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與華南地區中華肝吸蟲感染情況及其社會與環境意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與華南地區中華肝吸蟲感染情況及其社會與環境意涵"

Copied!
6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臺灣與華南地區中華肝吸蟲感染情況及其社會與環境意涵

劉翠溶* 本文為中央研究院主題研究計畫(AS-96-TP-C01):「二十世紀臺灣與華南沿海地區疾病感染與環 境變遷互動之探討」(2007/01/01-2009/12/31) 研究報告之一,初稿完成於 2008 年 4 月,二稿完 成於 2009 年 7 月,尚未刊行,現已略加修正。 摘 要 中華肝吸蟲的感染在寄生蟲、中間宿主與終宿主之間形成一個循環。河川、 湖泊、坑塘等提供了適於中間宿主生長的自然環境條件,但因人類的作為而使中 華肝吸蟲的感染不斷循環下去。臺灣有些地方在 1970-1980 年代採取漁牧綜合經 營方式在魚塘邊建豬舍,中國大陸有些地方在 1990 年代末期以前仍多在魚塘上 建廁所,都是直接以糞便喂魚,雖有廢物利用的意念,卻忽視傳播寄生蟲的可能 性。帶著中華肝吸蟲卵的豬糞或人糞流入水中,使水中的螺類和魚類受到感染, 蟲卵先在螺體內發育成尾動幼蟲,然後尾動幼蟲在水中游動,進入魚體內發育成 囊狀幼蟲,人類以受感染的魚喂貓狗豬等動物,導致動物感染;人類也因為吃了 生魚或半生不熟的魚肉而感染。在人體內,中華肝吸蟲的囊狀幼蟲進一步發育成 蟲,導致肝膽疾病。早在 1920 年代寄生蟲學家就主張要教育廣東人,讓他們認 識吃生魚或半熟魚的危險性,那麼中華肝吸蟲的威脅也許可以在一代之後消除。 事實上,在二十世紀下半葉臺灣地區中華肝吸蟲感染率較高的地方集中在高雄 縣、屏東縣、苗栗縣與南投縣。主要的原因是食用未經煮熟的魚肉,而這種習慣 多見於客家人與廣東人。但南投縣與苗栗縣原住民的感染率也頗可觀,也是與生 食魚肉有關。在 1990 年代以後,臺灣地區的中華肝吸蟲感染已漸得到控制;但 開放與大陸貿易往來及引進外籍新娘與勞工對於中華肝吸蟲的傳染有一定的影 響,而泰國肝吸蟲隨著泰勞而引進更值得注意。在中國大陸有些地方在 1990 年 代已展開防治,得到可觀的成效;但有些地方竟因經濟條件改善,人們吃生魚的 風尚反而更為普遍,導致感染率不降反升。此外,隨著人們在地區間移動旅行的 機會增加,可能在流行區隨地吃了生魚而感染。因此,要打破這個循環,除醫藥 治療外,只靠教育手段是否真能發揮效果,的確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__________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在計畫開始時,承長庚大學公共衛生暨寄生蟲學科陳維 鈞教授建議以中華肝吸蟲做為研究項目之一,謹此誌謝。

(2)

2

前 言

中華肝吸蟲 (Clonorchis sinensis) 俗稱肝吸蟲 (liver fluke),在中國大陸稱為 「中華分枝睾吸蟲」或「華支睾吸蟲」,在日文的文獻中稱為「肝臟ヂストマ」 或「篦形二口蟲」。為行文之便,這篇報告將一律使用中華肝吸蟲這個名稱。 近代醫學對中華肝吸蟲的認識最早在 1874 年;那年 9 月 9 日McConnell在印 度加爾各答 (Kolkata) 為一位年紀 20 歲的中國木匠做遺體解剖,從其肝臟膽道 內發現大量的「吸蟲」(flukes),經仔細檢查並比較已知的各種吸蟲後,認定這 是一個新種。他並指出中國人好吃半生不熟的魚可能與感染此蟲有關。1 當時英 國最重要的寄生蟲學家Cobbold 看過McConnell的報告後,同意這是一個新種, 並建議命名為Distoma sinense。2 在 1877 年MacGregor於模里西斯(Mauritius) 發 現三個中國人案例。翌年,McConnell又發現一個來自香港的中國人案例。據 1884 年Taylor的報告,在 1875 和 1878 年日本岡山地區也發現案例,但未受到重視。 在 1882 年Baelz向德國自然科學與東亞民俗學會 (German Society for Natural Science and Folk Lore of East Asia) 展示從日本岡山附近居民遺體解剖所獲得的 肝吸蟲標本,並主張有大小二種,但Baelz在 1885 年改變他的看法,認為二者同 為一種。除了關於中國人和日本人的案例外,在 1887-1905 年間,也有多項在法 屬中南半島 (今越南) 發現的案例。在 1895 年Blanchard把這種肝吸蟲的屬名定 為Opisthorchis,並把Distoma sinense (Cobbold) 歸在其下。在 1907 年Looss 把

Distoma sinense (Cobbold) 與Opisthorchis分開,並將屬名重新定為Clonorchis,但

他誤認為有二種:在中國常見而在日本少見的Clonorchis sinensis是大的一種,在 日本與法屬中南半島常見的Clonorchis endemicus是小的一種。3 直到 1917 年小 林晴次郎發表實驗及形態學研究結果,才證實在東洋只有一種中華肝吸蟲。4 在 1924 年陳邦 (Chen Pang) 證明,北平協和醫學院所有來自中國與韓國各地的中 華肝吸蟲標本,都屬於同一種。5 中華肝吸蟲由蟲卵發育為成蟲須經兩個中間宿主:第一中間宿主是淡水螺, 第二中間宿主是淡水魚。中華肝吸蟲的成蟲可寄生於人類與豬、狗、貓、鼠等動 物的膽管、膽囊及肝內膽道,是一種人畜共通 (或稱人獸共患) 的寄生蟲,在人 1

J. F. P. McConnell, 1875, “Remark on the Anatomy and Pathological Relations of a New Species of Liver-fluke,” The Lancet (August 21, 1875), pp. 271-273.

2

T. Spencer Cobbold, 1875, “The New Human Fluke: To the Editor of the Lancet”, The Lancet (September 18, 1875), p. 423.

3

以上見 E. C. Faust and O. K. Khaw, 1927, Studies on 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ygiene, Monographic Series, No. 8, pp. 3-5;相關文獻詳見 pp. 269-279 之書目。 4

H. Kobayashi, 1917, “On the Life-History and Morphology of the Liver-Distome (Clonorchis sinensis)”, Aus den Mitteilungen der Medizinischen Fachschule zu Keijo, pp. 251-284; 該文之評論 與重點引文及 5 張圖見,“Clonorchis sinensis,” The China Medical Journal, 31 (1917), pp. 550-558. 5

引自 E. C. Faust, 1925b, “Some Recent Aspects of the Epidemiology of Clonorchis Infection in China,” The China Medical Journal, 39, p. 287. 原文見 Chen Pang, 192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Far Eastern Association of Tropical Medicine, Transactions of the

(3)

3

體內可存活 15-20 年。6

在日本,小林晴次郎於 1910 年證明中華肝吸蟲的第二 中間宿主大多是屬於鯉科 (Cyprinidae) 的淡水魚;武藤昌知於 1917 年證明第一 中間宿主是淡水螺Parafossaraulus striatulus var. japonicus。7

在上海,Houghton 醫生於 1913 年實驗證明,鯉科的小魚有中華肝吸蟲的尾動蚴蟲 (cercariae) 寄 生;他也指出,這種魚在日本生食的情況相當普遍,在中國有些地方則普遍食用 半熟的魚肉,而且百分之九十的中國貓有中華肝吸蟲寄生。8 在臺灣,大井司於 1918 年發現,來自臺中廳員林支廳社口庄 (今彰化縣芬園鄉社口村) 養魚池的草 魚 (即白鯇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是中華肝吸蟲的第二中間宿主。9 在 浙江紹興附近,佛斯特 (E. C. Faust) 與巴洛 (C. H. Balow) 於 1924 年發現中華

肝吸蟲寄生的螺類和魚類,並指出該地區的貓嚴重的感染中華肝吸蟲。10 接著, 在 1925-1926 年間,佛斯特和許雨階 (O. K. Khaw) 在中國,長野寬治在日本, 分別證明中華肝吸蟲蟲卵經淡水螺攝取後孵化的情形。11 此外,佛斯特與許雨 階在 1927 年的專書中詳論中華肝吸蟲的生物學與形態學研究。12 在 1936-1940 年間,徐錫藩等人改正前人將他種吸蟲的尾動幼蟲和囊狀幼蟲 (metacercariae) 當作中華肝吸蟲的錯誤,確定了中華肝吸蟲的正確生活史,並重新釐定 40 種魚 為第二中間宿主。13 考古資料證明中華肝吸蟲感染在中國至少有 2,300 年的歷史。14 據蕭璠整理 1956-1994 年間中國考古發掘的資料,在 14 具完整古屍中發現寄生蟲,其中感染 中華肝吸蟲者有 7 具。以古屍的時間先後來看,依次是:(1)湖北荊門郭家崗出 土的戰國中期女性 (1994 年發掘),(2)湖北江陵馬山出土的戰國中期偏晚女性 (1982 年發掘),(3)湖北江陵鳳凰山出土的西漢時期 (約西元前 168 年) 的男性遂 少言 (1975 年發掘),(4)湖南衡陽何家皂出土的北宋男性 (1973 年發掘),(5)廣 州 市 東 山 梅 花 村 象 欄 崗 出 土 的 明 代 工 部 尚 書 戴 縉 之 妻 周 氏 (1423-1502) 6

關於中華肝吸蟲生活史的圖解可參看 Liver Flukes: www.pastime.cgu.edu.tw/petang/Lecture/pdf/ 肝吸蟲.pdf,2008/01/01 查詢。

7

橫川定、森下薰,1931,《人體寄生蟲學》(東京:吐鳳堂書店),頁 235。 8

Henry S. Houghton, 1913, “Notes on the Life Cycle of Clonorchis,” The China Medical Journal, 27, pp. 168-171.

9

大井司,1919,〈臺灣人間ニ於ケル箆形二口蟲ノ寄生ニ就テ(附)箆形二口蟲第二中間宿主ノ追 加豫報〉,《臺灣醫學會雜誌》,195、196 號,頁 107-117。

10

E. C. Faust and C. H. Barlow, 1924, “A Preliminary Note on the Life History of Clonorchis sinensis in Chekiang Province,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Hygiene, 4, pp. 69-71.

11

橫川定、森下薰,1931,頁 238。 12

E. C. Faust and O. Khaw, 1927, pp. 9-116. 13

周欽賢、朱光玉, 1990,〈悼念徐錫藩教授 (1906-1990) 〉,《動物學刊》, 3 (1) ,摘 要見 www.lifescience.ntu.edu.tw/~zoology/dept/memory_hsiu.htm,2006/04/22 查詢。相關論文見,H. F. Hsü and O.K. Khaw, 1936, “Studies on Certain Problems of Clonorchis sinensis: I. On the Cysts and Second Intermediate Hosts of C. sinensis in the Peiping Area,” Th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50, pp. 1609-1620 ; H. F. Hsü and C. Y. Chow, 1937, “Studies on Certain Problems of Clonorchis sinensis: II. Investigation in the Chief Endemic Center of China, the Canton Area,” Th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51, pp. 341-356.

14

陳瑩霖等,1981,〈中華肝吸蟲在台灣的流行情形〉,《科學月刊》12(4),頁 24;吳德,2002, 〈華支睪吸蟲病的流行概況〉,《熱帶醫學雜志》,2(3),頁 277。這兩篇論文分別提到廣東 與湖北的考古發現但皆未註明原始資料。

(4)

4 (1956-1957 年發掘),(6)福建福清出土的明嘉靖三十七年 (1558) 男性 (1980 年 發掘),(7)福建福州出土的明代戶部尚書之妻陳妙禎 (1980 年發掘)。除北宋的一 例是單獨感染外,其他六例都是中華肝吸蟲與他種寄生蟲多重感染。15 值得注 意的是,以顯微鏡檢查 1982 年馬山出土的戰國古屍所保存的中華肝吸蟲蟲卵, 發現在形態學上,古代與現代的蟲卵並無差別;另以核糖體核酸內轉錄間隔區 (ITS, ribosomal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regions) 方法分析 1975 年鳳凰山出土的 西漢古屍蟲卵,發現ITS1 有 15 處核苷酸 (nucleotide) 位置不同,而ITS2 則無不

同。16 自十九世紀末以來,中華肝吸蟲感染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包括日本、韓國、 中國大陸、臺灣、越南等地。17 日本宮城郡有些地方的感染率在 1883 年曾高達 50%以上。18 據世界衛生組織 1995 年的報告,日本在 1950 年的感染率為 2.9%, 但在 1991 年一百萬份的糞檢中未發現任何感染的例子。韓國在 1950 年代的感染 率曾高達 40%,但在 1982-1992 年間仍多維持 2%以上。19 另據中國學者估計, 在二十一世紀初全球感染人數約有 3 千 5 百萬人,其中 1 千 5 百萬人在中國。20 本文將針對臺灣與華南地區中華肝吸蟲感染的情形做一個較全面的回顧,並略及 華南以外的地區,以期對中國大陸的情形有較為整體的認識。 一、中華肝吸蟲感染在臺灣的情況 在臺灣,關於中華肝吸蟲感染最早的報告由大井司於 1915 年提出。他以臺 中監獄在監人、臺中中學校學生與臺中醫院病人為對象進行調查。21 在二十世 紀上半葉,相關研究大都是發表於《臺灣醫學會雜誌》,以後的研究則散見於不 同的期刊。在此將已收集到的感染率資料列於表 1 與表 2。(本文各表皆見附檔) 以表 1 及圖 1 綜合來看,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居住在臺灣的日本人感染中 華肝吸蟲的比率高於臺灣人。就醫院病人而言,在 1915 年,臺中醫院的日本病 人感染率是 40.0%(32/80),臺灣病人是 7.0%(3/41);在 1916 年,兩者的感染率分 15 蕭璠,2002,〈中國歷史上的一些生活方式與幾種消化道寄生蟲病的感染〉,發表於中央研究 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疾病的歷史」研討會(2000 年 6 月 16-18 日),頁 9-11,相關的考古 文獻見該文註 36。 16

Yong-Long Li et al, 2007, “Comparis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Clonorchis sinensis based on ITS1 and ITS2 sequences,” Acta Tropica, 101, pp. 91-94.

17

二十世紀初期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及法屬中南半島的相關研究見,E. C. Faust, 1925a, “The Epidemiology of Clonorchis Infection in China,” Far Eastern Association of Tropical Medicine,

Transactions of the Sixth Congress (Tokyo), p. 397, Map on p. 399; 更詳細的說明見,E. C. Faust

and O. K. Khaw, 1927, pp. 117-122。 18

Yoshitaka Komiya and Noriji Suzuki, 1964, “The Distribution of Clonorchis Infection in Japan with Remarks on its Epidemiology,” in Progress of Medical Parasitology in Japan (Meguro Parasitological Museum, Tokyo), Vol. 1, p. 605.

1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5, Control of Foodborne Trematode Infection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849, pp. 98-99.

20

Zhao-Rong Lun et al., 2005, “Clonorchiasis: a key foodborne zoonosis in China,” The Lancet

Infection Disgest, 5, p. 31.

21

(5)

5 別是 24.0% (12/50)與 5.0%(2/40);在 1919 年,兩者的感染率分別是 29.2% (38/130) 與 9.1% (4/44)。22 在 1924-1925 年,臺北醫院日本病人的感染率為 10.6% (59/555),但無臺灣病人的記錄。23 圖 1. 二十世紀上半臺灣地區中華肝吸蟲感染率調查分佈圖 (本文地圖皆由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GIS)中心李玉亭協助繪製,謹誌謝) 22 大井司,1915,頁 820-821;大井司,1916,〈臺灣ニ於ケル亞米利加十二指腸蟲竝ニ東洋毛 樣線蟲ノ分布狀態ニ就テ〉,《臺灣醫學會雜誌》,163、164 號,頁 355-363;古市虎熊,1919, 〈腸寄生蟲病ニ關スル二三ノ經驗〉,《臺灣醫學會雜誌》,195、196 號,頁 119。 23 山崎蓊,1925,〈臺北地方ニ於ケル人體腸內寄生蟲卵特ニ箆形二口蟲卵ノ檢索〉,《臺灣醫學 會雜誌》,249 號,頁 1130-1131。

(6)

6 以學生來說,臺中中學校臺灣學生在 1915 年的感染率是 5.0%(3/60),在 1916 年是 3.3%(1/30)。24 在 1925 年,私立商工學校的日本學生感染率是 11.0% (4/35), 臺灣學生是 0.8%(1/126)。25 在 1935 年,臺北醫學專門學校的日本學生的感染率 是 2.5%(3/121),臺灣學生是 0 (0/139)。26 再以一般民眾來看,在 1915 年,居住在臺灣中部的日本人感染率是 33.8% (44/130),而臺灣人是 0(0/219)。27 在 1915-1916 年間對中部臺灣人所做的三次 檢查 (包括受監人、病人、學生與一般人),感染率分別是 3.5%(8/221)、4.3% (3/70) 與 5.0%(6/120),三次合計是 4.1% (17/411)。28 值得注意的是,花蓮港廳三個日 本移民村居民在 1926 年的感染率是 0.6%(4/716),29 較上述中部地區日本人的感 染率低很多。此外,據 1921-1927 年間調查臺灣農村居民的結果,在山間農村居 民中,臺北州感染率是 3.6% (49/1354),臺中州是 0.3% (14/5627);在山腳農村居 民中,新竹州感染率是 2.1% (25/1195),臺中州是 0.2% (7/3896);在平地農村居 民中,只有臺中州的感染率 0.6%(17/2808)。至於臺南州與高雄州,則在各類農 村中皆未發現感染者。30 另據臺灣總督府衛生調查的資料,在 1931 年,臺灣居 民中華肝吸蟲感染率平均為 0.04% (26/74103),其中男性 0.04%(15/36930)、女性 0.03%(11/37173);各州廳之中,感染較高的是高雄州 2.36%(21/8905)、男性 2.66%(12/4513)、女性 2.05%(9/4392);其次是臺中州 0.05%(5/11129)、男性 0.05% (3/5627)、女性 0.04%(2/5502);性別差異不顯著;此外,臺北州檢查 10,078 人、 臺南州 19,324 人、花蓮港廳 5,389 人、臺東廳 5,657 人、澎湖廳 3,180 人,都未 發現感染者。31 在 1940-1942 年間,黃登雲在高雄州萬丹庄 (今屏東縣萬丹鄉) 調查,居民的感染率是 0.07% (11/16619)。32 要之,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人感染中華肝吸蟲的比率低於在臺灣居住 的日本人,但有增加之勢,而且分布的地點愈來愈多。據大井司與古市虎熊在 1910 年代末期的看法,當時臺灣人因受日本人的影響,漸有生食魚肉的習慣, 因而感染中華肝吸蟲者也漸多。33 值得注意的是,大井司曾透過中部各地方警 務課協助調查,發現臺灣中部一般居民習慣熟食,但是員林與北斗支廳的居民古 來即有攝食生魚肉之習慣。此外,從員林支廳社口庄一位中華肝吸蟲病患者家中 24 大井司,1915,頁 820-821;大井司,1916,頁 356-357。 25 山崎蓊,1925,頁 1130。 26 森岡廣一等,1935,〈臺北醫學專門學校生徒ノ糞便檢查成績〉,《臺灣醫學會雜誌》,369 號, 頁 2184-2185。 27 大井司,1916,頁 356-357。 28 大井司,1919,頁 109-110。 29 大井司,1927,〈東部臺灣住民就中官營移民村ニ於ケル腸寄生蟲特ニ十二指腸蟲屬ノ蔓延ニ 就テ竝ニ十二指腸蟲病ニ關スル二、三ノ統計的觀察〉,《臺灣醫學會雜誌》,263 號,頁 228-229。 30 鈴木外男,1929,〈臺灣農村部落ニ於ケル人體寄生蟲ノ分布狀態ト年齡、性、職業及地勢的 關係トノ考察〉,《臺灣醫學會雜誌》,291 號,頁 543-556;292 號,頁 736-738。 31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1931,《衛生調查書第十輯:實地調查の二疾病篇》(臺北:臺灣總 督府),頁 42-49,138。 32 黃登雲,1947,〈南部臺灣特ニ高雄州萬丹地方ニ於ケル人體寄生蟲ノ調查研究〉,《臺灣醫學 會雜誌》,46 (4),頁 123。 33 大井司,1915,頁 825;古市虎熊,1919,頁 121。

(7)

7 的養魚池所飼養的草魚發現中華肝吸蟲的囊狀幼蟲;而這位患者亦屢屢以「魚生」 之名稱調理草魚的生肉而食之,因而使幼蟲容易侵入人體。34 就此而言,這位 常吃「魚生」的社口庄居民可能是原籍廣東的人士,與下面要談到的二十世紀中 葉以後的情形可互相印證。 在二十世紀下半葉,臺灣地區中華肝吸蟲感染情形列於表 2 並繪於圖 2.1 和 2.2。感染較嚴重的地方在南部的高雄縣與屏東縣及中部的苗栗縣與南投縣。 圖 2.1 二十世紀下半臺灣地區中華肝吸蟲感染率調查分佈圖 (皮內反應試驗結果) 34 大井司,1919,頁 112-114。

(8)

8 圖 2.2 二十世紀下半臺灣地區中華肝吸蟲感染率調查分佈圖 (糞便檢查結果) 首先看高雄縣美濃鎮。該鎮居民多為客家人,日常生活嗜食生魚肉,因而形 成中華肝吸蟲的流行區。自 1956 至 1983 年曾多次調查,一般居民的感染率在 1956 年為 22.4%(115/514),35 在 1959 年為 51.9%(69/133),36 在 1960 年則有 34.1%(115/337)與 10.2%(76/744)兩個不同的調查結果。37 以後的調查都以學生及 教職員工為對象。在 1978-1979 年採皮內反應試驗檢查,發現陽性率如下:美濃 35

Hsieh Hsien-chen (謝獻臣), 1959, “Outline of Parasitic Zoonoses in Taiwan,” Formosan Science, 13,p. 100.

36

Chow Lien-pin (周聯彬), 1960,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Clonorchiasis at Meinung Township in Southern Taiwan,” Formosan Science, 14, p. 144, Table 3; p. 148, Table 10.

37

Robert E. Kuntz et al., 1961, “Protozoan and Helminth Parasites in Peoples of Taiwan,” Journal of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60(9), p. 815;黃文賢等,1965,〈臺灣之肝吸蟲病流行地區:高 雄縣美濃鎮一般住民之腸寄生蟲罹患情況〉,《臺灣醫學會雜誌》,64(12),頁 795-796。

(9)

9 鎮三個國中的學生為 34.8%(1633/4688),復新商工學生為 37.7% (93/247),旗美 商工學生為 27.6%(300/1089);各校教職員工的感染率分別是 51.9% (83/160), 53.9%(7/13)與 42.6%(23/54)。這次調查也包括附近的旗山農工學生與教職員工, 其陽性率分別是 17.5% (213/1217)與 42.3% (47/111)。38 在 1980 年採糞檢法,學 生感染率如下:美濃國中 20.2%(105/521),龍肚國中 12.3%(114/442),旗山高農 16.1% (24/149),旗美商工 14.2% (16/113);四校教職員工的感染率分別是 37.5% (6/16)、50% (5/10)、38.1% (16/42)與 7.1% (1/14)。39 在 1982-1983 年調查的對象 是美濃國小的學生與教師,其感染率分別是 52.3%(45/86)與 73.7%(14/19)。40 要 之,美濃鎮的中華肝吸蟲感染率以成年人較高,在 1980 年代曾高達 70%以上。 除美濃鎮以外,高雄縣六龜鄉在 1987-1988 年曾做調查,以皮內反應試驗呈 陽性者,國小學生有 0.8%(6/800),鄉民有 6.1%(18/297),但國小學生再做糞便檢 查的結果,感染率只有 0.3% (2/714)。41 屏東縣只有 1980 年代的調查資料。在 1982-1983 年以該縣 12 所國小的學生 為對象,先經問卷調查,曾吃過生魚片者再進一步檢查,結果皮內反應試驗呈陽 性者有 0.8% (6/800),糞便檢查發現感染者有 0.3% (2/714)。42 在 1983-84 年檢查 霧臺鄉與三地鄉的國小學生與鄉民,皮內反應試驗有少數人呈陽性,但糞便檢查 的結果都未發現感染。43 在 1987-1988 年,對內埔鄉竹圍村、竹田鄉頭崙村與麟 洛鄉新田村村民做糞便檢查,三村的感染率分別是 8.7%(59/677)、10.0%(84/843) 與 20.1%(162/806)。學者認為這三村是中華肝吸蟲感染的新流行區,受檢的村民 都是客家人,他們的飲食習慣與已知的流行地區居民相同。44 苗栗縣最早的調查在 1960 年,當時檢查三灣鄉鄉民 269 人,發現僅有 1% 感染中華肝吸蟲。45 在 1977-1978 年間調查苗栗鎮的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與 公 教 人 員 , 發 現 感 染 率 分 別 是 3.1%(41/1304) 、 7.1%(8/112) 、 7.9%(8/101) 與 55.7%(379/681)。就性別來看,小學生、初中生與高中生的感染率的性別差異在 統計上不顯著;但公教人員中,男性 60.0%(254/423),女性 48.4%(125/258),則 在統計上顯著。再以苗栗鎮居民分四組加以統計其感染率,結果如下:客家人 63.0%(119/189)、廣東人 51.3%(20/59)、福佬人 20.0% (5/25)、其他 37.0(30/81); 38 王俊秀等,1980,〈人畜共通之中華肝吸蟲症防治研究(一):臺灣地區流行情形調查〉,《科學 發展月刊》,8(2),頁 119。 39 王俊秀等,1981,〈人畜共通之中華肝吸蟲症防治研究(二):調查、動物接種及治療試驗〉,《科 學發展月刊》,9(10),頁 885。 40 陳瑩霖、顏全敏,1985a,〈臺灣地區人體中華肝吸蟲病之調查與免疫診斷技術〉,《中華免疫 雜誌》,18,頁 205,Table 2。 41 顏全敏等,1988,〈臺灣人體中華肝吸蟲病新流行地區的調查研究(一)流行病學的調查〉,《高 雄醫學科學雜誌》,4(10),頁 540。 42 陳瑩霖、顏全敏,1985a,頁 205。 43 陳瑩霖、顏全敏,1985b,〈南臺灣人體中華肝吸蟲病之調查,免疫診斷及治療〉,《臺灣醫學 會醫誌》,84(5),頁 531。 44 顏全敏等,1988,頁 540-542。 45

(10)

10 此外,在苗栗鎮工作的鄰近鄉鎮居民感染率為 23.9%(49/205)。46 在 1978-1979 年,以皮內反應試驗檢查卓蘭鎮居民,呈陽性者有 53.3%(8/15)。47 在 1983 年, 在泰安鄉泰安村 (居民多為泰雅族人) 進行糞檢,發現成年人感染率為 26.4% (19/72)、國中生為 2.5%(3/121)、國小生為 2.0% (1/49),合計為 9.5% (23/242)。48

在 1989 年,以鹽酸、硫酸鈉、Tritone沈澱法 (AMS III法) 檢查獅潭鄉竹木村村

民之糞便,感染率是 21.3% (43/202)。49 在 1994 年較全面地抽樣檢查苗栗縣 16 鄉鎮 53 村里的居民,總感染率為 11.6% (936/8028);感染率較高的八鄉依次是: 銅鑼鄉 20.0%(112/561)、頭屋鄉 20.0% (104/521)、三義鄉 19.1% (115/602)、大湖 鄉 18.1% (86/476)、西湖鄉 17.3% (77/444)、公館鄉 16.8%(88/525)、頭份鄉 12.6% (60/476)、南庄鄉 12.0%(54/450);較低的八鄉鎮依次是:造橋鄉 10.1% (78/775)、 卓蘭鄉 8.6%(42/489)、泰安鄉 8.6% (26/304)、三灣鄉 6.8%(34/499)、後龍鎮 4.9% (24/488)、竹南鎮 3.4%(20/585)、通霄鎮 2.6%(10/393)、苑裡鎮 0.5% (2/440)。再 以各鄉鎮的居民分客家、閩南與山地鄉加以統計,則感染率分別是 14.9% (864/5819)、2.2% (42/1905)與 8.6%(26/304),以客家鄉鎮最高,山地鄉次之,閩 南鄉鎮最低。在客家鄉鎮中的感染率,男性是 20.6% (2574/2785),女性是 9.6% (290/3034),其差異在統計上顯著。值得注意的是,山地鄉居民的感染率高於閩 南鄉鎮,在苗栗縣唯一的山地鄉是泰安鄉,居民多為泰雅族人,他們原有生食肉 類的習慣,可見已擴及生魚肉。50 南投縣最早調查的地點是日月潭花番社,在 1966 年發現該社居民的感染率 為 39.0% (24/62)。51 在 1969 年 2 月與 7 月又調查二次,感染率分別是 51.9% (81/156)與 43.9%(111/253),而兩次都接受檢查者的感染率是 58.9%(43/73)。此 外,在 7 月也檢查日月潭附近的北潭居民,其感染率為 10.7%(6/56)。52 在 1971 年檢查仁愛鄉四個村的原住民,其感染率為 0.5%(2/438)。53 在 1971-1972 年檢 查 信 義 鄉 的 原 住 民 , 在 法 治 村 與 親 愛 村 各 發 現 一 位 感 染 者 , 感 染 率 爲 46 翁秀貞、呂森吉,1979,〈臺灣中華肝吸蟲病流行地區—苗栗縣苗栗鎮公教人員及中小學生寄 生蟲感染狀況之調查研究〉,《中華民國微生學雜誌》,12(1),15-18,Table 1-6。 47 王俊秀等,1980,頁 119。 48 盧盡良,1987,〈苗栗縣泰安鄉山胞寄生蟲之調查研究〉,《北醫學報》,16,121,Table 2。 49 鄭美英等,1990,〈中華肝吸蟲在臺灣〉,《疫情報導》,6(3),頁 17-18,24。 50 周俊雄等,1994,〈苗栗縣一般住民中華肝吸蟲感染狀況調查〉,《衛生行政學刊》,14(1),頁 20-21。臺灣原住民因生食獸肉而感染絛蟲之報告見橫川定、小林英一,1928,〈新竹州下大溪 郡下蕃人ノ縧蟲驅除成績〉,《臺灣醫學會雜誌》,283 號,頁 1194。在 1971-1992 年間總計山 地鄉原住民絛蟲感染率約 11%(3104/27359),見 Fan Ping-chin, Chung Wen-cheng, and Chen Eng-rin, 2001, “Parasitic Infections among the Aborigines in Taiwan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aeniasis Asiatica,”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17(1), p. 7, Table 4.

51

Robert E. Kuntz, 1966, “Intestinal Parasites in Peoples of Taiwan: A Cursory Survey of Hua-fan-she Village (Sun Moon Lake, Nan-tou Hsien); A New Locality for Endemic Clonorchiasis,” Formosan

Science, 20(2), p. 65.

52

Michael D. Clarke et al., 1971, “Clonorchiasis in Sun Moon Lake Area,”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4, p. 52, Table 1.

53

J. H. Cross et al., 1971, “Survey for Intestinal Parasites in Aborigines in Nantou County, Central Taiwan, with a Report of Two Spurious Infections of Macranthorpynchus hirudinaceus,” Chinese

(11)

11 1.3%(2/150)。54 在 1978-1979 年,魚池鄉水社村居民、明潭國中小學生與教職員 工接受皮內反應試驗檢查,呈陽性反應者分別有 22.0%(9/41)、14.3%(36/251)與 7.9%(3/38)。55 在 1989 年,以鹽酸、硫酸鈉、Tritone沈澱法檢查國姓鄉長流村 與長豐村村民,其感染率分別是 10.6% (29/275)與 9.3%(30/323)。56 在 1993 年, 檢查國姓鄉 13 個村的村民,其感染率是 16.9% (297/1758)。57 除上述四縣外,其他縣分只有零星的調查,而且感染率很低。在 1958 年臺 南縣柳營鄉感染率為 2.1%(6/280),在 1960 年為 4.0%(13/329)。58 在 1978-1979 年,對臺南市安南區漁牧綜合經營地區的土城國小青草分校學生與教職員工做皮 內反應試驗,呈陽性者分別是 2.3%(5/221)與 0%(0/9)。59 彰化縣在 1960 年左右 有三個地點的感染率記錄:北勢尾 1.0%(2/246)、二林鎮柳子溝 2.0%(1/50)、溪湖 鎮北勢里 0%(0/114)。60 在東部地區,宜蘭縣在 1960 年左右檢查頭城居民 115 人,未發現感染者。61 在 1963 年檢查宜蘭國小學生,發現感染率為 0.2%(1/637)。62 花蓮縣在 1980 年 代有二次調查。在 1982-1983 年,吉安鄉南華國小學生與教師做皮內反應試驗, 呈陽性者分別有 0.8% (4/500)與 0%(0/9);小學生糞檢的結果,感染率為 2.9% (1/34)。在 1987-1988 年,秀林鄉國小學生與鄉民皮內反應試驗呈陽性者都大約 是 0.9% (分別是 4/462 與 4/452);學生的糞檢則未發現感染者。63 臺東縣在 1980 年代有三次調查。以皮內反應試驗的結果來看,在 1980-1981 年延平鄉五個國小 的學生與鄉民呈陽性者分別有 1.8% (5/286)與 3.6%(14/394);在 1982-1983 年東 河鄉國小學生與鄉民呈陽性者分別有 0.9% (7/738)與 0.7%(2/274);在 1987-1988 年大武鄉國小學生與鄉民呈陽性者分別有 1.0%(5/482)與 1.3%(4/319)。但三次糞 檢結果皆未發現感染者。64 此外,澎湖縣在 1987-1988 年對國小學生做皮內反應試驗檢查,呈陽性者有 0.4% (7/1652),而糞便檢查則未發現感染者(0/780)。65 必須一提的是,臺灣地區中華肝吸蟲感染在 1990 年代以後,已漸得到控制, 54 中國醫藥學院醫療隊,1972,〈山地醫療隊寄生蟲調查報告〉,《中國醫藥學院研究年報》,3, 頁 53。 55 王俊秀等,1980,頁 119。 56 鄭美英等,1990,頁 24。 57 葉錦龍等,1993,〈南投縣國姓鄉中華肝吸蟲病流行病學調查及藥物治療研究〉,《衛生行政學 刊》,13(3),頁 21,表一。 58

分別見 Hsieh Hsien-chen, 1959, p. 100; Robert E. Kuntz et al., 1961, p. 815. 59

王俊秀等,1980,頁 119。 60

Robert E. Kuntz et al., 1961, p. 815 ; R. E. Kuntz and W. H. Wells, 1967, “Parasites in School Children of I-lan and Peng-hu Hsiens; and Adults in I-lan and Chang-hua Hsiens, Taiwan,” Journal

of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66(6), p. 305, Table 2.

61

R. E. Kuntz and W. H. Wells, 1967, p. 305, Table 2. 62

Kim, Dong Chan and Robert E. Kuntz, 1964, “Epidemiology of Helminth Diseases: 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1875) Looss, 1907 on Taiwan (Formosa),”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11, p. 31, cited Fan P. C. et al, 1963 unpublished data.

63 陳瑩霖、顏全敏,1985a,頁 204-205:顏全敏等,1988,頁 541。 64 陳瑩霖等,1984,頁 1403;陳瑩霖、顏全敏,1985a,頁 204-205;顏全敏等,1988,頁 541。 65 顏全敏等,1988,頁 540-541。

(12)

12 但仍有一些個案經媒體報導,尤其是開放與大陸貿易往來及引進外籍新娘和勞 工,增加了感染的機會。例如,在 2002 年一則報導說,一位臺商「在大陸吃生 魚片感染肝吸蟲」。66 在 2005 年高雄醫學院醫院報告「一位大陸新娘感染中華 肝吸蟲的故事」。67 更值得注意的是,泰國肝吸蟲 (Opisthorchis viverrini) 的引 進。據行政院衛生署防疫處技士楊秀穗報告,針對自 1991 年 1 月至 1993 年 2 月入境臺灣的外藉勞工進行健康檢查,結果發現,泰勞的泰國肝吸蟲感染率為 2.3% (238/10194)。68 周俊雄等人以 1993 年臺北市內湖綜合醫院泰籍勞工的健康 檢查結果,發現泰國肝吸蟲感染率為 9.1%(21/232);另據李秀雄在臺灣中部地區 的調查結果,泰國肝吸蟲感染率為 12.7%。69 范秉真等人在行政院衛生署委託 下,於 1993-1996 年間調查外籍勞工寄生蟲感染情形,其中泰國肝吸蟲感染率為 4.9% (2611/53231),並以動物實驗來證明泰國肝吸蟲在臺灣傳染的可能性。70 顏 全敏等人在高雄縣美濃鎮及澄清湖、金獅湖、蓮池潭檢出能感染泰國肝吸蟲的螺 類Thiara granifera。71 在 1997 年彰化秀傳醫院為 50,611 名外籍勞工做健康檢 查,發現其中 0.3%感染泰國肝吸蟲。72 陳瑩霖在 2001 年 11 月 10 日的專題演講 中指出,國內出現與肝癌有關的泰國肝吸蟲,是前所未見的新品種。73 在 2003 年 6 月西螺慈愛醫院從來自雲林縣崙背鄉一位嗜食生魚片的老翁身上,發現寄生 的肝吸蟲屬於東南亞種,可能是隨著外勞而來,並隨著外勞的排洩物而寄生於本 土淡水魚體內。74 要之,在二十世紀下半葉臺灣地區中華肝吸蟲感染率較高的地方集中在高雄 縣、屏東縣、苗栗縣與南投縣。主要的原因是食用未經煮熟的魚肉,而這種習慣 多見於客家人與廣東人。但南投縣與苗栗縣原住民的感染率也頗可觀,也是與生 食魚肉有關。此外,開放與大陸貿易往來及引進外籍新娘與勞工對於中華肝吸蟲 的傳染也有一定的影響,而泰國肝吸蟲隨著泰勞而引進更值得注意。 二、中華肝吸蟲感染在中國大陸的情況 中華肝吸蟲在二十世紀中國流行的情況,最早的報告出現於 1908 年。在 1930 66

Taiwan Today News Network,http://www.ttnn.com/cna/news.cfm/021114/182,2006/04/22 查詢。 67 見 http://www.doctors.com.tw/left/e_news_th.asp?idno=940505002,2005/10/01 查詢。 68 楊秀穗,〈外籍勞工入境台灣後健康檢查初步結果〉,見 http://teb.ced.gov.tw/upload/doc/9612_ VOL09NO09_179.pdf,2008/01/01 查詢。 69 周 俊 雄 等 ,〈 榮 民 及 外 籍 勞 工 日 本 住 血 吸 蟲 血 清 及 腸 道 寄 生 蟲 之 調 查 〉, 見 http:// teb.cdc.gov.tw/upload/doc/10112_VOL10NO05_111.pdf,並引李秀雄,〈臺灣中部地區外籍勞工 寄生蟲研究計畫報告〉,行政院衛生署研究計畫報告,1993 (未發表),2008/01/01 查詢。 70 范秉真等,〈外籍勞工之泰國肝吸蟲引致本土感染之可能之研究〉,行政院衛生署計畫,見 http://www.cdc.gov.tw/file/38736_6074189815 DOH90-DC-1032.doc,2006/04/22 查詢。 71 顏全敏等,〈外勞泰國肝吸蟲是否引至本土感染的可能–由其生活史能否在台灣建立探討〉, 行政院衛生署計畫,見 www.cdc.gov.tw/file/38736_6071875DOH90-1033.doc,2008/01/01 查詢。 72 張慧如等,〈1997 年彰化秀傳紀念醫院受檢外籍勞工腸內寄生蟲感染調查研究〉,見世新大學 社會發展究所移民工資料庫:http://migrant.coolloud.org.tw/node/343,2008/01/01 查詢。 73 見 ETtoday: http://210.58.101.66/2001/11/10/535-1220485.htm,2008/01/01 查詢。 74 〈大紀元 6 月 26 日報導〉http://www/epochtimes.com/b5/3/6/26/n334284.htm,2008/01/01 查詢。

(13)

13 年以前,相關的研究報告大都由在中國行醫或教學的西方醫學者為之,將於下面 討論各地情形時提到。在日本統治臺灣期間,在臺灣工作的日本醫學者對華南地 區衛生情況也頗注意;在中日戰爭爆發後,臺灣總督府警務局更派遣衛生班到廣 東執行醫療與防疫工作。75 日本醫學者對於華南地區中華肝吸蟲感染情形的報 告也將在下面討論。 在 1988-1992 年間中國展開首次全國人體寄生蟲分布調查,在 30 個省 (自 治區、直轄市) 共隨機抽查 726 個縣、2,848 個點,總共調查 1,477,742 人,共查 到人體寄生蟲 56 種,包括原蟲 19 種、吸蟲 16 種、線蟲 12 種、縧蟲 8 種、棘頭 蟲 1 種。寄生蟲總感染率 62.63%,其中線蟲感染率 59.02%、原蟲感染率 10.32%、 吸蟲感染率 0.57%、縧蟲感染率 0.20%。屬於全國性分布 (即分布於 30 個省、區、 市) 的寄生蟲有 5 種:其感染率依次是蛔蟲 46.99%、蟯蟲 26.36%、鞭蟲 18.80%、 梨形鞭毛蟲(賈第蟲)2.52%、痢疾阿米巴(溶組織內阿米巴) 0.95%。至於中華肝吸 蟲,則是 15 種常見的寄生蟲之一,分布於 22 省;全國總感染率 0.365%,感染 率最高的是廣東省 1.824%,最低的是山西省 0.002%。76 有的學者以中華肝吸蟲 的總感染率 0.365%加以推算,則全中國感染者約有 470 餘萬人;也有學者認為 全中國感染者有 1,000 萬人,其中廣東省估計有 500 萬人。77 人體寄生蟲在中國 大陸分布的地區差異性很大;例如,東北三省以中華肝吸蟲病、囊蟲病、肺吸蟲 病(并殖吸蟲病)等分布較廣;西北與西南諸省以包蟲病、帶縧蟲病(包括豬帶縧蟲

Taenia solium、牛帶縧蟲Taenia saginata)、痢疾阿米巴病、梨形鞭毛蟲病較為多

見;南方諸省則以鉤蟲病、鞭蟲病、中華肝吸蟲病的流行較為嚴重。78 自 2001 年 6 月至 2004 年底,中國衛生部再度於全國進行人體重要寄生蟲的 現況調查。中華肝吸蟲的調查在全國 31 個省(區、市),共調查 229 縣(市)、687 個點,343,500 個樣本;在流行區調查 27 個省(區、市),共調查 141 縣(市)、423 個點,211,500 個樣本。中華肝吸蟲在流行省(區、市)的感染率為 2.40%,以此推 算感染人數約爲 1,249 萬人。感染率最高的 5 省(區、市)依次是:廣東 16.42%、 廣西 9.76%、黑龍江 4.73%、吉林 2.89%、重慶 1.18%。以性別來看,男性感染 率為 2.96%,女性為 1.81%。以職業來看,感染率最高的是商人,其次是工人, 最低的是待業者。以教育程度來看,感染率最高的是高中和中專,其次是初中, 最低的是文盲。以民族來看,在漢族以外,感染率最高的是赫哲族,其次是壯族, 最低的是苗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再以感染度 (以每公克糞便含蟲卵數計算) 來看,在全國調查中分析 2,065 人的結果是:輕度 85.13%、中度 11.83%、重度 3.05%;在流行區調查中分析 5,320 人的結果是:輕度 78.93%、中度 17.40%、重 75 下條久馬一,〈南支の醫事衛生の現狀と我が對岸の醫療施設〉,見《臺灣時報》,1931/05,頁 52-55;1931/06,頁 44-50;1931/07,頁 28-33。總督府派遣衛生班至廣東,見《臺灣時報》, 1939/02,頁 146。 76 余森海等,1994a,〈首次全國人體寄生蟲分布調查的報告Ⅰ:蟲種的地區分布〉,《中國寄 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12(4),頁 241-246。 77 周吉禮等,2003,〈我國部分食源性寄生蟲的感染現狀〉,《熱帶醫學雜志》,3(3),頁 375。 78 余森海等,1994b,〈首次全國人體寄生蟲分布調查總結〉,《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 增刊,頁 4。

(14)

14 度 3.67%。值得注意的是,全國 31 省(區、市)的調查結果顯示,中華肝吸蟲總感 染率較 1990 年全國第一次調查結果上升 75%,其中廣東、廣西和吉林分別上升 了 182%、164%和 630%。中華肝吸蟲病也與鉤蟲病及棘球蚴病 (Hydatidosis) 同 列為重點防治的寄生蟲病種。79 以上述全國人體寄生蟲調查為背景,下文將討論中華肝吸蟲感染在中國大陸 主要流行地區的調查結果。 (一)、廣東地區 二十世紀初期在中國從事研究的西方醫學者幾乎都認為廣東省,尤其是廣 州與汕頭附近,是中華肝吸蟲感染最主要的流行區。最早的報告有二篇發表於 1908 年,一篇是懷特 (G.. D. Whyte) 報導在潮州府為 257 名病人糞檢的結果, 發現中華肝吸蟲感染率為 16.7%,80 另一篇是奚禮 (C. N. Heanley) 對 109 個廣 東人病例的年齡分析,這 109 病例占總檢查人數的 36.3%(109/300)。81 在 1912

年貝爾 (J. Bell) 報告香港皇家醫院 (Civil Hospital) 病人的感染率為 13.25%。82

在 1913 年卡德布里 (W. W. Cadbury) 檢查廣州基督教學院 (Canton Christian College) 與廣州師範學校 (Normal School of Canton) 的學生,發現中華肝吸蟲感 染率為 9.2% (7/76);再加上廣州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檢查的病人,則總共受檢者 98 人,感染中華肝吸蟲者 13 人,感染率為 13.3%。83 在 1923 年陳邦 (Chen Pang) 在佛斯特指導下,對北京大學的新生做糞檢, 發現來自廣東省的學生嚴重地感染中華肝吸蟲,其地區分布如下:粵海道(廣州) 51.9%,潮循道(汕頭) 43.7%,嶺南道(韶州) 33.3%,高雷道(高州) 16.6%,欽廉道 (雷州) 0%,瓊崖道(海南) 0%,平均 37.39%;另 1924 年的平均為 41.93%。84 佛斯特與許雨階在 1927 年的專書中,整理了廣州三家醫院病人的檢查結 果:(1)廣州醫院 (Canton Hospital) 過去無資料,在僅有的少數檢查中發現感染 率為 20%;(2)新舊廣東公醫院 (Old and New Kung Yee Hospital) 有三年的資料, 79 全國人體重要寄生蟲病現狀調查辦公室,2005,〈全國人體重要寄生蟲現狀調查報告〉,《中國 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3(5)增刊,頁 332-340。 80 見瞿逢伊,2007,〈我國醫學寄生蟲學發展百年歷史回顧與評述〉,《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 雜志》,25(4),頁 260。原文見 G. D. Whyte, 1908, “Notes on the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 of Faeces in the Chao-Chow-Fu Prefecture, Canton Province”, The China Medical Journal, 22, pp. 215-217. 81

C. N. Heanley, 1908, “The Age Incidence of 109 Cases of Opisthorchis sinensis Infection in Cantonese, Its Small Pathological Importance”,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 11 (3), pp. 38-39.

82

J. Bell, 1912, “Intestinal Parasites,” Far Eastern Association of Tropical Medicine, Second Biennial Congress (Hong Kong), pp. 115-117.

83

W. W. Cadbury, 1914, “Results of Examinations of Feces Made at the Hospital of the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Canton, 1913,” The China Medical Journal, 28, pp. 271-273.

84

E. C. Faust, 1925b, pp. 287-289. Faust 引用之原文為:Chen Pang, 1923, “Report of Fecal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s for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Peking National University,” 28 pages (Chinese text); Chen Pang, 1924,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lonorchis sinensis (Cobbold),” F. E. A. E. M., Transactions of the Fifth Biennial Congress, (Singapore), pp. 434-446; Chen Pang, 1925, “Fecal Examination of Kwangtung Students in Peking for Clonorchis sinensis,” National Medical

(15)

15

感染率由 10.13%至 25.25%,平均 16.25% (883/5434);(3)格雷格紀念醫院 (David Gregg Memorial Hospital) 的 726 名住院病人中,感染者 23 人,感染率為 3.17%。 如 果 以 佛 斯 特 親 自 在 後 二 家 醫 院 檢 查 的 少 數 案 例 加 以 平 均 , 則 感 染 率 為 22.86%。此外,在Hackett Medical School 受檢的學生與護士有 20%感染。在汕 頭的美國浸信會 (American Baptist Mission) 曾為 323 人進行檢查,發現感染率 為 3.1% (10/323);受檢者以中學男生 (11-22 歲) 的感染率 5.4% (8/147)較高,其 次是中學女生 2.8% (2/36),另Women’s School的學生感染率為 1.8% (1/55),至於 教師 17 位、僕人 22 位及醫院病人 46 位,既使有人吃過生魚,卻未發現感染。 此外,該書中也指出,揭陽和嘉應也是中華肝吸蟲感染嚴重的地區,但未報告數 據。85 歐特 (Frank Oldt) 在 1927 年提出的報告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在蠶桑業 盛行的小欖附近 12 個地點進行檢查,總計感染率為 37.5% (182/485);各地感染 率高低不一,最高 100%,最低 0%,但有七個地點達 44%以上。小欖附近的居 民大多數是窮人,沒有能力購買市場販賣的魚,只能吃自己池塘裡養的魚,這是 他們感染中華肝吸蟲的來源。至於沒有發現感染者的Kau Chou Kei(中文地名待 查),則因該地的池塘太髒,螺類無法生存因而無感染源。另一部分以廣州醫院 的 病 例 加 以 分 析 , 按 病 人 來 自 的 地 方 分 為 五 組 : 第 一 組 順 德 , 感 染 率 為 31%(43/139),全區盛行蠶桑業;第二組佛山與南海,感染率為 23%(77/342),約 有 30-50%為蠶桑業;第三組新會等 18 個地方,感染率爲 21%(130/606),約有 10%為蠶桑業;第四組台山及其他,感染率為 9%(23/266),無蠶桑業;第五組包 括來自廣西、湖南、雲南等 15 省的病人,感染率為 3.5%(14/394),這些病人大 多數為軍人,因在廣東日久,也漸有吃生魚的習慣。這篇報告藉著這樣的分組來 說明,中華肝吸蟲感染在廣東流行程度的差異與蠶桑業生產模式有關。86 此外,在 1927 年 11 月至 1928 年 3 月間,石井信太郎以廣東博愛會醫院門 診與住院病人做糞檢,發現感染率為 48.96%(164/335)。87 在 1937 年徐錫藩等人利用 1931-1935 年間廣州醫院的糞檢記錄,在 4,033 個病例中,發現中華肝吸蟲感染者 458 例,其中男性 355 人,女性 103 人,合計 感染率爲 11.4%。在女性感染者中有 85 名(82.5%)是家庭主婦;在男性感染者中, 有 106 名(29.9%)是商人,59 名(16.6%)是工人,28 名(7.9%)是農人,27 名(7.6%) 是學生,9 名(2.5%)是教師,3 名(0.8%)是醫生。另外,中山大學病理研究所在過 去二年 200 個遺體解剖中,發現 80%感染中華肝吸蟲。88 在 1939 年 7 月小林英一等人對海南島海口與瓊山兩市居民 312 人做糞檢, 85

E. C. Faust and O. K. Khaw, 1927, pp. 124, 138-139, 141. 86

Frank Oldt, 1927, “Is Clonorchis a Health Menace in China?” The China Medical Journal, 41, pp. 185-206, especially Table I on 187 and Table II on p. 189. 按:Oldt 的 Table I 與 E. C. Faust and O. K. Khaw, 1927, p. 133, Table XV 所列數字大同小異,前者有二處感染率為 0,但後者未列 出此二處,而另列一處 66.6%,一處 50.0%;此外,後者未列出檢查人數與感染人數。 87 石井信太郎,1928,〈廣東ニ於ケル肝臟デストマ(箆形二口蟲)ノ研究(豫報)〉,《臺灣醫學會雜 誌》,279 號,頁 670-671。 88 H. F. Hsü and C. Y. Chow, 1937, p. 342.

(16)

16 發現感染者 1 人,感染率為 0.32%。89 小坂清石在 1939-1940 年間對廣東地方居 民 675 人做糞檢,發現感染者 107 人,感染率為 15.85%;其中男性為 20.0%(71/ 355)、女性爲 11.25%(36/320),性別差異有統計上的意義。90 在 1949 年嶺南大學王就安報告一個因中華肝吸蟲引起的急性膽囊炎病例, 並提到 1940 年在香港檢查 735 名學生,發現感染中華肝吸蟲者 89 人,感染率爲 12.1%;而在廣州醫院連續數年對 5,939 名病人做糞檢,發現感染者 603 人,感 染率爲 10.15%。91 二十世紀中葉以後廣東省的資料列於表 3 並繪於圖 3。 圖 3. 廣東地區(含香港、海南)中華肝吸蟲感染率調查分佈圖 以廣東全省為範圍的感染率有四個統計數字:(1)在 1971-1991 年間共檢查 680,671 人,感染者 110,176 人,感染率為 16.2%;主要流行區在珠江和韓江流域, 而以珠江三角洲最為嚴重,該地人群的感染率達 62.9%-84.8%,有些魚苗場職工 的感染率甚至高達 95.8%。92 (2)1988 年在 31 個縣市共檢查 61,517 人,感染者 89 小林英一、橫川憲一、河部國太郎,1940,〈海南島ニ於ケル寄生蟲的基礎調查竝ニ研究,第 三報,海口及瓊山兩市民ノ糞便檢查ニヨル腸管內寄生蟲ノ檢查〉,《臺灣醫學會雜誌》,421 號,頁 430-431。 90 小坂清石,1941,〈廣東地方ニ於ケル支那人ノ寄生蟲罹患狀況ニ就イテ〉,《臺灣醫學會雜誌》, 440 號,頁 2123。 91

Chiu-an Wang (王就安), 1949, “Acute Cholecystitis caused by Clonorchis sinensis: Report of a Case,” Th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67, pp. 19-20.

92

廣東省衛生廳地方防治辦公室等,1995,〈廣東省寄生蟲病“八五”防治規劃 1991-1993 年執行 情況〉,《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第 13 卷增刊,頁 123。

(17)

17 1,122 人,感染率為 1.8%。93 (3)1997 年在原調查的 31 個縣市中抽取八個縣市, 包括粵東的潮安縣與興寧市、粵南的斗門縣、粵西的電白縣與高要市、粵北的陽 山縣、粵中的惠東縣與開平市,共檢查 8,217 人,感染者 335 人,感染率為 4.1%。 各地感染率依次是:潮安縣 17.69%、高要市 7.00%、斗門縣 5.90%、陽山縣 0.93%、 開市平 0.19%、興寧市 0.09%,而電白縣與惠東縣都無人感染。94 (4)在 2002-2004 年抽樣調查九個縣(市)共 27 個點 13,876 人,發現感染者 2,278 人,感染率為 16.42% 。 各 縣 ( 市 ) 感 染 率 依 次 如 下 : 順 德 50.74%(792/1561) 、 中 山 41.73% (626/1500) 、 江 門 27.17%(416/1531) 、 龍 川 14.05%(218/1552) 、 陽 山 6.44% (97/1506)、珠海 5.89%(88/1494)、深圳 1.56% (26/1666)、潮安 0.99%(15/1504)、 揭西 0%(0/1562)。感染度為 0~583,平均 359,屬輕度感染。95 再以各地情形來看,在珠江流域有廣州、三水、肇慶、順德、中山、江門、 開平、台山、深圳等市的資料。先看位於珠江三角洲北緣的廣州市。在 1998-2003 年間,廣州市居民中華肝吸蟲感染率合計為 6.6% (1871/28376),各區依次是:番 禺 14.9%(1597/10715)、芳村 5.1% (192/3762)、白雲 3.4%(73/2137)、東山 0.19% (2/1075)、荔灣 0.18%(6/3377)、黃埔 0.04%(1/2379),而從化、增城、花都、越秀、 海珠等區都未發現感染者。按職業分,則依次是農民 9.31%(1841/19774)、城監 0.60%(1/168)、中小學生 0.57%(27/4698)、飲食業者 0.12%(1/801),而環衛工人、 教工、醫務人員、及幼兒都未發現感染者。96 廣州市番禺區有多次調查的資料。(1)在 1988 年調查沙灣鎮陳涌村、石基鎮 沙涌村及市橋鎮沙頭村,感染率是 9.6%(161/1674)。97 (2)在 1998 年調查沙灣鎮 陳涌、龍岐、蜆涌三村,感染率是 24.7%(796/3228),其中男性 38.8%(564/1454), 女性 13.1%(232/1774)。98 (3)在 1999 年調查南村鎮里仁村、梅山村、南村與僑 聯中學,感染率是 6.6%;(4)在 2000 年 6 月至 2002 年 10 月調查沙灣鎮紫泥村與 石基鎮前峰村;紫泥村的感染率是 18.2% (235/1292),其中男性 29.0% (163/563), 女性 9.9%(72/729);前峰村的感染率是 8.0% (82/1024),其中男性 14.6%(71/488), 女性 2.1%(11/536)。99 (5)在 2001 年調查石基鎮前峰村與石樓鎮梅心村,合計感 染率是 6.3%。100 (6)在 2002 年再度調查沙灣鎮陳涌村、石基鎮沙涌村及市橋鎮 93 方悅怡等,2000,〈廣東省兩次人體寄生蟲分布調查對比分析〉,《海峽預防醫學雜志》, 6(2),頁 32。 94 潘波等,1998,〈廣東省第二次人體寄生蟲分布調查〉,《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志》,11(4), 頁 247。 95 方悅怡等,2007,〈廣東省華支睾吸蟲病流行現狀調查和分析〉,《中國病原生物學雜誌》,2(1), 頁 54-56。 96 馮月菊等,2004b,〈廣州地區 1998~2003 年蠕蟲感染狀況分析〉,《熱帶醫學雜志》,4(3), 頁 279-282。 97 曾銳志,2003,〈廣州市番禺區 1988~2002 年人體腸道寄生蟲感染狀況分析〉,《華南預防 醫學》,29(4),頁 43。 98 劉小寧等,2000,〈番禺市沙灣鎮華支睪吸蟲病流行病學調查〉,《廣東衛生防疫》,26(2), 頁 56-57。馮月菊等,2004a,〈廣州番禺區 1998~2002 年華支睪吸蟲的感染狀況〉,《熱帶 醫學雜志》,4(1),頁 59-61。 99 劉小寧等,2003,〈華支睾吸蟲病流行區流行病學研究〉,《熱帶醫學雜志》,3(4):頁 404-406。 100 馮月菊等,2004a,頁 60。

(18)

18 沙頭村,感染率是 16.9%(268/1583);這次調查結果顯示,感染率較 1988 年上升 了 76 個百分點。101 芳村區也有多次調查資料。(1)在 1998 年調查葵蓬、沙洛二村,感染率為 5.0% (52/1045),其中男性 7.9%(32/404),女性 3.1% (20/641);(2)在 1999 年調查海中、 花地二村,感染率為 6.3%(104/1660),其中男性 10.5% (72/689),女性 3.3% (32/971);(3)在 2000 年調查龍溪、鶴洞二村,感染率為 3.0% (16/539),其中男 性 5.3%(14/262 ),女性 0.7%(2/277);(4)在 2003 年調查海北、沙洛二村,感染率 為 3.9% (20/518),其中男性 7.3%(16/218),女性 1.3%(4/300)。以上四年合計,感 染率為 5.1%(192/3762),其中男性 8.5%(134/1573),女性 2.7%(58/2189)。在八 村之中,鶴洞與花地是已完成城市化的行政村,感染率為 1.2(14/1206);其餘六 村為遠郊農村,感染率為 7.0% (178/2556)。已城市化農村的感染率明顯低於遠郊 農村,這與前者在生活環境上的改善有很大的關係。102 海珠區在 2005 年調查公職人員,總感染率為 11.3%(43/382),其中男性 15.0% (37/246),女性 4.4%(6/136);按職務分類,則醫療人員感染率為 12.5% (3/24)、 公安人員爲 11.5% (38/330)、工商人員為 7.1%(2/28)。103 黃埔區在 2006 年調查衛生、工商、公安、城管的公務員及廣州市本田廠部 分工人,共 545 人,檢出中華肝吸蟲感染者 42 人,感染率為 7.71%,其中男性 8.98%(37/412),女性 3.76%(5/133),性別差異在統計上顯著。按職業分,感染率 依次是:衛生 17.83%(13/73)、工商 16.33%(8/49)、公安 9.45%(12/127)、城管 4.17% (3/72)、本田廠工人 2.68%(6/224)。104 三水市位於珠江三角洲北部,在廣州市之西。在 1986-1988 年與 1990-1992 年,分別在三水市西北部丘陵型的董永與南部水網型的官元進行中華肝吸蟲的防 治研究。兩區的生產均以養殖淡水魚為主。魚塘上建有廁所,人糞直接落入魚塘, 並且以人畜糞便喂魚,居民有生食魚肉的習慣,因此,中華肝吸蟲的感染率較高。 董永區在 1986 年防治前感染率為 43.6%(297/681),在 1987 年防治一年後為 14.5% (213/1465),在 1988 防治二年後為 13.2%(204/1551)。官元區在 1990 年防治前感 染率為 78.5% (898/1144),在 1991 年防治一年後為 53.0%(543/1025),在 1992 年 防治二年後為 36.3%(207/570)。兩區合計,防治前感染率為 65.5%(1195/1825), 防治一年後為 30.4%(756/2490),防治二年後為 19.4% (411/2121)。這次治療採用 的藥物是吡喹酮(Praziquantel),防治後感染率的降低顯示治療效果仍算滿意。105 三水市在 1996 年選擇城區飲食業人員和企業職工 15,034 人抽取靜脈血分離 101 曾銳志,2003。 102 楊麗莉等,2004,〈廣州市芳村區華支睪吸蟲感染情況分析〉,《廣東藥學院學報》,20(2), 頁 167 下接 169。 103 趙麗慶等,2006,〈2005 年海珠區部分干部人群華支睪吸蟲感染現狀分析〉,《熱帶醫學雜 志》,6(12),頁 1301-1302。 104 黃昱等,2007,〈黃埔區部分職業人群華支睾吸蟲感染狀況調查〉,《實用預齡醫學》,14(3), 頁 744-745。 105 鄒惠寧等,1994,〈廣東省三水市華支睪吸蟲病的防治研究〉,《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 雜志》,12(4),頁 294-296。

(19)

19 血清,採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ELISA)進行中華肝吸蟲病抗體檢測,結果發現呈 陽性反應者有 4,498 例,陽性率為 29.9%,其中男性 33.4%(2386/7141),女性 26.8% (2112/7893),性別差異在統計上顯著。若以職業分,則飲食業者陽性率為 31.6% (2231/7056),企業職工為 28.4%(2267/7978),兩者差異也顯著。106 肇慶市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北部,淡水魚資源豐富,居民喜食魚生。肇慶市第 一人民醫院於 2001-2004 年間對住院與門診病人進行糞檢,累計檢查 68,446 人, 查出中華肝吸蟲感染者 4,906 人,感染率為 7.2%。各年的感染率如下:2001 年 5.4%(922/17045)、2002 年 6.1%(994/16411)、2003 年 7.7%(1154/15025)、2004 年 9.2%(1836/19965),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107 順德市位於珠江三角洲中部,素稱「魚米之鄉」,塘魚養殖是當地的主要產 業之一,魚塘面積有 20 多萬畝。魚塘裡大量孳生中華肝吸蟲的第一中間宿主紋 沼螺與長角涵螺,塘內飼養各種淡水魚類,具備了中華肝吸蟲在終宿主體外完成 發育階段的條件。當地居民普遍有食魚生或未熟魚肉打邊爐的習慣。順德市防疫 站在 1982-2000 年間共調查 8,171 人,感染率達 59.5%。分年來看,在 1982 年以 甲醛乙醚法檢查樂從楊窖居民 1,061 人,感染率為 43.1%,其中男性 47.6%、女 性 38.9%;在 1995 年以清水沉卵法檢查桂洲幸福居民 4,709 人,感染率為 67.5% (無男女性別的統計);在 1996 年,以同法檢查龍江沙富居民 283 人,感染率為 54.4%,其中男性 61.3%、女性 49.1%;另檢查勒流黃連居民 1,280 人,感染率為 45.5%,其中男性 40.4%、女性 47.7%;在 2000 年以改良加藤氏法檢查杏壇海凌 居民 838 人,感染率為 58.6%,其中男性 66.3%、女性 51.1%。108 此外,順德市 在 2001 年左右曾在部分工廠職工體檢時,以ELISA法檢測 3,966 人,檢出中華肝 吸蟲病抗體者 1,182 人,陽性率為 29.8%,其中男性 32.8%(589/1798)、女性 27.4%(593/2168),男性顯著高於女性。109 順德市桂洲區在 1994 年隨機抽取不同職業人群做糞便檢查,共檢查 1,473 人,感染者 805 人,感染率為 54.6%;以職業分,依次是工人 71.0%、幹部 68.0%、 學生 30.0%。110 杏壇鎮除上述 2000 年的調查外,另有 2003 年對古朗村居民的 調查,共檢查 1,088 人,感染者 513 人,感染率為 47.2%,其中男性 55.8%(261/ 468)、女性 42.4%(263/620),性別差異在統計上顯著。近年來杏壇鎮的生活環境 已有很大改善,但中華肝吸蟲的感染率仍居高不下,這與當地居民的飲食習慣有 106 蔡文安等,1999,〈三水市不同人群華支睪吸蟲感染血清學調查〉,《中國寄生蟲病防治雜 志》,12(1),頁 15。. 107 區惠梅等,2006,〈4096 例華支睾吸蟲感染病例分析報告〉,《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1(3), 頁 197。 108 馬健強等,2001,〈順德市人群華支睪吸蟲感染及其預防控制工作回顧〉,《熱帶醫學雜志》, 第 1 期,頁 91-92。杏壇鎮的調查另見,梁文佳等,2001,〈順德市杏壇鎮人體腸道寄生蟲 感染調查〉,《華南預防醫學》,27(4),頁 62。 109 蘇惠業等,2002,〈華支睾吸蟲病患者 1182 例肝功能調查分析〉,《職業與健康》,18(3),頁 88。文中未指明調查時間,但論文收稿時間是 2001/04/22,故暫以 2000 年左右為調查時間。 110 方悅怡等,1996,〈順德桂洲華支睪吸蟲病流行特點及防治措施研究〉,《中國血吸蟲病防 治雜志》,8(4),頁 234。

(20)

20 關。111 佛山市曾於 2005 年左右為前來佛山市順德區就業的外來人員做體檢,以 ELISA法檢測 562 人,檢出中華肝吸蟲病抗體者 11 人,陽性率為 1.96%,其中 男性 2.10%(9/439)、女性 1.63(2/123),性別差異不顯著。但已在該區居住超過三 個月的外來人員感染率明顯較高,與這群人在餐館用餐的機會較多有關。112 在 2006 年 2-3 月,佛山市南海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改良加藤法檢查該區居民 1,137 人,檢出感染者 263 人,感染率為 23.13%,其中男性為 27.05%(155/573),女性 為 19.15%(108/564)。就感染度而言,輕度感染占 76.43%、中度感染占 22.81%、 重度感染占 0.76%。感染情況無根本改善,原因有三:(1)長期間未展開大規模的 普查防治工作;(2)食魚生的習慣不但未改變,而且越來越普遍;(3)隨著生活水 準提高,食魚量也大幅增加。113 中山市位於順德市之南,有二次調查。中山市衛生防疫站協同廣東省寄生蟲 病防治研究所於 1996 年 5 月 15-24 日在古鎮曹步聯隊為 1,144 名村民做糞檢,發 現中華肝吸蟲感染者 143 人,感染率爲 12.5%,感染度不算嚴重。114 在 2000 年 6-9 月,選擇小欖鎮盛豐村、東風鎮同安村、與黃圃鎮文明村進行調查,以改良 加藤法檢查三村共 1,500 人,發現感染者 625 人,感染率爲 41.7%;其中盛豐村 39.0%(195/500)、同安村 46.8%(234/500)、文明村 39.2%(196/500)。這次調查顯示 中山市三鎮的中華肝吸蟲感染頗為嚴重,尤其是東風鎮同安村,這與居民飲食習 慣有關,該村有多家飲食店均供應魚生粥。115 江門市位於珠江三角洲中西部,於 1951 年由新會縣析置江門市,市區包括 蓬江區與江海區,郊區是新會區。江門市有多次調查,資料如下: (1)在 1989 年,抽樣調查蓬江區杜阮鎮、荷塘鎮及新會區司前鎮常住居民的寄 生蟲感染情況,發現中華肝吸蟲感染率為 4.2%(108/2576)。116 (2)在 1989-1992 年間,對江門市區部分幹部職工進行調查,共調查 21 個單位 5,262 人,發現感染者 1,653 人,感染率爲 31.4%,其中男性 37.5%(992/2642)、 女性 25.2%(661/2620)。以職業分,機關工作人員感染率 33.9%(794/2343),其中 男性 36.1%(617/1711)、女性 28.0%(177/632);飲食從業人員 39.4%(566/1437), 其中男性 49.7%、女性 31.9%(266/833);工廠工人 19.8%(293/1482),其中男性 22.9%(75/327)、女性 18.9%(218/1155)。工廠工人的感染率明顯低於機關人員與 飲食業人員。117 111 何建平,2004,〈杏壇鎮人體肝吸蟲感染調查〉,《中國鄉村醫藥》,11(5),頁 50-51。 112 蘇惠業等,2006,〈廣本省佛山市外來人員華支睾吸蟲病的調查〉,《職業與健康》,22(14), 頁 1091。本文未指明年份,只說是近幾年。投稿時間是 2005/10/13。 113 梁子良等,2007,〈佛山市南海區人群華支睾吸蟲感染現況分析〉,《中國熱帶醫學》,7(4), 頁 640-641。 114 馮強等,1997,〈中山市曹步聯隊人群腸道寄生蟲感染情況調查〉,《廣東衛生防疫》,23(2), 頁 95。 115 馮強等,2004,〈中山市三鎮主要腸道寄生蟲感染狀況調查〉,《華南預防醫學》,30(1), 頁 72-73。 116 周悅亮等,2005,〈江門市人體腸道寄生蟲染狀況分析〉,《熱帶醫學雜志》,5(1),頁 93。 117 周春洪等,1995,〈江門市城區幹部職工腸道蠕蟲的感染情況調查〉,《廣東衛生防疫》,

(21)

21 (3)在 1994 年,以 ELISA 法對 35 所中小學校的學生進行中華肝吸蟲病抗體檢 測,發現陽性率如下:小學生 3.7%(383/10398)、初中生 6.6%(477/7252)、高中生 7.6%(457/6009),合計 5.6%(1317/23659),其中男生 5.3%(656/12367)、女生 5.6% (661/11292)。中小學生的陽性率較成人低,主要原因在於學生社交活動較少,吃 生魚的機會較少。118 (4)在 2002 年,第二次檢查杜阮、荷塘、司前三鎮居民,發現中華肝吸蟲感染 率 27.2%(416/1530),其中杜阮鎮 12.9%(64/505)、荷塘鎮 18.3%(95/520)、司前鎮 50.7%(257/507)。119 就感染度來看,輕度占 25.3%、中度占 52.1%、重度占 17.4%、 超重度占 5.3%。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寄生蟲感染多以輕度主,而中華肝吸蟲感 染以中度為主,且有超重度者。120 (5)在 2003-2004 年,於中學新生入學體檢及部分機關幹部和廠企職工檢體時, 以ELISA法檢測中華肝吸蟲病抗體,發現中學生陽性率為 8.6%(652/7581)、其中 男性 8.9%(310/3495)、女性 8.4%(342/4086),無性別差異;成年人陽性率為 11.9%(498/4186),其中男性 13.9%(349/2512)、女性 8.9%(149/1674);中學生與成 年人合計陽性率為 9.8%(1150/11767),其中男性 11.0%(659/6007)、女性 8.5% (491/5760);就成年人與合計的性別差異而言,在統計上都顯著。121 (6)在 2004 年,抽取不同職業人群做糞檢,發現中華肝吸蟲感染率如下:機關 幹部 20.6%(412/1998),其中男性 26.2%(311/1189)、女性 12.5%(101/809);公司 職員 12.9%(344/2657),其中男性 18.0(253/1403)、女性 7.3%(91/1254);工人 18.6% (113/606),其中男性 22.2%(106/478)、女性 5.5%(7/128);學生 6.4%(12/143),其 中男性 9.5%(10/105)、女性 5.3%(2/38);合計 16.3%(881/5404),其中男性 21.4% (680/3175)、女性 9.0%(201/2229);男性感染率高於女性,幹部與工人高於其他 人群,可能與男性經常外出食用涼拌生魚和燙魚片有關。122 此外,新會區司前鎮在 1989 年與 2002 進行兩次調查。在 1989 年感染率為 12.1%(61/503)。在 2002 年感染率為 50.3%(255/507);其中男性 52.0%(119/229)、 女性 48.9%(136/278);以職業分,學齡前兒童感染率 5.0%(3/60)、學生 28.4% (25/88)、商人 33.3%(2/6)、醫務人員 37.5%(9/24)、行政幹部 71.4%(5/7)、工人 59.3%(32/54)、農民 66.8%(179/268)。與 1989 年相較,感染率有上升的趨勢,這 與新會居民喜食魚生的習慣有關。此外,中華肝吸蟲感染也有家庭聚集性。123 21(2),頁 40-41。 118 周春洪等,1997,〈江門市中小學生華支睾吸蟲感染的血清學調查〉,《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 病雜志》,15(1),頁 64。 119 周悅亮等,2005,頁 93。原表司前鎮感染率列為 27.37,疑為誤植。另外,三鎮受檢人數合 計應為 1532,原表列爲 1530。 120 李鳳玲等,2005b,〈江門市人體腸道重要寄生蟲病調查〉,《中國熱帶醫學》,5(4),頁 731。 121 蔡惠霞等,2005,〈江門市區人群華支睪吸蟲感染狀況血清學調查〉,《中國熱帶醫學》, 5(4),頁 722-723。 122 李鳳玲等,2005a,〈江門市市區華支睪吸蟲病流行病學調查及治療措施探討〉,《中國寄生 蟲病防治雜志》,18(3),頁 214-215。 123 陳日暖等,2003,〈司前鎮人體華支睪吸蟲感染情況調查〉,《熱帶醫學雜志》,3(4),頁 459-460;聶新強,2005,〈新會區人體腸道寄生蟲感染狀況調查分析〉,《熱帶醫學雜志》,

(22)

22 開平市位於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江門市下轄的縣級市。在兩次全國人體寄 生蟲調查中抽選的地點是水口鎮新豐村、三埠鎮三圍村和馬岡鎮高元村。在 1989 年中華肝吸蟲感染率為 1.6%(33/2031),在 2002 年 6 月為 4.4%(67/1516)。相較之 下,感染率明顯上升,這與群眾吃魚生、打邊爐的習慣越來越普及,外出用餐機 會多,食具污染,以及防治尚未規範化都有關係。124 水口鎮位於開平市東部,與新會司前鎮接壤,經濟發展較好,當地人民有吃 魚生的習慣。該鎮新豐村在 1989 年調查時,中華肝吸蟲感染率為 5.3%(27/508), 在 2002 年爲 11.2%(56/500)。在 2002 年 12 月開平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該鎮東 方紅村與黎村居民進行中華肝吸蟲感染狀況調查。以改良加藤法進行糞檢的結 果,二村合計感染率為 34.1%(377/1105),其中男性 44.0%(207/470)、女性 26.8% (170/635);東方紅村感染率 34.8%(207/595),其中男性 43.8%(116/265)、女性 27.6%(91/330);黎村感染率 33.3%(170/510),其中男性 44.4%(91/205)、女性 25.9%(79/305)。兩村之間無顯著差異,但性別之間有顯著差異。這次調查結果顯 示,東方紅村與黎村的感染率高於新豐村,但略低於鄰近的新會司前鎮(50.3%), 這與經濟情況改善後,吃魚生的習慣越來越普及有關。125 台山市位於廣東西南沿海,地處珠江三角洲,多魚塘。該市疾病預防控制中 心於 2006 年 7-9 月進行調查,對象為台城鎮和大江鎮常住居民一個月內未做過 驅蟲治療者共 1,479 人,檢出中華肝吸蟲感染者 100 人,感染率為 6.8%,其中台 城鎮為 3.6%(26/727),大江鎮為 9.8%(74/752),差異顯著。以性別計,男性感染 率為 7.0%(58/732),女性為 6.5%(42/647),差異不顯著。台山市屬中華肝吸蟲低 度流行區,但居民仍有在魚塘建廁所,以人糞養魚,食用未煮熟魚肉的習慣。126 深圳市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聯結珠江三角洲。在 2002 年 6 月選擇寶安區 部分村民進行寄生蟲調查,發現中華肝吸蟲感染率 1.19%(6/506),高於蛔蟲 0.99% (5/506)、鉤蟲 0.59%(3/506)、鞭蟲 0.20%(1/206)、蟯蟲 0.20%(1/506)。127 同時調 查了寶安區、南山區與龍崗區居民寄生蟲感染的情形。三區合計,中華肝吸蟲感 染率爲 1.62% (27/1666),其中寶安區 1.19%(6/506)、南山區 2.47%(16/647)、龍崗 區 0.96%(5/513)。128 在 2006 年 8-11 月調查南山區機關事業單位、大型國有企 業和小型民營企業的工作人員 5,185 人,發現感染者 299 人,感染率為 5.77%, 5(5):頁 657-659。2002 年感染人數 255 人,與周悅亮等 2005 年作 257 人,略有出入。 124 司徒榮阮等,2005,〈2002 年開平市腸道寄生蟲感染狀況調查〉,《熱帶醫學雜志》,5(3), 頁 388-389。 125 司徒阮榮等,2004,〈開平市華支睪吸蟲病調查與防治研究〉,《熱帶醫學雜志》,4(5), 頁 553-554;吳松潤等,2004,〈水口鎮人體華支睪吸蟲感染狀況調查〉,《熱帶醫學雜志》, 4(6),頁 735-轉 743。 126 劉文錦等,2007,〈台山市華支睾吸蟲病基線調查〉,《中國熱帶醫學》,7(4),頁 602-603。 127 陳夏明,2005,〈深圳市寶安區松崗鎮人體寄生蟲感染的調查〉,《現代預防醫學》,32(2), 頁 142;馬智超等,2005,〈農村居民腸道寄生蟲感染調查及流行病學分析〉,《熱帶醫學雜志》, 5(1),頁 80-82;常改風等,2005,〈深圳市寶安區部分農民腸道寄生蟲感染情況調查〉,《中 國熱帶醫學》,5(4),頁 724 轉 715。這 3 篇論文報告的數字都相同。 128 張小嵐等,2004,〈深圳市居民腸道寄生蟲感染及流行特點〉,《熱帶醫學雜志》,4(3), 頁 310-311。這篇論文未指明調查年份,但寶安區的數字與上述相同,故時間應是 2002 年。

(23)

23 以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的感染率 6.47%(231/3568)較高。129 同年,在寶安區樓村調 查居民 1,484 人,感染者 71 人,感染率為 4.78%,其中男性感染率 4.20%(30/715), 女性 5.33%(41/769)。這篇報告也指出,在 1980 年代末期該地曾推行一種生態養 殖法,在養魚池上建廁所和豬、犬欄,以糞便喂魚,但因糞便未經無害處理,糞 便中的中華肝吸蟲卵很容易被螺類取食而成為第一中間宿主,提供了中華肝吸蟲 傳播的機會,而在調查地點這種養殖方式仍然存在。130 另在 2005 年 7 月一則報 導說在深圳抽查的結果,中華肝吸蟲感染率達 8%(240/3000)。131 值得注意的是, 這些報告都指出,深圳市隨著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寄生蟲 感染率已大大降低,但中華肝吸蟲感染率卻有上升的趨勢,成為深圳常見傳染病 中發病率最高的病。 香港位於深圳市之南,在 1959-1960 年中華肝吸蟲感染率爲 17.7%。在 1992 年 1-6 月曾為 8,590 位居民做糞檢,發現感染者 453 人,感染率為 5.3%。相對於 其他寄生蟲,中華肝吸蟲感染率下降較慢,可能與香港居民難以改變烹調與飲食 的習慣有關。132 在珠江三角洲以外,位於廣東省西南的高州市 (原為茂名縣,1959 年改稱高 州縣,1993 年設市) 於 2003 年 6 月在新垌、荷花、曹江等三鎮調查,以改良加 藤法為 1,532 人做糞檢,發現中華肝吸蟲感染者只有 4 例,感染率 0.26%;四位 患者都曾在疫區食過生魚,屬於輸入性疫情。133 在廣東省北部有平遠縣、翁源縣、仁化縣、韶關市、陽山縣的調查。平遠縣 壩頭鎮在 1998 年的調查,先為受檢者做中華肝吸蟲抗原的皮內檢測,陽性率為 34.4%(123/358),皮內檢測陽性者有 95 人再做糞檢,發現中華肝吸蟲與東方次睾 吸蟲 (Metorchis orientalis) 混合感染者 4 人,感染率為 4.2%。值得注意的是,這 是東方次睾吸蟲首次在中國發現。東方次睾吸蟲要在一個地方流行,必需具備五 個條件:(1)有足夠數量的傳染源,即該蟲的終宿主,包括雞、鴨等禽類與狗、 貓等哺乳動物;(2)有足夠數量的魚塘或漥地;(3)魚塘或漥地內生大量的紋紹螺; (4)魚塘或漥地內有各種大小魚類;(5)居民有吃生魚或未熟透魚肉的習慣。平遠 縣壩頭鎮除第五項外,具備其餘四項,居民多為客家人,但無吃生魚的嗜好,少 數感染者可能是在節慶或宴會時,吃了未熟透的魚或誤食污染的食品所致。134 翁源縣在 1998 年 3 月 30 日至 6 月 10 日,採用新型的中華肝吸蟲抗體快速 診斷法對中小學生進行調查。發現陽性率 4.0%(368/9294),中小學生分別是 3.6% 129 戴傳文等,2007,〈深圳市南山區人群華支睾吸蟲感染現狀調查〉,《熱帶醫學雜誌》,7(2), 頁 183-184。 130 劉義等,2007,〈深圳市寶安區肝吸蟲病感染狀況的血清學調查〉,《中國熱帶醫學》,7(8), 頁 1420-1421。 131 見國際在線,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3821/2005/07/11/1245@617039.htm。2008/1/1 查詢。 132 黃治平,1995,〈香港的腸道寄生蟲病〉,《環境》,1995(1),頁 32。 133 劉荼等,2005,〈2003 年高州市農村居民人體腸道寄生蟲感染調查〉,《預防醫學論壇》, 11(3),頁 296-297。 134 林金祥等,2001,〈人體自然感染東方次睾吸蟲的發現及其疫源地的調查研究〉,《中國人獸共 患病雜志》,17(4),頁 19-2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Informants: Principal, Vice-principals, curriculum leaders, English teachers, content subject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 12 cases could be categorised into 3 types, based

We explicitly saw the dimensional reas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gnetic cat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scaling argument. However, the precise form of gap depends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Miroslav Fiedler, Praha, Algebraic connectivity of graphs, Czechoslovak Mathematical Journal 23 (98) 1973,

文學 文學 文學 文學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品德情意 學習 學習 學習.. 學習 過程 過程

• 「在香港定居的非華語學生與其他本地學 生,同樣是香港社會的下一代。……為促

 Authorized by the State Education Ministry,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CTCM) was established in 1992 within TUTCM..  It is in TUTCM where

結合 NPO 或 NGO 團體基於組織使命及發展推動文化與教育、觀光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