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臺灣自由主義教育途徑的思辨/168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臺灣自由主義教育途徑的思辨/168"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8(3),頁 168-169

自由評論 第 168 頁

臺灣自由主義教育途徑的思辨

徐淑敏 臺北市立大學社會暨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臺灣教育制度從過去的傳統保守逐步走至自由開放,就某個面向而言,此種 發展的確令人振奮,然而近年來在教育職場上卻頻繁出現紛亂無序與價值混淆的 現象。過去的教育理念經常被視為一言堂的型塑與扭曲,而今教育卻又出現層出 不窮的危機,彷彿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以往臺灣的教育以「社群主義」為主,講究群體、紀律、規範與一致性,認 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服從、互相依賴等皆有其價值。所謂社群主義是將優先性 置於社群生活或集體之善的集體主義,認為社會具有本原性力量,個人是鑲嵌於 特殊的社會角色與社會關係之中的,各種各樣的共同體成為觀察分析問題的出發 點,任何健康的社會都具有公共認同的良善生活的觀念,並確定公共認可的共同 善(寧樂鋒,2011)。社群主義的思維主導臺灣教育制度很長一段時間,不可避 免出現了填鴨式的僵化現象,隨著時空環境更迭,臺灣的教育制度有了大幅度的 變革。 當前我國的教育傾向於「自由主義」,主張個人化、自由化、擺脫束縛等, 教育目標的鬆綁與自由化,帶來多元與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自由主義是否為唯 一的普世價值,它的觀念起源與論點為何?簡單而言,Isaiah Berlin(1969)闡明了 自由主義的兩個不同概念。「積極的自由」是指人在「主動」意義上的自由,即 作為主體的人所做決定和選擇,均基於自身的主動意志而非任何外部力量,重點 在於人的行為能力和獲取資源的能力上,以此判斷人的自由實現的程度;「消極 的自由」則是在「被動」意義上的自由,人在意志上不受他人之強制,在行為上 不受他人之干涉,亦即「免於強制和干涉的狀態」,重點置於人在社會活動的自 在空間上,強調的是社會為人的發展提供潛在機會,允許社會存在自發活動的舞 臺,公共力量不能對人的發展作強制性安排。依據 Isaiah Berlin 的分類,可以理 解,後者即為臺灣以往的情境,而前者似乎是臺灣目前社會氛圍所追求的。 自由主義為主的教育制度充滿著令人著迷的魅惑,被視為普世價值,並逐漸 改變我們的生活與信念。但是在過度濫用自由的結果,卻讓從事教育工作者處於 消極退縮、低沉與動輒得咎的處境,另一方面學生對於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經常 存在著界線上的模糊。近年來各方對於自由主義提出質疑,即是對現實亂象與困 境的一種反思。John Gray(2000)闡述自由主義的兩張面孔:一種是當代自由主義 戴著寬容面具,表現著對其他價值的寬容,最終意欲同化、順應、共識其他價值 觀融入到自由主義的框架之中。另一張面孔,則為接受多元價值,讓各種不同的 價值觀,共存一堂,在各種不同政權和生活方式之間求得「權宜之計」─源自於

(2)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19,8(3),頁 168-169

自由評論

第 169 頁 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Modus vivendi”觀念的啟發。

臺灣社會許多價值經常處於兩種極端的爭辯,循中西長久歷史脈絡觀之,任 何的極端都將產生不可預料的後果。遺憾的是,人們往往不可得知可能已經走到 某一種極端。無論如何,制度競爭本身是一件好事,它有助於發現解決當下臺灣 教育所存在諸多問題的解答。制度乃至發展道路之間存在著相互交流、截長補短 的特色,以及透過競爭比較而澄清問題的癥結。我國教育制度在社群主義與個人 主義兩端的光譜上,宜尋求一種非過激的中庸適宜之道,方可實現不同事物間互 補相容的論點。 參考文獻  寧樂鋒(2011)。社群主義與自由主義之爭的方法論困境及其趨向。大連大 學學報,32(1),34-38。

 Berlin, Isaia (1969), Two concepts of liberty, Four essays on liberty (pp. 118-172).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並公告錄取人員姓名於本校網頁、臺中市政府教育局網頁。報考人員可自行上網查看

並公告錄取人員姓名於本校網頁、臺中市政府教育局網頁。報考人員可自行上網查看

各位老師,您聽過「臺灣文史教學研習」嗎?國立臺灣圖書館(以

數學是科學研究的基本工具,科技發展是臺灣保持國際競爭力的命脈。因此 當今年 2 月,教育部公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主要整理者:嘉義縣梅山國小 邱文嵐校長 臺南市進學國小 葉秀娥主任 臺南市億載國小 蔡惠娟老師

教育部自101學年度開始 推動分組合作學習計畫,感 謝張新仁校長及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團隊的帶領,嘉大附

夏俊雄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王偉仲 召集人. 國立臺灣大學數學系

一、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二、 承辦單位:臺北市新民國中 三、 協辦單位:臺北海洋科技大學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