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夏 人間佛教、自主學統與危機時代的文化中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夏 人間佛教、自主學統與危機時代的文化中國"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人間佛教、自主學統與危機時代的文化中國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西文化中心校友駐訪研究獎金、國家科 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美國東西文化中 心傑出校友獎、國家講座〈第一屆、第 四屆〉、行政院九十二年傑出科技榮譽 獎等。

  出版《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

《反求諸己:現代社會中的修養》、《社 會科學的理路》、《儒家關係主義:哲學 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倫理療 癒與德性領導的後現代智慧》等二十餘

黃光國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2)

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清華大學教授楊儒賓︵二○ 一五︶最近出版了一本︽一九四九禮讚︾。他認為,

一九四九年所帶來的二二八與白色恐怖固然血跡斑斑,但從大歷史角度看,台灣因緣際

會,卻成為華族文化最近一次﹁南渡﹂的終點。永嘉、靖康、南明,無不是分崩離析的時

代,但北方氏族庶民大舉南遷,帶來族群交匯,文化重整,終使得南方文明精采紛呈,以

致凌駕北方。

形塑文化中國

對於台灣的歷史發展而言,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是個十分重要的一年。那一

年,跟隨國民政府撤守到台灣的兩百萬人中,不僅包括六十萬大軍,而且還有一群當時全

中國的文化菁英,這些人在各種因素的因緣際會之下,﹁十方風雨會瀛洲﹂,被歷史洪流

陸陸續續送到了台灣。台灣原本是以漢人為主組成的移民社會,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

大戰結束,在台灣各級學校任教的日籍教師都被遣返回國;一九四九年,追隨國民政府撤

守台灣的外省籍菁英,迅速填補了日籍教師所留下的真空。

台灣在非常時期,承擔了不可能的任務:不但接納了北方的軍民,也吸收了各種知

識、文化資源。自由主義的民主思考,儒家的禮樂憧憬,還有殖民地時期的摩登文化在此

(3)

相互激盪。即使在白色恐怖的年代裡,有識之士不分本土外來,持續他們的理念與堅持,

多少年後,才有了今天眾聲喧譁的局面。楊儒賓因此反問,如果沒有了一九四九,沒有了

台灣,今天以共產黨統領的﹁中國﹂文化,還剩下了什麼?

楊儒賓的一九四九論述提醒我們:當年跨海而來的不只有冷冰冰的政權,還有豐富

的文化資源。彼時大陸馬列主義當道,胡適、殷海光等自由派學者,徐復觀、唐君毅、牟

宗三等新儒家學者,如果沒有在台灣堅持他們的理想,不能發展出日後的民主花果。其他

文人學者從張大千、林語堂、溥心畬、臺靜農以降,莫不攜來中西資源,結合在地民情風

土,和當地民眾共同努力,才發展出兼容並蓄的台灣文化,把台灣社會逐步形塑成﹁文化

中國﹂。

﹁文化中國﹂︵cultural Chin

a ︶○ 是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在一九九年代提出的一個概 念,原本是指離散於大陸之外的華人文化區︵Tu, 1991 ︶。最近我有一位來自廣州中山大 學的研究生,寫了一篇碩士論文,討論海峽兩岸的﹁三國演義﹂︵胡俊鋒,二○ 一三︶。

他認為,現在海峽兩岸其實存有三個﹁中國﹂,﹁政治中國﹂的控制中心在北京;在東亞

四條小龍騰飛的時代,台灣商人發揮了堅毅不拔的﹁台灣精神﹂,將台灣打造成﹁東亞經

濟奇蹟﹂的模範地區,當時﹁經濟中國﹂的中心在台灣,現在已經轉到大陸沿海各地;但

(4)

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文化中國﹂的中樞,仍然是在台灣。

三教合一的東亞文明

我們可以從一個比較宏觀的角度,來說明﹁文化中國﹂的意義。德國哲學家雅斯培在

他所著的︽歷史的根源和目標︾一書中指出:在紀元前八百年至二百年之間的六百年,是

人類文明發展的﹁軸樞時期﹂︵Jaspers, 1949 ︶。在這段期間,世界上幾乎是彼此互相隔

絕的地區,分別出現了許多思想家,由四位偉大的聖哲分別將其整合成獨立而且完整的思

想體系,他們是:蘇格拉底、耶穌、孔子和佛陀。

佛教在漢明帝︵二八|七五︶時代傳入中國之後,和中華文化傳統互相結合,塑造

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東亞文明。儒家文化最大的特點,便是擅長於吸納外來文

化。﹁遼以釋廢,金以儒亡﹂,許多外來文化進入中國之後,都因為接受業已融為一體的

﹁儒、釋、道﹂三家思想,而被儒家文化消化掉。

在公元一千年之前,信仰基督教的歐洲處於﹁黑暗時期﹂︵dark ag

e ︶

,和同一時期

的非洲並沒有太大差異。到了十一世紀,十字軍東征前後八次︵一○ 九六|一二九一︶,

將希臘傳統帶回到基督教世界,兩者互相結合,導致後來十四世紀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

(5)

十七世紀啟蒙運動發生之後,歐洲科學快速發展,歐洲國家開始對外殖民;十八世紀發生

工業革命,到了十九世紀,資本主義興起,西方國家紛紛採取帝國主義的策略,往外擴

張,尋找市場,掠奪資源,並將許多非西方國家納為殖民地。

中國自中英鴉片戰爭︵一八三九|一八四二︶之後,便陷入一連串的內憂外患之中,

開啟了長達百年的﹁羞辱的世紀﹂︵century of humiliation ︶。在一八九四年的中日甲午戰

爭,中國敗於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不得不割讓台灣,接著日本又在中國的領土上和俄國大

戰,並擊敗俄國,使得中國知識分子信心全失,認為自己一切不如人。此後動盪不安的社

會條件,使中國的知識社群根本無法定下心來,細心吸納西方文明。

「文化中國」的靈魂

在救亡圖存的時代要求下,﹁五四﹂之後的中國知識界普遍盛行著三種意識形態:社

會達爾文主義、科學主義和反傳統主義。在國共內戰時期,親國民黨的知識分子主張學習

英、美的議會政治;親共產黨的知識分子主張學習十月革命後的蘇聯。然而,他們對於這

三種意識型態的堅持,卻沒有兩樣。抗日戰爭勝利後不久,國共之間立即爆發了慘烈的內

戰,迫使國民政府不得不撤守台灣。

(6)

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在國共隔海對峙的冷戰時期,國民黨在台灣﹁一黨獨大﹂的政治結構,成為支撐此種

意識型態的社會條件。當中共在中國大陸推行﹁三反﹂、﹁五反﹂及﹁文化大革命﹂等一

系列社會改造運動時,國民黨則在台灣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當時所謂﹁自由主義

派﹂的知識分子,大多擁有﹁後五四時期﹂的意識形態,他們普遍相信:國家要進步,一

定要提倡科學,提倡現代化,反對古老傳統,走美國式民主的道路。他們的堅持,使台灣

成為﹁中華文化現代化﹂最好的實驗室。

到了一九八○ 年代,由於朝野雙方的共同努力,許多台商發揮了高昂的﹁台灣精

神﹂,使台灣蛻變成為﹁亞洲四條小龍﹂之一,而創造出世所矚目的﹁東亞經濟奇蹟﹂。

到了一九九○ 年代中期,擔任總統的李登輝掌握操控國民黨的實權之後,情況才開始發生

轉變。即使如此,時至今日,許多到台灣來訪問的陸客仍然很容易感受到:當前的台灣是

一個﹁比中國更中國﹂的﹁文化中國﹂。如果我們各界的領導人物不了解﹁精神﹂和﹁意

識﹂之間的不同,而耽迷於玩弄﹁台灣意識﹂,則台灣社會必將日趨於沉淪。相反的,如

果我們的社會菁英了解﹁台灣精神﹂的積極作用,而善於以之自我砥礪,則它將成為台灣

這個﹁文化中國﹂的靈魂,而可以引領﹁中國文化﹂的發展。

(7)

「意識」和「精神」

在西洋哲學史上,最先探討﹁意識﹂和﹁精神﹂之關係的哲學家,是十九世紀集德國

觀念論之大成的黑格爾︵一七七○ |一八三一︶。他在︽精神現象學︾一書中主張:主體

意識的﹁即自存在﹂︵正︶,能夠通過自我否定的﹁對自存在﹂︵反︶,然後揚棄二者,

形成更高層次的綜合型態︵合︶。通過﹁即自﹂與﹁對自﹂的內在辯證,﹁自我意識﹂

可以發展成為﹁理性﹂,再發展成為包含人倫、教養,和道德在內的﹁精神﹂︵Hegel, 1807 ︶。

從上述定義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出:﹁台灣意識﹂和﹁台灣精神﹂之間的差別。每

個人都可能根據自己所擁有某些特質,來形塑其﹁自我意識﹂,而形成所謂的﹁性別意

識﹂、﹁族群意識﹂、﹁階級意識﹂或﹁地位意識﹂。這些特質有些是與生俱來的,像

個人的性別、種族、膚色等等,反映出個人被﹁賦予的地位﹂︵ascribed statu

s ︶

;有些

是個人運用其理論理性或實踐理性,而努力爭取到的,稱為﹁獲致的地位﹂︵achieved status ︶。個人被﹁賦予的地位﹂,並不能反映出他的﹁精神﹂。

當我們自覺地說:﹁我是台灣人﹂時,這是﹁台灣意識﹂。﹁台灣意識﹂的作用,

在於區辨﹁我群他群﹂的不同。它源自於個人的﹁即自存在﹂,本質上是一種﹁賦予的

(8)

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地位﹂,當它因為各種因素,而被﹁對自存在﹂喚醒之後,個人只能用辯證的思惟來超克

它,但卻很難改變他的本質。

台灣精神則不然。當一個人在台灣或其他社會脈絡裡,運用他得自台灣的文化資源,

精益求精,不斷地以其理論理性或實踐理性追求更高的成就時,他追求﹁獲致地位﹂的行

動,則會彰顯出他個人獨特的﹁台灣精神﹂。

納中華入台灣

了解﹁台灣意識﹂和﹁台灣精神﹂的關係之後,我們便可以進一步來討論為什麼今

天我們必須提倡﹁文化中國﹂。從本文的論述脈絡來看,任何一個人不論他的出身背景為

何,他們在台灣的任何學術或文化成就,都可以看作是某種﹁台灣精神﹂的發揮。舉例言

之,今天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界在國際上擁有一席之地的,唯有新儒家而已。大陸學術界

要想研究儒家思想,也很難繞過﹁港台新儒家﹂。如果他們當年不來台灣,他們會有這樣

的成就嗎?他們在學術上的成就,難道不能說是﹁台灣精神﹂的發揮嗎?

也正是在這點上,楊儒賓突出了一九四九作為接軌永嘉、靖康﹁南渡﹂文化的意義。

楊儒賓所更關心的是台灣文化如何能夠﹁納中華入台灣﹂,獨樹一幟,在世變之後開出新

(9)

局。我們可以再從文化變遷的角度,來看台灣在這次﹁世變﹂之後所要開出的新局究竟是

什麼。

從﹁後實證主義﹂的科學哲學來看,有好的問題,才有可能找到好的答案。沒有問

題,必然不可能找到任何答案。在我看來,在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年間,中國知識菁英南

渡,所謂﹁納中華入台灣﹂的最重要意義,便是把儒家學術史上未能解決的重大問題,以

及中華文化和西方交匯時所產生的重大學術和文化問題,帶到台灣來,讓下一代的台灣知

識菁英有機會運用他們從台灣獲得的文化資源,發揮﹁台灣精神﹂,解答這些問題,並把

台灣打造成為﹁文化中國﹂的中心,所以說:﹁台灣精神﹂是﹁文化中國﹂的靈魂。

然則,中國知識菁英從大陸帶來的重大學術和文化問題是什麼?我們可以從﹁學術發

展﹂和﹁文化實踐﹂兩個層面來思考這個問題。

新儒家的意索

從二次大戰結束,國民政府撤守台灣以來,港台地區研究中華文化用心致力最深者,

莫過於牟宗三︵一九○ 九|一九九五︶。如果說胡適是﹁五四時期﹂、﹁全盤西化論﹂的

代表,牟宗三可以說是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後,﹁後五四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的代表。

(10)

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牟氏是山東棲霞人,天資聰穎,自青年時期,即潛心精研中、西哲學,二十七歲出

版︽從周易方面研究中國之玄學與道德哲學︾,此後即著述不斷,他先獨立將康德的三

大批判書譯成中文,又整理儒家思想的統緒,寫成三巨冊的︽心體與性體︾︵牟宗三,1968

a ,b1969 ,︶,累積下極為豐富的哲學寶藏。臨終時自謂:﹁一生著述,古今無

兩﹂,堪稱現代新儒家的靈魂人物。

在︿儒家學術之發展及其使命﹀中,牟宗三︵一九八二︶將儒學哲學的關係分為三個

大時代︵three epochs ︶:

⑴先秦儒學

:以孔、孟、荀為代表;

⑵宋明理學

:以周、張、程、朱、陸、王為代表;

⑶當

代新儒家:由熊十力先生開出,以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為代

表。

普遍的精神實體

牟宗三︵一九八八︶在他所著的︽歷史哲學︾中指出:

(11)

就個人言,在實踐中,個人的生命就是一個精神的生命,精神的生命涵著一個「精神

的實體」。此實體就是個人生命的一個「本」。就民族言,在實踐中,一個民族的生命就

是一個普遍的精神生命,此中涵著一個普遍的精神實體。此普遍的精神實體,在民族生命

的集體實踐中,抒發出有觀念內容的理想,以指導它的實踐,引生它的實踐。觀念就是它

實踐的方向與態度。(頁

1|

2)

牟宗三認為:﹁實踐﹂是精神生命表現其理想︵尤其是道德理想︶的活動,脫離了精

神生命及其理想,便無﹁歷史﹂可言。每一個民族都有其﹁普遍的精神實體﹂,歷史即是

﹁普遍的精神實體﹂在實踐中表現其觀念的過程。然而,因為人類有動物性,故精神實體

本身只能在動物性底限制下表現其觀念,在這兩種力量的拉扯之下,決定了各民族有不同

的文化系統與觀念型態。

牟宗三畢生研究中國文化,其目的在於重建中國文化,開出中國文化的新型態。他認

為:唯有道統、學統、政統三統並建,儒家式人文主義徹底透出,才能開出中國文化的新

型態。他說:

道統之肯定,此即肯定道德宗教之價值,護住孔子所開闢之人生宇宙之本源。學統之

(12)

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開出,此即轉出「知性主體」以容納希臘傳統,開出學術之獨立性。政統之繼續,此即由

認識正體之發展而肯定民主政治為必然。

道統是道德宗教,學統核心是科學,政統就是民主政治。牟宗三認為:道統是一種比

科學知識更具綱維性的聖賢之學,是立國之本、是文化創造的源泉,是政統和學統的生命

和價值之源,政統和學統是道德的客觀實現,失去了道統,政統和學統就會步步下降,日

趨墮落;而失去政統與學統,道統也會日益枯萎和退縮。他以為,三統之建立,就是﹁儒

家式人文主義﹂的真正完成,也就是儒家真正轉進第三期之發展。

儒家第三期的發展

牟宗三認為:他在學術研究上畢生所作的努力,就是要梳理﹁儒家人文主義﹂的統

緒,肯定孔子所開創的儒家文化的﹁道統﹂。值得強調的是:以牟宗三為首的﹁港台新儒

家﹂,畢竟是學院派的人物,他們可以長篇累牘、著作等身以﹁肯定﹂儒家文化的道統,

但卻無法在華人社會中﹁弘揚﹂此一道統。至於﹁容納希臘傳統,轉出﹃知性主體﹄﹂,

以開出﹁自主的學術傳統﹂更是一事無成。為什麼呢?

(13)

在︽歷史哲學︾一書中,牟宗三認為:中國文化的特長在於﹁綜合的盡理精神﹂,

是一種﹁理性的運用表現﹂。相對地,西方文化則擅長﹁分解的盡理之精神﹂,以﹁理性

的架構表現﹂,通過一種﹁主、客對立﹂的﹁對待關係﹂,形成一種﹁對列之局﹂︵co-ordination ︶,從而撐出一個整體的架構。

以我在台灣推展本土社會科學三十幾年的經驗來看,華人學術社群要想發展社會科

學,還得定下心來,虛心學習西方的科學哲學,才有可能運用﹁分解的盡理精神﹂,建構

﹁含攝文化的理論﹂,以﹁對列之局﹂實質地分析:﹁人﹂如何在各種不同的生活場域

中,運用其﹁綜合的盡理精神﹂,來解決生活中所遭逢的各種問題。

「人間佛教」的實踐

我們要想在台灣發展本土社會科學,以建立華人自主社會科學的學術傳統,最值得

我們研究的對象之一,就是台灣的﹁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原本叫做﹁人生佛教﹂。

其最早提倡者太虛大師︵一八九○ |一九四七︶,因為當時主張﹁全盤西化﹂的知識分

子對中國文化傳統展開無情的打擊,而型塑出他﹁人生佛教﹂的理想,並於一九一七到

一九三七的二十年之間,致力於推廣﹁人生佛教﹂。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太虛大師

(14)

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在︽宇宙風︾上發表一篇文章題為︿我的佛教革命失敗史﹀︵引自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

會,一九五○ ︶,承認他過去二十多年來在推廣﹁人生佛教﹂運動上的努力,因為自己

﹁理論有餘而實行不足﹂,又找不到﹁實行和統率力充足﹂的人,實踐他﹁人間佛教﹂的

理想,悲願完全落空,並在一九四七年過世。

太虛大師大概作夢都不會想到:﹁人間佛教﹂的理想竟然在他身後會在台灣大放異

彩。台灣佛教的主要宗派雖然都在提倡人間佛教,而且各擅勝場,其中最為傳奇的人物是

佛光山的星雲大師和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

慈濟功德會的創辦人證嚴法師是印順大師的弟子,她以﹁千手千眼觀音﹂作為意象

所組成的救援隊,遠赴全球各地﹁救苦救難﹂,不僅讓台灣能夠﹁走出去﹂,而且讓許許

多多的家庭主婦和中年婦女獲得生命的意義,為台灣社會民間的活力樹立了非常重要的典

範。

星雲大師與佛光山

星雲大師是揚州人,十歲時發生蘆溝橋事變,抗日戰爭開始。他與家人跟隨難民潮向

蘇北方向逃亡,在槍林彈雨之中穿梭求生,父親卻在日軍攻打南京的煙硝裡﹁人間蒸發﹂

(15)

了。父親失蹤後,到南京尋找父親,成就他十二歲在棲霞山寺出家的因緣。

﹁徐蚌會戰﹂發生時,二十二歲的星雲因為參加﹁僧侶救護隊﹂,想到台灣受訓,而

於一九四九年春天,來到了台灣。一甲子之後,他不僅在台灣南部開創了佛光山,他培養

出來的上千名弟子更組織戒律嚴謹的教團,在全球五大洲建立了近三百個道場,到世界各

地弘法,最近並在台灣成立﹁中華傳統宗教總會﹂,整合本土及外來宗教。在眾多因素因

緣際會之下,結合中國文化傳統的﹁人間佛教﹂其實已經塑造出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宗

教和文化現象,將台灣打造成現代的﹁文化中國﹂。目前正在以台灣作為中心,向世界各

地輻射。

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今天的台灣社會是三大文化系統的交匯之處:教育系

統裡傳授的是以﹁個人主義﹂作為預設的西方社會科學理論。一九九四年教改啟動之後,

在政治勢力﹁去中國化﹂的刻意打壓之下,儒家文化傳統在台灣教育界中不僅是﹁花菓凋

零﹂,而且是氣若游絲。今天我們在充分吸納西方科學哲學之後,可以很清楚地辨認出之

支撐住華人生活世界的﹁先驗性形式結構﹂︵transcendental formal structur

e ︶。相信﹁緣

起性空﹂、﹁借假修真﹂的﹁人間佛教﹂團體,不僅已經把台灣打造成為﹁文化中國﹂的

中心,而且成為在民間社會支撐儒家倫理的最重要的力量。

(16)

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理性化」與「世俗化」

我們可以從社會變遷的角度來釐清﹁三大文化系統﹂的概念。一九七○ 年代有許多

主張﹁現代化論﹂的學者認為:非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可分為三個層次:

⑴器物層次的現代

化;

⑵制度層次的現代化;

⑶思想行為層次的現代化。其中以﹁器物層次﹂的現代化最容

易,﹁思想行為層次﹂的現代化最艱難,在許多情況下,它甚至會引發許多價值衝突︵金

耀基,一九九六︶。

然而,不論是從理論或是從實徵研究的發現來看,所謂的﹁現代化論﹂,其實是受

到﹁西方中心主義﹂的影響,以為非西方國家經過﹁現代化﹂之後,都會變得跟西方國家

十分類似。從雅斯培的觀點來看,世界上構成﹁四大文明﹂的完整文化體系,其實只有四

個。從文化實在論︵culture realism ︶的角度來看這種完整的文化體系各有其文化型態學

︵morphostasis ︶,它們在歷史上的變化,也有其文化衍生學︵morphogenesis ︶︵Archer, 1982 ︶,是耐久而不會消亡的︵黃光國,二○ 一五︶。

近代所謂﹁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 ︶的說法,以為來自某一國家或使用

某種語言的族群就代表了一種文化。事實上,許多相信﹁神靈﹂或﹁萬物有靈論﹂的巫

文化,在跟這四大文明接觸,經過理性化︵rationalization ︶或世俗化︵secularization ︶的

(17)

﹁除魅﹂︵disenchantmen

t ︶

歷程後,其核心價值觀便可能逐漸被同化,留下來的習俗也

僅只留下﹁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fication ︶或﹁文化展演﹂︵cultural performance ︶

的功能。

三大文化區

再從實徵研究的發現來看,Ingleha

rt 和Baker2000 ︵︶曾經在六十五個國家作了三波 的﹁世界價值觀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 WVS ︶,結果顯示:在控制經濟發展的效

果之後,在歷史上屬於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儒教的三大文化區,顯現出截然不同的價值系

統。這些社會在﹁傳統世俗|理性﹂︵traditional versus secular-rationa

l ︶和﹁生存自

我表現﹂︵survival versus self-expressio

n ︶的價值向度上有所不同。雖然大多數社會︵包

括西方︶都朝向﹁世俗|理性﹂及﹁自我表現﹂︵即現代與後現代︶的方向變動,但其速

度並不相同,而且各文化區之間仍然保有其差異性。

他們的研究顯示:如果將經濟發展的因素加以控制,則世界各國可以區分成基督教

︵包括新教、天主教、東正教︶、儒教和伊斯蘭教三大文化區。因此他們懷疑:﹁在可

預見的未來,所謂現代化的力量是否會產生一種同質的世界文化︵homogenized world

(18)

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culture ︶﹂︵Inglehart & Baker, 2000:49 ︶。Li 和Bond ︵2010 ︶以一種更為嚴謹的方法測量﹁世俗性﹂︵secularism ︶,並且重新

分析許多波的﹁世界價值觀調查﹂,結果佐證了Ingleha

rt 和Baker○○○ ︵二︶的發現。

在過去二十年間,世界各地的﹁世俗性﹂雖然不斷增加,但其基本價值既未趨同,也未趨

異,而是一直保有各區域間的差異性︵Schwartz, 201

1 ︶。

中華文化的發展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今來曰宙﹂,在西方國家千方百計呼籲世界各國聯手反恐的今

日,我們可以冷靜思考在﹁三大文化區﹂的當今世界中,提倡﹁儒、釋、道﹂三教合一的

中華文化所具備的特殊涵義。從一個宏觀的歷史角度來看,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都是西方文明高度發展所造成的結果。今天西方國家的反恐,可以說是當年﹁十字軍﹂宗

教戰爭的延續。

有人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其實已經爆發,可是,那是一場西方﹁實體國家﹂和恐怖

分子﹁虛擬國家﹂之間的戰爭。在這個危機四伏的時代,在這個世人通稱為﹁耶誕節﹂的

十二月廿五日,各種不同的宗教聚集在高雄佛光山本部,舉辦﹁世界神明朝山聯誼會﹂,

(19)

就顯得特別有意義。偉大的實踐必須要有﹁好的理論﹂來加以支撐,今天佛光山已經在台

灣塑造出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

在下一個世代,台灣的學術界必須以﹁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東亞文明作為基礎,

吸納西方文明的優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建構出﹁含攝文化的理論﹂,來說明中華

文化的發展。唯有如此,在中、西文明交會的過程中,我們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取其菁

華,棄其糟粕﹂,建構出華人自主的學術傳統。

(20)

人間佛教語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3.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 助理教授 4.勞委會勞工退休基金管理委員會 委員 5.勞委會職訓局績效評估委員會 委員

論文寫作指導 釋覺興 佛光山國際學部英文佛學院 佛教史、英文、國文 釋覺培 南華管理學院比較宗教研究所 佛教經典研究、佛門禮儀 釋覺機

臺灣研究 參考工具 電子期刊 報紙 社會科學 文學 綜合. 國中小 高中職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 具有計畫主持人資格,且於國內外擔任教學、研究職務在

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為辦理國軍退除役官兵就醫及社會醫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中學中國語文科 小學中國語文科 中學英國語文科 小學英國語文科 中學數學科 小學數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