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少年司法與發展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的交會-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為借鏡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少年司法與發展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的交會-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為借鏡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少年司法與發展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的交會- 治. 政. 大. 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為借鏡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指導教授:謝如媛 研究生:胡孟郁. i Un. v. 博士 撰. 中華民國一一○年一月. DOI:10.6814/NCCU202100310.

(2) 謝辭 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醞釀,終於把論文完稿,可以從碩士畢業了。 回首求學經歷,可以說是一波三折。大學原本是念臺大政治系公共行政組, 大二時修了心理系梁庚辰老師的普通心理學,使我重拾高中時期對心理學的熱情, 毅然決定轉系心理系。雖然最後沒有達成一開始給自己設定的目標-行為經濟學 家,也沒有成為心理師,反而因為修了趙儀珊老師的發展心理學及司法心理學, 開始接觸法律系的課程,並有幸能在黃榮堅老師退休前一年聽老師講授刑法,自 此對刑事法領域產生濃厚的興趣。. 政 治 大. 或許是對自己的要求太高,在政大念研究所的前幾年並不順遂,曾自我懷疑. 立. 是否適合走法律這條路,而休學一個學期。即使最終決定回來完成學業,似乎也. ‧ 國. 學. 只是為了應付父母、師長、朋友,勉強維持一個社會身分。承蒙法科所朋友的扶. ‧. 持與照顧,讓我不至於過於封閉,維持基本的社交生活。當然,沒有父母經濟上 的奧援及精神上的支持,我也難以熬過那段自我否定的歲月。. y. Nat. er. io. sit. 在俊儒和浩瑋的引介下,有幸能夠成為謝如媛老師的門生。很喜歡課堂上的 討論氛圍,總能從謝老師的授課內容與同學的報告中得到許多收穫。此外,兩年. n. al. Ch. i Un. v. 研究助理的經驗,使得我在議題設定、文獻蒐集、閱讀文獻、整理分析等寫作論 文的基本功得到飛躍性的提升。. engchi. 準備司律考試的期間,受到很多人的幫忙,尤其要感謝思慧,拉我進讀書會、 共享筆記、討論問題、練題目等,是我僥倖能夠上榜的最大關鍵。確定上榜之後, 便心無旁鶩地開啟論文寫作的模式。很感謝在論文寫作的前期,浩瑋和啟弘的批 評與指教,讓我的論文能夠順利開展;感謝立婷姐提供給我的論文寫作格式,讓 我省去不少時間;感謝沂靜在百忙之中還願意閱讀拙著,給予許多實質及形式上 的建議;感謝法圖論文好夥伴琬婷在論文最後的衝刺階段互相鼓勵與陪伴;感謝 嘉菱學姐分享許多少調官的實務經驗,讓我的論文能夠更貼近實務;感謝俊儒、 I DOI:10.6814/NCCU202100310.

(3) 啟弘和欣恬在口試前陪我練習,也給我許多寶貴的意見,讓我的信心爆棚,特別 要感謝啟弘和欣恬在口試當天前來協助相關準備;感謝兩位口委點出論文中論理 不夠充分的地方,並提供具體的修改方式,李茂生老師點出心理學在少事法的每 個階段所能發揮的作用並不相同,而真正能發揮積極作用的部分,是少調官所作 的審前調查報告,劉宏恩老師則指出科學證據應用在法庭上所會面臨的質疑,並 提醒應留意科學的最新進展及文化差異;最後,也最重要的,當然就是指導教授 謝如媛老師,從選題、論文架構的安排、內容反覆的修訂及建議,都能感受到老 師在學術上的嚴謹與用心,像是為了回應這份對於學術上的熱忱,也使我更專心 投入在論文的寫作中。. 政 治 大. 即將正式告別學生的身分,投入職場。心中除了對於未知領域的忐忑與不安,. 立. 也有所期待,希望自己除了能夠作為一個稱職的律師,理解當事人的需求並解決. ‧ 國. 學. 其所面臨的困難,同時,也期許自己能夠發揮所長,將自己在心理系、法律系學. ‧. 習到的專業知識靈活地運用在法律場域,實踐跨領域的精神。.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2021 年 2 月 16 日 胡孟郁 謹致. II DOI:10.6814/NCCU202100310.

(4) 摘要 少年「責任」的實質內涵為何,關乎我們要以怎樣的態度面對少年。假若認 為少年非行行為過於嚴重,就必須以嚴刑峻罰威懾少年,藉此安撫社會大眾的情 緒,這是將刑事法的理念誤植到少年司法體系,不僅背離少事法的立法精神,反 而有害少年「健全成長」的可能性。 為了釐清少年責任的實質內涵,本文借鏡美國聯邦最高法院 2000 年後幾個 判決,這些判決以發展心理學及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指出少年與成人相比, 身心較不成熟,責任感也尚未發展健全,少年的行為經常是衝動的,以至於無法. 政 治 大. 準確評估其行為的後果;少年的行為很容易受到外界壓力的影響,尤其是同儕壓. 立. 力的影響;少年的性格尚未定型,因此具有可塑性。因此,正處於發展階段的少. ‧ 國. 學. 年不應與成熟的成人接受相同程度的非難,少年的刑事責任應該予以減輕,並促 使聯邦最高法院以違反憲法第 8 條修正案不得處以殘酷且異常的刑罰為由廢除. ‧. 少年犯死刑及大幅限制對少年處以終身監禁不得假釋的可能性。. Nat. sit. y. 至於 Scott 和 Steinberg 所提出的以發展為基礎的少年司法模式,試圖將發展. n. al. er. io. 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與刑法理論結合,認為少年與成人相比雖然較不可. i Un. v. 歸責,但還是具有限制責任能力。然而,無論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或是以發展為. Ch. engchi. 基礎的少年司法模式,仍是以傳統刑事法中的應報原則為核心,與我國少事法採 保護優先主義的立法理念存在根本上的衝突。本文認為,有關少年責任的定位, 仍應回歸我國少事法第一條來加以理解,以「健全成長」為目的,將少年定位為 處遇之主體,成人則是從旁扮演支持、協助的角色,只要少年在社會得以容忍的 臨界點內,就應任由少年自由成長,使其對自己的未來有選擇的空間和機會。. 關鍵字:少年責任、健全成長、發展心理學、神經科學、保護優先主義. III DOI:10.6814/NCCU202100310.

(5) Abstract What is the essence of the "responsibility" of juvenile is related to the attitude we have to face them. If we think that the juvenile delinquency is too serious, so juvenile must be deterred with severe penalties to appease the public’s emotions. This is a mistake in planting the concept of criminal law into the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which not only deviates from the legislative spirit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Act, but also harms "healthy growth" of juvenile.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substantive connotation of juvenile responsibility, this. 政 治 大. article lessons from the U.S. Supreme Court cases after 2000. These cases use the. 立. research results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to point out that. ‧ 國. 學. juveniles are less mature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than adults, and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has not yet been developed. They are also very impulsive, so that it is. ‧. impossible to accurately assess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behavior. Juvenile are more. y. Nat. sit. vuluneable or susceptible to negative influences and outside pressures, especially peer. n. al. er. io. pressure. The character of a juvenile is not as well formed as that of an adult. The. i Un. v. personality traits of juveniles are more transitory, less fixed, so it is plastic. Therefore,. Ch. engchi. we should not treat juveniles as mature as adults,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of juveniles should be mitigation. A series of case laws of U.S. Supreme Court adopt this knowledge. They have abolished death penality and greatly restricted the possibility of life imprisonment without parole against juveniles. As for the development-based juvenile justice model proposed by Scott and Steinberg, they tried to combin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with criminal law theories. They thinked that although juveniles are less culpability than adults, they still have limited capacity for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However, whether it is the U.S. Supreme Court or the development-based juvenile IV DOI:10.6814/NCCU202100310.

(6) justice model, their theory still bases on the core principle of retribution in the traditional criminal law. There is a fundamental conflict with the legislative concep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priority of protection in Juvenile Delinquency Act.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the positioning of juvenile responsibilities should still be understood by returning to Article 1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Act. For the purpose of "healthy growth", juveniles should be positioned as the subjects of treatment, while adults should act as support and assistance role. As long as the juveniles are within the critical point that society can tolerate, they should be allowed to grow up freely so that they have the space and opportunity to choose their own future.. 立. 政 治 大. Keywords: juvenile responsibility, healthy growth,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國. 學. neuroscience, the principle of the priority of protection.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V DOI:10.6814/NCCU202100310.

(7) 目錄 謝辭 ........................................................................................................................... I 摘要 ........................................................................................................................ III Abstract ................................................................................................................... IV 目錄 ........................................................................................................................ VI 圖表目錄 ................................................................................................................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 3 第三節 名詞定義 .............................................................................................. 4 第一項 少年的定義 ...................................................................................... 4 第一款 生理學觀點 ................................................................................. 4 第二款 心理學觀點 ................................................................................. 5 第三款. 政 治 大 法律觀點.. 立................................................................................... 6 社會學觀點 ................................................................................. 5. ‧ 國. 學. 第四款 第五款 本文觀點.. ................................................................................... 6 第四節 論文架構 .............................................................................................. 7 第二章 美國少年法的歷史演進 .......................................................................... 10. ‧. 第一節 少年法院之誕生 .................................................................................. 11 第一項 少年概念的誕生 .............................................................................11 第二項 少年法院之理念 ............................................................................ 13 第一款 國親思想.. ................................................................................. 14 第二款 個別化處遇 ............................................................................... 16. n. er. io. sit. y. Nat. al. i Un. v. 第二節 少年形象之轉變與少年司法的互動 .................................................. 17 第一項 1960 年代到 1970 年代-修正的保護主義 ................................... 18 第一款 社會背景.. ................................................................................. 18 第二款 具體改革.. ................................................................................. 20. Ch. engchi. 第三款 逐漸朝嚴罰化過渡 .................................................................... 21 第二項 1970 年代至 2000 年以前-嚴罰主義的開展 ............................... 22 第一款 社會背景.. ................................................................................. 22 第二款 具體改革.. ................................................................................. 23 第三款 兩極化刑事政策下的虞犯少年 ................................................. 25 第四款 修復式司法的引入 .................................................................... 27 第五款 暴力少年形象的過度渲染 ........................................................ 29 第三項 小結....... ......................................................................................... 31 第三節 2000 後的美國少年司法趨勢 ............................................................. 32 第一項. 反對嚴罰化的學術思潮 ................................................................. 32. 第二項. 2000 年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動向............................................. 33 VI DOI:10.6814/NCCU202100310.

(8) 第三章 對美國少年司法產生重要影響之判決評析 ........................................... 37 第一節 美國少年案件適用死刑之狀況 .......................................................... 37 第一項 死刑制度的概觀 ............................................................................ 38 第二項 美國最高法院處理少年犯死刑案件立場 ...................................... 40 第一款 Thompson v. Oklahoma 案.......................................................... 40 第二款 Stanford v. Kentucky 案 .............................................................. 41 第三款 In re Stanford 案......................................................................... 42 第三項 Atkins v. Virginia 判決主旨及理由 ................................................. 42 第二節 Roper v. Simmons 案 ........................................................................... 44 第一項 背景事實 ........................................................................................ 45 第二項 判決內容 ........................................................................................ 46 第一款 多數意見.. ................................................................................. 46 一、 憲法第 8 條修正案「殘酷且異常」之意義 ............................... 46. 立. ‧ 國. ‧. 尚未形成廢除少年犯死刑的全國共識 ...................................... 51 少年與智能障礙者的差異.......................................................... 52 不同意見書(Scalia 大法官主筆) .......................................... 53 並不存在廢除少年犯死刑的全國共識 ...................................... 53 拒絕援引國際條約或外國法律作為判決之依據 ....................... 53. er. io. sit. y. Nat. 一、 二、 第四款 一、 二、. 政 治 大. 美國已形成廢除少年犯死刑之共識 .......................................... 47 少年與成人的發展差異 ............................................................. 47 國際公約禁止對少年犯適用死刑 .............................................. 50 協同意見書(Stevens 大法官主筆) ........................................ 51 不同意見書(O'Connor 大法官主筆)..................................... 51. 學. 二、 三、 四、 第二款 第三款. 三、 質疑科學證據的可靠性及有效性 .............................................. 53 第三項 判決評析 ........................................................................................ 54 第三節 Graham v. Florida 案 .......................................................................... 56 第一項 背景事實 ........................................................................................ 56 第二項 判決內容 ........................................................................................ 59. n. al. Ch. engchi. i Un. v. 第一款 一、 二、 三、 四、. 多數意見.. ................................................................................. 59 是否可以在非死刑案件中針對年齡創造類型化規則 ............... 59 沿用 Roper 案關於少年性質的看法 .......................................... 61 罪刑相當的質疑 ......................................................................... 61 無法達成刑罰制裁所欲達成之目的 .......................................... 62. 五、 六、 第二款 一、. 採取類型化規則的理由 ............................................................. 63 外國立法例 ................................................................................. 64 協同意見書(Roberts 大法官主筆) ............................................. 65 創設類型化規則的理由不夠充足 .............................................. 65. 二、 少年犯的年齡與刑罰有關.......................................................... 66 VII DOI:10.6814/NCCU202100310.

(9) 第三款 不同意見書(Thomas 大法官主筆) ............................................ 67 一、 憲法第 8 條修正案並未禁止量刑不相稱................................... 67 二、 全國共識並不存在 ..................................................................... 67 三、 仍可對部分少年處以終身監禁不得假釋................................... 68 第三項 判決評析 ........................................................................................ 69 第四節 J. D. B. v. North Carolina 案 ............................................................... 69 第一項 背景事實 ........................................................................................ 70 第二項 判決內容 ........................................................................................ 70 第一款 一、 二、 三、 第二款. 多數意見.. ................................................................................. 71 回顧先例..................................................................................... 71 拘留狀態的分析應考量未成年人的年齡................................... 72 反駁原審判決 ............................................................................. 73 不同意見書(由 Alito 大法官主筆) ............................................ 75. 政 治 大. 一、 回顧先例及米蘭達規則的確立 .................................................. 75 二、 破壞米蘭達規則的清晰性和確定性 .......................................... 77 三、 未成年人的年齡難以判斷.......................................................... 78 四、 現行法律即可保障未成年人的權利 .......................................... 80 第三項 判決評析 ........................................................................................ 81. 立. ‧ 國. 學. ‧. 第五節 Miller v. Alabama 案 ........................................................................... 82 第一項 背景事實 ........................................................................................ 82 第二項 判決內容 ........................................................................................ 83 第一款 多數意見.. ................................................................................. 84 一、 採取類型化規則的理由 ............................................................. 84. er. io. sit. y. Nat. 二、 針對強制性量刑規則的質疑 ...................................................... 85 三、 回應來自州的質疑 ..................................................................... 87 第二款 不同意見書(Roberts 大法官主筆) ............................................. 89 第三項 判決評析 ........................................................................................ 91 第六節 發展科學及神經科學對聯邦最高法院的影響 ................................... 93. n. al. Ch. engchi. i Un. v. 第四章 少年司法與發展心理學及神經科學....................................................... 96 第一節 發展心理學、神經科學和少年司法的交會....................................... 96 第一項 心理學介入少年司法的緣起與發展.............................................. 97 第二項 發展心理學與少年司法 ................................................................. 99 第三項 神經科學技術的突破....................................................................100 第二節 發展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的相關研究成果 .........................................103 第一項 青少年的大腦發展 .......................................................................103 第一款 青少年大腦白質的發育模式................................................... 104 第二款 青少年大腦灰質的發育模式................................................... 104 第三款. 青少年前額葉及邊緣系統的發育 ........................................... 106 VIII DOI:10.6814/NCCU202100310.

(10) 第二項 青少年的心理發展與決策 ............................................................107 第一款 前言.......... ............................................................................... 107 第二款 認知能力.. ............................................................................... 109 第三款 一、 二、 三、 四、. 心理社會成熟度 ...................................................................... 110 同儕影響................................................................................... 110 風險評估................................................................................... 111 未來導向................................................................................... 112 自我管理................................................................................... 113. 五、 獎賞激勵................................................................................... 114 第三項 認知能力和心理社會成熟度發展的不平衡 ................................. 115 第三節 發展觀點下的少年刑事責任............................................................. 118 第一項 少年刑事責任減輕的依據 ............................................................ 118 第一款 減輕和免責 ............................................................................. 118. 政 治 大. 第二款 減輕在刑法中扮演的角色 ...................................................... 119 一、 意思決定能力減損和減輕........................................................ 121 二、 青春期面臨的情境與減輕........................................................ 122 三、 發展、性格和罪責 ................................................................... 123 第二項 以發展為基礎的少年司法模式 ....................................................124. 立. ‧ 國. 學. ‧. 第一款 青少年的發展特性 .................................................................. 124 第二款 發展模式的理論背景 .............................................................. 125 第三款 以應報作為管控少年犯罪的限制適用原則 ........................... 128 第五章 發展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的具體應用與檢討 ..........................................130 第一節 發展心理學及神經科學於少年司法的具體應用 ..............................131. er. io. sit. y. Nat. 第一項 緘默權... ........................................................................................131 第二項 少年移送制度 ...............................................................................135 第一款 美國少年移送制度之缺失 ...................................................... 136 一、 背離國家親權原則 ................................................................... 136 二、 刑事程序及處遇對少年有害 .................................................... 136. n. al. Ch. engchi. i Un. v. 三、 無法降低少年犯再犯、威懾不起作用 .................................... 137 四、 受審能力不足 ........................................................................... 138 第二款 Kent 案所提出的 8 項審查標準 .............................................. 139 第三款 立法上的選擇.......................................................................... 140 第二節 管轄範圍與處遇內容的檢討.............................................................141 第一項 以發展心理學為基礎的處遇計畫 ................................................141 第二項 擴張少年法院處遇的管轄範圍 ....................................................142 第三節 檢討發展模式下的少年刑事責任 .....................................................144 第一項 論證上的批判 ...............................................................................144 第二項. 以「成熟程度」作為刑事責任標準的疑慮 .................................146 IX DOI:10.6814/NCCU202100310.

(11) 第四節 發展科學與神經科學證據在法庭上應用的侷限 ..............................148 第五節 小結.... ...............................................................................................156 第六章 結論........................................................................................................160 參考文獻 ...............................................................................................................16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X DOI:10.6814/NCCU202100310.

(12) 圖表目錄 圖 4-1:衝動控制和感覺尋求的發展軌跡…………………………………………116 圖 4-2:雙系統模型(認知控制系統及社會情緒、激勵處理系統) ………………117.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XI DOI:10.6814/NCCU202100310.

(1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美國知名大法官 Louis Dembitz Brandeis 曾說: 「一個法律人如果不曾研究過 經濟學和社會學,那麼他就很容易成為社會的公敵」 ,點出了科際整合的重要性。 許多問題並非僅靠單一學科領域中局部的知識和技術便可以獲得解決,往往需要 從不同的視角切入,利用各種學科的專業知識與研究方法才能獲得全面的解決。 同樣的,法律並不是一個孤立於社會現象與制度的特殊場域,而是反映人民日常 生活、貼近社會脈動,解決存乎社會中各種利益紛爭與價值衝突的俗世之學,尤. 政 治 大. 其在現代社會,隨著科技不斷地進步,衍生出越來越多立法者當初未曾想到的問. 立. 題,如生殖科技、雲端科技、腦神經科學等等,而這些新科技往往具有一定的專. ‧ 國. 學. 業門檻,因此在制定相關法律時,就必須有相關專家的參與。 近年來, 「心理學與法律研究」(psychology and law research)此科際整合領域. ‧. 在英美法上有十分蓬勃的發展。除了心理學本身的理論與方法獲得法學界的普遍. Nat. sit. y. 認可外,法學界也認識到僅以實定法作為研究對象的傳統法學方法,太過重視法. n. al. er. io. 律體系內在邏輯的演繹,有可能會忽略現實上適用法律制度的人、及其需求的差. i Un. v. 異性與現實社會環境1。倘若我們將法律理解為一種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的手. Ch. engchi. 段,藉以規整成員行為、維持社會秩序2,則心理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心 智歷程的科學,可以為人類行為及社會現象提供理論基礎及嚴謹的實證證據,對 社會經驗事實能有更完整的掌握。從這樣的觀點來看,在法律領域運用心理學的 知識,有其必要性。 本文選擇以少事法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在少事法領域,很早即發現到跨領 域合作的重要性,而且從歷史的脈絡來看,少年法院的誕生也與心理學有著密不 可分的關係。在少年法院的草創時期,由於心理學、社會學及精神病學等研究的 1. 劉宏恩,心理學取向之法律研究~以住宅搜索、子女監護及婚姻暴力問題為例,國立台灣大學 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261-262,1996 年 6 月。 2 同前註。. 1 DOI:10.6814/NCCU202100310.

(14) 興起,促成醫療模式廣泛使用於少年司法體系,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家及社會工 作者等專家與少年法院合作,針對少年的非行成因進行科學化調查,將個別處遇 的理念具體落實在非行少年身上,對少年法院日後的運作有著深遠的影響。 少年事件處理法在法領域的分類上,雖然隸屬於刑事法領域的一部分,但卻 又與傳統刑事法注重犯罪處罰、刑罰應報、懲罰不法等罪責思想並不相同3。尤 其我國少年事件處理法自 1997 年修正後,已改採保護優先主義,並非傳統刑法 的附庸,而是強調透過矯治性格、調整成長環境為手段,促進少年健全的自我成 長。在這樣的理念下,少年雖然仍負有部分的刑事責任,但重點應該是放在如何 使少年健全自我成長的權利獲得實現。. 政 治 大. 刑事責任能力的規定雖以年齡作為區分標準,但我國學者及實務家多從少年. 立. 心智是否成熟作為論述的基礎,以年齡為界線只是為了法律運作上的便利性,換. ‧ 國. 學. 言之,刑事責任能力背後的預設是以少年發展上的成熟程度為基準。由於筆者在. ‧. 大學階段主修心理系,亦對發展心理學有所涉獵,因此,欲結合過往所學,試圖 釐清少年責任這個爭議問題。同時,藉由引介發展心理學及神經科學最新的研究. y. Nat. er. io. sit. 成果,增加法律規範的事實基礎。. 回顧與少年發展相關的文獻,研究顯示大腦在青少年時期的發展經歷著突觸. n. al. Ch. i Un. v. 精簡以及髓鞘化的過程,而白質、灰質在青少年時期的成熟有不同的發展模式,. engchi. 這些基礎研究有助於我們瞭解導致青少年從事冒險行為的原因以及相應的對策 4; 此外,青春期冒險行為的增加被認為與掌管認知控制與社會情感的腦區發展上的 失衡有關5;更準確來說,儘管認知能力(有關邏輯推理能力的基本認知過程) 在 16 歲左右達到成人水平,但心理社會成熟度(有關個體面對情緒、刺激或冒 險刺激時的克制能力)要到 18 歲以上才達到成人水平,因此,為不同的法律目. 3. 何賴傑,少年保護程序與證據法則,載:民主、人權、正義-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 頁 320,2005 年。 4 鞠恩霞、李红、龙长权、袁加锦,基于神经成像技术的青少年大脑發育研究,心理科学进展, 第 18 卷第 6 期,頁 907-913,2010 年。 5 刘兆敏、张琼林,青少年脑發育的神经法学研究与应用,心理发展与教育,第 6 期,頁 656-663, 2014 年。. 2 DOI:10.6814/NCCU202100310.

(15) 的設計不同的年齡界限是合理而且必要的6。 透過發展科學及神經科學的研究可以發現,少年與成人相比,身心較不成熟, 責任感也尚未發展健全,少年的行為經常是衝動的,以至於無法準確評估其行為 的後果;少年的行為很容易受到外界壓力的影響,尤其是同儕壓力的影響;少年 的性格尚未定型,因此具有可塑性。在種種因素考量底下,少年與成人應該被區 別對待的觀點更為確立,正處於發展階段的少年不應與成熟的成人接受相同程度 的非難,因此,少年的刑事責任應該予以減輕,而這樣的研究成果也在 2000 年 之後被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採納,使法院得出廢除少年犯死刑及大幅限制對少年處 以終身監禁不得假釋的可能性。這樣的背景被認為是出於法學家與科學家共同積. 政 治 大. 極合作的成果,在制度上也支持此類大規模的共同研究持續進行,可以說,美國. 立. 聯邦最高法院對於在司法上引入實證科學的研究採取了寬容的態度7。. ‧ 國. 學. 在全世界處於嚴罰化浪潮的當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數度將發展科學及神經. ‧. 科學的證據作為判決的依據,而拒絕對少年犯處以過分嚴厲的判決,固然值得讚 賞。但上述以發展差異作為減輕少年刑事責任的論理取向,似乎與我國少事法採. y. Nat. er. io. sit. 保護優先主義的立法理念存在根本上的衝突,也引起筆者欲進一步探究相關議題 的動機。具體而言,美國在 2000 年後廢除少年犯死刑及大幅度限制終身監禁不. n. al. Ch. i Un. v. 得假釋背後代表的涵義是什麼?發展心理學在少年司法扮演的角色是什麼?這. engchi. 些研究成果與判決對於少年責任的釐清能否有所貢獻?發展科學及神經科學的 研究成果能對我國審判實務在處遇決定的實體判斷以及少年保護程序過程帶來 何種啟發?經驗科學在轉譯到講究規範的法律學科,蘊含何種風險與限制?本文 亟欲透過釐清上述疑問,重新檢討我國少年司法。.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的範圍主要是以少年司法與發展心理學交集的部分為研究核心,因 6. Grace Icenogle, et al., Adolescents’ Cognitive Capacity Reaches Adult Levels Prior to Their Psychosocial Maturity: Evidence for a “Maturity Gap” in a Multi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ample, 43(1) Law and Human Behavior 69, 69-85 (2019). 7 本庄武「脳科学・神経科学と少年の刑事責任」犯罪社会学研究 42 号 33 頁(2017 年) 。. 3 DOI:10.6814/NCCU202100310.

(16) 此,無論在我國或者美國少年司法歷史的介紹中,皆聚焦在與發展心理學相關的 部分進行檢視、分析和討論,對於推動少年司法政策更廣泛的政治、經濟、文化 等社會因素著墨不深。就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也因為主題聚焦在少年司法 與發展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的關聯,所以主要以 2000 年後的判決進行研究與評析。 在具體應用的部分,受限於篇幅及筆者能力有限,並未能就少年司法中的所有議 題及問題加以檢討,擬就少年之「責任」作為研究之主要對象,並兼及緘默權、 少年移送制度、管轄範圍與處遇內容。 本文之研究方法採用「文獻分析法」。文獻的範圍包含發展心理學及神經科 學的相關研究、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美國及我國少年司法的相關資料,資料. 政 治 大. 來源包括學者論著、實務判決、法典、網路資料等等,透過對文獻的整理及分析,. 立. 第三節. 名詞定義. ‧. 第一項. 學. ‧ 國. 來達到本研究之目的。. 少年的定義. Nat. sit. y. 中文對於少年與青少年的範圍如何,由於觀察的面向與切入的角度不同,不. n. al. er. io. 同的領域會有不同的界定方式。即使如此,關於少年/青少年的界定主要是從生. i Un. v. 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律學的角度來定義少年,本文分別說明如下:. Ch. 第一款. engchi. 生理學觀點.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青少年是指生理各方面快速發育,即將具有生育能力 的時期,這通常是從十一、二歲到十五、六歲甚至至十八、九歲。生物學家通常 把人的生長階段分為幼年期、青少年期、成年期與老人期,而青少年期是人類身 體快速生長的時期,青少年處於這個階段生理會發生顯著的變化,並且以第一及 第二性徵逐漸成熟直至身體發育完全為界限8。若從人類發育的過程來對青少年 期作定義,由於每個人發育與身體成熟的年齡並不一致,因此,並不能明確訂出. 8. 趙雍生,社會變遷下的少年偏差與犯罪,台北:桂冠,頁 14-15,1997 年。. 4 DOI:10.6814/NCCU202100310.

(17) 青少年期的起始範圍。. 第二款. 心理學觀點. 青少年期(adolescence),又稱作青春期,其字源來自拉丁語,由動詞 adolescere 而來,意味著「成長為成年人」9。學界中對於青少年的界定並不一致, 但大體而言是指 12 歲至 25 歲之間的年輕人10。青春期是一個生理的、心理的、 社會的和經濟上的過渡時期,其主要功能在為兒童能夠承擔成人的角色做準備11。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心智具有一定的成熟狀態,並有抽象與邏輯思考的能力。若 從心理發展觀之,當一個兒童能獨立思考,客觀認知事物,在智能的質和量都有. 政 治 大 使用邏輯於抽象思考歷程,並達到成熟、穩定與複雜程度時,就是青少年期的結 立. 重大改變時,便能認定已進入青少年期;而當個人的心智、自我與社會都能充分. ‧ 國. 學. 束而進入了成人階段12。. 對於發展心理學家而言,通常會將青少年期再分成三個階段:青少年前期. ‧. (early adolescence),大約是12歲到15歲之間、青少年中期(middle adolescence),. sit. y. Nat. 大約是15歲到18歲、青少年晚期(late adolescence,有時也稱為青年期或者前成年. io. er. 期)則指18歲至22歲以後13。. n. a第三款 社會學觀點 i v l C hengchi Un. 從社會學的意義來說,青少年期是從依賴成人的兒童邁向獨立自主成人的過 渡階段14,在此階段的個人,必須準備履行成人社會的義務與享受成人社會中的 權利。 9. Laurence Steinberg 著,戴俊毅譯,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和健康成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 版社,頁 6-8,2007 年 5 月,7 版。 10 有學者認為青少年期的是落在 10 歲到 25 歲這個年齡層,詳參 Laurence Steinberg 著,蕭寶森 譯,不是青春惹的禍:了解 10~25 歲孩子的大腦潛能,成功從教養開始,天下生活出版社,頁 19,2015 年 6 月。國內學者則有認為,青少年期的年齡約在 12 歲到 25 歲之間,詳參劉玉玲, 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台北:揚智文化,頁 2-3,2005 年;郭靜晃、黃明發,發展心理學, 新北:揚智文化,頁 302-303,2013 年。 11 Laurence Steinberg 著,戴俊毅譯,同註 9,頁 6-8。 12 黃德祥,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頁 6,1994 年。 13 蘇建文等,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1998 年。 14 趙雍生,同註 8,頁 16。. 5 DOI:10.6814/NCCU202100310.

(18) 社會學家認為,當青少年在社會與生活問題的處理能力有所增長,且其所扮 演的角色受到社會認可時,青少年期便結束而進入成人階段。在文明社會裡,青 少年開始於春情發動或性功能發育成熟之時,但何時結束卻是由社會標準所決定, 有些社會透過儀式或慶典的方式作為成熟與否的判斷依據,但會隨著文化、社會 變遷與價值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15。當青少年達到這個社會標準時,便正式進入 成人階段。. 第四款. 法律觀點. 不論是從生理、心理或社會學的觀點來理解少年概念,其範圍都是浮動而具. 政 治 大. 有不確定性。然而,法律規定為了規範操作的經濟與一致性,必須明確而無模糊 16. 地帶,讓人民得以遵循 。. 立. ‧ 國. 學. 各國對於少年的界定,隨著政治經濟發展、國情不同而有所差異。惟各國立 法者在界定未成年人的權利與義務時,顯然深受發展觀點17的影響,亦即假設未. ‧. 成年人在不同年齡有不同的能力,因而以年齡作為界定的標準18。依照我國少年. sit. y. Nat. 事件處理法第 2 條之規定,少年係指十二歲以上十八歲未滿之人;此外,兒童及 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 2 條亦同樣規定十二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之人為少年。. er. io. n. a第五款 本文觀點 i v l C hengchi Un 一般而言,當涉及的是法律概念時,學者傾向以「少年」稱之;當涉及的是 心理學概念時,學者習慣以「青少年」稱之。惟本研究實則橫跨心理學觀點及法 律觀點下的少年概念,經常需要在兩個概念之間來回轉換,考量到兩者的範圍雖 然略有不同,但差異不大,故在行文上並未作硬性區分,以增加讀者閱讀流暢度, 但會盡量遵循上述的分類。. 15. 劉玉玲,同註 10,頁 3-4。 王純逸,我國刑事法少年法定年齡規定之解析,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頁 10,2009 年 7 月。 17 余漢儀,兒童虐待:現象解釋與問題反思,台北:巨流,頁 7-8,1995 年。 18 邱靖貽,刑法之性管制—以兒童及少年之相關規範為論述中心,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頁 10,2005 年。 16. 6 DOI:10.6814/NCCU202100310.

(19) 第四節. 論文架構. 本文架構共分成五章。在第一章「緒論」,藉由問題意識的提出,指出本文 欲處理的問題;再經由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的設定,使本論文能更精準抓住問題 的核心,有助於思考少年司法與發展心理學及神經科學之間的互動關係。 第二章「美國少年法的歷史演進」,本章回顧美國少年司法的歷史演進。在 少年法院的草創時期,由於心理學、社會學及精神病學等研究的興起,促成醫療 模式廣泛使用於少年司法體系,個別處遇的理念得以具體落實在非行少年身上。 但自 1960 年代後期開始,美國少年司法開始承受來自法律內部的挑戰,社會復. 政 治 大 序的改革;1980、1990 年代因為少年暴力犯罪愈趨嚴重,政府採取嚴罰的少年 立. 歸的成效亦遭受強烈的質疑,美國少年司法在 1960 至 1970 年代初期經歷正當程. ‧ 國. 更長。. 學. 司法政策回應公眾的期待,更多的少年被移送到成人刑事法院接受審判,刑期也. ‧. 然而,從發展心理學的視角出發,少年與成人存在發展差異,正處於發展階. sit. y. Nat. 段的少年不應與成熟的成人接受相同程度的非難,因此,少年的刑事責任應該予. io. er. 以減輕,故不應對少年犯處以死刑。上述的研究成果,結合國際社會的壓力、政. al. iv n C hengchi U 聯邦最高法院先後廢除少年犯死刑及大幅限制對少年處以終身監禁不得假釋的 n. 治上的倡議以及美國社會逐漸對少年犯死刑問題採取較為寬容的態度,促使美國. 可能性。 第三章「對美國少年司法產生重要影響之判決評析」,承前章美國少年司法 的歷史脈絡,美國少年司法在 1970、1980 年代後面對少年司法朝向嚴罰化發展 的趨勢,少年更容易被如同成人般在成人刑事法院接受審判,被監禁的時間也有 所提高。但在 2000 年之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陸續幾個判決以發展心理學及腦 神經科學的研究成果,逐步地宣告對少年犯處以死刑或終身監禁不得假釋的規定, 違反了憲法第 8 條修正案不得處以殘酷且異常的刑罰;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也強調, 未成年人的年齡應當被納入到對米蘭達規則拘留狀態的分析之中。本章之重點, 7 DOI:10.6814/NCCU202100310.

(20) 即在探討 Roper v. Simmons19案、Graham v. Florida20案、J. D. B. v. North Carolina21 案和 Miller v. Alabama22案的背景事實、判決內容、對美國少年司法的影響,以 及發展心理學及神經科學在這些案件中所扮演的功能。 第四章「少年司法與發展心理學及神經科學」,本章首先回顧美國少年司法 的歷史演進,以瞭解發展心理學在少年司法所扮演的角色。自 1980 年代開始, 發展心理學湧現大量關於青少年發展的研究成果,心理學家和法律學者也開始攜 手針對各種法律議題進行研究;同時,神經科學領域也因為技術上的突破,使我 們可以更細緻地觀察人類大腦的運作。這都為將發展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的成果引 入法庭甚至少年司法的場域提供絕佳的機會。此外,本章也介紹發展心理學及神. 政 治 大. 經科學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青少年因為認知能力及心理社會成熟度發展上的不. 立. 平衡,導致青少年在青春期階段容易衝動行事,傾向從事冒險行為,在法律上刑. ‧ 國. 學. 事責任能力應被減輕。. ‧. 以發展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的證據為基礎,Scott 和 Steinberg 透過引介刑法中 的選擇理論與品格理論,並搭配法律上所謂減輕的概念,說明少年的罪責為何應. y. Nat. er. io. sit. 被減輕,為經驗科學與法律規範的結合立下一個典範。此外,兩位學者提出的發 展模式,以發展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為基礎進行建構,並將公共安全和懲罰應報的. n. al. 理念納入少年司法的脈絡。. Ch. engchi. i Un. v. 第五章「發展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的具體應用與檢討」,總結本研究之發現, 並提出如何將發展心理學及神經科學融入少年司法的初步構想,並以緘默權、移 送制度、少年法院的管轄範圍與處遇內容、少年責任等作為具體檢討的對象,指 出怎樣的少年司法制度才是符合少年健全自我成長的意旨,以作為我國制度的參 考方向。此外,經驗科學的研究成果,在轉譯到講究規範的法律學科時,應該如 何評價及運用,以及過程中可能隱藏的限制與風險,亦是本章關心的重點。. 19 20 21 22. Roper v. Simmons, 543 U.S. 551 (2005). Graham v. Florida, 560 U.S. 48 (2010). J. D. B. v. North Carolina, 564 U.S. 261 (2011). Miller v. Alabama, 567 U.S. 460 (2012).. 8 DOI:10.6814/NCCU202100310.

(21) 第六章「結論」,回顧各章之內容與重點,並期待本文借助發展心理學及神 經科學的研究成果,能對我國少年司法有所貢獻。.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9 DOI:10.6814/NCCU202100310.

(22) 第二章 美國少年法的歷史演進 本章回顧美國少年司法的歷史演進。少年概念是一種社會建構的產物,一直 到十八世紀才漸漸從成人階段獨立出來,隨著邁入現代社會,少年與成人在本質 上是不同的,並且需要特殊形式進行教育和保護的弱小對象的觀念獲得更為廣泛 的認同。隨後,美國伊利諾州於 1899 年建立世界第一座少年法院,宣告一個與 成人犯罪者區別的少年獨立司法制度,在少年法院的草創時期,由於心理學、社 會學及精神病學等研究的興起,促成醫療模式廣泛使用於少年司法體系,早期的 代表人物如 Healy,與少年法院合作,結合精神科醫師、心理學家及社會工作者. 政 治 大 少年身上,對少年法院日後的運作有著深遠的影響。 立. 等專家針對少年的非行成因進行科學化調查,將個別處遇的理念具體落實在非行. ‧ 國. 學. 但自 1960 年代後期開始,美國少年司法開始承受來自法律內部的挑戰,社 會復歸的成效亦遭受強烈的質疑,美國少年司法在 1960 至 1970 年代初期經歷正. ‧. 當程序的改革之後,雖然使得少年的正當法律程序權利趨近完善,但也使得整個. sit. y. Nat. 少年審理程序失去彈性,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限遭到限縮,埋下朝向成人刑事司法. io. er. 發展的伏筆。1980、1990 年代因為少年暴力犯罪愈趨嚴重,政府採取嚴罰的少. al. iv n C hengchi U 兒童,反而認定少年是會危及自身安全與利益的加害者。因此,少年也應學著如 n. 年司法政策回應公眾的期待,公眾不再認為少年是有別於成人、容易受到傷害的. 何承擔責任,與成人一樣都是刑罰制裁的對象。立法者及政客為了回應公眾的需 求,各州開始對法律進行修正,更多的少年被移送到成人刑事法院接受審判,刑 期也更長,整體少年司法政策趨於嚴厲。 然而,也有學者針對嚴罰化的少年司法政策進行批判,其中,又以發展心理 學為論據的主張更具有說服力,持此觀點的學者認為,少年與成人存在發展差異, 正處於發展階段的少年不應與成熟的成人接受相同程度的非難,因此,少年的刑 事責任應該予以減輕,故不應對少年犯處以死刑。而這樣的研究成果,結合國際 社會的壓力、政治上的倡議以及美國社會逐漸對少年犯死刑問題採取較為寬容的 10 DOI:10.6814/NCCU202100310.

(23) 態度,促使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先後廢除少年犯死刑及大幅限制對少年處以終身監 禁不得假釋的可能性。. 第一節. 少年法院之誕生. 第一項. 少年概念的誕生. 少年概念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的展現,並非原始即存在23,隨著時空背景的 轉換,會形塑出不同的少年概念。在原始社會中,少年概念是不存在的,一直到 進入中古時期後,七歲成為幼兒和成人的界線,因為七歲的兒童已可明瞭他人的 話語,亦可清楚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成人的溝通沒有障礙,因此天主教教. 政 治 大. 會將七歲訂為理性的年紀,兒童成長到七歲時,就應當能夠辨別是非24。當兒童. 立. 超過七歲後,就已脫離了未成年的狀態,而在生活各方面,都與成人混雜在一起,. ‧ 國. 學. 沒有明顯的差異25,以研究童年歷史著稱的歷史學家阿里葉(Philippe Aries)在 其《童年的世紀》 (Centuries of childhood)一書中即提及,童年的概念在中世紀. ‧. 是不存在的26,由此可知,今日所謂的「少年」階段自然也尚未誕生。在還沒有. Nat. sit. y. 獨立而明確之少年概念的時代,七歲以上的所謂「少年」理所當然被視同小型成. n. al. er. io. 人,跟成人一樣必須接受刑事制裁。所謂「少年」在當時並不會被認為需要特別. i Un. v. 的保護,因此,也不具備現代法制中作為「保護對象」的形象27。. Ch. engchi. 一直到十八世紀之後,「少年」這個特殊的生命發展階段才逐漸從成人階段 獨立出來,開始被認為在本質上與成人不同,是需要特別形式保護的特殊群體, 這樣的轉變可歸結為以下幾個因素: 1.宗教宿命論的破除:隨著傳統基督教的原罪宿命論被破除,人們開始認為 孩童不同於成人,並非生來即是有罪的、惡的、墮落的,孩童有機會透過教育的. 23. 王純逸,同註 16,頁 11。 Neil Postman 著,蕭昭君譯,童年的消逝,台北:遠流,頁 22,2004 年。 25 PHILIPPE ARIES (ROBERT BALDICK TRANS.), CENTURIES OF CHILDHOOD: A SOCIAL HISTORY OF FAMILY LIFE 411 (1962). 26 Id. at 128. 27 陳孟萱,少年司法保護制度之契機─以美國少年法制為借鏡,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頁 8,2001 年 6 月。 24. 11 DOI:10.6814/NCCU202100310.

(24) 方式引導其向善28。 2.新式教育思想的興起:自十七世紀以來,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發展, 日益強調少年有別於成人的特殊性。啟蒙思想家的理論自歐洲傳至美國後逐漸形 成兒童中心主義,其中洛克認為兒童如同白紙般純潔,並非本性邪惡,讓兒童從 宗教宿命論的觀念中解放;而盧梭人性本善的觀點亦改變我們對兒童本質的看法 29. 。此外,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所倡導的幼兒園運動(Kindergarten movement). 以及美國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奠基者霍爾的心理學理論也對美國社會的 童年觀產生重大的影響,他們認為,童年是人生發展中需要給予特別關注的階段, 因為童年時期的發展對往後的成人階段有實質的影響30。自此,兒童期的概念逐. 政 治 大. 漸為美國成人社會所接受,被當作是一個有別於成人期的特殊階段,需要加以特. 立. 別照護。. ‧ 國. 學. 3.少年經濟功能的排除:在過往的農業社會底下,對於勞動者所應具備的勞. ‧. 動技能的要求並不高,一般而言,7 歲左右即能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而可以投 入勞動場域,發揮一定的經濟功能。但在工業革命後,對於技能的要求有所提高,. y. Nat. er. io. sit. 兒童不符合勞動市場需求,因此被排除在勞動場域之外,逐漸失去經濟上的獨立 地位。與此同時,美國的博愛主義者及社會改良運動家認為工廠勞動會嚴重傷害. n. al. Ch. i Un. v. 童工的身心健康,基於謀求兒童之福祉,極力推動童工法的制定 31。於此情形,. engchi. 少年喪失了原本所具備的經濟功能,更加區別出少年與成人之間的差異32。 4.都市化與新的家庭關係:伴隨產業化現象,都市化與新型態的家庭關係逐 漸誕生。過去具有經濟價值的兒童,反而成為「兒童中心主義」概念下家庭的中 心,兒童除了在經濟上依存於父母之外,也作為父母情緒上喜悅與滿足的來源; 另一方面,在都市化的情況之下,少年在家庭之外的活動比重開始增加,與同儕. 28 29 30 31 32. 同前註,頁 9。 陳孟萱,同註 27,頁 9。 姚建龙,超越刑事司法美国少年史纲,法律出版社,頁 37,2009 年。 陳孟萱,同註 27,頁 10。 姚建龙,同註 30,頁 38。. 12 DOI:10.6814/NCCU202100310.

(25) 的相處使得少年逐漸形成自主的意識與自我認同33。 5.印刷術的進步及學校教育的普及:在中世紀,是以是否具備口語能力作為 兒童與成人之間的區分標準,因此童年期大約在 7 歲時就結束了。但是隨著印刷 術的進步,一個新的成年定義逐漸形成,即成人是指具有讀寫能力的人。此外, 在工業革命後國家也迫切需要高素質的國民,這些因素皆促成美國開始致力於建 立近代中小學教育體系,使學校逐步取代工廠,成為少年在家庭之外的主要生活 場域34。學校除了具備教育的作用之外,也發揮了區隔兒童與成人世界的隔離作 用,一方面使兒童不再與成人一同學習技能,另一方面也使得兒童進入社會的時 間向後遞延,延長了兒童的成長階段,也更加確立學習、朝向成人階段作準備的. 政 治 大. 兒童與工作的成人兩者之間的重大差異35。. 立. 學. ‧ 國.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之下,童年期不得不被延長,一個被稱為少年的特殊階段 逐漸成型,被迫從成人階段獨立出來。少年(以及兒童)與成人在本質上是不同. 少年法院之理念. sit. y. Nat. 第二項. ‧. 的,並且需要特殊形式進行教育和保護的弱小對象的觀念獲得廣泛的認同。. io. er. 1899年,美國伊利諾州建立世界第一座少年法院,宣告一個與成人犯罪者區. al. iv n C h e n g c h i U 36。少年法院創設者設想的 特別恩惠的獨特存在,而非是「縮小型成人」的個體 n. 別的少年獨立司法制度,其建立基礎在於相信少年是與成人相異、未成熟而需要. 是,要創立一個獨立的少年司法體系,不僅要讓少年脫離嚴厲的刑事司法體系, 也避免少年因為遭受刑罰的制裁而被貼上負面標籤,希冀少年法院透過不公開審 理以及案卷保密性等達成前述之目的37;少年法院之創建,明確揭示與成人法庭 在理念及運作上完全不同之外,並以專業來促成少年之保護與監督,引起美國各. 33. 陳孟萱,同註 27,頁 10。 姚建龙,同註 30,頁 38-39。 35 陳孟萱,同註 27,頁 10-12。 36 陳孟萱,同註 27,頁 20。 37 瑪格麗特.K.羅森海姆,富蘭克林.E.齊姆林,戴維.S.坦嫩豪斯,伯納德.多恩編,高維儉譯,少年司 法的一個世紀,北京商務印書館,頁 51,2008 年 5 月。 34. 13 DOI:10.6814/NCCU202100310.

(26) 州開始相繼仿效成立少年法院38,到了1945年,全美國各州皆設有獨立的少年法 院。 少年法院所提倡的保護主義與復歸理念之所以會普及而被接受,有其時代因 素。就大環境而言,十九世紀末進步時期的風潮仍在延續,至二十世紀初,美國 尚沉浸在樂觀主義的氣氛中,由於經濟持續成長,政府以雄厚財政支援為後盾而 涉足福利領域,其福祉機能也逐漸擴大。在自由主義的思潮影響下,人民深信個 人擁有無限的潛能,縱使社會有其不確定性及不安定的因素,但人終將因其良善 特質而引向更美好的未來。此信念影響少年司法的理念,少年復歸的理念受到重 視,成為處遇少年的最終目標,並反映出對於少年改善可能的確信,此種信念同. 政 治 大. 時反映出的是一般人對於少年形象的看法:少年本身有其良善本質,其之所以為. 立. 非行行為,是受到大環境影響而成為環境下的犧牲者,少年是有改善可能性及復. ‧ 國. 學. 歸必要性的,只要適當地引導與矯治少年,其終會回歸正途、迎向光明人生 39。. ‧. 除此之外,世界各國也陸續成立專門處遇少年的法院,如英國始於1908年之 兒童法(The Children Act);德國則始於1923年之少年法院法;法國自1912年公. y. Nat. er. io. sit. 布關於青少年法院之法律,採用少年法院及保護觀察制度,其少年法始告誕生; 日本亦於1922年(大正11年)公布少年法,惟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政治社會動. n. al. Ch. i Un. v. 盪不安,導致少年犯罪激增,進而迫使日本在1948年(昭和23年)針對少年法進. engchi. 行較大幅度的修改;北歐各國雖未設立少年法院,但亦有設置具有行政機關性質 之兒童福利委員會對應少年問題40。暫時撇開各國對少年法究竟是採取何種態度, 但從整體的趨勢來看,針對少年非行的處理對策與處遇方式,各國均認同應有別 於成人刑事司法,有必要以一個獨立的少年司法體系作為因應。. 第一款. 國親思想. 繼受於英國衡平法院(Equity Court)之國親思想(parens patriae),被認為. 38 39 40. 蔡德輝、楊士隆著,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頁 7,2013 年 3 月,5 版。 陳孟萱,同註 27,頁 28。 林紀東,少年事件處理法論,台北:黎明文化,頁 56-65,1978 年。. 14 DOI:10.6814/NCCU202100310.

(27) 是美國少年司法之理論基礎。具體而言,國家係居於未成年人最高監護人的地位, 負有保護未成年人之職責;但國家為了因應現實,以監護權委託未成年人之父母, 若未成年人之父母行使監護權時無法善盡職責,則國家為了保護未成年人以及社 會公眾的利益,得解除該監護權之委託,並超越父母的親權而對未成年人進行強 制性干預和保護;此外,國家力量的介入,必須是為了孩子的利益,也就是必須 將孩子的福利放在本位進行思考41。其意義在於,雙親或教育上的代理人(教師 地位)對未成年人的教養工作,於必要的情況下國家可以取而代之42。 國親思想此一用語,最初是源於保護失教、失養、孤貧少年等弱者的思想, 而後一方面基於貧困及放縱常被視為非行的前兆,故漸將非行少年納入,將非行. 政 治 大. 少年等同於上述失教、失養、孤貧少年,認為其非社會的加害者,而亦是社會的. 立. 犧牲者,是故應排除對於非行少年刑事責任的追究,而由國家以親權代理人身份. ‧ 國. 學. 介入並加以保護43。此外,國親思想所代表的監護、保護、福祉、教育等理念特. ‧. 質,也成為當時美國少年司法的特徵,由此所引伸出來的理念是對非行少年應該 以保護代替刑罰,並且以需保護性而非以傳統的非行事件大小來決定處分的內容. y. Nat. er. io. sit. 與強度44。亦即,傳統少年法院的型態,是以社會復歸作為終極理念,摒除應報 觀與預防理論,並以保護主義作為核心,著重少年的「保護性」而從事個別化處. n. al. Ch. 遇,也使得法官具有廣泛的裁量權45。. engchi. i Un. v. 因此,在國親思想的理念色彩下,國家能夠穿越少年本身的違犯情事,而去 關懷導致少年違犯背後的因素,並將少年的非行行為當作是少年的求救信號,進 而去剖析少年的非行成因,法院並根據問題的癥結做出個別化的處遇與治療,以 謀求實現少年個人之最佳福祉為目標。 41. 林清祥,少年事件處理法研究,台北:黎明文化,頁 9,1987 年;姚建龙,国家亲权理论与 少年司法-以美国少年司法为中心的研究,法学杂誌,第 3 期,頁 92,2008 年。 42 李茂生,新少年事件處理法的立法基本策略-後現代法秩序序說,台大法學論叢,第 28 卷第 2 期,頁 182,1999 年 1 月。 43 吳佳叡,少年觀護制度之研究:以美、日處遇理念之變化為借鏡,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頁 58-61,1997 年。 44 謝如媛,日本現行少年法運用之變化歷程-以非行統制與非行現象之關係為中心,國立台灣 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24-25,1996 年 6 月。 45 陳孟萱,同註 27,頁 29-30。. 15 DOI:10.6814/NCCU202100310.

(28) 第二款. 個別化處遇. 少年法院創設初期,由於犯罪學與心理學並非十分發達,因而對於非行少年 的處遇,僅是以人道主義的善意來調整少年環境,然而在十九世紀後半、二十世 紀初,心理學及社會學、精神病學研究興起的影響之下,將刑事司法系統類比於 醫療系統的新模式興起46。此種醫療模式(Medical Model)將犯罪類比為疾病、 以「診斷」及「分類」來進行收容者處遇的個別化、將犯罪者視為病人加以「治 療」 (矯正) 、強調早期治療的重要性,並使少年法院個別處遇的理念獲得了科學 依據47。醫療模式在少年法的體現,主要是 Healy 所提出的情緒障礙理論。Healy. 政 治 大 定位成非行行為,屬於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自我表現的變形 立. 主張非行是少年適應不良時的一種發洩方式,該方式因不符合社會規範要求而被 48. 。換言之,在此一模. ‧ 國. 學. 式下的非行行為,被認為是各個非行少年承受人際互動關係衍生的內、外在壓力, 並反應本身情緒障礙的結果。因此以改善為目標的處遇應以面談療法為主,始能. ‧. 達到洞察非行者自身問題的設定功能。法院在醫療模式中形同醫療機關而非審判. sit. y. Nat. 機關,法庭如同診療室,法官與觀護人則分別扮演醫師與助理,共同為非行少年. io. er. 把脈,尋找病因並對症下藥。而整個觀護處遇從調查、診斷到處遇,是一個具有. al. 前後連貫的流程49。亦即,要使個別化處遇在少年司法中發揮功效,必須包含受. n. iv n C hengchi U 過專業訓練的法官及相關專家(包含少年保護官、調查官、精神科醫師、心理師 等),從審前調查程序、診斷、審理、裁定到處遇一連串流程下的密切合作,才 能發揮個別化處遇的綜效。 因此,在這種以醫療觀點對少年問題進行處遇的模式中,司法力求探索犯罪 者的犯罪原因究竟是家庭背景影響抑或社會環境導致,並針對犯罪原因,協助少 年重新調和並且除去外在的負面因素,更強調「需對影響各個少年之性格形成及. 46. 陳孟萱,同註 27,頁 31。 謝如媛,同註 44,頁 25-26。 48 William Healy & Augusta F. Bronner 著,樋口幸吉譯,少年非行, みすず書房,頁 11,1956 年;轉引註自吳佳叡,同註 43,頁 72-74。 49 吳佳叡,同註 43,頁 72-74。 47. 16 DOI:10.6814/NCCU202100310.

(29) 非行行為的全部要素加以科學研究」,以達到科學化的可能性;同時,醫療模式 的興盛影響所及,確實使心理學及精神醫學與少年法的運作逐漸結合,不但使少 年司法處遇內容裁決趨向科學化,且設立處遇型態多樣化的各種設施、開發許多 設施內處遇的計畫,影響日後少年法院運作的風貌50。 由於國親思想理念將福祉機能引入少年司法制度內,以及個別化處遇強調對 少年進行科學化的矯治,形成一個具有廣泛裁量權,迥異於成人刑事司法的少年 司法制度。因此,早期的少年法院自然也不著重刑事法上的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要一直到 1976 年 Gault 案揭示少年正當法律程序原則的必要性,少年法院才面 對強力的挑戰從而進行一連串的變革。. 治 政 大 少年形象之轉變與少年司法的互動 立. 第二節. ‧ 國. 學. 進入現代之後,少年的概念又產生變化。造成少年概念轉變的原因大致有幾 個因素:首先,由於經濟發展及營養改善等原因,人類生理成熟的時間有逐代提. ‧. 前的現象,提前成熟的生理,使得兒童、少年與成人間的分際更不明顯,少年的. sit. y. Nat. 概念因此有解體的態勢51。其次,傳播媒介的改變-電視的產生,使得兒童、少. io. er. 年與成人間的區分更加模糊52,如同先前所述,印刷術的出現創造了一個新的成. al. iv n C hengchi U 兒童要進入成人世界必須先透過學習獲得閱讀能力,才能獲得各種知識和訊息, n. 人定義,成人指的是那些具有閱讀能力的人,兒童則是指那些沒有閱讀能力的人,. 這使得童年被延長,少年期因此被標示出來。但隨著電視文化的興起,兒童可以 藉由電視快速而不費力地瞭解成人世界,二者間的界限也因此趨於模糊。而網絡 時代的來臨,使得兒童與成人之間通過印刷術建立起來的界限幾乎遭受毀滅性的 打擊,成人幾乎無法在兒童面前保有秘密,童年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最後,美國自60年代起少年犯罪比率激增,其中再犯與重大犯罪的比例偏高, 少年犯罪重罪化的現象,衝擊了社會對少年原有的想像。當少年犯罪問題嚴重或. 50 51 52. 陳孟萱,同註 27,頁 31。 王純逸,同註 16,頁 16-17。 Neil Postman 著,蕭昭君譯,同註 24,頁 75-125。. 17 DOI:10.6814/NCCU202100310.

(30) 犯罪率上升,社會大眾開始質疑少年法院之矯正能力,因而立法也朝向嚇阻少年 之立法方向進行思考,使少年負擔其應有之處罰,以較嚴格之法律對少年進行規 制。嚴罰政策促使少年司法的關注重點從「行為人」轉到「行為」之上,少年司 法關注的不再是少年的康復與健康成長的福利需要,而是少年危害社會行為的嚴 重程度以及是否受到相應的懲罰53。為此,少年司法的改革也連帶受到影響。. 第一項. 1960 年代到 1970 年代-修正的保護主義54 第一款. 社會背景. 在這段期間之內美國社會中產生了重大改變,外部有越南戰爭與伴隨而來的. 政 治 大. 國際壓力,內部則以反戰運動為首,引發各種反體制的對抗運動,如婦女解放運. 立. 動、學生運動等,造成人們無法保持過去樂觀的想法,對於政府的不信任感逐漸. ‧ 國. 學. 上升55。尤其是年輕世代為了反越戰所舉行的示威流行經常引發流血衝突,國家 必須動用軍隊進行鎮壓,而另一部分的年輕人,則採取消極的手段,如吸食大麻. ‧. 或者留長髮等,藉此表達反對越戰的立場。諸如此類的行為看在中產階級眼中,. Nat. sit. n. al. er. io. 代隔閡。. y. 是對既有法律與秩序的挑戰,使得年輕世代與掌權的中產階級之間產生嚴重的世. i Un. v. 在少年問題部分,自 1960 年代起少年犯罪比率激增,其中再犯與嚴重犯罪. Ch. engchi. 的比例偏高,犯罪率的升高加深社會大眾對於生活的不安與疑慮。在這種社會背 景下,社會對犯罪的反應態度漸趨強硬,對於少年犯罪的容忍空間也遭到壓縮, 再加上年輕人被認為是造成社會動盪不安的主要因素,年輕人便成為了社會大眾. 53. 姚建龙,同註 30,頁 178。 本文對於少年司法的歷史分期,主要參考自日本學者澤登俊雄的觀點,他把美國少年司法的 百年歷程大致上分為三個階段:保護主義階段(從少年法院誕生到 20 世紀 60 年代中期)、修正的 保護主義階段(從 20 世紀 60 年代後期到 70 年代)、嚴罰主義階段(從 20 世紀 70 年代以後到現在)。 略有不同的是,本文將嚴罰主義階段限定在 20 世紀 70 年代至 2000 年,並將 2000 年之後獨立出 來進行論述。蓋 2000 年之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數個判決以發展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為基礎,廢止 少年犯死刑及大幅度限縮對少年犯處以終身監禁不得假釋的可能性,與嚴罰主義階段強調以嚴刑 峻罰對待少年的刑事司法政策有所區別。有關美國少年司法歷史分期各種觀點的介紹,詳參姚建 龙,同註 30,頁 8-9,2009 年。 55 陳孟萱,同註 27,頁 36。 54. 18 DOI:10.6814/NCCU202100310.

(31) 的攻擊對象,社會看待少年的觀點也隨之轉變。於是社會大眾乃對傳統少年司法 系統提出強烈的質疑,認為其根本不能達成使少年復歸社會的目標,而且太過於 縱容少年才造成今日的後果,尤其在付出了公共安全以及少年的有責性作為成本 之後,少年犯罪率仍升高。再者,社會復歸計畫花費大量金錢及資源,少年再犯 率仍依舊高升,根本無法達到社會復歸預期目標的情況下,傳統少年司法系統被 認為是全面失敗56。 此外,美國在 1960 年代初期開始盛行「標籤理論」 ,認為犯罪人實際上是因 為刑事司法機關貼標籤所致。按照該理論的見解,應該儘量避免讓非行少年進入 司法系統,以免被司法系統貼上標籤,使原本具有改變可能性的少年因為被貼上. 政 治 大. 標籤而自暴自棄,最後淪為真正的犯罪人57。. 立. 對於社會復歸理念的失望,以及標籤理論的興起,少年刑事政策的面貌也逐. ‧ 國. 學. 漸發生轉變。為了回應社會改革的期待,詹森總統於 1965 年成立「執法與司法. ‧. 委員會」(President's Commission on Law Enforc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of Justice), 其目的在於對犯罪增加原因進行分析,並以此為基礎進行具體之建議。隨後,該. y. Nat. er. io. sit. 委員會於 1967 年就非行問題發表「自由社會對犯罪的挑戰」(The Challenge of Crime in a Free Society)的報告,其建議應從基本上改革社會結構,也就是聚焦在. n. al. Ch. i Un. v. 貧窮、貧富不均、教育問題與就業缺乏等造成主要犯罪的根本原因,欲解決少年. engchi. 問題所需要的是一個「全面少年政策」,必須從教育、社會與就業機會方面提供 少年實質的協助,單靠少年司法政策來應對少年的非行行為是遠遠不夠的58。從 此一報告已可看出對少年的司法政策,已從以往強調社會復歸的理念,轉而注重 社會防衛功能59。相較於在社會結構的改革採取積極行動之建議,該報告在少年 司法政策的部分則採取消極不干預的立場,並對少年司法政策產生實質的影響。. 56. 陳孟萱,同註 27,頁 37。 石家齊,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在少年事件處理法中之適用,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2011 年 7 月。 58 林瑞霖,少年違規之處理與醞釀中的制度改革-介紹美國社會對少年違規行為的反應與控制, 刑事法雜誌,第 22 卷第 6 期,頁 13-14,1978 年 12 月。 59 陳孟萱,同註 27,頁 37。 57. 19 DOI:10.6814/NCCU202100310.

(32) 1974 年,美國國會通過「少年司法與偏差行為預防法案」(The Juvenile Justice and Delinquency Prevention Act of 1974),提出 4D 改革政策,也就是除罪化 (decriminailzation)、非設施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轉向處遇(diversion)、 正當程序(due process)。此法案更特別規定,州政府在司法方面要獲得聯邦政 府在財政上的支援,必須履行某些條件,以使改革之目的能夠達成60。. 第二款. 具體改革. 美國少年法制自 1899 年建立少年法院制度之後,其基本精神,始終在追求 法院社會化之理想,使其能擺脫一般刑事法制之運行軌道而獨立運作,對於犯罪. 政 治 大 度強調代行親權之特性,反而忽視對於少年基本人權之尊重,不少少年辯護人提 立. 少年之處遇,採取醫療模式為主;惟少年法制實施數十年下來,由於少年法院過. ‧ 國. 學. 出憲法上「正當法律程序」(due process of law)之保護原則,欲以之為少年爭取 權利,但多被各州少年法院或其上訴法院以少年法院非一般刑事法院,是故少年. ‧. 事件不適用刑事訴訟為由,而予以駁回61。. sit. y. Nat. 1960 至 1970 年代初期,產生「正當程序革命」(due process revolution)。在. io. er. Kent v. United States 案,聯邦最高法院主張少年司法系統未能使少年復歸社會的. al. iv n C 62 hengchi U 剝奪自由的處罰,可以說是集結了成人司法和少年司法兩者的缺點 。為此,少 n. 目的獲得實踐,在少年法庭的審理程序中也未能享有正當程序的保障,反而受到. 年被告在「移送刑事法院之管轄程序」中(即放棄管轄權的程序),應先經合法 而公正之審理,始能決定應否移送刑事法庭,少年被告在此形式審理中,享有憲 法上「正當法律程序」之基本保障63。 在 In re Gault 案,聯邦最高法院擴大了正當程序的基本權保障至少年事件之 實體審理,其中包括:控訴告知權(notice of cahrges)、聘任律師權(rights of counsel)、. 60. 同前註,頁 14-15。 張廼良,美國少年法制之研究,台北:中央文物,頁 12-13,1983 年。 62 廖慧儒,少年事件處理程序立法政策之研究-以少年刑事案件處理程序為核心,國立中正大 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 42-43,2012 年 7 月。 63 張廼良,同註 61,頁 16。 61. 20 DOI:10.6814/NCCU20210031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 林景隆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數學系 許元春召集人.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幼 獅職業訓練場(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業訓練局青年職業訓練中心)、臺 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39 資訊與網路技術 1 林家諄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Albert Leon Whiteman 紀念獎創立於1998年, 獎金由 Albert Leon Whiteman 的夫人 Sally Whiteman 捐贈。2001年,美國數學會在與美國數學協會(The Mathematical

J28 廣亞學校財團法人育達科技大學 幼兒保育系系學會 J29 美和學校財團法人美和科技大學 觀光系系學會 J30 環球學校財團法人環球科技大學 餐飲廚藝系學會 J31

健行學校財團法人健行科技大學 清雲科技大學 台灣首府學校財團法人台灣首府大學 致遠管理學院 大華學校財團法人大華科技大學 大華技術學院 醒吾學校財團法人醒吾科技大學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團隊,使用了 19 種反應溫度及降雨的變數,作為 檢視全球

5.1.1) 法團校 董會以 受託人 身 分擁 有及 處 理由政 府發放 給學校 的經費 及資 產。法 團校董 會亦以 同樣的身分擁 有及處理由學生繳交的堂費 及由 公眾人士給予學校的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