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集中化、郊區化與成長管理-比較北京都會區與台北都會區人口密度結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集中化、郊區化與成長管理-比較北京都會區與台北都會區人口密度結構"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收稿日期: 2000-09-05    文章编号: 1001-8158 ( 2000) 06-0010-04

集中化

、郊区化与成长管理

—— 北京、台北都会区人口密度结构比较

边 泰 明 (台湾政治大学地政系 ) 摘要: 在比较台北都会区与北京都会区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变化的情形。 W ang 和 Zhou( 1999)认为北京都会区有郊 区化的现 象 ,主要的原 因来自经济因素 ;台北都 会区基于财 政经济的 原因 ,不 但没有郊 区化现象 ,反而有 集中化情 形 ,不过从长远观点而言 ,仍会有郊区化倾向。 最后针对集中化 和郊区化的现象从成长管理观点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郊区化 ; 集中化 ; 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93. 2    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西方国家的都会区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就面临着 快速郊区化的现象 ,其原因有从社会面去探讨 ,亦有 从经济面加以分析。 Mills和 Ta n( 1980)认为人口郊 区化不仅存在于已开发国家 ,即使在开发中国家也 是普遍的现象。 Wang 和 Zhou( 1999)以北京为例 , 他们认为北京在 1982年和 1990年间有郊区化的现 象 ,主要原因来自经济因素 ,例如运输改善、所得增 加、都市土地使用的改革、郊区基础设施的改善等。 当市场经济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着郊区化 现象时 ,台北都会区于 1986年至 1996年间由人口 密度结构变迁观之 ,却仍呈现集中化的现象 ,郊区化 现象不明显 ,其原因为何? 究竟北京、台北两都会区 人口密度结构有何差异? 面对着不同之人口密度结 构变化 ,都市成长管理应如何拟定? 是本研究之目 的。 2 北京、台北都会区人口密度结构 2. 1 北京、台北都会区空间范围 北京城市区域包括北京市区与 8个县区 , Wang 和 Zhou( 1999)将研究范围界定在北京 4个都市地 区和周围 4个乡村区。 区内 93个次分区 1982年总 人口 4, 409, 971人 ,至 1990年增为 5, 445, 330人 , 9 年间人口增加约 100万 ; 1982年人口密度最低之次 分区为 398人 /km2 ,最高次分区人口密度为 72, 719 人 /km2 ; 1990年次分区中人口密度最低和最高分别 为 499人 /km2和 63, 464人 /km2 ;最低次分区人口 密度有增加趋势 ,而最高次分区人口密度则呈现降 低情形。 台北都会区空间范围依据《台北都会区实质规 划研究》包括台北市 12个行政区、台北县 22个市乡 镇和桃园县龟山乡。本文为了使北京、台北两都会区 空间范围相当 ,以利于比较分析 ,特以台北火车站为 中心点 ,将 25公里半径范围内所涵盖之市乡镇纳入 研究 ,作为本研究空间范围 ,总共有 41个市乡镇区 , 包括台北市 12个行政区 ,总面积 3, 545公顷。 研究 期间界定在 1986年和 1996年 , 1986年台北都会区 总人口 6, 128, 784人 ,其中以乌来乡人口密度最低 为 10人 /km2; 人口密度最高地区为台北 市松山区 46, 621人 /km2, 1996年人口增加到 6, 954, 433人 , 10年间人口增加约 82万 ,人口密度最低地区仍为 乌来乡的 37人 /km2 , 人口密度最高地区 仍为松山 区 48, 466人 /km2 。 和北京都会区不同 ,台北都会区 内无论人口密度最低或最高地区 , 10年内人口密度 都呈现增加情形。 2. 2 都会区人口密度函数 Wang 和 Zhou 利用 4种函数进行北京都会区 人口密度测试 ,台北都会区亦以相同的 4种函数进 行测试。 结果显示两者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均以负指 数函数 ( Dr = aebr ) 解释能力最佳 (北京都会区解 释能力高于台北都会区 ) ,线性函数 (Dr = a + br ) 第 14卷 第 6期 2000年 11月                 中 国 土 地 科 学 C HIN A L AN D SCIEN CE          V o l. 14, N o. 6 No v. ,  2000 

(2)

解释能力最差。 因此拟以负指数函数测试结果进行 比较。 1982年北京都会区中心人口密度为 70, 949人 /km2,密度斜率为 - 0. 2292; 1990年都会中心人口 降 为 53, 938 人 /km2 , 密 度 斜 率变 得 比 较平 缓 为 - 0. 1677,所以 Wang 和 Zhou 认为北京在 1982年 至 1990年间有郊区化现象。 反观台北 1986年都会 中 心 人 口 密 度 为 34, 061 人 /km2 , 密 度 斜 率 为 - 0. 223; 1996年都会中心人口密度增加为 37, 949 人 /km2 ,密度斜率为 - 0. 218,由于都会中心人口密 度不降反增 ,况且密度斜率并没有变得比较平缓 ,所 以台北都会区呈现集中化现象 ,而非郊区化现象。 1982年北京都会区在 25公里半径范围内平均 人口密度比台北都会区高。都心 5公里范围内 ,人口 密 度最高 地 区超 过 70 000人 /km2 ,人 口 密度 介于 50 000人 /km2和 60 000人 /km2者有 4个地区 ,人口 密度介于 20 000人 /km2和 40 000人 /km2之地区最 多 ,距离都心 5公里至 10公里间之人口密度大致散 布在 20 000人 /km2以下 , 超过 10公里以外之人口 密度 ,则多低于 10 000人 /km2 1986年台北都会区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离都 心 约 5公 里处 , 人 口 密度 介 于 40 000人 /km2 50 000人 /km2, 5 公里 范 围内 人 口密 度 大 都低 于 30 000人 /km2, 10公里 以外地 区人口 密度普 遍较 低 ,都在 10, 000人 /km2 以下 , 究其原因 ,非都市土 地比例高是造成人口密度普遍较低的因素。 综上所述 ,两个都会区密度斜率均属向下倾斜 型态 ,惟北京都会区人口密度结构比台北都会区大 , 台北都会区人口空间分布以都心 10公里范围内为 主要地区 , 10公里范围外人口密度甚低 ,北京都会 区 10公 里 范 围 外 仍 有 6 个 地 区人 口 密 度 超 过 10 000人 /km2。 1990年北京都会区与 1996年台北都会区人口 密度结构型态 ,和 1982年、 1986年结构型态差异不 大 ,北京都会区人口密度仍比 台北都会区大 ,都心 10公 里 以 外地 区 , 台 北 都会 区 人 口 密 度都 低 于 10 000人 /km2,北京都会区有 1个地区超过 20 000 人 /km2 ,有 6个地区人口密度介于 10 000人 /km2至 20 000人 /km2。 将两个都会区人口密度变动百分比与距离绘图 比较 ,可以发现有些异同。北京人口密度增加率有达 到 300% 者 , 位于 5公里至 10公里处 ; 而台北都会 区人口密度最大增幅不超过 150% ,却位于近 20公 里处 ,可见北京都会区内有人口急剧增加之地区。在 都心约 4公里内 ,北京都会区人口全部呈现减少的 现象 , 5 公里 以外 , 人口 普 遍增 加 (有 3个 地区 例 外 ) , 1982~ 1990年间人口增幅在 50% 以上 ,主要散 布在 5~ 15公里地区。台北都会区于 1986~ 1996年 间在都心 5公里范围内 ,人口增减互见 ,约 2公里处 有 3个地区人口不减反增 ; 5~ 22公里范围内所有 地区人口普遍增加 ,增幅多在 50% 以内 , 10~ 15公 里处有 4个地区人口增幅介于 50% 至 100% 之间 ; 超过 20公里以外有两处人口呈现外流情形 ,这和北 京有 15~ 20公里处有 2个地区呈现人口外流情形 颇为类似。 Wang 和 Zhou 为了描述北京人口郊区化所呈 现多核心发展状态 ,利用人口等密度线展绘 1990年 北京都会区空间结构图 ,从图中等密度线可以发现 , 北京都会区西郊有两个次高密度峰 ,在北郊和西北 郊各有一处 ,所以说北京都会区已呈现多核心发展 雏形。 在多核心都会区型态下 ,利用负指数函数解释 人口密度和距离空间关系 ,并不是最好的测试方式。 以 北 京 为 例 , 1982 年 负 指 数 函 数 解 释 能 力 达 67. 1% , 1990年降为 64. 9% ; 台北都会区解释能力 从 64. 5% ( 1986年 )降为 61. 8% 。 为了更能清楚描 绘多核心空间结构 ,必须考虑选择较具有弹性的函 数形 式。 本 文 利 用 三 次 云 形 函 数 ( cubic spline f uncti on)展示台北都会区人口密度与空间距离的关 系 ,展示了二段式至六段式测试结果 ,以最小标准误 差作为最适区段数判定准则 ,台北都会区 1996年测 试回归式以二段式最佳 ,对于都会区人口密度空间 结构解释能力 达 72. 8% ,测 试结果优 于负指数 函 数。 3 都会区集中化、郊区化与成长管理策略 3. 1 北京都会区郊区化原因 3. 1. 1 交通运输改善 高速公路的兴建使得郊区可及性大幅提高 ,继 而影响整个都市空间结构 ,尽管北京 1990年通勤型 态只有 5. 9% 使用私人机动车 ,但仍有 31% 利用公 共汽车和 4% 利用地铁 ,尤其政府对交通运输的改 善着重在大众运输而非私人运具 ,其对郊区化的影 11  第 6期        边泰明: 集中化、郊 区化与成长管理 — — 北 京、台北都 会区人口密度结构 比较           

(3)

响也相当深远。 3. 1. 2 所得提高 中国大陆经济改革不仅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 , 同时也诱发了郊区化住宅投资 ,北京郊区住宅投资 方案在高层公寓发展型态下 ,造成人口郊区化是无 法避免的事实。 同时政府也鼓励中心地区住户采行 郊区重置住宅方案。 3. 1. 3 都市土地使用改革 中国大陆采行市场经济的同时也改变了都市土 地的使用结构 ,土地利用在竞租情况下 ,零售、金融、 旅馆、办公等行业占据了北京都心有利区位 ,工厂、 批发外移的结果也带动了人口郊区化。 再者郊区基 础服务设施的改善也使得郊区化脚步加速。 3. 2 台北都会区郊区化不明显的原因 与其说台北都会区已有人口郊区化的现象 (陈 宽政 , 1981) ,不如说台北都会区尚处集中化阶段 ,因 为 10年间 ( 1986~ 1996年 )台北都会区人口增加 82 万 ,和北京都会区一样 , 同属人口快速成长的都市

( W ang & Zho u, p285) ,但是都会中心地区并非全属 人口外流地区 ,该现象和北京不同。台北都会区为什 么郊区化不明显 ,究其原因如下。 3. 2. 1 财政预算分配不均衡 财政收支划分不公平长久以来始终困扰着台湾 地区地方政府 ,由于直辖市政府财政预算比县市政 府财政预算优渥 ,使得台北市县都市服务与环境品 质存在着相当差异性。 台北市居民享受比较多的服 务 ,却不必负担比较多的税赋 ;相对地台北县民与台 北市民负担相同的税负 ,却比台北市民享受较差的 服务。因此 ,就台北都会区而言所得增加驱使台北市 民郊区化的诱因不明显。 3. 2. 2 都市环境品质存在差异性 台湾地区县市财政预算分配不均 ,使得幅员比 台北市大 8倍的台北县 ,预算只有台北市的 1 /3,因 此环境品质低落不言自喻。 3. 2. 3 县市交通联系不畅 70年代台北都会区中山高速公路兴建后 ,台北 县市之间的联系仅有三重交流道 (距离市中心约 5 公里 )与林口交流道 ,由于林口交流道距离台北市较 远 (约 15公里 ) ,交通往返不便 ,致使林口新市镇移 入人口不多 ,开发效率不彰 ,没有达到分散中心都市 人口的目的 ,所以郊区化不明显。 90年代台北都会区开始兴建捷运系统 , 6条捷 运线同时动工 ,交通极为拥挤 ,相对也影响住户迁往 郊区的意愿。 3. 2. 4 量体与计划量体有差异 台北市 1983年开始实施容积率政策 , 1991年 全面纳入容积率管制 ,依计划容积计算 ,台北市允许 居住人口可达 350万 ,总量上存在着相当的成长空 间。再者 ,容积率政策实施前 ,建商抢建行为普遍 ,实 际开发量体比计划量体高出许多 ,在市场经济中 ,市 中心由于还有可开发的量体 ,相对地也就延缓了郊 区化的时机。 3. 2. 5 明星学校空间分布在台北市区 台北都会区内尚有一项因素对于人口空间分布 也深具影响力 ,那就是明星学校较多 ,明星学校所在 学区往往是有就学儿童之住户优先考虑的场所 ,所 以间接影响人口的空间分布。 3. 3 成长管理策略 尽管台北都会区 1986年至 1996年间人口郊区 化现象不明显 ,惟从台北市 1991年以后人口变化呈 现零成长状态 ,台北县市间 6条捷运系统依序通车 , 台北县环状捷运系统积极催生规划、都市环境的改 造以及基础设施的兴辟 ,未来台北都会区郊区化是 不可避免的事实。 针对已经呈现郊区化的北京都会 区以及可预见会有郊区化现象的台北都会区 ,以提 几点管理策略。 3. 3. 1 世界城市人口持续成长 ,应有总量管制策略 北 京 都 会 区 与 台 北 都 会 区 均 属 世 界 城 市 ( Friedm ann, 1986) ,而世界城市在新经济以及全球 化的趋势下 ,对资金、科技、商品、劳务及人才流通上 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海峡两岸在加入 W TO后 ,生 产因素全球流通性会更为加速 ,相对地世界城市人 口会持续的成长 ,北京都会区与台北都会区于 1982 年~ 1996年在世界城市架构下 ,人口总量亦呈现快 速的成长 ,惟在聚集经济规模快速累积过程中 ,背后 难免隐藏着巨大的社会成本 ,也就是聚集不经济 ,例 如环境破坏问题、房价高涨的社会问题、都市基础设 施不够等现象 ,如何在世界城市竞争的过程中 ,保有 聚集经济“质”的优势 ,避免“量”的劣势 ,在总量管制 上应有所规范。 3. 3. 2 郊区化过程中应有多核都市密集发展架构 人口增加虽然具有聚集经济效果 ,但相对地也 12                 中  国   土  地  科  学          第 14卷

(4)

带来了地方公共支出的压力。 Kain( 1967)认为高密 度发展会更有效且精确地降低每人平均公共支出 , 低密度发展会造成设施配置上的无效率。 如果都会 区郊区化结果带来的是散漫发展型态 ,毫无疑问的 公共支出配置会没有效率 ,那便是社会福利的损失。 惟理想的都会空间型态为何是成长管理重要议题。 一 般而言采都市密集发展 ( compact develo pment) 是成长管理基本理念 ,应用到都会区 ,它构成的便是 多核都市密集发展型态。 也就是配合都会区多核心 发展特性 ,在核心地区规划密度较高 ,功能较多的土 地使用型态 ,周围规划比较适当的居住密度 ,核心与 核心间保留绿地或开放空间当作休闲场所。 多核都 市密集发展架构一方面满足了环境保护的目的 ,同 时也提供了住户选择郊区低密度居住环境的期望。 核心与核心间透过大众运输系统联系 ,一般是以有 轨的轻轨铁路串连最为恰当。 3. 3. 3 土地开发应有公共设施使用者付费的观念 土地开发必须提供充足的公共设施才能创造宜 居的环境品质。 美国在 50年代分区管制制度下 ,台 湾在 70年代大量规划都市计划情况下 ,由于没有土 地开发使用者付费的观念 ,再加上地方财政困难 ,于 是造成土地开发速度比公共设施辟建速度快的现 象 ,形成土地供给过剩、公共设施不足环境品质低 落、或者构成死地 ( dead land)等现象 ,有鉴于此 , 70 年代成长管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理念 ,便是土地开 发要求同时性 ( co ncurrency) ,它是土地使用管制的 一种策略 ,用以控制土地开发时序与人口成长 ,其目 的在确定土地开发的同时 ,是否同时提供适当的公 共设施 ,以满足地区公共服务品质以及使用者付费 精神。 北京都会区与台北都会区在人口快速增加的 过程中 ,土地开发要求提供必须公共设施是不能被 忽视的课题。 3. 3. 4 都会区经济产业发展应着重生产性服务业 都会区经济产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是不可 避免的趋势 ,由于它能够使厂商产品运输更具弹性 , 加强生产之向前与向后的产业关联 ; 同时能够加强 管理组织与控制生产能力 ; 提供产品设计过程中新 的科技创新 ; 增加制造业的吸引力 ,维持其生产力 ; 提升贸易的 层级 ; 加速 Fo rdist生产体系 转变为弹 性生产体系 ; 帮助厂商进军国际市场以及创造就业 机会 ,所以从成长管理的角度来说 ,不可忽略 ,尤其 在郊区化过程中以及多核发展架构下 ,更应该考量 它所需要的区位、数量以及相关配合措施。 参考文献 [1 ] 宽政 .台北都会区人口分 布与变迁 [ J],人口 学刊 , 1981 ( 5): 51~ 69. [ 2] 边泰明 .都会区 空间结构之 研究 - 以 台北、台中、高雄 都会区为例 [ J].都市与计划 , 1993, 20( 3): 223~ 239. [3 ]  Friedmann, J. , The Wo r ld City Hy po thesis [ J] , Dev

-elo pment and Chang e, 1996( 17): 69~ 84.

[4 ]  G rubb, W. N. The Flight to the Suburbs o f Po pula-tio n and Emplo ym ent, 1982, 1960~ 1970 [ J ], Jour nal of U rban Eco nomics, 11: 348~ 367.

[5 ]  Do nald, J. F. Eco no metric Studies o f U rban Po pula-tio n Density: A Surv ey [ J ], Jo urnal o f Eco no mics, 1989( 26): 361~ 385.

[6 ]  M ills, E. S. M etr opolita n Suburbanizatio n a nd Cen-tr al city Pro blems [ J], Jour na l of U rba n Eco no mics, 1984( 15): 1~ 17.

[7 ]  Palumbo, G. Popula tio n Decentr aliza tio n w ithin M et-ro politan Areas: 1990, 1970~ 1980 [ J] , Jo urnal of U r ba n Eco no mics, 27: 151~ 167.

[8 ]  Tiebo ut, C. A Pur e T heor y of Local Ex penditure [ J] , Jour nal of po litical Eco no my , 1956( 54): 416~ 424. [9 ]  Wa ng , F. a nd Zhou, Y. M o delling U rban Popula tion

Densities in Beijing 1982- 90: Subur ba nization and its Causes [ J], U rban Studies, 1999, 36( 2): 271~ 287.

(本文编辑 李 鞠 ) 13  第 6期        边泰明: 集中化、郊 区化与成长管理 — — 北 京、台北都 会区人口密度结构 比较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佳作 台北市    黃馨僾     暖化的怒火     臺北美國學校     Ramses Youssif   佳作 台北市   連敏媗     都是酒後開車的後果   三玉國民小學     李文秀   佳作

佳作 台北市 蔡佳恩     愛裡的平安     臺北美國學校     Joel Jayamohan   佳作 台北市   鍾念芯     家園     天母國中     廖伯健   佳作 台北市

台中地區 (山海屯) 台中市大里區崇光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元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大里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立新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草湖國小 台中市大里區永隆國小

所、臺中市北區區公所、臺中市西屯區公所、臺中市南屯區公所、臺中市北屯區

一、 重积分计算的基本方法 二、重积分计算的基本技巧 三、重积分的应用.. 重积分的

一、 曲线积分的计算法

於報名時繳交 101 年度

臺北市大理高級中學 第32試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