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福利權利與責任的檢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社會福利權利與責任的檢視"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社會福利權利與責任的檢視︰理念與落實(2/2)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4-2412-H-003-002-SSS 執行期間: 94 年 08 月 01 日至 95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所) 計畫主持人: 王永慈 共同主持人: 關秉寅 報告類型: 完整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5 年 10 月 31 日

(2)

摘要 本研究第一年做全國的電訪,以瞭解探究人們如何看待社會權利以及所要負 擔的責任。第二年則針對第一線社會工作人員進行焦點團體,由於西方文獻中特 別強調權利與義務的政策是資產調查政策,因此焦點團體討論之內容尤其注重對 於低收入家庭的討論。共進行五個團體。 主要的發現可分為應有的權利、未盡到的義務、權利與義務的關係、政府的 角色、民間的角色、服務的提供等六方面。 關鍵字: 社會權、社會責任、低收入家庭 Abstract

This study is the second stage of the project and focuses on qualitative analyses ofsocialworkers’attitudestowardssocialrightsand responsibilitiesoflow-income families. Five focus groups have been conducted. Main findings include six sections, i.e. social right at the ideal level,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t the ideal level, the balance of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the role of NPOs, and the provision of personal services.

(3)

2

壹、前言

在社會福利領域中,對於公民身份(citizenship)的討論常會引用 T.H. Marshall(1949/92)的理論觀點,其主張公民身份代表一系列的權利,包括公民 權(civil rights)也就是對於個人自由的保障,政治權(political rights)也就是 參政的自由,社會權(social rights)也就是享有基本的社會福利以及參與社會的 生活;若能具備三種權利則稱之為完整的公民身份(full citizenship)。這三種權 利以公民權最早發展(十八世紀開始),其次為政治權(十九世紀),而社會權則 是二十世紀中期後衍生的概念(林萬億,1994a:117)。社會權對於當代公民身 份的重要性可以歸納出三個理由,首先是其提供了人們基本生活所需,使人們得 以在社會上發揮功能。再者此類社會福利的提供,不僅個人受惠,也擴及社會整 體的利益。此外,這類權利也不同於傳統的慈善救濟,較不會產生社會烙印(social stigma)的影響(Dwyer, 2004:9)。 對於公民身份的討論其實包含了權利(rights)與責任(responsibilities)兩 部分,然而,Marshall 其比較關切權利部分的分析(Dwyer, 2004:42)。事實上, 二十世紀末期以來,西方社會福利思潮也已轉變,開始重視公民的責任;再加上 歐美國家為了控制政府支出,減少社會福利的提供,也開始強調人民自己要負起 一些社會福利的責任(Wong & Wong, 2005)。反觀台灣社會隨著經濟發展的衰 退、政府財政的困難、新移民人口的增加、失業與所得不均等社會問題日趨嚴重, 人民如何看待自身所需要的福利以及所需要負擔的責任將會影響到未來社會福 利制度的運作。事實上,國內學者也開始在理念上強調福利權利與責任的討論(古 允文,2001;張世雄,2000)。而臺北市政府社會局也在 2001 年也曾針對「福利 與責任」議題進行研討,希冀從各項福利服務中來思索政府角色、人民的權利與 責任。此外近年來地方政府或民間非營利組織所推動的脫貧方案也在傳遞權利責 任對等的觀念,例如要求福利接受者必須做志願服務,以回饋社會。 因此本研究第一年做全國的電訪,以瞭解探究人們如何看待社會權利以及所 要負擔的責任。第二年則針對第一線社會工作人員進行焦點團體,由於西方文獻 中特別強調權利與義務的政策是資產調查政策,因此焦點團體討論之內容尤其注 重對於低收入家庭的討論。 貳、文獻探討 對於社會權的學說眾多,支持者主張基本需要之滿足必須視為公民之基本權 利;而反對者則認為社會權是一種積極權利(positive rights),不應予以保障, 因其違背古典自由主義對於權利與正義的消極理解、以及對於國家角色的認定 (陳宜中,2003)。以下分別針對社會民主觀點、馬克斯主義、新右派、新社區

(4)

主義以及第三條路等觀點來分析(Dwyer, 2004:52-76;王卓祺,2006)。社會民 主觀點主張由政府保障的社會權,透過所得與財富重分配,政府提供一種普及式 的福利。人們得到社會福利主要是無條件性的(unconditional),不強調人們需要 負擔責任以得到福利。 馬克斯主義則認為在資本主義的經濟體系中,社會權的保障並未能真正處理 社會不平等的問題,反而是幫助資本主義體系的維繫。換言之,社會福利的提供 可視為一種社會控制,人們取得福利的條件是由國家界定,例如需要接受職業訓 練或找尋工作,以促進經濟的活動。 新右派則重視將政府的責任轉移至民間、慈善與志願部門;同時,個人對自 己及家庭要負起最主要的責任,政府則是最後的介入者;也就是強調個人的表 現,否定無條件的社會權利。新社區主義認為人們需要對於所生活的社區盡義 務,政府過度的介入提供福利反而會破壞了社區中的互助網絡。因此,其強調權 利是有條件的,與義務是一種對等的關係。至於第三條路,雖然其仍重視政府提 供社會福利的角色,但是其也強調努力工作、負責任的行為、個人貢獻等觀念。 若觀察英國新工黨的政策,其強調社會權利與責任的連結,例如若是無法遵守就 業或職訓的規定,則會受到相關福利的懲罰。其主張盡責任是一種重要的社會道 德、一種不可或缺的基礎價值(Dwyer, 2000 & 2002:52-76;賴偉良,2002)。 Handler (2003) 討論近年來美國與歐洲國家的社會權與工作福利狀況,其指 出這些政策的主要目標都是想要將社會排除者再度融入社會,以取得完整的公民 權。然而,由於福利給付是有條件的,權利的取得需要先負起責任與義務,也就 是社會權的基礎已由一種身份(status )轉為一種契約(contract),這樣政策執行的結 果使得最弱勢者仍然被社會排除在外。 綜合上述的討論,只有社會民主觀點是主張沒有條件的社會權,馬克斯主義 否定社會權的實質意義,而其他三個觀點的共同處則是都重視責任的負擔,雖然 第三條路仍重視政府的福利提供角色。 參、研究方法 於 94 年 10 月至 95 年 5 月共舉行了五場焦點團體,北部有兩場,中部一場, 南部一場、東部一場。各場次人數及公私部門分佈狀況詳見下表。

(5)

4 表一、焦點團體成員背景 政府 部門 民間 部門 總計 北部 4 2 6 北部 4 2 6 中部 5 5 10 南部 5 4 9 東部 3 4 7 總計 21 17 39 肆、研究發現 茲將五場焦點團體的主要發現整理如下: (一)應有權利 就業、居住、基本生活、子女照顧(學齡前托育、學齡教育)、老年父母照 顧(醫療)、高齡者二度就業。 (二)未盡到責任的部份 (1)拿到兒童的經濟補助卻未用到孩子身上,政府亦無監督機制 (2)老年父親的補助款讓成年兒子拿去,兒子刻意不照顧父親 (3)低收入家庭成員花錢大方 (4)不願工作或認為自己找不到好工作而不願找 (5)擔心喪失資格,不願工作,或不願太努力工作,或從事地下經濟以避免繳 稅 (6)用補助款還卡債 (7)探討不願負責之原因 (三)權利與責任 (1)低收入補助是一種權利,但也須盡義務 (2)政府給太多了反而削弱原住民家庭及個人的潛在能力 (3)基本生活、就業、兒童照顧、老年父母照顧四方面嚴重失衡,後三者不被 重視 (4)應先重權利,再慢慢加重責任,如有責任參加脫貧方案、配合家庭輔導、 善用資源 (5)老人棄養通報要視老人意願 (6)提供現金人人接受,提供服務則不一定 (7)責任包括一些承諾、回饋、約束,例如上課、當志工、未來回饋社會

(6)

(8)配合不同的家庭發展階段,設計不同的配套義務 (四)政府角色 (1)現金補助應再配合服務、監督,這也涉及人力不足的問題 (2)社會服務還需要社政、民政等系統的合作 (3)設計分期給付的法規,以避免案主不當運用補助 (4)給付不應全有或全無,應視其需要考量 (5)減輕托育負擔以協助就業 (6)脫貧緩衝期仍需要提供儲蓄的機會,並有遞減的概念 (7)脫貧緩衝期需有支持性服務 (8)就業的協助 (9)家庭照顧是否也算一份工作 (10)建立低收入資訊平台,結合公私資源 (11)地方政府執行脫貧方案經費不足 (12)不是只有現金補助,還應有 in-kind benefits (13)未成年子女醫療照顧應與父母脫鉤 (五)民間機構角色 (1)與政府相比,較可以對案家有較多的責任規定,以監督補助金額的運用 (2)設計現金補助與親職教育課程配合 (六)服務提供 (1)充權 (2)教育第二代的觀念 (3)督導協助較新進的工作者 (4)多元文化觀點 (5)提供現金補助前就建立專業關係 (6)參與其生活、分享生命經歷 (7)建立好的關係則權利與義務比較容易架構出來 伍、計畫成果自評 本研究為第二年計畫,以質性研究為主,所得到的發現可再與第一年的量化 研究相互配合,做更完整的討論,未來將投稿學術性期刊。(第一年的研究已有 兩篇論文產生,一為中文、一為英文)。

(7)

6

參考書目

Dwyer, P. (2000) Welfar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2002) Making Sense of Social Citizenship: some user views on welfar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Critical Social Policy, 22(2): 273-299。 (2004) Understanding Social Citizenship: themes and perspectives for

policy and practice.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Handler, J. (2003) Social Citizenship and Workfare in the US and Western Europe: from status to contract. Journal of European Social Policy 13(3):229-243。 Marshall, T. H. (1949/92)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In T.H. Marshall and T.

Bottomore (eds.)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London: Pluto Press, pp.3-51. Wong, C.K. & Wong, K. Y. (2003)What do the wide gaps between expectations of

citizenship rights and rights in practice inform us about the fate of the welfare state? Paper presented at SPA Annual Conference at Teeside University, 15th-17thJuly 2003.

(2004) Universal ideals and particular constraints of social citizenship: the Chinese experience of unifying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13:103-111.

(2005)Expectations and Practice in Social Citizenship: some insights from an attitude survey in a Chinese Society.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39(1):19-34. 內政部統計資訊網 (2006) http://www.moi.gov.tw/stat/ 王卓祺(2006)公民身份與社會權利。發表於全球化兩岸三地的社會政策與實務 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與譚紉就研究基金會主辦,2006.7.7-8。 古允文 (2001) 平等與凝聚: 台灣社會福利發展的思考。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 刊,5(1):145-169. 張世雄 (2000)公民權利的演進與困境:自由主義與社會福利的歷史觀聯。台大 社會學刊,28:64-116. 陳宜中 (2003) 國家應維護社會權嗎?評當代反社會權論者的幾項看法。人文及 社會科學集刊,(92/6)pp. 309-338. 呂寶靜 (1995) 民意與社會福利 於林萬億主編,台灣的社會福利: 民間觀點。台 北:五南。頁 69-102。 林萬億 (1994a) 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台北:巨流。 --- (1994b)民意與社會福利 於伊慶春主編,台灣民眾的社會意向。南港:中 研院,頁 245-283。 謝美娥 (1995)大台北地區一般民眾與低收入民眾社會福利意識形態與社會福利

(8)

需求之比較研究。台大社會學刊,第 24 期,頁 173-21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e Rights).

“Social welfare” if defined in a narrow sense refers to the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Social Welfare Department (SWD)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NGOs),

stating clearly the important learning concepts to strengthen the coverage of knowledge, so as to build a solid knowledge base for students; reorganising and

每一位孩子必須接受 定期的英、數檢測,以 檢視每一位孩子面臨 的學習困難點。轉換教 學方式,找到真正適合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In this paper, we build a new class of neural networks based on the smoothing method for NCP introduced by Haddou and Maheux [18] using some family F of smoothing functions.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The differential mode of association: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behaviors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troduction to Leadership: Concep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