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新帝國主義爭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五章 新帝國主義爭霸"

Copied!
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節 新帝國主義與瓜分非洲 一、新帝國主義 (一)形成 1.時間:1870年代開始 2.原因: 歐、美列強工業化之後,希望獲取更多的原料及銷售市場 社會達爾文主義提供理論基礎強國有義務教導次等種族 各種文明開化的事物 3.新、舊帝國主義的比較(重要,常考!)

舊帝國主義

新帝國主義

時間 十五~十九世紀初 1871~1914年 特色 透過海外貿易增加財富 奪取原料生產地與市場 目 的 經濟掠奪 有領土野心和政治目的 列強國力 西方尚未能獨大被侵略 國家還能閉關自守 工業化國軍力強大被侵略國 家無力抵抗 代表國家 西班牙、葡萄牙、英國、 法國 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等

舊帝國主義與新帝國主義比較

1

(2)

(二)特色 1.呈現西盛東衰的近代歷史趨勢 主要強權:英、法、德等國 被殖民目標:非洲、亞洲等地 2.挾現代化、工商實力入侵 利用機關槍、汽船、電報與奎寧入侵非洲 銀行與鐵路的征服政策 3.英國成為最大的帝國、德國崛起為新帝國 投資礦冶、種 植經濟作物 設立跨國公司、 工廠、銀行, 建鐵路、航運 壟斷殖民地 經濟,傾銷 工業產品

二、非洲的瓜分 (一)黑奴貿易

地理大發現後

歐洲人開始從事跨洲的

海上貿易

海外殖民

西班牙、葡萄牙在中南美洲

殖民地勞動力不足

十七世紀英、法、荷

在西印度群島與北美

的殖民需大量勞動力

黑奴貿易 日漸興盛 歐洲人不斷地將 黑人從非洲販賣 到美洲等地

非洲人口大量流失,嚴重影響發展

十六至十九世紀, 自非洲運至美洲的 黑奴有一千餘萬人 3

(3)

(二)非洲探險

十九世紀中以前

歐洲人對北非(地中海南岸)、南非、

少數沿海地區外的非洲了解甚少

十九世紀中

李文斯頓深入非洲內陸,進

行傳教與醫療工作,返國後

將其遊歷出版成書

引起西方人興趣,各國君主、

商人紛紛贊助非洲探險

史坦利隨之而來

1.受《紐約先驅報》的邀請,前

往非洲尋找失蹤的李文斯頓

2.從

政治、經濟

觀點探索非洲開

發價值

3.積極尋求西方政界與商界支持

國際剛果

協會成立

1878年

1.史坦利受比利時國王利奧波

德二世大力贊助而成立

2.致力中非的開發與經營

5

(4)

畫中將比利時國王利奧

波德二世比作大蟒蛇緊

緊纏繞著剛果地區的原

住民,象徵比利時侵入

剛果地區,威脅當地原

住民的生存。

(三)入侵與瓜分

取得政治

影響力

經濟勢力

壯大

俾斯麥

邀請各國商議

非洲的拓殖問題

掌握

貿易

入侵

非洲

START

輕易征

服大片

土地

侵略迅速使

衝突日趨嚴重

1884年

柏林西非會議

1880年代比利時圖謀剛果,

使列強紛紛搶進瓜分非洲

7

(5)

決定列強在非洲的行動準則

有效占領

殖民地

須有軍隊戍守

,而非以豎立國旗、

界碑等象徵性的事物為證

拓殖優先權

若在沿海占有殖民地,則

有自此往內陸

擴張的優先權

對控制地的

支配分三等

最強:殖民地(殖民母國直轄) 其次:保護地(名義上獨立,但受列強控制) 最後:勢力範圍(列強相互承認的地盤)

柏林西非會議

1885~1895

十年之間

非洲被列強

瓜分殆盡

僅剩

衣索比亞

賴比瑞亞

獨立地區

列強加緊腳步

瓜分非洲

法、英、比、德、葡、義獲益最多

9

(6)

十六世紀

歐洲在美洲陸續建立

殖民地,人力需求日漸提升

非洲大獵

運送至美洲的數量不斷攀升,直

十九世紀初

才緩和

將非洲

黑人

輸往美洲的貿易便成

為新興產業,各國商人相繼投入

非洲大獵

十八、十九世紀歐洲逐漸邁向工業

化,對自然資源產生濃厚興趣

十九世紀後期,歐洲人更積極

地開採鑽石與黃金

歐洲人逐步深入非洲,各國爭

先恐後地將非洲瓜分殆盡

例如英國商人大量種植

油棕樹,進口棕櫚油

1866年南非首先

發現鑽石

11

(7)

非洲大獵

蘇丹

1898年

英、法在蘇丹

發生對峙局面

法國

從撒哈拉沙漠到紅海

東西橫向計畫

英國取得

好望角、開羅

南北縱貫計畫

英裔的南非鑽石大亨羅德斯,

為獲取更多的商業利益,積

極鼓吹英國在非洲執行「南

北縱貫計畫」,希望英國能

將埃及開羅至南非好望角這

條縱線上的土地收為己有。

英國的非洲南北縱貫計畫

13

(8)

法國認識到自身國力尚不足與英國

正面開戰,亦擔憂德國趁機危及其

他殖民地,便與英國達成協議:

法國放棄對尼羅河流域的權利,換

取英國承認其在撒哈拉地區的權利

非洲大獵

祖魯戰爭

(Zulu War)

後和談

英國為控制南非,1879年對祖魯人發動攻擊,雖然祖魯人一度 取得勝利,但是長矛最後還是不敵槍砲,最後淪為英國殖民地 15

(9)

一、印度 (一)英國直接管理印度 1600年 英國 東印度公司成立

十八世紀

蒙兀兒帝國

衰微陷入分裂

趁機擴展勢力

十八世紀中

成為印度

最大的勢力

1857~1858年

爆發反英兵變

1.英國將蒙兀兒皇帝流放緬甸,正式派官直接治理印度 2.1877年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帝國女皇

英屬印度的範圍

包含了今日的緬甸、孟加拉、斯里蘭卡、巴基斯坦

17

(10)

(二)統治措施:以本國利益為主 孟買在交通網逐漸完成後,成為印度西岸重要的門戶,特別是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1861~1865年)棉產量遽減,使英國改往 印度採購,全盛時期印度近80%的棉由孟買輸出,銷往英國。

1885年印度國大黨

替受良好教育的印度人爭取權利

爭取印度自治和獨立

英國

殖民統治

帶入議會制度、教育措施等

近代政治與社會體制

部分知識分子開始參與政

治,並成立政黨爭取權益

印度

19

(11)

二、東南亞 (一)列強分布概況

中南半島上各國陸續落入列強

之手(只有

暹羅

除外)

十九世紀

英、法、荷等國已

在東南亞積極擴張

中國積弱,無力

顧及周邊藩屬

英、法在東南亞的衝突

1885年英國與在中南

半島勢力不斷擴展的

法國間對立惡化,最

後兩國乃維持暹羅獨

立,作為緩衝區。

p.104註釋1,重要!!

21

(12)

現代泰國之父—拉瑪五世

名為朱拉隆功,16歲即位,他 在位期間巧妙利用英、法之間 的矛盾,使泰國最終成為了介 於英、法勢力之間的緩衝國。

1898年美西戰爭

• 導火線:1898年2月15日美國的軍艦在古巴爆炸,美國

媒體指為西班牙一手策畫

• 結果:美國獲勝,簽訂《巴黎和約》

1.西班牙

割讓關島、波多黎各

給美國

2.西班牙

讓出古巴主權

1902年在美國扶植下獨立

3.美國以2000萬美元的代價

買下菲律賓

p.104註釋2

23

(13)

(二)主要統治情形

橡膠熱

壟斷、商業化方式經營

壓低當地勞工工資

東南亞

殖民地

原料與勞力的補給地

1.東南亞橡膠佔全球產量五分之四 2.被殖民者並未享受經濟效益大部分收益歸殖民者所有 三、日本崛起 (一)背景

七世紀 十二世紀末 1633年 十九世紀中 25

(14)

1853

幕府採取

拖延戰術

1854

1858

以 武 力 為 後 盾 要 求 談 判 , 希 望 能 廢 除 鎖 國

幕 府 解 除 鎖 國 , 並 簽 訂 日 美 親 善 條 約( 神 奈 川 條 約) 西 方 國 家 紛 紛 前 來 , 與 江 戶 幕 府 簽 訂 不 平 等 條 約 1.開放下田、函館 2.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

1867

1868

27

(15)

明治維新

師法西方的現代化

廢除

封建制度

行君主

立憲

推動

工業化

建設

新式軍隊

推展

義務教育

日本壯大後向

東北亞及中國東南部

進攻

甲午戰爭(1894~1895)

日俄戰爭(1904~1905)

1.取得臺灣

2.終止中國對朝鮮的宗主權

1.取得庫頁島南部

2.獲得朝鮮、中國東北的優

勢特權(1910年占領朝鮮)

(二)明治維新:1868年,明治天皇發布〈五條御誓文〉 版籍奉還 廢藩置縣 2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922 年日本帝國在殖民地臺灣設立第 一所高等學校─臺北高校,目的為開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 《 國際收支平衡表手冊 》( 第五版)載有下列定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 «國際收支平衡表手冊» 第五版 (BPM5) 載有下列

企業 指單一的法律實體 具有組織主權及擁有運用資源的決策權 在一個或多個地點從事經濟活動。當 同機構單位存在於 同一地點 但只要每一個機構單位

二、 國民身分證正、反面影本;與在中華 民國設有戶籍之國民結婚且獲准居 留之外國人或大陸地區人民,提供有 效之居留證明文件及配偶戶口名簿

十三、得標人應繳之履約保證金,除本須知第十八點另有規定外,應於決標 後三十日內(即民國 年 月

依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者,除 法律另有規定外,非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滿

。以動義非濕故。此上十義約理望事。則有成 (三也) 有壞 (五也) 有即 (七也) 有離 (九也) 事望 於理。有顯 (四也) 有隱 (六也) 有一 (八也) 有異 (十也) 逆 (五六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