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民眾民主態度及相關因素路徑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民眾民主態度及相關因素路徑關係之研究"

Copied!
25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 教授:鄧毓浩 博士. 台灣民眾民主態度及相關因素路徑關係之研究 The Path Analysis of Democratic Attitudes and Other Relative Factors of Taiwanese People. 研究生: 研究生:何政光 撰 中華民國 103 年 6 月.

(2) 謝誌 時光飛逝如梭,畢業論文終於完成口試了!在教學工作之餘重新再進入師大 當個學生,對我而言是一種快樂而不是負擔,在博班學習過程中,收穫真的非 常非常的多。而此論文得以完成並順利付梓要感謝的人真的太多,僅能以字句 筆墨聊表心中無限的感激。 首先,要感謝鄧毓浩老師的指導,老師學識淵博,總是適時引導學生方向。 老師給予我包容和信任,也給予我論文寫作期間最大的支持。在我博士班的學 習歷程,老師一直以亦師亦友的態度,不斷地給予我省思的機會,提點我不足 的地方,並且提供我自己發展的空間,在在都讓我銘感五內。真的,真的,謝 謝老師! 再者,感謝口試委員—曾永清老師、洪泉湖老師、謝政諭老師、黃信豪老 師,尤其在修課或論文寫作期間,曾老師在統計上對我不倦的教導;洪泉湖老 師和謝政諭老師從我提論文計畫以來不斷給予許多中肯專業的建議;黃信豪老 師在論文理論基礎上的指點,給我精闢的建議與指導。沒有口委教授們的協助, 就不會有這篇論文的誕生。感謝你們願意花這麼多的時間,詳盡地閱讀我的論 文,並且與我對話,真的讓後輩的我學習很多。尤其在口試的時候,能夠順著 論文的脈絡,給予我扶持性的對話空間,而不是帶著批判的角色,讓我能夠在 其中滋長。 此外,非常謝謝公領所的師長們給我這樣重返校園、重拾書本的機會。感 謝公領所求學期間教導過我的老師們:林佳範主任、董秀蘭老師、李琪明老師、 王錦雀老師、劉恆妏老師、郭文夫老師、劉秀嫚老師、田秀蘭老師、黃美筠老 師、蔡居澤老師。也感謝社教所鄭勝分老師及教育所吳清基老師。. 2.

(3) 在博士班一起努力的學長姐、同學及學弟妹們,無論在課業的實質協助或 是精神上的鼓勵都是我論文與研究得以持續進行的動力。尤其是新霖、嘉馨、 勇祥、才學、蕙文給予的鼓勵與支持,都是最溫暖的回饋與感動。相信我們都 能在學術和教育工作上有所表現。 最後,能有今日的成果,這一切都須感謝我的親人,沒有你們的包容及照 顧,就沒有今日的我。謝謝爸媽,含辛茹苦地撫養我們四個小孩長大,那一份 艱辛,不是用語言可以描述的。謹以此論文獻給我最愛的家人—爸媽、老妹秀 玲、賢內助文珠、女兒晨新、兒子得新。謝謝你們。.

(4) 中文摘要 本研究係以「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兩項指標探討台灣民眾的民主 態度,以了解台灣民眾對於民主政治實際運作的感受。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有三: 第一是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民眾的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之差異。第二是建構並 驗證本研究建構的結構模式,歸納台灣民眾的國家經濟評價、執政評價對政治 信任感、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是否存在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第三則是探討本 研究建構的結構模式能否通過多群組分析層層的檢驗,分析各群組建構系統的 平均數有無顯著差異。本研究以文獻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構方程模式與 多群組分析做為主要之研究方法。並以「2012 年總統選舉面訪案」(TEDS2012P) 所調查的資料加以實徵。 首先,研究結果發現,在差異分析中,台灣民眾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兩 向度的之整體情況為中上程度,顯示整體而言,台灣民眾對民主政治是持肯定 的態度。經施以平均數和變異數的檢定,不同性別、社團參與、政治知識的台 灣民眾在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的平均數並無顯著差異。而不同教育程度、年 齡的台灣民眾在民主滿意度的平均數達到顯著差異,但在民主支持的平均數並 無顯著差異。 其次,經驗證性因素分析,本研究測量模式無論信度、效度、估計參數, 各觀察變項之標準化殘差常態分配檢定,均達可接受水準。進一步經結構方程 模式整體適配度檢定及競爭模式分析,本研究的修正模式,無論在模式基本適 配度、內在品質與整體適配度都非常理想,且為最佳的模式。研究結果顯示, 國家經濟評價、執政評價是影響民眾政治信任感的主要因素;國家經濟評價、 執政評價、政治信任感是影響民眾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的重要變項。符合理 性選擇理論、公民資質理論的觀點。此外,國家經濟評價透過政治信任感間接 影響民眾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因此, 「政治信任感」中介變項的角色被驗證 確實成立。 I.

(5) 此外,本研究以性別、社團參與、政治知識等三個變項,對修正模式進行 群組分析,經驗證結果顯示,即使加入這三個干擾因素後該模式依然維持可接 受的適配度。本研究也發現,不同群組在五個潛在變項的平均數也無顯著差異, 不同群組的平均數可視為相等,顯示台灣民眾在國家經濟評價、執政評價、政 治信任感、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五個潛在變項的狀況是相似的,也顯示本修 正模式並不會因為性別、社團參與、政治知識的不同,而出現推論與適用性的 限制。 關鍵詞: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政治信任感、國家經濟評價、執政評價 關鍵詞. II.

(6) Abstract This study explored popular attitudes toward democracy by examining the people’s degree of satisfaction and support for democracy.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compare how satisfied peopl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were with democracy and to what degree they supported democracy.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of the popular attitudes toward democracy in Taiwan was constructed and examined, an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ociotropic evaluation of the economy, satisfaction with the current incumbent, political trust, satisfaction with democracy, and support for democracy of the Taiwanese people were determined. Thi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as verified by conducting a multiple-group analysis. The methods applied in this study were literature analysis,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multiple-group analysis, and was tested using survey data collected in 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Project of 2012 (TEDS 2012P).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the following: First, 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 degree of people’s satisfaction and support for democracy was at a high-intermediate level. The degree of people’s satisfaction with democracy differed significantly depending on their age and education level. Second, the item and construct reliabilities as well as the differentiated validity of the measurement systems were satisfactory for constructing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Regarding the goodness-of-fit indices of the measurement models and analysis with 4 competition patter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is modified model fit well and was supported.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ciotropic evaluation of the economy and satisfaction with the current incumbent considerably and directly influenced political trust. It revealed that the people’s satisfaction with democracy and support for democracy were derived from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otropic III.

(7) evaluation of the economy, satisfaction with the current incumbent, and political trust. The analysis results corresponded to the explanations of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nd citizenship theory. Moreover, an analysis conducted using the modified model revealed that a sociotropic evaluation of the economy substantially and indirectly influenced people’s satisfaction and support for democracy through political trust. In other words, political trust played a mediational role in explaining popular attitudes toward democracy. Finally, multigroup analyses of this modified model was also verified by considering the gender, association participation, and political knowledge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it was proven that the fitness of this model was still acceptable and that the means of the 5 constructs were equal. Thes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model is acceptable for explaining the democratic attitudes of Taiwanese people.. Keyword: satisfaction with democracy, support for democracy, political trust, sociotropic evaluation of the economy, satisfaction with the current incumbent. IV.

(8) 目次 謝誌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 Ⅲ. 目次 表次. ………………………………………………………………………….Ⅴ. 圖次. ………………………………………………………………………….Ⅹ. ………………………………………………………………………….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假設………………………………………….…………10 第三節 名詞解釋………………………………………….……….………...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6.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 民主態度的相關研究……………………………………………….19 第二節 政治信任感與民主態度的相關研究……………………………….39 第三節 經濟評價與民主態度的相關研究………………………………….53 第四節 執政評價與民主態度的相關研究……………………………….....64 第五節 總結…………………………………………………….……………7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81 第二節 資料收集與抽樣…………………………………………………….87 第三節 變項操作化及測量………………………………………………….88 第四節 資料分析…………………………………………………………….94. 第四章 統計說明與分析 第一節 樣本結構分析 ……………………………………….……………105. V.

(9) 第二節 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之差異分析………………….…………. 107 第三節 驗證性因素分析…………………………………………………..116 ... 第四節 結構方程式模式分析……………………………………………..126 第五節 綜合討論…………………………………………………………..148. 第五章 多群組分析 第一節 多群組不變性檢定………………………………………………..153 第二節 多群組建構平均數檢定…………………………………………..181 第三節 綜合討論…………………………………………………………..19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97 第二節 建議………………………………………………………………..206.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213 英文書目………………………………………………………………..…..218. 附錄 附錄一……………………………………….……………………………...229 附錄二……………………………………….……………………………...233. VI.

(10) 表次 表 2.1 國內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相關研究一覽表…………………………….32 表2.2 國內政治信任感相關研究一覽表…………………………….…………….49 表2.3 國內經濟評價與民主態度相關研究一覽表………………….…………….61 表2.4 國內執政評價與民主態度相關研究一覽表……………….…….…………70 表2.5 民主態度的相關理論、理論主張、相關因素及國內外相關研究 ………74 表2.6 政治信任感的相關理論、理論主張、相關因素及國內外相關研究 ……76 表2.7 國家經濟評價的相關理論、理論主張、相關因素及國內外相關研究 …77 表 2.8 執政評價的相關理論、理論主張、相關因素及國內外相關研究…….…79 表 3.1 2012P 資料說明與信度摘要表. ……...………………….…….…..………92. 表4.1 受試者背景變項之敘述分析……………………………………..………..106 表 4.2 民眾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兩個向度的敘述統計……………..……….107 表 4.3 不同性別民眾在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的 t 檢定分析摘要表..…….….108 表 4.4 不同教育程度民眾在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的敘述統計……..……….109 表4.5 不同教育程度民眾在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的單因子變異數 分析摘要表………………………………………………………………...110 表 4.6 不同年齡民眾在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的敘述統計……..…………….110 表 4.7 不同年齡民眾在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1 表 4.8 不同社團參與民眾在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的敘述統計..…………….113 表4.9 不同社團參與民眾在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摘要表……………………………………………………………………...113 表 4.10 不同政治知識民眾在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的敘述統計..……………113 表 4.11 不同政治知識民眾在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的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VII.

(11) 摘要表……………………………………………………………………..115 表4.12 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116 表 4.13 觀察變項標準化路徑係數摘..………………………………..…………116 表 4.14 測量系統區別分析摘要表..………………………………..……………119 表 4.15 觀察變項之因素負荷量估計摘要..…………………………..…………120 表 4.16 觀察變項相關係數矩陣..………………………………………………..122 表 4.17 標準化殘差摘要表..………………………….……………..…………...124 表 4.18 五個潛在變項之間相關係數摘要表………….…………………..…….125 表 4.19 結構方程模式基本適配度檢定摘要表…….……………………..…….126 表 4.20 理論模式參數估計摘要..…………………….……………..…………...127 表 4.21 修正模式整體適配度檢定摘要表…………….…………..………..…...133 表 4.22 競爭模式分析表..…………………………….……………..…………...135 表 4.23 各構面影響效果分析 (標準化) …………….……………..…………...141 表 4.24 本研究結構模式變項間是否效果顯著之研究假設驗證表……………142 表 5.1 男女兩群組分析恆等性檢定摘要表………….……………..…………...155 表 5.2 男女兩群組巢狀分析表………….……………..………………………...157 表 5.3 加入性別因素後潛在變項因果關係分析表(未標準化)……………..160 表 5.4 加入性別因素後潛在變項影響效果摘要表(標準化)………………..161 表 5.5 不同社團參與高、中、低三個群組分析恆等性檢定摘要表…………..163 表 5.6 社團參與高、中、低三群組巢狀分析表………….…………………….166 表 5.7 加入社團參與因素後潛在變項因果關係分析表(未標準化)………..168 表 5.8 加入社團參與因素後潛在變項影響效果摘要表(標準化)…………..169 表 5.9 不同政治知識高、中、低三個群組分析恆等性檢定摘要表…………..172 表 5.10 政治知識高、中、低三群組巢狀分析表………………………..……..175 表 5.11 加入政治知識因素後潛在變項因果關係分析表(未標準化)..……..177 表 5.12 加入政治知識因素後潛在變項影響效果摘要表(標準化)…..…….178 VIII.

(12) 表 5.13 女生群組建構平均數估計值差異分析表……………………..………..183 表 5.14 社團中參與、高參與兩群組建構平均數估計值差異分析表 …..……184 表 5.15 政治中知識、高知識兩群組建構平均數估計值差異分析表….…...…186 表 5.16 不同性別的建構平均數檢定摘要表………….……………..……….…187 表 5.17 男女性別兩群組的建構平均數巢狀分析表…….…………..………….188 表 5.18 不同社團參與群組的建構平均數檢定摘要表…….…………..……….189 表 5.19 不同社團參與群組的建構平均數巢狀分析表…….………..………….190 表 5.20 不同政治知識群組的建構平均數檢定摘要表…….………..………….191 表 5.21 不同政治知識群組的建構平均數巢狀分析表…….………..………….192 表附 2.1 2004P 民眾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兩個向度的敘述統計…..………..235 表附 2.2 結構模式參數估計摘要表(TEDS2004P)………………..………….236 表附 2.3 2008P 民眾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兩個向度的描述統計……..…..…240 表附 2.4 結構模式參數估計摘要表(TEDS2008P)……………..…..……..….240. IX.

(13) 圖次 圖 3.1 本研究架構圖…………………………………………..………..………….83 圖 3.2 本研究理論模式圖……………………………………..………..………….86 圖 3.3 本研究結構模式路徑圖………………………………..………..…………100 圖 4.1 修正模式結構圖(標準化後) ………………………………..…………129 圖 4.2 部分中介模式二路徑關係圖. …………………………..…………135. 圖 4.3 完全中介模式路徑關係圖. ……………………………..…………136. 圖4.4 直接效果模式路徑關係圖. ……………………………..…………136. 圖4.5 最適模式路徑關係圖. ……………………………..…………137. 圖4.6 中介效果競爭模式一. ………………………………..…………138. 圖4.7 中介效果競爭模式二. ………………………………..…………139. 圖4.8 中介效果競爭模式三. ………………………………..…………139. 圖4.9 中介效果競爭模式四. ………………………………..…………140. 圖5.1 男生群組路徑關係圖. ………………………………..…………162. 圖5.2 女生群組路徑關係圖. ………………………………..…………162. 圖5.3 高參與群組路徑關係圖. ………………………………..…………170. 圖5.4 中參與群組路徑關係圖. ………………………………..…………170. 圖5.5 低參與群組路徑關係圖. ………………………………..…………171. 圖5.6 高知識群組路徑關係圖. ………………………………..…………179. 圖5.7 中知識群組路徑關係圖. ………………………………..…………179. 圖5.8 低知識群組路徑關係圖. ………………………………..…………180. 圖附2.1 2004P結構模式路徑關係圖. ………………………………..…………237. 圖附2.2 2008P結構模式路徑關係圖. …..………………………..……..………241. X.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旨在闡述本研究之研究動機,之後研究者提出待答問題與研究假設, 並對研究中關鍵名詞加以界定。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 為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假設;第三節名詞釋義;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以民主滿意度、 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作為民主態度的兩項 民主支持作為民主態度的兩項觀察指標 民主態度的兩項觀察指標 民主源自古希臘文 Demokratia,其中字首 demo 意指人民,而 kratic 意指 權力或統治,所以二字所合成之全意為「人民統治」,表示由人民支配政治。 一般而言,民主是人民為主、人民當家 ,當民主被視為一種生活方式時,就涉 及到觀念、價值、文化等社會整體現象,即社會中每個成員都有同等機會參與 分享各種價值,成員的行為與社會的互動植基於民主之上。當民主作為一種政 治制度時,即是一種以民為主,主權在民,為民所治的制度;是一種執政者必 須向人民負責,為人民謀福的政治體制。 有關民主的內涵或價值,Tocqueville(1966:202-207)認為,民主政體存在 的先決條件是民眾對於一些基本的遊戲規則或是基本價值具有共識。這些民主 政治的基本原則,包括:多數決、政治平等、政府的權責相符等等。Dahl(1971) 則強調競爭與參與兩大面向,而且政黨需要有公平的競爭環境,並且不濫用權 力壓迫人民。Schumpeter(1976:269-283)認為,為了確保公民的集體意志與福 利,有競爭的選舉(contested election)是民主的必要條件。而 Beetham(1999:90) 主張人民能控制政府或是影響政策決定過程,才能保證人民的意志受到保障。 如果只是舉行選舉而忽視決策過程的參與,則民主並未真正落實。Ranney(2001:. 1.

(15) 95)認為,民主政治乃是以符合人民主權、政治平等、公眾諮商、與多數統治 等原則所組成的一種政府形式。Inglehart 和 Welzel(2005:149)亦指出新興民主 國家僅有選舉未必能保障公民權利,有時候選舉反而掩飾公民權利的不彰。他 們特別強調要減少貪污才能控制精英的私利以及確保民眾的合法權利。綜上所 述,不同學者由於側重民主不同面向發展出各種迥異的觀點。民主可以是多數 決的少數服從多數;也可以是公眾意見的折衝與協調;或者是定期舉行的競爭 性選舉。 然而,一個民主國家所需具備的不僅只是形式上的選舉活動或是競爭關 係,養成民主國家最重要的條件,可能取決於一國民眾對於民主的態度。因此, 黃信豪(2012:1)認為,從政治文化的角度來看,民眾的民主態度(popular attitudes to democracy)是一國民主政治體制得以維繫的重要條件。Almond與Verba (1963:14)在其《公民文化》(The Civic Culture)一書中所下的定義:政治 文化為系統中的成員對於政治系統所具有的態度和取向的模式,此種態度和取 向代表系統中成員的一種主觀的心理取向,是政治行動的基礎,並賦予政治行 動意義。據此,「民主態度」可以被解釋為一國民眾所彰顯對民主的認知、情 感與評價之集體特質。其中,「認知」指的是民眾如何認定民主的內涵,較偏 向價值「應然面」的看法;而情感、評價則是以具體的民主機制作為評估標的, 較偏向「實然面」的態度(黃信豪,2012:3)。 台灣在 1980 年代晚期解嚴,而 1990 年開始民主轉型,台灣民眾的自主性 普遍提高,但對於扮演一個民主社會成員所應擁有的民主態度則嚴重不足。若 以政治文化的角度而言,民主的實踐需要具有民主素養的公民,公民的民主態 度是新興民主國家民主鞏固的主要基礎 (Almond & Verba, 1963: 201)。因此,研 究民主化的學者,大多同意民眾對民主原則、規範與體制的正面支持態度是一 國政治體制走向民主轉型乃至於民主鞏固的必要條件(Linz & Stepan,1996)。. 2.

(16) 概念上,民主價值取向屬於抽象的、概念的層次,要了解台灣民眾對於民 主政治的感受,除了民主價值的探討之外,還必須進一步的分析民眾對於民主 政治實際運作的支持以及滿意度。在概念上,「民主滿意度」(satisfaction with democracy)則是想了解民主政體建立後,人民對於其民主政治實際運行情況的 滿意程度;「民主支持」1(support for democracy)是測量民主政體是否為人民 所偏好,並將民主政體視為唯一可欲的統治型式(Diamond, 1999:174) 。本研究 以「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兩項指標,探討台灣民眾的民主態度。正如 Linde 與 Ekman(2003)所言,僅僅以「民主滿意度」作為測量民眾的民主價值 並不理想,它只測量到民主實際的運作而已。亦即「民主滿意度」常被用來評 估民眾對於民主體系運作的滿意程度,但是這個概念並不是指涉民主體制的合 法性程度,而是對民主體制表現的評估,所以不同於對民主政體的支持。當然 「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這兩個概念並不是獨立的,民主滿意度是支撐 民主合法性的重要基礎(Anderson & Guillory, 1997) 。因此,本文選擇「民主滿 意度」、「民主支持」兩種態度為觀察指標的理由,首先,乃是由於本研究著 重在學界對民眾實然面民主態度的「情感」與「評價」概念範疇與測量,包括 對民主體制運作的滿意度以及對民主體制的支持。第二,藉由「民主滿意度」、 「民主支持」兩者可以較完整地解析一國民眾實際的民主政治文化,進一步了 解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正如林聰吉(2007:65)所言,在實際的觀察面上, 根據「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這兩項指標的高低與變化幅度,我們可以 對一國民主發展的情形有初步的了解。. 1. Mishler與Rose(2005)歸納出三種對「民主支持」概念不同的界定方式,分別是以公民對民 主的支持態度,或是對民主體制表現的評價,以及公民所具有的民主理念與信仰等。以民主體 制表現的評價,作為測量公民對「民主態度」這種作法,目前被許多跨國長期調查計畫所使用, 如「歐洲動態調查」 (Eurobarometer) 、 「選舉體系比較研究」 (CSES) 、 「國際社會調查計畫」 (ISSP) 等。 (張佑宗,2011:106-107) 。 3.

(17) 二、建構 建構結構 建構結構方程 結構方程模式 方程模式並 模式並了解民眾的 解民眾的民主滿意度 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及相關因素間的關 民主支持及相關因素間的關 聯性 台灣自 1990 年代以來,歷經了民主轉型的重要歷程。在實務上,台灣民 眾是如何看待我國的民主政治呢?民主政治在台灣應是一種政治的普世價值, 應是廣被人民所接受,並沒有人會否定民主政治的價值。一般而言,各政黨和 政治人物都奉民主政治為圭臬,而一般民眾也都視民主政治為一種不可逆的政 治趨勢。值得探討的問題是:民眾對於整體經濟的評價、執政評價、政治信任 感是否會影響其民主態度?民眾對於權威當局的信任與否,是民主政體順利運 作是否為重要的因素?這些問題,不但是關心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學者所關 注,更是本研究想欲解答的。 從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roy)的角度解釋,民主滿意度、民主支 持會受到經濟評價與執政評價考量的影響,在相關實證研究中得到支持。如 Kornberg 和 Clarke(1994:554)研究發現執政評價會影響民主滿意度。Wagner, Schneider 和 Halla(2009)對西歐國家的研究發現,當一個國家經濟成長率較低、 失業率以及通貨膨脹率較高時,對於民主滿意度較低。國內學者蔡佳泓(2009) 研究顯示,對於民主運作評價較高同時也對經濟發展評估較高的民眾,將會滿 意目前的民主體制。林聰吉(2013)研究也發現,執政評價與民眾是否滿意現 有民主政治的運作,具有密切的相關。 從公民資質理論(citizenship theroy)的觀點解釋,政治信任感是影響民眾 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的重要變項。Miller(1974)研究發現,當人民對政府的信 任降低到一定程度時,就可能會削弱民主體制的正當性。Gutmann 和 Thompson (1996)提出「民主與不同意」 (Democracy and Disagreement)的概念,並主張 審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 ) ,使審議過程中政治人物必須傾聽人民的 聲音。Warren(1999a)認為,因為民主體制中資源的分配主要方式是透過各種 力量的競爭,競爭的過程與結果都會產生衝突,民主體制需要更多行為者彼此 4.

(18) 間的信任才能運作。 有關「經濟評價」的對象上,究竟國家整體經濟情況的評價或是個人自身 經濟情況的評價對民眾的民主態度有較深遠的影響?Clarke, Dutt和Kornberg (1993)認為,民眾對國家經濟表現的評價,比較會影響其對民主體制的滿意 度與支持,而個人自身的經濟評價,例如是否就業以及所得多少等等,較不影 響選民對民主運作的評價。因此,本研究經濟評價將焦點集中在「國家經濟評 價」的層面,藉以驗證此變項與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之間的關聯性。 再者,民主滿意度與民主支持應該密切相關,也獲得許多相關文獻的支持。 如 Klingemann(1999:54-56)檢視民主化國家的政治支持,發現對於民主政治 運作若越滿意,越會支持民主政體。Linde 與 Ekman (2003)指出,如果民眾長 期對於民主體制的表現不滿意與失望,民主滿意度的持續低迷,對於民主體制 的支持可能也越不支持。 綜上所述,國內已有不少有關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的研究,這些研究多 數從國家經濟評價、執政評價和政治信任感等來探討影響民主滿意度、民主支 持的因素。因此,本研究透過理論模式的建構並運用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簡稱為SEM)以檢證本研究理論模式是否符合適切性。SEM 的優點可以將「測量」與「結構」整合為一,可以同時估計模式中的觀察變項、 潛在變項,不僅可以估計測量過程中觀察變項的測量誤差,也可以評估測量的 信度與效度(吳明隆,2009:7-9)。基於此,建構結構模式並運用SEM驗證民 眾「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及相關因素之間的關聯性,為本研究的第二 個動機。. 5.

(19) 三、探討 探討結構 探討結構方程 結構方程模式中 方程模式中民眾政治信任感 模式中民眾政治信任感的中介 民眾政治信任感的中介效果 的中介效果 政治信任感(political trust)是民眾對政府官員、政府決策、政治人物、政 治現象以及政治典則、政治系統、政治結構的信任態度。Miller(1974)認為政 治信任感代表著人民相信政府的施政能夠滿足人民需求的程度;Hetherington (2005)認為政治信任感係指人民察覺政府的政策產出符合人民期望的程度, 也就是當人們信任政府時,人民會相信擁有權力的政府是在為人民追求福利。 從國內外的研究發現,探討影響民眾政治信任感的因素,是非常值得注意 的主題。從理性選擇理論的角度解釋,有關經濟評價與執政評價是影響民眾政 治信任感的重要變項,在相關實證研究中得到證實。Feldman(1983)研究發現, 美國民眾政治信任感的低落,主要是因為民眾對於現任民選官員以及制度的不 滿所致。其中,民眾對於國會的不滿,是導致政治信任感低落的主要原因。 Hetherington(1998)的研究也發現:民眾對於總統或是對於國會評價的好壞、 對政府效能的評價以及對總體經濟表現的評價,皆會影響民眾的政治信任感。 Kim(2005)也發現機構績效是決定政治信任感的一個關鍵變項,國家經濟評 價影響著政治信任感,較差的經濟評價會導致更大的不信任。國內相關文獻也 都指出,民眾對執政評價以及對總體經濟的評估,都與民眾的政治信任感顯著 相關。當民眾認為執政黨過去一年表現較差以及認為過去一年整體社會經濟變 壞時,其政治信任感就出現顯著偏低的情況(陳陸輝,2003 )。 政治信任感與民主態度之間的關係,在國內也有許多實證的研究。陳陸輝 (2003)認為研究台灣民眾政治行為時,政治信任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變 數。它不但是政府施政評價良否的溫度計,更對於我國民主政治的良性發展, 有重要的指標性作用。另外,鍾敏玲、蔡奇霖(2005)的研究也顯示,民眾的 政治信任感會影響民主滿意度,亦即民眾的政治信任感越高,民主滿意度就越 高。梁淑芬(2007)研究發現,政治信任感是維繫民主政權合法性的關鍵,並 6.

(20) 提升政府運作的效率;政治信任感對民主發展也有正面助益。馮玉騏(2008) 研究也顯示,提高民眾的政治信任感,有助於民眾對於民主制度實施的滿意度, 對於民主制度的支持也有正面的助益。蔡佳泓(2009)研究也顯示,民眾對於 各種政治機構的信任度,構成了對於政治體系的信任,進而影響對於民主的滿 意程度。 綜上所述,民眾的國家經濟評價、執政評價與其政治信任感之間具有顯著 的關聯性。而民眾的國家經濟評價、執政評價亦可能透過政治信任感影響民眾 的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 。「政治信任感」此時同時具有依變項與自變項的屬 性,可稱為是一個「中介變項」(mediator)。因此,本研究透過SEM探討結構 模式中政治信任感此一變項的中介變項效果如何?還是不須任何中介變項,即 可對民眾的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產生直接的影響?此為本研究的第三個動機。 四、結構方程 結構方程模式能否通過 方程模式能否通過不同群組 模式能否通過不同群組的檢驗 不同群組的檢驗 測量恆等性是測驗工具對不同群組施測是否具備同樣穩定性的重要議題, 若測量結果不具備恆等性則研究的發現將會導致嚴重錯誤。多群組分析的目的 在於深入探討比較整體樣本構成的結構模式,其整體適配度或各估計參數是否 因群組因素的加入而改變。 從公民資質理論與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的觀點,包括政治知識、政治 信任感、社團參與等變項對民主態度的影響,在國內外也得到實證研究的支持。 Almond 與Verba(1963) 的「公民文化」研究中從認知、情感、評價面向角度 提出民主體制中公民文化型態的理想型(ideal type):如民眾應具有一定程度 的政治知識、對公共事務高度興趣與涉入,以及對民主體制的信任感等。此外, Putnam(1993)從社會資本的角度,認為參加社團可以培養人們更為成熟的溝 通技巧與判斷能力。王靖興與孫天龍(2005)研究也發現民眾的政治知識、政. 7.

(21) 治信任感皆能提升台灣民眾的民主支持。林聰吉(2008)研究也顯示,民主支 持、政治知識之外,社團參與也是觀察公民個人與民主體系關聯性的重要指標。 從社會學研究途徑(sociological approach)角度解釋,民眾民主態度也會受 到個人背景變項的影響。民眾在性別、年齡、教育程度上的差異,有可能會影 響民眾的民主滿意度與民主支持。如蔡佳泓、黃冠達(2005)研究發現,性別、 年齡、教育程度影響民眾對於民主政治實行的滿意度;且男性、20-35 歲民眾、 高中職學歷,對於民主政治實行滿意度的評價明顯的有較高的評價。邱千玶 (2010)研究顯示,教育程度越高的民眾亦越傾向呈現民主支持者的態度。張 佑宗(2011)研究發現,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影響民眾的民主支持。林聰吉 (2013)研究也發現,男性、年齡較長者、教育程度高者,皆較傾向支持民主 政治。 因此,本研究結構模式除了依據吳明隆(2009)所提之建議將樣本分為男、 女二群組進行多群組分析,也基於公民資質理論與社會資本的解釋,多群組分 析分別加入政治知識及社團參與等因素。亦即,本研究結構模式在加入性別、 社團參與及政治知識等干擾因素後,結構模式的因素型態、因素負荷量、結構 路徑參數、結構共變異參數及測量誤差等,是否因群組而改變?是否加入群組 因素後,結構模式的整體適配度仍維持良好,其解釋力能更被接受?是否可以 接受不同群組平均和截距相等的假設?它的極限到那裡?因此,欲驗證本研究 所發展之結構模式是否具備跨群組的穩定性遂成為本研究主要動機之四。 綜上所述,為了驗證本研究結構模式的適切性和健全性,研究者擬透過國 內全國性且具代表性的調查資料予以分析解答。「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 (TEDS)已進行 2004 年、2008 年、2012 年三次總統選舉的面訪調查。本研究 所欲觀察變項之若干題目的內容,雖然在三個年度的問卷並未統一,但有關本 研究結構模式中潛在變項間之關聯,即民眾的國家經濟評價、執政評價對政治 8.

(22) 信任感、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存在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且「政治信任感」確 實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研究者透過 2004、2008 的面訪資料已獲初步的支持2。 為 進 一 步 解 讀 我 國 民 主 政 治 的 發 展 , 那 麼 「 2012 年 總 統 選 舉 面 訪 案 」 (TEDS2012P)應是一個具研究價值的個案。. 2. 相關變數、測量題目及路徑分析請參見附錄二。由於 2004 年、2008 年、2012 年三次總統選. 舉的面訪調查,是不同受訪者的三次橫切式調查,並非同一受訪者不同時間的連續調查。由於 每一位受訪者只接受一次訪問,並無同一受訪者前、後兩次調查資料可供比較。因此,三次不 同受訪者的調查,只能就該受訪時間,推論台灣民眾當時的民主態度及其相關因素的路徑關 係。. 9.

(2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研究問題與假設 研究問題與假設 一、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期盼透過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構方程模式分析、 多群組分析,以驗證民眾的國家經濟評價、執政評價與其政治信任感、民主滿 意度、民主支持之間的關聯,分別由理論與實證方法建構出這些變項之間的相 互影響模式,並解釋這些潛在變項之間的路徑關係,以做為未來研究的基礎。 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以下課題: (一)探討不同背景變項民眾的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之差異。 (二)建構並驗證本研究建構的結構模式,歸納台灣民眾的國家經濟評價、執 政評價對政治信任感、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是否存在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三)探討本研究建構的結構模式能否通過多群組分析層層的檢驗,並分析各 群組建構系統的平均數有無顯著差異。 二、研究問題與假設 基於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與假設如下: 問題一:不同背景變項(不同性別、教育程度、年齡、社團參與及政治知識) 民眾的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H1.1:不同性別的台灣民眾在民主滿意度上有顯著差異 H1.2:不同性別的台灣民眾在民主支持上有顯著差異 H1.3:不同教育程度的台灣民眾在民主滿意度上有顯著差異 H1.4:不同教育程度的台灣民眾在民主支持上有顯著差異 H1.5:不同年齡的台灣民眾在民主滿意度上有顯著差異 H1.6:不同年齡的台灣民眾在民主支持上有顯著差異 H1.7:不同社團參與的台灣民眾在民主滿意度上有顯著差異. 10.

(24) H1.8:不同社團參與的台灣民眾在民主支持上有顯著差異 H1.9:不同政治知識的台灣民眾在民主滿意度上有顯著差異 H1.10:不同政治知識的台灣民眾在民主支持上有顯著差異 問題二:以國家經濟評價、執政評價、政治信任感和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之 間所建構的結構方程模式是否適切?變項間是否效果顯著? H2.1:本研究所建構的結構方程模式適切 H2.2:國家經濟評價對政治信任感有直接效果且達顯著水準 H2.3:執政評價對政治信任感有直接效果且達顯著水準 H2.4:國家經濟評價對民主滿意度有直接效果且達顯著水準 H2.5:國家經濟評價對民主支持有直接效果且達顯著水準 H2.6:執政評價對民主滿意度有直接效果且達顯著水準 H2.7:執政評價對民主支持有直接效果且達顯著水準 H2.8:政治信任感對民主滿意度有直接效果且達顯著水準 H2.9:政治信任感對民主支持有直接效果且達顯著水準 H2.10:國家經濟評價透過政治信任感對民主滿意度存在顯著影響 H2.11:國家經濟評價透過政治信任感對民主支持存在顯著影響 H2.12:執政評價透過政治信任感對民主滿意度存在顯著影響 H2.13:執政評價透過政治信任感對民主支持存在顯著影響 H2.14:國家經濟評價與執政評價存在顯著相關 問題三:本研究建構的結構方程模式是否不因性別、社團參與及政治知識的不 同而影響其適配度? H3.1:本研究結構模式不因性別不同而影響其適配度 H3.2:本研究結構模式不因社團參與不同而影響其適配度 H3.3:本研究結構模式不因政治知識高低而影響其適配度 11.

(25) 問題四:不同性別、社團參與及政治知識的台灣民眾是否在國家經濟評價、執 政評價、政治信任感、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等五個建構平均數無顯著差異? H4.1:男女台灣民眾在國家經濟評價、執政評價、政治信任感、民主滿意度、 民主支持等五個建構平均數無顯著差異 H4.2:不同社團參與的台灣民眾在國家經濟評價、執政評價、政治信任感、民 主滿意度、民主支持等五個建構平均數無顯著差異 H4.3:不同政治知識的台灣民眾在國家經濟評價、執政評價、政治信任感、民 主滿意度、民主支持等五個建構平均數無顯著差異. 12.

(2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本研究使用的關鍵名詞及操作型定義如下: 一、民主態度 「民主價值」多著眼於抽象的民主原則上,屬於「應然面」民主態度之探 討,本研究著重在學界對民眾「實然面」民主態度的「情感」與「評價」概念 範疇與測量,包括對民主體制運作的滿意度以及對民主體制的支持。在概念上, 「民主滿意度」(satisfaction with democracy)是想瞭解民主政體建立後,人民 對於其施政績效的滿意程度;「民主支持」(support for democracy)是測量民 主政體是否為人民所偏好,並將民主政體視為唯一可欲的統治型式(Diamond, 1999:174)。「民主滿意度」這個概念並不是指涉民主體制的合法性程度,而是 對民主體制表現的評估,所以不同於對民主政體的支持(Linde & Ekman, 2003) 。因此,本研究選擇「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兩種概念作為民主態 度的觀察指標,可以較完整地解析一國民眾實際的民主政治文化,進一步了解 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 二、政治信任感 政治信任感 政治信任感(political trust)係屬於政治支持中權威當局或政府層面的支 持。政治信任與政治支持的概念息息相關,民眾對於權威當局的支持是體制運 作良好的基礎,也是統治正當性的重要來源。政治信任感代表著人民相信政府 的施政能夠滿足人民需求的程度(Miller,1974),或人民察覺政府的政策產出符 合人民期望的程度(Hetherington,2005),也就是當人們信任政府時,人民會相 信擁有權力的政府是在為人民追求福利。因此,政治信任感代表著民眾對於執 政當局的信心。當政治信任感越高,表示民眾相信政府能夠制定出符合其利益 的政策且認同民選官員的操守與能力,相反地,當政治信任感越低,則表示民 眾不信任政府的施政能力及品格操守,此對執政當局的統治的正當性將是一大 13.

(27) 威脅。 本研究係以「做事正確」、「民眾福利」、「相信首長」、「浪費稅金」四項 指標,來測量民眾的政治信任感。 三、國家經濟 國家經濟評價 經濟評價 廣義經濟評價的範圍係包括綜合性的評估、失業與通貨膨脹以及所得與所 得分配等。每一類議題中又可區分為主觀經濟評估與客觀經濟指標。然而,相 較於個人自身的經濟評價,民眾對國家整體經濟的評價,比較會影響其對民主 體制的滿意度與支持(Clarke, Dutt & Kornberg,1993)。相關研究也發現,由於 政府的執政評價與整體經濟的關聯較大,自身的經濟情況比較會受到許多個人 個別因素的影響,民眾對國家經濟評價比對個人經濟評價來得重要(Lewis-Beck & Paldam, 2000)。因此,本研究經濟評價將焦點集中在「國家經濟評價」的層 面。並以「現在經濟評價」、「未來經濟評價」兩項指標,來測量民眾的國家經 濟評價。 四、執政評價 執政評價 「總統施政表現評價」(簡稱執政評價)並無統一的用語,包括「總統施政 滿意度」 (presidential approval) (涂志堅、劉念夏,2001) 、 「總統施政表現評價」 (evaluation of presidential performance)(李世宏、吳重禮,2003)都是表達同 一概念,只是差異在於總統聲望與總統施政滿意度較偏向總體層次的探討,而 執政評價是傾向個體層次的分析。(盛治仁、白瑋華,2008:3)本研究稍微偏 向個體層次的討論,有別於「施政滿意度」 ,因而主張「執政評價」一詞。本研 究係以民眾對總統的「喜歡程度」、「能力評價」與「了解民眾」三項指標,來 測量總統的執政評價。 五、社團參與 14.

(28) 參與一詞通常應用在某種行動之分享(許文傑,2000)。也就是說參與不 僅僅是一種互助行為,也是一種觀念溝通,更是一種情感交流;透由參與過程, 能使個人了解自己在團體中的重要性,學習與別人互動溝通,並從中獲得成長 及滿足感。因此,社團參與乃是指社會成員以行動來體現其作為公民的本質。 Almond 與Verba(1963)從認知、情感、評價面向角度提出民主體制中公 民文化型態的理想型(ideal type):如民眾應具有一定程度的政治知識、對公 共事務高度興趣與涉入,以及對民主體制的信任感等。Tocqueville(1969)也主 張,公民參與不僅凝聚個人力量,更能培養民眾的參與文化,民主國家若沒有 結社的傳統,其民主與文明必遭威脅。此外,Putnam(1993) 從社會資本的角 度,認為社團生活(associations life)是社會資本的主要來源。參加社團可以培 養人們更為成熟的溝通技巧與判斷能力,Putnam 並進一步指出人際的社會信任 與社會網絡為社會之所以存在公民資質的重要來源。 六、政治知識 「政治知識」此一變項會影響民眾的民主態度,在國內外已得到實證研究 的支持。(Almond & Verba,1963;王靖興與孫天龍,2005;林聰吉 2007c)。 根據 Delli Carpini 與 Keeter(1996:10-12)的定義,政治知識是儲存於長期記憶 中,關於政治活動範圍內的事實資訊(factual information)。而這種從於長期記 憶中的資訊,是公民對於政治世界的詮釋,也讓公民有更大的自主性與賦權依 據,有思考與行動的能力。因此,政治知識係民眾得以在民主社會中,從事有 意義參與行為的重要前提;政治知識的範圍包括對政治系統、政治結構、公共 政策、政府權威和政治事件的認知,而政治知識最簡單的部份即是政治事實, 亦即一般民眾對政治資訊的了解。. 15.

(29)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以研究對象言: 本研究的資料係取自「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2012 年總統選舉的面訪資 料(TEDS2012P)研究計劃所釋出的資料,屬於次級資料。研究對象為是在台 灣地區設有國籍、戶籍,年齡在二十歲以上具有選舉權的公民為訪問母體。 (二)以研究內容言: 正如前述,「民主態度」可以被解釋為一國民眾所彰顯對民主的認知、情 感與評價之集體特質。其中,「認知」指的是民眾如何認定民主的內涵,較偏 向「應然面」的看法;而情感、評價則是以具體的民主機制作為評估標的,較 偏向「實然面」的態度。因此,就相關研究文獻,民主態度實應包括民主價值、 民主滿意度及民主支持。然而,本研究基於解析一國民眾實際民主政治文化, 著重在學界對民眾實然面民主態度的「情感」與「評價」概念範疇與測量,透 過結構方程模式的運用,來了解民眾對民主體制運作的滿意度以及對民主體制 的支持。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樣本的限制 實際上,在TEDS2012P執行訪問過程中,難免會因種種因素而無法訪問到 所有在樣本名單內的受訪者。亦即抽取的樣本可能排除的受訪者,包括未來得 及參與訪談(如因故外出)或不願意接受訪談者,而拒絕訪談的理由可能是多 面向的,包含其生理障礙、心理障礙(如對於自身處境的逃避面對、對陌生訪 視員和問卷問題的戒心和不信任),這些資料處理或有疏漏可能造成人為的錯 16.

(30) 誤,影響本研究之結果。 (二)研究變項的限制 從社會心理學研究途徑(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的角度解釋,政治 信任感、民主態度可能受到民眾本身政黨認同與意識型態的影響。相關實證研 究也顯示,政黨認同、統獨立場對於政治信任感有直接的影響,甚至可能影響 民眾的民主態度。如陳陸輝(2003) 、盛治仁(2003)研究指出,政黨偏好、統 獨立場會影響政治信任感。林瓊珠、蔡佳泓(2010)研究發現,台灣民眾對政 黨及各個政治機構的信任度不高,但是對政府機構之間的信任度具有中等程度 的一致性,顯示民眾對政治機構間的信任度相互關聯,同時民眾對政黨功能的 看法影響政黨信任度高低,越肯定政黨功能者,有越高的機率信任政黨。政黨 信任度則進一步解釋民眾對民主政治的滿意度,對政黨愈信任者,有較高的機 率滿意民主政治的運作。 再者,從社會學研究途徑的角度解釋,省籍或族群可能會影響民眾的民主 態度。如趙永茂(2002)則發現省籍與民主價值中的地方分權取向有顯著關聯。 盛治仁(2003)發現本省籍的民眾具有較高的民主價值,但隨著民主化的進展, 族群之間的隔閡也逐漸消弭,省籍的影響逐漸變小。吳親恩(2007)針對2003 年的資料分析指出,族群是民主體制支持的決定因素。 此外,許多學者曾提出的變項如林聰吉(2007)研究中所提出「選舉評價」 或陳陸輝(2007)研究中的「選制評價」,發現選舉過程與結果評價等會影響 民眾的民主態度。由於選舉過程與結果評價列入研究變項,是為檢驗有關重大 事件影響力的假設,因此研究者並未將此變項納入本文的研究架構。 綜上所述,本研究主要關心民眾的國家經濟評價、執政評價與其政治信任 感、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之間的關聯,建構這些變項之間的相互影響模式, 17.

(31) 並驗證本研究所發展之結構模式是否具備跨群組(如不同性別、社團參與、政 治知識等群組)的穩定性。因而並未探討諸如政黨認同、統獨立場、省籍或族 群、選舉評價這些變項對政治信任感、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的影響,此部份 有待相關研究予以驗證。 本文的「年齡」變項,許多研究使用「政治世代」一詞。政治世代之所以 重要,係由於生長在同一時代與環境中的民眾,傾向於擁有相近的政治態度。 因此,政治世代一向被認為是影響台灣民眾民主態度的重要因素(王靖興、孫 天龍,2005) 。然而,本研究將焦點著重於年齡的探討,係強調一個人在其生命 歷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經歷不同階段時都會產生不同的民主態度。 三、量化研究的限制 本研究建構之結構方程模式係以「2012年總統選舉面訪案」(TEDS2012P) 釋出的資料加以驗證,欲將所得到之結果推論至其他調查研究,有待繼續在相 關主題進行研究、比較及驗證。本研究的重點在於探討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 的因素與路徑關係,時空背景對於決定因素的影響還有待理論探討。. 18.

(3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探討台灣民眾的國家經濟評價、執政評價對政治信任感、民主 滿意度、民主支持是否存在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建構、驗證本研究建構的結構 模式,並進一步解釋這些潛在變項之間的關聯。經研究者蒐集相關文獻,並加 以彙整分析後,共分成五節。第一節探討民主態度的相關研究;第二節介紹政 治信任感與民主態度的相關研究;第三節探討經濟評價與民主態度的相關研 究;第四節針對執政評價與民主態度的相關研究加以說明;第五節為總結。. 第一節 民主態度的相關研究 一、態度的定義 有關態度的定義,大部分的政治學者皆採用社會心理學對態度的理論加以 詮釋,不過各學者對態度的定義眾說紛紜,如Cantril和Allport(1935)認為態度 是一種心智或神經的準備狀態;它是由經驗累積而成,並且指導或動態的影響 個人對相關事物或情境所採取之反應。Fishbein(1967)認為態度是一種學習傾 向,基於這種傾向,個人對一事物(或觀念),或一群事物(或觀念)做反應, 反應方式可為良好的反應,或為不良的反應。Kolter(1991)認為態度係指人對 環境中某些對象所抱持的動機情緒知覺及認知的持續過程,簡單的說,它是個 人對某些個體或觀念,存有一種持久性的喜歡或不喜歡的認知評價、情緒感覺 以及行動傾向。Wells和Prensky(1996)認為態度是一種習得的傾向基於事物認 知的評估所產生的感覺意見,而有一致性的行為傾向。 國內學者陳文俊(1983)依據 Cantril和Allport的定義,提出態度具有以下 幾種特性: (一)態度不是外顯行為,而是個人內在的心裡狀態,只是一種反應傾向, 19.

(33) 因此個人的內在心裡狀態無法以直接的方式觀察,只能由個人外顯的言行去推 論。 (二)態度是經由後天的學習經驗而得,因為個人內在的態度並非先天本能 的反應,是透過家庭、同儕、學校、大眾傳播媒體等社會化的管道的學習而形 成,因此社會心理學家將態度視為是個人所有經驗的綜合。 (三)態度是有組織的系統,是由許多部分所構成,稱為「態度的構成成分」, 其中包含:「認知」,即態度的知識的成分;「情感」,即態度的情感或評價 的部分;「行為」,即態度的行為表現的部分。 (四)態度必須有取向的對象或相對應的目標,包括社會環境中的人、事、 物,若這些人事物是屬於態度在政治情境中的相對應目標或取向對象,就稱為 政治態度。 綜合上述,態度是指個體對於環境中的人、事、物,透由了解而形成一種 一致且持久不易改變之價值觀,再產生外顯之行為傾向,它是透由後天經驗習 得的一種內在心理狀態。因此,態度是一種心理的狀態,也是個人對一切事物 的主觀意見。態度既是一種內在心理歷程,所以個人本身無法察知,而別人更 難了解,也無法直接的觀察,必須藉著個體的言行舉止等外在行為來加以推知 其態度。總之,所謂的態度就是指對某一特定人、事、物所抱持的一種相對性 持久的取向,且態度無法直接觀察,唯有透過認知(cognition) 、情感(affection) 、 行為(behavior)三者具備,才能形成判斷態度的依據。 二、民主態度的意義 依據社會心理學對態度的定義,政治學者將此定義範圍延伸至政治領域, 為政治態度下定義。Allport 認為:政治態度是由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行 為傾向所共同組成的一種心理或生理組織,用以引導或影響個人對有關政治目 標和政治情境的反應(林嘉誠,1989);Almond和Verba(1963:14)將政治態 度定義為系統中的成員對於政治系統所具有的態度和取向的模式。由上述角度 20.

(34) 觀之,「民主態度」可以被解釋為一國民眾所彰顯對民主的認知、情感與評價 之集體特質。其中,「認知」指的是民眾如何認定民主的內涵,較偏向價值「應 然面」的看法;而情感、評價則是以具體的民主機制作為評估標的,較偏向「實 然面」的態度(黃信豪,2001:3)。Sartori(1987:7)認為,民主的實然面與 應然面密不可分。「民主價值」多著眼於抽象的民主原則上,屬於「應然面」 之探討,但一般在探究一國民主態度上還包括了民眾對於民主政治「實然面」 的探討,即包括「民主滿意度」與「民主支持」。 (一)民主價值 在概念意義上,Rokeach(1968)認為價值是一種抽象的理想(ideals), 居於個人整體信念系統的核心地位,其先於態度並且是決定態度與行為的重要 變數(引自趙永茂,1995:60),因此民主價值的建立對於民主政治的建立與運 作實有其必要。謝忠安(2008)認為民主價值指的是民眾對於民主體制相關概 念的認同程度,當民眾或政治菁英越認同民主價值表示越能包容不同意見、認 為民眾有公平機會及能力參與政治。 然而,不同的學者對於民主價值包含哪些面向也有不同的看法,Tocqueville (1966)認為,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應包括:多數決、政治平等、政府的權責 相符等等。而Dahl(1971)則強調競爭與參與兩大面向,同時Schumpeter(1976) 也認為,有競爭的選舉(contested election)是民主的必要條件。Beetham(1999) 則主張人民能控制政府或是影響政策決定過程,才能保證人民的意志受到保 障。Ranney(2001: 95)認為,民主政治乃是以符合人民主權、政治平等、公眾 諮商、與多數統治等原則所組成的一種政府形式。Inglehart和Welzel(2005)特 別強調要減少貪污才能控制精英的私利以及確保民眾的合法權利。 國內學者胡佛(1982,1990)從政治系統內的權力面向思考,具體建立了. 21.

(35) 自主權、平等權、自由權、多元權、制衡權等五種權力價值取向來界定民主價 值的內涵。徐火炎(1992)則指出,政治轉型期的民主價值指涉自由權、多元 觀以及制衡觀。趙永茂(1995:78-83)則將民主價值分成參與取向、平等取向、 地方分權取向以及多數決取向等等;陳文俊(1998:35-37)針對中學生和大學生 的政治態度進行研究,其將民主價值分為十四個面向3;另外,盛治仁(2003:119) 則將民主價值分成平等原則、參政原則、自由原則、多元原則以及制衡原則五 個面向。由以上的敘述,我們得知民主價值包含許多不同的面向,民主可以是 多數決的少數服從多數;也可以是公眾意見的折衝與協調;或者是定期舉行的 競爭性選舉。然而這些面向皆是了解民眾是否擁有民主政治觀的重要參考依 據。因為民眾能否將這些價值內化心中,遵守民主體系下的運作原則,不但是 國家邁向現代化與民主化的重要動力,也是民主國家能否邁向穩固的重要指標。 (二)民主滿意度 在概念上,民主滿意度與民主支持應該密切相關,Klingemann(1999:54-56) 檢視民主化國家的政治支持,發現對於民主政治運作越滿意的,越會支持民主 政體。根據Easton(1957)的系統論,政治系統的產出有賴於對於政治系統的需 求與支持,而政治支持指的是對於政治體系的社群、典則、政府等三個面向的 認同或忠誠程度,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都是支撐政治系統的力量(劉嘉薇, 2008:8-10)。現實政治運作的紛擾是否會影響民眾對民主體制的信念與價值, 其中,若民眾對於民主實行的實然面相當滿意,又在應然面的態度上穩定維持 民主信念及價值,則勢必有助於民主體制的持續與運作;反觀,既使民眾在實 然面上不滿意目前的民主實行現狀,但心中仍對民主信念及價值保有堅定的支 持,則反而有機會將民眾對民主實行的不滿轉變為民主體制改革的動力,亦將. 這十四個面向包括民主信念、人民主權、反威權、多元價值、自由權、政治容忍、政黨競 爭、反對黨、政治信任、政治功效、公民責任、政治認同達成、選舉涉入、公民知識等。. 3. 22.

(36) 有助於民主體制的建立(游清鑫、蕭怡靖,2007:118)。因此,民眾對民主體 制的支持與正面評價,是我國民主政治機制得以維繫的重要條件,實值得我們 加以關心與研究。 對於「民主滿意度」的內涵為何,學者之間則有不同的看法。有些認為民 主滿意度測量的是對現任者的支持,是一種對政府表現的評估(Dalton, 1999), 有些學者認為民主滿意度測量的是對政治體系的支持(Easton, 1965),此外 Canche、Mondak和Seligson(2001:507-10)認為民主滿意度代表幾種意義:(一) 「民主滿意度」代表對現任執政者的支持;(二)「民主滿意度」代表對政治體制 的支持;(三)「民主滿意度」代表民眾對於民主政治的支持。Evans和Whitefield 則認為民主滿意度是指「實際運作的民主支持度」 ,而非「規範性的民主支持度」 (林恭安,2005) 。本研究則認同Linde和Ekman(2003)兩位學者的說法,「民 主滿意度是指民眾對於民主制度運作的滿意程度」 ;亦即民主滿意度是想了解民 主政體建立後,民眾對於民主政治實際運行情況的滿意程度。 (三)民主支持 所謂的「民主支持」,指的是人民對於民主體制的採用所給予的支持。90 年 代以後,不少的學者都認為民主發展或鞏固的首要條件在於政治行為者能否堅 持在民主的規則下解決問題,而民眾是否能認同民主的遊戲規則(張佑宗, 2009)。因此,「民主支持」的概念,已成為研究民主鞏固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題 之一(引張佑宗,2011:106)。因此,Linde與Ekman(2003)明確指出,僅僅以「民 主滿意度」作為測量民眾的民主價值並不理想,它只測量到民主實際的運作而 已,並且高度受到施測的時間與特定政治環境的影響。正如Linz 和Stepan(1996:5) 所指出,一國轉型成為民主國家之後,還有許多必須完成的工作,而最重要的 便是建立支持民主體制的態度與習慣,將民主價值內化在民眾心中,這樣才能 確實完成民主鞏固(democratic consolidation)。當民眾大多認為民主體制是「唯一 23.

(37) 的遊戲規則」(the only game in town)時,民主體制便可以持續發展下去。因此, 本研究認同Diamond(1999:174)的看法,民主支持是測量民主政體是否為人民 所偏好,並將民主政體視為唯一可欲的統治型式。 綜上所述,民主價值多著眼於抽象的民主原則上,屬於「應然面」之探討, 但一般在探究一國民主態度上還包括了民眾對於民主政治「實然面」的探討。 民主滿意度常被用來評估民眾對於民主體系運作的滿意程度,在概念上這是一 個綜合性的指標。但是這個概念並不是指涉民主體制的合法性程度,而是對民 主體制表現的評估,所以不同於對民主政體的支持(Linde & Ekman, 2003) 。因 此,本文選擇「民主滿意度」、「民主支持」兩種態度為觀察指標,著重在學 界對民眾實然面民主態度的「情感」與「評價」概念範疇與測量,包括對民主 體制運作的滿意度以及對民主體制的支持。再者,藉由「民主滿意度」、「民 主支持」兩者可以較完整地解析一國民眾實際的民主政治文化,進一步了解我 國民主政治的發展。 三、民主態度的理論基礎 (一)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roy) 理性選擇理論的基本假設是個人會在充份的資訊及知識的環境下,選擇能 對其利益極大化的作為。周業謙、周光淦(2005)認為理性選擇論主張社會生 活原則上可以解釋為社會行為者個人的「理性選擇」所造成的結果。理性選擇 論認為,民眾之所以具有民主態度,是因為民主體制的表現,比先前的體制好 很多,民眾認知到民主體制相對於其他政體而言能為他們帶來最大的經濟和政 治效益。 Kitschelt(1992)專門研究東歐與中歐國家民主轉型的過程,發現民眾感覺 自身或國家整體經濟環境的變化會影響民眾支持民主體制的態度。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You are given the wavelength and total energy of a light pulse and asked to find the number of photons it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