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李立偉鋼琴獨奏會含輔助文件「問」:原創作品與註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李立偉鋼琴獨奏會含輔助文件「問」:原創作品與註釋"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交通大學

音樂研究所 演奏組

碩士論文

李立偉鋼琴獨奏會

含輔助文件

:原創作品與註釋

Li-Wei Lee Piano Recital

with a supporting paper

Fragen :

An Original Composition with Commentary

研究生:李立偉

演奏指導教授:辛幸純

輔助文件指導教授:董昭民

(2)

李立偉鋼琴演奏會

含輔助文件

問:原創作品與註釋

Li-Wei Lee Piano Recital

with a supporting paper

Fragen :

An Original Composition with Commentary

研究生:李立偉 Student: Li-Wei Lee

演奏指導教授:辛幸純 Performance Advisor: Hsing-Chwen Hsin

輔助文件指導教授:董昭民 Supporting Paper Advisor: Chao-Ming Tung

國立交通大學

音樂研究所 演奏組

碩士論文

A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Institute of Music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 (Piano Performance)

Hsinchu, Taiwan

June 2008

(3)

李立偉鋼琴獨奏會

研究生:李立偉

演奏指導教授:辛幸純

輔助文件指導教授:董昭民

演奏會曲目

貝多芬: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作品二十二

拉威爾:加斯巴之夜

李立偉:鋼琴作品「問」

舒曼:交響練習曲

上列曲目已於二

○○

八年六月十四日下午二點三十分,於國立交通大學演藝廳演 出,該場演奏會實況錄音之雷射唱片,附錄於本文封底。

輔助文件:李立偉鋼琴獨奏曲「問」及其創作理念簡述

輔助文件摘要

此首鋼琴作品乃為紀念同時因癌症去世的亡父及姨丈所作。本文分為三

大章並分章詳述創作理念、手法與心得。曲中所使用之素材如中國五聲音

階、古琴式音響及佛教誦禱旋律,除了表達傳統中國人文色彩外,也傳達佛

教對於人世間成、住、壞、空的揭露及對於生老病死的淡然釋懷。

i

(4)

Li-Wei Lee Piano Recital

Student: Li-Wei Lee Performance Advisor: Hsing-Chwen Hsin

Stu -Chun Kuo

Supporting Paper Advisor:

Chao-Ming Tung

Recital Program

L. v.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in B flat major, Opus. 22

M.Ravel : Gaspard de la Nuit

Li-Wei Lee: Piano Piece “ Fragen”

Robert Schumann: Symphonic Etudes , Opus. 13 (including 5 posthumous

variations)

The program above was performed on Saturday, June 14, 2008, 2:30 pm in the Recital Hall of th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The recording CDs of the recital are appended on this paper.

Supporting Paper and Musical Composition: “Fragen” for Piano Solo (2008)

Paper Abstract

Fragen attempts to reflect Buda’s perspective of life and death. It

incorporates the

Chinese pentatonic scale, traditional Buddhism melody, and the

acoustic sonority of the Chinese Guqin.

In order to adapt the above concept to fit the keyboard language, the composer invented new compositional techniques.

(5)

謝誌

謹以此曲,獻給我摯愛的父親與大姨丈。

一年多了,父親的死曾帶給我極大的陰影,幾乎走不出來。一夕之間地成長, 卻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年來承蒙師長與同學們的照顧,使我能繼續朝向音樂這 條路邁進。感謝辛幸純老師、感謝董昭民老師、感謝吳丁連老師,這三位老師在 我人生中,為我開啟了另一扇窗。 交大音樂研究所裡,塞滿了我最甜美的回憶,如果有天堂;這裡即是。這裡 是無怨無悔的最佳詮釋。 iii

(6)

李立偉鋼琴獨奏會錄音CDs

時間:二○○八年六月十四日(六) 下午二點三十分

地點:國立交通大學活動中心二樓 演藝廳

Disc 1

1 L. v. Beethoven : Piano Sonata in B flat major, Opus. 22 貝多芬:降B 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二十二         

I. Allegro con brio 明亮的快板 II. Adagio con molta espressione 慢板 III. Minuetto 小步舞曲

IV. Rondo, Allgretto 快板輪旋曲

2 M.Ravel : Gaspard de la Nuit

拉威爾:加斯巴之夜

I. Ondine 水妖 II.Le Gibet 絞刑台 III.Scarbo 精靈史卡波

3 Li-Wei Lee: Piano Piece “ Fragen” 李立偉:鋼琴作品《問》

Disc 2

4 R. Schumann: Symphonic Etudes , Opus. 13 (including 5 posthumous variations)

舒曼:交響練習曲(含遺作的五首變奏曲) 

         

(7)

目 錄

頁次

演奏會曲目與輔助文件摘要………...……...i

Recital Program and Paper Abstract....………...ii

謝誌...………...iii 李立偉鋼琴畢業獨奏會錄音 CDs...………...iv 目錄...………...v 譜例目錄...………...vi

輔助文件:李立偉鋼琴獨奏曲《問》及其創作理念簡述

一、緒論.………..………...……….1 二、第二章 佛音與儒響...2 三、結論...9 參考文獻.………..………...…….………..11 附錄:李立偉鋼琴獨奏曲《問》…………...12 自傳………..………...16 v

(8)

譜例目錄

譜例一 (《佛說阿彌陀經》之主要吟誦旋律及各眾朗誦之複音音響)………2 譜例二 (李立偉《問》,第 1-4 小節)…………...….………...……...…..…3 譜例三 (李立偉《問》,第 4-5 小節)…………..…………...……...…………....………..3 譜例四 (李立偉《問》,第 7-10 小節)...………..……….…...4 譜例五 (李立偉《問》,第 13 小節)...………...………...5 譜例六 (李立偉《問》,第 15-17 小節)...…..……..……...……...…...5 譜例七 (迴向文唱誦音形)...………...6 譜例八 (李立偉《問》,第 31-34 小節)...……....……….………...7 譜例九 (李立偉《問》,第 39-41 小節)...……….…...7 譜例十 (五字阿彌陀佛名號)…...….………...………...7 譜例十一 (四字阿彌陀佛名號)...………...………...7 譜例十二 (李立偉《問》,第 46-56 小節)...………...8 vi

(9)

1

第一章 緒論

此曲開始於「問」,乃託君子撫琴而問蒼天,一問人世間之生死離別之苦,二問是 否真有神佛之事,將作者心理之矛盾與衝突,以古琴特殊的語法展現在鋼琴上。古琴的 身影總是伴隨著文人騷客,君子以歌詠言寄情於詩詞之中,其脫俗不凡、閑散雅致之情, 卻是讓人對其有著無限憧憬,而作者亦托今訪古,期以音樂來述說對於父親去世的內心 言語。 而佛陀的教義則轉變作者對於父親死亡的怨恨與恐懼,將生命的消散昇華為和宇宙 萬物共遊、與神佛共處的更高境界,而內心之陰影得以解脫,對於作者能走出陰霾有至 深的影響。因此佛陀世界,實為本曲寫作之最終依附;而法師在為父親進行的法會上所 吟唱的詞曲經典,則成為本曲引經據典的素材,讓既有的梵唄曲調,穿插在音形間,不 斷的提醒著那至終的答案。 印度發跡的佛教早已與中國文化融合而孕育出依五聲而行的音韻及唱法,此曲在鋼 琴聲響上的設計,也有意模仿伴隨僧侶敲擊法器的唱誦。藉著結合兩種最古老的音樂─ 古琴音樂與佛教唱誦來象徵行事如君子的父親接受佛菩薩接引蓮池。

(10)

第二章 佛音與儒響 此曲在寫作前已有特定意涵,可分為儒家與佛家,儒家以君子撫琴而問,以仿古琴 之音與彈奏象徵君子,班固《白虎通》云:即「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於邪,以正人心 也」,蔡邕《琴操》記載:「昔伏羲作琴,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文人 君子莫不如是,先父生前行事,皆守中道而不移,少與人爭,嚴律己而寬待人,父親亦 君子也!而父親在癌症的摧殘之下轉向佛陀尋求心靈的慰籍,後亦使筆者走出喪父陰 霾,藉此作品除懷念父親之外,亦述說筆者自身的心靈轉變及內心嚮往西方極樂世界之 景。 佛教東傳已久,所吟唱旋律皆依五聲而行,因此與中國古琴音樂並無衝突,佛家法 器如木魚、磬與鐘,亦深植於普羅大眾對佛教的傳統印象中,譜例(一)為擘擬僧侶持誦 佛經《佛說阿彌陀經》之主要吟誦旋律。至於和聲分部則非刻意形成,是因其為持續朗 頌之念禱,音準為非必要。此各眾之間並無統一音調,僅以每句開頭語氣往上揚後而下 抑,中間以平緩語氣至句尾作一提示結尾回拉。且禪林中門派四立,僅以口耳相傳相約 俗成,並無固定調式,因此常有領唱法師分屬不同寺院而有不同之唱法,純為機遇,於 此曲中筆者採用先父皈依師父如界法師及福嚴佛學院晚課之唱法。《佛說阿彌陀經》為本 曲寫作之依歸,此經為往生者引靈之禱,祈求西方聖眾現其前而接引,意使往生者堅定 意志同往西方極樂。 譜例(一) 《佛說阿彌陀經》之主要吟誦旋律及各眾朗誦之複音音響。 本曲可分為三個段落與一個回憶式的 Codetta,特定之意義音形則主掌三個段落的 發展。在第一樂段中兩聲部建立在與譜例(一)相同降 D 音為起始的徵調上,五聲的選擇 為仿佛寺僧侶朗誦早晚課之聲與擊磬鳴鐘之音,將其疊置為兩聲部的對話鋪陳、詰問不 斷。此曲下聲部為模仿古琴綽音之彈法,為現滄桑之感,上聲部則若似牧童短笛,亦表 純樸悠遠之情。 2

(11)

譜例(二) 李立偉《問》,第 1-4 小節 第一樂句為前四小節至第五小節的降 E 音結束,中間包含三問,第一問自第一小節 起至第二小節第四拍的前半拍休止符止,第二問從第二小節第四拍的後半拍起至第三小 節第三拍止,之後則為第三問到第五小節的第三拍。以五度近係轉調之手法,自第一問 過第二問時已轉至降 A 音上的徵調,於三問時上聲部到降 G 音上的宮調,下聲部則為降 D 音上的宮調再轉入還原 G 音上宮調,使其與上聲部成小二度音響。此兩聲部不期地碰 撞產生不和諧之感,乃仿僧眾吟頌時「意同」而「調異」之趣,打破預期且持續已久之 五聲進行,使之現代卻又不悖離五聲之規則,在恬靜之中隱藏著不安定感,客氣的口吻 裡帶著懷疑。 而回答於本句的卻是一個否定、一個嘆息!下聲部的經過音降─E,已預先帶來不確 定感。一個強烈的音堆給試圖找尋答案的第一樂句當頭棒喝!如譜例三第五小節第四拍 後半拍。 譜例(三) 李立偉《問》,第 4-5 小節 拒絕回答是因為答案不在此,為亡父的法會儀式中,心裡的不平靜及怨恨一直縈繞 心頭,不斷的探問上天為何如此的不仁,但突如其來的木魚聲,暫將之前的問平息。 木魚的敲擊只帶來短暫的休息,得不到解答的第二樂句,詢問更加殷切,音響趨轉 厚實。F 音上宮調模仿古琴吟柔幽明之空絃音持續在第七與第八小節的下兩聲部,在第 3

(12)

九小節中將第八小節的音形移植於高音部作不完全模仿,此時上聲部為 F 音上的宮調, 下兩聲部則為 G 音上的宮調。之後音域攀升至 D 音上的宮調音群產生反覆質疑的語法形 態,見譜例四 譜例(四) 李立偉《問》,第 7-10 小節 在儒樂音響的自問中不得其解,狂風暴雨般的怒吼撕裂了原本地和氣,強烈且急促 地問,於第十小節第一拍後伴隨著更劇烈的吶喊,像鈴鐺,像法師手上的法器急切著呼 喚,如林間之鳥慌亂雜鳴、焦慮,而此處不斷出現的問句提醒著之前不斷出現的動機, 中低聲部的呼應、變形、互作模仿,使意同形不同更甚,探問又更為急迫。 至第十一小節,音樂已行至高點,第十二小節中八度跳躍音形使拉扯更加劇烈,而 樂曲的張力則由第十三小節得到紓解,此段的轉調亦為本曲中最複雜之!低音部是由第 十二小節 D 音上的宮調滯留至第十三小節與 E 音上的宮調混合,上聲部降 G 音上的宮調 行至第十二小節第四拍的顫音轉為降 D 音上的宮調,再於模仿第一樂句第一問之動機 後,反覆擴充經降 G 音上的宮調轉至 F 音上的宮調。第十四小節第一拍起,低音部如鐘 鼓般自最深沉處發出。見譜例五 4

(13)

譜例(五) 李立偉《問》,第 13 小節 樹欲靜而風不止,之前吹襲的狂風依然席捲著第十五小節與第十六小節,但不管塵 世的風吹得再急,法師依然點破紅塵,為亡者,為在世者指引一條路,在暴風中引領而 唱。在佛教儀式中,在為眾生迴向經典前,必先讚,讚佛之圓覺、智慧,讚經典之莊嚴, 讚眾生之相,讚人之苦厄使其覺悟,讚萬物之興與人生之短,唱道人生不過南柯一夢, 至此功德已滿,應盡速脫離苦海不再眷戀人世,免再墜輪迴。如法師讚頌般的低音部, 在高音部狂嘯的襯托下更顯智慧、安詳。雖小節第十四、十五與第十六為第十與至第十 二小節之不完全模仿,但語意上已由原先的憤世忌俗慢慢沉澱而帶有宗教的意涵,第一 樂段的高潮至第十七小節進入過渡樂段,如磬般清脆地結束下低音聲部再次提醒著動機 音形,上聲部第一次出現的顫音宣告了新的音響、新的段落。如譜例六 譜例(六) 李立偉《問》,第 15-17 小節 一個人的回憶、沉思與內省,在孤獨時源源湧出;心境的轉化是由思考開始,為種 種的一切尋求一個解釋,是過渡、是銳變的開始。樂段建立在 E 音上的宮調,延續之前 5

(14)

的儒樂,兩聲部彼此間又回復如初,相互模仿。但不同地是依偎已取代詰問,音形間的 對話以和諧的對位為主,下聲部為上聲部反行的對位,彼此間時差一拍半,或對位或模 仿。而上聲部似古琴般的打圓輪指音響,更增添鬱悶疏離之感。自第十七小節最後一個 十六分音符至第二十四小節止,音樂已不再喧鬧,似與作者已然接受事實成對照。 迴向文 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 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迴向文,乃佛門晚課儀規之一,更為本曲第二樂段之取材,兩聲部上為佛、下為儒, 在 A 音的宮調上唱誦。第二十五、二十六小節為迴向文之主題音形,如譜例七,據此作 變形與發展,而下聲部仍承襲第一樂段古琴綽音式的音響效果,彼此間雖互不隸屬卻又 相互諧和對位,音響由簡入繁,時值亦不斷減少,雙聲部也演變為多聲部。。 譜例(七) 第二十五、二十六小節上聲部為迴向文唱誦音形 拂音!古琴音樂中最特殊的聲響,常讓人有空谷幽蘭之境,作者將其化為視過往之 種種,已然煙消雲散。並在拂音的選擇上,由 E 音上的宮調與其近係調 D 音上的宮調五 聲音階堆砌而成。兩組音階持續保留的音堆,再選擇性地將鍵盤逐個鬆開,每組音群最 終留下之音,乃為第二十五小節迴向文之唱誦音形,與之呼應!詳見譜例八。 6

(15)

譜例(八) 李立偉《問》,第 31-34 小節 音形、音域不斷攀升,能量逐步累積直至鐘鳴的出現,如撥雲見日、如放光明。見 譜例九之第四十小節第三、四拍和第四十一小節。 譜例(九) 李立偉《問》,第 39-41 小節 譜例(十) 五字阿彌陀佛名號 譜例(十一) 四字阿彌陀佛名號 上舉譜例十與譜例十一為兩種阿彌陀佛名號唸法,亦為本曲之終點、第三段之始。 7

(16)

作者將兩段佛號稱誦旋律與仿僧眾課誦之景融合,自第四十二小節開始高音聲部自由變 換對調的唱音為仿誦經嘈念與木魚之聲,低音聲部則常有鐘鼓相伴,於四小節後兩手相 交替,造成另一種新音響。見譜例十二。 譜例(十二) 李立偉《問》,第 46-56 小節 已然,第三段回復與第一樂段同降G音上的徵調,但求音響上之刺激,於五十小節下 行四度近系轉調至降D音上的宮調,而五十一小節第三拍出現的還原G音,預告了低音聲 部最後的一問;宮調在最後的Codetta竟是建立在與降G音上的徵調共存的還原G音上,唯 此音響雖不調和但畢竟薄弱,似有意尋求第二個答案,而上聲部將第一樂段之問再次重 述。此句可套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內文,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至此已,第一樂段的問與過渡樂段的反思、第二段的接受,到最終樂段心無罣礙, 一心皈命南無阿彌陀佛,在在處處均表現出對於生命的超脫過程,以最誠摯地、最直接 的─音樂,全盤托出。 8

(17)

9

第三章 結語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在二○○七年的七月四日清晨二點四十分,當時已昏迷的父親突然清醒、看著圍繞 在他身邊的我們,留下了最後一滴眼淚,我敬愛的父親就此與世長辭。 距離父親死亡時間約莫二十分鐘,站在中庭的我,千言萬語無法講述我心中的悲慟, 仰望蒼天,為何讓我如此早的面對?為何是這樣的結局?為什麼?一切的憤怒與恨,卻 與當天出奇明亮的夜晚成為對比。 驚訝!不足以形容當天夜裡天上發生的事,滿天星斗卻與明亮皎潔的月光同時存 在,銀白色的光暈照在旁邊的雲朵上顯現出更神奇的顏色: 粉紅色、白色、黃色、藍色、 紫色、綠色…,朵朵彩雲就如傳統壁畫或畫冊之中所繪神話中的七彩祥雲,繼續搜尋天 空希望能繼續看到一些端倪,天邊原本聚攏在一起的兩坨大雲,如我所願的,慢慢地幻 化成一些奇妙的形狀:五根手指、手掌、手臂。上層的雲,開始浮現了兩張絕美無比、 頭戴印度冠、男女莫辨的側臉,身後緊挨著成千上萬座尖塔,心裡頓時平靜下來,父親 被菩薩接引走了。不到一年我敬愛的大姨丈也因病辭世,一齊踏上西方之路。 佛陀釋迦牟尼曾詳細解釋,人為何而人、人之本性與佛性、及世人為何皆不識其本 心。父親也不是天生的圓覺之人,直到醫師宣告癌症末期,面對生死時尋找寄託,是徬 徨無助的父親唯一能做的。兩年多的時間不斷地參禪、打坐、研讀佛經,冀望能平撫自 己與家人對於即將到來的死亡而侵蝕心裡的恐懼,也積極的尋找各種治癒的可能,奇蹟 似的病情未再惡化,這讓父親再度燃起一絲希望,而作者本人也因而更加深了否定這項 事實的信心,黑暗似乎永遠不會有降臨的那一天;直到二○○七年正月。 來得太快,無法接受,還是從來沒接受過。一個正常人可以在短時間之內消瘦,精 力流失直到不成人形,當父親連視力都開始衰退時,已經無法再說服自己一切會否極泰 然時,內心無助、痛苦焦慮,根本無心於學、無心於一切事。努力訪醫、求診、參加各 式營養課程、治療課程,不斷來回於安寧病房裡,一次又一次地化療,一次又一次地祈 禱求神直到連實驗級藥物都用盡。煎熬!癌症折磨父親也同時折磨我們,無計可施! 又一次地開玩笑,又一次地以為化療奏效,又一次地以為禱告奏效,若真有神助! 父親開始恢復食慾,精神有逐漸有起色,心裡的陰霾又逐漸淡去。直到失去意識,在病

(18)

10 房裡維持半清醒的狀態兩天之後,最後一次,父親要求回家;九個月之後我的大姨丈也 因癌症相繼去世,與父親一樣,得到了菩薩的接引登上蓮臺。 如同石碑上的篆刻文,這首曲子是獻給亡者的紀念碑,不具形體只存在於被演奏的 那一剎。音樂直接表達情感,自一開始的悔恨、內心的質問,因親證佛菩薩接引父親, 轉接受佛教對於人世間緣起性空的了然於生死之觀而沒有怨恨,此曲記錄我對於生命坦 然、昇華與超脫的體驗。

(19)

11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1. 李炳南編,《佛門必備課誦本(譜及本)》,台中,瑞成書局,1997。 2. 王燕卿,《梅庵琴譜》,台北,華正書局,2001。

(20)

附錄: 李立偉鋼琴獨奏曲《問》

(21)
(22)
(23)
(24)

16

自傳

鋼琴家李立偉 1980 年出生於台灣,幼時由父親啟蒙,高中時師事呂怡穎老師,1998 年進入中國文化大學西洋音樂學系,師承朱象泰教授,期間獲得校內協奏曲大賽第一名。 2004 年考取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演奏組,主修鋼琴,師事辛幸純教授。隔年獲得台 中「春之祭國際音樂節鋼琴大賽」首獎,並於同年舉行得獎音樂會。2006 年參與交通大 學室內樂工作坊,並於台北國家演奏廳,新竹、高雄等地之文化中心進行室內樂巡迴演 出,期間也獲現代作曲家盧炎、吳丁連、曾毓忠等教授邀約演出於新竹縣立演藝廳、許 常惠基金會、並與東吳大學現代樂合奏團協奏演出於新舞台,2007 年創立阿爾特室內樂 團巡迴演出於南投縣演藝廳、台北客家文物館、台大和淡江大學。

Li-Wei Lee, Pianist

Li-Wei Lee is presently a senior master student of Professor Hsing-Chwen Hsin

at the Institute of Music,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 Taiwan. He won

first prize at several competitions, including the Piano Concerto Competition

held by the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in 2001 (which won him a performance

of Mendelssonn’s g-minor concerto with the Hwa Kong Orchestra), and “The

Rite of Spring” Piano Competition at The International Piano Festival Taiwan

2005. He was also invited by several composers to premiere their works in

2005-2007.

Li-Wei received his early musical training at the age of 6 from his father, and

later in senior high school with Ms. Yi –Ying Lu, who encouraged him to pursue

career in music. As a consequence Li-Wei studied piano performance at the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with Professor Shang–Tai Chu. After graduation, he

spent two years in compulsory military service, before he received a scholarship

from the Institute of Music at the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oexistence between d+i d singlet and p+ip-wave triplet superconductivity --coexistence between helical and choral Majorana

2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 3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Tsing Hua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Center of Teacher Education at National Central

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Taiwan SPIN Research Center,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anghua, Taiwan. The mixed state is a special phenomenon that the magnetic field

Department of Physics,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Taichung, Taiwan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anghua, Taiwan. We investigate how the surface acoustic wave

* All rights reserved, Tei-Wei Kuo,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In 2013, the author and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Faculty of Edu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jointly published a paper in Gifted and Talented

Associate Professor, Kyushu University.. At the end of the antarakalpa most of mankind perish. The Part 2 is the main part of this paper and points out the