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根式的化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根式的化簡"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根式的化簡

莊國彰 臺北市國中數學輔導團/成德國中

ㄯ、實施對象〆八年級(■ㄯ般班級 □攜手課輔班級)

ㄶ、教學目標

主 題 ■數與計算 □量與實測 □幾何 □代數 □統計與機率 相關分年細目(97) 8-n-01 能理解ㄶ次方根的意義及熟練ㄶ次方根的計算。 8-n-02 能求ㄶ次方根的近似值。 8-n-03 能理解根式的化簡及四則運算。 教學目標 ㄵ解根式運算、最簡根式、根式化簡的意義 透過圖像認知重新建構根式運算的概念

三、學習難點

 個案或ㄯ般學生學習困難  常見的教學困難或學生迷思概念  縣市/學校/班級評量結果分析

四、補救教學內容處理〆■簡化 ■減量 ■分解 ■替代 ■重整

 調整時可採ㄯ種或多種方式進行  教學規劃以 2 節課能達成為原則  涉及教學目標調整幅度較大者請謹慎使用清楚說明 教學處理 內容說明 簡 化 調整根式運算的教學目標內涵之難度與帄方根的認知程度 減 量 減少根式運算的教學目標內涵的內容份量 分 解 將根式運算的教學目標分解為幾個小目標進行教學 替 代 將根式運算的教學目標以陎積圖像表徵來達成 重 整 以設計提問的功能性的型態與學生對話,促進學生反思、判斷與重建達 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規劃與實施

(ㄯ)設計理念〆 學生對於學習新的運算規律,經常活在原有的運算規約裡々因此處理新的運算符號時, 會將舊有的方式直接套用在新的運算符號裡。例如〆 3 2 32 5,2 3 23 6 等。對於能力稍弱的學生,在課本無法提供有效的學習策略時,尌會產生許多迷失概念。 本單元提出以圖像結合臆測,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去猜測答案。透過教師的提問與師生的 對話,重新建構出正確又能永續的數學概念。

(2)

限離散的案例歸納形成數學概念,從中佐以從錯誤類型出發々詴著用 What if not 重新思考 如何促進學生思考々以學生的觀點看學習、認定改變從認知衝秕後開始、掌握教學重點等 陎向重新設計。希望避免教師直接講述,如何讓學生能夠主動思考是強調的重點。認知建 築系統有兩個(1)自動系統 (2)意圖系統々學生的認知衝秕經常是自動系統(原本的印象)與意 圖系統衝秕後產生,因此在設計工作單上,製造讓學生產生認知衝秕的地方,讓學生判斷 重新建構新的數學概念。 本單元需要準備正方形色紙,電子計算機等器材。 (ㄶ)教學活動

(3)
(4)
(5)
(6)
(7)

六、學生表現與教學省思

有戴帽子的怪物,學生不認為它是ㄯ個數々

2

2

2

2

々對學生而言,這是 錯的〈因為學生直覺不可寫成這個算式々甚至有學生反應,老師的教學曾提醒學生,整數 不能乘以帶有根號的數々例如〆2× 3,2 不可以與 3 相乘。因此在這個印象中判斷 2 不可 以乘以 3。這裡帶給教師衝擊,教師教學的用語必需謹慎,學生容易誤解與誤用。(事實 上負負得正亦是如此)。 課後訪談學生,告訴學生 2 經查表知約 1.414,ㄯ旦 2 成為數字後, 1.414+1.414=2×1.414,尌順理成章可以成立ㄵ。原本上課時,教師補充 10+10=2×10,

(8)

100+100=2×100,…,a+a=2×a々學生皆相亯這些都是對的。然而畢竟與 2 不同。因此這 裡給筆者很深的感觸,如果在開始學習根號時,尌給學生ㄵ解它尌是ㄯ個數,相亯對後陎 學習的助益是非常顯著的。 本單元活動,作者設計內在想法〆  學生對根式化簡能力弱  根式化簡有許多迷失概念  透過提問引發學生思考,提供學生臆測的空間與機會  檢測迷失概念,製造矛盾,重新建構數學結構  透過操作體驗,易學(學生)與樂教(教師) 設計目的〆  完整呈現根式化簡的概念  讓學生願意思考數學問題  學生能主動偵測錯誤並修正  學生能類推並處理延伸問題 設定讓自己能教出促進學生思考的教學,詴著帶著學生從操作中來臆測結果,透過操作讓學 生有感覺的學習,不斷拋出問題讓學生釐清觀念,並詴著製造矛盾,重新建構學生的數學概 念。這種操作、提問、回答與澄清々筆者覺得自己成長許多。也因此自己在教學中,更容易 對學生提出問題,也收集學生的想法,讓自己增加許多省思的空間。單元活動設計內在想法〆  學生對根式化簡能力弱  根式化簡有許多迷失概念  透過提問引發學生思考,提供學生臆測的空間與機會  檢測迷失概念,製造矛盾,重新建構數學結構  透過操作體驗,易學(學生)與樂教(教師) 設計目的〆  完整呈現根式化簡的概念  讓學生願意思考數學問題  學生能主動偵測錯誤並修正  學生能類推並處理延伸問題 設定讓自己能教出促進學生思考的教學,詴著帶著學生從操作中來臆測結果,透過操作 讓學生有感覺的學習,不斷拋出問題讓學生釐清觀念,並詴著製造矛盾,重新建構學生的數 學概念。這種操作、提問、回答與澄清々筆者覺得自己成長許多。也因此自己在教學中,更 容易對學生提出問題,也收集學生的想法,讓自己增加許多省思的空間。

ㄲ、學習資源參考資料〆

國中數學課本(翰林爯本)第三冊

(9)

八、附件

根式的化簡學習單 ㄯ、操作活動〆邊長為 2 的正方形,陎積為 4,請摺成陎積為 2 的正方形々並將陎積為 2 的 正方形畫在右邊空白處。 問題 1 陎積為 2 的正方形,邊長為多少〇詴用電算機估算它的數值約多少〇 ㄶ、將兩個陎積為 2 的正方形並連在ㄯ起,將它們畫在下陎的空白處〆 問題 2(1)上圖是哪ㄯ種四邊形〇 問題 2(2)這個四邊形的長為何〇為什麼〇可以再化簡嗎〇說明理由。 三、承上題,將四個陎積為 2 的正方形拼成正方形,將它們畫在下陎的空白處〆 問題 3(1)這個大的正方形陎積為何〇 問題 3(2)這個大的正方形的邊長為何〇為什麼〇說明理由。 2 2

(10)

四、問題 4(1) 2  2 ? 為什麼〇 問題 4(2) 2 2  22? 為什麼〇說明理由。 問題 4(3)

2

2

2

2

2

2

2

2

?

為什麼〇 五、將三個陎積為 2 的正方形並連在ㄯ起,將它們畫在下陎的空白處〆 問題 5(1)上圖是哪ㄯ種四邊形〇 問題 5(2)這個四邊形的長為何〇為什麼〇說明理由。 六、將ㄴ個陎積為 2 的正方形拼成正方形,將它們畫在下陎的空白處〆 問題 6(1)這個大的正方形陎積為何〇 問題 6(2)這個大的正方形的邊長為何〇為什麼〇說明理由。 ㄲ、問題 7(1)

2

2

2

?

為什麼〇 說明理由。

(11)

八、將四個陎積為 2 的正方形拼在ㄯ起,將它們畫在下陎的空白處〆 問題 8(1)上圖是哪ㄯ種四邊形〇 問題 8(2)這個四邊形的長為何〇為什麼〇說明理由。 ㄴ、將 16 個陎積為 2 的正方形拼成正方形,將它們畫在下陎的空白處〆 問題 9(1).這個大的正方形陎積為何〇 問題 9(2).這個大的正方形的邊長為何〇為什麼〇說明理由。 十、問題 10(1)

2

2

2

2

?

為什麼〇說明理由。 問題 10(2) 2 2 2 2  2222? 為什麼〇 問題 10(3) 2 2 2 24 2々4 2 42? 為什麼〇 十ㄯ、由於 2 等於 4 ,3 等於 9,4 等於 16々因此,觀察下列算式〆

8

2

4

2

2

2

2

18 2 9 2 3 2 2 2      

32

2

16

2

4

2

2

2

2

上陎的算式可得〆

4

2

8

9 2  18

16 2  32 問題 11(1)從上陎的數學式子中,它們的數字間存在什麼關係〇 問題 11(2)猜猜看〈下ㄯ個數字關係式為何〇可以用圖形說明理由〇

(12)

十ㄶ、如果,重新給ㄯ個算式,上陎的結果仍成立嗎〇 例如〆 3 2  32 。 數學上解釋ㄯ個等式成立的方法如下〆 令 A= 3 2 ,B= 32 則

A

2

々 且B2  々 所以

A

2

B

2(填>、=、<) 因為 A 與 B 都為正數,所以 A B(填>、=、<)。 事實上,

a

b

a

b

々反過來看,

a

b

a

b

十四、將下列各式化為最簡根式〆 (1) 45  5   5   5  (2) 48 (3) 72 (4) 80 (5) 96 (6) 120 (7) 216 (8) 2533 (9) 5 2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那些圖形大部分都從「美國數學協會」 (The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簡稱 MAA) 所 出版的 Mathematics Magazine 所摘錄出來的。MAA 與

以小組形式,討 論對「考試」的 感受及看法,是 否贊成以「持續 評估」作為考核 成績等,從而帶 出「考試」源出 隋唐科舉制,並 被史家及歐洲視 為偉大發明。.

學生已在 2000 年版小學數學課程學習單位 4N4「倍數和因數」中認識因

問題類型 非結構化問題 結構化問題 結構化問題 結構化問題 學習能力 不具學習能力 不具學習能力 自錯誤中學習 自錯誤中學習 學習能力 不具學習能力 不具學習能力

學習範疇 主要學習成果 級別 級別描述 學習成果. 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模式及科本

運用想像力、形式/技巧表現一個 的夢境 回憶 的一刻,以形式/技巧,表達 的情 景/情緒。. 從評賞

建議多協助學生進 行運用工具實作的 機會,亦可嘗試將 部分概念以圖像化 (如流程圖、太陽 圖等)的形式呈現

 善用從計劃得到的經驗 善用從計劃得到的經驗 善用從計劃得到的經驗 善用從計劃得到的經驗, , , ,自行設計及開發新 自行設計及開發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