於民國八十四年<一九九五>的「江八點」與「李六條 J 其中對中華 文化的論述,如出一轍。江澤民在第六點說 r 中華民族見女共同創造的五千年燦 爛文化,始終是維繫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也是實現和平統一的一個重要基礎。 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到 李登輝則在回應江澤民的講話中,第二條說 r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全體 中國人的共同驕傲和精神支柱。我們歷來以維護及發揚固有文化為職志,也主張以 文化作為兩岸交流的基礎,提升共存共榮的民族情感,培養相互珍惰的兄弟,情懷。 在浩瀚的文化領域裡,兩岸應加強各項交流的廣度與深度,並進一步推動資訊、學 術、科技、體育等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m 江八點與李六條中的彼此攻防,異中有同,不只表現在對中華文化的論述上, 江澤民更把「中華民族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抬出來,孫先生曾說 r 統 一是中國全體圓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書」。因 28這是江澤民對兩岸關係講話<俗稱「江八點 J> 的第六點。引自:聯合報,民國八十四年二月五日。 29這是李登輝回應「江八點」在國統會的講話<俗稱「李六點 J >的第二條。引自:聯合報,民國八 十四年四月九日。

(22)

22 孫中山思想與廿一世紀兩岸關你黃城 此,江澤民「呼籲所有中國人團結起來...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中華民族現代 發展進程中這光輝燦爛的一天,一定會到來」劫。 以意識型態層次來觀察,兩岸之間在「國家目標」上的差異性,似乎在縮小之 中 r 求同存異」雖說是一種謀略,但也可能是歷史演變的結局。 台灣經過近二十年的民主化情禮,尤其在中央政府實現政黨輪替之後,更能回 歸到民主憲政的常態來定位自己的國家目標。大陸在經過二十多年的經改之後,整 個經濟、社會,甚至政治、意識型態的層面,都起鉅大的變化,未來的發展,更將 波瀾壯闊。一般認為,大陸若依市場經濟模式發展,至二十一世紀上半葉,大陸社 會可能會出現: (一) 混合經濟的形成: (二) 外向型經濟的建立: (三) 經濟重心向中西部的轉移和擴散: (四) 人民參與加深以及行政立法制衡的新政治生態出現: (五) 多元社會的興起。" 至於大陸的政治發展之前景如何?前中國社科院歐研所所長嚴家祺先生認為, 有七個因素正在推動和將推動中國大陸民主化進程: 第一, 中國大陸私人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日益多元化。 第二, 中國國門的進一步開放,特別是加入 WTO 後,自由民主思想將隨 著國外商品傳播到中國大陸各個角落。 第三, 中國大陸出版業的自由化和新聞自由的必然突破。 第四, 台灣民主化和香港對中國大陸的影響。 第五,基層民主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議會化傾向的加強。

第六,

中國大陸組黨運動的發展和反對黨的必然出現。

第七, 中國最高權力掌握者「終身制」的F消。 32 總之,吾人對於海峽兩岸的國家目標之理解,既是憲法層次的,也是意識型態層次, 但更真切的,毋寧是現實演變的趨勢,而這現實演變的趨勢,似乎正在朝著孫中山 先生所提出來的「為民所有」、「為民所享」、「為民所治」之目標前進,過程可 能不會太快,但方向應該不會改變。 30 同註二十八。 可|自徐東海Ir摸石頭過河,躲開前蘇聯覆轍.11 <台北,聯合報,民國八十八年十月五日> 32引自嚴家祺Ir讓中國大陸走上「共黨專政下非共化 J .11 <台北,聯合報,民國八十八年六月二日

>

(23)

當然,我們如果進一步從孫中山的建國三程序、五權憲法、建國大綱等思想言論, 來重新檢驗兩岸過去的發展歷程,並建構未來整合的模型,這是孫中山思想政治實 踐的一大突破,也是非常有價值的一部份。 伍、孫中山思想與兩岸國家安全之分立或合成 假如兩岸政府接能發揮政治與道德,為人民與國族謀求最大之利益,則孫中山 思想在兩岸「國家利益」與「國家目標」的整合方面,應能發揮鉅大之功能,為「國 家發展整合實驗」奠定良好基礎;接下來即可探討國家發展體系中的「國家政策」

層次了。

國家政策是一個國家的各種生存與發展之策略,國家必先求生存,而後有發 展;也唯有促進發展,而後能確保生存。因此,就延伸為國家安全與國家建設兩大

次級系統。

國家安全的定義是 r 現代國家為了消極地維護生存,與積極地促進發展,基 於正義原則與法定程序,採取一切措施,包括軍事、外交、經貿等手段,以尋求國 家目標之貫徹與國家利益之實現,此謂之為國家安全」 33 。 準此而觀,兩岸過去五十多年來之關係,在國家安全層次言,無論軍事、外交、 經貿等方面,皆處於敵對競爭之關係,雖說台灣方面在停止動員戲亂時期之後,已

放棄武力光復大陸之意圖,大陸方面也宣示「和平統一」與「中國人不打中國人」

之政策,但兩岸在國家安全的政略與戰略方面,目前仍維持相當敵對狀況,這是不 可否認的事實。 在冷戰結束之後,來思致兩岸的國家安全問題,應面對三個鮮明的議題:一是 兩岸解決問題的外在因素與自主因素,二是兩岸武力衝突的可能性,三是兩岸軍備 競賽的後果。 一、就兩岸解決問題的外在因素與自主因素而言,不論在冷戰時期,或冷戰結 束之後,兩岸間都存在著複雜的國際利益糾葛,有前蘇聯的影子更有美國、日本的 影子。在冷戰結束之後,美國主宰世界之力量上升,但中共在經濟快速發達之下, 成為唯一可以向美國公然挑釁的新興區域強權,台灣在美、中共的互動中,自立空 間有被壓縮的傾向。 大陸是主張以「完全國內」的型態來處理兩岸問題,但美國顯然另有意圖,曾 任卡特總統國家安全顧問的布理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的看法具有代表性, 他認為 r 我們一貫的說,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但我們主張和平解決,我 33同註十九,第一一零頁。

(24)

24 孫中山思想與廿一世紀兩岸關條黃城 們也清楚的表明,如果不是和平解決的話,我們在遠東的整體利益會蒙受不利」 M 。 美國的主要訴求是維持和平的解決手段,但不管兩岸未來的結局。因此,對可 能導致不和平的因素,包括台獨與大陸的武力犯台都明確宣示反對。在小布希 總統上任後,美國有重回「新冷戰思、維」的傾向,與大陸關係出現緊張,叉通過史 上最大一批的對台軍售案;兩岸關係目前最大的外部因素,厥為美國的操控作為,殆 無疑義。由於國力的懸殊,已經形成『石對秤三角關係』下的『雙元軍備競賽』關 係'此一態度已引發若平人的疑慮,擔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是世界上頭號強國美 國的頭號敵人,美國會繼續在中國周邊造就日益增大的戰略壓力,迫使北京把更多

的資源移用於戰備。大概只需要十五年 'PRC (大陸)就會被拖垮』 35 。

大陸有可能被美國以過去拖垮蘇聯的故技來拖垮,而台灣則在兩大國之間顯然 更不足恃。因此,兩岸之間必須建立自主解決問題的機制,如此,才能免於受制於 他國,而當國家安全變成沈重且超重的負擔時,則是最不安全的狀況。 南北韓在 2側年六月十五日所發表的共同宣言,可提供給兩岸政府參考,在共 同宣言第一條明示Ir南北雙方同意統一問題由韓國人民自身透過共同努力來解決』 36 。韓國人民能,中國人民能不能? 二、就兩岸發生武力衝突之可能性來分析,目前台灣已完全放棄對大陸行使武 力之途徑,但大陸對台灣,則仍不放棄武力犯台,根據中共方面之說法,在下列五. 種狀況下,中共會以武力犯台: (一)台灣宣佈獨立,

(二)外國勢力介入,

(三)台灣內亂不可收使, (四)台灣發展核武, (五)台灣無限期拖延統一會談 大陸的對台動武條件說,在說法上可以做很大彈性的擴張解釋等於是在台海投 下數目眾多的不定時炸彈,而這按鈕是在中南海的。另據台灣方面的研判,大陸是 在以下三種時機之下最可能犯台的: (一)是大陸內部如有動亂,可能以犯台轉移內部注意力。 (二)是當我拒絕協商,而民氣、輿論有利於中共時。 34布里辛斯基之談話,哥 l 自:中國時報,民國八十八年六月十三日專訪布里辛斯基丈Ii'五到十年間, 中國會有顯著改變』。 引自丁學良D'拖垮蘇聯的套索已拋向北京.!I <台北,聯合報,民國九十年五月十九日> 36引自D'南北共同宣言.!I <台北,聯合報,民國八十九年六月十五日>

(25)

(三)是當共軍評估其戰力成長已超越國軍,且國際情勢有利中共動武時。 37 兩岸會不會以武力相向,引起中外無數政治家、軍事家的關注,其中存在的變 數,誠然非某一單向支觀察或研究所能詮釋得了,但如從李登輝時代即已建立的「熱 線」機制來說。兩岸政府對戰爭應還是抱持謹慎態度的。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於 二 000 年六月間,在北京與江澤民密談時,及其稍候的公開演講,都提及「只要 最終完成統一的目標沒有受到威脅,中國大陸可以耐心的處理與台灣之問題」到 李光耀的主要論點,認為大陸應集中全力發展經濟,一旦經濟發展好了,台灣 問題或許不用武力即可解決。這樣的論點能否為中共當局接受,是一未知數。當然, 大陸對台動武,固然會使台灣蒙受重大、甚至是不可承受之損失,但以台灣現有之 反擊能力而言也會使大陸經濟最繁華的東南半壁損傷嚴重,現代戰爭的殺傷毀誡 力,相信兩岸政府都心知肚明Ir兵兇戰危 dl 兩岸最好能從戰火上全身而退才是 上策。 三、就兩岸步上軍備競賽之後果來分析:前面已引述一位大陸旅美學者丁學 良,提出美國把『拖垮蘇聯的套索已拋像此處』的忠告,預言美國如重施故技把大 陸趕上軍備競賽的覆轍,大約十五年時間即可拖垮大陸,屆時,恐怕不只大陸會被 拖垮,台灣也斷無倖存之理,果如此,中華民族將永無復興之日,兩岸政府應從軍 備競賽的擂臺上趕緊下來,才對得起人民。 以目前美國與大陸在總體經濟力,仍有數倍之差距,但雙方在軍費支出佔中 央政府之百分比上,大陸多於美國,顯見其一為步上軍備競賽,持續力必然不如美 國;而大陸與台灣的對比,正如美與大陸的對比。以一九八四年為例,美國軍費佔 中央支出百分之二四.七二,大陸為三二.三,台灣為三十四川可見兩岸如捲入軍備 競賽,對經濟發展與總體國力之提昇'是背道而馳的。 海峽兩岸無獨有偶地,都從二十一世界開始,大幅調高軍費支出,依大陸財政 部長項懷誠宣布,為因應全球軍事情勢的劇烈變化,二 00 一年軍事預算提高百分 之十七點七,這是二十年來幅度最大的一次。即使如此,大陸公開的軍事預算僅約 美金一百二十億元,遠比美國的三千億元要低,祇比台灣的一百億美金略高而已岫。 當然,軍事專家通常會把大陸實質軍費按公告軍事預算加三倍;不過,就算每年有 37詳見國防部『中共犯台模式評估及國軍兵力整建檢討.!I '哥|自:聯合報,民國八十八年十月二十五 日。 38李光耀的談話,引自:中國時報,民國八十八年六月十五日報導丈: Ii'北京不應急於解決台灣問題」。 39此一資料詳見 í 國防白皮書 J <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民國七十八年五月初版>,第七零、七 一、一二九頁。 岫有關資料引自:聯合報,民國九十年三月七日報導丈Ii'中共軍費大幅調高,美高度關切」。

(26)

26 孫中山思想與廿一世紀兩岸關條黃城 近五百億美金之軍費,充其量不過維持傳統性區域強權的規模,離美國軍事規模與 水準,仍有遙遠距離。 總之,兩岸要是被誘或被激地走上軍備競賽之路,將是得不償失的,首先人民 的生活水準提升會面臨瓶頸,其次經濟發展之成果不易累積,最嚴重的是導致有限 國家資源的扭曲錯置,終將難逃窮兵贖武之下場。 因此,兩岸能否從戰爭邊緣全身而退,積極地化解軍事衝突,並建構一可操作 的軍事互信機制,就成為攸關兩岸國家安全的根本之計。而兩岸之間,應可以孫中 山的和平、民主、均富之思想,做為建構國家安全體系的哲學基礎,如此才能可大 可久。 江澤民在「江八點」談話的最後,引孫中山先生關於統一的遺教,是值得進一 步探討的。孫中山先生最大的願望,在謀求中華民族之復興,但處在兩岸分離的現 狀上,孫中山思想對兩岸的未來發展,會有何啟發呢?從孫中山思想的根本處來看, 要謀求中華民族之復興,必然不願看到兩岸同胞骨肉相殘,而應尋求一符合「主權 在民」精神的途徑,來達成兩岸整合的目標。 孫中山的統一論,決不能脫離和平而為統一,因為捨和平而統一,代價太高,且後遺症太 大。民國十二年孫先生在「和平統一宣言」中明確主張 r 兵不裁則無和平,無和 平則難統一。蓋擁兵以言政而政紊'擁兵以言而法髒。強權盛則公理衰,武力張而 丈治強」 41 孫先生明白指出,以武力、強權是無法創造國家永久統一的,因此,孫先生的 和平、統一思想,是以和平為前提,為基礎,以統一為最終之目的也。孫先生是非 常厭惡戰爭的,他在民國六年「臨時大總統布告友邦書」中,指出「吾中華民族和 平手法,根於天性,非出于自衛之不得已,決不肯輕啟戰爭」 42 ,可見他是反對侵略 性戰爭的,而兩岸目前的情勢,一旦戰爭,將兩敗俱傷,生民塗炭,且國力重挫, 復原困難,決不當發動戰爭以逞強權。 兩岸之間的國家安全系統,如欲調整對立狀態為可合成之狀態,至少應處理以 下幾個問題: (一)、關於主權爭議,以及國際社會之代表性、活動空間問題。

(二)、外交上結束「競爭性取悅第三者」的變形外交,尋求教育創意的模式。

(三)、軍事上結束敵對,停止軍備競賽,建立互信機制。 41孫中山D'和平統一宣言.!l同註三,第一一五頁。 42孫中山D'臨時大總統佈告友邦書.!l同註三,第二六頁。

(27)

這三個問題,都是牽涉層面廣泛且複雜,有賴雙方用心經營。 最後,再從孫中山思想的立場,來整合兩岸之國家安全體系,應該逐步朝著以下的 步驟,未建立「兩岸雙贏的安全體系 J 兩岸中國人皆應回復到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立場來,一起思考中國的前途,避免 給另一方製造出兵動武之正當性,根本上來消調兵災。 雙方應直接建立平等的溝通協商機制,放棄任何強權、陰謀之意圖,以王道的精 神,文明的態度,來促進彼此之良性互動。 三、 雙方應共同宣布以和平方式,漸進過程,一齊追求國家未來之整合統一。在國家 未統一之前,不以彼此為主要軍事假想敵,雙方儘快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作為維 護海峽安全之最大保障。 根據一位研究歐洲、南亞等全球性軍事互信性機制的專家肯尼斯.艾倫(Kenneth

w.

Allen)的研究報告,兩岸的軍事互信機制,可以藉由以下六種途徑來達成的

(一)、兩岸各自或共同宣示。 (二)、溝通措施:包括軍事交往與熱線電話。 (三)、建立海上救援措施。 (四)、軍事自限措施。 (五)、彼此透明化措施。 (六)、互相驗證措施。 當然,艾氏提出的這些途徑,目前可能還不易遂行,但兩岸當局如真的要師法孫中

山先生「和平統一」的精神,去私存公,為民為國,何嘗不能「知難行易 J ,一念之仁,

可使兩岸從戰爭威脅中脫身,這是最有智慧的決定。 43引自:中國時報,民國八十八年四月六日報導丈Ii'如何建立兩岸軍事E信措施』。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yne Chang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Master of Math Michael Wen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 Bachelor of Math Peter Sun National Kaohsiung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n.d.). The science of

Management Committees/ School Management Committees of their sponsored schools (hereafter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school governance authority”) in formulating specific

The MNE subject, characterised by its (i) curriculum structure; (ii) curriculum aims; (iii)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iv) curriculum contents, can enhance the

Besides learning opportunities such as morning assemblies, school assemblies, class teacher periods and co-curricular activities, schools also make use of other

Feng-Jui Hsieh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ak-Ping Tam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NCU) welcomes students with a range of qualification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Eligibility  requirements  vary  according  to 

(2011).Linking learning to the 21st Century:Preparing all students for college, career, and civic participation.Boulder, CO: National Education Policy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