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兒童情緒事件與因應方式之個案研究--以一位國小女學童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兒童情緒事件與因應方式之個案研究--以一位國小女學童為例"

Copied!
18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I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

指導教授:

:陳啟明博士

陳啟明博士

陳啟明博士

陳啟明博士

兒童情緒事件與因應方式之個案研究

兒童情緒事件與因應方式之個案研究

兒童情緒事件與因應方式之個案研究

兒童情緒事件與因應方式之個案研究--

--

--

--

以一位國小女學童為例

以一位國小女學童為例

以一位國小女學童為例

以一位國小女學童為例

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生

研究生:

:吳秀香

吳秀香

吳秀香

吳秀香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

(2)

II

兒童情緒事件與因應方式之個案研究

兒童情緒事件與因應方式之個案研究

兒童情緒事件與因應方式之個案研究

兒童情緒事件與因應方式之個案研究--

--

--

--

以一位國小女學童為例

以一位國小女學童為例

以一位國小女學童為例

以一位國小女學童為例

本研究在探討個案學童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情緒事件及其採 取的因應方式,以及影響其因應方式的可能因素。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式,以一位就讀中部地區公立國民小學之 五年級女學童為研究個案。資料的蒐集,主要採訪談方式,輔以觀察 及文件分析。經由研究結果的分析討論,獲致以下四項發現: 一、個案學童在日常生活中所經驗的情緒相當多樣。 二、個案學童的情緒事件,在個人方面以自我要求有關,在家庭方面 以父母及手足有關,在學校方面與同儕及課業有關。 三、個案學童的情緒因應方式,以「尋求社會支持」與「正向思考」 居多,計畫性問題焦點因應方式能直接有效解決問題,而逃避、 壓抑與直接發洩情緒則是無效的因應方式。 四、個案學童情緒因應方式,受到「家庭氣氛、父母教養方式、教師 教導方式、同儕關係、人格特質」等因素所影響。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五點建議: 一、父母應多關愛與支持兒童,並以身作則當作兒童情緒學習的表率。 二、父母應傾聽與適時引導兒童,協助兒童做好情緒因應。 三、教師應敏察學生的情緒變化,並隨機引導學生解決情緒問題。 四、父母與教師應鼓勵孩子建立良好的同儕互動關係與合作學習。 五、教師應常與家長互動與溝通,共同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關鍵字:國小學童、情緒、因應方式、個案研究

(3)

III

A Case Study on the Emotional Events and the Coping Style

of a Five-Grade Girl Student

Abstract

This is a case study.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what kinds of emotional events in common life does the case child face, what kinds of coping style does she adopt, and what are the possible factors which affect her coping styles. The researcher adopted the qualitative approach. And the case child is a girl, who is five-grade student of a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aiwan. The methods of collecting data are interviewing and observing.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1. The case child experienced variable emotions in her daily life. 2. The emotional events of the case child faced are different in family and school. In family, the emotional events are related to her parents, brothers or her cousin sisters. In school, the emotional events are related to her peers and her academics performances.

3. The emotional coping styles adopted by the case child are seeking social support and positive reappraisal. It was found that planed problem focusing coping style could directly and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However, escaping, constraining, and directly emotional discharge were useless coping style.

4. The emotional coping styles of the case child are affected by family atmosphere, parental performances, teacher’s teaching, relationship with peers, and her own personalit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as follows: 1. Parents should take more care of their children, set good examples with their own conduct, in order to be the model of children’s emotional learning.

2. Parents should listen and teach children at proper moment, in order to help them to learn better emotion coping.

3. Teachers should be sensible for the changes of children’s emotion, and help them to learn how to solve emotional problems at any moment.

4. Parents and teachers should encourage children to develop good relationship with peers and arrange cooperation learning for them.

5. Teachers should cooper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parents more often, and create better growth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

(4)

IV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情緒的內涵---5 第二節 因應方式的內涵與相關研究---19 第三節 兒童情緒發展與相關研究---4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採用質性研究的原因---49 第二節 研究者的背景與角色---50 第三節 研究對象---53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過程---57 第五節 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60 第六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63 第七節 研究倫理---65 第八節 研究限制---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個案兒童的情緒事件與因應方式---67 第二節 影響小美情緒因應方式之相關因素---113 第三節 綜合與討論---13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49 第二節 建議---151 第三節 研究者的省思---154

(5)

V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157 貳、英文部分---160

附錄

附錄一 試探性研究---169 附錄二 訪談大綱---173 附錄三 訪談、觀察時間表---175 附錄四 逐字稿轉錄符號表---177

(6)

VI

表 2-1-1 情緒的定義---5 表 2-1-2 Lazarus 的情緒分類---10 表 2-1-3 Goleman 的情緒分類---11 表 2-1-4 王淑俐的情緒分類---12 表 2-1-5 不同情緒的主要議題與相對應的溝通訊息---13 表 2-2-1 因應的定義---19 表 2-2-2 Folkman 與 Lazarus 的因應方式分類---29 表 2-2-3 Justice 的因應方式矩陣---30 表 2-2-4 Carver 等人的因應方式分類---31 表 2-2-5 Moos 的因應方式分類---32 表 2-2-6 張酒雄等人的因應方式分類---33 表 2-2-7 Higgins 與 Endler 的因應方式分類---34 表 2-3-1 Dupont 的情意發展六階段---41 表 2-3-2 兒童階段情緒發展的特徵---43 表 4-3-1 小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緒---137 表 4-3-2 引發小美情緒反應的事件---139 表 4-3-3 小美的情緒因應方式與適應---142

(7)

VII

圖 2-1-1 詹郎二氏情緒理論---16 圖 2-1-2 坎巴二氏情緒理論---16 圖 2-1-3 Lazarus 情緒認知評估理論的基本模式---18 圖 2-2-1 Lazarus 與 Folkman 的情緒因應過程模式---23 圖 2-2-2 因應為情緒的中介者---24 圖 2-2-3 個體與環境互動的壓力因應模式---26 圖 3-3-1 五年四班的座位---55 圖 3-4-1 研究步驟---58

(8)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與目的

與目的

與目的

與目的

在高度競爭與資訊化的今日,無論社會或是家庭結構功能皆不同 以往,雖然科技帶來便利,但是現代人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也比以前 更複雜,相對的情緒也易跟著起伏變化。生活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 裡,若無適當的因應方式(coping style)來調適情緒,容易因為負 面情緒而影響日常生活的表現或是人際關係,甚至有礙身心健康的發 展(王淑俐,1990,1995;王鍾和譯,1990)。 所謂因應(coping)指個體在目標追求中,能面對環境限制所表 現的積極性適應行為,包含採取各種方式來減低焦慮並解決困難(張 春興,2006)。因此,適當的情緒因應是現代人所不可或缺的能力之 一,也是適應環境變遷及社會生活所必備的技巧。 同樣的生活環境也衝擊著現代的兒童,歐慧敏(2002)將國小學生 所面臨的生活困擾分為自我關懷、身心發展、學校生活、人際關懷及 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問題,並認為之所以產生困擾是因為無法採取有效 的因應方式所致。另一方面,根據 Erikson 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在 國小階段的兒童無論男生或是女生都面臨生理、心理發展任務的挑戰 (張春興,1996),能否通過這些挑戰與困擾,將危機化為轉機,端 視採行何種因應方式,因此情緒因應方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扮演著 重要角色。有效的因應方式不但可以改變情緒,又可以改變個體對問 題的看法。擁有愉快心情的人,比較樂觀也較能嘗試以多元及創造力 的思考去解決問題,情緒若運用得當,也能激勵自己達成艱難任務, 增加自信心(Salovey & Mayer,1990)。因此,適當的因應方式可減

(9)

低壓力對身心健康的傷害,反之,不適當的因應方式卻會增加個體的 壓力與困擾(Schwarzer & Schwarzer,1996)。採何種情緒因應方式 因人而異,最佳及成功的因應方式就是能適當並有效的處理個人與環

境的不良關係(Billings & Moos,1984;Salovey & Brenner,1997)。 江文慈(1999)的研究指出,兒童的情緒調整能力則會對生活適

應產生直接的影響。情緒調整能力也是因應方式之主要功能之一 (Lazarus & Folkman,1984)。兒童是人生探索與情緒發展的關鍵期, 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時期,Goleman(1995)認為與生俱來的情緒基 因雖然決定每個人的性格基調,但是腦部相關機轉極具可塑性。兒童 時期的情緒學習經驗便是相關機轉的形塑力量,能在此關鍵期奠定穩 定的情緒基礎,對一生都受用也影響深遠(引自張美惠譯,1996)。 因此,此時期情緒調適的良好與否,不但關係著兒童身心健康與表 現,更關係著往後的人生。 兒童是未來的主人翁,情緒因應在兒童階段的重要性是其他階段 無法比擬的。若能從小建立良好個人因應模式,不但有益於個人的成 長,也可以減少因不良情緒的影響所產生的社會成本。試圖對兒童情 緒進行探討,是本研究的動機所在。 國內有關因應方式或因應策略,大都結合兒童日常生活可能遇到 問題為變項,如同儕關係(余郁雯,2005;洪嘉璜,2004)、課業壓 力(林銘宗,1998;蔡素美,2004),直接研究兒童情緒因應方式的 研究很少,比較有關的是陳永和(2003)的情緒經驗及江文慈(1999) 及蕭瑞玲(2001)的情緒調整方面的研究,以上這些研究多為量化調 查研究,量化的因應測量雖有助於瞭解兒童因應方式的一般概況,卻 無法深入說明情緒因應的豐富內涵。

(10)

由於情緒與個人的人生目標、際遇、個人信念及其所處的世界有 關,每種情緒的引發起因於個人對其際遇的評價與所賦予的意義 (Lazarus & Lazarus,1994)。因此,生活上的情緒或壓力,是由個 體所定義。陳永和(2003)研究發現國小兒童人格特質與其因應方式 有顯著相關,Kariv 與 Heiman(2005)研究也發現採取何種因應方 式取決於學生對壓力知覺的程度。這顯示出,因應方式有個別差異, 換言之,因應方式會隨個體的認知與情境不同,而對個體產生不同的 效果。由於因應的方式很多種,每一種因應方式又有其獨特性,因此, 要瞭解特定的因應行為必須深入個體的情境脈絡來探討,始能得到最 真實的結果。 尤其國小高年級學生即將邁入青少年期的階段,面對身心的變化 及日益沉重的課業,到底會經驗到哪些情緒事件,又會採取何種因應 方式,以及影響其因應方式的可能因素又是如何,都值得深入探討。 試圖以質性研究方式,來探討高年級學童的情緒因應方式,正是進行 本研究的主要動機。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的目的是: 一、瞭解引發個案兒童情緒反應的事件為何。 二、瞭解個案兒童情緒因應的方式為何。 三、瞭解影響個案兒童情緒因應方式的可能因素。

第二

二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

壹、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

由上述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可歸納出以下的研究問題: 一、瞭解引發個案兒童情緒反應的事件有那些?

(11)

二、瞭解個案兒童情緒因應的方式為何? 三、瞭解影響個案兒童情緒因應方式的可能因素為何?

貳、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名詞釋義

一 一 一 一、、、國小兒童、國小兒童國小兒童 國小兒童 以我國學制,國小兒童是指六至十二歲並就讀台灣地區公立國民 小學之學齡兒童。本研究的國小兒童是指就讀中部地區某公立國民小 學之一位五年級女學童。 二 二 二 二、、、情緒、情緒情緒 情緒 情緒係指一種激動的情感,通常因個體受到特定人或事的刺激而 產生的一種身心激動狀態。此狀態為個體主觀認知的感覺,並伴隨內 在生理(如心跳加快)與外部行為(如臉部表情、肢體動作、聲調等) 的變化。本研究的情緒係指個案兒童受到特定人、事、物的外在刺激 後,而產生主觀的情緒感受如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 三 三 三 三、、、因應方式、因應方式因應方式 因應方式 因應為所有情緒的一般反應不管是強烈或是輕微的,負面或是正 面的,因應方式係指當個體知覺外在的刺激超過個人能力或資源所能 負荷之時,通常對個體造成壓力或挑戰的情況,個體透過認知上的改 變或是行為上的努力去處理問題的歷程。本研究的因應方式係指個案 兒童針對特定的情緒包括正向及負向的,有意圖的透過認知或是行為 上的努力,來改進主觀或客觀的個人內、外在需求或衝突的可能性, 目的是在解決問題並緩衝情緒。

(12)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文獻探討

本章針對情緒相關文獻,進行分析探討,共分為三節,第一節探 討情緒的內涵,第二節探討因應方式的內涵與相關研究,第三節探討 兒童情緒發展與相關研究。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情緒的

情緒的

情緒的

情緒的內涵

內涵

內涵

內涵

本節分別就情緒的意義、特性、功能、類型與情緒的理論加以探 討。 壹 壹 壹 壹、、、、情緒的意義情緒的意義情緒的意義 情緒的意義 情緒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有意無意地左右人們的 思考與行為。有關情緒的定義,有些學者是從認知角度來看情緒,有 些學者是從心理層面來談情緒,各有不同的見解。茲將國內外學者對 於情緒的看法整理如下,請參見表 2-1-1。 表 2-1-1 情緒的定義 一 一 一 一、、、在國內學者方面、在國內學者方面在國內學者方面在國內學者方面 學者 年代 定義 王淑俐 1995 情緒是一種內在不安,會產生強烈的心理感受與生理 變化,這種身心感受屬意識層面的情意部份,當感受 強烈時,會促使個體採取外在的行動。 曹中瑋 1997 情緒是由內、外在刺激所引發的一種主觀的激動狀 態,此狀態是由主觀的感受、生理的反應、認知的評 估與表達的行為交互作用而成,並易產生機動性的行

(13)

為。 胡慧宜 1999 情緒為個體因內在或外在刺激所引起的身心激動狀 態,伴隨生理變化(如脈搏加快、內分泌的改變等), 並在心理上產生如喜、怒、哀、樂等主觀感受,在行 為上出現如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反應,且具有動機作 用,促使個體採取外在的行動。 黃惠惠 2002 情緒是個體自覺的心理失衡或主觀的激動狀態;此種 狀態的發展過程包括個體對這些內外刺激的評估,心 理及生理上的主觀感受與反應,因而產生行為衝動及 外顯行為。 張春興 2006 情緒是指因某種事件(刺激)引起的身心激動狀態; 當此狀態存在時,個體不僅會有主觀感受和外露表 情,而且也會有身心反應伴隨產生。主要包含四個要 點:1.情緒由刺激引起;2.情緒狀態伴隨生理及心理 反應;3.情緒具有動機性。 二 二 二 二、、、、在國外在國外在國外學者方面在國外學者方面學者方面學者方面 Kleigninna 1981 情緒是一組複雜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之間的交互作 用,並且受到神經系統和荷爾蒙的調節,而產生:1. 情感經驗,如愉悅或不愉快;2.認知歷程,如與情緒 有關的知覺作用、評價與分類工作;3.活化一般的生 理適應為警覺狀態;4.行為反應,通常指向表達的、 目標導向的與適應的(引自馮觀富,2005)。 Plutchik 1984 情緒是對刺激連續而複雜的反應,包括認知的評估、 主觀的改變、自律神經的喚起等,進而產生行動。 Dworetsky 1985 情緒是一種複雜的感覺狀態,包括意識經驗與內、外 在的生理反應,並可激發或抑制個體的行為。 Hothersall 1985 情緒是主觀的感覺或經驗,包含目標性的行為(如攻

(14)

擊、逃跑)、表達性的行為(如微笑、咆哮)、生理的 反應(如心跳加快、冒汗、排便)等。 Carlson & Hatfield 1992 情緒是遺傳而來,伴隨動機的誘因而促使個體在心 理、生理的反應與內、外在行為產生改變。此外,情 緒包含認知、生理與行為的成份,與人的基因構造與 生理機能的成熟度有關,並且透過學習與生活經驗增 長而逐漸發展與複雜化。 Lazarus & Lazarus 1994 情緒是個人生命的腳本,與個人人生目標、際遇、個 人信念及其所處的世界有關,每種情緒的引發乃起因 於個人對其際遇的評價與所賦予的意義。 Goleman 1995 情緒是感覺及其特有的思想、生理與心理的狀態及相 關的行為傾向(引自張美惠,1996)。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的看法,可知情緒為一複雜的心理歷程,涵 蓋的因素相當廣泛,包括外在刺激、有意識的主觀感受、個人信念及 認知、社會學習、身體及心理的變化、行動反應等。換句話說,情緒 產生的過程是由外在刺激所引發的一連串複雜的生理或心理反應,而 個人主觀的信念及認知評估為促動情緒反應(如愉快或不愉快)與行 動(如臉部表情、肢體動作、聲調等)的關鍵因素。整合以上觀點, 本研究將情緒定義為個體受到特定人、事、物的外在刺激後,而產生 主觀及獨特的內在經驗,同時促動生理、心理或身體的外在行為反應。 貳 貳 貳 貳、、、、情緒的特性情緒的特性情緒的特性 情緒的特性 由情緒的定義可知,情緒並具有多面向的特性。綜合國內外國內 學者的看法(王淑俐,1995;胡慧宜,1999;曹中瑋,1997;黃惠惠, 2002;蔡秀玲、楊智馨,1999;賴佳伶,2003; Lazarus,1991; Plutchik,1984),情緒的特性可歸納為以下五點:

(15)

一 一 一 一、、、情緒具有普遍共通性、情緒具有普遍共通性情緒具有普遍共通性 情緒具有普遍共通性 情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基本情緒在人類情緒發展上具有 先天共通的生物基礎,例如喜、怒、哀、樂等情緒是人類不學而能 的自然反應,而且在世界各地皆相通。這意謂著人類所經驗的基本 情緒,並不因文化、種族、國家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具有普遍共通 性。 二 二 二 二、、、情緒具有前因後果性、情緒具有前因後果性情緒具有前因後果性 情緒具有前因後果性 情緒並不會無緣無故的產生,它是受到特定的刺激所引發。刺 激來自內、外在,外在刺激如特定的對象或事件,內在刺激如符合 或違背個人意向與否有關。而情緒的反應的後果,若為愉快的情緒, 則具建設性能促進身心健康及人際關係的和諧;反之,若為不愉快 的情緒,則具破壞性,有害身心健康與人際關係。 三 三 三 三、、、情緒具有個別差異性、情緒具有個別差異性情緒具有個別差異性 情緒具有個別差異性 情緒是由個人對刺激的認知評估而來,評估所得到的意義又受 到個人認知與經驗有關。由於每人的成長背景不同,所經歷與學習 到的情緒經驗也不同,即使面對相同的刺激或情境,不同的人可能 會有不同的評估角度與情緒感受,因此,情緒是個人主觀的感受, 具有個別差異性。 四 四 四 四、、、情緒具有發展可變性、情緒具有發展可變性情緒具有發展可變性 情緒具有發展可變性 情緒會因個體身心、認知的成熟以及學習經驗的成長,而增加 內涵與變得複雜。因此,隨著年齡增長,個體所感受的情緒不再僅 限於單一的基本情緒,可能是多種相混的情緒。加上諸多因素交互 作用,使得情緒更加複雜與變化莫測。 五 五 五 五、、、情緒具有文化脈絡性、情緒具有文化脈絡性情緒具有文化脈絡性 情緒具有文化脈絡性 情緒是由普遍共通性到個殊性的發展,情緒會因個人成長環境

(16)

的影響而變得獨特與複雜。成長環境就包含了社會文化,每一種文 化都有其「情緒表達規則」,為該社群人們所共同遵守。在社會化過 程中,情緒的發展即受到社會文化規範的影響,個體會將社會標準 內化,並表達出符合社會期待與角色的需求的情緒。 綜上所述,情緒是每個人出生即有的反應,而且會隨著個人成長 及社會化過程而變得個別化與複雜化。雖然情緒複雜多變,但是仍有 一些共通性可為人們所依循,透過基本情緒的表情或動作,人們能彼 此傳遞訊息而能相互溝通瞭解,進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另一方面, 由於情緒具有前因後果性,並非無中生有使得情緒也有跡可循,而情 緒的個別差異性,使得情緒會因個人特質、背景與經驗而有所不同, 因此,若能找出引發情緒的刺激或事件,以及掌握個人情緒背景脈 絡,將有助於吾人瞭解情緒。 參 參 參 參、、、、情緒的類型情緒的類型情緒的類型 情緒的類型 情緒除了隨年齡增加逐漸發展分化之外,情緒也會愈趨複雜,原 因在於情緒的要素包含認知評價的過程。情緒的產生,來自個人對外 在刺激或情境的評價。由於外在環境與內在認知歷程的交互作用,不 同的刺激或情境會引發個人不同的程度的情緒感受。從古至今,有關 情緒的名詞或形容詞就有數百種。由於情緒種類繁多,目前仍無分類 的標準可循,研究者僅舉出部分學者的分類,並整理如下: 一 一 一

一、、、Lazarus、LazarusLazarus 的分類Lazarus的分類的分類 的分類

Lazarus(1991)認為情緒是個體與外在環境互動而成,正向或

負向情緒的產生是依情境、事件及個人的認知評估的結果而定,並

且以「目標一致與否」為情緒分類標準。若評估的結果合乎個人目

(17)

若評估的結果不合乎個人目標或利益,將使人感到挫敗或威脅,而 有不愉快的感覺或負向情緒的產生,茲將其內涵整理如下表 2-1-2 所示: 表 2-1-2 Lazarus 的情緒分類 情緒屬性 種類 內容 快樂 即當人們獲得滿足,並朝實際目標前進時所產 生的情緒。 驕傲 即當努力或成就獲得他人的讚美,而提高自我 認同時的情緒。 愛 指對情感的投入與渴望,且不求回報時的情 緒。 放鬆 即當與目標衝突的情況,獲得改善或解決時的 情緒。 正 向 情 緒 同情 指感到他人的痛苦,並想提供協助時的情緒。 生氣 指自我認同受到威脅,並感到受輕視及貶低時 的情緒。 焦慮與驚恐 驚恐是感到立即而具體威脅時的情緒;焦慮則 是指感到抽象且不明確威脅時的情緒。 罪惡與羞愧 罪惡是指意念或行動違背道德規範時的情 緒。羞愧則是無法達到自我理想時的情緒。 悲傷 指歷經無法改變事實的無助與失落感的情緒。 羨慕與嫉妒 羨慕是指希望也能得到別人所擁有的東西時 的情緒。嫉妒則是害怕因第三者的介入而失去 他人情感時的情緒。 負 向 情 緒 厭惡 即接近自己所無法忍受事物時的情緒。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 Lazarus, R. S. (1991). Emotion and adapt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

二 二 二

二、、、Goleman、GolemanGoleman 的Goleman的的分類的分類分類 分類

Goleman(1995)綜合各學者的分類,將情緒歸納為八種基本情 緒,如快樂、悲傷、憤怒、恐懼…等(引自張美惠譯,1996),都是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緒反應。每種基本情緒又包含數種衍生及混合的 情緒(如表 2-1-3 所示)。衍生的情緒與基本情緒雖屬相同性質,卻 有程度的差異,例如高興與狂喜同為快樂的情緒,在表達上就有些許 的不同,高興就比狂喜來得含蓄。 表 2-1-3 Goleman 的情緒分類 基本情緒 衍生的情緒 快樂 幸福、愉悅、驕傲、興奮、狂喜、愉快、欣喜、滿意、稱心、 高興、得意等。 憤怒 生氣、憤恨、急怒、不平、煩燥、敵意、挫折、嫉妒、厭惡、 惱怒、暴怒、厭倦、反抗等。 悲傷 憂傷、憂鬱、自憐、寂寞、沮喪、絕望、悲傷、洩氣、痛苦、 悲痛、憂傷、沮喪、羞愧、罪惡等。 恐懼 焦慮、驚恐、緊張、慌亂、疑慮、擔心、焦慮、懷疑、畏懼、 驚慌、苦惱、恐慌等。 愛 認可、友善、信賴、和善、親密、執愛、寵愛等情緒。 驚訝 震驚、訝異、驚喜等。 厭惡 輕視、譏諷、排斥等。 羞恥 愧疚、尷尬、懊悔、恥辱等。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張美惠譯(1996)。D.Goleman 著。EQEQEQEQ----Emotional Emotional Emotional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 intelligence,,,,頁 318-319,台北:時報。 三 三 三 三、、、王淑俐的分類、王淑俐的分類王淑俐的分類 王淑俐的分類 王淑俐(1995)依情緒的性質分為基本與複雜情緒,基本情緒

(19)

與生俱來的情緒,複雜情緒是與基本情緒相混後衍生的情緒。另外, 又以情緒表現的方向分為正向與負向情緒。正向情緒指的是愉快或 積極的情緒,負向情緒則為不愉快或消極的情緒,如下表 2-1-4 所 示。 表 2-1-4 王淑俐的情緒分類 情緒分類 內容 基本情緒 喜、怒、哀、懼、愛、惡、欲等普遍共有的情緒。 複雜情緒 厭煩、不安、焦慮、憂鬱、罪惡感、自卑感、羞愧、挫折感、 驕傲、絕望、滿足、同情、緊張、失望、興奮、羨慕、得意、 嫉妒、渴望、激怒、敵意等。 正向情緒 高興、喜悅、快樂、喜歡、愛、同情、憐憫、求知慾、渴望、 羨慕等。 負向情緒 哀傷、懼怕、怨恨、嫉妒、羞愧、自卑、煩惱、失望(沮喪)、 憂鬱、罪惡感、挫折感、絕望、厭惡、驕傲、驚訝、敵意、不 安、焦慮等。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王淑俐(1995)。青少年情緒的問題青少年情緒的問題青少年情緒的問題青少年情緒的問題、、、、研究與對研究與對研究與對研究與對 策 策 策 策,頁 17-23,台北:合記。 綜上所述,情緒種類包羅萬象,在分類上有常見的基本情緒,以 及相混衍生的複雜情緒,這些複雜的情緒只是與原生情緒程度上的表 達不同,本質上仍屬同性質情緒。另一種分類,則以情緒的符合目的 與否來區分,與個人目標相契合並令人感到滿足者歸為正向情緒;反 之,與個人目標相衝突並令人感到挫折者歸為負向情緒。正向的情緒 讓人心情輕鬆愉快,負向情緒讓人不愉快。 根據上述的分析,本研究將情緒分為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而正 向情緒和負向情緒的種類內涵又包含基本情緒與衍生的複雜情緒,例 如快樂是屬於正向情緒的基本情緒,不同程度的快樂如幸福、驕傲、

(20)

滿意等則是屬於正向情緒的複雜情緒。同樣地,在負向情緒方面,生 氣是屬於基本情緒,而不同程度的生氣如憤怒、煩燥、不平,都屬於 複雜情緒。 肆 肆 肆 肆、、、情緒的功能、情緒的功能情緒的功能 情緒的功能 情緒是人類共通的語言,具有表情達意的溝通功能。Parkinson (1995)認為每種情緒皆含有溝通訊息成份在內,例如生氣情緒主 要與別人的責備有關,所傳達的訊息就是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並且 受到尊重;害怕情緒主要與危險有關,所傳達的訊息就是希望受到 他人的協助與保護。每種情緒皆有引發的主因,而不同的情緒帶給 不同的感受,所代表的溝通訊息也不同,如表 2-1-5 所示。 表 2-1-5 不同情緒的主要議題與相對應的溝通訊息 情緒 主要議題 溝通意義 生氣 他人責備 注意及尊重我 害怕 危險 幫助及保護我 罪惡感 自責 原諒我 快樂 成功 讓我們同慶祝 希望 有成功的可能 不要放棄 愛 渴望親密 保持親密關係 榮耀 透過成就來增進自我認同 改變對我的想法 難過 無法挽回的失落感 安慰我

資料來源:Parkinson, B. (1995). Ideas and realities of emotion. London: Routledge,p.286.

此外,不同的情緒觀,對人的生活也造成不同的影響。常持正向 情緒的人,較具有挫折容忍力及利他行為的產生,在學習表現方面則 能做複雜思考,有助於記憶力的提升、評估計畫並修正行為以及問題

(21)

的解決。另外,愉快情緒也能增加生活情趣,促進心理功能的表現, 影響個人興趣與態度及社會的適應(王春展,1999;劉方,1999;蘇 建文,1979;Cooper & Sawaf,1997;Denham,1986;Saloyer & Mayer,1990),最重要的是正向情緒能激發免疫力,保護個體免於受 到各種疾病的侵害(王淑俐,1995)。 反之,負向情緒則會干擾心理的活動,如專心、複誦、推理及其 他智力的活動,影響兒童的學習與學校生活表現(王鍾和譯,1990; 蘇建文,1979)。此外,當情緒失調導致內心無法獲得平衡時,負向 情緒不但有害身體健康,也會降低工作效率及破壞人際關係(王淑 俐,1990;Cicchetti, Ackerman ,& Izard,1995)。

綜合上述學者觀點,研究者將情緒的功能整理歸納如下: 一 一 一 一、、、情緒為溝通的媒介、情緒為溝通的媒介情緒為溝通的媒介 情緒為溝通的媒介 情緒的產生是個人受到刺激後經認知評估後的結果,此結果除 了帶給人不同的內在感受外,也會顯現於外在行為,藉由動作、表 情、聲調等,多少透露出此時此刻的心情。從個人的情緒訊息,提 供他人如何與之溝通的媒介,例如難過時,所散發的痛苦與失落的 訊息能引起他人同情心,進而安慰。在瞭解情緒隱含的意義後,使 得人們即使不用語言,也能夠透過表情、動作等得知他人的需求與 目的。 二 二 二 二、、、情緒為身心健康的指標、情緒為身心健康的指標情緒為身心健康的指標 情緒為身心健康的指標 情緒調適得當與否,與身心健康有密切關係。情緒不穩定的人, 不但情緒易受波動,而且長期處於緊張焦慮狀態所造成的心跳加 速、呼吸急促、血壓升高與內分泌失調等不規律的生理運作,若沒 有適當的調適,則容易導致疾病,影響身心健康,生活作息也會跟 者受影響。反之,情緒穩定的人,長期保持愉快,對生活較樂觀也

(22)

較有自信,除工作表現佳外,身心處於放鬆狀態也有助身心健康發 展。 三 三 三 三、、、情緒為人際關係的橋樑、情緒為人際關係的橋樑情緒為人際關係的橋樑 情緒為人際關係的橋樑 情緒的好壞,影響著人際關係的發展。情緒良好的人,具有愉 快的心情並且常常笑口常開,使人有親近之感,再加上樂觀開朗也 較容易與人相處並維持友善關係。反之,情緒不佳的人,因常常發 脾氣而與人發生衝突,往往使人敬而遠之,造成人際關係的疏離, 其他負向情緒如焦慮或憂鬱也有類似的人際反效果,因此,若能適 時調適情緒,維持良好的情緒狀態,也較易受能歡迎。 由此可知,不同的情緒有著不同的溝通意義與功能,而且影響到 健康及人際關係等。正向的情緒能讓人常保身心健康愉快,因而在學 習及生活適應上有較佳的表現。負向情緒則讓人不愉快,干擾正常心 理或智能運作,並有損於身心健康,但有時也可為一股激勵的力量。 無論正向或負向情緒都有功能與價值存在。因此,善用情緒功能,適 時將負向情緒轉向正向情緒,不但有益於身心健康,若能瞭解情緒所 代表的意義並給與他人適當的回應,也是促進人際關係的不二法門。 伍 伍 伍 伍、、、、情緒的相關理論情緒的相關理論情緒的相關理論 情緒的相關理論 情緒為複雜多變的心理歷程,因此情緒心理學家也從不同角度去 建構其理論,茲將重要的情緒理論整理如下(李選,2003;張春興, 1996;Carlson & Hatfield,1992;Strongman,1996):

一 一 一 一、、、詹、詹詹詹----郎二氏情緒理論郎二氏情緒理論郎二氏情緒理論郎二氏情緒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James)與丹麥生理學 家郎奇(Lange) 皆認為情緒是由身體內外在的反應如胃痛、心跳、發抖、血壓的變 化等而獲知,故兩人的理論被合稱為詹-郎情緒理論。此理論的概念

(23)

指出人的情緒起因於三個連續發生的要素:1.先有影響個體的刺 激;2.因刺激引起身體或生理的反應;3.因身體或生理的變化而導 致情緒。換言之,此理論強調先有身體或生理反應而後有情緒的產 生,例如臨場考試(外在刺激),引發胃痛(身體反應)因而感到緊 張(情緒反應)。因此,身體或生理反應是因,而情緒反應為果,如 圖 2-1-1 所示。 感官知覺 引發 生理變化 產生 情緒反應 外在刺激 圖 2-1-1 詹郎二氏情緒理論 資料來源:李選(2003)。情緒護理情緒護理情緒護理情緒護理。頁 28,台北市:五南。 二 二 二 二、、、坎、坎坎坎----巴二氏情緒理論巴二氏情緒理論巴二氏情緒理論巴二氏情緒理論 坎農(Cannon)與巴特(Bard)是從神經生理為出發點來探討 情緒,認為情緒是先由感官知覺外在的刺激後,再傳入中樞神經內 的視丘與下視丘,進而將訊息傳輸至大腦皮質而產生情緒及生理或 身體的反應。此理論主張身體或生理反應與情緒是相伴發生的。例 如,小丑表演(外在刺激傳入中樞神經),同時感到興奮(情緒反 應)並手舞足蹈(身體反應),因此,生理反應與情緒反應同時發 生,如圖 2-1-2 所示。 大腦皮質 感官知覺 情緒反應 外在刺激 視丘 自主神經 生理變化

(24)

圖 2-1-2 坎巴二氏情緒理論 資料來源:李選(2003)情緒護理情緒護理情緒護理,頁 29,台北市:五南。 情緒護理 三 三 三 三、、、認知生理情緒論、認知生理情緒論認知生理情緒論 認知生理情緒論

Schachter & Singer 認為,情緒的產生是由認知因素所決定的。 換言之,情緒起源於個體受到外在刺激後所引起的生理變化,而決定 情緒的內涵是個體對外在刺激的認知。此理論強調個體對生理變化與 刺激性質的認知,稱為情緒二因論,另外,也重視個體本身的認知的 解釋與歸因,所以又稱為情緒歸因論。 四 四 四 四、、、情緒認知評估理論、情緒認知評估理論情緒認知評估理論 情緒認知評估理論 Lazarus 認為情緒包含生理、認知和行為等三個層面的交互作 用,而認知評估為關鍵因素,其評估的過程可分為三級:1.初級評估: 主要評估週遭環境中所發生的事件及對個體福祉的影響;2.次級評 估:主要評估有那些可用的資源及方法來處理所發生的事件;3.再評 估:主要評估在因應行為後,所採用因應方式的效果,此為一種回饋 的過程,或是出現新的訊息時所進行的再評估歷程,如圖 2-1-3 所 示。 從上述情緒理論可知,早期的情緒理論是著重在生理層面對情緒 的影響,認為情緒是由身體反應或情緒知覺所產生。但是,情緒是一 複雜過程,無法單由知覺及身體或生理變化就可決定,其中還包含認 知過程對情緒的影響,也是為後來學者所強調。因此,認知取向的學 者認為情緒是無法從認知活動中獨立出來的。就生理層面而言,身體 反應或情緒知覺先於情緒感受或許可用來解釋個體面臨突發事件時 的情緒引發,卻無法解釋為何會有個別差異的問題。有些人面臨相同 突發事件卻未必能有相同情緒反應,加入了認知因素作用才有可能合 理解釋此種現象。認知是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差別所在,使得情緒不只 是生物功能而已,還具有適應環境的功能,也就是幫助人採取最佳的

(25)

因應方式以解決問題。 刺激情境 初級評估 對自己的意義 對自己的傷害 對自己的威脅 無關的 正向的 壓力的 負向情緒 初級評估 擁有資源 可採取策略 直接採取行動 尋求資源 接受現狀 放棄行動 再評估 修正負向情緒 圖 2-1-3 Lazarus 情緒認知評估理論的基本模式 資料來源:李選(2003)。情緒護理情緒護理情緒護理情緒護理,頁 35,台北市:五南。

(26)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因應方式的

因應方式的

因應方式的

因應方式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內涵與相關研究

內涵與相關研究

內涵與相關研究

情緒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因應則是對各種不同情緒的心理及行為 反應,尤其在面對困境與挑戰所伴隨的情緒問題,若能採取適切的因 應方式,將有助於解決問題。本節分別從因應的意義、相關理論、功 能及因應方式的類型與相關研究來探討之。 壹 壹 壹 壹、、、、因應的意義因應的意義因應的意義 因應的意義 由心理學家所發展的因應概念,含有多有涵義並且被交替使用, 像是控制、防禦與適應等 (Folkman & Lazarus,1985)。以下就整 理國內外學者有關因應的定義,如下表 2-2-1 所示: 表 2-2-1 因應的定義 一 一 一 一、、、在國內學者方面、在國內學者方面在國內學者方面在國內學者方面 學者 年代 定義 歐慧敏 2002 因應係指個體面對超過其所與有資源和能力的內外 在情境或問題時,為免於產生壓力、焦慮、威脅、害 怕或其他身心疾病,而透過認知改變或行為努力去處 理情境或問題的動態歷程。 林續琴 2003 因應是指個體在面對生活壓力時,為了疏解壓力而在 認知上、情緒和行為上所採取的處理方式,個體因應 方式的不同,可能會造成增加或減緩壓力的結果。 林伊莉 2004 因應為當個體評估內外在情境或問題,感覺超過個人 資源和能力負荷時,為免於產生壓力、焦慮、威脅、

(27)

害怕或其他身心疾病,透過認知改變或行為努力,去 處理這些情境或問題的歷程。 張春興 2006 因應是指個體遭遇困難或是心理挫折時,個人嘗試採 用不同策略克服困難或化解挫折的心理與行動歷 程。而因應策略( coping stratage)與因應方式 (coping style)同義,包括思想與行動,是有目的 的意識行為,用以解決困難及減低焦慮。 二 二 二 二、、、、在國外學者方面在國外學者方面在國外學者方面 在國外學者方面 Billings Moos 1984 因應是個體對特定的事件所產生的行為反應,且因應 是介於壓力事件與適應結果之間的重要因素,具有緩 衝情緒的效果。 Lazarus & Folkman 1984 認為因應與情緒為動態交互作用的過程,而因應行為 或策略是指在行為上及認知上特別的努力,去處理所 評估的負荷或是超出個人能力範圍之特定外在或內 在需求及其間的衝突,亦即使用控制、容忍、減少、 降低壓力的情況。 Schwarzer & Schwarzer 1996 因應至少涵蓋三個重要概念:1.因應不需要完全成功 的行動,但需要透過努力;2.努力不需付諸實際的行 動,也可以直接經由認知;3.困境的認知評估是起始 因應企圖的必要條件。 Marsella & Gratch 2003 因應為所有情緒的一般反應不管是強烈或是輕微 的,負面或是正面的。因應策略則是透過改進主觀或 客觀達成需求的可能性,來增加幸福。 Takeda 2003 因應行為指企圖去解決、防止或是避免某種問題的情 況。因此,因應行為也意謂著藉由積極地採取對策, 以消除或是減少壓力的影響。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28)

由中外學者對於因應的定應可知,因應並非單一的概念,而是廣 義的包含積極採取因應策略或方式,以及認知以及行為上的努力去改 變情況等方面。廣義的因應也不限於面對壓力時的負面情緒才有的行 為反應,而是包含正向情緒的反應。另外,因應可用於事先預防或是 事後處理問題,尤其是當個體認知察覺衝突的情況時,企圖去採取策 略來緩和衝突的心理歷程。本研究整合以上觀點,將因應定義為個體 針對特定的情緒包括正向及負向的,有意圖的透過認知或是行為上的 努力,來改進主觀或客觀的個人內、外在需求或衝突的可能性,目的 是在解決問題並調整情緒。 貳 貳 貳 貳、、、、因應的相關理論因應的相關理論因應的相關理論 因應的相關理論 根據文獻,較具體的因應理論主要有三大論說:一、特質論:認 為人格特質影響個體因應行為。二、認知評估論:主張認知評估影響 個體因應方式的思考與行為。三、互動論:強調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 用決定因應行為。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 一 一 一、、、特質論、特質論特質論 特質論 此派認為個體的因應呈現平穩的狀態,不論遇到何種情況,個 體會習慣性地採用某一種因應方式來面對問題(Lazarus,1999)。換 句話說,因應方式受到個體人格特質的影響,使得個體有固定的因 應偏好或傾向去面對所有的問題。而形成人格因素複雜, Pervin(1984)將人格歸納為以下四種主要特徵:

(29)

(一)先天遺傳性人格:由先天遺傳而來的基因、智商、性別、 種族、容貌等影響著個人的作為,而產生不同的因應方式。 (二)環境性人格:緊張、焦慮、壓力的人格心理狀況,大都 來自生存競爭的環境。因此,民族性、個人生活史、環境競爭經驗 等皆與因應行為有關。 (三)社會性人格:為追求更好的生存條件,人類基因會產生 變化,因而社會競爭壓力影響心理發展。社會階層乃由先天基因及 後天努力所決定,顯然當代人格特質朝向社會達爾文主義發展。 (四)教育性人格:教育性人格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增進。而具 積極樂觀的人格特質,較能面對壓力的挑戰與化解危機。 由於人格所涵蓋的概念範圍廣泛,一般又將人格特質又分為內向 (introvert)與外向(extrovert)或是樂觀與悲觀的性格特徵。不 同的人格特質常使用不同因應方法或策略來處理問題,以達成各自的 需求。個性外向的人具活潑及樂觀的人格特質,且傾向社交活動與輕 鬆愉快的,而個性內向的人則較安靜與深思及仔細,面臨壓力則傾向 社會退縮(Burger,2000;Gallaghar,1996)。 二 二 二 二、、、、認知評估論認知評估論認知評估論 認知評估論 此派強調認知評估是因應的先決條件,影響後來因應策略的選 擇。Lazarus 與 Folkman(1984)將認知評估的過程,分為以下幾個 步驟如圖 2-2-1 所示,並說明如次: (一)可能發生的壓力事件:指影響個體的重大事件以及日常生 活上的困擾。 (二)初級評估:指個體評估事件是否具有危險與威脅性,通常 個體會自問:「我有麻煩嗎?」,此為個體情境知覺的歷程。對情境事 件的初級評估又可分為與生命福址無關的、正向的和壓力的(包括威 脅、挑戰、傷害/失去)等三種判斷。 (三)次級評估:指個體對於所評估的威脅或壓力事件的潛在因 應過程,通常個體會自問:「我能做什麼?」,亦即當面對壓力情境, 個體評估所擁有的因應資源以及可使用的因應策略。

(30)

(四)使用因應策略:又分為問題焦點因應方式與情緒焦點因應 方式。前者主要用於解決問題,後者則用以紓解情緒。 (五)適應的結果:壓力適應的結果可能產生社會功能、士氣以 及身心健康等三方面的影響。 可能發生的 初級評估 次級評估 因應方式 適應結果 情緒事件 我有麻煩 我能做 嗎? 什麼? 重大事件 無關 選擇因應 問題解決 社會功能 日常困擾 正向 效能期望 情緒抒解 士氣 有壓力的 可利用之 生理健康 -傷害 資源 -威脅 -挑戰 圖 2-2-1 Lazarus 與 Folkman 的情緒因應過程模式

資料來源:引自 Slavin, L. A., Rainer,K.L., McCreary, M. L. & Gowda, K.K.(1991). Tower a multicultural model of the stress process. Special

Issue:Multiculturalism as a fourth force in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70(1), 157. 另外,Folkman 與 Lazarus(1988)進一步提出情緒與因應是一 動態交互影響的歷程,個體所採取的因應方式也會因情緒種類而有所 不同,因此,因應被視為是情緒的中介者,如圖 2-2-2 所示。個體 透過評估來決定情緒的種類與程度。這裡所稱的評估是個體評量個人 與環境的整體關係的過程,不僅包含目前的狀況,也涉及導致此狀況 的過去事件以及對未來的期許。而認知評估是刺激與反應的中介,例 如不同的反應是由評估情況所組成。認知在評估的作用是建立事件與 內在性情關聯的心理表徵(例如目標),認知在因應的作用則是建議 或尋求策略去改變或維持人與環境的關係(Marsella &

(31)

Gratch,2003)。因應行為決定個體如何對所評估的重要事件做反應, 換句話說,人們被賦予動機對事件的不同反應在於評估。因應依賴認 知過程去了解這些策略,因此,因應可能立下目標去糾正錯誤,認知 策劃特別的因應策略,這些策略的最終效果是改變個體對環境關係的 解釋,導致重新評估此關係。 人與環境的關係 評估 初級評估 次級評估 情緒 種類與強度 因應 問題焦點 情緒焦點 改變人與環境的關係 轉移注意力或重新詮釋 再評估 情緒的種類與強度 面臨新的人與環境的關係 圖 2-2-2 因應為情緒的中介者

資料來源:Folkman & Lazarus(1988). Coping as a mediator of emo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3), 467.

(32)

三 三 三 三、、、、互動論互動論互動論 互動論 此派認為因應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的動態過程,易言之,個體與環 境彼此交互影響著,因應則是改變或維持人與環境關係的策略。 Moos(1992)在其互動模式(如圖 2-2-3 所示)中指出,環境因素(情 緒事件的性質)與個人因素、因應資源都會影響因應方式的選擇。個 人因素包括認知能力、人格特質、身心狀態等,因應資源包含個人的 社會網路系統,其功能有:1.情感的支持:感到被關愛及被照顧;2. 工具的支持:藉由服務或物質直接協助;3.訊息的支持:提供訊息及

忠告(Folkman & Lazarus ,1986)。除了社會支持之外,因應資源還

包括訊息、信念與態度、溝通技巧、幽默感、挑戰感、身心健康狀態、 物質資源等(Justice,1988)。來自外在環境的壓力與資源的有無, 影響個人認知評價,而產生不同的因應行為,其間的關係持續的雙向 循環,也就不斷地影響個人健康與福祉。 Moos 同時也認為因應的行為、思考與認知不可採取單一的取向 而定論,應全面的瞭解問題,再整合個人及社會資源來解決問題。也 就是說,評估與因應是行為表現的兩個基本過程。基於評估,因應可 從幾個可行的策略選擇來改變個人與環境的關係,亦即尋求個人與社 會資源去修護或維持這種關係,藉由積極的行動來改變環境,或是藉 由改變對此關係的解釋。因此,個人與環境以及因應、認知和評估是 密不可分的,不斷交互作用。

(33)

由上可知,特質論與認知評估論都朝向單一取向,特質論強調個 體因應方式的習慣性與穩定性,卻缺乏適應環境的變通性與創新性。 面對現代環境的複雜多變,唯有隨情境的需求而轉換不同因應方式, 方能解決不同壓力問題與生活的挑戰。認知評估論則與特質論相反, 主張因應方式會因因個人對情緒認知評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因應結 果。此理論雖可解釋情因應方式的個別差異性,卻無法說明個體在不 同情境下的穩定性。互動論則可說明個人因素與環境因素彼此交互決 定個體的因應行為與情緒,非單一決定論。因此,個體內在的人格、 認知評估、與外在環境的互動及因應資源的有無,都是決定個體因應 行為模式的重要因素。 環境系統 物理的 政策的 超個人的 壓力循環 認知評價 社會的 健康與福祉 社會資源 因應反應 個人系統 社會背景 健康狀態 壓力功能 圖 2-2-3 個體與環境互動的壓力因應模式

資料來源:Moos, R.H.(1992). Stress and coping theory and evaluation research.

Evaluation Review, 16(5), 536.

參 參 參

(34)

人的一生當中,難免都會遭遇困境,面對困境時所產生的情緒, 若不能有效排解負向情緒或是維持正向情緒,將有礙於目標的追尋。 因應即是個體在追求目標中或是在遭遇困難時,能面對環境限制所表 現的積極性適應行為(張春興,2006)。情緒與因應的關係是密不可 分的,我們每天都可能因不同的事件而產生不同的情緒,因應方式又 因情緒種類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選擇處理方式。因應的方式有很多種, 不管是因應正向或是負向情緒,因應主要有以下功能(Lazarus & Folkman,1984,1986;Lazarus,1991;Brandtstter,1992;Marsella & Gratch,2003): 一 一 一 一、、、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 因應的功能之一是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目的在改變的 人與環境的不良關係,亦即管理環境所造成的壓力問題,或是維持良 好之個人與環境之關係,具體做法包含行為上與認知上的努力。在行 為表現上,個體會積極採用自我價值觀的策略來處理強烈的情緒,透 過實際上的行動來改變環境,以達到所想的目標狀態。在認知上則藉 由執行認知的行動像是計畫或是立下目標,即使沒有執行,結果也會 讓自己感覺好過一些。 二 二 二 二、、、調整情緒、調整情緒調整情緒調整情緒 因應的另一重要功能是調整情緒(emotion regulation),這裡 所稱的調整是指調整壓力情緒的結果或是潛在的焦慮的症狀,例如遭 遇挫折後的心理調適或是即將面臨挑戰前的緊張焦慮情緒。調整情緒 目的是改變壓力的感覺或想法或是改變一個人對環境的解釋,重新詮

(35)

釋問題,例如低估潛在的威脅或是放棄遠大的目標,以減少情緒的困 擾,易言之,即藉由控制或是容忍來調整個人有關壓力的情緒。 三 三 三 三、、、適應環境、適應環境適應環境適應環境 Brandtstter 將因應功能區分為同化(assimilative)調適 (accomodative)。同化是根據已有的情緒知識或經驗來解釋並整合 外來的情緒訊息。調適是指若原來的情緒知識或經驗解釋這類的訊息 有矛盾時,個體便會重新解釋外來的訊息。前者目的是改變環境以適 應個人,後者目的是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這些因應的偏好可能發生 在某種時間順序,例如個體初次嘗試改變危急的需求,失敗後轉向內 在重新解釋困境並找尋主觀的意義。 綜上所述,因應對於情緒事件具有解決問題、調整情緒,同時又 具同化與調適的適應性功能,幫助個體面對不同的壓力與挑戰。無論 解決問題或是調整情緒都是改變自己主觀想法或是客觀環境,來適應 環境以達到內外在平衡的狀態,其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若無法同 化調適則個體可能選擇逃避的因應方式,因而產生衝突或情緒困擾。 肆 肆 肆 肆、、、、因應方式的類型因應方式的類型因應方式的類型 因應方式的類型 有關因應方式的研究眾多,而且會因目的、意義或是功能性的價 值以及研究對象、情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類。以下就整理出一些學 者對於因應策略的分類: 一 一 一

一、、、Mille、MilleMilleMillerrrr 與與 Krohne與與KrohneKrohneKrohne 的分類的分類的分類的分類

Miller 與 Krohne 是從人格特質或是因應風格來做分類,分別 說明如次(引自 Schwarzer & Schwarzer,1996):

Miller (1987)認為個體面臨壓力的情況,因應的個別差異在於 注意力的風格,採用警戒的注意力風格稱做監控(monitoring),採 用逃避的注意力風格稱做遲鈍(blunting)。前者為個體傾向於去瞭

(36)

解威脅並尋找資訊,想像可控制的的情節;後者則跳脫威脅、轉移注 意力以及避免進一步的瞭解並延遲行動。 Krohne(1993)研究焦慮與人格特質的關係,將因應模式分為警 戒(Vigilance)與認知逃避,用以表示性格對威脅管理的影響。前 者是指增強處理威脅資訊的過程,後者是指遠離與威脅相關的訊息。 整合兩者的觀點,因應方式因人格特質的不同而分為警戒與逃避 兩類。前者是積極的因應方式,面臨威脅時能主動採取行動並監控因 應的過程,反之,後者為消極的因應方式,遭遇威脅時並無採取行動 而是遠離事實。 二 二 二

二、、Lazarus 、、Lazarus Lazarus Lazarus 與與 Folkman與與 Folkman Folkman Folkman 的分類的分類的分類的分類

Lazarus 與 Folkman(1984)依因應功能將因應方式分為問題焦 點(problem-focused)與情緒焦點(emotion-focused)兩種,而問 題焦點與情緒焦點的因應方式是互為抑制或促動的,情緒焦點能調節 負向情緒並且促進問題焦點的行動,若未調節負向情緒則將抑制問題 焦點的使用,以下分別就這兩種方式說明之。 (一)問題焦點因應:指個體透過蒐集分析資料、擬定並執行計 畫等實際行動,來解決引發情緒的事件或客觀環境。 (二)情緒焦點因應:指個體藉由認知、替代、否認、壓抑、投 射或反向作用等防衛機制來改變自己主觀想法與感覺,以減輕壓力的情 緒。 接著,Folkman 與 Lazarus(1988)又將問題焦點與情緒焦點透 過因素分析出八個主要的因應方式,如下表 2-2-2 所示: 表 2-2-2 Folkman 與 Lazarus 的因應方式分類 因應方式 類型 內容 勇敢面對 堅持立場並爭取所欲。 問題焦點因應 計畫性解決問題 計畫行動並執行 遠離 裝作若無其事 自我控制 嘗試不表現出感覺 情緒焦點因應 負責任 自我反省或告誡

(37)

逃避 希望奇蹟發生

正向再評估 往好的方向改變或成長

折衷因應 尋求社會支持 透過與人交談找到更多有關的資訊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 Folkman, S. & Lazarus,R. S.(1988). Coping As A Mediator of Emo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3), 466-475.

三 三 三

三、、、、JusticeJusticeJustice 的分類Justice的分類的分類的分類

Justice(1988)融合各學者的觀點,透過矩陣的表格來詳細列 舉因應的方式,如表 2-2-3 所示。其因應策略或方式主要透過直接行 動、間接行動、抑制行動來解決內外、在環境以及身體、情緒方面的 問題。而因應資源的有無包括個人的與社會的以及物質的與精神的, 是阻礙或促進個體是否成功適應的關鍵因素。 表 2-2-3 Justice 的因應方式矩陣 因應方式 問題取向 情緒取向 直接行動 外在環境 1. 解決問題 2. 獨斷 3. 協商、說服、攻擊 4. 尋求及應用新資訊 5. 獲得他人協助 內在環境 1. 認知再建構 2. 修正認知偏差 3. 改變內在對話 身體層面 1. 運動 2. 放鬆練習 3. 洗熱水澡 4. 喝酒或服鎮定劑 情緒層面 1. 與朋友聚會 2. 看電視或電影 3. 度假、爬山 4. 宗教信仰 間接行動 外在環境 1. 逃避 2. 置之不理 3. 離開 內在環境 保持樂觀 身體層面 1. 喝酒、抽煙 2. 吃東西 情緒層面 1. 防衛機轉 2. 聊天 3. 從事有興趣的活動 4. 生病、沮喪 5. 放棄 抑制行動 1. 警戒與等待 2. 不採取任何行動 3. 凍結反應 休息與期待休息

(38)

因應資源 1. 社會支持 2. 訊息 3. 信念與態度 4. 技巧 5. 幽默 6. 創新挑戰 7. 身心的健康 8. 物質資源

資料來源:Justice, B.(1988). Stress, coping, and health outcomes. In M.

L.,Russel(Ed). Stress management for chronic disease.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p.18.

四 四 四

四、、、、CarverCarverCarver 等人Carver等人等人等人的分類的分類的分類 的分類

Carver 等人指出,有許多方法去解決問題與調整情緒,雖然問 題焦點與情緒焦點因應廣受認同,但卻過於簡單,因此又將兩個因應 方式再細分,如下表 2-2-4 所示。其中社會支持是多面向的結構,工 具性的社會支持可協助問題解決,而情感性的社會支持則可提供安 慰。無論問題焦點因應或是情緒焦點因應的方式都包含社會支持,因 此,社會支持含有多種目的像是解決問題、獲得資訊、冷靜下來或是 轉移注意力等功能(引自 Schwarzer & Schwarzer,1996)。

表 2-2-4 Carver 等人的因應方式分類 因應方式 類型 內容 積極 做應做的事並循序漸進 計畫 計畫行動 抑制競合的活動 撇開其他活動而專心於達成目標 的活動 克制 強迫自己等待適當時機去做某事 問題焦點因應 工具性社會支持 找人交談找出更多相關資訊 情感性社會支持 告知別人我的感受 正面重新解釋並成長 從經驗學到東西 接納 學習與之共處 轉向宗教 信任上帝 情緒焦點因應 專注並宣洩情緒 讓感覺消失

(39)

否認 拒絕相信所發生的事

行為脫離 放棄目標的達成

精神脫離 做無關的白日夢

資料來源:引自 Schwarzer, R., & Schwarzer, C. (1996). A critical survey of coping instruments. In M. Zeidner & N. S. Endler (Eds.), Handbook of coping: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pp.107-132). New York: Wiley. 五

五 五

五、、、、Moos Moos Moos 的分類Moos 的分類的分類的分類

Moos(1992)將因應方式統整歸納並細分為九種類型,其中評估 焦點因應又可分為邏輯分析、認知再定義、認知逃避;而問題焦點的 因應包含尋求訊息或忠告、採取行動、發展替代性酬賞;情緒焦點的 因應則包括情緒調適、認命的接受、發洩情緒,如表 2-2-5 所示。 表 2-2-5 Moos 的因應方式分類 因應方式 類型 內容 邏輯分析 利用先前的相關經驗,以合理的邏輯 及因果關係來評估可能的處理的方 式及結果。 認知再定義 思考原先的認知,評估事件的正反面 價值並找出優先順序。 評估焦點的因應 認知逃避 否認恐懼或壓力情境,藉由轉移注意 力來忘記事件,不理會問題的存在。 尋求訊息或忠告 尋找相關訊息或是社會支持,聽從專 家建議或請求幫忙。 採取行動 擬定變通計畫,直接採取行動或是學 習新的因應技巧來解決問題。 問題焦點的因應 發展替代性酬賞 從處理壓力的過程中,發展出更多的 因應技巧,來嘗試解決問題。 情緒調適 抑制衝動,不為情緒所困,嘗試用正 面看待事情,轉換情緒為助力, 認命的接受 預期最壞的結果,接受既定的事實。 情緒焦點的因應 發洩情緒 藉由語言表達或是動作來發洩情 緒,如向親人訴苦、表現衝動行為 等。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Moos, R. H.(1992). Conceptualiaing and measuring coping resources and process. In L. Goldberger & S.Breznitz(Eds.),

(40)

六 六 六 六、、、張酒雄等人的分類、張酒雄等人的分類張酒雄等人的分類 張酒雄等人的分類 張酒雄等人(1997)在研究高中生升學壓力與因應行為中,將 因應方式主要分為積極與消極的因應,積極的因應係指有效的因應 方式,包括面對問題和紓解情緒。消極的因應方式是指無效的因應 方式包括置之不理、情緒困擾、投射等,如表 2-2-6 所示。 表 2-2-6 張酒雄等人的因應方式分類 因應方 式 類型 內 容 面對問題 包括擬定讀書計畫、把握時間、努力用功、改 進讀書方法、瞭解自己能力、建立自信、請教 父母或同學等。 積 極 因 應 紓解情緒 包括找人傾訴或藉聽音樂、打球來宣洩情緒。 置之不理 指認命、退縮、麻木、淡忘、做白日夢等。 情緒困擾 指自責、悲觀、擔心。 消 極 因 應 投射 指責怪別人、認為考試不公平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張酒雄等人(1997)。高雄地區高中生升學壓力 與因應行為之調查研究。教育學刊教育學刊教育學刊教育學刊,,,,13131313,p.152。 七 七 七

七、、、Higgins、HigginsHiggins Higgins 與與 Endler 與與 Endler Endler 的分類 Endler 的分類的分類 的分類

Higgins 與 Endler 將因應方式分為三大類:1.任務導向(task- oriented);2.情緒導向(emotion-oriented);3.逃避導向

(avoidance-oriented),如表 2-2-7 所示。任務導向的因應方式是 屬於問題焦點因應,而逃避因應方式則由情緒焦點因應獨立出來。前

(41)

兩個因應方式較積極致力於改變壓力的局面,逃避的因應方式則傾向 轉移注意力而沒有企圖心去改變環境(引自 Kariv & Heiman,2005)。 表 2-2-7 Higgins 與 Endler 的因應方式分類 因應方式 內容 任務導向的因應 即直接採取行動去改變情況,以減輕壓力。 情緒導向的因應 指直接反應情緒,並重新審視問題,以避免負面情緒 的再發生。 逃避導向的因應 指逃避現實,否定事實的存在或是失去希望,包含用 間接的方式藉由疏離自己及問題或從事不相關的活動 來調適壓力。

資料來源:引自Kariv, D. & Heiman, T. (2005). Task-Oriented Versus Emotion-Oriented Coping Strategies: The Case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9 ,72-84. 由上可知,因應會因研究對象及研究目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類 細目,但無論因應方式或策略如何被分類,都脫離不了二大範圍:問 題焦點(任務導向)或是情緒焦點的因應,而因應方式又受到個人評 估的價值以及資源的有無所影響。問題焦點是屬於積極的因應方式, 亦即有企圖的努力透過行動來改變外在客觀環境。情緒焦點著重於改 變自己主觀想法,另一方面也受到人格特質及事件難易度的影響,可 能朝向正向積極(如正面重新詮釋)或負向消極(如逃避現實)的情 緒發展。正向的情緒焦點雖不像問題焦點那樣直接改變實際情況,但 也助於在認知上賦予環境新的意義來緩和情緒的困擾。 綜合上述的分析,本研究將情緒因應方式分為積極因應與消極因 應。積極因應方式,在處理事情方面,有勇於面對、計畫性的解決問 題、尋求他人協助或意見;在調節情緒方面,有正向思考、轉移注意 力、放鬆心情、幽默、自我反省、找人傾訴等。而消極因應方式,在 處理事情方面,有逃避、置之不理、遠離;在調節情緒方面,有宣洩 情緒、壓抑情緒、冷漠等。

(42)

伍 伍 伍 伍、、、、因應方式因應方式因應方式的因應方式的的的相關研究相關研究相關研究 相關研究 一 一 一 一、、、因應方式與年齡的關係、因應方式與年齡的關係因應方式與年齡的關係因應方式與年齡的關係 Chandler(1987)認為兒童受限於認知和語言發展的水準,以及生 活經驗的不足,因此因應方式的選擇受到限制,在許多方面尚需仰賴 成人,也較缺乏變通性,面對壓力時大都採立即與行為式的反應(引 自林伊莉,2004)。不過,研究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更有能力區 分可控制與不可控制的情緒壓力,並採取有效的因應方式來因應 (Salovey & Brenner,1997),尤其是逐漸使用正向思考與問題解決 的策略(江文慈,1999),而且年級越高,使用的因應類型越多(江 承曉,1991)。研究發現國小學生面對生活變動或挫折時,會避免採 取消極性情緒取向因應,並採用積極性的問題取向因應(胡素慈, 2002)。但也有不同的研究結果發現,國小學童面對負向情緒時,最 常採取消極性的轉移情緒之方式,其次是積極性的認知處理方式,而 高年級比中年級更常使用轉移情緒、壓抑情緒等因應方式,中年級則 比高年級較常用找人幫忙的方式來面對負向情緒(洪嘉璜,2004)。 在面對生活壓力時,國中生最常使用的因應行為以「正向情緒調適」 最多,其次為「主動解決與正向闡釋」、「尋求社會支持」、「逃避問題 與發洩情緒」、「轉移注意力」(李欣瑩,2000)。同樣也是有不同的研 究結果發現國中生最常採取的因應方式反而是「聽天由命」,其次為 「逃避現實」、「尋求社會支持」、「解決問題與正向闡釋」(王蓁蓁, 2000)。整體而言,兒童晚期及青少年時期,較常使用「尋求支持」 和「放鬆分心」的因應方式(江文慈,1999;Patterson & McCubbin,1987)。

(43)

二 二 二 二、、、因應方式與性別的關係、因應方式與性別的關係因應方式與性別的關係因應方式與性別的關係 研究發現男性較常使用任務導向或工具性的因應策略,利用資源 以及努力解決問題,而女性則傾向使用情感或是社會資源(Billings & Moos,1984;Folkman & Lazarus,1980;Olah,1995;Rawson,Palmer, & Henderson,1999)。換句話說,女性比男性更常採用社會導向的目 標與行為策略,亦即尋求社會支持去因應壓力與衝突的情況

(Cinell,1991;Frydenberg & Lewis,1993;Patterson &

McCubbin,1987;Rose & Asher,1999;Staffend,1990;)。在國內的 研究方面,王淑俐(1990)指出生氣時,男生傾向向外攻擊,女生則 向內溫和的發洩;悲傷時,男生會出去走走或從事激烈運動,女生則 找人傾訴或寫日記。賴佳伶(2003)研究發現女生於表達情緒、尋求 幫助及認知處理的分數高於男生,但男生在壓抑情緒上的得分較高。 劉方(1999)則發現面對負向情緒時,男生比女生更常使用轉移情緒, 而較少找人幫忙。這些研究均顯示,男生在面對問題時較少尋求社會 支持,反而女生找人傾訴或是尋求協助的機率高於男生。 三 三 三 三、、、因應方式與人格特質的關係、因應方式與人格特質的關係因應方式與人格特質的關係因應方式與人格特質的關係 樂觀與否影響個體生活態度及因應行為,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者調 適情緒與行為的重要機制(江文慈,1999)。對生活持樂觀的態度將 更有利於困境的評估,以及採取有效的問題解決策略或是產生樂觀自 我對白的因應(Schwarzer & Schwarzer,1996)。另外,研究發現 樂觀主義者有助於降低焦慮,致力於成就的個體使用問題焦點因應策 略,而易怒的個體則顯示相反的傾向而採用發洩的情緒因應,亦即生 氣情緒與問題解決的因應策略無關(陳永和,2003;劉方,1999;Lee, Ashford,& Jamison,1993)。易言之,樂觀者會使用問題焦點的因應

數據

表 2-3-1  Dupont 的情意發展六階段  情意階段  主要指標  認知型態  自我中心— 非私人的  非私人的(未分化的世界)  易受衝動所驅使  他律期  主要照顧者  行動與思考仰賴他人的控制與指導  人際期  同儕  人我逐漸分化並進行比較  心理-私人 期  抽象的心理概念、理想及價值  具反省性及分析性的思考  自主期  我及他人都是自主的整體  具反省性及分析性的思考  統整期  我及他人的完整性及統合性  具反省性及分析性的思考  資料來源:引自王淑俐(1995)青少年情緒的問題、研
表 4-3-2  引發小美情緒反應的事件  事件  原因  產生情緒  生活影響  與個人有關的情緒事件  上台表演  擔心失敗  緊張  習慣性上台緊張  作業寫不漂亮 或沒完成  自我要求高  在意別人的想法  焦慮、擔心  自我要求的焦慮  與家庭有關的情緒事件  與弟弟吵架  媽媽處置偏心  個性不合  生氣、不平 暴怒、煩燥  生悶氣或賭氣  父母吵架  擔心父母離異  害怕、痛苦  悶悶不樂  愛漂亮  不敢跟媽媽說  害羞  不知如何是好  堂姐東西多  東西炫又特別  羨慕  希望得到相同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ully. What does the word make you think of? For some people, it's that girl at school who always makes fun of them. For others, it's the biggest guy in the neighbourhood who's always

Report to the class what you have found out about the causes of the social problem identified (i.e. what the causes are, and how details and examples are given to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Courtesy: Ned Wright’s Cosmology Page Burles, Nolette & Turner, 1999?. Total Mass Density

Children explore the online world alone, but they use message boards to share what they find and what they do in the different creative studios around the virtual space.. In

According to Shelly, what is one of the benefits of using CIT Phone Company service?. (A) The company does not charge

• Nokia has been using Socialtext wiki software for a year and a half to facilitate information exchange within its Insight &

Since it is so, what do we cultivate for?People are looking for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mental state, and the courage or wisdom to face the hard moments.. But the ways of improv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