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本高等教育對中國的教學議程初探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本高等教育對中國的教學議程初探"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日本高等教育對中國的教學議程初探

周 兆 良

(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助理教授)

摘 要

本文分析日本高等教育的中國教學議程,以了解日本近年研究中國的方 向變化。研究方法以資料分析為主,田野調查列為下一階段,本文以日本中 國研究歷史較久的兩所國立大學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兩所私立大學早稻田 大學、慶應大學,以及近年特別設立現代中國學部的愛知大學為分析對象, 結果發現日本高等教育中的中國研究教學議程中,東大、京大、早大和慶大 的大學部學程,多以語文和社會文化的通識性課程為主,到研究所階段則以 跨學程的基礎學術研究和跨學系的「地域研究」為主,把中國當成一個地 域,然後以現代的社會學、人口學、歷史學、法學、政治學、農學等學門的 研究方式來探索中國,另外在中國威脅論和中日摩擦加劇之下,近年中日文 化比較及中日歷史理解的探討等相關課題也成為研究所階段的教學課程。在 中小型的私立大學中則可以看到比較務實的中國大陸田野調查課程,以及實 地的交流參訪課程。 關鍵詞:日本、高等教育、中國研究、教學議程 * * *

壹、前 言

日本和中國的交流往來,以目前已有的信史分析,長達約二千年,至今世界的中 國研究知識社群中,日本被認為是非基督教地區中,中國相關研究、著作和文獻最豐 富的地域,本文以分析日本高等教育的中國教學議程為目的,關於日本中國研究的內 容介紹,可參見市古宙三泝、坂野正高沴、溝口雄三沊、山根幸夫沝、野村浩一沀、王屏

註 泝 市古宙三、John King Fairbank 合著,中國研究文獻案內(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9),這本書由 市古宙三和費正清合著,除了美國觀點之外,也介紹日本學者認為研究中國的主要方法和文獻,雖是 28年前的作品,仍具參考價值。

註 沴 坂野正高、田中正俊、衛藤瀋吉編,近代中國研究入門(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4),這本書以 鴉片戰爭前後至近代的中國為對象,其中 391~442 頁把日本中國學者對近代中國研究的傳統與展望做 了具體的分析。

(2)

泞、孫歌泀、諸葛蔚東洰、橫山宏章、久保亨、川島真泍、高井潔司泇等的作品,以及 Stefan Tanaka 沰、岩波書店的現代中國講座泹系列等,也可以參見本專輯中孫歌、李朝 津的著作。 從 19 世紀到 20 世紀,日本在對華侵略戰爭和進行對台灣、滿洲的殖民統治期 間,對中國地域境內政治、經濟、外交、法制、文學、文化、種族等各層面的理論研 究、資料分析、田野調查和文獻蒐集不遺餘力,在 21 世紀中國大陸政經崛起,全球掀 起「中國熱」之後,日本的中國研究更加興盛,最近在中部的愛知大學,甚至出現了 「現代中國研究科」等專門科系,但另一方面,提出「中國不信」論泏、「中國威脅」 論的學者和輿論也不在少數。一個國家千年以來全面性的研究另一個國家,其歷程必 有可觀察之處,這也是本研究對當今日本高等教育中國研究之教學議程進行探討的原 因,本研究從當今日本的高等教育學府的中國教學議程著手整理,希望藉此管窺日本 中國研究知識社群在高等教育中的教學議程部分面貌。 廣義來說,日本的中國研究濫觴於西元 57 年,日本這一名詞尚未出現,當時被稱 為「倭奴國」的日本,派遣使者赴東漢進行交流,接著在西元 238 年時,當時統治日 本的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也派出使者出使三國中的魏國。在西元 607 年時,據日本 史記載,學者小野妹子被派到隋朝學習,這是日本官方第一次正式派出大使到中國留 學研究,後來在西元 630 年前後,日本又派出遣唐使、遣唐僧等赴唐交流學習,主要 目的是學習中國的典章制度泩。 註 沊 溝口雄三,作為方法的中國(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9)。 註 沝 山根幸夫編,中國史研究入門上下卷(東京:山川出版社,1983),頁 473~543。這套書整理出先秦 時代到新中國期間日本的中國史史料,並做簡單介紹,可看出日本學界對中國歷史的研究軌跡。 註 沀 野村浩一,近代日本の中国認識:アジアへの航跡(東京:研文出版社,1981),本書中國大陸已有 中文譯本「近代日本的中國認識—走向亞洲的航蹤」,由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在 1999 年出版。 註 泞 王屏,近代日本的亞細亞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作者把日本人的亞細亞主義作整理分 析,有助了解兩千年來日本人的中國觀之演變。 註 泀 孫歌,亞洲意味著什麼 文化間的「日本」(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作者從對丸山真男和竹內 好的研究入手,自文化研究觀點來看日本人眼中的亞洲,特別是中國。 註 洰 諸葛蔚東,戰後日本輿論、學界與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本書探討日本中國學 的歷史,並從戰後日本輿論的變遷來看日本對中國的解讀。 註 泍 橫山宏章、久保亨、川島真等編,周辺から見た 20 世紀中国(福岡:中国書店,2002),本書整理出 日、韓、台、港、中五地中國近代史研究學者對中國的看法,並重新審視周邊國家對 20 世紀中國的態 度。 註 泇 高井潔司、日中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会編著,日中相互理解のための中国ナショナリズムとメデ ィア分析(東京:明石書店,2005),本書由多篇中日學者的論文構成,嚐試分析近年來中國反日現 象及日本反中情結的可能原因,並提出解決建議。

註 沰 Stefan Tanaka, Japan’s Orient: Rendering Pasts into Hist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註 泹 野村浩一等編,岩波講座現代中國,別卷一、二及第一、二、三、四、五、六卷(東京:岩波書店, 1990)。 註 泏 近年日本學界及輿論的反中發言,可參見中西輝政、深田祐介等,「中国不信-109 ペペペ総力特 集」,文藝春秋(東京),2002 年 8 月 1 日,頁 200~337。 註 泩 有關日本歷史的介紹,可參見池田温編,古代を考える 唐と日本(東京:吉川弘文館,1992),頁 1~8。

(3)

至於德川幕府主政的江戶時期(1603-1868),日本的中國學研究則以漢學為主, 這時漢學更和「國學」泑、「蘭學」炔並列為日本三大顯學,但學習者以武士為主,並 且被當成是武士個人重要的教養之學。這種以教養為主的「漢學」研究,一直到日本 在明治時代引進歐陸的實證研究方法之後,才有所改變,如東京帝國大學的史學研 究,就深受德國的實證史學影響,本來作為武士教養之學的中國史學,轉型成為「支 那史」的研究。 所謂「支那學」,是在 1868 年日本明治維新之後興起,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引進西 洋 實 證 主 義 方 法 研 究 中 國 , 是 日 本 「 東 洋 學 」 的 一 支 。 在 日 本 , 所 謂 「 東 洋 學 」 (Oriental Studies),指的是和西洋對比的學問,但是不包括日本學。東洋在日本學界 認知的範圍,是指除了北美、南美、歐洲和澳大利亞大陸以外的所有地域,包括了中 國、印度、西藏和阿拉伯地區。 「支那學」派的研究方式,是主張學術與日本國策結合,這是因為日本推動明治 維新之後,國力逐漸強大,學術研究也多配合日本國策,成為為國益服務的學問,這 時的中國研究趨勢轉變成以國家政策需求為主要目的,學術研究在「國家利益」口號 下成為為國服務的工具,這和日本在十九世紀初期的「中國風」流行趨勢大不相同, 當時講究的是從品味到生活方式,多以中國的流行為時尚,如中國文人畫及日常生活 的研究相當盛行,但十九世紀後期的「支那學」研究則是以實用為主的學問。 到了 1930 年代,第二次大戰之前,日本從各種角度研究中國,這時的日本中國研 究隨日本發動大東亞戰爭而大幅發展,在了解中國、進而準備在侵略之後治理中國, 是此時日本學界研究中國的主軸。 1945 年戰後,日本的中國研究轉為帶有贖罪意識,東大和京大展開論戰,許多日 本研究者讚揚新中國,採納毛澤東的意識型態和道德觀,以馬克斯主義史觀來進行中 國研究。 1946 年日本的「中國研究所」創立,日本的支那學研究轉型至「中國研究」階 段,這時期的日本學者稱許新中國及馬克斯主義史觀,1972 年中日建交更為日本的中 國研究帶來共產主義色彩。 在東京大學部分,東大東洋文化研究所素負盛名,另外其他東京著名的研究機構 則有東洋文庫、亞細亞政經學會(アジア政経学会)炘等研究機構也收藏了許多中國相 關的典籍。 到了 1980 年代,日本的中國研究轉型到「近現代中國研究」階段,這個階段的日 本中國研究有兩大特色,一是中國中心取向(China-Centered Approach),二是提出新 史觀取代舊史觀。 1990 年代,日本在中國研究方面又有新變化,進入「地域研究」階段,其主要的 兩大特色,一是在方法論上跨越國家,以亞洲為對象,二是新實證主義的萌芽,把中 註 泑 作者按:在日本學界所謂「國學」,指的是日本學,也就是有關日本文化的學問。 註 炔 作者按:在日本所謂「蘭學」,指的是經由荷蘭傳入日本的西洋學問。

註 炘 アジア政経学会(Japan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中譯亞細亞政經學會,是日本研究中國的主要 學會之一,相關資料請參見網址 http://www.jaas.or.jp/。

(4)

國當成一個地域,然後以現代的社會學、人口學、歷史學、法學、政治學、農學等學 門的研究方式來探索中國。 本研究希望以日本中國研究的學程為指南針,一窺日本目前中國研究的方向,除 大學之外,另外東洋文庫、亞細亞政經學會、日本現代中國學會炅等研究機構和學會, 也有豐富的典藏文獻,並網羅日本主要的學者共同研究。 至於相關文獻及東洋文庫、亞細亞政經學會及日本現代中國學會等活躍的研究單 位和學會,將在日後再介紹,本研究先從日本 5 所中國研究學府進行脈絡釐清。 本文以日本高等教育中的中國相關教學議程(以下簡稱學程)為主軸,說明日本 國內中國研究知識社群的演變趨勢,主要包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早稻田大學和慶 應大學和愛知大學等 5 所大學的教學議程,其中公立系統有東大和京大兩校,私立系 統則有早大、慶大和愛知大學 3 校,這些大學目前的中國研究相關學院及學程如下 表: 表四:日本高等教育中國研究學程分布狀況 學府名稱 大學部及研究所 東京大學 教養學部、綜合文化研究科炓、東洋文化研究所、人文社會系研究科 京都大學 人文科學研究所 早稻田大學 人間科學研究科、COE-CAS「現代亞細亞學之創生」學程 慶應大學 東亞研究所 愛知大學 現代中國學部 資料來源:各大學日文官方網站。 製 表:本研究整理。

貳、東京大學之中國教學議程

東京大學(以下簡稱東大)炆是日本第一所國立大學,創立於 1868 年,是一所學 科完備的綜合性大學,到 2006 年 9 月為止,共有 2 萬 8000 多名學生,其中外國留學 生約有 2000 多人,教職員人數達 7000 多位,大學內共有 10 個學部(相當於台灣各大 學的學院),15 個研究科(相當於相當於台灣各大學的研究所),11 個附設的專門研究 機構,只做研究不做教學,另外還有教育研究設施和附屬醫院等。 東大主要的中國研究和教學以研究所階段的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東洋文化研究所炄

註 炅 日本現代中国学会(The Japan Association for Modern China Studies)是日本研究中國的主要代表學會 之一,其最新動態可參見網址 http://homepage3.nifty.com/xiandaizhongguo/。

註 炓 日本各大學中的「研究科」是大學相當於我國的研究所,日文中的「研究所」,則相當於我國的各研 究機構或智庫。

註 炆 東京大學相關資料出自東京大學總務處廣報課編,東京大學の概要(東京:東京大學,2005),及日文 官方網站,網址是 www.ioc.u-tokyo.ac.jp。

註 炄 東大東洋文化研究所(Institute of Oriental Culture, University of Tokyo)為東大附屬的研究機構,其最 新動態可參見網址 http://www.ioc.u-tokyo.ac.jp。

(5)

和綜合文化研究科為主,其他大學部的教養學部、文學部各依專業背景,如經濟、法 律、語言等各自獨立開設和中國相關的課程。其中東洋文化研究所以研究為主,沒有 開課,主要的中國相關課程以綜合文化研究科較為豐富。綜合文化研究科中主要的中 國相關研究者,目前有若林正丈、並木賴壽、代田智明、村田雄二郎、谷垣真理子和 田原史起等。 另外在經濟學研究科中,有田島俊雄教授開設「現代中國經濟」課程,法學研究 科中有田中信行教授開設的「現代中國法」等課程。以下以表格以綜合文化研究科為 主,列出目前各學者所開設的相關課程。 表五 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中國研究之主要教學議程 教師 開課所屬 學科 開課名稱 開講學期 學者專長領域 最近主要研究 主要中國研究相關著作 若林正丈 綜 合 文 化 研究科 多元地域協 力論 冬 期 ( 下 學 期) 台灣政治、台 灣近現代史 現 代 台 灣 政 治 之 構 造 變 動 、 脫 殖 民 地 化 和 戰後台灣 中台関係四〇年略史─『 内戦』は溶解するか?( 岩波書店,1990) 台湾をめぐるアイデンテ ィティの政治―民主化・ エスノポリティックス・ ナショナリズム」(毛里 和子編,現代中国の構造 変動 第7巻,東京大学出 版会,2000) 並木賴壽 綜 合 文 化研究科 アジア太平 洋文化交流 論 夏 期 、 冬 期 ( 上 下 學 期 ) 中國近代史 清 末 至 民 國 中 國社會之變動 現代中国・第四巻,「歴 史と近代化」(「中国の 近代史と歴史意識―洋務 運動・曾国藩の評価をめ ぐって―」を分担執筆, 岩波書店,1989) 近代中国研究案内(共編 著)(岩波書店,1993) 代田智明 綜 合 文 化研究科 アジア複合文化論Ⅱ 夏期、冬期 近現代中國文學和思想 以 魯 迅 為 中 心 的 近 代 小 說 文 本分析 魯迅研究の現在(「魯迅 の小説における対話性と 世界像」を分担執筆,汲 古書院,1992) 自分を滅ぼすことで悪を 滅ぼす―竹内好魯迅論の 奥行き―(『アジア遊学 』25号,1999) 村田雄二 郎 綜 合 文 化研究科 中國近代史・民族宗教 中 國 國 家 主 義 、 中 國 民 族 主 義、現代西藏 一個日本記者筆下的袁世 凱(国家清史編纂委員会 ・文献叢刊,佐藤鉄治郎 著,孔祥吉・村田雄二郎 整理,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年) 漢字圏の近代─ことばと 国家(C・ラマールと共 編 , 東 京 大 学 出 版 会 , 2005年) (續下頁)

(6)

(接上頁) 谷垣真理 子 綜 合 文 化 研究科 アジア複合 文化論Ⅰ 夏期、冬期 現代香港論 現 代 香 港 的 政 治 發 展 和 社 會 變 容 、 華 南 地 域和外部世界 講座現代中国の構造変動 7 中華世界―アイデン ティティの再編(「香港 人意識と中国人意識」を 分担執筆,東京大学出版 会,2000) 2005年の香港特別行政区 曾蔭権時代の幕開け(ア ジア動向年報,2006年版 ,2006) 田原史起 綜 合 文 化 研究科 中國社會論 中 國 中 部 內 陸 農 村 的 開 發 和 社會關係資本 中国農村の権力構造─建 国初期のエリート再編( 御茶の水書房,2004) 中国農村における開発と リーダーシップ─北京市 遠郊X村の野菜卸売市場 をめぐって(アジア経済 ,46巻6号,2005) 資料來源:東京大學之概要(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5),頁 1~25,及東京大學日文官方網站。 製 表:本研究整理。

叁、京都大學之中國教學議程

京都大學(以下簡稱京大)炑是日本第二所國立大學,創立於 1897 年,也是一所 綜合性大學,到 2006 年 9 月為止,共有 2 萬 3000 多名學生,其中大學部約 1 萬 3000 餘人,研究所約 9000 餘人,其中外國留學生約有 1200 餘人,教職員人數達 5000 多 位,大學內共有大學部的 10 個學部,及研究所階段的 17 個研究科,13 個附設的專門 研究機構,另外還有 20 個教育研究設施和附屬醫院等,組織和東大相當類似,教職員 和學生人數雖比東大略少,但也足以抗衡,是日本關西地區最大的一所國立大學。 京大主要的中國研究以人文科學研究所為主,其他各科各依專業背景獨立開設和 中國相關的課程,新設立的亞洲非洲地域研究研究科(大学院アジア‧アフリカ地域 研究研究科,ASAFAS)名為亞洲地域研究,但因前身為京大東南亞研究中心,以東南 亞研究為主,故不在本文討論之內。其中人文科學研究所中的東方學研究部和人文學 研究部,以及研究所旗下的漢字情報研究中心,對於中國研究的相關課程較為豐富。 京大人文科學研究所的東方學研究部中,主要的學者研究課題如下表: 註 炑 京大資料翻譯整理自京都大學日文官方網站,參見網址 http://www.kyoto-u.ac.jp。

(7)

表六 2006 年京大人文科學研究所東方學研究部個人研究一覽 學者教授 個人研究主題 浅原達郎 先秦時代の金文 井波陵一 清代の文化と社会 岩井茂樹 近代中国の財政と社会 岡村秀典 古代中国の考古学研究 金文京 中国の小説、演劇及び講唱文学の歴史 曽布川寛 中国美術の様式と意味 高田時雄 敦煌写本の言語史的研究 武田時昌 中国伝統科学の思想史的考察 田中淡 中国建築の様式・技術・空間 冨谷至 中国古代中世の法制 麥谷邦夫 道教思想研究 森時彦 近代中国の綿紡績業 助教授 池田 巧 川西走廊の漢藏諸語の記述研究 石川 禎浩 中国共産党史の研究 稲葉 穣 イスラーム東漸史の研究 WITTERN, Christian 仏教研究知識ベース -- 禅仏教を例として 船山徹 インド・中国における仏教の学術と実践 宮宅潔 秦漢制度史の研究 矢木毅 高麗官僚制度研究 安岡孝一 文字コード理論 助手 齋藤智寛 中国唐末宋初禅思想研究 佐野誠子 中国魏晋南北朝志怪の成立背景 高井たかね 中国家具とその使用に関する研究 永田知之 中国唐宋の文学批評 中西裕樹 客家語およびその周辺言語の記述研究 藤井律之 中国古代中世の官制史 古松崇志 中国近世の国家支配の研究 宮紀子 モンゴル時代の文化政策と出版活動 守岡知彦 文字定義情報に基づく文書表現系に関する研究 山崎岳 明代後期「北虜南倭」時代の中国社会 資料來源:京都大學網頁,網址參見本文註解。 製 表:本研究整理。

(8)

表七 2006 年京大人文科學研究所東方學研究部共同研究一覽 研究課題 班長 研究期間 中国絵画の総合的研究 曽布川寛 2005.4~2009.3 西陲發現中國中世寫本研究 高田時雄 2006.4~未定 漢簡語彙の研究 冨谷至 2005.4~2010.3 伝統中国の生活空間 田中淡 2000.4~2005.3 三教交渉の研究(Ⅱ) 麥谷邦夫 2005.4~2010.3 北朝石刻資料の研究 井波陵一 2005.4~2010.3 20世紀中国の社会システム 森時彦 2003.4~2008.3 漢字情報学の構築 安岡孝一 2004.4~2007.3 中国古代の基礎史料 浅原達郎 2004.4~2007.3 陰陽五行のサイエンス 武田時昌 2004.4~2009.3 元代の法制 岩井茂樹 2004.4~2007.3 中国近世日用類書の研究 金文京 2004.4~2006.3 真諦三蔵とその時代 船山徹 2005.4~2010.3 中国古鏡の研究 岡村秀典 2005.4~2010.3 中国社会主義文化の研究 石川 禎浩 2006.4~2009.3 資料來源:京都大學網頁,網址參見本文註解。 製 表:本研究整理。 京大人文科學研究所以夏季公開講座的演講方式,從事研究發表,雖和大學的正 式教學議程不同,但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教育研究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京大人文科學研究所旗下附屬的漢字情報研究中心炖,目的是為了 漢字文化的全面繼承與發展,透過資訊科學的方法,重新構築漢字文化圈的或與漢字 文化圈相關的人文學研究,除了將文本轉換為編碼,做成資料庫之外,因數位化而失 落的部分在內,所有漢字文獻都能以數位方式保存與再生,希望把京大人文所建設成 為「21 世紀 COE 東亞世界人文資訊學研究教育基地」。 京大在這一東亞人文資訊學人才培養計畫之下,3 年前起進行跨系所的學生人才 育成,目前已在京都大學研究所階段的「大學院人間.環境學研究科」以及「文學研 究科」中,進行關於各種東亞學術教育,至於京大的「東方學中的計算機使用」討論 會已舉行 10 多年,該討論會是由京都大學學術信息媒體中心(原大型計算機中心)多 語言信息研究委員會主辦,在全校課程部分,則有下列進展: 1.對相關的已設置的研究科(主要是人間.環境學研究科、文學研究科)博士課 程的學生,開設、講授東亞人文資訊學的高度專業課程。 2.同時在設置於京都大學內的橫跨各部所的東亞人文資訊學基地,實施以培養兼 通人文學、資訊學的人才為目的的專業教育。 註 炖 本文京大「21 世紀 COE 東亞世界人文資訊學研究教育基地」相關資料,翻譯整理自京都大學日文官 方網站,參見網址 http://www.kyoto-u.ac.jp。

(9)

3.積極接納來自以漢字文化為基礎的各國(主要是東亞)的留學生,關於東亞諸 國的相近而又相異的漢字資訊系統,實施促進對其統一理解的集中教育,謀求世 界文化中的漢字文化由下而上的發展。 教育對象是以下三者: 1.博士課程學生(人間.環境學研究科、文學研究科等的在學者)與博士後研究 員。 2.來自日本以外國家、尤其是東亞的留學生。 3.以圖書館圖書管理員、博物館管理員、資訊處理技術人員等的專業工作為目標 者。 教育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兩類: 第一類:關於東亞語言的構造與計算機處理的教育,包含以下 3 個方向: 1.關於東亞的各種語言(日語、漢語、韓語、越南語等),進行其音韻系統及與文 字關係的教育。 2.對東亞的文字使用及文字資訊的數位化處理實際情況進行調查。 3.關於東亞各種語言及文字的計算機處理的實際運用技術的教育。 第二類:關於東亞文獻的資料庫製作的教育,包含以下 4 個方向: 1.進行關於東亞文獻的目錄學及工具書的基礎知識的教育。對於分類整理法,以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漢字信息研究中心實施至今的漢文典籍講習會的實際知 識為基礎,利用其所藏圖書進行實習。 2.講習東亞文獻的電子文本製作時不可缺少的標記技術的基礎知識,使用計算機 進行實習。 3.對從東亞文獻的資料庫製作到知識庫的質的轉換有透徹理解,並能完全地有效 地利用,為此進行信息學基礎知識的教育。 4.在積極推進資料庫製作的國際研究機關(中央研究院、中華佛學研究所、北京 大學方正集團等)展開實地調查。 另外京大也以網路作為實驗,在設置於中國大陸、韓國、臺灣等主要地區的資訊 站,嘗試進行利用網際網路的東亞人文資訊學的虛擬教育。並且在正規課程之外,利 用暑假期間,舉辦關於東亞人文信息學的夏季討論會,另外在個別指導時間開設與夏 季討論會內容相同的課程。 京大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及北京大學(中國大陸)、漢城大學(韓國)、中央研究院 (臺灣)等各國研究機構也達成學術交流協議,以形成橫跨東亞地區的人文資訊學的 國際共同研究教育基地網,從亞洲出發,進而尋求與歐美的漢字文化及人文資訊學的 主要研究機構(例如加州大學、哈佛大學、大英圖書館、法國遠東學院、萊頓大學) 以及美國的維吉尼亞大學、匹茲堡大學等共同推動。 除京大之外,在日文部科學省的規劃之下,在日本各重點大學,推動 21 世紀 COE (Center of Excellence)計畫,其中東亞研究,特別是中國研究也是一項重點領域,目 前參與的主要大學及計畫整理如下:

(10)

表八 日本政府 21 世紀 COE(Center of Excellence)東亞研究相關計畫一覽 大學 計畫日文名稱 計畫中文名稱 京都大學 「東アジア世界の人文情報学研究教育拠点」 「東亞世界人文信息學研究教育基地」 早稲田大学 「現代アジア学の創生」 「現代亞細亞學的創生」 慶應義塾大学 「日本・アジアにおける総合政策学先導拠点:ヒューマンセキュリティの基盤的研究を通して」 「日本及亞洲綜合政策學先導據點:藉由人類安全的基盤研究」 上智大学 「地域立脚型グローバル・スタディーズの構築 」 「立足地域基礎的全球化構築」 愛知大学 「国際中国学研究センター」 「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 東京外国語大学 「史資料ハハ地域研究拠拠」 「歷史資料研究據點」 資料來源:各大學日文官方網站。 製 表:本研究整理。

肆、早稻田大學之中國教學議程

早稻田大學(以下簡稱早大)炂是日本著名的私立大學,創立於 1882 年,由大隈 重信和其他政學術界人士共同創辦,在剛創建時,只是一所僅有三個科系且以日本舊 式高中教育體系為基礎的學院,到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並設有 3 所附 屬高中和兩所藝術學校。到 2006 年 9 月為止,大學和研究所部分,共有約 5 萬多名學 生,其中大學部約 4 萬 5000 餘人,研究所約 8000 餘人,其中外國留學生約有 2000 餘 人,教員人數達 5000 多位,大學內共有大學部的 11 個學部,及研究所階段的 19 個研 究科,另外還有 6 個教育研究設施等。 早大主要的中國研究以文部科學省 COE(Center Of Excellence)卓越計畫為中心, 其中的由毛里和子教授主持的「現代アアア学の創生」研究據點,是跨系所的亞洲研 究及教學重鎮,其中中國研究自是一大重點,其他各科如亞洲太平洋研究科、社會科 學研究科等,則各依專業背景獨立開設和中國相關的課程。 アアア学の 「現代 創生」研究據點是在 2002 年(平成 14 年)開始發展,主要由 政治學研究科、國際關係研究、比較政治研究的學者組成,在早大的各社會科學研究 所中開設亞洲課程,指導博士生,上課方式是每月或每週舉行研究報告會,並進行研 究進度討論,這一據點也聘雇在早大進行博士課程研究的學生及年輕研究者約擔任 CR (客座研究助手)及 RA(研究助理)共同研究,並出版英文期刊鼓勵發表。 早大這一研究據點目前主要進行的研究如下表: 註 炂 早大資料翻譯整理自早稻田大學日文官方網站,參見網址 http://www.waseda.jp。

(11)

表九 早稻田大學「現代アジア学の創生」研究據點中國研究之教學研究議程 代表教師 所屬學科 研究計畫日文名稱 研究計畫中文名稱與主要內容 平野健一郎 政治経済学部教授 現代アジアにおけるマイグレーショ ン 現代亞洲的人與文化之移動 天児慧 大学院アジア太平 洋研究科教授 現代東アジア地域の政治社会変容研 究 中国・北東アジアをめぐる外交・安 全保障に関する研究 中国・インドの政治・社会・経済を めぐる総合的比較研究 現代東亞地域的政治社會變容研究 中國、北東亞的外交安保研究 中國、印度的政治・社會・經濟綜合 比較研究 白石昌也 大学院アジア太平 洋研究科教授 アジア地域における越境交渉と社会 ・文化変容 亞洲(以印度支那半島及中國西南各 省為主)的越境交流及社會文化變容 小林英夫 大学院アジア太平 洋研究科教授 現代アジア研究 現代亞洲研究 (以中國經濟發展對周邊各國的影響 為主題) 林華生 大学院アジア太平 洋研究科・教授 アジア華人経済と中国 亞洲華人經濟和中國(以ASEAN東 南亞國協十國中的華人經濟為中心進 行研究) 毛里和子 政治経済学部教授 「21世紀のアジアを考える研究者フ ォーラム (日中)」 中国の政治変容――民主化の比較政 治 21世紀的亞洲研究者論壇(日本中國 特別論壇) 中國的政治變容-民主化的比較政治 青山瑠妙 教育学部助教授 中国外交(史)研究会 中國外交(史)研究會 (研究清朝自現代的中國外交) 小口彥太 法学部教授 現代アジア学と比較法 現代亞洲學和比較法 (以和中國的比較為主,分為憲法、 民法和刑法三大領域) 資料來源:早稻田大學網頁 製表:本研究整理

伍、慶應義塾大學之中國教學議程

慶應義塾大學(以下簡稱慶大)炚開塾於 1858 年,本來是日本一位年輕老師福澤 諭吉在 25 歲時開設的教授荷蘭語的小學堂,他因仰慕西方科技文化而立志推廣,但後 來發現英語更有用,而在慶應年間轉型為教英語的私塾,以當時的日本天皇年號為校 名,在 1890 年時因不斷擴大而轉型為一所綜合私立大學。 現在慶大已經發展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最大特色是附屬學校自幼稚園起一貫 連接到博士班。到 2004 年度為止,大學和研究所部分,共有約 4 萬 4000 多名學生, 其中大學部約 2 萬 8000 餘人,另有通信教育大學部約 1 萬餘人,研究所約 4000 餘 人,其中外國留學生約有 600 餘人,教職員人數達 7000 多人,大學內共有大學部的 8 註 炚 慶大資料翻譯整理自慶應義塾大學日文官方網站,參見網址 http://www.keio.ac.jp。

(12)

個學部,及研究所階段的 10 個研究科,另外還有 5 個專門研究所及 10 多個教育研究 設施等。 慶大主要的中國研究主要在東亞研究所中進行,由所長國分良成教授主持,由老 師和研究生共同以研究會方式進行,但各系所也有學者進行獨立研究,另外東亞所也 有中國研究論壇,定期請海外的中國研究專家學者來發表及講學,其他大學部及研究 所各科系,則各依專業背景獨立開設和中國相關的課程。 慶大近 3 年中國研究的相關研究計畫如下: 表十 慶大中國研究計畫一覽 資料來源:慶應大學網頁。 製 表:本研究整理。 至於慶大近年的中國研究相關論壇,整理如下: 表十一 慶大近年中國研究論壇一覽 舉行日期 發表人 發表題目 2004.2.17 鄭功成(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労働人事学院教授 、副院長) 中国の社会保障改革と社会福祉 2004.3.24 金煕徳(東京大学大学院総合文化研究科客員教 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 最近の日中関係を考える 2004.4.2 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長・ 教授、現慶應義塾大学東アジア研究所訪問教授 ) 中国における当面の社会問題-就業・所 得問題を中心に 2004.4.16 楊大慶(ジョージ・ワシントン大学歴史学部準 教授、現 慶應義塾大学東アジア研究所訪問助 教授 日中の歴史和解への道-過去と将来 2004.7.15 藤田公郎(前国際協力事業団総裁) 田島高志(アジア生産性機構事務総長) 添谷芳秀(東アジア研究所副所長) 国分良成(東アジア研究所所長) 日中関係史-1970年代を中心に 2004.7.21 時殷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現愛知大学客員教 授) 中日関係の重要性と戦略的関係への道 2004.8.6 明居正(台湾大学政治学部教授、慶應義塾大学 東アジア研究所訪問教授) 米国のグローバル戦略の転換-海峡両岸 関係への影響 (續下頁) 研究期間 主持教師 所屬 研究計畫名稱 研究進度 2004.4.1~ 2005.3.31 国分良成 東アジア研究所所長、 法学部教授 「日中関係―協調への政治経済学―」 研究終了 2005.4.1~ 2007.3.31 渡辺幸男 経済学部教授 中国・中小企業研究の新地平 ―産業発展・制度改革・地域 変容の統合的研究― 研究繼續中 2006.4.1~ 2008.3.31 鈴木正崇 文学部教授、東アアア 研究所副所長 東再構築 アアアにににに宗教文化の研究開始

(13)

(接上頁)

2004.12.9 Peter Van Ness (Visiting Fellow,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hina and Four More Years of the Bush Doctrine." (英語)

2005.7.1 Gilbert Rozman(Professor, Princeton University) “Regionalism and the Changing Balance of Power in Northeast Asia? ”(英語) 2005.7.25 Kenneth Quinones(元米国国務省北朝鮮分析官 ) 六カ国協議の展望(英語) 2005.11.22 鄭永年(ノッティンガム大学教授) 中国政治の現段階―体制と権力―(中 国語) 2005.12.13 楊志強(貴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中国・ミャオ族の民族形成とアイデン ティティの構築 2006.4.3 David Kang氏 (米国・ダードマス大学政治学部准 教授) アジアにおける中国の信頼感-階層化 のミクロな基盤 2006.5.29 Diamant, Neil 氏(ディキンソン大学政治学部准教 授) 中国における権力と正統性理解のため の新たな方法論-法律、ジェンダー、 愛国主義 2006.6.8 Hao, Yufan 氏(コルゲイト大学政治学部教授) 開放のジレンマ-中国の対日政策にお ける社会的圧力 資料來源:慶應大學日文官方網頁。 製表:本研究整理。

陸、愛知大學之中國教學議程

在 1997 年,愛知大學成立「現代中國學部」,後來並設立中國研究科碩士班和博 士班,表明愛知大學的中國學研究開始步入新階段,主要代表學者加加美光行教授, 是當代日本著名中國學家,這是少數日本大學中以研究現代中國為主的學部,也開日 本各公私立大學風氣之先。 愛知大學(以下簡稱愛知大)炃的前身是東亞同文書院(後改名為東亞同文書院 大學),由日本在 1901 年創立於中國上海,是日本最早的海外高等教育機關,也是近 代日本最早進行派學生到中國旅行調查的大學。日本侵略中國戰敗之後,東亞同文書 院大學由中國接收,但 1946 年時,曾任校長的本間喜一回到日本,號召過去的教員, 在日本中部地方創設愛知大學,以文科和法科為主。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所學生近萬 人的私立大學,到 2006 年 9 月為止,大學和研究所部分,共有約 9000 多名學生,其 中大學部約 9100 餘人,研究所約 200 餘人,教員人數約 271 位,大學內共有大學部的 7 個學部,及研究所階段的 9 個研究科。 比較特別的是,愛知大的附屬研究機關「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已獲選進入文部 科學省的 COE 卓越計畫之一,而愛知大的圖書館共藏書約 149 萬冊,其中並有 22 萬 餘冊是中文書,這在日本的公私立大學中並不多見。 愛知大的現代中國學部目前有學生 900 多人,中國研究科碩士班學生有 23 人,博 註 炃 愛知大學資料整理自愛知大學日文網頁,參見網址 http://www.aichi-u.ac.jp。

(14)

士班學生有 52 人,是日本唯一一所以專門系所方式,綜合研究與理解中國的大學。 其現代中國學部課程的主要特色有 5 點,一是從語言、政治、經濟、文化、商業 和國際關係等面向全面研究中國。二是有文部科學省的重點計畫協助,和國際著名的 中國研究中心合作。三是二年級同學全員要到中國天津市的南開大學留學 4 個月,不 但學習語言,也學習生活和文化。四是在大學 3 年級期間,依個人的調查題目之不 同,必須到中國大陸現地研究實習,到企業、學校或家庭去訪問調查 3 週,了解中國 的現在,並和中國大陸學生交流。五是在大學期間還必須到北京和天津的日本企業去 進行就業研修,以學習如何和中國人一同工作。 愛知大現代中國學部的同學,在大學期間並且必須通過日本的中國語能力認定試 驗(HSK)六級以上的考試,取得語學能力資格。 在大一修習共同科目之後,大二起分三個專攻,分別是商業專攻、國際關係專攻 和語文專攻,各自修習不同的專門科目,另外並有老師帶領不同的研究班,每一班以 小班制少人數為前提,大一共同上入門課程,大二是基礎演習,大三和大四則是專門 演習。

柒、結 論

綜觀日本高等教育中的中國研究教學議程,可以發現國立大學和私立大學中的著 名大學多以研究為主,教學為輔,研究方向仍以「地域研究」為主,把中國當成一個 地域,然後以現代的社會學、人口學、歷史學、法學、政治學、農學等學門的研究方 式來探索中國,近年在日本的中國脅威論和「中國不信」風潮下,日中摩擦的相關課 程也成為近年趨勢。 在中小型的私立大學中則可以看到比較務實的中國田野調查課程,在中國崛起的 21 世紀,日本各大學的中國熱方興未艾,其高等教育中的研究課題和課程正可成為我 國當前中國研究的借鏡。 * * * (收件:95 年 10 月 24 日,接受:96 年 1 月 4 日,修正:96 年 1 月 4 日)

(15)

Trends and Changes of Syllabus for

China Studies in Japan’s Universities

Chao-liang Chou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analyze the trend and changes of university’s syllabus for China Studies in Japan. Using documentary research, the article examined five Japan’s leading universities, such as Tokyo University, Kyoto University, Waseda University, Keio University and Aichi University. The article found that most of the public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teach language and the general culture and social knowledge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nd at graduate school level, the syllabus focus on the area study approach. However, Aichi University offered a set of creative syllabu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such as conducting field work in China and direct communication with Chinese people. Accordingly, medium and small size universities adopted such flexible ways for syllabus design.

(16)

參 考 文 獻

「21 世紀 COE 東亞世界人文資訊學研究教育基地」,京都大學日文官方網站,http:// www.kyoto-u.ac.jp。 山根幸夫編,中國史研究入門,上下卷(東京:山川出版社,1983)。 王屏,近代日本的亞細亞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中西輝政、深田祐介等,「中国不信-109 ページ総力特集」,文藝春秋(東京),2002 年 8 月 1 日,頁 200~337。

日本現代中国学会(The Japan Association for Modern China Studies)網頁,http:// homepage3.nifty.com/xiandaizhongguo/。

市古宙三、John King Fairbank 合著,中國研究文獻案內(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1979)。 池田温編,古代を考える 唐と日本(東京:吉川弘文館,1992)。 早稻田大學日文網頁,參見網址 http://www.waseda.jp。 坂野正高、田中正俊、衛藤瀋吉編,近代中國研究入門(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1974)。 京都大學日文官方網站,網址 http://www.kyoto-u.ac.jp。 東京大學總務處廣報課編,東京大學發行,東京大學の概要(東京:東京大學,2005)。 東京大學日文網頁,網址 www.ioc.u-tokyo.ac.jp。 東大東洋文化研究所網頁,網址 http://www.ioc.u-tokyo.ac.jp/。 高井潔司、日中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研究会編著,日中相互理解のための中国ナショ ナリズムとメディア分析(東京:明石書店,2005)。 野村浩一,近代日本の中国認識:アジアへの航跡(東京:研文出版社,1981)。 野村浩一等編,岩波講座現代中國,別卷一、二及第一、二、三、四、五、六卷(東 京:岩波書店,1990)。 孫歌,亞洲意味著什麼 文化間的「日本」(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 溝口雄三,作為方法的中國(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9)。 愛知大學日文網頁,網址 http://www.aichi-u.ac.jp。 諸葛蔚東,戰後日本輿論、學界與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橫山宏章、久保亨、川島真等編,周辺から見た 20 世紀中国(福岡:中国書店, 2002)。 慶應義塾大學日文網頁,網址 http://www.keio.ac.jp。

Tanaka, Stefan, Japan’s Orient:Rendering Pasts into Histo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Q: Can we at least find the exact string theory background that gives our universe. A: A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t1. Chaoyang University

Centre for Learning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CLS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Children from this parenting style are more responsive, able to recover quickly from stress; they also have better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 and self- control; they can notice

Contact information of NGOs or school services that provide mental health support. News articles/video clips relating to this

日本及西方國家的描述.. Sakada – Department of Social Rehabilitation in Kobe Gakuin

In Section 4, we give an overview on how to express task-based specifications in conceptual graphs, and how to model the university timetabling by using TBCG.. We also discuss

In this theses the wooden constructions as a historical and traditional value holder is combined with recent hi – tech material (ETFE foil) to cre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