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內外綠建築推廣策略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內外綠建築推廣策略比較研究"

Copied!
15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內外綠建築推廣策略比較研究

內 政 部 建 築 研 究 所 自 行 研 究 報 告

中華民國 106 年 12 月

(2)
(3)

國內外綠建築推廣策略比較研究

計畫主持人:呂文弘

內 政 部 建 築 研 究 所 自 行 研 究 報 告

(4)
(5)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motion Strategies of Green Buildings in Taiwan and other Countries

BY

Wen-Hung Lu

(6)
(7)

目次

表目錄 ... Ⅲ

圖目錄 ... Ⅳ

摘要 ... IV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 的 與 範 圍 ...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3

第二章 綠建築發展與推廣措施現況 ... 5

第一節 全球氣候變遷與我國調適政策 ... 5 第二節 臺灣綠建築科技研發 ... 8 第三節 臺灣綠建築標章制度 ... 10 第四節 臺灣綠建築案例 ... 16 第五節 小結 ... 23

第三章 國際綠建築發展與推廣現況 ... 25

第一節 歐美及大陸地區綠建築發展現況 ... 25 第二節 歐美與大陸低碳綠社區發展現況 ... 29 第三節 國際近零能源建築發展 ... 31 第四節 綠建築相關國際研討交流活動 ... 37 第五節 小結 ... 47

(8)

第四章 國內外綠建築推廣策略 ... 49

第一節 歐美綠建築宣導推廣案例 ... 49 第二節 大陸地區綠建築宣導推廣案例 ... 68 第三節 臺灣綠建築宣導推廣措施 ... 87 第四節 臺灣綠建築宣導推廣問卷調查 ... 111 第五節 小結 ... 1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21

第一節 結論 ... 121 第二節 建議 ... 123 附錄一 審查會議紀錄與回應 ... 125 附錄二 問卷調查重點項目 ... 127 參考書目 ... 131

(9)

表目錄

表 2 1 EEWH 家族的內容差異 ... 13 表 3-1 大陸綠色建築評價標準與技術細則一覽表 ... 26 表 3-2 兩岸綠色建築評價標準對比分析說明一覽表 ... 27 表 3-3 零耗能建築的各種用語與定義 ... 33 表 3-4 國際零能建築的技術與趨勢介紹 ... 36 表 3-5 WSBE 17 會議主題一覽表 ... 42 表 3-6 CLIMA 2013 研討會主要議題 ... 44 表 4-1 綠建築數位教材課程大綱與內容概要一覽表 ... 96 表 4-2 綠建築擴大宣導推廣建議策略措施問卷調查結果一覽表 ... 117 表 4-3 國際綠建築系統與推廣策略一覽表 ... 119 表 4-4 未來綠建築宣導推廣策略規劃評估建議項目 ... 119

(10)

圖目錄

圖 1-1 國際綠建築標章發展現況 ... 2 圖 1-2 我國氣候變遷的週期變化-水資源 ... 3 圖 2-1 臺灣綠建築科技研發沿革 ... 9 圖 2-2 臺灣綠建築科技研發歷程與主軸方向 ... 9 圖 2-3 創新低碳綠建築環境科技計畫發展主軸 ... 10 圖 2-4 EEWH 家族評估體系適用範圍 ... 11 圖 2-5 臺灣綠建築標章評估系統發展沿革 ... 12 圖 2-6 綠建築標章核發數與民間綠建築數量統計圖 ... 16 圖 2-7 綠建築標章案與全國建築總樓地板面積占比分析 ... 16 圖 2-8 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 ... 17 圖 2-9 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東南向立面 ... 17 圖 2-10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南科廠 ... 18 圖 2-11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桃園研發中心 ... 19 圖 2-12 成功大學孫運璿綠建築科技大樓 ... 21 圖 2-13 交通部公路總局辦公大樓 ... 22 圖 2-14 光世代建設-「光點」集合住宅 ... 23 圖 2-15 智慧建築與綠建築之相關指標內容圖 ... 24 圖 2-16 綠建築政策措施推動歷程 ... 24 圖 3-1 零耗能建築概念 ... 33 圖 3-2 歐盟近零耗能建築的推動期程 ... 35

圖 3-3 World Building Congress 2016 議題構成關係圖 ... 40

圖 3-4 智慧城市架構圖 ... 39 圖 3-5 2017 年永續智慧城市與綠建築發展相關國際會議分布圖 ... 46 圖 3-6 聯合國永續發展項目 ... 47 圖 4-1 芝加哥綠色科技中心 LEED 白金級認證 ... 49 圖 4-2 芝加哥綠色科技中心入口 ... 50 圖 4-3 芝加哥綠色科技中心正面外觀 ... 50

(11)

圖 4-5 芝加哥綠色科技中心雨水收集貯留槽 ... 51 圖 4-6 綠色科技中心志工展示透水建材模型 ... 52 圖 4-7 綠色科技中心志工介紹省水器具 ... 52 圖 4-8 與伊利諾大學共同建立的太陽光電發電與木構造實驗屋 ... 53 圖 4-9 千禧公園 Cloud Gate 與高層建築 ... 54 圖 4-10 千禧公園 Cloud Gate 與與互動民眾 ... 54 圖 4-11 千禧公園 Cloud Gate ... 54

圖 4-12 千禧公園 Jay Pritzker Pavilion 音樂廣場 ... 54

圖 4-13 Diamond Valley Lake Visitor Center 入口 ... 55

圖 4-14 Diamond Valley Lake 湖區設施展示看板 ... 55

圖 4-15 Westerncenter museum 建築外觀 ... 56

圖 4-16 節約水資源宣導展示台 ... 56

圖 4-17 太陽光電與自然能源展示模型 ... 57

圖 4-18 Diamond Valley Lake 水力發電設施解說海報 ... 57

圖 4-19 水力發電設施機組運轉模型 ... 57 圖 4-20 芬蘭坦佩雷 Härmälänranta 永續住宅開發區原址工廠設施 ... 58 圖 4-21 芬蘭坦佩雷 Härmälänranta 永續住宅先期開發區完成現況 ... 58 圖 4-22 SKANSKA 公司 Härmälänranta 永續住宅個案工程告示 ... 59 圖 4-23 Härmälänranta 永續住宅個案高反射外牆及導入南向日照 ... 60 圖 4-24 Härmälänranta 住宅雨水排水管及玄關過篩導水格柵 ... 61 圖 4-25 坦佩雷市區至 Härmälänranta 住宅開發區智慧公車系統 ... 62 圖 4-26 Härmälänranta 住宅社區、新建區與區域供暖設施 ... 62 圖 4-27 Härmälänranta 永續住宅開發區雨水排水、滲透及貯留設施 ... 63 圖 4-28Härmälänranta 永續住宅採預鑄式開放建築工法施作 ... 63 圖 4-29 Härmälänranta 永續住宅施工完成現況 ... 63

圖 4-30 City Green Court 地面層平面圖 ... 65

(12)

圖 4-33 City Green Court 外觀各向立面 ... 66

圖 4-34 中庭採光與綠化 ... 66

圖 4-35 地板出風式空調送風設計 ... 66

圖 4-36 西向立面遮陽板與敷地透水設計及雨水截水溝 ... 67

圖 4-37 City Green Court 通過美國 LEED 認證項目之簡介說明 ... 67

圖 4-38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節能研究中心位置圖 ... 69 圖 4-39 節能研究中心剖面圖 ... 69 圖 4-40 清華大學節能研究中心 ... 70 圖 4-41 地下室晝光導光光束照明裝置 ... 70 圖 4-42 節能研究中心垂直壁面輻射空調 ... 70 圖 4-43 節能研究中心天花板面輻射空調 ... 70 圖 4-44 節能研究中心天花板面輻射空調控制器 ... 70 圖 4-45 節能研究中心單元空調出風口概念設計 ... 70 圖 4-46 節能研究中心浮力通風換氣井上部 ... 71 圖 4-47 節能研究中心浮力通風換氣井進氣口 ... 71 圖 4-48 節能研究中心浮力通風換氣井頂部 ... 71 圖 4-49 節能研究中心屋頂綠化實驗區 ... 71 圖 4-50 栗德祥教授導覽節能設計相關研究成果 ... 71 圖 4-51 節能研究中心能源管理監控螢幕 ... 71 圖 4-52 節能研究中心展示區 ... 72 圖 4-53 節能研究中心天窗遮蔽研究區 ... 72 圖 4-54 節能研究中心外觀 ... 72 圖 4-55 節能研究中心東側實驗立面 ... 72 圖 4-56 節能研究中心屋頂綠化實驗區植栽種類與構造設計 ... 73 圖 4-57 清華大學節能研究中心研發課題架構簡介看板 ... 74 圖 4-58 清華大學節能研究中心綠建築設計簡介看板 ... 75 圖 4-59 清華大學節能研究中心能源與管理系統簡介看板 ... 76 圖 4-60 清華大學節能研究中心奧運場館節能設計評估成果看板 ... 77

(13)

圖 4-63 中德生態園導入資通訊技術營運管理說明 ... 80 圖 4-64 中德生態園體驗運營中心規劃發展歷程展示說明 ... 80 圖 4-65 中德生態園體驗運營中心總體規劃模型展示現況 ... 80 圖 4-66 中德生態園綠化工區質量標準化展示牌 ... 81 圖 4-67 山東魯信長春花園智慧社區全區鳥瞰與配置圖 ... 82 圖 4-68 北側高層住宅棟區 ... 82 圖 4-69 中區低層住宅棟區 ... 82 圖 4-70 中央綠地與生態水池 ... 83 圖 4-71 魯信長春花園智慧社區防災避難動線圖 ... 83 圖 4-72 第 7 屆優良綠建築評選現勘 ... 87 圖 4-73 綠建築示範基地–成功大學孫運璿綠建築科技大樓 ... 89 圖 4-74 台達電子內湖企業總部綠建築示範基地現場導覽情形 ... 89 圖 4-75 台積電十二廠四期綠建築示範基地現場導覽情形 ... 90 圖 4-76 高雄國家體育場綠建築示範基地現場導覽情形 ... 90 圖 4-77 綠建築示範基地解說折頁(高雄國家體育場) ... 91 圖 4-78 智慧綠建築資訊網首頁頁面 ... 92 圖 4-79 綠建築扎根教育計畫流程 ... 93 圖 4-80 教材 1:地球的危機-綠建築發展與回顧 ... 94 圖 4-81 教材 2:兼具生態與廢棄物考量之綠建築 ... 95 圖 4-82 教材 3:兼具節能與健康考量之綠建築 ... 95 圖 4-83 綠建築數位教學資源網連結 ... 97 圖 4-84 綠建築數位教學資源網畫面 ... 97 圖 4-85 低碳觀光綠建築旅遊行程 ... 98 圖 4-86 低碳生態旅遊網站配合露出低碳觀光綠建築旅遊行程資訊 ... 99 圖 4-87 低碳觀光綠建築知性之旅手冊內頁設計(1) ... 100 圖 4-88 低碳觀光綠建築知性之旅手冊內頁設計(2) ... 100 圖 4-89 2017 低碳觀光綠建築知性之旅手冊封面 ... 101

(14)

圖 4-91 北市中正國中桃園樂活休閒一日遊參訪郭元益綠標生活館 ... 102 圖 4-92 一般民眾個別報名之蘭陽傳統工藝一日遊 ... 102 圖 4-93 基隆市建築師公會團體參與之桃園樂活休閒一日遊 ... 103 圖 4-94 一般民眾個別報名之北投文化探索一日遊 ... 103 圖 4-95 綠建築扎根教育 - 數位教學資源網 ... 104 圖 4-96 綠建築數位教學資源網 - 教學資源專區 ... 105 圖 4-97 低碳觀光綠建築知性之旅活動訊息與報名網站 ... 105 圖 4-98 優良綠建築典範案例座標位置圖(連結 GOOGLE MAP) .... 106 圖 4-99 YouTube 影音平台宣導綠建築示範基地宣導短片 ... 106 圖 4-100 綠建築互動影音專區... 106 圖 4-101 綠建築示範基地解說折頁(標註 QR Code) ... 107 圖 4-102 綠建築數位教材與教學資源網解說培訓課程講義 ... 108 圖 4-103 對我國綠建築標章名稱瞭解的問卷調查結果 ... 113 圖 4-104 對我國綠建築標章指標項目的問卷調查結果 ... 113 圖 4-105 對我國綠建築標章必要指標項目的問卷調查結果(1) ... 113 圖 4-106 對我國綠建築標章必要指標項目的問卷調查結果(2) ... 114 圖 4-107 對我國綠建築案例的問卷調查結果 ... 114 圖 4-108 對我國推動綠建築的中央部會問卷調查結果 ... 114 圖 4-109 對我國推動綠建築宣導推廣措施的問卷調查結果 ... 115 圖 4-110 綠建築宣導培訓課程建議推廣對象問卷調查結果 ... 115 圖 4-111 綠建築典範案例參訪與導覽建議採行方式問卷調查結果 ... 115 圖 4-112 結合觀光行程的綠建築深度旅遊建議採行方式問卷調查結果 116 圖 4-113 綠建築教育宣導結合課程項目問卷調查結果 ... 116 圖 4-114 綠建築網路導覽的課程資訊重點 ... 116 圖 4-115 綠建築宣導推廣的策略架構 ... 118 圖 4-116 香港零碳天地-綠建築宣導推廣展示案例 ... 119 圖 4-117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易構屋 ... 120 圖 5-1 未來綠建築推廣宣導策略方針 ... 124

(15)

摘要

關鍵詞:綠建築、推廣策略、政策行銷 一、研究緣起 我國綠建築政策之發展,自 88 年起迄今已歷經 18 個年頭,循序 從基礎技術研究擴展至建立綠建築與綠建材標章制度,同時積極應用 推廣;另於 97 年及 99 年分別報奉行政院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 方案」及「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開創國際間以政府政策導向全面 推動綠建築的先例。綠建築政策實施以來,已累積公有新建建築物實 施綠建築設計豐富的示範經驗,進而引導民間綠建築觀摩跟進,可見 綠建築在台灣發展蓬勃可期。 綠建築教育宣導全面普及作業執行的目的,在於建立全民對綠建 築、節能減碳以及環境永續的完整正確認知,除針對不同階層與專業 背景的對象規劃適才適所的參與作法,使得社會各界深入瞭解並實踐 綠建築低碳生活外,亦可將教育宣導執行主體由主辦機關擴及到其他 綠建築管理機關、公私機構與企業、觀光旅遊產業、各級學校與教育 機構等,開創綠色企業善盡社會責任的機會,創造低碳觀光旅遊相關 產業發展,並能使綠建築教育向下扎根茁壯。本研究係針對國內外綠 建築政策發展與宣導推廣作為進行資料蒐集與比較分析,進而探討未 來可再轉型精進的推動策略。 二、研究方法及過程 本研究彙整國內外永續綠建築發展的現況與推廣策略,蒐集相關

(16)

宣導案例,並比較國際近零耗能或淨零能源建築等科技研發與執行措 施,依據本研究比對相關文獻及調查顯示,國際間除持續關注與探討 相關研究課題外,並針對關係全球化與區域整的環境永續發展課題, 透過國際合作及研討交流的機會,進行宣導推廣與經驗分享;我國則 從綠建築基礎技術研究擴展至建立綠建築標章與認證政策制度,另為 使綠建築理念與政策措施擴大推廣,推動之重要措施包括「典範案例 網絡的建立」、「扎根教育資源的建構與分享」及「結合生活的觀光 整合宣導服務」,同時藉由低碳觀光綠建築旅遊服務計畫之推動,提 升綠建築教育宣導的動能,一方面可提供終身學習的實體場域與資源, 突破全民探索體驗與實踐永續生活的瓶頸;另一方面,亦透過國民教 育使綠建築理念從小扎根,進而影響生活與環境;此外,透過跨域整 合與異業結盟之合作夥伴關係,導入使用者付費機制,創造低碳綠建 築觀光旅遊產業之契機。 本研究另並透過相關研討會或培訓課程進行國內外綠建築推廣策 略比較研究問卷調查(超過 500 名參與講習者中,累計回收 178 份問 卷,有效問卷計 161 份)以瞭解參訓學員對於綠建築觀念、內涵及目 前技術發展與政策措施的瞭解現況,賡續將蒐集比較國外綠建築、永 續建築與社區或城市等之發展現況與推動策略,歸納彙整國內因應科 技發展與政策宣導的綠建築推廣策略規劃方向,研議未來綠建築宣導 推廣的可行策略。 三、研究發現 (一)國際間除持續關注與探討相關永續綠建築研究課題外,並針對關

(17)

係全球化與區域整的環境永續發展課題,透過國際合作及研討交 流的機會,以主題演講、區域性會議、單一國家主題或青年研究 競賽等議程,營造出全球熱絡的建築環境永續發展交流氛圍,強 化宣導推廣與經驗分享效果。 (二)我國綠建築宣導包括「綠建築政策方案與推動措施」、「綠建築 講習培訓」、「典範案例網絡的建立」、「扎根教育資源的建構 與分享」及「結合生活的觀光整合宣導服務」等,藉由低碳觀光 綠建築旅遊服務計畫之推動,提升綠建築教育宣導的動能,一方 面可提供終身學習的實體場域與資源,以突破全民探索體驗與實 踐永續生活的瓶頸;另一方面,亦透過國民教育使綠建築理念從 小扎根,進而影響生活與環境;此外,透過跨域整合與異業結盟 之合作夥伴關係,導入使用者付費機制,創造低碳綠建築觀光旅 遊產業之契機。 (三)因應綠建築政策普及擴散之宣導需要及對應問卷調查結果,未來 應可積極結合地方政府及私部門宣導推廣綠建築,強化及擴大建 築典範案例之範疇與擴散效應,並廣推低碳觀光綠建築旅遊客製 化行程,及針對一般社會大眾規劃講習培訓之終身學習課程,運 用網路平台突破時空限制進行典範案例線上導覽,深入淺出引導 建立綠建築永續環境理念。 (四)未來可結合教育體系透過競賽機制,發展綠建築個別指標教案,; 另可成立宣導推廣中心整合綠建築案例,搭配舉辦國際會議與產 業商展,開拓國際宣導推廣的商機,創造臺灣綠建築品牌價值與 亮點。

(18)

建議一 規劃短中長期產官學研交流與國際合作研發平台,定期舉辦國際技術研討會, 每年規劃辦理論壇,結合營建產業專業展覽與低碳觀光綠建築旅遊資源,全面 向推動綠建築會展商機:立即可行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建議二 規劃舉辦節能減碳綠建築生活設計與科展教案提案競賽,擴大參與範疇:長期 性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建議三 建立綠建築典範案例線上導覽平台,配合線上數位教材與教學資源網,強化綠 建築節能減碳生活科技應用與環境責任的養成:長期性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建議四 成立智慧綠建築科技教育訓練中心,轉型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及易構屋為 智慧綠建築展示宣導教育基地,常態規劃辦理專業及科普講習主題研習活動: 長期性建議。 主辦機關: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19)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promotion streategy, policy marketing

In the face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demand for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growing, coupled with the aging of the social-economic risks of the arrival of less child, how to breakthrough in gree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of ICT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policy issues and priorities of world's countries and regions to cope with the impact of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challenges in recent years. In addition to green building design technic, promotion, education an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will be applied to the field of energy and resource conservation around the world. Lots of countries also do great potential for green smart building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smart green building program " Green Building and Community-Promotion Program ", approved by the Executive Yuan, the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actively carry out promotion work within the application of green building technology services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promotion and cases in Taiwan and around the world.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mart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cases, promotion center from EU, USA, Hong Kong, Mainland China,etc., the active green building promotion activities, including the building labelling, education, competition,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have been combined with the global sustainable issue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aiwan, there also developed mand kinds of green building promotional program, such as Green Building Labelling, Digital Lecture, On-Line Educational Resource Website, Propaganda Video, Green Building Tour and Competition.

In addition, we also questionnaire on the realization of Taiwan green building policy and promotion program. By the result of this questionnaire, we studied about some promotion directions for the coming future. Finally, this research proposed that innovative low-carbon green buildings and near-zero energy- consumption buildings are the mainstays of the international R&D of sustainable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Beside the R&D programs of green building, we should actively plan and coordinate the promotion plan to each society group. Furthermore, international and cross-strait of green build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activities should be planned strongly, and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ctively for publish and share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hievements, for trans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industrial output opportunities.

(20)
(2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全球氣候變遷下,對於生態環保與能源永續的需求日益殷切,加上 高齡化與少子化的社會經濟風險到來,如何結合並運用智慧及綠色科技的 突破與創新,以及網路、雲端技術與物聯網等的應用普及,來對應自然與 社會環境的衝擊挑戰,近年已成為全球各國家與地區所面臨的永續發展之 政策課題與重點。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議題持續受到全球關注,從 2011 年 12 月在南 非德班(Durban)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第 17 次 締約國會議(COP 17)、2012 年 12 月在卡達杜哈開的 COP 18 會議、2013 年 11 月波蘭華沙召開的 COP 19 會議及 2015 年 12 月法國巴黎召開的 COP 20 會議及其後所達成的氣候協定,均確認了全球必須努力把溫度上升控 制在 1.5~2℃的範圍以內,各國因應減碳承諾與減碳路線必須仰賴挹注更 大量資金發展綠能產業與減碳措施。國際間許多國家政府不得不開始思考 如何在產業發展和促進環境永續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並且尋找新的科技 與生活型態來支撐相關永續政策的推動,以建築部門而言,ICT 綠色產業 概念,已被視為兼顧帶動產業發展及確保環境永續的發展策略,在此背景 下,全球主要國家對於「綠建築」與「智慧建築」所能發揮的減碳效益與 產業推升效益,均予高度重視,並催化了「智慧綠建築」的快速發展。[1] 面對氣候變遷的嚴肅課題,上世紀末全球發展出新的「永續發展」思 維,已成為人類最重要的課題,國際上不論地區國家,都必須加強對當地 的環境努力及強化國際間相互的合作,以謀求人類最大的福祉。世界各國 (包括美國、歐盟、日本等國際組織及國家)皆積極倡導環境保護,發展 節能減碳的綠建築,期降低對環境的衝擊。目前全球各國已經有 26 個國 家建立綠建築標章制度,「綠建築」在歐洲稱為「永續建築」、日本稱為「環 境共生建築」,美加與臺灣都稱為「綠建築」,基本理念大致相同;臺灣從

(22)

1991 年左右,即體認建築開發與使用對生態環境、資源與能源耗用等節 能與環境議題之重要,1997 年開始積極致力於綠建築、綠建材與永續環 境技術的研究發展,並在 1999 年底建立綠建築標章評估制度,為全球第 4 個實施具科學量化且是第一個適用於熱帶及亞熱帶的綠建築評估系 統。 圖 1-1 國際綠建築標章發展現況 資料來源:參考「節能低碳綠建築政策與推廣成效」簡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06.09 (林子平教授修正) 我國綠建築政策之發展,自 88 年起迄今已歷經 18 個年頭,循序從基 礎技術研究擴展至建立綠建築與綠建材標章制度,同時積極應用推廣;另 於 97 年及 99 年分別報奉 行政院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及「智 慧綠建築推動方案」,開創國際間以政府政策導向全面推動綠建築的先例。 綠建築政策實施以來,已累積公有新建建築物實施綠建築設計豐富的示範 經驗,進而引導民間綠建築觀摩跟進,可見綠建築在台灣發展蓬勃可期。 但因綠建築之理念尚屬新穎之知識與觀念,國內各界對綠建築技術應 用方式普遍認識不足,在建造成本、技術應用及生活實踐方面產生誤解, 亟需透過不同策略深耕綠建築永續環保理念;另依監察院綠建築執行成效 專案調查研究報告結論,及行政院核定之推動方案實施項目規定,均明確

(23)

綠建築低碳觀光整合宣導服務,突破全民探索體驗與實踐永續生活瓶頸。 綠建築教育宣導全面普及作業執行的目的,在於建立全民對綠建築、 節能減碳以及環境永續的完整正確認知,除針對不同階層與專業背景的對 象規劃適才適所的參與作法,使得社會各界深入瞭解並實踐綠建築低碳生 活外,亦可將教育宣導執行主體由主辦機關擴及到其他綠建築管理機關、 公私機構與企業、觀光旅遊產業、各級學校與教育機構等,創造低碳觀光 旅遊相關產業發展,並能使綠建築教育向下扎根茁壯。 除此,建立綠建築教育宣導人才庫,包括教育學者、綠建築個案技術 管理者、種子師資、導覽解說志工及生態低碳觀光專業解說員等,以綠建 築個案為載體,創造學習觀摩的合作伙伴關係,並以示範教材、學習課程 與深度旅遊活動為橋樑,交流傳遞樂活新環境理念的體驗。 圖 1-2 我國氣候變遷的週期變化-水資源 資料來源:本研究拍攝

(24)

二、研究目的與範圍 依據創新低碳綠建築環境科技計畫研究主軸,除推動相關技術、工法 研發與法制規範研究外,對於低碳綠建築教育法制與應用推廣亦為重點之 一。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歷年雖已推動綠建築參訪、旅遊、講習說明、培訓 及扎根教育等系列宣導推廣工作,但社會大眾及國民教育體系對於綠建築 基本理念的傳達與認知仍顯不足,尚待加強,本研究蒐集國內外綠建築推 廣策略,同時將檢視分析歷年綠建築教育宣導推廣措施及成效,進一步探 討研提下階段綠建築結合環境教育的推廣策略。 內政部延續綠建築講習說明活動的執行模式,分年分期推動綠建築示 範基地導覽、優良綠建築評選、綠建築扎根教育課程推廣以及低碳觀光綠 建築旅遊等具體宣導推廣作為,逐步突破執行機關與綠建築管有單位、學 校教育機構、觀光主管機關及旅行業界的隔閡,尋求跨域整合異業結盟的 多贏策略,以有限經費誘發最大的宣導推廣、產業發展與經濟效益;同時, 逐步建立典範宣導案例與專業人才庫,創造綠建築環境教育與低碳觀光的 新興產業基礎,行政機關則可持續開發拓展更前瞻更創新的低碳綠建築深 耕機制。為提高綠建築能見度與民眾對綠建築之正確認知,自 101 年起延 續綠建築宣導觸角,配合優良綠建築之評選,擴大遴選具備生態、節能、 減廢、健康環境教育功能的綠建築示範基地,辦理生態環保之旅—優良綠 建築案例現場導覽活動,期使一般民眾親身體驗親近綠建築,認識綠建築, 以普及綠建築節能減碳的環保理念。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各界對於綠建築觀念、內涵及目前技術發展與政 策措施的瞭解現況,賡續將蒐集比較國外綠建築、永續建築、社區或城市 等之發展現況與推動策略,歸納彙整國內因應科技發展與政策宣導的綠建 築推廣策略規劃方向。

(25)

第二章 我國綠建築發展與政策措施

第一節 全球氣候變遷與我國調適政策

依據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發表的氣候變遷第五次評估報告 (IPCC AR5)指 出,氣候系統觀測的變化顯示暖化是明確的,大氣和海洋變暖,冰雪的 數量減少,海平面上升,溫室氣體的濃度也增加;最近的 3 個 10 年比 1850 年以來每個 10 年都溫暖,在北半球,1983-2012 年可能是近 1400 年來最暖的 30 年。海洋部分,1971 年至 2010 年間地球氣候系統能量的 增加主要反應於海洋暖化,因為超過 90%的能量累積於海洋中,而上層 海水(0-700m)溫度的暖化,幾乎確定在 1971 年-2010 年期間發生,但也 可能發生於 1870 年代到 1971 年間。冰雪圈部分,過去 20 年格陵蘭與 南極的冰層持續損失質量,冰川退縮也繼續在世界各地發生,北極與北 半球春雪覆蓋面積則持續減少。海平面部分,從 19 世紀中期至今的全 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已經超過在過去的兩千年的平均上升速率,1901 年至 2010 年間,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 0.19 公尺(0.17-0.21)。另大氣中 的二氧化碳、甲烷及一氧化二氮濃度已經上升到過去至少 80 萬年來前 所未有的程度。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跟工業時代以前相比增加約 40%, 主要來自化石燃料排放,次為土地利用改變造成的排放;海洋吸收了約 30%的人為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海洋的酸化,自 1750 年以來, 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對氣候變遷的總輻射作用力增加的影響最大。 因此,人類對氣候系統確實有明顯的影響,包括:大氣與海洋的暖化、 全球水循環變遷、冰雪減少、全球平均海水位上升、某些極端氣候的變 遷。建築、商業、運輸或農業所排放的人為溫室氣體則已被公認是造成 目前全球氣候暖化的主要原因。 因應未來全球與區域的氣候變遷,國際間在大氣溫度預測與溫室氣

(26)

體排放、能源耗用的相關性,正積極推動相關研究。在所有 RCP 情境 下,除了 RCP2.6 情境(RCP2.6 的情境是指每平方公尺的輻射強迫力在 2100 年增加了 2.6 瓦)之外,相對於從 1850 至 1900 年間,21 世紀末的 全球地表溫度的改變可能超過攝氏 1.5 度;在 RCP6.0 與 RCP8.5 情境 下,可能超過攝氏 2 度,在 RCP4.5 情境下,超過攝氏 2 度也比較可能 發生;而在所有 RCP 情境下,除了 RCP2.6 之外,2100 年以後暖化持 續。在 21 世紀的暖化情況下,全球水循環變遷將不會一致;在所有的 RCP 情境下,由於海洋持續暖化以及冰河與冰層質量縮減,全球平均海 平面上升速率很可能會超過 1971-2010 年間觀測到的速率。除了部分區 域會有例外,乾溼區與乾濕季的降雨對比會增加。(資料來源: http://tccip.ncdr.nat.gov.tw/AR5/)[2] 依據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建置計畫(TCCIP)分析結果[3] 現:1911 至 2009 年期間,台灣地區近地表的年平均溫度上升了 1.4°C, 增溫速率相當於每 10 年上升 0.14°C,較全球平均值高(每 10 年上升 0.074°C);在未來,以科學家認為未來世界最可能的發展情境(A1B)為例, 推估 21 世紀末台灣地區的溫度上升幅度介於 2.0-3.0°C,略小於全球平 均值的上升幅度。為因應氣候變化正在發生的強烈證據,IPCC 主席帕 卓里博士在 2008 年時公開呼籲:「假如在 2012 年前沒任何行動的話, 就太晚了。接下來的兩、三年是決定我們未來的關鍵時刻」,因此包括 台灣在內的各國政府已經體認氣候變化是當今最大、長期的挑戰,所以 莫不積極地尋求以及採取適當的調適作為。 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與溫室效應的影響日益明顯,除了減少溫室氣體 排放的行動外,必須有更積極的調適作為,行政院於 101 年 6 月 25 日 院臺環字第 1010036440 號函核定「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透過 政策引導社會與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在極端氣候與暖化效應下持續謀 求生存、生活與發展,與減緩同等重要的調適策略。而臺灣因地理與地 質因素,地震及颱風發生頻繁,災害(土石流及洪泛)潛勢地區遍及全

(27)

國,極端氣溫與降雨將加劇災害發生之頻率及規模;該項綱領先以分析 臺灣氣候變遷情況及未來推估,並據以訂定政策願景、原則與政策目標, 同時考量臺灣環境的特殊性與歷史經驗、國際調適經驗,分別就災害、 維生基礎設施、水資源、土地使用、海岸、能源供給及產業、農業生產 及生物多樣性與健康等 8 個調適領域受氣候變遷的衝擊與挑戰,提出因 應調適策略、推動機制與配合措施。 (http://www.ndc.gov.tw/cp.aspx?n=5E865E40CA33E974&upn=5A6FC15150F6BF01)[4] 台灣約有 70%的人口居住於都市。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都市熱島

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的情形日益顯著。一項調查[3]指出台灣前三

大城市(依序是台北、台中和高雄)的熱島強度(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 達 4.5℃、3.2℃、2.7℃。日趨嚴重的熱島效應加上全球暖化趨勢使得都 市微氣候(urban micro-climate)愈來愈惡化,這也讓建築師設計建築時面 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建築物本身做為分隔戶外氣候和室內環境的界面(interface),所以建 築的能耗量,特別是空調系統能耗,與室外氣象參數息息相關。戶外氣 象參數在全球氣候暖化的大背景下,正發生變化:未來發生高溫的日數 將增加,低溫度的日數則會減少。毫無疑問的,這將對建築物的能源使 用,特別是空調能耗,帶來某種程度的衝擊。另一方面,受惠於建築技 術的進步,當今建築物的生命週期短則三、五十年,長則甚至接近一百 年,意謂往後建築物的拆除重建將會是相當緩慢的。況且,全球建築物 能耗貢獻了 40%碳排放量,在台灣建築能耗約占全國總能耗的 30%。因 此,若想要在未來的氣候下,在建築中實現能源的合理使用,不論是從 節能設計的角度,還是運轉管理的角度,如果不弄清楚氣候對建築動態 的影響,可能會帶來不必要的能源浪費。

(28)

第二節 臺灣綠建築科技研發 綠建築科技計畫是以符合「人本健康、地球永續」精神,積極發展 符合臺灣亞熱帶及熱帶氣候條件與生態環境之綠建築,並強化綠建築產 業技術發展,開創臺灣低碳節能的營建科技新契機,以達成「循環多樣 的自然生態」、「節能再生的低碳家園」、「潔淨健康的生活環境」與「國 土建設永續發展」為主要政策目標。創新低碳綠建築環境科技計畫是延 續前期「永續綠建築與節能減碳科技中程綱要計畫(100-103 年)」,配 合行政院核定實施之「永續智慧城市-智慧綠建築與社區推動方案」擴 大推動智慧綠建築之政策方針與方向、「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104 年「巴黎氣候協議」、國家性能實驗中心設施營運與本土綠建築及綠建 材檢測技術開發、104 年度全國能源會議相關共識意見、以及國內外最 新研究動態等議題詳予規劃,並以綠建築生態、節能、減廢、健康四大 主軸及綠建築評估家族系統為基礎,賡續加強相關節能減碳技術研發與 應用,以及擴大綠建築與永續環境推動政策施行之有效策略。[3] 現階段計畫為創新低碳綠建築環境設計技術與科技研發之主軸計 畫,分就「低碳綠建築與節能減碳科技」、「生態環境與低碳城市評估機 制」、「創新低碳建築材料工法技術與開發應用」、「綠建築法制教育與應 用推廣」四大領域,積極辦理基礎研究、調查研究、設計技術與材料研 發、生命週期成本分析、產業推廣策略、國際接軌交流等。執行時著重 上中下游各計畫之整合,研究成果可提供其他計畫應用;下游計畫則為 政策面公共建設計畫之執行與應用,如永續智慧城市-智慧綠建築與社 區推動方案等,將綠建築科技研究成果,落實於法規、基準、規範、國 家標準等,俾利全面推動並達成國土永續建設之整體政策目標。[2]

(29)

圖 2-1 臺灣綠建築科技研發沿革[5]

資料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金檔獎參獎海報

(30)

圖 2-3 創新低碳綠建築環境科技計畫發展主軸[6] 第三節 臺灣綠建築標章制度 依據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對綠建築的定義為:在建築生命週期 中,消耗較少資源,使用較少能源、產生較少廢棄物,及兼顧健康舒適 之建築物。 2011 年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 EEWH 以「綠建築評估手冊-基本型」 (EEWH-BC)為基準,發展出包含「住宿類」(EEWH-RS)、「廠房類」 (EEWH-GF)、「舊建築改善類」(EEWH-RN)和「社區類」(EEWH-EC) 等五種評估系統;基本型適用於除住宿類、廠房類、舊建築和社區以外 的新建或既有建築物;住宿類則適用長或短期有住宿功能之新建或既有 建築物;廠房類則以一般室內作業為主的新建建築或既有工廠建築為對 象;舊建築改善類是針對使用執照為三年以上,且建築更新樓板面積不 超過 40%以上之既有建築物;社區類的適用對象則包含面積 1 公頃以上 之鄰里單元社區、新開發或既成住宅社區、農村或原住民聚落、住商混 合區等類型住宅社區,或科學園區、工業區、大學城、商業區、工商綜 合區與物流專用區等非住宅社區。2017 年新增綠建築評估手冊-境外版, 符合東南亞熱濕氣候的特徵,形塑完整的 EEWH 六大家族評估體系。 計 畫 名 稱 發 展 主 軸 第 1 年 期 程 第 2 年 期 程 第 3 年 期 程 第 4 年 期 程 低 碳 綠 建 築 與 建 築 碳 足 跡 評 估 技 術 建 築 節 能 減 碳 技 術 生 態 環 境 暨 綠 建 築 科 技 都 市 計 畫 區 微 氣 候 資 料 庫 及 預 測 模 式 建 立 低 碳 城 市 與 建 築 基 地 保 水 綠 化 技 術 評 估 低 碳 綠 建 築 節 水 潛 力 評 估 與 節 能 減 碳 機 制 創 新 綠 建 材 環 境 效 益 評 估 與 推 廣 應 用 創 新 健 康 建 築 技 術 與 室 內 環 境 品 質 低 碳 綠 建 築 資 訊 系 統 整 合 設 計 運 用 低 碳 綠 建 築 知 識 系 統 與 生 活 應 用 推 廣 低 碳 綠 建 築 節 能 減 碳 科 技 生 態 環 境 與 低 碳 城 市 評 估 機 制 創 新 建 築 材 料 工 法 技 術 與 開 發 應 用 低 碳 綠 建 築 教 育 法 制 與 應 用 推 廣

(31)

圖 2-4 EEWH 家族評估體系適用範圍[7] 資料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簡報,2017 綠建築在建築類之評估內容係以基本型為基礎,其他廠房類及住宿 類則依據其建築使用特色,酌予調整其評估內容,如廠房強調性能驗證、 住宿類則加強其自然通風等。至於基本型之評估內容,主要考慮臺灣亞 熱帶氣候特性及掌握本土建築特色,依生態(Ecology)、節能(Energy

Saving)、減廢(Waste Reduction)及健康(Health)四大指標群,再細

分為 9 項指標,包括生物多樣性、綠化量、基地保水、日常節能、CO2 減量、廢棄物減量、室內環境、水資源、污水垃圾等,以量化之標準作 為評估依據,構成完整的「綠建築評估系統」基礎。至於舊建築改善, 則是考慮臺灣目前舊建築比例約佔 97%,且多數舊建築於設計時並未將 綠建築納入規劃,這些建築多存在極大改善潛力,為鼓勵這些建築物進 行改善,特別以其改善前後之性能比較作為評估依據,依據 2015 版手 冊規定,合格級門檻介於 3.25 %至 13%,鑽石級則介於 12.5 %至 50% 之間,但針對大規模建築物及耗電強度強的建築物均有優惠,故各等級 標章評定須視個案狀況而定。而社區類則是將原先建築物擴大,期望由 點到面,形成更完整的區域,評估內容包括社區生態、機能、治安等以 符合社區使用機能為主要項目。

(32)

圖 2-5 臺灣綠建築標章評估系統發展沿革[5] EEWH 的整體架構是依生態、節能、減廢、健康四大範疇和生物多 樣性、綠化量、基地保水、日常節能、CO2 減量、廢棄物減量、室內環 境、水資源和污水垃圾改善等九大指標所建立。而各 EEWH 評估系統 之差異如表 2-5 所示。分別說明如下:1.EEWH-BC、EEWH-RS 和 EEWH-RN 以四大範疇和九大指標為架構,其中,EEWH-RS 在日常節 能指標中多一項「固定耗能設備」,而 EEWH-RN 則多一個減碳指標; 2.EEWH-BC 和 EEWH-RS 的門檻指標皆為節能和水資源指標,此為必 要檢討項目,而 EEWH-RN 則無門檻指標;3.EEWH-GF 仍以四大範疇 為主,但指標項增加高階主管承諾、空調系統測試調整平衡 TAB、綠色 交通、再生能源、員工休閒健康管理指標、創新指標和環境彌補措施; 在生態範疇內取消「生物多樣性指標」,在日常節能指標中多一項「能

(33)

源成本評估」;室內環境指標中增加「空氣品質」之項目;門檻指標則 有高階主管承諾、空調系統測試調整平衡 TAB 和日常節能指標。 表 2-1 EEWH 家族的內容差異 資料來源:綠建築評估手冊 2015 年版[7] 臺灣於 1999 年完成「綠建築評估系統」,並自同年 9 月開始推動實 施,制度推動初期,因屬自願性質,成效有限,為擴大綠建築政策,行 政院於 2001 年核定實施「綠建築推動方案」,規定公有建築物總工程造 價在 5,000 萬以上者,需強制申請綠建築認證,由政府帶頭推動綠建築, 自然形成綠建築產業之市場機制及環境。綠建築評估制度訂定之初並未 分級,惟為鼓勵設計者追求較佳之綠建築設計,2007 年訂定分級制度, 綠建築評估依其得分高低,分為合格、銅、銀、黃金及鑽石五個等級, 如此可有效區分判別綠建築的高下優劣,以利提升更優良的綠建築技術 工法研發,自 2007 年實施以來,許多申請案例為達到較佳的分級等第, 爭相辦理綠建築設計改善,以提升企業的形象與榮耀,充分達到「政府」、 「民間」及「環境永續」三贏之局面。另為鼓勵其他亦能符合綠建築精 神之建築技術與創意,臺灣現行之綠建築評估系統,對於與綠建築生態、 節能、減廢、健康四大範疇有密切關係而不能量化、不能計算的巧思, 或一些合乎環境美學、健康舒適、環境調和、自然生態的建築設計,已 訂有加分升級的相關規定,藉以廣納並表彰其特殊的綠建築設計創意。 此外,為進一步提升臺灣綠建築技術,參酌美、日、英等國家之綠建築 評估制度,將原有一體適用的綠建築評估通用版本,於 2012 年完成綠

(34)

建築評估手冊-基本型(EEWH-BC)、住宿類(EEWH-RS)及廠房類 (EEWH-GF)等 3 類不同建築類型分類之專用綠建築評估手冊修訂, 同時針對臺灣目前比例佔比較多之既有建築及社區,分別訂有綠建築評 估手冊-社區類(EEWH-EC)及舊建築改善類(EEWH-RN)(如圖 4) 之專用綠建築評估手冊,其中舊建築改善及社區類於 2012 年 7 月 1 日 開始實施,其他 3 類則於 2013 年 1 月 1 日開始實施,使臺灣正式邁入 綠建築分類評估時代。 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是針對熱帶及亞熱帶氣候條件所建立之「綠 建築九大評估指標系統(EEWH)」進行評估,評估重點為建築設計規 劃上強調簡潔的造型,避免濫用建材資源、過量設計,鼓勵藉由適當建 築座向、開窗面積、基地綠化及基地保水等設計手法,以達到建築物節 能減廢與健康舒適要求,同時具有調節氣候、增加大地涵養水能力、增 進土壤生態等緩和都市熱島效應及減少都市洪水發生率等功能,進而提 供一個健康舒適並兼顧永續發展的居住環境。由於綠建築強調減量設計, 一般而言,相較於一般建築,興建綠建築費用並不會提高,但是在部分 建蔽率較高之建築物,由於在綠化量、基地保水等項目不易得分,所以 可能採用設置太陽能電板或使用 Low-E 玻璃等作法,則可能會造成費 用提高。至於實施綠建築後,相較於一般建築物可達到之效益主要有以 下幾項: (1)降低建築開發對環境之衝擊,善盡世界公民責任,並達到降低 都市熱島效應等。 (2)節約資源,平均節約用電量 20%,用水量 30%。 (3)創造健康室內環境,增進居住環境品質。 (4)促進建材及節能技術研發,推動綠色產業發展,促使傳統產業 轉型,提升產業競爭力。 綠建築標章評估制度包括針對完工建築物頒發之「綠建築標章」, 以及針對完成規劃設計依據書圖評定通過的「候選綠建築證書」兩項,

(35)

主要是希望藉由候選證書的評定,提供事先評估並調整不適當設計的機 會,減少建築物完成後無法修改或必須耗費更大成本改正的狀況。截至 2017 年 11 月底止,已有 6,789 件公私有建築物取得標章或候選證書之 評定,獲得綠建築標章認證的建築物,無論是在節電、節水或降低 CO2 排放等方面,均較一般建築物有更好的成效。整體而言,總計這些綠建 築完工啟用後,在未來長達 40 年的生命週期中,估算每年約可省電 16.51 億度,省水 7,797 萬噸。若按每度(噸)水需耗 1 度電計算(含都市供 水、揚水及淨水處理),則兩者合計減少之 CO2排放量約為 93.06 萬噸, 其減碳效益相當於 6.24 萬公頃人造林所吸收的 CO2量,合計每年約可 節省水電費約新台幣 65.6 億元。 我國綠建築政策之發展,自 88 年起迄今已歷經 18 個年頭,循序從 基礎技術研究擴展至建立綠建築與綠建材標章制度,同時積極應用推廣; 另於 97 年及 99 年分別報奉 行政院核定「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 及「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開創國際間以政府政策導向全面推動綠建 築的先例。建築技術規則於 2004 年 3 月 10 日增訂第十七章綠建築專章, 開啟了綠建築法制化的新頁,並自 2005 年 1 月 1 日實施「綠建築設計 技術規範」,2009 年 7 月 1 日則將前述建築技術規則十七章章名修正為 「綠建築基準」;該張部分條文及設計技術規範並於 2012 年 5 月至 6 月 賡續修正施行。 綠建築政策實施以來,已累積公有新建建築物實施綠建築設計豐富 的示範經驗,進而引導民間綠建築觀摩跟進,依照內政部相關單位統計 顯示,102 年綠建築標章新建建築案總樓地板面積占年度使用執照總樓 地板面積已達 11.91%,可見綠建築在臺灣發展蓬勃可期。

(36)

圖 2-6 綠建築標章核發數與民間綠建築數量統計圖 資料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2017.11 圖 2-7 綠建築標章案與全國建築總樓地板面積占比分析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營建統計年報(2013)、綠建築標章統計(2014)) 第四節 臺灣綠建築案例[8] [9] 一、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 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為地上 2 層、地下 1 層的木構造與鋼構造 複合構造設計,基地位處於北投公園範圍內,建築本體向西面傾斜與原 有地貌整合,可有效減少西向日曬得熱,屋頂採用覆土植栽綠化,並於 南向屋頂面裝設太陽能光電發電設施;建築內部採光充分,自然通風性 能良好,同時圖書館的閱讀空間亦延伸至戶外廊道的休憩空間,對於環 境永續規劃與綠建築指標機能均充分考量,為我國第 1 座取得鑽石級綠 建築標章的綠建築。 年度使用執照與綠建築標章案 總樓地板面積比較 0.00% 0.18% 0.17% 0.19%0.62% 0.96% 1.85%2.64% 3.17% 6.44% 3.84% 6.17% 8.79% 11.91% 0 5,000,000 10,000,000 15,000,000 20,000,000 25,000,000 30,000,000 35,000,000 40,000,000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年度 樓地 板面 積 ( m 2) 0.0% 2.5% 5.0% 7.5% 10.0% 12.5% 15.0% 17.5% 20.0% 樓地板 面積 占比( %) 使用執照 總樓地板面積 綠建築標章案 總樓地板面積 樓地板面積占比

(37)

圖 2-8 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本研究拍攝)

(38)

二、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南科廠 台達電子南科廠座落於台南科學園區內,為地上 4 層、地下 1 層鋼 筋混凝土構造之健康環保綠色廠房,以「生態」、「節能」、「減廢」、「健 康」為主要設計構想,為台灣首座通過黃金級綠建築九項指標的電子廠 房,並包含多項綠建築創新科技設計手法,同時採取照明能源效率提升 與綠化改善技術,為「黃金級」升級為「鑽石級」的綠建築廠房先例。 二期工程則以『會呼吸的建築』為理念,透過浮力通風及空調預冷 系統的建築手法達到空調節能;研發實驗廠房則順應自然方位,引進適 度的自然光線,並選用適度的遮陽板設計;為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費, 室內所有燈源皆採用台達自行生產的 LED 燈源,並於公共空間設置晝 光自動點滅感應裝置;空調主機採離峰儲冰空調系統、冰水泵、水泵及 散熱風扇則採用台達生產的變頻器;屋頂平台將雨水導入筏基雨水回收 池,並提供澆灌系統及部分衛生器具使用。 圖 2-10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南科廠(本研究拍攝) 三、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桃園研發中心 台達電地桃園研發中心位於桃園龜山工業區,初期導入臺灣 EEWH 及美國 LEED 執行策略,落實節能減碳、永續環境與綠能投 資成本回收的三贏成果,為下 1 層、地上 10 層鋼筋混凝土構造大型 空間類建築,通過綠化量、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室內環境、水 資源及污水垃圾改善等 6 項評估指標項目之黃金級綠建築評定。延續 該公司新建廠房必須是綠建築的政策,同時也充分應用自有發展的各 種工業自動化技術和節能監控系統,全面導入台達節能與工業自動化

(39)

產品和控制系統,設置太陽能板、LED 照明、水資源處理系統以及再 生能源供電等節能裝置,台達可透過桃三研發中心的運作,獲得建築 物自動化控制以及節能系統相關的實際數據以及使用經驗,隨時進行 系統調整和功能驗證,預估未來一年可省下電費超過 5 百萬台幣、減 少約 1 千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採用節水器具以及雨水回收系統,每 年預估節水可達到 75%(約 3 千公噸)。 本案並整合台達工業自動化與集團裡各項綠能產品與解決方案, 包括變頻器、主動式電力回生單元、可程式控制器、人機介面、溫控 器、雲端技術、室內外照明設備、太陽能面板、太陽能逆變器與充電 樁,並可應用在例如燈光控制、HVAC 空調、電梯、水資源處理系統、 再生能源供電等裝置。此外,整棟大樓的用電量將會傳送至 SCADA, 然後將資料視覺化並展現在 DLP 背投式電視主控牆上,能夠即時掌握 節能動態並實施能源管理,可稱得上是一棟有高度智慧力的綠建築。 圖 2-11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桃園研發中心(本研究拍攝) 四、成功大學孫運璿綠建築科技大樓

(40)

本案設計屋頂綠化採用了 11 種耐旱-耐高溫-耐瘠-多年生-低維護-色彩豐富的植物,植栽土壤為利用水庫淤泥再製得到的多孔隙陶粒, 除吸收大量水分減少水資源浪費,並具有良好的隔熱效果,另使用儲 水型植栽槽及滴灌方式自動給水,減少浪費;開窗設計採用水平遮陽 百葉及垂直混凝土遮陽板形式,減少直接日射。另在一樓博物館、二 樓國際會議廳設計三個大煙囪引導自然通風,創造上升氣流引導四周 辦公室之自然通風。屋頂空調設備以懸空結構支撐,與屋頂防水層分 離設計,所有空調管路、給排水衛生管路皆採用明管設計,設備更新 時不會傷及所有裝潢及結構軀體。基地的周圍地表設置大量的綠地與 生態水池,具有良好的基地保水或透水能力,而硬鋪面則是使用舊輪 胎回收再製的透水磚與可耐重壓的 JW 工法透水鋪面。本案以土方挖 填平衡為原則,減少廢土量,將開挖後之廢棄土方運置於成功大學安 南校區,供園內其他基地填土使用。室內裝修使用環保生態紡織品, 例如國際會議廳的地毯是以回收尼龍製造,會議室的窗簾則是以回收 寶特瓶所製造。 本案天花板材、室內牆面環保漆、環保地毯、環保木作漆、環保 電纜線等皆使用環保建材。屋頂設置通風器將廁所臭氣排出室外,辦 公室設置百葉通風門,所有窗框皆有設換氣柵門;外牆保溫材為完全 天然的岩棉,可隔熱保溫並維持室內的溫度穩定;另採用 UB-FINE 免手觸節水系統,達到免電源及省水的效果,同時規劃雨水儲集資源 再利用之彌補措施,經由地面與屋頂收集雨水後,收集至筏基,作為 景觀澆灌用水。屋頂則設置一處容量為 17.6 kW 的太陽能光電板, 全年發電量為 22,484 kWh,約占本建築物總用電量的 14.3%(一般大 樓為 1~5%),加上可隨季節變換調整角度的葉片造型光電板與瓢蟲雕 塑都是在建築中增加一點趣味性。再來是以航空渦輪葉片設計技術設 計風力渦輪葉片,起動風速低且可隨著風向的不同擺動到最佳方位, 增加發電效率。

(41)

圖 2-12 成功大學孫運璿綠建築科技大樓(本研究拍攝) 五、交通部公路總局辦公大樓 本案屋頂及各樓層露台設計階梯式空中花園,降低室內熱負荷,並 整合垂直綠化技術,創造人性化的綠色辦公空間;門廳挑空區域則以浮 力通風原理強化自然對流,南北向開窗並設遮陽板,室內並導入高效率 空調與智慧燈控系統,同時以二氧化碳濃度偵測系統控制新鮮外氣引入 量,以確保健康空氣品質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建築結構及隔間採輕量 化設計,並將舊圍牆石材再利用作修補面及花台建材,減少二氧化碳排 放及營建廢棄物。

(42)

圖 2-13 交通部公路總局辦公大樓[9] 六、光世代建設-「光點」集合住宅案 本案在節能設計部分,主要以增加開窗與通風面積、採高效風扇促 進自然對流、減少東西向開窗、利用錯層陽台增加外牆遮陽等技術手法 為主,並導入自然採光與照明防眩設計,採用高效率照明燈具,另將能 源使用管理納入中央監控系統即時監控,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室內 則採用隔音良好的牆體、樓板及窗戶,同時減量裝修並廣泛採用綠建材, 為住宅綠建築良好示範案例。

(43)

圖 2-14 光世代建設-「光點」集合住宅(本研究拍攝) 第五節 小結 綠建築政策歷經綠建築推動方案、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智慧 綠建築推動方案及永續智慧城市-智慧綠建築與社區推動方案的推動後, 已建立紮實的基礎,並將從建築點擴大到社區線、城市面,近期並積極 推動智慧社區實證計畫,將能透過實際案例落實應用智慧綠建築技術的 經驗,帶動臺灣全面拓展永續智慧城市理念。 面對自產能源不足且環境意識抬頭的現況,我國在國家節能減碳政 策及「溫室氣體減量管理法」完成立法引導下,國家整體及部門別的減 量目標與預期貢獻,已經成為政府與全民努力的課題,未來建築部門溫 室氣體排放總量與節能減碳目標,將是政策規劃與宣導的重點。

(44)

圖 2-15 智慧建築與綠建築之相關指標內容圖

資料來源:呂文弘繪製,林宏霖更新。

圖 2-16 綠建築政策措施推動歷程

(45)

第三章 國際綠建築發展與推廣現況

人類因長期無限制的使用環境資源,造成全球暖化速度加劇,近年 來氣候異常變遷,在各地出現異常的豪雨或乾旱,使各地區的單位降雨 強度遽增,豪大雨災害頻傳,以及許多地區異常且長時間的乾旱現象, 全球暖冬現象尤其顯著,亦為半世紀以來的新高。對生命財產造成嚴重 的影響。根據 2007 年氣候變遷綜合報告(IPCC, 2007)全球產業調查— 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築業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產業之一,如何從興 建、營運、到維護與拆除之全生命週期中,提高效能減低排放,進而成 為各國關注的議題。國際間都積極透過智慧綠建築與社區相關技術發展, 進行建築物生命週期碳排放減量控制,希望能達到降低產業環境衝擊的 目的。 第一節 歐美及大陸地區綠建築發展現況 一、日本綠建築 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指出,日本綠建築標章分為「住宅省 能等級標章」以及「建築環境總合性能評價」(CASBEE)等 2 類,「住 宅省能等級標章」主要是用來評判住宅的遮熱性能與建築設備的效率指 標,僅限於獨棟建築使用,指標根據評價者分為藍色與綠色, 藍色由 建商自行評價,綠色則由建築調查機關評價,另外搭配合格的遮熱性基 準也為另一個等級。此等級標章自 2009 年開始推動,並沒有強制性, 但針對消費者購買標章建築,可申請 20 年低利率房貸之優惠。建築環 境總和性能評價(CASBEE)為同時考量室內外舒適度與景觀環境品質 以及建物對外環境負荷的一種綜合性評價制度,不只針對既有建物與新 建物,對於不同功能或範圍之建 築,如學校、街道、都市皆可使用, 從 S 最高級起,依序為 A、B+、B-、C 等 5 個等級。此標章自 2011 年開始推動,部分地區政府有強制性。[10]

(46)

二、大陸綠色建築評價體系 大陸國家標準《綠色工業建築評價標準》GB/T 50878-2013 於 2013 年 8 月 8 日發佈,自 2014 年 3 月 1 日起實施。《綠色工業建築評價標準》 是大陸工業領域第一本綜合性綠色建築評價標準,具有指導絕大多數行 業工業建築評價的複雜性。為了更好地實行《綠色工業建築評價標準》, 引導綠色工業建築健康發展,住房城鄉建設部組織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 機械工業第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綠色建築研究 中心等單位共同編寫了《綠色工業建築評價技術細則》,作為大陸綠色 工業建築的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提供更加規範的具體指導,為綠色 工業建築標識的評價提供更加明確的技術原則和評判依據,推進綠色工 業建築和相關評審工作發展。大陸綠色建築評價標準與技術細則如表 3-1 所列。[11] 表 3-1 大陸綠色建築評價標準與技術細則一覽表[12] 標準與技術細則檔案名稱 編號 發佈日期 實施日期 綠色建築評價標準 GB/T50378-2014 2014 年 4 月 15 日 2015 年 1 月 1 日 綠色工業建築評價標準 GB/T50878-2013 2013 年 8 月 8 日 2014 年 3 月 1 日 綠色辦公建築評價標準 GB/T50908-2013 2013 年 9 月 6 日 2014 年 5 月 1 日 綠色商店建築評價標準 GB/T51100-2015 2015 年 4 月 8 日 2015 年 12 月 1 日 既有建築綠色改造評價標準 GB/T51141-2015 2015 年 12 月 3 日 2016 年 8 月 1 日 綠色醫院建築評價標準 GB/T51153-2015 2015 年 12 月 3 日 2016 年 8 月 1 日 綠色建築評價技術細則 2015 年 7 月 27 日 綠色超高層建築評價技術細則 2012 年 5 月 14 日 綠色工業建築評價技術細則 2015 年 2 月 12 日 綠色資料中心評價技術細則 2015 年 12 月 21 日 大陸綠色建築評價標準對於節地的設置,涉及到容積率、綠地率、 公共服務設施等前期規劃上的內容,與大陸自 1998 年開始推動的住房 市場化改革及目前所處的住宅建設發展階段有關,因應大陸開發項目範 圍廣的特點,該項綠色建築評價標準不僅對單體建築進行規定,同時也

(47)

將前期規劃上所涉及的土地使用相關規定納入;臺灣綠建築標章除涵蓋 生態、節能、減廢與健康等領域 9 大指標外,也建立綠建築家族評估體 系,推動範疇包括基本型、住宿類、廠房類建築物、舊建築改善類及社 區類等綠建築標章類型,將綠建築理念擴展至建築、社區、城市尺度, 社區類綠建築標章並已將都市熱島等納入評估項目;至於土地使用方面, 則依循都市計畫與都市設計管制規則、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等規範 實施管理。[11] 表 3-2 兩岸綠色建築評價標準對比分析說明一覽表[13] 項次 論壇報告分組 比較分析說明 1 節地與室外環境組 大陸之節地與室外環境指標約占全部體系權重的19%;臺灣 生態指標群三項指標分別為生物多樣性、綠化量及基地保水 指標共27%。 由於中國大陸綠色建築評價與臺灣EEWH指標系統的計分方 式差異,在評估得分換算方面仍須回歸設計圖面,就各指標 項目逐一進行評價。 2 節水與水資源利用 大陸之節水及水資源利用約占全部體系權重的20%、臺灣則 約為8%,但臺灣水資源指標為門檻指標。 中國與臺灣的綠建築水資源設計概念均建立在“節水”的原則 下,但中國較多規定項目是依循建築整體規劃的觀念,而臺 灣則是較為注重建築本體與基地節水的設備設施應用。 3 室內環境質量組 大陸室內環境質量約占全部體系權重的18%、台灣則約為 12%。基本上大陸與臺灣於室內環境所要求的取向大致符合。 臺灣EEWH室內環境指標為自願性評估項目,涵蓋室內環境 控制與綠建材使用項目,並與強制性法規併行;大陸綠色建 築評價標準則為一綜合性的法規規定,目前正推動地方強制 性規定,未來對標分數計算時,仍須以整體面向關注的權重 進行重新彙整。 4 節能與能源利用組 大陸節能與能源利用約占全部體系權重的28%、臺灣則約為 32%,臺灣高於大陸且為門檻指標。 大陸的綠建築節能與能源利用設計概念,主要以符合其國家 標準,並須檢視峻工圖說、運行紀錄與現勘;該項目以系統 採用與運行節能成效為重點,視其節能效率提供審查委員較 多權限酌予給分,並重視智能化控制之紀錄資料佐證,提供 量化評價基礎。 臺灣綠建築節能與能源利用設計概念,主要落實在設計階段 對於完整建築耗能與節能的定量計算評估,分別提供外殼耗 能評估計算書、空調節能評估計算書、照明EL計算報告與圖 說為佐證,檢視其峻工圖說與現勘;重視逐空間逐設備細項

(48)

內容之技術計算,審查委員之權限為檢視計算報告書、判斷 佐證資料、確認現場施作是否落實,建築能源智慧化控制則 為另項智慧建築標章之認證項目。 5 施工管理組 大陸綠色建築評價標準體系7個指標中施工管理部分只在運 行評價中評分,所占權重為10%。 經比較臺灣EEWH、大陸綠色建築評價標準ASGB及美國 LEED在本項指標的內涵,大致上符合,小組建議該項目獲 得EEWH及LEED評定之得分,應可等同取得ASGB之得分建 議。 6 運營管理組 大陸ASGB運營管理指標主要依靠物業管理,通過規範物業 的管理能力,將節水、節能、節材、綠化四大指標方面從規 劃設計建造階段延續到運營時期的監控與優化;臺灣EEWH 並無將運營管理獨立成評價指標,運營管理階段系統的監 控、物業的管理範圍以及操作規程也未提及。建議未來可將 臺灣「智慧建築標章」相關規範納入對比範疇,以使兩岸綠 建築對比研究更加完備。 7 節材與材料資源利 用組 大陸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約占全部體系權重的17%、臺灣CO2 減量及廢棄物減量指標則各約為8%,整體占比相當。 大陸綠色建築條款在節材項中較為著重建築本身的安全及耐 用性要素,其中納入部分國標標準,只要建築設計完全符合 國標的要求,也會自動取得一部分的綠建築條款得分,在綠 建築規範的推廣上較具有鼓勵作用。 臺灣綠建築評估指標中與節材相關指標,則以建築結構設計 合理性與構造選擇,及建築施工階段廢棄物減量為重點,兩 岸標準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未來可考量相互轉換評估的可 能性。 8 申報審核管理及使 用後評價組 臺灣綠建築申報審核管理及使用後評價制度歷經16年之執行 與調整修正,已漸入穩定階段;然而大陸綠色建築申報審核 管理及使用後評價制度部分,尚未能取得相關資料,有待進 一步了解與比較。 大陸綠色建築評價標準希望藉由發展建築產業化,推動綠色施工取 代傳統施工方式,以對應建築產業質量需求大與施工時程緊迫但缺工的 現況;另因要求使用高強度鋼材,已促成產能結構轉變,但卻也影響營 建產業的就業市場。臺灣則分別透過自願性的綠建築評估指標與強制性 的建築技術規則綠建築基準規定,在既有成熟發展的營建技術支持下, 規範並引導綠建築與綠建材相關業發展,同時對應面臨飽和的新建建築 市場,逐步轉向都市更新及既有建築能源效率提升等領域,全面建構節 能減碳智慧臺灣的永續生活環境。

(49)

臺灣除了發展推動綠建築標章評估指標外,並賡續推動綠建築推動 方案、生態城市綠建築推動方案、智慧綠建築推動方案,目前另積極規 劃永續智慧城市-智慧綠建築與社區推動方案,逐步將建築研究發展成 果透過政策措施具體落實應用,引導營建產業轉型與技術發展,未來的 永續智慧城市發展方向,則可將大陸陸續推動國家級新區或經濟區規劃 的執行經驗納入參考。 第二節 歐美與大陸低碳綠社區發展現況 一 、 日本綠 建 築 CASBEE 都 市 發 展 評 估 系 統 與 智 慧 建 築 發 展[8] 有別於 CASBEE 系統大多以單一建築物為評估主體,CASBEE 都 市發展(CASBEE-UD, Urban Development)則是以建築群為對象。承襲 CASBEE 一貫的理念,CASBEE 都市發展在評估項目上主要參考 CASBEE-新建築之 Q-3(建地內室外環境)以及 LR-3(建地外環境) 而開發,是 CASBEE 多樣化發展的工具之一。 CASBEE 評估系統向來對於建築物之環境品質、機能(Q)以「提 升建築物使用者舒適生活之品質與機能」為評估標準,但 CASBEE—都 市發展的評估對象卻不以「建築物」為中心,而著眼於「建築群所影響 的外部空間」,評估原則為「提升評估區域使用者(居住者、就業者、 來訪者)舒適生活之品質與機能」。 二、美國綠建築 LEED-ND 評估系統[10] LEED 綠建築評估系統有五個主要項目:基地位址選擇、節約水資 源、能源效率、材料與資源利用、室內環境品質等方面,而 LEED-ND 評估系統除延續這些項目外,並在不同的評估項目下納入必要條件與得 分項目,強調基地位址之永續性,包括既有都市地區之活化再利用、節 約用地、降低對汽車之依賴、促進行人活動、改善空氣品質、減低地表 逕流之污染、以建造對各所得階層的居民依個更具可居性、更永續的社 區。

(50)

LEED-ND 評估系統則延續 LEED-NC 之評分方式,包含必要指標 與選項指標等兩類,評估項目共包括良好的位置與連結性、社區型態與 設計、綠色營建技術、以及創新設計等四類,前三項為主要評估項目, 第四項創新設計為選項指標優惠給分項目,並採用分級評估法進行等級 評定。 三、大陸綠色低碳住區技術評估系統[12] 大陸的智慧社區評價指標體系智慧社區建設指南係由中國大陸之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實施,指南區分為 10 個章節,包括「總則」、 「評價指標體系」、「總體架構與支撐平台」、「基礎設施與建築環境」、「社 區治理與公共服務」、「小區管理服務」、「便民服務」、「主題社區」、「建 設運營模式」、「保障體系建設」等,其中長期目標包括構建建康可持續 的智慧社區建設環境,由此可見社區的永續發展亦是中國大陸推動本項 工作的重要目標。 前揭評估系統分別就「綠色生態住區評估體系」及「綠色低碳住區 減碳評價」兩部分進行評估;「綠色生態住區評估體系」並以規劃設計 階段及驗收階段 2 階段辦理評估;另「綠色低碳住區減碳評價」之評價, 以住區每年每平方公尺的綜合減碳量為評估指標,通過分為三個等級, 綜合減碳量達 12kg/(m2a)為 A 級、綜合減碳量達 16kg/(m2a)為 2A 級、綜合減碳量達 20kg/(m2a)為 3A 級。 四、臺灣綠建築社區類 EEWH-EC 評估系統[10]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101 年「生態社區解說與評估手冊」(2012 年 版)並開始實施,並於 2015 年進行修訂。生態社區評估手冊建立之評 估系統包括生態、節能減廢、健康舒適、社區機能及治安維護等五大範 疇,住宅型生態社區應評估五大範疇,非住宅型生態社區僅需評估三大 範疇。生態社區評估系統五大範疇共有生物多樣性等 22 大指標及 69 項 評估分項指標,每一分項指標均有計算公式可供計算評估。 EEWH-EC 生態社區評估系統與智慧綠社區空間規劃較相關者為

(51)

「生態」、「節能減廢」、「健康舒適」、「社區機能」及「治安維護」等軸 向;而生態軸向,其指標較相關者為「生物多樣性」、「綠化量」、「水循 環」等大指標,其分項指標項目包括「生態綠網」、「小生物棲地」、「照 明光害」、「二氧化碳固定量」、「基地保水」、「社區雨水中水系統」等; 另「節能減廢」軸向,其指標較相關者為綠色交通之「自行車道」、「自 行車停車場」及「電動車補充電站」,社區照明節能、再生能源、碳中 和彌補措施等均較相關。至於健康舒適軸向,其指標較相關者,如都市 熱島之戶外通風、友善行人步行空間之路橋、地下道、戶外休息座椅區 及人行步道等;社區機能軸向之文化教育設施、運動休閒設施、生活便 利設施、社區福祉等;治安維護軸向之空間特徵、防範設備與守望相助 等均較智慧綠社區空間規劃相關。 第三節 國際近零能源建築發展 建築節能是全世界落實節能減碳的重要著力點,而零耗能建築更是 最高標準的節能建築。零耗能建築主要是聚焦於能源使用的議題,希望 往能夠在維持活動環境的舒適性下,透過建築節能設計技術和高效能設 備的整合有效應用,再加上合理的再生能源使用,搭配能源資通訊智慧 化管理,達到建築物零耗能的目標。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統計,預估至 2030 年,建築部門耗能約 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 30%。因此,降低建築產業耗能已是全球節 能減碳趨勢下,各國積極發展技術的方向。近年來,歐盟及美國等先進 國家也紛紛針對零耗能建築(零排放建築)提出看法及規劃設計或實際 案例,並且放入政策目標及法令規範,顯示零耗能建築是未來設計主流, 例如:歐盟於 2010 年發出建築能源效率指令,訂定於 2018 年前所有公 共建築物及 2020 年所有新建建築物,皆需達到接近零耗能目標;而美 國柏克萊國家實驗室則提出於 2020 年達到淨零耗能屋的規劃,以節能 70%耗能、產生再生能源 30%之零耗能目標。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Introduction of language arts elements into the junior forms in preparation for LA electives.. Curriculum design for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 ESO created by five Member States with the goal to build a large telescope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  Belgium, France, Germany, Sweden and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