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教育心理學報. 1998 • 30 卷 '2 期. 33-58 頁

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

歐陽儀

台北市 石牌園中

其麗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與心理輔導學系 本研究旨在探討青少年子女與母親的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之代間傳遁關係。本研 究以台北市地區六所國民中學的一年級與二年級學生共計 338 組青少年子女與母親

(

676 人)為研究對象,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母親教養方式量表(母親版) J 、 「母親教養方式量表(學生版) J 、 r 我的經驗量表(母親版) J 、「我的經驗量表 (學生版) J 0 調查所得資料以典型相關分析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1.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似乎有直接代聞傳遜的關係存在。立外婆教養方式似 乎會透過母親依附關係而與母親教養方式有問接代間傳遞關係存在。 3. 母親依附關係 與子女依附關係似乎並未有直接代間傳遞關係存在。 4. 母親依附關係似乎透過母親教 養方式而與子女依附關係有間接代間傳遞關係存在。 關鍵詞:園中生、青少年、教養方式、依附關係 結論 33 家庭是個體的第一個社會世界,無論家庭的教養是好或壞均會影響到個體的發展。子女 在家庭中接受母親照顧與教養的過程中,逐漸吸納並內化母親的價值觀與信念,並且發展出 自我的概念,並影響其人格發展與適應(楊芳彰,民 86 ;蔡順良,民 86 )。而在我國傳統 的家庭文化傾向以父母為中心 r 長尊晚卑」的價值觀使得子女必須聽命於父母的安排與決 定(姜得勝,民 87) ,子女較易被視為父母的附屬品,教養上多是關懷與權威並施,較無 法給予子女獨立自主的空間,因此子女與父母常陷於「共生與黏結」的關係裹,雙方就如同 黏密無法分割的生命共同體,彼此相互依賴,背著對方同行(余德慧,民布;吳麗娟,民

86

;劉修全,民 86 )。成長於這種教養方式中的個體,究竟其會如何被影響有必要加以探 討,才能幫助個體在不同人生發展階段的適應與人際關係之經營。

此外,英國精神醫師 John Bowlby 所發展出的依附理論 (attachment the。可) ,認為母 親在照顧嬰孩時若情緒是可獲得的,而且對孩子的需求有能力持續敏察回應,則嬰孩的信任 與安全感會逐漸形成。同時在與母親互動過程中,嬰孩會發展出對自我、重要他人、及世界 整體觀點的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

(Brethert側, 1985) ,並且將統合於嬰孩

的人格架構中,成為其對新環境的認知、期望與適應的依據(龔美娟,民的 Main,臼s­

(2)

倘若青少年與父母有良好的情緒依附,將有助於其以父母的情緒支持以及安全感為後盾,邁

向獨立自主的發展,並且幫助其完成自我統合的發展任務 (Ryan

&

Lynch

,

1989) 。而專制

干預或拒絕的父母則會讓青少年子女不安、逃避 (McCormik

&

Kennedy

,

1993 ; Michels

,

1996)

,使得親子之間情緒疏離,造成青少年既無法信任他人,自尊較低,人際關係能力較 差,甚至青少年問題行為可能發生率增加(楊淑萍,民 84 ;孫世維,民的)。過去依附關 係的研究也發現,個體童年期與父母互動過程中所發展的依附關係與內在運作模式影響深遠, 將會一再重複於和下一代的互動上(龔美娟,民的) ,然而,圍內有關教養方式與依附關 係的代間傳遞之研究尚處於萌芽階段,而針對有關青少年家庭的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的代間 研究更是付之闕如。有鑑於教養方式與依附關f系的代間傳遞對個體成長與促進家庭良好功能 運作之重要性,值得研究者朝此主題加以釐清探究。 在今日台灣社會,青少年問題層出不窮,對這些家中子女出現問題行為的家長而言, 「如何教養與改變」子女對他們來說雖是當務之急,但是最重要的是能幫助這些家長有能力 成長。而幫助家長有能力成長的關鍵點似乎在於幫助其體察過去自己是如何被教養成人,而 此一過程又是如何影響到自己教養子女的方式(吳麗娟,民 86 )。所以青少年問題如果要 對症下藥或是親職教育的內容設計上要切合所需,則關懷的向度需拓展至整個家庭的互動關 係體系。因為青少年成長於此系統中,受到主要照顧者影響甚鉅,同時在互動中發展的依附 關係也形成了對自己與對他人的觀點。但是岡樣身為家庭系統中的照顧者一母親,受到過去 的教養經驗與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依附關係影響,其成長的過程亦同樣影響其如何教養與如 何和子女的互動。所以本研究期待藉由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的代間傳遞過程,研究將焦點放 在母親是如何被教養、母親的依附關係是如何發展的向度上,以提供未來青少年輔導與親職 教育參考方向。 綜合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為: 一、探討教養方式代問傳遞過程。二、探 討依附關係代間傳遞過程。三、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未來相關研究、親職教 育與輔導實務工作的參考 o 具體言之,本研究主要探討的問題為:一、探討教養方式代間傳遞的過程:探討「外婆 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代間傳遞過程。亦即「外婆教養方式」是否可以直接有效的 預測「母親教養方式 J ?和「外婆教養方式」是否可間接透過「母親依附關係」而有效地預 測「母親教養方式 J ?二、探討依附關係代間傳遞的過程:探討「母親依附關係」與「子女 依附關係」代間傳遞過程。亦即「母親依附關係」是否可以直接有效的預測「子女依附關係」 ?和「母親依附關係」是否可間接透過「母親教養方式」而有效地預測「子女依附關係 J

?

文獻探討

一、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

原生家庭中父母在與子女互動上的反應程度、接納、拒絕、矛盾的教養行為,會形成子 女的內在運作模式,當子女成為父母時,這個內在運作模式就成為影響其反應自己的子女需 求的重要因素,所以它亦是決定照顧下一代的品質上的重要指標 (Bowl旬I

1969 ; Main et

祉I

1985 ; Ricks

,

1985) 。如果父母親童年依附經驗是安全的將會影響他們內在運作模式的 形成,並促使其用溫暖接納的方式對待子女;若父母親童年經驗到的是不安全的依附關係, 並且內化過去原生家庭父母的教養方式,貝Ij比較困難提供給下一代支持性的教養方式 (Ja﹒

(3)

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 35

cobvi妞,

Morgen

, Kr

etchmar

&

Burton

,

1991) 。

當青少年與父母的關係是健康依附時,青少年得到來自於父母的溫暖與支持,除了增進 青少年的認知發展、情緒自主與情緒管理、更能發展出對自己與他人的正面評價,此將有助

於青少年的自我統合(劉修全,民 86

: Ryan & Lynch

,

1989

)。但是,父母在教養上的拒

絕、忽視甚至是施以不同類型的虐待則有可能導致其與父母的情緒分離,並產生不安全的依

附關係,並會影響到其未來的人際關係與學心適應 (Ryan

& Lyncb

,

1989) 。本研究欲探討

上一代的依附關係是否會透過教養方式進一步影響到下一代的依附關係'以及上一代的教養 方式是否會經由依附關係影響至下一代的教養方式以進一步了解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之間相 關的內涵。

二、教養方式代問傳遞之相關研究

Van IJzensoorn

(1992) 認為父母教養方式代間傳遞的意義是:上一代有目的或無目的 的影響到下一代的教養態度與行為,也就是教養方式的代間傳遞排除有關於遺傳與脈絡性的 因素。社會學習理論學者認為母親將自己父母教養行為當作一個模範,藉由觀察學習以及過 去與父母互動的經驗過程,孩子會將原生家庭父母的教養方式做為自己未來為人父母教養方 式的典範,學習如何成為父母與教養孩子。而這種觀察學習會內化成為自我的一部份,個體 往往並不易覺察到,反倒是會用類似反射性與自動化的方式在教養其子女 (paucha,

1993 :

Simons

,

Whitrbeck

,

Conger

&

Wu

,

1991

Van IJzensoorn

,

1992) 。

一般教養方式的代間傳遞研究發現到直接代間傳遞的路徑之可能性,例如:龔美娟(民 的)、簡至娟(民的)、 Jacobvitz 等人 (1991) 、 Olson (1992) 的研究皆發現外祖父母 (或外祖母)教養方式與母親的教養方式有一致性。而且早期經驗到父母專制、懲罰式的管

教者,這種教養方式在其培育子女的過程中會再度重演 (Huesmann,

Eron

,

Le

fkowitz

&

Walder

,

1984

Simons et

泣, 1991) 。有些研究則發現教養方式代間傳遞上並不是全部皆代

間傳遞,而是教養方式中某些特質有傳遞,有些特質則未直接傳遞 (Cohler

&

Grunebaum

,

1981; Herman

,

1995;

Vermul哎,

Brock

&

van Zutphen

,

1990) 。然而,亦有學者認為教養方

式並非全然會是代間傳遞,其中經過被教養者的體會與認真日之後,也有可能出現與原先父母 教養行為全然不同的教養方式(黃迺毓,民 77

Ackerman

,

1984; Harris

,

1959) 。本研究 將針對國中生與其母親為研究對象,探討他們所知覺到的母親教養方式(即母親教養方式與 外婆教養方式)之相關性,以了解外婆與母親的教養方式是否有代間傳遞過程出現。 三、依附關係代間傳遞之相關研究 個體在童年期所發展的對自我與父母的內在運作模式在依附關係的代間傳遞上是一個重 要的因素 (Bowl旬,

1973)

,因為孩子本身與父母的互動關係將會影響到孩子的依附類型、內 在運作模式,而且孩童會認同其父母並且採用父母與子女的互動模式,當他們日後成為父母 時,其童年所經歷的相同的行為也同樣會加諸在他們的孩子身上。所以互動的模式就會經由 一代傳遞至下一代,而依附關係也會隨之代間傳遞至下一代 (Bretherton,

Ridgeway &

C品­

sidy

,

1990

Main

,

et

此, 1985) 。

Main

,

Kaplan 和 Cassidy (1985) 針對幼童與其父母所做的依附類型之相關研究發現有顯 著相閥,此研究亦發現安全自主型的父母有安全型的子女、漠然型的父母有不安全逃避型的 子女、過度投入型的父母有不安全矛盾型的子女、未解決型的父母有解組型的子女~

Ricks

(4)

(1985) 、 DeKlyen (1996) 、龔美娟(民的)以學前幼童與其母親為對象的依附關係或依附 類型相關研究也發現有代間一致性的現象存在。但是也有研究結果發現依附關係並不會呈現

代間一致性的現象 (Morris

1980

,

1981 ;

ïj

I 自 Ricks,

1985;

Pauc恤,

1993

)。有許多學者針

對依附關係不會產生代間傳遞或一致性的原因加以探討,發現主要原因在於母親是否走過昔 日的創傷與失落、社會支持系統的穩固與否、子女如何認知母親的行為與態度 (Fona缸,

1991; Gecas

&

Schwalbe

,

1986; Herman

,

1995; Main

,

Kaplan

&

Cassidy

,

1985;) 。目前國內

有關依附關係的代間傳遞研究數量少,且僅限於探討幼兒期的子女與其母親的依附關係(龔 美娟,民的) ,有關追求自主與自我統整的青少年與其母親依附關係是否有代間傳遞現象 的研究尚付之闕如,因此將以此主題作為本研究的重點以了解青少年與其母親之間依附關係 之代間傳遞過程。

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台北市六所國中,並於其一、二年級學生中選取 4-6 班的學生與其母親配對 為本研究的受試。研究者先請學生將「母親教養方式量表 J (母親版)、「我的經驗量表」 (母親版)帶回家請母親填答,再進行學生的「母親教養方式量表 J (學生版)、「我的經 驗量表 J (學生版)二份量表的施測。本研究共發出量表 859 組(母親子女共 859

x

4 份)

,

經扣除其中因學生未填座號而無法和母親配對者(約 12 組)、填答不全者、作答方式不正 確者、有明顯反應心向者、僅學生作答而母親並未做答者、僅母親作答而學生並未做答者, 以及為配合研究目的母親與子女由小到大有一段時間不是由其母親為照顧撫養者,方得母親 及子女完整配對的有效量表 338 組(

338 x

4 份)。 二、研究工具 付母親教養方式量表: 本研究所使用的「母親教養方式量表」量表乃根據 r 56 題修訂兒童知覺父母行為量表」 (訂le æ叫sed

56-item Child's Report of Parental Behavior Inventory

,

Th

e 56-item CRPB

I.)

中的「兒童知覺母親行為」分量表所修訂而成的,主要分為「接納」、「心理自主」、「堅 定控制」三個分量表。在「母親教養方式量表 J (母親版)中此三個分量表的 Cronbachα 係數為 .93 、.鈞、 .70' r 母親教養方式量表 J (學生版)中此三個分量表的 Cronbachα 係數為 .94 、 .84 、 .75 '顯示本量表具良好的信度。另外使用 LISERAL 8.14 版統計軟體, 對「母親教養方式量表 J (母親版)的建構效度進行驗證式因素分析,因素負荷量介於.37 至 .94 之間,對「母親教養方式量表 J (學生版)量表的因素負荷量介於.36 至1.∞之悶。 。我的經驗量表: 本研究所使用的「我的經驗量表」乃根據「父母與同儕依附分量表 J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

IPP

A) 中的「母親依附」分量表所修訂而成的,主要分為

「信任」、「溝通」、「疏離」三個分量表,在「我的經驗量表 J (母親版)中此三個分量

表的。onbachα 係數為 .82 、.鈞、 .72

'

r 我的經驗量表 J (學生版) 中此三個分量表的

。onbachα 係數為 .87 、 .89 、 .73 '顯示本量表具良好的信度。另外使用 LISERAL

8.14

版統計軟體,對「我的經驗量表 J (母親版)的建構效度進行驗證式因素分析,因素負葡量

(5)

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 37 介於.54 至 .97 之間,對「我的經驗量表 J (學生版)量表的因素負荷量介於.5 1 至 1.∞之間。

結果與討論

一、教養方式代間傳遞過程

付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之關係 本節以典型相關統計法考驗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之關係結果如表一,並將研究 結果整理為「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的典型相關結構圖 J (圖一)。 表一 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外婆教養方式之也護自 外 8年教營方式之堅定控制 備註:此結構圍所保留為因素負荷量 >.3 者;“+、一"表示關係的方向性 國一 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的典型相關結構圖

(6)

本研究結果顯示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之間約略是有典型相關存在。由表一可知 有關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之典型相關分析獲得二個顯著的典型相關因素 (P<.05) 。 第一個典型相關係數 ρ 為 .186

(P<.05)

,其決定係數為 ρ2

=.035

'表示在 X 組變項的第一個 典型因素( ;t')可以解釋 Y 組變項之第一個典型因素 (η. )總變異量的 3.5% 0 ;t'是從 X 組 三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一個典型因素,佔 X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37.6%

;

X 組變項與 Y 組 第一個典型因素 (η. )重疊部份為別 3 '表示 Y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 (η. )可以解釋 X 組變項 總變異的1.3% 。 η1 是從 Y 組三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一個典型因素,佔 Y 組變項總變異 量的 35 .5%

'

y 組變項與 X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 ;t')重疊部份為別2 '表示 X 組第一個典 型因素( ;t')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的1.2% 。由第一組典型相關的相關結構可知,外婆 教養方式愈傾向接納、心理自主,而且愈不傾向於堅定控制時,則母親的教養方式會愈傾向 接納,而愈不傾向堅定控制。此外,由「外婆教養方式之接納」與「母親教養方式之接納」 的因素負荷量偏高而且方向性相同的情形,主要的代間傳遞是發生在「外婆教養方式之接納」 、「母親教養方式之接納」兩變項上。此情形頗符合理論與實徵研究的結果:

Olson

(1992) 、 Jacobvitz 等人 (1991, 1992) 、 Covell 等人 (1990) 、龔美娟(民的)等人的研究皆發現外祖 父母或外祖母的教養方式屬於比較關愛、滋養的外婆,母親的教養方式也比較傾向於關愛、 滋養;外祖母的教養方式屬於獨裁或把絕者,母親也比較趨向於用獨裁的方式對待子女或拒 絕子女。由本研究結果可看出若外婆的教養方式傾向於以子女為中心一接納、允許有獨立自 主的空間以及不過度干涉子女的事務,則母親也會用相同的方式教養于女;相反的,若外婆 傾向於使用以父母為中心的教養方式一不接納、用心理控制手段不允許子女獨立以及干涉介 入子女的事務,則母親也會用相同的教養方式對待子女。 第二個典型相關係數為 ρ.156

(P < .05)

,其決定係數為 ρ2

=.024

'表示在 X 組變項的第 二個典型因素( ;t 2)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之第二個典型因素 (η2) ~會變異量的 2.4% 0 ;t 2 是從 X 組三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二個典型因素,佔 X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39.9%

;

X 組變項與 Y 組第二個典型因素 (η2) 重疊部份為別 o '表示 Y 組第三個典型因素 (η2) 可以解釋 X 組 變項總變異的1.0% 。 η2 是從 Y 組三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二個典型因素,佔 Y 組變項總 變異量的 38.6%

'

y 組變項與 X 組第二個典型因素( ;t 2) 重疊部份為.∞9 '表示 X 組第二 個典型因素( ;t 2)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的 0.9% 。由第二組典型相關結構,可知當外婆 教養方式接納程度愈高,而愈不傾向於心理自主與堅定控制時,母親的教養方式接納程度也 傾向愈高,但也愈不傾向於心理自主與堅定控制。由「外婆教養方式之心理自主」、「母親 教養方式之心理自主」的負荷量偏高的情形,可約略看出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之間 的代間傳遞是發生在「外婆教養方式之心理自主」與「母親教養方式之心理自主」變項上。 由此情形可看出可能當外婆傾向願意提供母親獨立的空間、不用心理手段抑制子女走出家庭 尋求自主,則母親也似乎同樣傾向允許子女擁有獨立自主的發展空間,使其自我感逐漸滋長, 邁向個體化之路。倘若父母常運用心理手段或心理遊戲限制子女自主成長,可能會造成子女 的罪惡感與焦慮,未來為人父母時也有可能以相同的動力關係與自己的子女相處 (Bowen, 1978) 。 。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做闖關保之闖係 本節以典型相關統計法考驗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依附關係之關係結果如表二,並將研究 結果整理為「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依附關係之典型相關結構圖 J (圖二)。

(7)

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 表二 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依附關係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且 型 且包 型 X變項 X1 X2 X' Y變項 η1 11

2

η3 外婆教養方式 母親依附關係 接 納

- .989

自 .146

- .029

- .977

.060

- .206

心理自主

- .045

.904

- .4

25

溝 通

- .903

.256

- .344

堅定控制

.263

.528

.808

.527

四.788

- .320

抽出變異數百分比

.350

.372

.278

抽出變異數百分比

.683

.230

.088

重疊

.4

30

.036

.006

重疊

.220

.058

.018

ρ2

.630

.155

.064

典型相關係數 (ρ)

.794*

.394*

.254*

'P<.05; N=338 外婆教養方式之接納 外婆教養方式之心理自主 .5

2

外婆教養方式之堅定控制 備註:此結構圖所保留為因素負荷量 >.3 者;“+、一"表示關係的方向性 圖二 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依附關係的典型相關結構圖 39

(8)

本研究結果顯示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依附關係是有典型相關存在。由表二可知有關外婆 教養方式與母親依附關係之典型相關分析獲得三個顯著的典型相關因素 (P< .05) 。第一個典 型相關係數 ρ 為 .794

(P<.05)

,其決定係數為 pz

=.630

'表示在 X 組變項的第一個典型因素

(

X')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之第一個典型因素 (η1) 總變異量的 63% 0 X' 是從 X 組三個變項 中抽取出來的第一個典型因素,佔 X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35%

:

X 組變項與 Y 組第一個典型 因素 (η') 重疊部份為 .220 '表示 Y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 (η , )可以解釋 X 組變項總變異的 22% 。 η1 是從 Y 組三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一個典型因素,佔 Y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68.3%

'

Y 組變項與 X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 X') 重疊部份為.430 '表示 X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 X') 可 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的 43% 。由第一組典型相關的相關結構可知,當外婆教養方式愈傾 向接納時,母親對外婆的依附關係會愈傾向對外婆信任、溝通,而愈不傾向疏離。此結果研 究者認為有兩點值得探討1. r 外婆教養方式之接納」、「母親依附關係之信任」及「母親 依附關係之溝通」有較高的因素負荷量且同方向,顯示接納的教養方式是十分重要,且可能 會影響到被照顧者對人的信任、安全感與溝通的品質。 11t結果與下列實證研究或理論相符合:

Michels

(1996) 、 Bowlby

(íJ

I 自 Holm郎,

1993

)與 Campbell (1984) 皆發現父母的愛與支

持的教養方式將有助於子女建立安全依咐的內在運作模式,進一步使子女能逐步邁向獨立自 主。 2. r 外婆教養方式之接納」與「母親依附關係之疏離」為反方向的關係,似乎意昧著被 接納的個體內在似乎也較不會固積許多憤怒、被把絕的負向情緒而表現出與他人前離的行為; 但是個體如果在拒絕、忽視的環境中成長,則可能感受到的是自己並不值得被關愛與支持, 或許會影響個體內在產生負向的情緒,並且與照顧者情緒疏離。 Ryan 與 Lych (1989) 研究 發現與父母情緒疏離的青少年會感受到父母的缺乏支持與接納,並影響到其獨立自主的能力。 第二個典型相關係數為 ρ .394

(P < .05)

,其決定係數為 ρz

=.155

'表示在 X 組變項的第 二個典型因素 ( XZ)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之第三個典型因素(妒)總變異量的 15.5% 0 XZ是從

X

組三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三個典型因素,佔

X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37.2%

:

X 組變項與

Y 組第二個典型因素 (ηZ) 重疊部份為 .058 '表示 Y 組第二個典型因素(妒)可以解釋 X 組 變項總變異的 5.8% 。 η2 是從 Y 組三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二個典型因素,佔 Y 組變項總 變異量的 23%

'

y 組變項與 X 組第二個典型因素 ( XZ) 重疊部份為 .036 '表示 X 組第二個 典型因素 ( XZ)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的 3.6% 。由第二組典型相關的相關結構可知,當 外婆教養方式愈傾向於心理自主與堅定控制時,母親的教養方式會愈不傾向疏離。此外, 「外婆教養方式之心理自主」與「母親依附關係之疏離」二個變項的因素負荷量偏高,為主 要的相關變項,且二者為反方向的關係之結果似乎可看出在母親感受到外婆的管教與限制, 可能蘊含著外婆的關心與愛,使得母親即使受到外婆的管教規範也不會感到與母親疏離。此 情形與一般人認為此現象與一般人認為「孩子不懂事,所以不能給予太多的自主空間,以免 孩子會 r 飛掉 J J 或是「孩子不能管,倘若管太多孩子會與父母疏離」等想法似乎並不符 b.. 。 仁司 第三個典型相關係數 ρ 為 .254(P

< .05)

,其決定係數為 ρZ

=.064

'表示在 X 組變項的第 三個典型因素 ( X')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之第三個典型因素( 1/')總變異量的 6.4% 0 X' 是從 X 組三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三個典型因素,佔 X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27.8%

:

X 組變項與 Y 組第三個典型因素( 1/')重疊部份為 .018 ·表示 Y 組第三個典型因素( 1/')可以解釋 X 組 變項總變異的1.8% 。 η3 是從 Y 組三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三個典型因素,佔 Y 組變項總 變異量的 8.8%' Y 組變項與 X 組第三個典型因素 ( X') 重疊部份為.∞6' 表示 X 組第三個

(9)

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

41

典型因素( ,t 3)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的 0.6% 。由第三組典型相關的相關結構可知,當 外婆教養方式越傾向心理自主,而愈不傾向於堅定控制時,母親對外婆的依附關係會愈不傾 向於溝通,而愈傾向疏離。本研究結果與張老師的調查研究中父母不給要求時有 67% 的子 女心中並不快樂,似乎子女視父母的要求為愛,沒人管的孩子好像沒有愛的現象(余德慧, 民 76 )可能相符合。沒人管的母親看似自由、自主,但母親的感受卻是疏離、不想溝通的, 與外婆是缺乏連結的。換言之,在我國的文化中,父母的要求與約束似乎在子女心中等同於 父母的關懷與重視子女的表現。相反的,另一個現象顯示,母親似乎是被綁住、缺乏自主性, 又被限制與要求遵守規範,但在外婆的管制羽翼下,子女感到與外婆有連結、不疏離,而且 能與外婆溝通的。由上述現象似乎可看出外婆的「管」、不允許分離,似乎母親將之視為被 「愛」或被在乎。反之,不管、給自由的教養方式母親反而視為「不被重視」、沒人愛。這 種用「管」、「約束」、「不分離」來代表「愛」的表達實在值得再探討其內涵。 的外婆教養方式、母親依附關保與母親教養方式之關係 本節以典型相關統計法考驗外婆教養方式、母親依附關係與母親教養方式之關係結果如 表三,並將結果整理為「外婆教養方式、母親依附關係與母親教養方式之典型相關結構圖」 (圖三)。 表三 外婆教養方式、母親依附關係與母親教養方式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盛1 型 血 型 X變項

,t'

,t

2

,t

3 Y變項 η1 7J 2 η3 外婆教養方式 母親依附關係 接 納

-.548

.677

.326

接 納

-.736

.615

.284

心理自主

- .4

90

-.685

.136

心理自主

-.372

- .913

-.167

堅定控制

.357

- .526

.500

堅定控制

.4

67

- .4

44

.7

65

外婆依附關係 任

- .4

95

.4

00

.682

溝 通

-.369

.337

.4

63

疏 離

.793

.115

-.322

抽出變異數百分比

.280

.248

叫出蜘叫別

.4

70

.231

重疊

.015

.013

.056

重疊

.014

.007

.004

ρ2

.051

.027

.022

典型相關係數 (ρ)

.227*

.165

.149

'P<.05; N=676

(10)

外婆教養方式之接納 排婆教養方式之心理自主 外9年教養方式之堅定控制 母親依附關係之信任 母親依附關係之溝通 母親依附闢係之或離 備註:此結構圖所保留為因素負荷量 >.3 者;“+、一"表示關係的方向性 圖三 外婆教養方式、母親依附關係與母親教養方式的典型相關結構圖 本研究結果顯示外婆教養方式、母親依附關係與母親教養方式是有典型相關存在。由表 三可知有關母親依附關係與母親教養方式之典型相關分析獲得一個顯著的典型相關因素 (P<. 05) 。第一個典型相關係數 ρ 為.227(P

<

.05)

,其決定係數為 p2= 的 1 '表示在 X 組變項的 第一個典型因素( ,t l)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之第一個典型因素 (η1 )總變異量的 5.1%

0

,t l 是從 X 組三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一個典型因素,佔 X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28%

;

X 組變項與 Y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 (η1 )重疊部份為 .014 '表示 Y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 (η1 )可以解釋 X 組變 項總變異的1.4% 。 η1 是從 Y 組三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一個典型因素,佔 Y 組變項總變 異量的 29.9%

'

y 組變項與 X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 ,t l) 重疊部份為別5 '表示 X 組第一個 典型因素(尤 1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的1.5% 。由典型相關的相關結構可知,當外婆教 養方式愈傾向於接納、心理自主,且愈不傾向堅定控制,而母親對外婆的依附關係愈傾向信 任、溝通,而愈不傾向疏離時,母親的教養方式會愈傾向接納與心理自主,但會愈不傾向堅 定控制。由本研究結果可看出似乎當外婆的教養方式是願意陪伴與以子女為主體一亦即接納、 允許子女有獨立自主的空間及不強迫子女遵守規範與干涉子女的事務,而母親對外婆的依附 關係是可能安全的一能信任外婆感覺自己的需求受到重視、願意與外婆分享內心想法、較不 會對外婆產生情緒疏離,則母親在對待子女時也似乎會用相同的方式來教養。此與龔美娟 (民的)、 Main 等人 (1985) 發現知覺自己父母接納及鼓勵獨立的母親,比較具有接納孩 子的教養方式,也較具敏感性及易近性,回憶父母的教養也是情緒可獲得與敏感覺察子女需 求的之研究結果相符合。而「母親依附關係之疏離 J 及「母親教養方式之接納」變項的因素 負荷量偏高,而且二者呈反方向的關係,此情形也提醒父母勇於面對過去教養經驗中對自己 的主要照顧者衝突與生氣疏離等尚未解決的情緒之重要性,倘若這些負向情緒與未竟事務無 法解決,則可能會阻礙自己去接納子女與關懷子女的需求。 個教養方式代聞傳遞過程

(11)

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遁模式之研究 43 本研究結果顯示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之間有達到顯著典型相關的水準'因此外 婆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之間有直接代間傳遞的過程,但是並不十分明顯。而此研究結果 與實證研究相符合,例如:外婆的教養方式傾向於關懷、接納與敏感於子女需求者,則母親 的教養方式也會較為傾向於關懷、接納 (Olson,

1992 : Vermulst et a

l.,

1990)

:而接收到外 對輛、過度保護、嚴厲懲罰或獨裁式教養訊息的母親,其自身在教養方式也會傾向的鵬、 過度保護、嚴厲懲罰或獨裁 (Covell,

1990 : Jacobvitz

,

1992 : Simons et

祉, 1991) 。

而由本研究結果似乎可間接推論而知外婆與母親的教養方式似乎有間接傳遞的傾向。此 一推論乃基於下面的研究結果推論而來,試述如后。本研究推論外婆和母親的教養方式間接 代間傳遞的過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來證明:第一個是「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與 「外婆教養方式、母親依附關係與母親教養方式之關係」二者的典型相關結構之相關變項與 因素負荷量的情形之差異。第二則是「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與 母親依附關係 J 二者的典型相關結構之相關變項與因素負荷量的情形之差異。由此兩部分 的結果比較,藉以了解是否外婆教養方式可能會傾向於透過母親依附關係而間接影響母親教 養方式。 由「外婆教養方式、母親依附關係與母親教養方式之關係的典型相關結構圖 J (見圖三) 可看出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之典型相關結構在加入母親依附關係變項之後,與「外 婆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的典型相關結構圖 J (見圖一)相較其在因素負荷量與顯著相關 變項皆發生變化 o 例如 r 外婆教養方式之接納」、「外婆教養方式之堅定控制」與「母親 教養方式之接納」之因素負荷量減少 r 外婆教養方式之心理自主」、「母親教養方式之堅 定控制」之因素負荷量增加。而原先「母親教養方式之心理自主」於「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 教養方式」的典型相關結構中因素負荷量十分微弱,僅只有 -.040 (見表一) ,但是在「外 婆教養方式、母親依附關係與母親教養方式之關係的典型相關結構圖」中的因素負荷量則提 升至-.372 。此外,由典型相關之強弱來看「外婆教養方式、母親依附關係與母親教養方式 之關係」的典型相關係數為 .227 '大於「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的典型相關係數 .186 。因此可看出母親依附關係加入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兩變項之間,其典型相關 係數變大。 親依附闢係之信任 備註:此結構圖所保留為因素負荷量>.3者:“+、一"表示關係的方向性 圖四 外婆教養方式、母親依附關係的典型相關結構圖

(12)

由「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依附關係的典型相關結構圖 J (見圖四)中可看出外婆教養方 式與母親依附關係之間有高的典型相關係數為 .794 '比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的典型 相關係數 .186 要大,可見得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依附關係的相關性頗高,且明顯高於外婆教 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之相關。綜上討論,可看出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之間在加入 母親依附關係變項之後典型相關變大,而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依附關係的典型相關係數也頗 高,因此傾向支持外婆教養方式透過母親依附關係間接影響母親教養方式的過程。此結果與 一些實徵研究相符合:一些學者發現在嬰孩或孩童時期就受到拒絕或需求不被回應的教養方 式對待的母親,對外公外婆會表現出理想化較高的現象,對於自己的依附需求也會加以否認, 當其在教養子女時也容易有不注意或拒絕子女需求的行為表現,使得下一個代間傳遞循環又 再次出現 (Herman,

1995 ; Main et

祉, 1985) 。也有研究發現母親知覺到原生家庭父母的 接納教養方式、母親對雙親的信任度與母親對于女的需求比較能敏感覺察及回應有相關性 (龔美娟,民的 Biringen,

1990 ;

Ja∞bvi包,

1991

)。因此,上一代的教養方式的特質可 能會經過依附關係而間接傳遞到下一代的教養方式上。 二、依附關係代問傳遞過程 付母親依闖關係與子女依附關係之闖係 本節以典型相關統計法考驗母親依附關係與子女依附關係之關係結果如表四。 表四 母親依附關靜、與子女依附關係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以表四的典型相關結果來看母親依附關係與子女依附關f系的三個典型因素皆未達到統計 上的顯著水準,亦即母親依附關係與子女依附關係並未有直接的代間傳遞的過程 o J1t結果與

Morris ( 1980

,

1981

'引自 Ricks,

1985

)、 Paucha (1993) 與 Herman (1995) 的研究結果相

符合,但是與 Biringen (1990) 、 Deklyn (1996) 、 Main 等人 (1985) 、 Ricks 及 Noyes (亨|

自 Ricks,

1985

)與龔美娟(民的)的研究發現父母或母親的依附類型與子女的依附類型有

顯著相關的結果並不相同。探究其原因,可能有下列幾個原因影響母親依附關係與子女依附 關係之間並未有顯著典型相關: 1.母親所測出的依附關係可能只呈現出其在穩定狀態時候的

表現,當面對生活壓力過大時,其依附的品質可能產生改變 (Fona缸,

1991)

0 2. 母親雖然原

(13)

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 45 能遇到較「好的客體」、「貴人 J 則可能消揖來自「壞的客體」之父母對個人帶來的不良 影響與傷害(蔡順良,民 86) ,可能進一步幫助母親對自我或他人內在運作模式產生質變

(Main et a

l.,

1985; Fonagy

,

1991)

0 3. 可能母親所表現出來的接納或冷漠訊息,因為子女的 認知不同而有不同的依附關係產生 (Herman, 1995) 。然而,本研究結果並無法得知究竟是 上述所提到的「量表所測出母親的依附關係並未能代表其真正恆定的依附關係」、「母親得 到穩固的社會系統的作為後援,進而改變其內在運作模式」或者是「母親與子女互動時表達 的訊息,子女認知解讀的角度不同所致」哪一種原因,抑或是其他原因造成依附關係無代間 傳遞的現象,有待日後進一步的研究加以探討。 ω母組依附關係與母親教養方ït之關係 本節以典型相關統計法考驗母親依附關係與母親教養方式之關係結果如表五,並將研究 結果整理為「母親依附關係、母親教養方式之典型相關結構圖 J (圖五)。 表五 母親依附關係與母親教養方式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

但親依附蹦係之溝通|

|母親依附關係之盼|

備註:此結構圖所保留為因素負荷量>.3者;“+、一"表示關係的方向性 圖五 母親依附關係、母親教養方式的典型相關結構圖

(14)

本研究結果顯示母親依附關係與母親教養方式是有典型相關存在。由表五可知有關母親 依附關係與母親教養方式之典型相關分析獲得一個顯著的典型相關因素 (P<.05) 。第一個典 型相關係數 ρ 為 .195(P<.的) ,其決定係數為 ρ2

=.038

'表示在 X 組變項的第一個典型因素

(

,t l)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之第一個典型因素 (η1 )總變異量的 3.8%

0

,t l 是從 X 組三個變項 中抽取出來的第一個典型因素,佔 X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58.6%

;

X 組變項與 Y 組第一個典 型因素 (η1 )重疊部份為 .022 '表示 Y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 (η1 )可以解釋 X 組變項總變異的 2.2% 。 η1 是從 Y 組三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一個典型因素,佔 Y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24.9%

'

Y 組變項與 X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 ,t l) 重疊部份為.∞9 '表示 X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 ,t l) 可 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的 0.9% 。由典型相閥的相關結構可知,母親在對外婆的依附關係上 愈傾向於信任與溝通,而愈不傾向於疏離時,則母親的教養方式會愈傾向接納。由本研究結 果中「母親依附關係之信任」、「母親依附關係之疏離」與「外婆教養方式之接納」的因素 負荷量均偏高的情形,和一些實徵研究相符合:

Vermulst

(1990) 、 Olson (1992) 的研究發 現與外婆關係良好的母親,其教養方式傾向於接納支持,心理幸福感的程度也愈高。而

Rholes

(1997) 、Ainsworth (1978) 發現個體的不安全依附,會影響其在教養孩子與親子關 係上傾向於較為負向的看法,並且不能滿足子女的需求。 目母親教養方式與子女傲闖關係之間係 本節以典型相關統計法考驗母親教養方式、子女依附關係之關係結果如表六,並將研究 結果整理為「母親教養方式與子女依附關係之典型相關結構圖 J (圖六)。 表六 「母親教養方式」與「子女依附關係」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血 型 X變項

,t

l

,t

2

,t

3 Y變項 η1 η2 1]3 母親教養方式 子女依附關係 接 納

-.995

.069

.066

- .940

.119

.319

心理自主

.318

-.777

命 .543 溝

- .970

- .009

- .245

堅定控制

.311

- .548

- .776

.388

.916

.097

抽出變異數百分比

.396

.303

.301

抽出變異數百分比

.658

.285

.057

重疊

.4

92

.096

.003

重疊

.296

.102

.014

ρ2

.7

48

.337

.045

典型相關係數 (ρ)

.865*

.581*

.214*

'P<.05; N=676

(15)

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遁模式之研究

升…之信任

η1 量見教養方式之心理自. 備註:此結構圖所保留為因素負荷量 >.3 者;“+、一"表示關係的方向性 圖六 母親教養方式、子女依附關係的典型相關結構圖

47

本研究結果顯示母親教養方式與子女依附關係是有典型相關存在。由表六可知有關母親 教養方式與子女依附關係之典型相關分析獲得三個顯著的典型相關因素。 <.05) 。第一個典 型相關係數 ρ 為 .865

(P < .05)

,其決定係數為 ρ2

=.748

'表示在 X 組變項的第一個典型因素 ( .:1:1)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之第一個典型因素 (η1 )總變異量的 74.8% 0 .:1:1是從

X

組三個變項 中抽取出來的第一個典型因素,佔X組變項總變異量的39.6%

:

X 組變項與 Y 組第一個典 型因素(句 1 )重疊部份為.296 '表示 Y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 (η1 )可以解釋 X 組變項總變異的 29.6% 。 η2 是從 Y 組三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一個典型因素,佔 Y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65.8% '

y 組變項與 X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 .:1:1) 重疊部份為.492 '表示 X 組第一個典型因 素( .:1:1)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的 49.2% 。由第一組典型相關的關係結構可知,當母親的 教養方式愈傾向接納,且愈不傾向心理自主與堅定控制時,子女的依附關係愈傾向信任、溝 通,且愈不傾向疏離。此與下列實徵研究結果相符合:翁樹樹(民 79 )、 Mazur (1993) 的 研究發現父母傾向於用高誘導而非控制與要求的教養方式時,親子溝通有較好的傾向,而父 母接納與開放溝通對於親子關係具有緩衝潤滑的作用;而當父母傾向於用高權威的教養方式 時親子溝通則會傾向於較差。劉修全(民 86) 的研究發現與父母情緒疏離、有逃避依附的青 少年則經驗到缺乏父母的關懷與支持。此外 r 母親教養方式之接納」、「子女依附關係之 信任」、「子女依附關係之溝通」為同方向 r 母親教養方式之心理自主」、「母親教養方 式之堅定控制」、「子女依附關係之疏離 J 為反方向的關係,與余德慧(民 76 )認為中國 父母「共生與黏結 J 的教養方式中支持與控制是一體兩面,子女將其全部都視為父母愛的表 現之觀點相符合。換言之,似乎子女生日覺到母親的愛與接納,即使母親可能有心理控制的表 現,子女仍可能信任母親,分享心聲讓母親了解,而似乎不會對母親感到生氣與疏離。 第二個典型相關係數 ρ 為 .581

(P<.05)

,其決定係數為 ρ2

=.3

37

'表示在 X 組變項的第 二個典型因素( .:1:2)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之第二個典型因素 (η .:1:2) 總變異量的 33.7% 0 .:1:2

X

組三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二個典型因素,佔

X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30.3%

:

X 組變項 與 Y 組第二個典型因素 (η2) 重疊部份為 .102 '表示 Y 組第二個典型因素( 1,1 2) 可以解釋 X 組變項總變異的 10.2% 0 1,1 2 是從 Y 組三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二個典型因素,佔 Y 組變項 總變異量的 28.5%

'

y 組變項與 X 組第二個典型因素( .:1:2) 重疊部份為 .096 '表示 X 組第

(16)

二個典型因素( ;t 2)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的 9.6% 。第二組典型相關的關係結構,當母 親的教養方式愈傾向心理自主與堅定控制時,子女對母親的依附關係越不傾向於疏離。此外, 「母親教養方式之心理自主」與「子女依附關係之疏離」偏高的因素負荷量,且方向性相反 的研究結果,與下列實徵研究結果相似: Murphy 等人 (1962) 發現父母鼓勵子女發展自我的 生活與人格有助於子女的人際關係與自主。洪淑媛(民 77) 則認為子女在家中受到拒絕、 控制則在個人的行為上會表現出不安全感、退縮與攻擊的行為表現,這些不良的適應徵候就 是疏離感的表現。 第三個典型相關係數 ρ 為.2 14

(P<.05)

,其決定係數為 ρ2

=.045

'表示在 X 組變項的第 三個典型因素( ;t 3)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之第三個典型因素( 1/3) 總變異量的 4.5% 0 ;t 3 是從 X 組三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三個典型因素,佔 X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30.1%

;

X 組變項與 Y 組第三個典型因素( 1/3) 重疊部份為 .014 '表示 Y 組第三個典型因素 (η') 可以解釋 X 組 變項總變異的1.4% 。 η3 是從 Y 組三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三個典型因素,佔 Y 組變項總 變異量的 5.7%' Y 組變項與 X 組第三個典型因素( ;t')重疊部份為 .ω13 '表示 X 組第三個 典型因素( ;t 3)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的 0.3% 。由第三組典型相關的關係結構可知,當 母親的教養方式愈傾向心理自主,而愈不傾向於堅定控制時,子女對母親的依附關係越傾向 信任。此研究結果與下列研究相符合 Greenberg (1995) 的研究發現父母若是傾向於使用 高控制與低自主的教養方式時,青少年會表現出較多的分離焦慮與較少的安全依附。 Mur­ phy 等人 (1962) 以高三的青少年為研究對象發現原生家庭經驗是低自主與低親密的青少年與 父母之間的界線不清,常會用消極的方式來抗拒父母的教養方式。由本研究結果似乎可看出 倘若子女於青少年尋求自我獨立與自主的發展階段,得不到母親提供自主及較少高壓控制, 則可能感覺自我的內在需求不被母親重視與回應,對母親似乎較不信任。 的母親做闖關係、母親教養方式與子女依闖關保之關保 本節以典型相關統計法考驗母親依附關係、母親教養方式與子女依附關係之關係結果如 表七,並將研究結果整理為「母親依附關係、母親教養方式與子女依附關係之典型相關結構 圖 J (圖七)。 表七 母親依附關係、母親教養方式與子女依附關係之典型相關分析摘要表 血 型 血 型 X變項

;t'

;t

2

;t'

Y變項 η1 η2 η3

母信親依任

附關係

-.133

.028

- .005

子信女依任

附關係

- .940

.117

.320

溝 通 同 .112

.046

- .051

溝 通 τ功D

.007

-芝羽

疏母接,心親理教自納離主養方式

.130

- .089

.074

疏 離 可到D

-.916

.096

、 .995

- .072

.068

----:-:m3

.776

.533

堅定控制 方面 吉布 --:7回 抽出變異數百分比

.206

.153

.146

抽出變異數百分比

.659

.284

.057

重疊

.154

.052

.007

重疊

.4

93

.096

.003

ρ2

.748

.338

.047

典型相關係數 (ρ)

.865*

.582*

.218*

.P<.05: N=676

(17)

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 49

任一一過一

信一一溝一

之一一之一

係一一係一

闖一一闖一

附一一附一

依一一依一

親~一親一

信親依附關係之疏離

備註:此結構圖所保留為因素負荷量>.3者;“+、一"表示關係的方向性 圖七 母親依附關係、母親教養方式及子女依附關係的典型相關結構圖 本研究結果顯示母親教養方式與子女依附關係是有典型相關存在。由表七可知有關母親 依附關係、母親教養方式與子女依附關係之典型相關分析獲得三個顯著的典型相關因素 (P<. 05) 。第一個典型相關係數 ρ 為 .865

(P

<

.05)

,其決定係數為 ρ2

=.748

'表示在 X 組變項的 第一個典型因素( X')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之第一個典型因素 (η , )總變異量的 74.8% 0 X' 是 從 X 組三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一個典型因素,佔 X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20.6%

;

X 組變項 與 Y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 (η , )重疊部份為 .154 '表示 Y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 (η , )可以解釋 X 組變項總變異的 15.4%。方 1 是從 Y 組三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一個典型因素,佔 Y 組變項 總變異量的 65.9%

'

Y*且變項與 X 組第一個典型因素( X') 重疊部份為.493 '表示 X 組第 一個典型因素( X')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的 49.3% 。由第一組典型相關的相關結構可知, 當母親教養方式愈傾向於接納,而愈不傾向心理自主與堅定控制,貝IJ子女對母親的依附關係 越傾向信任、溝通,且越不會傾向疏離。此研究結果與下列實徵研究相符合:一些研究發現 父母關愛溫暖、一致的教養方式有助於親子互動與子女的安全依附(Campbell,

1984 ;

Mc-Cormic

&

Kennedy

,

1993 ; Michels

,

1996

;翁樹樹,民 79) ;而父母在心理與情緒上的冷

漠忽視、權威則會造成于女的不信任與憂鬱 (Bohrnstedt

&

Fisher

,

1986 ;

Jo嗯, 1992) 。而 本研究結果與 Rohner

&

Pettengill

(1985) 發現南韓青少年所知覺到父母控制的教養方式與

(18)

第二個典型相關係數 ρ 為.582(P

< .05)

,其決定係數為 ρ2

=

.3

38

'表示在 X 組變項的第 二個典型因素 ( X')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之第二個典型因素 (η2) 總變異量的 33.8%

0

X2是從

X

組三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二個典型因素,佔

X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15 .3%

;

x 組變項與 Y 組第二個典型因素 (η2) 重疊部份為 .052 '表示 Y 組第二個典型因素 (η2) 可以解釋 X 組 變項總變異的 5.2% 。 η2 是從 Y 組三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二個典型因素,佔 Y 組變項總 變異量的 28.4%

'

y 組變項與 X 組第二個典型因素 ( X2) 重疊部份為 .096 '表示 X 組第二 個典型因素 ( X2)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的 9.6% 。由第二組典型相關的相關結構可知, 當母親教養方式愈傾向於心理自主與堅定控制,則子女對母親的依附關係愈不會傾向疏離。

此研究結果與下列實證研究結果相符合:

Rohner

&

Pettengill

(1985) 發現:美國青少年認

為父母控制的教養方式是敵意與把帽的表現。 Ryan

&

Lynch

(1989) 認為早期的親子互動中,

若子女感受到父母是拒絕、控制,則青少年與父母的情感疏離。此情形提醒青少年父母讓子 女擁有獨立自主空間的重要性,如果子女感受到父母親放心讓子女獨立自主,並能健全的與 父母分離,將使得子女的情緒疏離感降低。 第三個典型相關係數 ρ 為 .218(P<.05) ,其決定係數為 ρ2

=.047

'表示在 X 組變項的第 三個典型因素( X3)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之第三個典型因素( 1] 3) 總變異量的 4.7%

0

X3是從 X組三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三個典型因素,佔

X

組變項總變異量的 14.6%

;

X 組變項與 Y 組第三個典型因素( 1] 3) 重疊部份為.∞7 '表示 Y 組第三個典型因素( 1] 3) 可以解釋 X 組 變項總變異的 0.7% 0 1] 3 是從 Y 組三個變項中抽取出來的第三個典型因素,佔 Y 組變項總 變異量的 5.7%' Y 組變項與 X 組第三個典型因素( X3) 重疊部份為 .003 '表示 X 組第三個 典型因素( X3) 可以解釋 Y 組變項總變異的 0.3% 。由第三組典型相關的相關結構可知,當 母親教養方式愈傾向於心理自主,且愈不傾向於堅定控制時,子女對母親的依附關係越傾向 於信任。而此研究結果與下列研究相似:

Michels

(1996) 的研究發現母親的愛與支持、鼓勵 獨立對於大學生的安全依附有正相關。劉修全(民 86 )發現國中生的父親權威教養方式與 青少年的逃避依附呈顯著正相關。姜得勝(民 87 )認為傳統的孝道與親于倫理似乎比較重 視父母的權利與威嚴,子女的決定權皆掌握在父母的手中,使得子女內心的需求未能被覺察 與回應。 的攸關關保代間傳遞過程 本研究結果母親依附關係與于女依附關係之間並未達到顯著典型相關水準,此情形表示 母親依附關係似乎不是子女依附關係在傳遞過程上的來源。由本研究結果似乎可間接推論而 知:母親和子女的依附關係有間接傳遞的傾向。此一推論乃是基於下面的研究結果推論而來, 試述如后。本研究推論母親和子女依附關係間接代間傳遞的過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來證明: 第一個是「母親依附關係與子女依附關係」與「母親依附關係、母親教養方式與子女依附關 係之關係」二者的典型相關結構之相關變項與因素負荷量的情形之差異。第二則是「母親依 附關係與子女依附關係」與「母親依附關係與母親教養方式 J 二者的典型相關結構之相關 變項與因素負荷量的情形之差異。由此二部分的結果比較,藉以了解是否母親依附關係可能 會傾向於透過母親教養方式而間接影響子女依附關係。 首先,在「母親依附關係與子女依耐關係之關係 J 的典型相關結構中(見表四)並沒有 達到顯著典型相關。而在「母親依附關係、母親教養方式與子女依附關係之關係」的典型相 關結構(見圖七)可看出具有高典型相關存在,但是在「母親依附關係 J 、「母親教養方式」 與「子女依附關係」三組主要變項之間的典型相關組型中「母親依附關係之信任 J 、「母親

(19)

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 51 依附關係之溝通」、「母親依附關係之疏離」三個子變項的因素負荷量皆十分微弱,為. .133 、 -.112. 、 -.130 '並未與「子女依附關係之信任」、「子女依附關係之溝通 J 、「子女 依附關係之疏離」三個子變項有明顯相關。因此 r 母親依附關係、母親教養方式與子女依 附關係之關係 J 三者的線性組合主要是母親教養方式的線性組合與子女依附關係的線性組合 上有顯著相關存在。而母親依附關係與子女依附關係二者的的線性組合則似乎較無明顯的相 關存在。而就「母親依附關係與母親教養方式之關係 J (見圖五)的典型相關結構來看,母 親依附關係與母親教養方式具有顯著的典型相關存在,其典型相關係數為 .195 '似乎比較微 弱。此表示母親依附關係與母親教養方式之間確實有相關存在,但並不高。由此可知母親依 附關係可能會透過母親教養方式間接影響子女依附關係,但是影響母親教養方式的來源可能 並不只有母親依附關係一個來源,而尚有其他的變項影響到母親教養方式,此有待日後進一 步的研究探討之。 母親與子女的依附關係似乎並不是直接傳遞,而可能是母親依附關係透過母親教養方式 間接影響子女依附關係的傳遞過程之研究結果,究其原因可能是母親童年的經驗形成其安全 依附或是不安全依附的內在運作模式,而此內在運作模式似乎會影響母親所營造出來的教養 環境與其教養態度,以及她與下一代互動的關係。而子女感受到母親教養方式所傳遞的訊息 如:溫暖或拒絕、支持或忽視等都可能會影響子女對本身的看法與和母親互動的依附經驗。 這也與 Rholes 等人 (1997) 、 Steele (1994) 等人認為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係決定於父母與依 附對象的關係之歷史以及在此關係中的內在運作模式,而個體內在運作模式亦會影響其對教 養心力的投入與子女情緒連結的表現,進而影響子女的依附行為與安全感之觀點相符合。

海誼會與建議

一、結論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果可以歸納如下: 1.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有直接代間傳遞 的關係存在。 2. 外婆教養方式透過母親依附關係而與母親教養方式有間接代間傳遞關係存在。 3. 母親依附關係與子女依附關係並未有直接代間傳遞關係存在。 4. 母親依附關係透過母親教 養方式而與子女依附關係有間接代問傳遞關係存在。

二、建議

付對輔導應用方面之建議 1. 諮商人員可以從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的觀點了解青少年呈現的問題。 本研究發現母親的教養方式與子女的依附關係以及母親的依附關係與子女的依附關係確 實有相關性,此可作為諮商員諮商時的參考,尤其是傾向對母親較少有信任感、低溝通品質 或與母親疏離的子女在諮商唔談時可以與青少年共同檢視母親的教養方式對自身的影響,與 母親依附關係之狀態,以及青少年對自我與他人人際互動的關係,進一步協助青少年能由原 先衝突、焦慮、身心痛苦的陰霾中逐漸脫離出來。因此,從事青少年的輔導工作時,青少年 家庭的教養方式與互動關係、依附理論皆是輔助諮商員有一脈絡可循來釐清青少年何以會有 非行行為或情緒不穩定的原因,幫助其不只是看到青少年問題的表象。總之,藉由教養方式 與依附關係所提供的訊息可以更有效介入與預防青少年問題的產生。 2. 面對案主的不安全依附關係,諮商員可建立異於童年的依附關係,幫助案主獲得矯正

(20)

性情緒經驗 (corrective experien臼)以促使依附關係中的內在運作模式改變。

子女由童年至青少年階段接受母親重複相同模式的教養方式,並經由與母親互動關係中 建立自己的依附關係。而屬於不安全依附的子女,多半經歷過早年母親未能覺察及滿足其安 全需求或是不可獲得的經驗,因此其所建立的內在運作模式中的自我模式或他人模式都較為 負向,同樣的在人際互動關係上也無法發展「我好,你也好」的人際溝通模式以及求得親密

與自主的平衡 (Bartholomew

&

Horowitz

,

1991) 。面對不安全依附的案主,諮商員可以扮演

一個夠好的 (good enough) 的客體與包容者(∞ntainer) ,給予案主一個支持性的環竟 (hold­

ing environment)

,使案主在治療關係中重新經歷迴異於以往的安全的治療關係。這種治療 關係提供案主一種矯正性的情緒經驗,諮商員一方面包容案主在不安全依附關係中所承受的 焦慮與不信任,嘗試加以反映,然後幫助案主可在安全的環境下表達自己的負向情緒;另~ 方面案主在與諮商員互動關係中,也能覺察到人際關係是可以有與以往不同的方式即安全與 信任的互動。透過矯正性的情緒經驗,案主就能探索新的自我層面與尋求不同的方法解決自 己的內在衝突 (Teyb缸,1992) 。儘管案主原先的內在運作模式不易改變,但是藉由諮商員與 案主互動時所提供安全的矯正性情緒經驗,可逐漸鬆動案主原有內在運作模式中的認知架構 與情緒感受,使其產生改變,將可能幫助案主建立新的與人互動的安全依附關係。 3. 學校導師與輔導教師對於不安全依附關係的學生應主動關懷,並教導其建立與運用社 會支持系統。 家庭系統中子女所經驗到的依附關係與情感學習經驗有時是正向的,有助於子女內化對 自我與社會的看法是正面的;但有時家庭互動模式或一些毒性教條卻是傷人的,會導致子女 不安全依附關係的發展。孫世維(民的)研究發現對父母感到不滿與疏離的青少年之問題 行為出現率可能比較高,而社會關係與因應環境能力較差。蔡素玲(民 86 )發現父母依附 關係較差的青少年,所知覺到的社會支持程度較低,且攻擊行為、憂鬱無助、自傷或自殺傾 向的情形較多。劉修全(民 86 )則發現青少年的自我統合與逃避依附形成顯著負相關。因 為父母無法成為于女的安全堡壘,使得不安全依附關係的青少年在缺乏父母接納與情緒支持 的情形上其自我概念或人際互動較為負向或矛盾衝突。學校導師與輔導教師應多加關懷,並 且教導其有能力建立與運用穩固的社會支持系統,如:同學、朋友、親戚、社會機構等,則 當青少年遇到生活壓力過大或有重大危機事件時,才懂得利用這些社會支援幫助自己渡過難 關,減少其內心困擾或偏差行為的發生。 ω在親職教育方面的建議 1.設計可幫助成年人檢視自己在教養方式與子女互動上受到原生家庭父母的教養方式、 依附關係之影響的課程內容。 本研究發現母親的教養方式與外婆教養方式、自己對外婆依附關係有典型相關存在。因 此親職教育應該幫助已婚或未婚的成人覺察原生家庭父母的教養方式,與雙親的依附關係帶 給自己個人人格特質之影響、原生家庭系統中成員是如何互動共舞,並引領其去探討在面對 下一代時,個人欲呈現出來的父母形象為何,此一形象又會如何影響下一代的依附關係。回 到原生家庭重新檢視自己是阻止惡性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開啟良好代問傳遞的契 機。林乃慧(民 84 )研究指出年輕一代的成人對於改善上一代的教養方式與上一代的親子 關係抱持悲觀態度,期待自組家庭時對下一代的教養方式與關係加以改善。但是欲建立良好 的親子關係與培養自己成為恰到好處 (good enough) 的父母必須調適好自己,才不致在與子 女互動時受到過去依附經驗引發的負向情緒影響。此外當父母釐清自己內心的紛亂,才能有

(21)

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 53 一顆澄靜的心靈去傾聽子女內心聲音並給予子女接納、支持。所以,親職教育的內容的重點 之一應該放在父母或是準父母重新探源原生家庭中的教養方式、自己與父母的依附關係以及 自己的生命腳本是如何受到它們的影響。 2. 幫助父母接納子女成長與追求獨立自主時,自己產生的焦慮與失落。 當青少年子女追求獨立自主時,父母親也產生了與子女互動關係需要調整的壓力,因為 此時同儕影響力變大、親子之間距離增加,父母的話已不若從前對子女來說有決定性的影響; 加上父母與子女間對於子女尋求獨立自主的速度認知不同,均容易造成父母感受到威脅與失 落感(黃君瑜,民的;蔡秀玲,民 86) ,而這些正是容易造成此階段親子關係衝突的主要 原因。因此家庭系統在這個階段除了重新建立界限 (boundary) ,調整父母的角色之外,也 應針對父母的受到子女自主的焦慮威脅與失落感加以處理,幫助父母能接納子女長大之後自 己的角色變化以及隨之而來的負向情緒。一旦父母能正視此一變化,則他們將有能量與家中 子女良性互動,而不會因為擔心自己在子女心中已無地位、自尊低落而想要藉由控制對方或 與子女掀起自主決定權爭奪戰,殊不知當父母嘗試用心理控制的方式抓住子女時,極有可能 造成將彼此推的更遠,加深無法接受對方的反效果(黃瑛琪,民 86 )。所以,親職教育的 另一個重點是幫助父母接納因為子女獨立自主而引發的焦慮與失落,唯有如此才能幫助父母 親真正接納子女的自主,有助於親子健康的心理分離。 a對青少年子女的父母之建議 1.不用心理控制與高權威的方式教養子女,鼓勵青少年獨立自主。 我國社會的教養觀多秉持著「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之威權教養方式,對於子女不是將其 視為自己的所有物過度控制干涉,就是將其捧在掌心上過度保護,擔心受到傷害。因此子女 在青少年階段獨立自主與個體化的發展上會受到較大的阻力,而家庭系統也無法有效的因應 青少年子女的親密需求與自主需求。 Teyber (1992) 指出過於黏結的家庭,父母無法忍受子 女的獨立,會用曖昧的溝通方式束縛或讓子女產生罪惡感致使其無法為自己的人生作選擇。 劉修全(民 86 )的研究亦發現權威的教養方式對青少年的自我統合會形成阻礙。本研究結 果發現:當母親教養方式愈傾向心理自主與堅定控制時,子女對母親的依附關係愈不傾向疏 離;當母親教養方式愈傾向心理自主愈不傾向堅定管教時,子女對母親的依附關係愈傾向信 任。可見得母親如能允許子女獨立自主,不用心理控制遊戲讓子女對於自主與個體化產生罪 惡感、焦慮、衝突的心情,有助於子女能成功的度過此一發展階段。因此母親若能與子女建立 彈性的親子關係,則將有助於子女在情感上與人親近,同時能保有獨特的自我,也就是在親 密與獨立中尋得平衡點。而這種關係是一種陪伴(蔡秀玲,民 86) ,父母能於子女需要時 給予扶持,但卻也重視子女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將個體的選擇權與應負的責任交由子女負責, 如此子女與父母不需要為對方而活,將對方背在自己的肩頭上走人生的路。 Z 給予子女安全穩定的接納與關懷,將有助於母親與子女的情感依附以及接納的方式傳

遞至下一代。

本研究結果發現:在典型相關統計上外婆教養方式的接納與母親依附關係的信任、溝通 是相同方向的;母親教養方式的接納與子女依附關係的信任、溝通也是相同方向。可見得照 顧者的關愛接納的教養方式是建立子女安全依附關係的重要因素。 Teyber (1992) 認為父母 在情感上滿足子女的依附需求,則子女較能感受到情感連結上的安全,並逐漸內化父母對他 需求的照顧,而能對自己發展出同樣愛的情感以安慰、滋養自己,而進一步發展出自尊與安 全認同的永恆客體;而子女未能與父母建立與維持安全的連結,則會花許多的能量在分裂防

(22)

衛上以維持與理想化父母的連結。惠風(民 84) 亦認為以親密溫暖與鼓勵子女自主的方式取 代用威權管教子女,將有助於親子間情感的連結與心理分離的發展。因此,為使青少年能夠 健康的發展自我,父母提供穩定安全的接納與關懷,一方面青少年可視父母為「安全堡壘 J 在向外探索與尋求獨立時有父母作為情緒上的支持,另一方面青少年也能了解到這個「安全 堡壘 J 所提供的愛與關懷是穩定且無條件的,有助於青少年了解自己無須為了得到母親的愛, 而要付出完全順從、聽話的代價。 此外 i 本研究結果發現外婆教養方式與母親教養方式具有代間傳遞的關係,如果父母能 夠以子女為中心,在教養上以包容接納的態度對待子女,使得子女在成長過程中能得到足夠 的關愛滋養,日後他們為人父母時比較懂得如何去愛自己的子女以及具備足夠的能量去關懷 與接納下一代。 01soo (1992) 發現在外婆關愛與滋養的教養氣氛成長的母親,其教養方式也 比較傾向於關愛、滋養。所以父母親的接納教養方式影響的不僅是其兒女,更可能影響到其 子孫輩,因此提供接納溫暖的教養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余德慧(民 76 )中國人的父母經。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吳麗娟(民 86 )青少年'D-理發展與適應之整合性研究一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方式對青少 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方式及適應影響之研究暨親職教育課程效果之實驗研究。行政 院圓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NSC86-2413-HOO3-011GIO 林乃慧(民 84 )成人學習者背景變項、人格特質對發展任務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 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世維(民 83 )青少年與父母的情感闢係:依附的性質與重要性。中興法商學報,

29

期, 257-304 頁。 惠風(民 84 )大一學生原生家庭經驗、心理分離一個體化、與情緝適應之相關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姜得勝(民 87 )社會變遷中親子關係的反省與重建。台灣教育, 567 期, 6-11 頁。 翁樹樹(民 79 )現子互動關係對青少年,D-理社會福利感之影響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兒童褔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迺毓(民 77 )家庭教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瑛琪(民 86 )家鹿系統分化的觀點探討家有青少年子女的親子關係。學生輔導, 53 期, 102-109 頁 黃君瑜(民 83 )青少年與父母間動力關保之探討一位「契合理論」觀點研究。國立政治 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淑萍(民 84 )青少年做闖關係、自我尊重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芳彰(民 86 )國小六年級學童依闖關係與敵意、社交地位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順良(民 86 )客體關保在親職教育上的應用一怎樣做個稱職的好父母。輔導通訊,

88

期, 12-17 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Strands (or learning dimensions) are categories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and concepts for organizing the curriculum. Their main function is to organize mathematical

The four e/g-teaching profiles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 are outlined as follows: parsimony (low e-teaching and medium, below- average g-teaching), conservation (low e-teaching and

• Contact with both parents is generally said to be the right of the child, as opposed to the right of the parent. • In other words the child has the right to see and to have a

Show that the requirement in the definition of uniform continuity can be rephrased as follows, in terms of diameters of sets: To every  &gt; 0 there exists a δ &gt; 0 such that

EdD, MEd, BEd Adjunct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Member, Centre for Child and Family Science 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 Compute the resource consumption o f an internal node as follows:. ◦ Find the demanding child with minimum dominant share

Th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community commitment, dependence, and reputation positively influence sense of virtual community.. The findings also reveal that recipro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