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探索電影《三城記》裡的歷史敘事觀點 中國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探索電影《三城記》裡的歷史敘事觀點 中國史"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06

6

時事特區 P5

探索電影《三城記》裡的歷史敘事觀點 中國史

時事特區 P7

《我們如何走到今天?

印刷術促成細胞的發現到製冷技術形塑 城市樣貌,一段你不知道卻影響人類兩 千年的文明發展史》

世界史

《前線島嶼 ─ 冷戰下的金門》

熱門研究 P2 臺灣史

考前特刊

強力徵求 ~ 想寫 《歷史報報》 、 有想法的老師請您與我們聯絡

發行人:李枝昌

發行所: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24891 新北市五股區五工六路 30 號 電 話:(02)22982933

傳 真:(02)22989766

(2)

臺灣史 臺灣史

撰稿:國立蘭陽女中

熱門研究 《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

(註1)

一、對應課綱:臺灣史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四、 中華民國時期:當代 臺灣

( 一 ) 從戒嚴到解嚴 3. 國際關係與兩岸關 係的演變

3-2 說明 1949 年以來兩岸關係的 演變及具有影響性的重大事件 二、如何看待戰爭史、軍事史?

根據101 課綱的架構及精神,高中歷史的內容可簡要劃分成政治、

社會、經濟三部分。臺北市高中歷史科教師群在〈105 學年度大學指定 科目考試歷史科試題分析新聞稿〉中指出,試題內容「政治軍事偏多,

文化思想與社會經濟次之」,研判政治軍事題在即將來臨的106 年指考 中,亦有不容忽視的地位。

宋怡明(Michael Szonyi)教授的《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利 用歷史人類學和田野調查的方法,以金門人的角度闡述金門歷史中不為 人知的面向。美籍史家喬伊納(Charles Joyner)的「從小地方問大問題」

(註2)也指出:金門總面積雖僅有151 平方公里,但在國際局勢及兩岸 關係的演變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金門牽動了兩次臺海危機:

時間 背景 經過 影響

第一次 臺海危機

1954 年

9 月 3 日 韓戰結束後不久 中 共 解 放 軍 砲 擊 金 門,發射7 萬枚砲彈

開啟國共之間的砲戰;促成《中 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 第二次

臺海危機

1958 年 8 月 23 日

• 黎巴嫩、伊拉克發生政變

• 中蘇不合

• 大躍進

中 共 解 放 軍 砲 擊 金 門, 歷 時44 天, 發 射近50 萬枚砲彈

美國要求蔣從金、馬撤軍遭拒,

蔣派重兵防守金、馬

就第一次臺海危機的九三砲戰而言,當時正當韓戰停火後不久,傳出臺北與華府即將簽訂《中 美共同防禦條約》的消息。事實上,中華民國數次派人敦促美方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但美 方皆不置可否。(註3)反而是「九三砲戰」後,美國才開始主動派代表與中華民國交涉簽約事宜,

歷經近兩個月的交涉,終於在1954 年 12 月 3 日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從此過程可以瞭解金 門的重要性,但是金門卻未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保障範圍內。美國在該條約中指出「中華民 國是指臺灣及澎湖群島」,而中華民國在此後將十萬兵力部署於金門,可見雙方對保衛金門的態度 是歧異的。另一個可以思考的面向是,美國在1949 年 8 月發表《對華關係白皮書》後,採取袖手旁 觀政策;韓戰爆發後,派第七艦隊維持海峽中立化。要到1954 年的九三砲戰後,才主動介入臺灣海 峽爭端,故可以從這個角度重新思考「韓戰是否救了臺灣?」這個歷史性的問題。

1:宋怡明著,黃煜文、陳湘陽譯,《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6 年 7 月)。

2: 參見〈中文版序〉,《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頁 xvi。

3: 參照林博文,《1949 石破天驚的一年》(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2009 年),頁 254 ∼ 255。

圖 1-1《前線島嶼-

冷戰下的金門》書影

(3)

1042

臺 灣 史

臺灣史 臺灣史

一般人都認為韓戰與越戰是冷戰期間的兩次「熱戰」,其實,八二三砲戰也讓冷戰的熱度提升

不少。中共發動八二三砲戰的原因其實蠻複雜的,例如:反對美國帝國主義對臺灣的擴張、呼應中 東人民進行的反美鬥爭、向蘇聯展示中共的獨立性等。當然,中共砲打金門也被解讀成測試美國對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實踐程度。中共避免誤擊美軍,以免與美國發生直接衝突。然而,八二三 砲戰也讓美國國內各界因擔心釀成第三次世界大戰,譴責艾森豪的對臺政策,開始要求蔣從金、馬 撤軍,蔣不願放棄金門,反而派重兵防守金、馬。(註4)

《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書中有許多親自採訪金門當地居民的精彩史料,可以看到冷戰 下前線戰地居民的生活。例如:八二三砲戰時,因炸死許多牲畜,故能吃得到平常吃不起的肉類;

躲在擁擠的防空洞裡,往往有恐怖的謠傳造成群眾的心理恐慌;疏遷到臺灣的金門民眾,因無法適 應臺灣社會而重返金門;疏遷造成金門房地產大跌等。(註5)

八二三砲戰不僅是冷戰期間受人冷落的「熱戰」,對美洲局勢也影響甚大。書中指出,在1960 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八二三砲戰成為尼克森與甘迺迪兩位總統候選人激辯的焦點。一時之間,世 人又第三度將眼光轉移到金門這座小島上。在第二、三場電視辯論中,甘迺迪主張撤守,尼克森卻 認為固守金、馬是自由與正義的道德問題,受到民眾的讚賞。在第四場辯論中,甘迺迪為了扭轉情勢,

表示在當選後必會介入古巴革命,展現反共的態度。四場電視辯論結束後,甘迺迪以些微的票數險 勝尼克森當選美國總統。(註6)因此,甘迺迪在入主白宮後,於1961 年批准了入侵古巴的豬灣(Bay of Pigs)事件,卻慘遭全軍覆沒的悲慘命運。(註7)

1

他在 1960 年參選美國總統,因些微的票數敗給敵手。1962 年重振旗鼓,競選加利福尼亞州 州長,仍然慘遭滑鐵盧。1968 年,捲土重來,再度競選美國總統,挑戰成功。但他當選後,

卻修改他之前的中國政策。當年在電視辯論中支持盟友,表態保衛金、馬,防止共黨奪取臺 灣的人,卻成為第一個到北京訪問的美國總統。

— 1 資料中所提到的是哪一位美國總統?

A 杜魯門 B 艾森豪 C 甘迺迪 D 尼克森

解析 A 杜魯門的總統任期為 1945 ∼ 1953 年;B 艾森豪的總統任期為 1953 ∼ 1961 年;C 甘迺迪的總統任期 1961 ∼ 1963 年;以上三位總統皆未曾到北京訪問,且始終採取對抗共產集團的方針。D 尼克森的總統 任期是1969 ∼ 1974 年,並於 1972 年出訪北京。

— 2 造成這位美國總統改變以往的立場、前往北京訪問的原因為何?

A 美國陷入越戰的泥淖中,採聯中制蘇政策 B 中共採取改革開放政策,向西方開放市場 C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後,中共派軍隊攻臺 D 中共因大躍進造成饑荒,等待美國的援助

解析 A 尼克森當選時,正值美國陷入越戰困境,也是中、蘇正式決裂時,美國希望與中共進行對談,一方面加 速戰爭結束,一方面以中共牽制蘇聯 B 中共採取改革開放政策是要到1970 年代後期,並非 1960 年代後 期 C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並非美國改變外交立場的原因,而是結果。且當時中共正進行文化大革命,並 未發動進攻臺灣的戰爭 D 中共實施大躍進的時間為1958 ∼ 1960 年,且並未向美國求援。

D

A

閱讀以下資料,回答問題

4: 同前註,頁 263。

5: 同註 1,頁 92 ∼ 99。

6: 同註 3,頁 196 ∼ 200。

(4)

中國史 中國史

2

1958 年,中共砲擊金門,被解讀成測試美國對《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實踐程度。中共避 免誤擊美軍,以免與美國發生直接衝突。然而,八二三砲戰也讓美國國內各界因擔心釀成第 三次世界大戰,譴責艾森豪的對臺政策,開始要求蔣從金、馬撤軍,蔣不願放棄金門,反而 派重兵防守金、馬。

— 1 資料中提到「中共砲擊金門,被解讀成測試美國對《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實踐程度」

的理由為何?

A 美國國會尚未正式通過《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B《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並未提到對砲擊的應變 C 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美國總統已卸任 D 金門不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防衛範圍內

解析 A1955 年,美國參議院正式通過《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80 年才終止 B 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中 規定只要有「外界武力攻擊」時,此條約即刻生效 C《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美國總統為艾森豪,他於 1958 年仍在任;且簽署條約的美國總統卸任,並不影響條約的有效性。

— 2 對於「蔣不願放棄金門,反而派重兵防守金、馬」的這件事,毛澤東的看法與反應可 能是:

A 蔣要製造兩個中國,毛因此更極力要攻下金門 B 蔣欲脫離美國控制,毛因此故意將金門讓給蔣 C 蔣想藉此統一中國,與毛的一個中國立場相同 D 蔣想藉此以戰逼和,符合毛和平統一中國立場

解析 A 蔣想要將金門建設成反攻中國的跳板,消滅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只有一個中國,即為中華民國 B 美 國與蔣雖因為是否固守金門而發生意見不同的爭執,但蔣仍與美國維持盟友關係 D 蔣的立場是武裝統一,

毛當時尚未出現和平統一的立場。

D

C

閱讀以下資料,回答問題

圖片來源:

1-1:臺大出版中心,https://issuu.com/ntupress/docs/issuu_9789863501794,擷取日期 2017 年 3 月 8 日。

有著作權 • 侵害必究 本刊僅供教學使用 • 不代表任何立場

(5)

1052

中 國 史

時事特區 探索電影《三城記》裡的歷史敘事觀點

一、對應課綱:中國史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五、 中華民國的 建立與發展

( 二 ) 統一建國與抗戰

2. 抗日戰爭與 外交成就 3. 戰亂下的社

會與民生

2-1 說明日本侵華的經過及暴行;中華民國 從獨立作戰到與同盟國並肩作戰的演變 3-1 說明抗戰時期政府機關、學校、工廠的

遷徙與人民生活 ( 三 ) 戰後復原與國共內戰 2. 制 憲、 行 憲

與國共決裂

2-1 說明政府制憲與行憲的背景與經過,國 共決裂的原因及國共內戰

二、浮生亂世中的苦難與離散-一個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下的真實故事 抗戰期間,房道龍原本是國民黨情報人員,因任務失敗且不滿軍統局 的腐敗無能,在氣憤之下脫離組織。軍統局擔心他洩密,埋下他日後慘遭 追殺的悲慘命運。陳月榮的丈夫在抗戰期間被日軍炸死,為了要撫育母親 及兩位稚女,只好走私黑土(鴉片),卻被擔任關防檢查員的道龍查獲,

道龍憐憫月榮的不幸遭遇,私下放走她。道龍的妻子病死後,月榮與道龍 由相識到相戀,進而論及婚嫁。但國民黨特務仍不放過他,道龍只好逃到 上海。月榮在蕪湖則遭到土豪逼嫁,也流落到上海,在外國人家中幫傭。

兩人流落在日據時期的上海,卻在人海茫茫中找不到對方。1941 年,日 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將外國人驅離租界,趕到集中營,生活更困苦,月榮 只好在街頭販賣飲用水謀生。1945 年,日本投降後,但國民黨特務仍繼 續追殺道龍,月榮在偶然之際救了被國民黨特務追殺受重傷的道龍。因抗

日戰爭及國共內戰,兩人生活在物價高漲的上海,且局勢日益惡化。1949 年,中共進攻上海前夕,

成千上萬的難民想逃離上海。月榮為了照顧家中老小只好留下,道龍則隻身前往香港,在美國駐香 港領事館中擔任廚師。1951 年,月榮從上海到澳門,再偷渡到香港,兩人終於再度團圓。1954 年,

月榮生下兒子陳港生(後改名為房仕龍,即為影星成龍)。

《三城記》是一部大時代的電影,片名雖稱為「三城」,但故事情節大部分發生在蕪湖、上海 兩地。影片中,男、女主角的悲歡離合是故事主軸,但也透露許多對歷史的敘述或觀點,可以提供 老師在進行「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的課程時參考:

影片情節 影片觀點

日本軍人

1. 追緝、斬殺共產黨員 2. 槍殺民眾、強姦婦女

3. 太平洋戰爭爆發,強迫外國人住進集中營

負面敘述

國民黨

1. 追剿共產黨員

2. 剷除內部意見不合的成員 3. 在撤退前,先清黨

負面敘述

共產黨

1. 與國民黨特務對抗 2. 遭日軍圍捕

3. 共產黨理念受到知識分子(阿華)肯定 4. 勇於犧牲生命(阿華),以達成理想

正面敘述

圖2-1 《三城記》電 影宣傳海報

中國史 中國史

撰稿:國立蘭陽女中

汪栢年老師

圖2-2 1949 年中共進攻上海前 夕,民眾爭相湧入上海火車北站

1052

中 國 史

(6)

世界史 世界史

1

成龍(原名陳港生,後改名為房仕龍)曾在前往山東尋根後,向外界宣稱他是唐代宰相房玄 齡(山東臨淄人)的後代,並讓他的兒子改為房姓,表明祖籍是山東。不料,有學者卻稱成 龍真正的祖籍應是安徽和縣,認房玄齡為祖,只是一廂情願,並指出成龍父親房道龍生前也 從未自稱與房玄齡有關係。

— 1 根據以上資料,你認為誰的說法是正確的?為什麼?

A 成龍的說法正確,因為人不可能錯認祖先  B 學者的說法正確,因為成龍父親未曾提及 C 兩者說法皆正確,因為房氏祖先曾經遷徙 D 兩者說法待商榷,因資料不足無法下論斷

解析 A 有時候在特定狀況下,會將顯赫的同姓歷史人物視為自己的祖先,如清治前期臺灣的唐山祖祭祀組織;

B 在資料中,學者並未提出明確的證據,且成龍父親未提及並不代表他就不是房玄齡的後代;C 在資料中 並未提及房氏的遷徙路線,故 C 不可選。

— 2 歷史上哪一時代修撰族譜追認顯赫歷史人物為祖先,以維護自身仕宦利益的情形最 多?

A 秦代 B 漢代 C 魏晉 D 宋元

解析 因魏晉南北朝政府取才與士人仕進皆重視門第,故在族譜中加上顯赫歷史人物的情形最為常見。

D

C

閱讀以下資料,回答問題

2

在電影《三城記》接近片尾時,有一場壯觀的場景,成千上萬的民眾不顧一切想逃離上海;

但在車站前遇到國軍的嚴格盤查,有共黨嫌疑的人則被當場擊斃。女主角陳月榮為了照顧家 中老小只好留下,男主角房道龍則隻身前往香港,最後在美國駐香港領事館中擔任廚師。

— 1 請問當時成千上萬民眾想離開上海的原因為何?

A 寧漢分裂國軍清共 B 日軍侵華戰爭初期 C 國軍擊敗上海日軍 D 國共內戰國軍失利

解析 A 寧漢分裂發生於 1927 年,但並未有成千上萬民眾要離開上海的逃難場景 B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初期,

國共兩黨仍處於合作狀態 C 國軍擊敗上海日軍,不會出現民眾逃難的場景。

— 2 男主角房道龍選擇香港為逃難地點的可能原因是:

A 香港已被日本占領 B 香港已割讓給英國 C 美國已經占領香港 D 香港為永久中立區

解析 清廷在鴉片戰爭失敗後,1842 年簽訂《南京條約》,把香港割讓給英國。直至 1997 年以後,中共才恢復 對香港的主權。故在1949 年時,唯有逃到香港或臺灣等地,才能免受共黨統治。

D

B

閱讀以下資料,回答問題

圖片來源:

2-1:華聯國際,http://www.hualienmedia.com/?id=108,擷取日期 2017 年 3 月 9 日。

2-2:http://www.virtualshanghai.net/Photos/Images?ID=120,擷取日期 2017 年 3 月 10 日。

有著作權 • 侵害必究 本刊僅供教學使用 • 不代表任何立場

(7)

1052

世 界 史

世界史 世界史

撰稿:國立蘭陽女中 汪栢年老師

時事特區 《我們如何走到今天?──印刷術促成細胞的 發現到製冷技術形塑城市樣貌,一段你不知道卻影響人類兩 千年的文明發展史》

(註1)

一、對應課綱:世界史

單元 主題 重點 說明

三、 歐 美 國 家

的變革 ( 一 ) 歐洲思想與政體的變化 1. 科學革命與 啟蒙運動

1-1  說明科學革命、啟蒙運動及其影響,

並說明理性主義與現代性的關係 二、用長鏡頭看歷史(註2)

本書的六大科技發明:玻璃鏡片、空調、唱片、乾淨的水、手錶、

燈泡等,其實是跟人身密切關係的:視力、體溫、聲音、飲水、時間、照 明。六大發明在現代人的眼中來看並不是什麼偉大的成就,但是,在從無 到有的過程之中,卻隱含了人文及自然的神祕哲理-這也是本書的精華 所在。

兩千六百萬年前,因一顆彗星在利比亞沙漠上空爆炸產生的高溫,讓 沙漠中的砂粒熔合成二氧化矽(玻璃)。後來,人們發現製造玻璃的方法,

玻璃遂逐漸走入人類的歷史中。之後,人們為了生活上的需求,將玻璃打 造成玻璃窗、葡萄酒瓶、飲器、眼鏡、望遠鏡、顯微鏡等各式各樣的器物。

15 世紀中葉,古騰堡發明印刷術之後,產生大量的書籍及閱讀大眾。人們 為了克服人類與生俱來的遠視以方便閱讀各式刊物,配戴眼鏡逐漸成為人 們的日常習慣。

1805 年,波士頓商人佛雷德里克.杜鐸(Frederic Tudor)開始將冰 塊從新英格蘭地區運至西印度群島販賣。在1830 年代,他的賣冰事業已 擴展到印度孟買和巴西里約熱內盧;在1840 年代,販賣天然冰已經成 為全球商業網絡中的一環。1860 年代,在全球冰業擴張的基礎上,美國 肉品大亨開始利用大自然的冰塊替美國人喜愛的肉品保鮮,甚至研發出 冷凍車廂與冷凍船,使芝加哥成為19 世紀美國的牲畜圍場:一年宰殺 一千四百萬頭牲畜,再利用冷藏設備銷售到各地。在天然冰的應用發揮到

淋漓盡致之際,人們開始構思人造冰的製造方式,佛羅里達州的一位醫生約翰.高里(John Gorrie)

為了降低感染瘧疾病人的高溫,發明壓縮空氣的機器,被壓縮的空氣因吸收四周的熱氣,而使氣溫

1: 史蒂芬 • 強森著,黃中憲譯,《我們如何走到今天?-印刷術促成細胞的發現到製冷技術形塑城市樣貌,一段你 不知道卻影響人類兩千年的文明發展史》(臺北市: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 年 1 月)。

2: 節錄自汪栢年,〈推薦序 用長鏡頭看歷史〉《我們如何走到今天?-印刷術促成細胞的發現到製冷技術形塑城市

圖 3-2 13 世 紀 發 明 的眼鏡,形狀如兩個小放 大鏡,手柄以鉚銜接,形 成倒V 形可架在鼻梁上

圖 3-1 《 我 們 如 何 走到今天?-印刷術促成

細胞的發現到製冷技術形塑城 市樣貌,一段你不知道卻影響人

類兩千年的文明發展史》書影

(8)

人們的生活中,改變了人類的飲食習慣及人口分布。

圖 3-3 加拿大蒙特婁(Montreal)製冰(左)、儲冰(右)的情景1859 年 4 月 16 日《倫敦新聞畫報》Illustrated London News,p381)

資料一: 15 世紀中葉,古騰堡發明印刷術之後,產生大量的書籍及閱讀大眾。人們為了克服人 類與生俱來的遠視以方便閱讀各式刊物,配戴眼鏡逐漸成為人們的日常習慣。

資料二: 在歐洲,最早的眼鏡出現於 13 世紀的義大利。中國出現眼鏡是在 15 世紀,最早叫「靉 靆」,為眼鏡的阿拉伯文(alunwainat)的音譯。

— 1 根據以上兩段資料,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 先出現印刷術,再出現眼鏡 B 先出現眼鏡,再出現印刷術 C 眼鏡的出現與印刷術有關係 D 印刷術的發明導致眼鏡出現

解析 A 最早的眼鏡出現於 13 世紀,印刷術則出現於 15 世紀 CD 眼鏡與印刷術的發明彼此並無直接關係,但 隨著印刷術的出現,大量出版品的問世,若視力不佳時,則會配戴眼鏡方便閱讀。

— 2 有關中國出現眼鏡,下列何者解釋較正確?

A 眼鏡是中國偉大發明之一 B 阿拉伯人將眼鏡傳入中國 C 義大利人將眼鏡傳入中國 D 中國的眼鏡是從西方傳入

解析 A 因為義大利在 13 世紀已出現眼鏡,再加上眼鏡最早叫「靉靆」,為眼鏡的阿拉伯文(alunwainat)的音 譯,故眼鏡應不是中國人發明的 BC 由以上兩段資料無法得知眼鏡是否是阿拉伯人或是義大利人傳入中 國,但可以推測眼鏡的最早發明地是義大利,再由西方傳入中國。

B

D

閱讀以下資料,回答問題

圖片來源:

3-1:城邦讀書花園,http://www.cite.com.tw/book?id=71139,擷取日期 2017 年 3 月 9 日。

3-2: https://spydersden.wordpress.com/2012/03/04/the-history-of-eyeglasses/,擷取日期 2017 年 3 月 10 日。

3-3:I llustrated London News(16 April 1858, p381),http://dictionaryofsydney.org/entry/sydneys_first_ice,擷取日期 2017 3 月 10 日。

有著作權 • 侵害必究 本刊僅供教學使用 • 不代表任何立場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說明:本題藉由羅馬史家 Ammianus Marcellinus 描述外族的兩則資料,檢測學生能否觀察

中國 歷史 歷史 地理 生活與 社會.

4 月 10 日晚間 9 點 7 分,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的影像成功被人類解析出來,是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西元 1624 年至西元 1633 年台灣海峽海盜橫行,中國帆船過來台灣的並不 多,同一時間,荷蘭人又因「濱田彌兵衛」事件與在台灣貿易的日本商人發生衝 突,導致在西元

級別 與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戰爭相關的學習內容 初中級[中三級] 中華民國的建立及面對的困難1.

柏楊(郭定生,公元 1920—2008 年)在其名著《中國人史綱》中談到三國時代(公元 220—280

有一種觀點說:沒有一種事物叫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回顧中國歷史,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