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種研究方法的省思─以清代三部滿人著作為對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一種研究方法的省思─以清代三部滿人著作為對象"

Copied!
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期末報告

一種研究方法的省思─以清代三部滿人著作為對象

計 畫 類 別 : 個別型計畫 計 畫 編 號 : MOST 105-2410-H-004-161-執 行 期 間 : 105年08月01日至106年07月31日 執 行 單 位 :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計 畫 主 持 人 : 宋韻珊 計畫參與人員: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董驊 碩士班研究生-兼任助理:鄭絜齡

中 華 民 國 106 年 10 月 30 日

(2)

中 文 摘 要 : 本計畫選擇清代三部由滿人所編纂之韻圖,主要觀察《黃鍾通韻》 、《音韻逢源》和《正音切韻指掌》三書的編纂目的與音系內涵 ,因著這三部韻圖的作者皆為滿族人氏,而滿族又發源於東北長白 山地區,因此引發三者所反映的語音系統是否為東北方音的討論。 本計畫提出兩點在研究方法上的自我省思與自我提問: 1.對於基礎音系的判定是否能依據一項或某幾項音韻特徵來決定 ? 本計畫藉由對三部材料內部音系的釐析,並透過與現今東北方音的 對比,觀察其間所呈現的音韻特徵有那些符合、那些相異?是否具 東北方音?同時也討論明清兩代的韻書韻圖儘管編纂形式多樣,但 不乏映現時音之餘仍恪守舊韻書韻圖的語音架構,此由《音韻逢源 》和《正音切韻指掌》裡可獲得充分印證,他們同時維持著舊韻圖 的語音格局卻又在其間混入部分方音色彩,使得研究者們不易見其 全貌而各自揣測驗證。 2.明清時期的韻書韻圖是否具有繼承性或創新性? 本計畫又進而取三書的韻目內容與《中原音韻》、《洪武正韻》、 《韻略易通》、《音韻闡微》四書進行比對,希望找出其繼承性與 殊異性之處,以明瞭歷代韻書韻圖編纂的內外考量因素。經過比較 ,發現儘管明清韻書韻圖在內容與形制上看似類型多樣,時音、方 音、古音或是雜揉或是單一,相較宋元韻圖來的多樣化,但其實其 間存在著巨大的同質性與繼承性,他們彼此間的差異遠比我們想像 的小的多,它們對於傳統的繼承也遠比我們所以為的來的大。因此 ,明清兩代重疊兩種音系以上屬於複合性架構的語言材料,恐怕遠 比我們想像的多,而明清階段的語言材料彼此間的差異,其實只是 大同下的小異罷了。 中 文 關 鍵 詞 : 黃鍾通韻、音韻逢源、正音切韻指掌、東北方音、《中原音韻》、 《洪武正韻》、《韻略易通》、《音韻闡微》

英 文 摘 要 : Huang2 Zhong1 Tong1 Yun4 、Yin1 Yun4 Feng2 Yuan2、Zheng4 Yin1 Qie1 Yun4 Zhi3 Zhang3、Dong1 Bei3 Fang1 Yin1

英 文 關 鍵 詞 : Huang2 Zhong1 Tong1 Yun4 、Yin1 Yun4 Feng2 Yuan2、Zheng4 Yin1 Qie1 Yun4 Zhi3 Zhang3、Dong1 Bei3 Fang1 Yin1

(3)

1 105 年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結案報告

一種研究方法的省思─以清代三部滿人著作為對象

政治大學中文系 宋韻珊

一、前言

《黃鍾通韻》、《音韻逢源》以及《正音切韻指掌》是清代時期由滿人所編 纂的三部韻圖,因作者皆為滿族人氏,而滿族又發源於東北長白山地區,因此引 發三者所反映的語音系統是否為東北方音的討論。如趙蔭棠(1985)、應裕康(1972)、 耿振生(1992)、陳雪竹(2002)、王松木(2003)、汪銀鋒(2010)、郭繼文(2010)等都認 為《黃鍾通韻》反映的是東北方音或遼寧方音;楊亦鳴和王為民(2004)、高曉虹 (1999)主張《音韻逢源》反映的是北京音,但鄒德文、馮煒(2008)則指出《音韻逢 源》具東北方音特徵,說法不一;馮蒸(1990) 認為《正音切韻指掌》裡兼顧了滿 文字母讀音的需求,可是莎彝尊在自序中談及,《正音切韻指掌》以中州音為主, 因此該書所反映的究竟是否為東北方言,也不易確定。最早提出《黃鍾通韻》具 東北方音的應該是趙蔭棠(1985),他以該圖內的的日母字與喻母字互混,從而認 為此為東北方音的特點之一。 本計畫以趙氏所言為基礎,選擇清代三部由滿人所編纂之韻圖,先釐析其 音系內容並與現今東北方音相比較;其次,復取三書韻目內容與《中原音韻》、《洪 武正韻》、《韻略易通》、《音韻闡微》四書進行比對,希望找出其繼承性與殊異性 之處,以明瞭歷代韻書韻圖編纂的內外考量因素。本計畫提出兩點在研究方法上 的自我省思與自我提問: 1.對於基礎音系的判定是否能依據一項或某幾項音韻特徵來決定? 2.明清時期的韻書韻圖是否具有繼承性或創新性?

二、計畫執行內容、討論與結果

2.1 三部韻圖的編排體例 《音韻逢源》、《黃鍾通韻》與《正音切韻指掌》是刊刻於清代,由滿人所 編纂的三部韻圖,由於滿族的發源地在東北,因此衍生出三部韻圖是否反映東北 方音的討論。前二圖皆分韻為 12,與《正音切韻指掌》的 35 韻雖看似差異頗大,

(4)

2 但合併四呼後其實《正音切韻指掌》僅剩 15 類,以下先分別簡單敘述三部韻圖 的編排體例,然後再將三部韻圖的音系內容與東北方音相比較,以明其間之異 同。 2.1.1《音韻逢源》的編排體例 《音韻逢源》是一本同音字譜式的等韻圖,成書於清道光庚子(1840 年),作 者裕恩是滿清正藍旗人,生年不詳,卒於清道光 26 年。關於此圖所反映的基礎 音系,原本高曉虹(1999)和楊亦鳴、王為民(2003、2004)都認為此圖是「以當時京 師音系為基礎」而編成的,因而它基本上可以代表清中後期的北京音系 1 ;但是 鄒德文、馮煒(2008)把《黃鍾通韻》、《音韻逢源》二圖與中古《廣韻》以及現今 東北方言比對後,卻主張「二圖皆反映東北方音,而非北京音」。顯然鄒、馮二 人對《音韻逢源》的觀點與其他學者迥異,這說明對於此圖所展現的實際音系仍 有討論空間。其聲韻調系統如下: 1.聲母有 21 個「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虗危室璧奎婁胃昴畢觜參」,比《重 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多出疑母和微母。 2.韻母依地支分為十二攝,依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韻攝 下復依介音的不同而分為四部,如第一乾部:合口呼光等十二音是也;第二坎部: 開口呼剛等十二音是也;第三艮部:齊齒呼江等十二音是也;第四震部:撮口呼 (滿文)居汪切等十二音是也。其中前四部為陽聲韻,後六部為陰聲韻,古入聲韻 併入陰聲韻中。裕恩既然採入聲韻歸陰聲韻的方式,顯示入聲韻尾已丟失、併入 陰聲韻內。 3.聲調分為上平聲、下平聲、上、去四類,入聲字派入四聲。此舉進一步顯 示也無入聲調存在。 2.1.2《黃鍾通韻》的編排體例 《黃鍾通韻》是由滿族鑲紅旗人都四德所編撰,他自署「長白人」,此書成 於清乾隆年間。由於都四德本人精通音律,因此這是一部討論樂律的書,原非專 1 高曉虹在〈《音韻逢源》的陰聲韻母〉(1999)一文中,將《音韻逢源》與北京音系相比對,從而 認為「《音韻逢源》反映了一百多年前的北京話,尤其北京話的入聲字有文白異讀現象,《音韻逢 源》中也確實存在著文白異讀」。楊亦鳴、王為民二人則先後於〈《圓音正考》與《音韻逢源》所 記尖團音分合之比較研究〉(2003)、〈《音韻逢源》底畢胃三母的性質〉(2004)二文內論證,以為「此 圖反映的也是北京音」。其實高、楊、王三人之所以認為《音韻逢源》的基礎音系是北京音,實 際上是植基於《音韻逢源‧序》中所言:「惜其不列入聲,未免缺然。問之則曰『五方之音,清 濁高下,各有不同,當以京師為正。其入聲之字,或有作平聲讀音,或有作上去二聲讀音,皆分 隸於三聲之內,周德清之《中原音韻》、李汝珍之《音鑑》皆詳論之矣。』」而清代的京師語音當 然是指北京音。

(5)

3 為音韻而作。他在序中自言「將前後三十餘年日積月累,或搜之於古,或取之於 今,數百篇中刪繁就簡,補闕證疑,草成是稿,名曰黃鍾通韻。特為音律之元, 非敢竊比詩韻耳。」此書內容輕短,正如作者所言是精簡後的結果。 《黃鍾通韻》內容分上下兩卷,上卷為:律度衡量第一、五音位次第二、 六律第三、七均第四、五音六律三分損益上下相生第五、律呂名義第六、律本第 七;下卷為:循環為宮第八、聲字第九、律數第十。「黃鍾」一名本於古代樂律 名稱,為十二律之首。雖全書主要是講樂律的,但在下卷的「聲字第九」則附有 等韻圖,全圖分為十二韻,即十二律;橫排聲母,依喉舌齒唇牙等發音部位列出 22 聲母;復依介音四呼直列四欄,每一欄內再據聲調分為五,「每字有上下二等, 每等有輕有重,按平上去入,繪成通韻一卷。」。耿振生(1992:184)認為「此韻 圖表現的是漢語語音系統,雖然清代有幾部韻書都是由滿人編纂,但唯有此書帶 有東北方音特點2 」。以下簡述其聲韻調系統: 1.聲母為「歌柯呵哦、得特搦勒、勒知痴詩日、白拍默佛倭、貲[市見] 思日」, 表面上看來有 22 聲母,實際上不然。勒母和日母重出兩次,其中一勒母下有字, 另一勒母下無字,顯然是虛位;而齒屬日母下有字,但牙屬的日母下則無字,情 形一如勒母。因此若去除重複二母,應只有 20 聲母。 2.韻目分為十二:咿嗚唉哀哦阿喑唵嚶咉嘔嗷,全為口部字,相當特別。作者 在〈聲字第九〉中明言「以上共十二字,即是十二枝,陰陽各六,即是六律,人 之聲音言語,只有此十二聲字。」,每韻依輕上、輕下、重上、重下分為四等, 相當於開齊合撮四呼。 3.聲調分為五,輕類字為「輕平、上平(下平)、上、去、入」;重類字則為「重 平、上平(下平)上、去、入」,來自中古的入聲字派入陰聲韻內。此舉與《音韻 逢源》略有不同,似乎顯示《黃鍾通韻》內雖已無入聲韻,但仍保留入聲調以顯 示其中古來源。 2.1.3《正音切韻指掌》的編排體例 莎彝尊的《正音切韻指掌》是一部同音字表式的韻圖,成書於清咸豐 10 年 (1860),作者是滿人但生平不詳,據馮蒸( 1990:24)考證,莎彝尊的主要生活時代 是「清咸豐、同治年間」。而從莎彝尊也自署「長白」來看,顯然也如都四德般, 以此標示郡望來源。此圖以韻為總綱,每圖以韻領首,直排聲母(作者稱字音), 2 個人對於耿振生的說法略有異議,其實年希堯的《新纂五方元音全書》也是由滿人編纂,內容 同樣也反映遼寧方音,並不如耿氏所言,只有都四德的《黃鍾通韻》如此。

(6)

4 聲母旁除了注上滿文讀音外,又橫列同音字。有趣的是,莎氏仿《韻鏡》作法, 在凡例中還列舉字母助紐字。其聲韻調系統如下: 1.聲母有 20 個,分別是「戛喀、哈阿、搭他拏、巴葩媽、拉[髟背]、渣叉沙、 帀擦薩、發襪」,這個系統與《韻略易通》的「早梅詩」頗相似。引人注意的是, 此圖仍獨立[v-]母一類,且收字全來自中古微母字,不掺雜喻母、疑母等來源。 不過,此類字有分加圈和不加圈兩類,如同一類的「文、抆、問」在恩韻第五內 的讀音是加圈的,但在溫韻第七中卻不加圈;同一類的「微、尾、未」在餩韻第 二十中是加圈的,但在威韻第二十二中卻不加圈。若以都四德《黃鍾通韻》裡也 設有「倭」母[v]而莎氏又說加圈是北燕讀音來看,或許把微母字讀成[v]是東北 方音的體現。然則如此一來,莎氏在書中顯然同時收錄了北燕與其他方言兩類讀 音。 2.韻母有 35 個,分別是:[下口][上口]翁、安恩、灣溫、汪宏 3 、央英雍、淵 奫、烟因、阿婀衣、哀餩、歪威、挨曳4 、窊窩烏、熝歐、夭幽、呀爺於、約曰, 莎氏稱 35 字韻。此圖雖看似韻母數量眾多,其實有多韻都是同一韻依開齊合撮 分立為幾個韻罷了,經過整合後其實只有 15 類。 3. 聲調為五聲,即上平、下平、上、去、入。此圖有入聲,除了在「阿婀 衣窊窩烏呀爺於」九韻中有入聲調外,還有「約曰」二個入聲韻,相當特別。 以上三部韻圖的聲母數量皆在 20-22 之間,這與《中原音韻》的 21 聲母、《韻 略易通》的 20 聲母相當;韻目則在 12-15 之間,就數目上來看雖比《中原音韻》、 《韻略易通》的 19、20 數量少,但更近似《元韻譜》、《五方元音》的 12 韻,顯 然是又進一步合併下的結果。聲調在 4-5 調之間,三圖除《正音切韻指掌》外, 大多主張無入聲,這與《中原音韻》反映北方實際口語也相合。因此,如果我們 說《中原音韻》的體例影響元代以後民間韻書韻圖的編纂架構極大,應是可信的。 2.2 三部韻圖所展現的方音特點 《音韻逢源》等三部韻圖雖然皆由滿人所編纂,但裕恩、都四德與莎彝尊 在編圖時是否摻入東北方音或是滿人語音,則未必與編者籍貫畫上等號。個人在 觀察這三部韻圖後,想就三部韻圖對入聲字的措置、莎彝尊加圈的北燕方音、三 圖對「喻日」二母的讀音問題以及三部韻圖對精照二系的分合等問題進行討論, 以說明這三部韻圖的特殊處。 3「宏」字外加圈,據莎彝尊凡例中所言:「正文間有寫圈內者,乃北燕相沿成俗之語音也。」 4「曳」字外加圈。

(7)

5 2.2.1 三部韻圖對入聲字的措置 《音韻逢源》與《黃鍾通韻》雖皆分韻為12,《正音切韻指掌》則可將 35 韻分為15 類,經過上述韻目比對後也可見到三圖有極高的相似性,但三圖作者 在入聲字的處理上卻不太一樣。首先,《音韻逢源》是採取聲調為陰平、上、去、 陽平四調格局,同時將來自中古的入聲字都散入各聲調內,如「辰攝」齊齒呼上 聲同時並列效攝開口字「矯攪絞狡(見系)要耀藥(影母)」與江宕攝入聲字「腳角 餃(見系)藥葯鑰(影母)」,這說明在裕恩的想法裡當時北方語音中已普遍無入聲字, 入聲字已派入其他聲調中融合無跡了。 相形之下,《黃鍾通韻》則是有陰平、陽平、上、去、入五調,都四德把來 自中古的入聲字依照韻尾丟失後的今讀音,根據韻母的不同歸入各韻的第五調入 聲內,這些入聲字的韻母與該韻相合但聲調各異,如咿聲字齊齒呼入聲所列「吉 乞吸乙的剔匿力疾七悉亦必匹密」等字,雖然都是古入聲字但今讀音聲調各異, 說明都四德想法中的入聲字雖已無入聲韻尾但仍存在入聲調。 莎彝尊對於處理《正音切韻指掌》中入聲字的作法近似都四德,在陰平、 陽平、上、去四調四個獨立的欄位後,別立入聲第五調,將來自中古的入聲字依 照聲母順序排列並列舉同音字,如烏韻後的入聲字「骨哭忽屋督禿內吶不僕木鹿 肉竹畜叔卒猝速伏勿」,即分別依據見系、影母、端系、幫系…等順序排列。如 此編排的優點是可清楚區分出入聲字,一目了然,但究竟作者觀念中是否仍有入 聲?則令人猜疑。特別的是,莎彝尊既然已在韻中獨立入聲調了,卻又在最後設 了「約曰」兩個入聲韻,分別收江宕攝入聲與山攝合口入聲,頗令人費解。 個人推測莎彝尊保留入聲韻和入聲字的原因可能和該圖的基礎音系駁雜不 純有關,莎氏在〈凡例〉中提到「此書以中州韻為底本,而參之以《中原韻》、《洪 武正韻》,更探討於《詩韻輯略》、《五車韻瑞》、《韻府群玉》、《五音篇海》、《南 北音辨》、《康熙字典》、《音韻闡微》諸書,搜檢二十餘載,仍恐見不到處,識者 諒之。」莎氏所參考之韻書有反映時音者,有繼承讀書音系統者,參考引據範圍 如此之廣,難怪對入聲字的措置令人費解。其實從這些入聲字的韻母與該韻相合 但聲調各異的苦心安排觀之,應該也是表示已無入聲韻尾但仍存在入聲調。只是 《正音切韻指掌》既吸收《中原音韻》的平分陰陽,又兼容傳統韻圖保留入聲韻 的作法,這與現今東北方音幾乎都只有陰平、陽平、上、去四調而無入聲的語音 實際並不相符。 因此,三部韻圖中只有《音韻逢源》的四調與現今東北方音相合,《黃鍾通 韻》和《正音切韻指掌》或者記載的是仍在消變中的入聲字,也或者是牽就傳統 韻書中保留入聲字格局所採取的折衷措施吧! 2.2.2《正音切韻指掌》中加圈的北燕讀音

(8)

6 莎彝尊在編纂《正音切韻指掌》時,讓有些字重出於二處,一處不加圈,一 處加圈。據莎氏在〈凡例〉中所言「各韻直行字遵依 字典,正文間有寫圈內者, 乃北燕相沿成俗之語音也。」,此語似乎說明加圈者為東北地區方音。查「北燕」 (407-436A.D.)是十六國時期鮮卑化的漢人馮跋所建立的政權,407 年馮跋滅後燕, 擁立高雲(慕容雲)為天王,建都龍城(今遼寧省朝陽市),仍舊沿用後燕國號。409 年高雲被部下離班、桃仁所殺,馮跋平定政權後即天王位於昌黎(今遼寧省義縣), 據有今遼寧省西南部和河北省東北部,436 年被北魏所滅5 。從北燕所領轄區來 看,相當於今遼寧省地區6 ,因此推測莎氏「凡例」中所謂北燕語音,很可能便 是指清代的遼寧方音;不過,所謂「北燕」也可能指的是當時的北京而言7 。問 題是,若依莎氏所言來檢視這些字在現今東北的今讀音,卻發現並不相合,如: a.「戰懺扇」等字在「安韻」[an]中加圈,在「烟韻」[ian]中不加圈。以「戰 懺扇」等字在今北京音與東北方音中都讀[an]來看,二者讀音是一致的,看不出 是北燕的特殊讀音。 b.「真瞋申」等字在「恩韻」[n]中加圈,在「因韻」[in]中不加圈。其實「真 瞋申」等字在今北京音與東北方音中都讀[n],也看不出是北燕的特殊讀音。 c.「分焚粉文抆問」等字在「恩韻」[n]中加圈,在「溫韻」[un]中不加圈。 以「分」和「文」在今北京音與東北方音中多數讀 fn 和 un 來看,「分焚粉」 實應置於「恩韻」才對,而「文抆問」置於「溫韻」則是正確無誤的,然而這樣 也與所謂北燕語音不同。 d.「波坡遮車賖」等字在「婀韻」[]中加圈,在「爺韻」[ie]中不加圈。以現 今北京音與東北方音來看,這些字擺在「婀韻」中更適合,反而是擺在非北燕讀 音的「爺韻」中格格不入。 e.「非肥匪微尾未」等字在「餩韻」[ei]中加圈,在「威韻」[uei]中不加圈。 此例與 c.組相同,非母字宜置於「餩韻」,微母字則應置於「威韻」,然而這樣也 與所謂北燕語音不符。 f.「周抽收」等字在「歐韻」[u/ou]中加圈,在「幽韻」[iu/iou]中不加圈。但 今北京音與東北方音皆是u/ou,那麼北燕語音何指? 綜觀以上六組例子,發現它們有一共同點,就是加圈的北燕語音都集中在 來自中古三等的照系與非系字上。個人推測不加圈的安排是依據傳統讀書音韻書 的排法,而加圈的則是呈現已丟失-j-介音後的語音實況,此由不加圈者多為含細 音字可知,這種安排也間接顯示當時的北燕讀音已與現今東北方音頗為近似。因 5 詳參維基百科。 6 據《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匯集》(語音卷)(1994)「錦州音系」處的說明,顯示現今錦州的地理 位置便是古代北燕的根據地。 7 此點承蒙王松木教授指點與提醒,至為感謝。

(9)

7 此,莎氏的處置方式便是同時兼容傳統韻書與實際東北方音的共存並立,由此也 說明《正音切韻指掌》是部複合性音系的韻圖。 2.2.3 三部韻圖中的「喻日」二母音讀 最早對《黃鍾通韻》進行研究並指出該圖「日與喻混,恐與著者方音有關, 現遼寧人尚多如是讀。」的是趙蔭棠( 1985:239),個人在檢視過《黃鍾通韻》 後,發現此圖日母字分見於「齒屬」和「牙屬」內,但實際上列字主要在「齒屬」。 問題是,齒屬內除了收日母字外,還收來自中古的喻、為、影諸母字,牙屬內則 不見其他聲母字。以下分別列出《黃鍾通韻》內日母字的中古來源: A.日母─日如汝[心女]肉惹熱若仁忍刃閏然染軟仍扔戎冗攘讓柔;唉而爾二 B.喻母─移以易亦喻欲耶爺也夜葉藥寅引殞延演盈容用羊養酉 C.為母─羽運員遠永尤 D.影母─於怨嬰雍 值得注意的是,A 類日母字全列在「輕上」(開口呼)和「重上」(合口呼)內,而 BCD 三類則很規則的置於「輕下」(齊齒呼)與「重下」(撮口呼)中,顯然這與日 母字來自於中古開口與合口三等韻相關。從日母內混列喻、為、影諸母字來看, 日母的讀音顯然不是  而是零聲母。 為了進一步了解《黃鍾通韻》裡的日母字究竟是否已讀同喻母般的零聲母, 本計畫依據《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匯集》(1994)裡所收黑龍江省、吉林省、遼 寧省共計 11 個方言點8 的日母字音讀加以對照,以觀察其間之異同變化。經過比 較,發現: (1)在遼寧省的四個方言點中,只有錦州一地的日母字讀[],其他三地都讀成 零聲母。錦州一地的讀音又分成兩類,屬於《黃鍾通韻》日母字(即上文所列 A 組,但不包括而爾二)的讀[],如「日」[]、「閏」[n] 、「攘讓」[a];至於 在《黃鍾通韻》的喻為影母字(即上文所列 BCD 組)則讀零聲母,如「爺也」[ie]、 「延演」[ian]、「雍」[y]9 。今舉例如下: 日母 喻母 為母 影母 如汝/惹熱/人刃/戎冗/而二 移易/容用 員遠 嬰 8 黑龍江省包括黑河、齊齊哈爾、哈爾濱與佳木斯;吉林省包括白城、長春與通化;遼寧省則涵 蓋瀋陽、丹東、大連、錦州四地。 9 「雍」又讀為[u]。

(10)

8

瀋陽 u10

ie in y r i y yan i 丹東 y ie in y r i y yan i 錦州 u  n y r i u yan11

i 大連 y ie in y r i y yan i

(2)在黑龍江省的四個方言點中,則剛好與遼寧省相反,除了佳木斯一地的日 喻為影母字全讀成零聲母外,其他三地也分成兩類,屬於《黃鍾通韻》日母字(即 上文所列 A 組,但不包括而爾二)的讀[],如「肉」[u]、仍[];至於在《黃 鍾通韻》的喻為影母字(即上文所列 BCD 組)則讀零聲母,一如錦州地區,如「運」 [yn]、怨[yan]。今舉例如下: 日母 喻母 為母 影母 如汝/惹熱/人刃/戎冗/而二 移易/容用 員遠 嬰

黑河 u  n r i y yan i 齊齊哈爾 u  n u r i y12

yan i 哈爾濱 u  n u r i y13

yan i 佳木斯 y ie in y r i y yan i

(3)在吉林省的三個方言點內,屬於《黃鍾通韻》日喻為影母字,無一例外全 讀成零聲母,如「然染」[ian]、「柔」[iu];「寅引」[in];「尤酉」[iu]。

日母 喻母 為母 影母 如汝/惹熱/人刃/戎冗/而二 移易/容用 員遠 嬰

白城 y ie in y r i y yan i 長春 iu in y r i y yan i 通化 ie in y r i y yan i

由以上 11 個方言點中只有四處的日母字讀成[]且形成「日母」和「喻為影」 讀音分流的情況來看,顯然與《黃鍾通韻》裡全歸入日母內的現象不符,似乎都 四德想反映的更接近於遼寧與吉林方音。如果再對照都四德雖讓日母字分見於 10 「如汝」又音為[y]、[iu]。 11 「員遠」又讀為[uan]。 12 「容」本音[u]又音[y]。 13 「容」文讀[u]。

(11)

9 「齒屬」和「牙屬」內,但實際上列字主要在齒屬,且齒屬內除收日母字外,還 收部份喻、為、影諸母字,牙屬則不見其他聲母字來看,《黃鍾通韻》裡日喻為 影同樣變成零聲母的現象是可以確定的。 此外,「唉而爾二」改歸入喉屬零聲母位置,似乎顯示讀音已是[]。 其實,關於日母內的「唉而爾二」等字改歸入喉屬零聲母位置的作法,曾 引起學界的疑惑和討論。主要是因「唉聲字」所收主要為「圭灰堆推追吹雖悲非 威」等今讀[ei]韻母的字,但都四德居然將「而爾二」三字歸入此韻中並與「唉」 字並列,這似乎意味著「而爾二」不讀[]而是讀成[ei]。此一特殊的音韻現象由 於討論者較少,以下分別列出: (1)趙蔭棠(1985:240)曾就此提到「將唉、而、爾、二四字並隸於〝唉〞律之 哦母,是當讀為(ei)。這是很奇怪的現象。」趙氏認為都四德把「而爾二」的讀 音[]變成與「唉」同音的[ei],作法令人費解。 (2)應裕康(1972:478)雖將這四字擬音為[ei],但也認為「而、爾、二讀[ei], 則令人不解,然都氏亦未解釋。若謂借位,則此三者,何不列於〝咿〞聲一圖哦 母下耶?竊意此是都氏之疏也。」顯然應氏也認為「而爾二」讀[ei]並不符合語 音現實。 (3)王松木(2003:359-360)則從輕重音之別在滿語中是具有辨義作用的超音段 成分出發,認為「滿語京語具有『前重後輕』的韻律特徵,隨著此一韻律特徵的 引入,當『而爾二』等字被置於重音節之後時(如:『多爾袞』、『明日』),則『而 爾二』等止攝日母字會呈現出輕音、弱化的態勢而讀成[];若聲母─捲舌通音 再進一步失落,並將捲舌特徵轉移到央元音上,則此類字便由[]改讀成[]或[]。 基於以上推理,不難理解都四德是基於[]或[]的相似性,而將「而爾二」歸入 『唉』韻。」王氏嘗試從滿語輕音、弱化的角度來解釋「唉而爾二」的讀音並將 唉韻擬成[i]的作法,雖然較能兼顧同屬唉韻中其他如「威委未堆隊悲貝」等字 讀[ei]的情形,但我們一方面既無法確定「而爾二」在滿語中的單字音讀音與在 雙音節中、多音節中是否一致或有別,另一方面傳統韻書韻圖在列字時基本上是 以單字音為主。是以,王氏所論也存在著疑點。 (4)鄒德文、馮煒(2008:74)也提到《黃鍾通韻》韻母中需要注意的是「而爾 二」等中古的止攝字,「在中古『而爾二日』是四聲相承的;在《中原音韻》中 它們屬於支思韻;在《黃鍾通韻》中,出現『而爾二』屬〝唉〞聲的零聲母字, 而『日』屬〝咿〞聲字,屬於日母字。這說明其語音已分化為[i](日)、[](而),

(12)

10 兒化韻出現於韻書中。」鄒、馮二人則直接認為「唉而爾二」等字都讀成兒化韻 的[]而與「日」字讀音有別。 (5)陳喬對於都四德把兒化韻安排在[ei]下的作法,認為「[ei]和[er]舌尖捲曲的 程度不同,因此在發捲舌音較困難的地區,發[er]時,舌頭稍微僵直一些就發成 了[ei]。」14 陳氏則從發音時的舌頭捲曲狀態解釋[ei]和[er]的相似性,論點略近似 於王松木。 以上諸位學者的論點主要立基在「唉聲」的韻母擬音只有[ei]一類的基礎上, 但如果我們同意且承認在「咿聲」的開齊合撮四呼中分別具有 ï、i、u、y 四種不 同韻母的話,是否也能假設在唉聲的開口呼內也可能具有兩種以上不同的韻母呢? 「唉而爾二」讀 ai、,其他「威委未」讀 ei。至於「唉」字和「而爾二」放在 一起,是否即代表它們的語音必定一樣?若以今東北方音「唉」讀[ai]與「而爾 二」讀[]迥異來看,二者讀音不同,而此種差異應該在清代時即如此,並非始 於現代。 引人注意的是,都四德除了在「唉聲字」裡收錄「唉」字外,又在「哀聲 字」裡收錄「欵」字,個人觀察 11 個方言點後,獲悉在佳木斯、丹東二地「唉」 讀[ai]、「欵」讀[ei];黑河和通化二地則「唉」讀[ai]而無「欵」字;白城、長春 二地是「唉」讀[nai]無「欵」字;齊齊哈爾、哈爾濱、瀋陽、錦州、大連五地則 是皆無「唉、欵」字,可見二字讀音確實有別。因此,個人部份同意王松木主張 「唉而爾二」讀音近似的看法,[ai]和[]雖然主要元音不同,但在發音時畢竟較 近似,都四德或許是考慮到音近且零聲母的因素,所以才將此四字列在一起吧! 其次,鄒德文、馮煒(2008)在研究《音韻逢源》音系時,曾指出此圖的聲母 有兩個特點:「一是出現多例莊、精二系互混情形。二是日母字的表現特別,日 母字除了與喻母相混外,也多讀成零聲母」。關於莊、精混讀現象,本文在下一 小節將進行討論,此處先討論日母字。 裕恩在《音韻逢源》裡將日母字獨立一類,列於最後,收純粹日母字,除 了混入極少數幾例如「瑞叡銳月絮」等非日母字外,大抵日母字並不與喻、為、 影諸母字相混,此點與《黃鍾通韻》大為不同。下舉部份例字並對照今東北方音 來說明: (1)丑部二合口呼參母(即日母)─輭愞蝡蠕─yan/uan (2)丑部二開口呼參母(即日母)─染冉苒姌橪然燃髯肰蚦─ian/an 14 此處轉引自鄒德文、馮煒(2008:74)。

(13)

11 (3)寅部三合口呼參母(即日母)─冗氄戎絨狨茙毧駥羢茸髶─y/u (4)辰部五開口呼參母(即日母)─擾繞遶饒橈荛蟯嬈襓─iau/au 由以上日母處的列字可明顯看出《音韻逢源》內的日母字所收大抵來自中古的純 日母字無誤,這些字在現今東北方音裡有七個方言點(瀋陽、丹東、大連、佳木 斯、白城、長春、通化)是讀成零聲母,有四個方言點(錦州、黑河、齊齊哈爾、 哈爾濱)是讀成聲母,讀成聲母的除錦州是在遼寧省外,其他集中於黑龍江省。 既然《音韻逢源》裡的日母字獨立一類,又基本上不混入喻、為、影諸聲母字, 似可說明該書的日母字讀音應該是。 至於「而爾二」歸入未部氐母下的作法,說明已是讀成零聲母的,此點同 《黃鍾通韻》。因此,鄒、馮二人所言日母與喻母相混的論點,恐怕值得商榷。 那麼莎彝尊在編纂韻圖時對於日母字的想法又為何呢?莎氏在處理《正音 切韻指掌》裡的日母字時,將日母字(即[髟背]母)獨立一類,列於「拉母」(即來 母)之後,大抵收純粹來自中古的日母字如「穰壤讓仍軟瓀然染人忍日入蕊芮」 等,全書中除了少數原本是喻母字的「汭芮枘蚋蜹叡銳睿」等也被歸入日母處外, 不見其他喻、為、影諸母字相混。問題是,今北京音把「穰壤/汭芮」兩類字都 讀成 聲母,這是否說明《正音切韻指掌》內的日母字聲母讀音應該是 呢?如 此將與《黃鍾通韻》大為不同。 引人注意的是,書中有些日母字直接列出如「戎茸絨冗氄蕊橤蕋蕤緌」等 字;但有些日母字卻分成加圈與不加圈兩種,如因韻第十五的「人忍刃」不加圈, 可是恩韻第五的人 15 「仁壬任紉紝」、忍 16 「荏飪稔」、刃 17 「任妊袵賃認」等字 卻有加圈。依據上一小節討論北燕讀音的內容來看,加圈的是已丟失-j-介音的日 母字,不加圈的則是依據傳統韻書所列,既然莎氏以加圈來區別北燕語音與非北 燕語音,而現今東北地區又多半把日母字讀成零聲母,因此《正音切韻指掌》裡 的日母字應該有兩大類,完全不加圈的讀成;如「人忍刃」有加圈與不加兩種 的,不加圈的讀、加圈的讀 。 至於「而爾二」也歸在衣韻日母內,並未如《黃鍾通韻》般改歸入影喻母 中。《正音切韻指掌》的衣韻包括 i 和 ï 兩類韻母,既然「而爾二日入」等字歸 在同一聲母以及同一 ï 韻內,只是聲調不同,且又不加圈,推測聲母也許還是。 15「人」字外加圈。 16「忍」字外加圈。 17「刃」字外加圈。

(14)

12 個人以為,從莎彝尊分聲調為五並獨立兩個入聲韻以及以加圈來區別北燕語音與 非北燕語音來看,顯然莎氏企圖同時結合傳統韻書格局與北燕方音為一,由此角 度而言,便可解釋莎氏處理聲母時之所以異於裕恩和都四德的原因了。 2.2.4 三部韻圖對精、照二系的措置 精、照二系聲母的北京今讀音是分列的,但在東北方音則有分立以及混讀兩 種情形,那麼這三部韻圖對精照二系聲母又是如何措置呢?《黃鍾通韻》是精照 二系分立,但都四德讓照系與精系細音字置於齒屬內,精系洪音字則改立牙屬內, 且只佔據開、合二呼位置,如此作法令人懷疑究竟精照二系聲母的讀音是否已經 混而不分。若以「咿聲字」與「嗚聲字」的列字來看,似乎精照分立;但在其他 的哦聲字、喑聲字、唵聲字…等韻內,齒屬的開齊合撮四呼處分別是照/精/照/ 精的列字方式,則令人有精照混讀為一的聯想。下以喑聲字齒屬的開齊合撮四呼 以及牙屬開合二呼為例: 齒屬開口呼:珍枕鎮/嗔臣齓趁/申神審甚/人忍刃(照系) 齒屬齊齒呼:津近/親秦寢沁/心信/寅引(精系) 齒屬合口呼:諄準/春唇惷/淳瞬舜/閏(照系) 齒屬撮口呼:俊/皴/荀?/殞運(精系) 牙屬開口呼:怎/襯18 (精系) 牙屬齊齒呼:本等字同齒屬下等 牙屬合口呼:尊[尊刂]/[屯寸]存忖寸/孫損 牙屬撮口呼:本等字同齒屬下等 由上舉例字來看,擺在牙屬開合二呼的例字很容易判斷是精系無誤,但在齒屬開 齊合撮四呼處的精照二系字則令人不解,既然是同一發音部位的聲母,應該只有 一組才是,那麼究竟是讀同照系還是讀成精系呢?雖然以現今東北方音多數是只 讀成一套音,但我們卻無法確定《黃鍾通韻》裡是否真只有一套音?且這套音的 音值為何?因此,《黃鍾通韻》裡儘管顯示出「知痴詩日」和「貲慈思」分立的 狀態,但實際上卻不能排除可能存在 ts、t混讀的情形,且混讀方向不明。 《音韻逢源》裡精照二系字井然分列,並不互混,顯然在裕恩想法裡精照二 系聲母不同,但是鄒德文、馮煒(2008) 卻認為《音韻逢源》裡「出現多例莊、精 二系互混情形」。個人仔細檢視過《音韻逢源》後,發現在《音韻逢源》裡明顯 18 其實「襯」在中古原是莊系初母字,此處歸入精系,說明讀同清母。

(15)

13 區分「女虗危」三母(即「咂擦薩」)收精系洪、細音字(約 1273 字)以及「室璧奎」 三母(即「渣叉沙」)收知莊照系開、合口字(約 1505 字)兩類,彼此不混讀,可見 讀音不同。下以子部一開口呼為例: 女虗危(咂擦薩)─臧贓牂髒藏葬倉蒼滄喪嗓搡顙(精系字) 室璧奎(渣叉沙)─張漲脹丈仗杖長暢場腸(知系字)/ 章掌障昌廠唱倡常商傷 賞上尚(照系字) 雖然鄒德文、馮煒(2008)在考察《音韻逢源》時,發現知系字內混入三例精系字 「奘、栓、省」,而精系內則出現五例莊系字「潛、仄、策亢切、梢、唇雅切」, 但以全書精系收字約 1273 字、照系收字約 1505 字來看,其中分別混入三例與五 例他系字,其實所佔比例極低,況且此八例中的「奘潛仄」今北京音也讀同精系, 因此,並非如鄒德文、馮煒(2008:73)所言「《音韻逢源》裡出現了多例莊組字與 精組字相混的情況」,個人以為此說值得懷疑。 如果再以《音韻逢源》裡的精、照系字對應今東北方音的話,除了大連、 黑河與哈爾濱三地有區分 ts、t兩套聲母外,其餘的 8 個方言點都僅有 ts 或 t一 套聲母。以《音韻逢源》成書於十九世紀來看,書中的精、照二分若非反映的是 東北少數仍分 ts、t二類聲母的方言音系,否則便是延續傳統韻書韻圖的格局。 關於精系字與照系字的歸屬,莎彝尊在書中區分「渣叉沙」收知莊照系開、 合口字以及「帀擦薩」收精系洪、細音字兩類,所選用的聲母代表字與《音韻逢 源》頗相似,但彼此不混讀,可見讀音不同。下以[上口]韻第二為例: 渣叉沙─貞禎楨撐檉蟶呈程裎酲澄橙懲棖(知系字)/爭箏錚生甥笙牲鉎崢省 (莊系字)/正征鉦蒸升聲成承城誠盛乘繩宬整症政秤聖剩勝(照系字) 帀擦薩─曾憎增矰噌僧層贈甑蹭(精系字) 既然《正音切韻指掌》裡明確區分精、照二系字且彼此不混,說明書中應 仍維持 t與 ts 兩類聲母格局,但特別的是,莎氏卻在衣韻第十八中同時臚列了「知 癡師、赍妻西、孜雌絲」三套聲母,比其他韻目多了一套。很顯然在衣韻中主要 是收 i 韻母的字,但也兼收 ï 韻類的字,莎氏並未把 ï 韻字獨立一韻和 i 韻字分 開來,因此「知癡師」和「孜雌絲」是收 ï 韻的精、照系洪音字,而 i 韻收的是 精系細音字。 不過,馮蒸(1990)在論及《正音切韻指掌》裡的尖團音時卻有不同解讀,他 指出「以《正音切韻指掌》裡只有 20 聲母,且只分〝頂腭音組〞(渣叉沙)和〝齒 縫音組〞(帀擦薩) 這兩套塞擦音和擦音,應不足以拼寫滿文的三套聲母,此由

(16)

14 在衣韻中『知痴師』組和『齎妻西』組和『孜雌絲』是完全對立的三套音,而這 三組滿文聲母也是三組不同的輔音可證」。所以馮蒸認為「莎氏書中的塞擦音聲 母實際上是三套,即 j、c;h、ch;dz、ts,但它們所代表的實際音值是 t、t;t、 t;ts、ts,反而沒有舌面前塞擦音 t、t」。換言之,ts 組對應來自中古的精系字, t組和 t組都對應來自中古的知系、照系和莊系,所以在《正音切韻指掌》裡, 知、莊、照三系聲母因韻母的洪細不同而分成兩套聲母19 ,此種對應與尖團音無 關20 。本計畫目的不在處理《正音切韻指掌》裡是否有尖團音的問題,只是由該 書35 韻中除了衣韻外皆只臚列精、照二系聲母且照系聲母在他韻也未因韻母的 洪細不同而分成兩套聲母觀之,初步認為衣韻的三套聲母應該只是為容納 i 與 ï 兩類韻母所設的權宜之計,是否真如馮蒸所言是為對應知、莊、照三系聲母的洪 細不同而分,或可再討論。 個人推測莎氏之所以在衣韻分立三套聲母,可能與《正音切韻指掌》所依據 的基礎音系不同有關,如以莎氏書中同時結合傳統韻書格局、滿文字音以及北燕 方音三方面而言,便可理解莎氏處理聲母時與裕恩和都四德持不同態度的原因 了。 從以上三部韻圖或是如《音韻逢源》、《正音切韻指掌》般精照分立,或是 如《黃鍾通韻》般精照系處於似分立又似相混的情況來看,若他們確實反映了當 時的東北方音,那麼精照二分應該是當時東北方言的真實狀態才對。但驗諸現今 的東北方音卻頗有不同,個人在歸納整理東北 11 個方言點的精照系讀音後,發 現 ts 與 t的讀音類型有以下四種: 1.ts、ts、s 與 t、t、、二分─如黑河、哈爾濱、大連屬之。 2.都讀成 ts、ts、s、一類─如齊齊哈爾、瀋陽、長春屬之。 3.僅有 ts、ts、s 一類─如丹東、佳木斯、白城、通化屬之。 4.僅有 t、t、、一類─如錦州屬之。 在 11 個方言點中,僅有 3 處是 ts、t分讀而其餘 9 地皆只有 ts 或 t一類,對照這 三部韻圖精照二系聲母明顯分列來看,三位編者的看法似乎偏於保守,尤其再以 19馮蒸(1990)指出如《正音切韻指掌》這般,因知莊照三系聲母的洪細不同而分成t、t兩類聲母 讀音的現象,也出現在《蒙古字韻》和現今漢語方言如山東榮成、威海、煙台以及江蘇贛榆、河 南洛陽等地。 20 馮蒸此語主要是針對《正音切韻指掌》裡是否存在尖團音來立論,他的觀點與楊亦鳴、王為 民不同,楊、王(2003)二人主張《正音切韻指掌》裡有尖團音,而且莎氏處理尖團音的方式一如 裕恩和都四德般。

(17)

15 莎氏標舉的北燕語音相當於現今錦州方言來印證,也僅有 t一套音觀之,顯然三 圖的精照分立有趨向北方官話以及傳統韻書之嫌,而這也顯示了這三部韻圖應該 非單一音系而是複合性音系下的產品。 2.3 一種研究方法的省思 一般而言,當需要判別一部語音材料的基礎音系時,研究者們通常是以該材 料具備那些語音特徵來辨別。據此,高曉虹(1999)根據《音韻逢源》的陰聲韻母 以及宕江曾梗通攝入聲字的文白異讀現象,主張《音韻逢源》反映的是北京音系。 汪銀峰(2010)同樣依據《黃鍾通韻》裡的精莊互混、日母與喻母相混、保留倭母 [v]以及唇音字「波撥坡破摩莫」的主要元音與「歌柯可呵」相同,主張《黃鍾通 韻》反映了遼寧方音。鄒德文、馮煒(2008)也是透過比較《黃鍾通韻》、《音韻逢 源》和《廣韻》的對比,獲悉《黃鍾通韻》有精莊互混、《音韻逢源》有日母與 喻母相混的情形,而提出此二書同具東北方音特徵。 由此,我們可看到各研究者們多半依據自己的證據與假設來支持自己的觀 點,此做法並非錯誤,問題是,僅僅依據某幾項音韻特徵是否便足以解釋一部語 音材料的內部音系呢? 如上列同樣由滿人所編纂的三部韻圖,經過解析,固然能得到《黃鍾通韻》 的日母與喻母互混、部分精系字混入照系、「而爾二」讀成零聲母等具東北方音 特點;三書內同樣保留中古微母字並獨立一類,此由現今東北方音有[v]可證。可 是三書內卻也同樣保留不少傳統韻書韻圖格局,如三書同樣臚列精系與照系兩套 聲母,且除了《黃鍾通韻》有部分相混外,其他二書皆分別不混,然而現今東北 方音其實多半僅剩 ts 或 t一套聲母而已;再如,《黃鍾通韻》和《正音切韻指掌》 皆分聲調為五,雖然《黃鍾通韻》內的入聲實際上已派入陰聲韻內,而《正音切 韻指掌》裡的五調和兩個入聲韻,既吸收《中原音韻》的平分陰陽,又兼容傳統 韻圖保留入聲韻的作法,這與現今東北11 個方言點內都只有陰平、陽平、上、 去四調並不相符;又如,除了《黃鍾通韻》裡日、喻、影、為諸聲母讀成零聲母, 符合今東北方音外,《音韻逢源》和《正音切韻指掌》卻基本讓日母獨立一類, 不與喻母相混,此現象與今東北方音並不相同 21 ;至於三書都保留微母(即倭母) 且讀成[v]的作法,看似展現東北方音特點,但統計 11 個方言點內的微母字今讀 21 《中國語言地圖集》(1987)即指出「東北官話大部分地區沒有[]聲母,北京話讀[]聲母的字東 北官話一般讀零聲母。」

(18)

16 音,發現除了黑河、齊齊哈爾、哈爾濱和佳木斯四地外,其餘七個方言點的微母 字都讀成零聲母,因此是否能以微母讀成[v]來作為判斷是否具東北方音,也是值 得商榷的。 換言之,要擇取正面有利的證據容易,但也要能同時呈顯反面的證據。是 以,在面對一部語音材料時,我們似乎只能說它們具有某些東北方音特點,但不 全然映現東北方音,尤其是面對一部可能雜揉不同語音成分的材料時。而釐析該 材料中那些具現方音特點,那些傳承舊韻圖脈絡,恐怕是更重要的,也才能較清 楚且全面地探析其中的音系內涵。下一小節將接續討論明清韻書韻圖的繼承性 2.4 明清韻書韻圖的繼承性 自《切韻》問世以來,對於後代韻書韻圖的編纂影響極大,《廣韻》、《集韻》、 《禮部韻略》、《五音集韻》及平水韻等雖在韻目分合上各有其考量,但整體的音 韻架構卻不脫《切韻》骨架,甚至到了元明清的《中原音韻》、《洪武正韻》、《韻 略易通》、《音韻闡微》等韻書,雖然音系內容看似差異頗大,但在韻目的繼承與 分合上卻顯現出驚人的相似性。這其中又可分為官修韻書與民間編纂兩條路線, 《洪武正韻》和《音韻闡微》明顯繼承自《廣韻》系統,二書在韻目上雖大量合 併,但韻目名稱卻大體沿用不變且維持陰陽入三分格局22,如仍使用東、陽、庚、 支、麻、歌等韻目名稱。《中原音韻》和《韻略易通》則繼承了《四聲等子》、《經 史正音切韻指南》二圖分為16 攝的分韻架構,分別以 19 韻部和 20 韻目統攝所 有音韻內容,只是名稱改為二字而已。《中原音韻》和《韻略易通》二書的韻目 數量雖然已相當簡化,但從韻目名稱的選用上如東鍾(東洪)、江陽、家麻、支思(支 辭)等,仍可看出也是承襲自《廣韻》系統以來的韻目名稱。 在如此相似的韻部名稱與韻部分合下,不由得令人懷疑其間究竟存在著何 種機制在運作或引導,使得這些看似各異的語言材料居然走向殊途同歸的音韻架 構。因此本計畫又取這三部韻圖的韻目內容與《中原音韻》、《洪武正韻》、《韻略 易通》、《音韻闡微》四書進行比對,希望找出其繼承性與殊異性之處,以明瞭歷 代韻書韻圖編纂的內外考量因素。 《黃鍾通韻》和《音韻逢源》都分韻部為十二,雖然都四德在〈凡例〉中 提到是取自「我朝清文十二章」;裕恩在〈音韻逢源序〉中也說「以國書十二字 頭參合華嚴字母,定為四部十二攝」,顯然都是以滿文12 字頭來做為韻圖中之所 22 如《洪武正韻》的平聲有 22 韻,分別是「東支齊魚模皆灰真寒刪先蕭爻歌麻遮陽庚尤侵覃鹽」 (舉平以賅上去)以及入聲 10 韻,分別是「屋質曷轄屑藥陌緝合葉」;《音韻闡微》的平聲有30 韻, 分別是「東冬江支微魚虞齊佳灰真文元寒刪先蕭肴豪歌麻陽庚青蒸尤侵覃鹽咸」(舉平以賅上去), 入聲有17 韻,分別是「屋沃覺質物月曷轄屑藥陌錫職緝合葉洽」,二書所選用的韻目名稱頗為相 似,也與《廣韻》幾無二致。

(19)

17 以分為12 韻的依據。但若檢視早在明末的《元韻譜》及《五方元音》,也都是以 12 佸和 12 韻部的方式來分韻23,那麼《黃鍾通韻》和《音韻逢源》的12 韻是 單純取滿文12 音而來,還是其實也兼受到《元韻譜》和《五方元音》影響呢? 也未可知。引人注意的是,《元韻譜》與《五方元音》的十二韻攝又可遠宗《中 原音韻》的19 韻部以及《韻略易通》的 20 韻,而《中原音韻》的 19 韻部其實 又是繼承自《四聲等子》與《經史正音切韻指南》的16 攝而來。 本計畫選擇反映時音的《中原音韻》及《韻略易通》,加上代表官修韻書的 《洪武正韻》與《音韻闡微》,以這四部韻書來和這三部滿人韻圖的韻目相比對, 觀察其間的分合與歧異,以明彼此是否具繼承性。以下進行對比時的編號如下: A.《音韻逢源》 B.《黃鍾通韻》 C.《正音切韻指掌》 1.《中原音韻》 2.《洪武正韻》 3.《韻略易通》 4.《音韻闡微》 A.子攝 B.咉聲字 C.[下口]、汪、央 1. 江陽 江陽 江陽 2. 陽 陽 陽 3. 江陽 江陽 江陽 4. 江,陽 江,陽 江,陽,庚 A.丑攝 B.唵聲字 C.安、淵、烟 1.寒山,桓歡,先天,監咸,廉纖 寒山,桓歡,先天,監咸,廉纖 寒山,先天,監咸,廉纖 2.寒,刪,先,鹽,覃 寒,刪,先,鹽,覃 刪,先,鹽,覃 3.山寒,端桓,先全,緘咸,廉纖 山寒,端桓,先全,緘咸,廉纖 山寒,先全,緘咸,廉纖 4.寒,刪,元,咸,鹽 寒,刪,先,咸,鹽,覃 寒,刪,先,元,咸,鹽,覃 A.寅攝 B.嚶聲字 C.翁、雍、[上口]、英 1. 東鍾,庚靑 東鍾,庚靑 東鍾,庚靑 2. 東,庚 東,庚 東,庚 3. 東洪,庚晴 東洪,庚晴 東洪,庚晴 4. 庚,靑,蒸,東 庚,靑,蒸,東,冬 庚,靑,蒸,東,冬 A.卯攝 B.喑聲字 C.恩、因 1. 真文,侵尋 真文,侵尋 真文,侵尋 2. 真,侵 真,侵 真,侵 23 《元韻譜》的 12 佸為「[弓并][扌保]奔般褒幫博北百八孛卜」;《五方元音》的 12 韻為「天人 龍羊牛獒虎駝蛇馬豺地」。

(20)

18 3. 真文,侵尋 真文,侵尋 真文,侵尋 4. 真,文,元,侵 真,文,元,侵 真,元,侵 A.辰攝 B.嗷聲字 C.[熝匕]、夭 1. 蕭豪 蕭豪 蕭豪 2. 蕭,爻,藥 蕭,爻 蕭,爻 3. 蕭豪,江陽入聲 蕭豪 蕭豪 4. 蕭,肴,豪尤,覺,藥 蕭,肴,豪 蕭,肴,豪 A.巳攝 B.哀聲字 C.哀、歪、挨 1. 皆來 皆來 皆來 2. 皆,支,泰,陌 皆,泰 皆,泰 3. 皆來,庚晴入聲 皆來 皆來 4. 佳,支,陌 佳,灰,泰,支 佳,灰 A.午攝 B.嘔聲字 C.歐、幽 1. 尤侯 尤侯 尤侯 2. 尤,屋 尤 尤 3. 幽樓,東洪入聲 幽樓 幽樓 4. 尤,屋 尤 尤 A.未攝 B.唉聲字 C.餩、威 1. 齊微 齊微,支思 齊微 2. 灰,支,隊 灰,支,隊 灰 3. 西微,支辭 西微,支辭 西微 4. 齊,支,灰,泰 微,支,灰,泰,霽 微,支,灰,齊 A.申攝 B.哦聲字 C.窩、婀 1. 歌戈 歌戈 歌戈,車遮 2.歌,遮,曷,藥,陌,合 歌,遮,曷,藥,陌,屑,葉 歌,曷,藥,陌 3.戈何,遮蛇,庚晴/江陽入聲 戈何,遮蛇,庚晴/江陽/ 戈何,遮蛇,庚晴/江陽/ 端桓/先全入聲 端桓入聲 4.歌,虞,覺,藥,陌,合,職,曷,屑 歌,遮,藥,曷,屑,陌,葉 歌,覺,藥,陌,合,職,曷,屑 物,質 A.酉攝 B.分見於哀聲字與哦聲字 C.爺 1. 皆來,車遮 車遮 2. 皆,遮,屑,葉 遮,屑,葉

(21)

19 3.皆來,遮蛇,先全入聲 遮蛇,先全/廉纖入聲 4.歌,佳,麻,屑,葉 麻,屑,葉 A.戌攝 B.咿聲字、嗚聲字 C.衣、烏 1.魚模,支思,齊微 魚模,支思,齊微 魚模,支思,齊微 2.魚,模,支,齊,屋,質,藥,陌,緝 魚,模,支,齊,屋,質,陌,緝 魚,支,齊,屋,質,藥,陌,緝 3.居魚,支辭,西微,呼模,東洪/ 居魚,支辭,西微,呼模, 居魚,支辭,西微,呼模,東 庚晴/江陽/真文/侵尋入聲 東洪/真文入聲 洪/真文/侵尋入聲 4.魚,虞,尤,支,齊,屋,沃,覺,月, 魚,虞,支,齊,屋,沃,質,錫 魚,虞,微,支,齊,屋,沃,覺, 質,物,職,緝,錫,陌 陌,緝,職 緝,陌,職,錫,質 A.亥攝 B.阿聲字 C.阿、窊、呀 1. 家麻 家麻 家麻 2. 麻,模,合,轄,陌 麻,合,轄,曷 麻,合,轄,葉 3. 家麻,緘咸入聲 家麻,山寒/緘咸入聲 家麻,山寒/緘咸入聲 4.麻,佳,歌,肴,黠,曷,合,洽,月 麻,歌,卦,黠,曷,合,洽,月 麻,佳,歌,陌,黠,曷,合,洽, 月,屑,葉 由以上的12 組韻部對舉中,我們可看到《音韻逢源》等三部韻圖與《中原音韻》 等四部韻書間,儘管韻目名稱極為不同,但韻目內容上卻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雖 然《音韻逢源》等三部韻圖中多已將入聲字派入陰聲韻內,看似與《韻略易通》 的陽入相配迥異,也與《洪武正韻》、《音韻闡微》的陰陽入三分不同,但自《中 原音韻》以來所呈顯出之東鍾合流、江宕合流、曾梗合流、m/n 韻尾合流、假攝 二三等的分化、支思韻的形成等,不僅在一般認為分韻保守的《洪武正韻》中多 數得到體現,到了《音韻逢源》等三部韻圖更是已經完成以上諸項音變了。 其中只有《音韻闡微》還維持《廣韻》以來的舊格局,雖然韻目大量省併, 但庚青分立、豪肴蕭分立、東冬分立、真文分立、寒刪分立、侵覃分立、支微齊 分立等,說明成書於清雍正年間的這部韻書是「按鄭樵之譜,列《廣韻》之字, 依等韻三十六字母次第,仍一東二冬之舊,以存不遽變古之意。」(王蘭生語)24, 林慶勳先生(1988:2)也認為《音韻闡微》「可以說祇是傳統韻書的翻版,唯有其 中合聲系列反切是根據當時讀音為考慮,以合乎二字急讀成音的要求。」可見這 部韻書的編纂目的不為反映時音或實用推廣,而是企圖同時既依循傳統之舊並融 合滿文12 字頭為一爐的理想之作罷了。而由晚出的《音韻闡微》在分韻列字上 反比早刊行的《洪武正韻》更保守,也證明反映音韻現象的快慢與否和語言材料 問世時間的早晚無關。 其次,在聲母系統上《音韻逢源》等三部韻圖與《中原音韻》等四部韻書 24 此處轉引自林慶勳先生所著《音韻闡微研究》(1988)頁 2。

(22)

20 間也有高度的相似性,《音韻逢源》等三部韻圖的聲母數都在20 上下,《中原音 韻》與《韻略易通》的聲母數也是19 與 20,《洪武正韻》與《音韻闡微》則是 31 與 36,由此可明顯分流出官話口語系統以及傳統韻書兩條路線,一是存濁, 一是化清。但若加入濁音清化、非敷合流、影喻疑合併、知系與照系合併等音變 後,其實《洪武正韻》與《音韻闡微》也僅剩20 聲母左右,可見聲母數量的簡 化與省併是宋代以後北方官話區的大趨勢。引人注意的是,36 字母的名稱自唐 末沙門以及《韻鏡》中被刊載使用後,歷代幾乎都延用不輟,這使得幫滂明、見 溪、端透泥…等聲母名稱已成一固定聲母命名模式,鮮少改變。 其實除了《音韻逢源》等三部滿人韻圖在聲母與韻目系統上明顯繼承自《中 原音韻》等書,個人也觀察到明清時期的韻書韻圖編纂,其實在聲、韻、調系統 上彼此之間也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尤其是自元代《中原音韻》以及明代《韻略易 通》問世後,反映官話地區的文獻材料皆深受此二書影響,使得各個材料雖看似 各異,實際上在編排形式以及語音系統上頗為雷同。以下就列舉部份官話區文獻 材料以茲證明25 : 書名 聲母 韻母 聲調 地區 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 22(19)26 13 攝 4 北京 元韻譜 21 12 佸 5 河北 五方元音 20 12 韻部 5 河北 拙菴韻悟 22(20)27 2028 5 河北 韻籟 50(24)29 38 韻母(12)30 5 河北 交泰韻 20 21 韻部 6 河南 韻略匯通 20 16 韻部 5 山東 等韻簡明指掌圖 19 12 攝 5 山東 書文音義便考私編 31(21)31 3132 4 江淮 西儒耳目資 20 50 韻母 5 江淮 五聲反切正韻 19 32 5 江淮 等韻學 38(22)33 12 韻部 5 江淮 25 此處材料參考整理自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1992)一書。 26 聲母雖有 22 個,但其中有 3 個是虛設的,所以實際上只有 19 個。 27 聲母雖有 22 個,但其中有 2 個是虛設的,所以實際上只有 20 個。 28 20 個韻部中有 6 獨韻以及 14 通韻。 29 字母雖有 50 個但實際上可合併為 24 個。 30 38 個韻母實際上可合併為 12 韻。 31 31 個聲母合併平仄、清濁後實際上只有 21 個。 32 31 個韻中含 22 個舒聲韻以及 9 個入聲韻。

(23)

21 古今中外音韻通例 22(19)34 15 韻部 5 江淮 泰律篇 20 12 韻部 4 雲南 由以上所列舉的材料不難看出,在聲母的數量上主要在 20 上下,韻母則以 12 韻 部比例最高,聲調在 4-5 調之間。上舉這些材料的音韻架構與《音韻逢源》等韻 圖的編排格局,大抵一致,因此,我們是否可初步推斷,一如《切韻》為中古音 階段韻書的編排範本般,明清時期的韻書韻圖基本上分為兩種類型: 一類走的是繼承《廣韻》讀書音系統的《洪武正韻》、《音韻闡微》、《正音 切韻指掌》路線,不僅在聲母與韻目名稱上沿襲繼承,對入聲韻也採保守的保留 態度。 另一條路線則是以 16 韻攝→19 韻部→ 12 韻部為編排架構,走反映時音、 韻目與聲母大量省併的路線,如《中原音韻》、《韻略易通》、《黃鍾通韻》和《音 韻逢源》。 兩條路線看似迥異,但其實二者間彼此仍具有繼承關係。如自《廣韻》已 降,聲母與韻目名稱便成為一種固定的名稱範式,《中原音韻》雖開創以二字為 韻部名稱,但基本仍沿襲不少《廣韻》舊名;到了《五方元音》進一步受《元韻 譜》12 佸影響改以「天地龍人…」等為韻目名,但音韻格局卻不脫《中原音韻》 舊制。這說明在漢語語音史上,自《廣韻》以來的諸多韻書韻圖,其實在編排體 例與音韻架構上,彼此間都是大同小異的相互繼承與沿襲著,雖看似數量頗眾、 形式多樣,實際上卻依循著千人一面的固定模式行進,因此不管是仿古音系、反 映時音音系或是雜揉古音與時音為一的複合音系等,都可見到相似的語音面貌。 問題是,造成這樣高度相似的原因為何?是對傳統韻書的推崇與依賴,以至 於一直沿用舊名不改;或是受到科舉考試影響,詩賦用韻需要有固定標準;或是 為了讓公務人員的考試有所依憑,如《洪武正韻》在明代主要有兩個用途:「士 大夫的〝應制〞和胥吏的〝正字〞。」(平田昌司 2016:180);或是異族新朝代的興 起,為了「確保政權的鞏固,強力的皇權,給康熙帝賦予了向漢人宣傳〝國字、 國語〞的條件」(平田昌司 2016:221),因此「以國書合聲之法,纂輯新韻書。」(林 慶勳先生1988);也或者是受到漢語音節結構的組成與限制以及歷代以來的用韻 習慣,使得每韻內所收漢字相當固定,是以,明清時期的諸多音韻學者們即使想 獨出機杼、跳脫傳統窠臼卻做不到呢?不論原因為何,可以確定的是,儘管明清 33 因採取「聲介合母」形式,31 個聲母合併後僅有 22 個。 34 聲母雖有 22 個,但其中有 3 個是虛設的,所以實際上只有 19 個。

(24)

22 階段的等韻學達到空前發展的高峰,著作數量可觀,看似音系形式多樣,但其實 仍舊是小異下的大同罷了。

三、結語

本計畫藉由觀察三部由滿人所編著反映東北方音的材料出發,希望透過與現 今東北方音的對比,觀察其間所呈現的音韻特徵有那些符合、那些相異?釐析前 輩學者的研究中可能忽略的層面。 本計畫的研究目的不在推翻前說,而是提出自我反省與檢討,當多項語音證 據都指向同一音系時,是否就能斷定是某一方音,其中是否也摻雜著其他可能性 呢?尤其明清兩代的韻書韻圖儘管編纂形式多樣,但不乏映現時音之餘仍恪守舊 韻書韻圖的語音架構,此由《音韻逢源》和《正音切韻指掌》裡可獲得充分印證, 他們同時維持著舊韻圖的語音格局卻又在其間混入部分方音色彩,使得研究者們 不易見其全貌而各自揣測驗證。個人以往並不認為依據某些項或多項音韻特徵來 判斷語料音系此一研究方法是有問題的,但近來卻深感正面的證據容易取得,鋪 陳在背後的尋常反面證據卻常被忽視,而這其實相當重要,因此希望藉由對這三 部韻圖的討論,自我檢討並提醒反面證據的必要性。 其次,個人也意識到明清時期雖產生出數量眾多的韻書韻圖,形式內容雖 紛繁多樣,但其實不脫傳統韻書的影子與格局,因此復取這三部韻圖,將它們與 《中原音韻》等四部韻書的韻目進行對比,希望由此看出其間的繼承性與相似性。 經過初步觀察,個人粗淺地認為一直以來我們可能都太重視明清韻書韻圖間的差 異性與音韻特點了,很多時候對於系列性著作如《韻略易通》系列、《五方元音》 系列,為了突出後續作品特色,往往忽略了語音、韻目的傳承性與影響力,如《洪 武正韻》、《音韻闡微》對《廣韻》韻目名稱的繼承與沿襲,如《黃鍾通韻》等分 為 12 韻雖然明言是受滿文 12 字頭影響,但與《元韻譜》、《五方元音》也分為 12 韻的偶合,說明其間未必無相關性。 其實中國歷代對於韻書韻圖的編纂與音韻架構的設想,自有其牢不可破的 傳承性,而這個傳承的歷史既來自對《切韻》、《廣韻》的繼承與推崇,也來自歷 代對雅言正音的政策考量,既與科考功令有關,也與異族統治下為宣示正統而融 合華夷相關,更與漢語音節結構的組合與限制以及用韻習慣密不可分,諸多內在

(25)

23 與外在因素相加成。使得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明清諸多韻書韻圖,看似形式、類 型多樣,時音、方音、古音或是雜揉或是單一,予人百家爭鳴之感,但其實其間 存在著巨大的同質性與繼承性。它們彼此間的差異遠比我們想像的小的多,它們 對於傳統的繼承也遠比我們所以為的來的大。因此,明清階段的語言材料雖為數 眾多,但彼此間的差異其實只是大同下的小異罷了。 四、本計畫內容目前已先後寫成兩篇會議論文並經過發表,未來計畫結合個人所 提出之省思與提問,寫作成專書並出版。

引用書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合編,1987,《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 朗文書局。 王松木,2003,〈等韻研究的認知取向─以都四德《黃鍾通韻》為例〉,《漢學 研究》第 21 卷第 2 期,頁 337-365。 王為民、楊亦鳴,2004,〈《音韻逢源》底畢胃三母的性質〉,《民族語文》4, 頁 57-65。 平田昌司,2016,《文化制度和漢語史》,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光地等編纂,1726,《音韻闡微》(光緒七年歲次辛巳淮南書局重刊本),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 汪銀峰,2010,〈滿族學者在近代語音研究的貢獻之一─《黃鍾通韻》與遼寧語 音研究〉,《滿族研究》3(總第 100 期),頁 86-89。 宋韻珊,2014,《共性與殊性─明清等韻的涵融與衍異》,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周德清原著、許世瑛校訂,1986,《音注中原音韻》,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 林慶勳,1988,《音韻闡微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耿振生,1992,《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 高曉虹,1999,〈《音韻逢源》的陰聲韻母〉,《古漢語研究》4(總第 45 期), 頁 79-81。 馮蒸,1990,〈關於《正音切韻指掌》的幾個問題〉,《漢字文化》1,頁 24-40。

(26)

24 陳章太、李行健編,1994,《普通話基礎方言基本詞匯集》(語音卷),北京:語文 出版社。 莎彝尊,1860,《正音切韻指掌》,清咸豐 15 年塵談軒刻本,中國社會科學院語 言研究所藏。 喬中和,1611,《元韻譜》,(附於《續修四庫全書》之內),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 都四德,? , 《黃鍾通韻二卷附琴圖補遺》(北京圖書館藏清乾隆刻本),台南: 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版)。 郭繼文,2010,《《黃鍾通韻》音系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裕恩,1840,《音韻逢源》,清道光聚珍堂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趙蔭棠,1985,《等韻源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楊亦鳴、王為民,2003,〈《圓音正考》與《音韻逢源》所記尖團音分合之比較 研究〉,《中國語文》2(總第 293 期),頁 131-136。 鄒 德 文 、 馮 煒 , 2008,〈《 黃 鍾 通 韻 》《 音 韻 逢 源 》的 東 北 方 言 語 音 特 徵 〉,《 佳 木 斯 大 學 社 會 科 學 學 報 》第 26 卷 第 6 期,頁 72-74。 樂韶鳳等編,1375,《洪武正韻》四卷,(浙江圖書館藏明崇禎四年刻本),台南: 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版)。 樊騰鳳,1654-1664,《五方元音》,寶旭齋藏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藏。 應裕康,1972,《清代韻圖之研究》,台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蘭茂,1442,《韻略易通》,台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 維基百科,網址:https://2h.wikipedia.org/2h-hant/Wikipedia 2017.4.15

附錄

一、《音韻逢源》12 攝與中古 16 韻攝對照表 1.子攝:光、剛、江等呼,含江、宕二攝開口與合口字。 2.丑攝:官、干、堅、涓等呼,含山、咸二攝開口與合口字。 3.寅攝:公、庚、京、扃等呼,含曾、梗、通三攝,幫系另含少數深開三。

(27)

25 4.卯攝:昆、根、金、君等呼,含臻攝開合口;深開三;極少數曾攝開口「肯孕」 字。 5.辰攝:高、交等呼,含效攝;江開二入覺;宕開三入藥;幫系另含部份宕開一、 江開二、流開一。 6.巳攝:乖、該、皆等呼,含蟹攝開合口;照系另包括止合三平脂莊系、梗開二 入陌麥;幫系另含括梗開二入陌。 7.午攝:鈎、鳩等呼,含流攝;照系含部份通合三入屋。 8.未攝:規、哥、基等呼,止合三;蟹合一三;幫系另含部份止開三、蟹開一去 泰、曾開一入德。 9.申攝:鍋、歌等呼,含果攝開合口一等;山開一入曷、山開三入薛、山合一入 陌、山合三入薛;宕開一入鐸、宕開三入藥;江開二入覺;梗開二入陌 麥;曾開一入德;假開三;咸開一入合盍、咸開三入葉。 10.酉攝:皆等呼,蟹開二四(精系);山開三四入月薛屑、山合三四入月薛屑;咸 開三四入葉業帖;果合三。 11.戌攝:姑、基、居等呼,含遇攝合口;通合一三入屋沃燭;臻合一入陌、臻 合三入術物;「坎二」相當於「支思韻」,只有精、照二系,含止開三、 蟹開三祭、曾開三入職、梗開三入昔、臻開三入質櫛、深開三入緝;「艮 三」相當於「齊微韻」,含止開三、蟹開三四、梗開三四入陌昔錫、曾 開三入職、臻開三入職、深開三入緝。 12.亥攝:瓜、噶、嘉等呼,含假攝開合口二等、蟹攝開合口二等;山開一二入 曷黠、山合二入鎋、咸開一二入合盍洽狎;照系另含效開二肴;端系另 含梗開二庚、果開一歌;幫系另含果合一戈;曉母另含梗合二入麥。 二、《黃鍾通韻》12 律與中古 16 韻攝對照表 1.咿聲字:含止開三之支微、蟹開四齊;臻開三入質迄、深開三入緝、梗開四入 錫、曾開三入職。 2.嗚聲字:含遇合一三模魚;通合一三入屋沃燭、臻合一三入沒術物。 3.唉聲字:含止合三支脂微、蟹合一三灰泰祭;幫系另含止開三脂、蟹開一泰。 4.哀聲字:含蟹開一咍泰、蟹開二皆佳;蟹合二皆佳夬、止合三脂。 5.哦聲字:含果開一三歌戈、果合一三戈、假開三麻;宕開一三入鐸藥、江開二 入覺、梗開二入陌、山開三四入薛屑、咸開三四入業帖、曾開一三入德職; 山合一入末、曾合一入德。

(28)

26 6.阿聲字:含假開二麻、假合二麻、果開一歌、蟹合二卦;咸開一二入合盍洽狎、 山開一二入曷鎋黠、山合二入鎋黠、梗開二入陌。 7.喑聲字:含臻開一痕欣、深開三侵、臻合一三魂諄文。 8.唵聲字:含山攝開合口一至四等寒桓山刪元仙先、咸攝開口一二三等覃咸鹽 嚴。 9.嚶聲字:含梗開二三四庚耕清青、曾開一三登蒸、通合一三東冬鍾、梗合二三 庚耕清。 10.咉聲字:含宕開一三唐陽、江開二、宕合一三唐陽。 11.嘔聲字:含流開一三侯尤幽。 12.嗷聲字:含效攝開口一至四等豪肴宵蕭。 三、《正音切韻指掌》35 韻與中古 16 韻攝對照表 《正音切韻指掌》雖然共分為35 韻,但若合併開齊合撮四呼後,共可分為 15 類,今分列如下: 一、江陽韻 1.[下口]韻:屬江陽口開張之開口呼,含宕攝開口一三等;幫系另含江開二;宕 合三(非、微母)。 2.汪韻:屬江陽口開張之開口呼,含宕攝合口一三等(見系、影母);宕開三、江 開二(照系)。此韻作者雖也標示為開口呼,但所收字的中古來源卻同時收納 開合口字,而這些字的今讀音卻屬於合口呼,使得呼名與內容頗相矛盾。 3.央韻:屬江陽口開張之磨齒呼,含宕攝開口三等,見系另含江開二。 二、庚青韻 1.英韻:屬庚青鼻裏出聲之齊齒呼,含梗攝開口二三四等、曾開三蒸;見系與影 母另含少數梗攝合口三四等。 2.[上口]韻:屬庚青鼻裏出聲之合口呼,含梗開二庚耕、曾開一登;照系另含梗 開三清、曾開三蒸。 三、東鍾韻 1.翁韻:屬東鍾舌居中之合口呼,含通攝合口一三等;見系另含少數梗合二耕、 曾合一登。

(29)

27 2.雍韻:屬東鍾舌居中之撮口呼,含通合三東鍾、梗合三庚。 四、寒山韻 1.安韻:屬寒山喉沒攔之開口呼,含山開一三寒仙、咸攝開口一二三等談覃銜咸 鹽;幫系另含山合一桓;咸合三凡(非母);山合三元(微母)。 2.灣韻:屬寒山喉沒攔之開口呼,含山攝合口一二等桓刪;山合三仙(照系)。此 韻作者雖標示為開口呼,但實際所收卻是來自中古的合口字,呼名與內容 相矛盾。 五、真文韻 1.恩韻:屬真文鼻不吞之合口呼,含臻開一痕;臻合一魂(幫系)、臻合三文(非、 微母);深開三侵、臻開三真(照系)。此韻作者雖標示為合口呼,但除了幫 系與非系等唇音字外,實際所收卻是來自中古的開口字,呼名與內容頗相 矛盾。 2.因韻:屬真文鼻不吞之齊齒呼,含深開三侵、臻開三臻殷。 3.溫韻:屬真文鼻不吞之合口呼,含臻攝合口一三等。 4.[大淵]韻:屬真文鼻不吞之撮口呼,含臻合三諄文。 六、先天韻 1.烟韻:屬先天在舌端之齊齒呼,含山攝開口一二三四等、咸開二三銜咸鹽。 2.淵韻:屬先天在舌端之撮口呼,含山合三四仙先。 七、家麻韻 1.阿韻:屬家麻啟口張牙呼,本韻除了包括陰聲韻假、果二攝外,又納入中古入 聲字,但別立一類。假開二麻、蟹開二佳、果合一戈(幫系);假開二麻、假 合二、山開二入黠、咸開二入洽(照系);咸開一入合、山開一入曷(精系); 麻含臻合三諄文。果開一歌、咸開一入合盍、山開一入曷、梗開二庚(端系); 果開一(影母);山合三入月(微母)。 2.呀韻:屬家麻啟口張牙之齊齒呼,本韻除了包括陰聲韻假攝外,又納入中古入 聲字,但別立一類。另外,本韻僅見系與影母處有列字,其餘空白,含 假開二麻;咸開二三入狎洽業、山開二三四入鎋屑月。 3.窊韻:屬家麻啟口張牙之開口呼,本韻僅見系、影母與照系處有列字,其餘空 白,含假合二麻、蟹合二佳夬、山合二入鎋黠、梗合二入麥。此韻作者雖 標示為開口呼,但實際所收卻是來自中古的合口字,呼名與內容相矛盾。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籤 (二)(卅一) 初文意者今家即以三教為滿故對三藏為半簡之 (云云) 所以重敘前諸經者

中期 Ratdolt 的大寫字母在 S,E,I 等字母則略窄;而晚期 Griffo 的各個大寫字母之寬度則明顯 縮小,除了少數字母如

• 請打開 Word, 利用字型功能區任意設定 10 種不同 字型文字... 德霖休閒事業管理系

階段一 .小數為分數的另一記數方法 階段二 .認識小數部分各數字的數值 階段三 .比較小數的大小.

有人做過--個實驗:組織三組人,讓他們分別步行到十公里以外的三個 村子。

  第二三寶相收中亦三。初約僧寶攝。二謂諸菩薩中道觀心智覺名佛寶。即此境智

羅字門者。詮一切法清淨。由知一切法清淨故。即悟一切法無諍。嬭字門者。詮一

 透過一系列 一系列 一系列 一系列的圖畫 圖畫 圖畫 圖畫與少許相關文字 相關文字 相關文字 相關文字或者完全沒有 文字的結合,來傳遞資訊 傳遞資訊 傳遞資訊或說故事 傳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