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建構兩岸關係: 臺灣身份與國家利益的形成1988年至2012年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建構兩岸關係: 臺灣身份與國家利益的形成1988年至2012年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3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陸輝 博士 黃德北 博士. 政 治 大. 建構兩岸關係: 立 ‧ 國. 學. 臺灣身份與國家利益的形成 1988 年至 2012 年.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倪 世 傑. 中華民國 一0四 年 七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 辭. 完成這本論文必須感謝以下師長、同學與朋友,如果沒有你們在不同階段的 協助,這本論文是無法完成的。如果有所遺漏,肯定是隨著歲月的增長而使在下 的記憶力不復以往。 首先要感謝陳陸輝與黃德北兩位老師,在一切都最艱困的時候,是你們的幫 助方能使這本論文在還摸不著邊際的時候能夠持續下去;再來是楊婉瑩老師以及 前台灣立報副總編輯張約翰。在當楊婉瑩老師教學助理的六年中,打開了敝人對 世界政治的認識,並間接幫助本論文主要論點的形成;張約翰提供一個什麼都可 以寫的創作園地,使敝人能夠將在近乎強迫性的書寫中創造出想像力不斷開展的. 治 政 大 也奠定了這一偏博士論文的基石。 立. 空間;耿曙老師開啟在下將兩岸關係與 IPE 相互滲透與結合的想像,而這個想像. 而這份論文背後還必須感謝張執中、王嘉州、關弘昌與陳至潔等諸位老師,. ‧ 國. 學. 以及陳奕伶、陳映男、王敬智、周睦怡、劉佑學、倪瑋傑與陳柏偉等等在敝人各 個階段中不吝拔刀相助的學習夥伴。虎尾科技大學的連亮程、王盈順同學協助本. ‧. 人進行最繁雜的資料整理工作,在此一併致謝。. sit. y. Nat. 最後要感謝內人余世芳,在這將近十年的時光中承擔下所有的喜怒哀樂,以. io. n. al. er. 及在敝人求學過程中給予無盡包容的父親與母親。. Ch. engchi. i n U. v.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5) 摘. 要. 臺灣,與其它後共國家政治發展經驗極為相似的,在後冷戰時代屬於身份認 同的衝突成為每一個解脫威權桎梏的國家皆經歷過的歷史,政治轉型中「被壓抑 者的重返」所激起的社會矛盾成為政治學與社會學研究的主題。而在民主化眾聲 喧嘩的後解嚴階段,每一種集體身份在言論市場中都獲得出賽的機會,能夠囊括 最大多數人的國族身份認同成為文化、社會與政治力量爭論的焦點,而能夠使大 部分民眾接受的國族自我意象就越有可能取得執政的可能性,因此,國族自我意 象內涵的填充以及管理是每一個政黨每日都在進行的工作,掌握意識型態領導權 者就掌握了決定國家未來方向的權力 臺灣在國際社會的特殊處境使得被壓抑者的重返過程中不只要面對過去的. 政 治 大 灣生存空間的北京政權。如何面對海峽對岸國力與國際影響力迅速增長的大國, 立 威權體制,即便掌握國家權力者也直接面對不放棄武力犯台以及在國際上擠壓臺. ‧ 國. 學. 成為國內政治、社會與文化力量在界定我們是誰、我們要往何處去等集體身份與 目標時,都無法迴避這個無所不在的中國因素。在台灣每一種國族自我意象的生. 成過程都無法迴避中國因素,臺北的中國/大陸政策的制定過程即國族身份政治. ‧. 投射其熱情與利益的訴求的過程,過去的研究已經花費相當多的資源在探討臺灣. y. Nat. 社會面的國族身份形成與動員,而未系統性地對國族身份認同政治與政策產出之. sit. 間的關係進行探究。. al. er. io. 有鑑於每一位總統都反映與代表了在社會中流行的國族我意象,作為某特定. n. v i n Ch 尊嚴感的目標制訂與執行的中國/大陸政策。因此,本研究從執政者每日的言論 engchi U 國族自我意象的代表,他根據國族自我意象而揭示的國家政治目的以及提昇集體. 進行系統性的分析,主要探究的是不同的國族自我意象變成具有官方身份的國族 身份之後會如何形塑對中國的認知,本研究的焦點是中國威脅的認知,當中國威. 脅認知升高,臺北制訂緊縮性的中國/大陸政策的可能性就提高了。國族自我意 象固然有其穩定性,但也具備流動性,國族自我意象是靈活還是僵固地就「中國 威脅」進行協商,成為臺北制訂中國/大陸政策的依據,從而帶來緊張還是和緩 的兩岸關係。 關鍵詞:國族身份、社會建構論、國家利益、兩岸關係、Yoshikoder。.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Construct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Taiwanese National Identity and Formation of State Interest 1988-2012 ABSTRACT Taiwan’s post-cold war national identity issue is quite similar to other post-communist countries. Free speech made national identity issues going public much easier as Marshall Law was lifted. The social conflict agitated by “The Return of the Repressed” during democratic transition era was not only make new social cleavage possible but also giving birth to new political landscape. Every fractions of national identity has the chance to win the game but only those who supported by most of the population could arouse societal attention and get more chances to win the election. The social engineering of contents and contestations of national identities is so important to those who dedicated to their political life. As George Orwell ever mentioned 66 years ago: “Who controls the past controls the future, who controls the present controls the past.”.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sit. io. n. er. Nat. The Chineseness and Beijing who acclaimed PRC is the only legitimate country that represent China become very “significant other” to Taiwanese nat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from 1980s to now. Many scholars have been studied the nation-formation and state-building process but a few of them linking athat processes and cross-strait v and diplomatic i l policies made by Taipei altogether. C h This studyUisntrying to fill this gap. As every president of the state is e the n symbol g c h i and entrepreneur of distinct national identity, getting at the root of state or national interest means digging out what elites’ identified as nation’s political purposes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he state. This thesis focused on how national identity, the broadest collectively held idea in one country, brings about Taiwan’s state interest where Taipei’s China polic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ross-strait relations lied.. Keywords: national identity, state interest, social constructivism, cross-strait relations, Yoshikoder..

(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9) 目. 錄. 圖目錄………………………………………………………………………….………………………………………..V 表目錄…………………………………………………………………………………………………………………VII 第一章 國族、國家與臺灣海峽 ............................................................................................. 1 第一節 導 言 ..................................................................................................................... 1 第二節 爭辯中的國家利益 ................................................................................................. 4 壹、結構現實主義 ........................................................................................................... 5 貳、自由主義 ................................................................................................................... 8 參、結構建構主義 ......................................................................................................... 10 肆、非結構主義的社會建構主義—觀念論與社會心理學的介入 .............................. 12. 政 治 大 第三節 研究設計 ............................................................................................................... 18 立 壹、回歸領導人研究 ..................................................................................................... 18 伍、國家利益再界定—社會身份理論的觀點.............................................................. 14. ‧ 國. 學. 貳、資料蒐集與方法 ..................................................................................................... 20 參、章節安排 ................................................................................................................. 25. ‧. 第二章 解除戒嚴令後的臺灣國族自我意象 ....................................................................... 28 言 解嚴前後與國族意識的辯論 ............................................................................. 28. y. Nat. 前. sit. 第一節 中國再統一派 ....................................................................................................... 29. er. io. 壹、「統左一體」的基本觀念 ..................................................................................... 29. al. n. v i n Ch 參、反對臺灣民族主義與臺灣獨立運動 30 i U e n g..................................................................... h c 肆、中華民國的定位與一國兩制 ................................................................................. 32. 貳、兩岸分斷體制 ......................................................................................................... 30. 伍、對國際關係的看法 ................................................................................................. 34 第二節 和平演變中國派 ................................................................................................. 35 壹、先進的中國在臺灣 ................................................................................................. 35 貳、以「臺灣經驗」和平演變中國大陸 ..................................................................... 36 參、批判臺灣獨立運動 ................................................................................................. 38 第三節 兩岸統合派 ......................................................................................................... 39 壹、兩岸政治認同的破與立 ......................................................................................... 39 貳、臺灣獨立問題 ......................................................................................................... 41 參、全球化與資本主義 ................................................................................................. 41 肆、兩岸統合中的美國因素 ......................................................................................... 42 伍、關於中華民國的國際活動空間 ............................................................................. 43 I.

(10) 第四節 臺灣獨立/臺灣民族主義派 ............................................................................... 44 壹、誰是臺灣人? ......................................................................................................... 45 貳、打造臺灣民族 ......................................................................................................... 47 參、臺灣獨立派視野中的中國意象 ............................................................................. 49 肆、中華民國與臺灣國家定位與國際地位 ................................................................. 52 伍、國際體系與臺灣 ..................................................................................................... 53 第五節 人民民主派 ......................................................................................................... 55 壹、多元身份的想像 ..................................................................................................... 56 貳、臺灣:一個「次帝國」 ......................................................................................... 58 參、以「假臺灣人」顛覆國族身份認同政治 ............................................................. 59 肆、從「分斷體制」中重新思考政治與身份認同 ..................................................... 60 第六節 拔劍四顧心茫然—迎接國族身份競爭的新時代.............................................. 61. 政 治 大. 第二章 臺灣的赫魯雪夫—李登輝總統時代的兩岸關係.................................................... 64. 立. 第一節 李登輝總統的國家利益觀 ................................................................................. 64. ‧ 國. 學. 壹、1988-2000 年的國際背景....................................................................................... 64 貳、李登輝總統的國族認同、觀念與國家利益 ......................................................... 66. ‧. 參、中國威脅的認知 ..................................................................................................... 73 第二節 告別威權—李登輝總統的 A 時段 ....................................................................... 76. y. Nat. 壹、李登輝的國族身份聯盟 ......................................................................................... 76. sit. 貳、兩岸發展 ................................................................................................................. 77. er. io. 參、外交發展 ................................................................................................................. 82. al. 肆、國內的反應與評估 ................................................................................................. 85. n. v i n C h B 時段的大陸與外交政策 第三節 從聯合國到康乃爾:李登輝總統 ........................... 86 U i e h n gc 壹、李登輝總統改變的國族身份認同策略及其對國內政治的影響 ......................... 86 貳、一個中國?三個中國? ......................................................................................... 88 參、李登輝總統的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學 ................................................................. 90 肆、暴風雨前的最後公開對話:江八點與李六條 ..................................................... 92 伍、評估 ......................................................................................................................... 94 第四節 從第三次台海危機到 Clinton 總統的「新三不」.............................................. 95 —隱忍的 C 時段 ................................................................................................................. 95 壹、美國政府施加兩岸復談的壓力 ............................................................................. 96 貳、李登輝總統的兩岸與外交政策中的衝突 ............................................................. 97 參、評估 ....................................................................................................................... 100 第五節 特殊國與國關係論出台—攤牌的 D 時段 ......................................................... 101 壹、辜汪會晤與各國族身份流派的意見 ................................................................... 102 II.

(11) 貳、辜汪會晤後的發展—從後辜汪會晤到《臺灣的主張》.................................... 104 參、「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論 ................................................................................... 105 肆、國內各國族主義派別對「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論的評判 ............................... 106 伍、美國政府的意見與北京的反應 ........................................................................... 107 第六節 投石衝開水底天—李登輝總統的抱負............................................................ 110 第四章 擺盪在和解與對立中的世紀首航—陳水扁的時代.............................................. 114 第一節 陳水扁總統的國家利益觀 ................................................................................. 114 壹、1999~2008 年的國際背景 .................................................................................. 114 貳、陳水扁總統的國族身份認同與國家利益觀 ....................................................... 117 第二節 陳水扁總統的 A 時段 ....................................................................................... 127 壹、中共與美國對陳水扁當選總統的態度及其後續 ............................................... 127. 治 政 大 參、評估 ....................................................................................................................... 133 立 ......................................................................................... 134 第三節 陳水扁總統的 B 時段. 貳、「去臺獨化」還是「只做不說的兩國論」? ................................................... 129. ‧ 國. 學. 壹、不斷被拒絕的善意—陳水扁的策略性轉向........................................................ 134 貳、策略轉向下的中國政策 ....................................................................................... 135. ‧. 參、評估 ....................................................................................................................... 140 第四節 從穩健臺獨走向終統—游移不定的 C 段執政 ................................................. 140. y. Nat. 壹、2004 年後總統大選後的重新設定—搖擺不定的 C-1 時段 ............................... 140. sit. 貳、《反分裂國家法》中相對的自我克制 ............................................................... 143. er. io. 參、兩個「終統論」之戰—C-2 時段的「扁馬戰爭」 ............................................. 146. al. 肆、評估 ....................................................................................................................... 147. n. v i n C hD 時段..................................................................... 第五節 臺灣獨立意識完全主導的 148 U i e h n gc 壹、往臺灣獨立派挪移 ............................................................................................... 148 貳、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與世衛 ........................................................................... 149 參、評估 ....................................................................................................................... 153 第六節 陳水扁總統的對日政策 ..................................................................................... 154 壹、具有濃厚臺灣獨立派特色的對日外交政策 ....................................................... 154 貳、陳水扁總統的對日外交政策 ............................................................................... 155 參、日本對台灣提昇實質關係 ................................................................................... 160 肆、評估 ....................................................................................................................... 163 第七節 天意如是斯人皆得志—陳水扁總統治下的兩岸關係 ...................................... 163 第五章 青春鐵馬兩岸和—馬英九的能與不能.................................................................. 166 第一節 馬英九—和平演變派的世界觀.......................................................................... 167 III.

(12) 壹、馬英九擔任總統時的國際背景 ........................................................................... 167 貳、馬英九的混合國族認同觀與國家利益觀 ........................................................... 168 第二節 馬英九總統首任任期下的兩岸政策 ................................................................. 175 壹、外交休兵—擱置與主權有關的爭議.................................................................... 175 貳、兩岸和緩與「先經後政」政策的開展 ............................................................... 178 參、「先經」—ECFA 引發的社會衝突 ...................................................................... 180 肆、「後政」—流產的兩岸和平協議........................................................................ 188 伍、評估 ....................................................................................................................... 199 第三節 馬英九總統任內的臺美與臺日關係 ............................................................... 202 壹、馬英九總統的對美外交政策 ............................................................................... 202 貳、馬英九總統首任期間的對日關係 ....................................................................... 206 參、評估 ....................................................................................................................... 212. 政 治 大 壹、被察覺到的差異—臺灣身份認同上升................................................................ 214 立 貳、外溢效應發生機率大增 ....................................................................................... 214. 第四節 天下熙熙 天下攘攘—馬英九總統的和平紅利時代........................................ 214. ‧ 國. 第六章 結. 學. 參、弱式和平演變派的成與敗 ................................................................................... 216 語 ................................................................................................................... 218. ‧. 第一節 研究主要發現 ................................................................................................... 218. y. Nat. 第二節 理論比較與對話 ................................................................................................. 222. sit. 壹、結構現實主義—結構給定利益的商榷................................................................ 222. er. io. 貳、再論物質力量的分配的國內政治意義 ............................................................... 224. al. 參、無所不在的新功能主義幽靈 ............................................................................... 225. n. v i n C h ....................................................................... 肆、結構建構主義中的身份來源之謎 227 U i e h n gc 第三節 社會建構主義的許諾與限制 ........................................................................... 229 壹、為什麼國族主義的解釋不可或缺? ................................................................... 229 貳、再論利益與觀念 ................................................................................................... 231 附錄一. 李登輝、陳水扁與馬英九三位總統公開言論各變數之間 的 Pearson 積差相關係數………………………….…………………………………..……...........233. 附錄二. 李登輝、陳水扁與馬英九三位總統公開言論的 Yoshikoder 辭典…………………249. 附錄三. 兩岸關係大事紀要 1987-2012/05…..………………………………………………………………267. 參考文獻……………………………………………………………………………………………………………………….…277. IV.

(13) 圖 目 錄 圖 1-1. 國族身份與中國/大陸政策的發展路徑圖……………………………………….21. 圖 3-1. 李登輝總統公開言論分佈密度(1988.01.13-2000.05.19)……….……67. 圖 3-2. 「中國人身份認同」與「臺灣人身份認同」在李登輝總統公開言論 中的密度分配(1988.01.13-2000.05.19)……………………………….……68. 圖 3-3. 「中國身份認同類」子項目在李登輝總統公開言論密度分佈狀況 (1988.01.13-2000.05.19)……………………………………………………….…..69. 圖 3-4. 「主權類」各子項目在李登輝總統公開言論中的密度 分佈(1988.01.13-2000.05.19)…………………………………………….…..70. 圖 3-7. 「臺灣身份認同」在李登輝總統公開發言中出現的機率…………….…..70. 學. 圖 3-6. ‧ 國. 圖 3-5. 政 治 大 「中國身份認同」在李登輝總統公開發言中出現的機率…………….…..70 立 「主權—中共威脅國家主權」在李登輝總統公開發言中. 「 主 權 — 國 家主權 獨 立」 在 李登輝 總 統公 開 發言中. y. Nat. 圖 3-8. ‧. 出現的機率……………………………………………………………………………..…..71. er. 「反對共產主義」在李登輝總統公開發言中出現的機率……………….….71. al. v i n Ch 「反共—反中」在李登輝總統公開發言中出現的機率……………………..71 engchi U n. 圖 3-10. io. 圖 3-9. sit. 出現的機率……………………………………………………………………….…………71. 圖 4-1. 陳水扁總統公開言論分佈狀況 A ……………………………………………… 118. 圖 4-2. 陳水扁總統公開言論分佈狀況 B………………………………………………….119. 圖 4-3. 「臺灣身份認同」項目在陳水扁總統公開言論中的密度 (2000.05.20-2008.05.19)…………………………………………………………120. 圖 4-4 「 主 權 類 」 項 目 在 陳 水 扁 總 統 公 開 言 論 中 的 密 度 (2000.05.20-2008.05.19)…………………………………………………………120 圖 4-5. 「反共—反中」言論在陳水扁總統各執政時段中出現的機率…………122. 圖 4-6. 「主權—國家主權獨立」在陳水扁總統各執政時段中出現的機率…..122 V.

(14) 圖 4-7. 「主權—傾向臺灣獨立」在陳水扁總統各執政時段中出現的機率…..122. 圖 4-8. 「主權—中共威脅國家主權」在陳水扁總統各執政時段中 出現的機率………………………………………………………………………………..122. 圖 4-9. 陳水扁總統於 A、C-1 與 C-2 時段中主權類三項子項目在 各執政時段中公開發言中出現的機率………………………………………….146. 圖 5-1. 馬英九總統公開言論分佈密度 A (2008.05.20-2012.05.19)………169. 圖 5-2. 馬英九總統公開言論分佈密度 B (2008.05.20-2012.05.19)………170. 圖 5-3. 「中國人身份認同」與「臺灣人身份認同」在馬英九總統 公開言論中的密度分佈(2008.05.20-2012.05.19)…………………….171. 圖 5-5. 馬英九總統執政期間臺灣經濟成長率(%)………………………………….199. 圖 5-6. 臺灣自中國的進出口狀況(2010.01-2012.05)…………………………..200. 圖 6-1. 理解臺灣在解嚴後的中國/大陸政策……………………………………………220. ‧. ‧ 國. 學. 圖 5-4. 治 政 「主權類」的三個子項目在馬英九總 大統 執 政 期 間 公 開 發 言 中 立 出現的機率………………………………………………………………………………..172.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15) 表 目 錄 表 2-1. 臺灣解嚴後國族意象五大思想流派的國家利益觀…………………………..62. 表 3-1. 李登輝總統研究時間分斷表………………………………………………………….66. 表 3-2. 對李登輝總統四個執政時段中國政策與兩岸關係發展的預期………….74. 表 4-1. 陳水扁總統研究時間分斷表………………………………………………………..117. 表 4-2. 陳水扁總統執政期間各變數 Pearson 積差相關係數分析………………124. 表 4-3. 對陳水扁總統四個執政時段中國政策與兩岸關係發展的預期..……...125. 表 5-1. 馬英九總統公開言論樣本概要…………………………………………………….169. 表 5-3. 臺灣民眾對政府欲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態度………..………………………188. 學. ‧ 國. 表 5-2. 政 治 大 對馬英九總統的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發展的預期…………………………173 立. 表 6-1 李登輝、陳水扁與馬英九三位總統在各項目的言論密度分佈狀況…….218.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 i n U. v.

(1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II. i n U. v.

(17) 第一章 國族、國家與臺灣海峽 第一節 導. 言. 國家如何追求其利益」一直是政治學研究的焦點。國家如何能夠知道自己要 的是什麼?國家透過哪些手段實現所設定的目的?Max Weber(1997, 93)在《民 族國家與經濟政策》一書中表示:「經濟發展過程同樣是權力的鬥爭,因此,經 濟政策必須為之服務的最終決定性利益乃是民族權力的利益。」依照 Weber(ibid, 93)所謂「政治經濟學是政治的僕人」的論斷,界定國家利益的過程,本身兼具 政治性與目的性。如同 Martha Finnemore(2001, 22)國家利益不是放在那兒等 待你去發現,也不是從國家在結構中所處的位置所能夠推導出來的。國家利益繫. 政 治 大 商進行中的集體政治目標。「為民族權力服務」不難為人所理解,卻其實際內容 立. 之於國族精神,是一個未竟但必須完成且永遠隨著國族精神而不斷處於變遷與協 相當難以捉摸。. ‧ 國. 學. 1987 年解嚴之前,臺灣社會內部一直不乏針對「國家利益」的論辯,只是. ‧. 在戒嚴體制下臺灣民眾的人權屢遭國民黨政府踐踏,1任何違背於國民當政府「既 定政策」者皆依據戒嚴令「繩之以法」 。然而,臺灣相較於其它國家的特殊之處,. sit. y. Nat. 在於中華民國的主權國家身份在 1971 年之後為國際社會所否定後導致的國內爭 論—究竟應該進行公投制憲、訂定新的國旗與國號以進行臺獨法理獨立,建立臺. io. n. al. er. 灣(共和)國?還是維持現行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抑或是往海峽兩岸再統一的方. i n U. v. 向邁進?自從中華民國於 1971 年退出聯合國之後,中華民國的國際法理地位因. Ch. engchi. 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其在聯合國的席位而變的更加風雨飄搖,1971 中日斷交、 1979 年中美斷交後代之而起的是世界各大小國家紛紛與北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建交,中華民國的主權國家身份受到來自國內外的挑戰,一個在憲法上仍代表「中 國卅五行省」,但實際僅統轄臺、澎、金、馬及其附屬島嶼的矛盾現況,以及國 際法理地位迅速衰落。集各種矛盾於一身的「中華民國」體制,被當時仍處於戒 嚴狀態下的島內政治反對力量質疑,在政治自由化、民主化以及國際冷戰體系瓦 解之後,隨著國際現況的改變以及民主化運動下解放的言論自由所帶來的討論空. 1. 舉其大者,包括於 1964 年發表《台灣自救運動宣言》的彭明敏教授流亡異域,魏廷朝、吳聰. 敏被捕下獄;1968 年「民主臺灣聯盟」案爆發,陳映真、丘延亮等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卅餘名 青年以「預備顛覆政府」為名被捕入獄;1979 年於高雄發生的「美麗島事件」更是震驚國際的 大事,黃信介、施明德、呂秀蓮、陳菊等八人被判處叛亂罪。 1.

(18) 間,中華民國的國家身份問題終於能夠破繭而出,成為政治中爭論的焦點,通稱 的「國家認同問題」與「統獨問題」也成為臺灣民主化後重要的社會/政治分歧, 一直到今天,該分歧都深深影響著臺灣的政治發展、臺海兩岸關係、中美關係以 及泛太平洋盆地地區的安全與發展前景。 「國家認同問題」的背後起作用的是國族身份認同政治。國族是想像的共同 體(Anderson 1991) ,是精神,是具有目的的團體,而國家則是實踐這個國族目 標的工具,是國族的載體。2直言之,所謂的國家認同問題其實是國族身份認同 問題,以及針對國族身分內涵的鬥爭,國族身份政治也同時影響了政治菁英與民 眾如何界定在國際無政府狀態下的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 state interest) 。政 治權力的競爭即國族身份及其內涵(content)的競爭,而取得國家最高權力者, 就具有將其國族自我意象(national self-image)轉化為官方版本的國族身份. 政 治 大. (national identity)的能力,從而根據該特定的國族身份界定何謂國家利益。3. 立. 國家的正當性是源於對一定領土範圍內事務的控制權,而國族則是「情感的社群」 (communities. ‧ 國. 學. 2. of sentiment)。 (Barkin and Cronin 1994, 110-1)國家身份則指的是治理社會的政體(polity) ,國 家是政治制度;國族身份是社會的集體身份,這個社會自我理解為一個國族。國族則是從社會而. ‧. 來對自我身份的想像。國家身份由國際規範所界定,通常表示國家的類型,像是歐盟國家、東亞 國家、福利國家、威權國家,國際社會建構並規定這些身份的實質內涵,而國族認同的來源則來. sit. y. Nat. 自於國內社會,其身份歸屬的是國家的民眾,而不是國家(Abdelal 2001; Hopf 2002)。Peter Katzenstein(1997, 20)表示,國家身份主要是對外的,其所描述的是政府在國家所組成的國際. al. er. io. 社會中的行為,國族身份主要來自於國內,其所描述的是民眾獲得、調整以及忘卻集體身份的過. n. v i n 主權國家的身份的觀念,來自於國際規範,是政治制度的集合, (Abdelal 2001, 31)國際規 Ch U i e h n gc 範規制了國家的行為與分類,國家地位(statehood)是其它國家對某國主權的承認。Robert. 程。. Jackson(1990)提出是由國際體系界定了國家地位的規則,他以過去殖民地解殖的過程為例,提出 殖民地獲得國家身份的過程不是出於國族主義與地理區域的一致性,而在於前殖民地政府對殖民 地政府法權上主權的承認;另一方面,從國家內部來看,國家的權力來源依賴於對領土內事務的 控制權,在一國內部出現國家分裂的訴求,像是 1991 年捷克與斯洛伐克和平的分裂為兩個國家, 兩國就擁有不同的領土管轄權。 (Barkin & Cronin 1994) 3. 在這裡必須要對國族自我意象以及國族身份兩個詞彙進行界定:Bo Petersson(1998, 9)表示. 國族自我意象與國族身份並非同義詞,他區別了這兩者之間的觀念。他認為,國族自我意象比較 是條列式的、較為不完整的、處於發展中的、如同拍立得相機對當下的再現( Polaroid-like representation) 。相對而論,國族身份是比較具有統整(general and encompassing concept)性的 觀念。因此,國族自我意象與國族身份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繫。Anne L. Clunan(2008, 239)採取 社會心理學者 John Turner 的觀點,將「自我意象」界定為個體在任何時間點中對自我的觀念 (self-conception) ,這個對「真實自我的理解」 (sense of real me)具有相對穩定的性質。Clunan 同時強調當自我意象應用到國族的領域時,是集體身份而非個體身份。Clunan 將國族自我意象 2.

(19) 本研究認為,執政當局所持的國族自我意象對界定國家利益的內涵具有直接 的影響,而國家領導人所操持的的國族自我意象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具有社會基 礎。臺灣在民主化之後經歷李登輝、陳水扁以及馬英九三位總統,這三位總統任 內所所採納並持有的國族自我意象界定了臺灣的國家利益何在。在中華民國做為 國際社會中「特殊的存在」,以及臺北與北京具有歷史性的特殊關係之下,臺灣 國家領導人的國族身份政治直接影響了兩岸關係往衝突還是和平共存的發展方 向。 在研究途徑上本研究採取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社會建構主義作為 研究途徑。相對於強調理性、物質利益的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建構 主義強調觀念、規範等非物質性因素對政策與政治發展的的影響,同時其研究途 徑不認為通則化是社會科學最重要理論目的,著重是要厚重性地理解政治進程,. 政 治 大. 而政治過程因其具有偶然性(contingency)的性質,而採取非通則化的特殊化解. 立. 釋(Parsons 2006)。如同 Rawi Abdelal(2009)所表述,建構主義並不企圖取代以個. ‧ 國. 學. 體主義方法論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而是補充其不足的部分。然而,建構主義 與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經濟學中採取結構主義的結構現實主義以及新制度理性 主義除認識論存在差異以外,最重要的差異還在於存有論(ontology)上的不同,. ‧. 理性主義與理性結構主義的存有論視唯物論(materialism),認為有一個客觀的. y. Nat. 世界在那邊等待我們去發現,人的利益視其客觀物質與權力結構所處的位置而定;. io. sit. 而社會建構主義的存有論是觀念論(idealism) ,其所重視的是人與人接觸溝通後. n. al. er. 所形成互為主體的觀念結構,人是透過觀念結構認識世界,利益具有生成性、構 成性而非給定性的特徵。. Ch. engchi. i n U. v. 最後,與強調「詮釋」傳統的社會建構主義研究有所不同之處在於本研究並. 與國族身份視為國族身份發展的兩個階段,國族自我意象是「在任何時刻的政治論辯中國族身份 的候選人」 (Clunan 2008, 29) ,與 Petersson 的界定類似,國族自我意象賦予集體「應該像是什 麼以及應當如何行動」的觀念,比較具有時間限定性(temporally discrete conception) 。在同一 個時間點中的國內政治領域往往具有數個競爭中的國族身分意象版本,而在同一個時間中只有一 個國族身份版本能夠形成執政當局所推動與秉持的國族身份。在政治領域與社會中,仍會有其它 版本的主張繼續倡議與推動,並希望在未來的政治競爭中取得主導甚至執政的地位。除此之外, 國族自我意象與國族身份的內容基本上並無差異,主要都是關於國家的國際地位以及其政治目標, 界定國家利益以及國家的對外關係等等。而當某一個國族自我意象的版本勝出,執政當局往往會 將此版本進行制度化的工作,在國內,進行像是國內法律的修訂、政府結構與象徵物的調整,在 外交政策上,這包括對其它國家身份上的判斷、國家的在國際上的權利與義務,以及國與國關係 的性質。 3.

(20) 不單單依靠詮釋統治者或被統治者的話語,本研究採取李登輝、陳水扁與馬英九 等三位總統的公開言論為樣本,從國家領導人面對國內群眾、僑民、軍事武裝人 員、學生、友邦國家政要、外國友人所表達的內容中,搜尋出三位總統發言內容 在國族身份認同、國家主權、民主、經濟與反對共產主義等五大項目中的比率以 及趨勢分佈狀況。每一位總統所欲呈現的國族身份自我意象都存在差異,連帶其 對國家利益的側重方向亦不相同,本研究認為,總統所持的國族自我意象與其所 主張的國家利益之間具有關連性,透過對大樣本數的資料蒐集與分析,吾人更能 夠理解不同的國族自我意象成為政策之後,側重的國家利益內容亦產生了變化。 本研究認為,隨著定性研究相關分析軟體的推陳出新,如本研究所採用的 Yoshikoder 程式,能夠增加吾人進行定性研究時對特定觀念的掌握程度,使其能 夠以實證研究的方式加以掌握觀念性因素,這個過去被認為因為「非展現在行為. 政 治 大 會建構主義的研究不僅能夠從多元的認識論豐富其理論效度(validity),同時亦 立 能夠從實證研究中增加其經驗上的效度。 中故難以直接測量」的因子,能夠在經驗研究中可以被測量的變項身份出現,社. ‧ 國. 學. 本章第二節討論國際關係研究中備受爭議卻吾人能夠迴避的不同國家利益 觀念,以及該觀念在不同研究取向中所佔據的地位以及其來源上的假定,本章第. ‧. 三節主要處理社會建構主義對國家利益的研究,以及國族身份在國家利益研究中. sit. y. Nat. 的角色,第四節為本文的研究計畫。. n. al. er. io. 第二節 爭辯中的國家利益. Ch. engchi. i n U. v. 並不見得所有政治學者都認為國家利益的研究就是必要的。國家利益的提法 過於空泛可說是無所不包,你所想要研究的都可以說是國家利益。(Smith 1986; Sonderman 1987) Stanley Hoffmann(1978, 133)則認為國家利益這個主題「流於簡 化、既頑固又教條」 ,James Rosenau(1968, 39)甚至認為「國家利益」已是一個缺 乏未來性的、瀕臨垂死狀態的概念。 然而,「國家利益」一詞之所以在研究國際政治中具有重要性在於透過這個 詞彙背後的內容吾人能夠認識一個國家在某一特定時間點下的外交政策。美國前 國務卿 Hilary Clinton 就曾經表示「南海航行自由事關美國國家利益」 ;4中國國家 4. BBC 中文網,2011,〈美越促保障南海航行自由避免武力〉 ,BBC 中文網,6 月 18 日,.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2011/06/110618_us_vietnam_china_diplomacy.shtml, 檢索日期:2015 年 2 月 21 日。 4.

(21) 主席胡錦濤亦曾表示:「臺灣、西藏等問題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國核 心利益所在。」5陳水扁總統曾謂: 「『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臺灣路』 ,又有什麼 特 別 的 意 義 ? 阿 扁 認 為 , 就 是 要 積 極 爭 取 國 家 的 最 大 利 益 。 」 6 Hans Morgenthau(1978, 5)認為國家利益是國際政治中的路標(signpost),指引國家在 國際政治中找尋方向;Jutta Weldes(1996, 276)認為對國際政治而言,國家利益的 重要性表現在政策制訂者能夠透過「國家利益」這個詞彙標舉出國家的目標以及 外交政策的方向,另一方面,國家利益的修辭能夠為政策提供正當性,爭取國內 社會的支持。本節的目的在於探討國際關係領域中結構現實主義、自由主義以及 結構建構主義對「國家利益」所持的看法,當中主要探討國家利益的內容與來源, 以及對兩岸關係發展可能發展方向的評估。. 壹、結構現實主義. 政 治 大 在冷戰期間,國際關係界中主導國家利益的討論無不以 Waltz 的結構現實主 立 義為首要。Waltz 研究的主旨是國際體系如何影響國家的行為。國際體系結構,. ‧ 國. 學. 主要包括國際體系結構本身以及國家為兩大組成部分,由於缺乏比國家更高一級 的主權,因此「無政府狀態」成為國際體系的特徵。由於國際無政府狀態與國家. ‧. 兩者幾乎都不會有所改變,唯一可能變動的,就是國際體系結構中強國的數目,. y. Nat. 也就是「極」 (polars)的數目,其理論要旨也就是討論「極」的數目對國際體系. sit. 的影響。極的體系、國家物質力量的多寡及其國際地位,決定了國家在國際體系. n. al. er. io. 中的行為,這也是為何 Waltz 稱自己的理論為體系理論,他重視的是國際體系。. i n U. v. 在 Waltz 的體系中,每個國家都擔憂其它國家得到的要比自己多,重視相對. Ch. engchi. 獲益更甚於絕對獲益。林繼文與羅致政(1998)試圖說明國家行為改變與相對獲 益之間的關係。他們認為對手的行為如果「突破國家領導人所設定相對獲益的臨 界點」將導致國家改變其過去的行為,像是李登輝總統訪問康乃爾大學後唐樹備 依然來臺協商,但副總統連戰隨後赴歐洲訪問後中共就開始文攻武嚇,因此判斷 「連戰訪歐」這件事突破了相對獲益的臨界點,兩岸從合作變成對抗。就分析上, 「相對獲益臨界點」論最大的問題在於是從行為推測原因,從而顛倒因果關係; 再者,作者又以「政策轉換需要代價」與「獲取資訊的成本」解釋為何李登輝總 統在北京宣布終止兩會會談一年後才推動「戒急用忍」的原因,這等於承認「相 5. 劉盈秀,2011 年, 〈喊話!胡錦濤:台灣西藏是大陸核心利益所在〉,中天新聞,1 月 20 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wJwok9IANY,檢索日期:2015 年 5 月 31 日。 6. 中華民國總統府,2002 年, 〈總統參加行政院九十一年度卓越研習營結訓典禮〉,總統府新聞. 稿,9 月 14 日。 5.

(22) 對獲益的臨界點」無法解釋政策變遷;最後,統治者關心相對獲益的對象是什麼? 是哪一種國家利益下的相對獲益,作者假定是國家安全與經濟利益,因為作者僅 假定這兩者是國家重要的目標,這或許是出於分析上簡約性要求,但這也過濾掉 了其它的國家利益來源,像是實現本體安全(ontological security),人類安全 (human security),甚至更可以是實踐某種意識型態、宗教原教旨主義的信念。 這突顯出將利益與偏好視作外生給定(exogeneous)的結構現實主義一直缺乏國 家利益來源與變遷的理論(Johnston 1996, 263)。 結構現實主義的國家利益內涵確實流於空洞,但又迂闊到無所不包。它無法 解釋以下兩個重要的國際現象,為何國際之間的戰爭並未時常發生?以及,結構 現實主義似乎無法解釋國家之間的合作行為,尤其是與敵國的合作,因為這不僅 會壯大敵手的實力,同時也會在合作中傷害本國的自主性。應用在台灣戒嚴後以. 政 治 大. 來兩岸關係的發展,李登輝以及陳水扁政府的中國/大陸政策看似較為傾向於採. 立. 取結構現實主義的觀點,李登輝與陳水扁政府傾向認定中國是東亞區域秩序以及. ‧ 國. 學. 臺灣國家生存的威脅來源,因此需要與包括美國在內的東亞國家共同制衡中國。 從持續對美國軍售的依賴性,樂於接受美日安保擴大適用範圍,以及陳水扁總統 執政期間與日本更為密切的軍事交流,都具有結構現實主義中強調權力平衡、制. ‧. 衡(balancing)的特色。而馬英九政府則視擴大兩岸經貿交流具有保護臺灣的性. y. Nat. 質。但是馬英九政府並未因此減少美國軍售,採取在軍事安全問題上與美國繼續. io. sit. 合作的政策,而不是與中國進行軍事合作,共同制衡美國的「重返東亞」政策。. n. al. er. 換言之,在後冷戰國際體系中「一超多強」到 2002 年後美國確立「單極霸權」,. i n U. v. 極的數目並未轉變,臺灣與中國之間在國際間的相對實力處於持續擴大的動態發. Ch. engchi. 展,但三位總統採取「直面中國」的態度有別,當中最重要的差別是對中國的威 脅認知。這也是結構現實主義無法解釋的部分:威脅不能僅靠相對實力決定,威 脅來源需要辨識的過程。7 另一方面,李登輝總統於 1990 年到 1993 年初的大陸政策也出乎現實主義的 預期。在國際社會因天安門事件對北京展開各項經濟制裁行動時,臺北方面並未 加入西方國家的陣營共同聯合經濟制裁北京,而是對中國大陸持續採取開放的政 策。在《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還未廢止的情況下,為何李登輝政府會選擇繼 續與「敵國」貿易?同樣的狀況出現在陳水扁總統上台後,未及一年即放棄李登. 7. 美國如何認定其國家威脅的來源?在二戰後英國與中國都有核子武器,但為何到 Richard Nixon. 總統訪中之前美國都將中國視為敵人?而中國的武力水平遠不如英國。因此,結構現實主義所主 張能力的分配,很難說是決定國家對外政策的主要因素。 6.

(23) 輝總統時代制訂的「戒急用忍」政策,放寬企業赴中國投資的限制,而陳水扁所 屬的國族身份派別係對兩岸經貿交流更為敏感的「臺灣獨立派」。陳水扁政府在 2002 年 8 月採取「一邊一國論」之後以「民主臺灣」對抗「威權中國」的策略 確實較為符合「臺灣獨立派」的預期,但臺美關係立刻趨於不穩定,之後關於公 投事件的發展使美國 Bush 政府對陳水扁總統失去了信任,北京也樂於透過華府 「管束」陳水扁政府。臺北顯然失去了華盛頓對他的耐心,但陳水扁總統並未因 缺乏強權國家的支持下而對中國妥協。8 根據吳玉山的論斷,兩岸經濟差距縮減,而且美國對臺灣的支持減弱,則抗 衡也有向扈從方向轉變的可能。9李登輝與陳水扁總統任內的確是往更抗衡的方 向發展。1998 年 6 月底美國總統 Bill Clinton 發表的「三不政策」顯然就是站在 北京立場共同壓制李登輝總統,但李登輝總統不僅未在兩大強國聯手壓制下選擇. 政 治 大. 「扈從」中國,反而在 1999 年 7 月提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論」 ,使兩岸關係往. 立. 更為抗衡的方向發展;陳水扁總統於 2002 年 8 月推出的「一邊一國」以及 2006. ‧ 國. 學. 年「正名制憲」後,美國對臺灣的支持同樣減弱了,但事態的發展與 1998-9 年 類似,陳水扁總統也未改弦更張選擇扈從中國,而是更抗衡中國。此外,吳玉山 所謂「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減弱」所指其實相當模糊,比如說,美國方面固然不滿. ‧. 於李登輝總統提出的「特殊國與國關係論」,但在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提出說明. y. Nat. 後就立刻批准了包括 E-2T 空中預警機和 F-16 戰鬥機及運輸機零件,總價值高達. io. sit. 5.5 億美元的軍售案;在 2006 年後,即便美方對陳水扁政府後意圖改變現狀的發. n. al. er. 展屢屢表示不信任,但在 2008 年 3 月總統大選時派遣兩艘航空母艦到台海附近. i n U. v. 待命。10這也是高度化約的「戰略大小三角論」所不足之處,也是任何結構現實 主義都會面對的問題。. Ch. engchi. 有鑑於結構自己並不會說話,並不會提供一份「使用說明書」, 11具體歷史 條件下的行動者,尤其是國家領導人是如何理解、認識他所面對的結構以及結構. 8. 吳玉山(1998, 223)認為,小國如果有抗衡的意願,但若缺乏強權國家的支持,他遲早必須與. 欲抗衡的大國家妥協。 9 10. 同上註,頁 227。 這包括尼米茲號(USS Nimitz CVN-68)與小鷹號(USS Kitty Hawk CV-63)兩個航母戰鬥群在臺. 灣周遭海域演訓。參見:黃敬平,2008,〈美兩航母 巡弋台海〉 ,蘋果日報,3 月 21 日,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80321/30375022/,檢索日期:2015 年 2 月 21 日。 11. 借用自 Mark Blyth 所著 Structures Do Not Come With an Instruction Sheet: Interests, Ideas , and. Progress in Political Science 一文標題。 7.

(24) 給定下的國家利益? 依照結構現實主義的邏輯,國家在制訂外交政策時並不必須要對國內的政治 分歧給予關注,國內領域的再度被忽視,並未給予國內因素任何的分析上的份量, 但在後冷戰世界中,各國內戰紛起多與國族主義、族裔群體衝突相關,在國族身 份認同分歧幾乎是唯一政治分歧的臺灣,任何政黨無可避免都必須靈活操縱 (maneuver)出國族身份認同論述,而臺灣國家領導人在制訂大陸/中國政策時, 幾乎不可能不對該政治分歧有所回應,或逕行忽視之。. 貳、自由主義 1970 年代之後,新自由制度主義提出稍微不一樣的看法,Robert Keohane 與. 政 治 大. Joseph Nye(1989)認為無政府狀態下,國家之間的關係未必是衝突,合作的行為 也常常出現,但這並不意味國際關係的本質就是和諧的,相反,仍是充滿著衝突,. 立. 只是因為合作對彼此都有利,而且透過國際制度及確定的行為規範,可以幫助制. ‧ 國. 學. 約國家的不當行為,幫助國家建立擁有共同的期望,制度因此可以在國際體系的 無政府狀態下,促進國家之間的合作,降低衝突的可能性。在國際政治經濟學的. ‧. 研究中,自由主義與現實主義都分享著「唯物論」 (materialism)的存有論基礎, (Parsons 2006; Ruggie 1999)強調物質利益在分析中的優先性。在自由主義的傳. sit. y. Nat. 統中存在兩大主流的分析路徑,其一強調社會聯盟,其二強調國際制度。. er. io. 相較於幾乎完全忽略國內政治的結構現實主義,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 強調國內利益團體對國家外交政策的影響,強調社會與國家之間的互動,國家的. al. n. v i n 外交政策不是直接反映社會主導利益團體的偏好,就是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偏好的 Ch U i e h n c g 妥協,在國際互賴加深的時代,建立國際制度能夠降低國家之間的交易成本,使 國家間更能夠發生合作行為。 與忽略國內因素的結構現實主義相較,社會聯盟取向的研究途徑重視的是社 會中的經濟利益對外交政策的影響。社會與國家的界線並非壁壘分明而是相互滲 透的,國家與社會的組成部分在某些議題下相互聯合與鬥爭,政府出台的政策需 要社會聯盟的合作。社會聯盟的分析路徑首先分割社會為各種不同產業部門,各 部門都有其給定的物質經濟利益。Ronald Rogowski(1989)借鑑國際經濟學中的 Stolper-Samuelson 定理,就國際貿易環境的蓬勃還是蕭條(國際-外部貿易條件) 與生產要素稟賦的國內分配(稀缺或豐沛)進行配對分析,指出在何種貿易條件 下,哪些生要要素稟賦者會合組社會聯盟;類似的還有 Gregory Luebbert(1991) 針對兩次世界大戰中間,哪些社會集團的合作會出現不同政治制度:法西斯主義、 8.

(25) 社會民主主義政體、多元主義政體以及傳統獨裁政體,像是左派如能取得中農的 合作,就有可能驅逐法西斯主義勢力而成為社會民主政體,而左派如果是與農村 貧農無產者結合,而自由主義者又處於弱小狀態的話,法西斯主義就可能乘虛而 入;Peter Gourevitch(1986)關於困難時局下的政治與社會聯盟的分析,就非採取 結構決定論的立場,其書開頭第一句便表明「政策需要政治」,強調推動政策需 要由政治人物進行政治運作以產生社會聯盟,所著重的是政黨與各社會階級與產 業部門之間的互動與關係上的重組,並由國家與社會聯盟共同實施這項政策。 根據自由主義,尤其是新自由制度主義對絕對獲益(absolute gains)預設, (Powell 1991)經濟利益有助於化解北京與臺北之間的政治紛爭,尤其在 1980 年代 晚期橫亙至廿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兩岸的經濟仍維持互補的關係,臺灣主要的 貿易順差來源自中國,因此,臺灣對中國貿易依存度的提高應有助於臺灣官方緩. 政 治 大. 和兩岸關係,兩岸經貿朝向合作化的發展有助於繼續累積貿易順差。同時可以預. 立. 期,相對於弱勢的被保護部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化經濟力量,將大力支持. ‧ 國. 學. 兩岸經貿進一步整合,像是開放通航、放鬆投資限制,以及「兩岸共同市場」。 然而,以上的預期都落空了。首先,臺灣在李登輝與陳水扁政府期間超過一. ‧. 半的時間對中國抱持強烈的敵意,視之為重大的國家威脅。並提出戒急用忍、積 極管理、有效開放的限制性政策,阻擋臺灣具有高新技術或是資本額過大的本土. Nat. sit. y. 跨國資本家階級赴中國投資。而且,兩岸之間並未因為頻繁的商貿活動而進行相. er. io. 關工商業交易秩序的制度化工作,直到馬英九總統上台之後海基、海協兩會方恢 復自 1999 年起中斷的協商。此外,產業界的經濟利益並未直接傳導到政策制訂. al. n. v i n 過程。身為一個外銷導向的國家,臺灣產業界主要以外銷做為獲取經濟利益的主 Ch U i e h n c g 要來源,身為一個介於資本主義世界分工中邊陲與中心之間的經濟體,臺灣外銷 產業的經濟利益在於代工生產,除少數被保護部門,如勞力密集的傳統產業、製 造業以及農業以外,產業界對政府開放赴中國直接投資以及兩岸三通的需求殷切, 且不斷給政府政策上的相關建議。 《天下雜誌》早於 1991 年針對台灣前一千大業 者進行的調查顯示,有 77.7%的業者認為兩岸應該進行更密切的互動關係,而且 49.5%的業者認為應馬上開放對中國大陸的直接投資;121996 年總統大選後,企 業界希望李登輝政府與北京簽訂兩岸投資保障協定及開放三通,13但李登輝總統 以中共迄未放棄對我敵意為由,採取「戒急用忍」政策。而兩岸直接通航直到馬. 12. 聯晚經濟組,1991,〈企業界盼兩岸加強互動〉, 《聯合晚報》,4 月 30 日,版 03。. 13. 周德惠,1996, 〈向新任總統提財經建言 工商建研會公布企業界民調 近五成業者看好景氣 將. 增加在台投資〉 ,《聯合報》,5 月 16 日,版 02。 9.

(26) 英九政府上台之後才得以實現。14 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三位總統,臺灣產業界的主流未曾改變,以外貿 導向的國際主義聯盟(internationalism)一直在經濟結構中佔主導性的地位, 「三 通」 、 「兩岸經貿整合」為其主要的共同意見。農民與工人階級的政治力量並未形 成政治力量,且保護主義聯盟力量甚微皆未能與國際主義聯盟抗衡的情況下,分 配性的產業聯盟並不能夠將其經濟利益直接傳遞至政府,政府仍擁有相當強大的 自主性,能夠管理兩岸經貿方面的交流,三位總統對兩岸直接通航的態度南轅北 轍可茲佐證。. 參、結構建構主義 Alexander Wendt 的結構建構主義與結構現實主義、自由主義之間最大的差. 政 治 大. 異在於存有論(ontology)上的差別。主張觀念論(idealism)的 Wendt 在這方. 立. 面傳承自 Max Weber 的社會學研究傳統。Weber 認為,是價值觀念賦予現實重. ‧ 國. 學. 要性,而價值觀念源於文化,其原因在於「我們就是文化人,賦有自覺地對世界 表示態度並賦予他一種意義的能力和意志。無論這種意義是什麼東西,它都將導. ‧. 致我們在生活中從它出發來判斷人類共同存在的某些現象。」 (Weber 1999, 21), 也因為人是有意識的主體,他會進行社會選擇,但選擇的過程往往是透過鬥爭,. y. Nat. 而且以有意識地改變社會關係為目的(Weber 2005, 53)。Wendt 反對結構現實主義. io. sit. 給予物質結構優先性,以及關於「國家必然是自利的」以及「國家利益就是國家. n. al. er. 生存與國家安全」的假定,國家利益並非在國際結構中佔據什麼樣的相對地位所. i n U. v. 能夠預先給定。國際無政府狀態是人為的,是國家之間互動下的結果(Wendt 1992,. Ch. engchi. 395) ,因此也就不存在預先給定的國家利益。Wendt 認為結構現實主義強調的物 質結構並不是國家行動的來源,他強調國家之間共同持有的意義結構,在意義結 構下的互動中國家獲得身份,而身份界定了國家利益。 Wendt 之所以稱為結構建構主義者,在於他給予結構現實主義所忽視的身份、 觀念予存有論上優先的意義,但是他與結構現實主義者 Waltz 相同,他所思考的 是國際體系而不是特定的外交政策,並同樣認為國家是國際體系最重要的組成單 位,並且刻意地忽略國內因素對國家身份的影響,偏重國際體系對國家身份形成 的影響。這也凸顯了其理論體系中最關鍵的問題,如果國家透過與其他國家互動 中獲得身份與國家利益的觀念,那麼,這些代表國家進行外交活動的外交官員又 兩岸於 2008 年 12 月 15 日方實現海上貨運直航以及空運包機、定點直航以及直接通郵。謝龍. 14. 田、陳金聲、張源銘,2012 年, 〈相隔 60 年 大三通〉 ,《聯合報》,12 月 16 日,版 A1。 10.

(27) 是以什麼樣的身份與其它國家官員進行互動?如果預設這些官員在觀念、身份上 是一張白紙無疑有違於現實狀況。吾人承認國家會從與其他國家互動中,以及從 國際規範、國際組織的教導中獲得國家利益的觀念,也因為代表國家的官員本身 就是在特定歷史與文化脈絡下成長的自然人,他是帶著特定的世界觀與世界接觸, 如同在大清國康熙、乾隆、嘉慶期間因為「覲見禮」與英國使節引發的風波一樣, 因為特定來自國內的觀念與身份在與國際規範碰撞時是採取抗拒抑或是調適的 態度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黃一農 2007) ,忽略國內過程吾人無法得知特定 外交政策的形成與發展,因為國內政治過程涉及國家與社會的互動以及市民社會 內部的競爭,在這過程當中,國家菁英從話語中建構自身的身份與意義,並依據 這個身份與意義與世界進行互動。 由於結構建構主義強調國家之間互動以及國際規範對國家身份形成的作用,. 政 治 大. 對臺灣的意義而言確實是相當尷尬的。臺灣在 1980 年代獲得兩個新的國家身份,. 立. 分別是新興工業化國家以及第三波民主化國家,但是在 1971 年之後,中華民國. ‧ 國. 學. 在國際社會中成為一個不被主要國家承認的國家。因此臺灣從經濟發展以及民主 化中獲得了工業民主「經濟體」或「政治實體」的身份,其國家地位是被否定的。 顯然,臺灣朝野與民間社會傾向於接受前者的身份於拒絕於後者,北京提出並獲. ‧. 得世界主要國家承認或認知到的「一個中國政策」是國際通用的規範,李登輝與. y. Nat. 陳水扁兩任總統並未被接受這個國際規範,而願意接受工業民主國家身份的規範,. io. sit. 包括開放市場、實現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保護智財權以及持續民主化的政治工程。. al. n. 國際規範。. er. 相對而言,馬英九總統的「外交休兵」與「活路外交」政策則形同接受了後者的. Ch. engchi. i n U. v. 為何這三位總統對「一個中國」的國際規範呈現出不同的態度?以及,為何 李登輝總統與陳水扁總統執政的大部分時間中兩岸關係呈現出 Wendt 所稱的霍 布斯式的無政府文化(Hobbesian culture of anarchy),而在馬英九總統執政時期 兩岸關係卻呈現出洛克式(Lockean)甚至往康德式(Kantian)的無政府文化? 在北京在這廿餘年並未改變「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 、 「一個中國原則」的政策下, 當中的癥結就是在 Wendt 所不願處理的國內因素,臺灣主要的政黨對於臺灣的 國家身份(state identity)有共識,但是對國族身份有分歧,來自國內的國族身 份分歧因素影響了對國際規範的看法,直接影響兩岸從互動以及中產生各種「無 政府文化」。. 11.

(28) 肆、非結構主義的社會建構主義—觀念論與社會心理學的介入 如前所述,社會建構主義基於存有論中觀念論的立場,主張觀念性因素在理 解國家利益形成以及國家外交政策上具有在存有論上的優先性,而不是所謂的 「副產品」。社會建構主義反對將國家行為的根源僅限縮於獲得權力與財富等物 質性利益。與自然人類似,任何人類的共同體,包括國族在內,其行為具有其它 的動機,包括情感性的與情緒性因素,希望獲得團體地位與集體自我尊嚴感的提 昇,也希望能夠獲得榮譽與威望。 Craig Parsons(2007)將社會建構主義簡單地分為兩大分析路徑,其一是著重 觀念性構成,其二是從心理學的方法進行研究。兩者都認為情感性的與認知性的 因素影響著吾人如何思維,其差異在於,觀念性的建構主義所關切的是作為特定. 政 治 大 發明新的觀念(what)為其所用已解決特定的問題,物質世界並不是客觀存有, 立 在缺乏套特定觀念的引導下,客觀世界對行動者不具有任何意義,再者是主體與. 歷史脈絡中的人與團體是如何(how)以何時(when)運用何種既有的觀念或是. ‧ 國. 學. 結構、主體與客體之間所具有相互建構特質,主體是由行動與環境,或是結構互 動中產生的,一種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的理解,構成了行動者的身份。. ‧. 因此,觀念性的建構主義同時從行動者的主體性以及行動者之間的互為主體性兩. y. Nat. 個分析路徑著手,前者反應的是所持有特定觀念、身份的行為者所產生的行動,. sit. 後者則主張從脈絡出發,探討行動者在特定脈絡下如何透過與脈絡中其它行動者. er. io. 的互動改變自己的偏好、觀念,甚至身份,強調行動者的身份、利益、價值、理. al. 念所具有的非固定性、轉化性特點。Mark Blyth(2001)研究「鑲嵌的自由主義」. n. v i n Ch (embedded Liberalism)的興起與瓦解強調主政者採用何種觀念性因素認識 1930 engchi U 與 1970 年代的經濟危機,尤其在耐特式不確定性(Knightian uncertainty)對未 來前景難以估算的情況下,觀念性因素對執政者解決經濟問題時起了指路牌的作 用;Sheri Berman(1998)則是研究在一戰後德國與瑞典社民黨德國社民黨的發展 路徑為何大不相同。兩個國家在一戰前都面臨一樣的國際結構,前者因為受 Karl Marx 影響較大,對無產階級暴力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有意識型態上的包袱, 但瑞典社民黨並未受到 Marx 本人的期許,因此對邁向社會主義的手段因而較具 有彈性。此外,當 1930 年代經濟危機爆發,深受 Marx 影響的德國社民黨難以 提出拯救資本主義的訴求,反倒期待危機的發生能夠消滅資本主義,但瑞典社民 黨卻開展出「人民之家」,即社會階級聯盟的觀念,作為另一種邁向社會主義並 解決通貨膨脹危機的途徑。最後的結果吾人都相當清楚,經濟危機給德國帶來的 是毀滅性法西斯主義,而給瑞典帶來的是社會階級團結性質的社會民主主義。因 12.

(29) 為結構並無法帶來行為指南,面對同樣的危機,不同的觀念能夠形成不同的階級 聯盟,並產出不同的政策最為因應危機的解決途徑。 而心理學的建構主義偏重於從整體人類的心智著手,強調人類各項心理動機 具有的普遍性的意涵,尤其是無理性(irrational)的動機在分析中的地位,而這 使得心理學的建構主義區隔於自由主義、結構主義等主張理性人的學派。15社會 建構主義大量借鑑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國家的行為進行進一步的研究。Robert Jervis 在《國際政治中的知覺與錯誤知覺》(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一書中對採用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審視國家領導人,因為國 家領導人也會採取認知捷徑的方式認識這個複雜的世界,從而也將認知中的偏見 一併囊括在內。Ted Hopf(1998)採用認知心理學的方式,從官方出版文件、小說、 教科書為材料探究蘇聯在 1955 年的社會認知圖像,發現蘇聯具有俄羅斯民族、. 政 治 大. 社會主義新人(New Soviet Man)以及先進的現代化國家等性質,M. Khrushchev. 立. 政府在 1955 年的外交政策以及處理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基本上係依據以上三個認. ‧ 國. 學. 知圖像制訂。16. 在心理學當中,屬於社會心理學的社會身份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 SIT). ‧. 則是被廣泛地應用到國族主義研究中。在團體研究中,社會心理學者發現即便是 任意性的進行團體切割,每一個團體內部都會發展出內團體與外團體意識,而具. Nat. sit. y. 有偏好內團體成員的認知偏差。Henri Tajfel 與 John Turner(Tajfel and Turner 1986). er. io. 所發展的社會身份理論則是強調人對自己具有積極評價,應用在團體研究中亦發 現團體具有向上提昇的動機,該動機不是物質性的而是情感性的。. al. n. v i n C h & Shevchenko(2003; Anne Clunan(2009)以及 Larson e n g c h i U 2010)則是大量採用社會. 心理學的身份理論做為其國族身份形成理論的論證來源,Larson & Shevchenko 主 要是採用 Henri Tajfel 與 John Turner 的身份理論,以居於劣勢的群體中的個體欲 提升自我地位時所採取的社會流動、社會競爭以及運用創造力這三項策略來研究 1980 年代後期蘇聯在 M. Gorbachev 的領導下如何進行國族身份的管理,他們發 現 Gorbachev 就任蘇共總書記後未必是因為感受到蘇聯國力下降而調整其對外 政策,而是受到知識社群的影響,重新以西方的民主與人權價值界定文明國家的 規範,而開啟了改革、開放政策,並受到國際社會的接受 Larson & Shevchenko(2003) 15. Henri Tajfel(1970)從小團體的實驗中發現,即便是隨機性、無意義的分組,相對於組外成員,. 小組成員也會對團體內部成員表現出更多的偏愛。 16. Ted Hopf(2002)發現,在其所作為社會文本的材料中中無法發現的是「超級大國」這一個認知. 圖像,但該圖像明顯地出現在蘇聯的外交政策中。 1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印尼共和國基於班加西拉五大信念(Pancasila)與 1945 年憲法誠屬一憲政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o proceed, we construct a t-motive M S for this purpose, so that it has the GP property and its “periods”Ψ S (θ) from rigid analytic trivialization generate also the field K S ,

A study on the spatial orientation ability for sixth grader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using three-dimensional view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The case where all the ρ s are equal to identity shows that this is not true in general (in this case the irreducible representations are lines, and we have an infinity of ways

你是否同意,及至 200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的改革開放改善了與 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亞洲任何一個國家的關係,解釋你 的觀點。. 建議答題方向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2013), Global Corruption Barometer, National Results (Taiwan), 2014/10/12 Retrieved from http://www.transparency.org/gcb2013/country/?country=taiwan

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how Master Shandao’s ideology develops in Jap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ree Minds (the utterly sincere mind, the profound mind, and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