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歷通膨成因與因應之道 / 7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學歷通膨成因與因應之道 / 7"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學歷通膨成因與因應之道

戰寶華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副教授

一、前言

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公布之失業資料顯示,2012 年具大學及以上程度之失業人口數, 首度超過高中及以下程度者,且 10 萬 名清潔工擁有大學學歷,顯示大學學 歷不斷貶值。大學負擔暨生產力中心 (CCAP)主任、俄亥俄州立大學經濟 學家李察•維達(Richard Vedder)即 指出,美國目前有超過 6,000 所大學, 大學生在 2008 年創下歷史新高,達到 1,900 萬人,大學過度膨脹,造成就業 市場供需失衡,社會必需重新思考高 等教育之意義(賴至巧,2012.9.22)。 國內亦有學歷通膨的問題,其後 遺症之一即是高學歷、高失業現象持 續浮現,1990 年大學以上學歷之年平 均失業率為 2.03%;2000 年提高為 2.67%;但是至 2012 年已達 5.37%,肇 因於長期以來許多年輕人盲目進大學 與研究所,不僅學非所用,造成教育 資源浪費及勞動市場失衡,也影響國 家未來競爭力(李沃牆,2013)。而大 學數量暴增導致供過於求,亦使校園 生態丕變,致使部分大學招生是來者 不拒、照單全收、甚至毫無限制,長 遠 而 言, 違反 物以 稀 為貴 之市 場 法 則,學歷在惡性通膨下,畢業證書恐 將淪為壁紙。楊朝祥(2013)亦指出, 「研究所大學化,大學高中化」是當 前教育界最嚴重之危機,隨之而來的 苦果即是「學歷通膨、學位貶值」,進 而 造 成企 業選 才的 學 歷要 求愈 來 愈 高,薪資卻愈來愈低,且高階低用、 學非所用之情況愈趨普遍;然而另一 方面,企業實際渴求之進階專業人才 卻又遍尋不著,人才培育呈現發展不 均、供需失調之窘境。 爰 此 , 綜 觀 國 內 學 歷 通 膨 之 情 形,發現其僅是結果與現象,而非問 題本身,是以必須正本清源思考其背 後原因,始能對症下藥解決問題。茲 就長期以來教育體制之形態轉型、人 才培育之素質轉變,所造成之政策失 當與學用失衡兩大層面做剖析,進而 探尋可行之因應之道。

二、成因

(一) 政策失當 1. 盲目廣設大學院所 依據教育部(2014a)教育統計資 料顯示,臺灣的大學數量於 82 學年度 (1993 年)僅 21 所,因 1994 年 410 教改遊行之後,行政院開始推動高等 教育改革而快速增加,至 2007 年大學 數量首度突破 100 所;且大專院校數 量亦達歷史高峰之 164 所。截至 103 學年度(2014 年),整體大專院校數量 雖減少為 159 所,但大學數量卻再創 歷史,高達 124 所。 過去二十年間,臺灣的大學數量 增長近六倍,而研究所數量之增加速 度亦是驚人。82 學年度,研究所為 566

(2)

所:博士班學生 7,713 人、碩士班學生 28,117 人;至 102 學年度,研究所數 量增加為 3,384 所:博士班學生 31,475 人、碩士班學生 177,305 人(教育部, 2014b)。其中,以碩士班學生人數增 加 149,188 人,達 6.3 倍,最為可觀。 教育環境質變與學校數量增加, 導致質量失衡之現象更為明顯,進而 出現高能低就之隱藏性失業、學能落 差之結構性失業或不願屈就之自願性 失業。李誠(2013)明白指出,素質 差異是高學歷、高失業之主因,例如 有 些 由專 科轉 為科 技 大學 之本 質 太 差,無論課程與師資皆未能提升到大 學程度,因此畢業生根本未具大學素 質,造成找不到適合大學畢業生之工 作。人智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 亦指出,國內大學有 2/3 科系不值得讀 (沈如峰,2013.6.13)。爰此,教育部 長吳思華表示,臺灣的大學數量應減 到 100 所以下,教育部將於年底提出 完整輔導、合併、轉型與退場之方案 (戴雅真,2014.9.30),因而期待教育 主管機關能適時協助各校建立特色、 並規劃汰弱扶強機制,提升高教變革 動能。 2. 放任大學自主管理 陳慧蓉與蘇錦麗(2014)指出, 長久以來,大學自主與績效責任一直 是各國社會所關心之重要議題,由增 加大學自主性,解除對教育制度、教 育資源、教育行政之管制,以幫助建 立自主層級之品保機制,然而大學是 公共資源,政府仍應肩負起監督大學 辦學績效之重責大任,以維繫整體教 育品質。但是當研究所品質發生問題 或資格認證產生疑義時,教育主管機 關卻常以《學位授予法》第 7-1 條「碩 士、博士學位所應通過之各項考核規 定由各大學訂定」為擋箭牌,致使許 多公私立研究所出現:學習修業規範 南轅北轍、畢業論文品質良莠不齊、 博士學位授予機制鬆散等怪異現象。 爰此,本欲提升教育品質之教育鬆綁 (deregulation of education)政策,其 良善美意卻因劣幣驅逐良幣現象而呈 現出意外後果定律(law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於是期待教育主管機 關能實質監督各校品質管制、並擬定 學位檢覈制度,促進大學正向發展。 3. 獨尊論文發表數量 黃政傑(2013)指出,大學教師 由論文發表得分決定其學術階級與薪 資待遇,而各大學之學術層級與經費 補助又與該大學教師論文發表總得分 而定,環環相扣導致大學淪為生產論 文之血汗工廠。不少頂尖大學以篇數 計算獎金,鼓勵教授發表論文,所以 臺灣學者有人是國外學者產量十倍以 上,淪為一年可以發表 20、30 篇的論 文製造機(林秀姿,2014.10.3)。爰此, 曾任成功大學校長之馬哲儒先生亦明 確指出臺灣研究所的問題癥結,即是 大學教師致力於發表論文,而疏於處 理教學與檢核學生,不如國外研究生 在獲得碩士與博士學位前,已通過層 層之考試及檢核,有些甚至所選的每 一門課都有考試,必須過關斬將,一 步一步嚴格磨練而成,所以獨尊論文 之做法,埋沒了臺灣學生的競爭力, 也減損 了經濟發展 的 原動力 (徐武

(3)

軍,2014.10.3),所以期待教育主管機 關能逐步擴大多元評鑑標準、並設計 激勵獎懲誘因,強化教研深耕意願。 (二) 學用失衡 1. 產學落差日趨嚴重 超過七成企業感受到人才荒,卻 找不到「對的人」可用,因為學校教 的都是純理論,但在現實環境卻不能 適用,例如,交大工業工程管理博士 施昌甫進入大銀微系統公司時,發現 自己「什麼都不會」,不僅不懂線性馬 達等專業產品,就連採購、生產管理 等做事方法,都和所學不同(謝明玲、 林秀姿,2012)。事實上,大學努力產 學合作原是正確發展方向,然而或因 規劃不全、經驗不足、心態不正、便 宜行事,常造成假借建教實習之名, 行勞力剝削之實,許多學生並未獲得 合宜之學習照顧與技術指導。而教師 在產學合作績效競爭壓力下,亦常衍 生假產學之現象,甚至有教師自掏腰 包 , 當作 產學 合作 經 費( 黃政 傑 , 2013)。長期只重表象、忽略實質的惡 性循環,造成產學落差日趨嚴重,誠 如陳星貝(2013)所言,政府推動產 學合作以提升學生及國家競爭力已多 年,應是時候徹底檢視政策施行及實 效。 2. 學歷能力無法匹配 詹火生(2012)指出,近十餘年 來,我國具高等學歷人口數量大幅增 加,尤其是文法社會科學領域之高教 人力增幅最大。而過度追求數量增加 卻忽略品質提升,致使部分科系忽視 就業市場需求,導致這些系所畢業生 面臨失業問題;同時科技大學畢業生 又較以往更不願進入技術就業市場, 以致勞動市場出現供需失衡現象。楊 朝祥(2013)亦指出,面對知識經濟 產業轉型之關鍵時刻,當高等教育僅 重數量擴增,品質卻停留於高中職之 實力,以致大學畢業生僅能擔任基層 工作,造成人才培育不僅未能順利將 人力結構由燈籠型態轉變為凹透鏡型 態,反而因高學歷畢業生覓職困難, 薪資偏低之嚴重問題,出現無法掌控 之僵局。事實上,根據 1111 人力銀行 與《遠見雜誌》「企業最愛研究所調查」 結果顯示,企業對實務與專業能力愈 趨重視;且在學歷偏好層面,逐漸回 歸到人才本身素質,不再僅參考學校 光 環 及 排 名 ( 1111 通 訊 社 記 者 , 2013),顯示職場充斥太多高學歷之求 職者,僅憑學歷光環即可勝出之情形 已不復以往。 3. 學非所用資源錯置 教育資源有限且資源運用具排擠 效應,如何妥善配置與使用資源,應 是教育 主管機關念 茲 在茲的 關鍵議 題。然而當出現「政大風險管理與保 險研究所博士生棄學改行賣炸雞排」 (蕭夙眉、朱俊彥、鄭敏玲,2013.3. 10)、「臺大法律系、歷史系與竹中畢 業之三兄弟一起開店賣拉麵」(楊琇 惇、陳志文,2013.4.5)、「35 歲留美女 博士因未能通過六年助理教授升等規 範而到藥廠當試藥白老鼠」(洪凱音, 2014.9.1)等報導,不由讓人產生人才 閒置與資源錯置之疑慮。雖然行行出

(4)

狀元、職業無貴賤,並非博士生不能 賣雞排、臺大畢業生不能開拉麵店、 助理教授不能當試藥員,但術業有專 攻、聞道有先後,倘若莘莘學子能先 瞭解自身專長與興趣,再學習進修以 截長補短,應可避免時間與成本之虛 耗。例如,賴本智先生以碩士身分回 家務農,但學以致用而成為知識花農 先驅,運用其於中興大學植物系與研 究所碩士班多年所學,讓蘭花養植技 術傲視國際,更使臺灣成為全世界唯 一可以將蝴蝶蘭「帶盆輸入」美國海 關的國家(熊毅晰,2011),即是教育 資源有效運用,對社會國家更有貢獻 之實例。

三、因應之道

(一) 減少大學數量以提高學生素質 以 102 學年度為例,4,241 名博 士、60,218 名碩士、226,799 名學士畢 業 自 國 內 公 私 立 大 學 ( 教 育 部 , 2014b)。在就業市場供需失衡、僧多 粥少之情況下,多數大學畢業生只能 放棄專長,投身非相關領域,更有碩、 博 士 畢業 生不 願屈 就 兼職 或約 聘 工 作,而處於長期待業之空窗期,不僅 形成高學歷長期失業之現象,更造成 整 體 人才 培育 資源 之 虛耗 ,殊 為 可 惜 。 因 而 草 根 影 響 力 文 教 基 金 會 (2013)針對大學氾濫問題進行調查 發現,逾 6 成(60.44%)的受訪者認 為政府應以強硬手段介入處理大學整 併 或 退 場 問 題 ; 而 不 贊 成 者 僅 佔 16.82%。此外,超過半數受訪者認為 大學退場後的校園可優先規劃作為設 立 社 福 機 構 ( 31.05% ) 與 公 園 綠 地 (20.24%)。因此,政府應積極鼓勵大 學推動產學合作與建立經營特色,並 依經營績效執行大學整併或退場之相 關作業,以確實扭轉供需失衡、缺乏 特色之高教市場現況。 (二) 建立品保機制以嚴格把關品質 品質保證機制之目的在於確認畢 業生具備應有之基礎知識能力,掌握 相關領域之專業學養,以及能夠展現 相應之職涯水準。特別是博士學位授 予,不僅代表該校學術水平與價值標 準,亦影響未來國家整體教研素質與 社會觀感,深具火車頭效應,絕不可 輕忽刻 意縱容與漠 視 品質之 嚴重後 果。事實上,面對 105 學年度少子化 之高教大限,教育領導者應體認經營 管理具有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 與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亦即具 有牽一髮動全身之連鎖反應以及好壞 加乘發生之倍增現象,所以必須周延 規劃以築夢踏實,畢竟要怎麼收穫先 那麼栽。以逢甲大學於 2013 年「企業 最愛研究所調查」中脫穎而出,成為 私立大學之翹楚為例,前校長張保隆 (2010)即指出,落實與深化品保機 制具有深耕卓越之實施效果,同時該 校近年 在研究所學 程 上強調 產學聯 盟、師生交流、就業追蹤與學用合一 等 四 大 特 色 ( 1111 通 訊 社 記 者 , 2013),即是用心建立品保機制而產生 正向循環加值效果之最佳明證。 (三) 回歸高教本質以傳道授業解惑 高教本質為何?「師者,所以傳 道、受業、解惑也」《師說》。然而,

(5)

蕭富元(2012)指出,現在的大學教 育,不是傳道授業解惑,而是績效升 等獎 金 ,因為教 授 拚 集點以 通 過升 等、續聘;大學拚評鑑以獲得經費、 生存,現行制度扭曲教育理想,所以 有超過四成之教師於《天下》問卷調 查中表示,現在的大學教育,對於提 升學生素質並無幫助。而運用企業提 升競爭力之 KPI 制度來考核大學與大 學教師之績效,則因教學熱情不易量 化與評量,常於績效考核指標中被刪 除,故教師們多關注於權重較高之研 究與論文發表,而忽略權重較低之教 學投入。然而在價值混淆模糊之現代 環境中,學生可能更需要學習經驗、 思 考 方法 、生 活適 應 上之 傳承 與 開 導,畢竟經師易當而人師難為。爰此, 績效考核之權重與項目,應考量更多 元、更廣泛之分配,期能誘發出高教 產業最需要之創新與熱情。 (四) 瞭解產業需求以改善供需失衡 監察院最新調查發現臺灣整體失 業人數約為 46 萬餘人,然而廠商缺工 人數卻超過 26 萬餘人,顯示勞動市場 存在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失衡之現象 (田德財,2014.8.22)。缺工產業多為 基層服務與製造作業員以及中高階管 理人才,其中,就作業員而言,大學 畢業生較不願屈就高中職教育程度之 職缺;就中高階人才而言,現行教育 體系又較難培育出企業所需之專才, 所以政府單位應該重視此一結構性落 差之警訊。爰此,政府各部會應依其 專業職掌規劃政策,並強化跨部會溝 通執行,並適時公佈產業人力供需之 即時資訊與未來展望,以便教育體系 培育相關人才、讓學生選擇興趣相符 之穩定行業、使產業能盡速調整需求 以利發展,進而改善供需失衡及產學 落差之現象。 (五) 提升實務經驗以強化競爭優勢 碩、博士教育多屬於研究人才層 級之培 育,除了須 強 化專業 能力之 外,亦須具備邏輯推理與解決問題之 特質,更須培養理性思考與客觀判斷 之素養,以利於專業領域發揮所長。 然 而 學 歷 好 不 如 能 力 好 , 彭 明 輝 (2012)指出,成功方式非常多元, 關鍵在於不放棄之毅力堅持,因求學 不順利只失去部分成就夢想之機會; 另外還有 60%至 70%需靠己身之堅持 與毅力,不輕易放棄才有機會找到自 我發揮的空間。另外,在學歷提升的 過 程 中 , 亦 需 思 考 自 己 的 王 牌 (A.C.E),落實對自我能力表現之問 責 ( accountability )、 強 化 競 爭 力 ( competitiveness ) 與 專 門 知 識 (expertise),期能掌握高教現況與職 場趨勢,以達到適才適能之理想情形。 (六) 增加資訊透明以落實學用合一 政府或學校宜經常宣導產業發展 資訊、職涯工作內容;落實職業性向 調查、創業能力評估,以及辦理求才 求職謀合、就業徵才活動,協助有志 攻讀更高學歷之莘莘學子,不論是計 劃把握時間當全職研究生,亦或是規 劃兼顧工作當在職進修生,皆可評估 外顯成本與隱含成本,以確立發展目 標,避免因產業變遷過於快速、專長 興趣認 識不清、或 就 業訊息 傳遞延

(6)

遲,反而在提高學歷之後,無法與就 業市場快速銜接。

四、結語

無論是肇因於政策失當或學用失 衡,高等學歷貶值,全民一起受害, 因而變革高等教育結構已是必然的趨 勢,政府應該協助未達標準之大學轉 型或退場,並建立品保機制以嚴格把 關品質,期能有效提高學生專業素質 與職場競爭力。此外,大學與教師評 鑑機制亦需重新考量其合宜項目與權 重,期能誘發出高教產業最需要之創 新與熱情,幫助莘莘學子認清自我特 色、融合理論實務、強化獨立思考能 力,進而運用正確態度累積專業知識 與實務經驗,以避免虛擲寶貴光陰。 再者,政府與教育主管機關亦應適時 公佈產業人力供需之即時資訊與未來 展 望 ,並 增加 工作 需 求資 訊之 透 明 度,促使教育體系、學生家長、產業 組織皆能有效評估外顯成本與隱含成 本,擬定最適抉擇,以克服資訊不對 稱所可能造成之逆選擇,俾利改善供 需失衡及產學落差。 參考文獻  1111通訊社記者(2013)。職場碩 士滿溢,企業獵才不易。取自http:// www.1111.com.tw/news/urveyns_con.as p?ano=56486  田德財(2014.8.22)。產學落差致 人力供需失衡。更生日報。取自http:// www.ksnews.com.tw/ewsdetail_ex.php? n_id=638151&id=101  李沃牆(2013)。學歷通膨效應擴 大影響國家競爭力。國政評論,財金 (評)102-044號。  李誠(2013)。臺灣的大學真的太 多了嗎。遠見雜誌,319,28-31。  沈如峰(2013.6.13)。嚴長壽:2/3 科 系 不 值 得 讀 。 中 央 社 。 取 自 http://www.cna.com.tw/Views/age/Searc h/hyDetailws.aspx  林秀姿(2014.10.3)。論文製造機 1 人 年 產 30 篇 。 聯 合 報 。 取 自 http:// mag.udn.com/mag/edu/torypage.jsp?f_A RT_ID=538503  段楚禎(2013.4.11)。學歷通膨博 士就業難,薪資僅比碩士高1成7。取 自 http://www.cardu.com.tw/ews/detail. php?nt_pk=28&ns_pk=19034  洪凱音(2014.9.1)。35歲留美女 博士到藥廠當白老鼠。中國時報。取 自 http://www.chinatimes.om/newspaper s/2014090101150-260102  徐武軍(2014.10.3)。名家觀點- 論文至 上的苦果。 中 國時 報 。取 自 http://www.chinatimes.om/newspapers/2 014100300890-260109  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2013)。大 學氾濫,民眾怎麼看?民調記者發表會 新 聞 稿 。 取 自 http://www.gri.tw/site/ index.php/2013-12-12-03-57-27/2013-1 2-12-04-01-33/68-20131108001

(7)

 張保隆(2010)。逢甲大學落實與 深化教學品保機制之具體作法。評鑑 雙月刊,26,24-26。  教育部(2014a)。重要教育統計 資訊—大專校院校數統計。臺北市: 教育部。  教育部(2014b)。主要統計表— 大專校院概況表(80-102學年度)。臺 北市:教育部。  陳星貝(2013)。學歷優勢=職場 表 現 ?臺灣 產學落差 仍大。 國 政評 論,教文(評)102-055號。  陳慧蓉、蘇錦麗(2014)。績效責 任與大學自主間的平衡-我國大學自辦 評鑑之比較性研究。評鑑雙月刊,50, 52-55。  彭明輝(2012)。學歷不如能力。 親子天下雜誌,33,126-127。  黃政傑(2013)。莫使血汗白流─ 趕緊擺脫大學污名。臺灣教育評論月 刊,2(7),1-6。  楊琇惇、陳志文(2013.4.5)。博 士雞排翻版!臺大3兄弟拋高學歷賣 拉 麵 。 東 森 新 聞 。 取 自 http://www. ettoday.net/news/20130405/188718.htm  楊朝祥(2013)。學歷通膨、學位 貶值。國政評論,教文(評)102-035 號。  詹火生(2012)。高學歷高失業問 題之政策分析。國政評論,社會(析) 101-021號。  熊毅晰(2011)。碩士種花,開出 億元江山。天下雜誌,464,208-211。  蕭夙眉、朱俊彥、鄭敏玲(2013.3. 10)。棄教授夢,博士改賣雞排。蘋果 日報。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 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0310 /34878500  蕭富元(2012)。教授拚業績。天 下雜誌,507,103-114。  賴至巧(2012.9.22)。10萬大學畢 業生當 清潔工。 世 界新聞 網 。取 自 http://sf.worldjournal.com/iew/full_sfb/2 0237246/article-10  戴雅真(2014.9.30)。教長:大學 減校目 標百所 以下。 中央 社 。取 自 http://www.cna.com.tw/ews/firstnews/20 1409305002-1.aspx  謝明玲、林秀姿(2012)。就業力。 天下雜誌,511,120-1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因應現代人忙碌的生活,下了班回到家卻要摸好久才

[r]

七、實務能力培養,與產業接軌:學校除重視實務能力的培養外,為使學生進入職場時擁

課輔師資人力的不足,往往也成為學童持續學習的重大問題。也因此我們長

• 人生在世的一個主要課題,便是了解事物間的 因果關係以及行為對周圍造成的影響,從而學

關注事項 1 11 1: : :因應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擴大 : 因應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擴大 因應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擴大 因應初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擴大, , , ,加強 加強

為要達成普通話科的整體學習目 標,學校每周安排 2-3 教節是最理 想的。但個別學校可能因為暫時的 困難,只能為普通話科安排 1

卻因茲卡病毒( ZIKA VIRUS)疫情最為嚴重而讓巴西更受矚目,高達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