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大陸「頂尖大學計畫」的新思維-中國大陸「高教特區」大學新教育理念之評析/13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大陸「頂尖大學計畫」的新思維-中國大陸「高教特區」大學新教育理念之評析/13"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國大陸「頂尖大學計畫」的新思維-

中國大陸「高教特區」大學新教育理念之評析

顏佩如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一、中國大陸「教育特區」理念

的背景

中國大陸「教育特區」最早起源 於2000 年辜勝阻提出「素質教育特區」 的構想,依序「全國人大代表」黃河 等人提出《關於建立西安國家教育特 區的建議》,王錚等人2004 年提出「教 育特區」的概念,爾後中國大陸總理 溫家寶亦談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與教 育改革,是以「地區為特區範疇」,實 施國小至大學各年段的創新教育改革 機制,「教育特區」的概念化暗為明。 周洪宇建議「教育特區」仿照「經濟 特區」的做法。中國大陸因應《國家 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 落實,提出「教育特區」的原因主要 是(王錚等,2005;周洪宇,2011; 廣州日報,2011): (一) 教育制度以應試教育、智育與文 憑 主 義 為 上 , 形 似 現 代 科 舉 制 度,精英教育與淘汰教育誤導今 日的國家教育,教育無法滿足今 日 國 家 長 遠 發 展 、 教 育 改 革 緩 慢,「教育特區」希望真正做到德 智體美全面發展。 (二) 中國幅員廣大,各地區之間的區 域與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教育改 革與發展無法一致,因而採取因 地制宜。 (三) 打破教育由國家(政治與管理) 壟斷,促進多元管理制度教育發 展(王錚等,2005),教育改革的 基本規律從局部到整體推進,使 改革收益最大化、改革風險最小 化推動中國的教育改革。 (四) 根據中國大陸現行的有關法律法 規《教育法》、《義務教育法》、《高 等教育法》,地方政府有義務責 任、權利、能力來推動教育改革。 (五) 符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 規劃綱要精神。 (六) 大學內部管理出現資源分配行政 化,行政權力大於學術權力,大 學發展建設走上功利化,政府在 管大學的同時「賦予」大學太多 的社會職能,大學因而用政府管 理社會的方式來應對。 (七) 大多數世界著名大學成功的經 驗:對於高等教育特區必須調整 政府與大學的關係,將政府對大 學的「辦」與「管」和「評」有 機分離,採取政府「興辦大學」, 董事會「謀劃大學」,教育家「建 設大學」,教授「治理大學」的機 制,由教育家領導學校後,逐步 改變學生升學選拔辦法。 (八) 高等教育與高中階段教育彼此缺 少聯繫,唯一的聯繫就是高考。 高考是相對分離的考試和招生模 式使得高等教育與高中階段教育 彼此缺少聯繫。 (九) 擺脫 1958 年所確定的「左」的教 育方針,逐步實行黨教分開。 「教育特區」或稱「教育試驗區」 (朱永新,2001),其基本原則:1.解

(2)

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創新,穩步 推進。2.尊重規律、以人為本。3.以教 育方針為根本指標,凡符合教育方針 要求的做法都堅持,凡違背教育方針 的做法都要努力改革。4.打破壟斷,宏 觀管理,微觀放權,促進教育繁榮發 展(王錚等,2005)。 「教育特區」著重在理念與思想 的解放,跳脫現行體制,對制度、改 革措施與人才培養模式的各種改革實 驗 先 行 先 試 , 給 予 制 度 創 新 的 特 許 權,學校實行理事會治理,探索教授 治校,明確界定政府與學校、行政與 學術的權力界限。

二、中國大陸「高教特區」理念

的緣起

「教育特區」中就大學部份,全 國政協委員胡海岩建議由國家和地方 人民政府共同設立若干「高等教育」 改革試驗區,實驗高等教育體制機制 改革,簡稱「高教特區」。這項工作選 擇少量省市、高校和教育家開展小範 圍試點(胡海岩,2010),由中央確定 為國家教育特區,賦予一系列權力和 優惠政策,允許這些區域在全面推進 教育體制改革的試驗中先行先試,採 取經濟特區的成功經驗,用體制與政 策「落差」形成「資源聚集窪地」(周 洪宇,2011;胡海岩,2010;廣州日 報,2011;傅佩佩,2010)。 藉由「高教特區」政策與理念使 大學改革力度大,受限制約少,成為 國際接軌的典範(胡海岩,2010)。大 學去行政化,重新定位政府與大學的 關係、大學內部黨政關係及師生關係 (中國之音,2011)。核心的措施是放 權,擴大地方和學校的管理許可權, 包括:國家把管理高等學校的各類審 批權下放給教育特區,落實相關法律 規定的高等學校各項辦學自主權,包 括學校審批權、招生自主權、學科設 置和課程設置權,以及人事任命權、 學位授予權、學術自治權等等;國家 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向地方教育特 區放權,准予「特事特辦」、簡政放權, 擴大特區內各級各類學校的辦學自主 權(周洪宇,2011)。「高教特區」首 先由深圳市策劃創建南方科技大學, 已率先實踐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 特區的基本改革是公開遴選優秀的教 育家群體,依法治校,創新體制。

三、中國大陸「高教特區」新的

大學教育思維

(一) 重構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教育特 區」希望「構建政府、學校、社 會之間新型關係」,重構公共教育 服務體系,依法行政,實施公共 管理服務,通過政府治理和公共 教育服務轉型,使特區政府由教 育服務的直接提供者,轉變為教 育 服 務 體 系 的 構 建 者 和 監 管 者 (周洪宇,2011)。 (二) 中央權力下放與鬆綁:從政府行 政主導型的管理模式,轉變為依 法治教、依法行政的管理模式, 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學校 依法自主辦學、社會廣泛參與監 督和評鑑(周洪宇,2011)。 (三) 確立特區各級各類學校的主體地 位 與 學 校 辦 學 自 主 權 : 依 法 辦 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 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建立健全 與學校法人地位相適應的學校組

(3)

織機構和管理制度。 (四) 建立社會(社區)參與學校教育 之制定和決策:參與教育政策制 定和決策,參與對教育的監督, 健全社會支援和監督學校發展的 長效機制。使學校回歸社區,引 導社區和有關專業人士參與學校 管 理 和 監 督 。 培 育 社 會 仲 介 組 織,發揮其在諮詢、認證、評估 等方面的作用,實現公共教育服 務由政府單一提供到政府與社會 共 同 提 供 的 轉 變 ( 周 洪 宇 , 2011)。 (五) 政府主要提供大眾受惠性的公共 教育服務:堅持公平、均衡的原 則,政府主要提供普惠性的公共 教育服務,促進基本公共教育服 務均等化;社會主要提供具有多 元 、 選 擇 性 特 點 的 公 共 教 育 服 務,滿足人民群眾不同的教育需 求(周洪宇,2011)。 (六) 促使辦學主體和投資主體多元 化:擴大社會參與,政府通過購 買服務、委託管理等方式實現其 應承擔的職能(周洪宇,2011)。

四、中國大陸「高教特區」新的

大學教育構劃

「教育特區」為《教育規劃綱要》 提出的重大改革試點的內容領域,包 括:推進素質教育改革、職業教育辦 學 模 式 改 革 、 終 身 教 育 體 制 機 制 建 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考試招 生制度改革、現代大學制度改革、深 化辦學體制改革、地方教育投入保障 機制改革等(周洪宇,2011;趙婀娜, 2011)。 「教育特區」的建立模式可由地 方政府主動申請,國家在某區域(尤 其是經濟特區法經濟發達區域)「教育 特區」試辦並逐步推進其他區域,仿 照「經濟特區」的做法,由中央確定 「國家教育特區」,賦予一系列權利和 優惠政策(周洪宇,2011;趙婀娜, 2011)。 「高教特區」的選定的標準可以 選擇為三種不同的類型。其一為省級 行政區域(含直轄市),其二為較低層 級(市州或縣區)的地方政府轄區, 其 三 為 省 級 政 府 統 轄 下 的 大 學 聯 盟 (或大學園區),亦可考慮地理相鄰的 跨行政區劃的高等學校,亦可以將現 有的國家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升格為 「教育特區」(周洪宇,2011;趙婀娜, 2011),有鑑於「高教特區」正在籌畫 中,茲以關鍵學者官員的想法整理為 下表。 表1 中國大陸「高教特區」的理念構劃表 層面 結構 成立單位與事項 說明 外在政 治經濟 背景 政治立 場 以教育方針為指導;堅持以鄧小 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 指導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來 選擇辦 理區域 教育特區應當有城市、農村兩類 先從經濟發達區地區著手,比照經濟特 區的概念 教育改 革的負 責機關 成立特區教育改革指導委員會 特區教育改革指導委員會領導教育廳 局、招生辦公室等部門 教育行 教育行政對教育以宏觀調控為 教育行政機構不再干預具體學校的事

(4)

層面 結構 成立單位與事項 說明 政管理 主 物。 大學行 政管理 學校管 理 教授治校 政校分開、黨政分開 大學教 師評鑑 改革大 學人事 制度 大學有選聘教職工的自主權。 由特區教育改革指導委員會向社會公開 招聘,向特區教育改革指導委員會和特 區人民代表大會負責,接受社會監督。 大學資 源 大學教 員評鑑 制度 以學生、專家委員會的評鑑、社 會評鑑作為評鑑教師的重要標 準 廢除以發表論文數量為主要標準的評鑑 標準。 大學入 學招生 與收費 營造學 校特色 突出大學自辦學特色 進行院系調整,整合教育資源, 大學招 生錄取 制度 廢止以高考分數為唯一標準的 大學招生錄取制度,代之以符合 教育方針的新的大學招生錄取 制度。 大學招生應將學生平時成績、高考成績 和社會實踐成績三項統籌計算在內,自 行確定三者的比例,制定各校特色的招 生標準。 大學收 費 特區核算高等教育成本,限制高 等院校最高收費。 特區支持低收費、高效益的大學發展, 並根據有關政策對高效益學校給以扶持 和獎勵 大學學 生輔導 與管理 大學入 學 以學科(學系)為單位進行多元 入學制度 部分學科實行指導教師推薦、研究生導 師自主招生的制度。 大學生 就學補 助 減免學費、獎學金資助、提供工 讀機會 大學應對貧困學生予以減免學費、獎學 金資助等優惠條件,努力為他們提供勤 工儉學的機會。 大學生 就業 成立專門機構輔導勞動就業教 育工作 各高等院校對畢業生提供勞動就業諮詢 和指導,支援學生就業和創業。 大學生 德育 各大學成立專門機構從事思想 道德教育工作 採取措施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 質,減少大學學生中存在的不文明現 象,降低大學學生的自殺率、心理疾病 患病率。 學生獎 懲 學校與學生簽定合同(契約) 大學用簽定合同的方法處理學生違紀問 題 產學與 地方服 務 學生社 團活動 鼓勵學生社團活動 鼓勵學生發展興趣特長。 產學合 作 實行大學、企業、科研機構人員 合理流動的制度 加強高等院校與企業、科研機構、就業 仲介機構的聯繫。 社會推 廣 獎勵學 生社區 服務 按照教育方針對學生進行考評 對積極參加勤工儉學、下鄉服務、社區 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予以鼓勵。 大學研 究 大學推 廣教育 高校發展各種形式的非學歷教 育 如單科教育、各種課程班,以滿足社會 對高等教育的需求。 私立大 學管理 成立研 究機構 成立專門機構研究社會與職業 勞動發展 特區教育改革指導委員會成立專門機構 研究社會與職業勞動發展 職業大 學管理 私人辦 學 鼓勵私立教育 鼓勵包括教會在內的外國資本在特區教 育改革指導委員會監管下投資興學 職業學 校師資 改變職業學校的師資結構 讓更多實踐技能強、理論聯繫實踐的專

(5)

層面 結構 成立單位與事項 說明 結構 業人員進入職業教育教師隊伍 職業學 校學分 制度 職業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實行 學分制 除全日制外,還可試行半日制、業餘時 間制 職業學 校的評 鑑機制 評鑑辦法應納入多元意見 評鑑辦法應納入學生、學生家長和用人 單位的意見 打破雙 軌制度 打破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教育 的壁壘 鼓勵職業技術學校和普通學校合作,對 普通學校學生增開職業技術類課程,以 加強普通學校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職業證 照 提升職業證照地位 承認同級別職業資格證書、技能證書與 學歷文憑具有同等地位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王錚等(2005)。設立教育特區的建議。

五、中國大陸「高教特區」對我

國大學頂尖計畫的省思與啟

中國大陸「高教特區」的實踐確 實存在許多關鍵點:1.權責對等:中央 教育資源與職權與地方並不對等,地 方實踐上並無籌碼,但又須負責起教 育績效的責任;2.區位因素的體制創 新:各項教育措施與創新被許多單位 與法規所切割;3.中央地方權力與資源 的拉鋸:教育特區使地方有權力與資 源改革教育,但亦可能淪為另一個層 級的中央集權與霸權;4.教育相關法規 尚未修定以及教育特區法規必須擬定 等(周大平,2011)。 (一) 教育市場化趨向:中國高等教育 從「左」派的思想(社會主義必 然代替資本主義),亦即是教育成 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政治運 動的陣地,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 服務等(維基百科,2011),擺盪 至「左」派的思想(重視資本主 義與資產階級),教育走向市場化 與大眾需求。 (二) 中央權力下放與鬆綁:「高教特 區」帶來教育與行政權力中的重 新定位,以及中央地方權力與資 源的拉鋸,勢必帶來中央權力下 放與鬆綁,或是中央運用另一種 軟性權力控制(經費分配、立法 與 行 政 命 令 、 思 想 與 黨 務 管 理 等),再度化身為另一個權力的中 央,或是各階層部門的博奕(胡 平平,2011)這是值得討論! (三) 教育的卓越重於齊頭式公平:教 育發展到底是齊頭式平等,還是 要求卓越?中國大陸相關教育法 令希望是向農村傾斜的教育正義 與公平,並有濃厚的教育優先區 的理念,顯然高教特區與中國教 育相關立法精神「重視落後城鄉 地區」的理念背道而馳。 (四) 民主與社會參與:教改的重點不 再是試點,而在於「落實」與「實 踐」。教改的重點不在局部地區特 殊政策的發展,而是全面的教育 改革(熊丙奇,2011)。 (五) 教育為公共服務事業:運用民主 提 倡 大 學 的 柔 性 管 理 ( 楊 衛 , 2005),提供社會參與大學辦學, 提升職業大學教育地位,重視證 照,重視學生權益與自主權。

(6)

(六) 集體管理取代中央行政管理:大 學自治與教授治校,教育專業取 代政治掌控,強調地方服務與產 學合作(馬培芳,1999)。 大學脫離中央掌控是否可以兼顧 國家整體計畫與發展,國家是否願意 放權、被架空,還是運用經費補助與 獎勵、繁瑣的評鑑與法條軟性桎梏大 學?民主自由與效能自古以來便是天 平的兩端,如何找到平衡點?大學自 主後經費來源應如何?與中央切斷金 援?一旦運用自由市場機制,大學退 場的機制與合理的遊戲規則應如何建 立與規劃?大學在社會與經濟的角色 應 如 何 定 位 ? 是 否 有 合 理 的 配 套 措 施?更重要的是人類的思維與語文化 層面如何與時俱進,如何建立一套永 續 的 機 制 與 改 革 的 信 念 是 重 要 的 課 題! 參考文獻  中國之音(2011)創辦南方科技 大學的意義:建設高教特區試驗高教 體制機制改革,破除「治體制不改高 教體制難改政」的神話,以創新社會 管理實現中國社會現代化。上網日期 2012 年 2 月 16 日,取自網址新浪博客 - 中 國 之 音 blog ( 2011/05/08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d7a7a 0100rdto.html  王錚等(2005)。設立教育特區的 建議。上網日期 2012 年 2 月 16 日, 取 自 網 址 http://www.educationalreform.net.cn/arti cle/jjyi.htm  朱永新(2001)。呼喚「教育特 區」。教育科學論壇,4,2。  周大平(2011)。教育特區議案引 發的不同解讀。Education,13,35-37。  周洪宇(2011)。建議設立教育特 區推進教育體制改革。2011 年 5 月於 「『教育與中國未來』30 人論壇 2010 年年會」。中國大陸:『教育與中國未 來』30 人論壇。  胡平平(2011)。仿照「經濟特區」 建立「教育特區」。中國教師,9,12-14。  胡海岩(2010)。胡海岩院士:設 立 高 等 教 育 特 區 突 破 教 育 改 革 瓶 頸。科學網-科學時報。上網日期 2012 年 2 月 16 日 , 取 自 網 址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 0/3/229272.shtm  馬培芳(1999)。教育特區:西部 地 區 教 育 發 展 的 戰 略 選 擇 。 教 育 研 究,10,60-65。  傅佩佩(2010)。不妨開闢「教育 特區」。北京日報、光明日報2010 年 3 月22 日。上網日期 2012 年 2 月 16 日, 取 自 網 址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 ess/htmlfiles/moe/s3607/201004/83175. html  單秀巧(2011)。周洪宇:建立「教 育特區」推動教改全局。搜狐財經: 教育與中國未來2011 年會獨家報導。 上網日期 2012 年 2 月 16 日,取自網 址 http://business.sohu.com/20110513/n307 448651.shtml  楊衛(2005)。高校柔性管理的新 途徑。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4(2), 109-111。  維基百科(2011)。教育方針。維 基百科。上網日期2012 年 2 月 16 日, 取 自 網 址 http://baike.baidu.com/view/339054.htm

(7)

 趙婀娜(2011)。周洪宇:建議設 立教育特區推進教育體制改革。人民 網-人民日報。上網日期 2012 年 2 月 16 日 , 取 自 網 址 http://news.163.com/11/0304/04/6U99N 91500014AED.html  廣州日報(2011 年 3 月 4 日)。不 妨試試「教育特區」這頭拓荒牛。廣 州日報,AII8 版。上網日期 2012 年 2 月 16 日 , 取 自 網 址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1-03/0 4/content_1281706.htm

〜附註:本研究受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研處獎助研究〜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育部自101學年度開始 推動分組合作學習計畫,感 謝張新仁校長及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團隊的帶領,嘉大附

※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級中學教師 陳文哲 ※中國醫藥大學 物理治療學系 學士. ※西園醫院 復健科 物理治療師 陳志偉

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 林景隆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數學系 許元春召集人.

一、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二、 承辦單位:臺北市新民國中 三、 協辦單位:臺北海洋科技大學 四、

林景隆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數學系 楊肅煜 召集人.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民國 106 年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大學組物理考科」將依據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