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男女學童知覺父母對其教育關注與期望調查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小男女學童知覺父母對其教育關注與期望調查"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小男女學童知覺父母對其教育關注與期望調查

國小男女學童知覺父母

對其教育關注與期望調查

張怡負

【摘要】

本研究從父母生育子女及父母對子女的教育關注和期望,比較父母 對於子女的性別偏好或價值觀如何。父母對於子女教育的實際作為又如 何?研究以分層隨機叢集取樣方式,抽取台北市 20克時國民小學, 1167 名 六年級學童為樣本。研究發現,在家庭計畫的推展下雖已有效的降低子 女教,但在父母僅生育一但小孩的家庭中,男孩的比例則顯著超過女孩, 男女孩一樣好的觀念似乎還尚未成功,這在子女敦白漸減少的社會趨勢 下,是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在父母對男孩女孩的成績‘學歷期望上,呈 現一視同仁、並無顯著性別差別待遇或歧視;但在實際的作為上,父母 對男孩的教育指導關注,卻顯著的甚於女孩。這是否隱含著傳統以來的 重男輕女價值觀逐漸改善,但仍存在某種程度地影響父母,而表現在實 際作為中。 關鍵字 I 父母教育關注與期望 2.重男輕女 3.毆小學童

(2)

教育研究集刊

1998 . 7 .

41 輯,頁 53~71 盒、敢言 在有關兩位平等與教育的相關研究中,國內學者過去並未特別加以重視, 即使是相闋的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研究,也多將性別視為背景變項而很

少加以深入探討。直至六0年代西方的新女權運動興起,我們才開始對兩性

關係的平等或平衡有所關心。但事實上,兩性平等的議題,特別是家庭對女 孩子的教育上,似乎一直遭到否定。就鉅觀面而論,兩性的性別角色顯望或 社會/教育系統,都使得女性在教育取得與流動上居於不利的位置(施寄育,

1998

;黃毅志,

1990

;薛承泰,

1996; Delamont

,

1995) 。就微觀面而言,家 庭是組成社會的重要單位,家庭中子女的教育過程,父母如何看待與對待不 同性別的個髓,除了影響個體闊的平等外,自然就成了整但社會在這個議題 上的重要指標。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重要環境,也立三掌個人社會化的主要功能(楊國樞, 民75 )父母在兒童人格形成與認知發展上的深遠影響,早已為眾多的發展心

理學者、教育工作者注意(朱瑞玲,民 7日,楊國樞,民 75

Xie et a1

1996

)。特別是父母對於在學子女的教育、學校學習方面的關心與重視,更 是在許多相關的教育研究中所共同發現者(吳燕和,

1998

;羅惠筠,民的,

Xie et a!.

,

1996) 。因此,探究兩性的平權/平衡及其在教育仁的影響,倘 若缺少家庭、父母的考量,其結果恐怕都是不盡理想的。 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重男輕女」向來是一個特出的傳統特徵之一(吳

燕和, 1998 ;施寄育, 1998 ; Strom et a!.

,

1995; Xie et a!.

,

1996) 。但近幾

年的台灣社會,隨著世界瀨流影響及國人教育程度的提升,再加上家庭計畫 的推展,早已成功的把家庭生育率降至替代遞補水準以下(孫得緣,民78)

,

家庭型態轉變,子女數愈來愈少。在此之時,令人好奇的就是,這個計畫在 兩個孩子恰恰好的政策有效降低家庭子女數、扭轉「多子多福」的觀念之時,

「男孩女孩甘幸好」的口號以及兩性平等意識的世界潮流,是否也同時發揮

功能,改變了父母對生育「子」、「女」所持的需要、價值觀,以及父母對

待「子 J 、「女」的實際作為?這些已從根本的出發點影響到性別一一男孩、

女孩 的教育機會均等問題 1 據於此,本文將著力於探究女孩/女性教育在歷史中究竟居於怎樣的位 置?台灣社會在家庭主主態轉變之時,父母是如何看待子、女的性別價值觀, 國小男女學童知覺父母對其教育關注與期望調查 以及他們對子女的教育實際作為又如何?無疑的,在圈內有關兩性平權與教 育的意識開始萌芽之時,這不僅是很值得探究的問題,也將對未來社會中的 兩性和諧發展,有著跨持代的重要意義。簡言之,本研究的主要侶的在從父 母對男孩、女孩的教育投資互動情況,如課業學習關注情形、以及對其成就、 學歷的期望等,比較台灣地區父母對子女是否仍舊存在重男輕女的性別歧稅 或差lJ U待遇現象。

貳、文獻檢討

在中國的文化中,教育被視為具有高度的價值,父母對於子女教育、課 業學習 (academic) 方面的關心與大量投注,佔父母管教子女中一個很重要

的部分(吳燕和,

1998

;羅惠筠,民 68

; Xie et a!.

,

1996)

0 Guan在 1994年 針對九0年代以及五0至六0年代大變地區所做的比較研究發現,超過百分 之七十的父母認為,他們最關心子女的是子女的學校表現(

school

performance)

,尤其是課業方面,百分之四十的父母關心子女的健康,百分 之三十四的父母關心子女的飲食和衣著(Xie

et

a!.

,

1996) 。學者吳燕和在 1992年至 1994年所做的跨文化調查研究,比較不同地區(上海、台灣、夏威 夷)華人父母的教養方式發瑰,雖然「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比 起過去已經逐漸淡化,但父母對子女仍多持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吳 燕和,

1998)

台灣地區的父母,對於子女的教育、學業成就方面的串串心與期望,向來 是西方文化中所未曾被強調的一個特色(羅惠筠,民68 )。子女的教育/學 習成就不但代表個人的努力,還代表家庭/父母的教育成果與聲望地位,父 母更相信,教育代表子女的未來整體是否能成功的最重要因素(Xie

et

剖,

1996

)。因此,父母極鼓心力於子女的教育以及認知學習的相關事務上。例 如,為子女安排課外的各種學習活動、補充讀物、在意子女的考試成績,並 陪伴或指導幫助子女有關學習方面的任務,以及從事其他對于女的智力/教 育方面的時間、金錢、物質投資... ...等(巫有鐘,民的;遷捷,

1996 ; Xie

et a!.

,

1996)

社會資本論大師Coleman (1988) 會強調「家庭社會資本」對於兒童教 育/學習的重要:他認為父母為子女學習所提供的資源(resourc自)與支持, 例如對子女教育的關注、與子女正向的互動,以及與學校教師聯繫有關于女

(3)

教育研究集刊

1998 . 7 .

41 輯 的學習情形... .等等,這些都直接間接反應出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態度,進一 步影響子女的學習成果。他指出,過去教育經濟學最初的發展,是由物質資 本(如工具機器等)的提供,擴展到人力資本的提倡,而社會資本則經由人 際互動關係的改變,來幫助行動或特定目的的達成。其中,尤以家庭關係網 絡與兒童的連結最為緊密(巫有餘,民 8 7)。國內外近年有關此類的研究也 累積不少 o 主日林義男(民 82 )的研究發現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態度愈積極、參 與的程度愈高者,其子女的成就也較好(巫有鐘,民 87) ;而父母愈關心子 女者,也愈關心其學業、讀書的情形,且與關心的程度成正比(黃琴雅,民

81)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行為如何影響子女,主要是經由「子女主日覺J 的家 長態度所發揮效用的(朱瑞玲,民78) 0

Acock

&

CIa叮曾就 1975年至 1986年

之間所出版的有關家庭對青少年影響的論文做了一項目顧報告,他們指出 真正影響子女行為的,並非父母實際行為本身,而是子女對於父母行為的知

覺。尤其十歲以上約兒童,他們對行為反應的期望雖可能有個人因素(如性

別、年齡、智力...

...

)的影響,但基本上對於事件的知覺歸區已無太大困難

(Fuble

&

Rholes

,

1981; Fincham

,

1983

;引自朱瑞玲,民 78) 。因此,父母

對於與「男孩﹒女孩」的互動關係'是否因子女的「性別 J 不同,而有著心 態、程度上的差異存在,大抵可以從子女的知覺中著手,且可能是影響子女 真正行為表現的重要途徑。 有腐於 1生別在教育中的問題,在十九世紀中,英國社會科學領域一位最 具獨創性的思想家之一 I Leach 會發表認為 「社會必需要有以性別為依據的 分工... ...而現令,絕大多數的人贊成婚姻 w 她們』應該重新考慮家務訓練 的益處...

...

J 。他約論點由於通過抨擊盛行一時的結構功能主義、革新了當 時的英國人類學,而使其能獨樹一幟(Delamont, 1995) 。然而明顯地,他 反對女子受更多教育的主張,對後世具有很深遠的影響。隨後,

Wolpe

(

1974) 在一篇分析宮方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關青少年教育看法的文 章中表明(引自 Delamo肘,

1995)

女孩子是以性別為基礎所構成的同質群體的面貌出現的...雖然學 生在總體土被人以一種與她們在分層意義上的未來地位有闊的等級 結構中看待的, 1旦女學生甚至沒有被視作在任何等紋中一席之地的 人﹒.. 國小男女學童知覺父母對其教育關注與期望調查

縱然當時也有不少反對歧視或甚至禁止女孩受教育的支持者,但終究難

能脫離對女孩未來社會角色的刻板規範。紅 lCatherine Beecher 在 1841 年出版

的〈家庭經濟論}

(Treatise of Domestic Economic)

,其中,有不少隱含

著他對女性角色的看法,認為女子必須限制於家庭範疇,她們最主要的角色

是有路烹調、洗衣、家庭護理...之類,而有關女孩教育,幾乎只能是少數 社會菁英中的特權。她的論點,使得英美中產階級所持有的男子支配信仰系

統或模式,以多種方式支持這思想,即使在當時有許多專為女孩設立的女子

學院,也甚至被認為僅在為卓越的大學教授提供合適的妻子方面,具有同等

重要的功能 (Leavism, 1968 ;引自 Delamo剖, 1995) 。這些論點,都將女孩

子的受教育視為終將附屬於男性或家庭之中。女子受教育,實質上是沒有多

大意義與價值的。如 Naomi

Mitch (1975:13)

(引自 Delamont,

1995)

:

所有的人絕對都是這樣的年輕姑娘﹒她們的兄弟或堂表兄弟均就讀

於名氣大、費用高的公校。公校則大把大把地灌輸給他們多種多樣

的學習... .但她們自己的教育,卻玉要是掌握在一位沒有特定資格 的家庭女教師手中。

這些都說明了當詩的父母是如何將女孩子的教育排除在他們的價值觀中 o

交]Zollche (1955) 所評論﹒ 「你必須記住,相當數量的家長仍持有這樣的觀點,女兒受過多的 教育...會減少她婚姻的機會 o J

一位甚至曾在北英格蘭學校中當女校長的老太太,也曾在女子公立日 E里

學校理事會Croydon學校五十週年的紀念冊撰文中,反省了自己的觀點指出

可巴錢花在教育一個可能會出嫁的女孩身上,多半是浪費了。在約 克郡 (Yorkshire) ,此種謬論不會自行消亡 J (Delamo旺, 1995) 。

其他如Block (1983) 從父母教養方式的實際作為去探究,發現父母對於

男孩的成就有較高的責任感,對兒子的成績比較在意和關心。 Xie &

Hultgren

(

1994) 的研究也指出 相較於女兒,父母對兒子有較高的期望,以及給予

(4)

教育研究集刊

1998

.

7 .

41 幹 育成果,及能為父母贏得他人的讚美喝采和代表家庭在社會上的地位等;女 兒的成就好壞高低,則似乎較無關痛癢。

其實,這種在教育上重男輕女的位別差別待遇,在國內的歷史似乎也難

逃厄運。自古以來,教育就是男人的特權,女孩子只有家庭教育,家庭教育

的範本源自於西漢劉向的{烈女傳}以及東漢班昭的{女戒}。漢以後一直

到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的唯一目的還是作為一個賢妻良母 o 在甲午戰爭後、

戊戌政變之前,興起了兩個運動:一是不纏足運動;一是與女學運動。而戊

戌政變的主要代表人物梁啟超和康有為等人,也都是主張與女學的。要日梁啟

超變法道義與女學章中﹒「然吾推極天下積弱之本,則必婦人不學始! J 。

他提倡女孩子受教育的白的是在強國保種。一九0一年,慈禧太后准國人設

立女校;而此後→九O七年至民國以後,憲法中甚至也都明訂「男女受教育

之機會一律平等 J 0 雖然如此,女子教育的宗旨和內容,終究都是要把女人

教育成賢妻良母(施寄育, 1998) 。國內外的情形,似乎也自然成了不韻自

譜的對應。社會態度雖極力改善兩性之間的教育不平等性,但對於繫在社會 內的家庭實際,卻似乎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

父母是子女社會化的最重要代理人(楊國摳,民75) ,其對「子 J 、

「女」的價值觀不同,除了可能表現在生育的心態上外,更會在父母對于女

的智力/教育投資決定上,具有重要的影響(適鏈, 1996) 。所謂弄璋弄瓦、

招弟、間腰間市、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甚至家庭內財產的男系轉移驕

係... ...再再說明父系社會下的女兒,仍舊受到不平等的差別(說幼慧,

1996)

,因為子女的性別很可能部分地代表著家庭的社會地位(引自孫得雄,

民78 )。不僅如此,傳統中「女子無才是德」、「養一個女兒,就像為別人

的餐桌準備一隻肥美的鴨子(Raising

a danghter is like

fattening a duck

for another man 's table.)

J

(Strom et a!.

,

1995) 都更把父母對於女兒的教

育投資排除在外,不重視女兒的教育或成就,甚至認為栽培女兒、讓女兒受

較多教育是徒勞無功、浪費投資的 o 這種性別在教育上的差別待遇或歧視,

在國內的相關研究中也有所見(施寄育,

1998

;黃教志,

1990

;楊國摳,民

75

;薛承泰, 1996) 。學者吳燕和的跨文化調查研究中,有關台灣地區(南、

高、屏)父母對于女的教養發現,雖然不論子女性別為何,父母都盼望子女

受較高的教育,但相較之下,父母對男孩的學歷期望仍舊比對女孩的期望較

高,且父母對兒子和女兒未來職業工作,有性別偏差期望存在(吳燕和,

1998 )

雖然如此,最近的一些研究也指出,隨著世界潮流在兩性教育平等方面

國小男女學童知覺父母對其教育關注與期望調查 的訴求,父母對於子女的性別價值判斷逐漸改變,在華人地區也有一些類似 的發現 o 例如在中國大陸的大城市(如上海、北京) ,婦女生育女兒的期望 意願甚至超過生育兒子的意願 (Xie

et

泣,

1996)

;對兒子和女兒在教育方 面的金錢投資,也幾乎沒有顯著的差別(遲疑,1996) 。而台灣地區的家庭 計畫更在高唱優質教育之時,同時極力說服「男孩女孩一樣好」的價值平等 意識,因此在近幾年的台閩地區人口統計資料中顯示,男/女的比例有逐年 平衡的趨勢,且最近如薛承泰(1996) 的研究指出,台灣教育擴充的結果, 已經使得男女在教育分配與取得上的差異逐漸縮小。不過,就整體而言在 受教育平均年數與機會上,性別的淨影響仍舊存在,且女性終究是比男性較 少的(黃毅志,

1990

;薛承泰, 1996) 。或許我們可以推測,儘管社會著力 於減少兩位教育機會的不平等與歧視,但卻似乎缺少了從重要的線索,如家 庭、親子互動等來探究其他的原因所在。畢竟,家庭乃是組成整但社會的基 本單位(楊國樞,民 75

)

正如 O'Neill (1969) 所言可一一女權主義失敗了,因為它並沒有觸動到 核心家庭的影響...女子的教育只有在不遭受威脅的情況下,才能得以進展 (引自 Delamont , 1995) 。回顧台灣社會過去幾十年來的情況,國人教育程 度知識水準普遍提升,經濟頭境轉型以及家庭計畫實施各方面的因素等,使 家庭組成有了很大的轉變(文崇一等,民78) ,對於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的 影響,自然是個不可忽視的因素。誠如美國芝加哥大學 Becker 所提的「數量 質量相關經濟理論模式 J (選媛, 1996) 以及Blake (1989) 所指「資源 稀釋模式 J 子女數愈少,愈有利於父母投注時間、精力、資源在孩子身上。 他們雖已考慮到家庭型態組成對於父母在子女教育投注上的影響,不過,如 Becker卻沒有探討父母對於兒子或女兒的教育投資情形。換句話說,數量 一質量模式僅考慮子女數對於父母在子女教育投資所造成的影響,並沒有把 子女的「性別」因素考慮在內。 以台灣的社會實例來說,父母如果在第一胎生得女孩,很有可能再接再 勵地企圖擁有一個傳接香火的兒子,而在第一胎為男孩時,比較可能不再生 育,因而成為獨生子 (only child) 的機會往往要比成為獨生女大。這種所謂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J 的倫理價值觀,在儒家傳統意識型態觀念中,尤為 明顯(文崇一等,民 78) 。更明白的說,子女的性別很可能部分地影響父母 生育子女數的決定,進而影響對父母對於子女投資的質與量。然而Becker僅 假定父母對於所有子女一視同仁(至少在大城市中) ,顯然, Becker並末考 慮社會文化的菌素,畢竟父母生育子女的決定,有一部分是隨著不闊的文化

(5)

教育研究集刊

1998 . 7 .

41 輯 價值觀,與不同的社會時空背景所影響(遷鏈,

1996)

總之,綜合上述回顧國內外招關文獻,在父母對於子女教育關注方面, 有些不一致的研究結果呈現o {臣綜合大多數約研究,在台灣的社會中父母對 于女的教育仍都十分重視,也多有盼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心理。然而,在傳統 「童男輕女」觀念的影響下,郤可能會隨著子女的性別不同有所差異,如父 母對「男孩」的學習付出較多時間指導,以及金錢物質(如參考書...)等 投資,對他們的成就也比較在意關心。不過,本研究也好奇,在國人教育程 度、知識水準提升之時,復以近日社會在兩位平等工作上的努力,父母的實 際作為是否能隨著而改變或甚至扭轉以往的傳統?這是教育工作者、社會所 共同關注的,也是本研究最想耍了解的問題!

學、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詮一)。所使用的樣本、研究工具說 明如下

一、樣本

本研究調查以八十六學年度第一學期就讀於台北市公(國)、私立國民

小學六年級學生為母群體(母體總人數為

35096人.男, n=18514 ;女,

n=16942

;資料來源: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編印(民86)

,

{台北市教育統

計) )。採「分層隨機叢集取樣」方式( stratified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進行樣本選取。分層的方式係依章英華(

1995

)的資料將各區高 等教育人口比例加以排序,計算出其平均家庭社經地位,並由此將十二個行 政區域的平均社經地位從高至低劃 j分為五層﹒(→大安區; (=l松山區;日中正、 中山、文山、信義區,的)士林、內湖、北投區; (到南港、大同、萬華區(巫 有鐘,民 87 )。本研究以1/ 30 的比例,計算各層所需的樣本人數,先從各層 中分別隨機抽取學校,再從所抽取的學校中隨機抽取兩個班級進行施潰。倘 該校六年級只有一班,則先與鄰近學校併校後再從中抽取兩班(張善桶與黃 毅志,

1997)

0 結果共計拾得20所學校,有效樣本1167名,其中男孩584人, 女孩583人。 國小男女學童如覺父母對其教育關注與期望調查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問卷內容主要包含學童僧人基本資料,以及父 母對子女的教育鞠注和期望。茲將開卷內容分別敘述如下. (一)個人基本資料 依本研究變項所需,蒐集受試者的個人背景變項﹒如學生本人的「性別、 兄弟姊妹數、父親母親教育程度、職業」等。其中,代表社經地位的父母教 育程度和職業、收入除自學生自陳外,本研究亦另採父母問卷,因此主要仍 以父母所填寫的問卷為主,兒童所陳為轉。但因 f 母親職業」缺失值 (miss ing) 過高,家庭收入 J 的填答情形不甚良好,因此本研究採「父、母約教 育程度以及父親的職業」三者合併的因素分數作為社經地位測量指標。其中, 父母的教育程度,依受教育的平均年數,轉換為年數「未受正式學校教育立 。、小學 =6 、國(初)中 =9 、高中(職)

=

12 、專科 =14 、大學士 16 、研究 所=

18J

;職業聲望參考行政院(民81) ,台灣地區新職業分類法」以及黃 毅志(

1998

)給予不同的加權分數。社經地位分數愈高,表示兒童來自社經 地位較佳的家庭。 (二)父母教育關注與數育期望量表 本量表的目的,在評量父母對子女的課業指導情形,以及對他們現在成 績和未來學歷的期望。自於父母與子女闊的互動,往往經由子女本人的知覺 發揮效用(朱瑞玲,民 78) ,囡此本研究採兒童的知覺為指標。本量表經區 素分析斜交轉軸 (oblique rotation) 得到兩個因素,分別說明如下, 1.父母教育關注:指兒童知覺父母對其課業的關心、指導、投注程度。 例如「爸媽每天指導我(教我)做功課」。言十分方式 i主~Lik

ert

type五點量表, 從「總是、經常、偶而、很少、從不」分別給予5 ,

4

,

3

,

2

,

I的加權言十分。得 分愈焉,代表親子悶在該項臣上的的互動程度愈頻繁或程度較高(例如,父母 經常指導子女做功課或學習等) 0 此分量表共計 10 題,其內部一致性

cronbach

'sα=且7 。 2 父母教育期望:指兒童知覺父母對其學校成績和對其未來成就的期望。 例如,爸媽希望我的成績在班上?G)名列前茅;(2)比多數同學好,CD中崗 就可以;@無所謂J 在分析時,經轉錄 (recode) 後以順序尺度方式計分,

(6)

教育研究集刊

1998 . 7 .

41輯 得分愈高表示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愈高。此外,父母對子女未來學歷的期望「爸 媽希望我將來的學歷:<D小學畢業即可:(2)國(初)中,@高中(織)

;@

專科; (島大學;@研究所(碩士、博士)J '言十分方式則將各階段的學歷轉 換為教育年數(小學 =6 、國(初)中 =9 、高中(職)

=

12 、專科 =14 、大 學 =16 、研究所口 18) ,得分愈高表示父母對其未來教育學歷成就期望愈高。

肆、研究發現

一、男女兒童在各變項的比較

為了解父母對於「男孩、女孩」是否有著不同的價值觀與教育態度,以 及性別因素對於父母在子女的教育騎注與期望上有怎樣的影響,本研究先將 這些變項以性別做區分,比較男孩女孩在這些變項上的差異情形。如表一所 示,本研究所抽取的樣本中,男584人,女583人,所占比例各半,相當平均 o 且可以發現,從家庭子女數的分佈情形來看,女孩的家庭平均兄弟姊妹數 (M

=1.3

8)

,雖比男孩的兄弟姊妹數有較多(M=1.29 )的傾向,但其差異並不顯 著 (F

CI

,

1165) =3.34

,

p=.0679) 。不過,在家庭子女數最少的獨生子女粒, 卻發現男孩的比例顯著多於女孩(

X

2=4.09

,

p<.05) 。就家庭社經地位(因 素分數)而言,男孩來自社經地位較佳的家庭 (M=.03) , 女孩的則較低 (M

=-.03)

,不過差異並未達到統計顯著水準(F (1 ,泌的)

=.73

,

[1>肘) 表一 男孩女孩在各變項平均數差異考驗分析

品京趕L

男孩 女孩 Fb值

卡九可驗

(n=584 )

(n=583 )

兄弟姊妹數 M

句29 (3、仔州

mmm

))00

3

1 u

n4kun(

o

n4 )))

3. 34

獨生于女( 10日唱)

70 (5

49 (41%

4. 09*

非獨生子女( 100阻)

514 (4

534

(51 揖 社經地位 a

.03

C.

98)

-.03

(1.

02)

73

父母教育關注 a

.08 (

1 日 2) -.0日( 1 日1l

6. 39*

父母教育期望 a 一 01 (1.

05)

01

C.

95)

2日 5 < hu

o1

0-n4U Mmm

*1

料量於 '測介 們做本 〈數樣 句分驗 *素考 ι山因有 。以所

Kab

ψAT 國小男女學童知覺父母對其教育關注與期望調查 再就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投注和期望的比較(因素分數)發現,父母對男 孩( M=β8 )的課業學習較關心、指導的程度/頻率較高,對女孩(

M=-.08

) 投注關心的程度較少,且兩組存在著顯著的差異(F (

1

,

1083) =

6.39

,

p<.05) 。然而,在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方面,相較於女孩 (M=.O J) 而言,員自呈現父母對男孩( M=-.O J)的期望較低,不過兩粒的差異並未達顯 著差異水準 (F

( 1

,

1083) =.20

,

p>.05) 。 從上述初步的比較中發現,父母對於男孩女孩在「教育期望」上並無顯 著差別,但在「教育關注」作為主顯然有差別待遇存在。為了了解究竟在哪 些情境下,父母對不伺性別子女的互動有差異?差異又如何?表二做了更詳 細的比較。可以發現除了第4題外,其餘的九個項目中,父母對「男孩 j 的教 育投注程度都比對女孩要高。其中,爸媽和我的老師聯繫'歸心我的學習

情形 J (第 1 題,男 =3.18 ,女=3.02,

F (

1

,

1164) =4.70

,

p<.05) 、「爸媽每天

指導我做功課 J (第3題,男=3.17,女=3.00, F 仇, 1163) =4

.4

5

,

p<肘)、「爸

媽為我安排作功課、讀書的時間 J (第6題,男=3.06 ,女=2.的, F (

1

,

1164) =

7

.1

3

,

p<.01) 以及「爸媽指定學校作業以外的其他功課要我做 J (第8題,男

=3.36 ,女=3.11 ,

F

(1

,

1158) =10.57

,

p<

.01)

, 男孩與女孩兩組的比較更達到7

顯著差異水準。這些差異顯示﹒父母對男孩的在校學習情形比較瀾心、較常 與老師聯繫、指導他們(男孩)做功課的頻率較高、較常為他們(男孩)安 排作課業的時間以及指定其他的功課要他們(男孩)學習。然而,第4題「爸 媽鼓勵我多看課外書(報紙、故事書、雜誌...)J 則呈現父母對女孩的搧

注顯著甚於男孩(女=4肘,男=3.89,

F (

1

,

1160) =4.81

,

p<.05) 。換句話說,

父母比較常鼓勵女孩閱讀課外讀物,例如故事菁、報章雜誌...等。值得留 意的是,在這十個項目中,女孩所知覺的「爸媽為我安排作功課、讀書的時 間 J (第6題 'M=2.85) , 是此十個項目中最低的,介於「很少」、「偶而」 之間,但「爸媽很歸心我的考試巨期、學業成績」不論在男孩或女孩,兩組

所感受到的程度都是此十個項目中最高者(男 =4.46,女=4.44) ,均介於「總

是」和 r 經常」之間。

至於父母對于女的成績期望方面,男孩與女孩的感受大約相同,都介於

「名于目前茅」早日「比多數同學好」之間,並未呈現顯著差異, (男 =3.10 ,女=

3.13

,

F

(1

,

1160) =0

.3

0

,

p>.05)

; 父母對子女的學歷期望,兩組也幾乎一樣,

男孩女孩都大約感受到,父母期望他們能達到「大學J 的學歷(男=16.18,女

=16.鉤, F(I

,

1108)

=0 的, [1>.05) 。

(7)

表二 父母對男孩與女孩教育關注與期望差異比較

二、影響父母教育投注的追歸分析

從上述的比較中可以發現,在二分之一的測量項目中,父母對子女的教 育投注竟會因子女的性別不同而有差異。個究竟造成父母對於女孩的教育投 資程度較少之函,是否與父母社經地位、或是家庭子女數有路?於是,接著 將商品且存在顯著差異的項目(第 I ,

3

,

4

,

6

,

8題)做了進一步的過歸分析(其 中,將「性別」以虛擬變項 "dummy variable"做區分﹒男斗,女~O )。表三 顯示,將家庭子女數和社經地位納入考慮、後 r 性別」的影響似乎仍舊對父 母在子女的教育投注上具有顯著的影響力。換句話說,即使家庭子女數一樣 多、家庭社經地位也相同,父母仍對「男孩 J 的教育投注較高.較常和他們

本研究以「分層叢集隨機抽樣」方式進行樣本抽取,在社會科學調查研

究方法中,可算是較嚴謹者(張善楠與黃毅志, 1997) 。根據抽取的樣本發

現,這些樣本的性別比例相當平均,男女恰好各半,如此,在這一代孩童的

人口性別比例上,至少是呈現較平衡的。不過,不同於幾

1-年前的五、六個

孩子(甚至更多) ,隨著現今家庭子女數的減少,父母選擇一個孩子的可能

性愈來愈高(楊國樞,民 75 ;孫得雄,民 78 ; Xie et a!.

,

1996) 。從本研究

的結果顯示,當父母選擇只有一個孩子時,能成為獨生「女」的可能性是很

T五、言寸 言侖 *1'<.05; 料1'<. 0 1;料*1'< .001 a 性別。男° 1 女 00

b:

po.05 趴在顯著水準邊緣 國小男女學童如覺父母對其教育關注與期望調查 (男孩)的老師聯繫'關心他們(男孩)在學校學習的情形(第 1題, β= 肘,但 05) ;比較可能每天指導他們(男孩)做功課(第 3題, β= 惱,

p=

0561)

;較常為他們(男孩)安排作功課、讀書的時間(第6 題, β=肘,

口<.01) ;較常指定學校作業以外的其他功課要他們(男孩)做(第

8題, β

三的, p<.OI) 。而第4題的「爸媽鼓勵我多看課外書(報紙、故事蓄、雜誌

...)

J 在控剝了家庭子女數和社經地位後,性別仍具顯著負影響力

(β=

-.06

,

p<肘) 0 顯示﹒即使考慮了男孩女孩的父母社經地位、家庭子女數的

影響,父母仍較常鼓勵女孩子閱讀其他的課外讀物,而男孩子受父母鼓勵去

閱讀課外讀物的情形就較少。

至此,大抵可發現父母對不同性別子女的「教育期望 J 大致上是平等的,

並沒有顯著差異情形;但在對子女「教育關心投注」方面,則呈現若干程度

的性別差別待遇現象。然而,其中的差異也並非完全是本研究預期的重男輕

女現象。這些結果代表的意涵是值得仔細探究的。 表三 父母教育關注多元迴歸分析 男孩 (n0584

)

女孩 (n0583

)

Fa 值

Mean

so

Mean

so

3. 18

1.3

4

3 日 2 1.2

8

4. 70*

3. 45

1.3

0

3.31

1.

34

3. 37

3. 17

1.3

7

3. 00

1.

32

4.45*

3. 89

1.

29

4. 05

1.

17

4.81*

4.14

1.

17

4. 10

1.

19

32

3. 06

1.

38

2. 85

1.3

6

7.

13料

4.46

93

4.44

94

11

3.36

1.3

2

3.11

1.

32

10.57 料

3.90

1.

18

3. 83

1. 1 日

84

3. 96

1.

18

3.87

1.

23

1.4

4

3. 10

.82

3. 13

82

30

項目 第 1 題 第 3 題 第 4 題 第 6 題 第 B 題 預測變項 B(β) B(β) B(β 〕 B(β) B(β)

16.18

1.

90

1 日 20 1.

66

。5

性別 a

18*

(,

on

15b(.06)

14*( 一 06) 24料(.

09)

26料(. 1 日〕 家庭子女數 。2 (, 0 1) 。 1(-.00) 。4(

-.03)

。2(-.0 1) 。5(.03) 社經地位 14料 (.1 1) 28*料 (.2 1) 22*料(.

18)

15料(.

1

1) 22料(.

16)

常數

2. 78***

2.8日料* 4.31 料* 2.68* 料

2. 73***

N

1063

1066

1063

1067

1061

R square

。2

.05

。4

。2

。3

項目 是旦旦1 l 爸媽和我的老師聯擊,關心我的學習情形 2 爸媽為我準備很多參考書、測驗卷 3 爸媽每天指導我(教我)做功課 4 爸媽鼓勵我多看課外書(報紙、故事書﹒雜 誌..‘..) 5 爸媽每天都會查閱我的作業、聯絡簿 6 爸媽為我安排做功課、讀書的時間 7.爸媽很關心我的考試日期、學業成績 8.爸媽指定學校作業以外的其他功課要我做 9.爸媽因為我成績好而獎勵我 10 爸媽督促我訂正考試或作業錯誤的地方 11 爸媽希望我的成績在班上 口CD 無所謂, 口c2l中間就可以﹒口@比多數同學好, 口@名列前茅 12 爸媽希望我將來的學歷 口CD小學畢業即 可 l 口@國(初)中,口®高中(職) 口@專科;口@大學;口@研究所(碩士、 博士) ;口 (J)其他 本1'<.05; 料ρ<.01 ;叫*1'<.001 a 所有考驗,樣本介於 11 日 8-1167 教育研究集刊

1998 . 7 .

41 輯

(8)

教育研究集刊

1998 . 7 .

41 輯 低的,即獨生「子」是較能滿足父母期望或需求者,這也部分反應出儒家傳 統意識中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倫理價值觀仍存在今臼社會中(文 崇一等,民78) ,這對未來的教育實際情形、就業市場甚至社會系統,應該 是個值得注意的徵兆。 除了從生育子女的情形來比較父母對於子女的性別價值觀之外,父母對 子女的教育實際作為,是本研究的關切核心所在。研究發現,父母對於子女 的教育「期望 J 不論是學校成績表現或未來學歷成就,父母對男孩女孩的 期望都相當殷切深許,並沒有顯著的差別。這種對于女抱持高期望(吳燕和,

1998

)、盼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心態,除了再次說明台灣地區的父母對教育所 持的價值觀、強調教育成就重要性的特殊現象外(羅惠筠,民 68) ,也顯示 今日父母對男孩女孩的成就期望的性別差異待遇,逐漸趨於平等或一視同仁。 如薛承泰(

1996

)、黃毅志( 1990) 的研究,愈晚出生者,門生耳目」因素造 成教育分配差別的現象逐漸縮小,本研究的發現也顯示一致結果。回顧過去 的研究所指,父母對男孩的教育期望較高(如吳燕和,

1998 ; Block

,

1983 ;

Xie

& Hultgr凹,

1994)

,以及中國歷史上家庭對女孩子教育的輕視或否定

(施寄背,

1998; Strom et a

I.,

1995)

,則本調查的這個發現,在兩性教育的 平等/平權議題上,自然是一項令人振奮的喜訊!

然而,本研究發現,父母對於男孩女孩的教育關注互動,則的確存在著

「性別差別待遇」的現象,旦與國內外的許多研究都一致的呈現「重男輕

女」、不利於女性的傾向(薛承泰,

1996 ; Bolck

,

1983 ; De1amont

,

1995 ;

Xie

& Hultgr凹, 1994) 。如 Coleman (1988) 所指,父母、家庭的社會資源

如對子女課業的關心、為子女提供學習的資源、與子女的教師聯繫... ,反 應他們對子女的教育態度;甚巨由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讀書、學習重視情形, 可以了解父每對子女的關心程度(黃琴雅,民81 )。本研究的結果也再次顯 示,男孩約教育成就在國人父母價值觀中所占的地位仍甚於女孩,在父母實 際為子女所付出的關注行為程度上,有性別不平等的偏差存在。其 ,雖有 部分原因乃子女本身對於父母行為的知覺來自兒童性別期待值之差異(朱瑞 玲,民78) ;但另一方苗,誠如過去許多的研究所擋,父母對兒子的教育責 任感較高 (Bolek , 1983) 、親兒子的成就代表家庭的榮耀或社會地位(施寄 青,

1998

;黃毅志,

1990; Xie

& Hultgr凹,

1994; Xie et a

I.,

1996)

,給予

他們較佳的教育環境或機會(Delamont, 1995) 、較多的學習資源,誰極盡

心力關注男孩的學習。相較之下,認為女兒終將是要出嫁的(胡幼慧,

1996;

De1omo 訓,

1995; Strom et a

I.,

1995)

,她們未來是要成為個家庭女

國小男女學童知覺父母對其教育關注與期望調查

性、賢妻良母的角色(施寄青,

1998; Delamont

,

1995)

,或認為女孩受過多

教育會阻礙其婚姻 (Zouche, 1955; 引自 De1amo仗,

1995)

,這些都會使父母

認為女兒的教育成就無關緊要,甚至認為在一個女孩子的教育成就或學習上,

投注太多的心力、時間、物質、金錢...等等是浪費的、是徒勞無功的、是 沒有多大價值的(施寄膏,

1998 ; Delamont

,

1995 ; Strom et

此,

1995; Xie

&

Hultgren

,

1994) 。或許可以說,這種教育上性別「差別待遇」的現象, 至今仍存有痕跡 1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結果並非完全呈現父母對男孩在教育關注的頻率 /程度上均甚於女孩,而發現「父母比較常鼓勵女孩多看課外讀物、報章、 故事書、雜誌...等」。從本調查結果分析來看,相較於女孩而言,父母對 於男孩的學校學習與課業指導關注相當「殷切頻繁 J (如,每天指導學校課 業、指定學校作業以外的學習功課、為他們安排做功課、讀書的時間) ,因 此很可能致使男孩沒有剩餘時間或父母不鼓勵他們從事閱讀其他課外讀物方 面的活動。但也令人懷疑,這究竟是否兒童本身性別差異,男孩較不興趣於 閱讀課外讀物所致?在本研究調查的結果並不能確知。另一方面,由於本研 究調查發現,父母對於女孩教育期望已由過去的重男輕女現象漸有所改善, 呈現兩性平等趨勢。則或許父母不僅關始改變某種程度約觀念,並從這關心 的層面閱始注重女孩子的教育,鼓勵女兒多閱讀其他的護物... ,甚至如大 陸學者的發現,愈來愈多的城市父母較喜歡女孩 (Xie

et

泣, 1996)

.

而對女孩的關注較多。 此外,本調查結果也同時發現,父母本身的教育程度知識水平等等,都 是影響父母如何對待子女的重要因素(朱瑞玲,民78 ;巫有鐘,民87)。也 期盼藉由此次調查,透過更多的學者對父母的「觀念與實際作為」再教育、 再宣導,使父母對於男孩女孩持有平衡的重視與價值觀,這將是整個社會的 福音 1 另一方面,從本調查研究所得的初步探究結果呈琨出,影響父母對不 同性別子女的價值觀與實際作為的因素相當複雜,仍尚有許多因素亟待各方 努力 o 由於父母影響子女的行為主要乃透過子女本人的知覺發揮效用,因此 本調查採子女的知覺為主 o 未來的研究也可輔以直接調查訪談父母本身(如 吳燕和,

1998)

,或甚至納入兒童的教師所觀察了解的情形...,從多方面 的檢視,將會使研究結果更加詳盡與完備。另外,也可就同一家庭中,父母 如何看待不同性別的子女?甚至從父母對家中眾多女兒的唯一男孩或眾多兒 子的唯一女孩之教育關注、期望等情形如何...﹒做更深入的探討,並累積更 多的有關的研究,使相關研究得以繼續發展。

(9)

教育研究集刊 1998 . 7 . 41 輯 總之,從本調查研究的結果顯示,台灣地區的父母對於子女的教育「期 望」上,比起往昔已有所進展,在性別上並無顯著的差別或歧視存在。但在

某些方面如生育、對子女教育的「實際關注指導」行為上,對于女性別仍存

有「重男輕女」的價值偏好或偏差待遇 r 男孩女孩一樣好」的設念似仍有 待努力。如學者所言,家庭環境、父母因素對子女的身心發展影響,是多方 面且深遠的(采瑞玲,民 78 楊國摳,民 75 ; Strom et a!.

,

1995; Xie et

a!.

,

1996) 0 O'Neill (1969) 也強調, ...只有在考慮核心家庭影響...

,

女孩子的教育不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才得以發展'"

...

(Delamor吐, 1995) 。近 幾年的教育改革,在兩性平等的議題上,做了不少努力,也略有一些可見的 (visible) 成果呈現。但如果父母對子女的性別有不同的價值觀,甚至是有 意無意的性別歧視,在實際的互動過程中有了不平等約態度和差別待遇,又 如何能要求教師、學校、社會給予兩位平等的看法與權益?畢竟,家庭是組

成社會的重要單位,父母又是影響子女一生最深的人(楊國樞,民75) ,倘

若兩性教育平等/平權的實際作為不能從小做起,不能在家庭紮根,父母的 「重男輕女 J 價值觀不改變,那麼追求兩性平權的理想,恐怕只是全談而遙 無可及了!

言主

年畢

詮一,本研究之情卷於八十六年十一月問經預試修訂後,方正式施測。進行正式調查期 問為 1997年 12 月至 1998年 1 月筒。 學考會自 文崇 、章英華、張主雲與朱瑞玲(民 78) 。家庭結構及其相關變項的分析:台北市的 例子。載於伊慶春、朱瑞玲主編{台灣社會琨象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 主義研究所叢刊 (25), 1-24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編印(民日 6) 。台北市教育統計。 行政院主計處編印(民 81 )。中華民區驗業標準分錄(第五次修訂) 朱瑞玲(民 78 )。親子關係子余的知覺與解釋及其影響。載於伊慶春、朱瑞玲主編{台 灣社會琨象的分析〉。台北 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 (25) , 1訂戶246 巫有鎔(民日7J。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一一以台北市和台東縣做比較。台 國小男女學童知覺父母對其教育關注與期望調查 灣師大教育研究集刊,已通過評審,即將出版。 吳燕和( 1998) 。華人父母的權威觀念與行為 海內外華人家庭教育之比較研究。載於 喬健、潘乃古主編《中圈人的觀念與行為} ,471-485 。高雄﹒麗文。 胡幼慧( 1996) 。父系社會下的母女關係探討。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軍論方法 及本土女性研究責伊口, 355-362 。台北﹒立流 c 施寄背( 1998) 。歡育中的性別歧綴。發表於婦女政策推動發展文教基金會主辦,國立 台東師範學院承辦{兩位平權跨世紀研討會} , 1998年 '4 月 3 臼。 孫得雄(民 78) .台灣地運生育調節政策之檢討。載於:伊慶春、朱瑞玲主編(台灣社 會琨象的分析> '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 (25) ,頁275-310 '台北 南港。 章英華(1995) • <台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與歷史的探討}。台北,巨流。 張善橋與黃毅志( 1997) 。原漢族別、社區與學童學業成績關聯性之因果機制。發表於 {少數族群和原住民教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 所主辦, 1997 年六月。 黃琴雅(民 8]) 。不同產序子女之生活適應、學業成就及對父母管教態度知覺美異之 tt 較研究。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毅志( 1990) 。台灣地區教育機會之不平等性。思與言, 28(1) ,93-126 。 黃毅志( 1998) 。台灣地區E新職業分類的建構與評估。中央研究院詞室研究第五期, ι 36 。 楊國摳(民 75 )。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 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 28(1) , 7-28 。 薛承泰( 1996) 。影響國初中後教育分流的實證分析。性別、省籍、與家庭背景的差異。 台灣社會學刊,第 20期, 49-84 。 羅惠筠(民 68 )。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子女的生活適應。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遲疑( 1996) 。父母對子女智力發展投資初探。載於: Falbo主編〈中圓獨生子女研究} , 139-166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Delamo則, S 著( 1995) 。錢撲譯《博學的女人:結構主義和精英主義的再造》。台北 桂冠。

Blake,J. (1989). Number of Siblings and Education Attainment. Science,24, 32-36

Block, J. (]983). Differential premises arising from differential socialization of sexes Some conceptualizations. Child Development, 54, 1335-1354.

Coleman, J.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4,95-120

Powell, B. & Steelman,

L.c.

(1990). Beyond Sibship Size: Sibling Densi句, Sex

Compo-曰“on , and Education究 I Outcomes. Social Forces,69(1), 181-206.

(10)

教育研究集刊

1998 . 7 .

41 輯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22(3)

,

286-292. Document from EBSCOhost: www

epne

t.

com/bin/epwgargoyle/submit:::;:full!session=e

lO

oRc/st=

l1/qn=

I?

X間, Q. &

Hultgren

,

F.

(1

994). Urban Chinese par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strengths

and needs in rearing only sons and daughters.

Home Economics Research Journal,

22(3)

,

340-356.

X時, Q.,

Seefeldt

,

C.

&

Tam

,

H.P. (1996).

Parenting Style and Only Children 's School Achievement i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

New York.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6 819)

國小男女學童知覺父母對其教育關注與期望調查

A Survey of Perceived Parental

Educational Concern and Expectation in

Boys and Girls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1/

l-@

/1

. u t @ua屁事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if there is sex

favoritism toward boys over girls for parents and if there is any

dif-ference between boys and girls in parental

e吐ucational

concern and

expectation toward them. Subjects were 1167

sixth-gra 丘ers ,

(boys

,

n=

584; girls,

n=583) randomly selected from

20

schools in Taipei City

,

using stratified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The results were

foun丘 as

follows: Although the numbers of children in families has been

suc-cessfully

decreased

by

the Family Planning Program

,

there

were

more boys than girls when parents

ha位 only

one child. For boys and

girls,

parents had similar educational expectation toward them.

How-ever

,

parents

paid

more

e吐ucational

concern

to

boys

than

girls.

These findings may suggest the

tradition of parents prefering boys

to girls still exists in the current society.

Key words: parental educational concern and expectation

,

favoritism/preference

to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對人最大的衝擊,就是複製人若稱呼 原來的本尊為大哥或大姊,本尊的父

1.設籍本市年滿 3

父母對阿銀越來越不滿了。上星期,爸爸叫阿銀向小猴撒

父母對阿銀越來越不滿了。上星期,爸爸叫阿銀向小猴撒

指處於生育年齡的婦女。婦女生育年齡的界限取決於婦女的生理 狀態,婦女通常在 14 或 15 歲月經來潮,50 歲左右絕經,所以 人口統計中一般以 15—49

指處於生育年齡的婦女。婦女生育年齡的界限取決於婦女的生理 狀態,婦女通常在 14 或 15 歲月經來潮,50 歲左右絕經,所以 人口統計中一般以 15—49

 待我們終於起身離去時,一位約我父母年紀的女子 立刻從店門口敏捷走來,

• Early experiences have long term impacts on brain power.. • Creative play and quality care make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