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清末民初軍國民教育思潮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清末民初軍國民教育思潮"

Copied!
2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清末民初軍國民教育思潮

清末氏初軍國氏教育思潮

教育學院教育學系

塵立鶴

摘要

軍國民教育,為本諸「文武合一,德術兼備」觀念,欲藉教育歷程,培養國民→

具有軍人知識、技能、習慣、態度、理想與情操,用以愛護民族,教忠國家,內抗

專制,外禦強敵,以求民族統一,國家獨立之謂也。 清末民初軍國民教育,為學者專家在民族主義教育思潮下,所提出之保國衛民 的教育主張。綜觀其遞擅演變,約可分為三類: 一、學堂尚武教育思潮 學堂尚武教育,為新式學校中,增列兵式體操、及體育競技科目,培養尚武精 神,以除從前文弱書生之積習,用以強身衛國。此類教育思想,起自光緒二十年左

右,至光緒二十七年前後11:。

二、全民皆兵教育思潮 全民皆兵教育,為全體國民藉教育歷程,培養健康身體,俏武精神,愛國觀 念,平時各潛其業,戰時保國衛民。此類思想,起自光緒二十八年左右,至民國七 年前後丘。 三、學校軍事訓練教育思潮 學役軍訓教育,為學校增列軍事訓練課程,欲藉教育歷程,培養文武兼備,德 術兼修,負起保國衛民的責任。此類教育思想起自民國八年左右,至民國十八年前 後丘。

27

(2)

--師大學報 第二十九期

清末氏初軍國氏教育思潮

教育學院教育學系

塵立鶴

軍國民教育,為本諸「文或合→'德術兼備」觀念,欲藉教育歷程,培養國民 具有軍人知識、技能、習慣、態度、理想與情操,用以愛護民族,教忠國家。內抗 專制,外禦強敵,以求民族統一,國家獨立之謂也。 清末民初倡言軍國民教育者甚多,他們所言之軍國民教育,無論意義、內涵及 特質等等,誠可謂「言人人殊」俏無一致之論。若蔡鐸認為 r軍者,國民之負債 ,軍人之智識、精神、本領凡全國國民皆宜具有之。 J (註一)蔣百里認為軍國民 教育,就形式而言,為實行全國皆兵主義;就精神而言,為社會上一切組織,皆當 以軍事法限佈置之;國防上一切之機闕,皆當以軍事眼光建設之;社會之精神、風 俗和習慣,皆當以軍人之精神貫注之。(詮二) 張賽認為 r 提倡軍國民教育即尚武 J '他強調 r 提倡軍國民教育方法,則1

於體躁、兵操、拳法、刀法、鑽法及游詠、競糟種種遊戲之法,與夫旅行二、遠足之

習勢,居處、服食之簡質,須極注意。 J (註三)閻錫山認為: r 軍國民教育者, 普及國民愛國俏武之真精神教育。 J (註四)先總統 蔣公認為: r 軍國民教育就 是中國固有的禮、樂、射、御、書、數這六種文武合一、智德兼備的六邁教育,而 同時應該注重的是智、信、仁、勇、嚴五種武德的培養,以矯過去消況的民氣,文 屬的頹風。 J (註五) 摸諸原因,大都針對當時國家環境,教育需求而提出不同主張。粽觀清末民初 軍國民教育之遞擅演變,約可別為學堂尚武教育,全民皆兵教育及學校軍訓教育三 類。茲分述如次:

一、學堂尚式教育

學堂尚武教育,為新式學校中,增列兵式體操,及體育競技科目,培養俏武精

-

28

(3)

-清末民初軍國民教育思潮 神,以除從前文弱書生之積習,用以強身衛國之謂也。 我國軍國民教育思想,由來已久。古代摩序學校,有壺句之典,射御之教;皆 所以鍛鍊國民之筋骨而強其體力者。→統以後,天下一家,內而專制,外鮮強敵, 壹本其籍制家釵之故策,即以詩賦帖括取士之制度,錯磨國民之骨髓,馴致體格屠

弱,有類病夫。數千年來,國民文弱之氣,日甚一日,大有一眠不振之勢。

鴉片戰後,自衛的民族主義思想勃興,軍備教育思潮風靡一時。但經甲午一役 ,堂堂華夏,竟敗於叢蘭島園,士大夫憂國者認為純粹軍備已不足抗禦強權。蓋是 時軍事學校,固然培養不少將弄人才。但一般俊秀之士,大都圈於「好男不當兵, 好鐵不打釘」的觀念,不顧學習軍事。而文學校文本諸「勞心者抬人,勞力者治於 人」的觀念,甚少重觀軍事訓練。因此自同治後之自強運動中有關軍事教育,徒具 形式,並未重視尚武精神的培養。誠如梁啟超所指:吾國講求武事已數十年矣。購 船練兵,置廠製械,整軍經武,至動且久,何以一戰而潰?他認為此乃重形式而非 精神也。(註六)於是朝野人士認為處今之世,欲與外國交而立於不敗之地,乃恃 黑鐵赤血而己。誠如張之洞所言 r 我果有兵,弱國懼我,強國親我 J 0 r 權力相 等,則有公法,強弱不悴,法於何有?古來列國相持之世 J

'

r 力均角勇,勇則角 智,未間有法以束之 J 0 (註七)職此之故,俏武教育思想成為戊戌前後教育思潮 中一股主流。 在康年認為今日教育應「文武並重,使民性宣達,士氣振奮。 J (註八)教育

目的在培養「愛力 J '若「以全國之愛力愛其君,則君益尊;以全國之愛力愛其國

,則國益圈,以攻則克,以戰則勝。相愛而後能相群,相群而後能相固,是以愛力 生強者 J 0 (註九) 麥夢華亦提倡尚武,他認為教育廳培養有若俠士熱愛之心與堅強之氣,此類心 與氣, r雖一毫之挫,一言之件,亦必攘臂求報,舉國相爭,必如此而後能全國體 ,仲自主之權。 J (註 -0) 他強調「國人缺乏俠武的精神,競爭的思想及奮振的 希望。必須渾厲其精神,行之以勇悍,持之以堅忍積誠,久則智勇生。 J (註一一 )同時他指出 r 國家即國民之公同體 J '而國民之感情與國家有關者,始得稱為 國民。(註一二)麥氏言論雖是國家觀念的闢揚,但實有軍國民教育之意。張之洞 認為教育目的應「激發忠愛,講求富強,尊朝廷衛社稜為第一義 J 0 (註一三) 梁啟超認為強國之起點在教育,教育之目的在育才。蓋「全眾人愛國心力始大

,思救國必藉人才。 J (註一四)

此等俏武言論,反映於學校教育者,為課程中增列「兵操 j 一門,重規軍事訓 練。 清末新式學校中重觀軍事訓練課程者以聖約翰書院為最早者之一。該校創於光 ....,

29

,..,

(4)

師大學報 第二十九期

結五年。自十四年卡芳濟(

Dr. Hawks Fracis Pott

)接長該院後,規模日具,聲

譽卓著。卡民受其環境黨胸,觀運動鍛鍊為心智與身體健康所必需,極力啟導學生

以運動為樂。關後季藹門(

Mr. S. E.

Srnalley) 與顧裴德(

Mr.

F. C. Cooper

J

)亦甚支持。光緒二十年顧民抵校後,該院課程首創兵式操,每星期操演三次。當

時所謂兵操,係由外籍教授執教,授予簡單的步兵操及打靶,並列為體育課程中之 重要科目,直至民國九年始靡。〈註十五) 光緒十七年,康有為於廣東創萬木草堂,該堂教育目的在「激厲氣節、發揚精 神、廣求智慧 J '以為救世之用。雖其組織與西方相去甚遠,但其精神則屬一致, 見諸形式者,有兵式體操及體育課程。其兵丈體操列有錯科,欲以鎮代古制之射御

,可備接急之用,每年在春秋佳日擇地舉行。至於體躁,屬「科外學科 J 。在校外

間日舉行L次:校內庭前曠地上放置弓弩、石站等物,讓各人謀餘試練。並且選學

生中一或二人為「干城科學長J '以督率體操。(註十六)

光緒二十二年,王先謙於長沙創時務學堂,延樂啟超為講席。該校以經世救國

與胸鑄故才為宗旨。課程中亦列有「操演 j 與「步武」等科目。光緒二十四年,京

師創大學堂,該校課程亦列有「兵學」一門。 清末戊戌前後,新式學校中實施俏武教育最為成功者為張之洞於湖北文學堂中 實施軍事訓練。張民於光緒二十四年九月將兩湖、經心、江漢三書院舔設兵法等實 學,積極傳授。(註一七〉兵法一門包括:付兵法史略學;講求歷代史鑑、兵事方 略;白兵法測繪學:講求測量山川、海道形勢達近、營壘噸台體式繪畫肢圍;臼兵 法製造學:講求製造槍哥華船雷、行軍電報、行軍鐵路等事。此外俏2頁習體操。張民 觀其為習兵事者之初墓,與八段錦、易筋經諸法相類,乃強固身體,增長精神所不 可少。遂於書院後空地,建設兵法體操棚,於課餘習之,先習較簡者如空手體操及 運動木椎、鉛椎、擎槍、托槍、推槍,超乘諸法,隨即旅武備學堂優秀學生為領班 ,以資教導。三書院中,兩湖書院經費最優裕,故兵法每門皆設有教習;經心書院 則只設一位;江漢書院情況最差,因院中無隙地,學生中顧習體操者,必須報名附 入經心書院隨同肆習。(註一八) 張民辦學要旨為「文武相資 J '欲使湖北文武大中小各學堂及方言、農工等學 堂皆有體操、兵躁,文學堂皆兼學乘騎;遇有典禮皆著兵衣 r 列隊持槍行步皆以 兵法部勒隨間,閱操亦然,住則支帳,監學文員即為隊長 J 0 (註一九)張民並自 撰學堂歌及軍歌,令各學堂學生及各營兵勇習之。學堂歌中有云: r 教體育,第一

樁,衛生先使民強壯;體操學,開衰旺,人人勝兵其國昌。 j 摸諸內容,意在激發

忠變之誠,鼓勵自強之志。〈註二 0) 此外,欲文學堂學生參加軍事演習活動,以 習得軍事知轍。光緒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於洪山官道舉行校關及空彈攻防積習,其

30

(5)

-清,末民初軍國民教育思潮 中文學校參加者有兩湖及自強、工藝各學堂學生,張之洞帶間都督署官員和湘位代 表,及經心、江漢兩書院學生前往參觀。此一演習寫空前所未有,湖北文學堂中之 軍事訓練,雖無資料可資稽考,但從漢陽槍廠廠撥交之槍礦彈藥數字可想一斑。依 攘漢陽槍廠廠歷年撥那省各學堂主要槍械彈藥之統計,於光緒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

間,該廠供給兩湖書院毛瑟槍八七枝,槍彈二八、二六 0發,大哥華二尊;經心書院

毛瑟槍六 O 枝,槍彈二一、六 00 發,大廠乙尊;自強學堂毛瑟艙未詳,捨彈九、

六 00 發;江漢書院,毛瑟槍三O 枝,槍彈七、 000 發。(註二一)當時湖北文 學堂對軍事訓練之重視當可不言而喻矣 q 庚子重創,國勢盆弱,朝廷下詔變法。張之洞會同劉坤一應詔陳言,張民以其 在湖北學堂中實施軍事訓練經驗,於會奏第一疏中,主張無論何等學堂,皆有兵隊 操場。小學及高等小學習柔瞋體操、或器具體操;中學校學習中國歷史、兵事、及 兵式體操;高等學校專門學校及京師大學設兵學一科,習外國戰法學、軍械學、經 理學與軍醫學。(註二一)張劉之言,雖無軍國民教育之名,但巳有軍國民教育之 實,意欲文學堂學生,亦須鍛鍊體格熟習兵學,以負保國衛民之責任。

二、企民皆兵教育

全民皆兵教育,為全體國民,藉教育歷程,培養健康身體,尚武精神,愛國觀 念,平時各務其業,戰時保國衛民之謂也。 全民皆兵之軍國民教育思想之輸入我園,係於清季庚子後由留日學生閱其端。 日本於明治前,其對外開係'亦探閉關自守故策。自美國艦隊打開日本門戶後,幕 府不得不還故於明治天皇,從此積極變挂閩強,推行新政,其教育改革亦未諸「師 夷長技以制夷 j 敢策,模仿西方國家制度。惟自森禮任文部大臣後,對教育作重大 改變,由早期西化毆策,逐漸重視本國女化。並實施軍國民教育,首先自師範教育 著手,彷西控以軍隊編制,訓練學生,鍛鍊體魄,實收精神鍛鍊之效,使學生當忠

勇義烈之念,有事時則有舉國一致奮殉國難之覺悟。(註二三)尤其自甲午戰爭

擊敗我國後,盆知國民之體力為國力之基礎。乃創體育會,各地支會亦相繼林立, 招國中青年訓練之,學校體操教習,殆皆取自該會。社會上一切組織、機關及風俗 習慣等,皆貫注以軍事精神。 日本當時之軍國民教育,其中以兵式體操最具成效。蓋欲養成學校俏武之風氣 ,規律之習慣,非藉兵式體操不為功。其內容包括徒手教練、擎槍教練、徒手體操 及器械體躁。教授者皆為軍官,所授課程與軍隊無異。練兵時,各生手執洋槍,授 以離合進退之法。(註二四)從此將上下之別、規律、命令、威嚴等軍除觀念,導

31

(6)

--師大學報 第二十九期 引以學校,如此學校儼若軍瞥,而全國國民精神之改良,亦基於此。至若學校運動

亦仿敷軍隊,因為軍隊各運動雖以戰聞為目的,然直接之戰閩動作,主要是散兵教

練與密集教練 y 目的仍在精神之訓練。(註二五)甚至於午飯後亦有習兵式體操者

?一律更換或衣,操演槍砲戈矛等事,或擊制相撲'草草使勞其筋力,不得有片刻之

閒。(註二六)此外每學期必舉行野外演習,其時如身臨戰地,使如戰場大概情形

。 當時留日學生與日俱增,他們目見日本軍國民教育情況,對留日學生產生諸多 啟導作用。尤其因俄國乘義和團之亂進軍東三省拒不撤兵,更激起留日學生之公慣 。於是組成「學生軍」集會抗議。闢因蔡鈞要求日本取締,而促使「學生軍」改稱 為「軍國民教育會 J '是為我國留日學生在日組織社團倡行軍國民教育之具體行動 。 光緒二十六年,我國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三屆畢業生蔡銬,岡國參加革命 起事失敗,返問橫潰,其於費是啟超荷創「新民叢報」創于u號內署名奮翩生發表「軍 國民篇」一女,倡行軍國民教育,是為我國教育文獻中將 f 軍國民 J 一詞見諸文字 之第一人。蔡民從教育、學派、文學、風俗、體鵬、武器、鄭聲及國勢等層面,檢 討中國軍國民教育不振之原由。他認為此八大原由,致使中國民日貧,國曰:弱。居 今日而不以軍國民主義普及四萬萬;則中國其真亡矣。依蔡氏之見。欲建造軍國民 ,必先胸鑄國魂。蔡氏所謂之國魂,乃國家建立之大綱,國民自尊自立之種子,其 于國民之關係,如戰陣中之司令官,如航海之指南針,如艙砲之照星,如星辰之北 斗,夜光不足喻其至今,干將不足喻其銳,日月不足喻其光明,權嚴不足喻其偉大, 聚數千年之前!話家而不足以釋其字義,聚凌雲雕龍之詞人騷客,而不足以形容其狀 貌,聚千百之理化學生,而不足以割化其原質,亦即孟子之所謂「潛然之氣 J '老 子之所謂「道」是也。 他指出日本之武士道、大和魂;德國之祖國歌;美國之門羅主義;俄國之大斯 拉夫主義,皆為該國國魂。係淵頓於歷史,發生於時勢,有哲人以鼓鑄之,有英傑 以保護之,有時代以涵養之,始達含弘光大之域。他強調:此一國魂得之也非一日 而以漸。蓋得之艱,則失之也非易。是以有自國民之流血得之者焉,有自偉人之血 淚得之者焉,有因人種天然之優勝力而自生者焉。(註二七) 蔡民指出:我四千年漢族歷史中, r 革命 j 為吾族團魂之特色。處今之勢,唯 有群起革命排除異族一途耳。是則可知此種思想係基於種族的民族主義而主張實施 軍國民教育以推翻瀨族之統治。 一種社會理想能對社會問題,察其病蛙'知其病原,對症下藥,解決問題,此 一理想必能引起社會共鳴與支持。清末庚子以後,國勢日危,變法圖強之事,不僅

-

(7)

32"-清末民初軍國民,教育思潮

有維新與守舊之爭議,即使維新人士中亦有革命與改草之論戰。惟此等人士大都認為同治

以降三十餘年之純粹軍備教育已不足以抗禦強敵。間時鑒於日本憑其「軍國主義」 教育使國家擠入列強之林,並擬與俄國在我國東三省有一爭長短之勢。凡此種種, 對中國變法圖強之事產生菁多積輛作用。因此,自蔡轉發表[軍國民篇j 一文後, 遂引起教育界之積極姐響。 首先伺聲磨和者為樂啟超,他於「新民叢報 j 中著「俏武論 j 一艾。他認為:

「尚武者,國民之元氣,國家所恃以成立,文明所賴以維持者也。 J

r 立國者茍無

尚武之國民,鐵血之主義,則雖有文明,雖有智識,雖有眾民,雖有廣士,必無以 自立競爭劇烈之舞台。」實是民從傳統教育之闕失,檢討中國民族不能尚武之原由 因此主張強國之道在養成國民尚武精神。他認為尚武要素有三: 抖心力:心力散換,勇者亦怯;心力專瘓,弱者亦強。是故報大仇,雪大恥,

草大難,定大計,任大事,智士所不能謀,鬼神所不能酒者,真不成於至人之心力

。今外人逼我,其圈日狹,其勢日促,直不官以百萬鐵騎,盛我孤軍於重圍之中矣 。舍突間向前之一策,更無所謂生路。希望我同胞激其熱誠,鼓其勇氣,無奄奄飲 手以待斃也。

亡3 膽力:人間世一切之境界,無非 λ心所自誨,我自以為難以為畏,則其心先

餒,其氣先協。斯外境得乘其虛怯而窘之,若悍然不顧,其氣足以相勝,則置之死 地而能生,置之亡地而能存。國之興亡亦然,不信之人而信之己,國民自信其輿則 國興;國民自信其亡則國亡。希望我同胞奮其雄心,鼓其勇氣,無畏首畏尾以自餒

也。

的體力:體魄與精神有密切之關係。有健康強固定體魄,然後有堅忍不屈之精 神。是以古之偉人,其能負荷艱鉅,開拓世界者,類皆負絕人之異質,謝非常之艱 苦。歐洲諸國,靡不汲汲從事於體育,體操而外,凡擊謝!馳馬鞠蹦角低習射鎮靜詠 競渡渚戲,無不加意獎勵。務使舉國之人皆具軍國民之資格。望我同胞練其筋骨, 習於勇力,無奄然頹憊以坐廢也。

果民指出:今日群盜入室,自東環門,我不一易其文弱之舊習,奮其勇力以固

其國防,則立贏羊於群虎之間,更何術以免其吞噬也。(註二八)

實是民此文發表前後,其所編之「新民叢報 J '相繼于u行「中國興亡一問題j 、

「隱居者殘廢之?流人也,不能當兵者殘廢之一流人也j 和「文弱之亡國」三艾。

此等言論,或謂欲避亡種之禍,非以軍人之氣餌,軍事之精神立國不可(註二九 )或言全國皆兵之觀念,應以當兵為榮,視當兵為義務; (註三 0) 或揭文弱將亡 國之說,萬物必以力能自衛為第一要事。(註三一) 摸諸內容,多屬原則性建議,對全民皆兵教育未有具體可行辦法。其中較為完

33

(8)

--師大學報 第二十九期 整者,為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蔣百里,於「新民叢報」譯「軍國民之教育 J 一艾 。介紹日本軍國民教育實施方法。蔣氏強調:居今日進取競寧之時代,其所恃者,

乃威嚴與實力而已。蓋威嚴與實力為興國之第一步,而護國之最終器也。亦即軍備

之勢力猛大而已。是故不行全國皆兵主義於吾園,則不得出而談天下事。 蔣民認為軍國民教育,童在精神教育之培育,其教育目標有四:一為雙圓心, 二為公德心,三為名譽心,四為質素與忍耐力 d 為達成是項目標,軍國民教育,應從學校、社會與家庭三方面分項實施: 一、學校之軍國民教育:他認為學校者,國民之製造所也,國風之淵源也,而 國民職業之預備校也。苟欲組織全體以軍人,則當先自學校始;欲便將來國民有如 何之起業心?如何之鍛鍊力?如何之軍人氣質精神?則當先知學校教育之方針而後 可。故學校課程有: 第一、體操:體操宜由簡以入繁,由易而入難。而尤當視生徒年齡之高下,智 識之程度以為準。不取躁急而取漸進,凡一舉一動,必使熟達及確實而後止。小學 校以小歐教練為終,中學校以中隊運動為終。 第二、體操外之活動遊戲:如行軍、野外演習、射的、擊劍、旅行、競舟、登 山等。是等活動為少年所樂為也,因其勢而利導之,必以振起俏武之精神為目的。 第三、軍事上智識之普及:軍事上智識為軍國民之最要件。教以兵役義蕩本國 之軍備,海陸防之要務,戰史上之智識,名將勇士之傳記,外國之軍備戰史等。 蔣民強調,為達此目的,軍隊應與學校配合,醫學校為軍悔: 第一、小學校以小隊教練為極度,期五年,其教授為學校正教員及下士。 第二、中學校、師範學校以中隊教練為極度,其教授以休職將校及下士任之。 第三、高等學校、高等師範學校,以演習至大隊為止,且教兵制軍骰|戰術戰略 等之一部及國防上各要務。 二、社會的軍國民教育:他主張以軍隊組織來組織社會。軍隊組織重職分、守 紀律、俏俠武之精神,可演為嚴急相接之義俠心;同時,應振社會風紀;獎勵體育 之發達,使社會風紀趨於動苦與俏武;此外藉新聞、戲劇、文學、美術等左右國民 性惰,激起雙國情操。 三、家庭之軍國民教育:他認為家庭為學校之始,實為一人教育之根本。昔日

斯巴達家庭教育行優生人種,其育見也,健者留之否則棄。七歲離家庭,入官立學

校,與數千之健見,皆飲食同起居,其敬之也,一偏重於體育,寒暑飢渴,鍛鍊之 惟誠,女子亦於別所受武育之教育,故園中男兒無一不魁偉者,其結果,乃能區二 小地控制希臘。今欲振我邦之風氣,唯自家庭教育始。(雇主三二) 新民叢報為改革派於庚子後在日發表國是意見重要刊物。對軍國民教育之鼓吹 - 34

(9)

-清末民初軍國民教育思潮 不遺餘力。此外留日學生亦創有「游學譯編 j 、「湖北學生界」、「瓶江潮 j 及[ 雲南」等刊物。此等于0 物亦相繼鼓吹軍國民教育。 「游學譯編J 創於光緒二十八年十月十五日,創刊號中于u 有三文,力倡軍國民 教育。楊度為金鐵主義的倡行者,於序文中首先揭欒處民族競寧之世,必須鼓舞國 民獨立精神﹒。欲謀勵之強盛,必使人人有軍國民的資格。中國欲自強「非全國皆兵 ,人自為戰,無能濟者 J' r 自今日創提撕精神,操鍊體魄,猶可以自救 J 0 (註三 三)續為「教育論」一文,分析世界大勢與教育方針,呼籲教育應使舉國一致對外 競爭而備團結性,故教育廳謀各科的調和發展,亦即體育、德育、智育之調和。( 註三四)另有「武備教育」一文,與新民叢報中蔣百里所譯「軍國民主教育」大致 相間,諒兩文皆譯自同一日文之故也。

「湖北學生界 j 於光緒二十九年三月刊載「軍國民思想普及論 J '劉切說明軍

國民教育之意義及普及方怯,指出「捨身取義、殺生成仁」乃軍人精神之所在;武 人精神則指「人人勇於好戰,相習而成國俗,不畏強禦,不甘文弱 J '故「求養成

軍人精神,非先養成武人精神不可,而求養成武人精神,終非國民之必任義務兵莫

能」。強調我國迫不及待之最急務,為軍國民主義,欲求普及,須使 f 全般社會之 國民皆深知軍蝕與國家之關係'軍隊與經濟之連屬,軍隊與教育之影響始可有濟」 。(註三五) 「漸江潮」於光緒二十九年十月刊登「鐵血主義之教育」一文,文中指出教育 目的在合道德之特性,智力之特性,以振起同胞種族之精神。昔法之軍人學校以普 法戰紀為教科書;英之牛津大學餐廳及休恩室中遍懸偉人照片;日之小學示以完寇 油繪圖,此 ~D 感情的教育。認為中國的教育亦當以無形的感化價要。世界民族主義 之膨脹,常得力於教育,而各國即利用此膨脹力,以抵制外人,是故教育為保國之 要路。(註三六) 此外,晚清宣揚革命小冊亦成為推行軍國民主義之得力宣傳品。歐築甲的「新廣 東」指出自立精神有賴武力激發,非教育不能日新。急教之策除廣闊民智外,應立 學堂,使學生習體躁,強健體魄,精神所注,文皆右為國犧牲,堅忍不屈之氣慨。 (註三七)鄒容之「革命軍」力倡反講,主張「全國男子有軍國民之義務 J

'

(註 三八}文詞激切,傳誦一時。陳天華的「猛罔頭 j 亦主張「重武備、能戰能守」、 「平日操練如臨戰一般 J 0 (註三九)叉著「警世鐘 J '陳言國家乃大家的,與身 家有密切關係,國家不保,身家亦亡,應重視操練體操,教民以愛國為主,婦女亦 得救國。(註四 0) 革命抵提倡軍國民教育,既以推翻清廷為目的,其主張除灌輸 愛國情操及尚武精神外,並童在犧牲奮門精神的闡揚。 同時,國內輿論界亦群起鼓吹軍國民教育。「時報」刊載「探王船山民說龍、中

-

35

, . . "

(10)

、師大學報 第二十九期

國有尚武之民族」一文,力陳中國尚具強毅勁悍之民族,富於軍國民之原質, r苟

被以文明國軍人之教育,而發揮其堅樸礦悍強毅之性質,則毋慮吾民族無立足之地

。 J (註四一)其鼓勵激勉之情,豔於言表。接來續為糾正國人明哲保身的錯誤觀 念,使之具有赴湯蹈火之氣腕,遂正告國人「身體乃為任事,為任事而有用,為有 用而得驕牲 J '故「身體在不任事時,當先童身體而經其餘;身體當任事時,則叉 當先事而餒身體 J (註四二) r 時敏報」賀I r論尚武主義 J 一文,揭黨國家強弱, 全視民族俏武以為斷。認為中國欲求自強,必領振起國民尚武精神, r 重軍人名譽 、高軍人位置、興軍國民教育、長武士道雄風,以戰死為無上之快樂,以敢死為無 上之道德,以服兵役為國民應有之責任j 。如此則民質皆具尚武精神,可以保種保 園、復仇雪恥。(註四三) 「大公報」現!有「論中國教育宜急圖改良之法」一文,主張各學堂訂定明確宗 旨,主張所設學科群趨某點:或注重俏武精神,或激發愛國思想,或提倡合群以固 其團體,或獎勵公德以養其人格,如此始克有濟。(註四四) r 時報」載「普及教 育議」一文,指陳教育宗官為養成國民之資格,發達禦外之能力以與他國競爭。中 國尤應講求救亡之教育,使教育寓救亡之道,啟發愛國精神,增長自抬能力,並設 立體育會,練身體,習兵操,以提倡體育。(註四五) r 大公報 J 載有「普通學校 宜兼課兵學說 J '強調泰西各國通國皆兵,凡入學者,無不養成其軍人的資格,且 自幼習之,不必待其進入軍事學校始得稱為軍國民。建議我國凡屬普通學堂均宜兼 設測算、繪圖、體操、軍歌各課,尤宜於閒暇之時,並習打靶技擊,俾學生一經畢 業,臣。具軍人之寶路。其應升入高等學堂者,必先儘陸師lJ(師兩學堂挑選餒,其餘 另習他科。如是則人材眾而民氣強,可讓漸擴充為舉國皆兵制。蓋寓練兵於興學之 中,則興學即為練兵之起點。兵出於學,則土知變圈,下知愛群,萬不致蹈臨陣退 縮之覆轍。(註四六) r 南洋日日官報 j 所載[論軍世界之人格 1 '主張人人皆有 軍人的思想。凡國民皆入軍籍, r 一有兵事,無不帳慨振勵,不欲墜其國家名譽,

即全國精神貫注於其兵,人人有注重於兵之精神,即人人有軍人思想 J

而練軍者

,

r 將練其精神,非練其形式,使之明恥達義,果敢奮發,受重寄而負擔不辭 J

(

註四七) f 雲南J 於發現!詞中指出 r 枕戈從裁,男子義務,為國為笨,無海無陸,裹 屍馬草,葬身魚腹,光榮無限,願望乃是。 J (註四八)充滿豪壯犧牲氣慨。其中 以署名伯林者鼓吹尚武最力。呼籲國人痛草文弱積習,使人I人知尚武為不可或缺, 自強始足以自立。艾中認為實行軍國民主義,必須有地方官提倡獎勵,教育界者勸 辦誘導,俾一般人得所效法,以從事修練。並在全國各地建設體育協會,廣儲器械 ,多設會場,如射擊、柔術、水泳、競清、擊劍、學術等,必全力倡率之,而射擊

36

(11)

--清末民切軍國民教育思潮 學尤為世界立國之一大要素,無論何人皆宜學之。女子亦應振發奮勵,法花木蘭、 梁紅玉的氣魄,如此個個體魄完全,精神充當言,不徒可以救亡圖存,且足以雪恥。 (註四九) 「教育雜誌 J '于1創於宣統元年正月,專論教育,對軍國民教育支持甚力。莊 語言於該于ß 中指出:學生應以精神為要素,以還足?運動會鼓舞精神, I若各校皆固 如金石,雖有強敵自外來,亦不能敗此精神陣。 J (註五 0) 「順天時報」為清末日人發于ß 於北京的中文報紙,於該報曾于1 有「論以講武救 亡者非空談事」一女,倡組講武社,以為軍國民主義之先導,其目的在「除女弱、 勵士氣,使全閻皆曉然於尚武主義」。認為世上各國之強弱,取決於民質之尚武與 否;而俏武形式與精神判然有別,形式上應重整筋,精神上要加意奮勵。希望軍國 民教育與武士道雄風能使人民以戰死敢死為無上光榮,以服兵役為國民應盡責任。 (註五一)其後復有「修武備宜實行軍國民教育」之論,指出今日世界各國修武備 ,不但槍械戰艦日以改良製造為要務,教育上則皆以造肢完全國民軍為目的。所以 「國欲自立於今,必使全國民躬受教育,知尚武主義j 。強調「中國如欲強兵必使 全國民皆有軍人思想,為民者皆入軍籍」。更告誡「戰爭實為愛國心與義勇奉公心 之明鏡,欲實行軍國民教育必使之收實妓,萬不可虛張聲勢 J 0 (註五二) 綜上所述,可知當時軍國民教育在輿論鼓吹下,已成為教育思潮中一股不可過 止的洪流。其影響於教育行敢者為光緒二十八年七月八日直隸總督袁世凱擬訂小學 堂及師範學堂的暫行章程,依體能分別授以柔軟體操、器具體操及兵式操。(註五

次年,請廷公布「欽定學費章程 J '規定各級學堂課建中列有 f兵式體操 J

光緒二十九年,清廷叉頒布「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各學堂一律練習兵式體操,以肆 武事:於艾高等學堂講授軍制戰史戰術等要義;大學堂敢治學門添講各國海陸軍放 學,俾文科學生稍蝴或略。此等學生入社後,即可為開辦武備學堂、考察營務之用 。(註五四) 光緒三十二年學部公布教育宗旨,規定「俏武」為國家五大教育目標之一。榮 慶在宣示教育宗旨奏摺中指出: 東西各國拿國皆兵,練兵練將,令出必行,人人皆以充兵為樂,戰死為榮,蓋 全國學校隱寓軍律,早已蔚為風氣。我國亦應仿行,以教育救國。故規定中小學堂 各種教科書必寓軍國民主義,俾見童熟見而習開之。國文、歷史、地理等科,宜詳 述海陸戰爭之事跡,繪畫哥華台兵艦旗幟之圓形,敘列戌窮邊使絕域之勳業:於音樂 一科,則恭輯國朝之武功戰事,演為詩歌,其先後死經諸臣,尤宜鼓吹拉揚,以勵 其百折不回觀死如歸之志:體操一科,幼稚者以遊戲體操發育其身體,稍長者以兵 ,...,

37

...,

(12)

師大學報 第二十九期 式體操嚴整其紀律,而尤時時島以守秩序、養成重,以造成完全之人格。(註五五 自此以後,為實現軍國民教育理想,不僅將「尚武」列為國家教育宗旨之一, 且將「軍國民主義 J 一詞正式刊於國家文書之中。惟是時清廷為防範革命於未然, 規定凡民間私設學堂,非經稟准,不得教授兵式體操;其准習兵操者,亦.tl:准用木 槍,不得用真槍,以示限制。(註五六)職此之故,軍團貝教育仍停留於倡行階跤, 故其成效不彰。 宣統二年,學部核准軍機處鈔交御史溫肅所奏,令將中學以上各學堂之兵式體 操仿照陸軍教練,施行嚴格軍事訓練。 次年,朝廷預備立憲,根攘憲法大綱之規定,臣民有當兵之義務。各省教育總 會聯合會有鑒於此,認為欲使全國人民克魯當兵之義務,必先於學校教育,趨重尚 武主義。乃於是年四月一日全國聯合會議通過實施「軍國民教育主義案 j 。其中呈 請學部施行者為:甘、奏請特頒諭旨,宣布軍國民教育主義。臼、通筋高等小學及 與之同等以上之學堂,一律注重兵式體操。臼、通筒中學及與之同等以上之學堂, 一律實施打靶, (儲子彈輿巡警局、或防營,由該堂監督報明用數,定期具領)並 講授武學。帥、通筋私立學堂,凡呈報督學局或提學使用有案者,准照前二項辦理 。甸、通筋各種學堂體操科一律為主課。 其中規定各地方自行舉辦者為:一、各地方應設體育會。二、初般師範學堂應 注重各種體操方怪,並勵行關於軍國民教育主義之訓練。三、各學堂均應勵行關於 軍國民教育主義之訓練,並設運動部,以教員之長於體育者為部長,監督學生之運 動。四、初等小學應詮重遊戲草動。五、高等小學以上兼習拳銜。(註五七) 該會並希特頒諭旨,通令全國上下一體遵行。 其後學部奏准設立中央教育會,派張害為會長,張-元濟、傅增湘為副會長。並 於六月二十日至閏六月十八日在京師召開中央教育會成立大會,會中將學務大臣所 交議之軍國民教育案列為議程。張賽於開會時強調,我國處列強競爭之時代,最亟 之教育部救亡圖強之教育。而教育精神上之大害即為惰力,欲救此情力,當竭力提 倡軍國民教育。他指出學校課程如:體操、兵操、拳法、刀法、鎮法及游詠、競潛 種種遊戲之法與旅行、遠足之習勞、居處服食之簡質,須極注意。(註五八)會中 對軍國民教育議案爭論甚烈,最後通過修正案如下: ,改良小學教科書,並於兩級師範及中等各項學堂加軍事大意一科;二三將體操 列為主科,野外練習擇時而行;三運動會當由學部編訂禮節,以養成合群之心;四 體育會打靶及拳棍刀法,當由學部、陸軍部會同編訂法規,與軍中無異。(註五九 ,..,

38

(13)

清末民初軍國民教育思潮 不久,辛亥革命,請室告亡。軍國民教育思想一則因民國肇造而盛行,再則因 各省教育總會之提倡而深入人心。民國元年蔡元培民就教育總長後,發表新教育意 見,其中以軍國民主義為首項。他強調軍國民教育,與社會主義要在馳,在他國已有 道消之兆。然在我國則有強鄰交道,亟圖自衛,而歷年喪失之國權非憑藉武力,勢 難恢復。且軍 λ 革命以後,難保無軍人執敢之一時期,非行舉國皆兵之制,將使軍 人社會永為全國中特別之階級,而無以平均其勢力。則如所謂軍國民教育者,誠今 日所不能不採者也。(註六 0) 可知蔡氏所提軍國民教育,隊為強國保國外,更欲 藉此以對抗軍人之專肢。 蔡之言論,引起諸多爭議,惟泰半認為軍國民教育之實施實為當務之急。鄭允 恭認為諸項宗旨中唯軍國民教育俏堪為教育方針。(註六一)張賽亦指出世界教育 家已公認放任主義不可行,學校教授管理之外,尤應重訓練與服從。(註六二)申 作霖之主張更為積極,認為今欲振起其競爭之雄心, ,且以「重武愛國」矯其弊,惟 以 f 軍育愛國」為立學之主義。(註六三)忱時棟強調:世之談教育者,多日武裝 和平世界,非崇尚軍事教育不可。(註六四) 教育部為徵集全國教育家對民國教育之意見,特於七月十日至八月十日在北京 召開臨時教育會議,到會各省代表八十餘人。會中討論教育宗旨案,原案為[注重 道德教育,以實利及武勇兩主義濟之;文以世界觀及美育養成高尚之風,以完成國 民之道德 J (註六五)劉以鍾提「相對的國家主義為教育方針案 J '認為國家主義­ 教育之必要條件為實利主義與軍國民教育。(註太六)根據七月十九日審查報告, 於形式上,贊成劉案,以相對的國家主義為教育方針,而不背世界進化之原則,並 不妨個世之發展。(註六七)解決議發,教育部斟酌取舍,略有續吏。於是年九月 二日公布前述教育宗旨,作為各級各類教育實施之依接。 教育宗旨既訂,學者們相繼陳述實施辦法,賣學臻為民初最熱衷軍國民教育者 之一。率先指陳學校~如何注意體育,以利實行車國民教育。他認為小學校以留意 見童身體之發達為最要。故學科宜少,時間宜多,體操遊戲間而行之。而遠足、運 動亦寓此意。應重視學校衛生學,包括建集形式、掃除清潔、急教治療、傳染病預

防等。至於中學校以上,除小學校實行之種種外,宜仿日本學生,課餘大都至曠地

鍛鍊身體。如足球、網球、擊劍、打靶、柔道、游詠、端艇、競潛等運動。並告誡 青年學子:早婚有害身體健康,而弱種流傳,終為隱患,無法與世界各國相競爭。 (註六八) 民國二年王菜、伍達主張在教材以外,指以鍛鍊教育,若擊劍、夜行運動、游 詠、柔道、雪中運動、冷水浴、相撲、俏武遊戲、足部撤習九種項目。如此可養成 強健體自鬼與堅定心志,以洗文弱積習。(註六九)

-

39 _.

(14)

師大學報 第二十九期 民國三年以後,軍國民教育高潮再起。摸諸原因有三: 第一、因袁世凱欲行帝制,大力提倡尚武,成為推動軍國民教育之主力。 民國三年學部規定小學校學生應有「服兵役為應審義務」之觀念,強調國家強 弱之衰徵,以國民體力心力之強弱僑斷,以俏武糖神無強國之準備。(註七 0) 次 年元旦復申令注重軍國民教育,會中指出 r 欲使中華民接為大仁、大智、大勇之 國民,必於忠孝節義植其基,尚武以備軍人費格,矢其忠誠,以愛國為前提。(註 七一)六日教育部星擬提倡忠孝節義施行方法。首將忠孝節義之嘉言懿行,可歌可 泣者編入各課本,以資警惕,若期家喻戶曉,俾人人激發其天良。(註七二)二十 二日袁氏頒佈教育綱要,請教育部次第舉辦。對民元所訂教育宗旨重加申明,規定 「以道德教育為徑,以實和教育、尚武教育為緯;以道德、實利、尚武教育為體, 以實用主義-為用」。而尚武教育以自初等小學注重體育衛生,加以軍隊東伍進退之 法為強。(註七三)二月袁民復依教育綱要頒定以,俏武為七項教育宗旨之一,內容 包括衛身興衛圈。蓋衛身,在使幼稚從事遊戲,活潑其精神;稍長進習兵操,鍛鍊 其體格:極至擲球角力,習為常諜,運動競走,時開大會,凡所以圖國民之發育者 無所不至;衛國,則應彷泰西各國,通行徵兵之制,凡為國民皆應服當兵之義務, 平時按年充役,年滿退伍,各自營業;戰時召集以禦外悔。無民不兵,無兵非民, 風聲所樹,編國中無不以充兵為樂,戰死為榮,意欲在校習開忠勇愛國之詞11 ;長入 社會叉養成堅忍耐勞之風。(註七四)袁氏在位時教育之設施均照其教育綱要進行 。惟自八月籌安會成立,舉國攘攘,此項綱要形同具文,五年九月間行撤錯。(註

七五)

第二,因歐洲戰場上德國節節勝利之啟示。 民國三年夏歐戰爆發,國內教育家驚羨實行軍國民教育的德閱勢如破竹,銳不 可當,盆信軍國民教育之重要。賈豐臻指出德軍之所以勢越敵陣,置生命於不顱, 成仰仗平日軍國民教育訓練之劫。(註七六)不久日本楚列強無暇東顱,占領膠濟 一帶要地,而引起國人之公償。買民再籲負責教育者及時而興軍國民教育,以除「 好鐵不打釘,好人不當兵 J 之積習。(註七七)蒞諒廉發表「今日世界大戰中之我 國教育」于哎,文中強調我國言俏武,應先除文弱之積習,當使學者知人而文弱即

為不幸,安于文弱尤為可恥,故巳而不武也,務思所以敬之 2 人而能武也,匪惟不

當輕之,更當有以雪京之重之。充實國力最良制度為全國皆兵,他日果當行之,則執

平戈以衛社稜,正吾輩人人之義務。(註七八)

教育總長湯化龍於訓筋各學校令中指出:自歐洲戰禍授及遠束,此乃我全體國 民增進德慧術智之日,世界經一次戰事,各國之社會狀態與學術思想之鸝勢 ~D 增一 經驗,此戰局其所胎留教訓我國人者,至深且大,我全國學子鑽探自省覺,知處此

-

40

(15)

-清末民初軍國民教育思潮 國競時代,必實有獨立學間,始能成獨立之國家,勿空託熱心,勿妄自消 1且。凡世 界之問題,須由吾人腦力解決之實力應付之,方足植國家鞏固之基,而與列邦並峙 於競爭之域。(註七九) 第三,因對自交涉失敗,而激起國人愛國運動。 民國四年初,日本向我提出二十一儕要求。革命黨人為求一背對外,宣言停止 革命活動;誼料袁氏等人反以此為帝制運動之良機。五月九日承認日本要求,國人 對袁氏此舉,深為不滿,盆知自勵自強之必要。賈豐臻在「中日交涉後之教育觀j 一文內指出交涉失敗後,提倡俏武教育,乃理所當然之事。強調「軍國民教育不在 乎法之完備與否,而在乎教育界之人究能擔任與否」。並贊成日本學校舍監、體操 教員、甚至校長多用軍人。他認為「現今中上學校之校長職員不能勝此軍國民教育 之重任,軍界中亦無能勝此學役中養護訓練教授管理之人才。(註八 0) 侯鴻鑑認為國際競箏,惟力是賴, r 無真實壯勇之國民,不足以生存於今日, 無堅強雄厚之武備,不足以立國於環球」。力主歐戰後我國教育計畫應重視軍國民 教育。(註八一)黃展雲贊揚德所以有今日之盛,實由嚴肅的義務觀念,而出之規 律觀念。若失此軍齡精神,德必不能維持今日強大位置。(註八二)王朝陽剖析世 界大戰對我國的教訓,認為今日教育必須切合時勢之要求,適應國家之需要,而後 可以立國救國。並指出教育要素為:第一培養戰門力。蓋赦國之教育, ~p養成國力 。應注重體育運動衛生,鼓吹傳種改良之說,以求體格進步,振興體育實為當今救 國要圍;第二培養強烈之愛國心。因今後之精神教育,端在培植此國家思想於見童 腦海,使之發榮滋長,以養成有勇知方之國民,如此二十年後可與敵人一戰以恢復 歷史之光榮。(註九三)可知王氏欲藉軍國民教育以雪恥國恥。 民國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至五月十二日於天津召開之全國教育會聯合會。會中討 論軍國民教育施行方法,經一致決議通過,並送教育部切實施行。其中有關教授者 :付小學校學生宜注重作戰之遊戲;臼各學校應添授中國舊有武技,此項教員於各 師範學校養成之:臼各學校教科書宜揭學古今俏武之人物及關國恥之事項,特別指 示提醒之;四各學校樂歌宜選雄武之詞曲以激勵其志氣;由師範學校及中等學校之 體操學科時間內宜於最後學年加授軍事學大耍,此項教本由教育部會商陸軍部編定

頒行;的中等學校以上之兵式槍操,最後學年宜實行射擊,其實施辦法由教育部會

商陸閻部規定頒佈之;的中等以上學校體換應取嚴格鍛鍊主義,每學期並酌行野外 運動;的各科教授材料與軍國民主義有關者應隨時聯絡,以輸入勇武精神 ;(;h) 遇有 特別材料與本主義育重大之關係者,得特設時間講授之。 有關訓練者:村小學校學生宜養成軍國民之性質及軍人之志趣:口中等以上學 校學生宜具有充當兵役之能力;白各學校須注意學生體格檢查;個高等小學以上學

- 41

(16)

.-師大學報 第二十九期 生應一律穿制服;由中等以上各學校管理參用軍用規則;的各學校應養成勤勞之習 慣,如洗掃整理設備等,均督率學生之團體或各人為之;他各學校應規定禮儀作法 之形式,以嚴正為準,教員學生一律遵守,養成雄健齊整之校風 ; v\) 各學校應養成 粗衣湊食之習慣,施行忍耐寒暑之操作,並獎勵海水浴或冷水浴;(N各學校宜特設 體育會;仟)各學校宜由教職員率同學生厲行各種運動遊技; (主)各學校應摟集或製作 國恥紀念物特表示之,以促警省;的各學校應表彰歷代武士之遺像,隨時講述其功 績。(註八四) 此一方案,大致翔實可行。惟若平學者認為部份措施不夠積極,難收立竿見影

之效。因此紛紛提出意見。若賈豐臻於「教育雜誌 j 中發表「實行軍國民教育之方

法」一文,他對天津全國教育聯合會之決議作幾項補充說明。其中有關教授上所當 注意者。買民主張:甘、增兵式體操時間。他認為欲實行軍國民教育,無論高等小 學及中學校、師範學校,至少須練習兵式體操三時間,或於課外每日 i練習半時間,

如清晨及晚間均可。口、練習打靶。賈民指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增兵式

體操時間而不練習打靶,仍於軍國民教育無與也。的、加授軍事學。他認為軍國民 教育者,必使受教育者有軍國民之精神,則軍事學其俏已。如軍區k 內務、步兵據法 、步兵工作、步兵彈擊、各歐戰法初步、野外勤務、軍器名稱及使用法、馬匹性質 裝具及馬體馬具之名稱、陸軍刑法及懲罰令、軍制大要等,皆宜授與學生,俾春弦 夏誦者,克以折衝禦侮,亦異日全國皆兵之先聲也。帥、增習聲與l 柔道拳術棒球游 詠等課。賈民指出吾國學授運動課,除器械體操外,其他可謂絕無僅有。他認為擊 劍、柔道、拳衛、棒球、游詠等課皆足以練磨膽氣,增盆體力,非惟與軍國民教育 有間接之關係,即於學校體育上亦有直接之互惠用。 其中有關訓練上所當注意者,賈民主張:村學校寄宿舍生活當採軍營制:學校 之所以有寄宿舍者,以其有共同協和之精神,遵守紀律之習慣,而非私心自用雜亂 無序者。他認為苟能以軍營制組織宿舍,則整齊畫一之風自見;所謂共同協和之精! 神,還守紀律之習慣,事半於人而功必倍之。目、中等學校兵式體接教員由軍官任 之並兼任舍監 o 他認為欲使學生鍛鍊身體,磨蠣精神。學校應一面延聘體操專修之 人員擔任普遍體操及遊戲;一面再延聘軍界人員擔任兵式體躁及器械驗躁。以營式 之訓練,布之學校,亦尚武精神所不可少者也。臼、軍官有普通知識者得任中等學 校校長。他主張彷行日法,吾國中學校延聘會畢業於普通知識之軍官為校長,實事 求是,必有教驗。帥、中等學校職員生徒均穿制服。他認為中等學校之制服,其制 服形式與陸軍相去不遠,亦所以顯尚武精神也。由、於運動會外增加擬戰及雪中行 軍星夜行軍等。他認為擬戰一項,能奮發生徒之敵a關心,於軍國民教育大有關係。 不論大中小各梭,皆當次第推行。的、淘汝不適體育之劣等生。賈民強調,欲行軍

-

42

(17)

-清末民初軍國民教育思潮 國民教育,生徒體格不可不先檢查。如有身體贏弱不堪造就者,學校中宜特別處置 ,勿損軍國民之精神。(註八五) 此外復有提倡勞苦主義、意志教育或鍛鍊主義者,名目不一,但皆由軍國民教 育思潮而起。民國五年前後,談教育者對軍國民教育真不視為時尚而趨之若驚,此 一思潮之盛行,當可想見一斑矣。

三、學校軍會11 教育

學校軍司1\教育,為學校增列軍事訓練課程,欲藉教育歷程,培養文武兼備,術 德兼修,負起保國衛民責任之謂也。 民國八年,歐戰告終,代表軍國民教育的德國一頓不振;教育界復震於世界主 義、和平主義之說,不免以成敗論事:況國人多因大戰方止而厭戰,群起詬病軍國 民教育,於是此一思潮日漸式徽。 從前日本仿德黑鐵主義之武士道之軍隊,一戰破華,再戰敗俄,固然為軍國民 教育之功;然德國挾其軍國教育而與世界宣戰,卒敗於酷愛平民主義之美國與其他 協約國。德軍既挫,平民主義漸占優勢,足以殺軍國民主義之氣燄。當時日本教育 雜誌連篇不絕的鼓吹平民主義,足證日本教育界已受世界潮流影響而改變矣。(註

八六)

我國的教育輿論,亦復如此。教育總長傅增湘於民國七年十月十四日在中學校 校長會議開會訓詞中指出:戰後之教育主義應有所變遲,以適應世界戰後教育之趨 勢。教課方面應慎選教材,俾按學生之體力智力與性質之所宜,以兼程並進; IDI\育 方面應鍛鍊學生思考能力與創業精神;鑑於國情,磨如何引起學生團體生活上之意 識而養成其服從規律尊崇秩序之習慣。(註八七)此種主張已完全推翻軍國民之嚴 格教育。蔡元培撰「黑暗與光明的消長」一文,指出歐戰以前,共和政體早已存在 ,但各國均散羨德、俄武斷政府之軍備強盛、外交活潑,故遲疑不前。歐戰後,美 總統力主限制軍備,崇尚公開外交,目的在根本取消德、俄之政策,充滿平民主義

的精神,因此平民主義已成歐戰後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註八八)張署亦主張課

程之訂定,須適應世界大勢之潮流,並「顧及本國之情勢,復斟酌損盆,乃不鑿圓 而柄方 J 0 (註八九)甚至於民國以來鼓吹軍國民教育最力的賈豐臻,亦認為現今 國民教育當注重於生活實用。因為教育係以造就善人為目的,謀人類之幸福;不應 如偏狹之愛國者,僅知有己園,不知有他園。並發表「懺悔篇 J '承認-清末以來, 鼓吹草國民教育之錯誤。(註九 0) 民國八年四月教育調查會,即建議廢除軍國民教育。認為我國教育宗旨,亦應

(18)

師大學報 第二十九期

順應潮流,而以養成健全人樁,發展共和精神為宗旨。

一種思想之產生固然是思想家冥冥沉思之結果,但必受其自身所處之敢抬、經

濟、社會、女化、軍事乃至哲學等環境影響而成者也。否則此種思想乃無盆於實際

。一次大戰後歐美責難軍國主義,因其自身需要之故也。我國士人隨聲附和,主張

廢棄軍國民教育,是則民可富矣,國可強矣。然而當時中國境況,外則列強環侷, 尤其富於侵略性之日本,對中國領土虎嘯耽耽'大有吞噬之意;內則軍閥割攘,各 自為跤,各霸一方。欲行世界主義或民主主義教育,乃還永不濟近火,無異嘉軒木求 魚而南輯北轍矣。軍事家蔣百里鑒此境況,乃著「軍國主義之衰亡與中國J 一文, 指出社會上對軍國民教育攻擊之原因有二:第一、十年來武人故治之結果。社會紛 慶,民生困窮,而武人自身之貧暴,尤為國民指摘之媒。第二、歐戰之興,西方感 於德軍之積暴,東方則感於外交之失敗,而軍國派侵略主義之罪惡,遂為一種鼓吹 敵備之用。蔣民認為此二種論點均有不當。他說 r 吾今試發一間曰: r 公等競言 廢軍閥矣,今若有人焉,一戰而侵地復,再戰而藩服興,公等將歡迎之乎?抑反對 之乎? J]反對之,則是承認侵地藩服之當然割於人也。歡迎之,則是固軍閥之開山 祖也。 J 他強調此後世界之軍事潮流乃與我國民族之特性及歷史在在相關會。德蔽 之「國家至高主義 j 的軍國民教育非中國所能追步者也。我國家根本之組織不根攘 於貴族帝王,而根接於人民。我國民軍事之天才,不發於侵略霸佔,而發於自衛。 依蔣氏之見, r 我國民當以全體互助之精神,保衛我祖宗遺傳之疆士! J 他強調:

[是士也,我衣於是,我食於是,我居於是,我祖宗之墳墓在焉;妻子之田園在焉

。苟欲奪此士者,則是奪我生也,則犧牲其生命與之宣戰!是義也,根攘歷史,根 讓世界潮流。 J (註九一)

民國十一年五月直牽戰起,北大與北京學界共同組織婦孺保衛團,學生加入者

三百餘人。蔡元培校長安總務會議議快,改為學生軍。於是軍國民教育思想叉告積 興。惟當時士人灑忌「軍國民教育」而易名為「學校軍事教育 J 0 是時 國女孫中山先生於蛙林倡言「軍人精神教育」。雖其對象為軍人,但考 其含義乃軍國民教育思想之結晶。他認為物質力量小,而精神力量大。他強調武器 是物質,而使用此武器者,全特人之精神,兩相比較,精神能力居其丸,物質能力 值得其一。倘無精神,武器雖好,適足以資敵。故兩國交戰,能撲被敵之戰門力者 ,首在撲誠敵人之精神,而使喪失戰門力。 國食指出,軍人精神教育之要素,乃 智仁勇三者。智者,乃聰明有見識之謂。凡宇宙之事物,均為智之範圈。軍人之智則 為別是非,明利害,識時勢,知彼己;仁者乃博愛之謂。仁之類別有救世之仁,數 人之仁及救國之仁。軍人之仁則在救國;勇者乃不懼之諦。亦即成仁取義也。軍人

44

(19)

-清末民初軍國民量生育思潮 之勇則為長技能,明生死 O 總之 國女認為智仁勇三者,為軍人精神之要素,欲使 其發揚光大,非有決心不能實現 O 而其所取之途徑,不外乎成功與成仁二者 O 不成 功便成仁 o (註九二〉其終極目標在求國家民族之獨立也 O 民國十四年四月江蘇省教育會特設江蘇學校軍事研究會,主張各級各類學校普 行軍事教育;五月江蘇省教育廳向江蘇善後會議提出學校實施軍事教育案 o 同月醒 獅週報特刊學校軍事教育問題專號,詳論學校軍事教育之原理與方法,並述美德日 本學校軍事教育之情形 O 職此之故,全國各大學均紛紛組織學生軍,共赴國難 O 認 為各國於戰後仍重視軍事教育,中國欲自強,非有能戰之資格,不足以言和平 O 張 榮福於十四年在京報副刊中指出法國卓策民著新軍論,主張民軍,日軍官在學校; 美國現行教官制度,大學有預備將校養成圍之組織,就志願兼習武事之學生,授以 軍事學;日本自高等小學以造中學,體操教員皆以後備軍官充之,而對中學生更授 以下級軍官必須之知識,並養成其能力;英國各大學有將校教育團之設,其他下級 學校有童子斥候隊,童子旅之組織,皆適用兵法訓練,法國高等以上學校,有軍事 課程,由海陸軍部派現役將校常時或臨時前往擔任訓練;意大利對十六歲以上之男 子,有規定其必受二年軍事預備教育,而派現役將校擔任訓練之計畫;德意志雖被 烏塞和約所限制,表面上不能實施軍事預備教育,而假體育教育行之,且有體育大 學之計劃 O 類為暗授國民以軍事訓練;俄國十六歲以下之男子,於各學校臣的面軍事 思想之教育,十六歲至十八歲由地方官廳於軍官指導之下實施軍事預備教育,十九

歲以上之不必直接服兵役於國家者, \30 由國家於五年之間施行八個月之召集教育而

授以下級將校之必賓智識 o 以上種種,或為和平思想者之計劃,或為國際主義者及 帝國主義者之現在情形,或為弱小國家之單備狀況無論其志在侵略,志在自衛, 而其積極養成國民皆兵之指揮人材則一也。(註九三〉 民國十四年八月,中華教育改進社年會,通過「實施軍事教育以養成強健身體 j 為教育宗旨之一 O 十月全國教育聯合會亦議決桂漸合提之「學校應注重軍事訓練 案 J 0 其辦法:仲、高級中學以上學校應一律施行軍事訓練,並授以軍事學;甘、 小學及初級中學,應行強迫童子軍訓練,其初級中學生之年齡較大者,亦應斟酌情 形施行軍事訓練;甘、施行軍事訓練之學校,其課外運動,及體育時間,仍酌量保 存;帥、平民學校,亦應儘各地之可能,予以軍事訓練之機會 O 同時,上海中華職業學校,上海大夏大學,南京東南大學及附屬中學等梭,一 律實施軍事訓練,其意義誠如東南大學軍事教育教員糊競生所云 r 軍事教育云者 ,灌輸軍事學識於國民,使得充分武力訓練之謂也。」劉氏指出實施軍事教育三大 理由:的、歐戰以後,國人學於德意軍國主義失敗,不敢領言軍國民教育,乃併學 校中樟有之~式操而亦庸之 O 然在今日,列強壓迫,軍閥橫行之中國,雖不可再事

-

45

(20)

--師大學報第二十九期 提倡軍國民教育,而不可不養成國民自衛之能力 O 為禦外悔, .甚宮內亂計,學校應注 重軍事訓練 o (:j、學校生活貴有規律,青年體格,宜事鍛鍊,故為養成良好校風 R 發連學生體育計,學校應注重軍事訓練 O 的、歐戰以還 O 世界各國成有廢除募兵制 度,探用義務民兵制度之趨勢,而此種制度,既不致養成軍閥,復可為國家節省財 力,其適合我國國情,已為一般研究改制者之所公認 O 為將來實行義務民兵制度之 准備計,學校應注重軍事訓練 o (註九四〉 陳啟天對學校實施軍事教育,亦列舉四大理由:第一、軍事教育可以養成健全 體格 O 中國國民的體格雄偉不及西人,精幹不及日人,每每有相形見細之感 O 如要 圖強,便須先將身體鍊好 O 軍事教育是鍛鍊身體的一個好方法,所以應在學校實施 ;第二、軍事教育可以養成整筋習慣 O 中國國民最缺整筋習慣,所以不慣於團體生 站 O 軍事教育最能養成整筋習慣,而矯正隨隨便便的脾氣 O 第三、軍事教育可以養

成尚武精神 O 中國國民尤其是知識階段素以文弱見笑於人 O 以「斯文」主「和平 j

為高尚 O 而無一點尚武精神,自然積弱不振 O 要矯正這個壞風習,只有厲行學校軍 事教育,才能漸次辦到 o 第四、軍事教育可以養成自衛能力 O 中國國民一面屈服於 列強,一面屈服於軍閥,而一時無可奈何的原因固然很多,缺乏自衛能力也是一個 大原因 O 要養成自衛能力以內除國賊,外抗強權,便非在學校中實行軍事教育不可 0

,

(註九五〉 民園,十六年,輩命軍北閥時,日本即出兵山東,追我方克復濟南,乃請日軍撤 防 O 不兔,遂起衝突,日派大軍至交涉署搜查,於是交涉員蔡公時等十餘人遇害; 復提出五項要求,不待答覆, I3Dl蔽轟濟南城,軍民死傷枕藉 O 我軍不支突圍 O 日軍 於民國十七年五月三日佔領濟南及膠濟鐵路 O 時適大學院於是月十七日至二十八日 於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群情、激憤,遂提「全國各級學校實施軍事教育案

J

'請大學院通令全國大學,暨各省市教育行改機關,在專科以上學校加授軍事科 學,每週至少三次,以兩年為限 O 中等以下學校,一律重體育每週亦至少三次,

至畢業為11:

0 同時,軍事委員會亦擬訂高中以上學校軍事教育方案 O 連同學術科教 育要目及軍事教育日程表提經犬會合併討論,修正通過 O 高中以上學校學生,應以

軍事科為必修,女生應習看護

O 於是大學院乃會同軍事委員會協議公布高中以上學

校軍教育方案

O 由大學院訓練總監部派遣正式陸軍學校畢業學生為教官,各校接受

軍訓之學生,每年暑期應集中連續受三星期以上之嚴格訓練

O 此一辦法公布以後,

全國高中以上學校乃遵照部令實施

O 即使今日高中以上學校實施軍事訓練,亦由清 末民初之「軍國民教育」遞檀蛻變而來者也 O ~岳6

(21)

--清末民朝軍國民教育思潮

三主

註 1

蔡鐸〈奮翩生) ,見劉達武編,蔡松被先生遺集,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國

六十年出版,第三頁。此文為蔡民譯者,署名奮翩生,見新民叢報,台北

藝丈印書館影印,民國五五年出版,第八 0頁。 註2.

:

蔣百里,軍國民之教育,見新民叢報,光緒二八年十一月,第二二期,第 三四頁。 註 1

:

張賽:中央教育會會長張審閱會詞,見宣統三年六月廿三日順天時報。 註 4.

:

閻錫山:訓令教育廳中等以上各學校厲行軍國民精神教育文,見闡伯川先

生全集,初編,第十一冊,教育,第一七六頁。

這王5.

:

蔣中正:一切教育的中心目標是實施軍國民教育,見原春輝編中國近代教

育方略,第一六七頁。

註6. : 梁敢超新民說,論俏武,見新民叢報,光緒三九年三月五日版,第四頁 。 註 7.

:

張之洞:勸學篇,非軒兵,見張文襄公全集,第二 O三卷,第三七頁。 註8. : 汪康年:中國自強策,見時務報第四期,華文書局影印,光緒二二年八月 日,第二。五頁。 註 9.

:

在康年:以愛力轉國運說,見時藹報,第十二期,光二二年十月二十一日

,第七五九頁。

註10.

:

麥夢輩,尊俠篇,見時務報,第三二期,光緒二三年六月十一日,第二一 三七頁。 註 11.

:

麥夢華(佩弦生〉論中國教亡當自增內力,見清議報,第四一期,光緒二

六年三月十一日,第二六六五頁。

註 12.

麥夢華(傷心人〉論中國國民創生於今日,見情議報,第六七期,光緒二

六年十一月一日,第四二九三頁。

註 13.

:

張之洞:勸學篇,見張文襄公全集,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十二年出版,第

二O 二怠,第一四四四六頁。

註 14.

:

梁敢超〈衷時客〉愛國論,見清議報,第六期,光緒二五年一月十一日,

第三三 0頁。 註 15.

:

上海通社,上海研究資料,中國出版社影印民國六二年,第四四四頁。

註 16.

:

梁敢超:康有為傳,見清議報,光緒二七年十一月,第六四 0 八頁。

註 17.

:

張之洞:籌定學堂規模次第興辦摺,見張文襄公全集,文海出版社,第五

-

47

(22)

-師大學報第二十九期

七卷,第三九一三頁。

註 18.

:

張之洞:札兩湖經心江漢書院改定課程,見同前書,第一 0一卷,第七二

四七,七二五 0頁。

註 19.

:

同註眩,第三九四四頁。 註 20.

:

張之洞:札學務處發學軍歌,見向前書,第七五一五頁。 註2L

:

見蘇雲學著張之洞與湖北教育改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舟,第一 五三頁。 註徑: 劉坤一、張之洞,.變通政治籌議先務四條摺,見劉忠誠公遣、集,卷三五,頁

-J

一一

一一

註 23.

:

賈豐臻譯:師範學投論,見教育雜話,第五卷,第六~八頁。 註24.

:

樹名:日本學校步武泰西,見皇朝蓄艾文編,第十四卷,第三九四頁。 註25.

:

蔡艾森譯:體操教授之各種問題,見教育雜誌,第二卷,第二期,第一一 六至一二二頁。 註泊 關名:日本學按考簣,見皇朝蓄艾文緝,第十四卷,學設一,第一二九八 頁。

註 27.

:

蔡銬(奮翩生}-:軍國民篇,見新民叢報,光緒二十八年一月一日出版,第

一號,第四八至五一頁。 註28.

:

梁敢超:論俏武,見新民叢報,第二八期光緒三九年三月五日版,第四頁 。 註29.

:

社論:中國興亡一問題,見同前報,第二七期,光緒二九年二月五日版, 第二九頁。 註孤: 社論:隱居者殘廢一流人也,不能當兵者殘廢一流人也,見同前報,第三O

期,光緒二九年三月二九日版,第八七頁。

註 3L:

社論:丈弱之亡國,兒向前報,第三七期,光緒二九年七月十四日,第八

一頁。 註泣: 蔣百里:軍國民之教育,兒新民叢報第二十二期,光緒二十八年十一月十 五日出版,第三三~五二頁。 註泊 楊度:游學譯編之斂,見游學譯編,第一珊,光緒二十八年十月十五日, 第十頁。 註 34.

:

社論:教育論,見同前書,第一冊,第三 0 頁? 註站'.

社論:軍國民思想普及論,見湖北學生界,第三期,光緒二九年三月一日 \版,第四三至四五頁。

註 36.

:

社論:鐵血主義之教育,見漸江潮,第一 0冊,光緒二九年十月二十日版

-

48

(23)

-清末民:ÞJ 軍國民I教育思潮 ,第六三頁。 註 37.

:

歐槃甲:新廣東,見張玉法編,晚清革命文學,第一三五頁。 註 38.

:

鄒容:革命軍,見向前書,第一三七至一三九頁。 註泊 陳天華:猛回頭,見同前書,第一六一頁。 4 註相 陳天華:警世鐘,見|司前書,第一八五頁。 註 41.

:

社論:採王船山民說證中國有俏武之民族,見東方雜誌,第一卷第一期,

光緒三十年七月版,第一五三七至一五三八頁。

註位

社論:敬告當世青年,見東方雜誌,第二卷,第二期,光緒三十一年二月

版,第三二二九至三二三 0頁。 註的 社論:論街武主義,見東方雜誌,第二卷,第五期,光緒三十一年五月版

,第三八七八至三八七九頁。

註科 社論:論中國教育宜急圖改良之法,見東方雜誌,第一卷,第二期,光緒 三十一年二用版,第三三三九頁。

註45.

:

社論:普及教育議,見東方雜誌,第三卷,第三期,光緒三十二年三月版

,第六一四一至六一四四頁。 註 46.

:

社論:普通學校宜兼課兵學說,見東方雜話,第二卷,第九期,光緒三十

一年九月版,第四八二五至四八二七頁。

註47.

:

社論:論軍世界之人格,見東方雜誌,第二卷,第九期,光緒三十一年九 月版,第四七九九至四八 O三頁。 註牠 雲南雜誌發于臨司見雲南,第一期,國史館影印,民國五十年,第七頁。 註 49.

:

伯林:論體育之必要,﹒見同前書,第三二六頁。 註叩 在食:教育積談,見教育雜誌,第一卷,第六期,雜宴,第三三頁。 註 51.

:

社論:論以講武救亡者非空談事,見順天時報,宣統三年三月十七日論談 。 註 52.

:

蔭南:論修武備宜實行車國民教育,兒順天時報,宣統三年四月二日,論 談。 註自 袁世凱:擬訂學堂暫行章程,見多賀秋五郎著近代中國教育史料,清末緝

,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四月版,第一九二頁。

註 54.

:

張之洞等:奏定學堂章程,見同前書,第二二0 頁。 註自 榮慶等:奏請宣示教育宗旨摺,見同前書,第六三四頁。 註自 私學堂禁私習兵操,見東方雜誌,第一卷,第三期,光緒三十年三月版, 第六五五頁。 註5λ: 各省教育總會聯合會議決案,見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料,上海中華

-

49

(24)

-師大學報 第二十九期

書局,一九二八第三期,第二O 八頁。

註招 張審:中央教育會會長張賽開會詞,見順天時報,宣統三年六月二三日版 。 註 59.

:.

中央教育會記事,同前。 註的 蔡元培:新教育意見,見民國經世文編,教育,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年 版,第四 0八三頁。 註 61.

:

鄭兌恭:新教育平議,見向前書,第四 O九二至四 O九四頁。 註62.

:

張賽:論嚴格教育旨趣事,見張怡祖緝,張季子九錄,第三冊,教育錄,

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四年,第一六三 0頁。

註63.

:

申作霖:條陳整頓學語書,見民國經世文編,第四一四八頁。 註臼.. 沈時陳:論國民教育將何由而普及,見同前書,第四二六二頁。 註的 莊俞:臨時教育會議日記,見教育雜誌,第四卷第六期,第七頁。 註66.

:

劉以鐘:論民國教育宜採相對的國家主義,見民國經世文編,第四一五七 頁。 註67.: 同註 65. 。 註 68.

:

賈豐臻:予之教育觀,見教育雜誌,第四卷,第六期,第一三七頁。 註的I • 伍達:教材以外之教育,見教育雜誌,第四卷第十一期,第二 O七頁。 註而 大總統:關祖各小學校學生祝賀國慶訓詞,見教育雜誌,第六卷,第八期, 第七 0 頁。 註 71: 大總統:申令注重國民教育,見教育雜誌,第七卷,第一期,第三頁。 註72.: 教育部:呈擬提倡忠孝節義施行方法,見教育雜誌,第七卷,第二期,第

一二

註 73.

:

國務卿:函請按照大總統特定教育綱要宗旨妥訂細目里明次第辦理,見教 育公報,第一年,第九冊專件,第二頁。 註丸: 袁世凱:頒定教育宗旨:見多賀秋五郎緝,近代中國教育史料,民國偏上 ,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四月版,第五六八頁。 註 75.

:

咨京兆尹各省長都統教育綱要准國務院會議決撤銷文,見教育公報,第三 年,第十一期,公顧,第十四頁口 註 76.

:

賈豐臻:歐戰聲中教育談,見教育雜誌,第六卷,第六期,言論,第一一 四頁。 註77.: 賈豐臻:時局與教育,見同前書,第六卷,第七期,言論,第一三七頁。 註 78.

:

蒞源廉:今日世界大戰中之我國教育,見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下珊,第 一 0六六頁。

-

50

(25)

-清末民韌軍國民歡育思潮 註荷1. : 湯化龍:為歐戰事訪11 筋各學校丈,見多賀秋五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料, 民國編上,文海出版社民國六十五年四月版,第一九四頁。 註純: 買豐臻:中日交涉後之教育觀,見教育雜誌,第七卷,第八期,第一五七 頁。 註81

:

侯鴻鑑:對於歐戰後之我國教育計劃,見教育雜誌,第七卷,第一期,言 論,第一至十三頁。 註 82.

:

黃展雲:德意志教育與戰爭之關係,見教育雜誌,第七卷,第五期,譯論 ,第五四頁。 註83.

:

王朝陽:大戰爭與吾人之教訓,見教育雜誌,第七卷,第五期,言論,第 九一頁。 註 84.

:

軍國民教育之議案,見教育雜誌,第七卷,第五期,記事,第四五~四六 頁。 註 85.

:

買豐臻:實行軍國民教育之方法,見教育雜誌,第七卷,第七期,苦命, 第一三八至一四五頁。 註86.

:

蔣夢麟:過渡時代之思想與教育,上海商務,民國二十二年印行,第一三 八頁。 詮87.

:

傅增湘:中學校校長會議開會冒11 詞,見教育公報,第五章,第十太期,訓

詞,民國七年十二月版,第二頁。

註88.

:

蔡元培:黑暗與光明的消長,見孫常煒編,蔡元培先生全集,台北商務,

民國五七年,第七六六頁。

註的: 張賽:師範學校運動會演說,見張怡祖編張季子九錄,第三冊,教育錄,

文海出版社,民國五四年版,第一六七四頁。

註 90.

:

買豐臻:懺悔篇,見教育雜誌,第十卷,第四期,雜集,第二七頁。

註91

:

蔣百里:軍國主義之衰亡與中國,見蔣百里先生選新編,第一一八~一二 0 頁。 註 92.

:

孫中山:軍人精神教育,見黨史概耍,第一珊,第三五二~三五五頁。 註93.

:

張榮福:北大學生軍,見京報副刊。(十四年七月〉 註 94.

:

劉競生:軍事教育真諦,見東大教育呵,第七期。 註95.

:

陳敏天:國家主義的教育原理與政策,新社會哲學,第二五四~二五五頁 。

-

51 '"

(26)

Bulletin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Vo

l.

XXIX

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Militaty-Training

in Modern China

by

Li-Ho

αlyu

Abstmct

1h

e

educa世0na1

thoughts of military-trai

nin'

g were a main

-s

tream under the

tide of nationalism at the end of the

臼ling

Dy

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 public. 白le

goal ofeducational

thou帥的 ofmilitary-training

was to provide the

programs.of military tráining courses for studeóts in

a1l

schools in order to cultivate

competency which soldiers needed so as to protect the mother country against

lO

vaslon.

The evolution ofthe educational thQughts of military-training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periods:

In the ftrst period; 1895-1900

,

the programs of modern schools emphasized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he hea

1t

h of students to make them physica11y ftt.

In the second period

,

1901-1918

,

the programs in a11 schools focused on

national spirit

,

Chinese culture

,

moral

,

and physical education which a11 students

neede4 in order to make them love their mother country.

In thethird period

,

1919-1929

,

the programs ofsecondary schools

,

co11eges"

and universities emphasized the military training courses to cultivate competency

that was necessary to protect the mother country from the enemy.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eaching experience overseas and in Others (e.g. recognised local tertiary institutions and registered Day Schools offering formal curriculum courses to own

The thesis uses text analysis to elaborately record calculus related contents that are included in textbooks used in universities and to analyze current high school

In gender wisdom, when facing female disciples, most of the male Zen masters emphasized “regardless of the appearance of man and woman.” Qi-Yuan never emphasized this, because

Therefore, every Buddha’s Light member who vows to practice the bodhisattva path needs to cultivate bodhi wisdom and the power of vows in order to change the world and benefit

Programming languages can be used to create programs that control the behavior of a. machine and/or to express algorithms precisely.” -

• Tactics: the art of organizing an army, and using weapons or military units in combination against the enemy in military encounters.. • Operational art: a component of military

prevent cruelty and alleviate suffering, and through education to cultivate a deep respect for life in the community so that all living creatures may live.. together

Training two networks jointly  the generator knows how to adapt its parameters in order to produce output data that can fool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