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全人教育推動之評析—從《學校為何存在?美國文化中的全人教育思潮》一書談起 / 146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全人教育推動之評析—從《學校為何存在?美國文化中的全人教育思潮》一書談起 / 146"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1,10(4),頁 146-148

自由評論 第 146 頁

臺灣全人教育推動之評析—從《學校為何存在?

美國文化中的全人教育思潮》一書談起

黃家妤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班碩士生

一、前言

《學校為何存在?美國文化中的全人教育思潮》一書,作者榮恩米勒博士倡 導「全人教育」,強調它是人類整體經驗的積極互動,是建立在對生命極度尊重 的態度上,並且避免形塑成文化或意識型態的樣式。目前仍積極從事全人教育的 著述與推廣。作者米勒針對美國國內旣已形成的力量,這股力量持續地影響當代 的美國主流教育,進行強而有力的分析和歷史脈絡的批判之作。探討學校教育的 失敗之處,並提出全人教育的拯救之道,本書從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觀 點重新解構美國文化與價值觀對教育的影響,呼籲教育工作者應從整體論的、有 機的、生態的和靈性的世界觀來反省學校教育的目的與方向,重新省思「學校為 何存在」?

二、推行全人教育的重要性

本書作者榮恩米勒博士倡導「全人教育」,他主張沒有一種教育是永遠正確 的!全人教育本身即是一門美的藝術,透過教育的實踐幫助人成為自己。如同杜 威所提出的教育無目的論,因為教育的目的即為生長本身。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 塑造人去符合某個特定的標準或是規則,而是幫助人本身跟隨自己的意志而成為 自己的本身,並以社會實踐作為後現代思維的核心,使得教育除了社會化的目的 外同時也重視個別化的培養,強調透過主體間的對話和容忍,且能尊重多元差異 並創造新的社會文化。 教育的目的,從中西教育字的源義來看,一言以蔽之,就是「向上向善」。 接受每個獨特的個體,皆朝向自己生命的潛能方向去拓展,或者能夠為個體內在 生命所追尋的印證而接受,若著眼「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立場,來要求學校 辦學的方向,朝向以簡約式、過度科學量化的方式來評量學習的成果與評鑑教學 的績效,以至於忽略了學生整體的、全人教育的和諧發展,甚至於引發身、心、 靈無法達到整合的境界,造成物質與靈性、自然與超自然、人性與神性隔離的苦 悶與不安,則不經令人省思到底是為了「誰」的「教育」在發展?然而其教育的 最終本質與宗旨又為何而在呢?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1,10(4),頁 146-148

自由評論 第 147 頁

三、探討目前的教育與後現代教育之不同論點

美國教育學者杜爾(Doll)在其著作引用了「後現代教育觀」一詞,他認為 後現代教育的開放理念,將取代現代教育的封閉系統。在這開放的系統中,是接 受多元、異向、變化、解構、去集中化、重視人與己身之外的事物,包含人際關 係與環保概念等意識觀點,師生角色之間也有了改變,教師不再是權威式的灌輸 知識,而是協助學生去做整合、應用、建構自己的知識,教育就是在師生的互動 過程中,由教師以智慧來引導學生結合經驗與知識的累積,開啟學生的潛能部分 包含: (一) 重視學習者主體性 以科學和技術為主導的現代社會中,凡事講求快速、效率,因此重視一致性, 連教育活動,也期望投入最少人力獲得最大效果,因此出現一元化的師資、教材、 課程,並無法尊重學生的個別性差異及需要性。後現代教育主張重視學生的興趣 和能力培養、尊重個別化差異、因材施教,教師應多方培養自己的專長、設計多 元化的課程,尊重創意性的思考與學生的主體性,以發揮學生的潛能。 (二) 尊重價值的多元化 後現代主義期望自命優勢的團體能屏棄宰制的行動,免除我族中心的霸權意 識型態,在教育上容許歧異、拒絕專斷,讓不同地區、種族、文化、宗教、階級、 性別的學生都能受到適性的教育而得以自我實現,尊重多元面向的價值,讓日趨 多元的社會能因應未來的潮流。 (三) 注重批判性能力 學校教育應以培養具有理性批判思考能力的學生為要務之一。教師應是轉化 型的知識份子(transformative intellectuals),不能矮化自己成為教育現場的高級 技師,應清楚明白如何增進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與價值判斷能力。因此教育應打破 權威式、普遍化、刻板化的現代化教育思想,以培養學生應具備建立自我意識、 批判思考的能力,且具有開闊性視野,而不是茫然跟隨,能自主表達自己的態度、 情緒、意向的言語溝通,這亦有助於社會的群體生活發展。 (四) 強調人性化 因功利主義盛行、升學主義掛帥的現代社會中,學校教育似乎淪為升學或升 遷的工具跳板,教育方式喜用填鴨式來灌輸,學生以競爭為首要,明爭暗鬥。而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1,10(4),頁 146-148

自由評論 第 148 頁 後現代教育痛斥這種病態現象,鼓吹學校教育不應只局限於知識教學、考試領 導,反而在情感的陶冶、道德價值的釐清更應受到重視,科學知識應與人文結合 情意才是完整的教育,如此才是全人教育,而並非只是成為會競爭於書本、考試 的機器。

四、結語

從臺灣近年來的教育改革中,便可以看出此一趨勢,十二年國教乃本於全人 教育之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基本理念(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 全人教育的內涵在後現代思潮的倡行下有了新的詮釋,後現代教育重視人的整體 性,強調有關人類的一切內隱或外顯活動都是開放性,允許非均衡、不穩定及模 糊不清渾沌狀態,接受多元價值,採多方角度來探討的社會現象。並且,我們可 從後現代主義的教育內涵中,剖析現代教育隱性和顯性的弊端,找出更好的方 向,指引教育工作者能有創新的課程設計,以因應多元變遷的時代需求。 因為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其獨特性,惟有給予選擇的機會才能使 其獨特性獲得發展,達到教育之目的即是幫助人成為其自己,結合民間力量,多 元化的提供教育福祉,使社會中不同的聲音皆有獲得尊重和其需求被滿足的機 會,例如:華德福教育、蒙特梭立學校等另類教育的興起,都是重視差異及多元 概念的展現。 多元化的理念也影響課程及教學的發展,另類教育中配合其教育理念使課程 及教學上有多元化的趨勢。在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師也產生轉變,師資培育 多元化來回應後現代思潮中強調多元性的概念,改變傳統只有師範體系培育師 資,而在大學院校中也設置師資培育中心,多元化的培育方式擺脫受單一價值侷 限的限制,同時也增加師資培育的競爭力刺激品質之提升。 參考文獻  張淑美(2007)。臺灣「生命教育」的發展與未來(1)。教育研究月刊,162, 71-79。 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新北市:國 家教育研究院。  米勒(Ron Miller)著;張淑美、蔡淑敏譯(2007)。學校為何存在?美國文 化中的全人教育思潮。臺北:心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六、參加本校專任運動教練甄選人員錄取後,具有各級學校專任運動教練聘 任管理辦法第 12 條、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第 31 條與第 33

配合教育革新趨勢 發揮教育統整功能 因應開放教育理念 促進教學效能提升 符應教育學習理論

「倍思科學」教育系統,是由國內長期推動科學教育的專家學者和優秀的中小學教師共同規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教育部國教署 2022 年補助全臺 86 所高級中等學校辦理戶外教學,鼓勵學校推 動戶外教育,提供真實情境的體驗,奠定素養導向的教學本質。國教署於

質素評核  質素評核將 為此,評核 建議,根據 教育局會在 到校評核工 局提交學校 參加幼稚園 校,可向教 質素評核跟 能達到既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